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专业18篇)
总结是思维的升华,是对经验的提炼,是我们对自己思考和行动的真实记录。注意总结的语气要积极向上,不能只看到问题和失误,要注重对成就和进步的肯定。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和作用。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一
:当前,不少院校在素描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影响了素描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对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了研究性的改革与探讨。
:设计素描;工业设计;教学设计
素描是进行现代设计绘画时采用的表达形式,也是产品设计、雕塑、工业设计专业等所有立体设计课程和艺术教学的基础和必修课。一个好的工业设计是设计者按照设计对象运用目的、周边环境、地理位置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方法、设计风格完成的。在目前的高校专业当中,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其中的热门专业之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同时也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在目前的艺术专业学习中,许多内容是和文科以及理工科相互交错的,因此,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目前,不少院校在设计素描教学方面的思路不够开阔,更多的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缺乏具有时代感的特征,无法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满足时代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局限性
传统的设计素描理念主要来源于美术绘画,强调素描对象的'形体与光影以及材质等方面的刻画,还特别强调它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写实性。近年来,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工业设计要求的提高,传统教学观念已无法满足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需求,从而阻碍了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发展。
(二)教学大纲陈旧,师资力量薄弱
设计素描不仅注重空间位置的整体性和具体事物的形态特征,还讲究客观事物的结构和透视分析。但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却忽略了“工业性”。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还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在教学理念中尚未分清楚工业设计素描和普通美术设计素描两者之间的不同。因此,本文认为,产生这一认知偏差的主要因素在于以下两点:一是教学大纲过于陈旧;二是设计素描的师资力量不强,缺乏对工业设计科学的理解,这就使得学生知识结构脱节,最终导致整个学科课程教学缺乏层次性、专业性。
(三)传授之间的程度差异
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学生所接收到的内容不能完全融合,即教学效果不显著,从而使得多数学生忽略了设计素描的重要性。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高校对工业设计素描课程并不重视,从而使其教学缺乏系统性;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较落后,使得对工业设计素描的创新思维等无法匹配现代工业设计理念,最终使得教学缺乏时代先进性。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阶段工业设计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多样化的内容。但在课程安排中,要将各个知识内容分化到不同学期。一般而言,工业设计专业包含了人文、地理、科学等知识,学校在安排课程中应当遵循由浅入深和同类划分等原则[2]。素描是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为了巩固学生的素描知识,在教学中需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分类设计学期课程,从而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设计素描的知识,同时,规划教学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
(二)结合工业设计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教师在授课或布置课后任务时,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创作。设计素描的设计原则既包含了美学与创新,更包含了立足于生活,这也是工业设计的首要前提。只有结合生活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时代美。同时,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设计素描中理论学习和实践知识掌握一体化的目标。
(三)阶梯式教学,降低传授的差距
高校应在遵循教学的针对性、连贯性等基础上重视工业设计素描课程,并对其进行科学性的组合教学。伴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学校针对一些特定教学内容,引进了阶梯式教学。它的设置理念是将一学期的教学总课时设定为若干个月完成,假设总课时为100课时,教学时段为2个月,那么阶梯式教学就可以设置为一周4天,一天3个课时的教学方式,按照这样的教学课时安排来划分教学阶段。通过循环渐进的方式来加强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学生所接收到的内容的融合,提高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效率。
随着工业设计市场的扩大,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多。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教学改革,努力将工业设计与设计素描有效结合,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教育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二
毕业设计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用于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综合素养。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是近年来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整体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具体来说,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监管机制不科学,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各艺术院校都出台了针对毕业设计课程的管理规章制度,但很多院校对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并不严格。
具体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毕业设计涉及的各环节的检查制度并不完善,导致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实际效用,不但答辩如同走过场,相关教师也对不达标的毕业设计也存有姑息迁就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此外,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方式,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间大同不异、缺少新意,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2.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
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的要求非常高,以操作性强著称。
这就是说,学生的毕业设计不能只有优质的创意,一些项目还需要具备实际的可行性。
但现实情况是,就每年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而言,真正能够能投入实践的并不多见。
具体来说,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不但在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同时也可以从设计过程中体会到。
学生常常在毕业设计初始时对选题存有很多想法,但最终却很难真正找到适用的课题。
亦或者,学生的选题质量相对突出,却超出了自己完成课题的实际能力。
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持有的态度不够严谨,资料收集不力,考察、调研不当,导致毕业设计主旨不明、内容空泛。
3.学生自身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毕业设计课程一般在大四下学期开展,这一时期的很多学生都处临就业、考研状态中,缺少全力以赴处理毕业设计的精力。
大多数人仍然将主要的时间用于他们所认为的更重要的考研、找工作上。
故有些学生在处理毕业设计作品不够投入,出现怠慢情绪,先是设计进度跟不上,最后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严重滑坡,间接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的总体质量。
4.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高等院校扩招不但直接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还引发了很多其它问题,比如最重要的,教师数量的紧缺。
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院校的老师必须一人指导十数个学生,同时还要负责日常的教学与科学,必然会力不从心。
此外,当下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甚至是博士、硕士刚毕业,缺少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选题或指导过程要求过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程。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展开教学改革以寻找更加适用的教学方法。
对此,各院校应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的办学实践,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化对毕业设计教学的管理与监督。
毕业设计教学的规章制度需要得力的监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效用,各院校应建立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分层监督机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抽检,同时将抽检的结果详细记录并保存起来。
定期检查可分为三个步骤,即初期、中期及后期检查。
其中,初期检查主要用于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用来审核课题申请和开题报告的可操作性;中期检查多采用院系抽查的方式,主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用以监督选题的完成进度;后期检查则在毕业设计作品完成以后,主要用于把关毕业设计的考核过程,对毕业设计质量、答辩及评分情况展开监督。
不定期检查多由院系组织进行,一般是对毕业设计进行抽检,抽检内容包括指导老师的工作记录、学生的考勤等等,用调节和规范毕业设计教学的整体过程。
2.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发展师资力量。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一般采用单纯的导师制,一个指导老师负责约10个学生,导师则多由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
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受日常工作的限制,他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往往难以真正应对毕业设计指导。
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师资力量的整合重组,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提升专业教学的水平,推进教育朝个性化、精英化发展。
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已有的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来看,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该方式培养的学生通常都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和综合水平。
具体来说,导师工作室应由以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充当带头人,再由5个左右的优秀的'讲师、助教和硕博士生充当主要成分。
导师工作师制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各工作室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并在合适的时候公布近期研究成果。
这种工作制度既强调学生的自身努力,也有利于导师忧患意识的发展。
工作室成立后,导师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来制定选题,学生们则根据自己的专长选定课题。
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导师的指导水平也会充分发挥效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互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教学实践。
艺术设计以实践性突出著称,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应当在实施导师工作室制的同时强化校企合作。
比如,可聘请知名设计师或业内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者将合作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发展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让学生全程参与方案构思、草图绘制及后期制作的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升华自身的设计理念,进而懂得,设计不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它同样需要实践的证明的和大众的认可。
作者:张胜利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三
摘要: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与改革,面临着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大纲的编制及校本教材的编写等任务。结合“三贴近”(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原则,从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六个方面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这凸显了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综合与融合特色,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对临床知识及技能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民办职业技术学院快速蓬勃的发展,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作为新兴的民办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兴校强校的方针政策。为了适应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二级学院临床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本文拟就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所开设的《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和改革作简要探讨。
1研究对象。
高职高专药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学生。
2研究方法。
根据学院领导提出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技能型医学生“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的创新理念,从“六个统一”(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方面,对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3实施步骤及过程。
3.1调整教学大纲。
本研究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临床医学概论》[1],在原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编纂适合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需求的统一教材。课程安排由原来第三、第四学期每周4学时改为第三学期每周6学时进行;总学时由原来的144学时调整为108学时。根据学院领导提出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技能型医学生,课程大大增加技能实践课学时,理论学时由原来的120学时减少到70学时;实践教学课时由原来的20学时增加到38学时。同时,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增加24学时校外临床医院的见习课,真正做到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3.2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3.3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4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5结论。
我院通过对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围绕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建设的“六个统一”研究,建立了一支由内科教研室独立承担《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师资队伍。统一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了该课程以往由不同教研室教师任教造成的教学安排繁琐和学生为适应不同教研室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而形成的困惑;同时为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型医学生及帮助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卓人,刘淼.临床医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四
