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模板15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的特点。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使用模糊和冗长的词语。请大家参考下面的教案样本,了解教案的基本结构和编写要点。
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篇一
1、教师故作神秘的说:我听到笑话、小草、大江、小河、池塘、小鱼的叹息声,他们都说太热了,要被晒干了。请大家帮他们想想办法。
2、有个朋友是一定要来帮忙的,他就是"云",你们知道他能帮上什么忙吗?
4、无数小小的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当谢谢水滴越聚越大,直到负荷太重、漂浮不动就会"嘀嗒"一声掉下来。那就是雨。
二、游戏:云彩和风儿。
1、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风或扮演云彩。
2、扮演"风"的幼儿站在周围一圈,用力吹起。当所有的"云"聚在一起时,发出"哗啦啦"的雨声。
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篇二
1、了解云和风的关系,产生探究的兴趣。
云、风的头饰若干。
1、教师故作神秘的说:我听到笑话、小草、大江、小河、池塘、小鱼的叹息声,他们都说太热了,要被晒干了。请大家帮他们想想办法。
2、有个朋友是一定要来帮忙的,他就是“云”,你们知道他能帮上什么忙吗?
4、无数小小的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当谢谢水滴越聚越大,直到负荷太重、漂浮不动就会“嘀嗒”一声掉下来。那就是雨。
二、游戏:云彩和风儿。
1、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风或扮演云彩。
2、扮演“风”的幼儿站在周围一圈,用力吹起。当所有的“云”聚在一起时,发出“哗啦啦”的雨声。
活动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图片、欣赏课件、游戏表演,一环紧扣一环,过渡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题。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篇三
一、活动名称:
雨从哪里来。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现象,知道下雨前的现象以及雨与人们的关系。
2、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3、培养幼儿大胆推测、操作及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课件:小雨点旅行记、雨的形成。
雨点、浪花、冰雹、雪花、雾、雷、电、露珠、太阳和大风等图片4套。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小朋友,请你们闭上眼睛听听是什么声音……。
(放录音:打雷下雨的声音)。
(二)、故事欣赏《小雨点旅行记》(播放课件)注意故事中的修饰性词语。
讨论思考:
1、小雨点住在哪里,是谁帮助小雨点去旅行的,又是谁帮助小雨点回家的?
2、引导幼儿梳理小雨点的旅行过程,并根据故事内容对旅行过程排序。
1、听了故事,小朋友现在知道雨是从哪里来的吗?我们来看《雨的形成》。
2、动手操作:排一排。
请幼儿按自己的理解,把用图片把雨的形成过程排出来,并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表述。
(四)、活动延伸:下雨前的现象。
1、思考:引导幼儿说说下雨前的有哪些现象。
小朋友现在知道为什么会下雨了,那你们怎么才能提前知道要下雨了呢?(下雨前的征兆)。
2、放课件――下雨前。
3、幼儿讨论,教师小结。
燕子低飞要下雨,青蛙高唱要下雨。
鱼游水面要下雨,蚂蚁搬家要下雨等。
小结:生活中小朋友要注意多动脑筋,多思考,多观察,一定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五)、结束部分:欣赏歌曲《雪花和雨滴》。
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篇四
活动目的:
1、引导小朋友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小朋友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小朋友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一、幼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幼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小朋友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
1、小朋友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幼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
(发散性思维)。
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小朋友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
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
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1、请小朋友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小朋友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小朋友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小朋友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活动反思:
活动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图片、欣赏课件、游戏表演,一环紧扣一环,过渡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题。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小百科: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是由大气循环扰动产生的,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从天上掉下雨滴,有大有小,有快有慢。地球表面水蒸发上升遇冷形成了雨。雨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
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篇五
“梅子黄时家家雨”,梅雨是上海初夏季节的一个明显的气候特征。很多孩子都喜欢下雨,本活动以引导幼儿了解雨是怎样产生的开始,逐步迁移到对我国气候中“梅雨季节”来历的探究。活动中力求变枯燥的灌输、被动的接受为幼儿主动实验、大胆推测、迁移地学习,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己做小实验,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科学现象。
2、通过探索“雨”的形成,理解“梅雨季节”的来历。
3、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火柴等实验工具。
2、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幻灯片、磁带。
过程建议。
1、幼儿边看情景表演边思考: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允许幼儿充分想像和猜测。
2、幼儿做实验。但要注意安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幼儿仔细观察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总结: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3)讨论:你平时看过“蒸发”的现象吗?
3、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1)幼儿观察:热水倒在杯里,用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发现什么?
(2)幼儿思考: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水珠?
