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教案参考范文(14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资源和活动。教案的反思和总结是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下面是一份详细的教案示例,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教案的写作过程。
鼓教案参考篇一
教材148—15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韵独到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难点_
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教学突破
古诗文教学应抓住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同时在读中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拔,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磁带,幻灯片,多媒体教具,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诗文,搜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诗。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学习《饮酒》 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学习《次北固山下》 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 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村生活是怎样的。 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 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4.指导背诵。3.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
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
诗的基本知识。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2.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
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可以看
出。
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
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
花的妙笔表达出来。1.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2.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3.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的理解。
4.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五、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爱莲说》一文,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2.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个性练习设计
从课外搜集一此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谈谈你对它的感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将诗人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 1.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 2.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 3.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
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1.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
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关净沙》感受意境。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
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体会其中的意境)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师作个别辅导)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声朗读诗歌,再现意象
与雄浑的意境。
7.试背课文?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昧(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季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时。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书设计参考(略)
本课总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提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其中一首诗来看作者,以“我读懂了 ”为题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全诗。
个性练习设计
将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历史故事。
教学探讨与反思
加强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补充一些作家作品
的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益。
鼓教案参考篇二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1、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
2、熟读并背诵全词;
3、学会赏析诗句、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4、体会作者表现的“愁”,学习对比赏析;
5、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过多地讲解说明,而是要让让学生讨论发言以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朗诵法、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展示。
1、学习对比赏析;
2、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给环节要注明预设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观看视频《中华勤学故事之李清照》引入作者李清照。
播放ppt观看ppt了解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幸福生活,为理解诗歌做准备。
二、作者作品。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幻灯片),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李清照(1083-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济南人。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赵明诚经常外出为学为官,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赵明诚病死后,目睹国破家亡夫死,清照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热爱自然、伤春愁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词风活泼秀丽,语新意隽,清丽、明快。
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感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字字血泪,声声呜咽,凄凉、低沉。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后人称为“易安体”。著有《漱玉集》。
易安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到远处去上学,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引自元人伊世珍《嫏环记》)。
播放ppt。
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
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
对作者有个全面了解。
三、解题--关于“一剪梅”
四、诗词朗读。
1、结合课文下方的注释,自由朗读;
2、结合教师所给节奏与提示,有感情的朗读;
3、听名家朗诵。
4、全班齐读。
教师纠正读音。
播放音频。
学生诵读听读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
五、作品鉴赏。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呢?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提问:这个句子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其意味是什么?
【补充:】云中: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从空中飞来,故称“云中”。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他的丈夫,后来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
(4)“花自飘零水自流”蕴含怎样的意蕴?
(5)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6)请鉴赏“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
2、小结。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六、对比鉴赏。
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乌夜啼》李煜)。
4、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7、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8、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人长。(李白《秋浦歌》)。
七、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1)明确:
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的寂寞没有排遣掉。她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回忆以前的种种快乐,怎能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呢?愁思非但没有派遣,反而更重了。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3)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4)明确: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5)明确:推己及人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6)明确:此句是词的主旨句,“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刚下了眉头立即又来到了心头,这真是挥之不去拂还来!
归纳明确:
李煜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比作一团乱麻;贺铸把愁比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白把愁比作斩不断的水流;比作又长又密的白发;李清照把愁比作船都载不动的沉重的物体。他们都用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手法,把摸不着看不见的意识形象化具体化,变得真切可感。让读者联想到愁思的深广绵密无边无际。
播放音频。
学生交流讨论并展示。
学生交流展示。
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歌曲的旋律,感受词作的愁情。
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比较鉴赏。
八、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让学生进一步的更加全面的了解李清照。
七、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作者心情:闲愁。
主旨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艺术技巧:
比喻。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突出愁思的深广无边,杂乱无章,绵长繁密。
烘托,以景衬情,想象。
八.教学反思。
1、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1).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
(2)熟读并背诵全词;
(3)、学会赏析诗句、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4)、体会作者表现的“愁”,学习对比赏析;
(5)、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本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3、本堂课的优点:
因为学生熟悉李清照,这首词很容易唤起学生的亲切感,再加上有视频播放,增强了画面感,学生学习的兴致更高了。对比赏析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
4、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各个环节进行反思):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应该放在鉴赏诗歌之前,更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5、本堂课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及评价:
自主活动的效果还不是很好,赏析不是很到位,还需要老师继续指导。
6、改进措施:
注意教师的引导语言,引导的方式方法,要准确到位得体恰当,尽量能唤起学生的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要自信,大胆发言。善于总结鉴赏经验,积累知识点。
鼓教案参考篇三
在暖身部分的泡泡造型环节中,我利用故事引导来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故事情节设计故事引导:出示挂图p1、p2,引导孩子们讲述—:“宝宝吹了泡泡耳环、泡泡水晶床送给了蝴蝶小姐,蝴蝶小姐很开心。小蜜蜂滋滋听说了这事儿,让也想拥有一件泡泡礼物。你们猜,小蜜蜂滋滋喜欢怎样的泡泡礼物呢?”
