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大全(16篇)
读后感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学评论,要求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书籍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能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写读后感需要我们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表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吧。读后感是一种个人的情感和思考的表达,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范文仅作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示和思路。读后感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作品的评价,更在于对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总结和反省。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也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读后感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和交流的契机,希望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写出独特而富有观点的读后感。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一
这是我来到这里的第一天,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连天空都是陌生的,空气中再也没有熟悉的气息。这里有的是无边无际的绿色,剩下的就是无尽的空白,这里安静得让人害怕。
曾经习惯喧哗热闹的我无法理解这寂寞,再没有人会把三餐送到我的面前,再没有人会赞美我美丽的双眸,再没有人会顾虑我的想法。在这里,只有弱肉强食―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地踱着,实在没有力气了,可是阵阵疼痛,让我不得不开始觅食。我―一个原本属于这里的外来者,一只在笼子里待久了遗忘本性的白眼狼,在回归的第一天,懂得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第一次尝到了挨饿的痛楚。这种痛,我决不能再尝第二次。
日子一天天地过着,渐渐地习惯了这里,大抵是因为“本性难移”。每天在奔跑中度过,只为了前方的那个月标,只为超过身旁的那抹身影。每当静静休息时身上痛意难忍,只能默默舔舐伤口,有穿梭灌木丛留下的印记,有同伴们“友好”的纪念品……唯有沉默,一直陪伴着我。
我有时会想念那段无忧虑、无虑的生活,总会有人梳理我耀眼的毛发;在这里,没有人有时间关心自己的毛发,在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生存。就这样,痛并快乐着,度过了一个月,整个狼群开始接受我,我的生存技能也都一一抢拾回来了。我开始爱上了这片草原和这方丛林,没有拘束,只有自由,这是从前的我想都不敢想的梦。
新的狼王选举开始了,一直好强的我想去试一试。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再有那样疯狂的日子了,我没日没夜地练习着,因为我回归得太迟,很多幼年时就应该具备的能力,我至今仍无法掌握。就算天赋再高,不加以练习,一样一事无成,因此我每天都在紧张和不安中度过,不断训练自己的洞察能力。前几天,常常因为风声判断错误,痛失其手。但没过几日,我已能准确地分辨出猎物的位置,渐渐地,已经没有什么能逃过我的手掌。
每当到了夜晚,我总喜欢站在那个山头,静静地待着,不像同伴那样撕心嚎叫。我不愿倾诉自己的想法,只是低头舔舐着自己新的伤口,看着深深浅浅的印迹,早已没有痛意,痛到深处,心已由麻木变得坚强。
心里想着念着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那是我见过的最激烈的战争。天空布满了阴霾,空气急速流动,周遭安静得可怕,耳畔风刮过,小草刷刷的响声此时格外的刺耳,远处似有千军万马在向这里奔来。我一抬头,只见浩浩荡荡的狼群从山上涌来,心中不禁一喜,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我并没有冲在前面,我知道,若是我在前方,第一个死的就是我。我暗中观察他们的阵型和作战方式,试图找出破绽,可是对手的强大让人无法想象,身旁的兄弟一个一个倒下,心中一紧,他们毕竟是我的朋友啊。我看着他们的血在雪地上绽开,痛不欲生,疯了一样地冲向前,早已摸清他们战法的我,盯着那些薄弱环节,逐个击破。我被愤怒烧红了眼,我看不到自己身上已沾满了敌人的鲜血,心里想着念着的是兄弟们流的血和为兄弟报仇。
不知过了多久,对方已被我们消灭干净,我们的兄弟也伤亡惨烈,原来的百八十人,如今只剩一半。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我被封为狼王,可是我并没有感到丝毫的快乐,每当想到我的王位是用兄弟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便心痛不已。想到那些为了梦想拼搏的日子,想到和兄弟们一起玩耍打闹的日子,想到刚来时遭到同类的排斥,还是这些可爱的朋友们给了我希望。以前的我,从来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个叫“友情”的美妙事物,更不知道“感动”二字的滋味,如今我全都尝过,一切的一切却都被抹去了。
