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实用13篇)
总结是一种能够提高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方式。政治总结有哪些要求和标准?如何提高总结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一
就当前的社会环境而言,我国是将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视为政治指导理论。要一直针对我国的核心政治理论、思想,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学习和教育,这样才可以将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新人很好地培养出来。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能对自身的价值观念进行很好地改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的指向作用。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局势,就很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持久发展和旺盛的生命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得以完善,且得到了逐步的深化。我国目前的局势,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便为经济发展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继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才有可能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改变了相关的教育环境,我们必须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继承下来,对教育形式进行灵活的选择,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充分发挥出来,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文化建设服务,这样也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以及确保社会主义经济的持久活力。
1。有助于具有企业特色价值体系的确立
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中最根本的内容,要将其确立下来,才能让企业发展壮大、枝繁叶茂,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地指导,这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维持旺盛生命力的不竭动力。然而,建起了企业自己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还需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来慢慢地影响。要想使企业员工更好地理解价值观内容,就不得不对其认知教育和政治宣传教育进行强化,这样才能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促使企业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体系,那么企业的'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也就有了不竭的动力。这样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并逐步深入人心,那么企业的价值目标就会更加明确,相关工作的开展也有了明确的方向,这将有助于企业员工更加团结一致,为企业理想、目标的实现共同努力。实际上这就实现了企业的价值到每一位员工的价值的转化。在促使这一价值理想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尤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它对于认识的加深和思想的统一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还能极大地调动起企业员工的进取心,这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2。有助于企业更好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在发展、前进的同时,也会伴随着一定的负面问题,若是措施采取得不到位,就会造成物质损害、道德沦丧等后果的产生。企业的发展过程,也会伴随着一定的正、负向价值,受到原本思维的影响,人们固守着“自私、懒惰、利己”等思想。要想正面地转化这些思想,就不得不使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增强。过去的企业发展,一直过分看中经济效益,乃至于影响到了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如此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就会缺乏正确的导向。企业切不可因为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必须将二者并重,才会形成正确的社会导向,那么企业的发展也就相应起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我国拥有公平、开发和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在重视创新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诚信,从而做到位社会和法律负责,如此也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但这一目标的达成还需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和自己的员工对这个道理真正理解透彻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才会指日可待,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3。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人际文化占据了企业文化中大部分内容,不论是企业哪方面的交流都是需要人来执行的,企业运行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的市场经济促使企业不得不一定程度上更新人际关系观念,过去视人为机器,为工作工具,因而不曾考虑过深入理解人的思想感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是伴随着一定的矛盾和喜恶的,要正视和正确分析这些现象,才能促进人的长远发展。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产业等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营造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才能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如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已经较为成熟,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更好完善,必然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这样就可以将相应的人际关系适时地解决好,使企业的团结协作能力更强,也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价值得以实现,如此就能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及其长远发展产生很好地促进作用。
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性进行了重点分析,试图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认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文化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希望有助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升,从而促使企业的文化建设实现长远发展。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二
儒家的伦理思想不仅在中国千年的封建家庭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一直延续到我们的当代家庭。当代的家庭教育,不但要紧跟时代脚步,实现现代化教育,同时亦需要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传统文化之糟粕。
1成熟的儒家伦理思想给予后世家庭教育以积极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有一套成熟完备的伦理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在人脑中根深蒂固,不随时代而变迁,也不随朝代而更迭,而是通过教育绵延至今。儒家伦理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准则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其对天人合一的推崇,及对人道为本的人文精神的重视,不仅影响着古代家庭教育,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家庭教育。
1.1知孝明悌的家族观。
知孝明悌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孝”指尊敬父母,回报父母;“悌”指友爱兄长,包括朋友情谊。儒家伦理文化认为知孝明悌不是生搬硬套的教条,而是培养人性和谐的“爱”,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做人、处世的根本。孝悌观念历经千年,早已植根于中国千万个家庭之中。父母是孩子身边的榜样,绝大多数父母不仅尊敬孝顺上一辈,而且会积极运用儒家思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观点教育下一辈。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无论是对当代社会还是对下一代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
1.2和睦相处的处世观。
中国传统文化对内讲究“家和万事兴”,对外讲究“以和为贵”,即使做生意也追求“和气生财”。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而且包括与外部世界的和平共处。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培养了中国人爱好和平、互相友爱的性格。相比今日的中国家庭教育,在很多处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辈、祖父辈的过分关爱使得孩子极易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这类孩子在家不知尊敬长辈,在外为己是中心,不懂得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儒家和睦处世的伦理观在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中亦有其用武之地。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是物质欲望、生理欲望等各种欲望充斥其中的社会,喧闹繁华的世界背后,需要的是真、善、美,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本我的真诚和谐的联系。所以,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除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独立意识等意识,和睦处世思想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没有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日后成为冷血无情的人。
1.3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
诚信是儒学伦理文化较为重要的观点之一,同时也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曾子杀猪教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一方面,教育孩子诚实不说谎话。另一方面,曾子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当代的家庭教育内容包含甚广,诚信教育不可缺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诚实守信不仅影响着他们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而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心态。诚实守信的孩子持着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他们待人诚信,同时也愿意相信别人会在自己有困难时伸手援助他们。谎话连篇的孩子在生活中总是怀着一种不安全感,他们易妒忌、猜疑,不信任他人。由此可见,诚信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我们应该对孩子们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榜样的作用。在很多示范性事物中,身教远远胜于言教。
1.4修身养性的精神意趣。
这里所提到的修身养性主要是指礼仪教育。我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重视礼仪教育,不仅是传统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传承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中起到了纽带联接的作用。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以礼教人,不仅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规范父母的言辞行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礼乐修身的同时,自身的行为标准也在提高。
