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的说课稿(通用21篇)
议论文是通过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来表达观点和论证的一种文体。在写总结时,我们还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目标设定,以此来进一步完善总结。请阅读以下相关内容
秋思的说课稿篇一
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二、说教程。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三)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秋思的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鞠躬)
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研读、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天净沙秋思》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其中一篇,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抒情作品,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它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艺术表现等手法方面都有值得学习品味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才是最为关键的。适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功底,感受作者将情与景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感受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愁苦孤寂的心情。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准备采用品词析句法,想象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及“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自主探究感悟来读懂课文。
围绕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符合课文情境的图片,请大家欣赏,然后问学生,如果给这幅图配首诗,应该是什么诗呢?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同学们,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用图片渲染氛围,语言创设情境,课未入而情已开,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揭开课题后,进入第二环节。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了解课题。马致远,著名戏曲作家,晚号“东篱”,现北京人,《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其次通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有什么特点?通过预设学生会回答: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我们把它叫做元曲,是元代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我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了解天净沙是曲牌名,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这么看来,“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在诵读感知这一环节中,我将要完成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曲,教师提出问题,从秋思二字可以猜猜,这首曲写的事哪些内容?通过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秋天里的想法以及秋天里的景物。
2、我们刚刚已经猜到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以及秋天里的景物,那么你们知道文中哪几句谢了秋天里的想法,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并划出相关句子。学生通过读文,很快就能找出描写秋天里的想法和秋天里的景物的语句,即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来表达想法。
3、那么,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很快就能总结出答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4、分析景物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先以学习第一组景物为例:藤、树、鸭(多媒体出示)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触,那么加上这枯、老、昏这几个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启发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与凄清。此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没有生命力的感觉,故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如果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在学生感受这种荒凉的情景的时候,我指名学生再次朗读此句,边读边感受这种荒凉的情景,最后班级齐读。
5、再次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景物,并深入体会这些秋天的景物带来的真实感受。
6、接下来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小桥流水人家”,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在学生陷入思考中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7、此时,再次提出问题,我问同学们:每当放了学夕阳西下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学生会回答:在家里吃着热腾腾的饭。那么你们看看作者在哪里,在干什么?学生找出句子:古道西风瘦马。原来,作者伤心的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程度可以用断肠来形容,表达作者痛苦到了极点。这样说是不是太夸张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当时作者的处境吧。(用多媒体出示马致远的写作背景)
8、最后,我们来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背诵《天净沙·秋思》,背诵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作者漂泊不定的生活带来的悲凉。
秋思的说课稿篇三
(一)教材内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5课,本单元为诗歌鉴赏单位。古典诗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元曲的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内容,把握此曲的主题思想。
(3)能够体会《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羁旅情思。
依据:根据最新的教学课标的要求,诗词曲的学习重在诵读。
2、重点:
能够背诵该曲,掌握该曲融情于景表达技巧。
3、难点:
领悟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该课是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但对于散曲这种文学样式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授课内容中,应包含介绍散曲的相关文学知识,讲授散曲的鉴赏技巧,引导学生感知本曲所表现出的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说教法。
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和点拨法。所谓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本曲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点拨法主要在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采用的教法。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点拨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二)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即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曲中语言的音乐美以及绘画美,以及就课堂问题,分小组讨论。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分组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一)导入阶段。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同学们,在文学艺术长廊中,人们常把唐诗、宋词、元曲放在一起来说。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板书:元曲)。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马致远的一首散曲《天净沙·秋思》。可以复习下前面所学的内容,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2、教师介绍文学常识: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提问:
现在我们知道,这首散曲是元曲,那么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书:元曲=散曲?)。
答案: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首先,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调,进而本曲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吟诵,教师边指导,划分节奏,在诵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4、点拨讲解。
a、提问:
《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作者是采用了哪些意象来描绘的?请学生来回答。依据:让学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答案: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板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
b、提问与点拨:
在这几个意象中,所用的修饰词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用彩色粉笔标出答案)所罗列的意象,都是比较萧索暗淡的。
根据课后的习题而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d、我的总结语:
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萧索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何况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望着漫长的前路,文中的游子更加易想到故乡的人,触动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树”、“昏鸦”等这些景物的萧条和暗淡正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是点明主旨的句子。(请学生在书中标注出)这些萧索的景物与游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方法。(板书: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三)练习设计:
1、背诵这首散曲,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
2、搜集关于思乡题材的诗句。
依据: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曲中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识积累。
元曲(元)马致远。
曲牌名题目。
元曲=散曲?
意象: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秋思的说课稿篇四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译文】。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秋思的说课稿篇五
3、品味每个字,感悟作品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育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多媒体,收集作者的资料;使朗读有视频、音频效果;使绘画更加便捷修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典文学话“秋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作者,崇拜作者,从而激发学习他的作品的积极性)。
1、介绍马致远元曲中的地位;
2、介绍《天净沙秋思》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在这个环节中,点击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调动“主体”作用)。
二、气韵流转感音律。
1、播放配乐诗朗读;
2、学生说说朗读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凉)、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3、模仿朗读;
4、抽个别学生配乐朗读,并背诵(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走进音频,视频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学的音韵美)。
三、魅力缘何近千年。
1、说一说。
(1)作品前3句多少个字?写了几种事物?
