汉语政论文汉语(模板17篇)
忍耐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它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和挑战。总结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不能夸大和缩小。"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参考,希望能对你的总结写作有所启发。"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一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近年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加快了财政改革制度的深入程度,所以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下国库财政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国库管理能够保证对财政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效率,而且能够避免人为带来的不利影响,县级财政国库管理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财政管理制度的有效展开活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发现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县级财政工作的深化,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极为不利。文章就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展开深入讨论,同时提出相关改革方法,我们必须认识到完善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于当今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意义。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二
提到财政以及国库管理工作是相对敏感度词汇,作为财政管理人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以及工作热忱。随着近些年来我国财政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为了保证工作的良好展开开始逐步探求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因为越来越多的工作实践证明传统的财政运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的建设发展,通过管理制度的改革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效果,而县级一直都是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部分,新时期社会发展状态下实施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所以要求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要在不断的实际工作中加以完善,改善财政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最终达到推进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可行性意义。
(一)可以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为了保证财政预算工作的有效展开,我国传统的县级财政预算进行支出的单位相对较多,所以相关部门想要进行财政拨款需要经过很多机构的相互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拨款工作变得复杂。据多年来的实践工作表明,我国财政资金长期存在于中转环节位置,直接造成工作效率极低的不良情况,而在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有效的减少了预算中间工作环节所使用的时间,对我国财政资金实行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大大的提高了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我国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强化资金的安全运行效率。
探究传统的县级财政国库管理一直采用将资金拨入到预算单位的账户中的方法,但在这一过程中会存在极大的财政风险问题,最主要表现在人为因素上,因为很多预算单位中的领导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常常无法把持,进而出现挪用、截留资金的不良现象,不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极低的情况,还为我国财政带来极大的资金浪费情况。但是进行县级国库管理改革之后有效的改善了传统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人为风险,还极大的改善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如何有效实行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一)推进财政支付效率。
县级财政国库一直都是管理单位工作最基层的实施单位,所以财政部门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其他安排改变的情况,但是传统的资金支付要通过层层下达,既要申报又要等待批复,最后才能真正实现业务的办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还耽误了财政拨款的使用效率,所以新时期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向提高财政支付效率工作转变,结合单位自身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减少财政支付的中间环节,直接交由清算银行进行工作办理,实现财政资金支付的简单快捷,而县级财政国库资金也实现了直接带动用款单位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国家资金的及时有效性,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具有积极地影响意义。
据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我国现代国库的不断深入,财政资金闲置问题一直较为明显,很多资金都没有发挥其真正效益,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限制性因素。所以新时期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不断强化完善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相关管理单位要强化财政管理观念,在保证正常工作资金需要的基础上将剩余资金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将财政国库的资金紧密联系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了财政管理的双重效益,发挥资金的最大利用价值。同时要强化财政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工作责任意识,既要掌握会计电算相关知识又要结合时代发展的先进技术,还要强化自身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建设,最终促进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三)完善国库监督机制。
想要保证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我们必须强化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机制,例如可以在财政管理内部建立必要的内审制度;强化资金使用审核标准;加强对相关财政银行的网点监控;设立专门的设计部门等等,通过以上这些监督机制的建立为财政国库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还能有效的避免在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人为安全风险,保证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电子信息技术在国库监督机制建设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技术支撑,所以作为财政管理单位要充分将这项工作进行落实,县级财政国库管理涉及到财政、国库、预算以及相关代理银行等,所以要通过电子信息系统对这些工作进行全面的整合,在这些单位之间进行网络设置,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各个工作单位之间对财政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对财政支出进行全面性的审核工作,有效的规避了资金运行的风险问题,保证我国财政资金的高效运转。
三、结语。
从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制度是一个相对复杂系统的工程,所以想要有效开展财政国库管理改革需要长期的时间,同时作为相关业务工作人员要明确自身责任意识,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找出工作改革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完善国库管理改革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我国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增长势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三
财政金融的管理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现代技术的管理办法,它是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其所谓的现代技术的管理是运用各种现代的数学管理方法对财政金融进行有效地管理,是管理的有效方法和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的总体,财政金融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而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现代化管理发展的必要前提,而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也成为了部分金融管理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财政的金融管理是国家的财政管理的重要构成,其作用贯彻着整个国家的财政发展,决定着国家的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福利,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国内的企业们要想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立足,要做好的第一点就是财政金融状况的管理,国家有关部门可以从财政金融管理的特征和企业在财政管理现代化的作用两个角度来研究,这样有助于加强财政金融管理在现代化企业的金融发展,更对国家的财政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有巨大的帮助。
一、财政金融管理的客观要求的存在——计算机。
(一)有效促进财政的现代化管理。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内的经济体制日益健全,我国财政的金融管理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以至于导致了财政金融的管理方面的信息大量的增加,而且变化速度极快。财政金融管理的数据的结构日益复杂及繁琐,而国家的专业管理人员单单只是靠现有的传统手段是无法全面掌握的。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拥有及时性和较为严密的缜密性,来进行财政金融的管理的信息和智能化管理。在我国财政的金融管理当中,合理的运用计算机,特别是要合理的采用计算机中的数据库以及互联网数据的技术,这样就可以使财政金融管理中的经济,税务,财务,现金,票据各个方面的信息化记录的收集和整理,要做到及时的、准确的、完整的收集,可以使财政金融管理更加有效合理的发展。
(二)有效促进财政的科学化。
财政金融管理的实施所需要的是国家的经济信息,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相关动态资金的流向等诸多方面,而如果仅仅单靠单一数据和相关的经验知识来进行判断是不够的,主观臆测是极其不科学的。财政金融管理的正确性是关系到国家金融管理的发展的。我国现代化的财政金融管理要求相关人员进行大规模而又要十分精确的计算,这里面不仅仅要进行定性的合理的分析,而且需要进行定量的分析,而在这个定量的基础上要进行有关的定性的分析,合理的进行科学的决策。我国现代化的财政金融管理的精密的准确性和社会的经济性,所以,财政金融管理要合理地运用经济中的计算机数学模型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最为先进的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从而让财政金融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有效促进财政的管理效率性。
我国财政金融管理的另一个客观要求是社会的时效性,计算机及互联网大幅度的缩减了收集的数据和编制的周期,有效地提高财政金融管理的效率性,还能很好地随时的了解到国内财政金融的管理活动的大概变化的趋势,适当的运用反馈回来的信息来进行及时的控制和调整,使我国政府处于主导的地位,可随时掌握我国财政金融的管理的主动权,使我国财政金融管理往更好的方面进行发展。
二、计算机的具体应用和手段。
(一)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国家财政金融的管理可以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来收集相应的数据材料,其效率性远远大于人工的效率性,而数据化的处理是相关人员运用计算机来针对国家财政金融管理的业务的信息来进行处理并加以分析,其中包括了对财政金融管理的数据上的采集、转换、组织、计算、检索等方面的处理手段工作,来实施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二)数据的编制。
有关技术人员按照计划中的程序将所要求的项目计算模型编制,其中包括预算和信贷项目等,然后计算机再根据其中的要求编制出适当的计划。计算机的功能不单单是能够编制出短期的有效的计划,它同样还可以进行长期的编制,有效的计划出远景的预测和分析,计算机的数据工程不仅让有关技术人员减少了投入,还大大增加了财政既然管理的效率性。
(三)报表的处理。
计算机不仅仅可以数据编程,还可以对传上来的报表进行快速的分析,同时也能保证其准确性,数字的准确性还有便于存档等诸多优点,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相关人员对数据这方面的繁琐的工作。
(四)记账和清算。
操作人员可以根据编制记账和结算的相关程序将收集而来的凭证,载入计算机数据库内,而计算机则可以根据其要求来进行记账和核算,这样可以加快其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性,具有省时,准确的特征,可以减轻相关人员的业务工作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其工作过的效率,除此以外,计算机的应用还可以开展其他的业务,以促进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五)管理和决策。
财政金融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管理,它建立在海量信息数据的基础之上,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不断优化自身模型,提高判断的准确率,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保障,从而使财政金融管理决策更加有效与科学化。
三、财政金融管理的基本应用条件。
财政金融的管理的具体应用的重要变革主要依靠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想要完成好这一变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财政金融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还需要为此进行着努力。第一步,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财政金融的管理系统必须实现其科学化、管理化、标准化的理念;第二步,要及时的收集最原始的数据,使其收集来的数据更加规格化,科学化和程序化;第三步,要组织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团队,其中要有专业的分析员、设计师、程序师、数据的录入工作者,具体的操作人员、维护人员和数据的录入人员,这样可以有效地及时地进行收集和实施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的具体措施和方针;最后,努力全面地做好系统的开发工作,要设计出全面的理论的数据资源,合理地对财政金融管理的控制和现代化的利用。
四、财政金融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离不开财政的金融管理,财政的金融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起到了衡量企业之间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正因为这样,财政的金融管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其生产的发展。
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资金的运作,而资金也是企业的前提基础和发展条件,也因为这样,政府加强财政金融的管理就显得极其重要了,而企业同时也在加强其自身的金融管理以加强有效合理的使用,这样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所以,财政金融企业的现代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二)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可以提高其自身的经济效益。
获得经济效益是所有企事业生产发展的最终目标,而财政的金融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构成,它可以帮助企事业单位在经济环境中取得非常大的效益,所以,财政的金融管理可以加强国家的金融管理,可以提高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切身利益。
(三)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可以塑造其自身的信用。
一个良好的财政金融管理实施方案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水平,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能力,而一个企业经济的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靠财政金融管理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很好地塑造一个企业的信用,一个信用好的企业肯定会让社会的各个阶层更加信任,这样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和上升的发展空间,所以,财政金融的管理可以塑造企业自身的信用程度,为其发展增添动力。