2积极影响背后的消极因素。
2.1唯古是从,缺少创新精神。
很多中国家庭就“中国文化”这一问题,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免会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话虽没错,不免让孩子心生一种高傲自大之情,误认为中国文化都是好的,造成一种唯古是从、盲目崇古,因循守旧的心理。这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而且会阻碍创新意识的培养。
2.2中庸思想,竞争意识薄弱。
中庸思想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内在的人伦思想,即人的内在精神;二是,外在的行为方法,即适度、适时,合乎人们的行事准则。但现在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中庸的深层含义,只是停留在表层含义,例如泛泛的理解为“折中、调和”,如此的理解尽管其本身没有错,但我们的部分家长若本身学艺不精,在教育后代时,势必会造成偏差。导致下一代错误地将中庸理解为平庸、不偏不倚,维持一个中等位置。这种有偏差的`思想继而又会影响到孩子竞争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其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的发展。
2.3愚忠愚孝,专制氛围浓厚。
我们的自然生存环境造就了父权制为主的农耕文化,从而产生“重尊卑、知贵贱”的等级观念,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等思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注重尊老爱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人与年轻人的不平等,并且在家庭中或许会催生出严肃、专制的氛围,让孩子自小就无法感受民主氛围,一味地愚忠愚孝。
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儒家伦理文化成为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统一体。我们的家庭教育面对传统儒家思想时,通常有两种较为极端的看法:一是,全面否定,盲目从外;二是,全面肯定,高傲自大。这种消极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平常家庭中有所表现,而且在很多国人心里也存在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避而不谈,应该摆平心态,逐步克服。当代家庭在运用儒家伦理文化时,应做到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一方面,应认识到儒家伦理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家庭得以维系、社会得以维稳的轴线。但其诞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服务于无尚王权,其自身必然存在着不符合当代社会弘扬的精神文化思想。所以,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做到客观辩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在教育子女时,不能只停留在言传,更要重视身教,努力做好榜样作用。我们的家长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儒家伦理文化的合理部分,以及行动上深刻践行其理念指导,达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我们的家庭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在接受教育,家庭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甚至现在流行胎教。家庭教育在人生各类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家教得当,孩子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中占有强大的优势;家教不当,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可能危害社会,遗患无穷。纵观古今,儒家伦理文化在各个时期的家庭环境中都发挥着轴线作用,并且成为家庭教育的楷本。我们不得不赞叹儒学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包容共生力,但任何思想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及局限,正如前文所述一般。所以当代的家庭教育就伦理教育方面,应合理运用儒家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为我所用。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三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受到西方国家各方面的影响,正在进行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等,并将信息化、技术化、知识化的社会引入到我国社会发展当中,以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我国社会转型主要体现在全方位、加速赶超跳跃、深层次、多元化等方面,但是在社会转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1.1道德教育。
社会转型时期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挑战,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很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面貌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在价值观、道德标准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这些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变得复杂,因此也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1.2心理压力。
面对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变化,当前大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压力。社会的转型,将一些社会问题暴露出来,贫富分化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社会竞争在不断地加剧,社会上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导致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中产生自卑感。当前社会中的就业压力更是让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就业压力由社会转向了学校,甚至转到了学生身上。
1.3认同感。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转型社会的一些特征表现为,当前的社会被网络、计算机技术等覆盖着,大学生的世界观、社会观等还没有完全的形成,在社会转型中,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出现了盲目攀比、沉迷网络等,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安全和成就感,进而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薄弱化,使大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情感意识,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1.4就业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不断地进行扩招,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毕业生的人数也在增加,但社会中的企业、用人单位无法完全吸纳大学毕业生,使得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在转型,而高校教育的转型却相对滞后,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当前大学生过剩。
二、应对措施。
社会转型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还有很多,不仅局限于上述问题,还影响着大学生健康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2.1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在各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要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发展现状,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虽然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是我国的.发展是在风雨中前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力争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道德素质发展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帮助大学生形成了自强自律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样化,当前社会转型期网络的发展非常迅速,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交流途径为学生传播具有感染力的道德知识、思想政治知识,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学习环境。2.3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制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这些压力来自就业、贫富差距等,为了保证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需要不断地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保障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解决其思想问题和心理障碍,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4让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培养。在社会转型期,就业竞争非常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锻炼,让其有健康的就业心态,在面对竞争、挫折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小结。
社会转型时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较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在社会转型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要从社会转型为其带来的影响入手,不断地完善应对措施,避免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四
音乐教育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有效途径。好的音乐作品能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1.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作用于情感领域的教育活动,它能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欣赏、演唱等过程中沟通审美情感,感染学生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审美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它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及节假日、艺术节等活动的具体参与,而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之上,培养学生美感的形成。审美情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感知音乐的美,才会被音乐所陶醉,才会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
在众多的音乐教育内容之中,发挥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从美的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及表现力的目的。如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优秀作品的时代美、地域之美;感受不同体裁作品的风格美;了解音乐家的创作经历,使学生从他们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到性格美的存在;在民族音乐的学习、欣赏中,让学生感知流传至今几经变迁的民歌、小调所带来的民族之美及器乐曲所创造的意境之美等等,学生在欣赏、学唱及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增长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2.培养思想情感。思想情感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它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其中用音乐来表达、陈述自己的思想,就是人抒发情感的一种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它作为一种能力存活于每一个人的潜意识当中,由于学生的潜意识当中都有一种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所以,可以说音乐具有抒发情感的特点。当学生听到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或乐曲时都会表现出兴奋与高兴,而听到一首低沉、悲哀的乐曲时也会出现情绪低落。这说明音乐不但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产生。