人们从事任何活动,应该都是有其目的性的,我们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学得更有成效,取得良好成绩。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时,并没有将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严格区分开。专业老师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总是习惯上将非专业学生看做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求学生会做账,其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兴趣逐渐减少甚至放弃。而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讲,由于专业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目的也很模糊,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会计与他们所学专业没任何关系,反正以后不会从事会计工作,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学习上非常不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自然也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教学失败。据某高校统计,该校非会计专业学生该课程期末测评的及格率在某些班级中只有50%-60%,而在会计专业学生中,及格率几乎100%,班级平均成绩80分以上占80%以上,有的班级平均分甚至达90分以上。同样的教师,同样条件入学的学生,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
2.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在非会计专业学生中选用的会计入门教材和会计专业的会计入门教材选用上是一致的,这就直接导致教师在给非专业学生上课时讲授的内容和专业学生一样。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帐户设置、复式记账及其运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讲解非常详细,但由于内容多,而非会计专业课时又有限,最后到了报表环节往往一笔带过,有关报表分析内容根本就未涉及。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以后还会有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等课程,所以在基础会计中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知道使用帐户、会编会计分录、会编凭证、会登账簿等。而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学的是能看得懂会计信息,并进行简要的分析,可是在会计人门课程中他们却并没有学到系统、完整的知识,这导致许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认为会计工作就是编会计分录、登帐簿。
2.3教学方法单一。
在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教学时,教师通常采用与专业学生一样的教学方法,即采用顺序法。从会计基本理论着手,逐步学习会计要素、账户、借贷记账法、会计循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对初学者而言,理论概念多且枯燥而乏味。此外,由于课时的紧张,“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老师为了赶进度,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反映,更谈不上交流互动,学生越学越觉得困难,而基础会计知识又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如果前面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后面就很难跟上。这使得学生感觉会计高深莫测,许多学生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手段上,一般还是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有的也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内容设置上不科学,制作内容太多,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五
1.1专业课程评价督促引导技工学校教学活动。
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重要的部分,对教学起着督促、引导等重要的作用、和明确的目的,科学、严谨开展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起显著促进作用,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特别能提高技工学校学生技能水平。
1.2专业课程评价是技工学校教学活动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效果。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检验和判定教学效果,是了解教学状况,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通过教学效果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3专业课程评价在技工学校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
检验教学效果、反映教学问题,因此说教学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评价要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反映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对教育有着激励作用,激励着教师学生发展,促进教学的不断反思和改进;引导着教学方法和目标稳步推进。保证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评价可以检教学效果,有效地评价教学,促进教学的发展。不单纯在某个教学阶段和教学时刻检查指导,在教育教学中,对于培养的不同教学对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教学要素都围绕教学评价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
2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技工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与大学教学模式相比,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在社会竞争中,技工学校相比大学生就业存在诸多不适应性,改变技工学校专业课程评价尤为必要,引领教学专业技能是必由之路,对于技工学的教学评价存在诸如以下问题。
2.1应用性评价体现不明显。
突出应用型技工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也就是重视技能培养,在教学中加强操作技能,到企业就能顶岗生产。这也是技工学校与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的最大区别点。技工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受大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影响,技能教学的核心地位在部分技校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专业理论课教师、技能指导教师缺乏,偏理论教学、而显得实习教学有脱节等方面。因此,应加强技校的课程教学特点,满足生产实际需要,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来适应市场化、社会化需求。
专业课程评价是以学习者的学习的主体,按教学的主要目的为向学习者提供学习的内容、途径、资源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使其专业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对学习者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另一方面做出评价和反馈,为下一轮的教学提供依据。于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来说,过依赖于考试对教学评价方法,这种单一的以考试为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几乎对教学没有任何的知道作用。
2.3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探究。
评价不能有效体现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来说,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能够玩游戏和上网等,学习态度不端正,多数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必要性,使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探究评价不能有效体现。
3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方法的`创新。
3.1建立符合技工学校教学特点的评价方法。
在技工学校中,加强实践极强的专业课评价,专业课程极具应用性。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注重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基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中,大量采用了任务驱动式开展教学,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显得相当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较为出色地完成任务。所以,评价方法要与技工学校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特点相符合,是技工院校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评价体系建立要以学生为基础,符合社会需要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3.2评价形式要以丰富多样为基础。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不能注重考试结果这种评价形式,还要充分抓住学生对问题理解和认识深度以及老师在课堂讲授中引导的做出评价。开展不同激励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例如组织技能比赛,观摩和参与一些大型比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帮助企业完成必要困难等形式,从而避免学生人数多,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往往难以开展,流于形式。可以让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划分小组,让每个小组其他组完成的任务作出评价,最后由老师作出总结性评价。通过多形式的学习引导活动,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
3.3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探究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对学生情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探究的教育培养,对学生情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探究的教育培养,要关注学生发展过程中行为的表现,包括学习兴趣与动机、大胆想象与创新、尊重证据,严格严谨、善于探索,能够坚持、乐于合作与交流、关心科学技术,参与有关活动等。在评价中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许,使学生处在一种愉悦的过程体验之中,也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世界。学生受此激发,其学习的态度取向会更加积极,学习的情感动力会越来越强,产生自信。在教学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感,用合理的言语对学生做出指导评价,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版画教学一直以来就因其自身媒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而有利于培养“宽口径”的艺术人才,版画在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比其它画种更有优势,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设计的语素,加强设计的表现力。艺术设计专业版画教学应遵循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原则、主导作用与主动性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创作意识与专业技能并举的原则。
一、当前创意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纳入了经济战略轨道。
预示着设计在新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创造型思维与素质能力的培育自然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当代多元化的语境下,即将走向社会的设计专业的大学生面对的环境与工作是复杂多样的,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会胜任。然而,许多院系设计教育只重视计算机图形软件的学习,对人文素质、审美情趣、综合能力的培养较忽略,学生个人的、积极的、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对社会对生活更是陌生,导致毕业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均较弱,缺乏适应能力。许多院校在设计专业开设一年左右的绘画基础课程,设置了素描、色彩、中国画等课程,却几乎没有开设版画课(包括版画选修课)。而版画教学一直以来就因其自身媒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而有利于培养“宽口径”的艺术人才,开设版画课程完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国内许多院校艺术系科都相继建立了版画工作室,拥有较好的教学资源。在当前新的教育背景下,将版画工作室建设为开放工作室,整合版画教育资源进入设计教育领域,是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后版画教改迈向公共教育的重要举措。作为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应从多方面的能力去考虑,把动手、想象、表现能力整合起来训练。版画在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较其它画种更具训练意义,其重要性如下:
(一)版画具有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的教育价值。
从人才发展战略来看,探索精神与创造型思维的培养远比知识的摄取更为重要。版画具有造型艺术的共性,又具有“版”与“印”的特殊性,版画实现画面形式的间接性和对媒介物处理过程的创造性就是其特性,其实验性是一种探索精神即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版画在艺术教育价值方面比其它画种更有优势,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设计的语素,加强设计的表现力。实际上版画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创作成果,而是培育学生崇尚原创性的探索精神,这种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学生将来在工作与事业上创造力的发挥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版画有助于培养学生工作的计划性。
版画的特色是“间接性”,其制作从构图阶段开始,直到最后的印刷阶段,都需要周详的计划。在整个版画制作过程中,学生的预想能力、开展工作的能力、操作能力、心理上的耐久力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都必须全面调动和发挥,并不断发挥出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效益。这种学习有助于培养工作的计划性,使学生的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三)版画与工业科技的联系最为密切。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版画是最依赖技法手段的艺术种类,与工业科技联系密切,经常因技术的发展带来版种、板材、印刷工艺的更新。因而,我们在认识版画的概念上,要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从版画的间接性、复数性及平、漏、凹、凸媒材转化的艺术属性出发,拓展版料的利用,引入更多的材料媒介,生成多种边缘技法,而不限制于传统版画的概念。近年来在教学领域,丝网版画、铜版画发展很快。铜版画的的金属制作感和化学腐蚀性使其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而丝网版画的进步,使版画的概念被拓宽到了印刷领域,丝网印刷广泛应用在各种领域,可以在金属、陶瓷、玻璃、塑料等材料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上印刷,对商业、广告业、电子业、制造业等行业都有促进作用。
二、作为在设计教育中负有新的使命的版画教学,如何定位。
这里,我们以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依据,提出如下几条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原则。
版画的优势不仅在于它有复数性和丰富的种类以及可利用的多媒体影像技术,更在于它有极强的创造性。版画创作教学由于媒材的介入和创作过程的计划性和设计感,呈现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优势,版画极具个性张扬的创造力也正是设计类学生要具备的个性创意和个性设计。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作为版画创作的原动力,其内在规律是版画创作的必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基本点、基本方法和理论的讲授外,更重要的是提倡创意为先,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将现有的创作程序肢解、组合、重构,寻找激活画面新的元素,促进他们有意义的风险探究,激发其聚合性和反思性的思考。