五、财政金融管理实施的策略。
(一)加强企业自身的金融管理。
首先,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上来说,企业人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对财政的金融管理进行管制,方便金融的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进行开展,此外,应针对贷款等有关业务进行专门的管制,因为其收款的难度极大,所以可以设立专门的人员进行这方面的负责,对其中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以达到有效地金融财政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对欠款的单位的信用比值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根据观察来的数据编制报表,分析其超限不归还的理由,然后及时地制定可行性的应对措施来对欠款进行回收,这样的方案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财产金融管理。
其次,企业要规范其预算的编制工作,因为,预算的质量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活动,也因为这样,企业要想发展好,财产的金融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是不可忽视的,从内部的预算的编制工作开始,可以很好地对财产的金融进行管理。第一步,在预算编制之前,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可以先进行事前的合理调查,其目的在于检查预算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第二步,在编制好的报表上不可以随意的改动,如果遇到一定要改的情况,也要有相关的证据进行细致的改正,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强企业的预算评估能力;第三步,要有原则地进行预算编程,不被其他的因素所干扰,如果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地报告上级有关部门;最后,要对每一个预算的数据进行详尽的记载,这样可以有效地对企业进行制约,以便于提高企业对其自身的管理,财产金融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高效利益。
第三点,要不断地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现代信息建设的发展下,推进企业的金融管理现代化建设是现代企业所具备的重要的能力之一,它可以有效地促进现代企业的发展,同样也对企业们参与到国际经济的竞争中起到了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在另一方面,企业应及时的引进先进化的管理技术,把传统似的工作的复杂化统一变成精细的简单化核算,让更多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发挥出最大的空间,将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工作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
最后,应着重加强企业对融资渠道的开拓和建设,这同样也是企业对金融管理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现在的融资渠道大多是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很大,而且经常会给企业带来不好的发展方向,所以,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的关键就是加强企业自身的融资的渠道建设,除此以外,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引进相对应的金融服务,来对财产金融管理的现代化进行工作和创新。
(二)国家对财政金融管理方面的政策实施。
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是靠社会企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企业自身的发展影响的不单单仅仅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所以,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对整个社会经济都是具有巨大的影响的,而我国要想促进其自身的经济发展,首先要促进国内企业经济的发展,而国家需要做的就是制定一些关于财政金融管理现代化的有效政策和实施方法,为企业金融的发展有效地提供一些动力。
国家首先应该要做的就是相应的增加企业在银行贷款中的福利,因为资金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则可以很好地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管理,国家需要针对企业在财政金融管理方面制度一些合理的政策,以促进企业在国际经济环境中有更突出的表现,国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在银行贷款中提供一定的政策,以保证企业资金链可以顺利地运作,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国家还可以针对银行的自身建设制定合理有效地措施,银行可以根据企业们自身的信用程度,来相应的降低企业的贷款资金数,同时,国家还应保护民族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现在在外国企业和进口产品的双挤压下,我国的民族企业的经济更是无法发展和上升,而要想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首先要实现财产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六、结论。
财政金融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建设是目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财政的金融管理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而言,其自身的重要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危机和机遇并存的经济时代下,要想提高社会的经济发展,国家要提高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而使其市场的经济活动的发展进一步的提高,国家应该及时的制定相关的具体时事政策,积极的为企业创造物质条件和资金链的丰富,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经济竞争能力,实现国家财产金融管理的现代化还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共同努力和配合国家制定的相应政策,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管理,财政金融管理是目前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四
1.绿色转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客观要求。
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理念,促进传统经济和工业文明向绿色经济转变逐步为人们所接受。世界各地的很多国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各类能源结构,将协调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同环境保护有效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要对绿色经济房展方式进行正确的定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谋求人类自身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将绿色转型发展成为可以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力量。
2.绿色转型时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内部要求。
一直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要素,而这种模式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恶化了环境、资源问题。在全球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可持续发展经济也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只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通过走可循环发展的低碳经济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集约型发展为新的增长点,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为长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绿色转型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结构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化工也比重较大。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我国服务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同时资源和环境承受着非常重的压力。而从产业升级上来看,我国多数企业仍处于传统的加工制造阶段,新型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比重不大。从自主创新能力上来看,我国的企业缺少核心技术,科技创新不强,企业的增长大部分考规模的扩大和投入的`增长来拉动,缺乏核心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财政政策举措。
1.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突破点,财政政策应该全力支持以搞科技发展为依托的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绿色产业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制度的约束作用,对传统工业进行大力改造,逐步取缔能耗高、附加值低的重工业企业,尤其是化工业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大力支持高耗能行业的绿色化转型。其次,通过发放财政补助、贴息贷款等手段,鼓励科研、信息、设计等生产服务型企业的大力发展,提高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2.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普及资源节约理念。
就目前我国的财政政策而言,对于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鼓励和支持海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推进资源改革,构建与高效资源利用率相配套的财政政策显得十分必要。第一,要适当扩充征收资源税的范围,对一切可以进行计量的不可再生或再生难度大、时间长的资源拉入到征收范围,以减少企业对资源的掠夺式使用。第二,改变矿产资源的计算和征收方式,将从量征税的政策改为从价征税,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开采率和回采率。第三,实行差别税率,提高资源税税负,循序渐进提高对不可再生或再生难度大、时间长的资源的资源税征收标准,激励企业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同时大力发科研,研究可持续和可替代的资源,提高技术水平。
3.改进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一大前提就是促进能源结构的改进。财政政策应注重对能源结构优化的引导,大力推进可再生资源的研发和使用。首先,通过财政对可再生资源发展的大力投入,有效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提高财政的支持力度,鼓励新能源开发,逐步提高绿色能源的比重。其次,推进清洁能源的产业化发展,大礼开展核能技术、二代生物燃料技术等新型技术的研发。最后,调整现有能源的价格机制,使其能准确的反映市场的供需关系,更好的体现资源稀缺度,引导消费者树立节约意识,扩大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
4.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扶持,推广绿色经济产品。
第一,通过奖惩结合的方式,使企业自觉地承担起责任,自主的降低排放指标,扩大绿色环保型经济产品的使用范围。第二,通过消费信贷、价格补贴等方式调动公众对购买绿色经济产品的积极性,鼓励公众购买绿色产品,如节能灯、使用新能源的汽车等。第三,引入政府的力量,构建绿色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中绿色产品所占的法定比重和产品种类范围,制定严谨的政府绿色采购标准,规范标准实施过程,拉动绿色经济产品的需求量。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五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均在管理理念与方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党校作为培养优秀党员与干部的重要机构,也应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更新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是党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教学工作与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党校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党校行政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探索新时代下行政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措施。
关键词:党校;行政管理;新时代;创新。
一、党校行政管理现状及问题。
在经济、政治、文化均迅速发展的时代,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尤其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深化全面改革,带领国家与人民不断向前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提高人民幸福感。新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包含着机遇,也充满挑战,党组织需要培养更多优秀党员与干部,做到从严治党,廉洁执政。为培养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党员,党校也不断更新管理方式,但目前仍有部分党校中存在较严重的管理问题,尤其在行政管理方面,易受到党校管理者的忽视,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手段陈旧单一、管理体制僵化、硬件设施缺乏等各类问题,不利于党校教学水平提升和整体发展[3]。在党校行政管理中,管理观念的落后主要是因管理人员长期处于节奏缓慢、缺乏竞争的工作环境中,缺乏突破阻碍、提升工作效率的意识,缺乏危机感,导致员工安于现状、故步自封,仍沿用落后、僵化的管理方式与体制,与当代快速变化的社会现状严重脱节,给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带来严重阻碍,不利于党校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建设。
二、党校行政管理的创新改革措施。
(一)更新行政管理理念。
观点和理念的变化是党校行政管理措施创新与改革的关键,也是各项措施准确实施的基础[4]。当前时代下,国内外形势迅速变化,党校行政管理应基于党的发展任务,战略、全面地提升党校管理与教学质量,充分体现党校的使命感。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创新管理措施,管理人员需重视自身思想的改变,正确意识到管理理念创新的重要意义,重视学习和引进先进理念,避免盲目沿袭老旧的管理体制。理念的更新不仅需要主动学习和引进,也需明确该理念是否符合党校当前情况,充分结合实际现状选择和调整管理理念,使其既符合时代特征,也适合党校现状,确保其先进性与实用性并存。更新管理理念后还需加强理念宣传,可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包括培训、张贴标语等,使各管理人员均能调整自身思想和理念,迅速高效地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二)建设科学化管理制度。
制度作为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和规范,其完善程度和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性与实用性。党校行政管理的创新,需要改变陈旧的管理制度,结合党校自身情况完善和创新制度体系,利用网络技术学习并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制度,确保党校行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达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5]。管理制度的设立目的在于明确各部门和岗位职责,规范行政管理决策的实施方式、流程。在党校行政管理的决策制定方面,应避免以领导意志为标准的决策制定方式,充分体现民主意识。制定决策前应参考专家意见,并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观察实际情况,获取各阶层意见,并组织各方面人员参与决策的制定,讨论其合理性与可行性,使各项决策均能与党校当前状态相适应。尤其需要加强监督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不仅应监督基层人员的工作情况,更应加强对于领导层的管理和监督,采取互相监督机制,各部门、各阶层间彼此监督,互相协调与合作,培养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减少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特殊化、人情化等各类不良情况,使决策与管理措施能够得到迅速、有效的落实。此外,设立制度时除规范工作流程与工作要求外,也应充分考虑各阶层人员的实际需求,在制度化的同时确保人性化。
(三)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
