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电阻说课稿范文(17篇)
总结是对自己付出的一种回报,也是对自己成长的见证。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规划自己的行动。总结范文可以启发我们对于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思考方式。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阐述对本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初中物理电学知识中重要的实验内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和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基础,可以说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对新学知识的铺垫,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难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求出小灯泡的电阻;得出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学生刚刚学习了“欧姆定律”,第二次同时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电学仪器,在这种情况下来学习本节课,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能否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步骤。
(2)能否准确的连接实验电路。
(3)能否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问题引导、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学法:思考、讨论、探究、分析、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约2分钟)。
通过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用公式表示欧姆定律,及公式的变形,让学生考虑如何测灯泡灯丝的电阻,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测出u、i,再根据r=u/i,即可算出灯丝电阻。
由于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知识掌握的很好,所以这部分内容比较好引入,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学生已经在上节课学过公式的变形,很容易得到变形公式,为如何测电阻打下基础,很容易引入课题《测小灯泡电阻》。
(二)设计实验方案(约10分钟)。
各实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能测灯丝电阻的电路图,可能出现电路中没有滑动变阻器的情况。然后以此为契机讨论到底用不用滑动变阻器,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在此电路中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画出测电阻的电路图,大部分学生都没画滑动变阻器,让同学们想想自己所画的`电路图只能测几次电阻,同学们都想到只能测一次,那么老师设疑如果要多次测量应该怎样改进你所设计的电路图呢?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改变电源电压,一种是用滑动变阻器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方便,学生很容易得出用滑动变阻器。在电路图中加入滑动变阻器。
电路图确定之后,再给学生时间讨论实验步骤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设计表格较为简单,学生容易完成。
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后让学生简单叙述一下,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成果进行交流,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评价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0分钟)。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实验次数。
电压(v)。
电流(a)。
(四).分析数据,得出结论(5分钟)。
由两个实验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在黑板上,学生会发现随着电压和电流的改变,灯丝电阻也在变化,这一实验结果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导体的电阻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流过导体的电流无关”,发生冲突,以这个冲突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三次测量得到的电阻为什么不同。可让学生重复刚才的实验,仔细观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除了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电路中还有什么现象。很快学生会注意到灯泡亮度的变化。灯泡越亮,就说明灯丝温度越高,三次测得电阻不同是因为灯丝温度发生了改变。
(五)交流和评估(5分钟)。
学生小组间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代表性的一起讨论。
(六)小结(2分钟)。
由学生小组逐一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并记录。
(七)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二
“电阻”是学习了电流、电压以后紧接着学习的一节电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物理量。与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初步概念一样,理解电阻概念的初步含义及其决定因素,是变阻器、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串、并联等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重视探究方法培养,注重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实验方法,了解什么是电阻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结论。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
4、重点、难点分析。
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而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
现在,学生已基本知道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对一个陌生的探究课题时,还是有困难的。结合实际对本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从而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演示一,个小实验:比较小灯泡的亮度。把长短,粗细相同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
(通过创设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2、设疑分析,突破难点。
看来导体之间是有着某种区别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看看区别到底在哪里?
实验前提示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电路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
学生纷纷讨论,但所提猜想缺乏针对性,于是教师设置情景,进行诱导。
通过学生,分析、比较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灯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而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从而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电阻”这一物理量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教师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同时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换算,水到渠成,轻易化解难点。
另外,投影出示欧姆简介和电子产品中各种各样的电阻器,目的是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人文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
3、科学探究、突出重点。
在了解电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是什么因素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不同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首先要提出猜想: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体积、颜色等,要让学生懂得控制变量的意识。各小组根据要求,设计实验,然后选代表讲解。在获得同学肯定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将所需导线与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填写实验报告,通过比较得出探究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性质有关。并定性地指出有什么关,系。
最后补充:导体的电阻除了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外,还与一个因素有关。
演示:将电源、开关、电流表、废灯管灯丝串联起来,用酒精灯给灯丝加热,观察现象。
问: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4、课堂练习,深化知识。
教师讲述: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前面提到的生活中的几个问题。
(1)家用电源线通常用铜丝制成,为什么不用铁丝或银丝?