我终究没有愿意再做狼王,尽管那是我朝思暮想梦寐以求得到的王位,可是我无法违背自己的心。
最终,新的狼王诞生了,我离开了那里,一个人在另一个山头孤独地生活着。每当夜深人静,我就会到那个兄弟们战死的地方,有的时候会和兄弟们“聊聊天”;更多时候,只是坐着,双眼远眺,一句话也不说,陪着他们看日出月落。伴随他们感受四季变化。
这是我一生短暂的回望,我想我心中的那份痛永远无法抹去……。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二
我读了郭敬明的小说《爱与痛的边缘》,心里萌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欢喜?是忧愁?不不,都不是。
在文章中,小四的好朋友小a说他:不要疯的像孩子。大多数的朋友都认为小四就是个没有忧伤的孩子,手中握着大把大把的幸福,甚至有时候不懂得珍惜而肆意的挥霍。其实不然,他们看到的只是小四明朗的一面,毕竟快乐是可以共享的,而忧伤则不。忧伤是嵌在心里的不可名状的灼热,不可言说。小四有多么忧伤,我们并不知道。
我何尝没有看到自己的未来?自己的青春?看似前途光明可不知路在何方。哪怕是羊肠小道,哪怕是泥泞小路。
大人们总说:你的生活比蜜都甜,那里吃过我们那个年代的苦!你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对。我们是没有经历过战乱、饥荒,但我们现在经历的是什么?高考的压力、血液的困惑、独生子女的孤单……你们从小就在兄弟姐妹的身边,你们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吗?知道家里父母只有你一个孩子对你望子成龙的期待吗?这种压力你们能体会吗?高考制度下孩子是什么感觉?你们不知道。(小四原话)。
所以,大人么么看到的只是我们的幸福,而忧伤,她们真的看不见。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三
郭敬明,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现代作家,《爱与痛的边缘》,一本郭敬明写的所有的书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书,可就是这样普通的一个人、一本书,却带给我一次又一次灵魂上的共鸣,每一次读,每一次不同的感动。书评,别人写的都是徐志摩、郭沫若、席慕容、冰心,或者是朱自清、沈从文、余光中,亦或是名着之类的。可我,写的就是这么一平凡的书,平凡的不易入人法眼。也许,我的欣赏深度不够,也许,是个人喜好不同,不过我觉得,总之,借用盼盼的个性签名来说,“我就是一俗人”。
“一直以来,我希望自己是个心如止水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白纸一样,忘记悲伤的姿态。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面太大的湖,些许的风就可以让我波澜起伏。很多时候,毫无先兆的悲喜在一瞬间就可以将我淹没。”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毫不犹豫的喜欢。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心乱如麻的人,因为总想太多,于是总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是错的,跟萧何一样,对也是错,错也是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按理说头脑简单、反射弧长的我应该是一根筋,可如今莫名其妙的让大脑神经编一个中国结,我想我是无可救药了,还是茅塞顿开,突然开窍了。事实证明,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我还是对以前不会的个别微积分作业无从下手。
不习惯太过无聊的生活,当整个人无事可做的时候,静静的听着指针“滴答滴答”的声音,好像在倒数自己的寿命一样,每一个“滴答”声让我觉得自己又离死亡近了一步,这种感觉真的有些恐怖,于是我习惯让文字来填满这些空虚的“滴答”声,不再让我倒计时。趁我们年起,还能写一些文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吝啬,也许某一天,当那些本能做的事情也离你远去的时候,你想挽回也不可能了。
郭敬明说“我们疯狂的迷恋文字带来的温暖感觉,就如同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水仙迷恋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恋刹那间的坠落。我们以文字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们就彻彻底底的死掉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还会是现在的我么?我认识的你们,还会是现在的你们么?我想,可能不是。
因为文字,我们遇见很多人,因为文字,也许会有更多的人记住我们,就算成功了,风光也只能算是一时,因为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被这座城市遗忘,会被这个世界遗忘。这,就是现实。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四
有一种不着痕迹的伤痛蔓延进身体,随着血液流遍全身。在长叹之后,才发现已经被快速滋长的哀伤包裹了。这就是我阅读郭敬明小说的感受。
这应该是一个流着蓝色血液的人吧。深邃的夜空下,几点星辰因为雾气变得凝重,寂寞的窗台,镶嵌着一个安静少年的轮廓,散发着香味的纸承载着墨香,划破冰冷的雾衣。于是这些文字的基调变得如此感伤。
那些记录了我们所有的纯真所有的脆弱所有悲悲戚戚的年代和所有闪闪亮亮的时光的文字,是最能触动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作为一个80后作家,青春与青春祭成了主要的笔调。风吹起如花般绚烂的流年,点缀着你我的命途,在陌生与熟悉的转换过程中,那些沿途的风景记录着曾经的`我们。于是我们成长了,也在经历中感受青春的含义。
