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实用16篇)
写作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逻辑性。注意总结的总结与应用;感谢下面的分享,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优秀总结的案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版画教学一直以来就因其自身媒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而有利于培养“宽口径”的艺术人才,版画在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比其它画种更有优势,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设计的语素,加强设计的表现力。艺术设计专业版画教学应遵循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原则、主导作用与主动性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创作意识与专业技能并举的原则。
一、当前创意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纳入了经济战略轨道。
预示着设计在新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创造型思维与素质能力的培育自然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当代多元化的语境下,即将走向社会的设计专业的大学生面对的环境与工作是复杂多样的,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会胜任。然而,许多院系设计教育只重视计算机图形软件的学习,对人文素质、审美情趣、综合能力的培养较忽略,学生个人的、积极的、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对社会对生活更是陌生,导致毕业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均较弱,缺乏适应能力。许多院校在设计专业开设一年左右的绘画基础课程,设置了素描、色彩、中国画等课程,却几乎没有开设版画课(包括版画选修课)。而版画教学一直以来就因其自身媒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而有利于培养“宽口径”的艺术人才,开设版画课程完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国内许多院校艺术系科都相继建立了版画工作室,拥有较好的教学资源。在当前新的教育背景下,将版画工作室建设为开放工作室,整合版画教育资源进入设计教育领域,是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后版画教改迈向公共教育的重要举措。作为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应从多方面的能力去考虑,把动手、想象、表现能力整合起来训练。版画在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较其它画种更具训练意义,其重要性如下:
(一)版画具有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的教育价值。
从人才发展战略来看,探索精神与创造型思维的培养远比知识的摄取更为重要。版画具有造型艺术的共性,又具有“版”与“印”的特殊性,版画实现画面形式的间接性和对媒介物处理过程的创造性就是其特性,其实验性是一种探索精神即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版画在艺术教育价值方面比其它画种更有优势,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设计的语素,加强设计的表现力。实际上版画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创作成果,而是培育学生崇尚原创性的探索精神,这种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学生将来在工作与事业上创造力的发挥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版画有助于培养学生工作的计划性。
版画的特色是“间接性”,其制作从构图阶段开始,直到最后的印刷阶段,都需要周详的计划。在整个版画制作过程中,学生的预想能力、开展工作的能力、操作能力、心理上的耐久力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都必须全面调动和发挥,并不断发挥出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效益。这种学习有助于培养工作的计划性,使学生的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三)版画与工业科技的联系最为密切。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版画是最依赖技法手段的艺术种类,与工业科技联系密切,经常因技术的发展带来版种、板材、印刷工艺的更新。因而,我们在认识版画的概念上,要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从版画的间接性、复数性及平、漏、凹、凸媒材转化的艺术属性出发,拓展版料的利用,引入更多的材料媒介,生成多种边缘技法,而不限制于传统版画的概念。近年来在教学领域,丝网版画、铜版画发展很快。铜版画的的金属制作感和化学腐蚀性使其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而丝网版画的进步,使版画的概念被拓宽到了印刷领域,丝网印刷广泛应用在各种领域,可以在金属、陶瓷、玻璃、塑料等材料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上印刷,对商业、广告业、电子业、制造业等行业都有促进作用。
二、作为在设计教育中负有新的使命的版画教学,如何定位。
这里,我们以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依据,提出如下几条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原则。
版画的优势不仅在于它有复数性和丰富的种类以及可利用的多媒体影像技术,更在于它有极强的创造性。版画创作教学由于媒材的介入和创作过程的计划性和设计感,呈现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优势,版画极具个性张扬的创造力也正是设计类学生要具备的个性创意和个性设计。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作为版画创作的原动力,其内在规律是版画创作的必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基本点、基本方法和理论的讲授外,更重要的是提倡创意为先,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将现有的创作程序肢解、组合、重构,寻找激活画面新的元素,促进他们有意义的风险探究,激发其聚合性和反思性的思考。
在课程的运作方式上,不妨借鉴国外综合工作室的方法,打破版画学科界限,强调多学科相综合。这有利于各版种技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学生进行原创性思维提供了契机。科技的进步,摄影、复印机、电脑等新媒体的介入,给版画带来了无限扩展的可能性;设计课程知识也都可以成为版画语言新的.补充。教学中,指导学生将印刷工艺、图形软件、二维构成、三维构成等课程优势与诸多版种融合;将版画的平、凹、凸、漏等概念在作品表达中进行外延性拓展,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握时机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点。此外,课程设计也要把学生的思考和经验当作可以利用的资源,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大胆尝试,在所用的技法、材料之外,派生出新的边缘技法和材料,这种尝试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艺术灵感,体现出专业而灵活多样的教育面貌。
(二)注重教学互动,主导作用与主动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中教师肩负着多种的教学任务,即是技艺的传授者,又是思维的启发者;既要教技能,还要教创作。由于版画各版种都有独特的制作手法、制作技巧,仅仅依靠讲授法教学显然不够,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对每一个具体制作环节进行技术上的直观的教学示范,学生才能尽快熟悉制作技巧;版画又具有极强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把自身的艺术创作与教学的关系拉近,将创作中的经验直接、快速应用于教学。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版画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依靠和发扬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从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个性出发,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采用形式多样、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作为师生一种合作的和生成性的活动,应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双方互动的关系问题。他们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双主体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者。版画教学一直以创作的形式进行着,这是其显著特点,学生从一开始掌握技法,就立即进入创作实践。这一特点使他们要面对创作的各种关系,如构思、造型、艺术观念、文化等与创作有关的诸多方面。教学不是单向的传输与接收的机械重复,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的交流分享与质疑交锋,这种过程的主要特征就是互动。首先,教学活动是师生一起参与的合作性活动,在共同建构课堂的同时也建构起了新的认知;其次,应以多种积极的方式控制和支持学生的协作,维持学生学习的进行;再次、借助需要的材料和技术来促进共同的、生成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创作足以代表对话教学目标达成的版画作品。
(三)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专业的版画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与特点;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并非扼杀学生个性差异,而是希望在教学中能照顾到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
1.对个别差异极可变因素作出科学分析。设计专业的版画创新教育是针对个性差异化的教育,同学之间虽然有许多共同特点,但每个人都存在着自身的优点及弱点,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必须科学地加以分析,判别和分析学生具备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学习者,应注意到不同的艺术特质、艺术品味以及对版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的差异;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表现方式以及多元智能;探索如何把学生的长处作为继续学习的基础来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分析学习中的例外情形,包括技能障碍、知觉困难、天赋、才能。
2.教学措施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应落实到每个学生。一是要“因材”,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二是要“施教”,即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风格特点,在版画创作的内容、形式、技法方面因势利导,在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把长处作为成长的基础,把错误作为产生学习的机会。对成绩优秀的少数学生,适当增加学习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满足其求知欲望。对条件一般、资质较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和鞭策,帮助查找原因,循循善诱,从他们原有的基础出发,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找到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
(四)坚持创作意识与专业技能并举的原则。
培育学生整体艺术素质是版画教育的首要目标,意识的培养先于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一种通过媒介的转换而呈现的艺术,版画具有其它画种所没有的间接性、复数性、手工制作和媒材转化等属性。从作品的创作到完成,对技术性的依赖远远大于其它艺术形式,对媒介、材料和印刷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成功与否。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对技巧、技法的学习和掌握的问题,进行规范的专业技法学习,怎样在版画制作中将材质通过独特的构成方式提高视觉体验,归纳上升为自己的精神语言,使自己的表述更具有意蕴。这是学生进行版画创作的必要基础。由于版画教学完全通过创作的方式进行,而创作教学的性质是开放性的,更多地体现个人性格和思想意识,远不是教与学的概念所能界定,即使是从作品本身分析,作品的深层内涵也还是“人”的因素多于艺术的因素。然而,有些教师却将单纯传授技术技巧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只重视技术的传授,不重视创造性本能的挖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代替教学实践,这种重技法而忽略探究艺术本体的教学必将造成学生创作视角狭窄、思路单调。这样的教育常常成为手段的教育,而不是艺术教育。
创作是源于生活的,美术作品具有文化属性和社会学意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刻影响着学生并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加强课程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用艺术所具有的文化超越性和创造的能动性来拓展版画的教育空间,这一版画教学理念对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聆听、反思周围的生活环境,感受生活和周围环境中体现的艺术要素;另一方面,将学生的经验、文化以及社区资源融入到教学之中,引入其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启动创作意识,使专业知识和人生经历交叉发展,拓展版画的艺术空间。没有这种教育,学生作品就不具有文化的内涵。21世纪的版画已由技术上升为艺术方法论的研究与试验,我们在与国际现代版画的交流中应强调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和时代感。为了与时代同步,版画教学应始终保持动态更新,将版画的题材选择、表达语言及精神指向置于当代大的人文环境的变换进程中,这样学生面对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就会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和适应能力,达到培育整体艺术素质的教育目标。
除了上述四条原则以外,还必须坚持系统有序原则、反馈与调节统一原则,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便赘述。总之,在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版画教育,符合本科教育对学生基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版画教学既体现人文性,又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它必将完成从技术到思想、从观念到艺术方法论、从版种学习到完整艺术创作的转换和进步,在关注技术的过程中成就人的教育。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二
1.1专业课程评价督促引导技工学校教学活动。
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重要的部分,对教学起着督促、引导等重要的作用、和明确的目的,科学、严谨开展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起显著促进作用,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特别能提高技工学校学生技能水平。
1.2专业课程评价是技工学校教学活动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效果。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检验和判定教学效果,是了解教学状况,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通过教学效果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3专业课程评价在技工学校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
