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教学计划(优质13篇)
制定计划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制定计划时要有一定的弹性,适应变化和调整,避免死板和僵化。%20计划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利用时间,避免拖延和浪费。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一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出示材料: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二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在完成了本课的教学活动后,我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
这是一节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历史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比较把握的课文。执教完这一课后,我感到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这方面,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下面简单谈谈我这节课在教学中的做法。
在教学中,我从“清政府”到“中华民国”,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对比中,学生从现实走向沉重的历史,从历史又回到愉悦的现实。
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例,让他们畅谈自己调查了解的以前的事例。这些真实而艺术化的画面、镜头,以境激情,从而取得陶冶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效果。
“回归生活”是我们这门课程所追寻的理念。教学中,我结合当前的热点,设计了“阳光体育计划——2+1活动”,指导学生过有意义、健康、快乐的生活。
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他们体会到了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喜悦。快乐而紧凑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今后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更大。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三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教学过程]。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1、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四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四、相关图片:李世民、唐朝三省六部制、武则天。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方案一:回忆导致秦朝灭亡的史实等,引申出隋朝的灭亡。
方案二:回忆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唐朝的建立:
学生编演小品:“玄武门之变”
学生小组讨论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方案一:讨论:唐太宗和隋文帝的相同之处。
方案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讲述唐太宗的故事。
女皇武则天:
撰写:武则天无字碑的碑文(评价武则天)。
讨论:谈谈你对女皇武则天的评价。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五
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对唐太宗的评价。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六
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新政”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
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
3、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关于“治世”,“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七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的治国方法,了解他对唐朝的贡献,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2.了解“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的个人政治才干。
3.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对唐太宗的评价。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方式等基本知识。采用自学讨论,老师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初步繁荣的“贞观之治”。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难点是评价唐太宗。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唐太宗的治世方针、一系列统治政策和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通过预习能说出“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内容,能够准确的表达,及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既突出了重点,从而也了解决难点。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八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三、贞观新政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3、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关于“治世”,“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九
【重点】唐朝的建立 “贞观之治”
【自学指导】。
一、 唐朝的建立。
1、 说出隋朝灭亡的原因。
2、 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1、“贞观之治”期间在位的皇帝是谁?
二、 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当政期间实行了哪些措施?人们怎样评价她的统治?
精讲透析:
根据所学。
的历史。
知识,
比较一。
下唐太。
宗和汉。
文帝有。
什么共。
之处?
【当堂检测】。
1、唐朝建立的时间: 年;建立者: ;都城: 。
2、唐高祖退位后,继承皇位的是 ,他就是 ,年号 。
两位宰相的称呼。
4、前后向唐太宗进谏(jian)二百多次的著名谏臣是 。
5、唐太宗时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景象被称为 。
6、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她本是 的皇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 。
人称她的统治为“ ”。
7、你能总结一下“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有那些吗?
【自我评价】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学习心得】。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
《贞观之治》这节课主要介绍唐太宗如何采取措施来巩固和维护统治,最后开启大唐盛世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先有学生课本对主要知识进行填空梳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和指导,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容量,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教学的整体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课前的设想,但经过昨天张局长和丁科长的点评,发现自己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
