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研究方案(通用12篇)
方案是团队合作的结果,需要充分沟通和协商,以达成共识。方案的制定要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当我们面对复杂和困难的问题时,一个明确和可行的方案可以指引我们前进,以下是一些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课程研究方案篇一
一、课题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但是,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家长对幼儿的培养存在“重知识、轻情感技能”的现象,这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容忽视。为还给幼儿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我们将以此课题研究为契机、以区域活动为载体、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努力探索适合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途径与策略,探索区域活动目标的有效性、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教师介入指导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的有效性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研究,引导幼儿在区域中自主与材料、环境互动,尝试获得知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探究、交往、动手等能力,培养幼儿自主、独立、自信,创新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效提高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推进区域活动的能力;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奠定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区域活动(area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当时美国正流行“开放教育”,对国内的影响比较大。“区域活动”在英文中有多种名称,例如,游戏区(phayingarea)、学习区(leamingarea)或兴趣小组等。活动区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从刘焱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提出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区域活动是具有幼儿特点的,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多元化的活动材料、情境化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及合作伙伴,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活动。
有效性:是指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有良好的效果。这里是指区域活动目标的有效性、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有效性、组织方式的有效性、实施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的有效性等等。
区域活动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有效区域活动环境,投放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差异性的有效区域活动材料,并给予幼儿有效的启发式指导,让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去感知、思考、探索材料,与材料进行有效的互动,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方法,有效地促进幼儿探究、交往、动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三、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由于班额过大、空间范围小,开展活动区活动存在拥挤、凌乱的情况。
(2)活动区设置缺乏科学性。
(3)活动区材料的投放缺乏适宜性、动态性和层次性。
(4)教师的指导能力欠缺,不能有效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四、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活动区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皮亚杰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他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这些理论对我研究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有很大启发。
(三)以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强调人有多种智能,对每个人而言,这些智能表现各不相同,有些呈强势智能,有些呈弱势智能。这就表现为不同的个体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上可能拥有优势,相反,在另一些领域的发展上可能显现相对的弱势,因此教育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强势智能。活动区活动的宗旨就是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既能让幼儿充分满足自己兴趣、展示强项,又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其它能力。
1、文献研究法:以新《纲要》理论知识为指导,继续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广泛吸纳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幼儿园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时使用此方法。
2、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实施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获得事实材料,以取得对幼儿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
六、研究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研究,引导幼儿在区域中自主与材料、环境互动,尝试获得知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探究、交往、动手等能力,培养幼儿自主、独立、自信,创新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通过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研究,有效提高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推进区域活动的能力。
3、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奠定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
(1)区域墙饰创设及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2)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性指导策略;
(3)区域活动的有效性评价策略。
(三)研究的思路:
对当前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运用《纲要》精神及游戏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探索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策略。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区域活动的目标、内容、材料、指导策略,并邀请有关的专家、同行进行指导论证。
开发区中心幼儿园小、中、大班。
八、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年4月--**年5月)。
(1)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成立课题组,并明确个人分工。
(3)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年6月--**年6月)。
(1)对区域活动的现状进行剖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2)召开教师会议让全体教师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3)专题讲座,以理论引领实践。
(4)骨干教师区域活动观摩研讨,及时反思、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5)撰写阶段性总结及论文,完成各课题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年7月--**年9月)。
(1)区域现场展示活动。
(2)论文的撰写及汇编。
(3)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组织专家鉴定。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课题组科研人员能力保障:
(1)课题组主持人欧燕钦和蔡榕芳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育理论水平,欧燕钦是市骨干教师,蔡榕芳是县级优秀青年教师、并在20xx年参加“福建省第六期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她们撰写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
