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通用17篇)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总结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冗长和无关的内容。总结范文可以鼓励我们思考自己的成长和成就,激发我们追求卓越的动力。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一
4.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校园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必要条件,社会和学校分别为高校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内外两个环境。目前,一些行业腐败、不正之风等社会不良风气对整个社会提出了严峻考验,我们应大力宣扬符合社会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文明、和谐、民主的道德规范准则,构建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公正的文明风尚。学校建设应着眼长远,要注重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注重采用以人为本的策略,关注教师群体的宝贵意见,积极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必然能为广大教师加强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提供有效帮助,使广大教师能在一种舒适的环境中正确地自我定位,明确自己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从而加强自我建设与完善。
4.2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创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机制作为依托和保障。首先,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首都师范大学学者研究指出,教师职业道德可以分为普遍道德、教师道德和职业道德三个层面,其中职业道德区别于前两者,具体体现为服务于教师使命的履职技能、履职态度、履职能力、履职规范等环节的基本要求,因而可以具体清晰地设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目标,使之准确、具体、可行性大。其次,建立合理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应成立教师职业道德评估的各级组织,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价值判断,并将判断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所谓激励机制,就是要表扬先进,树立师德典型。建立激励机制的关键是要制定科学的激励标准,明确奖优罚劣的措施,让教师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发挥自身最大潜能,使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发挥最大值。
4.3加大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力度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人才发展的新要求。最主要的就是要以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热点开展的问题,为了完善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通过完善教师道德系统的基础理论、国家教育法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理论知识明确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权力与义务、新时代赋予教师的基本要求等;就要通过树立教师典型、举办师德建设先进的经验交流会、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教育落实到日常工作。注意挖掘先进教师的优良思想与作风,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报纸、公告栏等一些媒体加强宣传,因此来引导广大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规范、弘扬高尚品德。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二
(一)。
一、创新学生的管理体系,注重以人为本。
1.转变观念,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
构建新型的学生管理工作新体系,最主要的是转变观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知识,拓宽视野,升华对问题的思考,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悟。要建立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体验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
2.创建社区化管理。
“社区化管理”,就是把学生日常生活的宿舍视为社区。一栋宿舍楼就是一个小小的社区,可以在社区设立一定数量的学生活动和管理机构。辅导员要与学生及时沟通和联系,对社区内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一系列活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与辅导员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
3.增强党团的作用。
高校基层的党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创新党团的活动形式,组织在校大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文艺活动和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4.建立素质评价的新体系。
建立素质评价体系,规范相应的奖惩措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5.拓宽学生交流渠道。
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还应努力拓宽学生的交流渠道。首先,可搭建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如设立班级主页、建立qq群等虚拟社区,这种虚拟社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虚拟社区里,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将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和活动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认同感、归属感。另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加大高校教学管理的力度。
1.更新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提高自身管理素质。
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是加大教育管理力度的关键,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应加强自身的管理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能够有效地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一般地,人们往往认为教育管理执行力度的缺失,是由于管理环节的复杂和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其实,影响教学管理力度的直接因素在于领导。更新领导的教育管理观念,提高其管理素质可制订出有效的教育管理规定,从而使高校日常的教育管理有章可循,以加强教育管理的执行力。
2.确保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加强教学的管理以及规范师生的个体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与此同时,也保障了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高校的管理与初中高中的管理不尽相同,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也较繁杂,所以这其中的责任也显得更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制订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应包含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和决策执行机制等,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就应切实地制订出合理、有效的上述制度和体系。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的规定是建立在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恰当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教学管理的执行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大部分的高校中,通常都采用高度集权的刚性管理模式,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教学管理人员之间工作范畴和责任的分工。还有一种管理模式,是民主性的柔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更受欢迎的,与高度集权的刚性管理模式不同的是可增加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管理的约束力。所以基于以上两种管理模式,都有自身的缺陷和优势,对此教学管理领导者应积极地将两种教学管理模式相结合,创造出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
4.重要决策有效执行的保证。
重要决策的有效性,就是指能够全面、有效、彻底地得到落实。高校教学管理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并不代表着其具有执行的能力,要确保其有效性,工作人员必须制订好可行的计划,做好动员工作,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保证其规范化及全面化。换言之,保证重要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可确保决策执行的良好效果,从而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的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改革创新高校的管理体制,就要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方面入手,真正改变传统的理念和传统的模式,使高校的管理在创新的同时趋于完善。
(二)。
一、高校网格化管理模式。
1.高校网格化管理的难点。
高校网格服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与复杂业务流程再造,而且还需要采集和管理大量的数据、办理各类动态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跟踪与评估。这就使得高校网格化管理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1)如何运用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模式,建立新的数据更新与采集机制,整合校内已有的数据资源。(2)如何设计网格化管理体系,提高系统在管理环境内的开放性和包容性。(3)如何整理跨部门业务流程中的复杂数据,构建规范、统一、精简、优化的信息化流程,实现以信息技术促业务流程重构。(4)如何构建开放、闭环、安全的信息环境,满足高校网格化管理动态变化要求。(5)如何建立信息化的监督评价体系,健全高校网格化管理服务结构体系。
2.高校网格化管理模式。
高校的管理服务相对来说区别于其他管理服务,具有管理服务对象单一、管理内容多样、管理信息化程度高等特点。高校网格化管理模式下,把整个高校设为总格,各部门(学院)为一级网格,其下属的科室(系部)为二级网格,科室(系部)相关岗位为单元网格,形成一个四级管理的网格化高校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网格化高校管理工作以网格化管理、网格化服务和网格化参与为其核心内容。网格化管理包括基础信息数据的采集与日常更新、工作任务协同处理、师生舆情收集处理等;网格化服务包括行政窗口服务、网络在线服务等;网格化参与通过线上线下民主议事、网络信息互动等建立高校管理部门与普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师生共同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目的。
3.高校网格化管理服务信息化框架。
根据所提出的网格化高校管理模式的特点,高校网格化管理服务信息化框架可以设计为4个体系层次,分别为基础保障层(云服务)、数据资源层(数据库)、系统管理层(管理系统)、展示应用层(应用服务)。通过对云设备、云平台、网格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系统、管理系统、服务系统、参与系统等内容的建设,完善整个业务管理和信息交互应用,实现“云、网、格”共建、管理高效、师生满意的高校管理新格局。
二、基于云服务的网格化管理平台。
1.网格化管理平台架构思路。
构建基于云服务的网格化管理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业务操作、管理服务、数据共享、信息保障的方便快捷和安全有效。因此,其架构思路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网格管理流程数字化。高校内的各部门机构之间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多种业务的交叉,这需要机构之间共同进行业务协调办理。所以,要注意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尽可能地简化网格化管理系统的流程内容以及当前直线业务系统中数据和流程的协同性。
(2)管理平台架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设计管理平台的时候,应根据高校网格化管理数据类型的多元性、业务流程的多头动态性以及业务功能的可扩展性要求,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基础数据模型和保障平台,以实现数据内容可修改、资源信息可拓展、管理系统可更替的目标。
(3)管理业务流程的可重构性。网格化高校管理是一种多业务、多层级的管理服务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要想在这种多级管理机制下提升高校管理效率,就必须要依赖信息化技术。因此,在技术创新动力的支持下,设计网格化高校管理体系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在扁平化管理中的潜力,通过技术创新改革高校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提升工作效率。
2.网格化管理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高校的网格化管理区别于一般的网格化管理,它具有一定的管理统一性,即所服务和管理的对象、内容基本从属于同一个单位。基于这一特点,高校管理服务平台中的信息数据可以进行统一建设,各部门(学院)、科室(系部)和岗位(单元网格)作为“云端”经由网络接入,形成完整的信息化数据服务平台,并部署于同一个云数据中心。这种集约式建设模式可以极大地降低平台建设成本,也符合高校信息化建设和高校自身资金不足的要求。高校管理服务平台主要所面向的用户有4类,除了部门(学院)、科室(系部)、岗位(单元网格)外,还有一类特殊用户,那就是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平台底层由网格化业务操作基础系统和数据管理基础系统两大系统支撑,在此基础上,有管理、服务和参与三个业务子系统,而最后一级则是信息与资源服务系统和业务管理客户端系统。各级各类管理用户依照不同的管理职能由业务管理客户端系统接入管理平台,进行高校管理。社会公众一方面则通过高校参与系统来监督、评价高校管理,实现高校社会化管理,接受社会监督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信息与资源服务系统享受高校提供的服务,进一步扩大高校社会化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因此,网格化管理平台可以设计为如图2所示。
3.网格化管理流程协同设计。
由于网格化高校管理业务流程相对较为复杂多样,因此在梳理、整合不同业务流程基础上,可以将业务工作处理归结为:业务获取、业务分配、业务处置、业务核查、业务反馈、业务评价、业务归档等7个步骤。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简化高校管理业务工作。7个步骤均是业务工作的关键点,减少了任一环节都有可能影响业务处理的完整性,而增加环节又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加大业务流程的复杂性。(2)规范高校管理业务工作。有了这样一个规范化的业务流程设计,就可以将多样复杂的业务流程进行统一处理,既可降低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也为基础岗位开展业务工作降低了难度。(3)提升高校管理业务工作效能。7个步骤作为一体式的流程,只要把握好业务工作中的这些环节,就能实现业务事件处理的流水线式操作。
4.基于云服务的环境支持设计。
高校网格化管理区别于一般的高校管理,具有管理数据量大、业务动态性强、用户多的特点,所以,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来构建一个云网共联的云服务支撑环境,实现对人、事、物等各类信息的集中管理与服务。各部门(学院)、科室(系部)和岗位(单元网格)作为“云端”通过网络接入云共享数据中心,通过云共享数据中心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开展高校网格化管理服务。未来随着高校内用户的增加及其业务的扩展,可在云端动态地配置存储、服务和网络等资源,实现动态扩展需求。而在数据和业务流程项目成果安全方面,可以考虑利用数据加密认证技术、网络物理隔离技术和虚拟防火墙技术等来确保系统安全。
三、结语。
实施网格化管理是高校信息化改革工作创新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作者在调研了当前网格化社会管理和高校局部管理网格化的工作内容、工作特点、业务流程和信息化现状后,提出了四级管理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并据此设计出基于云服务的网格化管理平台。这一平台的运用将实现高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实效化和信息化创新,为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保障。
(三)。
一、面向教学创新,构建知识管理新模式。
(1)高校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学校,最主要的区别是高校具有教学、服务、科研这三位一体的功能,其中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传授知识、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的学校。高校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进行创新,所以它最主要的任务是应该通过了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来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内容包括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些是在教学过程和教学体系中进行创新改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高校的管理新模式要达到教育创新的目的,就应该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发展方向的全局考虑,必须在各个方面对教学资源给予重视,达到创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进行创新性教学。只有实现教学知识创新并把创新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知识管理,更好地进行教学知识资源的积累与共享。高校要发展必须要进行教学创新。只有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而且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的今天,新知识也层出不穷地出现,这些都促使着教学内容的.更新,这样才能够及时将新知识、新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现代教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现代教学的发展。教学创新应该得到高校的鼓励与支持,同时高校也应该引导教学创新。在进行教学研究或者课题研究时,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在进行扶持时在一定程度上向教学创新倾斜,注重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变,能够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高校还应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那些教学创新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众所周知,创新就像投资,总会带着一定的风险,所以高校应该尽量减少对创新过程与创新方法的约束,在创新过程中要允许失败的发生,达到保护高校成员进行教学创新的积极性的目的。高校还要重视引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使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3)改变高校组织结构,建立学习型组织。我国高等教育正不断走向大众化,高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也增加了高校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高校的组织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知识经济的要求已经不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能适应得了的,新的组织结构在知识经济的促使下产生,所以有必要通过建构学习型组织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学习型组织需要培养一种漫布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之上,高校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来加强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对人才资源进行管理,要加大财力投资,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形成持续学习的理念与机制,从而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团队学习氛围,使学生受到激励,从而将学习能力转化为创造能力,提升自身的素质。