总之,音乐教育能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净化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及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挖掘教材多元化的育人内涵,逐步渗透理想、道德教育,培养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道德品质高尚、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五
摘要:校园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所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隐性渠道。社会文化是社会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亚文化,属于社区文化的范畴。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西方哲学思想在我国迅速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了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高校大学生们也接触到了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西方思潮涌入校园,萨特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尼采超人哲学等,在校园中引起了波澜和震动。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政治文化在我国社会逐步的渗透,从而在社会上出现了以《河殇》为代表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校园文化在“河殇热”的影响下,也掀起了不小的震荡。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社会上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价值倾向增强,大学校园又悄然出现了“经商热”,校园文化出现新的特征。从这一个接一个的热点的形成和变化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文化主题思想、主要内容的变化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校园文化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实现的,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一、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主导与从属关系。
社会文化是社会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亚文化,属于社区文化的范畴。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从形式上看,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范围不同。校园文化表现于学校内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领域中的一个局部的特殊文化形态;社会文化是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一般文化。二是从内容上看,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活动方式、活动产品不一样。校园文化活动方式,主要是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及其环境;社会文化活动方式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的活动产品,同其教学方式、思维方式等相适应,主要表现为精神产品,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要达到新的境界。社会文化的活动产品,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包括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而且物质产品是其主要的和基本的产品。但这些差别并不影响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间的联系,正如校园存在于社会之中一样,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包含校园文化。因此,一般讲,两者的关系,既有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性质,又有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通、个性与共性的性质。综观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社会文化占主导地位,校园文化具有从属性。
二、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渗透和制约的关系。
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校园文化虽然是构成社会文化系统的要素之一,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子系统。这个系统并不是封闭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开放的,是动态的系统。社会文化如是校园文化系统的十分重要的输入来源,而且这种输入也不总是强制性的,校园文化总是要主动地选择和吸收社会文化中对其有益,能为其所用的东西。校园文化的地位决定了它必须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它的发生、发展都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规定。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同时,社会文化提供校园文化教育的内容。这就是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强有力的渗透作用。社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源泉,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脱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校园文化能给社会文化以丰富的营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但是,不管它们如何相互渗透,都是在二者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从这两种文化形态各自的主体来看,每一种文化形态都含自己的对立面于自身,都不能把外在的对立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对立。
三、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进步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向外辐射,输出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培养出的人才对社会文化的参与和影响来实现的。校园是知识和智力的密集区,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地,也是新文化的聚集和发散地,校园文化的传播和扩散直接面向社会,对社会文化发生影响。高校师生有着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等优点,他们比一般的社会成员能够更快地接触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他们的思维个性、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在整个社会中都属较高层次。因此,以高校师生为主体构建的校园文化往往要超前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并能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推动社会文化向前发展,校园里的一些思想有时会成为社会思潮的预演。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够对社会文化产生如此影响,原因之一是校园文化着眼于未来,教育的超前特征和教育面向未来的要求,规定了校园文化的超前性发展。校园文化的最终成果也会随着大学生的毕业而输出给社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成为发展社会文化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当然,校园文化在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促进中,一方面使社会文化不断发展,从而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设了优越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使校园文化的作用充分展现,这种先进性和优越感,也增强了校园文化开拓进取的力量和信心。
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矛盾冲突。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在其运动过程中的对立,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互阻碍。造成二者相互阻碍的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校园文化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文化的需要,社会文化迫切要求校园文化作出相应的重大改革,否则校园文化就对社会文化形成阻碍。二是社会文化对相对先进的校园文化的排斥,校园文化强烈要求改变社会文化的现实状况,而社会文化如不作相应的变革,社会文化就对校园文化构成了阻碍。除这种知识内容方面的不同步之外,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别,以及在生活方式、价值尺度、审美情趣、情感意向、心理积淀等文化因素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否定、阻碍和冲突的趋势,从而使它们之间的排斥和阻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既有大量的正剧上演,也有不少的反剧出台。学校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会吹进校园,校园里的文化垃圾也会危害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也是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不相容的重要方面。
社会政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处于核心地位,对其他上层建筑内容起主导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同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再加上政治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校园文化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制约会更直接、更强烈、更深刻。
首先,社会政治制约着校园文化的领导权。社会政治制约校园文化领导权的方式主要有:通过组织手段,对校园文化管理机构乃至教育机构直接领导的任免来控制;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并以行政手段督促实施来控制;利用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执行来控制。加强党和政府对校园文化的领导,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则能有效约束校园人的行为和思想。只有牢牢控制校园文化的领导权,才能保证校园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社会政治反映着校园文化目的的社会价值。校园文化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校园文化目的的社会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即教育目的中关于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它直接受社会政治制约,在总体上与社会政治方向保持一致。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是教育目的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在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上保持绝对的中立或绝对的超然。换句话说,任何教育都内含有某种社会理想,都要追求某种社会价值。这一点,必然反映到人才培养的社会方向上,从而在教育目的中赋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社会价值。但是,从根本上讲,教育目的中关于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并不是教育天然所具有的,而是对一定社会政治的性质和状态的反映。同样,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目的也在于育人,培育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有用人才,这个根本目的,显然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体现着社会政治的影响作用。