在课程的运作方式上,不妨借鉴国外综合工作室的方法,打破版画学科界限,强调多学科相综合。这有利于各版种技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学生进行原创性思维提供了契机。科技的进步,摄影、复印机、电脑等新媒体的介入,给版画带来了无限扩展的可能性;设计课程知识也都可以成为版画语言新的.补充。教学中,指导学生将印刷工艺、图形软件、二维构成、三维构成等课程优势与诸多版种融合;将版画的平、凹、凸、漏等概念在作品表达中进行外延性拓展,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握时机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点。此外,课程设计也要把学生的思考和经验当作可以利用的资源,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大胆尝试,在所用的技法、材料之外,派生出新的边缘技法和材料,这种尝试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艺术灵感,体现出专业而灵活多样的教育面貌。
(二)注重教学互动,主导作用与主动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中教师肩负着多种的教学任务,即是技艺的传授者,又是思维的启发者;既要教技能,还要教创作。由于版画各版种都有独特的制作手法、制作技巧,仅仅依靠讲授法教学显然不够,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对每一个具体制作环节进行技术上的直观的教学示范,学生才能尽快熟悉制作技巧;版画又具有极强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把自身的艺术创作与教学的关系拉近,将创作中的经验直接、快速应用于教学。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版画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依靠和发扬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从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个性出发,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采用形式多样、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作为师生一种合作的和生成性的活动,应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双方互动的关系问题。他们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双主体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者。版画教学一直以创作的形式进行着,这是其显著特点,学生从一开始掌握技法,就立即进入创作实践。这一特点使他们要面对创作的各种关系,如构思、造型、艺术观念、文化等与创作有关的诸多方面。教学不是单向的传输与接收的机械重复,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的交流分享与质疑交锋,这种过程的主要特征就是互动。首先,教学活动是师生一起参与的合作性活动,在共同建构课堂的同时也建构起了新的认知;其次,应以多种积极的方式控制和支持学生的协作,维持学生学习的进行;再次、借助需要的材料和技术来促进共同的、生成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创作足以代表对话教学目标达成的版画作品。
(三)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专业的版画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与特点;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并非扼杀学生个性差异,而是希望在教学中能照顾到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
1.对个别差异极可变因素作出科学分析。设计专业的版画创新教育是针对个性差异化的教育,同学之间虽然有许多共同特点,但每个人都存在着自身的优点及弱点,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必须科学地加以分析,判别和分析学生具备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学习者,应注意到不同的艺术特质、艺术品味以及对版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的差异;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表现方式以及多元智能;探索如何把学生的长处作为继续学习的基础来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分析学习中的例外情形,包括技能障碍、知觉困难、天赋、才能。
2.教学措施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应落实到每个学生。一是要“因材”,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二是要“施教”,即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风格特点,在版画创作的内容、形式、技法方面因势利导,在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把长处作为成长的基础,把错误作为产生学习的机会。对成绩优秀的少数学生,适当增加学习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满足其求知欲望。对条件一般、资质较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和鞭策,帮助查找原因,循循善诱,从他们原有的基础出发,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找到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
(四)坚持创作意识与专业技能并举的原则。
培育学生整体艺术素质是版画教育的首要目标,意识的培养先于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一种通过媒介的转换而呈现的艺术,版画具有其它画种所没有的间接性、复数性、手工制作和媒材转化等属性。从作品的创作到完成,对技术性的依赖远远大于其它艺术形式,对媒介、材料和印刷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成功与否。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对技巧、技法的学习和掌握的问题,进行规范的专业技法学习,怎样在版画制作中将材质通过独特的构成方式提高视觉体验,归纳上升为自己的精神语言,使自己的表述更具有意蕴。这是学生进行版画创作的必要基础。由于版画教学完全通过创作的方式进行,而创作教学的性质是开放性的,更多地体现个人性格和思想意识,远不是教与学的概念所能界定,即使是从作品本身分析,作品的深层内涵也还是“人”的因素多于艺术的因素。然而,有些教师却将单纯传授技术技巧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只重视技术的传授,不重视创造性本能的挖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代替教学实践,这种重技法而忽略探究艺术本体的教学必将造成学生创作视角狭窄、思路单调。这样的教育常常成为手段的教育,而不是艺术教育。
创作是源于生活的,美术作品具有文化属性和社会学意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刻影响着学生并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加强课程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用艺术所具有的文化超越性和创造的能动性来拓展版画的教育空间,这一版画教学理念对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聆听、反思周围的生活环境,感受生活和周围环境中体现的艺术要素;另一方面,将学生的经验、文化以及社区资源融入到教学之中,引入其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启动创作意识,使专业知识和人生经历交叉发展,拓展版画的艺术空间。没有这种教育,学生作品就不具有文化的内涵。21世纪的版画已由技术上升为艺术方法论的研究与试验,我们在与国际现代版画的交流中应强调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和时代感。为了与时代同步,版画教学应始终保持动态更新,将版画的题材选择、表达语言及精神指向置于当代大的人文环境的变换进程中,这样学生面对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就会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和适应能力,达到培育整体艺术素质的教育目标。
除了上述四条原则以外,还必须坚持系统有序原则、反馈与调节统一原则,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便赘述。总之,在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版画教育,符合本科教育对学生基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版画教学既体现人文性,又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它必将完成从技术到思想、从观念到艺术方法论、从版种学习到完整艺术创作的转换和进步,在关注技术的过程中成就人的教育。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七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有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拓展训练课。公共基础共课包括“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课程。此模块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饭店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通过这个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积累法律、公关、礼仪、现代酒店经营管理、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的业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工作适应和沟通等方面能力。职业技能课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宴会与会议业务统筹实务”“客房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此模块可以着重培养学生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等管理与基本服务操作能力。拓展训练课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酒店财务管理”“会展服务与接待”等课程,训练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酒店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档酒店服务设计能力和酒店产品营销能力等。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八
摘要:文章针对本科环艺设计专业教育与职业类大专设计教育的差异性,阐述了由综合设计素质的培养方向向“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实施“项目设计课程”的必要性。
“整体空间项目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就是将高年级的教学内容按项目类型分化,以课题为核心,结合相关的工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项目操作程序进行一体化教学。每个课题模块的专业理论内容和操作程序的讲授与指导均由同一教师承担。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结束后,实行综合评价,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分为整体空间项目设计和整体景观项目设计两门核心课程,强调本科设计专业教育与职业类大专设计教育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综合设计素质的培养方向向“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转变的思考。
二、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1.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实施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特长。可选最熟悉该课题的教师去任教,而且结合社会实际项目将知识融会贯通地教授给学生。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缩小学生与社会的差距,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
2.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推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分成若干项目设计小组同步开展设计工作,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课题中的某一环节进行重点学习,如投标文件编制、文案编写等,充分发挥其爱好和特长。
3.课题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师经常会根据新课题的教学需要,备新课,而熟悉新工艺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用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后,使有社会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专业老师相对固定在一两个课题教学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细化、精化。不同的整体项目课程由不同教师执教,学生可以在不同的项目课题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4.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实施有利于接受市场的考验。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市场要求,在教师带领下完成项目设计课题。对学生采取教学主体、业主、行业管理方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实际评价,解决了许多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学到一些在课堂里学不到的实践知识。
5.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实施有利于层次教学的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合成不同的项目课题模块,如招投标文件及材料收集整理、现场环境与场地实际准确勘测报告、设计文件编制等,解决学生侧重技能和侧重组织管理等不同层次方向的学习需要。
三、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实施。
1.项目实地勘察模块设置。
为了使学生能学到多种技能,拓宽知识面,为今后就业打下较好的基础,课程第一阶段的设计是项目实地勘察。目的是根据标书要求,真正了解项目的实际状况、地理及气候因素,地形与建筑构造物的关系,空间尺度的比例关系,人文历史的状况等。时间为一周左右,是项目设计课程的开始模块。
2.设计专业技能模块设置。
学生经项目实地勘察第一阶段课题学习后,教师根据标书要求进行专业知识讲授,结合相关工程项目案例分析,引导出该项目设计的可行性数个方向。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特长和兴趣及要求诸因素,对学生进行第一次设计分组辅导教学,进行三到五人的自由项目设计组合,每个项目设计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完成项目方案设计。
“专业技能”中相关环节,可由具备较深专业功底的专家讲授有关该课题所涉及的投标知识、专业理论、项目操作与设计技能。如有可能,可以在专业技能课模块中再加上行业法规的学习,这些知识往往是学校的薄弱环节。时间为二到三周为宜,是整体项目设计课程的核心模块。
3.综合技能模块设置。
学生在“专业技能”课题模块合格后,进入综合技能模块学习,按标书要求一项一项编制成正式设计文件。主课教师对设计文件的合理性与完整性进行指导,要求每个项目设计小组能顺利完成设计文件整合编制,而后接受“综合评述”。
综合评述也就是按项目要求向甲方进行设计陈述。由任课教师主持,业主参与,向业主讲解方案设计,包括设计依据、概念定位、设计风格与形式等。每个项目工作小组中一人进行设计陈述,业主会以自己的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价。选用合适的方案,并提出进一步可实施性要求,任课教师辅导项目工作小组将设计方案深入细化。
该课题模块教学的综合技能将随市场需求而变化,担任该课题模块的教师知识面宽,实践科研能力强,而且贴近市场,经常主持项目设计,对新工艺、新技术熟悉,达到与市场同步的专业水平。
“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的模式,在培养学生实际项目操作技能的同时,又要进行就业的思想教育和方法讲授。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否独立操作,能否受企业欢迎就看这一环节进行的如何。过去忽视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认为合格完成全部课程就是学习的结束,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学完了大纲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后,与企业实际的操作技能脱节。造成在学校是“高分”,到设计单位是“低能”的结果。所以要强调项目设计课程,要让学生在教师或专家的指导下,将学校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企业设计岗位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样上岗就能独立操作或很好地融入设计团队。能“干”的学生才会受市场欢迎。
4.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是讲究方法的,探讨教学方法,首先要考虑教育的受众——学生。要把人教育好,首先自己要把种种关系想清楚、想明白。笔者认为,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与毕业设计不同,整体项目设计课程强调的是设计的实际可操作性,直接接受市场的考验,培育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的解决能力。毕业设计(毕业创作)更强调设计本身,即突出自己的设计观点、设计语言,以理想的设计效果来表达,充分展示设计思想理念。
第一层面是教学主体,授课式教学方法。解决与项目设计规律、设计程序、理论观念、项目实践直接相联系的问题。例如,理论讲授、项目实地勘测、专项资料收集等。
第二层面是业主参与,综合技术性教学方法。联系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可以与市场为主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讲授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
第三层面是行业管理方参与,操作性教学方法。指学校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的方法。如景观规划设计的国家相关规范法、旅游项目开发管理法规等;空间项目设计的国家建筑制图规范、安全消防规范等。课程教学可采用三位制模式实施,三位制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应用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推出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至于三个“层面”学习时间各占多少比例可根据教学效果和社会发展需要而随时调整。
