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优质17篇)
当下社会竞争激烈,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总结应该突出重点,对关键的信息和经验进行概括和提炼。接下来是一些保持乐观心态的秘诀,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正能量。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一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文言文,既是我们打好高考一仗的保证,同时也是我们提高文素养的途径之一,因此文言文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在高中的文言教学中可以提倡“绿色文言文”教学。
1文言文的重要性。
钱梦龙先生说:“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我们苏教版的必修一至必修五,均安排了不止一篇的文言文,还有高二所学的《史记》,几乎用了半个学年的时间,高考中,文言阅读加上默写中的文言,分值在二十分左右,诸此种种,文言文的地位不容小觑。因此,研究文言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最早提出“绿色文言文教学”的是赵谦翔老师,所谓“绿色”,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那么对这“绿色”,我也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文言教学一般采用“熬米粥式”即贯彻八字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课堂上老师是传统翻译员,学生则是记录员,老师一字一词一句翻译,学生一字、一词一句照抄,学生没有个人思想,没有个人感悟,只有死记硬背,可想而知,学生只会觉得乏味无趣,更觉得文言文难、烦。在中考指挥棒下,这种教学方式确实能获得短期收效,正如学生所说的背几篇名篇就可以应付考试了。可从长期来看,学生没有学会文言文学习方法,即学生只有“鱼”没有“渔”,而且“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继承先贤优秀品质”的情感目标,就被淡化乃至消失。针对文言文教学的这种情况,这几年来,笔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心出发,对自己的文言教学作了一些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下面谈一谈笔者的绿色教学模式,来供大家讨论。
2.1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文言文的作者一般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人物,所以课文的导入基本上是以介绍作者及作品为主,一节文言课就从学生抄、写、记开始了,一点新意也没有,你说学生能有兴致吗,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吗?美好的结果一定要有成功的开头,经过长期观察和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以下导入比较受学生欢迎。
2.1.1故事导入。
故事,对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对于我们的高中生,他们学业繁重,课程枯燥,适时的故事能首先抓住学生的眼球。譬如我们在学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时,可以用“鹞死怀中”的故事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了解魏征的为人。
2.1.2成语导入。
成语很多出自文言文,用学生熟悉的成语导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时候,笔者先在黑板上写了“祸起萧墙”、“既来之,则安之”,然后再引入课文。
2.1.3借助多媒体导入。
视觉的冲击远胜于语言的感受,因此,借助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2.2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对于文言教学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朗读法”。课堂上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读起来,读的方式可以千变万化:自由朗读、齐声朗读、分组朗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同时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作者思想感情。总之,朗读不能单一、机械,而应是灵活的、生动的、神韵的、纯自然地。以《项羽本纪》为例,这是一篇人物传记,重点记述了项羽生平的几个阶段,教学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自读,概括每一阶段的内容,在次基础上,重点研读巨鹿之战和垓下之战,让学生比较司马迁在对这两次的战争描写有什么不同,学生先读巨鹿之战,当他们读到“项羽乃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读得义气激昂,句式短促,节奏感强,从而读出了当时紧张的形势以及楚军势如破竹的战斗优势。而在读垓下之战的时候,明显感觉气势不盛了,甚至有些低沉,因为此时项羽已经兵败被围。所以,读是很重要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物内心的变化,而且对人物形象把握更准确。
3内容分析,学生自主,以文代言。
新课程改革已提出课堂上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要求,可以说课改几年后,自主学习在现代文教学中体现已十分明显。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教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表现为:点拨词语,那些属于重点难点的词语,一定要点拨。而一般书上注释过的,老师就不再啰嗦,全部交给学生回家自学。点拨章法,一般在学生把课文读过几遍之后,老师根据诵读进程逐段点拨思路,为学生背诵扫清障碍,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发生。点拨精神,待到全文熟读成诵、文句疏通之后,围绕文章主题的闪光点,让学生发表见解,书写“一言心得”。教师则在对全班“一言心得”分门别类、深思熟虑后,再作专题评析。比如,在教学《管仲列传》时,就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管仲的?(2)管鲍之交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3)管仲任政相齐,做了哪些贡献?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后,笔者把学生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引导学生背诵。当然在学生回答的同时,以文代言,对一些字、句作适当的解释。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自主解决了文章重要问题,还背诵了课文,效率是很高的。
4综合比较,学会积累。
关于以上教学安排,一定会有老师置疑,那字、词、句解释怎么办,那考试怎么办?其实,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综合比较,学会积累。文言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多,因而字、词方面需要综合、比较、归类。比如《口技》课后,引导学生对“指、乳、妙”等词用法进行归类,在一单元或一段文言教学后,要对一些虚词如“之、以”等用法比较归类,最重要的是自己举一反三,如“之”字,在什么情况下解释为“的”,什么情况为代词,什么情况下不解释,还有什么情况下为“到”,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帮助学习巩固,这样通过慢慢积累,学生即便遇到课外文言,他也会懂得用积累的经验来阅读,还用得着担心考试吗?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也获得了乐趣、自信,教师也在文言课堂上得以解脱。总之,创建绿色文言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让学生喜学文言、乐学文言、会学文言。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二
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提高,对美的需求也日益明显。学校是用艺术熏陶人生的重要场所。语文课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文中华美的词藻,寓意深刻的话语,无不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并在这美的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一篇作品时,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作者抒发的真挚情感,从而认知事物,陶冶性情,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更学会做人。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在中职,许多老师借故学生基础差,只重灌输不重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甚至抵触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即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审美愉悦很神秘吗?不,它不是水中月,雾中花。一篇声情并茂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都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学习中。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文学艺术的。尤其是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形式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文学从现实主义源头《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楚辞》以来,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散文,更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形式异彩纷呈。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在现行教材中,分别选取了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这些入选篇目,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使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语言之丰富凝练、含蓄深沉。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其中的形式美,引领学生自主感悟主动倾心文言文。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例如:《项脊轩志》用“以指叩门扉”“以手阖门”等细节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样极其平淡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思念之情,对物是人非的身世之感,吟咏出深沉的人生哀歌,是对所写人物的心灵美的凸现。
再如《鸿门宴》中的刘邦、项羽的形象,也很值得细细品味。通过在紧急关头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过去,我们很多人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变教学为搬教参,根本没有自己的见地。文言文的教学,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的是引领者,而决不是搬运工。
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了解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卓然不群,自然能够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此中真味;认识了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以文会友的洒脱情怀,才能感受“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无穷意味;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为上者“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构思《阿房宫赋》,为的是告诫后来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伦真情;张溥写就《五人墓碑记》,五人之从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透过这些经典的文言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生命意识、宽容意识、责任意识和超越意识等思想的光华。
从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坚韧;感受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节;感受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感受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的生命意识。同样,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周敦颐的超然个性;陶渊明的淡泊情怀;杜甫的博大胸襟;辛弃疾的豪情壮志。
三、要引导学生诵读,使其亲近课本、接近作者,用情感主动地进行审美。
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
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读读看看,那么其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其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真正的诵读要用心读,用情读,反复读。久之,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就会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了。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用心感受,用情诵读,才能真正走入不同时代诸多圣贤精心营造的精神家园,获得最丰富、最深沉的审美体验。
中职文言文教学,读懂文字、理解意思是基础,品味、鉴赏文言文的神奇的美的力量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中职的文言文教学中,用其形式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来的无穷魅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是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2]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教育,,(08).
