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通用15篇)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工具,能够提高课堂互动和学习效果。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教案样本,希望对教师们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篇一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____、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____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____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____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____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____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____。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____。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____(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____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____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篇二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活动:成语故事表演。
【找一找】。
1.从课文或参考书中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列出目录。
2.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则成语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
(1)写故事稿。
(2)饰演故事中a、b、c……角。
(3)尽量想办法准备一些辅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服装等,请参考课文插图)。
2.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演讲各自准备的成语故事。
【议一议】。
1.谈谈你参与活动的感想。
2.从你饰演的人物的立场、角度谈谈对所演讲的历史故事的看法。
3.这则故事变为成语,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评一评】各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励为主,让所有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篇三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篇四
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
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最终瓦解。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探讨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夏、商两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夏:约公元前2070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然后让学生归纳夏、商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夏朝,公共权力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权力。
补充:“公共权力”的理解。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让学生看书理解“方国联盟”的定义然后选择性补充: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司马迁作《史记》,夏、商、周三个王国的兴衰便被描绘成大一统王朝的更迭。其实,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
为了处理商人本族及方国之间的关系,并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实行“内服、外服制度”
(2)内服、外服制度。
教师有选择性补充:成汤建国后,为了奖励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战的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
所谓的内服官就是在当时商都郑州任职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个诸侯国当驻地大使的官员。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商都郑州是商王自己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亲自委派官吏对辖区内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一样,是“内服”官吏。内服官中职务的政务官,是为商王出谋划策的“相”,又称“阿”、“保”、“尹”,如成汤时期的伊尹、武丁时期的傅说等,他们都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常常为商王决定国家大事。王朝中所有仅次于相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而是对高级官吏的泛称。
另外,商朝还有“三公”这样的官职,但在成汤时期还没有设立,因为它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所以并不常设,是属于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还有很多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等等。
在成汤灭夏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诸侯国跟随他并肩作战。建国后,成汤在商都郑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国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诸子和其他贵族封为诸侯,他们就属于“外服”官。这些外服的诸侯都要接受成汤的封号,成为商王朝的臣子。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记载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规定了诸侯和贵族的等级和地位,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诸侯也是有可能成为商朝政权中的高级官吏,即成为内服官。
各地的诸侯接受成汤的封号,也是要尽自己的义务的:诸侯必须对成汤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进贡大量的食物、珍宝;还要应成汤之召参加或者统领征伐、狩猎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维持封区内的安定和发展。
(3)垄断神权。
目的: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国。
在讲述“分封制”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概括来说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2.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教师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利用本目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的概况。另外,应让学生明确通行亲族与异性封国的差异。
1、宗法制度。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定义: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
(3)原则:西周的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来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而言皆为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义务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其三,各级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宗子——周天子负责。这种宗法统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在这种双重统治之下,官吏与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4)实质: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得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统治。
(5)工具:礼乐制度。
注:此项让学生自主看书,合作讨论,进行归纳。
板书设计。
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夏:公共权力。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2)内服、外服制度。
(3)垄断神权。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2、封邦建国。
3、宗法制度。
(1)、目的。
(2)、定义。
(3)、原则。
(4)、实质。
(5)、工具文章来源。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篇五
(1)广东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韶关的“马坝人”,距今约12.9万年,该远古人类化石的发现有力证明了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
(2)佛山的西樵山古石器遗址是我国华南地区至今发现的一处石器时代大型开采石材和制造石器的场所。在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发现的多个遗址中,都发现贝壳,因此称为贝丘文化遗址。通过对贝丘文化遗址的了解,有助于了解我国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农耕渔猎文化。
(3)广东的手工业丰富多样,主要有冶铁业、陶瓷业、酿酒业、榨糖业、制葵业(新会是的葵乡)等;粤绣、佛山剪纸、广东象牙雕等是广东民间工艺的瑰宝,其中粤绣、湘绣、苏绣、蜀绣并称为全国“四大名绣”。
2.三大民系。
(1)广府民系:广府民系主要由古越族与中原汉族融合而成,方言是粤语。
(2)潮汕民系:方言是潮语(是由闽语和古越语融合而成),
明清时期潮汕方言成为独立次方言。
(3)客家民系:方言是客家话(是在中原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也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4.建筑工程。