本次活动,我设置了悬念,引导孩子们由猜测过度到表演,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琴声做各种泡泡造型的律动。这样一来,活动气氛热烈了,孩子们进入了玩音乐的状态。(引导语:宝宝吹了许多会变魔术的泡泡,有的变成泡泡房子、泡泡蝴蝶……)在听鼓声和吊镲声玩泡泡造型时,孩子的经验就第一个环节来说,有所提升。孩子的造型变换无穷,创造欲望被充分激发。
暖身活动的泡泡造型让孩子们在热身的同时,也为“水底生物律动模仿”环节做铺垫。律动模仿让孩子们又掀起一个创造的小高潮,(第一遍音乐)海星、海马、鲨鱼、螃蟹、金鱼、海蛇、水母等海洋生物在海底开舞会,孩子们都用肢体动作表演自己喜欢的海底生物。
配词律动环节(幼儿围圈坐)。
第一小组按备课环节进行:三遍音乐完成。第一遍音乐,老师边做律动边默唱;第二遍音乐,幼儿起立随音乐边唱语词边做律动;第三遍音乐,是加强第二遍音乐的内容。出现情况:默唱时,老师夸张的表情和嘴型十分吸引幼儿,可是第二遍音乐就让孩子们边唱边玩有点牵强,因为孩子们还没有掌握语词,使得孩子们只顾做律动而不注意语词了。与我设想的效果有所出入。第二小组活动时,我在第二遍音乐的形式上做了调整:幼儿坐着,随音乐跟着老师边唱语词边做律动。这样一来,孩子们有了第一遍音乐的仔细倾听、观察和第二遍音乐的配词、律动,幼儿对整首乐曲的曲式有了大概的了解。第三遍音乐的律动表演就顺手多了。
由于配词律动环节孩子已经初步熟悉语词,所以在图形感应曲式环节,孩子们边跟老师唱边看老师画图谱,对曲式的掌握上就事半功倍了。
鼓教案参考篇四
重点: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解答第二问时,找出所需要的条件.
(一)复习准备
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
1.____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教师谈话:我们学习的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由学生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启发性提问:
(1)要想求学校现在共有多少只兔,问题中的“现在”指的是什么时候?
(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能解答吗?缺少的条件往哪里去找?
(3)怎样列式解答?
相邻的两名同学互相讨论,全班交流,三个问题分三次讨论.
通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列式: 22+8=30(只)
口答:现在有30只.
指若干名学生把解答第二问怎样想的说一说.
2.出示例6
指名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有几个问题?咱们先解答第一问.
指名学生解答第一问,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从30人中去掉 7人,就是车上还剩的人数)
30-7=23(人)
口答:车上还剩23人.
再解答第二问.
(用车上还剩的 23人,和上来的 9人合在一起,就是现在车上有的人数)
23+9=32(人)
口答:现在车上有32人.教师小结:
(三)巩固反馈
1.半独立性练习
课本中“做一做”的第1题:
商店有8辆自行车,又运来25辆,一共有多少辆?
全体学生在书上独立解答,订正后,老师稍加提示,解答第二问.
已经求出一共有33辆,卖出10辆,还剩多少辆?
全体学生在书上独立解答.
课本中“做一做”的第2题:
小华有25张动物邮票,送给同学8张,小华还剩多少张邮票?
王叔叔送给他7张,小华现在有多少张邮票?
第一问由学生独立解答,第二问指名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解答.
2.课堂独立练习
练习二第1题:
由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3.课后练习 练习二:第2,4题.