(3)这9种事物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2、画一画。
把作品前3句画成三幅画,要求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事物画在画面中心(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每一幅画都可能有3种以上的构思,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理由,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想象,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依次在课件中点出:
3、描一描。
让学生讨论:画完成后,要上色彩,该为这三幅画定上什么基色最恬当?学生讨论后点击多媒体出现灰暗、明亮、灰暗(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通性,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从而体会作者“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把景和情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
4、品一品。
品味作者在前3句中的感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逐渐强烈)。
点击课件(苍凉、悲凉、悲愤)。
(教学设计意图:深入学习作者的艺术表现力。)。
5、悟一悟。
学生自然得出结论。
(潸然泪下、泪流满面)自然导入诗眼的学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很快能领悟到马致远用9种事物层层铺垫、渲染,就是为了唱出这首小令的最强音,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孤寂愁苦,无论在教法上,小令内容的学习上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再完成最后一幅画。
孤寂悉苦。
更暗淡。
四、美文选点作品评。
瘦藤老树昏鸦,
远山河水人家,
古道北风瘦马,
斜阳夕下,
断肠人去天涯。
学生讨论改动后的元曲是否更加完美?
在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字字斟酌的写作态度,感受作品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感受这首小令不愧为“秋思之祖”。
五、余音回响作尾声。
1、先让学生来谈谈学了这首小令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把“秋思之祖”有形的字变成打动心灵的声音。
教师小结:这首元曲仅用28个字,就把读者带回到七百多年前的一个深秋的傍晚,感受一个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字字都扣着“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作者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不愧是魅力近千年的“秋思之祖”。
秋思的说课稿篇六
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曲。此曲中诗人通过描写10种具有哀愁色彩的景物,表达出诗人厌倦羁旅漂泊,极度思念家乡的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由景物分析展开画面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此曲深含的主题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难点:掌握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此曲画面意境。
四、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步入中学,他们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但是初一的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的欣赏上,大多的学生都不能深入的去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的意境美,以及古诗词中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于这一学情,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采用渗透式教学法,即积极营造意境氛围,在意境氛围的影响下感受诗词意境美以及深刻领悟作者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描绘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画面美,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画面意境,激发深长的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8分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用。
2、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讲解,古人写诗词,其中所写之景必定包含了作者心中之情,引出《天净沙。秋思》运用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们找出本首曲中所写的景物。
(二)在之前朗读此曲的基础上感悟名家朗读,初步感知此曲的感情基调。
(三)引导学生们找出此曲中所包含的景物,并引导同学们找出“夕阳西下”这一大背景的景物,从而进行下面的教学。
(四)“夕阳西下”作为此曲9种景物的大背景景物,教师需要牢牢抓住“夕阳西下”这一意象,通过老师描述以及音乐营造与此曲感情吻合的意境,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知此曲画面,为深入理解情感打下基础。
(五)感知画面之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六)教师引入作者介绍,升华诗人情感。
九、教学反思。
因比赛时间只有短短8分钟,因此对于此曲每句曲的深入解读无法做到,但结合此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是掌握借景抒情艺术手法;
二是掌握此曲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把本次微课设计为在解决此曲的基础知识与反复朗读之上,第一,引导学生抓住“夕阳西下”这一具体意象就此展开画面描绘;第二、聆听此曲画面教学;第三在聆听中感悟诗人思想情感,并引导学生掌握此曲的思想感情。
十、创新点。
1、教师牢牢抓住“夕阳西下”这一具有哀愁的具体意象,据此展开此曲的意境画面教学。
2、由画面引领学生掌握此曲的思想感情,而画面则是由10种组成,整个微课围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这一艺术手法使达到对此曲的深刻理解。
十一、附录。
秋思的说课稿篇七
《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组元,通过对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的品味欣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旨趣深远的意境美是本文的主要特点。结合单元要求和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元曲的认知感悟能力等,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收集整理作者的相关资料及元曲一些文学常识。
2、提高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背诵并默写课文。
3、通过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感悟小令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积累并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诗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是: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古典诗词苑的一朵奇葩,可采用下列赏读古典诗词的途径来感悟堪称一绝的意境美:
(一)情景设置激兴趣。
(二)朗读吟诵引感知。
(三)品词析句求深入。
(四)以诗作画入意境。
(五)联想想象促感悟。
(六)知人论世探根源。
(七)联类比照寻互证。
具体教法是:
1、目标导学法。
2、情景设置法。
3、知人论世法。
4、化诗入文法。
5、点拨法。
以上教法运用了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营造氛围,用老师富有诗情画意的引导语言增强学生的古诗文修养,可高质量的达成教学目标。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兼容并举中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积累法。
2、情感体验法。
3、朗读感悟法。
4、自主探究法。
5、联想想象法。
6、讨论交流法。
以上学法,能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一)朗读吟诵—感受语言美。
1、掌握小令的朗读技巧。(课件:课文内容)。
