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矿产资源教案(实用21篇)
教案是教师反思教学过程的产物,能够帮助教师发现不足并进行改进。教案的编写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学评价和反馈,及时总结并改进教学策略。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份优秀的教案,不妨看看下面的教案范例,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些灵感。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一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提问]如何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承转过渡]再来关注一下我们国家金属矿产的情况。
[板书]三、金属矿产。
[学生讨论回答]略。
[活动]请学生结合“做一做”中的练习,读“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图”,找找我国主要的铁矿。
[转折]有色金属矿产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读教材中的“读一读”材料,结合你们在课下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色金属矿产都有哪些用途。
[学生回答]略。
[活动]分组找一找主要的铜矿、锡矿、钨矿、锑矿、稀土矿等等,并且以竞赛的形式做连线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强调]有色金属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决不能忽视。
[转折]像其他资源一样,我们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板书]四、问题和对策。
[活动]读教材中的“问题和对策”这一框题的内容,讨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主要问题包括:乱采滥挖、严重浪费、破坏环境。
[提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节约、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寻求替代品。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二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三
红海,曼德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出口。从霍尔木兹海峡开出的油轮,源源不断地将石油运往欧美各国,被人们称为“西方世界的生命线”。
白令海峡则身兼多职,它是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水上通道,也是两大洲(亚洲和北美洲)、两个国家(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半岛(阿拉斯加半岛和楚克奇半岛)的分界线。
山地气候特点。
1、随高度上升,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减少而增加辐射值。而且向阳面的辐射多于背阴面。
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在山顶和山坡都比较缓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趋势;在山谷与盆地这两种变化较剧烈,且春温高于秋温。
4、雨量和雨日一般随高度增加,如黄山、泰山,每上升百米,年降水增加约30毫米,雨日增加2.4天。在一定高度以上,由于气流中含水较少,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高度,叫最大降水高度。
流域面积: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出口断面所包围的面积,在水文上又称集水面积,单位是平方公里。这是河流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大小直接影响河流和水量大小及径流的形成过程。
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其大小说明水系发育的疏密程度。受到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等因素的控制。
流域形状:对河流水量变化有明显影响。
流域高度:主要影响降水形式和流域内的,进而影响流域的水量变化。
湖泊定义: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湖、冰川湖、堰塞湖、潟湖、人工湖等。按湖水盐度高低可分为咸水湖和淡水湖。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
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路径,对全球的物质、能量的传递与输送起着重要作用。流水还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如冲沟、深切的峡谷、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在河流密度大的地区,广阔的水面对该地区的气候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等。当河流流经阶梯分界线时,形成落差,水力资源丰富。
土质、植被影响河流的含沙量。
如黄土土质疏松,颗粒很细,耐冲性能差,黄土高原上的植被覆盖又少,因此凡是发源或流经黄土高原的河流,含沙量都大。而南方及东北山区的河流,由于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可再生自然资源。
这类资源可反复利用,如气候资源(、风)、水资源、地热资源(地热与)、水力、海潮。
可更新自然资源。
这类资源可生长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的制约,如生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地理位置:地理现象所在的地点。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关系。
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一般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是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而绝对地理位置是以整个地球为参考系,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唯一的经纬度值。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质来分,可划分为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气候: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
中国国土辽阔,从南到北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几个不同的温度带。影响中国气候的最主要因素是地理纬度和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和洋流、地形及大气环流。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寒潮、台风、梅雨是中国重要的天气现象,他们的形成、变化构成了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征象。
气候特征一般说降水、气温及其组合。
例如: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候特征是中年温和多雨。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四
(导入)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国经济结构的单一,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所以我们一提到世界上贫困国家最多的大陆,同学们都会想到非洲,但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中有一个非常特殊,它的经济在非洲大陆上是最好的,也是目前非洲大陆上唯一富裕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非。
(讲授研讨新课)。
(课件展示)南非的地理位置。
(提问)1.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什么位置?该国的国名同它的位置有没有联系?
2.该国面临哪些海洋?
(简要总结)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三面临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2.为什么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仍然后大量的船只通过南非的南部海区?