不知从多久开始,我喜欢用文字沉淀心中的感受。我不喜欢阅读中外的一些名著,那些对我来说如此遥远,乏味。郭敬明在消失的天堂中这样写到:“我们疯狂的迷恋文字带来的温暖感觉,就如同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水仙迷恋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恋刹那间的坠落。我们以文字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一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么我们就彻彻底底死掉了。”当然,我对于文字的感受还未强烈到如此地步,仅限于一种爱好。可是文字的魅力是真切的,无法估量的。
那些回忆,那些爱,那些人,那些梦,那些痛,随风飘散后留下的除了幻影还有无限感触。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五
身边的同学好多都看过这本书,说一般,没怎么看懂到底将什么,越是他们看不懂的觉得没意思的我就想去看看,于是宿舍角落里的这本《爱与痛的边缘》被我拿起开始品读起来。这是郭敬明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了他以前的些许事情。从高中开始到参加新概念作文的路程。同时也从文字中流露出他的真情实感。
现在,他自主创办的《最小说》也成立了大约三周年。在这几年里,有的是辛酸,有的是坎坷不平。但他走过来了。现在的他是一个成功人士,是一个了不起出色成功的80后作家。在这本书中有介绍写作他的父母、朋友、老师等等,也有他的小说,无不体现他的个人才华。高中阶段时期的他,为了家人选择了理科不惜代价的放弃了自己最喜爱的文科。他那种为写文章而无昼夜之分的精神令人倾佩。
从这本书中,我们难免不会发现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孝顺自己的父母,珍爱朋友。既而也让我清楚了: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事就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半途而废,迎来更多的是得到自己内心的遣责却不是别人。正如但丁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啊,处于现在的现实社会中,没有人不戴着面具生活,谁能想的到,在某一天,别人会突然摘下那个和善可亲的真实面目,而露出一副狰狞的面孔,那是深不可测,带有阴谋的将你无情的推入好似无底洞的万丈深渊。因此,我认为只有自己的笔最可靠,它不会背叛你,它也不会终日戴着一副假面具来面对你,它任劳任怨,它是自己最贴心最真诚相伴的好朋友。它会将你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想说却又难以说出口的事情写下来。
似称之为秘密写下来后填进秘密本里,容不得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小偷窥视。它仍不会在你无奈之时将你抛弃。虽然它不会说话,只能无语,但是它自己知道它的心。做笔的它当之无。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六
我读了郭敬明的小说《爱与痛的边缘》,心里萌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欢喜?是忧愁?不不,都不是。
在文章中,小四的好朋友小a说他:不要疯的像孩子。大多数的朋友都认为小四就是个没有忧伤的孩子,手中握着大把大把的幸福,甚至有时候不懂得珍惜而肆意的挥霍。其实不然,他们看到的只是小四明朗的一面,毕竟快乐是可以共享的,而忧伤则不。忧伤是嵌在心里的不可名状的灼热,不可言说。小四有多么忧伤,我们并不知道。
从《七天里的左右手》中,小四那些诙谐、幽默又带着几分积极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的失落、孤单,看到了他心爱的写作,心爱的中文系,最终化为一缕青烟。
我何尝没有看到自己的未来?自己的青春?看似前途光明可不知路在何方。哪怕是羊肠小道,哪怕是泥泞小路。
大人们总说:你的生活比蜜都甜,那里吃过我们那个年代的苦!你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对。我们是没有经历过战乱、饥荒,但我们现在经历的是什么?高考的压力、血液的困惑、独生子女的孤单。你们从小就在兄弟姐妹的身边,你们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吗?知道家里父母只有你一个孩子对你望子成龙的期待吗?这种压力你们能体会吗?高考制度下孩子是什么感觉?你们不知道。(小四原话)。
所以,大人么么看到的只是我们的幸福,而忧伤,她们真的看不见。
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七
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
我站在岸边,看着组成我整个青春的零散的日日夜夜像流水一样从眼前以恒定的速度不可挽回的流走。看着看着我就觉得很哀伤,于是我就想做点什么。于是我就想到了写字,我想我写下的可以构成整片星空,把我的青春完完整整地勾画出来,点缀那寂寞寥廓的星空。我想我的青春即使只有我一个人翻阅,只有我一个人留恋,我也可以去回味那些苦与悲,爱与痛。
或许,几十年后的一天,我早已花白了所有黑丝,花光了我那惨淡的青春,也许我心里免不了那失落的涟漪,但我也还是沐浴着那暖心的阳光。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怀念那放荡的青春,爱过的女生,奔跑的热情以及缓慢的步行。
毕竟,看着年轻的自己,我们还是可以佯装自在地说“我也有过青春。”
