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弈文言文教案 司马光文言文教案6篇(模板)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弈文言文教案 司马光文言文教案篇一
理解文言词语,学习摹状的说明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侧面描写的运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特殊用法。
侧面描写的作用;古今词义、用法的异同。
讲读课。
(一) 介绍“口技”,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并注意文言知识点。
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概括?
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
3.文章怎样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4.文章描写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由同学朗读,体会意境。
5.结尾有何特点?
6.本文侧面描写的作用何在?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1—3题,串讲知识点。
(五)归纳.写作特点。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作业。
学弈文言文教案 司马光文言文教案篇二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综合质疑。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构思严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懂得有书必须认真读的道理,培养刻苦好学的习惯。
1、运用对比阐明道理、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读读、讲讲、练练,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研读重点语段,学习本文运用对比阐明道理的方法;通读全文,了解本文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的写作特点。
时数:2课时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1、 文体:“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2、有关作者:袁枚,字子才,号随园主人,清代文学家。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3、有关字音: 枚( ) 斋( ) 俟( ) 辄( ) 俸 ( ) 吝 ( ) 惴惴( ) 摩玩( )素蟫( ) 庋藏( )
(要求:自由读,认真专注,边读边圈点批注。注意生字、多音字,注意停顿,尤其是一些长句的停顿。)
1. 读不准的字音 :汗牛塞屋 (sāi)若业为吾所有(wéi) 辄省记 (xǐng)
时蒙卷轴(juàn)
2. 断句
如: 黄生允修|借书(主谓之间要停顿) 然|天子读书者(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接后要停顿) 小结: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 二是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3.个别小组读文,其他小组点评。
(要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下注释、工具书,试译全文。先解释重点词语,后译句。有疑问的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到邻组求得帮助或问老师。) 1、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2、质疑、解疑 3、归纳本课的重点实词和所出现的文言现象。
(1)重点实词: 授以书 而强假焉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必高束焉,庋藏焉 家贫难致 辄省记 落落大满 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2)古今异义词: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别人妻子的尊称)
(3)一词多义:
子: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 )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但是 ) 非独书为然 ( 这样 )
(4)特殊句式: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判断句)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省略句、倒装句)
若业为吾所有(被动句)
(6)本文中虚词“焉”、“而”的用法。 焉: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②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句中语气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同“然”。)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以上③④句三个“焉”都作兼词“于是”讲,相当于“在那里”。于,介词,在。是,指示代词,那里。“强假焉”译为“在有东西的人那里勉强借来的”;“高束焉”译为“把东西捆起来高高地放在那阁板上”,可活译为“……放在高高的阁板上”;“庋藏焉”译为“收藏在那里”。) 而:①授以书而告之日(并列连词,一说,递进连词,并且。)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转折连词,却。) ③必虑人强取,而惴惴焉(因果连词,因而。) ④归而形诸梦(顺承连词,可不译,或译“就”。) ⑤吾不得而见之 ⑥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⑤⑥句三个“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⑤句可不译,⑥句不译) ⑦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⑧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⑦⑧句均连接两个句子,可不译。
第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第1段,是这一部分的总领,说明以下的话是专对黄生而言。
第2段,用藏书者不读、借书者快读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书非借不能读”。
第3段,用自己切身的经历作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借书读必专”,再次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勉励黄生把握机遇,勤奋读书。“公书”与“吝书”、“幸”与“不幸”对比,很有说服力。 结尾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再次表明对黄生的期望。
1、整理课堂笔记。
2、从文章的各方面进行质疑,自问自答,至少三题。
1、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列举哪三种藏书者不读书的例子?(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①皇帝藏书很多,但是读书的很少。 ②富贵人家藏书很多,可是读书的不多。 ③祖辈父辈收藏书籍、子辈孙辈丢弃书籍的事情很多。
3、本文第一人称代词有哪些?你掌握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哪些?
明确:本文第一人称代词有:吾、余、予;我们掌握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子。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
5、“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这句话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借物者喜爱这个东西,担忧物主来讨而舍不得马上归还的心理。
6、“其切如是。”“是”指代什么?从中可见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是”指代:没有借到书回来后梦里还出现借书的情景。或:“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从中可见作者年轻时渴望读书的迫切之情。
7、文章的第三段,作者以亲身经历从正反两方面证明观点。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正面:年轻时借书困难,苦读而效率高。 反面:作官后,藏书很多反而很少读书。
8、“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叹”“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年轻人珍惜大好时光努力读书的思想感情。
9、最后,作者向黄生提出什么希望?
明确:最后,作者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10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构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在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11、文章是运用什么方法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的?
明确:(1)运用举例子的论证方法:概括列举了天子、富贵家、一般藏书家,有书不读的例子。
(2)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①天子、富贵者藏书很多而读书人很少的对比。 ②祖辈收藏书籍而子孙丢弃书籍的对比。 ③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与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不已”行为对比。 ④藏书者“姑俟异日观”与借书者“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心理对比。 ⑤我今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与昔日“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对比。 ⑥“张氏之吝书”与“予之公书”对比。 ⑦黄生“幸”与我的“不幸”对比。 ⑧天子、富贵者藏书很多,我年轻时、黄生现在无书的对比。
11、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书非借不能读”,年轻人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寻找机会,发奋读书,充实自己。
12、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体会课文的中心论点,从中受到教益呢?