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不但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在课堂上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也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我是来自安县沙汀实验中学的薛和军,我说课的题目是《电阻》,是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1、教学内容。
本节是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3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初步理解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两大电学基础知识之后的又一大基础知识,是学习后面变阻器、欧姆定律、电阻的串并联等内容的必要基础。在本节中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本节知识。所以,不管是从课标的要求来看,还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扩展来看,“电阻”都具很重要作用。
九年级学生已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提升。
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通过对本节知识内容在物理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学生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将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知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种类、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等因素有关、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2)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难点:电阻的概念的建立。从前面学习电流、电压的类比法入手,结合多媒体直观演示,为学生突破难点。
1,设疑导学,激发求知欲。
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激起兴趣,引发思维,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还能猜想出改变其他因素从而变灯泡的亮度么?,例如材料、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等,学生的有些猜想缺乏针对性,电流与水流对比,象河道的构成材料、河流的长度,河流的宽度都会影响水流的运动情况,进而引导学生,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筛选,逐渐趋于合理,明确探究方向。
4、学生动手。
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经师生讨论后让学生采用合适的器材对所猜想的因素进行足一探究。
探究一:探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
结论: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电流强度与材料有关。
探究二: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结论: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5、分析总结与归纳。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性质有关,此外,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因此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本环节中学生介绍半导体,超导体以及他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为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6、反馈练习。
落实基础,巩固了知识。
7、知识小结。
1、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有:一是电路两端的电压;二是连接在电路中的导体。
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3、导体的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还跟温度有关。
4、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教学板书如下:
1、目标达成:充分地利用物理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地从物理现象去探索物理规律,从学习物理知识到应用于实践,从而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着有许多感触,即有新的课改精神,又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在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如下:
1、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的`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带着疑问去探究。并用语言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2、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在探究之前的方案设计上用时过长,使的反馈练习用时有些少,在整个教学环节上显的“头重脚轻”。在猜想与假设的环节中,有很多学生提出的都是错误的猜想,()当时我真的有点晕,其实猜想的对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即使是错误的猜想,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排除。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我却直到有正确的猜想提出才停止提问。使得反馈练习的时间不够用。
3、学生创新。
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一组学生的电流表坏了,我灵机一动,便给了他们一个新的探究课题,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结果他们真的成功了,虽然误差大了些,但培养的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也把我的反馈练习改动了一下。让学生们设计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这样把本节可的教学内容给加深了。
4教材设计。
“伏安法测电阻”是学习并理解欧姆定律之后的一节探究课,是对欧姆定律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电压表和电流表使用的更深一层次的练习。为以后的电学探究左打好坚实的操作基础。
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教材开门见山的提出用“伏安法测小灯泡在不同亮度下的电阻”,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利于中下等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应用,所以我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用了一定的时间去让学生理解“伏安法测电阻”,所以导课时间比较长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精心构筑体验的平台,把握“开”、“引”、“放”三个环节。“开”即开放情境、提供资源,提出课题、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引”即在学生的探索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探索,而不是超前指路、给结论,更不能“代替”学生得出结论。“放”即“放开来让学生学活”,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鼓励“标新立异”。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四
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电压是在学习了电流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电学基本物理量,是历来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下一章学习《欧姆定律》和进一步学习电功率的前提和基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3、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过程与方法:
1、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2、通过电压表使用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以及电压表量程的正确选择、连接和读数。
教法:实验法、观察法、类比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联系实际,演示实验-对比学习-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尝试探究-拓展应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学会使用电压表,获得成功,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课堂结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三)合作互动,交流分享;
(四)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五)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设计活动:老师提问生活中与电压有关的一些现象,如有时家里灯泡忽明忽暗,是什么原因?同学们知道生活中哪些有关电压的知识呢?引入本节课主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现象入手,激发学习兴趣,既自然地过渡到课题,又体现出物理学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学习电压的'概念,单位,常见的电压值。
设计活动:
1、幻灯片演示起电机的高压放电现象,
2、水果电池,让学生认识到水果在这里扮演了“电源”的角色。
3、分组实验:学生观察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供电时,灯泡亮度的不同。
4、利用水压和电压进行类比,从而分析电源的作用以及和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的作用。得出: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电压的准确概念,对于初中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理解,所以在初中阶段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干电池的电压,家庭电路的电压,高压电线的电压,以及水果电池概念中直接提取电压这一物理量。然后通过分组实验,观察灯的亮暗,分析原因,引出电压的作用。再通过与水压进行类比,体会出电源、电压、电流的关系,从而来理解电压,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知道纷繁的科学现象与电压的关系,感受到对于电压的认识有趣且有用。
第三环节:合作互动,交流分享。
设计活动:引导学生自学电压的测量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掌握了电流表的构造,电压表与之相似,学生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举一反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小组合作,互助互学意识。然后总结电压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很好的掌握了新知识。
第四环节: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设计活动:学生应用桌面实验器材,结合课本图16。1-5电路图,连接实物图,进行试验。练习用电压表测电压。同时通过实验得出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相等。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电压表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等等;而教师则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第五环节: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设计活动: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展示7道由浅入深有梯度的习题,巩固本节所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体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重于实践的意识。
第六环节:归纳小结,提炼概括。
设计活动:
1、课堂小结:电压的概念,电压表的使用与读数。
2、练习反馈:练习册部分题。
传统设计模式,两个主题,一个是电压的概念,包括电源、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电压的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关系。另一个是电压表的使用及读书,总结成口诀便于学生记忆。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叫尹国圣,来自吉安县二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选自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要向学生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学要求和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再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讲授、推理归纳法、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一、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匀速圆周运动。
(1)用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卫星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棗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b:线速度。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
4)线速度的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而本节内容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补充,是本章的基础,为变压器和电能输送两节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可以说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课的重点是:交变电流有效值的理解和计算。难点:理解交变电流有效值的物理意。
知识和技能:1。理解什么是交变电流的峰值和有效值,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2。理解交变电流的周期、频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我国生产和生活用交流电电的周期(或频率)的大小。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将标有(8v,500μf)电容器接到直流8v和交流8v的学生电源上,直流的没问题,交流的几分钟后闻到烧糊味,后听到爆炸声。接下来我提出以下问题:
1、电容器为什么接在8v交流电上很快就击穿了呢?
2、8v交流电压中的8v代表什么呢?
设计意图:该演示实验实验现象扣人心弦,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紧接着三个问题乘势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引入有效值概念的教学。
演示实验:如下图所示,将两只“6v、0。3a”的小电珠a、b,一个接在6v的直流电源上,一个接在有效值为6v的交流电源上,观察灯的亮度。
这个交流电的效果和这个6v的直流电的效果是相同的。
由此概括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为:让交流与恒定的直流分别通过大小相同的电阻,如果在交流的一个周期内它们产生的热量相等,那么这个直流电的值就是这个交流电的有效值。
接着我进一步说明:人们通常说的家庭电路电压220v,指的就是交流电的有效值。交流电的电气设备上标出的电压、电流的额定值,一般交流电表的读数也是指的有效值,以后提到的交流的数值,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指有效值。
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教材是直接给出的,教材不要求证明的关系,但我们要使学生记住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并能计算应用,但要强调峰值与有效值关系只适用于正弦式交变电流。
这里我说明一下的是:关于周期和频率,由于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在教学中点到为止。
本节课的重点是交变电流有效值的理解和计算,所以这里我重点设置了两道例题:
第一道:计算课本35页思考与讨论中图5。2—2中的有效值是多少?