我在河的对岸观望我的青春,看得平静又伤感。
也许在我这十五、六岁的年纪,还拥有着绚丽的青春,我又何必去感伤。纵使时光的流驶,也抹不去我的铭痕,我又何必去眺望。可是看着时光一天天流走,我也在祭奠我的可爱的时光。
我行走在这朝阳的年龄,又妄想留住那唯美的夕阳,当我走到夜幕之时,又在怀想那遥不可及已走过的时光,仅剩一抹不可察觉的苦笑。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八
1、欢乐的角色在剧终时总会悲伤,而悲伤的角色在剧终时不是疯了便是死了。寂寞是王家卫的杀手锏,而失落是他夜行时的锦衣。
2、那些热闹的风啊,那些寂寞的人。
3、每个伤口都像是一朵黑色的曼陀罗,一边妖艳一边疼痛,并且涌动无穷无尽的黑色暗香。
4、梦中我是个爱走路的人,我走过了所有书中写到的村庄以及城市,甚至花朵开遍但空无一人的庞大草原。走过我的泱泱四季,走过我的悲悲戚戚。
5、我喜欢找一条漂亮的马路,然后在上面气定神闲地走,走过斑斑树阴的时候我像是走过了自己心中明明灭灭的悲喜。
6、我写的东西很可能只有我自己鼓掌,而在别人眼中就只是个狗屁。
7、要理想不要幻想,要激情不要矫情。凡事知足常乐。
8、外面还在下雨,从昨天晚上一直下到现在,缠绵悱恻得没有一点夏季暴雨的味。
9、天气热得简直不像话。温度越高物质越不稳定,化学如此,思维如此,心情如此,此原理放诸四海而皆准。
10、大街上的霓虹已经升起来,整个城市显出一份与白天截然相反的味道,地面仍然发烫,空气却开始降温。
11、黑色是收敛的,沉郁的,难以琢磨的。很多有伤口的人,只穿黑色的衣服,因为这样不容易让别人看到疼痛。
12、真的,很多时候细小的幸福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淹没我们,只是我们常常出于麻木而忽略。
13、平静而安宁,这是我们可以用来抚慰伤口的东西。
14、很多人在城市的夹缝里营营役役,他们不知道生命有非常多的苦难和甜美,值得我们坚持,宽容和珍惜。
15、一年一年地活着,叶落归根,一层又一层,最后埋在自己一生的落叶里,死和活都是一番境界。
16、我真的期待有一场大雪可以覆盖整个大地,然后就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然后一切重新开始。
17、我的生活曾经五彩斑斓,但它没能和我一起长大一起穿过时间缓缓向前。它在锁定的时间里看着我越走越远。
18、记忆中的童年被我主观美化了,天永远都是蓝的,不许变成别的颜色;草永远都是嫩的,不许变黄变干;花永远就是开的,不许败不许谢。柏拉图是我心目中尊贵的神,童年是我无法企及的乌托邦。
19、我现在看我的童年都是以一种仰视的目光,像一个满身肮脏的浪人不敢靠近他心目中圣洁的女神一样。童年缩成一粒沙子,陷在我的眼睛里面,逼迫我不停地流泪。明明就在眼前却看不到,明明已随时间走得很远,但疼痛感却异常清晰犹如切肤。
20、我喜欢在黄昏的时候坐在空荡荡的大巴士上,看窗外的淡蓝色天空一点一点逝去,逐渐沉淀出一些铅灰的颜色。空气中开始布满一粒一粒白色的斑点,像是很老很老的胶片电影的画面。然后亮起车灯,亮起万家灯火,霓虹从地面升起来,在整个城市间隐隐浮动。
21、这个世界上有种天气叫阴天,阴天里有种感受叫寂寞,阴天的寂寞里,总会有个听话的好孩子痴痴地仰望天空,那铅灰色的长满寂寞云朵的天空。
22、我告诉别人我讨厌晴天,讨厌眩目的阳光,因为每个人都在狼狈地流汗,空气的味道像发霉的饼干。
23、我常常做一个梦,梦中我要乘地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取回一样东西,而最终当我走出车厢的时候,发现地铁站一个人也没有,只有头顶明明暗暗的灯光。我回不去了。
24、我突然就觉得自己像个华丽的木偶,演尽了所有的悲欢离合,可是背上却总是有无数闪亮的银色丝线,操纵我的哪怕是一举手一投足。
25、偶尔回家,在地板上静静坐着的时候,在我喝下一大杯清水,喉咙里发出寂寞声响的时候,我才会看见眼前那条恍恍惚惚的忧伤,可是它已经被时光的流水洗涤得淡淡的,不着痕迹了,就像用橡皮在大幅素描上擦出一大块模糊的空白,是种隐隐约约的措手不及。愤怒的状态已经从画纸上褪去了,留下这样一块空白,给我一个可以纪念的地方。
26、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
27、忧伤是嵌在心里的不可名状的灼热,不可言说。能说出来的就不叫忧伤了。
28、寂寞会逐渐从皮肤渗透出来,直至填满每到骨头的裂缝,直到溶进所有的血液。这是一场华丽的放逐。
29、天冷的时候鱼缸外会凝结一颗一颗的水滴,越凝越大,然后沿着紊乱的轨迹下滑。固执的相信那是鱼的眼泪。
30、青春是到明媚的忧伤。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九
我们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要用自己的爱教学生学会爱。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没有爱的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教育的真谛。同时关注学生,就要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看到一生的希望,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爱,一个都不能少。偏爱一小部分学生,往往会伤害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严重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要歧视他们,相反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而且,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是至关重要的。公正地善待每个同学将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那么,就让我们都来关注每一位学生吧!
