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科学教案范文(15篇)
教案需要包含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以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应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下面是一些教师们精心设计的教案范文,其中包含了一些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一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提出问“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揭示: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3、出示准备好的纸盒,请学生掂一掂,能否判断轻重。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三、测量容积(体积)。
1、认识量杯和量筒。
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四、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五、测量时间。
1、秒表练习。
2、测一测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
六、认识各种各样的测量仪器。
1、认识教材中出现的测量仪器,请学生谈谈它们的用途。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测量仪器。
七、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测量仪器。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三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完成观察人物。
2、能用勾画、填充轮廓图的形式记录观察的结果。
3、能意识到观察是要认真仔细,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发现合作的好处,能说出人体的4大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进入观察自己的身体。
你有什么办法观察自己的身体有几部分构成?学生讨论,把想到的方法写在记录本上,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记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纸上用笔画出身体的轮廓。画好后请你观察,你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比1比,小组中谁最高?谁最重?想1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谁最高,谁最重?把测量的结果标的轮廓图上。学生讨论,汇报交流结果。
评:多种实验工具是简单的测量变得更加富有挑战性。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观察身体的显著特征。
世界上有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请大家互相观察自己同学有哪些不同之处?看谁找到的多?把观察到的特征标在轮廓图上。学生观察比较活动,汇报观察结果。
讨论:想1想,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这些特征哪些是会改变的,那些是不会改变的?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展示自己的轮廓图:说1说自己观察和测量的结果,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猜出是谁的轮廓吗?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让学生保存课堂上自己观察和测量的材料。
评: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指导学生观察指纹。
小组活动:将每个组的同学将右手食指的指纹印在书上。请你们比较小组每个同学的指纹,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把你小组成员的名字写在书上,把你们的发现也写在书上。汇报小组观察比较结果。
讨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指纹的这种特性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关于指纹更多的知识,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清你保存好自己的轮廓图,并且记录自己每年的成长情况。
3、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认识事物的方法?表扬学生上课的情况。
4、板书设计:2、认识自己。
头
颈
人的身体分为:躯干。
四肢。
课后小记:本科学生能够通过测量,观察的方法来认识自己,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基本上能够掌握测量的方法,并且能够亲自测量,能够分组画出自己的轮廓。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五
1、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对错觉现象感兴趣。
2、乐意探索各种错觉材料,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制心理学错觉图三张、玻璃杯、筷子、勺子、自制错觉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老师请小朋友们猜个谜语:两只葡萄黑又亮,只能欣赏不能吃,白天陪我看世界,晚上陪我入梦乡。(眼睛)。
2.眼睛又黑又亮,能帮我们看东西。你们的眼睛看到过哪些东西?(大树…)。
3.总结:眼睛能看到…能看到我们身边的任何东西,但是眼睛看到的东西一定对吗?
二、出示图片,感知错觉现象。
1.出示横线图(菲克错觉)。
我带来一张图,请你们看看图上两根横线是一样长还是一根长一根短?(一样长/一根长一根短)哪根长哪根短?(上面的长下面的短)。
大家都认为是上面的横线长,下面的横线短,我们的眼睛有没有说真话呢?(小朋友们有了两种看法,到底哪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我把下面这一根拿下来,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较他们的长短,(放在一起)怎么样?(一样长)。
为什么刚才我们感觉这两根横线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这两根横线放的位置不一样,它们垂直放在一起,所以感觉不一样长,这是眼睛在看东西时的错觉。
2.出示花朵图(艾宾浩斯错觉)。
看看这张图上的两朵花,它们的花心一样大还是一个大一个小?(一样大/一个大一个小)哪个大哪个小?(黄的大,绿的小)。
小朋友们都觉得黄的大绿的小(小朋友们有了两种看法)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比一下,怎么样?(一样大)我们的眼睛又出错了呢,为什么刚才我们感觉它们不一样大呢?(…)。
总结:花瓣不一样大,所以感觉花心不一样大,其实花心是一样大的,只是眼睛在看东西时的什么(错觉)。
3、出示箭头图(莱尔错觉)。
总结:因为箭头的方向不一样,所以感觉不一样长,其实两根横线是一样长的,只是眼睛看东西时的错觉。
三、实验,感知生活中的错觉。
1.眼睛是我们看东西的好帮手,但是有时候它们也会调皮,就像刚才,变魔术一样。吴老师也要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
2.看看桌上有什么?从左到右说(筷子、勺子、杯子、水)这两根筷子一样吗?(一样)看看我没有在上面加任何东西(幼儿摸摸)。再来看看这两个勺子一样吗?(一样)先把一个勺子和筷子分别放到杯子里。
3.这可是一杯有魔法的水哦,要是把它倒进这个杯子里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呢?变变变变变!(筷子变弯变粗了)这杯水真的有魔法哎!