2、老师范读,学生仿读。
3、师生挑战赛。
4、背诵小令,默写小令,同桌订正。
5、自主质疑,合作释疑,描述内容。
(二)美读想象——感悟意境美。
1、美读课文。
2、找出小令中流露诗人情感的关键语句。
3、找出帮助表现作者情感的景物。
4、以诗作画,把独立的景物、人物组成一幅画。(课件:背景音乐)。
5、赏析诗画合一的意境美。
(三)品味延伸—赏析情感美。
1、联类比照,感受寄情于物,情思相融之美。(课件:《寿阳曲》、《四块玉》)。
2、积累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思乡情。
(五)欣赏歌曲—感受永恒美。
1、欣赏歌曲《游子吟》。
2、师生深情诵读小令。
3、课堂结语。
用黑板上的简笔画加上点睛之笔“深秋晚景图,天涯游子悲”作诗情画意的板书。
秋思的说课稿篇八
《天净沙秋》是六年级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前两句,作者营造了一个秋天黄昏孤寂清冷之境。紧接着用“飞鸿”打破沉寂,使得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后三句,由远及近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的画卷,一切令人赏心悦目,凄凉冷清孤寂之感一扫而光。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等。基于这样的单元目标,我设计了这首元曲的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通过意会阅读,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了解写作背景,解读诗歌背后的故事,借此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词析句,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教学难点:
提高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了解本文写作特色及艺术手法。
1、关于导入。
在导入上,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说说秋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背背秋天的古诗。这两个环节,我主要是要让学生们感受到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眼中的秋天也是不相同的。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主要是为我接下去讲授《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做铺垫。因为这两首元曲虽然都是在写秋天,但是两位作者眼中的秋天并不是相同。
2、关于理解课题。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元曲,所以我出示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帮助学生理解曲牌名。
3、关于初读。
语文要读,那古诗文更要读,所以在初读时,我要求学生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出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
4、关于读词品句,品味诗文意蕴。
这个部分我首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画面,在脑际形成意境。其次,读中悟情,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与意,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另外在评价中我注意授之以渔,渗透学法。如语文学习,就得这样从字里行间去品味作者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
5、关于课外拓展。
对事物相似性与相异性的鉴别是人类思维的基础,鉴别相似性与相异性是一种高强度的学习活动。因为两首元曲相仿的地方甚多,为学生自学提供了相似的文本基础。通过找出相似性(共同点)和相异性(不同点),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引导发现两首元曲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深刻体会:文因情而生,不同的心境产生截然不同的文学作品,即使在所选取意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另外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收集和阅读诗歌,所以我另外又拓展了几首,让学生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读懂诗歌。
秋思的说课稿篇九
3、品味每个字,感悟作品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多媒体,收集作者的资料;使朗读有视频、音频效果;使绘画更加便捷修改。
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作者,崇拜作者,从而激发学习他的作品的积极性)。
1、介绍马致远元曲中的地位;
(在这个环节中,点击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调动“主体”作用)。
1、播放配乐诗朗读;
2、学生说说朗读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凉)、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3、模仿朗读;
4、抽个别学生配乐朗读,并背诵(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走进音频,视频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学的音韵美)。
1、说一说。
(1)作品前3句多少个字?写了几种事物?
(3)这9种事物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2、画一画。
把作品前3句画成三幅画,要求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事物画在画面中心(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每一幅画都可能有3种以上的构思,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理由,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想象,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依次在课件中点出:
3、描一描。
让学生讨论:画完成后,要上色彩,该为这三幅画定上什么基色最恬当?学生讨论后点击多媒体出现灰暗、明亮、灰暗(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通性,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从而体会作者“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把景和情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
4、品一品。
品味作者在前3句中的感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逐渐强烈)。
点击课件(苍凉、悲凉、悲愤)。
(教学设计意图:深入学习作者的艺术表现力。)。
5、悟一悟。
学生自然得出结论。
(潸然泪下、泪流满面)自然导入诗眼的学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很快能领悟到马致远用9种事物层层铺垫、渲染,就是为了唱出这首小令的最强音,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孤寂愁苦,无论在教法上,小令内容的学习上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再完成最后一幅画。
孤寂悉苦。
更暗淡。
瘦藤老树昏鸦,
远山河水人家,
古道北风瘦马,
斜阳夕下,
断肠人去天涯。
学生讨论改动后的元曲是否更加完美?
在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字字斟酌的写作态度,感受作品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感受这首小令不愧为“秋思之祖”。
1、先让学生来谈谈学了这首小令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把“秋思之祖”有形的字变成打动心灵的声音。
教师小结:这首元曲仅用28个字,就把读者带回到七百多年前的一个深秋的傍晚,感受一个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字字都扣着“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作者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不愧是魅力近千年的“秋思之祖”。
秋思的说课稿篇十
我这节课所教授的《秋思》是人教版五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我就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及教后反思等方面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导、帮助!