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 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 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 品格。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 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 行”的人。
以上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致的理解。结合成人高校教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
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 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第二,个人知识的创新。包括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新。第三,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 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这三个创新内容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有理论有实践。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个人知识的创新,需要教师以开放的胸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吐故纳新”。缺少这方面 的创新,教师可以一时稳稳地站在讲台上,但缺少后劲,他的教育生命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难的还是教育行为的创新,即如何把“鲜活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取 得有效的教育成果。
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开拓,也需要理性思考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有时候,我们的一种创新似乎很“时尚”, 但往往忽略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合理的成分,似乎反传统的就是创新,这是一个思想误区。例如,我们讲,教师不能“满堂贯”,要把学生看成是社会独立的个体,强 调尊重、民主、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有些教师就不顾课型一味地“师生互动”,一问一答,把个课堂搞成聊天室,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但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就很难说了。其实,“互动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对所教内容、教法的精心设计,课上通过引 导、提问与倾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不能变的。被实践证明好的传统教学经验是不能丢 的,知识还是要通过教师系统的传递,只不过在在讲述、提问、倾听等环节更强调技巧和灵活运用。课堂该“热闹”的时候就“热闹”,该“安静”的时候也要安 静。课型不同,考试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史”、“概论”等类课程,原理、概念、基础知识是主要内容,闭卷考试是传统的也是比较好的一种考试方式,通 过客观题与主观题、难易程度的合理配置,可以达到督促学生全面复习、检查、提高所学课程的目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考试制度的创新,一定要做反传统的创新,把 个闭卷考试改为开卷或是“答辩”式的考试,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创新,我想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反映了某些教学管理干部改革内涵认识的浅薄。
总之,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固守旧的教育传统,停滞不前,是不可取的,因为教育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时,教育要有符合教学实际的创新,任何 激进的、反传统的未必就是好的、对的。正如作者在《质疑创新教育》一文所说的,“任何教学都是一定历史传统中的教学,尽管现实中的教学有许多不足,但它们 也是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要想通过我们的理想设计,构造一套完全取代现实教学的方案,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缺乏冷静、客观、辨证的心 态,一味地强调创新,很容易导致走极端,导致对历史传统价值的漠视。过多地渲染创新,也不利于在年轻一代教师培养审慎的历史观和对教学传统历应有的尊 重。”而“在教育与现实之间,审慎是一种十分必要美德。”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十
这是郭敬明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了他以前的些许事情。从高中开始到参加新概念作文的路程。同时也从文字中流露出他的真情实感。现在,他自主创办的《最小说》也成立了大约三周年。在这几年里,有的是辛酸,有的是坎坷不平。但他走过来了。现在的他是一个成功人士,是一个了不起出色成功的80后作家。在这本书中有介绍写作他的父母、朋友、老师等等,也有他的小说,无不体现他的个人才华。高中阶段时期的他,为了家人选择了理科不惜代价的放弃了自己最喜爱的文科。他那种为写文章而无昼夜之分的精神令人倾佩。
从这本书中,我们难免不会发现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孝顺自己的父母,珍爱朋友。既而也让我清楚了: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事就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半途而废,迎来更多的是得到自己内心的遣责却不是别人。正如但丁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啊,处于现在的现实社会中,没有人不戴着面具生活,谁能想的到,在某一天,别人会突然摘下那个和善可亲的真实面目,而露出一副狰狞的面孔,那是深不可测,带有阴谋的将你无情的推入好似无底洞的万丈深渊。因此,我认为只有自己的笔最可靠,它不会背叛你,它也不会终日戴着一副假面具来面对你,它任劳任怨,它是自己最贴心最真诚相伴的好朋友。它会将你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想说却又难以说出口的事情写下来。似称之为秘密写下来后填进秘密本里,容不得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小偷窥视。它仍不会在你无奈之时将你抛弃。虽然它不会说话,只能无语,但是它自己知道它的心。做笔的它当之无愧的可奉献自己终生陪伴有真才实学真水平的好作家。
我爱笔,也爱郭敬明的写作语言。曾几何时,岁月如光阴似箭,穿梭远离的无影无终,似秋风扫昏黄的落叶,似江水向东流之的一发不可收拾。我仍回想起《夏至未至》,爱好欣赏他那描写优美环境的语言…他的文字,以及他的才华,所有经他写作之需的语言仿佛被用心装饰过,如心般光点闪闪发亮,又如夜空中的星星经他点缀才有了机会在本本记事文章上跳跃,轻松而放肆的快活着,那些闪耀发光的文字在他可爱的笔下而自豪。就如他喜爱张爱玲的文字,安妮宝贝文字的冷傲。想象成为他那样的人,或许只是一个遥不可及,无可触摸的,远不达目的的不凡而缺乏真实的梦想吧!让自己更爱生活,爱父母,爱所有的人吧!
