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大全(16篇)
天文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热爱、一种追求更高境界的心灵寄托。工作中的时间管理对于提高个人效率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总结时间分配来优化工作流程。下面是一些总结的参考文献,请您仔细阅读。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一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各类信息可以瞬间传播到学校每个角落,大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熏陶的同时也受各种各样社会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压力面前,会形成独具个性的应对方式。研究表明,在面对压力时选择积极应对方式处理问题会增加成功率,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选择消极应对方式则会影响最终效果。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塑造学生正确观念,培养做事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这一重要阶段,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积极处理问题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扰。
武术是高校体育课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发展学生体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激励学生进取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武术最本质的特征是技击性,从原始社会人类与自然做斗争,到民众的自身防护都有所表现。技击对于培养人执着追求、勇于拼搏的品质有突出价值,通过武术技击的特点,帮助学生面对竞争和压力时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这是本研究的重要目的。
一、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况和麻烦,这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处理问题的方式。心理学称为应对方式,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有的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会积极主动应付、寻求社会支持,也有的采取消极方式,如逃避和听之任之。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积极应对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应对方式倾向于消极,这是年的调查结果。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社会观念在快速发生变化,我们在校园听到更多的报怨,推诿,看到更多的消极和躲避现象,这必须引起极大的关注。
不同的应对方式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不同态度,这些态度会影响任务目标实现,除此还会给大学生带来其他影响吗?研究表明,积极应对方式会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应对方式会降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研究结果提醒大学生应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对消极应对方式应该学会一些矫正方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学生面对压力的应对方式。
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不自觉地受到各种社会习气的浸染,一些优良的传统品德和观念越来越难在他们身上觅得踪迹。现代物质生活条件明显优越,但是社会竞争却日益激烈,压力越来越重,导致大学生选择不合适的应对方式。对此,有学者提出在高校开设国学课程,重新树立传统道德规范等建议,足见问题之严重。
1.遇到困难表现出沮丧的精神状态。现代大学生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他们养尊处优地长大,习惯了被人照顾,习惯了在顺境中做事,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一天到晚挂在嘴边上的就是累、烦,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好像只能在励志剧中才能看到。遇到困难,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不幸,精神沮丧到让人担心会发生什么事。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某某大学生因挫折愤世离去的消息,这也证明了他们心理脆弱的程度。残酷的现实打击着爱幻想的学生,巨大的落差感让他们遇到困难时更显得无精打采,听之任之。意志不强,迎难而下成为形容当代大学生最准确的词汇。
2.社会观念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也“与时俱进”,睡觉时间越来越晚,第二天早晨快到上课才会懒洋洋地爬起来;早餐是边走边吃,踩着上课铃进教室,老师一讲课学生就趴桌子;图书馆进的越来越少,反而成了网吧、台球室的常客;健康的体育活动不愿意参加,喝酒打牌成主要休闲方式;缺少信念,遇事盲目跟随;自我控制能力差,原本的作息规律变得杂乱无章。这样的生活方式期待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勇于进取是不现实的,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慵懒,遇到困难很难积极面对了。
3.解决问题的错误方式。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增强综合素质、培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应该寻找优化的方法;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友好互助,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在处理矛盾时,应该冷静,积极找到突破口。然而,学生遇到困难时缺少毅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他们更喜欢依靠别人的帮助来化解麻烦,解决不了就退避远之,躲避不掉就忍受。对此,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每一次经历都是锻炼,而真正有锻炼意义的应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三、武术的灵魂—技击性。
中国武术是在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竞争中产生并广泛传播的,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技击性。学武之人的最初目的是要掌握一定的技击能力以满足防身自卫的需要,提高心理上的安全感。我们对武术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武侠电影,一个个见义勇为、功夫盖世的英雄人物深深扎根在观众的心目中。那些快如闪电,连绵不断的肢体动作震荡人心,激发人们崇武尚艺,那些主持正义、惩恶扬善的气节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国武术素有套路和散打两条路线。套路动作固定,表演性更强。散打则因综合了武术的踢、打、摔等技击精髓,逐渐走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散打讲究攻防对抗和实战技巧,充分体现了武术的技击本质。在武术课中学习真正实用的踢、打、摔、拿、击、劈、刺等技击原理和方法,让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武术技艺精髓得以真实延续。体育的人文价值意义,在于通过体育运动这个载体,帮助学生丰富情感,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实用武术技巧中,习者可以在见招拆招中增长应变智慧,在对抗中树立积极应对方式,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困境与顺境转化过程中丰富感受,振奋精神。
四、武术课堂上培养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
以武术为载体,以技击特性为切入点,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转变消极应对方式,端正人生态度,学习积极的行事哲学。
1.技击精神能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历史上,武术一直作为一种军事群体作战技术和个体私斗技术存在和发展,无疑这对培养人们敢拼敢打、勇于拼搏的精神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在武术课堂上,要把技击这种拼搏精神教育贯穿始终。面对强敌不示弱,用精神力量支撑技击过程。面对压力,不再是躲避或是忍受,而是情绪高涨,信念坚定。武礼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武术上的具体体现,是习武者通过习武过程的锤炼而达到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大学生需要领悟、锻炼的。对学武学艺、做事做人,都有极强的引领意义。
2.技击过程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缺少学习动力,加上平淡的生活节奏,在这一代大学生身上难觅青春活力。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表现出内心世界的消极懈怠。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认真做事,武术技击动作可以锻炼学生的运动感觉能力。动作力度和使用时机等都决定了技术质量和效果,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遭受对手的打击。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技艺,做到精益求精。在技击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专注,严格认真做事的态度。从武术技击过程入手,细致研究每个动作细节,认真对待每个对手,培养积极思维习惯、认真做事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3.武林争霸赛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真正的高手来自于平时的千锤百炼。现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学生满足于现状,安逸的环境使学生意志薄弱。根据武术技击对抗的特点,在课堂上设立争霸赛场,给学生创建锻炼意志、大展身手的平台。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比赛编排,从初级赛开始层层推进,一个个对手轮番挑战,让学生在争霸的过程中感受困难和艰苦,营造一个不退缩,不气馁的运动氛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4.段位制能鼓励学生追求超越。段位制是一项评价习武者水平等级的制度,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晋级方式加入武术锻炼行列,通过武术锻炼增进信心,通过进段鼓励学生不断超越。学生学习和生活慵懒疲沓,做事目标不明确,面对压力时常表现出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些应对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业进步,没有远大理想和勇于超越的气质,怎么会有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向更高目标前进的勇气,同时在技术指导、心理指导等方面也要有细致安排。考段成功的学生,就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武术考段。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着改变。一些消极应对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通过武术的技击性,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技击精神可以鼓舞坚定信念,技击过程教导学生做事认真细致,通过比赛和考段帮助学生锻炼意志,树立理想,追求进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应对方式的办法不只是这些,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结合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4]佟月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都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要更新教育思想,掌握教育规律,研究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教师的天职是使学生自己产生思想”。要使学生自己产生思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思想。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教师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热爱学生,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习题课、实验课、答疑辅导、批改作业等;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不同性格、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一、认真编写教案。
课堂教学是讲好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认真备课、编写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基础。对教师来说,备课就是一个教材的加工过程,备课和写教案过程就是一个课堂教学内容的加工厂,一节课上除了要掌握本教材要讲的内容之外,还要认真地去参阅与这节课内容相关的一些参考资料,认真研读,并吸取其特点,进行加工,从而变成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体系,才能去编写这一节课的教案,这样的教案才可以去讲给学生听。
在读阅各种版本参考资料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版本的参考资料在编写时各有其特色。有的将这几章内容编写得很通俗易懂,阐述得很清楚,使学生很好理解;有的把那几个章节内容编写得独有风格,很有个性。教师要通过参阅多种参考资料,不断丰富自己教案的内容,认真备课可以弥补或补充教材中不足之处。教师在备课和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达到知识的升华、精练、扩展、积累,在此基础上就会有所创新,就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去深入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这就是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要认真阅读参考资料的意义所在。写教案必须做到自己好讲、学生好听好懂,这是写课程教案的基本要求,这样写出的教案才有价值。
二、注重讲课艺术。
现在部分教师在备课、写教案、讲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照本宣读教材,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对自己都没有好处。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讲课方式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师来说,自己不能通过教学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上课照本宣读教材的讲课,就失去了教师存在的价值。这种上课照本宣读教材的现象要予以纠正。
讲课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上除了勤奋之外,还要有天赋。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每个人在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同样一个问题,有的教师要用十句话才能解释清楚,而有的教师仅用了三四句话就能讲明白,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这是需要每一位教师经过长期教学经验总结和积累才能逐步达到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这些方面要不断努力,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的讲课艺术,包括教师对讲课内容所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用什么思路去组织讲稿,用什么语气去表达要给学生讲解这个问题的内容,以及板书布置等,这些都属于讲课的艺术范畴,都必须在备课过程中予以考虑,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至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水平。讲课的艺术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讲课能够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学生愿意集中精力去听课。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了解所教的那一门课程,什么课程在为这门课程打基础,它又去为哪些后续课程去服务的,这样就可以使课程有目的`地做到承上启下,使这门课程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连贯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不断总结经验。
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逐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管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要教好一门课,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至少要经过2~3个教学循环,才可以说有把握教好这一门课程。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我们看一本小说,看第一遍与看第二、三遍时的体会和理解的广度深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小说看得遍数越多,这本小说将会变得越来越“薄”。教师讲课也是这样。所以,只要我们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认真备课,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修改和补充教案,一定会体会到,每重复讲一次课,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学生会越来越满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就会把每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每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时完全可以做到上课时不用看着讲稿去讲课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们之间交流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眼神”来传递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如果一名教师能做到讲课时不看讲稿,不仅可以把课讲得很自如,很生动活泼,而且还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们听课过程中的情况,当看到学生表达听不大懂的表情时,可以重复再讲一遍,或者换一个角度或一种方法去讲解。所以对教师来说,上课不看讲稿的要求是完全合理而且必要的。
总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的生存竞争也将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学校要生存下去,教师要站在讲台上,必须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们都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更新教育思想,掌握教育规律,研究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施宙,等.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7).