5.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本科学生在校学习四年,分八个学期。第一至第六学期以学习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为主。第七学期施行整体项目设计课程为主教学,课程时间安排五到六周为宜,本学期还包括施工图编制、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形成一个项目课程体系,完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学习和考核。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
广西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施行项目制教学模式三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项目课程中先后引入桂林象鼻山景观设计、北海银滩海泰园景观设计等项目,教学成果得到学校及社会好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课题模块间知识的衔接,时间安排及老师的分配有一定难度,要在教学中反复进行微调才会逐步趋于合理。
2.课题模块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既懂市场,又会专业理论,还要熟练掌握本课题模块的操作技能,并要熟悉相邻课题模块的技能并把握好知识技能的结合。
3.由于每个课题模块均要考评,对组织考核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人力,要逐步建立并完善考评办法。
4.课题制教学要求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添置新的教学设施,并经常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国际相关学术交流会,并提供一定的专项考察机会,逐步建立一些校企挂钩的校外实训基地。
5.因为有实践的学习机会,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设计教育,面临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挑战,学校应担负起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具有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职业道德的综合型人才的责任。为此,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结合市场需要和企业岗位需要,提出并施行“项目引入课题”教学模式,以适应设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实践证明,“整体项目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项目实地勘测及课堂上的讨论辩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综合分析能力。因此指导教师必须从“理论型”转变成为“教研型”“实干型”“经验型”。在面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时,不能遵循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还必须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采用各种新的课堂组织管理方法,优化教学要素,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九
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积极进行思考、讨论、课堂发言、撰写报告,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进行身份体验,并在实际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语言表达、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会计是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
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只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简单描述,学生远离真实的会计环境,对所讲授的内容很难理解和消化,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会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解决,而案例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此外,会计案例可以贯穿多个知识点,融会多学科知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因此,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广泛运用是大势所趋。
当前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管理类专业,特别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案例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质量的高低。目前在会计专业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可选择的教材较少,导致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案例过于简单,没有相应的案例背景及相关资料,且将复杂业务分解、删除,结果变成类似课本例题式的案例,失去了案例的特色,采用这样的教材往往会使案例教学变成举例教学。
2.教师实践经验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实践经验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但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到企业参加过实践,接触会计实践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是从书本中了解企业,其理论功底较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对会计实务工作流程了解不够,且由于条件有限,高校教师虽然有些能到企业参观调研了解到一些企业情况,但了解深度不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使案例教学只能照本宣科,可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导致案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和引导、案例点评等存在不足,进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起到辅助、引导作用。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程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受长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学,习惯于接受教师意见或课本中的意见,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的习惯,其参与意识非常低。
(2)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扩展性,对案例中的一些问题,考虑不够全面,因此不能紧扣案例做分析,甚至是无从下手,对案例中的问题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案例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3)有些学生碍于面子,怕自己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而不敢参与到讨论中。
(4)案例教学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应采用小班教学。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并且财会专业是热门专业,学生规模庞大。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往往采用合班上课,人数可达上百人,有的甚至会超过200人。这种情况下不利于组织案例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时不足。目前很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会计专业课程课时都较少,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基本上只能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内容讲解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能将案例中的相关环境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将案例信息变为了教师加工后的描述信息,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案例教学变为了简单的举例教学。
1.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案例。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案例。应鼓励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编写高质量、适合学生需要的案例教材,这就需要大量资源支持,会计专业课程和企业实务联系紧密,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了解企业对专业的需求,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使教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在会计实践中搜集真实的会计案例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编写出高质量会计案例教材,并且要每年不断进行充实更新,使其不断完善。
2.教师要精选案例。案例选得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案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每一堂案例讨论课之前,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侧重点来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实践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以会计实务为蓝本,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整理和提炼。
二是代表性。应让学生通过对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逐步扩展到对一般的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归纳总结出会计与理财工作中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针对性,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掌握。
四是综合性,案例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对单一知识点的了解转化为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所采用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让学生有讨论和思考的余地,使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外,为了弥补课时不足,教师在设计好案例、开展案例讨论之前应先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并开展小组讨论,这样不仅节约了课上时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研究和实验基地,开展会计实践与调研,定期同实务界进行业务交流与研究、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到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4.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首先,应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应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学生由“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再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知识水平、素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在课前,可将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要求其阅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课上采取分组讨论、总结发言等形式,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同时又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5.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身历其境以会计或审计人员身份参与案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有始有终,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做出评价,并提出一些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另外,课后教师应对本次案例教学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不断修正和完善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6.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会计专业课程应对以一张试卷来评定成绩的方式进行改革,可将学生的成绩构成分为: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等几项,还可以尝试增加课堂表现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对于课堂表现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具体表现,包括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对问题的理解分析水平。课堂表现在总评中所占比重高会促使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对于不参与讨论的学生还可实施扣分的方式,以强制其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7.改革教学计划。良好的案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改善课堂气氛有很好的效果,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应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针对案例教学课时不足问题,应改革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增加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课时,以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足够的学时用以开展案例教学。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
笔者和所在的教学团队通过研究与应用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师生反映效果良好。以为例,教学团队修订和完善了设计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一份;团队中两位教师获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企业合作委员会颁发的创业导师证,一位教师获vbse创新创业训练营培训证书,选派五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组织编写和出版《创新与创业指导》教材一本和制作《创新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一份;团队新增院级教改项目1项、区级教改课题1项,新增20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2项,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3项。通过将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融入课程教学的教学改革,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自起,至今行健学院设计类专业群学生在“世界华人创新设计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广西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学科竞赛中荣获奖项200余项,开展“广西乐业县花坪镇兰花科普园景观规划设计”、“基于真实场景的三维游戏开发”、“齐克尔设计工作室”、“新中式家居设计的创新表达”等院级以上创新创业实践项目28项、完成“东盟博览会主题网站界面设计”、“广西930电台画册设计”、“广西俊宁百康化妆品包装设计”等企事业单位设计项目350余项。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7项,指导学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区级银奖2项、指导学生获第二届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展示会区级“优秀创业项目奖”一项、申请专利9项、成立并运行学生设计工作室16个、孵化1个团队注册成为设计公司。
8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心理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四部分组成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目标,不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探索、研究与应用,以完善和更新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还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落地的保障措施。在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社会希望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具有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及能力,具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及创造工作岗位的能力。大学生们通过自主创业,不仅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工作岗位及就业机会,来缓解我国当下就业难的社会矛盾,充分展现自身的综合能力及社会价值,而且还大大促进我国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秦春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3).