小语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来设计和组织教与学的活动,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要求,心中有学生。第九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浓浓的思乡情”,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有三个: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都是抒发思乡的情感,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本节课旨在通过引领学生经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即: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诗人的内心感受,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在朗读吟诵中感悟古诗的意蕴和情感。为了引导学生能从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品读出诗人潜藏的浓郁情感,领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教学中,教者力求通过主线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读、思、议,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特定的思乡怀亲的情境,营造出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生、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背诵,积淀优秀经典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有所发展和提升。
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学重点,本节课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读懂古诗大意。
3、在具体的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诗意,品味诗句,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采用诵读为主,读思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同伴的智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互助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
3、情境教学法。
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累积了一些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场景,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特定的背景下,人物内心的感受以及情感的表达,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语言表达得到发展和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默读、放声诵读,反复吟诵,教师富有感染的范读、引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触文本,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增智。学生在朗读中仔细咀嚼语言文字的“味道”,体味语言文字的情感,品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彩!营造出以情动情,以声传情的古诗词教学氛围。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朗读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名句导入新课,理解诗题的意思。
因为这首诗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所以就将同学们熟知的诗句归类整合到一块儿,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到思乡诗的氛围中来。
(二)读古诗,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节奏,再读古诗了整体把握古诗大意,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品诗、入境。
在这个环节,首先是以一个大问题“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词来启发学生默读思考,深入文本内容,为学生找准思维的支点,也是作者情感生发,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突破点。然后就在交流感悟中,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作者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语言,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迁移,明白张籍在洛阳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又是什么,感受作者复杂的内心,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一步一步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从而深切地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写封家书的艰辛与不易。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将浓烈的思乡情流露出来,表达出来,古诗诵读自然有了韵味,学生的感受也更丰富了,这既是学生体会古诗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对古诗的意思和内容的再认识。
(四)主题升华,悟诗情。
补充了孟郊的《归信吟》中的诗句,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无奈,凄凉,甚至还有对捎信人的嘱托。最后,在配乐反复吟诵整首诗和诗题,学生早已熟读成诵了,情感得到升华,再度彰显秋思主题,与导入呼应,结构完整。写作手法的探讨自然明了,点到为止,没做过多分析。
(五)拓展阅读。
补充阅读了古人思乡名句,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简单比较了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读更多的思乡诗,提前印发的阅读材料,读一读,背一背。激发学生主动背诵古诗词的兴趣,轻轻开启诵读经典的大门,幽幽书香伴随还成长。
(六)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设计体现了分层、开放式作业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设计了基础性的默写,难度较大的习作练习,小学主要是练习写记叙文,古诗中已经提供了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时注意,习作的内容就会更具体,明白。选做题,唱一唱思乡的歌曲,背一背思乡诗词属于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全面发展。
(七)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本课的板书设计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主体由古诗重点词语主要内容组成,古诗表达的思乡情及叙事抒情的写作特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
(一)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学生的朗读、诵读练习充分,完成了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目标。在回环往复的诵读中,感悟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了解了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默写古诗和改写故事在第二节课上得到落实,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课件制作及运用。
课件选用了和秋天很协调的深色图片做幻灯片的背景,设计简洁朴素,呈现的是本课重难点,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恳请各位领导、老师们针对这节课和古诗词教学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秋思的说课稿篇十一
2、说教学目标。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4、说教法和学法。
5、说教学过程。
6、说板书设计。
7、说作业设计。
《天净沙·秋》是六年级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前两句,作者营造了一个秋天黄昏孤寂清冷之境。紧接着用“飞鸿”打破沉寂,使得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后三句,由远及近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的画卷,一切令人赏心悦目,凄凉冷清孤寂之感一扫而光。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通过《天净沙·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学会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天净沙·秋》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1、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品词析句,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2、教学难点:通过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以及提高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
教法:朗读法,讲授法;学法:讨论法朗读法。
在朗读中领会元曲的音乐美,在讲授中体会意境与画面相融合的古典诗词的魅力。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我们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背一背。
2、出示《天净沙·秋》,初次认识作者和元曲的特殊形式。
(1)作者介绍(出示白朴生平介绍):白朴,元代山西人,长大后生活在山东。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2)(出示课件)认识元曲及简单分类:我国古代继唐诗、宋词之后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可分为剧曲和散曲,其中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天净沙·秋》为散曲中的“小令”。
(二)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感受曲中节奏和音韵美;
2、再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诵,注意指导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朗读技巧;
3、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和划分节奏;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4、学生齐读。(目的是培养语感,让学生熟悉内容)。
(三)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大意,并会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小学注重积累,简单说出每句大意即可)。
(四)再读,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1、引导发现:诗中写了哪几组景物?分别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诗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认识“对比”手法)。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试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诗句予以说明;并说说作者采用的表情达意的手法。(认识“以景见情,以情入景,情景交融”手法。)。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诗中景物,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课外延伸:
1、了解元曲之祖马致远及元曲四大家。