(1)灵渠是世界上第一条船闸式人工航道运河,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2)客家围龙屋是我国经典民居之一。
(3)开平碉楼是中国第35项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广东的首个世界遗产项目。
(4)广州陈家祠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
二、古代广东。
1.秦:属南海郡,郡治在今广州(当时称番禺)。
2.汉:汉武帝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从此广州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确立。
3.隋唐: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可达波斯湾。唐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4.北宋: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2)在清代,广东的冶铁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清朝实行闭关政策,1757年(乾隆年间)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广州十三行。
(4)明朝戚继光率军开赴广东等地,连续重创倭寇。
(5)明朝后期,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租借澳门。
三、近代广东。
1.重大事件。
(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2)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抗英。
(3)1842年,《南京条约》将广州开辟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将汕头、琼州开辟为通商口岸。
(4)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立继昌隆缫丝厂,是广东第一家民族企业。
(5)1911年,孙中山、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6)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
(7)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三大政策;1924年5月,黄埔军校建立。
(8)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建立了国民革命军。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从广东出发。
(9)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湃建立广东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2.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活动。
(1)洪秀全: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1851年1月11日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3年,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强盛时曾占领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2)邓世昌:中国清末海军爱国将领,广东番禺人(今广州市海珠区)。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捐躯报国。
(4)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近代政治家、思想家,领导了戊戌变法。
(5)梁启超:广东新会人。领导了戊戌变法,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主张,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史学家。
(6)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人民音乐家。先后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院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回国后创作了《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
(7)詹天佑:南海人,中国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他是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和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8)冯如:恩平人,中国第一架飞机制造者、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他于1910年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并驾机参加国际比赛,荣获第一名。被后人誉为“中国航空之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9)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的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军事家。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人,领导了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获“北伐名将”之美誉,第四军亦有“铁军”之称。
(10)叶剑英:广东省梅县人。曾参与筹建黄埔军校,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第四军参谋长。1948年12月至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期间,为粉碎“-”作出了突出贡献。
(11)廖仲恺:广东归善人。曾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参加护法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省长等职。
(12)容国团:广东南屏人,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冠军,他是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13)陈镜开:广东东莞人,他的“开国第一举”以133公斤的成绩,创造了中国运动员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四、现代广东。
1.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
2.1980年将深圳、珠海、汕头设立为经济特区。
3.1984年广州、湛江成为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后来将珠江三角洲。
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改革开放在广东的成就: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
5.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珠海等地考察,发表“南方讲话”,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篇六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族名政权建立者。
1115年女真金完颜阿骨打。
1616年女真后金努尔哈赤。
1636年满洲清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业:课后作业。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篇七
1、掌握美国“冷战”政策的含义、实质及表现。
2、分清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通过分析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及典型事件,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难点:美苏争霸政策变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两幅图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二战中美苏士兵亲切拥抱。)。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展示的这两幅图片,使我们不由地联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对共同的敌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联合起来,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由此,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嬴。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又有一片愁云笼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心头。请看,这是当时两个大国的领导人的话语:
(课件展示)。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1946年)。
(教师引导)这两位人物一位是美国的总统,一位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口出此言,用意何在,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第七单元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课件展示课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学习新课: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学生自主学习)。
1.什么是“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
2.完成下列表格,掌握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三个方面的表现及苏联的应对措施。
资本主义阵营(美)社会主义阵营(苏)。
政治情报局。
经济经互会。
军事。
(二)合作探究。
(课件展示)。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材料二: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予,10%是贷款,帮助西欧和土耳其度过难关。因此,丘吉尔称此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材料三:《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规定:“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可概括为哪个国家的什么政策?
2)此政策的含义和本质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这种政策以何事件为开始标志?
4)材料二中所说的“此计划”是指什么计划,美国给予西欧大量援助目的是什么?