[3]王槐松.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4).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三
医学论文不同于教材、专著,也不同于各种参考书籍,它是交流经验、互通信息的载体。所以,医学论文要尽快刊出,且要求精炼,让读者一目了然,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量。一篇论文要求在3500字左右。每期杂志只有64页,每页字或稍多一点,除了中英文目录4页外,每期杂志可刊出12万字。如果每篇论文按3500字计算,则每期刊出33篇论文。目前投稿的论文很多,积压严重。如果论文长至6000字以上,则每期刊出的论文更少,积压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论文精简是可以做到的,不是象有些作者论文越写越长,好象他们写的论文“句句是真理”,毫无精简之谈。我们认为这是个文风问题。记得有一则制鼓的歌诀:“紧紧蒙鼓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下雨,打起一样音。”后在传诵中被改为“紧紧蒙,密密钉,晴和雨,一样音。”最后又删改为“紧蒙密钉,晴雨同音。”由20个字改为8个字,不失原意。以此为镜,我们有些论文是完全可以短下来的。
医学期刊论文的结构一般可分为文题、序言、资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就这几部分内容的文字精简问题提出几点意见。
一、文题要引人注目,便于记忆,提挈全文,反映出文章的特点,使读者一看题目,就了解文内要讲的是什么内容。题目过大、过小或过于抽象均不适宜,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为宜。在标题中尽量不用标点符号和英文缩写。
二、引言是论文的“帽子”,要求开门见山,重点介绍研究的背景,前人的论点及研究的目的或预期解决的问题。能用三、五句话说清楚的,不要赘述。
三、资料和方法是论文的关键内容,必须向读者交代清楚,它可以使读者确信文章的结果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应写明实验或观察对象(病人或实验动物),交代清楚实验或观察对象的条件(性别、年龄、数量、动物种属和来源)。介绍仪器设备(厂家、型号)和实验的方法步骤。对已发表的不为大家所熟悉的方法作简要介绍,并给出参考文献;对新发现或改进的方法应介绍方法的特点,采用的缘由,改进的依据。资料和方法的描述以使读者能进行重复为度,过分简略固然不行,过分详尽更无必要。有的作者对此部分大作文章,唯恐读者看不懂,叙述细节过多,这是不必要的。
四、论文的结果部分是把整理好的研究、实验资料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列举,用文字、图表的形式表述。凡文字可以说明问题的可不必列图表,图表已说清楚的应压缩文字。结果的叙述应确切,不应简单地罗列原始材料数据,应将材料和数据归纳分析,并列出统计学处理结果。此段应避免发挥和议论,数字本身的范围、大小、高低就可以说明问题。
五、讨论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阐明和推论。主要阐明本文研究工作的原理和机制,说明本文资料和方法的特点,分析本结果和他人结果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越性和不足。对本文研究结果进行理论概括,提出新观点,并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提出今后探索的方向。一是注意不可盲目过多地引用文献,以“综述”代替讨论,更要避免重复序言和结果部分的内容,切忌空洞和冗长。
总之,论文引言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各段落应分段清楚,语句通顺,语意明确,用词恰当,标点符号准确。文中插图或表格应简洁明晰,不是文字的重复说明。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四
现在大多数的生意人,为了使自己的生意兴旺,而随随便便窜改成语中的某些字,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虽然对你们的生意有了很大的好处,可反而对我们造成了莫大的伤害。
到家后,我还在埋怨那家人,他们怎么能乱改成语呢,这个样子,会对我们小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没想到,我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在我身上了。
这天,我们老师准备给我们考一次试,题目上也出现了这种题目,我心里明明想的是填“量”,却受那个“凉”的影响,不知不觉填成了“凉”,考试下来,那道题害我白白减了一分,唉,真不应该啊!
所以,从现在做起,不仅我是文言文字小卫士,你们也是,全世界都是,让我们从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把错别字改掉,写上正确的文字,让我们给孩子点上一盏光明的灯,一盏走向未来的光明之灯!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五
论文摘要:文言文的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文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诂态度。具备一定的训诂意识,在阅读和教学文言文时,可避免容易出现的迷信教材、忘文生义、以今律古等毛病。中学语文教师至少应具备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和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意识。训诂原则与训诂方法须综合运用,融汇贯通,才称得上具备了训诂意识。
所谓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文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沽态度。是为探求词语乃至篇章的丰富含义、揭示词语演变规律、避免误训误注所把持的训诂观念。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不具备相应的训诂意识,单依赖课本的注解、参考书的帮助,对词语的训释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进一步追问也无法给以满意的解答,甚至出现迷信教材、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这些文言文阅读的大忌。根据大纲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及文言文词语训释的特点,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至少应具备以下两大方面的训诂意识。
1。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
坚持基本的训诂原则,就是要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及语言事实等方面,对词语含义作全面考察。
1。1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考察词语含义的意识。
语言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约定俗成这一特性上。约定俗成是词语的形式与含义得以结合的决定因素,它不但决定了某个特定的语词与某个特定的含义的结合,同时还决定了这两者的结合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如高二册《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课本注“厌,通膺,满足。”从字形上分析,很难将“‘厌”与“满足”联系起来。“厌”本写作“队”,由“甘”,“月(肉)”,“犬”三部分组成,是个会意字,象一只狗面对香美(甘)的食物,却将嘴巴转向一边不理,表示“吃饱”“满足”“不需要”。就本字来说是容易理解的,只是后来人们却借用表示“压”的“厩”字来表示这个意义,本字“厥”反而废弃不用,于是“厩”担任了“压”和“厌”两个意义。如《汉书·五行志下》“地震陇西,压四百余家”中“压”字就写作“厥”。《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中“厌”也写作“厥”。后来人们为区别字形,就在“l”字下加“土”而成“壑”,表示“压”的意义。加“食”成“膺”表示“厌”的意义,简化为“膺”。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语言的约定俗成大多数情况下是任意的,而一旦固定下来就难以改变。王力在《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一文稿中指出:“如果我们所作的词义解释只是在这一处解得通,但在别的书上再也找不到同样的`意义,那末,这种解释一定是不合语言事实的。”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序》中也提出了。‘樱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的训诂原则,都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性的重要性。
1。2对语言历史性的敏感意识。
有些词语因历史原因已废而不用,对这些词我们既要弄清它的原义、用法,又须用现代词语作恰当的训释。《鸿门宴》中有句“沛公奉危酒为寿。”课本注“危,酒器”,但这种酒器今己不见,学生难以把握,必须弄清其容量大小。《王力古汉语字典》注:危,圆形酒器,容量四升。又注:春秋至汉时,一升相当于今200毫升。四升即800毫升。难怪齐人“左手持危,右手画蛇”(战国策·齐策》),为一危酒,三人喝显得多,四人喝显得少,最终留下了“画蛇添足”的千古笑诂。不过,项王赐给樊啥的“斗危酒”则要比一厄大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斗危者,危之大者也。”(第430页)。斗危,当然不是普通一危,即不只800毫升了,而应是足够几个人喝的酒,“啥拜谢,起,立而饮之”,一个勇猛、豪爽的英雄形象自然跃然纸上。
1。3对语言民族性的察觉意识。
一定民族的语言所具有的含义,由该民族的文化环境所赋予。离开了这个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词语的意义就发生变化。如关于星宿的分野,中国有,外国也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所以碰到文献中涉及星宿的问题,就不能套用国外的东西。如高二册《滕王阁序》“星分翼较,地接衡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等句中,就只能按中国古代的星宿分野分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注:“据《越绝书》,豫章郡古属楚国地,当翼、较二宿的分野。又《晋书·天文志上》谓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的分野,所以言“龙光射牛斗之墟”。据此注:豫章既属楚地,又属吴地;在星宿分野上,既属翼、较二宿,又属牛、斗二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关系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春秋战国时,豫章属楚国管辖,楚国属翼、转二宿分野。至三国时,天下三分,吴国占据江南一带,包括了上述的豫章(南昌),而吴国又属牛、斗二宿分野。作者这样写也正突出了滕王阁在地理位置上“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贩越”的显著特点。前后照应,古今贯通,滕王阁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可见一斑。
类似的如阴阳五行、干支纪年等都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常识,在文献中随处可见,不了解其中的关系,要阅读中国古代文献,往往就寸步难行。
1。4尊重语言事实,准确把握文义的意识。
语言事实是文献作品真实思想的唯一体现。由于文言词语难以理解,有关文言文的注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只有在坚持前三项原则的基础上,从文献语言出发,运用多种训沽方法,才能作出合乎事实的训释。如高一册((勾践灭吴》一文中,主要叙述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经过长期的奋斗,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文中既有外交上的能言善辩,又有内治中的卧薪偿胆。教材选用时,删掉了越国大夫文种游说夫差的一段诂:
(种)日:“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撤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日:‘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土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以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在这段文章里,文种可谓极尽游说之能事,软硬兼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之以利,言之以弊。使一国之君的夫差“将欲听与之成”。有了这一心理基础,加上太宰豁的“美言”,夫差终于无视子青的忠告,“与之成而去之”。从而为吴越之间新一轮的斗争揭开了序幕。在教学中如不了解这部分,就很难领会全文的生动曲折之处。