这道例题我找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下边做。
完成后,其他同学评价。这道题旨在练习有效值的计算。
第二道:课后问题与练习的第4题。
这道例题我以提问的方式完成,这道题旨在练习正弦交流电的周期、频率、有效值的计算。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七
我是来自安县沙汀实验中学的薛和军,我说课的题目是《电阻》,是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1.教学内容。
本节是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3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初步理解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两大电学基础知识之后的又一大基础知识,是学习后面变阻器、欧姆定律、电阻的串并联等内容的必要基础。在本节中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本节知识。所以,不管是从课标的要求来看,还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扩展来看,“电阻”都具很重要作用。
九年级学生已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提升。
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通过对本节知识内容在物理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学生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将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知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种类、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等因素有关.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探究活动,研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渗透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2)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难点:电阻的概念的建立。从前面学习电流、电压的类比法入手,结合多媒体直观演示,为学生突破难点。
1,设疑导学,激发求知欲。
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激起兴趣,引发思维,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还能猜想出改变其他因素从而变灯泡的亮度么?,例如材料、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等,学生的有些猜想缺乏针对性,电流与水流对比,象河道的构成材料、河流的长度,河流的宽度都会影响水流的运动情况,进而引导学生,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筛选,逐渐趋于合理,明确探究方向。
4.学生动手。
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经师生讨论后让学生采用合适的器材对所猜想的因素进行足一探究。
探究一:探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
结论: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电流强度与材料有关。
探究二: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结论: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5.分析总结与归纳。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性质有关,此外,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因此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本环节中学生介绍半导体,超导体以及他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为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6.反馈练习。
落实基础,巩固了知识。
7.知识小结。
1.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有:一是电路两端的电压;二是连接在电路中的导体。
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3.导体的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还跟温度有关。
4.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教学板书如下:
1.目标达成:充分地利用物理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地从物理现象去探索物理规律,从学习物理知识到应用于实践,从而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2.教材处理:在讲解的过程中,灵活处理教材中的环节,对半导体、超导体的介绍,增添了现实科技的丰富,并设计动手探究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理解.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八
电路图: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保护电路。
(2)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六、教学反思。
学生在连完实物电路,闭合开关时,灯泡不亮,此时只需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减小接入电路的电阻即可,而学生却普遍认为是电路故障,不知所措。今后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加强此类问题的联系。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九
我是来自安县沙汀实验中学的薛和军,我说课的题目是《电阻》,是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1、教学内容。
本节是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3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初步理解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两大电学基础知识之后的又一大基础知识,是学习后面变阻器、欧姆定律、电阻的串并联等内容的必要基础。在本节中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本节知识。所以,不管是从课标的要求来看,还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扩展来看,“电阻”都具很重要作用。
九年级学生已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提升。
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通过对本节知识内容在物理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学生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将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知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种类、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等因素有关、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教学难点:电阻的概念的建立。从前面学习电流、电压的类比法入手,结合多媒体直观演示,为学生突破难点。
1、设疑导学,激发求知欲。
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激起兴趣,引发思维,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还能猜想出改变其他因素从而变灯泡的亮度么?,例如材料、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等,学生的有些猜想缺乏针对性,电流与水流对比,象河道的构成材料、河流的长度,河流的宽度都会影响水流的运动情况,进而引导学生,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筛选,逐渐趋于合理,明确探究方向。
4、学生动手。
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经师生讨论后让学生采用合适的器材对所猜想的因素进行足一探究。
探究一:探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
结论: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电流强度与材料有关。
探究二: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结论: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5、分析总结与归纳。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性质有关,此外,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因此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本环节中学生介绍半导体,超导体以及他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为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6、反馈练习。
落实基础,巩固了知识。
7、知识小结。
1、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有:一是电路两端的电压;二是连接在电路中的导体。
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3、导体的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还跟温度有关。
4、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教学板书如下:
1、目标达成:充分地利用物理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地从物理现象去探索物理规律,从学习物理知识到应用于实践,从而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十
1、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2、知道伏安法测电阻有内接和外接两种方法。
3、理解两种方法的误差原因,并能在实际中作出选择。
4、理解多用电表直流电流档、直流电压档、欧姆档的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测量误差分析,实际测量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了解欧姆表的原理,学会使用欧姆表。
3、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生测量分析,器材选择判断,树立学生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建议。
1、伏安法测电阻这个实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了,但是初中时只要求学生掌握测量基本原理,不需要学生考虑测量的误差以及引起误差的原因,也不需要学生掌握两种连接方法,而在高中阶段,本节重点是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接法,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哪种接法,知道两种接法对测量值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要求学生对两种连接方法所产生的误差来源有所了解。
在新课讲解中可以首先复习电阻定义,引出测量电阻的思路,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两种测量方式,分析误差原因,总结适用条件,通过测量分析,进一步巩固。通过器材分析选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教材要求了解欧姆表的原理,不要求进一步讲解欧姆表的刻度等问题.。
通过对欧姆表原理的讲解,进一步加强学生使用欧姆表的能力,重点强调欧姆表在使用前调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分清欧姆表的各档位之间的转换,知道欧姆表内置电源的正负极与两个表笔之间的连接,会对欧姆表进行读数和测量。
3、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的程度较好,可以对电阻的测量进行展开教学。除了讲解以上两种电阻测量方法以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方法。比如替代法,补偿法,惠斯通电桥法,另有利用一个已知电阻和伏特表,一个已知电阻和安培表进行测量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十一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
3.知道电阻箱用途,会读出电阻箱示数.。
4.知道变阻器和变阻箱电阻变化的区别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电学仪器的技能和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从理论在实践应用出发,由一个实际问题的提出引入新课.