第三,社会政治规定着校园文化内容的基本方面。校园文化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本身就已经具有了政治的属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抵制西方国家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园文化也必须在社会政治的领导下,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事实上,对思想理论、国家法律、大政方针等社会政治的学习和弘扬,已成为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校园文化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方面的许多工作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做好的。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高稚的校园文化设施,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陶冶、激发、塑造功能。校园文化活劝对学生的品德有着教育和引导功能。良好的校风及校园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形成良好的品质。高层次,高标准的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性,对学生群乃至社会道德产生影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一个人的素质最初就是在这里培养、铸就的。再由应试教育转轨素质教育的今天,校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因此,构建高雅校园文化,补充课堂不足,引发德育效应,对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力度,克服消极文化影响,全面育人,意义重大。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校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高雅的校园文化设施,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陶冶、激发、塑造功能。
一个人的思想除了处于核心地位的政治思想之外,还有广阔的领域需要展开。个健全的人,在活生生的社会中,要面对、识别和取舍的,不仅仅是对与错的问题,还要更为人量的好与坏、美与且、优与劣的问题。人的品德的形成,在‘定条件卜,情感起着决定作用。情感是形成信念和理想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使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动力和促进剂。爱国主义说到底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积淀的那份真挚情感。学生这真挚的情感,具体地说,来自对校园的爱,对祖国山河的爱。可见爱国主义教育除了榜样引导、正面教育,时时将人们耳濡日染受高雅环境的熏陶也很重要。故而,学校要增加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建设一批功能先进、结构合理的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中心的同时,加强校容校貌的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将学校建成花园式学校。适当树立中外名家塑像,悬挂名人画像、格言,增添人文景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雅的园林式校园,集风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格调优雅明快、活泼向上。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心旷一神怡,化境为情,产生爱校园,爱祖国的强烈思想感情,并通过美的陶冶,爱的积淀,净化了心灵,产生了对人生的挚爱,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长为一代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人。
2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品德有着教育和引导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争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他们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校园文化活动,也要服务于这个政治方向,积极引导学生朝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去努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会产生积极正确的引导。坚持高品味的校园文化,师生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奋进,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会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风貌。因此,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坚持以思想为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如定期放电影、录像、组织各种文化演唱会、体育比赛等。积极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创造一个文明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中自发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加强管理。健康向上的,扶持;有错误的,纠正。
3良好的校风及校园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在亩传身教中,形成良好的品质。
良好的校风,具有强烈的外在感染力和深刻的内在凝聚力。它包括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三个方面。良好的学风,可以使学生以学生守则为准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勤奋学习、尊师爱友,讲文明、懂礼貌。良好的教风,可以使学生学有榜样,用有师范。良好的领导作用,是教风的基础,学风的源泉,校风的关键。这些不仅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能塑造学生灵魂,使之具有为振兴中华而拼搏的远大报负,积极进取的高尚品质。为此,学校必须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人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加强人际关系的沟通,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读书学习,不仅能获得心理的平衡,而且养成民主平等,友好和睦、积极进取的高尚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妥的良好心理素质。
4高层次,高标准的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性,对学生群乃至社会道德产生影晌。
校园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向别人、向社会乃至向外来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又对校园师生、对社会产生辐射。首先,校园文化对校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产生影响。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或生动的社团活动载体,将高品味的文化素质,直接辐射到校园中的每个成员,使每一个成员都受到启迪,用它那饱含着的陶冶因素,给人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塑造,得到心智的提高、品位的升华。城里人不逛公园逛校园,就是如此,它透出了城里人对高品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新观念、新思潮,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逐渐积淀,将内化于师生及人们的心理深层。并随着学生的走向社会、奔向四方,向八方扩散、辐射、传播、影响整个社会道德,促进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更新和再造。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七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作为儒学的缔造者,教育家孔子对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学生的时候,常常教导他们要“立志有恒”。立下一个长久的志向,这是一个人奋斗的基本目标,一个潜在的动力。在《论语?先进》中,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志向,并一一点评,最后引出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无束的谈话,把学生往仁道方向去引导。孔子认为,立志是在教导学生的首要任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无善道”,对仁德和理想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的思想,是孔子一生的主题。孔子还时常的教导学生“内省不疚”,其中心目的就是为了教导学生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做到问心无愧。
同时,孔子在教导学生时,因材施教的理念也是值得现代教育好好提倡的。颜渊好学,孔子给予的多是鼓励;子路好勇,孔子给予的多是批评;冉有好商,孔子给予的多是提议。孔子也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和百姓一般都没有什么文化,对待他们要给予特殊的教育,使他们开化,不能遗弃。对待不同的人,要给予不同的教育开导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大同。我国现在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孔子仁德的教育理念传承下去,教导世人立恒志,树立一个长久的奋斗目标;对待世间万物都抱着一颗仁爱之心;对待自己的言行能够给予时时的自省,问心无愧;教育工作者对于自己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其都能像仁德方向发展,那么和谐社会将不是一句口号,孔子口中的大同社会将在今朝。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孟子不像孔子,他更像是一位政治家。但作为亚圣的孟子,在教育理念上也给予现代教育一些启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孔子仁爱的思想具体化,通俗化,为世人所了解。如果世人都抱有一个仁爱之心,那么世间的种种纷争也就可以避免了。同时,在道德礼法上,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原则。
现如今,由于教育的种种弊端,人们对于曾经的道德礼法模糊了,也就出现了社会上的种种道德问题,伦理问题,悲剧也就随之上演。所以说,对于古代的三纲五常,我们不予评论,但孟子提出的伦理道德原则,还是要给予肯定和重视的。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礼节是教育的一大课题。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就有了可靠保证。片面的追求学业的成绩,是当今教育的弊端。升学率只是对于学校重要,但对于作为学校培养对象的学生,道德教育更为重要。我们不能说,让被培养教育的学生日后能做出什么突出成绩来,至少要教导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无害的人。所以,孟子提出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孔孟的理想都是恢复周礼,而且为恢复周礼而奔走一生。但在哪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没有一个国君去听他们的谆谆教诲的。直到一千四百年后,南宋朱熹的出现,重拾孔孟之道。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朱熹认为,“主敬”是一个人道德培养的一个方面。这是源于其师程颐的主敬思想。“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一个人的道德态度应该是谨慎小心,严肃,不放肆,始终一贯的,也就是常说的“存天理而去人欲”,保存必要的食宿条件,去掉不必要的奢华糜烂;保留必要的道德伦理,去除不必要的骄奢淫逸。现如今,在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与以前有了不同,人们追求一种奢华糜烂的生活,所以说,在从事日常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也是必要的一课。在道德上,严肃,谨慎,不放肆,是必要的。应该可以说是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点。至于涵养愈熟,则省察愈精矣。朱熹在对自己学生言传身教的时候,特别注意要求学生对人欲之私意在“将发之际”和“己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日三省吾身”,随时清醒、谨慎从事,把违反天理的言行压抑掉,而且更要抑制这种思想在他们头脑中任何的萌芽。
