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教学计划(实用20篇)
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时间、提高效率。确定优先级和时间安排是计划制定的重要步骤。小编整理了一些编写计划的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一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在完成了本课的教学活动后,我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
这是一节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历史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比较把握的课文。执教完这一课后,我感到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这方面,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下面简单谈谈我这节课在教学中的做法。
在教学中,我从“清政府”到“中华民国”,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对比中,学生从现实走向沉重的历史,从历史又回到愉悦的现实。
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例,让他们畅谈自己调查了解的以前的事例。这些真实而艺术化的画面、镜头,以境激情,从而取得陶冶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效果。
“回归生活”是我们这门课程所追寻的理念。教学中,我结合当前的热点,设计了“阳光体育计划——2+1活动”,指导学生过有意义、健康、快乐的生活。
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他们体会到了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喜悦。快乐而紧凑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今后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更大。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二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出示材料: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三
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对唐太宗的评价。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重点难点。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三)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创新点。
1.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象资料。
3.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入 新课。有关资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五)板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4.女皇帝武则天。
5.“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五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四、相关图片:李世民、唐朝三省六部制、武则天。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方案一:回忆导致秦朝灭亡的史实等,引申出隋朝的灭亡。
方案二:回忆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唐朝的建立:
学生编演小品:“玄武门之变”
学生小组讨论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方案一:讨论:唐太宗和隋文帝的相同之处。
方案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讲述唐太宗的故事。
女皇武则天:
撰写:武则天无字碑的碑文(评价武则天)。
讨论:谈谈你对女皇武则天的评价。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六
2、能力培养。
3、思想教育。
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
(一)导入。
提问: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隋炀帝的暴政。(过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农民的武装反抗,隋朝官员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6,隋炀帝被杀,不久,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投影简单介绍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庙号太宗。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提问:李世民是怎样登上皇帝宝座的呢?学生回答:玄武门之变。
教师简单介绍一下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多媒体投影展示)玄武门之变发生于626年。6,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李建成曾经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即626年,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有人把这一密议告诉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抢先一步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3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过渡)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627—649)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投影展示)逐一重点分析。
一、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集自鉴录》。
二、任人唯贤,知人善用。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三、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古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
卷七十一。
四、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五、重视教育,完善科举制,培养人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六、不分华夷,民族关系融洽。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
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总之唐太宗能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以农为本,减轻徭赋,完善科举制等一系列开明务实的政策,使得贞观年间(627—649)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过渡)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很多人对他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并归纳一下。(多媒体投影)。
北宋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明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过渡)其实唐太宗对自己的功与过也是有说法的。
(多媒体投影)。
最后教师小结: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辉煌的政绩足以使得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与大臣论治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体的政治局面,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贞观之治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标。
史海拾贝。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三)作业布置。
结合学过的史实来说一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七
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新政”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
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
3、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关于“治世”,“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八
课题第2课 “贞观之治”第1 课时课 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思想方法与人文因素教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贞观之治与女皇武则天。难点:如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给他们一个恰当的评价。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课外作业练一练、填图册。