4、幼儿看幻灯听故事,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
5、引导幼儿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知道雨对人的好处与危害。
6、启发幼儿用所掌握的经验解释“梅雨季节”。
幼儿思考:为什么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总是下雨?引导幼儿知道梅雨季节是海洋空气与海洋冷空气相遇形成了一段时间里雨水十分多的现象。
延伸提示。
梅雨季节时,请家长与幼儿一同观察和记录雨水、潮湿、物体发霉的情况。
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篇六
活动目标:
1、画雨形成的循环图。
2、探究云和风的关系。
3、使幼儿对探索雨的形成感兴趣。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小水滴旅行》,云和风头饰,纸和蜡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
小花,小草,小树,小鸟和小朋友都说太热了,要被晒干了。帮他们想办法。
二、欣赏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1、下雨云帮了什么忙?(许多云聚在一起,负荷太重,变成雨滴往下落)。
2、云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怎么会聚在一起?(水蒸汽往上升变成了云,天空中有很大的风,吹得云很冷很冷,它们漂啊漂就聚在一起了。)。
3、水蒸汽是怎么形成的?(江河里的小水滴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它们变成水蒸汽往上升)。
四、画雨形成的循环图。
1、讨论。
2、分组合作画雨循环图。
五、游戏:云彩和风儿。
幼儿演风和云。
扮演“风”的幼儿站在周围一圈,用力吹气,扮演“云”的幼儿先表现出各自的形态,然后慢慢聚集在一起。当所有的'云聚在一起时,发出“哗啦啦”的雨声。
活动反思:
活动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图片、欣赏课件、游戏表演,一环紧扣一环,过渡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题。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小百科: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是由大气循环扰动产生的,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惟一方法。从天上掉下雨滴,有大有小,有快有慢。地球表面水蒸发上升遇冷形成了雨。雨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
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篇七
三、教学反思。
1、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学过程中配以大量的地质图片,更直观,更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
2、教学法中运动用相关材料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同时运用实际材料说明该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找油、气、水及工程建设上的运用,让学生深该体会到学习生活有用,学习终身有用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运用学案教学,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学生知识的困惑点,精讲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节山地的形成重点知识: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一)褶皱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展成为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二)断块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三)火山。
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的主峰。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与平原相比较,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因此,山岳地区的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其他地区密度比较低。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篇八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以下是“中班8的形成教案”,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知道7添上1是8,并能用语言加以描述。
2、培养幼儿按要求操作的习惯。
活动准备:
教具:贴绒教具小鸭8只,小鱼8条,小虾8只,字卡1——8。
学具:雪花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7以内的形成。
1、拍手游戏。
2、看数字做动作。(教师出示数字1——7,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数量的动作)。
3、接着说数(教师随意说数字,幼儿接着说下去)。
二、学习8的'形成。
1、出示贴绒教具(7只小鸭)提问“图上来了什么小动物?有几只?你。
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可继续引导幼儿运用先看大数后接着数的方法进行目测数群)。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它们的数量?(数字7)。
3、创设情景,进一步学习8的形成。
1)变雪花片:请小朋友先拿7个雪花片,想想怎样变成8个,(要求幼儿边操作边讲述“7个雪花片添上1个是8个雪花片)。
2)(教师出示7条小鱼)有几条小鱼?要让每只小鸭都能吃到小鱼怎么办?(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幼儿集体检查、描述操作结果)。
3)、用同样的方法把7只虾成8只虾。
三、初步认识数字8。
四、小结。
1、请小朋友下了课找一找教室里、家里,都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2、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篇九
1)、引导幼儿学习掌握4以内数的形成。
2)、能正确认读数字1、2、3、4。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教师幼儿每人一套1~4的数字卡,四个指偶;1~4的圆点卡片每人一套。
1)、引起兴趣,导入课题:出示指偶,引起兴趣。
2)、有具体形象到抽象训练:让幼儿操作指偶,复习4以内数的形成,正确认读数字1、2、3、4。
a、让幼儿出示1个指偶,启发幼儿说出1个指偶的数量用数字“1”来表示,老师出示数字“1”,让幼儿说出像什么并认读。