(引导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大西洋、印度洋间的重要通道。
(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好望角)。
(讲解)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前,南非的南部海区是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间的最近通道,经过好望角的航线是沟通东西方的要道,即使是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因其巨大的通航能力,仍然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经过的船只多于10万吨级,西欧1/4的食品、美国1/5的食品均需靠经过此线而获得。同时大型和超大型油轮由于苏伊士运河的深度不足,仍需绕道好望角。这为南非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越的条件。
(课件展示)好望角。
(简要讲解)。
(课件展示)开普敦。
(引导学生读图)世界著名港口,位于南非西南端的开普敦?
(课件展示)南非矿产在世界地位统计表。
(提问)1.南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都由哪些?
2.储量居于世界首位的矿产是哪些?
(讲解)南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硅酸盐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尤其是黄金占世界的39%,是名副其实的“黄金之国”。
(提问)南非如何发展自己的经济?
(引导学生讨论)。
(总结)利用丰富矿产发展以矿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工业,成为世界重要的矿产出口国和先进的工矿业国。
(课件展示)南非的矿产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约翰内斯堡。
(讲解)南非最大的金矿开采和机械制造中心。
(承转)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该大陆最富裕的国家,被誉为“非洲之星”。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南非在国家上的声誉却很不好,那时我国与南非也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原因在与当时的南非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抵制。
(课件展示)南非人种统计图。
(提问)南非的主要人种有哪些?
(讲解)南非的长期统治者是白种人,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是在南非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斗争才被废除的。
(课件展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
(讲解)曼德拉的事迹。
(设问)我们能够从曼德拉从囚犯到总统的历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
2、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
3、学会阅读长江水系图和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4、通过讲述我国长江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包括长江的源流概况,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长江的水能资源及著名水利枢纽,长江的航运价值四部分。
重难点分析:
“滚滚长江”的重点是长江的源流概况及长江各河段名称,长江上游的.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川江,中游的荆江,下游的扬子江等都是长江干流某一段的名称,学生常误认为是另一条河流,教师应结合长江水系图,找到各河段的位置。
“滚滚长江”的难点是长江干流水能资源的开发。
教学方法:读图,讲授,讨论,归纳。
教学流程:/gzzj/gzzj/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引入新课:播放歌曲《长江之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后从分析歌词入手,自然过渡到新课。
讲授新课:
1、幻灯展示长江水系图,找出发源地(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级行政区)、注入东海、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等)和湖泊(洞庭湖、鄱阳湖)、上、中、下游的划分(以湖北宜昌、江西湖口为界)等。利用中国地形图,查阅长江流域的范围、长江依次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峡的位置。
[1][2]下一页。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六
(一)在图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七
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难点:认识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寻找替代品的必要性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边演示课件边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土地资源。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
[演示]四幅我国矿产分布图,提问:从宏观上看,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讲解]目前在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中,北方占近90%,南方只占10%,全国1/2以上的铁矿集中在辽、冀、川三省。所以说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
[提问]我国矿产资源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学生讨论)。
[小结]资源的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的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同时,造成了不同地区间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运输负担。
[讲解]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
[演示]课件: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点击图片进入相应的资源的学习)。
[演示并讲解]“中国煤矿分布图”,我国煤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演示]练习:根据下表中所列的煤矿的名称与“我国主要大煤矿的分布”图对照,熟悉煤矿的分布地区。
所在省。
河北。
山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安徽。
河南。
煤矿名称。
开滦。
峰峰。
大同。
阳泉。
西山。
阜新。
鸡西。
鹤岗。
徐州。
淮北。
平顶山。
(学生活动)。
[演示]中国煤矿分布图,教师指图点出主要的煤矿,学生回答煤矿名称。
[提问]思考:举例说明人类是如何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煤的。(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可以请几个代表发言)。
[演示]关于煤的六幅图片。
[演示并讲解]“中国主要油气田分布图”,我国石油的产量居世界第五位。
[演示]练习:根据下表中所列的油田的名称与“我国主要油气田的分布”图对照,熟悉石油的分布地区。
所在省。
河北。
辽宁。
黑龙江。
山东。
山东和河南之间。
油田名称。
华北。
辽河。
大庆。
胜利。
中原。
(学生活动)。
[演示]中国主要油气田分布图,教师指图点出主要的油田,学生回答油田名称。
[提问]思考:举例说明人类是如何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石油的。(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可以请几个代表发言)。
[演示]关于石油的六幅图片。
[讲解]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电力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使学生形成紧迫感、责任感)。
[提问]如何才能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呢?(学生讨论)。
[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讲解]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国金属矿产的情况。
