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大全(19篇)
生活中有太多的变数,我们不得不随机应变。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不可草率行事。总结的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但每个人的总结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作。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一
音乐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部优秀的作品能够将声音、音乐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完美的视听方案来全方位地打动观众,这就意味着音乐节奏必须与画面动作正好合拍,音乐风格也必须与画面风格完美匹配。音乐还能够决定媒体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揭示主题和背景,参与叙事,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情绪与烘托气氛等,以其自身的魅力增强大众传媒的可看性和感染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音乐和音效的设计与创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并且符合数字媒体作品的特点和要求,这就使得音乐成为该专业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艺术类型。学生在专业中会涉及到背景音乐和游戏音乐的制作、音效设计、多媒体作品的配音、数字音频的编辑、人声润色和修复等方面的'工作,做好这些除了要学习数字音频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音乐素质。
在教学中发现,该专业的学生多数具有美术及绘画能力或其他艺术类特长,因此他们对于专业学习中的图像、视频的设计往往都比较重视,一般能够制作出较理想的数字图像或画面。但对他们来说,进行声音方面的设计与制作就没那么容易了。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声音是数字媒体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们对影视作品中声音的了解却只局限于一些歌曲本身,对作品中其他音乐元素、音响效果及声音类型特点等更深层次的东西不甚了解,针对不同类型的声音效果应配合何种风格的多媒体作品也知之甚少,这就造成了他们并不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时代、地域等因素来考虑声音效果在媒体中的表现特点。可见,学生的音乐素质的确不容乐观。
同时注意到,一部分学生也具有音乐特长(如唱歌、器乐等),他们能够流畅地演奏某种乐器或者完整地演唱歌曲,却依然不能正确地处理好音画关系,将主题音乐、配乐、插曲等音乐形象同画面完美结合到一起。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大多是学习了器乐的一些演奏方法,而对于音乐的内涵、旋律的创作、和声的构成、音响的特点、配器的风格等方面知识还是了解较少,因此他们进行声音设计与制作的最大困难是缺乏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基础。目前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对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方面,所开设的课程一般有美术基础、色彩基础、动画基础、图形图像处理、三维艺术、摄影及影像技术、界面设计等,这些课程确实能够增强学生的画面美学素养,但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方面几乎没有开设任何课程。因此,有必要加强专业教育中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1开设音乐类素质课程。
加强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的途径。例如对新生开设综合性艺术知识和修养的必修课,其中当然也包括音乐修养课,我院就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课程,使学生对音乐及艺术能够有概括性的了解。另外,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开设形式多样的音乐类素质选修课,如计算机音效设计、音乐配器基础、经典音乐赏析、动画和游戏音乐赏析、中外器乐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进入专业前的实际情况结合兴趣方向进行相关的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选修学分。
2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
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学好专业的重要因素。首先应了解最基本的乐理知识,能看懂简单的五线谱和简谱,乐谱是音乐的语言,通过这门语言才能进行音乐上的交流,其次还要掌握音色、节奏、旋律等基本的音乐要素。如果要能够熟练制作背景音乐和游戏音乐、进行音效设计,还需具体学习一些和声、曲式、调式、配器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虽然不可能像音乐学专业的教学那样系统化学习,但应该重点了解和掌握其基础部分。如果要达到媒体音乐创作的水平,则还需要学习器乐知识,同时良好的音乐感觉、丰富的创造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个层次所要求的音乐素养就更高了。
3发挥专业特色,成立音乐工作室。
理论学习之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建立计算机音乐工作室、数字录音室或相关兴趣小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利用工作室内强大的多媒体处理平台,学生可以进行动画的配音、录音、音频编辑、音效制作、声音合成等工作,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由创造,将自己的想法、创意有机地融入到作品中去,这样能激发更多的学习兴趣与思维,真正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结语。
根据我院的实际教学经验,本文所探讨的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然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方案,才能培养出兼具软件技术和艺术素质的现代专业人才。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二
高校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和艺术美育实施过程的一般规律提出来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美学原理、美育原理、教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它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吸收了古代和外国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中有价值的部分。音乐美育的原则是音乐艺术美育基本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音乐艺术美育的基本原则是: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习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
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习和审美的水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平,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
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22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力,不是闭上眼睛就能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同外部音乐艺术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形成的。正如那阻抗水流的岩石和海滩,它们作用于或改造着水流,而它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受到了改造。席勒认为:“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培养音乐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对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前面提到过,音乐的感觉总体包含音高感、音色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形式感等等。这些方面只有通过后天的训练才会不断提高。以音高感而言,能否辩认一定的音高本来是一种纯生理的能力,也有接近于天赋的绝对音高感,然而,更为重要的相对音高感,即分辩不同音程距离的能力却是后天形成的。后者经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相当细致灵敏的程度。人的节奏感也是如此,在音乐的感受中,人自然而然的会将节奏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音乐中节奏的动力感会使人产生极为多样的联想。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多样,对于节奏的联想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们的旋律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为旋律不仅仅是音型的流动,而且它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风情,并具有近于约定俗成的一定旋法习惯。因此,人们后天接触的音乐越丰富多样,其旋律感越强,就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音乐感受越加深刻。和声感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训练和培养的结果。对和声感的功能进行与非功能进行,要在实践中通过有形无形的熏陶才能取得。和声感是有一定历史,一定音乐文化,一定审美观念的产物。音乐的形23成具有一定的逻辑和连贯性,并具时代、历史社会的特征,人们只有在长期的接触、聆听记忆、分析中,才能较为深刻地理解直至把握其形式。敏锐的感受力,最容易在对艺术中最活跃,最复杂和最有秩序性和多样统一性的音乐观察中获得。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音乐特有的形式,就成了培养他们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弄清音乐艺术的种种特征。二是引导学生亲自从音响中体察音乐那特有的形式。完整的音响感知,要求欣赏者必须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旋律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乃至完整的乐曲。因为它既有助于把握音乐的形式美,又有助于对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和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的感知。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音乐的特有模式,并逐渐将其特有的运动模式和形式结构,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感知认识,倾向和习惯,是增强他们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美育之本质所在。我们应该仔细地向他们分析音乐作品的不同特征及其美的内涵。音乐中那好似龙飞凤舞的优美旋律,必定显露出往与复、伸与缩、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辩证统一。那高亢曲折的戏曲唱腔也必将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听完一段乐曲后,用简练的语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再听第二遍的时候,学生便会感受到音乐的真谛。教师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时,切勿扯的太远,重要的是展开其中的音乐音响模式。在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既要发挥学生先天的审美潜能,又要加强他们审美实践的训练,培养其敏锐的创造、发现、领略美的能力。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都不是一样的。审美感知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后天教育得法,就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知力调动起来,反之,既使有先天的素质,如果长期搁置不用,也要退化,甚至消失。人的感知力既有一定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又有感情色彩、超功利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音乐感知力时,应使其深入把握音乐活动与内容联系的本质,储存丰富的感觉表象,使感知的客体有血有肉。
2、加强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24音乐运动的形态,人类的情感动态,要转化为音响动态结构,并予以创造性的表现与把握,就必须凭借想象力。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的储存的现在图式加以改造、组合、提炼,重铸成全新的意想的过程。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指在审美主体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形成审美意向的能力的培育。音乐审美想象力是在全部知觉经验的基础上由音响向“音象”(音乐形象)的进发。它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自由性。即人们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凭思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的特性。二是情感性。即形象的变化、组合乃至意象的构成都以情感为纽带。音乐审美想象力,可分为音乐审美的联想力和音乐审美的构想力。所谓联想力,是在知觉表象的基础上按相似律和接近律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审美构想力,是在记忆力表象的基础上,按照自由律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想象以人们记忆中的表象为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艺术想象所采用的表象材料与一般的想象不同,他虽然也以人的社会生活作为表象材料。但同时也包含着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培养丰富的“表象储备”是想象的基础。音乐想象的源泉之一是生活的体验。人们在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们的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文化活动、社交、阅读等等。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中,必须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音乐想象力还有赖于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中储存的各种本能、冲动、记忆等,然而它们的内在素质往往也是源于外在体验的,而且也只有在与外在体验相结合时,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还要加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因为人们在想象中创造的听觉表象,具有一种对各种音响的综合,分析和提炼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内心的听觉中积累丰富的音乐材料,学会体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响,大脑分析器才能对音响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为想象提供各种所需的素材。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长期积累的艺术体验中才能不断提高。丰富的情感是人们想象的动力。现代科学和艺术创造的经验表明,情感积累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但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参与。人的本能冲动是情感的基础,人的本能冲动同丰富情感的转变,是由单一和贫乏向多样统一的转变。本能冲动25如不遇到代表社会和伦理的意识的阻抗不会转变为人的感情。艺术想象所需要的是炽热情感。任何人的炽热丰富的情感,都是在不凡的遭遇中形成的。人们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要有一种真挚而充沛的感情,尤其是在音乐实践中的演奏与创作时,具有激情更为重要。这种情感的升华,将会有力的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性想象。联想是想象的重要形式。联想的重要基础来自各种反射,当新的刺激能引起过去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回忆时,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它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和重要方法之一。失去了联想,就会使一部音乐作品被理解的程度受到很大限制。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具有丰富的联想,而多种多样的联想又要求人们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3、加强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音乐审美理解力,一方面表现在对音乐形式的认识中,这主要是指对音乐音响的艺术组合及其形式结构的理解认识,是通过对音乐基本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来进行的。这种对音乐形式的理解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将使人对音乐的感受由初有的感性阶段进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高级阶段,由音响快感阶段提高到音乐审美阶段。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在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解认识上。