2、出示《天净沙·秋思》对比学习,加深学生对元曲这一文学体裁的印象,也增加学生古诗词阅读积累。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萧瑟)。
对比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绚丽)。
运用今天学习的古诗方法,去读读以下诗歌,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在不断的积累)。
1、《小学生必备古诗词93首》。
散曲《朝天门喇叭》(明王磐)。
2、《初中生必备古诗文66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秋思的说课稿篇十二
2、说教学目标。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4、说教法和学法。
6、说板书设计。
7、说作业设计。
《天净沙·秋》是六年级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前两句,作者营造了一个秋天黄昏孤寂清冷之境。紧接着用“飞鸿”打破沉寂,使得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后三句,由远及近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的画卷,一切令人赏心悦目,凄凉冷清孤寂之感一扫而光。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通过《天净沙·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学会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天净沙·秋》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1、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品词析句,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2、教学难点:通过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以及提高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
教法:朗读法,讲授法;学法:讨论法朗读法。
在朗读中领会元曲的音乐美,在讲授中体会意境与画面相融合的古典诗词的魅力。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我们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背一背。
2、出示《天净沙·秋》,初次认识作者和元曲的特殊形式。
(1)作者介绍(出示白朴生平介绍):白朴,元代山西人,长大后生活在山东。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2)(出示课件)认识元曲及简单分类:我国古代继唐诗、宋词之后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可分为剧曲和散曲,其中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天净沙·秋》为散曲中的“小令”。
(二)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感受曲中节奏和音韵美;
2、再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诵,注意指导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朗读技巧;
3、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和划分节奏;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4、学生齐读。(目的'是培养语感,让学生熟悉内容)。
(三)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大意,并会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小学注重积累,简单说出每句大意即可)。
(四)再读,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1、引导发现:诗中写了哪几组景物?分别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诗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认识“对比”手法)。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试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诗句予以说明;并说说作者采用的表情达意的手法。(认识“以景见情,以情入景,情景交融”手法。)。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诗中景物,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课外延伸:
1、了解元曲之祖马致远及元曲四大家。
2、出示《天净沙·秋思》对比学习,加深学生对元曲这一文学体裁的印象,也增加学生古诗词阅读积累。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萧瑟)。
对比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绚丽)。
运用今天学习的古诗方法,去读读以下诗歌,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在不断的积累)。
1、《小学生必备古诗词93首》。
散曲《朝天门喇叭》(明王磐)。
2、《初中生必备古诗文66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秋思的说课稿篇十三
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组元,通过对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的品味欣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旨趣深远的意境美是本文的主要特点。结合单元要求和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元曲的认知感悟能力等,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收集整理作者的相关资料及元曲一些文学常识。
2、提高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背诵并默写课文。
3、通过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感悟小令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积累并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诗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是: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古典诗词苑的一朵奇葩,可采用下列赏读古典诗词的途径来感悟堪称一绝的意境美:
(一)情景设置激兴趣。
(二)朗读吟诵引感知。
(三)品词析句求深入。
(四)以诗作画入意境。
(五)联想想象促感悟。
(六)知人论世探根源。
(七)联类比照寻互证。
具体教法是:
1、目标导学法。
2、情景设置法。
3、知人论世法。
4、化诗入文法。
5、点拨法。
以上教法运用了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营造氛围,用老师富有诗情画意的引导语言增强学生的古诗文修养,可高质量的达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兼容并举中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积累法。
2、情感体验法。
3、朗读感悟法。
4、自主探究法。
5、联想想象法。
6、讨论交流法。
以上学法,能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朗读吟诵—感受语言美。
1、掌握小令的朗读技巧。(课件:课文内容)。
2、老师范读,学生仿读。
3、师生挑战赛。
4、背诵小令,默写小令,同桌订正。
5、自主质疑,合作释疑,描述内容。
(二)美读想象——感悟意境美。
1、美读课文。
2、找出小令中流露诗人情感的关键语句。
3、找出帮助表现作者情感的景物。
4、以诗作画,把独立的景物、人物组成一幅画。(课件:背景音乐)。
5、赏析诗画合一的意境美。
(三)品味延伸—赏析情感美。
1、联类比照,感受寄情于物,情思相融之美。(课件:《寿阳曲》、《四块玉》)。
2、积累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思乡情。
(五)欣赏歌曲—感受永恒美。
1、欣赏歌曲《游子吟》。
2、师生深情诵读小令。
3、课堂结语。
五、说板书。
用黑板上的简笔画加上点睛之笔“深秋晚景图,天涯游子悲”作诗情画意的板书。
秋思的说课稿篇十四
该单元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而《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是借助寄家书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本节课旨在引领学生学古诗时遵循了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即:让学生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力求让学生从情境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
按照新课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内容:
知识与能力: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叙事抒情”,学习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学古诗的三步——读正确,流畅;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内心,理解诗意,自然释放自己的情感、想象,熟读成诵。
其中,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为了突破上述的重点难点,我将主要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课采用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教学方法,力求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次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他们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由于“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分享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情境教学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总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读中感悟诗句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教师运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范读、引读,营造以情动情,以声传情,浓厚的情感氛围。
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主要有下面五个教学环节:
出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与乡愁有关的成语,学生背诵,师简单解释难理解的词语。本环节意在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并且为本诗的理解及拓展部分做准备。
启发背诵《静夜思》,点拨:这首诗是借景抒情。并由李白诗中的月亮引出问题:“张籍眼中的乡愁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由通俗易懂的古诗引入,可直接将学生带入思乡的情景中来。
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来理解本诗。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然后师生解题,通过解题加深对诗情理解。这时教师泛读,学生体会自己与教师读的不同之处,并想一想原因,并试着再次读诗,并读出诗的节奏。
在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了几遍之后,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这是学生集中理解诗意的阶段,通过上节课《泊船瓜洲》的学习,本首诗作者的思乡之情,学生不难理解,有了整体感知奠定的基础,趁热打铁地进行相关句子的理解和品悟就显得更加必要。
在经历了这样的品读之后,相信学生对于诗中作者表达的感情理解的更加深入,此时,让他们带着对诗的深层理解再次朗读古诗,并试着背诵。
本环节,会以“在张籍心中乡愁是什么?在你心中乡愁是什么?”为中心点,师生交流。可以用上第一个环节中出示的那些词语。这样既让对本首诗的理解得到了感情升华,又能及时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搜集思乡诗,把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拓展相应的内容,将此内容布置为课后作业。让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达到大语文的课程要求。