[讲解]金属分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通常指铁(有时也包括铬和锰)和铁基合金。有色金属是除黑色金属外的其他金属。铁矿是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因此,铁矿资源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演示]中国铁矿分布图。
[讲解]我国铁矿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三位,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河北、辽宁、四川三省的储量占我国的一半。
[演示]练习:根据下表中所列的铁矿的名称与“我国主要铁矿的分布”图对照,熟悉铁矿的分布地区。
所在省。
河北。
内蒙古。
辽宁。
安徽。
湖北。
海南。
四川。
铁矿名称。
迁安。
白云鄂博。
鞍山。
本溪。
马鞍山。
大冶。
石碌。
攀枝花。
[演示]中国铁矿分布图,教师指图点出主要的铁矿,学生回答名称。
[演示]关于铁矿和冶炼的两幅图片。
[演示]中国主要有色金属矿分布图。
[讲解]我国是世界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不仅储量丰,而且品种全。有色金属为我国发展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演示]中国主要有色金属矿分布图。教师指图,学生回答主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地的名称。
[演示]练习:把下列有色金属矿同它们主要的产地,用线连接起来。
[演示]两张有色金属矿产地的图片。
[讲解]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广泛,有些很丰富,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它们呢?请大家讨论。
[小结]要合理开发、利用,还要研究、利用新材料,代替非可再生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
[过渡]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演示]四个例子,学生讨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小结]问题是:乱采滥挖;破坏环境;严重浪费。
[提问]我们如何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讨论)。
[演示]小结:提高公民素养、增强法制意识;保护、节约、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寻求替代品。
[总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记住主要大型煤矿、主要油田、主要铁矿和主要有色金属矿。同学们要增强法制意识、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合理开发、节约、综合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和责任感。
探究活动。
活动名称:“开发者”的思考。
活动目的:使学生对矿产资源的分布以及各种矿产资源的用途更加熟悉,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活动要求:请学生以开发者的身份选择一个城市,并进行开发。前提是必须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全班一起交流,看看哪位同学的方案最优。评价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成本最低;是否效益最高;是否影响当地的日常生活;是否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八
新课导人:
出示图“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领土组成”部分。
1.出示国旗并简单介绍垦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2.读图3-31,观察美国所临海洋和邻国,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带、热带、大洋洲等)。观察本上的庆要山脉、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绍首都华盛顿和哥伦比亚特区。
“高度发达的经济”
经济概况部分:
农业大国部分: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分组讨论:a.农业地区专门化与美国农业;b.农业生产专门化与美国农业。
2.归纳学生观点,指导: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小结;美国的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小结:美国尽管粮食产量多,是世界农业大国,但由于纬度位置的原因,还需要大量进口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农业产品。
工业大国部分:
1.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3.引导学生提升到理论认识层面:能源、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的劣势和优势。
4.可安排学生对就近的科技工业园进行参观访问。
生态、环保问题部分:
本部分实际上是将教材编排稍作组合,分两大方面探讨美国的生态环保问题:一是美国农业开发使“黑色风暴”多次发生。二是经过不断的治理,现在美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已不太严重。
人口部分:
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亚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图8-48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收集课外资料并补充休斯敦的有关资料。
3.课堂小活动:请你当导游员,向游客(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看哪位导游员讲解得最详细准确,掌握的资料最多。
4.评出导游。
课后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九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举了许多实例,以使学生认识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十
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分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记住地理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1、我国的民俗。2、 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我国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件学案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谈谈旅游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图片
[转承]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板书)
二、民俗与环境
2、 【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
3、 活动:阅读“地方美食图”、“中国民居图”、“中国民族服饰图”和有关资料,体会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民居、服饰的地方特色。
4、 [讲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著礼仪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分别从食 、住 、衣 、行 、节日庆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异。
(1)食:学生读【知识之窗】 了解我国的八大菜系 课件展示地方美食图片
【学生活动】 课本p92 活动、p93活动1、2。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2
(4)行:学生交流 南方与北方的交通差异
(5)节日庆典(视频播放)
6、拓展练习:
三、旅游与文化
(1)旅游业及其意义(播放视频)。
(2)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4)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因注意些什么?(视频播放)
四、作业 完成学案 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民俗与环境
1.民俗差异
衣、食、住、行、节日和宗教
2.民俗差异因素
地理环境
历史习惯
风俗因素
二、 旅游与文化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十一