鼓教案参考篇五
《歌声》是二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海里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激励落水者坚持、坚持、再坚持!她的歌声也引来了救生船。她用歌声救了落水的人们。
课题《歌声》便是文眼,第一自然段叙述事情的起因,落水人从希望到绝望的处境。第二至四自然段由歌声串起,萦绕的歌声给马金纳希望,给其他落水者力量,救生艇也寻声而来。课文从描写马金纳的落水入手,由点到面,写出落水者从落水到获救的全过程。课文对唱歌小姑娘的细节描写和结尾处人们对小姑娘的.感谢,表现出小姑娘在逆境中的坚强,并带给别人勇气和力量的美好形象。
针对二年级孩子心理感悟能力不足的特点,我决定降低理解难度,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关键字词入手,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品读,并于读中悟情。在深入研究教材之后,我以“歌声”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并一线贯穿全课堂。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的生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合作探究,感受小女孩的坚强。
在课文情景中,学习生字“挣”,了解含义,识记字形。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感受小姑娘用歌声给大家带来的勇气和力量以及获救者们对小姑娘的感激。
教学重点:用多种形式学习、积累词语。通过朗读,感悟小姑娘遇险时的坚强和歌声传递的力量。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歌声给人们带来的求生力量,坚持到底的意志,对生存的勇气。
一、复习。
1.复习巩固。
(1)出示词语:不幸挣扎聚拢增添隐隐约约触礁。
(2)开火车读。提醒后鼻音的字要读准。
(点评:低年级语文学习以识字写字为主,复习中巩固词语十分必要。读准词,才能读通句,读顺才能读出味儿,读懂语境和语情。)。
2.理解“触礁”
(1)你们知道什么叫触礁吗?生联系上下文读。
(2)师指“礁”介绍,江河、海洋中隐没在水下或落出水面的岩石。
船只在航行中撞上礁石,会造成船体受损、漏水、船体搁浅,严重的还会造成船只的沉没。
(点评:在课文情境中理解词语“触礁”,识记字形,了解“礁”中石字旁表义,在低年级识字效果较好。教师用词语描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了解触礁的严重,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促使他们如临其境,极大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习下文作铺垫,自然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紧扣对“触礁”的理解,师讲述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
鼓教案参考篇六
1、教师出示手帕,提问,引出课题。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是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启发幼儿说出:这些是漂亮的手帕。
2、教师请幼儿谈谈手帕的用处。
手帕可以帮助小朋友干些什么事呢?(手帕可以擦汗,擦鼻涕,擦嘴等等。)。
3、教师请幼儿谈谈怎样卫生地使用手帕。
手帕应放在身上什么地方?上幼儿园要带手帕吗?(手帕应每天换,叠好放进口袋里。每天上幼儿园都应带手帕。)。
4、教师教幼儿叠手帕。
手帕打开后,边对边,角对角折一道,再折一道,最后折成一个小正方形。
5、练习叠手帕。
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一张餐巾纸,请幼儿练习叠手帕。多练习几次。最后比一比,谁的手帕叠得又快又好。教师请叠手帕又快又好的幼儿叠给其他幼儿看。
6、教师教幼儿念儿歌,结束活动。
小手帕,四方方,
每天放在口袋里。
又擦鼻涕又擦汗,
爸爸妈妈真喜欢。
鼓教案参考篇七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自主探究识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们为什么感激这个小姑娘”。
3、理解并积累成语“筋疲力尽”“隐隐约约”,练习口头或书面造句。
教学重点:
感受小姑娘临危不惧、遇难不慌、能冷静、冷静、急中生智求生的乐观精神、不屈勇气。
教学难点:
懂得遇到困难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要勇敢的面对。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
挣扎,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不到10岁的'小姑娘,她正大张着嘴,猜一猜,她在做什么?”
2、师:听到这,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同学质疑)在歌声后面加上“?”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去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假如有不会的词语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词。
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
倒霉、挣扎、筋疲力尽、绝望、聚拢、妇女。
触礁、雾气笼罩、继续、突然、追寻、一根。
鼓教案参考篇八
1、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2、教材先对日本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3、本节教材另设阅读、图表、活动等,在说明日本地形和组成,经济发展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鼓教案参考篇九
【知识与技能】认识太阳能是人类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了解太阳能的转化;知道直接利用太阳辐射能的方式即光—热转换、光—电转换。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讨论、回答,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锻炼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对能源问题的关注,树立热爱科学、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阳能的转化及利用。【难点】太阳能的转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楼房上安装的太阳能设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板)。设疑:大家知道楼房外安装的这些装置是什么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思考、回答举例。