二、保障构建知识管理模式的措施。
2.1资源保障。
为了保障知识管理模式的形成,高校应该采取建立教学知识库的措施。因为高校教学知识库为教学创新提供重要基础和源泉,是高校知识管理基本资源的来源,为高校管理提供保障,只有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学知识库,才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对教学进行创新。高校教学知识库要做好课件、案例、教学参考资料这些基本的教学知识资源的组织与整合,在此基础上建立知识导航系统,为学校成员更好地搜索知识提供快捷的服务,让使用者利用知识的效率得以提高。教学知识库不能因循守旧,而要随时更新,促进新陈代谢。为了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应该让学校成员有下载与教学有关的资源的权利,并让他们能够在电子讨论系统中进行自由的交流与讨论,在系统上写下他们的实践经验,在讨论数据库中进行存储,以便需要的人查阅使用。虽然没有人对教学知识库的构建设有硬性的要求,但是高校在构建知识库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在符合通用标准的同时又要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使自身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适应市场需求的要求下作出适当的调整。教学知识库的资源应该包括各个方面,不能仅限于高校内部,这样不利于高校成员获得完善的教学知识。所以在教学知识库中,不仅要能够检索校内的资源,还要能够对校外的资源进行检索,这样才能真正使高校教学知识库成为交流学问与共享的宝库。
2.2技术保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知识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将网络环境作为硬件基础。高校应该利用互联网,构建校园数字化网络,完善校园网络体系,使高校知识管理的途径更为方便。高校在构建数字化网络的过程中,应该将管理显性知识与管理隐性知识同时进行,建立显性知识库,如建立教案、教学案例、授课录像等,有利于显性教学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建立类似“知识地图”的专家系统,使学校成员在解决问题时能寻求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校成员有更多的解决难题的渠道。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在运用知识管理的模式对教学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存在的各种原因,高校知识管理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但随着人们不断地探索,这些问题都是能够克服的。高校进行知识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了知识资源的不断积累与传播,为实现教学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三
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高等教育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个日益增长的国际现象,其开放共享、知识公益的理念已被大规模地推广应用。高校教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主体和受益人,其课程资源的共享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下文将从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个维度来建构我国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课程资源共享能力。
一、创新能力。
对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来说,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朽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同信息的倾听者、接收者和处理者,这就意味着,高校教师作为一种活的、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高校教师的创新,也就没有课程资源的更新,课程资源的共享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这就是所谓“在创新中共享”。共享时知识、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又可以成为滋生创新思维的“温床”。课程资源共享本身只是途径,不是目的。高校教师之间共享知识和经验的直接目的在于传播创新知识,激发创新思维,从而产生更多创新成果。如果没有创新做支撑,不以创新为目的,课程资源的共享本身是很单薄的。
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范兆雄教授在《课程资源概论》中这样定义:“课程资源是指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所需的一切。它包括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内容和材料”。由此可见,课程资源不是现实的课程,而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构成课程的形态,即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或者说是待开发性。只有经课程管理者和实施者开发、利用和管理,课程资源才可能转化为显性的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把理论上属于课程资源的要素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扩展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外延,源源不断地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素材和动力支持。因而,课程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有多少课程资源可以共享的问题,也就是共享内容是否丰富的问题。如果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对滞后,共享就会因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无从谈起。因此,科学有效的开发是高等学校课程资源质量和数量的保证,而较高的课程资源开发水平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应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直接取决于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技能水平。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技能的提高应基于以下两点。
1、要适应角色的转换,树立起主体意识。高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课程开发不再只是课程专家的专职,作为课程实践者的教师理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高校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这种变化的理解影响到他们能否积极热心地参与课程的开发。高校教师只有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参与课程开发的意义才能快速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调动起自身参与的主动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课程开发中去,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挖掘更具鲜活生命力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工作,进而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
2、高校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各种外部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价值,也要重视自身资源的开发。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内容和一种“活”的课程资源,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也与课程资源开发密切相关。因而高校教师在开发外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创造性,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与促进,在交流经验、共享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还担负着发现新知识的任务。任何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的突破带来的都将是课程资源的增长,进而为共享提供后备资源。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开发模式要求高校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学习者和发展者。在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都是教师重要的`工作。科学研究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的知识,从而扩充教师自身具体的课程知识资源,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出教师素质中有待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教育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资源就是信息技术资源。多媒体教学软件资源和互联网网络资源是信息技术资源的重要形式。网络这一信息传递载体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和互动便捷的优势。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还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交流、共享的操作平台,它的出现让课程资源的共享有了质和量的飞跃。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未来高校课程资源共享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的共享成为可能。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诸如上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打破了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将个性、准确、最新的信息随时随地提供给任何一个人,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总的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也使课程资源的共享更加快捷。
如何跟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更好地利用丰富的共享信息资源,这无疑是对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是实现共享的基础,对共享的质量、方式和效率有重要影响。高等教育呼唤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呼唤着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掌握教育理论,又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高校教师产生。因此,身处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
综上所述,要提高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高校教师责无旁贷,应破除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加强教育观念的转变,采取开放、合作和创新的积极态度投入到课程资源共享中来,不断挖掘各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加强自身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积极推动课程资源共享的实现。
参考文献。
[2]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4。
[4]刘国昌、谈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教学研究、,11(33):65。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四
论文摘要: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都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要更新教育思想,掌握教育规律,研究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教师的天职是使学生自己产生思想”。要使学生自己产生思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思想。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教师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热爱学生,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习题课、实验课、答疑辅导、批改作业等;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不同性格、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一、认真编写教案。
课堂教学是讲好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认真备课、编写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基础。对教师来说,备课就是一个教材的加工过程,备课和写教案过程就是一个课堂教学内容的加工厂,一节课上除了要掌握本教材要讲的内容之外,还要认真地去参阅与这节课内容相关的一些参考资料,认真研读,并吸取其特点,进行加工,从而变成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体系,才能去编写这一节课的教案,这样的教案才可以去讲给学生听。
在读阅各种版本参考资料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版本的参考资料在编写时各有其特色。有的将这几章内容编写得很通俗易懂,阐述得很清楚,使学生很好理解;有的把那几个章节内容编写得独有风格,很有个性。教师要通过参阅多种参考资料,不断丰富自己教案的内容,认真备课可以弥补或补充教材中不足之处。教师在备课和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达到知识的升华、精练、扩展、积累,在此基础上就会有所创新,就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去深入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这就是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要认真阅读参考资料的意义所在。写教案必须做到自己好讲、学生好听好懂,这是写课程教案的基本要求,这样写出的教案才有价值。
二、注重讲课艺术。
现在部分教师在备课、写教案、讲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照本宣读教材,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对自己都没有好处。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讲课方式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师来说,自己不能通过教学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上课照本宣读教材的讲课,就失去了教师存在的价值。这种上课照本宣读教材的现象要予以纠正。
讲课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上除了勤奋之外,还要有天赋。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每个人在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同样一个问题,有的教师要用十句话才能解释清楚,而有的教师仅用了三四句话就能讲明白,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这是需要每一位教师经过长期教学经验总结和积累才能逐步达到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这些方面要不断努力,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的讲课艺术,包括教师对讲课内容所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用什么思路去组织讲稿,用什么语气去表达要给学生讲解这个问题的内容,以及板书布置等,这些都属于讲课的艺术范畴,都必须在备课过程中予以考虑,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至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水平。讲课的艺术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讲课能够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学生愿意集中精力去听课。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了解所教的那一门课程,什么课程在为这门课程打基础,它又去为哪些后续课程去服务的,这样就可以使课程有目的`地做到承上启下,使这门课程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连贯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不断总结经验。
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逐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管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要教好一门课,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至少要经过2~3个教学循环,才可以说有把握教好这一门课程。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我们看一本小说,看第一遍与看第二、三遍时的体会和理解的广度深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小说看得遍数越多,这本小说将会变得越来越“薄”。教师讲课也是这样。所以,只要我们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认真备课,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修改和补充教案,一定会体会到,每重复讲一次课,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学生会越来越满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就会把每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每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时完全可以做到上课时不用看着讲稿去讲课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们之间交流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眼神”来传递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如果一名教师能做到讲课时不看讲稿,不仅可以把课讲得很自如,很生动活泼,而且还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们听课过程中的情况,当看到学生表达听不大懂的表情时,可以重复再讲一遍,或者换一个角度或一种方法去讲解。所以对教师来说,上课不看讲稿的要求是完全合理而且必要的。
总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的生存竞争也将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学校要生存下去,教师要站在讲台上,必须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们都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更新教育思想,掌握教育规律,研究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施宙,等.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7).
[2]王营章,等.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j].工会论坛,(2).
