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趋势模板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趋势篇一
;加入wto后,我国各行各业将面临进一步改革开放,人才市场面临的形势将是人才结构调整加快、人才国际化日益明显、人才资源配置方式更趋市场化、人才中介组织多元化。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双重影响,必然促使我国人才市场朝着加强人才市场机制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人才市场的整体服务水平方向转变,以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人才领域,将会促进中外人才市场的融通,扩大市场资源,有利于加速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促进人才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造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环境,促进人才中介组织的竞争力和服务手段、技术的提升。
一、入世给我国人才市场带来的影响
从总体上讲加入wto将掀起和推动中国的又一轮改革,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技术、资金和管理模式引进上的便利和迅速发展,从而带动投资增长和出口的增长,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增长,给我国人才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人才结构调整加快,人才流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入世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将会面临大的调整,这直接影响到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极大地改变人才资源的分布和结构状况;农业和一些传统工业如汽车、机械、石油、冶金等面临冲击,将不可避免带来减员;而纺织、服装、旅游、外贸和服务业会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人才、熟悉国际市场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以及法律、金融、保险等人才将出现短缺,这种需求的变化将促使人才流动日益加快。因此加入wto还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即人才在不同行业之间的转移和人员在职业、职位上的转变。
(二)、人才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入世将使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动将从国内转向国际,“人才无国界”的特点将日益突出。国家的户口政策将进一步开放,最近,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又作出了取消外来务工人员的7项费用的决定,预示着户口将不再是制约人才流动的主要障碍。国际人才流动日渐频繁,并且呈现出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特点。人才需求将由国内企业转向国内外企业,国内各行各业的外向型人才需求将会大大增加,人才供给将由国内人才扩展到世界范围的各类人才。
(三)、人才竞争异常激烈。随着开放的扩大,以人才争夺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并呈现出国际、国内竞争相互交织的特点。争夺的重点主要是高层次人才,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使本来紧缺的人才更加紧缺。发达国家不断变化策略,在世界范围内挖掘人才。例如,在美国硅谷的二十多万就业人员中约有六万中国人,占美国一流人才的四分之一强。在据资料介绍,现已出现美国、德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很多公司直接把手伸到国内市场的新动态。他们到上海等地的名牌高校招聘毕业生出国就业,条件优厚,一切手续由公司代办,有的还承诺可以取得永久居留权。加上外国公司以其经济实力、财团资本和人才本土化策略,与国内企业争夺人才,我国将面临人才流失的冲击。
(四)、人才资源配置方式更趋市场化。开放市场将使资源优化配置规律发挥作用的空间扩大,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原则会在各个领域得到体现。人才流动的国别界限、所有制界限、户籍界限将逐步被打破,人才资源配置方式要求与之相适应,使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是入世后人才资源配置的迫切要求。
(五)、人才中介组织多元化。有关专家分析,入世后人才中介组织将开始新一轮的“洗牌”。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是平等的,人才中介服务业无疑是我国入世后外商最感兴趣的领域之一。对各国、各地、各类企业实行“普惠制”和“国际待遇”,意味着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其他成员方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必须给予与本国、本地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相同的待遇。将出现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非公有制人才中介机构、外资人才中介机构并存的情况,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所具有的行政优势将逐步消失,面临着国外人才中介组织和国内非政府所属人才中介组织的双重竞争,迫切需要提高竞争力,在运作方式上向市场化转变。
(六)、除了这些具体的影响,入世还给人才市场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影响,即机制性和体制性的影响。入世要求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框架与国际通行规则看齐,这意味着我国需要在法律、规则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这种调整是在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性开放、规则性、体制性开放。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律架构和体制架构正在逐步建立。市场基础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特别是人才市场机制尚不成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市场层次不高,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市场服务比较粗放,这些都不能适应加入wto以后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同样,入世使政府的管理体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表现在宏观调控能力不强、市场监管能力不足、管理队伍的能力不适应需要等方面。以我们现在的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相对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其次,人才市场作为要素市场,其发育发展程度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据有关专家的分析,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总体上为50%----60%,与我国目标市场化程度80%----85%还有很大距离。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制约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的形成。第三,人才市场机制建设有赖于各项改革的深化,如户籍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等,不可能孤军深入。第四,今后人才中介组织将面临挑战。人才市场必须加快解决自身的能力建设问题,增强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这关系到人才中介机构的生存问题。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影响,也将深刻地反映在我国人才资源开发领域,对我国的人才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