秋思
见秋风 家 乡
意万重
说不尽 书 愁
又开封
叙事抒情
秋思的说课稿篇十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内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5课,本单元为诗歌鉴赏单位。古典诗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元曲的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内容,把握此曲的主题思想。
(3)能够体会《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羁旅情思。
依据:根据最新的教学课标的要求,诗词曲的学习重在诵读。
2、重点:
能够背诵该曲,掌握该曲融情于景表达技巧。
3、难点:
领悟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该课是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但对于散曲这种文学样式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授课内容中,应包含介绍散曲的相关文学知识,讲授散曲的鉴赏技巧,引导学生感知本曲所表现出的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说教法。
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和点拨法。所谓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本曲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点拨法主要在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采用的教法。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点拨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二)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即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曲中语言的音乐美以及绘画美,以及就课堂问题,分小组讨论。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分组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一)导入阶段。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同学们,在文学艺术长廊中,人们常把唐诗、宋词、元曲放在一起来说。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板书:元曲)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马致远的一首散曲《天净沙·秋思》。可以复习下前面所学的内容,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1、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2、教师介绍文学常识: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提问:
现在我们知道,这首散曲是元曲,那么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书:元曲=散曲?)
答案: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首先,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调,进而本曲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吟诵,教师边指导,划分节奏,在诵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4、点拨讲解。
a、提问:
《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作者是采用了哪些意象来描绘的?请学生来回答。依据:让学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答案: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板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
b、提问与点拨:
在这几个意象中,所用的修饰词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用彩色粉笔标出答案)所罗列的意象,都是比较萧索暗淡的。
根据课后的习题而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d、我的总结语:
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萧索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何况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望着漫长的前路,文中的游子更加易想到故乡的人,触动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树”、“昏鸦”等这些景物的萧条和暗淡正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是点明主旨的句子。(请学生在书中标注出)这些萧索的景物与游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方法。(板书: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三)练习设计:
1、背诵这首散曲,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
2、搜集关于思乡题材的诗句。
依据: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曲中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识积累。
元曲 (元)马致远
曲牌名 题目
元曲=散曲?
意象: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秋思的说课稿篇十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渔家傲.秋思》,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之《渔家傲。秋思》,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等,并背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豪放派的的诗风,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思想之情以及对朝廷腐朽、软弱,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该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是掌握鉴赏法,提高学生对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词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法——熟悉内容,感受情感。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5、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通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和积累,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打好了学词的基础,对词的内容也有了独立感悟的能力,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点拨法,充分的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赏。播放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风格的两首古典音乐。我设计的导语是(你能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吗?并板书课题)。
2、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环节二中我通过范读、学生个别读、全班理解性的齐读等方式初步感知词意、词情。
3、品。同学们看看词的上、下阙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了哪些景(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抒了什么情?上阕的写景和下阕的抒情之间有什么关系?逐步引导得出本词的主旨(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壮志难酬,并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和不重视边功的愤懑不平。)。
4、读(品味该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体味作者的感情。
5、背诵。
6、作业。
好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我设计的板书会让学生对词的内容及情感有清晰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词的脉络。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生、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秋思的说课稿篇十七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这节课所教授的《秋思》是人教版五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我就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及教后反思等方面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导、帮助!
小语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来设计和组织教与学的活动,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要求,心中有学生。第九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浓浓的思乡情”,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有三个: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都是抒发思乡的情感,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本节课旨在通过引领学生经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即: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诗人的内心感受,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在朗读吟诵中感悟古诗的意蕴和情感。为了引导学生能从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品读出诗人潜藏的浓郁情感,领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教学中,教者力求通过主线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读、思、议,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特定的思乡怀亲的情境,营造出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生、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背诵,积淀优秀经典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有所发展和提升。
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学重点,本节课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读懂古诗大意。
3、在具体的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诗意,品味诗句,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采用诵读为主,读思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同伴的智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互助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
3、情境教学法。