当前时代下,信息科技发展迅速,网络与计算机技术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爆发性增长,给各行业管理方式带来巨大变化,“互联网+”时代随之到来[6]。党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跟随时代发展,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通过将人工管理转为信息化管理方式,节省人力资料并提高管理效率。行政工作涉及党校运行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其工作内容繁杂,数量庞大,涉及的信息多且杂。在过去,党校行政管理工作主要采取人工记录和整理的方式管理各类信息,并以纸质资料的方式存档,占空间大,且信息查询难度高,整理和维护的工作量大。目前,各党校均已实现一定的信息化,但大部分仍处于用电脑收发文件和进行文字处理的阶段,其管理系统相对落后,阻碍了党校现代化建设。如今信息科技的进展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各类管理系统纷纷涌现,改变了传统管理方式,实现了信息的高度集中、实时共享和快捷处理。党校应引进先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并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使其充分掌握系统各项功能的使用方式,能够正确、熟练地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展各项工作,节省人力,并提高信息反馈、汇总、分析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数据的实时监控等,也可建立行政管理数据库,便于数据查找和分析,给各项决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四)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党校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党员和干部,同时也应注意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各项相关措施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其综合素质影响着实施质量和效率。为全面提升党校行政管理质量,应致力于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综合素质,加强教育培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并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大量先进、新颖的信息资源,从中选取适宜党校具体情况的信息作为培训内容,使管理人员思想与观念能够与时代接轨,获取更多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吸收更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更全面的知识网络结构,培养其综合素养,提高其管理与协调能力。并鼓励管理人员利用信息传播的便利,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并发挥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党校行政管理方法的不断改善提供助力,达到可持续发展。在加强培训的同时也应完善评价与晋升体系,引进优秀、先进的绩效考核方法与体系,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给予表现优秀者奖金奖励和晋升机会,激发管理人员提升自身能力和工作质量的积极性,并形成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氛围,促进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提升。
(五)促进部门之间的协作。
党校行政工作覆盖面广,与各个部门均有密切联系。因此,若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质量,需获得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同时各部门间也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协调,使党校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共同促进整体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党校行政管理需创新和改善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方式,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实时传输、共享,确保信息交流畅通无阻,使决策信息能够快速地传递至各部门,并在各部门协调合作下将其贯彻落实,将落实情况快速反馈至决策层,形成良好的闭环。同时需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改善部门间的关系,管理层也需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党校各部门的决策实施情况与运行情况,做好协调工作。此外,各部门需做到财务透明,形成公开、民主的良好工作环境,有利于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互助关系。
三、小结。
总而言之,党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改革是促进党校良好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新时代下党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党校均需要明确当前社会形势,在党的指导与引领下,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培训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符合当代需求的高素养党员与干部。创新与改革的过程是全面、复杂且漫长的,需要从观念、制度、人员等多方面切入,并获得各部门的支持,互相协作,互相监督,全面提升党校行政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辉.关于行政管理方法的创新和基层政府管理加强的研究[j].山西青年,2016(15):244.
[3]郝立民.浅论加强党校教学管理与创新实践思路[j].科技经济导刊,2016(10):201.
[4]王淑娟.党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难点与推进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8(8):98.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六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经上级下达审批指令后,单位需要对专项资金进行单独管理,必须按照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进行分配,并且需要注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就目前的事业单位而言,缺乏足够的管理措施,致使资金在使用上存在若干问题,严重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不利于专项资金所用项目的建设与发展,起不到资金的使用目的,影响单位的形象。
一、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针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上依然存在漏洞,诸如在预算上往往不够科学化,支出上具有任意性,绩效的评价上缺乏完整的体系等。下面就将具体的问题展开探讨。
(一)管理制度上缺乏针对性。
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上出现了一系列方法,但是方法的针对性不足,与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吻合度差,往往是借助其他资金的管理方法再转移到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上,这造成专项资金的使用上与制度的规定会有所出入。
(二)在专项资金的申报中规范性不足,预算质量偏低。
在对专项资金的申请上需要具备完整的体系,避免出现资金申请上出现弄虚作假现象,但是有的单位在专项资金的申请上往往缺乏足够的支持论证,对资金的可行性的研究上存在不足,往往会占据资金空间,但是在使用安排上却缺乏完备的安排,预算工作严重脱离现实,往往具有任意性,主观性,预算编制工作往往与实际情况会出现过大出入,不能够体现出预算的科学性。
(三)在资金的使用上存在漏洞。
行政事业单位在获取专项资金后,在使用上存在若干问题,比如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存在将资金使用到经常性项目中,出现资金的挪用现象。再者,专项资金在使用后若有剩余后应当及时上缴财政部门,但是多数单位在有剩余的情况下,依然滞留在本单位中,或用于其他项目,或成为日常性费用。
(四)单位的财务人员起不到相应的监督控制作用。
事业单位对于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方面存在要求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远低于经营性企业,在专项资金的会计管理上部分单位的财务人员仅仅是进行会计核算,记账,审核等,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五)专项资金的运用上缺乏绩效评价,为实现全程控制。
事业单位在获得专项资金后,应当设立专门的核算管理小组,实现资金运用的全程控制,但是目前的事业单位在将资金转移到单位账户后,对资金的运用上缺乏事中的监控、事后的评价,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绩效评价,不能够反映出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资金的目的出现模糊性,社会效益低下,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
二、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财务管理力度,增强财务的控制意识。
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资金的运转监督等是必不可少的,有利于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控制。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凡是动用资金的地方就需要有匹配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资金的支出实现控制,避免出现资金的流失。为了加强控制,首先需要做好制度上的建设,增强对资金使用者的制度约束,使专项资金的使用经过汇报、审批、检查、绩效评价等一系列流程,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实现科学化,再者,增强资金的控制,需要实现各个岗位职工的以身作则,确保员工的高素质;最后再结合员工在财务控制上的强烈意识,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实现全面控制,增强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实现专款专用,增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专项资金是事业单位为了特定的项目由财政部门审批的资金,需要在资金的使用上坚持专款专用,实现专项资金的使用目的。为了确保专项资金的专用,上级单位需要对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监督,不时进行抽查,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对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的单位进行警告,并要求进行整改;单位自身需要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审查小组,增强专项资金的监督力度,并严格审查是否存在违规违纪的现象。
(三)在单位内部健全管理制度。
在具备良好的运行体系下,需要有权威的制度进行约束,同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指导,在审批、下发、使用、结算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有使用的制度进行指导和约束,实现资金的使用上的规范性。通过完善有效的财务制度,实现专项资金的控制,通过严苛的违规处理方法,实现对违规违纪行为的震慑,实现每个员工都按规办事,以身作则,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中体现员工的监督作用,确保资金在每个环节都处在正常的运转之中。
(四)增强预算编制工作,确保资金的高效使用。
由于专项资金需要运用到具体的项目之中,加强单位的项目管理对资金使用监督尤为重要,特别是项目期间上的控制与资金使用的预算工作。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中,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库,增强项目的审核,做好项目的会计资料的记录,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在对项目库中数据实现准确记载的前提下,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单位的预算,一方面增强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实现预算的科学性确保预算工作能同项目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加强预算工作的合理性。
(五)加强监督体系的完善,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在对专项资金加强科学编制预算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日常使用监督,不仅仅在事后进行检查,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要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在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专门的财政部门内部检查与资金管理部门的日常跟踪监督相结合、与单位预算编制部门相协调的监督审查机制,将对单位专项资金的监督贯穿于资金活动的整个过程,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专项资金能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管理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专项资金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表现。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七
自中共十七大提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公众立法参与意识有了显着提高,但在实践中公众参与地方立法仍然存在诸多难题。本文拟对现阶段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推进我国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有所裨益。
一、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意义。
公众参与,是指政府及其机构之外的个人或社会组织,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直接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从而影响公共决策,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特指公众直接参与地方权力机构、地方行政机关创制、修改、废止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和制度,是与公民选举代表参与立法相对应的公民参与方式之一。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具有确立地方法规正当性、地方法规适应性和地方法规权威性的价值。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加强公民的主体意识。
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们有权管理国家,有权参与立法。但以往在“全能政府”的条件下,公民的立法参与权得不到有效行使,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的参与权,导致其主体意识逐渐淡薄,对地方立法表现得极为冷淡。因此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有利于唤醒公民主体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提高公民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在立法过程中地方立法机关往往关注的是本地区政府职能和权限条款,在制定法规时往往扩大权力,减少责任;而公民、法人关注的则是自身权益问题,他们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地方法规的公平、公正和完整。当地方立法机关的权力不断扩大、责任不断减少,而公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表达时便容易引发公众和立法机关的对峙,滋生社会矛盾。因此,公众参与地方立法不仅可以弥补以往立法中缺少管理相对人意见的缺憾,还可对行政机关权力进行监督、制约,能够化解地方立法机关和公众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
在以前公民立法参与意识较弱,并不关心法律法规如何出台、如何规定,当某一规定涉及自身利益时常常表示不满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严重阻碍地方立法顺利进行。而今公民立法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不仅关注地方立法、学习地方法规,而且对所制定的地方法规能够表示理解和支持,在这一立法参与过程中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显着提高,不仅保证了地方法规的顺利贯彻执行,而且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建设和发展。
二、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化程度较低,公众的民主、法律意识比较淡泊,加上公众自身环境、利益、性别、年龄、职业等条件的限制,除了一部分政府官员、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以外,其他群众的参与热情普遍不高。尤其是外来人口,由于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不那么熟悉,更加会感觉无所适从。在他们大多数人看来,地方立法就是当地政府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忽略了自身所应有的参政权力,只关注自身利益、眼前利益,对那些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地方立法不够关注,缺乏参与地方立法的激情与兴趣。
(二)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方式比较单一。