我喜欢站在一片山崖上看着匍匐在自己脚下的一副一副奢侈明亮的青春泪流满面。
我在天堂俯身凝望。
就像你望我一样略带忧伤。
我在九泉向你抬头仰望。
就像你站在旷野之上。
仰望你曾经圣洁的理想。
总有一天我会回来。
带回满身木棉与紫荆的清香。
带回我们闪闪亮亮的时光。
然后告诉你。
我已找到天堂。
…………。
后来叶展跳楼死了,再后来崇明吃安眠药死了。
四个人当中只剩下昂维和洛神。昂维去了外地,而洛神嫁给了一位金发男子。在昂维路过教堂时,看见洛神正在举行盛大的婚礼。
崇明是个聪明而安静的人,来时很安静,走时也很安静。安静的悄无声息,安静的没有声响。我们是否也应该这样安静呢?安静地对待一切,永恒吧!聪明的崇明创造出了这般甜美,这般动人的曲子,把一切的一切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今以后,我要学习崇明,学习他的安静,他的聪明,他的付出,他的努力,他的一切!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十一
浩瀚的宇宙星河灿烂,在荧幕上也耀眼夺目,影片讲述了宇宙中的行星和恒星的环境及成因,给予我们震撼的同时,也感喟人类的渺小!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并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太阳上肉眼隐约可见的黑暗斑点,称为太阳黑子,而最小的太阳黑子也有三个地球那么大。科学家计算太阳黑子将于60亿年后“死亡”,而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到来时,宇宙已经处于一片死寂了。
水星是一颗美丽的“冰球”,可寒冰极有可能孕育着生命。金星上布满的沟壑仿佛经历了大河的日久冲刷。巨大的土星大到可以笼罩其他所有行星,而照片中漂亮的“丝带”竟是被他吸引的围绕它的小行星。
人类的探索还没有止步,看着影片中其他行星或者荒凉或者残酷的环境,感叹人类能够诞生并生活在这样温厚的环境中实在幸福。除此外,还隐约有些后怕,因为我们正残忍的剥夺者地球的生命。是否会有一天地球千疮百孔,然后人类走向死亡的深渊,地球又恢复到火山喷发天雷降降的时期,最后原始海洋孕育出新生命,一切重新开始?如果我们仍然肆无忌惮的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我想这样的日子将不会远了。
宇宙中的陨石有着惊人的速度,一茶匙陨石的重量足有一顿。这个惊人的数字不过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而我也从宇宙中到处喷发比氢气爆炸大几十倍威力的能量中,感到过于强大的力量和无知造成的恐惧。即便如此恐惧,人类仍然昂首阔步地向前,勇于探索的我们一定可以通往“长生天”。
地球有着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辐射,使我们的家园适于生存。社会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人物,他们依仗着“太阳”般存在的人和团体而生存。这只是一个例子,现实中的我们要努力成为“太阳”,或者成为可以“光合作用”的个体,更得独立自主。
我们生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的光尘,我们是比那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什么时候就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一般的浓稠的无边的黑暗。你被绝望拉近深渊,你被疾病拖进坟墓,你被挫折践踏地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我们却是在内心里仍然保留着希望,保留着勇敢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小小地努力着。这种永不放弃的希望,他们将不断的摇曳燃烧,最终变成无边黑暗里的小小的星辰,直至绚烂燎原。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十二
“不幸和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去承担”,对于作者程浩,他将自己的病痛称之为不幸,也就是比我们早些离开这悲喜交杂的世间而已。
在这本书里,几乎看不到他因病痛缠身而发牢骚。你读到的,是他面对生死问题的淡然,他调侃自己是职业病人,你丝毫看不到他的绝望。一个阳光、积极的二十岁的他,在无数个煎熬的日子里,仍然保持着一个坚强求生的灵魂,以及强烈的自尊心。你是如何能够想象到一位六个月大就被查出“脑瘫”,多年来只靠在家自学的人,仍顽强地在屏幕前靠鼠标字字斟酌。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是对生命死亡的体悟和深度,文字里的沧桑,记录了他一生的印记。学历的高低牵制不住他思想的深浅,他的病痛压不住一颗乐观积极的心。以读书、写字来救赎自己生命的价值,质朴、温暖的文字下是一个少年炙热的心。