2。灵活运用基本训沽方法的意识。
在词语训释中,除了要坚持基本的训诂原则外,还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以下四种常用的训诂方法:
2。1以形索义。
这是从文字学上对词语训释的一种方法,也叫“形训”。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字的形、义之间具有可释性,通过分析字形,可探求字(词)的本意,再联系其它的训诂方法,即可求其引申义、假借义以及更深层的含义。如上文述及的“厌”字,就是运用了形训的方法。又如高一册《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教材训为“大”,为什么“景”训为“大”呢?从字形上看“景”从日从京,“京”甲骨文作“帝”,是人工筑起来的高丘,比喻为“大”。《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而“景”小篆为“景”,意为高达日头的高丘,其表示“大”之意相应比“京”程度高。因此在表示大时“京”一般是表有限的高大,而“景”则表示无限的或抽象的高大,如本例中的“景”即是。又《诗经·小雅·车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毛传:“景,大也。”《诗·周颂·潜》:’“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毛传:“景,大也。”毛传对“景”字作了相同的训释,但显然,“景行”指的不只是一般的大路,而要比一般大路要宽阔,“景福”则是指抽象意义上的洪福了,正如今天我们所形容的“齐天洪福”。而“京”字则用如“京都”、“京师”,程度不如“景命”、“景福”高大。如再深究下去,同样表示高大的“高”字,甲骨文作“裔”,象一所高房子,其高的程度当然在“京”“景”之下,作一般高低的用法为多。通过分析字形,不但对我们所要训释的词语有深刻理解,而且对于同族字(词)也能触类旁通。
2。2因声求义。
汉字虽是表意文字,但在六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占据首位的,其数量占有汉字的大多数,可见声旁在汉字的表意中同样居重要地位。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有云“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臂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挚其纲”。因此,从字音求词义不能不说是一种既重要又基本的训诂方法,这种方法传统训诂学上又叫“声训”。
我们常以读音上的相同来判别同音通假字,这就是声训的一种。此外,通过声训,我们还可探知一些字(词)在形体上的讹变。如高一册《逍遥游》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句中。“野马”教材注“游动的雾气,旧说春天山林沼泽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所以叫‘野马’。”其实这里的“马”字,原是“座”字,“座”意为尘埃。“马”“座”在古代同属鱼部、明母,属同音替代。《楚辞》里有“愈象雾其如座”。如“野马”训为“春天的雾气”,则此“座”当可训为野马”显然是不通的,玉逸注“座,也座”,亦可知“马”当为“座”,“野马”即地上飘浮的尘埃,与“尘埃”同义词复用,强调环境的污浊。这是符合庄子远离尘世,追求清静无为的理想的。
2。3比较互证。
比较互证,就是比较同篇或不同篇文献中类似的用例,分析归纳其中不同词语含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如高二册《病梅馆记》中有“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敬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一句,其中“姿”“景”“态”三字,如从单个字去训释,是难以解通的。如我们综合这三句的意思,异中求同,就容易明白这三个字都表示梅的风姿神韵,不必穿凿单个字的解释。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字分别表示,只不过是作者行文上的风格而已。在不同篇章中比较互训的例子如《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联系《庄子·逍遥游》的“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王勃在此用《逍遥游》中的句子“扶摇”指“旋风”,“北海”即“北冥”。在阅读常用文献中,比较互证的训诂方法更是必不可少的。
2。4寻求词义理据。
寻求词义理据就是通过探讨事物命名的由来,用以对词语训释的一种训诂方法。一定的词的形式与该词所表达意义之间的联系是有理由根据的,找到了这种理据,对难训的词语就会迎刃而解,对有疑惑的词的理解也将更为明白。如高三册《鹊桥仙(纤云弄巧)》中有“金风玉露一相逢”,课本注“金风玉露,秋风白露”,为什么“金风”训为“秋风”而不是“金色的风”呢?原来,这里的“金”是指五行说中的金,据《礼记·月令》载: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宋·欧阳修《秋声赋》里也有:“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阳;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因此,称秋风为金风,久而久之便固定下来。《文选》张景阳(l杂诗》“金风扇素节,丹露启阴期”。李善注“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说的也很明白。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八个方面的原则和方法,在训诂实践中是不能孤立运用的。单一的训沽原则或方法的运用,无法胜任对沉淀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词语的训释,更谈不上具备了相应的训诂意识。在文言文教学或研究中,只有坚持以正确的训诂原则作指导,灵活综合运用各种训诂方法,对词语作出合理的科学的训释,才有可能将训诂原则、训诂方法内化为训诂意识,自已的学问才能有质的飞跃,在教学实践中才可能做到得心应手。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六
对高中生文言文素养的培养,需要配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情况下,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理解能力进行提升。把握好文言文的主旨、理解实词虚词的作用、加强对文言文读音、断句的准确性阅读,这些都需要语文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
1.从教师的角度分析。
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必须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改变自身的授课模式,让学生们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发自内心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愿意了解文言文的字词构造和语言特性。如果依旧采用机械式的记忆,进行段落上的背诵,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很大的打击。这不利于实现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激不起学生兴趣,对文化的传承也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2.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枯燥的学习中,文言文具有理解难度大的特点,这成为学生反感文言文的主要原因之一。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分清实词和虚词的使用,背诵并不太理解的课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而,很多学生选择依赖参考书,放弃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这对学习能力的养成十分不利。换言之,由于他们并没有掌握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没有感受到文言文之美,没有发现文言文在字词上的奇妙之处,因此,学不好文言文是必然的结果。
1.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由于文言文的历史十分久远,在字词上的生疏和读音上的差异,对学生在朗读和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如何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文言文的学习状态,加强朗读是十分必要的。
2.夯实文言文基础运用。
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就是字词句的理解。老师要明确教学目标,通过简明易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课堂上的难点。笔者认为,启发推测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面对老师的串讲常常不知所云。转变教学方法,活化授课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指点迷津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
3.利用情境任务进行教学。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窦娥冤》《荆轲刺秦王》这样的长篇课文。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情境任务分配的方式可以展现学生的个人才能,对课文主线的理解是有好处的。情节表演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体会人物的情感。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文言文的高度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适当地加入情境任务进行教学,能够有效防止课堂气氛的僵化。
4.利用课外作品扩展知识。
课外学习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在新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很重要的。先秦散文、文化经典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老师督促学生有计划地增加课外阅读量,对学生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启迪作用。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外学习质量,进行文言文知识竞答也有利于课外阅读作业的高质量完成。
5.利用多媒体完善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形、色上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音乐、画面等直观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整理和总结。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中,可以给学生播放影视剧《水浒传》中的相关情节,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丰富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历史学习,也可提高学习兴趣。文言文的学习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包含着我国古代的人文精神,对提升个人修养、传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言文的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上的僵化,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状,任课老师要革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法,将文言文里蕴藏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七
首先,学生不能在作文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大话、假话和空话使得作文很难打动读者,更难以引起他人的共鸣;其次,由于学生的积累有限,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语言枯燥乏味,没有创新能力,每一篇作文仿佛都是如出一辙,千篇一律;最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不能准确把握立意的方向,导致作文含糊其辞,不够清晰明朗。