检验教学效果、反映教学问题,因此说教学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评价要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反映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对教育有着激励作用,激励着教师学生发展,促进教学的不断反思和改进;引导着教学方法和目标稳步推进。保证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评价可以检教学效果,有效地评价教学,促进教学的发展。不单纯在某个教学阶段和教学时刻检查指导,在教育教学中,对于培养的不同教学对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教学要素都围绕教学评价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
2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技工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与大学教学模式相比,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在社会竞争中,技工学校相比大学生就业存在诸多不适应性,改变技工学校专业课程评价尤为必要,引领教学专业技能是必由之路,对于技工学的教学评价存在诸如以下问题。
2.1应用性评价体现不明显。
突出应用型技工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也就是重视技能培养,在教学中加强操作技能,到企业就能顶岗生产。这也是技工学校与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的最大区别点。技工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受大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影响,技能教学的核心地位在部分技校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专业理论课教师、技能指导教师缺乏,偏理论教学、而显得实习教学有脱节等方面。因此,应加强技校的课程教学特点,满足生产实际需要,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来适应市场化、社会化需求。
专业课程评价是以学习者的学习的主体,按教学的主要目的为向学习者提供学习的内容、途径、资源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使其专业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对学习者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另一方面做出评价和反馈,为下一轮的教学提供依据。于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来说,过依赖于考试对教学评价方法,这种单一的以考试为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几乎对教学没有任何的知道作用。
2.3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探究。
评价不能有效体现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来说,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能够玩游戏和上网等,学习态度不端正,多数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必要性,使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探究评价不能有效体现。
3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方法的`创新。
3.1建立符合技工学校教学特点的评价方法。
在技工学校中,加强实践极强的专业课评价,专业课程极具应用性。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注重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基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中,大量采用了任务驱动式开展教学,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显得相当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较为出色地完成任务。所以,评价方法要与技工学校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特点相符合,是技工院校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评价体系建立要以学生为基础,符合社会需要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3.2评价形式要以丰富多样为基础。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不能注重考试结果这种评价形式,还要充分抓住学生对问题理解和认识深度以及老师在课堂讲授中引导的做出评价。开展不同激励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例如组织技能比赛,观摩和参与一些大型比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帮助企业完成必要困难等形式,从而避免学生人数多,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往往难以开展,流于形式。可以让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划分小组,让每个小组其他组完成的任务作出评价,最后由老师作出总结性评价。通过多形式的学习引导活动,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
3.3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探究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对学生情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探究的教育培养,对学生情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探究的教育培养,要关注学生发展过程中行为的表现,包括学习兴趣与动机、大胆想象与创新、尊重证据,严格严谨、善于探索,能够坚持、乐于合作与交流、关心科学技术,参与有关活动等。在评价中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许,使学生处在一种愉悦的过程体验之中,也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世界。学生受此激发,其学习的态度取向会更加积极,学习的情感动力会越来越强,产生自信。在教学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感,用合理的言语对学生做出指导评价,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三
尊敬的领导:
您好!首先,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
我是一名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应届测绘工程本科毕业生。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始终以“天道酬勤”自励,在学好每门功课的同时,更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同时,除了认真学习课堂知识,还积极参与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通过不断的学习,我已变得成熟,稳重,具备了良好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铸就了我坚毅的性格和强烈责任心,我相信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一定会发挥出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1世纪呼唤综合性的人才,因此我时刻注意自身的全面提高,建立合适的知识结构。在测绘工程方面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cad制图、cass等各方面有了一定基础。
在贵单位人才招聘之际,我渴望成为贵公司一员,不求安逸的环境,但求一个发挥自我的舞台,往日的成功与喜悦随着毕业的钟响而去,沉淀下来的是我对未来憧憬和事业的执着追求,我深知一个合格的人才应该是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齐备,激情与稳重谦有,有高尚道德与修养的人,给我一个机会,我将与贵公司齐头并进。
再次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此致敬礼!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四
毕业设计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用于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综合素养。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是近年来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整体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具体来说,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监管机制不科学,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各艺术院校都出台了针对毕业设计课程的管理规章制度,但很多院校对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并不严格。
具体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毕业设计涉及的各环节的检查制度并不完善,导致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实际效用,不但答辩如同走过场,相关教师也对不达标的毕业设计也存有姑息迁就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此外,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方式,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间大同不异、缺少新意,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2.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
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的要求非常高,以操作性强著称。
这就是说,学生的毕业设计不能只有优质的创意,一些项目还需要具备实际的可行性。
但现实情况是,就每年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而言,真正能够能投入实践的并不多见。
具体来说,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不但在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同时也可以从设计过程中体会到。
学生常常在毕业设计初始时对选题存有很多想法,但最终却很难真正找到适用的课题。
亦或者,学生的选题质量相对突出,却超出了自己完成课题的实际能力。
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持有的态度不够严谨,资料收集不力,考察、调研不当,导致毕业设计主旨不明、内容空泛。
3.学生自身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毕业设计课程一般在大四下学期开展,这一时期的很多学生都处临就业、考研状态中,缺少全力以赴处理毕业设计的精力。
大多数人仍然将主要的时间用于他们所认为的更重要的考研、找工作上。
故有些学生在处理毕业设计作品不够投入,出现怠慢情绪,先是设计进度跟不上,最后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严重滑坡,间接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的总体质量。
4.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高等院校扩招不但直接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还引发了很多其它问题,比如最重要的,教师数量的紧缺。
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院校的老师必须一人指导十数个学生,同时还要负责日常的教学与科学,必然会力不从心。
此外,当下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甚至是博士、硕士刚毕业,缺少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选题或指导过程要求过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程。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展开教学改革以寻找更加适用的教学方法。
对此,各院校应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的办学实践,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化对毕业设计教学的管理与监督。
毕业设计教学的规章制度需要得力的监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效用,各院校应建立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分层监督机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抽检,同时将抽检的结果详细记录并保存起来。
定期检查可分为三个步骤,即初期、中期及后期检查。
其中,初期检查主要用于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用来审核课题申请和开题报告的可操作性;中期检查多采用院系抽查的方式,主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用以监督选题的完成进度;后期检查则在毕业设计作品完成以后,主要用于把关毕业设计的考核过程,对毕业设计质量、答辩及评分情况展开监督。
不定期检查多由院系组织进行,一般是对毕业设计进行抽检,抽检内容包括指导老师的工作记录、学生的考勤等等,用调节和规范毕业设计教学的整体过程。
2.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发展师资力量。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一般采用单纯的导师制,一个指导老师负责约10个学生,导师则多由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
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受日常工作的限制,他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往往难以真正应对毕业设计指导。
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师资力量的整合重组,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提升专业教学的水平,推进教育朝个性化、精英化发展。
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已有的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来看,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该方式培养的学生通常都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和综合水平。
具体来说,导师工作室应由以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充当带头人,再由5个左右的优秀的'讲师、助教和硕博士生充当主要成分。
导师工作师制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各工作室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并在合适的时候公布近期研究成果。
这种工作制度既强调学生的自身努力,也有利于导师忧患意识的发展。
工作室成立后,导师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来制定选题,学生们则根据自己的专长选定课题。
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导师的指导水平也会充分发挥效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互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教学实践。