[3]郭加书,等.论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10(8).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五
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信息与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各不相同。简而言之,“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的总称”。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应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等,设计教学过程、开发利用学习资源、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虽然学习的有效实现受到教师、学生、教学设施和教学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教师。要实现对教育信息技术切实有效的应用,其根本也在于教师。教师必须通过利用海量的信息资源和有效的教育信息技术,才能创建有效的信息教学环境,探索各种教学模式,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需要。因此,各国政府和教育部门都越来越重视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研究。
要提升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方面,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含的种类众多,涉及的范围也很广。而由于技术应用的特殊性,教师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熟悉和掌握所学技能,因此,这些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决定了所有这些技术和方式都在不断地淘汰和更新,因而教师绝不能期望对这些能力的掌握能做到一劳永逸。相反,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国内已经有学者或教师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对之进行了研究。有老师认为高校教师应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校本培训、访学进修和模仿学习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高校应该开展内容适当的培训,建立合理的信息化考核与激励机制,并为教师提供基于信息技术的专业发展平台。针对高校外语教师信息应用技术的现状和能力,有研究提出教师应该组建团队进行微课制作,开展教学技术交流会,高校提供专题培训,组织外部交流,配备完善的网络设备等。可以通过同事互助培训、参与课件制作竞赛、分级组织培训、参加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研讨会等措施来提高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众多高校教师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发现要有效提升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绝不能任由教师孤军奋战,各自为政,而必须从教师、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内外合力,多管齐下。
(一)教师层面。
作为高校教师,要发挥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这种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要素,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有可能将学习知识延伸到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环境之外、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环境中”。在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高校教师本人是主体。他们首先需要认识到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提高自身水平,之后再有意识地把它们应用于教学和科研等各种活动中。目前来说,高校教师在具备了基本的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培训进修、团队合作、竞争竞赛等多种策略来有效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指的是在不进行系统培训的情况下,高校教师个人自觉自愿地采取各种方式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能力,并进行自我评价。作为大学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专门脱产去参加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集中培训,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而,自主学习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高校教师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在信息资源极度丰富的今天,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途径和手段也五花八门。从有关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教材到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种慕课、微课、视频讲座,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触和获得。高校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就学习资源的来源而言,高校教师的自主学习主要可以从精选教材、利用网络、请教他人这三个方面进行。除了自主学习以外,培训进修是高校教师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另一个途径。它主要包括参加校内外培训、讲座、课程等。相对自主学习而言,这种方式具有时长较短、专家授课、同行参与等优点,集组织性、针对性和集中性于一体,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能力,因而也是学校和社会组织普遍采取的方式。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日程和安排,参与这类培训进修。时间紧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就近原则,参加校内的各种培训。如果时间充裕,则可以走出去,参加教育机构、出版社等社会组织主办的培训或课程,开拓视野,加强与其他学校同行的联系。高校教师并不是孤军奋战,他们有着众多同事和可依赖的教学团队。在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过程中,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积极进行团队合作。团队合作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即互相交流与分工合作。高校教师可以相互请教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交流一些有用的技巧,商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途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分工合作是在互相交流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团队内部进行分工合作,把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任务进行拆分,各尽所长。在高校教师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过程中,绝不可缺少竞争精神。各种各样的竞争竞赛有助于高校教师发挥自身潜力,增强信心并激发创造精神。高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参与讲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如果在比赛中获得优胜,则可以大大增强自信,从而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如果在竞赛中失败,则有助于了解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学习他人的长处,为以后的进步打下基础。
(二)学校层面。
要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仅靠教师本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若没有学校的组织和配合,高校教师的发展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学校方面也应该积极采取行动,为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大开方便之门。值得注意的是,与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不仅包括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教室、高速顺畅的网络设施等硬件,还包括先进的信息理念、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等软件。学校可以采取发展理念、完善硬件、更新软件、组织学习和考核激励等策略,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能力。从学校方面来说,管理者应该发展和更新自身的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即具备先进的信息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所谓信息意识,指的是校方应该意识到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积极主动地提升学校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管理意识,指的是校方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策略,切实有效地加强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管理和培养。服务意识,则是指校方应该对自己服务于师生和教学的定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领悟,采取各种手段提升服务水平。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其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换代。与信息教学相关的硬件设施的建设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部门,密切关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引进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建设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架设高速畅通的互联网通道,并安排相关人员对这些设施进行日常维护。这样才能为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软件,计算机就是一堆废铁,毫无用处;没有计算机这一硬件,任何软件也都只是一些符号数字,没有任何施展的空间。因此,除了完善硬件外,学校也必须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不断引进和更新软件,建设和发展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虽然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这种学习通常比较零散,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由学校出面,组织各类培训和讲座。相对于自主学习或其他方式,由学校组织的培训学习具有针对性强、集中度高、普及性大和资源丰富等特点,因此更有成效。此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开设相关的网络教学课程,组织教师学习。而网络课程在时间上的灵活性和空间上的移动性也使之更容易为教师所接受和采纳。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各种举措,学校还可以经常举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和竞赛。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加了解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做也可以在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促使大家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最终实现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普遍提升。为了做到这一点,学校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在每次的培训讲座后要求教师针对所学内容提交作业或学习总结;在阶段性学习结束后,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实施奖罚;在学校内部举办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大赛或讲课比赛,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还可以联合其他学校或社会组织,举办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教师技能大赛等。
(三)社会层面。
除了高校教师本身和各大高校,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和出版社等社会组织也可以在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面起到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这些社会层面的机构和组织主要可以通过组织相关会议或论坛、培训和竞赛来为高校教师提高技能添砖加瓦。由教育部、出版社、各个教学培训和研究机构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或论坛是帮助高校教师了解教学领域最新发展和成就最便捷的途径之一。这类由社会层面组织召开的'会议具有前瞻性或指导性,针对范围广,主题较为集中。各地的高校教师集中在一起,不仅可以了解本领域的最新成果、互相探讨、交流经验,还可以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短暂脱身,去到新的环境、拓展人脉并获得新的体验。组织培训也是各部门机构和社会组织经常进行的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培训稍有不同的是,这类社会性的培训针对的范围更广,方便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目的并不是提升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技能,而更多是传播和推广较高级的应用技能或最新成果。除了召开会议论坛和组织培训以外,另一个社会机构或组织经常进行的活动是主办各类竞赛。相对于校内竞赛而言,这类社会性竞赛规模更大、级别更高、影响范围也更大。这类竞赛不仅能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更重要的是能通过比赛交流先进的理念,传播科学的教学方法、技术和手段,最终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总之,无论是高校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培训进修、团队合作、竞争竞赛等方式,学校采取发展理念、完善硬件、更新软件、组织学习和考核激励等策略,还是社会各界召开会议或论坛、组织培训和主办竞赛等途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只有完全发挥教师个人、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到目前为止,在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学校、社会各界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各类学习、会议、培训和竞赛更多地是针对教学研究和教学理念,而极少涉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应该意识到,欲善其工,先利其器,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校教师才能在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希望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充分意识到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4]何俊林.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体系探究[j].亚太教育,2016(10):197.
[6]但雅琼.大数据时代大学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6):411.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六
1李忠秀老师(理学院物理系,教授课程:大学物理):
老师讲课突出重点,内容详细,条理清晰,细致入微。对深奥的物理现象解释的通俗易懂,并且见解独到深入,学识渊博。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对物理的学习热情。
2栗丽(园林与艺术学院,教授课程:农业试验统计分析)。
老师授课认真,细致,能充分利用时间,形象条理,对重点知识的讲解十分清晰易懂,使同学们对知识易与理解,老师讲课时的激情会感染我们,课堂气氛很好。
3.张雪莉(外语院英语系,教授课程:大学英语)。
老师年轻漂亮,善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很活跃。授课认真仔细,声音甜美,和蔼可亲。态度认真负责,极有耐心,是我们心中可亲的老师。
4.王园秀(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课程:微生物学)。
老师讲课十分认真投入,内容纲举目分,条理性很强,而且特别善于举例,让同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起来十分轻松,而且印象深刻,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为人和蔼,课堂能与同学们互动,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
5.易启洪(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课程:马克思基本原理)。
老师讲课重点突出,授课条理清晰,认真负责,严谨,耐心,内容丰富,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课堂气氛很好,总是能把授课内容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授课内容通俗易懂。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七
摘要:近些年,慕课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很多高校教师都投入到了慕课的建设中。然而,慕课与传统课堂有很多不同,面对新的挑战,教师需具备什么样的核心能力来应对?经研究发现,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研究与学习能力是影响慕课质量的关键要素。开发慕课的教师应在上述三个能力上加强培养。信息技术能力主要通过定期培训学习,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师傅带徒弟形式,教学研究与学习能力主要通过人才选拔、提高教师积极性、组建科研小组等方式展开。
关键词:教师;慕课;核心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二、慕课与传统课堂差异。
慕课(mooc)字面意思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与传统的课堂不同之处在于慕课是在特定的网络学习管理系统中,通过数字化传输媒介,以讲授、阅读、问题讨论、测试评估等作为教学与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并同时能满足千万学习者学习要求的课程模式。慕课的课程构成要素之一是教师讲授,慕课中讲授与传统教室课堂讲授不同,传统课堂持续讲授时间为1―2小时,而慕课讲授时间划分为较小的时间节点,一般5-15分钟。在慕课学习中,还可以根据学习情况放慢或跳过某些讲授内容,或重复播放某些内容,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无法做到的。慕课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阅读。慕课设计者会在平台上免费向大众公开相关的教学资料,这些阅读资料是课程深化和理解的基础。如果没有完成指定阅读任务,学习者将收获寥寥。这说明慕课学习者需要具备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良好素养。
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能力主要是教学能力,教师开发慕课也可归属为教学能力的一部分,其中涉及多种能力,如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课程开发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但各种能力对慕课开发成功与否影响大小是不一的,有些能力权重小些,有些能力权重大些。权重大的就是核心能力。笔者认为开发慕课核心能力主要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研究和学习能力。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慕课制作和开发过程中,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遭遇空前挑战。笔者曾开发制作过慕课,尤其在自我制作和拍摄和编辑视频环节,非常考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特别是对人文学科教师,平素上课仅涉及到简单的信息技术,如ppt制作、电脑常用软件的安装和操作等。在慕课开发中,上述简单软件和工具已远远不够,如会用到课件制作工具authorware、prezi、动画设计软件flash、录聘编辑软件camtasiastudio等。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判断一门慕课成功与否,关键还是看教师的视频讲座质量。教师作为课程的主持者,其综合素养决定了整个课程质量,这里尤其要求教师具备强大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内容拆解与重构是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专业水准的环节。慕课教学设计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存在差异,慕课要求教师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不能依据教材逻辑系列展开。慕课不可能把教材内容全部呈现,教师必须根据慕课标准对内容进行重组,并撰写脚本。脚本是教师录制视频前必不可少的准备,也是教学内容设计的具体体现。
(三)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高校教师想要成功开发慕课,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研究能力。慕课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产物,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新生事物,因此教师要敢于钻研学习。孔子曰:“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教师在开发慕课过程中,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程序,创新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以说,这些都是教师提高教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一)信息化能力培养。
慕课是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搭建的平台上进行的教学改革,所以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职教师想在短期内提高该项技能,可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和参与学校举办的培训的方式来实现。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师信息化能力是一种动态过程,这种能力随着外界信息技术环境变化而变化。信息化能力培养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的能力,二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技术,分析学生及学习效果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首先,要完善高校选人制度,如在入职考核中,不仅注重课堂讲授和科研能力的考核,还需要对教学设计能力给予足够重视。再如,在教师晋升职称中加大对教师设计能力考核比重。其次,高校要强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意识。教学设计能力不足缘于教师意识上不重视。因此,高校要组建基层教学组织,通过组织教研活动来分享和交流教学设计经验。最后,要结合课程实践,开展探索研讨。在实践前,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形成可行的方案。通过研究引导实践,才能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切实可行地促进教学设计能力发展。很多高校采用师徒传帮带式实践模式,该模式通过行为示范、实践学习、观摩练习和请教体会等来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实践证明,师徒式模式是教学设计能力提升最有效的实践方式。
(三)教师的教学研究培养。
毋庸置疑,高校教师的研究和学习能力是慕课开发的核心能力之一。那么,如何培养教师的研究和学习能力?首先,高校要提高教师研究和学习的积极性,如高校可多渠道提供科研经费,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研究和学习,并为教师发表论文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同时,要加强与不同高校间教师的合作,共同开发慕课。其次,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培训学习,加强对教师的研究指导。定期举办专家和名家学术讲座,使教师了解本学科专业最新动态。第三,高校应合理分配教学任务,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充足的时间。最后,组建研究团队,选拔一批有能力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骨干,合理开展研究,提升教师综合研究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2]玄黎娜,何茂炳等.论作为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教师科研能力培养[j].江西教育学报,,(6):155.