二、对策分析。
1.创设教学情境,将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并将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样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感悟写入作文之中,这样作文才会显得生动而且充实,内容才会更加具体形象,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当然,要想让学生的作文能力如此纯熟地应用于写作之中,就要在训练过程中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和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3.指导学生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作文的写作技巧不容忽视,比如,作文的开头要开门见山、结尾要学会首尾呼应,更要了解如何过渡和适当议论抒情。另外,在锤炼语言的过程中应该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正确立意,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因此,注重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对于学生的写作教学至关重要。现如今,高中学生语文的作文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写作时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八
语文教学是让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得到传承的重要渠道,而文言文做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又是历年高考占高比例的重要部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文言文后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本文根据新课改的要素,探讨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多种创新性途径与方法。
2注重把课堂教学内容引向生活,从生活中感知。
文化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电视剧《花木兰传》便是根据史书,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改编而成。教材中的文言文也多半是一些经典的事例,比如《出师表》、《空城计》就是通过叙述故事歌颂古人的智慧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会对文言文逐句翻译,对不常见的生词逐字讲解,但这种枯燥的讲解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熟记,效果不明显。笔者通过已有的教学经验,浅谈看法。教师在上下一堂课前先告知学生要讲哪篇文言文,让学生先自行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各种书籍辅助理解,学生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查找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查看相关电影。根据文章讲诉的情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担任编剧、演员、导演、评委、旁白等一些角色,如《廉颇蔺相如传》就可以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文言文翻译成台词,还原成情景再经过老师的讲解不但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也把课本带进了生活,启发了同学们感知生活的意义,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探知、表演和创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重视文言文的多元化理解,拓展思维。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学习文言文后一般只赞美主人翁的美德,很少从反面去剥析人物的缺点。例如课文《鸿门宴》,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会告诉学生们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原因是项羽狂妄自大、不听忠言、优柔寡断、目光短浅、有勇无谋,是刘邦的有勇有谋、善于用人、当机立断、不卑不亢。辅助时代背景看,后人对此事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刘邦是阴险奸诈的小人,忘恩负义,也有人认为当时项羽不杀刘邦算不得放虎归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特有的阅读体验和理解为先,鼓励学生多元化解读,启发他们的独特见解,还可以设定某一问题开展辩论赛,说明论据是文中哪一字句,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同学们对文言文深入探究的欲望,活化了人物形象而且在营造了良好课堂氛围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自然而然,摸索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也会变的越来越容易。
4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文言文除了字体、文章不易理解,还存在时空的限制,比如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果不解读一下时代背景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那么哀愁。时代在发展变化,信息技术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当然也应该用于教学授课。试想,相比在教室里反复朗读课文、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将文言文和动画技术结合,集声音、图相、文字于一体,后者是不是更立体化更容易被学习和接受?创造生情并茂、活灵活现的教学场景不但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把文言文和学生们的距离拉近,不再陌生。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可以放一些高昂的、节奏感强且快的战争曲,营造一种紧张的课堂氛围以至于让同学们感觉身临其境更容易理解文章;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除了播放哀伤的歌曲还可以配上图片,比如配波涛汹涌、浪花高涌和风平浪静的大江图片,让同学们体验“大江东去浪涛尽”,待学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句子时可以配一张头发花白的来人等着滚滚江水发呆的图片,情景再现可以让那种饱经沧桑但情怀仍在的风韵展现的淋漓尽致。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全身贯注地体验文化的熏陶还可以让文言文对同学们产生吸引力,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注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自主学习。
学习古文的生字、语气词的使用、代词的使用以及同一词放在不同字句之间意思产生的变化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不能忽视的。但是单字单句的解析字句又不免乏味,因为要激发学生们潜在的学习文言文的自主性。学习文言文根据学生的心境和课堂情境教灵活多变的古文字使用方法是提高学生的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如:课堂上师生配合的很好,可以教“其”的用法,符合情境的句式有“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当之;择其所乐,必先有学,乃得为之”、“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学生会在做题过程中因意见不统一而争论,可以利用这个心理特点交“之”的用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还可以列一系列语气词用法、介词用法、代词用法的句子,随机点名让学生们自由选择解答字句的用法,答错的说两三个同样或相似意境的句子方可走下讲台,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们有愉悦的心情去体验源自生活的情感,不但可以形成活泼、蕴含情感的教学氛围,培养浓厚的学习文言文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文言文中寻找乐趣,在寻找乐趣中想着如何学好文言文,进而自主的学习文言文。
6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探讨如何通过在课堂上实践各类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时代发展带来的新媒体资源,目的在于使众多高中语文教师摆脱“一张嘴、一支粉笔,以块黑板”的陈旧教学模式,发现更多有趣味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以达到高效课堂的同时提升学习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课堂质量。发展更多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求知,在求知中自主学习还能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多元化思考问题,自由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将创新性融入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不但能让众多学子们“文言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思想态度改观,真正理解文言文,运用文言文,轻松面对中学阶段各类文言文考试而且能让文言文的传承的价值得以最大化,也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九
[摘要]文言知识占据语文教学和考试中相当可观的比重,它不仅是语文授课的关键内容,更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我从夯实基础、优化教法两方面出发,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文言文;预习;归纳;积累。
文言文知识抽象、含蓄而又精炼,在理解过程中也会给学生造成不少的障碍。文言文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三部分:其一,预习环节缺失,字、词、句的理解拖延教学时间;同类词语和句式的归纳与总结匮乏,导致学生无法活学活用;学生对古文知识的积累欠缺,使得文言文的学习存在局限性。根据上述现状,我认为教师们应该积极创新教法,打牢学生的基础,具体可以参考如下三种策略。
一、高效预习,熟悉课文和字词。
预习是课堂的奠基阶段,这一点对于各个学科来说都不例外。在古文的教学中,学生高效地预习能够使自己对课文产生初步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显著地减轻课堂的负担。据此,教师们要强调预习工作的关键作用,促使学生认真、高效预习。我在教学中会经常布置预习的作业,还会通过导学案的方式来反馈学生的预习效果。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时,我提前布置了预习的工作并给出了预习提示:第一,熟读课文,查阅不懂的字词读音;第二,熟悉课后注释中词语的含义,把课文其他不懂的字词标注出来,自行查找其含义并试着理解;第三,对课文进行整体审视,归纳段意和行文线索、思路。在预习提示下,学生们展开了有目的的预习工作,第二天的课堂上,我分发了导学案,让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中首先设计了生词和易错读词的读音考查,如“氾南、夜缒”等;其次,融入了对重点实词含义的考查,如“贰、共其乏困”等;再次,还加入了对一些句子翻译和句式判断的考查,如“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是寡人之过也”等。导学案不仅将这一课的重点知识汇总到了一起,还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效,而我则在一旁观察大家完成导学案的情况,无形中通过导学案来激励学生认真预习。高效的预习工作和导学案的辅助测验,让学生对课文和字词有了一定程度地理解和掌握,这样在授课过程中,不仅可以推进教学顺利进行,而且也对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给予了很大帮助,一举多得。