艺术设计以实践性突出著称,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应当在实施导师工作室制的同时强化校企合作。
比如,可聘请知名设计师或业内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者将合作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发展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让学生全程参与方案构思、草图绘制及后期制作的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升华自身的设计理念,进而懂得,设计不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它同样需要实践的证明的和大众的认可。
作者:张胜利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五
理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前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从学生本身、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学校的保障三个方面来不断完善,改变这种现状。
理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系统地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有些从设计院校毕业的学生,甚至连“包豪斯”“工艺美术运动”“后现代主义”等这些词语都搞不清楚。当然,出现这种现象有很多客观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认识上的问题,是对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很多院校将自己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上,要求课程设置实践性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但是这并不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忽略专业理论课程。旷课、打瞌睡、看小说、交头接耳等现象经常会在理论课程的课堂上出现。
笔者认为,影响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对理论课缺乏兴趣,认识不够。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知识都抱有极大的兴趣,但由于其理论水平、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论课程往往设置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对于这两个年级的同学来讲,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有认识到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是一种什么关系,也没有认识到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什么样的理论课程来奠定基础,所以不知道理论课程会对专业课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理论课丧失了兴趣,学习就会毫无目的可言,更谈不上方向和结果了。其次,教师授课方式有待改进。经常会有学生谈论某某老师的课上得好,某某老师的课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这也就说明学生对老师的授课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这门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态度。有些院校的理论课老师还固守着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从头念到尾,根本没有问题的引入、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教与学之间的穿插,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艺术设计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艺术理论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视野宽、观念活,较少条条框框,敢于冲破常规去大胆创造和表现新的内容和形式,思想倾向比较复杂,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要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正确的学习心理,必须首先从思想上使其认识到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理论课程主要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一方面,作为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态度端正了,自然而然会激发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老师的授课,充分调动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另外,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正确的学习心理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首先,学生应提高自身素养,充分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现在并不缺少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设计者,软件只是一种工具,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设计思维,素质全面的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厚的理论知识,才可能用设计来表达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精神,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老师应激活课堂,勇于在教学上有所创新。加强引导需要老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讲课节奏,改善传统的授课方式。如:理论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可以将教材的内容“问题化”,让学生从问题的角度进行思考,对问题进行追问,梳理教材的来龙去脉,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理论思维的训练;教材的部分章节可以由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某一观点或现象展开讨论,并将各组的讨论结果在课堂进行交流,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具体的工艺美术作品或设计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作品的历史时期、创作背景、主要风格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新的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参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熟悉基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前沿动态,开阔眼界,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将乡土美术融入到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来,乡土美术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把乡土美术的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指导现代设计,在相关的章节展开讲述,可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
当然,学校的重视是理论课程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作为学校和院系来讲,要保障理论课程的教学顺利进行,不能一味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而削减理论课程的必须课时。学校应该从师资建设、资料储备、硬件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要熟悉中外艺术设计史论,同时还要关注当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加深文化艺术修养,增强专业发展的后劲。设计师通过对古今中外艺术设计的欣赏、分析、比较与借鉴,可以获取广泛有益的启迪和灵感,避免片面性、狭隘性错误。总之,理论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些观念和思想性的东西,包括培养他们作为设计师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理论课程知识的传授,可以培养具有思想文化、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的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从而达到艺术设计教育的最高目标。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六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相关增强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特点的不同,各个班级有不同的表现:有的班级可以很好地和教师互动,有的班级则积极性不是很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理论类知识的专业素养不够;。
教师在互动的时候应该根据班级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互动的方式和方法,保证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对理论类的课程建立起自己的认识,并保证相关学习任务的完成;在积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地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和团队的合作能力。
(一)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群体交流的能力。
理论类的课程,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大都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导致部分学生由于缺少一种责任感而缺少了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间接地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制约着我们当代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并在改革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本人采取的是构建主义教学方法,即提出一个问题或目标,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来解决。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小组的人数不能过多,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
例如:在讲授建筑风格样式这一章节时,首先给学生一个系统的引导,要求学生根据样式的内容进行分组,各个小组通过资料的查询找出其相关代表作品,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就随机抽取各个小组中的某一位成员进行该风格的讲解。
这种教学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为了防止个别同学由于学习态度散漫不能很快地融入到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在最初上课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帮助大家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在创新教学环境的引导下,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提高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实践性。
由于理论内容相对比较多,传统教学缺少实践的具体应用,对后面专业课的展开不是特别有利,故而在这里提出进行多学科的交叉,以提高理论类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园林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介绍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以后,以学校中的某一块空地作为实践的目标,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设计。
在这个阶段学生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作品不会特别的到位。
但就结合所学的内容进行整个设计步骤的实践和体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也与我们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了起来。
(三)转变教学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框架。
好的教学效果和水平自于不断的教学积累和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教师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而退缩。
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了一门集合了环境学、几何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学科的综合设计专业。
因此,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与环艺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在今后的设计中,以增加设计作品的内涵与深度。
为了达到丰富学生知识框架的目的,在上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阅读交流,锻炼其写作能力。
督促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框架,提高其今后设计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三、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顺利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
并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风焕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七
:当前,不少院校在素描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影响了素描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对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了研究性的改革与探讨。
:设计素描;工业设计;教学设计
素描是进行现代设计绘画时采用的表达形式,也是产品设计、雕塑、工业设计专业等所有立体设计课程和艺术教学的基础和必修课。一个好的工业设计是设计者按照设计对象运用目的、周边环境、地理位置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方法、设计风格完成的。在目前的高校专业当中,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其中的热门专业之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同时也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在目前的艺术专业学习中,许多内容是和文科以及理工科相互交错的,因此,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目前,不少院校在设计素描教学方面的思路不够开阔,更多的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缺乏具有时代感的特征,无法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满足时代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局限性