“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应的课标是: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美丽富饶的宝岛”对应的课标是: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外向型经济”对应的课标是: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地图上准确说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
2.根据资料分析台湾省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等特征。
3.了解台湾省的人口分布特点和民族构成。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气候资料分析台湾省的自然环境。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台湾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要性。
3.阅读资料,认识台湾省与祖国大陆的深厚渊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阅读史实材料,明确台湾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气候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色。
教学难点:
1.分析台湾省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色。
重难点突破方法:强化读图训练,从图上获取信息,掌握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征,通过绘制台湾岛简图,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经过图文转换,就会巩固所学的知识了。
自学辅导法、启发式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谈话法等。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及多方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以便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准备好地图册。搜集有关台湾的图文资料,以备课堂展示。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十二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举了许多实例,以使学生认识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法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建议指导学生读4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宏观上分析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分布的特点是广泛且相对集中。关于矿点名称,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利用省区、江河、山脉等参照物,寻找矿点与它们之间的方位上的联系,并通过读图、填表、图表对照、看图连线等方法巩固地名的记忆,进一步培养读图技能。教学中要用资料、数据说明能源矿产丰富,同时联系生产实际说明煤和石油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实际的解决办法。在这节内容的讲授中,有三个点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一个是金属矿产的作用,很多学生对于煤、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视金属矿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因为这会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矿产资源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密切关系;第二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在谈到对矿产资源问题的对策时,学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问题的治理上,其实治理是一方面,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想办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发新能源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第三,矿产资源与前面介绍的两种资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资源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学中,要对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讲得适度,避免出现盲目的乐观和悲观情绪,教育学生要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十三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情况。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本节教材分为三部分:首先从开发的角度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并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安排学生读图,最终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类型构成上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其基础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同时通过联系气候、地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教材在第三部分的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了解决措施,包括制定法规、“开源节流”和保护建设,尤其介绍了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工程”,这是对待土地资源破坏问题的最积极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印象。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对土地基本国策的认识。
由于初中地理不要求建立“土地资源”的完整概念,所以读“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图例中所列的土地利用类型都属于土地资源,从而消除学生习惯印象中土地即耕地的错误观念。
在讲述“土地资源及其分布”时,应充分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结构百分比图”,将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利用状况结合起来,并联系到农业生产上,以认识其利弊。
首先,农业用地所占比例小且分布不均,农业生产的发展缺少物质基础。其次,农业用地的人均占有量小。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需要结合前面的资源总特点以及一些数据资料使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因为此,再加上难以利用的土地所占比例大,所以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受到了约束。第三,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又遭到严重的破坏,人为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从利用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导入]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板书]第三节土地资源
[解释]土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引导读图]结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百分比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农业用地及未利用的土地等等),教师可进一步指出林地与森林、草地与草场、草原的区别。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十四
二、宇宙中的地球(板书)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书)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读图,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学生注意小行星带的位置,然后教师可根据以下资料把九大行星给学生做一个简单介绍。