[3]徐国庆.高职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分析与提升路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97.
作者:梁金兰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八
体育即指身体的教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体育成绩综合考量一个人的体能状态和素质发展,所以,体育是专业而持久的运动。突出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展现我国综合实力,参与国际政治的外交手段。专业素养是指某个专业领域内在的知识、规范和要求,是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道德作风和修养意识等方面。良好的专业素养应该是由专业、全面、高效、奉献、乐观、用心等这些关键词组成。不止是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教学能力,更要求全面的个人素质。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则注重专业预备教育和入职辅导教育以及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过多限制于职前教育,所以,导致高校体育教育难以实现终身化和现代化,根本无法适应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新课改教育即是全球化教育,也是专业化教育。它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课改的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队伍中却不断出现道德失范和专业缺陷等问题。面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改革,高校教育更应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我国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忽视文化知识和师德教育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还连连出现道德失范和素养不足的课堂丑闻。拜金主义与社会诱惑不断地侵蚀着个别教师的心,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积极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修养不仅是教育新课改发展的工作任务,也是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师道德修养的唯一途径。首先,在新时期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专业修养即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专业素养的建立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完成。其中专业素质是外在因素,师德修养是内在因素。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所以教师专业素养的建立不可能只靠外部因素的影响,还需通过内部的因素起作用。其中,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通过反复学习和锻炼就可达到标准,而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却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师德和能力。其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具备师德的教育。高校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培育基地。高校的体育教师则是这一教育的倡导者。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不仅广泛影响在校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影响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新课改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变被动为主动,结合课改精神,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完善教学能力和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自我教育,以传递正能量为己任,发挥师德修养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二、新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体育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素养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把高校体育教师根据课改目标规定教师教学变革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专业要求,转化为体育教师的内在价值追求和教育思想自觉,进而发展成为自身的体育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实现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以及师资队伍。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了两个方面。具体而言,一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即指教师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操、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二是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即指教师在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礼仪谈吐等方面所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指教师的教育思想或实施教育的思路。高校体育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理解和学会应用为主,改变传统教授或应试教育,开启互动平台,给予学生展现自己训练成果的机会。如今所说的体育新课改亦指阳光体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体育新课改也要求体育教师加强专业技能和师德修养。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对高校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改革。因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被赋予了新课改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在与学生交往中以专业技能来开发学生智力,以思想品德来塑造学生品格。一个具有专业素质和高尚师德的体育教师必定会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做出贡献。
(二)知识结构。
高校体育课程不止要创新教学,更要提高体育素养,在更高的体育领域进行研究。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教育的修养,对体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不断反思,使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不断成熟。体育是集合人体所有运动技能的综合学科,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理论,要训练标准动作,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彻底熟悉,还要对人体机能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完美的训练效果。只有具备全面的体育教授经验和体育理念,才能设计出具备体育精神和文化的教学课堂,没有体育精神的课程设计也同样无法引导学生的运动意识和体育意识。
(三)综合能力。
随着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具体而言,一是教学能力;二是.教研能力;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水平。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国际先进的教研意识和现代体育的教授经验,深刻理解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精髓,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能状况,与学生沟通合作,了解其需求,发挥其才能。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实现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培养专业的体育素质和高尚的师德修养。
教育重在育人而非教人。体育又是一门身体力行的学科,一个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运动员,若是没有清晰的思路和专业的知识一样无法获得胜利,更何况是一个不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所以,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厚实基础,更应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譬如现阶段社会上出现负面教育新闻,有些学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责任心,他们的行为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更给教师形象和社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思想逐渐蔓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随之下降,师德修养也开始令人担忧。为了重塑教育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势在必行。高校体育教师要摒除不良思想,宣扬正能量,以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为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
(二)加强文化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体育教师要学以致用,将个人文化素养和师德修养融入教学设计中,将正能量和优秀品德传给学生。还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和体育理论,提升自身在文化和专业方面的造诣。其中包括了高校体育的教学理论与艺术概论以及课外辅导的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学习新课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依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改革要求,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原则,利用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相结合来制定以人为本的教学计划。组织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道德理论。以教书和育人为教学标准,在掌握体育教学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利用师德情感感动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品格。
(三)学会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
面对新课改,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新的体育教学理论,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不断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高校方面要抓好教师课改培训,引进先进体育设备,提高教学条件,总结工作方法,搭建平台让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中激发自我提升的愿望。具体而言,一是学会利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来指导体育教学,并借用科学的教育规律来创新教育模式;二是学会利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丰富学生的头脑,并借新课改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学会利用职业道德的爱心去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九
摘要:青年教师入职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一节,同时也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入职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适应能力,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但是在我国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开展往往不尽人意,存在对青年教师入职教育认识不足,入职教育的培训形式单一和内容不够丰富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青年教师的发展。文章从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
一、概述。
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包括三个环节,分别是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其中入职教育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青年教师第一年的教学情况,会对他日后所能到达的教学水平有重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持续数年,甚至会对未来整个教师职业生涯中教师行为和教师态度产生影响。由此可见,从青年教师的入职教育着手,发现青年教师工作初期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寻求帮助他们顺利由青年教师向熟练教师渡过的途径,对青年教师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年教师入职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教师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很多民办高校对入职教育的认识不足,不经入职教育直接上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即使有开展青年教师入职教育,也仅仅是局限于岗前培训环节中的专题讲座和报告、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观摩和课堂教学实践考评等形式,且这些形式在青年教师入职教育中所占比重也微乎其微,没有形成完善的一体化培训体系,这样严重的影响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缺少系统的入职教育管理和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还缺少一套完善的入职教育管理和考评体系。管理体系的缺失,一方面不利于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也使得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质量和成效无法得到保障和检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青年教师的发展。此外,在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中规定:岗前培训的考核应兼顾作业和教学实践能力锻炼等方面[1]。但实际上,对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只局限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法概论、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基础理论课程的考核,并没有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检验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入职教育的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培训形式主要以传统的集中授课的岗前培训为主,这种授课方式不但不能有针对性的根据教师自身的情况作具体指导,而且也不利于青年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此外,我国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的岗前培训内容主要以高等教育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四门理论基础课程为主,培训形式单一化[2],对青年教师的入职初期心理角色的变化、学校的人际关系、文化理念和教师的职业规划等内容却没有涉及。
(四)青年教师自身缺乏主体意识[3]。
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来自于非师范学校,由于其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还处在一个肤浅的认识阶段且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此外,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难以在树立教师威望与融入学生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很难在短时间内对自己作明确的定位。青年教师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对高校的特点和工作环境还不熟悉,因此在入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是被动的接受学校的安排,被动的学习岗前培训中的理论知识,很少能发挥主动性,主动的和有经验的老教师沟通交流。
青年教师入职教育阶段是教师个体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教师今后的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民办高校应采取多种方法,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规划指导,激发青年教师的潜能,此外,青年教师也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提升[4]。
在现阶段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青年教师入职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大部分民办高校只通过岗前培训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度过入职的初期,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专业的发展,致使很多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开始的初期就遇到很多阻碍和挫折,使青年教师对自己选择的职业产生了疑惑和倦怠。因此,民办高校应将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入职教育,并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和形式,建立起有效的培训支撑体系,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二)建立系统的入职教育管理和考核体系。
大部分民办高校是由人事处负责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而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样不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各民办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入职教育管理培训机构,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服务,帮助青年教师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加强青年教师对所教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教学实战能力,确保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顺利进行[5]。此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入职教育的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提出解决方案。在新建立的考评体系中,不仅包含对岗前培训的四门基础理论课程的考核,还应包括对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并且应将考评结果记录在教师的工作业绩档案中,作为日后职称评定的参考。
(三)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
经过多年的学习,青年教师已经具备了独立学习、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传统的填鸭式的入职教育方式并不能带动起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反而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厌倦感,他们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交流空间。因此,在民办高校开展青年教师入职教育时,应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方法,如研讨式、个案分析式、讲评式、头脑风暴法和反头脑法等。此外,为了丰富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培训内容,在原有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法规、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还应该增加针对青年教师角色转变时期心理健康、学校文化、教师职业规划和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四)组建专业发展学习小组,加强青年教师的主体意识。
根据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组建专业发展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制定学习小组活动计划,定期召开与专业有关的专题讨论活动。于此同时,学习小组还可以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交流教学的方法和经验,共同探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专业发展学习小组的组建有助于青年教师主体意识的提升,在不断的学习和讨论中,扩展专业视野,积累经验,形成独立的教学思路,帮助自己更快的适应岗位。四、结束语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步形成。青年教师入职教育是一体化教育模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做好青年教师入职教育有利于树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良好的专业精神,使其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激发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更好的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2]侯艳芳.我国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3]厉.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