[2]王营章,等.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j].工会论坛,(2).
[3]郭加书,等.论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10(8).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三
1李忠秀老师(理学院物理系,教授课程:大学物理):
老师讲课突出重点,内容详细,条理清晰,细致入微。对深奥的物理现象解释的通俗易懂,并且见解独到深入,学识渊博。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对物理的学习热情。
2栗丽(园林与艺术学院,教授课程:农业试验统计分析)。
老师授课认真,细致,能充分利用时间,形象条理,对重点知识的讲解十分清晰易懂,使同学们对知识易与理解,老师讲课时的激情会感染我们,课堂气氛很好。
3.张雪莉(外语院英语系,教授课程:大学英语)。
老师年轻漂亮,善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很活跃。授课认真仔细,声音甜美,和蔼可亲。态度认真负责,极有耐心,是我们心中可亲的老师。
4.王园秀(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课程:微生物学)。
老师讲课十分认真投入,内容纲举目分,条理性很强,而且特别善于举例,让同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起来十分轻松,而且印象深刻,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为人和蔼,课堂能与同学们互动,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
5.易启洪(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课程:马克思基本原理)。
老师讲课重点突出,授课条理清晰,认真负责,严谨,耐心,内容丰富,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课堂气氛很好,总是能把授课内容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授课内容通俗易懂。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四
(一)。
一、创新学生的管理体系,注重以人为本。
1.转变观念,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
构建新型的学生管理工作新体系,最主要的是转变观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知识,拓宽视野,升华对问题的思考,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悟。要建立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体验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
2.创建社区化管理。
“社区化管理”,就是把学生日常生活的宿舍视为社区。一栋宿舍楼就是一个小小的社区,可以在社区设立一定数量的学生活动和管理机构。辅导员要与学生及时沟通和联系,对社区内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一系列活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与辅导员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
3.增强党团的作用。
高校基层的党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创新党团的活动形式,组织在校大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文艺活动和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4.建立素质评价的新体系。
建立素质评价体系,规范相应的奖惩措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5.拓宽学生交流渠道。
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还应努力拓宽学生的交流渠道。首先,可搭建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如设立班级主页、建立qq群等虚拟社区,这种虚拟社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虚拟社区里,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将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和活动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认同感、归属感。另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加大高校教学管理的力度。
1.更新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提高自身管理素质。
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是加大教育管理力度的关键,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应加强自身的管理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能够有效地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一般地,人们往往认为教育管理执行力度的缺失,是由于管理环节的复杂和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其实,影响教学管理力度的直接因素在于领导。更新领导的教育管理观念,提高其管理素质可制订出有效的教育管理规定,从而使高校日常的教育管理有章可循,以加强教育管理的执行力。
2.确保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加强教学的管理以及规范师生的个体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与此同时,也保障了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高校的管理与初中高中的管理不尽相同,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也较繁杂,所以这其中的责任也显得更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制订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应包含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和决策执行机制等,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就应切实地制订出合理、有效的上述制度和体系。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的规定是建立在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恰当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教学管理的执行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大部分的高校中,通常都采用高度集权的刚性管理模式,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教学管理人员之间工作范畴和责任的分工。还有一种管理模式,是民主性的柔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更受欢迎的,与高度集权的刚性管理模式不同的是可增加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管理的约束力。所以基于以上两种管理模式,都有自身的缺陷和优势,对此教学管理领导者应积极地将两种教学管理模式相结合,创造出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
4.重要决策有效执行的保证。
重要决策的有效性,就是指能够全面、有效、彻底地得到落实。高校教学管理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并不代表着其具有执行的能力,要确保其有效性,工作人员必须制订好可行的计划,做好动员工作,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保证其规范化及全面化。换言之,保证重要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可确保决策执行的良好效果,从而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的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改革创新高校的管理体制,就要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方面入手,真正改变传统的理念和传统的模式,使高校的管理在创新的同时趋于完善。
(二)。
一、高校网格化管理模式。
1.高校网格化管理的难点。
高校网格服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与复杂业务流程再造,而且还需要采集和管理大量的数据、办理各类动态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跟踪与评估。这就使得高校网格化管理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1)如何运用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模式,建立新的数据更新与采集机制,整合校内已有的数据资源。(2)如何设计网格化管理体系,提高系统在管理环境内的开放性和包容性。(3)如何整理跨部门业务流程中的复杂数据,构建规范、统一、精简、优化的信息化流程,实现以信息技术促业务流程重构。(4)如何构建开放、闭环、安全的信息环境,满足高校网格化管理动态变化要求。(5)如何建立信息化的监督评价体系,健全高校网格化管理服务结构体系。
2.高校网格化管理模式。
高校的管理服务相对来说区别于其他管理服务,具有管理服务对象单一、管理内容多样、管理信息化程度高等特点。高校网格化管理模式下,把整个高校设为总格,各部门(学院)为一级网格,其下属的科室(系部)为二级网格,科室(系部)相关岗位为单元网格,形成一个四级管理的网格化高校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网格化高校管理工作以网格化管理、网格化服务和网格化参与为其核心内容。网格化管理包括基础信息数据的采集与日常更新、工作任务协同处理、师生舆情收集处理等;网格化服务包括行政窗口服务、网络在线服务等;网格化参与通过线上线下民主议事、网络信息互动等建立高校管理部门与普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师生共同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目的。
3.高校网格化管理服务信息化框架。
根据所提出的网格化高校管理模式的特点,高校网格化管理服务信息化框架可以设计为4个体系层次,分别为基础保障层(云服务)、数据资源层(数据库)、系统管理层(管理系统)、展示应用层(应用服务)。通过对云设备、云平台、网格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系统、管理系统、服务系统、参与系统等内容的建设,完善整个业务管理和信息交互应用,实现“云、网、格”共建、管理高效、师生满意的高校管理新格局。
二、基于云服务的网格化管理平台。
1.网格化管理平台架构思路。
构建基于云服务的网格化管理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业务操作、管理服务、数据共享、信息保障的方便快捷和安全有效。因此,其架构思路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网格管理流程数字化。高校内的各部门机构之间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多种业务的交叉,这需要机构之间共同进行业务协调办理。所以,要注意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尽可能地简化网格化管理系统的流程内容以及当前直线业务系统中数据和流程的协同性。
(2)管理平台架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设计管理平台的时候,应根据高校网格化管理数据类型的多元性、业务流程的多头动态性以及业务功能的可扩展性要求,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基础数据模型和保障平台,以实现数据内容可修改、资源信息可拓展、管理系统可更替的目标。
(3)管理业务流程的可重构性。网格化高校管理是一种多业务、多层级的管理服务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要想在这种多级管理机制下提升高校管理效率,就必须要依赖信息化技术。因此,在技术创新动力的支持下,设计网格化高校管理体系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在扁平化管理中的潜力,通过技术创新改革高校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提升工作效率。
2.网格化管理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高校的网格化管理区别于一般的网格化管理,它具有一定的管理统一性,即所服务和管理的对象、内容基本从属于同一个单位。基于这一特点,高校管理服务平台中的信息数据可以进行统一建设,各部门(学院)、科室(系部)和岗位(单元网格)作为“云端”经由网络接入,形成完整的信息化数据服务平台,并部署于同一个云数据中心。这种集约式建设模式可以极大地降低平台建设成本,也符合高校信息化建设和高校自身资金不足的要求。高校管理服务平台主要所面向的用户有4类,除了部门(学院)、科室(系部)、岗位(单元网格)外,还有一类特殊用户,那就是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平台底层由网格化业务操作基础系统和数据管理基础系统两大系统支撑,在此基础上,有管理、服务和参与三个业务子系统,而最后一级则是信息与资源服务系统和业务管理客户端系统。各级各类管理用户依照不同的管理职能由业务管理客户端系统接入管理平台,进行高校管理。社会公众一方面则通过高校参与系统来监督、评价高校管理,实现高校社会化管理,接受社会监督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信息与资源服务系统享受高校提供的服务,进一步扩大高校社会化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因此,网格化管理平台可以设计为如图2所示。
3.网格化管理流程协同设计。
由于网格化高校管理业务流程相对较为复杂多样,因此在梳理、整合不同业务流程基础上,可以将业务工作处理归结为:业务获取、业务分配、业务处置、业务核查、业务反馈、业务评价、业务归档等7个步骤。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简化高校管理业务工作。7个步骤均是业务工作的关键点,减少了任一环节都有可能影响业务处理的完整性,而增加环节又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加大业务流程的复杂性。(2)规范高校管理业务工作。有了这样一个规范化的业务流程设计,就可以将多样复杂的业务流程进行统一处理,既可降低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也为基础岗位开展业务工作降低了难度。(3)提升高校管理业务工作效能。7个步骤作为一体式的流程,只要把握好业务工作中的这些环节,就能实现业务事件处理的流水线式操作。
4.基于云服务的环境支持设计。
高校网格化管理区别于一般的高校管理,具有管理数据量大、业务动态性强、用户多的特点,所以,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来构建一个云网共联的云服务支撑环境,实现对人、事、物等各类信息的集中管理与服务。各部门(学院)、科室(系部)和岗位(单元网格)作为“云端”通过网络接入云共享数据中心,通过云共享数据中心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开展高校网格化管理服务。未来随着高校内用户的增加及其业务的扩展,可在云端动态地配置存储、服务和网络等资源,实现动态扩展需求。而在数据和业务流程项目成果安全方面,可以考虑利用数据加密认证技术、网络物理隔离技术和虚拟防火墙技术等来确保系统安全。
三、结语。
实施网格化管理是高校信息化改革工作创新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作者在调研了当前网格化社会管理和高校局部管理网格化的工作内容、工作特点、业务流程和信息化现状后,提出了四级管理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并据此设计出基于云服务的网格化管理平台。这一平台的运用将实现高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实效化和信息化创新,为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保障。
(三)。
一、面向教学创新,构建知识管理新模式。
(1)高校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学校,最主要的区别是高校具有教学、服务、科研这三位一体的功能,其中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传授知识、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的学校。高校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进行创新,所以它最主要的任务是应该通过了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来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内容包括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些是在教学过程和教学体系中进行创新改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高校的管理新模式要达到教育创新的目的,就应该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发展方向的全局考虑,必须在各个方面对教学资源给予重视,达到创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进行创新性教学。只有实现教学知识创新并把创新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知识管理,更好地进行教学知识资源的积累与共享。高校要发展必须要进行教学创新。只有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而且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的今天,新知识也层出不穷地出现,这些都促使着教学内容的.更新,这样才能够及时将新知识、新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现代教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现代教学的发展。教学创新应该得到高校的鼓励与支持,同时高校也应该引导教学创新。在进行教学研究或者课题研究时,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在进行扶持时在一定程度上向教学创新倾斜,注重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变,能够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高校还应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那些教学创新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众所周知,创新就像投资,总会带着一定的风险,所以高校应该尽量减少对创新过程与创新方法的约束,在创新过程中要允许失败的发生,达到保护高校成员进行教学创新的积极性的目的。高校还要重视引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使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3)改变高校组织结构,建立学习型组织。我国高等教育正不断走向大众化,高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也增加了高校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高校的组织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知识经济的要求已经不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能适应得了的,新的组织结构在知识经济的促使下产生,所以有必要通过建构学习型组织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学习型组织需要培养一种漫布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之上,高校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来加强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对人才资源进行管理,要加大财力投资,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形成持续学习的理念与机制,从而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团队学习氛围,使学生受到激励,从而将学习能力转化为创造能力,提升自身的素质。