现阶段让公众直接参与地方立法最主要的途径是开展立法听证会,但在实践中这一方式大都过于注重形式,搞排场,导致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成本高,收效少。座谈会、论证会、协商会等也是目前实践中大力推广的,但就目前观察而言这些参与方式所针对的只能是很少一部分人,广大公众要想全员参与很不现实。网络征求民众意见最近也很受推崇,但它是否能够征求到各个年龄层次、各个职业、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意见,以及征求来的意见是否真实可靠、是否有利于地方立法活动的展开,都还值得探讨。
(三)公众参与缺少平等对话机制。
在地方立法过程中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方式和渠道较少,多数情况下是由地方政府主动通过公报、新闻媒体、发布会、布告等方式将立法信息公开后公众才能知晓,否则公众很难获取相关信息。就这层面来看,地方政府享有主动权,而公众则显得比较被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参与地方立法活动时,公众提供的建设性意见和反映的问题常常得不到立法部门的重视,参加听证会很多时候也只是走走过场,使得公众认为自己被政府牵着鼻子走,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很大程度上自己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等都受到制约,在地方立法活动中自己参与不参与根本没区别,感受不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政府与公众很难有一个平等的对话机制,不能形成互动,民主立法尚有难度。
(四)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没有一个统一健全的法律保障。
我国的宪法、立法法虽然都涉及到了公众参与立法的相关细节,5月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在法律方面对公众参与进行了一定的规定,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法律规范。现有法律中的规定大都过于原则化、宽泛化,在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参与的范围以及参与的保障和司法救济等方面没有具体规定,给公众参与立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三、对推进和完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建议。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补充和完善,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笔者将结合上述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公众缺乏参与地方立法的热情与积极性,那就需要地方立法部门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地方立法。地方立法部门可通过电视节目、新闻媒体、广播等形式定期向群众通报地方立法的内容、范围、技术指标要求等,给民众提供一个了解地方立法的机会。同时要多邀请公民参加地方立法座谈会、听证会;聘请公民担任地方立法监督员。此外,要主动到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地方立法专题讲座,发动机关干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应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参与地方立法,借此提高全体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另外,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多以个体形式出现,处于无序状态,因此需要地方立法机关适当加以引导,尤其要引导个体公众所在的不同利益团体参与地方立法,鼓励各类利益阶层团体对地方立法发表各自意见,以利益团体名义参与地方立法则公众意见较为集中,易于提高其参与地方立法的影响力和主动性。
(二)建立多元化公众参与途径。
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部分,也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客观需要。法律法规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必须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实现公众参与立法途径的多元化。除了充分利用并完善传统的电话、函件、意见箱、网站留言版、民意调查问卷、邀请市民参与有关的展示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意见外,还应当勇于创新寻找更加行之有效的途径征求意见,如网络听证等,创造更多机会,使广大群众与立法者和决策者能共同进行讨论、商议、评估、选择。对于效益很好的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应当将其固定化、制度化,成效不高的方式就应当扬弃。地方立法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将立法程序依法向社会公布,让公众享有地方立法的知情权,接受公众的监督,真正让公众参与立法深入人心,端正对公众参与的认识,放下身架,弯下腰来倾听公民的意愿,而不是召开多少座谈会、征集了多少网上意见,要知道专家座谈会和论证会、网上征集意见等方式都各有其局限性,不能代替真正的公众参与。
(三)搭建公众参与的“支持平台”,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地方立法部门要通过法律法规,要在本地区实施,就应当积极通过新闻媒体、固定的广告牌、宣传册、网站,向市民公告并进行宣传,鼓励民众主动参与到立法的活动中来,转变当前立法部门主导型的公众参与模式,转向交涉性的沟通模式,尊重民众的意见,对民众的意愿给予关注并进行分析研究,无论是否采纳都要及时作出反馈,让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成为公民的切实权利而不是流于形式。我们可以考虑在立法过程中,创建一个便捷的信息处理系统成为公众参与的主要支持平台。比如,立法部门将网站作为发布通告、收集评论、公布法规的重要渠道,公众也将网站作为获取立法信息、交流互动的主要途径。这样一来就能努力做到立法公开透明,把立法部门的决策和政策法规置于阳光下,接受群众参与和监督,防止立法权被寻租,遏制不当利益法制化,推进立法的公共参与,加快公众参与立法的法制化进程。
(四)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公众参与立法制度。
由于我国不存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所以在公众参与问题上,完全凭借各个单行法的零散规定,而即便是这些零散的规定,也仅仅是“提到”公众参与,对公众参与具体形式往往并未做细致的程序性规定,相应配套制度的缺失阻碍了公众参与的实际运作。要防止公众参与立法徒于形式,保证立法的民主化,就应当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公众参与立法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立法的范围、方式和程序,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比如:通告制度,所有立法环节都应当进行通告,否则无效;反馈制度,立法机关必须认真分析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就是否采纳作出解释与说明,同时还须向公众提供法规咨询,答复公众提出的问题;听证制度,听证是公民直接参与立法的重要形式,什么情况下应该组织听证、有谁来决定举行听证、如何确定听证的主体和内容等都要明确。立法过程中只要公众要求听证,立法机关就必须召开听证会;监督制度,公民、社会组织和其他政府机构若对某部法规的制定过程提出异议,可提起诉讼,由法院判定是否有效。这样一来就能够避免地方立法中可操作性与程序性不强的缺陷,以防止立法者的随意性,通过制度约束建立长效机制。
总之,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还会面临更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立法工作者们端正对公众参与的认识,不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全民参与、普遍参与,而是实事求是地追求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最优化、效率化,科学地认识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作用,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规律性,创造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新机制、新制度,以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
:行政法论文:浅谈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八
joh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
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
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
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
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
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九
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joh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
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
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
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
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
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
语法分析的系统描写与比较的几个方面。
韩语语法教材中“时制”概念的研究。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
摘要:行政越权行为在我国是经常发生的。分析行政越权行为有利于防止行政主体超越职权,充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促进我国的法治建设。
关键词:行政越权;行政行为;法律后果。
行政的实质是行政权,行政权是最直接影响公民权益的一种国家权力。行政权是公权范围内的权利,它与处理公共事务有关。同时行政权由人民作为权利主体转化为国家作为权力主体。所以,在法治国家每一项国家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或授权,不能任意地进行权力的扩张。
行政权是指法律对其范围加以规定的国家管理职权,它以国家统治权为基础,以行政机关为主体,具有强烈的组织性能。行政权在全世界范围为内并没有一个绝对确定的概念。
行政越权行行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行政超越职权。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对行政越权界定时,我们要分清以下几方面:
(一)、行政越权并不等同于行政违法。
我国新修定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70条规定: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一)主要证据不足的;(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三)违反法定程序的;(四)超越职权的;五)滥用职权的;(六)明显不当的。次条规定说明超越职权不等同于行政违法。
(二)、行政越权的主体只能是行政主体。
非行政主体行使了行政主体职权的行为,例如人民法院行使了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时,我们就可以说是越权行为。因为行为主体行使了不属于自己的权力。但是,要清楚的是,不能将这种越权行为归到行政越权。在我国,行政越权指的是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而且还要是越权行使。
(三)、行政越权所越的权力只限于行政职权。
行政权是由行政机关行使的权力。任何国家权力都有它的行使主体,行政权的行使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而且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权的行使具有独占性,即除了行政机关以外,任何其他机关如没有取得法律的授权或行政机关的委托都不能行使行政权。当然,在行政管理实践中,也有一些不是行政机关身份的组织在一定范围内行使行政权,但前提是必须取得法律的授权。同时其在行使行政权时身份已经不是其他组织,而是行政主体。还应该说明,行政机关仅仅是行政权的行使者,而不是行政权的所有者。正因如此,行政机关不能对行政权进行处分。所以,只有行政主体的法定行政职权被超越,才构成行政越权。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行政越权不仅是超越了管辖权,也超越了自由裁量权。
二、防止行政越权的对策。
针对我国的行政越权行为,我们应在可能造成权力越权的地方,积极采取对策,做到监督和控制行政权。
(一)从行政权的来源上看,我们要完善相应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并规定严格的行政权设定。这是防止行政越权的有效途径。
行政权是由法律规定的权力形式,它以国家宪法和法律为存在依据,正式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形式使行政权成为一种客观的权力而不是主观的权力行政权力。法律在对行政权的范围作出规定时一般都与其它权力划清了界限,即什么样的'权力可以归为立法权的范围下,什么样的权力可以归为行政权的范围之下,有些国家的法律对行政权的范围采取列举规定的方式,有些国家则采取概扩的规定。这两种规定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意义,即行政权是法律化的权力。这也是立法机关制衡监督行政机关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所以,我们要做到从权力上控制行政权。
(二)从行政权力的实施上看,提高权力行使主体的素质,对权力的运用实施过程进行约束,这是防止主体超越职权运用行政权力的主要制约手段。行政权具有主动性。行政权由于是管理社会事务的一种权利,因此,它不能仅仅已维持社会秩序为宗旨,还必须推进社会的发展,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进行创新。行政权的主动性要求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必须主动地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于行政管理活动之中,并以法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三)从行政权力实施的结果上看,要加强和完善行政法制监督。
第一是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行政机关的自我的监督包括对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行政权是一种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的权力。所谓行政权的专业化,是指行政权在行使过程中受到技术准则的制约,必须服从个方面管理事态的客关规律,行政管理机关本身必须是专业化的管理机关,行政人员必须具有履行管理职能所必须的专业知识的人员,甚至是受过系统行政管理或行政法知识的专门训练人员。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行使行政权的,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做出撤销或确认该行政行为违法的复议决定。为了避免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的随意性,必须不断完善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机制。
第二是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作为一种法律监督,具有相对独立性、较高的公正性和较强的专业性等特点。我们讲三权分立时,都是将司法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国家权而论的。在我国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一般是指行政权与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关系。《宪法》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们可以理解为只要涉及法律问题的,人民检察院都有权进行监督。但实践中检察院的监督权没有得到真正的行使,所以,应不断完善检察机关的监督机制。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行政机关是可以进行司法审查的。但是审判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作用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所以,改革我国司法体制,使各级法院都能独立审判,这是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行政法制监督权,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最大保障。
第四是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监督。这主要是指行政权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行政权是一种公共权力,是从社会意志和社会利益中派生出来的,其来源于社会,扎根于社会,行政权在行使过程中必须符合社会意志,并接受广大社会成员的监督。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让法律深入人心,还要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包括社会舆论和媒体舆论,公开政府信息,最终实现阳光政府。
三、结语。
综上,我国应当尽快完善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相关的法律制度,应当对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力归属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避免权责不清,使行政权高效公正的行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实践中因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而不断发生纷争。(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小晔.论行政越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2]王学辉,宋玉波等.行政权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146.