传统的设计素描理念主要来源于美术绘画,强调素描对象的'形体与光影以及材质等方面的刻画,还特别强调它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写实性。近年来,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工业设计要求的提高,传统教学观念已无法满足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需求,从而阻碍了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发展。
(二)教学大纲陈旧,师资力量薄弱
设计素描不仅注重空间位置的整体性和具体事物的形态特征,还讲究客观事物的结构和透视分析。但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却忽略了“工业性”。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还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在教学理念中尚未分清楚工业设计素描和普通美术设计素描两者之间的不同。因此,本文认为,产生这一认知偏差的主要因素在于以下两点:一是教学大纲过于陈旧;二是设计素描的师资力量不强,缺乏对工业设计科学的理解,这就使得学生知识结构脱节,最终导致整个学科课程教学缺乏层次性、专业性。
(三)传授之间的程度差异
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学生所接收到的内容不能完全融合,即教学效果不显著,从而使得多数学生忽略了设计素描的重要性。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高校对工业设计素描课程并不重视,从而使其教学缺乏系统性;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较落后,使得对工业设计素描的创新思维等无法匹配现代工业设计理念,最终使得教学缺乏时代先进性。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阶段工业设计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多样化的内容。但在课程安排中,要将各个知识内容分化到不同学期。一般而言,工业设计专业包含了人文、地理、科学等知识,学校在安排课程中应当遵循由浅入深和同类划分等原则[2]。素描是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为了巩固学生的素描知识,在教学中需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分类设计学期课程,从而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设计素描的知识,同时,规划教学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
(二)结合工业设计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教师在授课或布置课后任务时,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创作。设计素描的设计原则既包含了美学与创新,更包含了立足于生活,这也是工业设计的首要前提。只有结合生活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时代美。同时,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设计素描中理论学习和实践知识掌握一体化的目标。
(三)阶梯式教学,降低传授的差距
高校应在遵循教学的针对性、连贯性等基础上重视工业设计素描课程,并对其进行科学性的组合教学。伴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学校针对一些特定教学内容,引进了阶梯式教学。它的设置理念是将一学期的教学总课时设定为若干个月完成,假设总课时为100课时,教学时段为2个月,那么阶梯式教学就可以设置为一周4天,一天3个课时的教学方式,按照这样的教学课时安排来划分教学阶段。通过循环渐进的方式来加强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学生所接收到的内容的融合,提高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效率。
随着工业设计市场的扩大,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多。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教学改革,努力将工业设计与设计素描有效结合,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教育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八
摘要: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与改革,面临着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大纲的编制及校本教材的编写等任务。结合“三贴近”(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原则,从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六个方面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这凸显了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综合与融合特色,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对临床知识及技能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民办职业技术学院快速蓬勃的发展,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作为新兴的民办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兴校强校的方针政策。为了适应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二级学院临床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本文拟就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所开设的《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和改革作简要探讨。
1研究对象。
高职高专药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学生。
2研究方法。
根据学院领导提出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技能型医学生“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的创新理念,从“六个统一”(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方面,对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3实施步骤及过程。
3.1调整教学大纲。
本研究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临床医学概论》[1],在原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编纂适合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需求的统一教材。课程安排由原来第三、第四学期每周4学时改为第三学期每周6学时进行;总学时由原来的144学时调整为108学时。根据学院领导提出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技能型医学生,课程大大增加技能实践课学时,理论学时由原来的120学时减少到70学时;实践教学课时由原来的20学时增加到38学时。同时,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增加24学时校外临床医院的见习课,真正做到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3.2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3.3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4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5结论。
我院通过对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围绕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建设的“六个统一”研究,建立了一支由内科教研室独立承担《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师资队伍。统一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了该课程以往由不同教研室教师任教造成的教学安排繁琐和学生为适应不同教研室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而形成的困惑;同时为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型医学生及帮助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卓人,刘淼.临床医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九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具象的、设计的以及结构等多样化的素面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任务。我国目前的素描教学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通过具象的描绘造型来实现传统在绘画素描上的造型;第二种就是通过观察和理解等设计创造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建筑以及其他设计领域的应用。
1、在素描的认识和区分上出现不明确的现象
从我国环境设计相关的教育来看,大部分的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设计素描的课程教学之中,通过具象的素描造型能力的不断提高来实现教学管理的渗透,借助造物和填充来实现素描方面的训练,最终导致了其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矛盾,这就使得课程的教学与专业性的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在传统的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中,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设计师的培养,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古语注重学生的形体能力和明暗关系以及质感上的物体塑造,这就使得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写实能力,并且能够准确的把握物体的明暗关系以及物体的基本形态。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创造能力、设计能力方面的薄弱以及长期的单一性、简单的组合联系使得学生缺乏空间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而画面逼真效果以及质感的过渡追求使得学生形成了僵化性的思想,而创新性思维也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2、陈旧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我国环境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设计素面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并且代替了传统的绘画素描,这就使得其从根本上没有克服传统的营销,在教学上也实现了传统的内容与模式的沿用,通过绘画性以及艺术性的教学来实现质感以及虚实方面的重视,画面效果的过渡追求使得其设计意识以及空间观念等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学目的、教学模式与环境设计专业出现特点和性质的不一致状态,这就使得学生出现思想僵化,生搬硬套的设计使得整个作品没有任何的灵气与创意。
1、从专业的定位以及专业的需求上来进行改革
环境设计专业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构造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丰富以及设计意识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这就需要通过学生对于结构性、空间性以及创意性的建设来实现任务的完善,这就需要将后续的专业课程的需求作为教学的目标,实现学生在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能力的综合体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对于空间的敏锐感受,也就是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学生敏锐度的提高;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不断提高结构认识能力,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来实现学生构图能力的不断提高,进而实现感悟力的不断提高;另外一个方面是通过重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来实现学生基础专业的不断提高,实现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2、通过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上的改革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空间探索的意识和空间的认知能力等的提高来实现动手创造能力的保证,这与其他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非常大的区别,因此表现出非常强的针对性,这就需要通过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有效整合来实现设置的一致性,通过复杂的删除,采取更加简单的方式才能够实现学生课程兴趣的增强以及在专业归属感上的提高。通过实践性内容的加强来实现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空间的构造,同时还需要利用单色速写以及水墨等的形式来实现空间的快速记忆,这就使得学生摆脱传统的空间和物体的限制,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对陌生环境和空间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针对课程的特点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通过不相关的素描外延的去除来是吸纳针对性的单元设置,一方面是结构方面的素描,通过对于学生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分析来实现学生结构变化、穿插规律以及衔接规律上的认识,转变传统的线条描绘方式,实现学生综合结构的把握;一方面是利用空间素描来实现学生描绘对象的要求,进而通过透视、结构以及表现上的认识来增加学生的理解,最终实现空间认识训练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空间创意的素描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实现学生思维的扩散与聚合,通过教学的导入以及结构、转换等联系来实现学生思维方式从传统的认知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创意构想的激发。
总而言之,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性教学中,需要通过针对性的素描以及专业性的素描来实现环境设计效率的不断提高,高校也需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培养的目标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改进。只有通过专业的环境营造与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型人才。环境设计专业的改革实践需要更加专业是素描探索来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能够创新出更加适合未来发展的教学思路,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专业型的新型人才。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地快速进行改革,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必须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面向生产一线”,着眼于基层.