(2)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是本中心幼儿园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中本科以上学历3人,县级优秀青年教师1人,她们责任心强,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撰写的论文曾有多人次获得县级一、二等奖,具有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
2、组织保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到统一认识,分工明确,目标一致,准备充分。
组长:欧燕钦蔡榕芳。
组员:陈惠钦吴晋梅林丽香陈静静陈美燕郑贞。
3、时间保障: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组教研活动,及时总结阶段经验;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交流实验成果,部署课题研究,巩固和推广研究成果;幼儿每周区域活动时间充足,教学与科研同步进行。
4、经费保障:
学校核拨专用款项用于该课题的研究、实施。
1、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调查与分析。
2、区域活动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论文汇编。
3、各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及玩法案例收集。
4、区域活动现场展示。
课程研究方案篇二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日记是最自由的书面表达形式,绘画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的表达的形式。我发现,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来帮助孩子开始写话,不仅充分尊重了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又能降低写话书写表达的难度,更快地促使他们口头和书面语言发展。
图文日记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写话兴趣,降低了日记的写作难度,建立了学生写话的信心和恒心。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叙事或抒情、议论等方式在日记中表达出来,逐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思考,多练笔的好习惯。通过写日记探索出有效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路径,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小学生日记的界定:小学生日记,即指小学生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
图文日记:以画面为主,以文字为辅的初级“写话”形式,孩子用这种形式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笔记下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用图文日记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的方法。
2、研究图文日记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的方法。
3、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写话训练的形式和方法。
1、文献法。通过专题辅导,自学讨论,认真学习作文教学的学术论文,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检测法。通过前期检测,了解实验前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验后的检测,掌握具有说服力的数据,用以证实实验的效果。
3、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实验班前后的比较,从中归纳出实验所取得的优势。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探索图文日记的具体操作方法。
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一)、所读书目。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美)坎贝尔等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图解语文》江伟英着新世纪出版社。
(二)、阅读设想。
从即日起至xx年6月,工作日利用午休时间读1小时书,暑假期间利用每天下午时间读书。
(三)、具体时间安排。
xx年6月——xx年7月完成《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的阅读。
xx年8月——xx年9月完成《图解语文》的阅读。
xx年10月——xx年1月完成相关篇目的阅读。(根据课题研究的所需选择更多书籍)。
四、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一)、完成读书笔记的具体时间安排。
1.网上收集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知识xx年6月。
2.《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xx年6月——xx年7月。
3.《图解语文》xx年8月——xx年9月。
4.每天读书1小时,每月写两篇读书笔记。
(二)、完成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xx年7月完成研究案例分析(现状调查及分析)。
2、xx年9月完成教学案例分析。
3、xx年5月完成教学案例。
五、申请结题。
**年6月完成课题研究,申请结题。
研究结果以论文或报告的方式表现,规划方案《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课程研究方案篇三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诗歌灌溉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为此,学校在《赤足乡野—农村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的诗意追寻》市级课题的研究中,开展了中华诗词进课堂、师生同读经典、童诗童谣编创、诗歌教学研讨等诗教活动,形成了低年级童谣、中年级童诗和高年级古诗词三个层次的诗教课程。20__年,学校在这一课题结题的基础上,提炼出了“诗韵”校园文化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农村小学诗韵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诗韵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以诗韵校园文化建设,统领学校管理,构建校本课程,从而丰润学校的文化内涵,塑造学校的文化精神。诗韵校园文化建设,着眼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每天都浸润在诗韵芬芳的校园生活中,成为有“诗心”的人,从而为明天的幸福人生奠定丰实的基础。诗韵校园文化建设,着眼教师的专业成长,引领教师在充满激情,充满自信和关爱校园氛围里,提升文化品位,享受教育乐趣,成为具有诗人气韵的教师。
该课题20__年4月开题,经过两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以诗韵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总体构想。
课程主题是:让生命追寻诗意的栖居。
课程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
1、体育类课程——夯实生命根基;。
2、艺术类课程——润染生命底色;。
3、智育类课程——丰盈生命内涵;。
4、诗教类课程——畅享生命圆融。
其中,诗教类课程为必修课程,从一至六年级形成童谣、童诗、中华经典诗文三个系列,每周两读一课。其他三类课程为选修课程,每周安排两个课时供学生选修。体育类有乒乓球、篮球、跳绳、踢键,艺术类有书法、国画、乐器、舞蹈,智育类有三棋、科技。
四、20__—20__学年规范执行课程计划推进安排。
20__年8月——9月,成立规范执行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制定执行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课程方案;建立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编制学校课程的课时计划,开齐国家课程,开足课时。
20__年10月——11月,进一步完善诗教类课程的教材编制,全面开展诗教类课程的教学及教学研究活动;筹备选修类课程的师资、场地、教具、教材,逐步实施教学。
20__年__月——20__年1月,完善选修类课程的教材编制,全面实施选修类课程教学;开展诗教类课程成果展示活动。
20__年3月——20__年4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任务,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
20__年5月——20__年6月,开展校本课程的展示活动;进行校本课程实施的总结和反思,编制下一年度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研究方案篇四
一、课题的提出:
1、目的意义:
行我素,甚至走向对立。从而出现教师的“教切”与“学困”的矛盾,使教学陷入困境。那么,如何转困、脱困,改变单靠“时间”上下功夫的局面,去探索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学困生教学规律,已成为广大教师迫需解决的问题。鉴于上述背景,我们决定开展《学困生预防和矫治》的课题研究。
2、课题界定:
(1)本课题涉及的“学困生”是指由于各自不同原因表现为学习上难以达到教学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目标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而这类学生在学业上的困难是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条件下可得到转化,他们属于“学业不良者”的一部分。
(2)本课题的研究一是要帮助“学困生”诱发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动机,重新唤起和稳定其学习兴趣,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要让教师掌握帮助“学困生”脱困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做好“学困生”脱困工作。