[3]曾洁雯.论行政越权及其法律后果.韶关学院学报.2005.01.
[4]方世荣.论行政权力的要素及其制约.法商研究.2001年第2期.
[5]杨临宏.行政越权论.思想战线.2002年第1期.28卷.
[6]谢晖.论行政越权[j].法律科学.1992.(6).
[7]梅达成.关于行政越权的理论探究.社科纵横.2011.05.
[8]易凤兰.略论行政越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一
摘要:五四运动以后,汉语受以英语为主的印欧语言的影响,走上了欧化的道路。汉语语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使汉语语法从不同程度上发生了演变和发展。我们要理性地面对汉语欧化现象,找到中西语言的契合点,促使汉语健康发展。
关键词:欧化;语法;利弊。
一、汉语欧化现象。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文的变化极大。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文也渐渐走上了西化的路子。有人称这是汉语面临的西化危机。危机与否我们先不要下定论,西化现象已经是潮流所趋,势所难免。我们只有全面深刻的了解这个过程和现象,才能评判西化现象的利弊。《中文的常态与变态》这篇文章,用大量的事实和例子,写出了现代汉语受英文语法的影响而欧化的现象。例证详实,论证严密,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国语语法未来发展状况的担忧。自从开放国门以来,汉语语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词法和句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例如词汇多音化趋势加强,词缀化倾向日益显著,被动结构的扩大等,种种变化打破了汉语意合的形态,使中文的常态优势尽失。本文拟通过对余先生观点的思索,来进一步探究汉语欧化的道路及其这条道路上的利与弊。
二、汉语语法欧化的表现。
(一)词法上的变化。
在欧化过程中,最先产生、最易辨别的词法上的变化。例如,词的组合结构趋向复杂;多音化趋势不断加强;词缀化倾向日益显著等。
1.多音化趋势不断加强。
多音化趋势是指汉语多音节词汇占有愈来愈大的比重。王力认为汉语多音化趋势是汉语自身发展趋势所在,但外来语的影响加速了汉语多音化的进程。汉语在吸收外来词的时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音译、意译、音译兼意译等。由于英语词汇的一个音节至少与汉语的一个汉字相对应,所以音译词也多为多音节。另外意译和音译兼意译,更要求外来词和汉语的成词习惯相对应,所以,翻译过来的词所含的义素一般都多于两个音节以上。另外汉语“词根+词缀”式构词方式,也是使多音节词汇增多的一个原因。
2.词缀化倾向日益显著。
众所周知,汉语是孤立语,词汇缺乏形态变化,几乎没有词缀可言。但是随着外语对汉语影响地不断加深,兴起了不少汉语词缀。例如用法跟“—ize,—ise”相当的“化”(欧化、现代化),跟“—er,—ian,—ist,—or,—eer”等相当的后缀“家”(画家、歌唱家)、“者”(作者、读者)、“师”(工程师、魔术师)“员”(演员、教员。还有“反”(反人类等)“非”(非法、非礼)这种类似的前缀。
余光中先生通过对后缀“性”(可读性、纪律性)和“主义”(浪漫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驳,认为这些类似后缀的成分是汉语受西化影响而形成的“名词成灾”的诟病。近年来也出现了新的词缀,例如“被”,被幸福、被自杀、被小康等。通过研究发现,汉语受英语的影响,词缀的语义趋于抽象和泛化,构词位置日益固定,增强了汉语的构词能力,并且增强了表达效果。
3.“的”字结构乱用。
我国文言文中,所属关系皆在字里行间,“的”字很少用,甚至不用。但“的”的滥用却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现象。余光中先生在文中写道“一碰到形容词,就不假思索,交给“的”去组织,正是流行的白话文所以僵化的原因。”例如,他是一个画家,住在一条老闻着鱼腥的小街底头一所老屋子的顶上一个a字式的.尖楼阁里。(徐志摩译《巴黎的鳞爪》)徐志摩的这篇翻译的确不尽如人意,有些蹩脚。
用了大量“的”字定语结构,使句子显得拖宕冗长。如果在英译汉的过程中,不顾汉语自身的特点,紧紧跟随英语句式,势必会造成译文的冗长复杂。英语句子呈现句首封闭、句尾开放的特征。修饰语、插入语可以后置,句子可以不断向句尾扩展和延伸。与英语不同,汉语句子成句首开放、句尾收缩的特征。句首虽然开放,向左延伸,但扩展的长度和程度受到种种限制,不能像英语那样层层环扣、向后不断扩展延伸。需要标点和虚词把句子分开,化长为短。
因此英译汉时常常要破句重组、化繁为简,去除冗余,符合汉语言重逻辑、重悟性、的特点。
(二)句法的变化。
1.句式趋向复杂多样,意合形态渐弱。
汉语里有些句子,完全可以根据语气的需要而灵活变通,不需顾及句法结构的完整性,所以经常出现句子成分的省略、隐含、增减等现象。因而有人说“汉语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随机语法”。汉语灵性之根在于它的简易型。但是随着西方语法的影响,汉语更加注重形式,句式趋向复杂多样。
英语注重使用各种形式手段来连接词语、从句和分句,注重通过有形的标记来显示词语之间、主句和从句之间以及分句之间的关系。汉语虽然也通过介词和连词等形式连接句子,但使用频率上远不如英语那么高。汉语中虽有各种连词,但语义关系常常要通过语序和意义去体会。在英语里,词性相同的字眼常用and来连接:例如manandwife,youandi,backandforth。但在中文里,类似的场合往往不用连接词,所以只要说“夫妻”、“你我”、“前后”就够了。五四以来,“但是”、“如果”、“既然”、“即使”等连词的大量使用使汉语意合形态渐弱,走向偏重形合的特点。
2.被动结构的扩大。
汉语中,被动结构所叙述的原是不如意或者不希望发生的事。但五四以来,汉语“被”字句出现频率明显增长。西方是形合的语法,动词被动形式的使用都是强制性的。依照汉语的传统,有时候只要被动关系可以意会,往往就使用无标志被动句形式,而不采用被动标记“被”字。在翻译西方作品的被动句时,人们往往根据句子形式,一律把被动句用“被”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使“被”字句明显增多。
在西化以后,被字句表示的也不限于不愿意或不愉快的事了。余先生举例:“我不会被你这句话吓倒。他被升为营长。他不被准许入学。”这三句话本可以说成:"你这句话吓不倒我。他升为营长。他未获准入学。“句子简洁不拖宕,却生硬的用被动句来表达句子。
主动的表达方法,显示了汉民族自古以来“天人合一”“主客一体”的哲学思想传统,在这种传统下,我们拥有的是主体涵盖客体的思维,必然不需要主体客体界限分明。
三、汉语欧化现象利弊说。
汉语欧化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人们对汉语欧化的利弊观点不一,有人对欧化现象持宽容态度,认为欧化现象适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与世界接轨。
陆俭明先生的《汉语危机论可以休矣》,针对近几年来媒体上不断出现的“汉语危机”论,他认为这是人们缺乏语言意识的表现。陆俭明先生还认为语言实际并不存在纯洁性的问题。我们追求的是语言的健康使用,而非“语言的纯洁”。
由此可以看出,陆先生对汉语西化的问题保持宽容态度。汉语的欧化还有很多有利的方面,例如汉语利用欧化词缀构词,丰富了汉语附加式的构词法等。对于汉语欧化,反对的声音也有很多。
余光中先生在文章中就说“目前中文的一大危机,是西化。”“太快太强的西化,破坏了中文的自然生态,就成了恶性西化。这种危机,有心人都应该及时警觉而且努力抵制。”由此可见,余先生对西化持谨慎态度。的确,汉语在西化过程中,过度吸取了西方语言中一些不适应汉语的东西,使汉语“洋”相百出,丧失了中文先天的优势。这也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例如滥用词缀构词,造成造词生硬;存在“的”“们”滥用问题;“除此之外,还有被动结构的扩大,句式复杂多样等问题。面对汉语欧化现象,反对之声也层出不穷。通过《中文的常态和变态》这篇文章,我们更清楚了探析了汉语语法欧化的表现,在近几十年的演变过程中,汉语不断发展,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都间接揭示了西方语法对我们的影响,展现出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发展。我们要在语言接触过程中,理性地吸收和接纳,并且要扩大中文对西方语言的影响,传播中华文化。
这样才能避免在强势英语的影响下,只有汉语欧化,而英语却丝毫未动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中西文化的最佳契合点,使它们优势互补,从而建构和谐文化。
参考文献:
[1]胡开宝.汉外语言接触研究近百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5).