入世后人才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重视人才及人才市场,反映了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谁抢占了世界高科技人才制高点,谁就成为未来真正的赢家。
因此,在新的世纪里,人才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机制建设为中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中介组织转型,促进人才市场服务上水平和人才中介服务队伍能力建设。
(一)、以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为出发点,加强人才市场机制建设。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结合实际,研究人才市场发展的宏观规划,明确人才市场发展的目标和步骤,促进人才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强调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大创新力度,加强人才市场机制建设。
1、规范人才市场内部建设。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作为一个中介服务机构,人才市场必然会成为独立的运行主体,这就需要我们提供的每一项服务都符合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要求,人才市场必须以优异的服务质量、多样的服务项目赢得市场。服务的规范化表现为服务的标准化,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为人才的委托推荐、代理录用、培训等工作制订程序化流程及规范说明,既保证人才服务的效率,又体现人才市场化运作的规范。今年初,南方人才市场在国内率先获得了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首开人才服务行业创立质量品牌的先河,标志着我们人才市场也正向着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方向努力。
2、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供求、价格和信息三大机制,并使其发挥作用。首先,构建人才市场供求机制,打破人才单位、部门所有,实现人才供给主体个人化;同时通过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推进人才市场需求主体真正到位。其次,要发挥市场价格的导向作用,对各类人才的市场工资进行规范化的调查和整理,并定期或不定期公开发布有信度的市场工资信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根据人才市场的供需变化,研究制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层次人才的市场工资指导价。再次,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供求信息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为政府决策、单位用人和个人择业,以及人才培养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反馈和指导。
3、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市场建设。高层次人才是人才争夺的重点,掌握高层次人才流向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抓好。一方面引导创建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人才中介集团公司,增强国内人才中介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整合现有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的力量,发挥整体效应,抢占市场份额,与将来进入我国的跨国人才公司相抗衡,有效地保护国内人才,同时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吸引和挖掘国际型人才。
4、抢占制高点,发挥人才高地作用。面对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若干人才高地,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宽松的环境吸引人才,使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适当聚集,以避免人才的过度流失。
(二)、以深化改革、创建市场环境为出发点,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有评论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分散的企业竞争,正在逐步发展为以集中形式表现出来的政府之间的竞争。要提高政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人才市场机制建设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政府的改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政府推动下建立的。入世后,政府可以通过体制创新和深化改革,加大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力度,进行分配制度、户籍制度等项改革,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为人才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市场等环境。要转变政府管理观念,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管理观念转变到符合市场经济和世贸规则要求的管理观念,学会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管理市场;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根据人才市场建设需要,逐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市场秩序、加强市场规划、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正确履行职能。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由原来单纯的“行政----控制型管理”转到“行政----控制和规则----服务相结合型管理”。