(1)宠爱的小个子——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的小个子,除了冥王星外,算它最小了。我国古人称它辰星,国际名“墨丘民”,是罗马神话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个固体行星,自转一周(一天)58、6天,公转一周(一年)约88天,体积、质量均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依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用望远镜看水星,像一个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实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没有。
(2)美丽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
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辉,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国际名为“维纳斯”。在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描写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当弼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金星是九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称为长庚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称为启明星。西方国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阳神阿波罗的先驱和使者,又说它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俄共向金星发射了近20个探测器。飞向金星的第一个探测器是美国1962年8月27日发射的“水手—2号”。根据观测资料,科学家们认为,金星表面温度很高(可达380℃),那里没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没有磁场,至今没有发现有生命的痕迹。
金星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惟一逆向自转的行星,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的。金星上“一天”是243天,“一年”是225天。
(3)战神玛尔斯——火星
火星,似火一般,发出火红的光芒,在地球上看是一颗红色星球。火星在午夜可看到,我国古人称它为荧惑,国际名叫玛尔斯。
科学家认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颗星。它被大气包围着固体表面,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但证实大气很稀薄,无氧气,也无液态水。
近些年对火星的探测较多,有人说火星上有运河,有人说有生命,但至今无定论。
(4)“巨人”朱庇特——木星
木星是九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均的一颗星。朱庇特是古罗马主神的名字,现为国际名。我国古人叫它岁星,民间传说中的太岁也是指木星。在九大行星中,木星自转最快,它9时50分自转一周,但公转慢,需11.8年。
人类访问木星的第一位使者是“先驱者——10号”,是1972年3月2日由美国发射的。据探测表明:木星上空有大气,周围有光环,是一个流体星球。
(5)戴草帽的星——土星
土星是太阳系中一颗美丽的行星,淡黄的球体,浅蓝的极区。用望远镜看土星,它周围有一圈明亮的光环,像是戴了一顶漂亮的草帽,所以有人送它一个雅号:戴草帽的星。在西方,罗马神话中称它为农神,国际名叫萨图恩。中国古代叫它填星或镇星。
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都名列第二,仅次于木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倍。它公转一周需29.5年,相当于地球上2万天,但自转很快,仅需10小时14分。
(6)躺着走路的星——天王星
天王星的国际名叫“乌刺诺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天王星是在1781年由威廉·赫歇尔发现的。他出生在德国,起初是一个音乐家,17岁去了英国,当宫庭歌会的双簧管吹奏者,天文是他的业余爱好。1774年,他亲手制成了一架望远镜,用来观测星空。天王星是他偶然发现的。
天王星在九大行星中排第三,其他星是侧着身子转的,而天王星的自转轴和轨道面只有8度的夹角,好像躺着运动。它公转慢,自转快。
(7)笔尖上的行星——海王星
天王星发现后,一些天文学家发现它运动有点“古怪”,于是有人就提出其外侧可能还有一颗星。1843年,英国剑桥大学23岁的青年学生亚当斯,运用万有引力定律,于1845年算出这颗新星的位置,于10月21日送到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当时天文台并没理睬这位“小人物”。
在亚当斯的同时,法国青年勒威列也独立计算出这颗星,1846年9月18日,他把结果寄给了德国柏林天文台的台长伽勒。当伽勒接到信的当晚,即9月23日,果然在天空中找到了这颗星。
古罗马神话中有一位统治水晶宫的海王,名叫“尼普顿”,现为国际名。天文学家根据这个神话,把这颗新星叫海王星。
(8)冥王普鲁托
冥王星是在1930年1月下旬由英国洛威尔天文台的22岁青年天文工作者汤博发现的,是九大行星中发现最晚的一颗星。
因冥王星距太阳非常遥远,相当于日地距离的40倍,所接受太阳的光、热仅相当于地球的一千五百分之一,因此,那里到处是黑暗和寒冷。天文学家给这颗行星命名时,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神——冥王普鲁托(现为国际名),所以就叫它冥王星。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一个行星,体积为地球的1%,质量为地球的1/400,比月亮还轻。它绕太阳一周需248年。
引导学生分析表1.1,依据其质量、体积和距日距离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即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巨行星,质量、体积都很大的行星;远日行星,即距离太阳较远的三颗行星。从表中提供的五项资料数据来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板书)
(承转、过渡)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生命存在,特别是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颗适宜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宇航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间还会有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它们。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分析课文,可以分组讨论,来寻找答案。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板书)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
[课堂小结]
宇宙是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较稳定和安全的,地球自身又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有利条件,也就使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物质。
[课后作业]
1、根据课本p4表1.1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答案:略
2、根据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有生命物质的天体的原因。
答案:略
板书设计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十五
重点: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师准备:《我国工业的分布》图进行技术处理,把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清楚。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相片。
教学引入:提问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学习用具,使学生清楚工业产品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被称为工业部门。
观察图“什么是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总结:利用插图,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查找数据证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工业的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铁路线,了解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
引入:同学们,今天早上来上学,我们都使用了什么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时哪生产的?