5)材料三,这是什么组织的规定?此组织的成立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老师及时订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对冷战政策的含义及表现有清楚的认识,又做到了学以致用,可谓一箭双雕。)。
[二]两极格局的对峙。
(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______在争霸中占据优势。(古巴导弹危机,美国经济繁荣、苏联改革失败)。
第二阶段:70年代,_____处于优势(占领阿富汗),美国转攻为守(越南战争,美国由于石油价格问题,导致出现经济危机)。
第三阶段:80年代,两国实行相对____战略。(美国债务加重,苏联改革失败)。
结束: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
(二)合作探究。
三个阶段美苏互有攻守,他们的外交政策在每个阶段都有所变化,下面请前三组的同学面对面两人一组,北边的同学是美国的代表,南边的同学是苏联的代表,第四、五小组的同学是中国的代表,请在我的叙述过程中用掰手腕的方式来展示两国争霸的特点,我请咱们的小记者随机进行采访,看各位对两国对外政策产生的变化有怎样的理解。
首先,第一阶段。
(学生表现出美国掰过苏联的样式。)。
小记者随机采访苏联方面: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第二阶段。
(学生表现出相反的样式。)。
小记者随机采访美国方面:
(向美国总统尼克松)。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第三阶段。
(学生们表现出势均力敌的样式。)。
小记者随机采访美苏两国方面:
(向苏联民众)。
(学生回答)。
(向美国民众)。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两极格局结束。
小记者现场采访。
(向中国民众)。
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美苏争霸互有攻守,各有所得。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美苏争霸此消彼长。
(中国民众1)你认为美苏争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民众2)你认为美苏争霸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民众3)你认为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中国民众4)面对全球的这种形势,中国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大家认识到了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到世界的局势。从而也深刻地认识到了美苏竞争,归要结底是实力的竞争。从而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篇八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列宁。
4、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整理归纳历史知识:在学会解释简单历史名词的基础上,应学会整理和归纳历史知识,如学了唐朝的“开元盛世”之后,应该对已学过的中国古代史中的清明政治及其出现的共同原因做一总结。再如,学习了“淝水之战”后,可归纳一下中国古代史上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这样,把散见在不同章节的同一类型的知识组合在一起,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便于掌握和记忆。
另外,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随时把学过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链条,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不断在旧知识的链条上加入新环节,把所学知识编成知识网,长此以往,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按自己的方式组成线、面、体,有利于消化,理解和掌握。如回答“试述唐太宗的政绩”,就是要求从宏观的整体观念去认识唐太宗。它要求把政治上的“贞观之治”以及经济上、民族关系上、对外关系上和文化上有关唐太宗在位时期的成果都回答出来,从而勾勒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整体历史面貌及特征。
养成良好的学习历史习惯。
上课前要提前预习好历史知识,上课时要仔细听历史老师讲课。历史课结束后要仔细复习。
学习历史是一件有趣味的事,不要仅仅为了高考而埋头苦读,要善于放宽历史的视界,在历史的长廊中为自己寻找一个心灵的栖居地,从而做到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篇九
2、古代巴比伦与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与种姓制度。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金字塔建筑历史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分析,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亚非文明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篇十
教材地位和作用。
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中的第二个框题的内容,第八课的主题是学会拒绝,而本框题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可见本框题在本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是教会学生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使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学习,分清社会中的各种诱惑,逐渐形成辨别是非能力,从而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社会中不良诱惑的危害性,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能力目标:
初中生的三观处于哺育时期,对社会认识不够清晰,特别是对社会中不良诱惑的控制力度仍是不够,因此将能力目标定制为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方法,加强对不良诱惑的控制力度。
•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的目标,结合初中的大纲要求,我制定了本框题的教学难点及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各种诱惑,尤其是要认清不良诱惑存在的危害。
教学难点: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重点、难点的依据:学生只有了解身边不良诱惑的危害,才会有意识去避免不良诱惑的侵蚀。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在发育时期,对社会认识不够清晰,尤其对身边的不良诱惑控制力度不够,因此在学会一定的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的基础上,增强对不良诱惑的控制。
•学法。
我们的初中生好动,好奇,爱发表意见,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那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抓住这个特征,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在本框题的教学中,我会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对于本框题的存在的理论知识,学生还不清晰,所以只有通过一定的讲授法,才能使框题的理论观点更加细致化,让学生更易接受理论方面的知识。为了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讲授的过程中会穿插讨论法,也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才能让学生更完善更快捷地了解身边不良诱惑到底存在哪些危害,才能更加全面总结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导入新课:(2—3分钟)。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的切入口和教学内容的连接点,因此我对本框题所创设的教学情景是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我将会给学生讲述一名技巧运动员的故事。