[2]郑瑞伦,翟晓川,唐靖云,秦忠兰.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一
摘要:以园林专业教学为例,分析在能力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园林技术专业实施能力教育教学模式的效果。对该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及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归纳,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对其优缺点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
关键词:cbe;能力教育;园林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capacitybasiseducation译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简称cbe。该教育理论最先由加拿大社区职业教育中心提出,现已成为一套完整的教育方法,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收到良好效果[1]。哈尔滨师范大学在cbe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编制和实施了一套以能力为核心的模块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在教育理念上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培养出的学生专业能力强、理论扎实,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3]。
一、cbe教学模式在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1.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目标。
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和市场接轨,应以社会需求作为教育培养的终极目标。要保证教学必须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储备多方面的用人资料和信息,了解市场状况、经济发展动态及人才需求动向。通过对全国园林人才市场调研可知,目前各类园林公司虽然很多,但懂专业的技术人员并不多,工作效率和质量都存在严重问题,市场急需有专业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确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可尽快培养出能够补充各个园林公司及与园林相关工作的技术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了相关的教学计划,四年重点完成基本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突出掌握三个核心技能,分别为园林规划设计技能、园林工程技能、园林植物养护技能。
2.根据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课程。
把园林技术专业需要掌握的三项核心技能确定后,再根据完成每项技能所需的相关知识,确立了以核心技能为中心的相关课程。每一项核心技能与其相关的课程组成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就是一个教学核心,各门课程都要围绕核心能力来开展,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必须达到和完成该项核心目标。
(1)第一模块———园林规划设计技能模块园林规划设计技能模块的核心是园林规划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园林设计技能为中心,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围绕该核心技能,开设了以下六门相关课程(见图1)。
(2)第二模块———园林工程技能模块园林工程技能模块的核心是使学生掌握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同时做好工程预算和管理工作。以园林工程施工为中心,开设了以下六门相关课程(见图2)。
(3)第三模块———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技能模块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技能模块是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的栽培养护技术。其中园林花卉、园林树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为模块的核心课程,是教学重点,其他课程是该模块的基础和外展内容部分(见图3)。
3.将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课中。
以完成核心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模块编制完成后,就要把具体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次教学中。每一次课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哪项技能,培养哪些思维理念。要完成这些教学任务,教师要充分考虑如何组织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运用哪些教学手段,这种目的性强、内容具体的授课使学生在每一次课中都能达到预期目标[4]。
4.制订授课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农时和季节性。
制订教学计划时,对于一些对季节有严格时间要求的课程,应随季节变化排课。如黑龙江省有很强的季节性,室内育苗一般3月份开始,露地种植在5月份,因此,排课时应考虑教学内容与季节相对应,以便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cbe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1.培养的学生能力强、技术全面,知识结构完整。
cbe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获得了全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经过四年的.教学,首届学生已经毕业,90%的学生进入各地园林公司和与城市绿化工作相关的工作岗位,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5%以上。在激烈的就业竟争面前,学生表现出了较强实力,充分证明能力教育体系具有显着的教学效果。
2.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获得发展。
此种教学模式使师生双向受益,近五年内课题组的全体教师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cbe教学法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每一次课都要把与之相关的最新技术与成果,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介绍给学生。教师要快速更新知识,掌握每一学科最前沿的信息,这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带动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也要开展多项科研实践活动,师生一起开展研究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的科研热情,推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5]。
3.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cbe教学法为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该教学模式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可引发学生思考,并启发其思维,督促学生查阅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由于加强了实践教学,增加了师生接触机会,使师生关系密切、融洽,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增多,学生受益也就更多。
三、cbe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
1.缩减基础理论,增加专业能力实践。
为突出专业能力培养,缩减了园林专业教学计划中占课比重较大的基础课和公共课,加大园林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同时增开了一些与园林技术相关的专业选修课,使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上。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园林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只接受课堂的理论教学是不行的,必须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只有把理论与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技能。所以,应坚持课堂教学的多元化,既有理论精讲和教师示范,又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操作,还要有学生的独立创新实验。这种多元化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等都具有显着效果。
3.对学生开放专业综合实验室实验室。
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通常实验室不对学生开放,学生只有在上实验课时才能进入,其他时间实验室关闭。将专业综合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较好平台,为一些想进行实践的学生创造条件,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
4.建立大学生创新活动实践团队。
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团队是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中心、在教师参与和指导下的师生共建团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了多个实践小组,如园林苗圃小组、园林设计小组、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小组等。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试验,累计开展实验项目20多项,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些研发项目成果已被整理成科研论文,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创新实践团队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工作能力有较大帮助。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的国际化、市场化已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已成为学校的生命力,因此,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和实践相接轨。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具有较强能力的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因此,有必要对能力教育教学模式做更加细致、广泛、深入、具体地研究。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二
(1)量身定制的项目教学项目化教学一般采用虚拟项目或真实项目。对于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而言,产品考虑的现实因素非常多,虚拟项目无法让学生获得足够的锻炼。产品造型设计课程采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应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包括企业项目和竞赛项目。教师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要建立项目与教学的融通机制,让项目与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要为课程量身定制项目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项目不一定适合该课程,项目的选取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项目要和专业培养方向紧密相关。如专业定位是生活用品设计,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引入电子产品设计项目,虽然生活用品与电子产品同是产品设计的内容,但学生作为设计初学者,其在生活用品设计特别是形态设计方面,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其次,项目的难易度要适中,项目的难易度与学生的执行度相关。项目过于简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只能运用小部分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要在项目练习中运用课程的造型方法,才能更深刻地记忆和理解。如果项目难度过大,学生徘徊在项目周边,就很难投入项目。教师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如何选择项目、组合项目或分解项目,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2)角色扮演教学英语中有句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在产品造型设计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通过参与设计,能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以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形态设计内容的练习为例,该练习的主题是设计一组调味瓶,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设计任务。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是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作品的学生扮演推销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并通过销售量进行评比。扮演推销员的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其设计作品的优点、美感的解读或使用方式的创新,将其介绍给所有顾客。扮演顾客的学生以消费者的身份对产品提出疑问与要求。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以及优秀的设计所要达到的要求,这样的理解比单纯完成练习更加深刻而有效。
(3)团队合作与pk团队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并彼此信守承诺的群体。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设置团队合作与pk教学环节,能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设计任务。以设计一套茶具为例,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任务,接着分工开展设计。团队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每位成员,让团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团队分工中,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任务。团队中很容易产生对胜利的渴望,设置pk环节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团队合作和pk环节能提高学生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4)引入综艺的元素综艺或游戏让人感到愉悦,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加入这些元素,学生能更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如设置几个能达到同样练习目的的设计任务,让学生分组以抽签的形式选择设计任务。这远比指定单一的任务有趣,学生也会认为手中的任务具有独特性而更用心地完成。再如设置竞速环节,哪个组最快找到某个任务的解决方法就可以优先选择设计项目。综艺或游戏的元素有很多,将其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使课程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2.建设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方式多变性教学评价方式不应停留在教师评价层面,应该有多样性的教学评价,如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学生间互评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设置不同的教学评价。以小组接到一个设计任务为例,每位组员围绕设计任务画出设计方案,以小组内互评的方式选出小组最佳设计方案。该最佳设计方案再与其他组的最佳方案评比,以小组间互评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这样有层次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适当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深刻掌握。