二、保障构建知识管理模式的措施。
2.1资源保障。
为了保障知识管理模式的形成,高校应该采取建立教学知识库的措施。因为高校教学知识库为教学创新提供重要基础和源泉,是高校知识管理基本资源的来源,为高校管理提供保障,只有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学知识库,才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对教学进行创新。高校教学知识库要做好课件、案例、教学参考资料这些基本的教学知识资源的组织与整合,在此基础上建立知识导航系统,为学校成员更好地搜索知识提供快捷的服务,让使用者利用知识的效率得以提高。教学知识库不能因循守旧,而要随时更新,促进新陈代谢。为了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应该让学校成员有下载与教学有关的资源的权利,并让他们能够在电子讨论系统中进行自由的交流与讨论,在系统上写下他们的实践经验,在讨论数据库中进行存储,以便需要的人查阅使用。虽然没有人对教学知识库的构建设有硬性的要求,但是高校在构建知识库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在符合通用标准的同时又要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使自身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适应市场需求的要求下作出适当的调整。教学知识库的资源应该包括各个方面,不能仅限于高校内部,这样不利于高校成员获得完善的教学知识。所以在教学知识库中,不仅要能够检索校内的资源,还要能够对校外的资源进行检索,这样才能真正使高校教学知识库成为交流学问与共享的宝库。
2.2技术保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知识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将网络环境作为硬件基础。高校应该利用互联网,构建校园数字化网络,完善校园网络体系,使高校知识管理的途径更为方便。高校在构建数字化网络的过程中,应该将管理显性知识与管理隐性知识同时进行,建立显性知识库,如建立教案、教学案例、授课录像等,有利于显性教学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建立类似“知识地图”的专家系统,使学校成员在解决问题时能寻求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校成员有更多的解决难题的渠道。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在运用知识管理的模式对教学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存在的各种原因,高校知识管理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但随着人们不断地探索,这些问题都是能够克服的。高校进行知识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了知识资源的不断积累与传播,为实现教学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的课程资源共享已日益成为一种趋势,高校教师是课程资源共享中重要的一环,是课程资源共享成果的应用者,其共享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从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三个维度对高校教师的课程资源共享能力进行了建构,希望能就教师课程资源共享能力的探讨来为课程资源共享效果的提高寻找一个入口。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共享高校教师。
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高等教育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个日益增长的国际现象,其开放共享、知识公益的理念已被大规模地推广应用。高校教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主体和受益人,其课程资源的共享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下文将从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个维度来建构我国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课程资源共享能力。
一、创新能力。
对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来说,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朽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同信息的倾听者、接收者和处理者,这就意味着,高校教师作为一种活的、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高校教师的创新,也就没有课程资源的更新,课程资源的共享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这就是所谓“在创新中共享”。共享时知识、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又可以成为滋生创新思维的“温床”。课程资源共享本身只是途径,不是目的。高校教师之间共享知识和经验的直接目的在于传播创新知识,激发创新思维,从而产生更多创新成果。如果没有创新做支撑,不以创新为目的,课程资源的共享本身是很单薄的。
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范兆雄教授在《课程资源概论》中这样定义:“课程资源是指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所需的一切。它包括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内容和材料”。由此可见,课程资源不是现实的课程,而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构成课程的形态,即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或者说是待开发性。只有经课程管理者和实施者开发、利用和管理,课程资源才可能转化为显性的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把理论上属于课程资源的要素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扩展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外延,源源不断地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素材和动力支持。因而,课程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有多少课程资源可以共享的问题,也就是共享内容是否丰富的问题。如果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对滞后,共享就会因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无从谈起。因此,科学有效的开发是高等学校课程资源质量和数量的保证,而较高的课程资源开发水平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应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直接取决于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技能水平。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技能的提高应基于以下两点。
1.要适应角色的转换,树立起主体意识。高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课程开发不再只是课程专家的专职,作为课程实践者的教师理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高校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这种变化的理解影响到他们能否积极热心地参与课程的开发。高校教师只有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参与课程开发的意义才能快速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调动起自身参与的主动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课程开发中去,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挖掘更具鲜活生命力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工作,进而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2.高校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各种外部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价值,也要重视自身资源的开发。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内容和一种“活”的课程资源,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也与课程资源开发密切相关。因而高校教师在开发外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创造性,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与促进,在交流经验、共享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还担负着发现新知识的任务。任何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的突破带来的都将是课程资源的增长,进而为共享提供后备资源。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开发模式要求高校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学习者和发展者。在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都是教师重要的工作。科学研究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的知识,从而扩充教师自身具体的课程知识资源,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出教师素质中有待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教育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资源就是信息技术资源。多媒体教学软件资源和互联网网络资源是信息技术资源的重要形式。网络这一信息传递载体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和互动便捷的优势。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还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交流、共享的操作平台,它的出现让课程资源的共享有了质和量的飞跃。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未来高校课程资源共享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的共享成为可能。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诸如上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打破了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将个性、准确、最新的信息随时随地提供给任何一个人,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总的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也使课程资源的共享更加快捷。
如何跟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更好地利用丰富的共享信息资源,这无疑是对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是实现共享的基础,对共享的质量、方式和效率有重要影响。高等教育呼唤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呼唤着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掌握教育理论,又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高校教师产生。因此,身处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
综上所述,要提高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高校教师责无旁贷,应破除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加强教育观念的转变,采取开放、合作和创新的积极态度投入到课程资源共享中来,不断挖掘各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加强自身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积极推动课程资源共享的实现。
参考文献。
[2]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4。
[4]刘国昌.谈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教学研究.,11(33):65。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六
1.脸上总带着微笑,对待学习对待生活也总是拥有一份好心情,不怕困难,不怕麻烦,与同学们相处融洽,你的好心情能感染大家,大家都喜欢你。
2.平静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微笑着面对各种困难,能与各种不同性格的同学和平相处,能够容纳别人的缺点。专业学习勤奋努力,学习成绩优秀。
3.善于与上级沟通,善于整合资源为己所用,有相当强的组织能力。本学期成功的组织了几次较大型的活动,从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强。
5.对学习对工作态度总是认真努力。因为每一件事情都是尽心尽力去做了,所以心想事成也是理所当然的。与周围的同学相处融洽,和大家的关系都很好,对不好的东西能敬而远之,独善其身。
6.待人和气,与人为善,与同学们关系融洽。对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能投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能长时间的专注地进行思考和实验,专业学习学有所成,蓝球场上也有很棒的表现。
7.善良、文静、认真、积极。专注于专业学习,这一年来专业素养提高很快。能为他人着想,凡事自己努力克服困难,积极乐观的面对各种困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专业学习有长足进步。
8.性格直爽,有一说一,善良诚恳,关心周围的人。真诚的把同学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为同学的不幸着急。专业学习认真踏实,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特长,综合素质强。
9.外表文静,内心热情,善于与人打交道,思维灵活,不拘泥于常规。简单的完成一件工作并不能让你满意,总是要想出创新的方法去完成工作,你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本专业最聪明的学生之一。
10.善良、诚恳,认真。对于大学三年的时间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在学习中不断加深了对自己、对本专业的了解,从而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争取。
11.外表文静,内心热情,总是拥有一份好心情,总有笑容。你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有稳定的目标,有自己努力的方向,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情,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显著进步。
13.善良、文静、认真、积极。专注于专业学习,这一年来专业素养提高很快。能为他人着想,凡事自己努力克服困难,积极乐观的面对各种困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进步。本学期获得国家助学金奖励。
14.认真而勇敢的女孩子。能够平静对待挫折,努力克服眼前的困难,积极面向将来。学习上积极主动,生活中与同学和睦相处,能为他人着想。
15.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迅速的投入到新专业的学习中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迅速的赶上了同学们的进度。生活态度积极,脸上常带有笑容,大学生活过得积极健康向上。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七
【内容摘要】教学能力是评定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推进国家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进程。然而,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能力显得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此现状,以高中体育课程新标准为指导,对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其发展策略进行探究。
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要将新的教学理念注入自己的思想,积极寻求新颖的教学方式,由此来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研究也表明,高中体育教师只有顺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社会培养高品质的人才。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课程开发,了解学生的基本素养;再者教师应该具有专业性、智谋性的教学能力;最后,虽然体育教师教课内容属于体力活动,适应新课程教学的体育教师还应该具有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其上几个方面内部指标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体育教师,从而构成了整个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体系。可知,将整个体系进行优化、健全、完善,是我们体育教师需要致力的伟大事业,以达到国家体育教学事业的欣欣向荣。