4.要是把这杯有魔法的水在倒进这杯水里,会不会还有神奇的事情发生呢?试一下,变变变变变!(变大变短了)。
6.总结:我们感觉勺子和筷子好像变了,其实是折射现象,是杯子和水给眼睛造成的错觉。
四、自由探索错觉材料。
拿上你们的魔法道具,开始你们的魔法吧!
2.请你们把玩具放到脚前面,告诉我你们发现了什么?(转的快小鸟飞进了鸟笼、黄红陀螺转的时候变成了橙色的…)。
3.总结:刚才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这些东西本身有没有变?(没有)对,刚才的这些现象只是眼睛造成的(错觉)。
五、图片欣赏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神奇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幅图里你看到了哪些人?;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老爷爷、老奶奶、脸上两个、耳朵上一个)。
这张图里你看到了什么?(海、楼)感觉房子好像在哪里(海上)其实房子并没有在海上,只是眼睛再看东西时的错觉。
这张图里你看到了什么?(花瓶、两个小人)。
总结:生活中还有很多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察吧,记得跟自己的家人、老师和好朋友分享哦!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组成。原教材中活动目标的定位仅是“对科学小实验有兴趣,有观察和探究的习惯”——态度、情感目标,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定位较浅。通过修改活动方案,从活动目标、准备到整个过程,操作性更强。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六
1.探索“水中的宝贝”的各种办法,引导幼儿多动脑,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通过实验初步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和力量。
活动准备。
1.瓷盘、蜡烛、大号玻璃杯、颜色水、小号弹珠,戒指,耳环、打火机等。
2.镊子、夹子、小勺、叉子、筷子等若干。
3.狐狸手偶一个、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用手偶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兴趣。
师:“我是狐狸大婶,看我长得多漂亮呀!我是世界上最神气的狐狸,因为我有许多戒指.耳环等首饰、宝贝。唉,可是现在我很伤心。因为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地上到处是水,刚才我走路不小心,把我的许多宝贝都掉到水里去了,怎么找也找不到.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找找吗?”
2.出示盘子,请幼儿观察瓷盘里都有什么(中间有根站着的蜡烛和蓝颜色水)。师:“狐狸大婶的宝贝都在水里面,小朋友想想办法,看怎么帮狐狸大婶把宝贝弄出来?但是(语气加重)手不准碰到水。”幼儿互相讨论,商量解决办法。
3.出示工具试探解决的办法。师:“小朋友很聪明,想了那么多好办法。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工具,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叉子、小勺。夹子、筷子等。)让幼儿动手试一试,用哪种工具最好(要提醒幼儿别把蜡烛碰倒了)。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幼儿有创意的行为。请几位幼儿将自己探宝的办法表演给大家看,并说说谁的办法最好。
4.出示大号玻璃杯,引导幼儿感受科学实验的奇妙。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很多办法。那么,怎么才能知道宝贝都捞出来了呢?”幼儿讨论片刻。师:“老师也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们帮老师来试一试这个办法好不,好?”,老师点燃蜡烛,把玻璃杯轻轻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火苗越大,效果越佳),让幼儿仔细看发生了什么:蜡烛慢慢熄灭,彩色水进入杯子内,盘子里的水逐渐干了。这时,宝贝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很小的“珍珠”也能用手拿出来。请幼儿再操作一遍,要求幼儿仔细观察,火是怎样熄灭的,水是怎样进入杯子的。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实验,要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提出疑问,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师:“真是太奇妙了,水怎么会像变魔术似地一下就钻入杯子里呢?小朋友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幼:想。)老师也想知道。这样吧,今天你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找出答案;咱们下次实验课再一起揭开这个谜好吗?”(幼:好。)。
6.做律动“转转、想想”。师:“今天狐狸大婶太高兴了,她丢失的首饰、宝贝都被聪明能干的小朋友找了回来。现在,请小朋友把捞出来的宝贝送给狐狸大婶吧。”然后,随音乐和狐狸大婶一起做律动“转转、想想”,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七
因为大地进行过变迁,海洋与陆地发生变化。
2、大陆漂移学说。
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表层是由几个巨大板快组成的,这些板快缓慢地运动是大陆飘移的原因。
第15课:大地的震动。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多数的地震是由地下的(岩层断裂)造成的。当破裂的岩石沿着断裂形成的(裂缝)移动时,大地就会(晃动),这就是地震。
2、地层深处(岩石断裂)产生震动的地方就是(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是(震中),是震动最强烈的地方。
3、地震有什么危害?