b、提问幼儿:“1个怎样变成2个?”让幼儿操作验证并认读数字2(方法同上)。
c、同法,复习3、4的形成,认读数字3、4。
3)、半抽象到抽象思维训练:让幼儿操作圆点及数字卡片,进一步复习4以内数的形成,人读书自1、2、3、4。如提问:“2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几个圆点?”让幼儿在桌上摆出3个圆点的卡片,并在圆点卡片的下面对应摆出“3”的数字卡。
4)、听音举数卡:如老师敲“4”下小铃,幼儿举起数字卡片“4”。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篇十
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使幼儿清楚的感知到9添上1是10,并能用语言加以描述,理解10的形成。
2、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细心观察的习惯。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能积极思考,提高理解与运算能力。
教具:挂图(梨树,树上挂着9个黄梨,9个青梨)磁性大黄梨1个,大绿梨1个,数卡1——10。
学具:雪花片。
一、复习9以内的'形成。
1、拍手游戏。
2、看数字做动作。(教师出示数字5——9,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数量的动作)。
3、接着说数(教师随意说数字,幼儿接着说下去)。
二、学习10的形成。
1、出示挂图,问:图上有什么?(幼儿说完后,集体点数验证,可以引导幼儿用目测后接着数的方法去点数)9个黄梨、9个绿梨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给予匹配数字9)。
2、有的梨被叶子遮住了,小朋友看看遮住的是什么梨?(引导幼儿说出1个大黄梨和1个大青梨)。
3、现在有几个黄梨、几个青梨了呢?10个梨是怎么变成的呢?(引导幼儿完整说出9个黄梨添上1个大梨是10个梨)。
三、幼儿操作,进一步巩固10的形成。
1、幼儿看数字取相应数量的雪花片。
2、看会变的数卡取放相应数量的雪花片,从而进一步感知9、10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和幼儿语言发展特点,我采用了演示讨论法。演示就是让幼儿去看,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刺激幼儿视觉。讨论就是让幼儿去说,更好的发展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表述能力。
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篇十一
本节的主要内容落在山地形成原因以及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上,由于内容较为抽象,因此主要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同时借助简单的实验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地质地貌知识,对野外山体的形成有一定的认识。为此首先应用多媒体让学生掌握褶皱、断层的形成和类型判别,褶皱、断层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其次通过图解让学生明确为山体的组成。这三种山体涉及大量的地质知识,山体特征与地质构造紧密相连,只有弄清地质构造的形成,才能真正理解山体的形成。
二、学习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展示学案:
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篇十二
1、通过活动,学习7的形成,数数,认识数字7。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小兔子一只,不同的萝卜7个。
幼儿通过观察,找出物体的不同之处,能说出7的不同形成。
出示小兔子:小兔子去菜场买菜,他要买自己最喜欢吃的菜,他会买什么呢?
出示1个萝卜,提问:几个萝卜?用数字几表示?
幼儿回答。
教师又往小兔的手里添上一个萝卜提问:现在小兔手里有几个萝卜?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
引导幼儿说出1添上1就是2。
以此类推复习6以内数的形成。
1、师:小兔的篮子里买了6个萝卜,他又拿了一个萝卜,现在是几个萝卜?(7个)。
谁能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
6个萝卜添上1个后来拿的萝卜就是7个萝卜,6添上1就是7。
2、7个萝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引导幼儿观察萝卜的不同,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
例如:大小不一样,6个大萝卜添上1个小萝卜就是7个萝卜。(颜色不一样6个红的,1个白的。形状不一样6个圆形的,长萝卜)。
三、学写数字7。
师:说说7像什么?写写数字7。
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篇十三
1、有序将一组数分为两部分,体验有序进行数的分合游戏的快乐。
2、对8进行有序分合,知道8分成两份有七种分法。
3、进一步感知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1、知道经验:幼儿对数字的组成有基本的认识。
2、物质材料:ppt课件,数卡,分合号,幼儿活动操作材料。
3、场地布置:幼儿分组围桌坐。
一、开始部分。
复习7的组成。
教师:小朋友,我问你,7可以分成1和几?
幼儿:老师,我告诉您,7可以分成1和6。
教师:小朋友,我问你,7可以分成2和几?
幼儿:老师,我告诉您,7可以分成2和5。
以此类推。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操作练习。
教师:请小朋友将一排8个圆点用短线分隔成两列,每次分隔的数目都不一样,每分隔一次要在空白记录单上记录分隔结果。
2、幼儿分享交流。
(1)幼儿操作完成后,请幼儿分别讲述自己是怎样分的,有几种分法,并把幼儿的分法记录在黑板上。
(2)教师有意识地选取两种分法,即按顺序分和无顺序分。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学习有规律地分合一个数。
3、找规律。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8的分合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出示8的分合式,引导幼儿观察、讲出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一组数逐渐增加1,另一组数逐渐减少1,对应的两组数合为8。
三、结束部分。
游戏:找朋友。
玩法:幼儿每人一张数卡,音乐响起,幼儿自由活动寻找朋友;音乐停,手中的数卡与另一人的数卡上的数合起来为8的幼儿手拉手做朋友。
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篇十四
2、能正确点数7以内的物体,提高点数能力。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一、拍手游戏。
师生互动,复习6以内数的形成,集体练习和个别练习。
1、提问:
a、6个小矮人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b、6个小矮人又来了一个小矮人,现在是几个小矮人?