(2)作品展示与解说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对课程作业的考核与评价应包括作品的展示与解说方面。展示与解说是对作品的重新理解与表达,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整理设计思绪并巩固设计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展示能力。
3.建设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的建设突破了以往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践与空间的限制,弥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实现了产品造型设计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
(1)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包括课程基本内容、交流论坛、课程资源、学生作品欣赏、新闻等模块。课程基本内容是课程章节内容的呈现,学生可以课前预习或课后反思查看,随时查看理论知识点和案例。交流论坛为教师与学生提供设计交流,师生在此讨论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或设计观点。学生作品是历届学生在该课程的优秀作品的展示,当前学习的班级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参考学习。作业模块具有布置作业及提交作业的功能,教师在该模块查看每个学生的作业,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新闻模块发布上课班级的课程情况以及一些竞赛情况。
(2)网络课程的教学环节产品造型设计网络课程要与课堂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查看教师讲过的案例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学习、借鉴到自己的设计中。当前班级的优秀作品和课堂情况能在新闻版面中看到,学生能够自我约束并积极投入设计任务,自觉让设计以更好的方式呈现。网络课程引进课堂提高了教学的成效。
(3)网络课程后续学习模式学生通过一个周期的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学习并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与技巧,也通过项目实践提高了设计能力。课程结束后,继续通过网络课程进一步获得提高和巩固。网络课程网站成为学生职业生涯中一个长期伴随的辅助性工具网站。
结语。
旨在探求更加立体化、多元化、有利于开拓学生对产品造型设计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扬长避短,相互补充,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产品设计综合素养,推动产品设计教育的发展。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三
摘要:该文指出,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的教学周期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压力均不足;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必要的渐进性和系统性;课程之间缺乏衔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相互影响,教学效果无法保障;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对课程教学安排模式进行改革,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主要包括纯粹分段式和混合分段式2种形式。最后,该文针对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教师劳动的强度和密度加大、学生的疲劳感和厌学情绪增强、实验室相对紧张、各课程的教学安排不尽合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园林设计类课程在园林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园林制图、园林设计、施工设计等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渐进性等特点。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涉及绘画、设计、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所以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合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要求。为此,笔者期望通过对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探讨,能够改进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安排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园林专业设置的课程可以按照园林植物类、园林设计类、园林施工与管理类三大模块来划分,其中园林设计类课程主要包括美术基础、园林制图、测量技术、园林史、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等有关园林设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课程,课程数量可达10门以上。目前,由于园林设计类课程较多,而教学时间只有4-5个学期,所以园林专业每学期都要同时开设多门设计类课程。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必要的渐进性和系统性。
在园林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园林设计类课程的安排往往是从学期开始直至学期结束多门课程同步教学、齐头并进,最后统一考试。例如,在同一学期内,同时开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虽然学生同时学习这2门课,但在他们的思维中这2门课是彼此孤立的,所以在理论学习和园林设计中无法真正把这2门课的内容完全融会贯通起来。而事实上,这2门课的内容之间是有渐进性的。学生应该先学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对整体园林有了全面的认识和具有了总体的设计能力之后,再学习园林中的重要元素――园林建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系统性,才能使学生把握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至于其他的设计课程,教学安排也应该遵循由基础训练到高级应用的渐进式原则。
(二)课程的教学周期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压力均不足。
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征是教学周期较长,每门课的教学时间至少要1个学期。但是,每周的教学课时较少,通常1门专业课程也只有4-6学时。这使学生平时的学习缺乏紧张感,存在应付思想;而且由于要同时学习多门课程,所以学生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很难完全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
(三)课程之间缺乏衔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
由于园林设计类课程存在多门课程同步教学、每门课的教学周期较长等特点,课程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所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有些问题往往要到学期结束后才能真正反映出来。这时教学过程已经基本结束,一些问题已经没有时间予以解决。而到了下学期,其他任课教师由于对学生了解不够,所以一切又要从头再来,存在的`问题容易被掩盖和忽略。这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
(四)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相互影响,教学效果无法保障。
园林设计类的专业课程一般都需要安排实习,实习时间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样,每门课程的实习都会导致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断,从而影响其他课程正常的教学节奏。这最终导致各门专业课之间相互影响,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是一学期内a、b、c、d等课程同时开设,学期结束前统一进行期末考试。本文所探讨的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主要考虑的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其特点是在1个学期内几门专业课程分段逐个递进开设,各门课程在各自的教学时间段完成所有的课堂教学和实习以及考试等内容。考虑这一模式实施的可能性和各门课程的特点,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可以采取纯粹分段式和混合分段式2种形式。
(一)纯粹分段式。
纯粹分段式,就是在1个学期里几门专业课程全部依次开设,各门课程相互衔接,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为4-5周,实习周紧随课堂教学之后,且这段时间不开设其他专业课程。例如,如果某个学期开设a园林制图、b园林规划设计、c园林建筑设计、d计算机辅助设计4门专业课程,那么在每周24学时、16个教学周的总学时里,按照渐进原则,第1个4周安排园林制图课程,第2个4周安排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第3个4周安排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第4个4周安排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每门课程每周24学时。每门课程在各自的4周内完成课堂教学、实习和考试等全部内容。
(二)混合分段式。
混合分段式,就是在1个学期里部分课程按纯粹分段式安排,另一部分课程按传统的同时开设的模式安排。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相对灵活,便于在现有的课程安排模式下进行局部的调整,可操作性强,并且不影响学生素质教育课程、选修课程的教学安排。例如,如果某个学期开设a园林植物栽培、b园林植物保护、c园林规划设计、d园林建筑设计4门专业课程,那么在每周24学时、16个教学周的总学时里,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可以按照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同时开设园林植物栽培和园林植物保护这2门课程,16个教学周每周每门课各安排6学时;而按照纯粹分段式安排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建筑设计这2门课程,前8周开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每周12学时,后8周开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每周12学时。如果有需要单独开设的课程实习,实习时间紧随课程教学时间之后。
(一)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使课程教学的安排更具系统性和渐进性。根据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确定各门课程开课时间的先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系统性强;也有利于教师授课时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使整个教学活动稳步向前推进、一气呵成,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
(二)缩短课程的教学周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压力。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课程教学的周期较短,而周学时数增加。这必然要求学生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读懂、看透、练精”一门课程。同时,结束一门课,测试一门课,可以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其平时抓紧时间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便于教师灵活处理。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使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周期缩短,教学时间相对集中,还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处理,更为灵活地调整教学活动。而且,各课程之间相隔的时间短,也便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使课程间的衔接比较顺畅。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竞争意识。
(四)各课程之间的授课和实习互不干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基本解决了专业课程实习干扰其他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的问题。每一门课程从课堂讲授到实习都是可以在相对独立的时间内进行,既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又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正常授课,从而使整个学期的总体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一)教师劳动的强度和密度相对较大。
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教师的劳动强度和密度相对较大。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容易为教师所接受;而且在实施集中教学的同时保证把课余时间留给教师,使教师拥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提高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对教师的吸引力。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疲劳感和厌学情绪。
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是否接受。集中教学固然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由于学生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较为集中地面对同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难免会增加疲劳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趣味性,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气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三)实验室相对紧张。