二、实验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困生坚定“你行,我也能行”的信心,走出笼罩在学困生头上自卑的阴影,促使他们尽快转化,尽快脱困,取得新的进步。
四、平等相等,成为知心;五、改变厌学,形成热心;六、
正面教育,投入耐心。
三、实验内容:
1、本课题以我校所有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数学、语文、英语三大学科为主,兼顾其它学科,共同参与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应该拥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研究。
2、调查总结受欢迎教师的典型教育教学行为的特点及基本表现形式,探索推广的措施。
3、探讨满足学困生特殊需要的策略。
(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
4、加强教学反思,调整教育观念和行为的研究。
(1)学困生学习档案的建立:个人情况、家庭情况、表现情况。
(2)学困生的学习评价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问题。
(3)对学困生教育帮助行为与效果的反思。
(4)制定奖励学困生制度。
四、实验方法。
程中情感活动,共同营造一个互相合作,互相尊重的教学氛围。
2、兴趣层进原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对学科内容的兴趣是互相促进,递进上升的。为此教师必需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困生渗与教学活动,以培养其在活动中的兴趣,并得以积累,进一步形成对所教学科的兴趣,感受到学科的魅力。
3、激励性原则学困生的“优”和“劣”是相对的,并且他们都处在运动和发展之中,从本质上都是要求进步和积极向上的。因此要激励学生,气可鼓而不可泄。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扬其所畏,克服不足,同时要抓住他们素质结构中的品德、意志因素,促进其它因素的发展。已致形成一个“思想鼓励、舆论导向、提供机会、积极评价、励成功”的激励机制。
4、循序递进原则学困生思维容量小、节奏慢、教学上切不可跨大步或拔苗助长,否则道得其反。为此在教学目标设置上要遵循渐进由旧到新、由低到高。同时要注重学困生学习量的递进、学习难度递进,参与学习次数的递进,并控制其递进的幅度,使他们在循序渐进之中逐步提高。
端正,学习动机不强烈,认识结构不合理。若他们学习情况,成果得不互及时的反馈,就会使他们丧失意志。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及时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以产生激励效应,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实验对象:本校各班的学困生。
六、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3月)收集有关资料,学习研究,初步形成研究方案。
2、调查阶段(204月)对造成学困生成绩分化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3、实施阶段(5月―7月)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结合学困生本人进行实证性研究,记录实施的过程和效果,并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
4、结题阶段(月)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写一份详细具体的结题报告。
七、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韩世昌。
副组长:马凤梅。
组员:马桂花马秀马耀梅朱敏郑永霞海霞马凤娟姬莉红梁向旌姬秀丽。
课程研究方案篇五
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
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
二、研究目标。
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
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
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
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
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
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
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
四、教案设计要求。
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
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
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
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
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
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
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
课程研究方案篇六
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最近在全国正式启动。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许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九年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此阶段学生就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使我们课改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根据纲要精神出台的《音乐课程标难》,又在音乐学科范围内做了更具体的要求。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鉴于我区是这次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本文特选题为“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动和主票观点。
(一)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验证性研究。
1、验证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实验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适切性,根据实验情况,分年度形成对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
2、检验实验教材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教材改革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3、检验实验教材在试验区的可行性。教材是否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否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教材内容的组织是否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体验、模仿、讨论的建议。
4、实验教材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实验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认知发展的适切性研究j实验教材主题式的课程体系、语体风格、呈现方式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
(二)教师培训与提高研究。
1、培训内容:设置以问题、专题为中心的结构体系。分解为理论与技能、考察与实践、课题研究三大板块。
具体内容包括(回)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1)新课程的教与学;(2)新课程与学生发展;(3)新课程与教师教育;(4)新课程与教学评价;(5)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实施与评价;(6)教学方法的新探;(7)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2、培训模式:分解为专题培训、反思实践培训、案例式培训、观摩研讨培训、课题研究培训、导师指导培训、学术沙龙培训、网络交流培训。
3、培训目的:(1)被培训者对新课程有着思想上的共鸣与理念上的认同;(2)被培训者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以提高;(3)建立一支热心并胜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音乐教师骨干队伍;(4)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改革与课程评价研究。
1、评价内容:(1)学生方面: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2)教师方面:评价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
2评价方法:(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3、评价流程:档案纪实、分项积累:发挥特长、强项评价:鼓励为主、综合评定。