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累积了一些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场景,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特定的背景下,人物内心的感受以及情感的表达,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语言表达得到发展和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默读、放声诵读,反复吟诵,教师富有感染的范读、引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触文本,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增智。学生在朗读中仔细咀嚼语言文字的“味道”,体味语言文字的情感,品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彩!营造出以情动情,以声传情的古诗词教学氛围。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朗读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名句导入新课,理解诗题的意思。
因为这首诗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所以就将同学们熟知的诗句归类整合到一块儿,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到思乡诗的氛围中来。
(二)读古诗,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节奏,再读古诗了整体把握古诗大意,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品诗、入境。
在这个环节,首先是以一个大问题“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词来启发学生默读思考,深入文本内容,为学生找准思维的支点,也是作者情感生发,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突破点。然后就在交流感悟中,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作者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语言,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迁移,明白张籍在洛阳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又是什么,感受作者复杂的内心,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一步一步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从而深切地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写封家书的艰辛与不易。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将浓烈的思乡情流露出来,表达出来,古诗诵读自然有了韵味,学生的感受也更丰富了,这既是学生体会古诗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对古诗的意思和内容的再认识。
(四)主题升华,悟诗情。
补充了孟郊的《归信吟》中的诗句,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无奈,凄凉,甚至还有对捎信人的嘱托。最后,在配乐反复吟诵整首诗和诗题,学生早已熟读成诵了,情感得到升华,再度彰显秋思主题,与导入呼应,结构完整。写作手法的探讨自然明了,点到为止,没做过多分析。
(五)拓展阅读。
补充阅读了古人思乡名句,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简单比较了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读更多的思乡诗,提前印发的阅读材料,读一读,背一背。激发学生主动背诵古诗词的兴趣,轻轻开启诵读经典的大门,幽幽书香伴随还成长。
(六)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设计体现了分层、开放式作业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设计了基础性的默写,难度较大的习作练习,小学主要是练习写记叙文,古诗中已经提供了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时注意,习作的内容就会更具体,明白。选做题,唱一唱思乡的歌曲,背一背思乡诗词属于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全面发展。
(七)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本课的板书设计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主体由古诗重点词语主要内容组成,古诗表达的思乡情及叙事抒情的写作特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
(一)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学生的朗读、诵读练习充分,完成了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目标。在回环往复的诵读中,感悟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了解了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默写古诗和改写故事在第二节课上得到落实,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课件制作及运用。
课件选用了和秋天很协调的深色图片做幻灯片的背景,设计简洁朴素,呈现的是本课重难点,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恳请各位领导、老师们针对这节课和古诗词教学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秋思的说课稿篇十八
我这节课所教授的《秋思》是人教版五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我就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及教后反思等方面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导、帮助!
小语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来设计和组织教与学的活动,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要求,心中有学生。第九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浓浓的思乡情”,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有三个: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都是抒发思乡的情感,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本节课旨在通过引领学生经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即: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诗人的内心感受,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在朗读吟诵中感悟古诗的意蕴和情感。为了引导学生能从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品读出诗人潜藏的浓郁情感,领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教学中,教者力求通过主线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读、思、议,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特定的思乡怀亲的情境,营造出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生、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背诵,积淀优秀经典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有所发展和提升。
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学重点,本节课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读懂古诗大意。
3、在具体的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诗意,品味诗句,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采用诵读为主,读思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同伴的智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互助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
3、情境教学法。
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累积了一些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场景,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特定的背景下,人物内心的感受以及情感的表达,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语言表达得到发展和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默读、放声诵读,反复吟诵,教师富有感染的范读、引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触文本,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增智。学生在朗读中仔细咀嚼语言文字的“味道”,体味语言文字的情感,品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彩!营造出以情动情,以声传情的古诗词教学氛围。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朗读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名句导入新课,理解诗题的意思。
因为这首诗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所以就将同学们熟知的诗句归类整合到一块儿,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到思乡诗的氛围中来。
(二)读古诗,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节奏,再读古诗了整体把握古诗大意,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品诗、入境。
在这个环节,首先是以一个大问题“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词来启发学生默读思考,深入文本内容,为学生找准思维的支点,也是作者情感生发,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突破点。然后就在交流感悟中,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作者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语言,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迁移,明白张籍在洛阳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又是什么,感受作者复杂的内心,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一步一步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从而深切地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写封家书的艰辛与不易。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将浓烈的思乡情流露出来,表达出来,古诗诵读自然有了韵味,学生的感受也更丰富了,这既是学生体会古诗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对古诗的意思和内容的再认识。
(四)主题升华,悟诗情。
补充了孟郊的《归信吟》中的诗句,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无奈,凄凉,甚至还有对捎信人的嘱托。最后,在配乐反复吟诵整首诗和诗题,学生早已熟读成诵了,情感得到升华,再度彰显秋思主题,与导入呼应,结构完整。写作手法的探讨自然明了,点到为止,没做过多分析。
(五)拓展阅读。
补充阅读了古人思乡名句,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简单比较了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读更多的思乡诗,提前印发的阅读材料,读一读,背一背。激发学生主动背诵古诗词的兴趣,轻轻开启诵读经典的大门,幽幽书香伴随还成长。