最后,朱熹在教育学生之时,也是教导学生“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书本知识,不必死记硬背,做到熟读知晓就可以了,书中的文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书中所教授的道理;义理不必专研的精深,凡事多想想,前后思量好了精深的义理也就心领神会了。唯有立志这一件事,没有什么可以偷巧的。立志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这是一个人处世立命的根本。这也是孔子立恒志的延伸与细说。
孔子、孟子、朱熹是我国教育史上,影响比较深远的人物,他们的教育理念也是传承到了现在。虽说经过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但其思想的光辉是无法磨灭的,它将影响着现代的教育,也将为未来的教育提供一个参考。但身处现代的我们,对于其立志,仁爱,自省,严肃谨慎的道德规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要给予继承和发扬的。它们对于现代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向,对于解决现在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都给出了我们明确的处理方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同样也是适用于教育这个行业中。传承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治病救人”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八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及运转,网络传播是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所体现出来的新的特点。结合众多学者对网络传播的界定,其是指通过计算机的网络科技来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
网络传播自从1994年进入我国,就以飞速的趋势进行发展,这与网络传播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网络传播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真实性和虚拟性并存。很多人对互联网的第一反应就是虚拟的,它以文字、图片和音响等形式进行信息的传递,以计算机为依托,形成了一个类似与真实世界的时空概念。对于网络的虚拟性影响最大的要数大学生,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和信息充满兴趣,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逃避社会现实,在网络中可以得到现实中所不能满足的需求,这种带着“假面具”的安全感,给庸俗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土壤。既时性和互动性并存是网络传播的又一大特点。与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的优势在于传播的速度快,可以说网络传播将传播的速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以前的出版业需要对信息加工、排版、印刷、发行等很多程序,而网络传播以数字化的通讯技术为基础,可以达到实时报道、即时地共享信息。互动性表现在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接受或者拒绝信息的传播;还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发表言论,即时参与网络的互动,比如新浪微博。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网络传播可以让教学的课堂延伸,并且随时了解各种信息。开放性与全球性并存是网络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世界上除了每个国家的保密局的网络无法被共享外,其他的网络和网站都是开放透明的,一根电线、一台计算机一个软件就可以与世界同步。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各种网络运营商为了吸引用户都大大降低了传送信息的成本。网络让整个地球成为了一个“地球村”,这对于思想活跃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既有利又有弊,他们可以利用网络传播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身的思想政治知识,但对于一些强势来袭的西方不良的意识形态,大学生要如何进行抵制,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首先,通过网络传播可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手段。网络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影响,应该说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开拓了其教育的途径。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的一片无垠的天地,面对大量信息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作报告、你讲我听等枯燥的教学方式将被淘汰,多媒体成为了教学的“黑板”,可以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大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九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的文明化,是自然向着属于人的理想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是涵盖所有人类文化成果的大文化观;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文化有传承,教化,凝聚,调控的功能。也许很抽象,我举个例子:当一个古老的东西被大家接受而流传使用下来,就可以说这个东西是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如四大发明、朝廷礼仪、古代结婚礼仪、儒家、道家等的文化、太极、气功等等;我们学的中医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它是祖先遗传下来的,让人们去传承的中国古代精髓文化。
2.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一词最早提于1960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地球村”,此思想当时并未被认同,1985年r·罗伯逊和f·勒谢尔明确提出“全球化”这一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学者等都提出了“全球化”这一概念。
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其中经济全球化会让远距离之间的国家越来越相互依赖,跨国境的物资,人员资金与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资源将全球范围内实现现有有效配置。文化全球化则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虽然在许多地方你可以买到世界任何一家知名公司的任何一件商品(前提:只要你有钱),也可以买到一些“madeinchina”,这当然给许多人带来方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人力资源发生革命性变化,各种样式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带来方便。但经济全球化某些因素使最贫穷的国家受损害,富国与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中医讲究顺应自然,它以自然界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观察人体,讲究运气,集自然之精华来保持身体健康,这是世界所独有的,更体现了人文精神与人来自于自然的那种规则特别是中医养生更体现了那种天人合一;中药是那种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的药,它毒副作用小,是中国传用了几千年的治病药物,这个更是中国古人才能发明创造的东西;太极,讲究天人一体,以柔克刚,那种奇妙的武术效果与养生效果更是不可比拟的;气功,通过运气,导引等的运动达到一种全身气机畅达有治病,消除疲劳的效果;针灸,则是通过针刺穴位来治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连先进仪器都无法测显现出形态的穴位,被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所发现,并付诸于实践,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达到不可比拟的神奇效果(据说外国人正是通过它来了解中医的),也是令我们所骄傲的。身为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我们首先的认真努力地学习中医,并将它发扬光大,再将西医作为工具,让我们更好为中医服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向我们学习中医,就像我们学院的那么多的留学生,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被全球化给冲洗涤了。
既然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就得学习,国家教育体制值得我们深思。曾有这么个例子,1979年6月,中国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长达三万字的报告,结论是美国初级教育病入膏肓,可以寓言,在过,中国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看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学校后,也写了报告,结论是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20年后,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所以两份预言都错了。
究其原因,令人深思,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大部分学生上学都是为了应试,他们不是考试,便是做题,我也是被高考这场风暴所洗礼了一遍的人,对其感受很深,培养的都是只会学无文化创造力的人,各种先进的科学思想、文化都能背的滚瓜烂熟、运用自如,但是自己创造的就相当少了,几乎没有。
有的东西也不乏创造,如时下最流行的《超级女声》、《阳光伙伴》,但其中《超级女声》是模仿美国好莱坞选秀活动《美国偶像》、《阳光伙伴》则是模仿日本的裹腿跑,当这些节目一火,众多的电台都争相模仿,令人发指。难怪许多人抱怨为什么现在的电视越来越难看了!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太少,冠军没有了传统中国女性的柔美,而更像一个野性的男孩子,更让人想不通。
网络技术的发展更体现了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网上用搜索引擎一搜,便可链接到世界任意一个角落,网络世界精彩缤纷,诱惑力也十分大,黄色信息蔓延,各种各样似乎是好处的利益引你上钩,没有多少人能够潜下心来静静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不知道要传承一种文化是要靠心灵传递而不是网上传递,我始终坚信“心诚则灵”。
还有中国人缺乏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像许多古迹,文化街、镇都濒临灭绝,现在的商业楼几千元每平方米,如果靠这个赚钱则将会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许多人不惜一切,妄想毁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北京的“胡同”、“长城”、“故宫”等都遭到国人的践踏。
还有很多,如京剧、昆曲等越来越无人问津,取而代之则是摇滚r&b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当然我并不否认国人学习,学习是必要的,如果对该事物根本不了解,就不能说创造了,所以要将功底打扎实,考核不一定靠考试、作题,现在有许多给中小学生“研究性课题”与大学生“社会实践”都是很好的例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可以创新,可以说双管齐下。
当然前文提到的诺贝尔奖是不知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奖,搞了许久的外国科技研究若无法突破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突破也许不失为一条好路。
曾看过一份调查大概是关于为何人们越来越不愿研究中国文化,提到了一点说研究中国文化累且特别低。我觉得研究什么工作不累啊,待遇低我们可以建议国家多拨一些资金奖励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而像日本、韩国等学习我们的东西现在不知道发展多么快。
形如如今吵得火热的中国“三国、水浒、西游”被日本公司抢注成为商标,而国内的动漫业无动于衷时,令人感到寒心啊!当我们的孩子被别人抚养长大以后,还谈什么传承文化,发扬光大??!!后来国内几家公司提出申述之后,让我们欣许得到一些安慰。
“胡同”、“长城”等建筑具有世界意义的东西,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将其保护起来这时就应学习外国那些保护古建筑的方法,依照这样,当然需要资金,但是泱泱中华大国不会被这点小事所难倒。
网络技术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可以弄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多国语言版),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更熟悉自我。
电视节目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再创新,更会吸引世界的目光,中国的艺术要从娃娃抓起,爱好自己的文化,而不会让他成为赚钱的工具,当街上的摇滚、r&b换成了优美的美声音乐,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北京奥运会外国人不想看我们如何rap而是看更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啊!