程浩在文章里说“从小到大,我最讨厌别人给我贴什么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标签,看似表扬,实则歧视。活着是每个人的希望,获得是每个人的欲望。”赋予残弱者们太多标签,怜悯地去看待他们,其实是对他们自尊心的冲击,他们也只想在世上有正常人应有的尊严。亦如“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动着无数中国人,但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程浩只想用昨天的自己感动今天的自己,而无需向任何人博取同情与一时的感动。
“幸福就是一觉醒来,窗外依旧阳光灿烂。”
对命运不幸的包容与对人生的理解,与那些在网上无病呻吟的人相比,程浩用短短的二十年诠释了什么叫“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让人触动的同时,也时人体会到:你的一个举动,是多少人趴在窗前的奢望;你的一个态度,又是如何改变人的思想。
一个生命的消逝对于世界可能微不足道,但对我们自己却是沉重且值得深思的事。对于你,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你曾遗失的精彩,在有生之年,静下来去寻找。也许,那是你度过漫长岁月的……信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十三
诚然,父母有父母的生活,但是作为父母,教育子女当是其最重要的职责,陪伴子女也是其必要的义务,所以别让子女从小就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
也许许多父亲并不缺乏对子女的关心,不过他们看重“陪着”却忽视了“陪伴”。陪着的思想就是严格要求孩子,每天规定孩子的学习实践,每周送孩子去补课等,但是这种方式不是去了解他们,也不是关心他们成长的良好途径,陪伴则是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学会倾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带他们去满足物质或精神上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严格管教。
从父亲本身的角度来看,父爱如山,山高情重,不要受外界干扰与陈旧观念的裹挟,不要大男子主义地认为父亲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有损脸面,而应该认为这是和孩子一起走向远方,走向野外,让自己和孩子多一些独处的时光。这样的`感情才会得到升华,相处时间越长,父子(女)关系就会更加密切。
成长中的孩子心灵最为脆弱,无人懂的悲伤,没人听的抱怨,总会在痛的边缘上徘徊。
真正爱孩子,就应当与孩子手挽手,心连心;真正爱孩子,就应当给孩子温暖的怀抱;真正爱孩子,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呵护与陪伴孩子。让孩子远离痛的边缘,抵达爱的港湾。
【借而鉴之】。
题目新颖有创意,开篇点题,观点明晰!“从父爱的角度去解读话题,让本来很难表达的一种思考,变得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产生了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果再加入一些“陪伴”的意义,则更佳。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十四
作者:既来休走。耀斑焚尽赫利俄斯的战车,环形山掩盖辉夜姬的竹子,羽蛇神消亡在当人类发现它只是一颗彗星的时刻。纵使祂们仍然能活在传说、神话和二次创作中,祂们也已经失却了能操控战争走向的神力。信仰来自于神秘和未知,而当神秘与未知在启蒙的光芒下一览无遗时,虚幻导致的信仰也就走向了祛魅的终结。
而祛魅的时刻——或者说,原本神秘的虚幻沦为真实,致使原有的信仰和想象崩塌的时刻,无处不在。除去宏大的神明终结,对于一个单独的个体而言,日神和酒神的倾轧也会导致他的绝望。
诸如《银河边缘·多面ai》收录的《未解谜的电波》中,所描述的那个前前任天文台台长,狄金森一般。他是多才多艺的天才,却只对宇宙的“小绿人”感兴趣,于是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在茫茫寰宇中寻找外星人的存在线索。但是,为宇宙的深处穷尽一生的他,却在确认了一段加密的电波信号确实是来自于另一颗星球上的文明之后,将其封锁在了保险柜的深处,不与任何人说。等到他去世,天文台不再寻找地外文明之后,另一名工作人员在收拾需要清理的垃圾时,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缘由很简单:狄金森发现那段信息是两个星球交战时发出的、“充满敌意”的信息。为了保护人类,他封锁了这些证明外星人确实存在的证据。但是这也导致了天文台寻找地外文明的计划显得一事无成,人们决定暂缓往外扩张的脚步,将望远镜用在更实际的地方上。