4、(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
5、我们应该如何紧急避险?
(2)在室内,迅速躲到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家具蒡边、墙角等;。
(3)在室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迅速跑到室外的空地上;。
(4)要保持冷静,多动脑筋,切记跳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第16课:火山的喷发。
1、(火山喷发)和地震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火山喷发时,地球内部灼热的(岩浆)、(气体)和(碎屑)等从火山口喷射出来。
2、火山喷发的过程是怎样?
断的向地表上升;。
(2)岩浆沿着隆起造成裂缝上升,随时向外迸发。
(3)一旦岩浆找到通达地表的途径,就会立刻喷出地表形成熔岩。
3、火山喷发时,温度极高的(岩浆)会冲出地表,形成炽热的(熔岩流)。
4、火山的利与弊。
(2)火山喷发的气体可以制造硼酸、氨水和硫酸化合物等化工产品;。
(3)钻石等矿物带到地面;。
(4)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形成温泉;。
(5)海底火山爆发,甚至会形成一个新的小岛。
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
1、岩石碎裂的原因:自然界的岩石受到昼夜(气温变化)的影响。
2、岩石碎裂原因实验:先取较薄的页岩,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然后突然投入冷水中。
注意:岩石在酒精灯上不能加热过久,以免炸裂;岩石在投进烧杯的冷水里时不要碰到烧杯壁,投放时应尽量轻一些。
3、除了日夜气温变化会使岩石崩裂外,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的时候,由于体积增大也会使岩石(胀裂);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也会使岩石破碎。像这样岩石不断(破碎)的现象,就是岩石的(风化)。
4、泥沙搬家实验证明了水流使地表物质发生(迁移),有(搬运)作用。
5、一条大的河流,一般分(上游)、(中游)、(下游)三个主要河段。(上游)的水流很急,有棱角分明、高低不平的石头;(中游)比较宽阔,水流速度减慢,有体积较大、较圆滑的石头;(下游)水流速度缓慢,有被水冲下来的圆滑小石头。
6、(石笋)、(钟乳石)和(石柱)都是石灰岩(沉积物)形成的。
7、石笋形成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2个大小相同的烧杯、100克明矾、柔软的棉纱线、开水、小石块2块。
(2)去两个烧杯,各加100毫升水,往其中的一个烧杯中加入100克明矾。
(3)棉线两头各绑上一块小石头,分别放到两个烧杯中。
(4)将两个烧杯之间的棉线打个小环结,放置几天后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纱线的小结和桌面上会形成仿似钟乳石或石笋的固体。
8、岛屿不断“长大”的原因:江河的泥沙(搬运)作用可以形成陆地。所以在一些江河的入海口会形成一些岛屿或三角洲。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观察动物和植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镜、尺子、线、画笔、画纸。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动物植物,同学们项目想亲自去找1找,认识认识哪?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寻找身边的动物植物。(板书课题)。
评:上课的开始,通过谈话,导出课题。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制作观察计划。
要向观察得细致、成功,首先,我们来制定观察计划。
教师讲述:观察计划大致包括:寻找地点、带什么工具、怎样观察、小组成员如何分工等等。
评:学生分组研究,用什么方法、怎样找制订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研究观察方案。教师提示:不认识的动物画下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寻找动植物。
教室讲述安全事项:注意安全、细致观察。
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卡、观察报告。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都可到操场上分工找到了一些动物植物,下面将我们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卡上,并且填写观察报告。
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卡、观察报告,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小节填写情况。
语言训练:课小组用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到了什么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观察结果。
巩固: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学习来寻找动物植物,同学们在下课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看谁发现多、记录的多。
评: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记录的能力。
拓展活动:
学生看图。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图中这些物体?