•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分组竞赛和插入短暂的小品。采取分组竞赛的原因,是因为其一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的纪律,其二可以使全体的同学都参与到这个学习活动中,发挥他们的积极主体性。关于小品是对电脑的诱惑,插入这个短暂的小品,是因为这个小品是较接近初中生的生活,许多的学生都面临着这个诱惑,更是有的学生因为抵制不住对电脑的诱惑而耽误了学习。因此对于这个小品,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各种诱惑就在我们的身边。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篇十一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九年级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二次函数和圆是新授课外,主要是综合复习,迎接中考。
四、教学目的:
1、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概念。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理解数据的整理及分析等有关概念,能够计算方差、标准差等,能够用表格或列树状图的方法计算概率,对上述知识作一些简单的应用。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五、教学重难点。
第一阶段(第5周—第12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
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变式题,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要让学生弄懂、会做,书后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也要学生认真想一想,集中精力把九年级和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等重点内容的例题、习题逐题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一味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习题,其效果并不明显,有本末倒置之嫌。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按知识块组织复习,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章节:第一章数与式;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第三章函数;第四章基本图形;第五章图形与变换;第六章统计与概率。复习中可由教师提出每个章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2、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
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每年的中考数学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3、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
如告诉了自变量与因变量,要求写出函数解析式,或者用函数解析式去求交点等问题,都需用到函数的思想,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多做一些相关内容的题目;再如方程思想,它是利用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联系和制约的关系,通过建立方程把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再如数形结合的思想,不少同学解这类问题时,要么只注意到代数知识,要么只注意到几何知识,不会熟练地进行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相互转换,建议复习时应着重分析几个题目,让学生悉心体会数形结合问题在题目中是如何呈现的和如何转换的。
第二阶段(第13周——第18周):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六、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上学期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七、教学进度:
第1周-第2周第二章二次函数。
第3周—第4周第三章圆。
第9周-第10周期考。
第13周专题一。
第14周专题二。
第15周专题三。
第16周-第19周综合模拟训练。
除了以上计划外,我还将预计开展转化个别后进生工作,教学中注重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实际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实习作业。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篇十二
“放飞希望,播种理想”
活动背景:
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有许多幻想,但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通过本次班会,初步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班级学生自信心和班级凝聚力,指导学生初步对自己的人生作一简单的规划,并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
班会目的:
初三是关键的一年,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借助各种带有情感特色的活动,使学生通过放飞自己的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寄希望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育,在心灵上感到震动,在行为上受到促动。
班会准备:
1、召开班委会,确定班会主题,确定班会形式和主持人人选。
2、广泛搜集各类资料,确定班会内容,制作多媒体班会课件。
3、布置梦想墙;请部分同学准备表演节目和发言;布置教室。
4、每位学生准备自由发言的内容——围绕树立中考目标。
班会形式:诗歌朗诵、讲故事、表演、讨论交流、演讲等。
主持人:孙毅杰、庄添悦。
班会过程:播放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主题班会开始。
主持人(女)人生的岁月,是一串珍珠,是一组乐曲。我们走过了懵懂纯真的童年,走进了放射着光芒,蒸腾着热气的青春岁月。青春是人生中最璀璨的一颗珍珠,是最精彩的一篇乐章。青春的我们梦想拥有瑰丽的人生,所以毅然奔向远方。
主持人(合):今天我们在这里“放飞希望,播种理想”
主持人(男):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点燃熄灭的灯。
主持人(女):理想是灯塔,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照亮人生前进的路程。
主持人(男):罗勃朗宁曾说过:人类的伟大不在于他们在做什么,而在于他们想做什么。
主持人(女):福尔摩斯也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什么方向走。
请同学们先来看几则名人关于理想的名言。
1.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培根。
3.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爱因斯坦……。
主持人(男):看完名言,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理想?