首先是在创造环境上下功夫。要创造法治环境,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在实施《人才市场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台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管理法规,并以此为中心建立内容完善、相互配套的人才市场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市场管理制度,建立和维护人才市场秩序,加强政策研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促进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建设的有关政策。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人才中介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其次,对市场建设可以从“办”市场转为“放”市场,转为引导扶持,如引导市场的联合和高层次人才市场建设。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加大对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扶持信息网络市场的形成,逐步实现全国人才市场信息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发展网络人才市场,开展网络人才交流活动,提高人才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再次,以加快发展、提升质量为出发点,提高人才市场的整体服务水平。高层次人才市场必须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服务观念,在服务手段、服务规程、服务标准等方面,都要有所思考,有所动作。当然,人才市场的服务是要有效益的,包括我们常说的社会效益、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一定形式,例如在适当的时候,开展人才市场“创优、创名牌”活动,明确人才中介服务的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管理,促进人才市场提升质量,增强竞争力。基础性市场还要以提高成交率为目标,采取多种方式促进人才与单位的双向选择、合理流动,这样人才市场才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地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网络化、标准化服务体系,真正的把服务公开化、明朗化,从而树立起人才市场的品牌形象。
最后,加快培养和建立一支熟悉人事业务、懂得市场经济运作程序的人才市场管理队伍。要加强对现有队伍的能力建设,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开展人才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不断提高行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整个行业水平;注重培养队伍的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挖掘队伍潜能;培养造就我们自己的专家队伍,努力学习各种人才服务技术,提高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学习熟悉国际法和世贸规则,能够运用这些规则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权益,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相关热词搜索:;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趋势篇二
;嘉宾主持人:陈金桥 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嘉宾:古伟中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局长
李安民 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院长
杨培芳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
武锁宁 人民邮电报社总编
吕廷杰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王育民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泰尔管理研究所所长
李小龙 263网络通信董事长
精彩观点集锦:
中立派
古伟中:2012年,整个通信行业发展的判断就是四个字,谨慎乐观,这也是符合中央稳中求进的精神。从发展的角度,有乐观的理由,一是3g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二是两化融合进入新阶段,信息化与整个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融合对产业有很显著的推动。在乐观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应予正视并努力克服的问题。
王育民:我对明年电信业的增长看法是中性,要分情况讨论。gdp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构成。电信行业要算两笔账,一笔是企业的账,一笔是行业的账。运营商的收入由两部分构成,流量和话音。运营商收入增长,关键是要做好业务分割,进行不同的定价。行业部分,要把软件、互联网企业都算进来,包含很多增长非常快的虚拟经济,比特流啊、应用等等。
看荣派
李安民:我对明年行业增长前景是乐观的,发展速度将在两位数以上。主要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带动以及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都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杨培芳:明年电信业的发展是乐观的,业务量会增加更快;从行业地位来讲,是一个新的增长点。这个增长恰好能够反映出通信企业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武锁宁:从行业的长远发展,从政府的投入来看,明年应该还是保持较快发展。较快的概念是略高于gdp。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有进”,细看之,“稳”就是把物价稳住,增长稳住,就业稳住;“进”就是着力解决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关注新兴产业。通信是新兴产业中基础的基础。既然符合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要“进”,那么通信行业的增长应该要高于gdp。
看衰派
吕廷杰:2012年通信业增长将有所放缓,理由是目前用户市场已进入存量市场阶段,新兴移动互联网业务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在4g频率投放之前,还受到基础设施资源的制约。近期香港已经压缩3g业务,以保证电信业赖以生存的语音业务对通信资源的使用。
李小龙:我的判断是“谨慎乐观”。虽然在2011年通信业的增长速度又重新领跑gdp增长,但也要看到我们的通信业并没有出现什么重大的战略变化,不具备高速增长甚至跳跃式增长的条件和因素。因此,我认为2012年通信业仍将处在平稳发展阶段。
相关热词搜索:;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趋势篇三
今年初国务院颁布的“二胎政策”规定夫妻双方为独生子女的享受二胎政策。这意味着今后每年新生儿的出生率将保持较高幅度增长,未来十年,童装市场消费需求将呈现一个稳步上升的趋势。以80后为主体的父母已经成为童装网购的主要力量,并且这种消费者增长的速度以几何数倍递增的。