[5]秦永刚.英国教师入职教育研究―――兼论中国教师入职教育的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十
摘要:剖析了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立大学体育联盟设想以及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途径和合理制定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计划、制定合理与规范的奖励机制等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引言。
大学城建设的兴起,给高等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大学城建设的理念,打破各高校师资管理中的自我封闭状态,改变教师“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员不流动、余缺不互补”的现状,充分挖掘高校中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潜力,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切实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剖析了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师资现状,并提出成立大学体育联盟设想及其具体措施。
1.师资数量分布。
截止6月(本文调查截止时间均为206月),本研究的福州地区大学城8所高校共有165位公共体育教师,各校具体人数情况见表l(其中男教师115名,占总数比69.7%;女教师50名,占总数比30.3%)。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扩招和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校学生数急剧扩大,使得大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到,全国高等院校当量生师比应达到1:14。
按照这一标准,福州地区大学城各高校体育部均有差距。因此,体育师资数量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2.师资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人才群体结构中不同年龄成员的比例、构成状况hj。任何群体中不同年龄的人员组成,是群体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群体效能的发挥。一般来说,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较为合理。各级职务的最佳平均年龄,一般认为助教为27岁,讲师为32岁,副教授为40岁,教授为50岁。
从表2可知:教授年龄较合理,但数量较少;副教授的总体年龄偏大,所占比例较合理,但各校分布不均;讲师的年龄和数量总体较合理,但部分高校讲师年龄总体偏大,如福建工程学院、福州大学和闽江学院;助教的年龄和数量总体也较合理。
3.师资职称结构。
教师职称结构是指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相应的教学职位称号的结构。它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学校人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它是人才群体的要素之一,也是衡量人才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
在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165位公共体育教师中,正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之比大致是1:1820:10(见表2),与国家职称结构比例标准1:3:4:相当,显示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职称比例总体较理想,但各高校之间的比率不均。
4.师资学历结构。
学历是由学校或国家承认的表明受教育者受教育状况的标志j。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舒尔茨在其《人力资本说》中指出:人才开发如果以学历为标准的话,那么学历层次与脑力劳动能力之比是25:1,大学:中学:小学比例是25:7:1。以国外大学为例,德国要求大学教师都要有博士学位,加拿大规定大学教师都要有博士学历,而美国,助教一般由研究生担任。截止底我国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毕业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1.3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3.49万人,约占教师总数的6.55%。
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师资的学历学位总体偏低(见表3),这种状况与国家要求高等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人数达到40%的差距较大。从统计中发现:8所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非常不平衡。
5.师资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是指教师中各专业教师所占的比例。目前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共有l0种专业(见表4),表面上看专业结构较合理,但各校专业结构中所占人数比例非常不平衡。篮球、足球、田径专业在各校师资队伍中占大多数比例,而其它专业所占比例较少,有的高校就1到2个专业,不利于新时期高校满足学生“三自主”的体育教育发展需求。
6.师资学缘结构。
教师学缘结构是指队伍成员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的毕业高校、所学专业等类型、层次、分布等方面的构成情况l6]。合理的学缘结构应是“远缘杂交”,也就是说,一所高校的教师应来自五湖四海,而不应出自同一“源头”。教师来源的杂交,有利于不同学术风格和思想的相互渗透和竞争,活跃学术气氛。
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学缘结构较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体育院校和部分师范院校,但是比例不太合理,福建师大、集美大学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过大。如果按照地区统计,福建以外院校毕业的仅占25%,有些高校几乎清一色的福建师大或集美大学毕业生。这样的学缘结构不利于大学城高校体育教育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不利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
7.教师科研能力与职后培训。
从收回的问卷数据统计来分析,从以来,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每位公共体育教师人均发表数3.7篇,其中核心期刊人均0.2篇。在调查中还发现,教师发表数量分布很不均匀,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公共体育教师从20以来没有发表,也有五分之一的公共体育教师在一年当中发表2篇以上。从教师承担的课题来看,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共承担校级课题23项,省部级课题11项,国家级课题4项;但有将近90%的教师(包括高级职称)没有课题,教师整体科研意识薄弱。在职后培训方面,大多数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晋升职称,而出于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之目的的比例非常少。在学历学位深造、裁判晋级等方面,参与的人数也很少,表明福州大学城高校前阶段对公共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不重视。
8.高校的奖励机制。
师资队伍要优化,必须要建立激励机制。从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165位体育教师收回的有关“您对奖励机制的重视程度”的问卷统计分析可知,将近80%的体育教师重视奖励机制,但是大学城高校现行的体育教师奖励机制存在制定不规范,条款不明确、不分明等问题,形成了教师迫切需求与奖励机制滞后的矛盾,影响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成立大学体育联盟,实现教师资源校际共享要摆脱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分布不均匀的现状,最好最快的途径是实现教师资源校际共享。教师资源校际共享就是要打破师资管理中的自我封闭状态,改变教师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员不流动、余缺不互补的现状,充分挖掘重点高校中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潜力,合理安排他们拿出少量时间和部分精力到其他普通高校去兼授课程、指导研究生、合作科研、帮助那些层次较低的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要实现教师资源校际共享,必须设置实际负责运作和管理监督的专门机构,由某高校牵头组织福州大学城高校讨论成立“大学体育联盟”的方案事宜,并根据自愿的'原则,成立“大学体育联盟”,.并挂靠在福州地区大学城某一高校或挂靠在福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大学体育联盟由董事会和办公室组成,董事会由大学城各高校体育部领导组成,办公室人员由负责牵头的高校体育部指派。董事会主要是决定共享的目标和政策,审批共享的规划与计划,制定共享的内容与方式、共享的程序模式、共享的保障等;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各校的关系和落实共享事项,通过与有关学校职能部门和体育部的紧密协调,把共享事宜落到实处,并对实际推进情况进行监督。
(1)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内容。
通过对专家发放问卷与访谈来设计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校际共享的问卷内容指标,并经效度与信度检验之后发放给大学城高校体育部领导、公共体育教师和大学生,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校际共享的内容是:跨校上体育选修课、跨校担任教练、跨校做专题讲座、跨校担任体育指导员、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及统一开设体质弱势群体课程。
(2)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方式。
通过对165位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15位体育部领导开展了有关“请您选择福州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有可能实现跨校共享的方式”问卷调查。有85位教师选择短期聘任,占总数的51.5%;有92位教师选择临时聘任,占总数的55.8%;有85位教师选择双职聘任,占总数的51.5%;有24位教师选择人才租赁,占总数的14.5%;有23位教师选择人才借用,占总数的13.9%;有13位领导选择短期聘任,占总人数的86.7%;有12位领导选择临时聘任,占总人数的80%;有10位领导选择双职聘任,占总人数的66.7%;有5位领导选择人才租赁,占总人数的33.3%;有4位领导选择人才借用,占总数的26.7%。然后请专家根据体育教师与体育部领导的选择确定福州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方式。专家一致认同:短期聘任、临时聘任、双职聘任是福州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实现校际共享的可行方式。
(3)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保障。
首先,人事制度改革是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实现校际共享前提保障。通过推进教师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实现全员聘用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实现校际共享提供了政策保障,体育教师可以在大学城内的高校合法流动,体育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能力跨校上课,使体育教师“人尽其才”;大学城内的高校根据本校体育教育的需求情况,对紧缺与热门的体育专业教师,通过招聘和聘任方式引进人才开设需求课程,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对体育教育“三自主”选择的需求,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
其次,开通校际巴士是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实现校际共享的交通保障。根据福州大学城发展的前景,今后校与校之间必将开通环绕校际之间的公共巴士。校际间交通便利,有利于各高校师生交流,有利于满足师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上需求,也有利于投资方益回报,为大学城高校教师资源共享开辟绿色通道。
再者,实行联合学分制是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管理保障。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重要特点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在实现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之前,由福州大学体育联盟召集8所高校构建统一或相容的联合学分制,并签订《福州大学城体育选修课联合学分制》;在校际学分的互认上,各校应积极主动实行大学体育联盟确定的相关学分互认或相互转换的方式,保证学生在课程选修时,各校都予以认可,学生拿到规定的学分后准予毕业。
最后,教师人事考核与奖惩也是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激励保障。实现教师考核制度,有利于高校对教师的管理,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在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实现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过程中,教师被输入高校聘任,输入高校必须根据共享教师工作态度、出勤情况和工作效率三个方面对聘任的教师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必须本着民主原则、实事求是原则、重视实效原则、坚持统一标准全面考核的原则以及考核与奖惩升降相结合的原则,并且把考核的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对成绩突出的,给予一定的荣誉或物质鼓励;对失职违法但又末构成犯罪的,追究责任,分别按情节轻重给以恰当的惩、处罚。
2.合理制定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高校必须合理制定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鼓励现有的教师攻读更高的学历,或规定年轻的教师在评定职称时必须获取硕士学位,否则不予以评定。在引进人才方面,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不仅要强调学历、生师比,而且也要强调学缘、职称及年龄结构,争取做到一举多得,尽快摆脱目前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学缘结构不广、年龄结构偏大的现状。
3.制定合理的、规范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
必须要求各高校制定合理的、规范的奖励机制,既要鼓励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又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和科研,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潜力,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服务。
三、结论。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大学城建设的理念和目标,鉴于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生师比偏大、年龄结构偏大、职称结构不合理且不平衡、学历结构偏低、学缘结构不合理且不平衡、专业结构不全且分布不均、科研能力较差及奖励机制不规范等现状,本文认为成立福州地区大学城大学体育联盟很有必要,可以使高校打破师资管理中的自我封闭状态,改变教师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员不流动、余缺不互补的现状,充分挖掘高校体育骨干教师的潜力,合理安排他们拿出少量时间和部分精力到其它高校去兼授课程、横向科研合作,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其次,各高校要通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引进计划、制定合理、规范的奖励机制等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建设,切实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十一
从目前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招聘机制来看,高校在招聘时更多地注重对青年人才科研能力的要求,却鲜少对青年人才在教学能力与素养方面做过多的考察,对于青年教师是否有能力胜任教书育人这项神圣的工作也未作评估。而对于绝大多数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由于此前并未系统地受到过教师职业技能与素养的培训,无论是教学实践经验还是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都较为缺失,这一点恰恰成为了其从事教师工作的桎梏;其次,目前各类人才称号、科研项目及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日益成为衡量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对于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样的评价标准无疑将会给其带来科研工作、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青年教师自然会将工作后的多数时间放到科研工作上,力求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却没有过多的精力去钻研自身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因此,入职初期的教学技能与素养方面的培训显得更为重要;第三,就青年教师自身来说,新的工作岗位意味着身份的转变,但思想与心态上并未与身份同步改变,需要有正确系统的指导与培训。与其他从业人员一样,高校青年教师亦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不同的是,他们的身份在一夜之间发生了180°的改变――从被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显然,这一转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的,特别是对于之前从未有过教学经验的高校青年教师。
课程改革与完善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而有重大意义的工作。然而对于青年教师自身来说,则更多的是一份职业。现阶段很多高校入职教育都是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开展的,课程设置广泛但不甚系统。而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宝贵的入职教育时间往往是他们整个职业生涯当中最重要的汲取知识与经验的阶段,他们对于这份职业的未知与迷茫更多地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得到解答。因此,高校入职教育的开展应当更多地立足于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入职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完善。
(一)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责任,同时又要引导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解决价值观问题,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并不断精益求精,更谈不上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修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教师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还远没有成形,同时在道德观、世界观等方面亦没有足够的经验与积累去引导即将要面对的学生。此时的他们迫切需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来帮助自己树立正确良好的师德品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进而做到身体力行。随着研究性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标准无疑也在提高。然而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多高校在入职教育时往往将重点放在了教学技能的培训当中,而对于有着决定性意义的职业道德教育却不够重视,无论在课时安排还是培训形式上都差强人意。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入职教育在今后的课程改革当中,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绝不能“形式化”,而应当在整个入职教育过程中设置更多的课时与课程形式,这对于青年教师乃至整个高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来说,意义远比教学技能的提升来得重大。
(二)职业规划指导。
教育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更多的是一份职业,很多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都是充满理想与活力的,更多的是想要将这份职业当作终身的事业去奋斗。然而,刚刚走出校园的他们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与实践经验,往往难以用全局务实的观念来审视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对于教师职业的了解甚少,也是很多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只有立足于学校与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有计划地制定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才能够在后续的职业生涯中有的放矢、少走弯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同时又能够有效地克服职业倦怠,减少工作中的阻力与挫折,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保障。因此,在入职初期对高校青年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整个入职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在现阶段的很多高校入职教育过程中,关于青年教师职业规划的部分却鲜少被提到,有些涉及到的部分也仅仅是提醒青年教师要在入职初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到底应该如何去规划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却没有进一步的阐述。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即使意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却因为阅历与经验的缺乏而不知所措,入职教育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在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关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部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青年教师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三)教学技能培训。