音乐作品的不同形式与内容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欣赏者在这种理解认识中,要对乐曲做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把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对乐曲的感性体验中,使音乐欣赏达到更深刻,更高的层次。所以,音乐理解力不是一种纯粹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把握的能力,而是对音响的整体接受和情感把握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审美的领悟力。人的审美理解力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应首先重视学生的广博而丰富的艺术知识与修养。并要求深刻了解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了解各时期不同的音乐语言。音乐由于其自身的非语义性和非具体性的特点,它天然地更加倾向于其他文学艺术的综合。有许多音乐就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26题材重新加以创造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题材或表现的内涵来说,都与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因此,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对于理解音乐有直接的关联。应该说,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越深刻、越细腻,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越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总之,这是一种全面而宽广的,一种深刻到能改造自己内心情感和思考方式的教育。音乐审美中最重要的理解,应该是对音响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接性理解。这种理解不同于感知,但要以感知作为基础。只有对音响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将其中的意味抓住。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特殊理解能力,应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当某一音响在学生耳边萦绕时,应让学生自由领会,以树立起他自己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标准。当然,这种理解还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对乐曲本身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以及对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等有深入的了解。对音乐的理解,并非要求对某曲做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而是要求把一种对音乐的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乐曲的感性体验之中。一个人对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叙事》、《d小调前奏曲》等作品赏析时,如果对肖邦所处的历史时代一无所知,对激荡在肖邦心中的感情浪涛的社会性质也不甚了解,那么,他将很难体会到肖邦乐曲中蕴涵的那种爱国热情和革命冲动。当然,对音乐的理解还应是广阔而自由的,尽管它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和音乐的逻辑发展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思想。音乐理解力的培养,不是靠刻苦的背诵和记忆所能奏效的,它靠的是一种对完型的感性把握力,与此同时,又要联系到人生的各种情趣意味。也就是说,要经由感受导入理解,理解时又不脱离感受。音乐理解应建立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使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融为一体。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将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入到欣赏对象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音乐作品本身的面貌。也就是说,同一乐曲在不同的听众中有着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即是一种“自我”理解,而这种理解必将带有个人色彩,并对原作有所发挥和创造。经过不断的强调、重复、温习,人们的音乐欣赏理解力将会逐步提高。可见,接受的音乐作品多,其理解力也会不断随之增长。音乐理解力要比单27纯的逻辑推理能力复杂得多,因为它是一种音响语言,一种多层次、多层面同时进行的思维方式。对音乐的理解,通常是将在日常生活中互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经由情感的中介作用,不可思议的连结在一起了。审美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听众,对于某一作品,无需重复许多即可达到熟悉的程度。音乐修养与才能的差异,与审美能力、趣味、审美活动中的注意、美感强弱直接相关。回味是音乐理解的一种重要过程,音乐回味可以使审美主体对音乐美内涵的意味,意境、意义获得进一步的理解。甚至还可以联想到相同或相异的美的形态并进行比较,联想到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或同一流派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在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基础上,重新更深刻地感觉作品的美。可见,音乐的理解力可通过“回味”得到提高。总之,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是欣赏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艺术作品的前提,也是欣赏世界性音乐作品的重要条件。有了这种条件,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内涵,就能深刻地把握住。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三
[摘要]数字内容产业是新兴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急需具有文化艺术修养和理论水准,掌握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宽厚、特长鲜明的高素质人才。
在建设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正确拟定构建原则,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保障内容先进性;分析课程体系特征,促进良性演化;创新课程体系实施方法,推动专业特色形成。
课程体系在特色人才培养实践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数字媒体以其高效优质的信息制造与传播能力,推动媒体从形态、属性到内容产生巨大变革,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彰显出主流强势媒体的姿态,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
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计算机游戏、影视动画、网络娱乐、虚拟现实等为具体代表形式的数字内容产业正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急需高素质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通过研究借鉴国外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状况,我国诸多高校新增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
为了推进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教育部从起实施了针对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在全国高校择优建设、优先发展一批国家特色专业,为国家培养紧缺专业人才。
该项计划引发了高校对特色专业建设内容和方法的广泛讨论。
课程体系构建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正确拟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在深入调研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广泛吸纳用人部门对人才培养意见的基础上,面向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国内外高校教授和产业专家共同研究培养计划,构建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特色鲜明、操作性强、能有效服务特色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
回顾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剖析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分析课程体系的演变特征,总结课程体系的实施经验,凝练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建设观,对于继续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推动特色专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拟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使课程体系能够在人才培养中有效发挥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特色,拟定了以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紧密结合数字内容产业对紧缺型人才的需求。
深入调研我国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的现状,了解数字内容产业对紧缺型人才需求的具体内容。
既充分尊重现状,又理性、适度地前瞻构建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使得所培养的人才,既能掌握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潜能和知识储备。
2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
客观审视办学环境,了解自身办学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进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
将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结合进课程体系的内容中,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实施上。
3保持课程体系内容的先进性。
不断跟踪数字内容产业的.技术变革,分析数字内容产业的演化趋势。
充分了解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的动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的内容,始终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把数字内容产业的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
4推动人才培养的特色形成。
面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设计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课程科目、教学内容、实践项目,形成方向鲜明、结构合理的课程群。
建设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探索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促进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5强调课程体系的操作性。
充分了解生源情况,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构建课程体系的内容。
厘清课程科目知识内容之问的循序渐进关系,建立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有序组织,推动层次递进的课程教学。
结合师资建设情况,及时更新课程科目,革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二面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设计课程体系内容。
通过调研现阶段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借鉴吸纳国内外高校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拟定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围绕我国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数字内容作品的设计、制作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
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和高等院校的紧密合作,突出特色和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技能娴熟,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适应性强,善于合作,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内容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具有创新和研发数字内容产业新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面向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采用矩阵式的结构,其特点是以课程群为知识结构单元,形成层次分明的组织形式。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垂直方向自底向上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几个层次,循序渐进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路线。
课程体系强调宽厚的基础培养,以此实现“理论基础扎实”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多种类型课程的层次之间,设计了课程实验、技能专题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和集中就业实习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递进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工程技能娴熟”的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水平方向自左向右是以网络游戏、计算机动画和虚拟现实为专业方向的并行课程群。
学生在研修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后,选修专业方向课程,从而兼顾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实现“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推动课程体系演化,促进特色形成。
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的有序高质运行,结合不断改善的教学环境和动态演变的人才需求,审视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修订课程体系内容,推动课程体系的良性演化,先后产生了4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课程体系。
版本1为专业筹备期间提交给专家论证的课程体系。
版本2是在首批入学的学生培养中执行的课程体系。
两年之后,对版本2课程体系修订产生了版本3。
版本4是在20第一届学生毕业,人才培养完成了一个完整周期之后修订所得。
以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4个版本课程体系的演变特征,直观阐明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特色之间的关联关系。
1调准文艺和理工课程融合的尺度。
数字内容产业是基于深厚文化艺术底蕴,融合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意产业,迫切需要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素质兼备、工程技术特长鲜明的复合型人才。
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在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一级工程学科上的优势,开设文艺和理工课程,并逐步摸索调准文艺和理工课程融合的尺度。
表1显示了4个版本课程体系中文艺和理工两类课程的比例。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于学生音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注重通过创设学习情境的形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音乐知识,去欣赏音乐的美,感悟音乐的美。例如在学习第六册中《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欢快的音乐,并让学生观看视频。通过视频教师给学生展示出一些美丽的山水风景,带学生到山上去玩。学生首先会被动人的视频吸引,陶醉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感受美的场景,接着产生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引入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会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和学习新歌。歌曲中:“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冈”,“换上一把小镰刀,再换上几块棒棒糖”等生动的形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再加上优美动听的旋律,学生会“沉醉不知归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欣赏到了音乐的美,看到了音乐的旋律和韵味。
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审美思维。