(1)不过分依赖学生的体育兴趣,各项技能全面发展根据实地了解,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过分依赖学生的体育兴趣来安排,这从表面上看,老师看似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进行教学,为学生减压,以培养学生的坚持运动的意识。但是,这样按照大多数学生兴趣来进行的体育内容的选择,却损害了少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程不断落实的背景下,体育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有更大的权力。有些教师把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的项目直接抛之脑后。例如使大多数学生头疼的田径项目,很多学生认为其枯燥无聊、负荷量大,提不起兴趣。所以有的体育老师在上课时不再进行田径内容的教学。然而,学生体质却没有向着体育老师预想的方向发展,反而是大幅度下降。因此可知田径教学如同楼房的地基是整个体育教学的基础,它拥有自己的独有特征,这是其他体育运动不可代替的。田径项目能够对学生的耐力、灵敏度、力量等进行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还可以培育学生顽强、坚持的品质。从田径运动这一项体育运动去想那些被体育教师扼杀的体育项目,有好多虽然不受学生欢迎,但是却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影响,既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又要结合体育项目本身的特征,做到最优质的选择,建设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2)正确理解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不要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地位”。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句话看作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接触、共同进步的过程。老师在体育课上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亲身践行,两者在同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但是,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上却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如大力度地提高学生的主人公意识,降低教师的存在感,甚至缩短老师讲解的时间,体育教师必要的教学内容的传授也被视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主动权。如果这种现象广泛出现的话,那又何谈师生在同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又何谈在教师的引领下,更好地发展自身。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体育老师的引导作用,调整师生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3)加强体育教师师资建设,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贯彻落实新课标、推动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更好的教学培训。对于体育这门学科来说,体育教师是进行课改的重要的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好和不好直接关系着着体育教学的质量。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学校一定要将教师培训放在首要工作。对此,我们需要在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培训,让体育教师掌握新颖且高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心理的培训,让老师正确的面对体育课程,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只有这样的才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去掌握新课程,对自己的教学才会更有信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把新课标、新内容与以前的内容优势进行整合与互补,并且需要进行在不断地上课教学中,去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好地迎合新课程的要求。以达到亲身经历,言传身教,同仁相互交流活动,共同成长的新光景。
(4)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基础技能,改善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一项课程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意义,体育课就是一门非常关键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门教学,它开有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自我保护技能,还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从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对人际关系与体育道德两方面的认知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视度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除了身体素质训练外,还应该包含道德、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教师应该增加“实战训练”,例如:球赛、事件模拟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从中体味蕴含的人生哲理,就像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计得失等等。总之,高中体育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在课程的新背景下,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落后的教学形式,积极地向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学靠拢,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体育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尽贤赖天德.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j].中国学校体育,20xx.
[2]唐宏明.关于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现状的几点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八
从目前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招聘机制来看,高校在招聘时更多地注重对青年人才科研能力的要求,却鲜少对青年人才在教学能力与素养方面做过多的考察,对于青年教师是否有能力胜任教书育人这项神圣的工作也未作评估。而对于绝大多数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由于此前并未系统地受到过教师职业技能与素养的培训,无论是教学实践经验还是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都较为缺失,这一点恰恰成为了其从事教师工作的桎梏;其次,目前各类人才称号、科研项目及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日益成为衡量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对于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样的评价标准无疑将会给其带来科研工作、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青年教师自然会将工作后的多数时间放到科研工作上,力求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却没有过多的精力去钻研自身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因此,入职初期的教学技能与素养方面的培训显得更为重要;第三,就青年教师自身来说,新的工作岗位意味着身份的转变,但思想与心态上并未与身份同步改变,需要有正确系统的指导与培训。与其他从业人员一样,高校青年教师亦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不同的是,他们的身份在一夜之间发生了180°的改变――从被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显然,这一转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的,特别是对于之前从未有过教学经验的高校青年教师。
课程改革与完善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而有重大意义的工作。然而对于青年教师自身来说,则更多的是一份职业。现阶段很多高校入职教育都是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开展的,课程设置广泛但不甚系统。而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宝贵的入职教育时间往往是他们整个职业生涯当中最重要的汲取知识与经验的阶段,他们对于这份职业的未知与迷茫更多地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得到解答。因此,高校入职教育的开展应当更多地立足于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入职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完善。
(一)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责任,同时又要引导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解决价值观问题,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并不断精益求精,更谈不上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修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教师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还远没有成形,同时在道德观、世界观等方面亦没有足够的经验与积累去引导即将要面对的学生。此时的他们迫切需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来帮助自己树立正确良好的师德品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进而做到身体力行。随着研究性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标准无疑也在提高。然而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多高校在入职教育时往往将重点放在了教学技能的培训当中,而对于有着决定性意义的职业道德教育却不够重视,无论在课时安排还是培训形式上都差强人意。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入职教育在今后的课程改革当中,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绝不能“形式化”,而应当在整个入职教育过程中设置更多的课时与课程形式,这对于青年教师乃至整个高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来说,意义远比教学技能的提升来得重大。
(二)职业规划指导。
教育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更多的是一份职业,很多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都是充满理想与活力的,更多的是想要将这份职业当作终身的事业去奋斗。然而,刚刚走出校园的他们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与实践经验,往往难以用全局务实的观念来审视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对于教师职业的了解甚少,也是很多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只有立足于学校与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有计划地制定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才能够在后续的职业生涯中有的放矢、少走弯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同时又能够有效地克服职业倦怠,减少工作中的阻力与挫折,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保障。因此,在入职初期对高校青年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整个入职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在现阶段的很多高校入职教育过程中,关于青年教师职业规划的部分却鲜少被提到,有些涉及到的部分也仅仅是提醒青年教师要在入职初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到底应该如何去规划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却没有进一步的阐述。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即使意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却因为阅历与经验的缺乏而不知所措,入职教育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在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关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部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青年教师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三)教学技能培训。
研究性高水平大学已经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竞相追逐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青年教师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门槛也随之越来越高,而这道考核他们能否进入高校的门槛并不是教学技能,而是他们的科研能力。然而,当他们成功踏进高校,等待他们的却不仅仅是科研工作,教学仍然是占据他们多数时间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多数有着高学历和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并未受到过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实践经验几乎为零。因此,为了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踏上讲台,从事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几乎每所高校在入职教育时都会将大部分时间放在教学技能的培训上,其中最典型的做法就是请高校中有着丰富课堂经验的优秀教师代表为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技能的讲解与传授。然而,课堂教学毕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仅仅靠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青年教师需要的不光是经验的传授,更多的是实践的锻炼。就这一点来说,让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直接上讲台授课显然不现实。目前,一些高校开展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则是一个值得借鉴与推广的做法。通过模拟的微课堂,可以让青年教师最为直观地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同时以竞赛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也更能激励青年教师在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中找到更为适合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方法。这样就可以实现经验与实践的结合,使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得到教学技能的培训与提高。此外,在现阶段的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还有一点是值得探讨的。
目前的高校教师入职教育模式往往是将当年同一批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组成一个班为单位进行培训。然而,这些青年教师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今后将要任教的学科自然也不同。理工科课程具有系统严谨、逻辑性强的特色,而文科的课程又具有温婉细腻的独到之处。在此前提下,显然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技巧也不尽相同。将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放到一起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显然并不合理。因此,在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过程中,在进行到教学技能培训的环节时,应考虑将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分组进行教学经验的传授与实践,以求达到更为明显的培训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入职教育迄今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入职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并没有更多地站在青年教师的立场去考虑。而就青年教师自身来说,入职教育对于其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启蒙环节,他们对于教师职业的认知及对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提高,都寄希望于入职教育当中。因此,在今后的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应更多地立足于青年教师的需求,不断完善培训机制,这对于青年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乃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九
(一)高学历与多方向。
学历是教师渊博的一种特别的象征称谓,高校教师学历的高低直接可以体现出其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高低。通过访谈部分了解得知,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占比例较大,部分在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学位排序为硕士学位占第一,其次为学士学位,第三为博士学位,。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学位获得情况来看,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均受过高等体育教育,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多于本科所学体育方向不一致,研究方向较多,技能水平一般,授课课程项目多不是自己的专长,缺少专业运动员水平技术展示。“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加大高学历青年体育教师技能水平的培养力度。
(二)专项技术分析能力偏差大。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是体育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一部分教师由于其所授课程门类较多,与其研究方向不一致,对其项目技术分析了解甚少,多数青年教师需要进一步学习专项技术分析,虽在本研究方向技术分析尚可满足教学现状,但不能很好的利用较高技术数据分析仪器进行研究型教学,不利于体育专业学生专项课学习。部分教师文化水平较低只会用通俗的白话对其项目进行技术分析,专业专项技术分析能力较低。专项技术分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授课质量,也会影响学生对本项目的求知欲,应加大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项技术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辅助练习少。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数是长驱直入直逼本次课授课内容,只注重于重点难点的教学,忽略了导入课的学习和专项辅助练习,辅助练习是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某项技术的敲门砖和垫脚石,少了这一步不利于学生学习技术学习的效果和对技术的理解,不利于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授课。体育教学中应加大教学辅助练习的量,但要控制量的大小,注意量变到质变的这个临界值。
(四)教学方案撰写陈旧。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案,在保证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应该根据所授课的特点大胆创新,如健美操、体育舞蹈和武术等。应该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充盈自己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和教学目标等级化,不能一味的陈旧呆板。现代的大学生是放飞思想的一代,是网络时代的冲浪者,“低头族”成为了他们的特定称谓,如何在授课期间让他们忘掉“低头族”,高校青年体育理论课教师的又一重要课题。
(五)青年教师培养形式较为单一。
