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教案(精选19篇)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编写的一份详细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始编写教案,以下是一些范文供你参考。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趵突泉泉水的特点,激发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渗透园艺文化,拓展思维,更具体形象地感受小泉的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对喜欢的部分说说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节读课文。
2、说说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趵突泉的哪些美景?
二、讲读课文。
1、学习1-2小节。
(1)自读。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
(3)说说趵突泉泉水的特点。
(4)讲解“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5)齐读1-2小节。
2、讲读第3小节。
(1)指名读第3小节。
(2)思考:大泉给你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3)多媒体欣赏大泉,说说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大泉的壮观?
(4)讲解重难点句子。
(5)自由读第3小节,交流读读最喜欢的句子。
3、学习第4小节。
(1)自读,找找这小节描写了几种小泉的姿态?
(2)选择最喜欢的姿态,交流读。
(3)想想小泉还可能有哪些形态?(从我们学校的景物方面思考)。
(山茶花、广玉兰叶、桃花、瓜子黄杨……)。
(4)画一画小泉的姿态。
(5)用比喻句说说。
(小泉一会儿冒出好多个水泡,挤在一起向上冒,真象一朵朵盛开的山茶)。
(6)说说对这些小泉总的感受。
(7)齐读第4小节。
三、巩固练习。
1、分组朗读课文。
2、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1《趵突泉》第二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二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食盐。
糖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活动与探究(二):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水
高锰酸钾。
汽油。
碘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
动与探究(三):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
乙醇。
活动与探究(四):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
试管是否干净 。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
水、植物油、洗涤剂 。
拓展训练。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矿泉水是溶液,蒸馏水是纯水。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三
一、选择题:
1、下列混合物中,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
a.石灰水b.泥水c.碘酒d.牛奶。
2、一种液体是否是溶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
b、一种物质被分散成分子或离子均匀进入另一种物质里。
c、液体是均一的、稳定的`。
d、长期放置不分层。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溶于水是扩散过程,所以溶解都是要吸热的。
b、溶液中只可以有一种溶质。
c、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
d、条件不改变时,溶液放置多久,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4、向图中的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a.活性炭b.氯化钠c.硝酸铵d.氢氧化钠。
二、简答题:
1、写出下列溶液中溶剂的名称。
碘酒,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硫酸铜溶液,医用酒精。
2、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1)从你能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写出其中两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的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1,你的预测;
因素2,你的预测。
(2)从你所列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预测。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社会实践:调查干洗衣服的原理。
布置作业:课本33页3、4题课后记:本节内容既贴近生活,又有一定的悬念,学生学完本课后感到收获很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四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通过水和油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
课题。
授课人。
吕芳。
学校。
江苏省天一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仪器、药品。
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 。
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
会变红色。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
哪些溶液?
[指导分析]。
出示四瓶溶液:h2o2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
[设问]。
(1)什么是溶液?溶液就是含水的液体混合物吗?