[2]谢耀基.汉语语法欧化综述。[j].语文研究,(1).
[3]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彭炫.欧化与翻译——读王力先生《欧化的语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5]刘珍振.从“的”字滥用看翻译中的汉语西化问题[j].现代语文,(5).
[6]胡慧.语言接触_中西文化交融与和谐文化建构[j].求索,(4).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二
目录资料简介酒泉地理收缩展开资料简介。
西汉酒泉胜迹酒泉公园位于鼓楼东1.9公里处,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是河西走廊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汉式园林,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园内有泉有湖,有山有石,建有酒泉胜迹、月洞金珠、西汉胜境、祁连澄波、烟云深处、曲苑餐秀、花月双清、芦伴晚舟八大景区。古树名木,参天蔽日;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素有“塞外江南”、“瀚海明珠”之美誉。如今,这里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aaaa级旅游景点。矗立在面前的仿汉阙式门楼建筑,是酒泉公园的南门,也是公园的正门。主体由子、母阙构成,风格古朴自然,气势恢宏雄壮。中堂上悬挂的两块牌匾,揭示了酒泉公园的独特风光和深厚的历史内涵。其中,“瀚海明珠”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道兴所题,“泉湖胜景”是曹无所题。匾额的上方镶嵌着一幅牛头浮雕,是采用祁连山深处特有的花岗岩石精雕而成的。相传明末清初时,酒泉城中经常洪水泛滥,据说有妖魔鬼怪在作祟,人们就在钟鼓楼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建了一座寺庙来镇邪。因为两座寺庙与钟鼓楼形成一个牛头的形状,所以人们又把酒泉城叫做“卧牛城”。西汉酒泉胜迹公园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与匈奴打了一场著名的河西之战,大获全胜,武帝从长安赐御酒一坛犒劳征霍去病将军,霍将军认为功劳属于全军将士,于是将酒倒入泉中,与将士取而共饮,所以“酒泉”的.美名便传承至今。古酒泉流淌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它是汉王朝凿空西域、开疆扩土的历史见证。享有塞上江南、瀚海明珠之美誉。是酒泉地方文化的核心和载体。
酒泉。
西汉酒泉胜迹酒泉,因传说泉中有金,故又名“金泉”。史传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1),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大获全胜于此,武帝赐御酒以赏,霍去病以功在全军,人多酒少,遂倾酒于泉中,与将士共饮,故有“酒泉”之名。今泉犹在,园林式建筑、牌楼历经修葺,保存完好。园内有清代的“西汉酒泉胜迹”和“汉酒泉古郡”石碑,及左宗棠手书“大地醍醐”匾额,成为游客酒泉之行的必游之地。酒泉钟鼓楼耸立在酒泉市的十字街中心,一座砖砌的高墩上。为三层木结构的塔形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雄伟壮观。鼓楼下有四门通向东南西北,行人车辆可以穿行。门上分别题有“北通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哈密),贴切地标明了酒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意义。泉眼冬季不冻,夏日清凉可口,宜于饮用。日出水量约3万立方米以上,泉水向北渗入小湖。绕过泉边,沿曲经在往里走,一座座假山环绕着一个明洁如镜的湖泊。一座高大的石拱桥,把湖面一分为二。湖面上有九曲桥、假山等景致。到了冬天,湖面结冰、这里又成了很好的滑冰场。公园西侧的动物园,有各种鸟类、鹿、熊、猴等,还有产于甘肃的熊猫、金丝猴、野骆驼、耗牛等供游人观赏。
地理。
西汉酒泉胜迹位于酒泉市肃州区城东1.9公里处,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是一座源于西汉史实、表现大汉雄风,融合江南灵秀的古典园林,园内古酒泉的存在不知其几千万年,至今已无可考,然而酒泉名称的存在见自于史志典籍的记载也确有2100多年的历史,而以泉名冠以郡名也是全国罕见的。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三
摘要:环境行政管理在我国历来是以地方为单位进行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当下环境管理的需要,但是现状总是不太尽如人意,本文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探究环境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能够改善和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行政管理;现状;对策。
环境行政管理指的是我国相关的环境行政管理机构,在中央相关部门的部署下,对地方、部门、企业等组织机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管理职责、相互利益和关系协调。因为牵涉的主体较多,因此,各个部门的关系协调成为核心部分,因为不同的组织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
一、我国环境行政管理现状。
在环境行政的管理上,我国采取的是地方辖区对当地环境质量全权负责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对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最为看重的。政府需要积极地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作用。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这样的管理模式非常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自主性,积极参与环境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部署,能够将我国相对薄弱的管理手段与贫乏的自然资源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因此在环境行政管理建设的工作中,这样的模式一直被沿用下来。但是,环境行政管理的地方模式,也容易造成部门松散、区域保护、条块分割的现象加重。这样就为实际的管理带了了较大的阻力。
1.区域为主,中央地方两差异。
中央政府对环境行政管理工作非常重视,从国家和法律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因而成为基本国策。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得到改善与提升都是国家环境的改善与提升。因此并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但是,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则立场完全不同。例如当地环境治理的效果并不一定是在当地发生作用,很可能是邻近区域获得的效益比当地还要大。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情况直接导致地区环境的保护陷入停滞状态,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远超过对于环境的保护。这就是因为治理的立场不同带来的具体行为实施上的差异。再有,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的法律法规时,常常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所有应对行为以不伤害地方经济利益为核心,地方能够接受中央的指导,而不是领导,这就使得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悬而未决”,流于形式。
2.机构设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并没有被独立出来,大多是城市建设系统下的一个部门,这就给实际的执法工作带来了障碍。环境保护工作的不独立性使其不具备因为经济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的管辖权,另外机构的设立、人员的编制和经费的使用也不能单独划拨,造成物质基础的难以保障。进一步的细化,当下的环境行政管理应该分为环境保护和监督监管两个部分,有一个部分不完善不健全,都会出现“一瘸一拐”的现象。有的省市地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不设置或设置的不作为也是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在这些部门是不会设置专人进行工作与管理的。
3.行政区划,造成跨区域协调障碍。
环境问题的区域性越强,环境污染影响的范围就越大。在环境污染的类别中,有许多是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自然灾害、大气污染和生物多样的问题,这些类别在发生时,是不会受到区域的控制的,更不会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这为地方政府在实行管理的过程中互相推诿埋下了隐患,擦了很多政策法规的擦边球,损害的却是国家整体的利益。因此要想完成这一方面的管理,是必须要在立法上落实的,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够。以水资源为例,国内的几大江河流域虽然建立了联合水资源保护委员会,但是就部门属性、部门职责和法律地位来看,其并不具有强制性,他们除了联合成一个部门组织,在实际的管理上还是以当地政府为主,这种条块化的分割会使联合保护委员会的功能形同虚设,加重了各地的区域保护倾向,再加上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与不完善,又进一步为实际工作带来了难度。
4.监督乏力,从中央到地方缺乏机制。
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的规定了,地方人民政府必须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全权负责。环境质量的好坏,地方人民政府是第一责任人。但是就如何进一步履行责任,以及具体的细则实施,《环境保护法》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办事得力不会得到奖赏,同时,办事不力也不会造成惩罚。因此,各地仍然将经济建设当作第一要义进行发展,在关键时刻,以环境质量换取经济效益屡见不鲜。官员的政绩考核是以gdp为第一指标,各种经济指标被当作是第一要义,而在法制建设、党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指标的设定就灵活的多了,责任。在经济增长水平仍然是衡量和反映各级政府和领导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情况下,这样一来,执行不执行没区别,怎么执行也不强制,身处环境保护公共服务部门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会被严重挫伤。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搞建设的力量是轰轰烈烈。而在环境保护上则缺乏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过去改革开放的经验也为政府的经济建设形成了一个错误的印象,那就是,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要牺牲环境。这种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现状,暴露出我国长久以来就缺乏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
二、实现环境行政管理的发展对策。
1.政企分开,职能确立。
要想真正的实现环境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把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职能部门中。在环境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一改微观管理造成的区域条块化和地方保护主义,改由从宏观经济层面进行调控、指导与服务。政府职能的转变来自于观念意识的动力,政府站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为公众进行服务,需要和各个组织机构进行工作上的接触,他们的意识理念直接决定了工作的质量。拥有了先进的意识理念,才有可能实现决策权的扩大化,并在实现的过程中,不至于产生权利异化。从而真正达到由上自下的环境行政改革。其次,涉及的主体越多,就越要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理顺了,这个关系是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社情需要的一种理顺。以中央统摄管理的同时,还要善于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制定权毋庸置疑是属于中央的,但是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要真实的报送上来,有助于制定并执行不同的政策。上文所提到的,严重的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首先应该集中到中央地区,然后对环境治理的各个区域再做出进一步的详细规定,例如,涉及到国际合作的环境保护,中央拥有统摄权,环境保护的具体合作则需要依靠各地政府的力量,环境的主管部门应该起到指导和调控的作用。
2.人员机构,加强建设。
在这里所说的人员机构的加强建设,指的是对涉及到的机构和人员要进行精简。在人员形式上的精简是以加强各个人员的实际职能职责为依据的。为了避免机构冗余带来的人浮于事,人员的精简还是必要的。精简机构主要针对的是非政府职能部门,而政府职能部门则不能精简,反而要加强建设。从长期的经济建设中我们发现,地方政府对于环境的重视总是屈从于经济建设之下,从而使环境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环境欠账越来越多。因此,未来的治理方向中,仍然需要沿着资金投入和问题治理的方向前进。政府部门要清醒的认识到,环境的恶化并不是朝夕之功,当然,环境的治理也不会通过短期的治理得以改变,可能需要经过几十年的环境治理,才能使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稍稍有些改善,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必须不遗余力、坚持一贯的进行环境保护。
3.多地协调,健全机制。
环境保护政策上需依靠国家政策的强制保证,下需进行经济上的宏观调整。全社会都要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去完成,这样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环境要想真正的治理好,一些重要的指标必须要纳入到硬性规定中,例如容量指标、能耗指标、生态指标、经济指标等,这些指标不仅仅体现的是国家内部治理的质量,也体现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最好的方法是把环境管理指标和经济发展的指标统一在一起,两股指标共同作为当地干部治理发展的测评依据,既要公平合理,又要有强制保障,体现出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决心。把环境治理从计划到实行,从个体到整体的推进。在涉及到多部门共同合作的内容上,每一个部门都要不遗余力的全力配合,将局部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使协调发展变成一件紧迫的事情,不能因为协调造成效率的下降,反而要增强凝聚力。
三、结语。