时尚需要从小培养”是很多商家提出的口号,当然,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希望穿出美丽和健康。消费群体80、90后潮爸潮妈对童装的时尚性要求越来越高,童装中中设计元素与时尚趋势结合很多,各种元素也将被拿来组合运用。各大相关的童装杂志和研发机构和大赛等体系也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童装市场的发展需求和设计体系的不断完善,童装产品的分类将越来越细。无论功能性的需要还是设计上的创 新,童装产品的样式设计也将越来越广泛;在儿童年龄段的童装分类也将越来越细,可能针对某一个具体年龄推出相应的服装,当然童装设计也将更加强调舒适和安全功能。
童装品牌的竞争加剧必然导致从产量化生产到品牌化生产的道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中国国内城镇居民对各式童装的消费量一直呈上升趋势。童装消费档次也已由以中低档需求转向以中档需求为主,近几年随着我国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童装市场的主体消费需求由过去的满足基本生活的实用型开始转向追求美观的时尚型转变,部分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儿童和家长对童装需求趋向潮流化、品牌化。
科技的.发展,使得很多高科技的绿色环保材料逐渐运用到市场上,特别是童装的设计,主要考虑孩子的安全性何舒适性,吸汗、透气、无刺激性、甲醛含量少得童装是市场主流,近年来频繁曝出的童装“质量们”等问题,使家长们在消费时越来越要求服装面料的安全性和配件的安全等。
提前做好服装行业的调查能够更好的了解当前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与服装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够被消费者接受,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间接地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趋势篇四
;[摘 要] 由于学生及其家庭高等教育消费逐步趋于理性,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将面临着生源萎缩、 居民家庭支付能力相对减弱等挑战,我们不难预测,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中,传统的、以 政 府主导的公立高等教育为主体的、垄断的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将让位于竞争激烈的、办学主体 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消费市场。
[关键词]高等教育;消费市场;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加入wto并对教育服务进行一定的承诺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消费市场正在逐步开放 ,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在逐步形成之中,国际之间竞争的加剧将刺激高等教育消 费市场逐步过渡到有利于消费者的“买方市场”,这种转变将是根本性的,且不可避免。这 意 味着教育消费者将选择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而不仅仅是高等学校来挑选合适就读的学 生,教育消费的主动权将由目前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转移到学生消费者手中。因此, 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继续深化改革,迎接高等教育“消 费者市场”的来临。
一、学生(或家庭)高等教育消费趋于理性在我国,高等教育消费出现过很多的非理性现象,大多数统计数据说明:教育消费在居民总 消费中排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成为我国特有的消费结构,教育消费与收入水平严重不 相适应,部分地区出现了“因教致贫”现象。即便如此,大多数家庭还是不惜一切代价 让子女投身大学,对高等教育消费义无返顾。
但是,当高等教育在大幅度的扩大招生后出现就业困难、起薪偏低、预期收益严重下降的情 况,当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满意的就业机会的保证时,学生及其家庭的高等教育消费选择便 会渐趋理性,部分消 费者会选择退出。2006年,重庆涪陵地区有541名应届高中学生放弃高考,占应届高中生的1 0%[1],浙江温州的玉壶中学七成学生放弃高考[2]。此外,部分考取大 学的学生也选择放 弃就读,有报道称部分本科院校新生报到率仅在80%左右,在中 低层次的学校和部分行业特征明显的学校中更为严重。据河南日报2007年5月9日的 报道,我国每年近40万 准大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却不就读[3]。近年来,被录取而不报到的准大学生已形 成一个群 体。2003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透露,当年大学发放录取通知书428万张,真正报到的382万 人,有46万人收到通知书后不去报到。这一现象迄今未得到缓解,考生择校带来的招生资 源浪费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高考被录取而不报到,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无论如何这是学生正当的权力,学生有权 选择上学与否以及就读的方式。这种现象的出现部分说明我国居民的教育消费在逐渐走向成 熟、理性。
二、适龄人口下降意味着生源市场在缩小
由于长期以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 普查汇总数据显示:1986~1990年,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自1991年以来,人口出生 率快速下降,1996~2000年出生的人口仅为1986~1990年出生人口的55%左右(见表1)。近 两 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主要是1984~1988年出生的人口,2008年之后参加高考的学生主要是 1990以后出生的人口,这意味着生源高峰期已经过去。2010年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招生 必然转变为买方市场。
到2020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出生在1998~2002年。根据统计资料和2000年 人口普查数据, 可以估计出,2020年高中阶段学龄人口约为4800万,高等教育学龄(18~22岁)人口约为 6 000~7 000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2005年2月20日向中国发展高层 论坛2005 年会提交了一份题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的主题报告,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进 行了预测,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 200美元。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性别与 全民教育:跃向平等——2003/4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人 类发展报告》的资料显示,2000年人均gdp为2 500~4000美元,人口超过100万,具有比 较齐 全的教育发展数据的国家中,有12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1.4%~63.1%之间,其中东北 欧国 家都在50%以上。国内相关城市数据也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200 2年,上海、北京、天津人均gdp分别达到4 900、3 350、2 660美元,当年这三座城市 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40~50%之间。