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还面临着实验室相对紧张的问题。通常,比较理想的是上课的班级有固定的制图室、设计室和计算机室。这样,可以避免不断更换教室使学生的绘图工具和各种书籍难以携带等问题的产生。因此,学校应根据园林专业的特点增加一定数量的实验室。同时,由于园林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实习都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所以可以减少普通教室的需求。这样,在整个教学资源没有增加、只是做一些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学校应协调好各实验室的使用,做到既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又不浪费实验室资源。
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关键就是系统地考虑各课程之间的衔接,然后予以统筹安排。首先是考虑课程安排的前后顺序,根据课程间内容的深浅和衔接渐进地安排课程,并严格禁止以任何理由随意调换课程顺序。
其次是在各个学期都要协调好以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设置的课程与以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设置的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保证彼此间互不干涉,还要加强彼此间的互相促进和补充。尤其是要在保证素质教育课程、选修课程等教学计划正常实施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设置专业课程。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四
(一)强调针对性,符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个性较鲜明,重感性思维,在入校前参加过艺术写生的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写实造型基础,易于接受新事物,对图形表现技法的探索力强,对图形图像表现的技法兴趣较高,对市场、品牌定位、目标受众、媒体环境等认识不足,须提升整合的设计观念,在制定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制课程,首先需要考虑以上艺术类学生的特点,针对其专业基础,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凸显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是以视觉形象为载体来传递信息,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看,以造型基础为基础课程,通过三大构成课程引入专业设计课程,着力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所必需的图形思维表达能力,并强调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实际操作能手。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把握不同广告媒体特点以及设计创意方法和表现形式,在课程教学环节上,应多安排优秀设计鉴赏和同一主题的多种风格的转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图形思维能力,提高图形图像的敏锐度,拓展学生的图形设计的表现语言。
(三)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艺术设计随着市场及媒体环境的改变,其领域也不断拓展,由传统的平面广告、企业识别系统、出版物逐渐拓展到动画广告、多媒体广告、网络广告、手机广告等不同应用领域,课程的设置上应主动介入艺术设计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把握设计公司的岗位流程要求,使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特征,特别是电子商务时代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团队、项目管理意识。
二、与岗位相适应的模块化教学单元。
(一)真实工作体验式的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第1学年的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及第2学年进入项目工作室的模拟公司化、以赛促学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完成由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为企业顶岗实习和广告设计公司实现“无缝对接”。以项目驱动课程教学,围绕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实训的有机结合,把每一项目进行合理拆解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项目制作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职业能力。
(二)职业岗位技能与自我发展的协同安排。
以艺术设计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重构广告设计公司的工作流程,即市场策略、创意定位、设计表现、设计执行、效果评估五个步骤,将从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思维方式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兼顾到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形成了“岗位+职业发展”的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设计理念。针对广告设计的初始岗位能力,与发展的自我发展能力做出相适应的细化要求,以明确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专业发展的多条路径。
(三)多层次的延伸扩展的专业课程安排。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样本设计、画册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为中心,进行课程的重组与整合,主要分为基础素质类课程如造型基础、色彩、速写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二维图像软件,二维矢量软件等,专业核心类课程如专业的设计类课程,专业拓展类课程以及专业综合训练类课程等。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穿插,同一课程不同应用方向的设计,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专业设计的差别和相同的设计原理。
三、基于项目实现的弹性教学管理。
课程采用商业艺术设计项目教学,项目的设置可能以解决企业的某个现实问题为目标,通过对优秀艺术设计项目案例的分析研究,使学生能够完成商业项目的制作,教学过程实行课堂理论讲授和机房实训相结合,授课采用多媒体演示优秀艺术设计作品、点评解析作品、分组讨论、模拟提案等多种教学手段,机房实训采用电脑教室或大屏幕投影,讲练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项目管理教学法,把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项目团队,将整个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分解成若干目标节点。按照公司化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符合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理念的生产创作习惯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教学课程由专业课程组与合作的广告设计公司共同开发,项目教学由模拟项目向真实项目过渡,单纯技能型的分项训练向项目综合技能的提升训练渐进。课程项目任务由项目工作组、教师工作组、项目控制员、提案小组协调完成。课程实行弹性教学管理,其核心就是教学设计服从于客户项目的要求。项目工作组由教研室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其职责是:与合作的广告设计公司密切合作,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确定客户的需求,确保创意定位的准确。教师工作组由专业教师组成,其职责是:指导学生建立项目小组,明确分工任务,有效完成设计方案,保证项目的品质和质量。项目控制员由创意小组专职人员担任,职责是:组织项目展开,控制项目进展的节奏,确保项目如期完成。教学班级由若干创意小组(每组4-6人)同时跟进一个项目,进行内部提案竞标,形成项目小组间的竞争,在项目实施过程构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良性关系,项目完成时,由专业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通过项目的制作,理解项目制作的流程,把握制作过程的重点。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分阶段进行评价。建立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以目标水平为主,阶段成绩为辅,结合课外作业、学习态度以及本人课程学习中职业技能的提高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注重作业过程、方法步骤的流程控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成绩记录。课程按百分制考评。在教学中按课程教学节点分别进行综合评估,按不同的权重计算总成绩,学生成绩评价采取多元评价体系:
(一)目标性评价。
选取最能体现或代表所需职业能力的商业项目,让创意小组完成这些项目,然后根据项目完成的效率与质量进行评价,依据课程的目标,按照行业相应要求,可直接把最终商业客户的评价引入教学考核,使学生能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以避免自己的主观喜好把握设计样式。
(二)阶段性评价。
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从完成工作任务的阶段过程中进行评价。将评价对象的学习发展轨迹作为评价内容,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生对设计流程各关键节点的把握,强调设计的程序化,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作用。
(三)多元性评价。
在教学中特别注重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业评讲可以是学生自评,每个同学都要阐述自己作业的设计思路、定位点及表现手法以及创作体会,还可以是同学之间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总评。评分标准包括作品立意构思、整体构图、元素表现、材料运用、工艺效果、作品的完整性等,还包括学习态度、团队的协作、规范的制作、符合后期生产工艺等。
(四)校企结合评价。
遵循“课程与实训结合”的理念,采取公司设计师与学校教师相结合方式进行评价。按照广告设计公司要求与课程目标相结合进行评价,注重能力与实际工作的关联程度,将创意思维能力、表现能力、策划能力之类的单方面要素考核转变为完整工作任务评价。评价形式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任务等评价项目,做出职业能力水平的综合评价。
五、结语。
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以项目工作室制为载体,通过艺术设计职岗位分析,灵活的制定相应模块化课程包,理论知识根据技能训练展开教学,教学中采取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以赛促学的方法,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定期举办设计类竞赛与展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大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按行动教学逻辑关系实施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练结合,不断提升职业设计技能,从而将教学过程由“单向式”的被动讲授转变为“互动式”的启发和能力积累,以适应现代的广告设计公司的岗位人才需求。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五
在学生踏入大学校门的一瞬间,他们的生活轨迹和高中时代便大不一样了。在这里,同学拥有权利去选择听喜欢的课程,老师有时间和精力把每一节课讲得丰富多彩,同时让学生快速吸收运用。
因此,理想的授课方式,是大学老师应该去思索的事情。对于不同的课程,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应不同。例如,笔者所教授的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库及程序设计课来说,本门课程主要是给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讲解数据库的应用、程序和页面的设计等,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一个简单网站。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程序语言是复杂的,还有许多应该注意的条条框框。学生们希望自己很快学以致用,因此老师最好能够先把主体讲清楚,构造出一个对于知识大体认知的一个框架,再去填写其他的细节。老师也需要激发同学的趣味性,这样的激发趣味性的方法就有很多,例如,把原本运行出来的矩形改成心形,一定会激发很多女生的兴趣,把类似的程序转化成贪吃蛇这一类游戏,相信很多男生也会对于计算机语言情有独钟。
这或许是程序设计的另一种魅力。同时,老师和同学们也要做好交流沟通,在课下可以让学生试着编一下趣味的小程序,在获得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另外,对于老师来说也可以把考试题设计成以游戏为载体,来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这样不失趣味性,也可以做到与时俱进。老师上课应该准备好思路,最好能用探讨的形式来替代枯燥的理论说教过程,让学生在感受网页设计魅力所在的同时还能够吸收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向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教师授课则起到类似向导的作用,由此引发学生去思考。如果教师把什么问题都讲得“明明白白”,没有疑问,课堂上也从不提问,学生也没有问题可问,这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表面上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学生不一定理解和把握,问题可能还多着呢。因此,在授课时需要注意设置疑问并经常提问。通过提问和解答,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对问题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一些程序设计很有难度,在2个课时的听课时间内,学生很难做到完全不溜号,不走神。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板书就很关键,学生溜号之后看到刚才讲过的部分,中间还能衔接上。如果老师仅用ppt讲解,那么如果学生溜号之后不知道老师讲过多少页,这样根本谈不上思维的连续性。所以,老师要将程序运行过程写在板书上,板书一定要尽量写得工整,思维不要有跳跃,要连续一些,把重要的思维方法都体现在板书上,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一些。另外,老师还应该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多例举生活中具体的例子,把抽象的程序分析具体化,让学生知道程序的运行及应用,从而激发学习计算机相关技术的信心与热情。一定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因为网页设计课在课堂上接受起来并不容易,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听课效率和听课质量,预习阶段是重中之重,也是必不可少的。预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告诉学生提前看一下有关内容,也可以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思考题在课前以作业的形式交上来,以达到预习的效果。