二、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好习惯。
归纳与整合是古文学习中最应引起重视的工作之一,文言知识中的词性归纳、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知识点十分普遍,有效地整合文言文要点可以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在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时更加灵活。比如《过秦论》这篇文章是一篇不作为精讲内容的课文,因此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这一课时,我选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让大家独立或者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整篇课文,然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学习任务:将本课出现的所有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是一项内容充实的作业,不仅可以让学生回顾这一课的重点知识,还可以促使他们对这篇文章出现的重点内容留下深刻印象。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认真地总结这一课的知识,不仅对“拱手、致”等实词进行了总结,同时对“而、之、也”等虚词的用法进行了归纳,还对文章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了整合,如“追亡逐北”中的“追”和“逐”等,最后对课文中出现的判断句、介词宾语短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进行了汇总。大家完成这项作业之后,我利用多媒体通过大屏幕展示了这项作业的“答案”,然后带领学生们一边核对作业一边梳理这一课的重点知识,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常常组织学生归类和整合文言知识内容,不仅会让学生提升归纳的意识并在无形中养成细化、分类的习惯,同时这也是吃透文言文的优化途径。
三、结合课外阅读积累知识、建构体系。
纵观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这部分内容,不难发现课外读物的节选作为试题内容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依托课外读物来积累知识。比如我常常给学生们推荐《史记》这本书,书中以古文的形式记录了许多名人轶事,不仅语言形式是典型的文言文,而且内容丰富多样,适于教学和考试。因此我会让学生进行《史记》的阅读,对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和句式进行详细分析,把典型的内容记录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再比如,我还会鼓励学生将考试题中遇到的文言文内容剪下来贴在积累本上,这样便于回顾错题、对比分析。整合课外阅读内容来积累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文言文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其效果可见一斑。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课程要强调学生高效的预习工作,以此为教学打好基础;要重视发展学生归类、整合的习惯,促进他们融会贯通;还要注意鼓励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来积累文言文知识,进而建构古文的知识体系。以上只是我对于文言文教学总结的三种有效策略,希望能带给其他教师一些新的思路。今后我会继续重视学生基础的夯实并创新教法,争取将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课堂组织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十
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聚着我国民族智慧。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明,更需要文明去继承理解。要提升民族灵魂,就必须先从文言文学起,将文言文学好了,我们才能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充其量能提高点文学修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语文科目着重于学习其文化内涵。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句子文章含义知识,更要体会到博大精深的文化,提高自身全方面成长。
(1)教师问题:受高考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一字一句去教学生去理解,而忽视了文言文本身的内涵。文言文知识是有生命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看到的知识单纯的字眼,很难理解一整段话的意思和整段文言文所要表达的内涵,更难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2)学生问题:学生的惰性心理。学生对于文言文这看似枯燥的知识提不起兴趣,不愿去学,久而久之,形成了懒散的心理。(3)教材链接问题:我们仔细回想初中到高中的文言文课文,就不难看出初中到高中文言文的跨越性很大,初中文言文比较简单且注释很多,比较容易理解,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也只是熟记熟背,并没有要求很精细,而高中要求掌握每词每句的含义以及它的用法。所以学生刚接触高中文言文时学习起来很艰难,几乎找不到头绪。
3.1反复朗诵课文:新课标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当培养文言语感。当前,高中文言文让学生倍感煎熬,大多数高中生都觉得文言文太难理解,就这现象该以什么方式去教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先从朗诵着手,能将文言文阅读流利甚至背出来会在之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帮助。文言文也分为不同类别,有的铿锵有力有的温婉抒情,教师依据不同的文言文的类别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1]。例如《滕王阁序》这课文中,写景、抒情自然融合。此文重点珠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以有力的朗读方式来诵读,必将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展现出来,但是文中抒情语段也很多,“潦水尽而寒潭清”等诗句描绘了清幽、淡雅的风景,此处运用温润的情感来读,将自己化为王勃,探索他的内心世界。
3.2注重把课堂教学内容引向生活,从生活中感知:文化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电视剧《花木兰传》便是根据史书,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改编而成。教材中的文言文也多半是一些经典的事例,比如《出师表》、《空城计》就是通过叙述故事歌颂古人的智慧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会对文言文逐句翻译,对不常见的生词逐字讲解,但这种枯燥的讲解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熟记,效果不明显。笔者通过已有的教学经验,浅谈看法。教师在上下一堂课前先告知学生要讲哪篇文言文,让学生先自行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各种书籍辅助理解,学生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查找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查看相关电影。根据文章讲诉的情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担任编剧、演员、导演、评委、旁白等一些角色,如《廉颇蔺相如传》就可以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文言文翻译成台词,还原成情景再经过老师的讲解不但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也把课本带进了生活,启发了同学们感知生活的意义,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探知、表演和创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3重视文言文的多元化理解,拓展思维: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学习文言文后一般只赞美主人翁的美德,很少从反面去剥析人物的缺点。例如课文《鸿门宴》,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会告诉学生们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原因是项羽狂妄自大、不听忠言、优柔寡断、目光短浅、有勇无谋,是刘邦的有勇有谋、善于用人。辅助时代背景看,后人对此事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刘邦是阴险奸诈的小人,忘恩负义,也有人认为当时项羽不杀刘邦算不得放虎归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特有的阅读体验和理解为先,鼓励学生多元化解读,启发他们的独特见解,还可以设定某一问题开展辩论赛,说明论据是文中哪一字句,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同学们对文言文深入探究的欲望,活化了人物形象而且在营造了良好课堂氛围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自然而然,摸索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也会变的越来越容易。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文言文除了字体、文章不易理解,还存在时空的限制,比如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果不解读一下时代背景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那么哀愁。时代在发展变化,信息技术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当然也应该用于教学授课[2]。试想,相比在教室里反复朗读课文、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将文言文和动画技术结合,集声音、图相、文字于一体,后者是不是更立体化更容易被学习和接受?创造生情并茂、活灵活现的教学场景不但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把文言文和学生们的距离拉近,不再陌生。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可以放一些高昂的、节奏感强且快的战争曲,营造一种紧张的课堂氛围以至于让同学们感觉身临其境更容易理解文章;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除了播放哀伤的歌曲还可以配上图片,比如配波涛汹涌、浪花高涌和风平浪静的大江图片,让同学们体验“大江东去浪涛尽”,待学到“多情应笑我”的句子时可以配一张头发花白的来人等着滚滚江水发呆的图片,情景再现可以让那种饱经沧桑但情怀仍在的风韵展现的淋漓尽致[3]。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全身贯注地体验文化的熏陶还可以让文言文对同学们产生吸引力,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结束语。
高中文言中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去了解文言文的内在含义,引导学生勤于诵读课文善于思考勤于理解词句意思,利用课外时间去增加文言文知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想办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会在不同的课文灵活运用文言文词句,真正的理解文言文知识,通过学习领会到古人源远流长的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十一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文言文,既是我们打好高考一仗的保证,同时也是我们提高文素养的途径之一,因此文言文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在高中的文言教学中可以提倡“绿色文言文”教学。
1文言文的重要性。