明确:①对于课文的中心,我们不应机械搬用,“书非借不能读”决不是“有书不读”,而应从读书精神上去体会。作者的意思是说借书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去勤读,更容易把书记在心里,效果更好,即所谓条件差反而进步快,逆境能促人勤奋。所以我们理解课文中心,就是要发扬我国古人的身处逆境而矢志苦读的优良传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②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
课文就“黄生借书”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年轻人努力寻找学习机会,发奋读书,充实自己。这对我们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自觉培养刻苦好学的习惯。
其实从古至今,很多人在面对不利条件的时候,都能积极主动的创造条件,奋发学习,你知道这样的例子吗?
战国时苏秦刺股提神、汉代孙敬头发悬梁。就以家贫买不起灯油为例,就有汉代的匡衡凿壁借光,晋时的车胤囊萤夜读和孙康映雪诵书,南北朝的江泌随月取光。这些人都身处逆境,凭着苦读精神终于成了大学问家。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苦读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使自己学有所成。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学弈文言文教案 司马光文言文教案篇三
1.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知道为什么叫文言文吗?
2. 通过对比“口头语言:吃饭了吗?”与“书面语言:饭否?”引发兴趣
1. 自读课文,读准句读。
2. 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弈秋,“秋”是人名,“弈”表示善于下棋。
1. 小组选一篇有感情朗读。
2. 解释每句话的含义。
1. 这位老师叫什么名字?弈,秋。
2. 介绍“孟子”,解释重点字:惟、缴、俱、弗、若、非然(抢答闯关,会的同学自主站起来回答)
3. 抓住“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领悟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1. 试着背诵课文。
2 .小组互相检查。
在本节课中,我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用抢答的方式解释重点字。孩子们意兴盎然,积极抢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枯燥的文言文注释。
学弈文言文教案 司马光文言文教案篇四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弈:下棋学弈:学下棋
2、就题目提出问题
(预设所提问题:谁学下棋?跟谁学?怎样学的?学的结果怎样?)
三、初读课文,寻找节奏
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
2、老师逐句领读。(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
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
2、理解句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
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
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之:的
"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善于
"善弈者也。"善:善于
"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竞成。"者:…的人
"也":肯定的语气。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d、再吟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
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之: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之:另一个人
c、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
d、分角色吟诵课文
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教案《1文言文两则教案》。
e、师生合作吟诵
老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师读: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分别接读。
师生合作读两次)
f、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学有所成、一无所获)
4、理解④⑤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
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
(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练习两遍)
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d、感悟道理
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f、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把古人读诗文的情景能再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好了。
1、指名吟诵全文点评2次)
2、试背全文
1、出示文言文
再看一句文言文: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
2、自由读
3、师生齐读
4、理解大意
大意:比如说,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
5、再次齐吟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
背诵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一无所获
学弈文言文教案 司马光文言文教案篇五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2.简介天下奇观——海宁潮
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3.分析钱塘江潮的成因
(1) 江口成喇叭形,宽处超过百里,窄处仅十里,涨潮时,巨大的海潮涌向狭窄的江面,自然形成壮观的海潮。
(2)河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时受阻,高掀上天,前浪受阻,后浪又到,潮水就奔腾咆哮、排山倒海。
因此,观钱塘江潮水成了古今盛事。
4.简介南宋观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1)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2)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3)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二、作者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三、初读课文
1.听朗读磁带,注意读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波(jīnɡ)
2.划分朗读节奏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tíng)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zhāi) 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méng chōng)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lǚ)平地。倏(shū)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gě 无迹,仅有“敌船” ﹨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sù迎而上,出没mò于﹨鲸波万仞rèn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qǐ ﹨溢目,四马塞sè途,饮食百物﹨皆﹨倍穹qióng常时,而﹨僦赁jiù lìn 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3.字词解释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4.分为四小组,对本文进行逐段翻译。学生翻译后,教师对此进行点评。
四、整体感知
1.逐段分析
第一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2)《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总领全文。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刻画了海潮的雄伟壮观。
描写角度:
形:仅如银线 色:玉城雪岭
声:声如雷霆 势:吞天沃日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描写方法:
比喻、夸张(渲染潮涌之状)
引用(概括上文,呼应首句,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进一步描绘了海潮波澜壮阔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2)除开头仍是一句总述,水军演习写得扣人心弦,水军表演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作战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3)一场惊心动魄的演习,却结束在“烟消波散”的静景中,这采用的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动静相衬的写法
静: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动:奔腾分合、乘弄标舞、声如崩山
静:烟消波静、一舸无迹
第三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2)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壮士形象:披发文身; 手持大旗;争先鼓勇
泳技高超: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3)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请摘记出来。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
(4)你认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赞叹弄潮儿本领的?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5)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第四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
(2)文章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1)能准确地运用动词。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等动词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五、布置作业
1.全文背诵
2.完成语文同步
学弈文言文教案 司马光文言文教案篇六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3课时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