汇报讨论结果。
评:复习巩固,使课上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3、寻找动物和植物。
日期
地点。
观察报告:方法。
找到了有趣的现象。
课后小记:本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带到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够通过看、摸、闻、听的方法,找到身边的动植物,教学效果好。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九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女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骨盆变大,乳房增大,声音变尖;。
18.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标志:遗精和月经。
20.遗精:进入青春期的,男孩睾丸已经能产生精子,因此有时在睡梦中会排出精液,这种现象叫遗精。即男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出现遗精。
21.衰老: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22.延缓衰老的方法:科学合理地生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适当运动锻炼等。
23.衰老最终结果是死亡,特征: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最主要特征)。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十
1.家庭烹饪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
2.食品工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联系最(密切)了。
3.食品的生产原料,主要是由(农业)生产提供的。
4.哪些叔叔,阿姨在为我们喝到纯净的牛奶而忙碌?
答:农民伯伯养牛,工人叔叔操作机器挤奶,灭菌,分装,运输,售货员阿姨卖牛奶等。
5.牛奶的加工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技术和设备?
答:是经过许多道加工程序才做的,用到的技术有挤奶技术,灭菌技术,分装技术等;设备有挤奶机,灭菌设备,称重分装流水线等。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十一
1、制酸奶的步骤:
第1步:准备材料及工具:一盒新鲜牛奶和一瓶酸奶,勺子(用来盛取酸奶及搅拌),盛鲜牛奶和酸奶的碗,保温瓶。
第2步:把鲜牛奶煮开,在凉至35℃左右。
第3步:在牛奶中加入2勺酸奶,搅拌均匀。
第4步:放入保温瓶中,保温10小时左右。
第5步:把奶倒出来。观察牛奶发生了什么变化。
2、“牛奶为什么能制成酸奶呢?制用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什么?”
这是因为在酸奶中,有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乳酸菌)在起作用。(乳酸菌)是一种细菌,在合适的温度下,它能让牛奶变酸。最关键的步骤——(添加新鲜酸奶)。
3、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1)把牛奶煮开,再凉至35℃。(2)要添加适量的酸奶。(3)放入保温瓶中,保温10小时左右。(4)要注意卫生,注意安全。
4、(病毒)是目前为止所知的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比(细菌)还小得多。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利用这些细胞进行(繁殖)。所以病毒可能会给受侵害的生物带来较大的影响。人类的(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等疾病就是由(病毒)所引起的。
第7课:发面的学问。
1、发面团实验步骤:
第1步:准备两个小盆,每两个小盆分别放100克面粉。在其中一个小盆里加少许干酵母粉,另一个盆不加。
第2步:在两个小盆里分别加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第3步:分别把两块面团充分地揉捏,直至面团成型,不再发黏为止。
第4步:把揉好的面团分别放进两个盆里,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常温下放置。
2、两块面团有什么不同?
没有加酵母粉的面团,体积没有明显变化;按一下,较硬,切开后也没有那么多空隙;闻一闻,还是原来生面粉的气味。
加酵母粉的面团,体积发生明显的变化;按一下,面团很松软,切开观察有很多空隙;闻一闻,气味有点酸。
3、在干酵母粉里,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菌)。和细菌一样,(酵母菌)也不属于动物和植物,它属于另于一种生物——(真菌)。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4、除了酵母菌外,(霉菌)、(蘑菇)等也属于真菌。
5、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到哪里去了?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起来,我们看到发起来的面团里面有空隙,这些空隙就是发酵时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占据的空间。
6、霉菌生长环境的共同点:(潮湿)、(温暖)、(阴暗)。
7、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如何做好家里的防霉工作?