作者:王文权姜敏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642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改革适应性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一
(一)强调针对性,符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个性较鲜明,重感性思维,在入校前参加过艺术写生的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写实造型基础,易于接受新事物,对图形表现技法的探索力强,对图形图像表现的技法兴趣较高,对市场、品牌定位、目标受众、媒体环境等认识不足,须提升整合的设计观念,在制定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制课程,首先需要考虑以上艺术类学生的特点,针对其专业基础,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凸显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是以视觉形象为载体来传递信息,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看,以造型基础为基础课程,通过三大构成课程引入专业设计课程,着力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所必需的图形思维表达能力,并强调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实际操作能手。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把握不同广告媒体特点以及设计创意方法和表现形式,在课程教学环节上,应多安排优秀设计鉴赏和同一主题的多种风格的转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图形思维能力,提高图形图像的敏锐度,拓展学生的图形设计的表现语言。
(三)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艺术设计随着市场及媒体环境的改变,其领域也不断拓展,由传统的平面广告、企业识别系统、出版物逐渐拓展到动画广告、多媒体广告、网络广告、手机广告等不同应用领域,课程的设置上应主动介入艺术设计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把握设计公司的岗位流程要求,使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特征,特别是电子商务时代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团队、项目管理意识。
二、与岗位相适应的模块化教学单元。
(一)真实工作体验式的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第1学年的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及第2学年进入项目工作室的模拟公司化、以赛促学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完成由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为企业顶岗实习和广告设计公司实现“无缝对接”。以项目驱动课程教学,围绕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实训的有机结合,把每一项目进行合理拆解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项目制作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职业能力。
(二)职业岗位技能与自我发展的协同安排。
以艺术设计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重构广告设计公司的工作流程,即市场策略、创意定位、设计表现、设计执行、效果评估五个步骤,将从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思维方式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兼顾到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形成了“岗位+职业发展”的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设计理念。针对广告设计的初始岗位能力,与发展的自我发展能力做出相适应的细化要求,以明确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专业发展的多条路径。
(三)多层次的延伸扩展的专业课程安排。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样本设计、画册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为中心,进行课程的重组与整合,主要分为基础素质类课程如造型基础、色彩、速写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二维图像软件,二维矢量软件等,专业核心类课程如专业的设计类课程,专业拓展类课程以及专业综合训练类课程等。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穿插,同一课程不同应用方向的设计,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专业设计的差别和相同的设计原理。
三、基于项目实现的弹性教学管理。
课程采用商业艺术设计项目教学,项目的设置可能以解决企业的某个现实问题为目标,通过对优秀艺术设计项目案例的分析研究,使学生能够完成商业项目的制作,教学过程实行课堂理论讲授和机房实训相结合,授课采用多媒体演示优秀艺术设计作品、点评解析作品、分组讨论、模拟提案等多种教学手段,机房实训采用电脑教室或大屏幕投影,讲练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项目管理教学法,把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项目团队,将整个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分解成若干目标节点。按照公司化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符合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理念的生产创作习惯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教学课程由专业课程组与合作的广告设计公司共同开发,项目教学由模拟项目向真实项目过渡,单纯技能型的分项训练向项目综合技能的提升训练渐进。课程项目任务由项目工作组、教师工作组、项目控制员、提案小组协调完成。课程实行弹性教学管理,其核心就是教学设计服从于客户项目的要求。项目工作组由教研室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其职责是:与合作的广告设计公司密切合作,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确定客户的需求,确保创意定位的准确。教师工作组由专业教师组成,其职责是:指导学生建立项目小组,明确分工任务,有效完成设计方案,保证项目的品质和质量。项目控制员由创意小组专职人员担任,职责是:组织项目展开,控制项目进展的节奏,确保项目如期完成。教学班级由若干创意小组(每组4-6人)同时跟进一个项目,进行内部提案竞标,形成项目小组间的竞争,在项目实施过程构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良性关系,项目完成时,由专业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通过项目的制作,理解项目制作的流程,把握制作过程的重点。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分阶段进行评价。建立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以目标水平为主,阶段成绩为辅,结合课外作业、学习态度以及本人课程学习中职业技能的提高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注重作业过程、方法步骤的流程控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成绩记录。课程按百分制考评。在教学中按课程教学节点分别进行综合评估,按不同的权重计算总成绩,学生成绩评价采取多元评价体系:
(一)目标性评价。
选取最能体现或代表所需职业能力的商业项目,让创意小组完成这些项目,然后根据项目完成的效率与质量进行评价,依据课程的目标,按照行业相应要求,可直接把最终商业客户的评价引入教学考核,使学生能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以避免自己的主观喜好把握设计样式。
(二)阶段性评价。
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从完成工作任务的阶段过程中进行评价。将评价对象的学习发展轨迹作为评价内容,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生对设计流程各关键节点的把握,强调设计的程序化,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作用。
(三)多元性评价。
在教学中特别注重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业评讲可以是学生自评,每个同学都要阐述自己作业的设计思路、定位点及表现手法以及创作体会,还可以是同学之间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总评。评分标准包括作品立意构思、整体构图、元素表现、材料运用、工艺效果、作品的完整性等,还包括学习态度、团队的协作、规范的制作、符合后期生产工艺等。
(四)校企结合评价。
遵循“课程与实训结合”的理念,采取公司设计师与学校教师相结合方式进行评价。按照广告设计公司要求与课程目标相结合进行评价,注重能力与实际工作的关联程度,将创意思维能力、表现能力、策划能力之类的单方面要素考核转变为完整工作任务评价。评价形式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任务等评价项目,做出职业能力水平的综合评价。
五、结语。
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以项目工作室制为载体,通过艺术设计职岗位分析,灵活的制定相应模块化课程包,理论知识根据技能训练展开教学,教学中采取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以赛促学的方法,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定期举办设计类竞赛与展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大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按行动教学逻辑关系实施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练结合,不断提升职业设计技能,从而将教学过程由“单向式”的被动讲授转变为“互动式”的启发和能力积累,以适应现代的广告设计公司的岗位人才需求。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二
摘要:谈起音乐学专业,当然要谈谈声乐课程,简单来说就是歌唱课程。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很受学生们的欢迎,老师们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本文对关于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教学模式展开研究讨论,仅供各位老师参考。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高等学校;兴趣。
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学好歌唱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模式。只有正确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帮助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学好歌唱课程。
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歌唱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
全国各大高等学校近年来在不断扩招,而音乐学专业被录取的学生对于歌唱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却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音乐,所以对歌唱课程的知识有所涉猎。有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好奇歌唱课程,并没有深入研究。更有甚者,不知歌唱课程为何物[1]。学生们掌握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而老师还是按照课标讲课,这会使得部分学生听不懂,影响这部分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浪费其他同学的时间,同时影响老师讲课的进程。
(二)老师重视技能培训,轻视理论知识。
我国高等学校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大部分是教导学生歌唱技能,只有极少部分教导学生理论知识。由于歌唱课程的特殊性,技能培训是必须的,但同时理论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理论知识指导下的技能培训才能更快的完成,也为学生学习歌唱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以后在音乐方面可以融会贯通提供思路。
(三)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的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的授课方式还是和以往一样,一个学生对应一个老师。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歌唱方式。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尽得这个老师真传[2]。但同时学生丧失了接触其他老师的机会,也就丧失了接触其他歌唱方式的机会。学生不能接触更多的歌唱方式,就不能发现自己更适合哪种歌唱方式,也就不能更好的`彰显学生的个性。而学生学习音乐学专业只能选择一种唱法。学生想同时学习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中的其中两种都不容易实现。这会使学生丧失主动学习音乐学的兴趣,也就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二、教学模式改进的方法。
(一)利用互联网让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同步掌握歌唱课程。
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歌唱课程基本知识掌握的参差不齐,就需要老师对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同学多关心、多辅导[3]。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把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都整理成一个一个小小的视频,没有掌握的同学可以去互联网上观看,尽快掌握,跟上老师讲课的步伐,保证课程按时进行。
(二)在重视技能培训的同时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
老师在重视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老师在课堂上认真讲解理论知识,课下可以让同学们参加理论知识大比拼。只有学生的理论知识过硬,才能在未来遇到乐曲的时候给出最有价值的评价,而不是雾里看花。高等学校可以在歌唱课程中加入口腔知识的培训,只有了解口腔知识,知道怎么发出声音,怎么保护自己的嗓子等等才能保证学生拥有一个好嗓子,才能掌握科学唱歌的方法,才能保证音调的平衡,最后才能谈音乐修养高不高。
(三)优化授课的方式。
高等学校要适当优化歌唱课程的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多接触几位老师,多接触几种歌唱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然后深入学习。后期也可以更换老师学习歌唱。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总结。让学生参与到授课当中,有利于学生自学,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可以选择一种唱法为主要学习对象,其他的唱法为次要学习对象。高等学校就需要设立各个唱法的大课堂和小课堂。大课堂是针对次要学习唱法的同学,小课堂是针对主要学习唱法的同学。这样学生就可以同时学习多种唱法,为将来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人才打好基础。
(四)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
音乐学专业是一门艺术专业,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只有拥有很强的审美能力,才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最有价值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让同学们多看、多听优秀的曲目,然后给出评价,老师在旁边辅助[4]。审美能力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这也需要学生要有耐心。音乐从来没有停止更新,音乐学专业的同学就需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音乐领域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管老师教的多么好,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而且是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音乐的步伐。
三、结语。
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教学模式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音乐人,为社会提供合格的音乐人才。当然教学模式的优化需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在学生的身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加强训练,同时老师也要带同学们多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学习歌唱,才能为自己未来的生活添加色彩。本次研究讨论受个人水平限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期待领导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丽.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的方法之初探[j].戏剧之家,,11:204+206.