钱梦龙先生说:“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我们苏教版的必修一至必修五,均安排了不止一篇的文言文,还有高二所学的《史记》,几乎用了半个学年的时间,高考中,文言阅读加上默写中的文言,分值在二十分左右,诸此种种,文言文的地位不容小觑。因此,研究文言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最早提出“绿色文言文教学”的是赵谦翔老师,所谓“绿色”,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那么对这“绿色”,我也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文言教学一般采用“熬米粥式”即贯彻八字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课堂上老师是传统翻译员,学生则是记录员,老师一字一词一句翻译,学生一字、一词一句照抄,学生没有个人思想,没有个人感悟,只有死记硬背,可想而知,学生只会觉得乏味无趣,更觉得文言文难、烦。在中考指挥棒下,这种教学方式确实能获得短期收效,正如学生所说的背几篇名篇就可以应付考试了。可从长期来看,学生没有学会文言文学习方法,即学生只有“鱼”没有“渔”,而且“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继承先贤优秀品质”的情感目标,就被淡化乃至消失。针对文言文教学的这种情况,这几年来,笔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心出发,对自己的文言教学作了一些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下面谈一谈笔者的绿色教学模式,来供大家讨论。
2.1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文言文的作者一般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人物,所以课文的导入基本上是以介绍作者及作品为主,一节文言课就从学生抄、写、记开始了,一点新意也没有,你说学生能有兴致吗,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吗?美好的结果一定要有成功的开头,经过长期观察和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以下导入比较受学生欢迎。
2.1.1故事导入。
故事,对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对于我们的高中生,他们学业繁重,课程枯燥,适时的故事能首先抓住学生的眼球。譬如我们在学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时,可以用“鹞死怀中”的故事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了解魏征的为人。
2.1.2成语导入。
成语很多出自文言文,用学生熟悉的成语导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时候,笔者先在黑板上写了“祸起萧墙”、“既来之,则安之”,然后再引入课文。
2.1.3借助多媒体导入。
视觉的冲击远胜于语言的感受,因此,借助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2.2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对于文言教学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朗读法”。课堂上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读起来,读的方式可以千变万化:自由朗读、齐声朗读、分组朗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同时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作者思想感情。总之,朗读不能单一、机械,而应是灵活的、生动的、神韵的、纯自然地。以《项羽本纪》为例,这是一篇人物传记,重点记述了项羽生平的几个阶段,教学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自读,概括每一阶段的内容,在次基础上,重点研读巨鹿之战和垓下之战,让学生比较司马迁在对这两次的战争描写有什么不同,学生先读巨鹿之战,当他们读到“项羽乃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读得义气激昂,句式短促,节奏感强,从而读出了当时紧张的形势以及楚军势如破竹的战斗优势。而在读垓下之战的时候,明显感觉气势不盛了,甚至有些低沉,因为此时项羽已经兵败被围。所以,读是很重要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物内心的变化,而且对人物形象把握更准确。
3内容分析,学生自主,以文代言。
新课程改革已提出课堂上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要求,可以说课改几年后,自主学习在现代文教学中体现已十分明显。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教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表现为:点拨词语,那些属于重点难点的词语,一定要点拨。而一般书上注释过的,老师就不再啰嗦,全部交给学生回家自学。点拨章法,一般在学生把课文读过几遍之后,老师根据诵读进程逐段点拨思路,为学生背诵扫清障碍,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发生。点拨精神,待到全文熟读成诵、文句疏通之后,围绕文章主题的闪光点,让学生发表见解,书写“一言心得”。教师则在对全班“一言心得”分门别类、深思熟虑后,再作专题评析。比如,在教学《管仲列传》时,就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管仲的?(2)管鲍之交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3)管仲任政相齐,做了哪些贡献?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后,笔者把学生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引导学生背诵。当然在学生回答的同时,以文代言,对一些字、句作适当的解释。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自主解决了文章重要问题,还背诵了课文,效率是很高的。
4综合比较,学会积累。
关于以上教学安排,一定会有老师置疑,那字、词、句解释怎么办,那考试怎么办?其实,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综合比较,学会积累。文言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多,因而字、词方面需要综合、比较、归类。比如《口技》课后,引导学生对“指、乳、妙”等词用法进行归类,在一单元或一段文言教学后,要对一些虚词如“之、以”等用法比较归类,最重要的是自己举一反三,如“之”字,在什么情况下解释为“的”,什么情况为代词,什么情况下不解释,还有什么情况下为“到”,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帮助学习巩固,这样通过慢慢积累,学生即便遇到课外文言,他也会懂得用积累的经验来阅读,还用得着担心考试吗?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也获得了乐趣、自信,教师也在文言课堂上得以解脱。总之,创建绿色文言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让学生喜学文言、乐学文言、会学文言。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十二
摘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去激活课堂教学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文中提出了一点教学体会,以便使语文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语文作为母语,人们从出生就开始接触,乍一听,这应该是很好学啊。但其实现实并非如此,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长时间接触造成的学生学习心理疲劳,从而丧失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2)应试教育下的急功近利,使得语文学科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人们都说语文是厚积薄发,因此,有一部分语文成绩不好的学生在高考前会战略性地放弃。这种放弃本身对语文就是一种伤害。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情况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作出了以下尝试。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掌握学生各自的学习情况呢?笔者认为,日常的座谈摸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分析,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措施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分析课文内容,设置课堂悬念。
高中语文课文虽然不像小说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很多都是有比较完整的叙事情节的。有情节就有悬念,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适当的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究。
二、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够使课堂教学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激活他们的记忆力。比如,在教授游记散文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心理,并要求学生站在自己立场上去理解,去与作者发生共鸣。在教授记叙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情节,在课堂上组织学习去模拟情境。通过模拟情境,使学生对文章本身有了更深的体会与理解,并最终升华课文意义,探寻作者心理。也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使课文内容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比如,我们在教授散文时,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并用心体会。然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这样,学生就会沉浸其中,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最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参考文献:
[1]张鹏翼。让中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j].甘肃教育,(14)。
(作者单位山西省汾阳中学)。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十三
提高语文成绩是我们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写作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升其综合能力。首先作文教学的基础在于牢固学生的基本功即听、说、读、写,这些方面得到加固和提升之后才可能适应和接受实用性作文教学理念,为了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掌握其作文写作实用性的技巧。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谈谈快速提高学生写作的实用性方式:
1.重视文章开题,这一点是为了更好地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开题的新颖和精彩会让人眼前一亮的,给阅卷教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重视文章结尾,做到不仅前后呼应,而且还需要抒情达意,成就一个完美的结局。