学生:自行车、汽车。工厂生产。
教师:当然,我们同学还知道许多的工厂,如:化肥厂、钢铁厂、拖拉机制造厂等。有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今天我们要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课题: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观察图“什么是工业”,有三幅图片。看一下这三幅图片都说了什么。
学生:依据图片说明回答
教师:请同学讨论三幅图片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第一幅图:通过挖掘、开采、提取的方式,可以从自然界获得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还可以从自然界取得棉花、木材等资源。即从自然界中挖掘、开采、提取工业原材料是工业生产的一个环节。
第二幅图: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第三幅图:在原材料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成产品。
学生: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精密机床、仪器仪表、火箭等。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插图中“农民、建筑技术人员、研究员、军人”所讲语言,体会工业产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并进行小结。
工业可以提供一些经济发展的基础产品,如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等,还为科学研究、国防提供许多高精尖产品,如火箭中的特种钢材。看来工业产品对农业、城市建筑、科学研究、国防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教师:工业生产与我们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同学: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一位同学做代表介绍她的小天地中都有哪些工业产品(学生作品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学生代表介绍:
《工业与我们的生活》
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天地,我当然也不例外。这幅图是我的小天地。认为它像一个工业的展览室。这里面有:双人床、电脑桌、窗户、写字台衣柜和门。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写字台”。
它的桌面是由木材制作的,来自于木材厂;表面的涂料来自于颜料厂;大家都知道抽屉是可以前后拉动的,这种可以前后拉动的物制是金属片制作成的拉轴,来自于金属厂;桌子部件的玻璃板、灯、蜡烛等物质的支座用了弹簧平衡来自于弹簧厂;还有平行的连接导轨和可以调节的底架它们都来自于钢铁厂。电脑桌、双人床、衣柜和门也都同样是在各种各样的工业努力下产生的。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房间中有各种工业品,我们的生活与工业是紧密相连的,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工业品,也就没有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便利。
教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学习也离不开工业产品。
总结:工业是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有利保证,也不断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注:教师可查找一些工业数据,用来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学生更能够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师:我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如何?请同学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的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建议:在课件中对地图要进行加工,可以把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为清楚。同时可把主要工业基地后面隐含各区的详细地图,为下节课分析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做准备。)
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铁路线、沿海、沿长江分布。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特别是知道了我国有四大工业基地,请同学在地图上确认它们的位置,下节课我们要重点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
教学反思:
学生使用着许多工业产品,但对工业生产却十分陌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生产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多的举出学生生活的实例,调动学生更高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才能开动脑筋,较好的体会工业生产及产品间的联系。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十六
1、知识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 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 学指导法
挂图、多媒体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 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 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 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 造船、汽车、机 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 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书 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 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
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总 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 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 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十七
第七单元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本单元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将上册所学的海陆分布,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大洲,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地区和国家提供基础知识和具体方法。本册教材只安排了一个大洲—亚洲。亚洲这一“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从哪些地理要素把握大洲地理,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本章既是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第1课“世界第一大洲”用过读图,人物对话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即从半球位置,洲际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让学生运用地图说明其他任何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第2课“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从宏观上把握展现一个大洲气候特征的样板,同时设置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归纳:亚洲气候特点奠定基础。
第3课“人口最多的大洲”首先讲述了亚洲人口的数量,自然增长率,人口分布,并更具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描述对亚洲人口的总体印象。
第4课“经济发展的差异”运用相关资料说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说明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十八
难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主备人曹明月审核人程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步骤
时间安排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3分钟通过复习使学生能
够熟练掌握上节课的基本知识多媒体出示复习问题。督促群体落实知识,注重互考实效。抽测学困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互助。结对互考,落实知识。个别学困生代表小组进行组间交流。对学生遗漏的知识进行补充导入新课由复习问题引出新课。
了解学习
目标引导
学生解读
学习目标齐读、解读学习目标
17分钟通过预习使学生掌握本节的基本地理知识巡视、观察、指导、点拨。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用双色笔做好标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地理概况。
学会用读图分析法解决地理问题。结对互考,群体落实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20分钟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概况。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的地形是以什么地形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题1、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的地形是以什么地形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题1
3、青藏高原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你知道哪几条河?