本节的另一内容电阻箱由滑动变阻器特点引出.
教法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演示1出示收音机,选择某一台,调节音量控制旅扭,音量发生变化.。
为什么调节音量开关时,喇叭音量会变化?
1.旋电视机的亮度旋钮,荧光屏上的图像会变明变暗.。
2.一幕话剧开始了,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样由亮变暗?
演示2出示滑动变阻器,告诉学生它叫滑动变阻器,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让学生观察小灯泡亮度,指出亮度变化都是由于滑动变阻器起作用.
教师指出:上述生活中例子,都有一个相当于滑动变阻器的元件.。
这节我们就研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我们知道,在电压不变的条件下,要减小电流,应增大电阻,要增大电流,应减小电阻.。
让学生观察每组桌上的两组滑动变阻器,看谁能说明滑动变阻器构造.。
教师出示观察提纲.。
1.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这些部分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
3.有几个接线往?连入电路后电流的路径如何?
4.它铭牌上标志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找同学表述,互相补充,后教师明确介绍滑动变阻器构造,明确各部分名称.。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是什么?
根据这些因素,可以有哪些方法减小电阻.。
学生讨论:
总结出四种方法:减小导体长度,增大横截面积,选用电阻率小的材料,降低温度.。
这四种方法中,哪种从实践的角度更简便可行?(减小长度)那么怎么减少?
演示实验3.。
同学分析:
这个实验是靠什么来改变连入电路电阻的(靠触头在电阻线上移动,来改变连入导线长度),教师指出这就是最简单的“滑动变阻器”.这种最简单的“滑动变阻器”与我们手中的变阻器有什么不同?实验中为什么用我手中变阻器,它有什么优点?让学生分析,总结(改变电阻效果明显,节省空间,减小仪器体积)。
结构示意图和符号。
表示,其结构可以简单示意为。
滑动变阻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如何使用呢?
1.接法.如何把变阻器接入电路才能起到改变电流的目的?
首先要使变阻器成为电流的必经之路,即变阻器要串联连入电路.。
(1)要将两柱接入电路,导线接在滑片上或支架上,都不能使它连入电路.。
(2)要串联在电路中.。
让学生实验,每组按下图连好电路,并根据你的连法说出哪部分电阻线连入了电路.在这里解决“想想议议”
四柱变阻器有几种正确接法?并总结规律“一上一下”.。
2.指导学生将滑片移到离下端接线柱最远的一端闭合开关.。
(1)分析猜测滑片右移,表示数和灯泡亮度变化,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2)分析猜测滑片左移,表示数和灯泡亮度变化,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3)分析猜测移动滑片,使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大的情况,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4)分析猜测移动滑片,使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小时情况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3.前面观察滑动变阻器铭牌上标有什么?其含义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二、电阻箱。
(1)电阻箱与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化有什么不同?(滑动变阻器电阻是一圈线一圈线地改变,逐渐改变电阻,电阻箱随旋扭转动是“跳跃式”的改变)。
(2)它们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3)怎么读数?