(同学们回答引出理想的含义:理想就是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主持人(女):多少人因有了理想而不断地奋斗,最终成了一代名人。下面请听三个名人成才的小故事。
名人成才的小故事:(杨金妤婕、吴春辉、陈勋谋)。
比尔·盖茨的故事。
乔丹的故事。
张朝阳的故事。
主持人(女):听了这些我们熟知的名人的成长经历,同学一定感悟颇深。他们成功了,但是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有目标有信念,所以他们才会不畏困难取得最后的成功。故事中的主人公在理想的指引下成为一代天骄。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也曾“为中华之崛起”这一理想而发奋读书。理想有职业理想,人生理想等等,同学们,你们心中有什么理想呢?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我的理想》(葛玙雯)。
主持人(女):理想是个诱人的字眼。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就像打桩的没有准备。
主持人(男):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了美好的生活。
主持人(男):听完同学声情并茂的演讲后,我不免想到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医生,能够救死扶伤,但不管多大的理想,我们都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立足实际,从最近的一个个奋斗目标做起,我们身为学校的一份子,初三(8)班的一员,一定要争口气,为了父母,为了自己,为了前途。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听听你为自己制定的奋斗初三最后四个月制定的目标。
(同学们谈自己的开学计划和奋斗目标)(10位)。
主持人(男):我想我们的同学心中早就有答案了。
主持人(女):哦?是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同学谈自己的实际行动)(6位)。
同学1: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不让自己有后悔的一刻;。
同学2: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地努力;。
同学3: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为困难所吓倒;……。
主持人(男):是啊,我们必须从今天做起,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而努力;。
主持人(女):对,只要我们从小便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地努力,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主持人(男):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是否注意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下课的时候依旧伏在课桌上仔仔细细地做作业,每次考试前在灯下复习到深夜,他们清澈的眼神,坚定的背影告诉我们,他们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主持人(女):是的,也正是这般的努力使得他们在每次考试获得优异的成绩,在座的你们,是否愿意出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学习经验?下面请一模考试班级前3名同学介绍学习经验(部分同学学习经验介绍)(杜筱芸,庄添悦,冯书馨)。
主持人(男):是啊,成功无捷径,学习当奋斗。初三的学习是辛苦,紧张而又充实的。我们必须从今做起,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而努力。
主持人(女):我们要不断的努力,我们不相信奇迹,但我们相信自信和汗水。我们拼搏,我们收获,把握今天,创造明天,不言放弃的青春,是最美的!我们拼搏,我们精彩,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今天离中考还有124天,你知道今天离中考还有多少上课时间吗?
二月:12天三月;22天四月:18天五月:22天六月;11天。
共85天。
时间不等人,是到了该下定决心的时候了,全班诗朗诵。
诗朗诵《2012年6月,梦想成真》。
主持人(男):美好的理想,不去拼搏是不会实现的。
主持人(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主持人(男):朋友,不去尝试,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能做什么。
主持人(女):不去拼搏,我们什么也做不成。
主持人(男):尝试,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主持人(女):拼搏,会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
主持人(男):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尝试吧,尝试一种新的方法。
主持人(女):让我们努力拼搏吧,搏出一片新的天地。
合:在不断的尝试与拼搏中,我们将会变得更自信,更坚强,更完美!
主持人(女):班会接近尾声,让我们再来听听每天为我们操劳的班主任对我们的寄语吧。
班主任:总结发言。
主持人(男):梦想的旋律已经响起,就让我们对老师、对家长、对自己、对未来做个庄重的承诺吧!接下来,请大家起立,一齐宣誓:
(青春励志誓词)。
主持人(男):承诺是美好的,但是需要行动去实践。同学们,请拿起你郑重写下的梦想卡片,贴在后面的梦想墙上,让大家一起见证我们的理想吧。
主持人(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初三的最后四个月,让我们心怀梦想,全力以赴,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踏上新的征程。
主持人(男):请记住:我的未来不是梦!
主题班会后记:本次班会同学们都表现得很积极、主动,能大胆地畅谈自己的理想,树立自己的信心,看他们自信的表情,听他们充满豪情的语言,我相信,他们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是的,理想是还没有实现的东西,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希望,这要求我们好好把握今天,努力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理想有近期,高远之分,还可以分为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人生理想,我希望同学们不但要有近期理想、职业理想,而且要有崇高远大的理想,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繁荣、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唯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是辉煌的,不朽的。
正在为中考奋斗的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初三的美丽。不要让沉重的书包成为你叹息的理由,不要让挫折的阴影占据你头顶的天空。你可以选择你的感觉。只要有一颗勇敢、乐观的心,你就能从灰色走到缤纷,从失败走向辉煌!生命就是奇迹,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哪怕希望渺小如豆,我们都要坚持,我们也不能轻言放弃,否则我们将永远停滞不前。真正的胜利者,并非是指那些成绩拔尖的状元,而是在我们班里成长起来的乐观、自信、坚忍不拔的同学们。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篇十三
(1)开始的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3)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
(4)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x制统治。
(5)《权利法案》目的: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时间:1689年,机构:英国议会。意义:《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6)意义:见课本。
考点二、美国的诞生。
(1)独立战争的起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5月,北美召开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军队同英国军队战斗,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3)1776年7月4日(时间),大陆会议(机构)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意义)。
(4)1777年,在萨拉托加战役中,美军打败英军,迫使英军五千多人投降。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3年,英国存认美国独立。
(5)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6)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这场战争同时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影响)。
考点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原因: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标志: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狱,掀起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法国大革命的意义:见课本。
(3)1792年,法国废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历称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4)17,法国将军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拿破仑加冕称皇帝,建立帝国——历称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位期间,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对外打击反法同盟,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
(5)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考点四、工业革命。
1、英国(最早)开始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时间),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18世纪六七十年代,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相继问世,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美国人首先造出了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
4、工业革命的影响:见课本。
考点五、殖民统治和抗争。