研究性高水平大学已经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竞相追逐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青年教师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门槛也随之越来越高,而这道考核他们能否进入高校的门槛并不是教学技能,而是他们的科研能力。然而,当他们成功踏进高校,等待他们的却不仅仅是科研工作,教学仍然是占据他们多数时间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多数有着高学历和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并未受到过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实践经验几乎为零。因此,为了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踏上讲台,从事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几乎每所高校在入职教育时都会将大部分时间放在教学技能的培训上,其中最典型的做法就是请高校中有着丰富课堂经验的优秀教师代表为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技能的讲解与传授。然而,课堂教学毕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仅仅靠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青年教师需要的不光是经验的传授,更多的是实践的锻炼。就这一点来说,让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直接上讲台授课显然不现实。目前,一些高校开展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则是一个值得借鉴与推广的做法。通过模拟的微课堂,可以让青年教师最为直观地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同时以竞赛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也更能激励青年教师在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中找到更为适合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方法。这样就可以实现经验与实践的结合,使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得到教学技能的培训与提高。此外,在现阶段的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还有一点是值得探讨的。
目前的高校教师入职教育模式往往是将当年同一批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组成一个班为单位进行培训。然而,这些青年教师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今后将要任教的学科自然也不同。理工科课程具有系统严谨、逻辑性强的特色,而文科的课程又具有温婉细腻的独到之处。在此前提下,显然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技巧也不尽相同。将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放到一起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显然并不合理。因此,在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过程中,在进行到教学技能培训的环节时,应考虑将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分组进行教学经验的传授与实践,以求达到更为明显的培训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入职教育迄今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入职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并没有更多地站在青年教师的立场去考虑。而就青年教师自身来说,入职教育对于其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启蒙环节,他们对于教师职业的认知及对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提高,都寄希望于入职教育当中。因此,在今后的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应更多地立足于青年教师的需求,不断完善培训机制,这对于青年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乃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十二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给国家培养更多能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同时吸引大量外国优质生源到我国接受研究生阶段教育,服务于国家外交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通过各种形式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要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置。”
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体系和模式,不同层次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国际化项目形式较单一,受益学生范围小,来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少,生源质量还有待提高,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尤其如此。
―、全球学生国际流动情况概述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国际间的学生流动(studentmobility)日益频繁,但流动目的国仍然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2013年发布的权威信息,2011年,全球430万国际流动学生选择的流动目的国中,赴美、英、澳、加、法、德六国学生数占53%,其他所有国家占47%。国际学生的大量招收给上述六国带来了丰厚的‘‘外交红利”,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招收国际学生的学费收入缓解了本国政府对国民教育财政投入的压力。同时,大量招收国际学生给本国高校创造了长期稳定的多元化校园文化氛围,与将其本国公民培养成全球公民的目标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双向流动,成为了新兴的留学目的国。韩国提出要使其国际学生人数在2020年达到20万,并为此在签证政策、奖学金、质量保证等方面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日本也计划到2020年使其外国留学生数量从目前的13万人扩大至30万人。马来西亚政府也通过向外国学生提供奖学金、放宽勤工俭学政策和移民政策等优惠条件,吸引留学生。
二、国内离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新趋势。
1.研究生全球流动更加频繁。
2014年,我国留学生输出人数约为50万人,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地位。根据国际教育协会iee发布的《2014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数据显示,2013-2014学年,留美中国学生人数总计有27.4万余人,其中40.3%学生攻读本科,42.1%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与此同时,来华留学人数逐年递增,2014年,作为亚洲第一大留学目的国,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留学,较2013年增加了5.77%。其中,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人数仅占4.8万,约占全部来华留学生的12.73%。来华外国研究生的增多,与中国学生一起进行学习和科研活动,对校园国际化氛围的形成大有裨益。
2.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形式更丰富。
与以往相比,研究生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除赴国外继续攻读更高学位外,利用寒暑期学习短期海外课程,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项目或学分互换项目,到国外进行一学年或一学期的交流学习、课题研究或实习,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等多种交流形式在我国高校广泛开展。
3.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发展迅速。
通过国外著名高校在中国建立校区,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优质课程等方式,学生不出国门,用更少的花费就可以接受国外高校相同质量的研究生教育。
4.研究生师资国际化程度逐步提升。
外教的聘请不再仅限于语言类专业,担任专业课外教数量增加,国外院校高水平学者教师来华短期授课次数增加。同时,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本国教师数量逐年提升,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了师资保证。
5.学生个人对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
除政府及高校的统一规划和布局外,更多的研究生向往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国际化教育,参与国家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三、南昌大学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现状。
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作为江西省内留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学校非常重视国际化办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8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除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及江西省支持选派优秀研究生赴国外学习外,也为在读研究生设立了出国深造奖学金。结合学科优势,学校成立了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中德研究院、中法中心等,并与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成立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选派优秀研究生赴合作院校或实验室与国外导师共同进行科研项目。学校重视通过合作办学项目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19%年,与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合作举办了硕士层次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项目。截至目前,已有1000余名学生通过该项目赴法留学。设立南昌大学奖学金,广泛招收硕士和博士来华留学生。注重利用已有国际交流与合作资源助力于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如我校人文学院在国际交流学院及海外两所孔子学院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基地,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前100%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经验,30%具有海外教学经历。当然,与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数量少,形式单一,学生受惠面小,双语或外语授课硕士课程少,来华外国研究生数量和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欠发达地区高校提升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策略与建议。
1.大力推动与国外顶尖高校在线教育。
除少量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学校资助项目外,对于普通研究生来说,无论是出国进行长短期学习,还是在国内就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其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有较高要求,这也是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研究生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以及国外名校提供的远程教育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在线优质课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可以尝试利用有限的教育国际化经费购买类似教育产品和设备,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2.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和国外优质师资引进计划。
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一方面,我们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大外籍教师特别是专业类外籍教师的聘请力度。另一方面,应有计划地选派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深造和开展科学研究,并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建设相结合,加强对紧缺课程师资、骨干师资的培训。出台激励措施鼓励这些归国教师开发双语或外语授课课程。南昌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进行了深度的合作,每年互派师资进行深度的科研合作,特别是在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方面签订了年轻教师的联合培养与继续深造的合作协议。
3.结合学校学科优势,深化合作办学项目的深度和广度。
注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和内涵建设,着眼长远,真正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相应学科的发展作为合作办学的首要任务。南昌大学的临床医学作为优势学科,具有大批的高层次人才在南昌工作,通过这批高层次人才与国外顶尖高校合作,从而能够结合本地优势与国外高校的先进教育资源,打通临床医学类留学生从本科至硕士、博士的贯通式培养模式。
4.大力招收优质外国留学生,增强学校国际化氛围。
结合学校学科优势,通过开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外语授课课程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前来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加强中外学生交流,增强学校国际化氛围。通过与国家教育部、外交部、省外办等政府机构的合作,南昌大学与多个国家的省州政府签定了留学生外派计划,吸引了南非、约旦、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其专业覆盖面涵盖了医学、工程、语言、经济,以及基础科学等各个方面,多元的文化碰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有不少留学生在汉语大赛、专业竞赛中崭露头角。
五、结束语。
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总结其过程,因为授课语言的制约,我国在制订相关政策时不可完全照搬英语国家发展模式,而应借鉴一些官方语言非英语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成功经验。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出现了一种新的态势,即学生流动更加频繁,国际化形式更加丰富,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日益迅速,师资国际化程度逐步提升,学生个人对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曰益高涨。南昌大学作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所综合性高校,在学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削减本科生数量,2020年研究生数量占全部学生数的1/3”的目标下,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对学校的发展尤为重要。但因为基础薄弱等原因,目前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议采取大力推动与国外顶尖高校在线教育,有计划地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和国外优质师资引进计划,结合学校学科优势,深化合作办学项目的深度和广度,大力招收优质外国留学生,增强学校国际化氛围等措施,使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得到更大的持续发展。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十三
【内容摘要】教学能力是评定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推进国家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进程。然而,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能力显得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此现状,以高中体育课程新标准为指导,对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其发展策略进行探究。
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要将新的教学理念注入自己的思想,积极寻求新颖的教学方式,由此来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研究也表明,高中体育教师只有顺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社会培养高品质的人才。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课程开发,了解学生的基本素养;再者教师应该具有专业性、智谋性的教学能力;最后,虽然体育教师教课内容属于体力活动,适应新课程教学的体育教师还应该具有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其上几个方面内部指标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体育教师,从而构成了整个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体系。可知,将整个体系进行优化、健全、完善,是我们体育教师需要致力的伟大事业,以达到国家体育教学事业的欣欣向荣。
(1)不过分依赖学生的体育兴趣,各项技能全面发展根据实地了解,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过分依赖学生的体育兴趣来安排,这从表面上看,老师看似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进行教学,为学生减压,以培养学生的坚持运动的意识。但是,这样按照大多数学生兴趣来进行的体育内容的选择,却损害了少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程不断落实的背景下,体育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有更大的权力。有些教师把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的项目直接抛之脑后。例如使大多数学生头疼的田径项目,很多学生认为其枯燥无聊、负荷量大,提不起兴趣。所以有的体育老师在上课时不再进行田径内容的教学。然而,学生体质却没有向着体育老师预想的方向发展,反而是大幅度下降。因此可知田径教学如同楼房的地基是整个体育教学的基础,它拥有自己的独有特征,这是其他体育运动不可代替的。田径项目能够对学生的耐力、灵敏度、力量等进行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还可以培育学生顽强、坚持的品质。从田径运动这一项体育运动去想那些被体育教师扼杀的体育项目,有好多虽然不受学生欢迎,但是却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影响,既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又要结合体育项目本身的特征,做到最优质的选择,建设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2)正确理解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不要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地位”。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句话看作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接触、共同进步的过程。老师在体育课上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亲身践行,两者在同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但是,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上却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如大力度地提高学生的主人公意识,降低教师的存在感,甚至缩短老师讲解的时间,体育教师必要的教学内容的传授也被视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主动权。如果这种现象广泛出现的话,那又何谈师生在同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又何谈在教师的引领下,更好地发展自身。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体育老师的引导作用,调整师生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3)加强体育教师师资建设,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贯彻落实新课标、推动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更好的教学培训。对于体育这门学科来说,体育教师是进行课改的重要的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好和不好直接关系着着体育教学的质量。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学校一定要将教师培训放在首要工作。对此,我们需要在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培训,让体育教师掌握新颖且高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心理的培训,让老师正确的面对体育课程,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只有这样的才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去掌握新课程,对自己的教学才会更有信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把新课标、新内容与以前的内容优势进行整合与互补,并且需要进行在不断地上课教学中,去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好地迎合新课程的要求。以达到亲身经历,言传身教,同仁相互交流活动,共同成长的新光景。