学生回答后总结。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十二
1.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2.复习巩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3.会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二)教具。
每组配备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问:请你说出串联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答略)。
问:请解答课本本章习题中的第1题。
答:从课本第七章第一节末所列的数据表可以知道,在长短、粗细相等条件下,镍铬合金线的电阻比铜导线的电阻大;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可知,通过铜导线和镍铬合金中的电流一样大;根据欧姆定律得u=ir,可得出镍铬合金导线两端的电压大于铜导线两端的电压。
问:请解本章习题中的第6题。(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做,然后教师讲评。在讲评中要引导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画好电路图,按规范化要求求解。)。
2.引入新课。
(1)请学生阅读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所提出的问题,由此提出本节学习的内容。
(2)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板书:〈1.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即:i=i1+i2。〉。
(4)问: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板书:〈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5)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跟各个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将学习的知识。
3.进行新课。
(1)实验:
明确如何测r1=5欧和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然后用伏安法测出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r,并将这个阻值与r1、r2进行比较。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仪器。
报告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论:实验表明,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板书:〈3.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问:10欧和1欧的两个电阻并联的`电阻小于多少欧?(答:小于1欧。)。
(2)推导并联电路总电阻跟各并联电阻的定量关系。(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边板书)。
板书:〈设:支路电阻分别是r1、r2;r1、r2并联的总电阻是r。
根据欧姆定律:i1=u1/r1,i2=u2/r2,i=u/r,。
由于:i=i1+i2,。
因此:u/r=u1/r1+u2/r2。
又因为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即:u=u1=u2,。
可得:1/r=1/r1+1/r2。
表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练习:计算本节实验中的两个电阻(r1=5欧,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
学生演练,一名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指出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
几个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这是因为把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横截面积。
(3)练习。
例题1:请学生回答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提出的问题。(回答略)。
简介:当n个相同阻值的电阻并联时总电阻的计算式:r=r'/n。例题1中:r′=10千欧,n=2,所以:r=10千欧/2=5千欧。
例题2.在图8-1所示电路中,电源的电压是36伏,灯泡l1的电阻是20欧,l2的电阻是60欧,求两个灯泡同时工作时,电路的总电阻和干路里的电流。(出示投影幻灯片或小黑板)。
学生读题,讨论此题解法,教师板书:
认请此题中灯泡l1和l2是并联的。(解答电路问题,首先要认清电路的连接情况)。在电路图中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和数值以及未知量的符号。解题要写出已知、求、解和答。
(过程略)。
答:(略)。
板书:〈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跟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4.小结。
并联电跟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
几个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5.布置作业。
课本本节末练习1、2;本章末习题9、10。
参看课本本章的”学到了什么?,根据知识结构图写出方框内的知识内容。
(四)说明。
1.关于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教学大纲上未做要求,建议对基础较差的班级不增加这部分教学内容。
2.在课时安排可能的情况下,建议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增加一节复习题。总结第4-8章所学内容,并做适当的练习。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十三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标中指出:“物理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一)电阻概念是很抽象的一个知识,直接用教材知识下定义学生很难明白,不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因为在引入电阻概念上,本人引用生活中车辆在不同的路面遇到的阻碍导致速度不同来作类比,并通过实拍的视频来说明。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路面越窄,路面越不平,坑坑洼洼,路面车辆越多,汽车受到的阻碍就越大,速度越慢。电荷在导体中运动情况和汽车在路面行驶情况很类似,电荷在导体中运动也会受到阻碍作用,自然很清楚的引入到电阻的概念上,学生也很明白。
(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们很难凭空去想像电阻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我还是就拿车辆在不同的路面遇到的阻碍例子来作类比。
如某人开车要从单位回到家里,一条是泥泞的小路,一条是平坦的水泥路,我想问一下,哪一条路人走的时候受到的阻碍小?(平坦的水泥路)看来人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
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一条是直线到达,还有一条是要转一大圈子才能到达,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直线到达的比较轻松)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车所受到的阻碍跟车所通过的距离的长短有关。
(三)相同的水泥路面,相同的路面长度,但一条水泥路又宽又大,另一条很窄小,你会选哪条路?引入车在路面受到的阻碍与路面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车越容易通过,也就是受到的阻碍越小。
利用这种就生活情景来作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四)本节课我努力做到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问题式教学、师生合作化课堂。无论是在概念的建立,还是在分组实验中,都通过各种手段向学生提供了多条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课堂自始至终贯穿一种多向探索、勇于创新的积极氛围,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五)本节课我最大可能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但是我没有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素质,以至于有一组探究电阻和横截面积关系时没有顺利得出结论,经过我课堂指导,最终达到了要求。另外,有一个小组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课上我没有有意识的找简单的问题点名提问,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以后讲课时候要注意到。
《电阻》这一节知识内容不算太难,学生对电阻定律的认识关键在于实验,实验用到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我上完课后,认真反思,记录下下列问题。