(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1、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1)提供必要的音乐教学设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2)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拓宽音乐教学容量;(3)加强学科整合,构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2、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3、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三、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创新程度。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鼓励探究式学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3、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4、本课题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目的中从四个层面强调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做法。
5、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6、体现了学科功能即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功能、有陶冶情操培植学生品质的功能、有健身育心的功能、具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功能。
7、本课题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二)理论意义。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三)应用价值。
1、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音乐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经验,培养和锻炼教师,为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四、确保完成任务的基础、条件、措施。
(一)基础。
课程改革工作涉及范围很广,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必须由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统一安排。为此,我区成立了由区教委主任、副主任、普教科科长、进修学校校长、各业务部主任以及部分中小学校长组成的课政领导小组。教委主任亲自参与听课、研讨、例会等活动,了解实验工作的进程;同时我们还成立了由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校、基层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小组,及时反映基层学校的问题,及时与进修学校各部门沟通,及时反馈区教委,共同研讨,商榷解决途径。这种行政、业务、基层三维度组建起来的组织机构,为课改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使我们的课改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二)条件。
1、教师提高自我的愿望强烈,参与课改的热情高涨。
2、有多位一体的组织保证。
3、课题项目负责人是西岗区音乐教研员和科研室人员,小学高级教师,曾在《大连教育》《辽宁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获得过辽宁省优秀音乐教师称号,所写的论文在省、市多次获奖,多次上过国家、省、市、区观摩课,有实际教学经验,指导教师的课在国家、省、市获奖。
(三)措施。
1、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我们课改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工作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汇报实验情况,总结出现的问题,确定下一步工作思路,强化了实验过程的监控。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成立由科研室、小教部、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新课程实施研究中心组,定期组织全区范围内的研讨,发挥中心组的辐射作用。
3、建立教研制度。我们改变了过去各校独立教研的方式,采取全区统一教研,分片教研,及时交流,共同研究,切实把握教育改革方向。
4、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每位实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札记、教材小议、课后小结、教案、教学随想等分期上交教研员,及时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以便对新课程的验证积累实证。
5。建立经费保障制。区教委设立了“课改”专项经费,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研究程序与预用效果。
(一)研究程序。
第一周期预定为3年(20xx.7~20xx.9),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启动阶段(20xx.7~20xx.9)。
启动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开展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创设必备的条件。
2、研究阶段(20xx.9~20xx.7)。
(1)研究前期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示范等手段,迅速将教师送入实施实验的轨道。
(2)研究中期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交流等手段,有效地将骨干学校和骨干教师引入研究实验的层面。
(3)研究后期主要任务是适时建立规范,使学校在没有外来特定支持条件下能独立实施课程,使学校、教师研究课程改革活动持续化。
3、总结阶段(20xx.7~20xx.9)。
全面总结实施课程改革实验,提炼研究成果。
(二)预期效果。
1、阶段及周期实验报告。
2、新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3、全员培训经验总结。
4、课题评价经验总结。
5、新课程资源开发成果。
6、对小学音乐学科实验教材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7、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课程实施研究报告。
课程研究方案篇七
课程研究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课程的研究,教师能够对教育教学进行科学规划,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下面将结合个人经验,从课程设计、教材使用、评价方法、现代技术和教学创新等方面探讨课程研究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是课程研究的核心。在我研究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针对语文课程,我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水平,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式阅读课程,让学生通过课堂的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课文阅读能力,还能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材使用也是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我的实践中,我特别注重教材导入的方式和教材的补充拓展。通过引入外部资源,比如媒体资料、实例分析等,我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材的使用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评价方法是课程研究的又一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课程。在我的实践中,除了常规的测试和考试评价外,我也采用了项目作业、小组讨论、实践体验等多种评价方式,以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还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现代技术在课程研究中的应用也对教育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我们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我的研究中,我运用电子课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多种技术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游戏等方式进行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加了课堂的活跃度和互动性。
教学创新是课程研究的终极目标。我们在研究课程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我的实践中,我开展了项目化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多种创新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课程研究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课程研究,我们能够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课程设计、教材使用、评价方法、现代技术和教学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相信在今后的课程研究中,我们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成长贡献力量。
课程研究方案篇八
二、问题的提出:本园位置处于孟家沟村,前身为孟家沟小学,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幼儿园的性质为公立幼儿园,无论在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和教学物资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幼儿园的生源现状却不甚如人意,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去了相对较远的孟家沟仁和小区里面的私立幼儿园。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幼儿教育,这对我们幼儿园的发展是个很好的机遇,但生源是幼儿园生存发展的根本,在有利的环境下,如何扩大幼儿园的生源,更好的发展我们的幼儿园,提高幼儿园的知名度成了我们当务之急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