通过访谈了解,极少数学校会每年公派青年体育教师去进修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青年体育教师的工资收入不高,个人消费去培训的教师几乎没有,多数学校是以校内自培,在校内以听课形式学习老教师或者是相关教师的授课手段、方法等,之后并作以评价,此做法只是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其次为说课比赛,此种形式培养非常有助于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较少,获奖机会微乎其微,多数不参加校级说课比赛,积极性不高直接降低了说课对青年教师教学培养的效果。
(六)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受限。
现如今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各省采取了网络远程培训这种形式进行的。为了提高报名教师的积极性,校方规定必须完成培训,不能按时结课的教师将影响其职称的评定,这一规定使得大批青年体育教师放弃培训机会。另有一个原因是课程内容受限,可能是网络课程刚刚开始,各课程不太完善,如只有大学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缺少专业的专业技术科的课程。通过对技术科的教师访谈了解,他们多数愿意学习自己专项课,而且很想通过远程这种形式学习专家们授课的新方法、新手段和了解本专项发展趋势等。可见技能课教师在这方面的求知欲较强,应进一步完善各课程的网络授课内容。
(七)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是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源地之一,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由于体育课程的授课特点与其他课程有别,技能课程较多,技能课需要学生在身体上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这就要求我们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必须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和团结向上的这种精神,积极主动的通过教学传播体育正能量,为学生在校求学期间的增添精神上的助力。
二、结论。
各高校领导部门应完善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规章制度,增加在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进修的机会和经费,突破培养形式单一这种局面;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辅助练习等方面,应该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本专业前沿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采用适当的手段方法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十
摘要:近年来,高校体育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对体育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老师具备符合要求的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以下介绍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分析了高校体育实行课改的必要性,探究了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要求。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目前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科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主要能力。老师在具备新课改需要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工作,能够使所培养的学生及时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要求,能够加快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因此,课程改革视野下探究分析高校体育老师教学能力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所谓教师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具备科目教学的专业能力,进而又有教师职业能力之称。职业能力是老师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制定教学计划、设定教学目标以及完成教学任务中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特征。从中可以看出,理论知识和技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老师要想提高职业能力,就要在兼具两者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在高校体育中,老师的教学能力要具备一定条件,其中,技能和知识是必要条件,心理和生理是支持条件。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能力又可以细分为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分彰显职业魅力和优势[1]。
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专业性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新形势课程改革的影响下,高校体育学科作用与以往传统的体育学科作用相比具有多元性,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只是侧重培养学习者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现如今,高校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在提高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够丰富学习者的理论知识,培养学习者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当今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了促进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高校体育实行课程改革是极为必要的。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较为漫长、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较为系统,在进行每一阶段的课程改革时,都要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学校的发展方向相协调,进而当前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的改革能够促进社会正常、有序运行[2]。新课改中明确指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以调动学生参与性、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目的性培养。从中能够看出,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方向越来越明确,学生参与新课改体育课程学习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能够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我国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社会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加快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3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要求。
3.1驾驭教材的基本能力。老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尊重学生发展差异性和新课程标准为前提,进而老师要对体育学科的教材进行全面掌握、细致了解,有侧重的梳理教材知识,在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传统高校体育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于体育理论知识,老师基本是照本宣科,不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传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于体育技能,老师经常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体育动作练习,老师在教学中占据着绝地的主导地位。新课程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老师能够将体育教材的理论知识熟记于心,并且能将理论知识活学活用,与以往相比,老师的教学角色实现了从传播者到指导者、参与者的巧妙转变,在充分开发教材资源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进步,进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及时完成,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良好实现。因此,高校老师只有具备驾驭教材的基本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才能寻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3]。
3.2组织教学的基本能力。由于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效果,就需要老师发挥自身的组织教学能力。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授课,虽然课堂学习井然有序、课堂管理比较有效,但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会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会逐渐削弱,不利于学生自由发展。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老师鼓励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对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的培养。老师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能够合理分配自身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关系,老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老师能够有效组织体育教材,即有意识的将教材进行由繁到简、有难到易的组织和转化。此外,老师还能为学生有序组织体育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到活动的乐趣、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4]。
3.3融合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目前,教学改革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科间的融合和渗透。因此,老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要加强自身综合知识的积累,巩固综合知识的学习基础,这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跨学科问题,而且能够拉进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树立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老师要想着实提高自身的融合学科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各个学科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融合与统一。老师在进行融合学科学习之前,一定要正视自身在某一学科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对知识进行及时补充学习,同时,老师要自行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融合学科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老师掌握融合学科知识以后,要巧妙的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来,进而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3.4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现如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信息科技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较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老师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参与体育教学。备课阶段,老师要运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图文并茂的ppt,根据需要适当插入视频和音频,进而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后阶段,老师将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总结、体育评价等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据记载、文字信息储存。老师提高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能够优化体育教学效果。
3.5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是高校体育老师从事教学事业的基础,教学研究能力越高,老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越强,反之,教学研究能力越低,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就越弱。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不注重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只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算达成教学目标。现如今,老师在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同时,还要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老师具备教学研究能力,不仅能够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培养优秀人才[5]。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老师在教学中要想发展教学能力,一定要重视驾驭教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融合学科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这五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课程改革视野中发展体育老师教学能力,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及时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十一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一、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怎样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独生子女不可独处”,要让独生子女从“独处”的环境中解放出来。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分组练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分组练习能够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得优、差生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有利于改变独生子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在山东省教委公布的1985年至1995年全省学生体质调查结果中,显示我省中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宜采用。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身体素质虽然是通过人体各种基本活动和动作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但也是人体内在综合机能的集中反映,因此,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儿童少年来说,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十二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给国家培养更多能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同时吸引大量外国优质生源到我国接受研究生阶段教育,服务于国家外交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通过各种形式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要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置。”
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体系和模式,不同层次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国际化项目形式较单一,受益学生范围小,来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少,生源质量还有待提高,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尤其如此。
―、全球学生国际流动情况概述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国际间的学生流动(studentmobility)日益频繁,但流动目的国仍然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2013年发布的权威信息,2011年,全球430万国际流动学生选择的流动目的国中,赴美、英、澳、加、法、德六国学生数占53%,其他所有国家占47%。国际学生的大量招收给上述六国带来了丰厚的‘‘外交红利”,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招收国际学生的学费收入缓解了本国政府对国民教育财政投入的压力。同时,大量招收国际学生给本国高校创造了长期稳定的多元化校园文化氛围,与将其本国公民培养成全球公民的目标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双向流动,成为了新兴的留学目的国。韩国提出要使其国际学生人数在2020年达到20万,并为此在签证政策、奖学金、质量保证等方面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日本也计划到2020年使其外国留学生数量从目前的13万人扩大至30万人。马来西亚政府也通过向外国学生提供奖学金、放宽勤工俭学政策和移民政策等优惠条件,吸引留学生。
二、国内离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新趋势。
1.研究生全球流动更加频繁。
2014年,我国留学生输出人数约为50万人,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地位。根据国际教育协会iee发布的《2014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数据显示,2013-2014学年,留美中国学生人数总计有27.4万余人,其中40.3%学生攻读本科,42.1%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与此同时,来华留学人数逐年递增,2014年,作为亚洲第一大留学目的国,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留学,较2013年增加了5.77%。其中,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人数仅占4.8万,约占全部来华留学生的12.73%。来华外国研究生的增多,与中国学生一起进行学习和科研活动,对校园国际化氛围的形成大有裨益。