[结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面临了一些困难与障碍,他丝毫阻碍不了传统文化前进的脚步,但中国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不能一味地排挤它们,而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也许前面的路是曲折的、艰难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我、他,我们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一定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致谢]:感谢杨具容老师悉心教导,让我进入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高深莫测的领域。
[作者简介]:刘昆江西中医学院05中西医临床2班学生学号:
[参考文献]:
《新话题作文分类手册》薛金星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6月出版。
《21世纪大学生论文写作要议》林晨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月出版。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十
幼儿阶段是人身体、智力的快速发展时期,是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都有密切关系,其中学前的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阶段心理健康的关键。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涉及了道德及心理素质、自由发展的个性、创造能力等多个方面,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离不开教。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道德、心理、智力和体质这四个方面,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都需要具备。学前的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基础,成功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促使人的基本素质提高,使人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健的体格和智力开发潜能。
1.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一生的基础,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辅助,更需要家庭的努力,学前的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是子女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在学前阶段,幼儿的价值观、是非观、人生观等都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学前的家庭教育与家庭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幼儿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学前的家庭教育虽然是幼儿期的教育方式,但是其影响力却不仅仅存在于儿童的青少年时期,对人的一生都有奠基作用。学前的家庭教育影响具有深刻性,使人成长过程中无法忽视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学前家庭教育科研促使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健康发展。
1.2强健的体格。强健的体格是人生存的基础保障,然而拥有强健的体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良好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有助于人形成强健的体格。在学前阶段,人无法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可以正常生活,这时家庭教育的作用就突显出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父母应给予其正确及时的引导,从而排除其思想上的困惑,促使其形成强健的体格,全面健康发展。
1.3开发智力潜能。科学研究表明,人在五岁以前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而这一阶段人主要的生活环境就在家庭,家庭教育对人的早期智力启蒙具有重要作用,对人后期的智力开发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前的家庭教育就成了开发人智力的关键环节。父母尽早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可以快速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这样父母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孩子在记忆、思维、观察、想象以及判断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后期培养中着重弥补孩子在某一方面的不足,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优势。通过学前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智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同时培养孩子学习新事物的兴趣,使孩子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为后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科学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使人的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挖掘,使人的智力潜能被发现、被激活。
1.4促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学前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一旦孩子进入学校,那么他们大多数的时间就会在校园的集体环境中,在这样的集体环境中,孩子不可能时刻受到关注,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家长就需要在这个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在进入校园后形成不良心理。因此,学前的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
2、自由个性的发展。
2.1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任何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学前阶段是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家庭教育对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作用。在学前阶段,孩子与家长的接触最多,在与儿童的长期接触中,家长对其创造能力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参与各种趣味游戏,激发儿童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使其自己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在未来的生活中,儿童就可以形成运用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人的创造能力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2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学前的家庭教育对人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前阶段,人主要的生活环境就在家庭中,个人的社会关系也是通过家长所建立的。同时学前阶段,孩子的行为会模仿父母做事的方式处理问题,这就需要家长起到正确的模范作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思想意识,在处理个人人际关系时会在无意识中受到家庭的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学前家庭教育会对孩子未来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前阶段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生活环境主要是在家庭,因此学前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的发展,这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学前的家庭教育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儿童在学前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浩然.家庭教育的金钥匙[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陈卓.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建议[j].教育导刊(下半月),(11)。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十一
因为艺术表现的东西(作品)是演示一种感受或情感过程的形象化的反射,是内心直接体现出的东西的一种发挥,它不受人类理性的束缚。孩子们在利用某种艺术形式表现时,是通过感知、体验、想象再由实践操作而表现,他们往往是反映或传达披露自己看某一事物时对它的独特感受。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在对同一事物进行感知体验时,体现的准度、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在表现时是呈现出的是富有个性特点的结果。在艺术实践中,教师们重视幼儿情感体验的过程,当进行正式的教学活动时,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情景,给孩子以真实、真切、准确、强烈的情感体验,并让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使幼儿由感而发有情可发。当进行非正式活动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足够的空间,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幼儿大胆独立自如的表现。在过程中,教师们通过使幼儿多听、多看、多感受,让幼儿逐步积累多种社会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验,这些经验也是由感受体验而获得诸多的亲身体验、经验,久而久之成为了幼儿创造表现的主要源泉。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互动是和整个活动过程紧密相连的,可以说互动无所不在。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的主导和幼儿主体间的互相影响。教师对幼儿提问、启发、引导有助于幼儿的理解和学习,而幼儿的每个回答或每点稚拙的创造,又会激发、触动教师的灵感,推动教师的教学。生生互动。指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以达到交流互学的效果。一个幼儿的点滴创新就会使其他幼儿点燃创造的火花,使得创造的火花不断的闪烁。儿童与集体、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良好、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物质环境能推动、影响幼儿的创造。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幼儿、环境这三者是活动过程中的要素。要在活动中做到互动,教师就必须学会站到幼儿的视点去看待问题,多观察、多了解、多反思,注重随机教育,及时调动,鼓励幼儿,随时调控,把握关键,促成多种互动作用的发挥。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成年人,他的思想感情已与儿童的思想感情有着质的不同。如果教师强行把自己成年人的“世界观”(或世界形象,对世界的理解)强加到儿童身上,这无疑对儿童是一种压制和打击,甚至给他们造成痛苦的经验。正如西方美学家罗恩菲尔德所说:“艺术对儿童来说与成年人太不一样,它对儿童来说纯粹是表现自己的手段。由于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他的表现就与成人不同。由于成年人同儿童在趣味方面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一致,就造成艺术教育中的困难和干扰……”意识到成人和儿童间的差异,我认为只有让教师向儿童靠拢,教师主动和儿童去融合。不能如以往的艺术教育那样总是由教师带着学科(艺术教学内容)走向儿童,而应该带着儿童走向艺术教育进行探索。包括情感的融合。教师注重在情感上亲近幼儿,增进师生亲密感,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这样,就容易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并对幼儿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视点的融合。教师要学会站到幼儿的视点看世界,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考察事物和衡量评价幼儿的表现。这样,可以使教师更能发现幼儿作品中的闪光点,共同发现。言语的融合。教师向幼儿学习,学习他们诠释事物的语言,并用这些儿童化的语言来设计活动,指导幼儿,演示作品。这样可以是幼儿更感亲切,易于理解产生“共同语言”。
由于幼儿思维方式与理解事物的视角跟成人不同,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和理解方式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解释周围的一切,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很稚气。对于成人来说,幼儿的画画动作可能不怎么灵敏、协调,画出来的线条歪歪斜斜、粗粗细细,不流畅,涂色深深淡淡,不均匀,稚拙是幼儿艺术表现的一个特点,它往往使孩子们的表现完全不同于成人的表现。成人(教师)要了解这一切,当幼儿大胆进行种种表现时要报以欣赏的'态度,鼓励、肯定幼儿一切稚拙的表现,这样会大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也能呵护幼儿的自尊心,进一步激励幼儿创造表现的欲望。不能用“象不象”、“对不对”去衡量和评价,那会大大干扰幼儿稚拙的自然表现,更会扼杀他们创造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用合不合乎客观存在来衡量、评价,而要考虑合不合乎幼儿的特殊经验,把幼儿的体验、经验放在首位。尤其要鼓励、肯定幼儿创作中与众不同的地方。首先要强调的是不一样,而非规范性。对幼儿一切的稚拙的表现都能认可,都会欣赏就能小心地对待幼儿创作的每一个新发现,不轻易动手改动幼儿的作品,努力去启发他们,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修正;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和理解,会导致一个人较深刻的洞察力,这也是培养幼儿独立学习的一个途径,培养其创造性自信力的催化剂。
无论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活动,教师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材料提供非常充足、丰富,尤其是非正式活动,幼儿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可以自主确定表现的主题内容,自主选择表现的材料,自主决定表现的方法,这一切都为幼儿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开拓了无限的空间,使之人文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得到更大发展。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十二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方便大家学习了解。
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人才,就是后天的经济与社会。也就是说,要使我们明天的人才成为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强手,要使我们后天的经济和社会引领世界先进潮流,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创新。然而,在教育走创新之路的今天,我们又不能不面对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剔除糟粕,汲取精华”,认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须选择。