幼儿园全体幼儿及其家长。
20xx年10月-20xx年6月。
以实验研究法为主,观察法、操作法、调查法、谈话法、文献法等方法为辅。
(一)让幼儿认识各种常见的色彩,学习正确的涂色方法,对多种色彩感兴趣。
(二)通过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感知,诱发幼儿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开启智力,在获得美感和喜悦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想象—表现—创造”来开展活动,让幼儿观察、游戏、创作等具体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色彩的运用。
课程研究方案篇九
1.时代的呼唤。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均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给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要求“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灵感,迸发创新的火花,产生优秀的佳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3.改变语文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大多是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这种作文形式新、约束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才能,展现个性的广阔天地,便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符合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方向。
但是,归纳学生的材料作文写作,主要存在“四大难”。(1)脑袋空空,寻找素材难。(2)假话连篇,抒写真情难。(3)题材老旧,标新立异难。(4)语言贫乏,准确表达难。
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1)认识模糊,训练不到位。很少有教师从课堂教学到批改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2)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得分捷径。因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及老师的作文训练是以应试为中心的,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再强调立意、选材、结构、谋篇,不再要求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而是片面追求得分捷径。(3)观念滞后,重视不够。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都有材料作文。正因为它是一种新生事物,好些人困于传统的观念一时还转不过弯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去好好地研究它、也不去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训练,从而导致作文教学与实际需要的脱轨。(4)课程资源配置严重不足。
1.探索语文高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优化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
2.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提升学生作文素质和语文教学成绩,进而形成语文教育的特色,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1、自主性原则:学生是本研究一切活动的参与主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与特点,来展开实验。自主在本实验中即是出发点又是归宿,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始终,只有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
2、实践性原则:研究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的各种途径与方法,都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活动来体现。实践是认识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活动设计的实践性,为主体的有效参与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3、开放性原则:教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评价开放,应是本研究遵循的原则。内容的开放,有利于教育综合信息的整合,更适应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需要;形式的开放,有效地拓宽教育的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方法的开放,有利于激活思维,使策略运用准确到位,促进实践的深入实施;评价的开放,有利于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形成,推动课题的实施。
根据自己多年带高三的工作实际和毕业班的学生需求,我将自己的课题研究内容定位为“创新写作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学会写新材料作文”。
1.研究周期:四年(20xx年3月——20xx年9月)。
2.研究步骤:
分三个阶段展开研究: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3——20xx.9)。
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新课改相关的理论与作文教育理论。利用图书室、互联网、自订(购)的报刊杂志(书籍)学习,不断开阔知识视野,丰富理论水平。
在学生中进行作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为课题提供重要依据。
确定自己子课题的研究方向为“高三学生如何写新材料作文”。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xx.9——20xx.6)。
具体研究分三步走:
1.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20xx.9——20xx.9)。
2.积累作文写作素材。(20xx.9——20xx.9)。
3.合理安排文章结构。(20xx.9——20xx.6)。
任务及措施:
(1)总结个人课题研究得失,并围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理论支撑、原则方法、研究过程以及预期成果等,与课题组其他成员展开讨论,反复论证修改形成深化研究的新的课题方案。
(2)按方案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并收集有关材料。
(3)根据效果调整或完善课题研究。
(4)总结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20xx.6—20xx.9)。
整合有关资料,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结题。
本课题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的研究,因此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1.在研究前,采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先进理论、他人研究成果,并认真学习、分析和研究,吸收其精华。
2.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综合法(理解、阐释、反思、体验、感悟等)等方法。
3.在研究后,采用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研究效果调查法等。
具体培养学生创新作文的途径:
第一、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以积累创新素材。
第二、开展艺术欣赏,以感悟创新之美。
第三、轻松作文,以营造创新氛围。
第四、写想象作文,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第五、打破思维定势,以便掌握创新方法。
第六、作文指导和评点侧重命题、选材、结构、语言,以体验创新乐趣。
1.20xx年10月拟完成《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教学观摩课的录制,做好课后反思及教学案例分析。
3.20xx年1月前指导学生参加中语会“创新杯”作文竞赛,获奖学生在10人次以上。