[2]周涵.浅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j].戏剧之家,2016,22:223.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三
摘要:文章针对本科环艺设计专业教育与职业类大专设计教育的差异性,阐述了由综合设计素质的培养方向向“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实施“项目设计课程”的必要性。
“整体空间项目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就是将高年级的教学内容按项目类型分化,以课题为核心,结合相关的工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项目操作程序进行一体化教学。每个课题模块的专业理论内容和操作程序的讲授与指导均由同一教师承担。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结束后,实行综合评价,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分为整体空间项目设计和整体景观项目设计两门核心课程,强调本科设计专业教育与职业类大专设计教育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综合设计素质的培养方向向“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转变的思考。
二、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1.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实施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特长。可选最熟悉该课题的教师去任教,而且结合社会实际项目将知识融会贯通地教授给学生。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缩小学生与社会的差距,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
2.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推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分成若干项目设计小组同步开展设计工作,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课题中的某一环节进行重点学习,如投标文件编制、文案编写等,充分发挥其爱好和特长。
3.课题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师经常会根据新课题的教学需要,备新课,而熟悉新工艺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用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后,使有社会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专业老师相对固定在一两个课题教学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细化、精化。不同的整体项目课程由不同教师执教,学生可以在不同的项目课题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4.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实施有利于接受市场的考验。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市场要求,在教师带领下完成项目设计课题。对学生采取教学主体、业主、行业管理方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实际评价,解决了许多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学到一些在课堂里学不到的实践知识。
5.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实施有利于层次教学的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合成不同的项目课题模块,如招投标文件及材料收集整理、现场环境与场地实际准确勘测报告、设计文件编制等,解决学生侧重技能和侧重组织管理等不同层次方向的学习需要。
三、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实施。
1.项目实地勘察模块设置。
为了使学生能学到多种技能,拓宽知识面,为今后就业打下较好的基础,课程第一阶段的设计是项目实地勘察。目的是根据标书要求,真正了解项目的实际状况、地理及气候因素,地形与建筑构造物的关系,空间尺度的比例关系,人文历史的状况等。时间为一周左右,是项目设计课程的开始模块。
2.设计专业技能模块设置。
学生经项目实地勘察第一阶段课题学习后,教师根据标书要求进行专业知识讲授,结合相关工程项目案例分析,引导出该项目设计的可行性数个方向。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特长和兴趣及要求诸因素,对学生进行第一次设计分组辅导教学,进行三到五人的自由项目设计组合,每个项目设计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完成项目方案设计。
“专业技能”中相关环节,可由具备较深专业功底的专家讲授有关该课题所涉及的投标知识、专业理论、项目操作与设计技能。如有可能,可以在专业技能课模块中再加上行业法规的学习,这些知识往往是学校的薄弱环节。时间为二到三周为宜,是整体项目设计课程的核心模块。
3.综合技能模块设置。
学生在“专业技能”课题模块合格后,进入综合技能模块学习,按标书要求一项一项编制成正式设计文件。主课教师对设计文件的合理性与完整性进行指导,要求每个项目设计小组能顺利完成设计文件整合编制,而后接受“综合评述”。
综合评述也就是按项目要求向甲方进行设计陈述。由任课教师主持,业主参与,向业主讲解方案设计,包括设计依据、概念定位、设计风格与形式等。每个项目工作小组中一人进行设计陈述,业主会以自己的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价。选用合适的方案,并提出进一步可实施性要求,任课教师辅导项目工作小组将设计方案深入细化。
该课题模块教学的综合技能将随市场需求而变化,担任该课题模块的教师知识面宽,实践科研能力强,而且贴近市场,经常主持项目设计,对新工艺、新技术熟悉,达到与市场同步的专业水平。
“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的模式,在培养学生实际项目操作技能的同时,又要进行就业的思想教育和方法讲授。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否独立操作,能否受企业欢迎就看这一环节进行的如何。过去忽视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认为合格完成全部课程就是学习的结束,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学完了大纲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后,与企业实际的操作技能脱节。造成在学校是“高分”,到设计单位是“低能”的结果。所以要强调项目设计课程,要让学生在教师或专家的指导下,将学校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企业设计岗位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样上岗就能独立操作或很好地融入设计团队。能“干”的学生才会受市场欢迎。
4.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是讲究方法的,探讨教学方法,首先要考虑教育的受众——学生。要把人教育好,首先自己要把种种关系想清楚、想明白。笔者认为,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与毕业设计不同,整体项目设计课程强调的是设计的实际可操作性,直接接受市场的考验,培育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的解决能力。毕业设计(毕业创作)更强调设计本身,即突出自己的设计观点、设计语言,以理想的设计效果来表达,充分展示设计思想理念。
第一层面是教学主体,授课式教学方法。解决与项目设计规律、设计程序、理论观念、项目实践直接相联系的问题。例如,理论讲授、项目实地勘测、专项资料收集等。
第二层面是业主参与,综合技术性教学方法。联系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可以与市场为主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讲授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
第三层面是行业管理方参与,操作性教学方法。指学校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的方法。如景观规划设计的国家相关规范法、旅游项目开发管理法规等;空间项目设计的国家建筑制图规范、安全消防规范等。课程教学可采用三位制模式实施,三位制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应用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推出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至于三个“层面”学习时间各占多少比例可根据教学效果和社会发展需要而随时调整。
5.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本科学生在校学习四年,分八个学期。第一至第六学期以学习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为主。第七学期施行整体项目设计课程为主教学,课程时间安排五到六周为宜,本学期还包括施工图编制、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形成一个项目课程体系,完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学习和考核。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
广西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施行项目制教学模式三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项目课程中先后引入桂林象鼻山景观设计、北海银滩海泰园景观设计等项目,教学成果得到学校及社会好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课题模块间知识的衔接,时间安排及老师的分配有一定难度,要在教学中反复进行微调才会逐步趋于合理。
2.课题模块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既懂市场,又会专业理论,还要熟练掌握本课题模块的操作技能,并要熟悉相邻课题模块的技能并把握好知识技能的结合。
3.由于每个课题模块均要考评,对组织考核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人力,要逐步建立并完善考评办法。
4.课题制教学要求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添置新的教学设施,并经常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国际相关学术交流会,并提供一定的专项考察机会,逐步建立一些校企挂钩的校外实训基地。
5.因为有实践的学习机会,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设计教育,面临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挑战,学校应担负起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具有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职业道德的综合型人才的责任。为此,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结合市场需要和企业岗位需要,提出并施行“项目引入课题”教学模式,以适应设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实践证明,“整体项目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项目实地勘测及课堂上的讨论辩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综合分析能力。因此指导教师必须从“理论型”转变成为“教研型”“实干型”“经验型”。在面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时,不能遵循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还必须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采用各种新的课堂组织管理方法,优化教学要素,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四
摘要:该文指出,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的教学周期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压力均不足;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必要的渐进性和系统性;课程之间缺乏衔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相互影响,教学效果无法保障;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对课程教学安排模式进行改革,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主要包括纯粹分段式和混合分段式2种形式。最后,该文针对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教师劳动的强度和密度加大、学生的疲劳感和厌学情绪增强、实验室相对紧张、各课程的教学安排不尽合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园林设计类课程在园林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园林制图、园林设计、施工设计等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渐进性等特点。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涉及绘画、设计、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所以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合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要求。为此,笔者期望通过对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探讨,能够改进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安排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园林专业设置的课程可以按照园林植物类、园林设计类、园林施工与管理类三大模块来划分,其中园林设计类课程主要包括美术基础、园林制图、测量技术、园林史、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等有关园林设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课程,课程数量可达10门以上。目前,由于园林设计类课程较多,而教学时间只有4-5个学期,所以园林专业每学期都要同时开设多门设计类课程。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必要的渐进性和系统性。
在园林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园林设计类课程的安排往往是从学期开始直至学期结束多门课程同步教学、齐头并进,最后统一考试。例如,在同一学期内,同时开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虽然学生同时学习这2门课,但在他们的思维中这2门课是彼此孤立的,所以在理论学习和园林设计中无法真正把这2门课的内容完全融会贯通起来。而事实上,这2门课的内容之间是有渐进性的。学生应该先学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对整体园林有了全面的认识和具有了总体的设计能力之后,再学习园林中的重要元素――园林建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系统性,才能使学生把握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至于其他的设计课程,教学安排也应该遵循由基础训练到高级应用的渐进式原则。
(二)课程的教学周期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压力均不足。