2.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形式更丰富。
与以往相比,研究生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除赴国外继续攻读更高学位外,利用寒暑期学习短期海外课程,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项目或学分互换项目,到国外进行一学年或一学期的交流学习、课题研究或实习,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等多种交流形式在我国高校广泛开展。
3.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发展迅速。
通过国外著名高校在中国建立校区,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优质课程等方式,学生不出国门,用更少的花费就可以接受国外高校相同质量的研究生教育。
4.研究生师资国际化程度逐步提升。
外教的聘请不再仅限于语言类专业,担任专业课外教数量增加,国外院校高水平学者教师来华短期授课次数增加。同时,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本国教师数量逐年提升,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了师资保证。
5.学生个人对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
除政府及高校的统一规划和布局外,更多的研究生向往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国际化教育,参与国家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三、南昌大学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现状。
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作为江西省内留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学校非常重视国际化办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8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除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及江西省支持选派优秀研究生赴国外学习外,也为在读研究生设立了出国深造奖学金。结合学科优势,学校成立了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中德研究院、中法中心等,并与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成立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选派优秀研究生赴合作院校或实验室与国外导师共同进行科研项目。学校重视通过合作办学项目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19%年,与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合作举办了硕士层次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项目。截至目前,已有1000余名学生通过该项目赴法留学。设立南昌大学奖学金,广泛招收硕士和博士来华留学生。注重利用已有国际交流与合作资源助力于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如我校人文学院在国际交流学院及海外两所孔子学院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基地,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前100%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经验,30%具有海外教学经历。当然,与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数量少,形式单一,学生受惠面小,双语或外语授课硕士课程少,来华外国研究生数量和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欠发达地区高校提升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策略与建议。
1.大力推动与国外顶尖高校在线教育。
除少量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学校资助项目外,对于普通研究生来说,无论是出国进行长短期学习,还是在国内就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其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有较高要求,这也是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研究生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以及国外名校提供的远程教育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在线优质课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可以尝试利用有限的教育国际化经费购买类似教育产品和设备,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2.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和国外优质师资引进计划。
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一方面,我们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大外籍教师特别是专业类外籍教师的聘请力度。另一方面,应有计划地选派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深造和开展科学研究,并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建设相结合,加强对紧缺课程师资、骨干师资的培训。出台激励措施鼓励这些归国教师开发双语或外语授课课程。南昌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进行了深度的合作,每年互派师资进行深度的科研合作,特别是在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方面签订了年轻教师的联合培养与继续深造的合作协议。
3.结合学校学科优势,深化合作办学项目的深度和广度。
注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和内涵建设,着眼长远,真正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相应学科的发展作为合作办学的首要任务。南昌大学的临床医学作为优势学科,具有大批的高层次人才在南昌工作,通过这批高层次人才与国外顶尖高校合作,从而能够结合本地优势与国外高校的先进教育资源,打通临床医学类留学生从本科至硕士、博士的贯通式培养模式。
4.大力招收优质外国留学生,增强学校国际化氛围。
结合学校学科优势,通过开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外语授课课程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前来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加强中外学生交流,增强学校国际化氛围。通过与国家教育部、外交部、省外办等政府机构的合作,南昌大学与多个国家的省州政府签定了留学生外派计划,吸引了南非、约旦、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其专业覆盖面涵盖了医学、工程、语言、经济,以及基础科学等各个方面,多元的文化碰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有不少留学生在汉语大赛、专业竞赛中崭露头角。
五、结束语。
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总结其过程,因为授课语言的制约,我国在制订相关政策时不可完全照搬英语国家发展模式,而应借鉴一些官方语言非英语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成功经验。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出现了一种新的态势,即学生流动更加频繁,国际化形式更加丰富,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日益迅速,师资国际化程度逐步提升,学生个人对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曰益高涨。南昌大学作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所综合性高校,在学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削减本科生数量,2020年研究生数量占全部学生数的1/3”的目标下,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对学校的发展尤为重要。但因为基础薄弱等原因,目前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议采取大力推动与国外顶尖高校在线教育,有计划地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和国外优质师资引进计划,结合学校学科优势,深化合作办学项目的深度和广度,大力招收优质外国留学生,增强学校国际化氛围等措施,使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得到更大的持续发展。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十三
教什么?有时候会困扰我们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首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特别是新课程推出后,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放宽对教学内容的限定后,给体育教师带来的疑问是——教什么?体育课的制订需要根据不同年段的水平特点、教材特点、气候特点以及不同教材搭配等情况来综合考虑。其次,在确定教材后,要明确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要坚持实践性、灵活性、综合性的原则。再次,需要明确每个教材的教学计划。例如,蹲踞式跳远这一教材,应该划分为几个教学课时,每个课时应安排什么教学内容,不同内容的重难点是什么,这些都应该明确。最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一些内容也会占据体育课的课时,如何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材中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有较大的调整,除身高、体重、肺活量、50m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的共性指标外,高中各年级组还有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1min仰卧起坐(女生)、1000m跑(男生)/800m跑(女生),我校将该内容作为体育课成绩的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较好的时间保证,符合教材选择要符合本地区的特点。这是我们要知道教什么的问题。
2怎么教。
怎么教?这是教学策略问题,当我们定好教学内容,就考虑用什么方法来教会学生所要学的内容。教师在处理一个教材时,更多的是关注教材本身的重点难点,针对教学重难点来设计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手段和方法。怎么教,更注重教师对教学手段的掌握,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技巧的领悟,理论指导实践的倾向更浓。在教授女生行进间双人传接球第一次课时,一般都会把学生的脚步动作作为重点,把脚步节奏和手脚协调配合作为难点。围绕重难点设计教学手段,一般都会考虑由易到难,由徒手到持球,由走到跑,由慢到快。练习方法依次有:
(1)2人走动中徒手传接球练习;
(2)2人跑动中徒手传接球练习;
(3)2人走动中传接球练习;
(4)2人慢跑中传接球练习。但是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单个练习时,看不出有什么不妥,但是当最后完整练习时,女生的带球走现象很明显,前面设计的徒手、慢跑等练习形同虚设,练习中还是要反反复复强调,教师教得烦累,学生学得茫然。这对于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就会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常考虑,在不多的教学课时里,能否有更好的方法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呢?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笔者对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改变。练习方法。
(1)原地正面提膝传接球练习;
(2)原地小跑正面传接球练习;
(3)左右侧向原地小跑传接球练习;
(4)行进间传接球练习(由慢到快)。这个练习手段的变化,使女生带球走的现象大有改观,因为这个练习从头到尾都在用节奏的方式,来刺激学生传接球时跨步接球,上步传球的脚步节奏,当学生适应了这个节奏,在行进间练习时就较少出现带球走的现象了。在强化了脚步动作和节奏的练习后,让学生进行慢跑中传接球练习,这个练习当中也会出现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因传球路线的不稳定而出现停顿或走步现象,但是在前面脚步动作和节奏练习的基础下,学生对脚步节奏熟悉,对运动中的传接球有了适应,教师在讲解和对比原地与行进间传球路线的不同后,学生一般都能够较快地调整传球线路,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更明显地体现教学效果。
3怎么学。
于素梅《体育学法论》一书中定义:体育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为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等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策略。学法有听讲法、观察法、模仿法、练习法、提问法、讨论法和展示法等。在日常教学中,怎么教的问题探讨得较多、较深,因为涉及教师层面较多,教师比较关注;但是怎么学涉及学生层面较多,模糊性更强。怎么学的问题总觉得是一个“黑箱”,我们教学中知道学生会遇到一些学习困难,但是不太容易解决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因为,人的大脑不象一张光盘,刻录什么内容就能输出什么资料,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当我们将一个动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经过自己的视觉表象,输出所学的动作各异,在学生头脑中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我们为之困惑的“黑箱”。但是,这个学习的“黑箱”肯定有迹可寻,可以从外显的行为方式来判断学生内隐的认知策略。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会、学得好,这是我们教师必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学法的探讨开始在部分教师中热衷起来。怎么学是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的关键。这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纽带——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最有力的环节。学法指导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能够较好掌握动作技术。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知道学生学习的策略,了解动作表象的加工过程,是进行有效学法指导的关键。学法指导可以多种多样,其来源可能是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能是从别人那里借鉴的方法,也或者是经过讨论研究总结出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学生练习过程中,他们的动作反应了其在学习中对动作的理解和技能习得的反馈,根据这个经验,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听讲,如运用不同的语气,提高学生听讲前的注意力;如观察教师动作前,要求学生重点观察哪一部位;如模仿动作的时候增加情景设计,提高学生对动作的理解等。要让学生互相学习,学会互相评价来提高对动作的认识。以情景教学为例,在学习抢篮板球的卡位动作时,如果教师先预设比赛场景动作,模拟比赛画面,那么抢篮板球的卡位动作也就很自然地体现了,这比简单的设计起跳时机,练习跳抢篮板球的动作对学生运动表象的刺激来得更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做动作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对动作的把握。一开始学生可能对卡位动作不熟悉,教师根据前面的情景教学,再讲解动作要领,就便于学生对动作的顺序和结构的关注了。然而动作要领讲解即冗长又不利于学生记忆,教师就应该在学法指导上下一番功夫,让学生简便记忆动作。如编顺口溜:取位准、下盘稳、身贴紧、合理顶,用“准、稳、紧、顶”4个字形象地将卡位的整个要学的动作归纳其中,学生从视觉表象转化为运动表象就更加容易,学习就更加简便,效果就更加明显。教法是学法的基础,学法是教法的智慧表现,而连接教与学的学法指导,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提高教学效果的法宝,值得很好地挖掘与开发。
4学得如何。
学得如何是教与学结合的成果,是检验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学法指导成功与否的最直接的显现,教与学所围绕的最终结果是学习效果。如何评价学得好坏,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考量:首先,要看教师对整节课的预设,从教学目标来判断教师是否了解学情,是否能正确定位该教材的难易程度。例如,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初步掌握某个动作,那么对学生学会技能动作的要求就低;如果是较好掌握某一动作,那么对学生学会技能动作的要求就较高;如果是熟练掌握某一动作,那么学会该动作的程度就更高了。其次,要看学生学习目标,也就是学生最后所学动作是否完成了学生自己所要求达到的程度,他们对课的体验是轻松愉快的,还是沉重有负担的。再次,要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学法指导是否合适,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是否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有没有亮点和创新之处等。经常听课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触,某个教师的课上得很好,很成功。在反思、探讨的时候发现,课上得好,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某一动作时,很有方法和手段,学生能很快理解和有效模仿,形成了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风格,这是很让人羡慕和敬仰的。笔者身边就有这样优秀的教师,经常对这些教师感慨地说:“一直在模仿,却从未能超越。”所以,学法指导是应该值得重视和开发的,未知的东西多,却有无限的“风光”在其中。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十四
1.1现状。
当今,高校教育逐渐得到普及,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院校对高等数学教学培养的重视度各不相同,尤其是普通院校或是应用型较强的院校,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且部分同学的数学基础较差,学习重点方向不同等原因,使得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数学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减少了对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让学生认识到高数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削弱了学生对高数这门课程学习的热情,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高数知识的理解;学生只能通过最笨的办法获得知识,这样的教学培养不仅不利于高校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1.2原因分析。