课后的时候,老师最好把自己上课所讲的例题,整理好做成ppt的形式,并且发送给学生,以便于学生的及时复习。当今信息时代,我们使用的通讯工具日新月异,过去人们使用的手机只有打电话、发信息的功能,上网只能依靠pc机终端,但近几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在我国的普及,使用手机上网的大学生与日俱增,几乎现在每一个大学生都拥有一台智能手机,通过智能手机连接移动互联网。与电脑这样的pc终端相比,手机携带更加方便,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上网功能,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基于智能手机的方便快捷,大学生越来越青睐于使用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可以说微信已成为大学生手机上的必备应用,新媒体时代呼之欲出。在新媒体时代,应用新媒体加强教学建设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兴课题。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微信群,让所有的同学加入进来,有不会的问题及时讨论,及时发布课后作业,以便于和学生的交流沟通。这些工作对于老师和学生之间都起着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大学的课堂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做学问的地方。老师要给学生创造的良好课堂,与学生共同作用,形成精彩丰富的大学课堂。综上,老师需要激发同学生的趣味性,在获得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师上课时准备好思路,最好能用探讨的形式来替代枯燥的理论说教过程。老师要将程序运行过程写在板书上,把重要的思维方法都体现在板书上,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一些。可以组织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微信群,让所有的同学加入进来,有不会的问题及时讨论,及时发布课后作业,以便于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六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真精神和创业务实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把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知识、技能和实践活动融入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中,构建创新创业新的课程体系。此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的素质为目标。
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以落实和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技术和技能课程为核心课程,培养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拥有现代酒店业所需求的应用型一线专门人才。若仍按传统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已很难培养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改变此现状,必须改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七
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提出了以人体系统为主轴的专业课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整合,可减少课程之间内容上的重复,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技能课比重。为了评价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效果,本课题分别选取72名级临床医学专业1班学生和78名级临床医学专业1班学生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取新旧课程体系,用问卷及访谈等方式评价教学改革效果。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对新的课程体系评价较好,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是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文以专业基础知识够用为原则,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使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技能方面得到提高和强化,有利于将来的临床工作和服务于社会。
三年制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时间为两年,一年临床实习期。目前多数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是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缩影,并未体现出高职课程以“以能力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人才培养是通过课程教学实施的,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设置哪些教学环节,都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
山东协和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期间开设理论课分为三个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包含10门课程)、职业基础课(包含9门课程)、职业技术课(包含11门课程),总学时为时(不包含选修课),课程设置包括1年专业基础课、1年专业技能课和1年临床实习课,所以课程安排较为紧凑,课程开设顺序合理性不高。
1.课程设计。
改造现有课程: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将组织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课程按“人体系统”为主轴进行整合。
2.问卷分析。
(1)研究对象。72名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1班学生和78名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1班学生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参与课程整合教师20人,整合前后从事教学的教师6人。
(2)研究方法。课程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护理专业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的。调查问卷由学生和教师填写,教师根据亲身体会填写包括一般资料和对临床医学课程整合的`看法两部分。
(3)问卷结果。发放学生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48份。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认为整合后对内容理解程度有“很大提高”的占80%,“有所提高”的占15%,“没差别”的占5%;内容前后衔接“很好”的占78%,“一般”的占12%,“仍然衔接不上”的占10%;学生认为课程整合“很有必要”的占68%,“有必要”的占22%,“没有必要”的占10%;实践能力“有很大提高”的占52%,“有所提高”的占25%,“没有提高”的占23%。发放教师问卷26份,回收有效问卷26份。教师认为学生上课时间有所缩短,同时实践课比例增多,课程整合前总学时2005学时,平均每周29个学时的课程,课程整合后总学时1917学时,平均每周28个学时的课程,学生自修时间有所增多,教师授课时间有所缩短,但是工作压力有所加大。98%的教师认为课程整合“很有必要”,因为内容重复少,知识体系较完整。2%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工作压力较之前有所加大。
3.结果。
根据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将组织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课程按“人体系统”为主轴进行整合,做到有序、有机整合,密切结合就业目标,可极大改善教学效果。从问卷分析来看,实验组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可见,合理安排医学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节约时间,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课程间的衔接,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篇十八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型工程数量逐渐增加,测量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工程测量技术进行了探讨,为同行共勉。
测量学是从人类经验中发展而来兼有时代性的一门学科,是人类在复杂的自然界中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工程测量中,无论工程项目的大小,系统的工程测量、公路测量和大面积测绘等,都少不了测量技术,工程测量在工程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阶段,测量技术主要提供各种比例的地形图和地形资料,还要提供地址勘测、水文地质勘测和水文测量的数据;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要把测量之后的设计变为实地建设的依据,即根据工程现场地形和工程性质,建立完整的施工网,逐一把图纸化为实物。
总之,从施工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工程测量这项工作。因为对于一个工程,首先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定位,确定其实际位置,之后确定准确的标识从而确定该区域是否有设计后新增建筑物或者其他,以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基础设施完毕后,还要进行竣工线的投测,即对设备的平整度等进行跟踪测量,来保证设备工艺的流畅。在建筑物的运营管理阶段,工程测量同样重要。通过测量工程建筑物的运行状况,对不正常现象进行探讨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必须重视测量技术和新时期下测量技术的新发展。
2.1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及应用。
在工程测量中,利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glonass,以及中国的北斗一号等)在工程测量、地形测绘、施工放样、竣工测量等工程中进行高精度、动态的测量测绘,这种测量技术与卫星定位技术的结合,为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的水平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亲历成绵乐铁路工程,对此感受更深。在我国,卫星定位系统的测量技术在各种类型工程控制网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一些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利用卫星定位系统的测量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测量人员的伤亡率。还有实时动态差分法(rtk)测量方法,其精确度达到厘米级别,进行实时动态分析,极大的提高了工程测量外业作业效率。
2.2摄影测量技术及应用。
摄影测量技术是将数字化摄像技术、数字化测量技术、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等结合在一起,为工程测量提供三维、非接触性、效率高、测绘成果多的`测量方法。此种测量技术多用于航空测量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地籍测量[4]等情况。摄影测量技术中遥感(rs)测量技术以遥感卫星为支撑,融入多光谱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为人们通过空中摄影技术获得对地基础地理信息的收集与利用。rs测量技术具有同步性、时效性、经济性、先进性等优点,在工程项目测量中得到应用与推广。rs技术的应用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更为直观准确的测量图和地籍图,对工程测量进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3tms隧道测量系统在引水隧道洞断面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tms是隧道测量系统的简称,这个系统主要包括tmssetout隧道放样和tmsprofile隧道断面测量全站仪机载软件包,两者有共同的数据处理平台tmsoffice。其中,tmsoffice主要用于管理测量数据、测量数据后的处理和定义工程数据。tms隧道测量系统应用于引水隧道测量是最新的技术,引水隧道施工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及时的进行开挖轮廊线放样,测量开挖的断面,在竣工后,测量一定间距内竣工断面和检查浇筑回填的情况。早引水隧道测量中使用tms隧道测量技术,测量人员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使机载程序驱动全站仪自动测量,并且全站仪还可以自动将满足条件的数据保存到其的cf卡上,这些测量的数据精度很高,可以大大提高测量的效率。将测量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后,可以使用tmsoffice进行数据的处理,这个软件操作很方便,性能也很稳定,极大方便断面报告的输出,而且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输出格式,例如pdf、excl、text等格式。
测量报告中还包括详细的各种信息,像断面列、超欠挖面积列、断面桩号、断面点列、施测仪器、日期和人员等信息。这个软件还可以进行地质超挖面积的计算和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断面中心等计算。总之,tms隧道测量技术在引水隧道洞断面测量中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效率。
2.4测量机器人的应用。
测量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型的全站仪,通过伺服马达驱动和程序控制并集成激光技术、通信技术和ccd技术于一身,可在测量过程中实现自动识别目标、跟踪目标及自动照准、测角、测距、记录等全自动化功能。测量机器人由球面坐标系统、操纵器、换能器、计算机、控制器及多种传感器等组成。测量机器人通过目标捕捉系统发射的扇形光束和光束探测器快速识别判断目标,然后锁定、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精确照射和测量,测量过程中即使遇到影响通视的障碍,也能锁定目标,如果遇到目标失锁,只需测量人员发出搜索指令,就能重新快速锁定目标。一些测量机器人供应商为用户提供了二次开发平台,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该平台实现所需要的自动测量功能。目前,测量机器人已用于自动变形监测,如地铁隧道、矿区边坡、滑坡体、大坝等变形监测。此外,还用于隧道、桥梁等工程的精密监测以及工民建施工测量、地质勘测、水电测量和矿山测量等领域。
2.5遥感(r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之所以普及的如此迅速,因为它能够实现大面积同步观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经济性等优势。目前,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成为了对地观测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各种比例的地形图,可以为工程测量中快速的提供基本地形图、地籍图等,十分便利。
2.6数字化测图技术的应用。
数字化测图技术是在测量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形成图像的过程,也称计算机成图技术,在实际的野外测量工作当中,通常应用大比例尺来进行实地测量成图,在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时,需要对这些原图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如果地面数字图能满足一定的精度及比例尺要求,则可直接通过常规的测量方式、摄影及数字化方法进行数据的采集,然后在计算机自动化的成图软件的帮助下,使地图中的坐标点用数字的形式表面出来。通过分析其技术应用的原理,可以发现数字化测图技术也是以传统的纸面测图原理作为基础,同时采用数据库技术和数字图形处理方法以达到实现地图住处测量数据的获取、转化、识别、存储、处理机修改绘图等一系列工作内容,最终得到有用丰富的电子地图,需要时还可对电子地图进行高效、便捷、保真的进一步数字化处理。
总之,作为工程测量人员,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并结合工程实际和需要,选择针对性的工程测量新技术,在为工程测量提供便利和节约大力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为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助推我国工程测量事业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海洋,张国旗.测绘新技术与工程测量的内在联系[j].科技致富向导,2010(12).
[2]李建光,李新星.浅谈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4).
[3]龚欣繁.关于工程测量要注意相关要点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