1、从课的设计上还要多研磨。从问题的设计、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的手段设计和采用上都还要再下功夫来研讨,在上课形式上还要加以改进,要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让学生多动手去收集材料、多发言,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课堂要有高度的驾驭能力。
2、教学手段还没有发挥到极致。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课堂的容量,在组织形式上要加强,针对重点知识要反复讲,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刺激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节课的知识。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一
五十集电视连续剧《贞观之治》,在豆瓣上评了五星。编剧之一的孟宪实,是隋唐史研究者。主演马跃,演技一流,加上化妆服饰,活生生就是《步辇图》里唐太宗的瘦版。饰演房玄龄的演员,在《走向共和》里演康有为。饰演长孙无忌的马少骅,是《走向共和》里的孙中山。裴寂与荣禄是同一个演员。李纲就是瞿鸿禨。褚遂良就是张謇。演员高度重合,让我常有串戏之感。每次看到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的对手戏,就觉得康有为和孙中山马上要火拼。
很多观众把拍摄的《贞观之治》与三年前拍的《走向共和》相提并论。这里面大概有演员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两部片子的剧本都相当精彩,而且非常尊重历史。作为影视作品,历史剧并不一定要与史实严丝合缝:《走向共和》里把同治年间发生的李光昭南洋木材案往后拖了二十年,《贞观之治》把宥党仁弘的手诏挪到了高甑生身上。但这绝不意味着历史剧可以是一群二十一世纪的青年穿着仿古风破衣烂衫在横店影视城谈恋爱!历史剧一定要有历史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定要端正。《贞观之治》的服饰、器物、建筑等方面的考证,可以说在国产古装片中出类拔萃。细节方面,观众已经留意到了,比如太宗接见臣下时,有起居郎在旁边记录;写字时左手持卷、右手悬空书写,而不是像通常那样把纸放在案上;用笏板鼓掌,用笏板记录,上朝奏事时看着说;琵琶横抱着弹;丧礼时悬挂的六只瓦罐(我没查到这种布景的出处,想来是有说法的,望有识大侠指教)。当然要鸡蛋里挑骨头也不是没有,如鹿皮说要到中唐以后,才有太宗那种座的款式。至于跪拜,则是双手重叠至于地,身体匍匐,背平。见过几件唐俑皆是如此,并非如剧中双手撑在身体两侧的。
广电总局虽然把《贞观之治》从八十集剪到了五十集(也可能因为太长,不得不剪),使得玄武门之变一段精彩剧情七零八碎,但它毕竟让这正面歌颂“封建帝王”的片子得以公映,简直不可思议。我还以为,广电总局只能允许《甄嬛传》之类百分百符合我朝对“万恶的封建社会”想象的片子出现呢。《贞观之治》大量采用《贞观政要》的材料,而《贞观政要》这部书是在贞观朝后八十余年追记的,本就是为树立楷模有所借鉴而作。电视剧以此为本,更是加重了褒扬的倾向,把贞观朝作为传统政治的范本来描写。贞观朝本就当得上传统社会君臣相得、政治清明、律令审慎的顶峰,经过艺术处理,更是被提炼成了一个纯净的“范本”。这种艺术处理非常谨慎细微,以至于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来,比如剧中对太宗晚年不听劝谏的事一笔带过,对唐军四面出击、猛烈拓边之事轻描淡写,联合新罗征讨高句丽更是只字未提。初唐制度大体沿袭隋朝,隋朝耗竭民力的结果是新朝受益良多;剧中并未特别交代,观众看到的只是太宗君臣改革兵制,宽徭减赋,时时以隋亡为戒。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二
导入:
方案一:回忆导致秦朝灭亡的史实等,引申出隋朝的灭亡。
方案二:回忆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唐朝的建立:
学生编演小品:“玄武门之变”
学生小组讨论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方案一:讨论:唐太宗和隋文帝的相同之处。
方案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讲述唐太宗的故事。
女皇武则天:
撰写:武则天无字碑的碑文(评价武则天)。
讨论:谈谈你对女皇武则天的评价。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三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伟大的治理时期,标志着盛唐时期的繁荣和稳定。在这个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实现了治理国家的目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五个方面探讨贞观之治给我带来的心得体会。
首先,贞观之治是建立在人才选拔之上的。李世民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设立了明经府,用于选拔武功高超的战士。同时,他也注重文治,设立了秀才科,选拔科举人才。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为盛唐时期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这个系统,贞观之治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统治团队,为国家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贞观之治强调兵权制度的改革。李世民重新组织了唐朝的军队,设立了禁军,并下令军队每八年调整一次,以防止军队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兵变和内乱。此外,他还重新统一了军队的编制和福利制度,使军队能够更好地执行各项任务。这些改革使得唐朝的军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战斗力,为国家的安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贞观之治注重法治的推行。李世民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条例,提出了“严刑峻法”的原则。他将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并严格执行。这为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提供了重要保障,使得唐朝成为一个法治社会。法治的推行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第四,贞观之治注重教育的发展。李世民重视教育事业,他修学修讲,注重师徒关系,制定了学校制度,并设立了国子监等重要学府。通过这些教育举措,他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为后世的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教育的推广使得贞观时期的人们能够有更好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国家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贞观之治注重民生的改善。李世民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例如减少农民的赋税和劳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同时,他还注重发展经济,推动商业和贸易的繁荣。这些政策和措施为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和福利,增强了人民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
综上所述,贞观之治给我带来的心得体会是,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选拔、强大的军事力量、公正的法治、良好的教育和改善民生的政策。作为领导者,首先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形成一个强大的团队;其次要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和改革,确保国家的安全;同时要注重法治的推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秩序;此外,还要注重教育的发展,提升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最后,要关注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只有在这些方面都下功夫,国家才能够获得持久的繁荣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