1、在课题的引入上,“为什么用铜铝做导线”,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很简单的,如果能进一步追问“铜做的导线是不是一定比铝做的导线电阻小?”这样在引入上可能更顺畅一些,与本节课的知识关联性更强一些。
2、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几乎全部的同学操作、动手能力还非常的薄弱,这方面主要还是因为条件限制和以前的不重视。实验室在此之前几乎没什么器材,现在多了一些,但能做的实验非常有限,所以今后应多做实验,并且希望能把以前本应该做而没有做的补上。
3、这节课的重点是电阻概念及其三个决定因素,在这方面的练习还不够。
4、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应多展示一些电路板上电阻实物和图片,以及介绍人体电阻等等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物理课电阻教学反思。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十四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基础,学生学习物理就是认识物理现象及规律,这存在着一个由直观感觉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验则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这一节课设计的实验教法,可让串、并联电路的特点集中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物理知识。从而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且使学生能正确、牢固地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喜爱学习物理,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电路的连接情况。使大多数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串、并联电路都能分辩,且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所以在物理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能做实验的一定要做,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探究各种物理现象,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十五
l、深化对电阻的认识,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知道半导体、超导体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各种材料电阻率的介绍,加强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2、通过我国对超导现象的研究介绍,激发学生爱国和奋发学习的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电阻定律的单位,可以让学生导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铜、铁、铝的电阻率讲课时要重点说明.。
教学设计方案。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难点】。
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同学们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相同的灯泡,观察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问题:为什么两只灯泡串联在一起亮度会变暗呢?
导出课题: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二)科学探究。
问题1:回忆关于电压的知识。
回答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问题2:还记得电压表怎样使用?
回答2:(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注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猜想:串联电路中,每个灯泡电压小于总电压。
2.设计实验:(1)画出电路图(2)选取不同规格的灯泡以及其它实验器材,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3)分别测出uab、uac、ubc,计入表格(4)更换小灯泡的规格,重做上述实验。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通过多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发现uac=uab+ubc。
5.交流讨论:实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6.总结: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老师演示的小实验呢?
回答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三)巩固提高。
(四)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填写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流程。
板书设计。
物理电阻说课稿篇十七
1.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2.复习巩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3.会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二)教具。
每组配备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问:请你说出串联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答略)。
问:请解答课本本章习题中的第1题。
答:从课本第七章第一节末所列的数据表可以知道,在长短、粗细相等条件下,镍铬合金线的电阻比铜导线的电阻大;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可知,通过铜导线和镍铬合金中的电流一样大;根据欧姆定律得u=ir,可得出镍铬合金导线两端的电压大于铜导线两端的电压。
问:请解本章习题中的第6题。(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做,然后教师讲评。在讲评中要引导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画好电路图,按规范化要求求解。)。
2.引入新课。
(1)请学生阅读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所提出的问题,由此提出本节学习的内容。
(2)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板书:〈1.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即:i=i1+i2。〉。
(4)问: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板书:〈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5)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跟各个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将学习的知识。
3.进行新课。
(1)实验:
明确如何测r1=5欧和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然后用伏安法测出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r,并将这个阻值与r1、r2进行比较。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仪器。
报告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论:实验表明,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板书:〈3.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问:10欧和1欧的两个电阻并联的电阻小于多少欧?(答:小于1欧。)。
(2)推导并联电路总电阻跟各并联电阻的定量关系。(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边板书)。
板书:
〈设:支路电阻分别是r1、r2;r1、r2并联的总电阻是r。
根据欧姆定律:i1=u1/r1,i2=u2/r2,i=u/r,。
由于:i=i1+i2,。
因此:u/r=u1/r1+u2/r2。
又因为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即:u=u1=u2,。
可得:1/r=1/r1+1/r2。
表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练习:
计算本节实验中的两个电阻(r1=5欧,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
学生演练,一名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指出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