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感悟美。每一个学生都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在沟通中会更加深刻地感悟音乐的美。例如在学习第八册中的《我们多么幸福》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去根据歌词讨论。通过第一段的讨论,学生会畅谈幸福的往事,勾起学生很多美好的回忆,感受到在祖国怀抱中愉快学习的幸福感;第二段学生会发现角度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在教师培育下学生学习成长的欢乐,从而让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谈到第三段学生的心情会非常愉快,心里美滋滋地,他们会明白自己是在幸福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是幸福的一代,自己应该去努力,不辜负长辈的期望。在音乐的感染中,学生会在一种愉快的情境中,发散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眼界,张开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幸福”是一个很好的字眼,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把它和一些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学生们通过讨论,就会把“幸福”和一些“美好”的事物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感悟和理解。在相互讨论中,学生的审美思维也得到了发散和展开,促进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实现了学生学生人格审美的完善。
三、变化表达形式,触发学生多重感官。
音乐主要是靠学生的听来欣赏的,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听是完全不够的。教师需要启动学生多方面感官,让学生去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和韵律。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欣赏到的音乐用学生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学习了第七册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形式去表达对于音乐的理解。学生的欣赏需要从歌曲的情绪、声音、声部的和谐等方面去思考。有的学生用诗歌、舞蹈、绘画、小组演唱、打击乐器伴奏、律动表演的形式展现出了他们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擅长写作的学生用诗歌诠释了音乐的美,擅长绘画的学生用图画展现了音乐的魅力……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展现了音乐的魅力。音乐知识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音乐教师要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受到音乐美的熏陶,快乐地成长。
四、问题带动思考,调动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学生思考起来的时候,学生才能够在头脑中形成对于音乐知识的探究和思考。播放音乐,旋律的起伏跌宕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以促进学生有一个思考的方向,让学生明白应该从一个什么方向去欣赏音乐。例如在学习第五册中的《只怕不抵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分析一下这首歌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演唱呢?你能从歌曲中获得什么信息?有了问题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就知道了该思考什么,就会进行积极地探究。通过思考学生会发现歌曲以进行曲的节奏、平稳级进和跳跃交替出现的旋律,描绘了儿童团员们不畏强暴,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学生自然也会掌握应该满含深情地去演唱歌曲。学生思考起来后,对于美的感悟会更加直接和深刻,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总之,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只有学生的大脑经历了头脑风暴后,学生才会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审美。学生的心灵会得到净化,情操会变得更加高尚,对于音乐的理解也会有更加深刻的感悟。音乐教师要变化教学方法,用教师的诚心、爱心、耐心将学生带入美妙的音乐世界,架起一座座美的桥梁,为学生的人生增添几分色彩。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五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主要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两者发展现状以及两者融合的必然趋势加以阐述,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价值。
摘要:数字媒体产业是数字信息时代的核心产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
关键词:数字媒体发展趋势融合人才培养。
21世纪是数字信息的时代,数字媒体产业也被认为是数字信息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阳光产业,国家政府也对这一新兴的融科技、文化、艺术为一体的产业给予大力扶持。
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许多与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变革与发展。
在教育领域,国内各大高校都纷纷结合各自的优势背景和特色,开设和创办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这样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之下应运而生。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跨学科新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主要依托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工科性质的技术,而将艺术修养,人文知识素养置于附属、辅助位置,从而导致学生综合知识素养的缺失,缺乏创意与内涵。
另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培养也不如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那样严谨,造成学生文化艺术不如文科或艺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术也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往往难以顺利就业。
艺术媒介的变化和基于数字手段的内容整合,使得以数字科技、艺术设计和新媒体研究相统一的新型教育模式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技术应用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领域、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影视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的应用性人才。
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求具备数字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相关的数字艺术设计软件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
同时也比较注重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陶冶。
但是,有艺术专长的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学习难以精进,对相关技术软件的使用也局限于表面,因此即使有好的创意在运用数字技术表现时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作品的展现形式不能完全符合于本人的创意和思想。
3.1科技、艺术与文化。
在古代,技术与艺术都指的是在劳动生产中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科技与艺术才逐渐分化。
但随着数字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艺术又有了共同生长的土壤,依托于现代数字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媒体技术更是与新兴数字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同时,数字艺术只有依赖于先进的数字技术才能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其艺术创作形式和风格才会趋于更加成熟与完美。
不论是科技还是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写照。
因此,我认为科技与艺术的灵魂都根植于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文化之中。
最高的科技,一定需要人文思想作为基本指针,才会避免人类全面彻底物化的危机或毁灭的末路。
因此,在数字高科技摇篮中诞生的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3.2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数字产业需求的是具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同时又具备一定艺术创意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长远来看有利于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
此外,人们对数字媒体产品也越来越挑剔,数字媒体作品的创意层次和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在考验着作品设计与创作人才。
一件作品好不好,关键看创意好不好,创意在于赋予作品什么样的灵魂与思想,只有灵魂思想饱满充实的作品才会被人们所认可,而一件作品的灵魂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精粹的体现。
既然现代的数字艺术根植于文化而又借助于数字技术得到展现,那么在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逐渐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加之于文化的滋养,以赋予其鲜活的思想与灵魂又未尝不可呢。
俗话说,过去的奢侈品是今天的必需品,那么今天的奢侈品也将成为明天的必需品。
在计算机发展之初,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较好的掌握使用,但在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了。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媒体技艺在作品创作,娱乐视听等各方面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普遍化,运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人将不再局限于艺术家,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有可能,所以说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于更加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等都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人才,比如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就拥有经济政治学的背景。
总之,我认为从长远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吸收和借鉴双方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逐渐融合的过程。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一种文化涵养缺失问题。
艺术创作的内容来自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财富构成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
缺失了文化的底蕴,即使再精湛的艺术,运用再好的技术,创作出的也不过是缺少灵魂的作品。
另外,数字媒体技艺是在交叉学科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上的再次交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学生的知识分离化现象。
在教学指导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避免陷入培养“被复合型”人才的误区。
最后,由于缺少实践,许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在就业时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因此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可以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激烈的数字信息市场的竞争中,二者通过互相吸收借鉴,取长补短以完善自身价值的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在将来,数字媒体技术不再只是由理工科学生或科学家才能运用的计算机技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也不再是由艺术家或是对艺术感兴趣的科学家进行创作,而是将出现二者兼具的人才,即数字媒体技艺人才。
笔者认为这样的融合才真正有利于数字媒体信息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六
摘要:近年来,数字传播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媒体技术是将两者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兴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技术手段为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处理技术,能够实时采集、存储、传输和显示相关信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及发展现状,探讨了其就业前景与人才需求,最后就如何学习数字媒体技术提出了几点思考,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论文。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我国很多高校在近几年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竭力在人文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面向网络、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效果。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开设数字媒体专业时借鉴了国外的办学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形成了由专业实验室、学生工作室、教师科研实验室等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在这个多元化、自主性强的教学实践体系下,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容易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从目前多数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课程体系还较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大多数学校的数字媒体专业还都过于偏重于某一技术领域,如游戏,动画等,没有充分考虑该专业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在设置课程时对技术方面的课程很重视,却忽略了艺术修养类课程,无形中遏制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其次,专业培养模式还比较陈旧。教师一般都采用先教授理论知识,然后实践进行巩固的方式。实践方式单一,实践题目比较陈旧,与理论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有的学校过于偏重实践,又往往使学生陷入只注重软件的学习,缺乏理论研究的这一误区。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数字媒体的市场需求与专业培养之间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专业培养内容与社会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也难以适应工作。
再次,很多高校的专业实验室的利用率不足,专业实验设备比较陈旧。专业实验室是数字媒体相关专业办学的基本保证。但由于专业实验室维护困难,成本较高,在很多院校,学生使用的机会不多。这既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也没有使设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很多高校由于受制于资金的短缺,致使很多理应开展的实践项目搁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该做到“强化基础课程建设,突出特色专业课程”。首先要重视学生基本技术技能与艺术修养的提高。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大体相似,基本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导论性课程(如数字媒体技术导论);基本艺术素养课(如美术)和基本理论和技巧课(如动画技术原理,游戏编程)等。针对一年级的学生设置的`课程重在打实基础,包括数字媒体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的技术技能与艺术修养;在二三年级所开设的课程需要强化个人的专业特色方向,避免学生出现样样都懂,样样不精的的尴尬处境,否则学生在将来就业时可能无所适从。应当在课程安排上尽可能注重技术类课程并兼顾艺术类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具备计算机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基础的同时,塑造自身的专长。