1.2.1教材原因。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途径,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向标。现阶段高校高等数学所使用的教材虽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修订,可是仍旧过分注重理论本身,对理论如何使用、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等内容的讲解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运用的实际能力。这样的结果:一是影响了教师的授课重点,二是让学生从心底觉得数学没用,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1.2.2教师原因。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多半来源于教师,因此,教师是培养学生高等数学应用能力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授课特点为照本宣科,教材如何编写教师子就如何讲解,教材忽视应用型这一特点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讲解也忽视应用性。
1.2.3学生原因。
学生缺乏数学应用意识,直接反映在动手与实操上,建立熟悉模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建立数学模型是解答数学难题的最好方法,它不仅便于教师讲解,而且也便于学生的理解。但是,实际情况是只有教师讲解了学生才会明白,让学生自己建模、自己解决却有些难度。因此,教会学生某个习题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1.2.4应试教育的影响。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通过考试可以让学生、让教师了解到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欠缺,而且也有一部分学生和老师过分强调考试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从潜意识内告知自己:只有分数才能证明自己。这种错误的意识很难衡量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学生的关注点只会放在应试上而不是能力培养上。因此,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检测办法。
2.1教学内容改革。
2.1.1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对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与各个专业的学科要求紧密结合。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从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结合该专业对数学的实际要求,在课堂上尽可能选择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案例,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所在;也可以向学生抛出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改变对学习数学的片面看法,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还能在专业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在专业学习和应用中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2.1.2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
数学建模的宗旨在于能够用数学的思想,通过分析,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简化,用数学方法和手段,形象刻画实际问题。而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的增强,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训练,可以通过举行比赛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还增强了数学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将理论知识充分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有效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2.1.3尊重差异存在。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巩固知识的前提下,为学生选择一些较为综合的、需要多个知识点整合的题目,联系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老师应积极鼓励,增加学生信心,对于学生疑惑之处,耐心的为学生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结构,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2教学方法改革。
2.2.1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向学生传递积极情绪,改正学生对高等数学的错误认知。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对学生专业的了解,将数学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专业课中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应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另一方面,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改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老师的详细讲解和悉心教导下,同学们能够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慢慢克服学习高数上的困难,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2.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在对教授内容时,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抽象的内容用比较形象的方式,由浅入深讲解,使得深奥的理论简单化。通过对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关系的讲解,使得学生对内容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只有对基本理论充分掌握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足够的自信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在对内容进行讲解时,不仅要讲解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对知识的背景和具体应用进行讲解,结合专业知识,建立起新的关系,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可以举一反三,加强数学应用能力。
2.2.3用发展的观点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数学,摒弃原有的教学方式,要按照现代方式,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具体来讲,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或理论时,可以联系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寻找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似之处与独特之处,我们要用较为系统的理念审视传统的课程内容,从新的角度出发,对于联系较为紧密的概念或知识点,要整合在一起,通过系统的分析,寻找最佳突破口。在对问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设备,如多媒体等设备,用生动的方式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形象地刻画出来,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得更多的'知识。用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不仅要改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还要应用现代技术,为学生讲述实际生活中对数学的要求,增加学生才干。
2.3教学模式改革。
2.3.1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对高等数学的教学,主要针对理论性的知识,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实施。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选择多样的模式进行教学。上课之前老师要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全面的备课,掌握教学重点、难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教学模式,如可以通过问题探讨、合作探究、类比分析、多媒体演示等的方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课程。通过多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数学实验课,要学生通过实践,提升数学建模能力,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数学应用能力。
2.3.2积极鼓励学生。
要想学生充分掌握高数知识,增强数学应用能力,不仅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学习,还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在专业实践中数学的应用中,学生都会面临很多难题和困惑。在学生迷茫的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打消学生的逃避心理,对于难以下手的部分,进行提点,增强学生的克服难题的信心。在为学生进行习题讲解的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教育,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下手,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剖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耐心指导学生解题。通过每一次的练习,每一次的克服难题,帮助学生增加解决问题的经验,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快乐,巩固知识,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3、结语。
现阶段,我国高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受到了教材、教师团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考试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方面的建设较弱。该研究在分析了高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三方面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希望可以引起高校的重视,改变高校的教学理念,逐渐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促进学生向着综合、全面、应用型方向发展。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十五
体育即指身体的教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体育成绩综合考量一个人的体能状态和素质发展,所以,体育是专业而持久的运动。突出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展现我国综合实力,参与国际政治的外交手段。专业素养是指某个专业领域内在的知识、规范和要求,是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道德作风和修养意识等方面。良好的专业素养应该是由专业、全面、高效、奉献、乐观、用心等这些关键词组成。不止是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教学能力,更要求全面的个人素质。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则注重专业预备教育和入职辅导教育以及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过多限制于职前教育,所以,导致高校体育教育难以实现终身化和现代化,根本无法适应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新课改教育即是全球化教育,也是专业化教育。它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课改的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队伍中却不断出现道德失范和专业缺陷等问题。面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改革,高校教育更应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我国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忽视文化知识和师德教育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还连连出现道德失范和素养不足的课堂丑闻。拜金主义与社会诱惑不断地侵蚀着个别教师的心,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积极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修养不仅是教育新课改发展的工作任务,也是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师道德修养的唯一途径。首先,在新时期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专业修养即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专业素养的建立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完成。其中专业素质是外在因素,师德修养是内在因素。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所以教师专业素养的建立不可能只靠外部因素的影响,还需通过内部的因素起作用。其中,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通过反复学习和锻炼就可达到标准,而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却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师德和能力。其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具备师德的教育。高校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培育基地。高校的体育教师则是这一教育的倡导者。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不仅广泛影响在校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影响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新课改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变被动为主动,结合课改精神,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完善教学能力和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自我教育,以传递正能量为己任,发挥师德修养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二、新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体育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素养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把高校体育教师根据课改目标规定教师教学变革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专业要求,转化为体育教师的内在价值追求和教育思想自觉,进而发展成为自身的体育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实现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以及师资队伍。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了两个方面。具体而言,一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即指教师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操、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二是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即指教师在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礼仪谈吐等方面所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指教师的教育思想或实施教育的思路。高校体育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理解和学会应用为主,改变传统教授或应试教育,开启互动平台,给予学生展现自己训练成果的机会。如今所说的体育新课改亦指阳光体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体育新课改也要求体育教师加强专业技能和师德修养。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对高校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改革。因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被赋予了新课改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在与学生交往中以专业技能来开发学生智力,以思想品德来塑造学生品格。一个具有专业素质和高尚师德的体育教师必定会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做出贡献。
(二)知识结构。
高校体育课程不止要创新教学,更要提高体育素养,在更高的体育领域进行研究。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教育的修养,对体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不断反思,使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不断成熟。体育是集合人体所有运动技能的综合学科,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理论,要训练标准动作,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彻底熟悉,还要对人体机能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完美的训练效果。只有具备全面的体育教授经验和体育理念,才能设计出具备体育精神和文化的教学课堂,没有体育精神的课程设计也同样无法引导学生的运动意识和体育意识。
(三)综合能力。
随着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具体而言,一是教学能力;二是.教研能力;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水平。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国际先进的教研意识和现代体育的教授经验,深刻理解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精髓,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能状况,与学生沟通合作,了解其需求,发挥其才能。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实现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培养专业的体育素质和高尚的师德修养。