(六)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设计体现了分层、开放式作业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设计了基础性的默写,难度较大的习作练习,小学主要是练习写记叙文,古诗中已经提供了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时注意,习作的内容就会更具体,明白。选做题,唱一唱思乡的歌曲,背一背思乡诗词属于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全面发展。
(七)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本课的板书设计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主体由古诗重点词语主要内容组成,古诗表达的思乡情及叙事抒情的写作特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
(一)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学生的朗读、诵读练习充分,完成了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目标。在回环往复的诵读中,感悟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了解了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默写古诗和改写故事在第二节课上得到落实,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课件制作及运用。
课件选用了和秋天很协调的深色图片做幻灯片的背景,设计简洁朴素,呈现的是本课重难点,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恳请各位领导、老师们针对这节课和古诗词教学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秋思的说课稿篇十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渔家傲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1、本词在本课中的地位。
《渔家傲秋思》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的《词五首》,这五首词的五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景,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词的意境悲凉壮阔,从题材、情调到艺术方面都为宋词开拓了新领域。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品味和审美情趣”结合这首词的特点,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学习赏析诗词一般的角度,了解词人范仲淹及其代表作,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词。
过程与方法: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豁达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3、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教学重点为:
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感受豪放词的风格特色。教学难点为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九年级的学生对于词这种文学样式并不陌生,但他们不一定了解应该从什么角度和用什么方式去欣赏词和解析词,为了给学生以后的学习铺路,教师应加以引导,使他们确定学习词的方向。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诵读品味法、描述法、比较鉴赏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2、学法:教会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成为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自主赏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学会鉴赏古诗词。
本课教学我设计为七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词意初读(节奏情感意境)。
(1)文学知识。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集体朗读,指名谈谈词的内容。
(三)诵读,自主赏析。
1、教师向学生传授诗词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鉴赏词。
(四)品读,品出韵味。
1、寻出景物: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渔家傲.秋思》,用你的大脑作探头,展开丰富的想像去捕捉词中出现的景和物。(强调“景”和“物”)(2)睁开眼,你的脑海中搜集到到了哪些景和物,请同学们把景和物在课本上标画出来,(生:塞下、大雁、边声、千障、长烟、落日、古城、浊酒、羌管声、霜、泪水),你把这些景物试着组合起来,加之联想和想象,用你们的生花妙笔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2、品出情感:
(五)说读,说出心声: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现在你就是白鬓如霜奋勇杀敌的军人,对着家乡望穿秋水的亲人,通过《渔家傲》把你的衷肠诉说给他们听:“我在塞下。”或着说“我饮一杯浊酒。”
(六)总结本课。
这首词写了边塞的战地风光,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壮情怀。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丝丝悲凉,但这悲凉,哀而不伤,悲的壮烈、悲的豪迈。我们体会到豪迈诗风的同时,更多感悟的是作者那份浓浓舍小家顾大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这种情怀能伴随我们成长,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
(七)作业设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利用网络搜集两首边塞诗,仔细体会,赏析。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如大屏幕所示。
上阙异:大雁边声。
长烟落日。
孤城紧闭下阙情:思乡之情。
建功之情。
爱国之情。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秋思的说课稿篇二十
7.说作业设计。
《天净沙·秋》是六年级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前两句,作者营造了一个秋天黄昏孤寂清冷之境。紧接着用“飞鸿”打破沉寂,使得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后三句,由远及近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的画卷,一切令人赏心悦目,凄凉冷清孤寂之感一扫而光。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通过《天净沙·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学会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天净沙·秋》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1.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品词析句,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2.教学难点:通过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以及提高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
教法:朗读法,讲授法;学法:讨论法朗读法
设计依据在朗读中领会元曲的音乐美,在讲授中体会意境与画面相融合的古典诗词的魅力。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我们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背一背。
2.出示《天净沙·秋》,初次认识作者和元曲的特殊形式。
(1)作者介绍(出示白朴生平介绍):白朴,元代山西人,长大后生活在山东。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2)(出示课件)认识元曲及简单分类:我国古代继唐诗、宋词之后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可分为剧曲和散曲,其中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天净沙·秋》为散曲中的“小令”。
(二)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感受曲中节奏和音韵美;
2.再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诵,注意指导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朗读技巧;
3.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和划分节奏;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4.学生齐读。(目的是培养语感,让学生熟悉内容)
(三)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大意,并会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小学注重积累,简单说出每句大意即可)
(四)再读,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1.引导发现:诗中写了哪几组景物?分别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诗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认识“对比”手法)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试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诗句予以说明;并说说作者采用的表情达意的手法。(认识“以景见情,以情入景,情景交融”手法。)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诗中景物,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课外延伸:
1.了解元曲之祖马致远及元曲四大家。
2.出示《天净沙·秋思》对比学习,加深学生对元曲这一文学体裁的印象,也增加学生古诗词阅读积累。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萧瑟)
对比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绚丽)
七、说作业设计:
运用今天学习的古诗方法,去读读以下诗歌,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在不断的积累)
1.《小学生必备古诗词93首》
散曲《朝天门喇叭》(明 王磐)
2.《初中生必备古诗文66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 张养浩)
秋思的说课稿篇二十一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赏析诗词一般的角度,了解词人范仲淹及其代表作,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词、过程与方法: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教学重点为: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诵读品味法、描述法、比较鉴赏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我设计为七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词意初读(节奏情感意境)。
(1)文学知识。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集体朗读,指名谈谈词的内容、
(三)诵读,自主赏析。
1、教师向学生传授诗词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鉴赏词、
2、诵读《渔家傲、秋思》,你认为那句话写得最好或者你最喜欢,并谈谈理由、
(四)品读,品出韵味。
1、寻出景物: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渔家傲秋思》,用你的大脑作探头,展开丰富的想像去捕捉词中出现的景和物、(强调“景”和“物”)。
2、品出情感:
(五)说读,说出心声: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现在你就是白鬓如霜奋勇杀敌的军人,对着家乡望穿秋水的亲人,通过《渔家傲》把你的衷肠诉说给他们听:“我在塞下、”或着说“我饮一杯浊酒、”
(六)总结本课。
(七)作业设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利用网络搜集两首边塞诗,仔细体会,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