3.重视文章的结构。合理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同时文章的线索也不能忽视,它能让文章得到很大的升华。这三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文章类型与题目多做引导和训练才能达成的,这样反复的熟练之后才能达到快速提高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的效果。此外,学生除了具有上述写作的技巧之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和学习各种类型体裁的文章,来应付考试中的”突发现象“,以此来促进学生在作文教学实用性中的提高。同时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随笔或日记是提高其写作能力和不断积累写作素材的最好方式,教师在这方面一定要多加引导。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作文教学的创新性与实用性不应该存在取舍的问题,而是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纵观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创新是其最大的优势,正如因革新了石油工业和塑造了慈善事业现代化结构而闻名于世的美国实业家和慈善家约翰d.洛克菲勒所说:“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具有了一定水平的写作能力如果敢于去打破常规,写出来的文章绝不会平淡无味,学生的创新性培养出来一定会让其文章提升一个档次。但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创新是源于现有的知识和物质的新事物创造,应该切合生活实际,切忌脱离现实的胡编乱造,同时多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此外,活跃、开放的作文学习环境是激发学创造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上的关怀和鼓励,曾强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总之,由于高考的压力,实用性的教学方式因其在快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上的优势,高中作文教学不能缺少这一教学法,但从长远来看,因为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必须加以运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将两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成绩。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十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将,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心理成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形成推动学生产生知识探索欲望的内驱力,使学生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以及求知欲。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法设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要么来源于有争议的字词解释,要么来源于对某句话的理解,要么是受到某个文章的影响,要么是受到古人高尚情操的感染等。因此,教师要通过对课内文言文的讲授,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现代气息的语言、文言文中的知识、精彩的引导语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对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以及直观人物肖像都有极大的帮助。然而,对学生掌握字、词、句方面的基础知识,作用则非常有限。所以,“讲读”“板书”应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讲读”的示范性和“板书”的灵活性是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翻译及理解、想象联想能力等更不是依靠多媒体培养出来的。因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辅助”性原则,正确处理多媒体与板书、讲读等传统手段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功能,力争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同时,我们现用的语文教科书上的文言文部分注释十分详尽,学生可以通过注释,并且结合相关资料,自己研读课文基本上就能疏通文意。如果教师再教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讲为辅的新局面。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深化其对词句的理解。比如,有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进行学习后,相应地给学生补充了《赵威后问齐使》的篇目作为学生课堂自学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自读、讨论分析、置疑、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结合现有知识以及文章注释来分析文意和疏通文句,进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内涵和用法,充分了解文言句式的构造。
在课堂上学到的文言知识只有通过课外的消化才能真正得到吸收。教材中配备的《语文读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优秀的阅读素材。让学生对《读本》中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进行同步阅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的语言积累得到增加,还能帮助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比如,在教学《鸿门宴》时,让学生同步阅读《垓下之围》,能使学生对项羽这个人的个性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在教学《秋水》时,让学生同步阅读庄子《庖丁解牛》一文,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庄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以及庄子文章善用寓言和比喻、长于说理、想象丰富的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学生不理解词句的意思时,教师必须及时给予讲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自能读书。而我们进行古文教学的目的,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地开展,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他们拥有相应的文言文知识,进而能够阅读简单的文言文,能够体会文言文中的意境。与此同时,我们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因材施教。
-浅谈“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一线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比较......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十五
摘要:文言文中包含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国学精粹,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阐明了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包括教学资源拓宽,学习方法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等几方面,同时还阐述了教学过程中遵循的几个原则,希望能够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而贡献一己之力。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文言文教学意义重大,有助于发扬传统文化。但是,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常常以偏概全,一味地强调其严肃、深刻的一面,却没有注意到其生动、灵活的方面,部分学生感觉这方面内容不易理解,于是形成了一定的畏难情绪,导致他们丧失信心,并且还对语文课程的教学产生负面作用。
1教师应不断开发资料,进一步拓宽学习空间。
文言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基于高中语文教材,不断向外拓宽,尽量使课本走向历史,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学生深受感染。笔者在文言文授课过程中,设置相关讲座,例如《国学知多少》、《汉字之王》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感性的认知。这样他们才能够对后期的拓展欣然接受。具体以《汉字之王》为例,告诉学生汉字是我国的发明,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时至今日,仍然显示出勃勃生机,凸显了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促使他们形成自豪感、自信心。通过举办讲座,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多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令教学空间进一步拓宽。同时,拓宽学习空间需要确保语文和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考虑到文言文与现在非常遥远,因此,教师应当把过去和现在进行联系,特别是许多励志型文言文,可把现在的许多热点时政新闻融入其中。比如,可以将文言文《崤之战》与电视剧《赵氏孤儿》进行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不但应强调学生对句式、虚实词的掌握能力,还应当注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第二,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满足他们认识的心理发展规律,从简单入手,逐渐深入,使他们慢慢积累,最终才能够厚积薄发;第三,教师应当告知学生,文言文的学习目的不在于考试,旨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感知,能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第四,应当坚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基本原则,灵活选择合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创新,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3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使他们爱上文言文,主动进取。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不容易学习,要是老师可以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这样就能够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第一,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文化修养,第二,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语言来掌控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必须具有饱满的热情,精心准备,尽情发挥。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这方面,常常在文言文授课中穿插诗歌、对联、趣闻等,收效明显。
4教学内容的整体认知。