(2)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2)你能解释蔗糖、食盐、碘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分析解释]。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放多媒体动画:蔗糖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学生讨论回答:
agno3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澄清石灰水……。
讨论回答(1)都含有水。
(2)都是混合物。
(3)都是液体。
(4)都是澄清透明的。
在试管里加入少量药品,充分振荡,观察解释。
蔗糖 食盐 碘。
水 水 酒精。
学生阅读理解溶液、溶质、
溶剂的概念。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增强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通过回忆微观粒子的运动理解溶解的过程。
二、教案。
[板书设计]。
均一性。
澄清。
第九单元溶液。
特征。
溶液。
外观。
透明。
稳定性。
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组成。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
液
2、乳浊液——洗涤剂乳。
化功能——清洗油污 。
溶质 溶剂。
(固、液、气) (液)。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五
周二中午第三节在九年级四班我上了这节课,恰逢里庄中学的老师来听课,总体感觉,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1、学生参与面比较大,学生自主学习落实比较到位,小组展示还比较充分。
2、制作的课件简洁实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而不是让课间牵着老师和学生走。
3、达标练习环节新颖,使用了“摘星啦”抢答形式,而且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思考时间,然后老师再说“开始”,在答题时追问步步紧逼,提升了课堂的深度。
1、演示实验没有做(我有点懒——准备一个实验最少两节课的时间,再说这个实验用品实验室也不全)只放了实验视频,学生虽然从视频中有了清晰的直观认识,但是毕竟不如做实验好。
2、学生预习不是很充分,小组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于概念个别同学掌握的不是很牢。
3、对于“学困生”关注不是很到位。
总之,现在的课我觉得是越来越难上了,需要思考和提升的地方太多了,这段时间我的研究目标是既要落实学生的思维深度,又要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既要让课堂热热闹闹,更要让学生多一些沉淀。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六
我们都知道水和空气一样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观察我们的生活,可以发现溶液也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也离不开溶液, 那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有哪些?除水以外还有哪些常用的溶剂?为什么厨房中用洗涤剂就可能把带油污的碗筷洗干净?等等一些问题都是我们想探究的。
提出问题1:同学们所见过或用过哪些溶液,大家想不想知道溶液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畅所欲言)此时向学生展示实验室中常用的几种溶液(颜色不同,便于学生观察)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接着给学生演示课本[实验9-1](为形成溶液的概念做对比铺垫)提出讨论问题:1)观察到什么现象?2)蔗糖、氯化钠、硫酸铜到哪里去了?最后形成了什么?3)后2组实验与前几组有何不同?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和特征,重点强调溶液均一性、稳定性这两个特征,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此还要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以蔗糖溶液和食盐溶液为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出问题2:水是唯一的溶剂吗?水能溶解所有物质吗?溶质都为固体吗?一种溶液中溶质只能是一种吗?怎样确定溶液中谁是溶质,谁是溶剂?给学生演示课本[实验9-2] [实验9-3]再增设一组实验:向溶解的蔗糖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学生观察完实验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溶质与溶剂的3个关系。使学生了解到通常只要溶液中有水存在,不论水的含量是多少,一般都把水作为溶剂。水能溶解许多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是应用最广泛的溶剂。所以,当不特别指明溶剂时,一般指的是水溶液。汽水中溶解的许多物质,如糖、柠檬酸、二氧化碳气体等,它们都是溶质。汽油、酒精能象水一样溶解其它物质(比如碘)。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说明水不是万能溶剂。
学生在形成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之后,又引入了悬浊液和乳浊液以及乳化作用的概念。将化学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最后通过几道练习题考察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后我又布置了课外作业,进一步巩固了本节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是演示实验过程中操作太快,有些学生课下说没有看清楚实验现象,今后要引起注意。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七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食盐。
糖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活动与探究(二):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水
高锰酸钾。
汽油。
碘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
动与探究(三):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
乙醇。
活动与探究(四):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
试管是否干净 。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
水、植物油、洗涤剂 。
拓展训练。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矿泉水是溶液,蒸馏水是纯水。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八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洗衣服入手,展开实验探究,层层深入。学生兴趣较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体现了化学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探究,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够准确,语言表达还缺乏逻辑性。这就提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自己所想的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受时间限制,本来学生有一些问题和疑惑想问,但教师没能给与充分的时间来解答,是本节课的不足。
总之本节课设计思路是好的,可能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尽人意,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九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洗衣服入手,展开实验探究,层层深入。学生兴趣较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体现了化学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探究,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够准确,语言表达还缺乏逻辑性。这就提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自己所想的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受时间限制,本来学生有一些问题和疑惑想问,但教师没能给与充分的时间来解答,是本节课的不足。
总之本节课设计思路是好的,可能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尽人意,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十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
实验用品。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氯化钠、硝酸钾、蒸馏水,投影仪、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
在各盛有10ml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缓缓地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固体,边加入、边振荡,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能再溶解为止。(保留试管里的溶液,供下面的实验用)。
〔讲述〕此实验说明,在室温,在。
10ml水里,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板书〕饱和溶液。
〔讲述〕在上面的实验里,在室温下当氯化钠或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当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了。
〔板书〕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板书〕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因素。
〔演示〕实验二。
〔演示〕实验三。
给(实验一)里盛有氯化钠溶液和剩余氯化钠固体的试管缓缓加入水,边加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氯化钠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水振荡,直至氯化钠固体完全溶解。
〔讲述〕这两个实验说明,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显示投影卡片:
〔小结〕定性特征,一般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十一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通过水和油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
课题。
授课人。
吕芳。
学校。
江苏省天一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仪器、药品。
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
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
会变红色。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
哪些溶液?