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征是教学周期较长,每门课的教学时间至少要1个学期。但是,每周的教学课时较少,通常1门专业课程也只有4-6学时。这使学生平时的学习缺乏紧张感,存在应付思想;而且由于要同时学习多门课程,所以学生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很难完全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
(三)课程之间缺乏衔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
由于园林设计类课程存在多门课程同步教学、每门课的教学周期较长等特点,课程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所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有些问题往往要到学期结束后才能真正反映出来。这时教学过程已经基本结束,一些问题已经没有时间予以解决。而到了下学期,其他任课教师由于对学生了解不够,所以一切又要从头再来,存在的`问题容易被掩盖和忽略。这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
(四)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相互影响,教学效果无法保障。
园林设计类的专业课程一般都需要安排实习,实习时间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样,每门课程的实习都会导致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断,从而影响其他课程正常的教学节奏。这最终导致各门专业课之间相互影响,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是一学期内a、b、c、d等课程同时开设,学期结束前统一进行期末考试。本文所探讨的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主要考虑的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其特点是在1个学期内几门专业课程分段逐个递进开设,各门课程在各自的教学时间段完成所有的课堂教学和实习以及考试等内容。考虑这一模式实施的可能性和各门课程的特点,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可以采取纯粹分段式和混合分段式2种形式。
(一)纯粹分段式。
纯粹分段式,就是在1个学期里几门专业课程全部依次开设,各门课程相互衔接,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为4-5周,实习周紧随课堂教学之后,且这段时间不开设其他专业课程。例如,如果某个学期开设a园林制图、b园林规划设计、c园林建筑设计、d计算机辅助设计4门专业课程,那么在每周24学时、16个教学周的总学时里,按照渐进原则,第1个4周安排园林制图课程,第2个4周安排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第3个4周安排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第4个4周安排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每门课程每周24学时。每门课程在各自的4周内完成课堂教学、实习和考试等全部内容。
(二)混合分段式。
混合分段式,就是在1个学期里部分课程按纯粹分段式安排,另一部分课程按传统的同时开设的模式安排。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相对灵活,便于在现有的课程安排模式下进行局部的调整,可操作性强,并且不影响学生素质教育课程、选修课程的教学安排。例如,如果某个学期开设a园林植物栽培、b园林植物保护、c园林规划设计、d园林建筑设计4门专业课程,那么在每周24学时、16个教学周的总学时里,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可以按照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同时开设园林植物栽培和园林植物保护这2门课程,16个教学周每周每门课各安排6学时;而按照纯粹分段式安排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建筑设计这2门课程,前8周开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每周12学时,后8周开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每周12学时。如果有需要单独开设的课程实习,实习时间紧随课程教学时间之后。
(一)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使课程教学的安排更具系统性和渐进性。根据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确定各门课程开课时间的先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系统性强;也有利于教师授课时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使整个教学活动稳步向前推进、一气呵成,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
(二)缩短课程的教学周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压力。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课程教学的周期较短,而周学时数增加。这必然要求学生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读懂、看透、练精”一门课程。同时,结束一门课,测试一门课,可以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其平时抓紧时间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便于教师灵活处理。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使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周期缩短,教学时间相对集中,还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处理,更为灵活地调整教学活动。而且,各课程之间相隔的时间短,也便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使课程间的衔接比较顺畅。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竞争意识。
(四)各课程之间的授课和实习互不干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基本解决了专业课程实习干扰其他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的问题。每一门课程从课堂讲授到实习都是可以在相对独立的时间内进行,既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又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正常授课,从而使整个学期的总体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一)教师劳动的强度和密度相对较大。
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教师的劳动强度和密度相对较大。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容易为教师所接受;而且在实施集中教学的同时保证把课余时间留给教师,使教师拥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提高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对教师的吸引力。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疲劳感和厌学情绪。
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是否接受。集中教学固然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由于学生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较为集中地面对同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难免会增加疲劳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趣味性,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气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三)实验室相对紧张。
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还面临着实验室相对紧张的问题。通常,比较理想的是上课的班级有固定的制图室、设计室和计算机室。这样,可以避免不断更换教室使学生的绘图工具和各种书籍难以携带等问题的产生。因此,学校应根据园林专业的特点增加一定数量的实验室。同时,由于园林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实习都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所以可以减少普通教室的需求。这样,在整个教学资源没有增加、只是做一些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学校应协调好各实验室的使用,做到既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又不浪费实验室资源。
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关键就是系统地考虑各课程之间的衔接,然后予以统筹安排。首先是考虑课程安排的前后顺序,根据课程间内容的深浅和衔接渐进地安排课程,并严格禁止以任何理由随意调换课程顺序。
其次是在各个学期都要协调好以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设置的课程与以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设置的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保证彼此间互不干涉,还要加强彼此间的互相促进和补充。尤其是要在保证素质教育课程、选修课程等教学计划正常实施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设置专业课程。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五
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积极进行思考、讨论、课堂发言、撰写报告,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进行身份体验,并在实际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语言表达、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会计是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
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只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简单描述,学生远离真实的会计环境,对所讲授的内容很难理解和消化,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会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解决,而案例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此外,会计案例可以贯穿多个知识点,融会多学科知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因此,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广泛运用是大势所趋。
当前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管理类专业,特别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案例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质量的高低。目前在会计专业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可选择的教材较少,导致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案例过于简单,没有相应的案例背景及相关资料,且将复杂业务分解、删除,结果变成类似课本例题式的案例,失去了案例的特色,采用这样的教材往往会使案例教学变成举例教学。
2.教师实践经验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实践经验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但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到企业参加过实践,接触会计实践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是从书本中了解企业,其理论功底较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对会计实务工作流程了解不够,且由于条件有限,高校教师虽然有些能到企业参观调研了解到一些企业情况,但了解深度不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使案例教学只能照本宣科,可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导致案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和引导、案例点评等存在不足,进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起到辅助、引导作用。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程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受长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学,习惯于接受教师意见或课本中的意见,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的习惯,其参与意识非常低。
(2)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扩展性,对案例中的一些问题,考虑不够全面,因此不能紧扣案例做分析,甚至是无从下手,对案例中的问题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案例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3)有些学生碍于面子,怕自己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而不敢参与到讨论中。
(4)案例教学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应采用小班教学。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并且财会专业是热门专业,学生规模庞大。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往往采用合班上课,人数可达上百人,有的甚至会超过200人。这种情况下不利于组织案例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时不足。目前很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会计专业课程课时都较少,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基本上只能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内容讲解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能将案例中的相关环境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将案例信息变为了教师加工后的描述信息,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案例教学变为了简单的举例教学。
1.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案例。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案例。应鼓励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编写高质量、适合学生需要的案例教材,这就需要大量资源支持,会计专业课程和企业实务联系紧密,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了解企业对专业的需求,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使教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在会计实践中搜集真实的会计案例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编写出高质量会计案例教材,并且要每年不断进行充实更新,使其不断完善。