课程研究方案篇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的学习已经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也不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但审视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不令人乐观:其一是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教师本身不爱读书,又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呢?其二是家长支持力度不大,多数家长只要求孩子学好课本知识,并且周末的时间全安排孩子上各类语数兴趣班,至于课外书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即使让孩子读课外书,也读一些与作文有关的书,比如:日记起步,作文起步等,对孩子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其三是孩子没有一个好的书香氛围,仅有的一点热情很快消失,便成了负担。其四是对课外阅读课指导薄弱,很多教师都专注在书本上,而且花大力气研究考试,受到考试的束缚,把课外阅读作为附属品。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一些发达国家,课外阅读已成为阅读教学目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甚至政府直接介入。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英国提出要利用班级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读物;法国在假日中心建立课外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总结出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浙江特级教师乐莲珠老师出版了《快速阅读教学》一书,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上有其独到的见解。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2、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效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否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否阅读。因此,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3、心理学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有效渠道。因为大量阅读扩大了信息的输入和积累,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人格与才华向高层次发展。再者,根据人的发展关键期论点,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
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课外阅读有效性”:所谓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效”意味着人们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的一切付出都能产生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目的。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符合规律性,本课题是指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和符合规律性,由于它是符合规律性的,因此就能事半功倍,又因它是讲究实效性的,因此就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达到最佳的效果。
“实践研究”:即行动研究,就是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矫正行为,增强实践的有效性,即在课外阅读的活动中研究课外阅读。
1、本课题从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入手,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探索小学六年课外阅读的内容、阅读的形式以及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形成学校课外阅读指导特色。
2、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让教师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同步,探索有效的指导形式,提高推荐阅读的质量,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外阅读,品尝课外阅读的乐趣,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通过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使学生喜欢阅读,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学会做人。
(一)研究对象:小学段全体学生。
1、调查研究法。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归纳出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积极与消极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此方法一般用在研究初期。
2、行动研究法。“周晓玲名师工作室”的六个学员所在学校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边行动边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这一方法伴随着整个研究过程。
3、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不断收集教师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及时总结,定期交流。在研究后期采用此法较多。
(一)、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实践研究的途径,通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养成“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知书达理”的文明人。
2、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自能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阶段要完成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制定体切实可行的措施。
3、分年级段研究内容(此次研究主要以低、中年级段学生为主)。
1)、小学低年级段(1——2年级)。
(1)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2)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词。
2)、中年级(3——4年级)。
(1)阅读著名童话、寓言、故事。
(2)阅读浅显历史故事,科普科幻读物,古今中外寓言。
3)、高年级(5——6年级)。
(1)阅读面扩大,开始阅读文学名著,及科技文章。
(4)二年内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至少读学校推荐书目不少于5本书。
(二)、研究方法与途径。
(一)保证课外阅读时间。
(1)每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各班按课程表上好每周课外阅读指导课。
(2)每天保证20——30分钟家庭自由阅读时间。
(二)保证阅读量。
我校的课外阅读实行“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的阅读量为5万字,分解到各个学期,每学期应达到12500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分解到每个学期应达到10万字;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为了保底,每天阅读量500字左右。
(三)推荐课外读物,做到“两统一”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篇章,推荐读物,做到在统一的时间阅读统一的书籍,既便于检查,又便于学生及时交流,提高阅读质量。
(四)指导学生阅读。
1、上好阅读课。
(1)确定经典著作书目。
(2)制定阅读指导课计划、撰写教学设计。
(3)每月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4)每学期一次阅读指导课展示活动。
2、做好读书笔记。
3、开展多项活动,加强阅读交流。
这一环节是激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动力环节。在学生读书有了一定收获或读完一部书后,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交流读书“成果”,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平台,让学生畅谈读书收获,享受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创新。操作方式有:
(1)每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2)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课外阅读展示活动。
具体形式可以是:故事会、书评会、演讲、朗诵会、作文比赛、阅读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谁读的课外书多评比赛……这些“交流展示”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对话及成果的展示中交流读书方法,提高生命创新的价值,而且会激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兴趣,把课外阅读进行到底。
(五)加强考查与评价。
通过考查与评价,监测本方案的有效性以及对方案的实施情况。既要考察各班级对方案落实与否,又要考查学生每天读与未读,读得多少,阅读习惯形成的好与差,以便确定对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对学生的考查主要依据是以笔墨为凭。
1、教师定期检查。如检查读书卡、读书笔记等。
2、家长督促、检查。
3、小组同学互查。
对教师的考查重在考查其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及活动开展情况,具体考查内容有:
1、检查班级课外阅读活动课是否有活动方案计划、教学设计。
2、检查班级是否有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
3、进入班级随堂听课外阅读指导课。
4、每月有课外阅读活动小结,每学期有总结。
(六)科研手段。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边归纳,边总结,形成一套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方法与策略。
2、个案研究法。
要求研究者从本专题入手,针对某一课例、某次活动等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
3、调查法。
专题研究之前及研究过程中,采用调查方式,进行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相信通过制定方案,具体实施,考查评价,进行持续改进,层层深入,循环上升,一定能将“课外阅读”扎实有效地进行到底,让我们的学生“嗜书如命,每天阅读,务成习惯,终生坚持”!