[指导分析]。
出示四瓶溶液:h2o2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
[设问]。
(1)什么是溶液?溶液就是含水的液体混合物吗?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2)你能解释蔗糖、食盐、碘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分析解释]。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放多媒体动画:蔗糖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学生讨论回答:
agno3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澄清石灰水……。
讨论回答(1)都含有水。
(2)都是混合物。
(3)都是液体。
(4)都是澄清透明的。
在试管里加入少量药品,充分振荡,观察解释。
蔗糖食盐碘。
水水酒精。
学生阅读理解溶液、溶质、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增强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通过回忆微观粒子的运动理解溶解的过程。
二、教案。
[板书设计]。
均一性。
澄清。
第九单元溶液。
特征。
溶液。
外观。
透明。
稳定性。
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组成。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
液
2、乳浊液——洗涤剂乳。
化功能——清洗油污。
溶质溶剂。
(固、液、气)(液)。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十二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十三
观看,聆听。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起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观察、记录酸钾、磷酸二氢钾、硫酸钙于试管中,加入2----3ml分组汇报实验成水震荡,观察现象。
思考,通过对比浊液和溶液的不同,总结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否达到均一稳定)。
有水无水。
溶质气体固体非水物量少。
溶剂液体液体水量多。
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从而总结出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
溶质。
溶剂。
并能根据溶液名称,找出溶剂和溶质。继续分析营养液中溶质的状态:尿素5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钙1克、硫酸镁0.5克、硫酸锌0.001克、硫酸铁0.003克、硫酸铜0.001克、硼酸粉0.002克;加水10升,溶解后即制成营养液。
用法:盆花生长期每周浇。
在学案上画出两种物质溶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从微观的定量分析。
碳、白砂糖、酒精。
正
回归到生活中,让学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力。【总结提升】总结:溶液在跟多领域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尖端科技。溶液的发展前景是无限的,这正需要同学去探索发现。
溶液促进生产生活发展学习的目的和出发点应用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延伸:混合体系的研究方法。
运用类比法,让学生学会给溶液命名,并能根据溶液名称,找出溶剂和溶质。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十四
重点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计算;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
药品:硝酸钾、水蔗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演示实验]用a、b两个烧杯各取50克水,烧杯a中加入5克蔗糖,烧杯b中加入10克蔗糖,并用玻璃棒搅拌至蔗糖全部溶解。
2、两种溶液哪一种浓一些?哪一种稀一些?为什么。
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溶液组成有几种表示方法,初中先学习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这两种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投影]例题1、见课本。
[讨论]例题1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为多少克?
[板书]。
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讨论]1、在14%中的100与溶解度概念中的100克的含义是否相同?
2、在14%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占多少?
[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实验,实验内容如下,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克硝酸钾,向b烧杯中加入10克水,并用玻璃搅拌至全部溶解。
[讨论]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克?
2、在原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4、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本课知识小结]1、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2、理解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溶剂的质量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重点难点根据溶解度求溶液中溶制裁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相互换算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用品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1、什么叫溶解度?溶解度强调哪些方面?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其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各多少克?3、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设问]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要件、找出区别和联系?
[投影]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条件。
一定温度。
不定温。
状态。
饱和。
可饱和可不饱和。
计算式。
单位。
克
无
[引入并板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
[投影]例题2(见课本)。
[板书]解例题2。
[投影]例题3。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变形,如何计算溶质、溶液的质量。
[板书]解例题3。
[提问]如果我们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操作呢?