二是积极促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前沿信息及市场的发展方向,而且可以使学校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向。这不仅是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本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与企业联合,为学生搭建综合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在企业内实训,学生可以真正掌握数字媒体领域所需要的相关技术,为将来走出校门从事数字媒体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三是努力提高专业实验室的利用率,促进专业实验室建设。由于专业实验设备价格比较昂贵,维护也比较困难,因此在很多院校,学生使用的机会不多。这既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也没有使设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应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的空闲时间,将实验室资源面向学生开放,在教学计划的限制下,很多课程的实验训练总是集中在一个学期的某个时间段内,而其它时间段内实验室又处于空闲状态,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较低,教师可以提出要求让学生能够在实验室空闲时进行实践训练。这样的做法,既能有效挖掘设备潜力,充分发挥资源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经费方面,学校除了积极向主管部门申请外,还可以考虑通过一些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合理创收来添加比较昂贵的专业实验设备,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
由于数字媒体专业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发展时间较短、高校的办学经验比较缺乏,我们希望各个高校能针对数字媒体专业建设开展专门的立项和调研,以便更详尽深入地了解专业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指导该学科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2]刘清堂,王忠华,陈迪主编.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3.
[3]饶简元.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探讨[j].艺术评论,,4.
[4]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七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之上。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局限于帮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只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进行思维训练,在探究中提高认知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乐理知识全盘托出,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研究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全程参与到探究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构建。如大提琴独奏曲《天鹅》的欣赏课,教学伊始,我没有对课题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提出:将要听到的这首曲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聆听。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认真地聆听,联系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对音乐作品展开了主动思考与思维,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如节拍、音色、节奏、和声等来感受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与意境,让学生在音色与作品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这样更利于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握,更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
二、营造活跃氛围,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是在一定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学习的,教学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维的积极性。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更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身心处于放松之中,这样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实现学生参与学习主体性与主动性的结合。相反枯燥无味的教学氛围会抑制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情感,而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与思维的积极性。一方面,拥有一颗爱心。教师要从严师转变成慈师,要用一颗爱心来真诚地对待学生,要让学生看到教师脸上的微笑,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样才能从心理拉近师生距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师生情朋友谊,教师以“大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来参与教学。另一方面,要拥有年轻的活力。
三、构建开放环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运用多种手段与方式来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对音乐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也不要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将学生封闭在固有的环境内,而是要为学生创造开性的教学环境,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让学生利用身边一切能够利用的材料来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并利用这些乐器来创编节奏;让学生为古诗词谱曲、加节奏;让学生根据对音乐的理解来创编舞蹈动作;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乐理知识来编歌词、谱乐曲等等。如此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舞台,使得学生的音乐天赋得以充分展现,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基本音乐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八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儿童面临的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竞争更为激烈、人际关系更趋多元化的社会,这就需要未来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幼儿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同伴、父母和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生活的社会空间主要是幼儿园,在幼儿园里,他们接触最多的对象是他们的老师和同龄群体,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这一环节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觉得幼儿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教师应利用生活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学前期,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愿望非常强烈。同伴交往是幼儿学习社会知识,发展社会技能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同伴交往,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初的主要形式。因此,我们就应该利用周围生活中的自然情景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尽可能地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教师可以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图书和玩具,鼓励他们主动与小伙伴们进行交换阅读和玩,教育他们要爱护别人的物品。利用互借图书,互换玩具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互相交往的机会。
二、教师应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增强互动交往的愉快心情。
游戏是适合于幼儿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也是进行社会性教育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幼儿都喜欢做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游戏和活动是幼儿学习交往技能的最好机会。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兴趣与能力又是一条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地再现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例如,在区域游戏中,医院游戏区中扮演“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超市游戏区“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理发店游戏区“理发师”与“顾客”的交往等不同的角色。同时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会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从中学习到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
三、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幼儿掌握必不可少的社交技能。
社会交往技能是指在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在孩子活动中应该常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去,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时,尽量不去充当“裁决者”,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去寻找争执的原因,又通过商量协调的方法,解决孩子们之间的争执。引导和培养孩子们勇于承认错误、敢于道歉的勇气,赞赏孩子们豁达、宽容、与人为善的大度,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
四、教师应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创造模拟交往的成功机会。
由于在家庭中,孩子们一般只限于与家里人交往,他们常常处于“中心”地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我为中心”。教师应该提供给幼儿与熟悉、不熟悉的同龄人或成人的机会,扩大幼儿的交往的范围,同时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以交往为主要手段的主题活动。如可以让大班的幼儿每周帮小班幼儿叠被子,引导小班幼儿主动向大哥哥大姐姐表示感谢,还可以把自己的糖果与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分享,体会到关心与爱人的乐趣。又如到“母亲节”“妇女节”的时候,让幼儿给妈妈、奶奶敬献礼物并说一句或一段祝福的话。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与同伴、与成人进行交流,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或得了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
五、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提高行之有效的社交能力。
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教师除了可以用游戏、角色扮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还可以通过鼓励幼儿之间找朋友,辅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增加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教学中选用生活直观的艺术形象如故事、礼仪儿歌等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化情感,或是跳跳“找朋友”、“拉拉手”的舞蹈,唱唱“幼儿园里朋友多”等歌曲,在这其中教师自身的热情、礼貌和交往艺术,在幼儿交往过程中或交往结束后给予恰如其分的积极的评价等都能给予幼儿积极的暗示。
六、教师应通过家园共建,帮助幼儿形成日趋完善的社交素养。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交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教师和家长之间需要有一个一致的要求,共同合作与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有的幼儿从小独自惯了,不愿意也不善于与别人相处;有的幼儿娇养惯了,比较霸道,到了幼儿园可能和同伴发生冲突。为了协调家庭、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家访等形式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存在哪些不良行为和与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争取与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常晓梅.浅议幼儿交往.幼教博览,第9期。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荟萃——关于集体教育。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九
二胡作为我国传统乐器之一,对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而二胡音乐作为我国传统的音乐形式之一。其音色圆润、明亮、柔美能够准确的表达人们的情感。二胡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表演形式,在二胡教学时,如何提高二胡音乐的表现形式,成为二胡演奏的重点问题。本文主要对二胡作品风格的掌握、二胡乐感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简单阐述。
一、注意二胡作品风格的掌握。
学生在进行音乐演奏时不仅要将音准及节奏准确性掌握好,还要将自己的情感加入到音乐中去。有自己的风采,用心感受音乐,把自己的风格表现出来。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为了追求更高的演奏技术,一味地进行高难度作品的演奏。认为有了高超得演奏技巧就可以把优秀的作品表达出来,从而忽略了演奏过程中的基础,即作品要表达的音乐风格、音乐内涵。
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极其丰富的,二胡作品的创作有很多都是根据地方性的习俗风格改编的。根据每个民族的特色将二胡技巧融入进去,使二胡音乐具有不同的风格,在对二胡作品进行演奏时,使人们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体现二胡丰富表演的特点。
二胡的演奏。在具有较高的基础能力的前提下,还要注重二胡作品格调的体现,因此只有高超的二胡演奏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演奏技巧与作品的风格结合起来,才能将二胡音乐的美妙充分表达出来。
二、注重培养二胡音乐的乐感。
乐感主要是人们在听到音乐时,对音乐情感表达的感受。乐感的强弱是人们对音乐表达情感的体现程度。人们听到音乐后,会做出高兴、悲伤、平静等不同的情感体现,所以通过音乐表达情感,也是音乐的魅力根本。
二胡乐器和其他乐曲有很大产别,没有具体的指板、音品的结构。完全靠演奏者本身控制音准,所以二胡的音准很难把握,经常出现找不到高音、跑掉等现象。学生在进行二胡音乐的演奏时。往往不能加入自己的情感,无法感动自己,无法感动听众。二胡高音的演奏不单单是左手要注意音准,还要注意右手对弓子的把握。加强对二胡音准的掌握。二胡的节奏也是学生在二胡演奏时需注意的主要问题。节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整部二胡作品的完成程度。在教学时,重视提高学生节奏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唱节奏、唱准确。找到内心与谱子平衡的规律。特别是注意内心节奏先快后慢、先慢后快的控制。最后是对二胡中音色的处理。音色作为二胡演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音色质量的提高,可以对整个作品起到升华。人们都说好听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好听就是指的音色的好坏、音色的圆润饱满,在加入演奏者自身情感的表露。使整部作品听起来更完整,更优美。
(一)注意学生二胡音乐练习曲的旋律化的培养。
有些学生对二胡的技巧知识掌握的很好,就是一些高难度的高音及演奏过程中谱子的快慢过度都非常干净利落。但是在演完整部曲子后,听众总有一种有音无乐的.错觉,无法与二胡音乐情感产生共鸣。更谈不上二胡音乐的独特魅力了,绝大多数学生会出现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身的经历不够,音乐知识了解太少。和音乐艺术凝聚力不足等。二胡音乐技巧的练习多是通过练习曲进行的。而练习曲中主要针对学生的技巧,缺乏旋律性。长此以往下来,学生就会形成习惯,进行二胡练习时上来就是音乐技巧的练习。从而缺乏情感的投入,使演奏出来的二胡音乐缺乏情感的表现。让听众无法融入进音乐中。降低了二胡音乐的效果。因此在学生二胡教学时要注意不能只有单一技巧的练习曲。注意选用带有旋律化的练习曲。如采用歌曲及乐曲片段等作为二胡教学的练习曲,让学生再练习技巧的同时进行情感的锻炼,在情感与音乐之间建立联系,做到技巧、情感同时进步,相辅相成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
学生在进行作品演奏时要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自身有较高的音乐修养,能够详细的了解作品的创作情景,及创作者当时的情况,心性等等。这里以刘文金先生创作的《秋韵》为例进行简单的阐述。这首曲子是作者根据太行地区一首歌谣及自身对秋天的感受进行的创作。通过两方面对秋天的表达,一方面突出秋天的秋高气爽、果实累累、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又写秋风萧瑟、秋雨绵绵天气渐冷的萧瑟情感,侧面烘托了人生中年时期的经验丰富,精力充沛。要求演奏者对曲子的充分理解,在演奏过程中将整部曲子演奏完整,处理全面,而不是单一的情感表达。曲子的技巧并没有更高的难度,但在情感表达上要注意快慢的结合。注意气息的运用。将曲子间音乐强弱表达好,将作者象征希望与追求的情感处理好。