(一)、课题前期工作:20xx年4月—20xx年5月。
针对现有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象,学习、研讨提出课题:如何改革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使之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选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课题,学习有关方面的资料,对研究内容有清楚的认识。
(二)、课题启动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准备。
(三)、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8月—20xx年4月。
1、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深入实践研究。
2、按方案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定期组织案例分析与交流。
3、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并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4、开展“阅读汇报课”和教学设计、经验论文撰写等活动展示活动成果。
5、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四)、课题的总结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2、对于在研究中形成的所有材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认真撰写结题报告,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
3、全面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的努力,使学生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能做到“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在阅读中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增强语言文化积淀提高阅读能力。
2、推出显现研究成果的观摩课;
3、编写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4、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
5、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
6、反映研究活动的影像资料。
课程研究方案篇十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版)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温儒敏教授也曾说过:“语文课改,读书为本”。统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编排体系中进一步明确了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快乐读书吧”为载体,12册教材12个点,文体阅读序列清晰,充分渗透了分级阅读理念,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将书目的推荐和读书的方法渗透其中,对课外阅读进行了系统的指导。本课题将着力于研究不同年段“快乐读书吧”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指导,在遵循学生主体的基础上,精准定位学习要素,精心设计导读活动,找到学生与文本的融合点,扎实推进整本书阅读,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发展言语能力,实现生命成长。
“快乐读书吧”是统编教材用心设置的一个全新的栏目,其传递出的语文学习重要价值信号及教育的深远目标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大量阅读是学好语文的最根本方式,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指导学生通过“快乐读书吧”的学习将阅读的外延扩展,进而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快乐读书吧”的教学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研究领域,目前老师们有所涉猎,不过仍呈碎片化的状态,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整个教材的体系的课程化的建构也未成体系。
我们将深入研究本课题,旨在通过系统化解构统编教材,设计涵盖所有“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导读课、推进课和读后交流课,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实施路径和评价方法,形成体系化的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程,促进校园读书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本课题致力于研究统编语文教材小学阶段12册教材的“快乐读书吧”课堂教学导读策略,以及“和大人一起读”阅读技法指导,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融合与迁移,推进整本书阅读,做到“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根据教材中“快乐读书吧”在不同学段的设置的主题和特点及课题研究成员的实际情况,分学段进行有针对性、有主题的研究。研究重点是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儿童从丰富的语言材料中获得语言积累,从优质的阅读材料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形成良好的整本书阅读习惯和能力。难点在于既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又能习得好的读书方法,并自然地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促进整本书的有效阅读,在有计划的、系统的、逐层推进的训练体系中提升语文素养。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低段的推荐书目以趣味性为原则,推荐简单有趣的小童谣、小故事、儿歌、童话等儿童文学内容。三年级开始增加推荐书目的篇幅和字数,以篇幅较长的汇编类作品为主:童话、寓言、科普、民间故事、古典小说等,还包括口头文学和作者文学的类型。到六年级则安排了包括成长、教育小说和漫游历险为主题的世界中长篇名著的阅读。从阅读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故事到篇幅较长的叙事性作品,“快乐读书吧”的`编排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快乐读书吧”主要由对推荐必读书目的介绍和以小贴士形式呈现的阅读指导这两部分构成,中高年段设置了“你读过吗”“相信你能读更多”等栏目,既有指导性又有激励性,旨在以一本书的重点指导带出多本书的拓展联读,形成群文阅读的模式。低段重在对阅读习惯养成的指导,也有简单阅读方法的训练,中高年级则通过更为详细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和科普作品,形成阅读能力的螺旋上升与递进,从而实现与初中的“名著导读”顺利接轨。
基于对“快乐读书吧”教学价值的解读,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一、做好三个阅读阶段的整体规划。
1.导读阶段:唤醒情绪,引发阅读的期待。借助封面、目录、插图等内容,通过猜想、补充、评价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点带面,引领学生读整本书。
2.推进阶段:组织活动,促进阅读的展开。通过做阅读记录、读书笔记、讨论会等形式为载体,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展,了解阅读效果,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在班级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
3.交流阶段:互动分享,交流阅读的收获。同坐话题探讨、演绎故事、读书笔记、主题手抄报、思维导图等方式,交流阅读心得,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精心设计“主题读书单”,实行全面推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主题读书单”,制订阅读计划。
三、上好每节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扎实有效地习得阅读方法。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通过集体备课、自主设计、磨课研课等形式,上好每节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在交流探讨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指导能力,实现自我生长。