追问:用数字几来表示,老师是怎样变成7个的?
小结:6各小矮人添上一个小矮人是7个小矮人。6添上1是7。
2、提问:
a、1个小矮人用一个小圆点来表示,6个小矮人用几个小圆点来表示?
追问:6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几个圆点?6添1是几?
小结:6个圆点添上1个是7个圆点,6添上1是7。
3、提问:
a、5个苹果送给7个小矮人,是不是每个小矮人都能得到一个苹果呢?
追问:
1、哪个多哪个少?
b、使苹果和小矮人一样多,用什么方法呢?
小结:5个红苹果添上一个红苹果是6个红苹果,6个红苹果添上一个绿苹果是7个苹果。6添上1是7。7个苹果和7个小矮人一样多。
4、提问:
4朵花和7个小矮人怎样变成一样多?(请个别幼儿回答)。
(幼儿表述,教师操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7以内数的形成)。
小结:7个小矮人、7朵花一样多。依次给小矮人戴上花。
三、理解7的实际意义。
提问:
a、7个小矮人、7个苹果、7朵花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b、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的?
小结:数量是7的东西都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
四、进一步感知7的形成:
提问:
a、观察、添画操作:将数量不满7的东西添画满7。
b、幼儿操作。
c、请个别幼儿将自己操作结果进行表述。
小结:3辆小轿车添画1辆后变成4辆,4辆添上1辆是5辆,5辆添上1辆是6辆,6辆添上一辆是7辆,7辆小轿车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其他方法同前。
下次老师带你们到幼儿园区找找,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的物体。
《纲要》指出:活动内容“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在设计“7的形成”活动中,考虑到能引起孩子的喜爱、认同的教学具是吸引孩子的基本,以可爱鲜艳、夸张的幼儿熟悉和喜爱的动物、人物作为教学具,是符合中班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枯燥、抽象、严谨的数学让孩子掌握,还要有新颖有趣的环节和语言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并让孩子们积极的去想、说、做。我依据《纲要》的要求,遵循中班幼儿的认知发展学习规律,将数学活动与有效的故事情景互为整合,让幼儿学会把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这次活动设计中,为了能更加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在教具的制作方面,用了小朋友熟悉的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活动过程中引用简单对话等语言来吸引孩子,贯穿始终的情景创设使活动充满童趣,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晰,从情景激趣——送给小矮人礼物——送给幼儿礼物(幼儿操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在活动中由于材料的丰富,使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不再是抽象的数学,而是乐意的学习。
第一环节我先出示了幼儿喜爱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让幼儿很自然地点数小矮人的人数,这个环节是对6以内的形成进行复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7的形成。
第二环节白雪公主给七个小矮人准备的礼物,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礼物和小矮人不一样多,都多少呢?大家帮他们数数,可以在心里数,也可以和边上的小朋友小声的说说,数完后,请举手告诉大家。掌握目测、点数7以内的物体数量。从而让幼儿进一步了解7以内数量的多少关系,在一个添上一个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7的形成,进一步了解7的实际意义。
的形成与数大班教案篇十五
1、通过操作练习,培养幼儿对数的兴趣。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主动性。
3、学习7的形成数数,知道6添1是7,认读数字7,并理解7的实际意义。
1、课件:7的数数。
2、课件:趣味练习—请拼凑成7,1-67按照线写数字。
3、图片小蘑菇、小圆片、小萝卜、小花若干。
一、导入。
以招待客人的口吻,引出课题:。
教师:今天小兔子要来做客,我们给小兔子准备好吃的萝卜和蘑菇好吗?
二、展开。
教师以游戏口吻引导幼儿进行操作练习。
(1)请小朋友拔6个萝卜排成一队,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
(2)再请小朋友采6个蘑菇排成一队,并于萝卜找好朋友,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
(3)你拔了几个萝卜?萝卜和蘑菇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讨论:怎样把6个萝卜变成7个?
6添1是几?
(4)幼儿复述:6添1是7。
2、课件演示,操作验证。
(1)出示6个苹果,幼儿点数。
出示6个桃子与苹果一一对应,幼儿点数。
(2)苹果和桃子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思考:怎样将6个桃子变成7个?6添1是几?
3、利用课件认读数字:7。
(1)引导7个桃子用数字几来表示?
出示数字“7”幼儿认读。
(2)讨论字形:7像什么?(7像镰刀)。
4、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1)7除了能表示7个桃子、7个萝卜外,还表示7个什么?
(2)小结:7可以表示所有数量是7的物体。
5、趣味练习:请拼凑7。
在方框里贴上还是数量的贴纸,使总数量是7。
三、结束。
讲评:表扬课堂上积极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