2.教师要精选案例。案例选得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案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每一堂案例讨论课之前,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侧重点来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实践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以会计实务为蓝本,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整理和提炼。
二是代表性。应让学生通过对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逐步扩展到对一般的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归纳总结出会计与理财工作中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针对性,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掌握。
四是综合性,案例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对单一知识点的了解转化为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所采用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让学生有讨论和思考的余地,使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外,为了弥补课时不足,教师在设计好案例、开展案例讨论之前应先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并开展小组讨论,这样不仅节约了课上时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研究和实验基地,开展会计实践与调研,定期同实务界进行业务交流与研究、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到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4.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首先,应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应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学生由“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再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知识水平、素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在课前,可将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要求其阅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课上采取分组讨论、总结发言等形式,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同时又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5.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身历其境以会计或审计人员身份参与案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有始有终,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做出评价,并提出一些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另外,课后教师应对本次案例教学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不断修正和完善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6.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会计专业课程应对以一张试卷来评定成绩的方式进行改革,可将学生的成绩构成分为: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等几项,还可以尝试增加课堂表现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对于课堂表现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具体表现,包括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对问题的理解分析水平。课堂表现在总评中所占比重高会促使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对于不参与讨论的学生还可实施扣分的方式,以强制其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7.改革教学计划。良好的案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改善课堂气氛有很好的效果,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应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针对案例教学课时不足问题,应改革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增加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课时,以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足够的学时用以开展案例教学。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六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教学,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大的意见。老师们担心的是,学生出勤率低、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作业敷衍了事等;同时自己需要讲授的内容反而越来越多,教科书越来越厚。学生们则担心:教学质量的低下,对于应用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间题没有信心,学习的知识比较零乱,课程间不同部分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整合。
这些间题的解决,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需要考虑和应对的。l.deefink在他的《创建深刻的学习经验:一种大学课程设计的整合方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只有当我们的大学教师都称为学习经验的设计者,而不是继续作原来意义上的教‘书’先生的时候,我们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由此可见,教学设计能力对于高校教师变得必不可少。我们需要从过去的参考教科书来讲授课程的惯性思维中脱离出来,对教学进行改革,课堂讲授方式多元化,评价标准多样化等,而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则要具体和量化。这样,才能为社会输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教学设计按照系统大小和任务的不同,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教学系统设计,涉及的教学系统比较大,如一所学校、一个新的专业、一个培训系统等;第二,教学过程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知识单元,甚至一节课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第三,教学产品设计,对象包括网络课程、多媒体软件、学习指导手册、教学环境等。本文探讨的就是处于教学设计第二层次的,关于新开设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
2fink整合模型。
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能牵动全局,改善教师与学生交互的能力、教学实施与管理能力。同时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起了促进能力。因此,各个高校目前都很重视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培训、研讨活动;同时,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工作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对比了迪克凯里的经典模式,华盛顿大学的badrul的八维网络课程模式和l.deefink的整合模式的基础上,认为fink的整合设计模型继承了既具有迪克凯里模型的关键要素和系统思想,同时又简洁、实用、富于整合性,因此选用fink整合模式指导《机场净空管理》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fink整合模式,由下述部分组成:情境因素,即与课程有关的信息,包括课程所处阶段、学生特征、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技能等;学习目标,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能够达到的最终结果,可以分为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的目标,学习目标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化,一般认为学习目标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教学活动,即各种教学方式的应用,除了最终达到学生对于知识吸收,还要关注学生对于学习的思考;反馈与评估:在整合模式中,反馈与评估同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因此反馈与评估除了用来评定学生成绩外,最重要的作用则是用来及时的对于教学活动的支持和改进,与教学活动同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3《机场净空管理》教学过程设计。
3.1情境因素。
3.1.1教学对象。
本课程主要是针对机场场务技术与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
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程,与本课程相关的例如民航概论、测量学基础、飞行区场地维护基础、机场鸟击防范与管理等,因此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机场相关知识和净空概念,以及机场净空管理所需要的测量操作技能。
另外,该专业学生具有上课纪律优良、求知欲望强、学习积极性较高,而且大部分学生已经确定了下学期的实习岗位,实习岗位对于该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紧密相关,因此能够侧面激励学生认真学习该门课程。
3.1.2教师知识。
本校该方向教师人员较少,缺少能够共同讨论研究的团队,年龄梯度整体偏小,优势是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无论是从相关的测绘学知识、制图、还是飞行程序设计知识,还是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有相关背景支持,同时有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行业知识丰富;弱势是机场一线实习机会较少,教龄偏小。
31.3教学资源。
该课程教学环境包括教室、模型制作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制图室等,拓展教学媒体包括课本教材、网络课程、相关法规、ppt课件、三维立体图演示等。面临的主要间题就是教材少,知识点多,数据抽象等间题。
3.1.4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对象、与工作单位交谈等方式,确定本课程授课内容由为_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机场净空管理法规、概念、范围等;第二部分包括机场净空管理范围,主要指附件14障碍物面;第三部分包括航图、机场障碍物图等;第四部分包括障碍物航行程序;第为_部分包括了机场净空管理方法,障碍物的测量,净空软件的.需求分析等。
3.2学习目标。
本课程以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理解机场终端区的概念,理解飞机起飞和进近过程,掌握机场净空的概念,净空区域的构成,障碍物面的标准,能够使用和绘制机场净空区域图,同时理解障碍物航行程序,掌握净空区域内障碍物的测量方法。
3.2.1知识类学习目标。
掌握飞机起飞和进近过程;掌握机场净空概念;掌握障碍物面标准;理解障碍物航行程序。
3.2.2技能类学习目标。
熟练使用航图;学习制作净空区域模型;能够绘制机场净空区域图;掌握净空区域障碍物测量方法。
3.2.3思考类学习目标。
净空区日常管理办法改进;实习机场的净空分析;净空软件的需求分析。
3.3反馈与评估。
3.3.1课程前评价。
课程学习前组织一次小型的测验,或课堂提间,用来测试学生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如飞行区的相关概念、飞机的相关概念、测量学的技能等。以便于在后续课程中有的放矢,针对薄弱环节学时增加。
3.3.2过程中评价。
理论课程每一章节增加复习和间题环节,以把握各阶段学习的效果。实践环节跟踪要及时,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间题,并给与纠正和引导。安排小组完成模型制作,并做评比和交流环节。
3.3.3学生反馈。
开学第一讲课后,收集学生关于课程学习目标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正。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网络平台,开放讨论板,收集学生对于课程的意见,以及对于老师讲课方式方法的意见,开通匿名留言,鼓励学生多提建议。
3.3.4总结性评价。
期末正常考试。实践环节项目完成情况评价打分,引人学生参与作品打分,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3.4教学活动。
3.4.1教学方式。
主要采取班级教学和实训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提间相结合来达到班级教学的较优效果,并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终端区简图的绘制,课后布置适当的实习作业。
实训内容包括净空区域模型的制作和电磁保护区的绘图工作,均有相应的实验室来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通过模型的制作,讲三维概念更换为具体的实物,便于学生理解。
3.4.2引人校外导师。
引人校外导师,使用网络课程与学生进行沟通,回答学生关于实际工作的间题,将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3.4.3网络课程。
开设网络教学平台,除了正常教学资源的上传外,可以开发习题库,让学生反复练习,行业相关法规、机场净空区演示等资料都有一个综合平台,更主要的是可以让教师跟踪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情况。
4活动的衔接。
fink模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整合性,将情境因素、学习目标、反馈与评估和教学活动结合在了一起,三个椭圆之间的双向箭头则表示三个设计环节是紧密联系、整合一体的。反映在本课程的设计,则表现在首先分析情境因素,在课程开始前设计学习目标,然后在设计反馈与评价环境,最后设计教学活动;在第一次课后,就包括了加人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环境,然后来调整我们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的调整也必然引起学生反馈的相应改变,以及学习目标的促进实现过程。在每一章的课后,均设有测验环节,以及每一次课堂授课过程,也是一个反馈的过程,所以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特殊就是教学过程的整体性,不断的反馈,改进,达成,以其获得最优的学习目标,最优的反馈与评估,同时达到教学活动的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