(三)注意使用肢体语言。
因为一场音乐演奏,观众的文化水平,年龄身份地位都各不相同。但是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在演奏时正确利用肢体语言,避免肢体的呆板,不协调,将肢体语言结合到二胡音乐上,达到人曲合一的效果,帮助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如蒙古在举行赛马大赛时使用的赛马曲子,为表现赛马时比赛者激动兴奋的情感。二胡音乐在演奏时,第一个音节要强劲有力,演奏者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让人感受到赛场紧张,刺激的氛围。
四、结束语。
随着二胡从伴奏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这就要求对二胡音乐作品不断提高外。对二胡的演奏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二胡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对二胡音乐的表现力培养。提高学生二胡音乐演奏时的音乐表现力。达到技巧与情感表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演奏水平。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十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增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已经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更是对创新性的要求。因此在中学期间就要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重视起来,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地理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记忆,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高考,甚至包括学业水平测试也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适应越来越严峻的考核要求。结合日常教学中的体会,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的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强化学生对地理问题拥有独特新颖见解的能力。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修养与能力。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引路人,如果教师本身不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所以,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地理教材内容结构的层次性和联系性,能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识结构。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每个课题教学中设计出目标测试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思考途径多、解决方法多、结论非唯一的地理问题,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地理教师还必须懂得思维发展方面的知识、原理和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思维的顺利发展。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方式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造出学生愿意参与的课堂气氛。例如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到国际日界线问题时,学生总是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只是枯燥的说教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如果这时教师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某个国家,有一对孪生姐妹,先出生的却是妹妹,后出生的反而是姐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种违反常理的情况,对学生的刺激作用的显而易见的,非常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积极与老师配合,以解决心中的.疑惑。也许就是这样的一次感兴趣,就让学生喜欢上了地理这门课,这就为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动力。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丰富的联系。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候,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地理课堂,不仅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例如一句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能让学生非常形象地记住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这个知识点,并且还记得非常的牢固。再如在我们学习亚洲季风这一环节时,对于季风的成因,要想很好的理解,就要用到物理学中的热胀冷缩这一原理。因此,/:请记住我站域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不仅能使地理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具有很好的帮助。
同时,教师还要着力于打破固定的思维,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这里的标新立异不是外在的,不是穿奇装异服,不是涂脂抹粉,而是在想法上敢于与众不同。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喜欢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下去,不允许学生提出一些看似与课堂内容无关的问题。殊不知,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其实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奴隶而没有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我在实际教学中就遇到过一次这样的情况。还是在《地球的运动》这—节中,当讲到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时,有位同学在课堂上突发奇想,并提问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转,那会出现什么情况。课堂上,同学们纷纷嗤之以鼻,嘲笑他脑子坏掉了,地球怎么可能自东向西转。但其实,这位同学恰恰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敢于打破常规,勇于突破已有的固定思维。而这,正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不仅不能嘲笑他,更应该对他的这种思路和想法大加褒扬和鼓励,以促进学生广开思路。
最后,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地理知识综合性极强,如何能让学生融会贯通,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分析、比较、演绎、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的要求,独立整理笔记,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全面实现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把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作为一个任务和目标,并竭尽所能去实现这个目标。本文主要结合平时实际工作经验、育人经验,希望能对一线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若有不周之处,敬请原谅,在今后的实践工作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十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信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还能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在阅读积累后能够让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所提升,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还能够让教师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是要培养出具有高知识水平、高技能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应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及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会形成逻辑思维,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此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思考,让学生可以用创新的眼光处理遇到的问题,这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除此之外,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所以,为了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们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给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心理状态处于最佳阶段,这样才能够促进智力发展,让潜在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一定要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对潮水的描写“潮来了,汹涌的.潮水,后浪推前浪,一排排白花花的潮水簇拥着冲过来,声似雷霆万钧,势如万马奔腾。”“随着潮头的翻卷,掀起阵阵白色的浪头,就像天上大块翻滚的白云。”来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进行绘画,通过纸和画笔涂抹出脑海中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同学们,请根据你们的画作,来想象你们是观潮人海中的一员,请描述出潮水来时的壮观、澎湃。”通过绘画将学生带入到观潮的情境当中,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进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鼓励提问启迪创造性思维。
有句话说得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和质疑,那么,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学的内容也是肤浅的。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就要培养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并且当学生提问、质疑的时候,教师不要打压,要积极地鼓励这种行为,这样才能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信服真理的同时,又不迷失本心。例如,在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进行教学时,在阅读完文章后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小女孩不去捡一些柴,燃一堆火,这样就不会冷了啊?”“看到小女孩这么可怜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援手帮助她呢?”听了学生的提问后,教师此时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讲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然后,学生联系课本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提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在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课堂留白拓展创造性思维。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中留出空白,是为了能够在艺术创作中更加充分地表现主题。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留白的运用,不要限制学生的创造思路,而是要给学生留有想象、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一文,讲述了曾在西双版纳的打洛江畔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当知道大象生命将至时,再次配挂象鞍,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最后在百象冢旁刨坑,庄严地把自己埋葬。当阅读到文章高潮处,教师可以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一段时间体会、感悟作品的凝重与悲怆,让学生能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情感与高尚情怀。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留白的方式,留给学生联想和思考的空间,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探索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而要通过引导与鼓励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仍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革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实践和不断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2]董金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06)。
[4]李新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阅读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7)。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十二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体育课堂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是落实好体育课的关键。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在学与练过程中进入学生的“圈子”,搭建和谐融洽的课堂。
1.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浓厚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在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中使学生焕发出昂扬的意志品质。教学中,让学生在体育骨干的带领下分成4~6组,教师参与到学生中,教师讲解示范完毕后,由体育骨干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对所学的内容大胆质疑、提出新颖的假设,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求异、求新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实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
1.2精心构建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练习主动性。
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身体力行”的主导变为适时引导点拨,采用“尝试发现法”教学,学生根据提供的相关体育知识技能的相关线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练习中,教师提供有关下肢运动的规律、练习的要求和场地、器材,学生进行思考、练习、观察和对比,以小组的形式相互观察与讨论、互帮互学,创造多种符合实际的发展下肢力量的方法。
1.3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拓展延伸触类旁通。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研究体育教材,去粗取精,触类旁通,充分展开思维和想象,清晰动作路线、方向。如,膝绕环的热身运动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力学分析,运用运动解剖知识,理解体育运动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思考在其他的运动动作中,有哪些运动形式是不科学的,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
2构建高效课堂,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2.1创设符合学情的.情境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生动幽默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游戏“翻山越岭”的教学中,讲清游戏规则后,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由学生商议如何更好地实施游戏、场地的布置、器材的使用、男女生分组、成绩的判定等等。游戏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2.2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自编自创喜欢的组织形式。