导入新课:以前常在楼房顶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的热量将水晒热后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力的广泛应用,现在会在室外安装太阳能板发电,为用户提供电力需求。这些应用都使用了一种能源—太阳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解太阳能。
(二)学习新知教师描述事实并提出问题:太阳是自己发光发热的炽热的气体星球,它表面的温度约6000摄氏度,并且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太阳是一个天然存在的巨大的能源库,太阳能属于一级能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地球万物都离不开太阳,我们的生活与太阳也息息相关。同学们能简要说明教材图示中“能量”的转化方式吗?【多媒体展示图片】太阳能的转化及利用(教材图9-7)。
学生思考、回答概述图中太阳能的转化过程。
归纳讲述:(1)太阳能以光波的形式传送到地面,绿色植物通过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不断生长,动物人类食用植物则间接利用了太阳能。(2)远古时期,植物在光照下发生光合作用,将能量储存在植物体内,经过几百万年沉淀、地壳运动等一系列变化,变成今天使用的化石燃料。
提问思考:无论是传统能源化石燃料、化学能、电能都与太阳能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总结讲解:化石燃料蕴藏的能量就来自于远古时期生物体所吸收的太阳能。所以说今天使用最为广泛的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均来源于太阳能。太阳光已经照耀我们的地球50亿年了,地球在这50亿年中积累的太阳能是我们今天所用大部分能量的源泉。
提出问题,拓展思维:新能源“风能、”与太阳能是否也有关系呢?(引导“结合地理所学风的形成、潮汐现象的产生”或用多媒体展示该材料)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评价、讲解: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收太阳的热量,但是吸收热量却不同,由于吸收热量的不同导致空气受热不均匀而产生风,所以风能来源于太阳能。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能,受热蒸发进入大气层,经过一系列水循环最终形成水能,因此水能归根到底也来自于太阳能。
【多媒体展示图片】太阳能的转化(太阳能与其它能量的转化关系)。
教师归纳:我们生活生产中所需能源绝大部分都来自太阳能,太阳能可以转化成化学能、电能、热能、光能、风能、水能等。提出问题:太阳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太阳能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成多种形式的能量。同学们知道太阳能还有哪些应用吗?学生交流讨论、思考、回答。
【多媒体展示图片】太阳能的利用(光合作用、家用发电、飞机等等)。
归纳讲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太阳能的利用已经从大自然的天然应用转向了社会生活生产的多方面研发应用。太阳辐射能主要有以下方式:光—热转换,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太阳辐射能加热物体而获得热能,如温室、太阳能热水器等。光—电转换,即把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
(三)巩固认知。
同学们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认识?作业:课后查找资料,调研太阳能的发展历程、使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写一篇小论文。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鼓教案参考篇十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课时。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万事空(kong)告乃翁(weng)。
蓟北(ji)襄阳(xiang)。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1.读诗。
2.写生字。
鼓教案参考篇十一
1、通过“立定跳远”的学习,初步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构成正确的概念。
2、增强学生的弹跳力以及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的发展。
3、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发展奔跑潜力。
1、跳远:(立定跳远)。
2、游戏《换物接力》。
(1)准备部分:
1、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要求:集队要做到:快、静、齐,精神饱满,动作正确、整齐。
2、宣布课的'资料和要求,安排见习生。
3、准备运动。
(2)基本部份。
动作要领:两脚自然左右开立,上体稍前倾,两臂前后摆动各一次,两腿配合作自然弹性屈伸,然后两臂用力向前上方摆,同时两脚用力蹬地,迅速向前上方跳出,落地时以脚跟先着地。
重点:向前上方摆臂迅速有力,蹬地收腿。
难点:动作连贯,蹬摆配合。
1、教师讲解示范,提出重难点。
2、学生做一、二、三“三拍法”的摆臂练习。
3、学生做摆臂向上跳起的练习。
4、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摆臂向前上方跳跃的练习。
5、教师指出易犯错误,并进行纠正。
6、学生进行比较练习,分组练习。
游戏方法:在场上画一条起跑线,线前10米处并排画四个圆圈,间隔3米,圈内一个实心球。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路纵队,正对圆圈站在起跑线后,各队排头手持一个小皮球。发令后,各队排头迅速跑向本队前面的小圆圈,将皮球放在圈内,拿起实心球往回跑交第二人,第二人按上述方法进行,用实心球换回小皮球。如此依次进行,以先跑的队为胜。
游戏规则:交换物务必放在圈内,如滚出圈外,要拾回放好再跑。
要求:认真游戏,听从指挥,注意安全。
(3)结束部分。
鼓教案参考篇十二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鼓教案参考篇十三
1、结合美术活动进行教育。
2、为每位幼儿准备白色正方形餐巾纸一张,彩色墨水及棉签若干。先请幼儿将餐巾纸叠成小正方形或三角形,然后用棉签蘸彩色墨水随意点,注意颜色的搭配,各种颜色交替使用。最后,将餐巾纸小心地打开,一块"印染"小手帕就设计成功了。
鼓教案参考篇十四
这首乐曲选自《动物狂欢节》中的水族馆。整首乐曲优美惬意,曲式为a间a间b尾。在主奏乐器——钢片琴晶莹剔透如流水般的音色中,犹如许多海洋生物在游泳、嬉戏。间奏是一组渐渐下行的音阶,犹如鱼儿在吐着泡泡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