课后随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学习,看看你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和真实历史到底区别在哪?我们应当如何评价他们?(讲授新课)一、唐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 618年【教师提问】同学们繁盛一时的隋朝是如何灭亡的呢?指导学生看书回答。【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介绍李渊。2、唐朝的建立 618年 李渊 唐高祖 长安【教师提问】1、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6找出唐朝建立的基本要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结合课本,穿插对历史人物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的介绍)【教师归纳】基本上对唐太宗有了大致的了解,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帝王,在每位同学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请你们设计一个与“贞观之治”相关的场景,反映你心目中唐太宗的形象。
似?(汉武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唐太宗之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
学生介绍。
看书、讨论回答。
天。【教师提问】有谁能给我们说说这位女皇帝给你留下的印。
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好的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肯定以历史为依据。(小结)。
教学过程。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九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的治国方法,了解他对唐朝的贡献,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2.了解“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的个人政治才干。
3.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对唐太宗的评价。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方式等基本知识。采用自学讨论,老师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初步繁荣的“贞观之治”。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难点是评价唐太宗。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唐太宗的治世方针、一系列统治政策和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通过预习能说出“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内容,能够准确的表达,及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既突出了重点,从而也了解决难点。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三、贞观新政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3、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关于“治世”,“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一
注:以下为机器生成的文章,仅供参考。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贞观之治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明领导和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在贞观之治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教训,以下是我对贞观之治的心得体会。
首先,贞观之治的成功离不开李世民的明智决策和杰出才能。作为一位明君,李世民以其卓越的才干和睿智的决策,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和派系的私利之上。他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勇于接纳不同意见,让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在国家建设中大显身手。他还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国家的发展,并确保政权的稳定。这些决策是贞观之治获得成功的关键。
其次,贞观之治强调以德治国。李世民特别注重道德风尚的培养和传承,提倡儒家思想,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注重培养官员的品德和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忠于国家、有道德修养的官僚队伍。通过严格选拔和考核,他保证了清廉官员的上位,同时设立了严格的纪律和法规,打击腐败行为。这种以德治国的理念,在贞观之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贞观之治注重发展经济和科技。经济的繁荣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李世民深知这一点。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促进农业生产,支持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倡科技创新。他鼓励农民发展种植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他还修建了一条运河,方便贸易和交通,加速了商品流通。在科技方面,他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国家的强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贞观之治注重外交和战略。李世民善于处理国际关系,通过外交手段保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他重视与邻国的友好关系,积极开展外交交往。他还善于运用武力手段,保卫国家的边疆安全。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平定叛乱,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这种明智的外交和战略政策是贞观之治成功的重要因素。
最后,贞观之治强调民生的改善和人民的福祉。李世民深知人民是国家的根基,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推行减税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他还兴办了济寒食肆,为贫困的人们提供食物和救助。他注重司法公正,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他还重视教育,推动全民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这些措施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社会的稳定得到了保障。
总之,贞观之治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一位领袖,要明智决策,以德治国;要注重发展经济和科技,保持国家的强盛;要重视外交和战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更要关心人民的福祉,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到兼顾,才能实现贞观之治那样的繁荣和稳定。我相信,只要我们从贞观之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我们就能够建设出更加繁荣、稳定和富强的国家。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二
贞观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是唐朝历史中的一个亮点。在这个时期,唐太宗武则天以及李世民等一系列政治家以及文化名人相继登场,共同创建了繁荣稳定的社会景象。贞观之治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本文将从整体展望、政治文化、教育制度、经济发展以及外交交往五个方面,对贞观之治进行探究,得出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可以从整体上审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时期,唐朝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政权的稳定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这个时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中也存在种种问题,如官员的贪污腐败、地方世族势力的强大、农民起义的频繁等。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贞观之治才显得更加有价值和伟大。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贞观之治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和谐与稳定。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贞观之治的精神,努力实现我们自己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政治文化是贞观之治的核心要素。这一时期,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倡尚文化、崇德行。