体育课要鼓励学生在保障安全、技术合理的情况下去创造有新意的动作方法,挖掘和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学习掌握初步的棍棒操的基础上,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创编出与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棒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编自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展,其对体育课的教育功能日趋成熟。如跨越式跳高教学中,课前学生自主观看跨越式跳高的微课程,课中利用摄像机、相机、手机等技术设备将跨越式跳高动作中的起跳、腾空技术分解示范慢动作的播放——学生完成动作时的慢动作回放——学生之间动作技能规范性的观察比较等等,有利于学生对跨越式跳高动作技术的形成、纠正和改进。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改进评价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进取、合作精神。因此,在评价学生时要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评价应占一定比例,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成为一句空话。比如,在棍棒操考核时,学生个人或小组创编的棍棒操质量也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无论是优生还是学习困难学生,体育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展示参与表现的机会,善于并及时发现体育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和进取心,克服自卑和畏惧感,在鼓励、呵护、帮扶中不断进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4结语。
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创造力思维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指导方法,学生端正练习态度,合理利用教材等,需要师生双方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通过体育运动和思维训练巧妙结合,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智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2]章晓利.论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经济与社会发展,(3).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十三
创造性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求多种解决的新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方式。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有创新动机,向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方向发展。这对于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综合性的物理问题,培育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是十分有利的。
一、巧设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学始于思,思始于疑。”“疑”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由教师置疑,也可以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维。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过:“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为什么。”教师的作用不是只讲授知识的内容是什么,而是要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多问为什么,能提出比课本知识更深刻的问题,并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才是我们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科学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科学的停滞。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给学生巧设质疑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诱发新的创新动机,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循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疑问,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能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着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活化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形态,是依靠抽象的概念、理论、数学等进行的思维,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教学时教师应增设一些有趣的`小实验进行演示或设置一些诱导的问题,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例如,在讲大气压问题时,教师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实验:将小试管插入盛满水的大试管中,竖直倒悬于空中。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断进入大试管时,会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小试管不掉下来呢?”接着鼓励学生置疑猜想:“是不是水把小试管吸进去了?”“是不是有一种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了?”当循此思考找不到答案时,再指导学生读教材、查资料,寻根究底。当学生发现是空气压力“作怪”时,一种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样,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扎根了。
三、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放开式思维。单向思维方式只是从某一方面思考问题,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联想到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播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解题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同时,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也是研究许多物理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也就是把思维顺序颠倒过来,逆转时间和空间顺序,把始态与终态、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思路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方式,确实可独辟蹊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四、史论结合,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学史不仅体现了物理学家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运用所产生的宝贵理论成果,而且给我们留下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实际,补充和传授相关的物理学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而且能促进学生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如用伽俐略的理想实验是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不仅指出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认识,更重要的是他将物理学的观察、实验、抽象、逻辑、想象等研究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了影响,促进了学生思维批判性这种智力因素的发展。像这些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无处不启迪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灵感。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十四
在当今社会,如何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成为各大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虽然用传统的眼光看来,音乐只是一门欣赏性较强的选修课程,但是音乐教学对一个人审美水平的提高和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人群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音乐创造力的最终目的。
一、在教学中对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当今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因此,能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音乐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各大高校加强对音乐的重视,如何进行音乐教学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这两大课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适当的音乐欣赏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放松自己的同时通过感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水平,而音乐作为一种与创造力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对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只有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才能加强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从而在社会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二)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音乐是具有浓烈个人色彩的的艺术形式,拥有较强的主观意识,这就要求无论是音乐的创作者、演唱者还是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都要将其与自身的理解和创造力相结合。而大量的音乐欣赏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帮助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禁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全新的思维模式,这对于每个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进行培养。
(一)为学生提供适合进行音乐创造的环境。
和其他学科不同,音乐是无法依靠传统、单一的媒介进行教学和理解的,例如教师的讲解或者书本的阅读,因为这样做只是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无法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和更深层次的意义,所以只有做到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统一起来,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当今社会,大学往往比小学和中学拥有更加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更加完善的教学环境,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是通过音乐教学培养音乐创造力的最佳人选。多媒体、互联网甚至录音棚都是极其适合音乐教学的设施,学生可以将眼睛看到的画面与耳朵听到的旋律相结合,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激发对音乐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采用音像和情景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欣赏《瑶族舞曲》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要学生了解瑶族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视听结合的形式,将音乐的意境通过画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到作品本身的意义和创作动机,促进了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为其创作新的作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丰富的教学材料对学生进行暗示,引发学生积极创造的能力[1]。
(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兴趣都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进行枯燥的练声曲目训练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想象,将其想象成具有一定物像的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想象,甚至可以将其引申为一种广泛参与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发挥,在进行练习的同时,还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用音乐来表达情感,传达内容,这样简单枯燥的练习曲也会变得具有趣味性,学生学习的时候心情好,创造力自然也会提升[2]。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由单纯的欣赏音乐转变为创作音乐,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各种类型的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由此达到开拓视野、培养发散思维和音乐创造力的目的。
(三)给予学生在音乐方面最大程度的自由。
大学生的年龄决定了让他们的阅历更为丰富,所以他们和中小学生相比拥有更加完善的自我意识和思想体系,对每一件事物也都会拥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是极为有益的。基于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大学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自由,在让学生了解每种类型音乐的历史和文化后,通过自身的感受来解读音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并对学生的想法给予尊重和肯定,以此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四)提高大学音乐教师自身的水平。
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极其巨大的,所以,想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必须要先做到提升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一方面,作为大学音乐教师,大量专业知识的储备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做到对自己严格要求,在教学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要墨守成规,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理念都要勇于创新。因为音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有别于其他学科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中来,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极其重要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各大高校也不再是单纯的将音乐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而是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各种音乐类型的历史和文化,并且从实践中亲身体会到音乐独特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提高在社会中的竞争力的目的。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十五
一、所谓隔代教养,是相对于亲子教养而言,主要是由祖辈担当起对孩子实施教育、抚养的责任。而目前国内关于隔代教养对幼儿艺术教育方面影响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以音乐表现力为切入点,分析隔代教养对幼儿音乐表现力培养的利弊,更好地促进隔代教养方式下幼儿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提高隔代教养的质量。
是隔代教养的巨大优势,如果正确运用,将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今,父辈家长由于受到工作或学习等多方面的限制,对幼儿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祖辈家长无论是人生阅历、时间、资金等方面都比父辈家长要更占优势,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幼儿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提供前提保障。
二、良好的艺术氛围对于幼儿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祖辈们时间比较充裕,因此常常通过各种艺术爱好来丰富晚年孤寂沉闷的生活,他们有的喜爱听京剧、唱红歌,拉二胡、吹唢呐,还有的参加老年大学学习一门艺术特长,伴晚去广场跳华尔兹或者健身操等等,毫无疑问,幼儿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提高其音乐表现力。
(一)提高祖辈艺术素养,改变传统艺术教育观念。
(二)祖辈积极引导,加强实践,丰富幼儿艺术情感体验。
(三)鼓励幼儿自信探索,建立音乐表现意识。
参考文献:
[2]段飞艳,李静.近十年国内外隔代教养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4):13—16.