环境的管理不应该是经济管理下的副产品,而是应该和经济管理并行的政府重要的行政管理内容。我国当下正面临着激烈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矛盾也变得尖锐起来,如何在符合国情社情的基础上,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相互辅佐,彼此借力的两个主体,是国家和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消除地方主义、完善规章机制、明确职能确立、加快建设步伐是解决和应对的`正途,也是持续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四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
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
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
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
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
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
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
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
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
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
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
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
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
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
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
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
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
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
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
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
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
文、表、图互不重复。
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
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
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
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
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
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
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
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
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
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
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
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
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
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
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
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
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论文——致谢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
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
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
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
常放篇首。
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
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
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二、写好论文的关键。
(一)论文写作——材料、观点和文字。
材料是写好论文的基础,观点是论文的灵魂,文字是论文的外在表现。
材料和观点是论文的内容,文字是论文的形式。
形式是表现内容的.,内容要通过形式来表现。
三者的完美结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材料来源于实验。
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材料获得的效率与质量。
整篇论文是由若干工作单元组成的,每一工作单元又是由每次实验材料积累起来的。
因此要善待每天的实验。
每天工作时都要考虑到这一数据在将来论文中的可能位置,对每一张影像记录都要认真收集保存。
材料要真实可靠,数据要充足。
有了异常,要及时分析处理,要保证所得结果可信,排除假象。
一篇论文总要有新现象、新处理、新效果、新观点。
观点应明确,客观辩证。
不要、也不能回避不同观点。
从论文定题到结论,处处有观点,所以观点是论文的灵魂,是贯穿始终的。
讨论观点时不要强词夺理,不要自圆其说,力戒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
要和国内外文献上的观点相比较,也要和自己实验室过去的观点相比较。
在比较中分析异同,提高认识。
也不要怕观点错误,不要怕改正错误。
要百家争鸣,通过争鸣,认识真理。
论文的文字要自然流畅,“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但也不要华丽雕琢,目的是“文以载道”。
论文叙述要合乎逻辑,层次分明,朴素真实,分寸恰当。
(二)论文写作——准备和动笔。
论文写得好坏,关键在于准备。
会写论文的人,一般总是三步过程。
论文写前深思熟虑,全局在胸;充分打好论文腹稿,提起笔来,一气呵成;写出论文初稿后,放一段时间,反复吟读,千锤百炼。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五
摘要:行政越权行为在我国是经常发生的。分析行政越权行为有利于防止行政主体超越职权,充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促进我国的法治建设。
关键词:行政越权;行政行为;法律后果。
行政的实质是行政权,行政权是最直接影响公民权益的一种国家权力。行政权是公权范围内的权利,它与处理公共事务有关。同时行政权由人民作为权利主体转化为国家作为权力主体。所以,在法治国家每一项国家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或授权,不能任意地进行权力的扩张。
行政权是指法律对其范围加以规定的国家管理职权,它以国家统治权为基础,以行政机关为主体,具有强烈的组织性能。行政权在全世界范围为内并没有一个绝对确定的概念。
行政越权行行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行政超越职权。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对行政越权界定时,我们要分清以下几方面:
(一)、行政越权并不等同于行政违法。
我国新修定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70条规定: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一)主要证据不足的;(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三)违反法定程序的;(四)超越职权的;五)滥用职权的;(六)明显不当的。次条规定说明超越职权不等同于行政违法。
(二)、行政越权的主体只能是行政主体。
非行政主体行使了行政主体职权的行为,例如人民法院行使了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时,我们就可以说是越权行为。因为行为主体行使了不属于自己的权力。但是,要清楚的是,不能将这种越权行为归到行政越权。在我国,行政越权指的是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而且还要是越权行使。
(三)、行政越权所越的权力只限于行政职权。
行政权是由行政机关行使的权力。任何国家权力都有它的行使主体,行政权的行使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而且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权的行使具有独占性,即除了行政机关以外,任何其他机关如没有取得法律的授权或行政机关的委托都不能行使行政权。当然,在行政管理实践中,也有一些不是行政机关身份的组织在一定范围内行使行政权,但前提是必须取得法律的授权。同时其在行使行政权时身份已经不是其他组织,而是行政主体。还应该说明,行政机关仅仅是行政权的行使者,而不是行政权的所有者。正因如此,行政机关不能对行政权进行处分。所以,只有行政主体的法定行政职权被超越,才构成行政越权。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行政越权不仅是超越了管辖权,也超越了自由裁量权。
二、防止行政越权的对策。
针对我国的行政越权行为,我们应在可能造成权力越权的地方,积极采取对策,做到监督和控制行政权。
(一)从行政权的来源上看,我们要完善相应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并规定严格的行政权设定。这是防止行政越权的有效途径。
行政权是由法律规定的权力形式,它以国家宪法和法律为存在依据,正式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形式使行政权成为一种客观的权力而不是主观的权力行政权力。法律在对行政权的范围作出规定时一般都与其它权力划清了界限,即什么样的'权力可以归为立法权的范围下,什么样的权力可以归为行政权的范围之下,有些国家的法律对行政权的范围采取列举规定的方式,有些国家则采取概扩的规定。这两种规定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意义,即行政权是法律化的权力。这也是立法机关制衡监督行政机关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所以,我们要做到从权力上控制行政权。
(二)从行政权力的实施上看,提高权力行使主体的素质,对权力的运用实施过程进行约束,这是防止主体超越职权运用行政权力的主要制约手段。行政权具有主动性。行政权由于是管理社会事务的一种权利,因此,它不能仅仅已维持社会秩序为宗旨,还必须推进社会的发展,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进行创新。行政权的主动性要求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必须主动地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于行政管理活动之中,并以法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三)从行政权力实施的结果上看,要加强和完善行政法制监督。
第一是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行政机关的自我的监督包括对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行政权是一种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的权力。所谓行政权的专业化,是指行政权在行使过程中受到技术准则的制约,必须服从个方面管理事态的客关规律,行政管理机关本身必须是专业化的管理机关,行政人员必须具有履行管理职能所必须的专业知识的人员,甚至是受过系统行政管理或行政法知识的专门训练人员。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行使行政权的,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做出撤销或确认该行政行为违法的复议决定。为了避免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的随意性,必须不断完善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机制。
第二是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作为一种法律监督,具有相对独立性、较高的公正性和较强的专业性等特点。我们讲三权分立时,都是将司法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国家权而论的。在我国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一般是指行政权与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关系。《宪法》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们可以理解为只要涉及法律问题的,人民检察院都有权进行监督。但实践中检察院的监督权没有得到真正的行使,所以,应不断完善检察机关的监督机制。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行政机关是可以进行司法审查的。但是审判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作用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所以,改革我国司法体制,使各级法院都能独立审判,这是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行政法制监督权,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最大保障。
第四是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监督。这主要是指行政权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行政权是一种公共权力,是从社会意志和社会利益中派生出来的,其来源于社会,扎根于社会,行政权在行使过程中必须符合社会意志,并接受广大社会成员的监督。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让法律深入人心,还要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包括社会舆论和媒体舆论,公开政府信息,最终实现阳光政府。
三、结语。
综上,我国应当尽快完善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相关的法律制度,应当对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力归属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避免权责不清,使行政权高效公正的行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实践中因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而不断发生纷争。(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小晔.论行政越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11。
[2]王学辉,宋玉波等.行政权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46.