四、由扶到放,全面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及言语能力。“快乐读书吧”重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目的是通过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实现良好的阅读活动的开展,帮助孩子实现书籍的选择、阅读和反应。切忌将这一过程变得过于复杂,加重学生心理及身体的负担。因此,要处理好“放”与“导”的关系,处理好文学阅读与语文阅读的关系,处理好规定阅读与自主阅读的关系,处理好兴趣与方法的关系,做好好课时设计,让在学生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内化语文素养,提升言语能力。
“快乐读书吧”是实现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实现教师对学生阅读行为引领的有效资源和抓手。教师要有整本书阅读的意识,要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制订有梯度的阅读计划,并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时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度,通过高质量的导读课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依托教材提供的推荐书目,恰当使用教材提示的阅读方法,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导读活动中扎实有效地习得阅读方法,为学生自觉、主动阅读课外书打下基础。
在进行“快乐读书吧”导读策略的研究过程中,课题成员要不断钻研教材,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上好每节导读课,积极撰写论文,参加阅读课堂赛课,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搞阅读指导策略的能力。
(一)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teaching)是20世纪极上半叶时期很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思想与理论,它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是一套教学策略,它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对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情景做出及时的决策。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育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化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让学生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当然不只限于发现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最优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最优化统一起来。教学过程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五个基本成分,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选择每个过程的最优化方案,发挥整个教学系统的最大可能性。
(四)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a.准备阶段(20xx.9—20xx.12)。
(1)成立课题组,确定主要研究人员,制定课题组规章制度,进行人员分工。
(2)查询一系列有关“快乐读书吧”的理论文章和案例,进行学习研究,加强理论指导。
(3)深入解读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的教学内容。
b.实施阶段(20xx.1—20xx.3)。
(1)课题组成员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并在课题群内公开发布。
(2)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研讨、赛课等。
(3)定期发布各人的教学设计、公开课、论文、案例、教学反思等,接受指导和检查。
(4)收集整理前期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总结,开展中期汇报,接受课题中期评估。
(5)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进行学生阅读成果展示、教学案例、论文、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
c.总结阶段(20xx.4—20xx.9)。
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理性分析,形成整本书阅读课程化体系,进行全面推广。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组总策划协调,开题、中期、结题报告:
2.研究方案实施的常务工作、资料建设:
3.负责课题成果的整理与编写:
4.撰写设计、上课、课例、反思、总结、学术论文,搜集过程性材料:
课程研究方案篇十二
新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日记是最自由的书面表达形式,绘画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的表达的形式。我发现,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来帮助孩子开始写话,不仅充分尊重了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又能降低写话书写表达的难度,更快地促使他们口头和书面语言发展。
图文日记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写话兴趣,降低了日记的写作难度,建立了学生写话的信心和恒心。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叙事或抒情、议论等方式在日记中表达出来,逐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思考,多练笔的好习惯。通过写日记探索出有效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路径,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小学生日记的界定:小学生日记,即指小学生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
图文日记:以画面为主,以文字为辅的初级“写话”形式,孩子用这种形式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笔记下来。
1、研究用图文日记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的方法。
2、研究图文日记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的方法。
3、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写话训练的形式和方法。
1、文献法。通过专题辅导,自学讨论,认真学习作文教学的学术论文,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检测法。通过前期检测,了解实验前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验后的检测,掌握具有说服力的数据,用以证实实验的效果。
3、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实验班前后的比较,从中归纳出实验所取得的优势。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探索图文日记的具体操作方法。
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一)、所读书目。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美)坎贝尔等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图解语文》江伟英着新世纪出版社。
(二)、阅读设想。
从即日起至xx年6月,工作日利用午休时间读1小时书,暑假期间利用每天下午时间读书。
(三)、具体时间安排。
xx年6月——xx年7月完成《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的阅读。
xx年8月——xx年9月完成《图解语文》的阅读。
xx年10月——xx年1月完成相关篇目的阅读。(根据课题研究的所需选择更多书籍)。
四、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一)、完成读书笔记的具体时间安排。
1.网上收集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知识xx年6月。
2.《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xx年6月——xx年7月。
3.《图解语文》xx年8月——xx年9月。
4.每天读书1小时,每月写两篇读书笔记。
(二)、完成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xx年7月完成研究案例分析(现状调查及分析)。
2、xx年9月完成教学案例分析。
3、xx年5月完成教学案例。
五、申请结题。
**年6月完成课题研究,申请结题。
研究结果以论文或报告的方式表现,规划方案《个人课题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