4、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拉萨有日光城之称,教师讲解原因?
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1、西北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牧场各是什么?
2、西北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畜种各有哪些?
3、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类型及主要的农业区?
4、完成p10活动题1
【展示】四大地理区域图
【展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及干旱的图片
【展示】青藏地区的地形图及“三江源”的图片
【展示】日光城拉萨的图片及丰富的太阳能。
【展示】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图
结合课文和多媒体展
示,用读图分析的方
法解决学案问题1、2题。
(学生上黑板板演)
结合学法指导,解决学案问题。
展现问题的小组代表,不仅要说结论,还要说解决问题的操作、思维过程
学案问题解决后,结对互考,群体落实知识.
如时间充裕,学生总结;
时间不充裕,则倾听老师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查漏补缺,扫清盲点。
1、学生在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以牧业为主很好理解,但是在理解这些地区为什么还会有农业可能会出现问题,给学生及时点拨。
2、西北地区气候及成因、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及成因、青藏地区太阳能丰富原因、分析内蒙古草原和青藏地区草场不同及成因需要教师精讲完成。
反馈
5分钟知识梳理巡视、观察、指导、点拨。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梳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线索意识。解决监测与运用问题,结对互考,群体落实知识。学生条理意识不强,教师要注重指导。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十九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重点应该是“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特别在这部分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通过对比九大行星结构特点及运动特征,使学生明确地球与其它行星有很多相似特性,由此说明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意识,在了解地球的特殊性时,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即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料库查找有关火星相关的资料,并与地球进行对比,由此说明为什么火星至今没有发现生命物质的痕迹,地球由哪些与其不同的条件,使其能够有生命存在,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处理资料的技能,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一节人类认识的宇宙。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认识到到地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行星,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颗行星是不可替代的。
2、尽管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当迅速,但远远没有达到认识宇宙全部的地步,我们有无数的天文之谜需要在未来逐渐揭开。
3、激发学生对于宇宙之谜进行探索和思考的兴趣。我们并不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认识宇宙的全部,但毫无疑问,人类将永远执著地去探索,去追寻宇宙的真谛。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一个美丽而精彩的星球的一部分,这个星球正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茫茫的宇宙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当地的条件组织学生做以下探究活动:
1、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注意带上照相机和笔记本),让学生搜集尽可能详细的天文资料。
2、组织观看有关的天文科普录像(如星际探寻、登陆火星、苍穹寻奇、不明飞行物等)。
3、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人类宇宙认知的变化。如地心说、日心说等。了解一些天文假说。
4、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天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如张衡、郭守敬等。
5、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参观天文馆、看录像、查阅杂志书籍、浏览互联网等。写一篇“我生活的宇宙”的论文。
6、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办一期地理板报。最好能体现最新的科技发展对天文学研究的指导。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二十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 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 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这部分 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 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 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地理矿产资源教案篇二十一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n—10?s,90?e—140?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生答: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4)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俗风情:“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绍: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马泰旅游是近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祝贺大家的学习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随常练习第二节
六、课后小结: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3、5n
2、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1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平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介绍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四、物产和旅游资源:
1、主要物产:橡胶、椰子、油棕、水稻、锡、石油等。
2、物产的分布:p15活动。
3、旅游资源:介绍新、马、泰的旅游资源。
五、华人、华侨:
1、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2、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20xx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