教育重在育人而非教人。体育又是一门身体力行的学科,一个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运动员,若是没有清晰的思路和专业的知识一样无法获得胜利,更何况是一个不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所以,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厚实基础,更应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譬如现阶段社会上出现负面教育新闻,有些学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责任心,他们的行为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更给教师形象和社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思想逐渐蔓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随之下降,师德修养也开始令人担忧。为了重塑教育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势在必行。高校体育教师要摒除不良思想,宣扬正能量,以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为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
(二)加强文化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体育教师要学以致用,将个人文化素养和师德修养融入教学设计中,将正能量和优秀品德传给学生。还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和体育理论,提升自身在文化和专业方面的造诣。其中包括了高校体育的教学理论与艺术概论以及课外辅导的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学习新课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依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改革要求,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原则,利用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相结合来制定以人为本的教学计划。组织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道德理论。以教书和育人为教学标准,在掌握体育教学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利用师德情感感动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品格。
(三)学会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
面对新课改,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新的体育教学理论,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不断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高校方面要抓好教师课改培训,引进先进体育设备,提高教学条件,总结工作方法,搭建平台让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中激发自我提升的愿望。具体而言,一是学会利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来指导体育教学,并借用科学的教育规律来创新教育模式;二是学会利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丰富学生的头脑,并借新课改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学会利用职业道德的爱心去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篇十六
摘要:剖析了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立大学体育联盟设想以及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途径和合理制定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计划、制定合理与规范的奖励机制等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引言。
大学城建设的兴起,给高等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大学城建设的理念,打破各高校师资管理中的自我封闭状态,改变教师“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员不流动、余缺不互补”的现状,充分挖掘高校中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潜力,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切实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剖析了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师资现状,并提出成立大学体育联盟设想及其具体措施。
1.师资数量分布。
截止6月(本文调查截止时间均为206月),本研究的福州地区大学城8所高校共有165位公共体育教师,各校具体人数情况见表l(其中男教师115名,占总数比69.7%;女教师50名,占总数比30.3%)。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扩招和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校学生数急剧扩大,使得大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到,全国高等院校当量生师比应达到1:14。
按照这一标准,福州地区大学城各高校体育部均有差距。因此,体育师资数量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2.师资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人才群体结构中不同年龄成员的比例、构成状况hj。任何群体中不同年龄的人员组成,是群体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群体效能的发挥。一般来说,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较为合理。各级职务的最佳平均年龄,一般认为助教为27岁,讲师为32岁,副教授为40岁,教授为50岁。
从表2可知:教授年龄较合理,但数量较少;副教授的总体年龄偏大,所占比例较合理,但各校分布不均;讲师的年龄和数量总体较合理,但部分高校讲师年龄总体偏大,如福建工程学院、福州大学和闽江学院;助教的年龄和数量总体也较合理。
3.师资职称结构。
教师职称结构是指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相应的教学职位称号的结构。它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学校人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它是人才群体的要素之一,也是衡量人才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
在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165位公共体育教师中,正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之比大致是1:1820:10(见表2),与国家职称结构比例标准1:3:4:相当,显示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职称比例总体较理想,但各高校之间的比率不均。
4.师资学历结构。
学历是由学校或国家承认的表明受教育者受教育状况的标志j。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舒尔茨在其《人力资本说》中指出:人才开发如果以学历为标准的话,那么学历层次与脑力劳动能力之比是25:1,大学:中学:小学比例是25:7:1。以国外大学为例,德国要求大学教师都要有博士学位,加拿大规定大学教师都要有博士学历,而美国,助教一般由研究生担任。截止底我国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毕业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1.3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3.49万人,约占教师总数的6.55%。
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师资的学历学位总体偏低(见表3),这种状况与国家要求高等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人数达到40%的差距较大。从统计中发现:8所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非常不平衡。
5.师资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是指教师中各专业教师所占的比例。目前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共有l0种专业(见表4),表面上看专业结构较合理,但各校专业结构中所占人数比例非常不平衡。篮球、足球、田径专业在各校师资队伍中占大多数比例,而其它专业所占比例较少,有的高校就1到2个专业,不利于新时期高校满足学生“三自主”的体育教育发展需求。
6.师资学缘结构。
教师学缘结构是指队伍成员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的毕业高校、所学专业等类型、层次、分布等方面的构成情况l6]。合理的学缘结构应是“远缘杂交”,也就是说,一所高校的教师应来自五湖四海,而不应出自同一“源头”。教师来源的杂交,有利于不同学术风格和思想的相互渗透和竞争,活跃学术气氛。
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学缘结构较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体育院校和部分师范院校,但是比例不太合理,福建师大、集美大学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过大。如果按照地区统计,福建以外院校毕业的仅占25%,有些高校几乎清一色的福建师大或集美大学毕业生。这样的学缘结构不利于大学城高校体育教育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不利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
7.教师科研能力与职后培训。
从收回的问卷数据统计来分析,从以来,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每位公共体育教师人均发表数3.7篇,其中核心期刊人均0.2篇。在调查中还发现,教师发表数量分布很不均匀,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公共体育教师从20以来没有发表,也有五分之一的公共体育教师在一年当中发表2篇以上。从教师承担的课题来看,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共承担校级课题23项,省部级课题11项,国家级课题4项;但有将近90%的教师(包括高级职称)没有课题,教师整体科研意识薄弱。在职后培训方面,大多数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晋升职称,而出于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之目的的比例非常少。在学历学位深造、裁判晋级等方面,参与的人数也很少,表明福州大学城高校前阶段对公共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不重视。
8.高校的奖励机制。
师资队伍要优化,必须要建立激励机制。从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165位体育教师收回的有关“您对奖励机制的重视程度”的问卷统计分析可知,将近80%的体育教师重视奖励机制,但是大学城高校现行的体育教师奖励机制存在制定不规范,条款不明确、不分明等问题,形成了教师迫切需求与奖励机制滞后的矛盾,影响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成立大学体育联盟,实现教师资源校际共享要摆脱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分布不均匀的现状,最好最快的途径是实现教师资源校际共享。教师资源校际共享就是要打破师资管理中的自我封闭状态,改变教师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员不流动、余缺不互补的现状,充分挖掘重点高校中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潜力,合理安排他们拿出少量时间和部分精力到其他普通高校去兼授课程、指导研究生、合作科研、帮助那些层次较低的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要实现教师资源校际共享,必须设置实际负责运作和管理监督的专门机构,由某高校牵头组织福州大学城高校讨论成立“大学体育联盟”的方案事宜,并根据自愿的'原则,成立“大学体育联盟”,.并挂靠在福州地区大学城某一高校或挂靠在福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大学体育联盟由董事会和办公室组成,董事会由大学城各高校体育部领导组成,办公室人员由负责牵头的高校体育部指派。董事会主要是决定共享的目标和政策,审批共享的规划与计划,制定共享的内容与方式、共享的程序模式、共享的保障等;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各校的关系和落实共享事项,通过与有关学校职能部门和体育部的紧密协调,把共享事宜落到实处,并对实际推进情况进行监督。
(1)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内容。
通过对专家发放问卷与访谈来设计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校际共享的问卷内容指标,并经效度与信度检验之后发放给大学城高校体育部领导、公共体育教师和大学生,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校际共享的内容是:跨校上体育选修课、跨校担任教练、跨校做专题讲座、跨校担任体育指导员、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及统一开设体质弱势群体课程。
(2)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方式。
通过对165位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15位体育部领导开展了有关“请您选择福州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有可能实现跨校共享的方式”问卷调查。有85位教师选择短期聘任,占总数的51.5%;有92位教师选择临时聘任,占总数的55.8%;有85位教师选择双职聘任,占总数的51.5%;有24位教师选择人才租赁,占总数的14.5%;有23位教师选择人才借用,占总数的13.9%;有13位领导选择短期聘任,占总人数的86.7%;有12位领导选择临时聘任,占总人数的80%;有10位领导选择双职聘任,占总人数的66.7%;有5位领导选择人才租赁,占总人数的33.3%;有4位领导选择人才借用,占总数的26.7%。然后请专家根据体育教师与体育部领导的选择确定福州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方式。专家一致认同:短期聘任、临时聘任、双职聘任是福州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实现校际共享的可行方式。
(3)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保障。
首先,人事制度改革是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实现校际共享前提保障。通过推进教师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实现全员聘用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实现校际共享提供了政策保障,体育教师可以在大学城内的高校合法流动,体育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能力跨校上课,使体育教师“人尽其才”;大学城内的高校根据本校体育教育的需求情况,对紧缺与热门的体育专业教师,通过招聘和聘任方式引进人才开设需求课程,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对体育教育“三自主”选择的需求,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
其次,开通校际巴士是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实现校际共享的交通保障。根据福州大学城发展的前景,今后校与校之间必将开通环绕校际之间的公共巴士。校际间交通便利,有利于各高校师生交流,有利于满足师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上需求,也有利于投资方益回报,为大学城高校教师资源共享开辟绿色通道。
再者,实行联合学分制是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管理保障。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重要特点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在实现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之前,由福州大学体育联盟召集8所高校构建统一或相容的联合学分制,并签订《福州大学城体育选修课联合学分制》;在校际学分的互认上,各校应积极主动实行大学体育联盟确定的相关学分互认或相互转换的方式,保证学生在课程选修时,各校都予以认可,学生拿到规定的学分后准予毕业。
最后,教师人事考核与奖惩也是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激励保障。实现教师考核制度,有利于高校对教师的管理,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在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实现公共体育教师资源校际共享的过程中,教师被输入高校聘任,输入高校必须根据共享教师工作态度、出勤情况和工作效率三个方面对聘任的教师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必须本着民主原则、实事求是原则、重视实效原则、坚持统一标准全面考核的原则以及考核与奖惩升降相结合的原则,并且把考核的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对成绩突出的,给予一定的荣誉或物质鼓励;对失职违法但又末构成犯罪的,追究责任,分别按情节轻重给以恰当的惩、处罚。
2.合理制定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高校必须合理制定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鼓励现有的教师攻读更高的学历,或规定年轻的教师在评定职称时必须获取硕士学位,否则不予以评定。在引进人才方面,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不仅要强调学历、生师比,而且也要强调学缘、职称及年龄结构,争取做到一举多得,尽快摆脱目前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学缘结构不广、年龄结构偏大的现状。
3.制定合理的、规范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
必须要求各高校制定合理的、规范的奖励机制,既要鼓励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又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和科研,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潜力,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服务。
三、结论。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大学城建设的理念和目标,鉴于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生师比偏大、年龄结构偏大、职称结构不合理且不平衡、学历结构偏低、学缘结构不合理且不平衡、专业结构不全且分布不均、科研能力较差及奖励机制不规范等现状,本文认为成立福州地区大学城大学体育联盟很有必要,可以使高校打破师资管理中的自我封闭状态,改变教师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员不流动、余缺不互补的现状,充分挖掘高校体育骨干教师的潜力,合理安排他们拿出少量时间和部分精力到其它高校去兼授课程、横向科研合作,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其次,各高校要通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引进计划、制定合理、规范的奖励机制等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大学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建设,切实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