因此,在未来的10~20年内,我国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将逐年减少,而伴随着经济 发展水平 的提高和人均gdp的增长,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继续上升,这意味着高等学校之间生源竞 争的加剧。加之经济条件改善后人们对高等教育层次和质量需求将有所改变,境外消费将进 一步扩大,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也将在wto规则下争夺我国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在此背景下, 国内高等教育的生源市场将相对缩小。
三、大学学费的不断攀升使得居民家庭支付能力相对减弱
由于政府投资的不足,我国高等教育通过提高学费水平来弥补办学经费的短缺。经过近几年 的持续增长,大学学费已经远远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学费的增长与居民收入的增长不相 对应。学费过高必然抑制居民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目前维系中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大约需要4 000亿元,而国家现有的实际投入只有80 0 亿元[4]。高等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逐年降低,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从200 0年的10 230.81元下降到2005年的7 613.51元,下降幅度为25.6%(如表2所示)。与此形成鲜 明对比的是 ,扩招后学杂费占高校经费来源的比重不断攀升,2003年学杂费占高等学校教育总经费的比 例已经上升到28.8%(见表3),这一比重高出美国的11.7个百分点 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中,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者总投资高达52.6%,学费和 其他费用只占17.1%.参见: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 版社,1999.130.。 因为高等教育是个成本递增的行业,在政府公共投入下降的情况下,只有依靠个人和家庭来弥补。
四、非传统教育机构的不断涌现
最近几年,非传统中学后教育蓬勃兴起,如思远双n、北大青鸟等教育集团,它们以实用性 强、就业便利、培养周期短等特征迅速占据高等教育市场。思远双n已经有8 769名学员学成 毕业。北大青鸟aptech由北京大学青鸟集团与印度阿博泰克合资成立,在全国80多座城市建 立了200余家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学员超过25万人次。这个数字超越了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自 从建校以来毕业人数的总和,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反映出市场对这类型教育的需要。目 前,北大青鸟已连续 五年在营业额、市场占有率、增长率三项指标评比中位居行业第一,成为国内规模最大、 规范度最高的it职业教育机构。
在我国,这种非传统的、带有营利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还将陆续出现,因为,一方面,我 国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还较低,高等教育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它们能够弥补传统高等教育的不足。不 仅如此,未来的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将不仅仅局限于这种中等教育后的短期培训,它们将把 服务领域延伸至大学学历教育,包括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在这方面,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发展 为 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借鉴,例如,成立于1976年的美国凤凰城大学是美国阿波罗教育集团投资 的全美第一所获特许的盈利性大学,同时是全球最大的一家上市教育公司。它拥有遍布美国 40多个州以及波多黎各、加拿大、荷兰、日本等国的190多个校园,课程涉及大专、本科、 硕士、博士和各类证书课程,在学术、学生服务、电话中心、营销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 势。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兴起给美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带来一定的变化,在1996年营利性高 等教育机构占整个高等教育机构的15%,规模2.1%,师资5%[5]。我国与美国有 所不同的 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高,介于80%与90%之间,而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5% 左右,这表明美国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远强于我国。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非传 统高等教育发展如此迅速,说明这样的教育形式存在很大的市场需求,也说明我国的非传统 高 等教育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的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将不断涌现,它们 将构成我国高等教育的一股新的力量,并对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形成挑战。
基于以上事实,我们不难预测,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中,传统的、以政府主导的公立高等 教育 为主体的、垄断的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将让位于竞争激烈的、办学主体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消费 市场。这种趋势将促使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去适应一种世界性的竞争格 局。这种改变和竞争将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率,提高高等教育对市场的适应性 。与此同时, 相对开放的高等教育市场将有利于“学生消费者”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高等教育模式,高等 学校经营与管理将更加关注学生消费者的权益并努力满足各种类型教育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徐 丹)
tao mei-zhong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