[4]刘海华.0—3岁儿童隔代教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05):35。
[5]樊遵贤.增强表现意识迎接新世纪挑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1).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十六
论文摘要:本文作者就中学生的语文语感培养进行探析,旨在指导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语感的形成,从而帮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感知教学策略。
语感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原有知识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感悟过程,是对语言的感受、认识的一种拓展延伸。这种学习心理体验来源于学习过程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运用。新课程语文所倡导的多样化学习途径和方法其实就是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深人研读文本,积累丰富的理解感悟,从而内化生成属于自己的认知心理体验,以形成真正敏锐的、准确的、深刻的理解和鉴别语言的能力。
1.注重朗读训练,鼓励学生读出感受。
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式。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朗读过程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发声表达,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通过口的发声来刺激大脑思维,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和锐敏的语言感知能力。因此,注重朗读训练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朗读的方式予以记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朗读训练,鼓励学生读出感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特色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朗读;(2)注重文本语言的文字信息,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3)建议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理解,并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深入思考文章的思想情感,以便能够引起自身的阅读思考共鸣。
例如,当学生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丛间直串向云霄“一”时,定会勾起他们的儿时玩耍时欢乐的回忆。对此,我们不妨鼓励学生进行多次的朗读,以此来体味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丰富真挚的感情。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能够让朗读成为他们接受理解语言知识的一种有效学习途径和方法。
2.注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取语感来源。
新课程初中语文在教学编排上尤其注重实践活动的教学。这种语文实践活动的运用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运用水平。这样的教学思维模式,一方面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技能,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使他们的语感获得更为广阔。
注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取语感来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设计实践探究活动的方案,特别是学生语言运用技能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2)注重语言的表达交流,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增长知识和技能;。
(3)建议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能够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特别是自己的理解感悟;。
(4)鼓励学生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学习,以此来帮助他们获取更为丰富和全面的语言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
例如,在“汉字的魅力专题”教学中,我就通过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这些实践活动主要有:。
(3)要求学生就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通过写文章的形式表达出语言学习感知;(4)建议学生就自己的此次活动写一份调查报告,尤其是他们在活动中的学习感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力,而且为学生获取语感提供了途径来源。
3.注重学习思维培养,帮助学生提升语感的层次。
语感是存在于个体学习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活动离不开一定的语言学习思维。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提高自身的思维敏锐性和条理性。这不仅是他们未来学习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更是形成语感的重要依据。因此,注重学习思维培养,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学习理解过程和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语感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敏锐性。
注重学习思维培养,帮助学生提升语感的层次,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学生在各自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以体现学习思维的差异性;(2)鼓励学生运用多样性的学习思维方式思考文章内容,以取得更为全面和合理的语言认知感悟知识;(3)注重语言思维的暴露过程,让学生在思维的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从而促进他们语言感知的内华生成。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语言学习得到充分思维体现,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和合理的思维发展空间,提升他们的语言理解深度。
总之,学生语文语感的形成并不是一墩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阅读理解感悟中内化生成的。教师应该从文本学习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和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感悟语言内涵,形成一种特有的语言理解和鉴赏技能。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十七
摘要:物理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中最贴近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是高职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途径,更是他们实用技能的培养方式。近些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职物理教学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意识逐渐加强。本文首先对目前高职学生实用技能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了目前高职物理教学在学生实用技能提升方面的欠缺,进而提出了高职物理教学提高学生实用技能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物理教学;实用技能;认识。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物理作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最贴近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在培养职业实用型人才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知识型人才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是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因而实用技能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尤其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晚,长期以来忽视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导致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相当一部分院校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课程与教材强调的是知识的学术性,对于影响学生后期实际工作能力、职业态度和专业实用技能的课程仅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没有对学生实用技能进行强化培养。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对于不具备实用技能的高职学生,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理论水平不及本科生,如果职业实用技能又与中专学生无异的话,在同等情况下,他们宁愿选择中专学生以降低工资成本。因此,无论从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是从就业率的提高来看,都需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实用技能的培养。
二、高职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验。
物理学从本质上讲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物理学中的规律都需要通过实验再现,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其中的物理定律,才能通过实验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但是我国高职教育从办学开始,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沿用中等专业学校物理教学方法,依然将理论课作为物理教学的重点,实验课仅仅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辅助,其教学地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充分认识到物理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作用,对物理实验甚至整门课程都没有足够的重视。校方尚且如此,学生自然也没有将物理作为一门重点学科来对待,对于物理实验也不过是应教师要求做几个简单实验了事,很少能够真正动手做实验。这完全不适用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2.缺乏探索性教学。
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在课堂上教授的常常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这些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学会简单的仪器使用以及实验操作,教师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小。而对于一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实验数据,反复推敲,不断探讨学习的探究性实验,由于教学难度大或学校实验设置条件限制等因素没有进行。原本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都是在高中阶段对物理缺乏兴趣的,如今更容易在遇到需要开展研究实验的课程时退缩,一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长此以往,难以形成职业生涯的竞争力。
3.缺乏实践练习。
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与高中教学不同,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仅限于课堂,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很难再找到老师进行一些探讨咨询。仅仅依靠课堂有限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很难真正把握教师教授的新知识,课下也难以找到合理有效的实践练习途径,久而久之,学生的`基础知识越发薄弱的同时,实践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不免缺乏动手能力,缺乏足够的竞争实力。
三、高职物理教学提高学生实用技能的措施。
高职院校的教学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实用技能,能够直接进入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者,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物理学作为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的基础性学科,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1.加强动作技能培养。
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动作技能,保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类实验装置。一般来讲,动作越熟练,越能在紧急情况下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物理实验一定程度上就是训练学生熟练动作技能的基础。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掌握某种动作技能的重要性,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在教授学生使用测量工具时,就明确的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以后机械切削加工、模具制造等工作中常用的工具。然后准确的为学生讲解动作学习的要领,应该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再者,教师通过标准的示范性动作,引导学生做出规范性的动作。最后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动作技能练习,调动感知、记忆、思维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地练习和反馈。需要明确说明的是,对于学生的技能练习,并非是让学生简单机械性的重复工作,必须让练习有价值。以训练学生机械加工技能为例:在车床切削加工训练中,学生需要从空转走刀开始练习,逐步过度到粗加工、精加工,带动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提高动作效率。同时注意控制每个动作的训练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控制学生训练周期,既能保持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又能够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最后,在学生完成每个训练动作后,明确告知学生所学动作技能是否达标,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利用日常的物理教学,对学生的动作技能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提升物理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则是为学生日后就业打下来良好的实践基础。
2.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活动。
物理是高职学生学好各门专业课的基础,做好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后续专业技能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1)对比实验。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对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单纯的教授工具测量方法,难免让学生觉得教学过程过于乏味。采用对比实验教学,将学生进行分组对比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训练了学生使用测量工具的能力、测量方法、误差分析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2)协作实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协作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愿形成实验小组,进行协作性实验。比如在进行电磁学实验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相同条件和相同环境下进行改装电表实验。如此,不仅能够共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相互协作、研究创新能力。(3)兴趣实验探索。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中,常常忽略对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往往只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基础实验进行学习。但是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很多物理知识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学生难以完全吃透。为此,学校可以开放部分物理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与物理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此举除了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外,对学生实用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