根据内容,将高中文言文划分成5种类型:(1)记述文,包括《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作品;(2)议论文,包括《过秦论》等作品;(3)人物传记,包括《廉颇蔺相如传》等;(4)山水游记,包括《赤壁赋》等作品;抒情散文,包括《滕王阁序》等作品。各类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特点,文质兼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其基本知识进行讲授,又要按照作品内容科学地分析人物、体会其风格、研究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领略其内涵,使他们体验到其中蕴含的美感。讲解各种作品过程中,还应当把握各自的侧重点,比如记述文,应当认真梳理事件,讲授历史常识与背景,从言、行等环节加以对比。对于山水游记来说,应当将寄情于景,这样除了对于景物的描绘,还有一部分抒情和说理的部分,使他们领悟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感。对于人物传记来说,主要是利用人物的言行来深入研究其内在品质。对于议论文来说,应当使他们总结其论点,掌握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使他们领略其中的智慧,最终使他们有所启发。对于抒情散文来说,应当认真对语言进行赏析,然后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不同类型的文言文的侧重点不同,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因此就必须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教授。综上所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有很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开发资料,进一步拓宽学习空间,教学中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同时,教师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如此,还应当对教学内容有整体的认知,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各种类型,选择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实践平台,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十六
1.要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
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特别是要发挥教师情感的作用。首先,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爱护和信任学生,要从心底里尊重学生。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要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走路。千万不要轻视、厌恶、冷淡、疏远或放纵、偏袒学生。这样,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乐于与教师合作,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十分敏感,哪怕是善意的一笑,关注的一瞥,信任的一点头或是爱抚的一摸,都能引起学生被爱的情感体验,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教师感动学生,学生就不但爱教师,而且爱树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这就是向师性,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其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教师要讲话是应倾注感情。教师讲得深厚感情能强烈地感染学生,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智力,转变学生思想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他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心灵的接触。”如果教师对美、丑、善、恶的事物一律无动于衷,只是平铺直叙地讲授,在学生心灵中激不起一点浪花,那根本培养不出富于进取心的学生。教师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才会对它具有浓厚的兴趣,孜孜以求、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富有感情地去讲每一堂课,使一堂课成为一曲动人的乐章,力求起调引人入胜;主旋律扣人心弦;终曲余兴未尽。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推动学生学好文化科学知识,不断追求新知,才能收到很高的教学效果。
2.发挥教材的感情功能。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文中的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或感情的抒发作用与人的情感、情绪、进而表达一种思想倾向。
语文课本本身具有浓厚的情感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充分重视这种实际和特点。注重以情动人,即以文学作品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情绪和文章中表达的美好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感化、感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成为作者的代言人,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感染的作用。如描写英雄人物的课文,应倾注赞美之情;教描绘祖国山川风光的课文,应倾注喜爱之情;教揭露反动任务丑行的课文,应倾注憎恶之情。这样教者乐教学者乐学。
3.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素质。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他们会学,还要使学生乐学,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素质、教师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爱好和才能,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能为人师表。尤其是现代教师,新世纪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教育的内容,教学的方法手段等等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师更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从而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的得到提高。
总之,乐教与乐学共同一致,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如果一个教师想让李白气势磅礴的诗打动学生,干巴巴地采用分词,释义理理顺句意。连连起整首诗、体体会中心思想五步教学法,显然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只有自己被李白的诗打动,才能把李白诗中的激情传达给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得调动教师的兴趣,一改过去那种只注重学生兴趣而忽视教师兴趣的形式,变教学为学教、乐教。
一、要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
二、发挥教材的感情功能。
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素质。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浅谈文言文四文教学篇十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选文在体裁和内容上是十分丰富的,例如选文《烛之武退秦师》、《杜甫诗第三首》、《琵琶行》、《赤壁赋》等,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在讲解这些文言文时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是要立足文本,有区别地对待。文言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诗歌、散文、传记等多种形式。其中又以诗歌、散文最为人们熟悉。“诗言志,歌咏言”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古典诗歌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诗歌中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也就是“文”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讲解古典诗歌时应以讲解作者的感情为主。与诗歌不同,散文的教学则是要“文”、“言”并重。高中文言文篇目,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等都是出自先秦至两汉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的名篇,这些名篇对后世文言散文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讲解这类文章时,一定要重视将“文”“言”结合,让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能,也要让他们了解文本的内容,包括作者的情感,甚至是一些文化知识。
二、利用语境,从“文”中学“言”
教师在确立了文言课文的教学内容之后,接下来就要面临“文”和“言”怎么教的这个难题。中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使用现代汉语进行交流、写作,所以,没有必要识记现代汉语语法的规则。学习古代汉语则不然,学生一般只有在语文课本中才会接触古代语言,所以,学生需要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虚词和语法知识。可是,单纯的背诵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学生学习文言文“言”这一方面的内容时,语境是最不能忽视的因素。因为,语境将词汇的语义具体化。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荆轲刺秦王》中有这样一句话“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其中“深”解释为严苛、刻毒,这个义项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文中推测出来。因为,这句话后面紧跟着的就是“父母宗族,皆为没戮”。秦王杀戮、没收了樊将军的亲眷,秦王这样的行为对樊将军来说可以说是太过刻毒,所以,这里的“深”的意义要与后文的内容相符。再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中“言”的义项为“告诉”或“对……诉说”,但是,我们从后面的文章中不难发现,曹无伤派人向项羽报告这件事时,刘邦并不知情,所以这里的“言”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告密。
三、字句辨析,从“言”中学“文”
文言文中“文”与“言”的关系非常紧密,我们不能脱离“文”来学“言”,同样也不能脱离“言”来学“文”。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通过“言”的分析去得知“文”的内容。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语言精练准确,用词又追求委婉巧妙,开篇“晋侯、秦伯围郑”这几个字看似平淡无奇,但却传递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晋侯、秦伯围郑”中“围”字不仅交代了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也表现出了郑国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这一句为下文的内容作了铺垫,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长于叙事,善于表现当时的外交辞令。文中烛之武与秦伯之间对话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烛之武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表现出了高超的外交能力,例如,烛之武说“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中“唯”字在文中是表示“希望”的语气词,而我们从文中也不难看出,烛之武在身份地位上远不及秦伯尊贵,“唯”一词表明烛之武将自己的地位放低,将主动权交于秦伯手中,一方面体现了双方在地位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烛之武以退为进的高超谋略。
四、小结。
高中文言文教学虽然难学难教,但是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总体上说也就是“文”和“言”两个方面的内容,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立足文本确定教学内容,通过研读课文找到“文”和“言”之间的结合点,利用“文”和“言”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一定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文”和“言”两方面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