如今或被圈起来种植调味香菜,或被完全敞开任猪狗牛羊奔驰。”他认为罗马帝国的衰亡源于文明的停止扩张,于是,他在给好友的信件中写“愿我们永远见不到调味香菜和猪狗牛羊”。可相信理智等同于美德、智慧等同于慈悲的他,却发现自己的梦想只是展示了另一个事实:一个文明征服了另一个星球,却没有征服它们自己的贪念和愚蠢。于是他亲手封存了这些证据,亲手封存了自己的梦想,直到走入坟墓。
狄金森是悲哀的,当他的梦想终于初露实现的曙光时,只是露出了冷峻的面容。数种矛盾接踵而至——美好的梦想、坚信的理念、毕生的追求都在冷酷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将那些数据只是封存而不是彻底焚毁,或许是狄金森最后的期待和希望,他仍然期望细碎的可能性——有人能够发现他梦想的残渣。
如果说“月亮”是用于形容梦想的意象的话,那么狄金森无疑就是一名悲哀的追月者。他追逐着月光的美丽,幻想其上有着绝伦脱俗的世界。但是当他真的接近月亮时,虚无的幻想被祛除之后,他即陷入了难以解脱的悲剧之中。
你可以挖去我的眼,砍去我的手,将我追逐的路途拉长至西西弗斯也会落泪的程度。你可以让我穷困潦倒,让我绝望崩溃,让我永生永世都只能做一个悲哀的望月之人。
——但是,我真诚地恳求你,不要让我碰到我的月亮,不要让追月者见到月亮真实的模样。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十五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单看书名是如此赋予诗意,我迫不及待的看完了此书,书本里有很多诸如“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其短暂”这样的格言警句式的程氏语录。其中有一句让我感受颇深:“我想说,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作者程浩只活了20岁,没上过学,妈妈教他读书认字,10岁起阅读,每天平均阅读量10万字。17岁左右开始写作,两三年间,他用变形的身体,写下了44万字的作品。他说,“上帝给了我太多的理想,却没有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他坦言自己是一个职业病人,也曾迷惘,沉迷游戏。而后来读书写作,也只不过“做了自己该做的,能做的”。
人的一生,无论是谁,多多少少都会遭遇挫折。可是再大的'挫折也不及作者从一生下来就带着疾病,与病魔抗争到死的挫折大。
不禁让我想起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人生有种种的艰难和灰暗。有些人一味地抱怨,硬生生的把本有希望的生活过成了苟且,而有些人即使在最难挨的日子里,也不失风度,照样在生活的夹缝中诗意的活着。
对“活着”作过深深思考的作家史铁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等到生出褥疮,一连七八日只能歪七竖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微笑面对人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豁达。微笑面对人生逆境,就如司马迁以微笑的乐观心态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蒲松龄用微笑面对落榜的不如意,以微笑的淡然心态著就《聊斋》。是他们让微笑得以流传后世,是他们让人们明白其实面对逆境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篇十六
承诺,好难忘,但是又很难做到的两个字眼。爱虽然不需要承诺,但是对于爱情深深痴迷的我,还是对爱情不断的承诺,但是许下那么多的承诺,能做到的少之又少,对于此,自己只能无奈。
虚伪,爱过后,才真正懂得爱情是什么。对于爱情我不是能敢爱敢恨的,感觉有时候自己很虚伪,虚伪这两个字眼,又是那么的沉重,我不否认自己虚伪,我虚伪的背后又是有那么多的迫不得已。
选择,这个社会有很多的选择。对于我来说,最难选择的就是,爱与不爱,恨与不恨,放弃与不放弃。让我选择得好累,累到自己堕落,累到自己对一切的一切都无所谓。
我的生活就像歌曲的变更一样,变得这么的突然,变得这么的伤感,犹如流行的歌曲不断更新。
有人说,换一首歌听,是为了换一种心情,换一个理想,是为了不再让自己颓废!
有人还说,世界上没有不想开心的人,只有不想开心的心!
世界就会有好多的选择,不会再存在,水对鱼:你没看我流泪,因为我在水里,鱼对水说。
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里,这样完美的爱情,也不会再有,天空才是风的归属。
如果没有了天空,风只能四处飘零,这样可歌可泣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