一、对教育创新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所谓教育创新就是超越以往的旧思想、旧模式,创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模式。教育创新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努力实现一种教育终极追求的过程,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需求。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前提;教育体制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内容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教育技术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保证;融会古今,贯穿中西,是教育创新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素质,是教育创新的目的。
传统文化作为一民族独立的意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定的制度规范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验。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汉代以来,以儒家正统的意识形态体系长期占据着中国主流文化,形成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固有的教育格局,构建了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结构、以儒教独尊为特征的专制主义伦理本位体系。这种文化对建立在现代社会框架之上的现代教育创新的消极影响,谈几点认识。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自身的认识和看法:从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萌芽到汉代其独尊地位的确立,教育的制度、设施、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都为后来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始终是政治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和方式。重功名,轻效能一直成为传统教育的主流。
在教育和社会关系问题上,我国古代,教育作为社会管理手段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主张“敬德保民”、“为民以德”、“道以德,齐之以礼”,使民“有耻且格”,体现了我国教育受制于政治并服务于政治的倾向。中国历来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而轻视生产、科技知识的文化传统只重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忽视了教育与其他子系统的联系。中国传统教育奉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功利主义理性和“无我”的精神追求,使教育忽视个体的存在,忽视个体的能动性。附属于政治的教育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了个体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这样不仅阻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发展。
在教育价值观上,中国传统观念有三个特点:在认知上,重传统重权威;在评价上,重功名;在道德上,重“仁义”、“忠恕”。这种传统观念的社会价值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教育精神。教育不是为了个体获得发展,而是成为获得功名、扬名显性、改变社会地位的手段。以致目前我园的“应试教育”积重难返。这种落后的价值观念极不利于教育观念的创新,不利于发挥教育的社会价值功能,即教育不能够很好地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提供服务。
另外,在教育功效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奉行“伦理至上”和“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完人”、“圣人”的客观标准的中庸民族心理,也是我国教育忽视个性、创造性的重要原因。
教育质量观主要指学校本身对教育的观点和态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曾为历代王朝选送过许多优秀官员,从而延续并推进中国历史的发展。但是,因为科举制,全国上下,从官员到百姓,便简单地把阅读四书五经等同于在朝延求职谋官。在当代,形形色色的选拔考试,也沿袭科举制度的传统,虽然在选拔合适人才、维护人们的受教育公平权力方面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却严重阻碍了教学形式、内容的变革和人的兴趣的发挥。知识传授过于单一,不注重学科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基本上是教什么,就学什么考什么,知识就变成了必须有正误答案的东西,学生也没有主观性、个性和爱好,一切都变成了绝对客观的了,形色各异的考试造成了一个过分强调一致性的文化。学生只能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读圣贤书,在教师全面主导下,亦步亦趋地达到某种知识储备标准。创新从而无从谈起。
同时,落后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阻碍教育创新的主要因素。长期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教学形式封闭保守。自“学在官府”开始明清国了监“分六堂以馆监生”,官学基本成为呆板、固定、划一的学生“监狱”。集中授课制的实施虽是社会的进步,但同封建社会后期整个社会系统的封闭保守一样,集体授课也是趋封闭,把学生限制在课堂上、学校中,以严格的制度限制学生,造成了狭隘、封闭的“课堂中心”观,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仅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是阻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采取“注入式”灌输法教学,学生只能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背书和回答老师提问的机器。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讲授,教学手段十分单一,简单乏味的语词陈述,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抹煞了兴趣关系到的诱因,自然难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
在苦不堪言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还重负升学考试的压力,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操纵下,自然而然分数成了评价教学成绩优劣的标准。“谈分色变”,教师、学生、家长均不敢怠慢,只有沿着指挥棒下的“羊肠小道”踟躇而行。这种用一个尺度、一种标准去要求人才的现象,极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创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必须勇于面对,不可等闲视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坚持教育观念更新,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标准都有不同的指向。人才观是人们对培养对象的一种理性认识,属于理想范畴,它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以及对人性的理解有关。在古代社会,教育同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的作用集中于政治方面。
《大学》一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够“明明德”,能够“亲民”,从而使个人和社会都能“止于至善”。中国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可清楚看出教育的培养目标带有明显的教育政治目的。中国从奴隶社会就通过“学在官府”的管理手段对学校加以控制,进而实现对受教育者思想的控制。在这种违背人性的教育观念下培养出的人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也缺乏变革和抗争意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希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士”,成“贤”,成“圣”。虽然有:“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汉刘向)“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日,利于行耳。”(北朝颜之推)“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唐韩愈)“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唐翁承赞)“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宋欧阳修)“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颐)“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宋朱熹)“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清袁枚)“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清张维屏)等等如此圣贤之理,但却忽视了人的个性发挥,往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使统治阶段大失所望。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教育仍带有较重的泛政治化色彩,加之教育结构本身的不合理性,以致我国培养的人才存在相当的比例失调现象,培养的人才大多个性化思想缺失、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足、思想僵化保守,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一体化的系统,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要培养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按照同一类型模子铸造出来的人才,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按照同一类型模子铸造出来的人才,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应注重“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既要求受教育者必须通过文化的养成实现个人生存的社会有序发展的目的,又要体现个性差异,实现社会中的创新和变革。
三、实现教育创新的基本构想。
当今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影响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的环境与过去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价值观。
实现教育创新,首先要首力于思想的转变。树立现代教育价值观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不仅服务于政治,更重要的是它能动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遍规律。马克思特别指出它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社会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与社会生产紧密相关。因此,教育本身的内容、形式及结构也越来越变得多样化。教育是政治的附庸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重道德,轻科学”是不正确的治学态度。教育应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综合技术;进行动手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追求真理、创新、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同时,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做到科学和人文的有机整合,使现代教育焕发青春和活力。
(二)明确教育方向,发展创新的教育质量观。
明确教育方向是顺利实现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创新的教育质量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
1、改革教学内容,增强时代性。教育内容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近十年来,我国虽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上不断变革,但总体而言,教学内容依然陈旧、落后,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活动能力等方面显得不足。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教学内容、课程改革视为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的突破口。为加快教育创新步伐,推动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育内容革新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课程设置要综合化,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的联系,开设综合课程,协调好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2、变革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注入式”的灌输教学就是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典型例子。改革陈旧教法,以“启发式”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3、完善教育组织形式,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一些国家正积极改革,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如: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目前,我国基础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其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革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来探索和寻求与之相适应的最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4、革新教学手段和评价制度,注重评价的全面性。教育技术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保证。加强学校现代化教学技术装备,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自身创新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需求。
(三)更新培养目标,确立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观。
我国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在重视基础知识传承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应成为我们主要的教育目标。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要求人们具有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全面素质,即:
(1)具有迎接科技和经济发展挑战的选择、获取、吸收的行为方式和应变能力;。
(2)具有自学参与社会活动和进行国际交往、人际交往的能力;。