防止霉菌生长的方法:(保持干燥)、(降低温度)、(阳光)、(高温煮沸)、(加糖)或(盐腌制)。
8、蘑菇是一种大型的(真菌),有许多蘑菇是有毒的,特别是(色彩鲜艳)的蘑菇,一般。
都有毒。
9、绝大多数(细菌)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真菌也一样,即有益于人类、有益于自然界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10、细菌(真菌)的利与弊?
利:人们可以利用细菌来生产(药品)和制作(食品);生产(腐殖质);弊:细菌可以导致(疾病)。
小明的面团没有发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没有往面粉里添加酵母粉。在这个活动里,酵母粉是一种重要的材料,里面含有具有活性的酵母菌。要靠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才能使面团膨胀起来。
第8课:电路的研究。
1、(灯泡)、(电池)、(导线)组成的闭合回路是一个简单电路。让2个灯泡同时亮起来有两种连接方法(并联)和(串联)。并联灯泡一样亮,串联不一样亮。
2、除了我们常见的(手动开关)外,还有(声控开关)、(触摸开关)、(光控开关)、和(红外线)开关等。
3、开关的作用:用来(接通)或(切断)电路的,是电路中不可缺少的控制部件;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并能有效地节约能源。
4、能让灯泡发光的材料是容易(导电)的材料,如(回形针)、(铁片)等;不容易导电的材料不能令灯泡发光,如(橡皮擦)等。
5、因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源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会有(触电)的危险,对人身造成(伤害),甚至致人(死亡)。所以要安全用电。
6、注意用电安全:
(1)身体不要触及电器的带电部分;。
(2)电线霉烂或电器破损时,应停止使用;。
(3)不要湿手触摸电器,
(4)清洁电器时要断开电源;。
(5)遇见不正常的放电或触电事故时,应先断开电源。
7、为什么要安全用电?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源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会有触电的危险,对人身造成伤害,甚至致人死亡。所以要安全用电。
第9课:有趣的磁现象。
1、磁铁有(磁性),能吸引铁制的物体。(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指示方向。
2、磁铁中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磁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
3、两块磁铁的实验。
相同的两个磁极(如s——s,n——n)靠近时会(互相排斥);不同的两个磁极(如s——n,n——s)靠近时会(互相吸引)。
磁极靠近的方式实验现象: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相互排斥、相互吸引。
4、为什么有时磁铁隔着物体仍能吸铁呢?
在磁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具有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是(磁力)。在磁场中,一些非铁磁性物质,如(玻璃),(纸)、(塑料)等不被磁化,不产生磁力,不影响磁场的作用力。所以,磁铁隔着一些物体玻璃、纸片等仍能产生吸引力。
5、哪里运用了磁?
磁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如(电冰箱门封)、(磁性跳棋)、(磁性擦窗器)等。
第10课:指南针。
1、磁铁有(指示方向)的特性:n是指(北),s是指(南)。
2、指南针之所以能指南,是因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指南针指向的南极(或北极),就是地球磁场的北极(或南极),我们的祖先根据这一性质,发明了指南针——(司南),来测定方向。
1、为什么电磁起重机能吸铁?
因为电磁起重机里存在着线圈和铁芯。在铁芯上绕上导线,通电后就变成了(电磁铁)。通电时能吸住铁,断电时铁就会掉下。
2、电磁铁确实也出现与磁铁一样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所以电磁铁也有(磁极)。
3、怎样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
(1)用增加线圈匝数的方法;。
(2)用增加电流的方法;。
(3)既增加线圈匝数,又增加电流的方法。
设计方案:(1)做一根磁的鱼竿,将带回形针的“小鱼”钓出来;。
(2)用较大的磁铁,隔着玻璃杯把“小鱼”移出杯子。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十二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
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
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十三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
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十四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食物网,让学生结合前三课所学知识:寻找生物的家园、有趣的食物链、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与生态有关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起初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提问并不难,难的是这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他们提问,教会他们提问,现在的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总能紧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学生不但能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同时能用科学的思维想问题。
湘教版科学教案篇十五
一、计划与组织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秘’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研究内容,即使同样在“心”小组的研究,学生研究内容也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脏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同样,“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的研究也会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出现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二、事实与证据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线图、资料图卡等多种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