(4)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基础技能,改善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一项课程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意义,体育课就是一门非常关键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门教学,它开有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自我保护技能,还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从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对人际关系与体育道德两方面的认知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视度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除了身体素质训练外,还应该包含道德、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教师应该增加“实战训练”,例如:球赛、事件模拟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从中体味蕴含的人生哲理,就像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计得失等等。总之,高中体育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在课程的新背景下,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落后的教学形式,积极地向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学靠拢,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体育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尽贤赖天德.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j].中国学校体育,20xx.
[2]唐宏明.关于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现状的几点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十四
体育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在特定的体育领域体系内,对创新客体在现有的理论、原理、方法及技术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发明或改进,且实现一定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活动。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学生学习心理、认识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正处在一个推陈出新的新时期。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关键地位的体育教师,更需要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为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1。应具有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
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自身执教学科系统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丰富的体育专业的实践经验。这是体育教学创新的最基本条件;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创新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不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和权威教条的束缚,这是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条件。
2。应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作为始终处于教学第一线的体育教师,他们拥有众多鲜活的素材,能够了解教学对象的身心感受,为教学创新提供重要的素材来源。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随时发生的事情保持警觉,一旦机遇来临,就能受其触发,引发教学创新的设想。
3。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思维能力。
教学创新,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善于在众多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及时地发现问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同时,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因为它能帮助体育教师透过偶然发生的一些教学现象,去认识体育教学的内在本质,并帮助评价这一机遇的潜在意义和价值,进一步为教学创新奠定基础。
二、新时期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根据《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统计,出生于1990年后的人口为2。64亿,而当中,在校生约有1亿洲2据调查统计,人学的大一新生中,约有18%―28%的学生出生于1990年,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开始进人“90后”时代。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每个时代的鲜明特征,“90后”大学生也是如此。
1。”90后”大学生自我价值观强烈,缺乏责任感与协作意识。
“90后”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表现在自我崇尚和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上。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和务实的价值取向使得“9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民主、平等、自由,而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不能将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少“90后”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成长环境优越,使得他们往往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相对缺乏一种对团队组织的忠诚感,不利于团队的合作和自身的健康成长。
2。”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自信张扬。
20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90后”,自我选择性极强,趋同意识很淡,更习惯于通过亲身实践认识过程来接受前人的结论。他们喜欢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
3。“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对教师要求高。
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90后”大学生知识丰富、信息量大,并且思想活跃。同时,他们对国家的教育政策,以及学校的教学评价、规章制度有所了解,对体育教师要求较高,有时甚至过于苛刻。
1。创新型师生关系。
在高校体育传统教学理念下,一部分教师常以权威自居,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促使学生偏执行为的发展,影响教学效果。在新的健康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教师应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和更多的选择,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指明方向。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2。调整教学思想,挖掘教材内容,创新教学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教学思想作指导,教学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效能和作用便会截然不同,贯彻不同的教学思想,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阁高校体育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经验”和“结论”过多,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静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模式化:新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材的挖掘特别是教材的处理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本身的加工,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已有的文化观念,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教学时间、教学资源的分配等。所以,挖掘和处理教材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在组织教学方面,传统体育课在组织教学时,无论是集体练习,还是分组练习,都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统一要求的练习,这种注人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及内在需求,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熊力受到遏制。所以,不断创新、开发课程内容与课堂组织方法,意义显著。
3。完善学生学习评价,创新测试方式。
(1)评价式多样化。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致使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常是流于一种形式。在传统体育教学学生学习评价中,一般采取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以学生的运动技能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学生甚至不愿上体育课。健康的体育理念强调评价角度和方法的多样性,讲究多种评价相结合。例如,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绪合、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这些评价方法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健康体育理念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的要求。
(2)测试项目需全面有效地反映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乒乓球课测试为例。结构有效性,是指由各种技术组成的成套测试,瘫总体特征的程度,是反映总体特征的一种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指标。口例如,在普通高校乒乓球课教学中,选择反手搓球、正手近台攻球、教学比赛作为测试内容能全面有效地反映普通高校乒乓球实践课教学目标。因为,第一,从乒乓球技术代表性考虑,搓球与攻球代表了两种基本旋转、两个基本方位。第二,从体育意识、思想品德、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考虑,教学比赛(包括单打、双打、团体赛)能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第三,技术学习与学生兴趣的培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创新师生信息交流方式。
一般情况下,课堂信息交流存在四种方式,即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教师讲,学生受;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一一教师间,学生答;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师生之问互问答;以研究、探讨为主的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施,使得网络这一大学生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媒体,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有利渠道。网络的发展已经影响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乃至整个教育体制。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教师可以省去繁琐、重复的讲解,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内容完全自主,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随着课程改革的深人,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5。科研是创新的重要源泉。
高校体育始终处于教学、训练、课外锻炼指导的第一线,对学生的特点、教学方法的反馈,以及相关政策实施的效果有着直接发言权,并掌握着第一手客观资料。无论是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的实际观察者,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尸唯统体育教育中的教师、教学和科研是相脱离的,这样的教学造成了大量的科研信息的流失。创新教育对体育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教育科研能力。这种教育科研能力要求体育教师把教育教学活动当成科研活动对待,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科研活动。这就要求创新型教师应有更高的素质。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进人全新的教学环境中,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跟上形势,转变旧的教育观,改变多年习以为常的、陈旧的教学思想、方法和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勇于开拓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同时,需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为教学创新奠定知识基础。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十五
摘要:近年来,高校体育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对体育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老师具备符合要求的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以下介绍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分析了高校体育实行课改的必要性,探究了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要求。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目前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科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主要能力。老师在具备新课改需要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工作,能够使所培养的学生及时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要求,能够加快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因此,课程改革视野下探究分析高校体育老师教学能力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所谓教师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具备科目教学的专业能力,进而又有教师职业能力之称。职业能力是老师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制定教学计划、设定教学目标以及完成教学任务中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特征。从中可以看出,理论知识和技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老师要想提高职业能力,就要在兼具两者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在高校体育中,老师的教学能力要具备一定条件,其中,技能和知识是必要条件,心理和生理是支持条件。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能力又可以细分为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分彰显职业魅力和优势[1]。
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专业性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新形势课程改革的影响下,高校体育学科作用与以往传统的体育学科作用相比具有多元性,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只是侧重培养学习者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现如今,高校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在提高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够丰富学习者的理论知识,培养学习者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当今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了促进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高校体育实行课程改革是极为必要的。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较为漫长、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较为系统,在进行每一阶段的课程改革时,都要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学校的发展方向相协调,进而当前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的改革能够促进社会正常、有序运行[2]。新课改中明确指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以调动学生参与性、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目的性培养。从中能够看出,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方向越来越明确,学生参与新课改体育课程学习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能够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我国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社会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加快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3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要求。
3.1驾驭教材的基本能力。老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尊重学生发展差异性和新课程标准为前提,进而老师要对体育学科的教材进行全面掌握、细致了解,有侧重的梳理教材知识,在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传统高校体育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于体育理论知识,老师基本是照本宣科,不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传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于体育技能,老师经常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体育动作练习,老师在教学中占据着绝地的主导地位。新课程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老师能够将体育教材的理论知识熟记于心,并且能将理论知识活学活用,与以往相比,老师的教学角色实现了从传播者到指导者、参与者的巧妙转变,在充分开发教材资源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进步,进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及时完成,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良好实现。因此,高校老师只有具备驾驭教材的基本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才能寻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3]。
3.2组织教学的基本能力。由于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效果,就需要老师发挥自身的组织教学能力。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授课,虽然课堂学习井然有序、课堂管理比较有效,但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会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会逐渐削弱,不利于学生自由发展。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老师鼓励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对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的培养。老师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能够合理分配自身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关系,老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老师能够有效组织体育教材,即有意识的将教材进行由繁到简、有难到易的组织和转化。此外,老师还能为学生有序组织体育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到活动的乐趣、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4]。
3.3融合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目前,教学改革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科间的融合和渗透。因此,老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要加强自身综合知识的积累,巩固综合知识的学习基础,这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跨学科问题,而且能够拉进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树立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老师要想着实提高自身的融合学科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各个学科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融合与统一。老师在进行融合学科学习之前,一定要正视自身在某一学科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对知识进行及时补充学习,同时,老师要自行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融合学科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老师掌握融合学科知识以后,要巧妙的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来,进而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3.4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现如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信息科技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较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老师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参与体育教学。备课阶段,老师要运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图文并茂的ppt,根据需要适当插入视频和音频,进而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后阶段,老师将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总结、体育评价等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据记载、文字信息储存。老师提高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能够优化体育教学效果。