3.组织贴近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理论学习以后,学生通过实验练习获得的岗位工作需要的实用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活动必须加强贴近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1)组织职业技能大赛。高等院校可定期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组织职业技能大赛,由专业的技术工人对学生的大赛成绩进行评定。比如对电子电路图的设计以及焊接技能训练就可以邀请企事业单位专业的师傅对学生的设计和焊接工作进行评定和指导,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实力。(2)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实习。就业,是高职学生学习的根本,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立足于长远,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强大的理论知识以及过硬的实用技能的重要作用,如此才能督促学生在学习中脚踏实地,提高自身的实用技能。高职院校应该依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意识的安排学生到对口单位进行参观、实习工作,确保学生每一年的理论学习都能够与用人单位的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比如通过观察学习不同建筑的供电网络与物理学中的电路设计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设计能耗最低的安全用电网络。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因而高职物理教学工作必须要注重学生实用技能的提升。国内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较深,常常出现重理论、轻实验,缺乏探索性教学,缺乏实践练习等各种问题,缺少对学生就业实用技能的训练。如此便需要在日后的教学改革中加强动作技能培训、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以及组织贴近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对学生的实用技能加以培养,发挥物理作为一门实用科学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孔伟.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
[2]张思扬.高职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孔伟.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魏国荣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十八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一.启发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针对现行课堂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的现象,教师应努力创造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设问、质疑,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引导讨(争)论。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多数学生都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习惯于依据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生怕自己的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大家讨(争)论。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根据课文特点或读写结合的需要,让学生分角色进行生动形象的表演,从而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能结合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四.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如教《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学生对这项工程设计不甚了解。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动手操作,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丰富想象。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的论文篇十九
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在后天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训练中所获得的较为稳定的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的基本品质称为素质。由于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获得,故又称为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的,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主要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四个方面,其中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显性要素,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隐性根基,对显性的职业技能的发挥起支撑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只有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员工,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才会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越来越看重。职业素养全面的毕业生往往受招聘单位欢迎,比较容易就业,而且他们入职后能较容易地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职业生涯成功的概率很大,而职业素养缺乏的毕业生从业过程中往往会到处碰钉子。所以,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培养职业素养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他们发展成为优秀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高职院校是培养企业一线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要想真正服务于行业企业,为企业培养优质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具体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教育模式。其具体模式有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双证书”制度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应乘好工学结合的顺车,探索多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3.1加强学生专业入学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3.2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应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外,还应设计学生素质教育计划,即在学生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安排丰富多样的有意义的活动,从而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教学体系当中,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例如开展多形式的体育活动,举办“感恩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辩论赛”等,开展专业技能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或者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优秀校友及优秀毕业生举办“面对面人物访谈”、“校友报告会”等系列活动。通过在不同学习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3.3以专业教学过程为平台,注重校内课程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1)充分发挥理论课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促进作用。
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上,除了安排专业知识讲授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社会现状,引入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人物或事件实例进行讲解,从而渗透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的培养。教学设计上,应注重情境性。根据专业特点、课程内容的不同,设计丰富的学习情境。情景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上,倡导灵活多样。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启发式、学生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提高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等良好的职业素养。
(2)充分发挥校内实践课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校内实践课涉及面广,课时比例大,应该抓住校内实践课教学这个关键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校内实践课应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创建近似企业生产的实训条件和环境;应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安排实训内容;应针对职业的关键技能,有意识地开展项目教学,合理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项目;应让学生按照实际生产流程进行操作训练,并要求学生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完成任务;可以将企业中的6s管理纳入实践课堂,营造浓厚的职场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校内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教”放在启发、引导、组织和鼓励上,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决策的习惯以及团队合作、认真负责、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教师应以身示范,树立榜样,从自身的一言一行做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4加强校企合作,重视企业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1)深入进行企业调研,邀请企业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深入企业调研,倾听企业的心声。通过企业调研,得出专业的企业面向、职业岗位;对企业专家进行访谈,和一线岗位技术工人进行交流,对主要职业岗位职能和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设置相关课程。在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草案后再把企业专家、能工巧匠邀请到学校来进行探讨和修订,力争使培养方案更合理更务实可行。
(2)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参与教学,共建教学团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由学校到学校的,虽然每年学校都会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但短暂的企业经历无法使教师具有成熟的“职业性”,因此使职业教育质量尤其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质量大打折扣。积极引进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在专业课教学中担任兼职教师,这样的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必将会用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同时,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可以近距离地手把手地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引导,帮助他们尽快成长。经过帮带,专任教师的职业素养会明显提高,有了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必将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认知实习或参观实习。
认知实习和参观实习是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前安排的短期实习,时间通常为一天到一周不等。通过与学校周边对口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生产资源来弥补学校硬件设施欠缺的不足,为学生的认知实习或参观实习提供便利。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身处真实的生产场景,可以见到书本上提到的大多数设备和产品,还可以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线的工人交流心得感受,这些不仅可以为学生后面的课程学习提供帮助,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4)做好顶岗实习工作,带给学生职业素养质的飞跃。
顶岗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的综合实践环节,是校企合作的深层体现,通过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那么,如何做好顶岗实习呢?首先,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开发建设尽量多的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才能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不对口的难题,为顶岗实习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实行“双方管理”。除了安排带队教师负责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外,还应加强与顶岗实习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使他们负起培训、管理和考核学生的职责。学校和单位双方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的制度和措施,督促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一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师傅指导学生学习技能,以身示范引导他们树立能吃苦、勤钻研、肯奉献、保质量的意识,使他们养成遵章守纪、团结协作的工作习惯,从而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初步转变,实现职业素养质的飞跃。
(5)积极推进“订单班培养”。
订单班培养就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选拔学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工作的一种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的师傅负责生产现场教学,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开展订单式培养,不但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快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3.5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专业社团是由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成,因其专业性特质而区别于其他学生社团,它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专业社团如同一个课外“小课堂”,社团活动的开展,指导教师只起引领作用,成员间合作分工,沟通交流,一起经历成功与挫折,共同成长。通过参与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等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由于社团成员是因兴趣而志愿加入的,参加活动基于热情和兴趣,所以在社团活动中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主动性。基于以上原因,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专业社团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重视社团的建设,扶持社团的成长。
3.6建立合理的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全面的、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出现执行了培养过程不考核,或者考核时偏重显性职业素养而忽视隐性职业素养的现象,这种结果导致学生对职业素养认识不全面、理解不深刻、思想上不重视,最终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打了折扣。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在学生学习后及时地对培养效果做出全面的评价,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对职业素养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和自豪感,从而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长远保持。
4总结。
总之,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为了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必须通过多途径,采取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