[3]曾洁雯.论行政越权及其法律后果.韶关学院学报..01.
[4]方世荣.论行政权力的要素及其制约.法商研究.第2期.
[5]杨临宏.行政越权论.思想战线.第1期.28卷.
[6]谢晖.论行政越权[j].法律科学.1992.(6).
[7]梅达成.关于行政越权的理论探究.社科纵横.2011.05.
[8]易凤兰.略论行政越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六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中存在着与时政脱节或压缩、取消时政演讲的现状,具体表现为:。
1.时政演讲与课时内容相脱节。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时政演讲与课时内容相脱节,使得演讲者只能应付了事,学生参与不积极,教师点评曲高和寡,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时政演讲成为困扰德育课教师教学的难题。
2.德育课老师刻意疏远时政演讲。
由于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多、课时紧,有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擅自让四人小组合作一份时政演讲,甚至取消时政演讲,致使学生的演讲欲望难以得到满足,从而造成德育课的低效。中职德育课教师为了使课堂贴近学生,擅自取消时政演讲,请学生上台讲与该课时有关的小故事,长此以往,削弱了广大师生将时政用于德育课的兴趣和能力,造成德育课教师在时政教育中的曲高和寡。基于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加强以时政作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以时政作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意义分析。
1.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提升其对时政热点的敏锐度。中职生普遍对时政热点很感兴趣。加强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其时政敏锐度。
2.有利于减少德育课教师的备课量。
能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思考和沟通,从而提升备课的质量。以前,德育课教师的备课量相当庞大,课程学生还不喜欢,而自从加强了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后,学生主动通过准备时政演讲来参与备课的过程,将德育课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教师有了更多与学生沟通的时间,使得备课能提质增效。
3.有利于弥补教材的滞后性。
德育课教材虽然经常修改,但与日新月异的时政相比普遍滞后。加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利于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输入新鲜血液,从而弥补了教材滞后的弊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材的二次开发。
4.避免德育课的一言堂。
长期的德育课普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成了教师灌输的容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德育课的低效,而学生的快乐主动参与最有利于高效的学习。加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利于师生结合教学知识点对时政热点进行热烈、多维、深入的探讨,从而有利于师生动态生成课程资源。鉴于以上意义分析,笔者呈现了以下对策。
三、以时政作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对策。
1.学案导行,走进热点。
中职德育课教师应设计适合中职生特色的学案来导行,从而做好上课准备。中职生不喜欢做太多的纸质练习,因此没必要设计纸质的习题练习学案,更没必要提前批学案。相比来讲,他们更喜欢收集播放时政热点视频、制作ppt、上台演讲、探讨热点。因此,笔者针对上课内容,结合他们普遍感兴趣的时政热点,设计开放的问题,请学生去准备时政演讲和问题,从而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笔者每次在课间提前去教室,学生已经早早地将自己制作的时政演讲ppt和视频拷进班级的电脑里,想演讲的学生跃跃欲试,准备回答问题和点评的摩拳擦掌,气氛很积极。
2.层层递进,探究热点。
在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非减弱了而是更强了,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巧妙地引领着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教师继续结合中职生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进行实践,使得实践不断深入、步步拓展、层层递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力,将课堂引向深入。
3.微课导航,演讲热点。
上课铃一响,国内外时政演讲的两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依次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紧扣上课主题和同学们感兴趣的热点,生动有趣,并辅之以精彩的ppt,里面有精彩的图片、简约的文字、丰富的视频,还不时进行问题研讨;同学们讨论热烈、互评精彩,不断有新的生成。德育课教师坚持“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的原则,等学生评好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不断有互动生成。如笔者在上“经济政治与社会”时,都会将每堂课最前面10分钟让学生主动结合上课内容上台做时政演讲,特别在“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一课中,时政演讲特别精彩,大胆处理了教材,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是一堂生动的微课,起到了很好的导课作用。
4.源于学生,深究热点。
如果从传统的复习旧知、新课讲授起,中职生根本就提不起兴趣。中职生中视觉、听觉和动觉学习型的都占相当比例,长期的讲授式教学较适合听觉学习型,而听觉学习型的中职生普遍不喜欢听理论说教,更喜欢听热点故事,听视频歌曲去体验内化升华。因此,笔者在热点演讲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对该热点进行深究。通过热点深究,一下子拉近了笔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深究。
5.认知明理,解析热点。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在案例深究后就急切地进行理论说教进入认知明理阶段。殊不知中职生对理论说教具有天生的抵制力。因此,德育课教师应淡化理论,寓理论于热点解析中。对于刚才拓展的贴近学生的热点,教师应继续用适合学生的方式深入地解析它。教师所设计的用于热点解析的问题不能过于理论化,而应生活化、实践化。让学生在热点解析中自然而然地明白理论,并能自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笔者曾经在上职业道德课时请学生带着问题看了一段感动杭城的热点―――最美司机吴斌的视频,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认为自己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应像吴斌一样恪尽职守,还在清明节时主动给吴斌扫墓。
6.研讨立信,变形热点。
自然而然地求真、求善、求美,水到渠成地树立起坚不可摧的正确信念。
7.小结升华,促行热点。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的课堂小结阶段,只是单纯地请学生从理论方面总结一下本课的逻辑结构,然后教师说两句话总结提升一下,使得课堂平面化,片面强调理论逻辑,缺乏升华促行。而中职生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总结、升华和促行能力。课堂小结阶段,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最好时机,如果把握得好,能将课堂进一步递进并推向高潮。因此,笔者在这个阶段,一改传统的从理论逻辑角度进行自我总结的方式,而是形成了升华促行的富有新意的小结环节。如在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笔者在这个环节设计了结合环保热点制作收纳盒的内容,在制作收纳盒的过程中,该课教学内容能够得以实践。在此基础上,播放与本课有关的励志升华的学生收集的歌曲视频,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升华,请学生代表带领同学们宣誓,教师进行总结激励,将课堂推向高潮。
8.余音绕梁,践履热点。
传统的德育课上到这里就戛然而止,然后是布置笔头作业了。可一堂好的德育课,应起到余音绕梁并不断地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实习、就业创业实践中运用的作用。因此,课后作业环节的设计相当重要,否则就会功亏一篑。课后作业的设计应拒绝纯理论的抄抄写写,而应结合热点重在日常践履,应有充分的广度、深度和实践度。如,在“文化传播”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实践拓展,课后延伸”环节,即布置课后作业“实践拓展―――请为迎接g20在杭州召开,制作一份形式活泼的介绍杭州概况的10分钟欢迎词,并制作成课件,下堂课择优上台展示。”该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热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加强杭州人文寻根、积极宣传杭州文化的习惯。
四、成效与反思。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推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潜能得到了深入挖掘,培养了主动预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同伴互助能力,使得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德育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充分促成了德育课的快乐和高效。当然,笔者认为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如课前应更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与指导,使得能及时地精选热点;课中应加强对热点的层层深入的研讨和变形;课后应更加注意延伸和拓展实践,使得将德育课所教的内容结合热点更好地融入日常的生活实践。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七
1.10月20日电,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0月20日在浙江乌镇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习近平指出,今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国应顺应时代潮流,勇担发展责任,共迎风险挑战,共同推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努力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月18日,第二十五届世界客车博览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幕。中国生产的多款新能源客车成为众多媒体聚焦的“明星”,通过斩获多项大奖凸显出“中国智造”的强劲实力和领先水平。中国客车正在快速驶向全球。
3.年10月20日电,10月19日—20日,2019年国际大学生类脑计算大赛在清华大学举办。本届大赛吸引了国内外科研机构的200余支队伍报名参加,参赛作品涵盖硬件、算法、应用等多领域,最终组委会评选出16支队伍晋级决赛。
4.2019年10月20日,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军事五项女子个人全能障碍跑项目中,卢嫔嫔以2分10秒09的成绩打破该项目世界纪录。
5.2019年10月21日电,二里头发掘一甲子,这座地处中原腹地的小村庄,数千年前的面貌渐渐清晰:人口密集,文化融合,并形成了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挖掘、“还原”二里头,中国早期发展的一幅幅图景跃然眼前。
6.2019年10月20日电,日前,“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集中展示红山文化出土精品文物。
国际热点。
1.俄罗斯总统普京日前签署命令,批准2030年前俄罗斯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目的在于促进俄罗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包括强化人工智能领域科学研究,为用户提升信息和计算资源的可用性,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等。
2.2019年10月20日电,16日,尼日利亚资深媒体人士、非洲中国媒体中心主任伊肯纳·伊梅乌在尼主流大报媒体《今日报》发表文章,评析中国新疆的反恐实践,呼吁世界各国认真研究借鉴新疆反恐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