3.5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是高校体育老师从事教学事业的基础,教学研究能力越高,老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越强,反之,教学研究能力越低,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就越弱。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不注重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只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算达成教学目标。现如今,老师在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同时,还要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老师具备教学研究能力,不仅能够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培养优秀人才[5]。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老师在教学中要想发展教学能力,一定要重视驾驭教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融合学科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这五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课程改革视野中发展体育老师教学能力,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及时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十六
论文摘要: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情绪和仅表等教学行为表现的改革创新,对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省时地完成休育教学的目的任务起着重要作用。
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所采取的行动和活动,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手段、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情绪和仪表等行为表现。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起主导性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气氛和效果,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和应答行为反应的产生,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学生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要确保教学活动和谐、正常地进行和建立、维持最佳的师生关系,最主要的是依赖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活动和自身行为表现的调控。为了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高效调控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在继承批判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改进、创新教学行为,使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进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这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确保寓教于乐,加快教学进程,高效省时地完成教学任务。
体育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不断改革创新,合理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手段,使教学任务得以高效省时地顺利完成。
2.1.1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互动统一。
体育教学活动是由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共同构成的,师生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这有机的行为互动关系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主动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去协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关系,积极影响和诱导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相应反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营造一种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我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1.2教学手段创新的表现程度要适中。
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会引起学生各式各样的行为反应,既有积极、合作的行为表现,又有消极、抑制的行为表现,不是每一种教法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正强化。教师的教学手段表现激励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学生的否认和负强化。因此,体育教师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产生良性的行为反应,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正强化,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2.1.3教学手段创新要灵活多样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教学手段应结合社会和个体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能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新异刺激,激发学生的探求心理,对提高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求知欲是非常有益的。总之,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兴趣,发展个性,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
2.1.4教学手段创新要正确、主动、积极。
体育教学中,学生渴望学到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真诚希望得到教师正确、耐心、仔细的指导和帮助。积极主动的教学手段是激励学生产生期望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科学正确有效的教学手段会大大加快教学进程,使学生少走弯路,能起到“省时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体育教师语言教学行为,是教师运用最广最多的一种基本教学行为,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主要分为讲解、口令、指示、纠正、评价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行为不断地向学生输入各种教学方法、内容、要领及纠正、帮助、保护等信息,并通过学生练习信息反馈,再用语言行为调节指导学生练习,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改革创新并合理运用教学语言行为,对高效省时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起着极为重要作用。
2.2.1教学语言的创新要通俗易懂、精炼准确。
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实用丰富的知识性教学语言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形象的比喻和精炼准确的教学口诀能使学生在大脑中迅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表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改革创新和合理运用教学语言时,一定要做到通俗易懂、精炼准确,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
2.2.2教学语言的创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获得知识和技术动作要领,了解存在的间题及纠正方法。因此,要求教师要对自己教学中说出的每句话负责,杜绝空话、废话,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要实事求是,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真实感和信任感,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
2.2.3教学语言的创新要有技巧性、艺术性。
学生是教师教学语言行为的被控受体,教师巧妙艺术地运用教学语言可以避免师生之间的矛盾。偏激的教学语言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过分地赞扬,可使学生骄傲自满;过多表述,会使学生厌烦;不注意场合的批评,可能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这些不适宜的语言行为,都将会导致教学失败。相反,如果在教学中,看到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采用技巧性语言去纠正、指导学生,学生会从心底里虚心乐意接受教师的语言信息。当学生在练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采用积极耐心的鼓励性语言给予帮助,以强化激励学生克服困难的学习期望。有效艺术性的口头语言评价,可使学生愉快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现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体态语言主要表现为技术示范动作和身体各部位动作,主要包擂技术示范动作、手势、足势和眼神等行为。体态语言是体育教师特有的一种教学表达方式,其特点是逼真地描述教学内容特征,具有简便、生动、形象、清晰等优势,是其它任何教学行为所无法替代的。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熟练、优美、规范的体态行为表现,对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运动表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1教师的动作示范要准确熟练、优美大方,并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动作示范行为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过程中,依靠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教师运用准确熟练、优美自如、舒展大方的动作示范行为,可使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动作的形成过程,并在大脑中建立形成完整清晰的运动表象。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积极地模仿教师示范动作进行练习。教学动作示范行为分为:完整和分解动作示范、快节奏和慢节奏动作示范、近距离和远距离动作示范、正面、侧面、背面和镜面动作示范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动作示范的正确性、优美性、节奏性及完整、分解、方位、方向选择运用是否合理、恰当,对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运动表象,学习掌握技术动作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时,还应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对象而灵活选用,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完整、清晰的动作表象,达到最佳的动作示范效果。
2.3.2教师教学中手势、足势行为要简便明了、准确达意体育教师教学的手势、足势行为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辅助性体态语言行为,具有简便、快速、明了等特点,无论是组织教学、内容讲授,还是体育教学比赛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特殊重要作用。例如,足球比赛中的裁判员单臂上举表示间接任意球或越位;组织教学中的教师左手握拳曲肘和右臂侧手举表示横队集合;教师用双手击掌帮助学生按节奏完成动作,用“跺脚”对学生错误动作或动作失败表示遗憾等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的手势、足势体态语言行为。为了更好地利用手势、足势行为进行体育教学,教师在运用时要做到准确、达意,最好配合口头语言或哨声使用,会起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2.3.3教师教学中眼神行为要自然传神、准确专注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眼神变化能够了解和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学眼神行为可以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用眼神控制教学活动。例如,队列练习中,某学生出现错步,教师可用眼神盯住他,该学生马上就会心限启领神会。教师的眼神行为在教学中可用来批评、、否定、控场,也可用来褒奖、赞同、默许、、提示、期待等。教师运用眼神行为进行教学,要准确、专注、自然、达意。合理正确地选用制迪时眼神行为,可以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调节教学节奏,控制教学活动场面,保证教学任务完成,能起到有声语言教学行为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情绪行为表现同样对体育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振奋的精神面貌、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教学,将会融洽师生关系,缓解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使整个教学环境充满民主气息。反之,教师低落的情绪,可使教学气氛紧张、凝固,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延缓教学进程。因此,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大局出发,以教学为重,万不可带着沉重、悲伤等不良情绪行为进行教学,以免影响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2.5教师仪表行为的改革创新。
常言道:为人师表。仪表也是师表外在的一种表现行为。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美好印象,首先要规范自己的举止,注意边幅衣着等仪表。教师只有行为举止文明礼貌,穿戴朴素大方得体,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对育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3结束语。
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引起学生行为相应的反应,教师在教学中,应在继承传统教学行为的基础上,不断加以研究、改革、创新,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准确把握教学的主动性,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最终实现高效省时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的质量目的。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十七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加快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一定要求,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能力提升的意识,完善教学方法,提高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质量和水平。
一、教学能力基本内涵。
教学能力,即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专业能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衡量,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学能力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显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促进作用,在教师进行实际教学中,利用教师的专业技巧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当中[1]。
课程改革要求高校体育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培养,还要求学生应该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新课改的实施,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我国的体育事业进步保驾护航。
(一)教学研究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强化教学质量,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教师的专业技能会快速提高,这样一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将最规范的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规范动作要领,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非常理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时,基本以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体育常识[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学目标也有了很大变化,教学过程中更加看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深入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处理信息能力。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来临,信息技术得到了普及,在社会中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教育行业中很多科目的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之前精心制作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音频或者视频,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这样不但提升了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见,教师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融合学科能力。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不断将各门学科进行整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融合学科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认知程度,掌握各门学科基础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友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高校体育教师为培养自身的融合学科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要努力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将体育与其他知识融为一体,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高校体育教师还要经常做出教学反思,总结融合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找寻改正的方向,如果是由于教师对某项学科知识掌握不足,便加强学习该学科;如果是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就要研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与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沟通和学习,从而快速提高教学水平。这样一来,体育教师就能完美的将学科知识与体育融合在一起,不但培养学生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4]。
(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诸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等等,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应通过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身体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教材驾驭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为绕教材进行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编写,因此需要教师对于大学体育教材全面掌握,同时,教师在熟悉和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体育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进行体育动作和技巧进行演练,学生跟着教师进行模仿和学习,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严重桎梏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身份定位,作为引导者和掌控者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和心理接受能力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5]。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融合学科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驾驭教材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更加扎实,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加快高效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邱蓁蓁.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赤子,20xx(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