[板书]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计算。
2、称量、量取。
3、溶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对溶质质量分数及溶解度的概念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它们之间的换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对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有了初步的了解。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十五
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会识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和联系。
2.了解溶解性的涵义。知道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也与外界条件有关。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进一步练习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和振荡试管的操作。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托盘天平、量筒(10。
ml)、烧杯、试管、药匙。
高锰酸钾、淀粉、硫酸、医用酒精、硝酸铵、硝酸钾。
四、教学过程。
[当堂配制并展示下列几种液体]。
(1)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并搅拌均匀;
(2)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淀粉并搅拌均匀;
(3)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硫酸并搅拌均匀;
(4)浓度为70%的医用酒精。
生甲:属于溶液的'有高锰酸钾溶液、硫酸溶液和酒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中,溶质是高锰酸钾,溶剂是水;硫酸溶液中,溶质是硫酸,溶剂是水;酒精溶液中,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
师:__×回答得是否正确?谁有补充?
生乙:应该叫做高锰酸钾水溶液、硫酸水溶液、酒精水溶液。
(l)溶质在一定条件(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下,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呢?
(2)不同溶质,在相同条件(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下,溶解的量是否相同?
以上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进行讨论,提出实验方法,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同学间的议论]。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十六
本课通过学生深入生活和经历市场调查入手,充分感受到表示溶液组成有多种方法。接着又配置三种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过观察颜色的不同来感受溶液的浓稀,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所学知识上来。让学生从三种不同的经历,即市场调查、实验操作、生活经验,来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随后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即为所配置的溶液设计标有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标签。学生发现在多种表示方法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显得较为简单,从而归纳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认识规律,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接着进行了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些应用,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最后通过创设模拟社会现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十七
一、选择题:
1、下列混合物中,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
a.石灰水b.泥水c.碘酒d.牛奶。
2、一种液体是否是溶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
b、一种物质被分散成分子或离子均匀进入另一种物质里。
c、液体是均一的、稳定的`。
d、长期放置不分层。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溶于水是扩散过程,所以溶解都是要吸热的。
b、溶液中只可以有一种溶质。
c、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
d、条件不改变时,溶液放置多久,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4、向图中的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a.活性炭b.氯化钠c.硝酸铵d.氢氧化钠。
二、简答题:
1、写出下列溶液中溶剂的名称。
碘酒,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硫酸铜溶液,医用酒精。
2、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1)从你能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写出其中两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的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1,你的预测;
因素2,你的预测。
(2)从你所列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预测。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社会实践:调查干洗衣服的原理。
布置作业:课本33页3、4题课后记:本节内容既贴近生活,又有一定的悬念,学生学完本课后感到收获很大。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十八
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计算;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讨论式教学法。
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
药品:硝酸钾、水蔗糖。
[演示实验]用a、b两个烧杯各取50克水,烧杯a中加入5克蔗糖,烧杯b中加入10克蔗糖,并用玻璃棒搅拌至蔗糖全部溶解。
2、两种溶液哪一种浓一些?哪一种稀一些?为什么。
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溶液组成有几种表示方法,初中先学习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这两种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投影]例题1、见课本。
[讨论]例题1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为多少克?
[板书]。
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讨论]。
1、在14%中的100与溶解度概念中的100克的含义是否相同?
2、在14%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占多少?
[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实验,实验内容如下,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克硝酸钾,向b烧杯中加入10克水,并用玻璃搅拌至全部溶解。
[讨论]。
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克?
2、在原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4、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本课知识小结]。
1、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理解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溶剂的质量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重点难点根据溶解度求溶液中溶制裁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相互换算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用品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
1、什么叫溶解度?溶解度强调哪些方面?
3、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设问]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要件、找出区别和联系?
[投影]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条件。
一定温度。
不定温。
状态。
饱和。
可饱和可不饱和。
计算式。
单位。
克
无
[引入并板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
[投影]例题2(见课本)。
[板书]解例题2。
[投影]例题3。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变形,如何计算溶质、溶液的质量。
[板书]解例题3。
[提问]如果我们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操作呢?
[板书]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
1、计算。
2、称量、量取。
3、溶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对溶质质量分数及溶解度的概念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它们之间的换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对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有了初步的了解。
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十九
尊敬的林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是一节课前说课。
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置了三维的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1.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
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思维特征: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观察现象、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直观生动实验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学生以分组实验和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方法。
这是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学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