1、黑奴贸易:在美洲,欧洲殖民者强占印第安人土地种植甘蔗、棉花和烟草等作物,需要大量劳动力。由于当地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和奴役人数锐减,无法为种植园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于是殖民者从非洲大量购买黑人,当作奴隶使用。欧洲一些人看到黑奴贸易有利可图,纷纷加入罪恶的黑奴贸易行列。
2、在贩卖黑奴的过程中,英国人后来居上,奴隶贩子大发横财,许多奴隶贩子赚到钱回国后投资工商业,成为资本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
4、玻利瓦尔:19世纪初,西属拉美殖民地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18起,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从北向南,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玻利瓦尔后来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印度的章西女王。
考点六、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英国的宪章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宪章运动,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第一次政治性群众性的运动。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会,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3、《共产党宣言》: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历史中的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4、巴黎公社: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人民。1871年3月,巴黎人民起义,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资产阶级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对巴黎公社发动进攻。5月21日——5月28日,公社战士同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牺牲了成千上万的战士,这就是历的“五月流血周”。
5、巴黎公社的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烈着后人。
6、《国际歌》作者:是公社领导人欧仁鲍狄埃作词,工人狄盖特作曲。
考点七、美国的南北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国独立以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南方种植园使用了大量奴隶。两种制度水火不容。19世纪中期,围绕着奴隶制度废存问题,南北矛盾再也无法调合。
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1861.4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意义:《宣言》的发表,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转折点)。
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
3、南北战争结束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的总统。
4、南北战争的影响:南北战争是美国历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考点八、俄国废除农奴制。
1、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2、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重大转折点。
考点九、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1869年,明治天皇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这些改革是在明治车年进行的,因此被称为“明治维新”。
考点十、第二次工业革命。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渐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领域。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2、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于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
3、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本茨试制汽车成功。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
4、20世纪初,人们造出飞艇。1912月,美国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飞机今天已经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影响:见课本。
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
1.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
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从初一到初三的历史知识信息量非常大,中考涉及面又广,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记住这些历史知识呢?在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中,为了突破记忆难关,首先我们要反复记忆,持之以恒。
人的记忆是有一定周期性的,学习后出现遗忘是一种正常现象,为了避免遗忘,我们要不断变换角度,进行思考性的记忆。然后学会归纳比较,总结分析,加强对所学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最后提纲挈领,把握全局,即清晰地把握课本内容的连接、线索和事件范围,从宏观上把握课本内容。
3.学会归纳总结。
学习政治和历史不能仅仅是囫囵吞枣似的死记硬背,要学会归纳总结。对于初中的历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所学的历史事件串起来,然后拓展,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进而牢牢掌握课本的内容。
对于初中的政治,可以把类似的热点话题总结到一起,比较他们的不同点,比较他们反映事实的差异。把政治和历史知识点用自己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有助于学习和掌握。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历史。
用比较的眼光学习初中历史。
每个时期的总目标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哪朝哪代,理想都是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发生的目的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是一样的,但事件和事件本身已有了不同的意义,比如,同是改革,商朝的变法成功是什么原因,而清朝改革没进行下去又是为什么。
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初中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篇十四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要点:(1)硬棒。
(2)绕着固定点转动。
三、几个名词。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学生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
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如课本第65页。
(5)分析与归纳: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f1l1=f2l2或f1f2=l2l1。
即:力与力臂成反比。
(6)评估:
a、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如果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小结。
(六)作业。
练习册。
附:课后总结。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篇十五
第2--4周锐角三角函数。
第5周投影与视图和本期内容测试。
第13周查漏补缺,中考考前培训。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上好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0分钟,提高40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5)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6)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7)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8)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9)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10)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三、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及水平。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看书、看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开拓,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
四、分层辅导,因材施教对本年级的学生实施分层辅导,利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保证升学率及优良率,提高及格率。对部分差生实行义务补课,以提高成绩。
五、严格按照教学进度,有序的进行教学工作。用心去做,从细节去做,尽自己追大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六、强化复习指导。分二阶段复习:
(一)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2、按知识板块组织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八讲三角形;第九讲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学;第十一讲圆。复习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二)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讲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