(3)具有基本文明修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发展个性的能力;。
(4)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人才。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若施以适应其特点的教育,人人都可以成才。我国传统教学从来都是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成绩好的学生被视为“人才”,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成绩差的则往往受到厌弃,遭到批评或指责。在这种传统人才观的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完全被抹杀了。社会发展需要改变唯升学是人才、唯升学都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行行了状元,个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应是贯穿于现代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同时,实现教育创新必须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在评价主体上,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应充分调动学校、家长和学生自身评价的积极性,形成评价主体的多校化与开放性。在日趋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和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固守传统的一隅。在开放的世界中,中国教育应以宽广的胸怀,吸纳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洋为中用,将自身独特的文化经验纳入到全球性的视野中去,使民族性与全球化接轨,推进世界文明、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
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是它就成为文化本体。
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一)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其多元文化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英国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过程中,政府出台了相应文件,明确提出了教师职业标准,以促进教师职业化发展。如英国颁布的《2002年教育法》,对教师评价、工资和资格做出了新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应当具备的相互交叠的专业知识,这一规定促进教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课程。在我国,教师普遍缺乏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即缺少多元文化技能,包括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策略、评价能力、多元文化班级管理能力和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能力等。因此,加强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是今后一段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多元共生的课程内容开发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英国多元文化课程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与国际接轨,其内容涉及全球视野。二是教学内容应明确显示多元文化社会及其价值标准。三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并逐渐消除歧视与偏见,形成团结与和谐的氛围。四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否认用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另外,学生本身作为开发多元文化课程的资源之一,同时强调学生、社区、家长在多元文化课程拓展中的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在多元共生的课程开发中被赋予了主动参与的角色,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本民族文化知识。
(三)多元文化教育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保证。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满足不同族群的特殊教育需求,将学生的文化差异视为一种资产,而非负担或妨害,并试图弥补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学习障碍或学习成绩差距,以实现教育权利和机会平等。教育平等的.机会,不仅仅是入学的平等机会,也包括了获得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了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平等的机会,英国的教学采用个别化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拥有一定自由选择学习任务的权利,并按照自己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并没有统一、同步的要求;课堂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尊重,学生的家庭、社会、民族背景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也同时受到关注。
综上,英国成功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是值得借鉴的,结合我国多民族构成以及丰富的多民族文化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文化教育策略,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当重视的教育基本方略,它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十三
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及沉淀,逐渐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环境艺术设计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步应用到了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之中。创造出了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造型形态。
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进行了概述,并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内涵和其对传统文化因素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为加强其合理高效的运用给出了一定建议策略,以期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元素;环境艺术;设计;运用。
社会科技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大了人们对于精神层面得以满足的需求。
当前,我国不断的涌现出大量具有传统文化元素及特色的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品,并深受广大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及应用,满足市场,服务社会,甚至造福全人类,就成了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主要就是指以风土人情、文化符号、风俗习惯等为代表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形象及特征的元素[3]。
例如,书法、瓷器、中国结、刺绣、甲骨文、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等,极其丰富多样。
1.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在原本“室内设计”的基础上改进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新兴学科。
主要是依据环境而产生并存在,强调形态自然天成、色彩搭配合理、材质肌理追求美观大方,并且能够高度体现出艺术与环境的融合[4]。
因此,它涉及非常广泛,包括室内设计、室内装饰、室内外设计、景观小品(绿化、道路、场景雕塑等)、景观园林、城市规划及建筑装饰、装潢等等。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变更,中国当前能够得以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在交通条件较差且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地区。
例如,侗族鼓楼、福建的土楼、客家围龙屋、徽派的西递、宏村等等[5]。
但是,由于这些地方的人们认识水平有限,没能对这些珍贵的文化作品进行有利的保护,使得这些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遭到了自然及人为等方面的严重破坏。
2.2受西方文化因素及设计理念冲击严重。
受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的影响,国内外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日益增强。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以及人们的审美等思想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因素及设计理念的严重影响,这给国内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使得西方设计因素及审美理念在我国的环境艺术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及体现。
例如,城市建设中的摩天大楼,城市规划中的中心公园、街道等等,都是西方设计理念在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2.3应用流于形式,没有探索并表现出真正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之所以流传千年,就是因为其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精神产物。
但是当代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只是在生搬硬套,并没能真正的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重要文化底蕴,也就未能很好的将其体现出来。
例如,城市的景观及建筑是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文化的,但是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并理解出中国传统文化美的内涵,设计出的作品严重缺乏地域风情及名族特色,设计质量不佳,很难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继承与发展。
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古代建筑及园林艺术作品,至今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了世界建筑宝库中一颗稀有的璀璨明珠。
屹立在中国各地的古建筑宫殿、寺庙、佛塔、民居及园林艺术,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为全世界人们带来了完美的视觉审美享受。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应以此为灵感源泉,运用恰到好处的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以应用,形成足以大方光彩、立足于全世界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
首先,基于当前尚存传统文化因素载体受到破坏的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使得经历千年风雨的传统文化作品,能够得以继续流传。
其次,运用新的载体,将传统文化因素中的某些具体视觉形态,渗透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进而创造出新的富有当代文化气息、情感、志趣及思想的某种视觉形态。
例如,沙发现在是大部分家庭都会布置的家具之一,但是也有很多人开始逐渐听取室内装饰设计师的建议,将沙发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设计的实木沙发椅。
并配套对其他家具进行中国红这一颜色的选择。
经济条件更好一些的人,直接选择中国人很喜爱并看重的红木家具,这些都属于将传统文化因素以新的载体形式出现的作品。
传统文化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完善。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者,也可以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转化、提取精华及抽象的再构方式,运用当代的审美方式及设计理念,对其进行完善性的发掘及重释。
例如,上海建立的经贸大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设计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提取、转化、处理后,把传统的“塔型”结构,从当时力学及美学的角度,运用到了经贸大楼的设计建筑中,使得整个建筑物的比例与中国传统塔型的美学比例完全吻合。
传统建筑的意象之美,被完美的构造和设计到了新兴的摩天大楼里。
环境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要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
因此,设计者要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及传承性进行体现,并进行一定的创新。
例如,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建设,就很好的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创新性继承。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及建筑,是分别由贝氏建筑事务所及建筑大师贝聿铭完成的。
它是在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及遗产内涵的深刻理解上,运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理念,并非常巧妙的结合了现代建筑材料特点,最终形成的现代化博物馆[6]。
完美的外部特征设计,与整个苏州古城建筑相得益彰,现代化的内部构景形态,让人赏心悦目。
是极具典型的创新性文化传承设计作品。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从眼前来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创新性融合。
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一种全新造福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
因此,设计者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及运用的过程中,要深刻思考其精神内涵,并以最合理的,最能体现其文化底蕴的方式设计表达出来。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既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又要以简约的形式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出来的环境艺术作品的价值。
参考文献。
[3]谢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才智,(23):288.
[4]唐梦婷,曾英.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策略[j].西江月,(1):237.
[5]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80,82.
作者:邱洁单位:赣州市赣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