在政治体制方面,推行“贤相制”,鼓励贤才上台执政,而非仅依靠家族背景及贵族血统。这样的政治制度改革为唐朝政府带来了活力,保证了政府的廉洁和高效。此外,贞观之治还极力推崇儒家文化,尊重优秀的儒者,充分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注重文化建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今天,我们也应该注重文化的提升,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育制度是贞观之治的另一个亮点。当时的教育制度非常注重选拔和培养人才。文武双全的太学制度为民众提供了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不仅如此,贞观之治还注重教书育人,推崇“有教无类”的观念,认为教育是人才的根本之道。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注重教育的精神,注重培养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而贞观之治在这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这一时期,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土地制度和农田水利政策,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唐朝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与丝绸之路上各国的交流,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这种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的态度,给我们提供了启示。我们应该关注经济发展,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推动国家和社会的繁荣。
最后,贞观之治的外交交往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贞观时期,唐朝采取睦邻友好政策,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的交往,同时扩大与丝绸之路各国的贸易往来。这种外交政策为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富,也增进了与其他国家的友谊。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外交策略,积极与其他国家保持友好交往,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贞观之治作为唐朝历史上的精彩篇章,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不论是贞观之治整体的稳定与繁荣、政治文化的卓越、教育制度的注重、经济发展的积极还是外交交往的友好,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贞观之治的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个人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三
2、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出示材料: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四
五十集电视连续剧《贞观之治》,在豆瓣上评了五星。编剧之一的孟宪实,是隋唐史研究者。主演马跃,演技一流,加上化妆服饰,活生生就是《步辇图》里唐太宗的瘦版。饰演房玄龄的演员,在《走向共和》里演康有为。饰演长孙无忌的马少骅,是《走向共和》里的孙中山。裴寂与荣禄是同一个演员。李纲就是瞿鸿禨。褚遂良就是张謇。演员高度重合,让我常有串戏之感。每次看到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的对手戏,就觉得康有为和孙中山马上要火拼。
很多观众把拍摄的《贞观之治》与三年前拍的《走向共和》相提并论。这里面大概有演员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两部片子的剧本都相当精彩,而且非常尊重历史。作为影视作品,历史剧并不一定要与史实严丝合缝:《走向共和》里把同治年间发生的李光昭南洋木材案往后拖了二十年,《贞观之治》把宥党仁弘的手诏挪到了高甑生身上。但这绝不意味着历史剧可以是一群二十一世纪的青年穿着仿古风破衣烂衫在横店影视城谈恋爱!历史剧一定要有历史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定要端正。《贞观之治》的服饰、器物、建筑等方面的考证,可以说在国产古装片中出类拔萃。细节方面,观众已经留意到了,比如太宗接见臣下时,有起居郎在旁边记录;写字时左手持卷、右手悬空书写,而不是像通常那样把纸放在案上;用笏板鼓掌,用笏板记录,上朝奏事时看着说;琵琶横抱着弹;丧礼时悬挂的六只瓦罐(我没查到这种布景的出处,想来是有说法的,望有识大侠指教)。当然要鸡蛋里挑骨头也不是没有,如鹿皮说要到中唐以后,才有太宗那种座的款式。至于跪拜,则是双手重叠至于地,身体匍匐,背平。见过几件唐俑皆是如此,并非如剧中双手撑在身体两侧的。
广电总局虽然把《贞观之治》从八十集剪到了五十集(也可能因为太长,不得不剪),使得玄武门之变一段精彩剧情七零八碎,但它毕竟让这正面歌颂“封建帝王”的片子得以公映,简直不可思议。我还以为,广电总局只能允许《甄嬛传》之类百分百符合我朝对“万恶的封建社会”想象的片子出现呢。《贞观之治》大量采用《贞观政要》的材料,而《贞观政要》这部书是在贞观朝后八十余年追记的,本就是为树立楷模有所借鉴而作。电视剧以此为本,更是加重了褒扬的倾向,把贞观朝作为传统政治的范本来描写。贞观朝本就当得上传统社会君臣相得、政治清明、律令审慎的顶峰,经过艺术处理,更是被提炼成了一个纯净的“范本”。这种艺术处理非常谨慎细微,以至于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来,比如剧中对太宗晚年不听劝谏的事一笔带过,对唐军四面出击、猛烈拓边之事轻描淡写,联合新罗征讨高句丽更是只字未提。初唐制度大体沿袭隋朝,隋朝耗竭民力的结果是新朝受益良多;剧中并未特别交代,观众看到的只是太宗君臣改革兵制,宽徭减赋,时时以隋亡为戒。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五
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方法,了解他们对唐朝的贡献。
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
放映有关唐太宗、武则天的影视片断,或阅读与唐朝建立的。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唐朝建立的基本史实,以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
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通过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
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其是否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教学重点。
1.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2.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
恰当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教学流程:
一、春的故事(幼年)。
相传有一年春天,一位父亲带着他年幼的儿子外出春游,遇见一。
位相士,相士看了看年幼的孩子对他的父亲说到,这个孩子“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说完就不见了,回家以后,父亲就把儿子的名字定为——李世民!
师:(设计意图)由故事引出本课核心人物李世民,从而导入新课。
生:怀着极大地兴趣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夏的激荡(青年)。
师:故事中孩子的父亲叫李渊,他是何人?
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是唐朝的第一位皇帝,也就是唐高祖。
师:(设问)那么,在整个反隋和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谁立下了汗马功劳呢?
锐,最终在公元626年的夏天爆发了一场激烈动荡的——玄武门之变。
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选派代表生动讲述玄武门之变。
师:适时播放影视资料,渲染气氛,表现这场“夏的激荡”。
三、秋的丰硕(中年)。
师:(过渡语)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秦王”,两个月之后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第二。
位皇帝,也就是唐太宗。
生:观看唐太宗的画像,感受一代帝王的风范。
师:(布置任务)阅读课文p8,思考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生:迅速阅读课文,快速找出答案。
生1: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生2: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生3: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不同意见。
师:一言概括之,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师:唐太宗将皇帝比作舟,将百姓比作水,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太宗皇帝说道做到,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8—p9,
搜索太宗皇帝的“治国之策”。
生:仔细阅读课文,独立认真思考,
小组成员热烈讨论,选派代表回答问题。
生1:减轻赋税。
生2:戒奢从简。
生3:合并州县。
生4:善于用人。
师: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两个方面解读太宗皇帝的“治国之策”。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七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四、 相关图片:李世民、唐朝三省六部制、武则天。
五、教学过程 。
导入:
方案一:回忆导致秦朝灭亡的史实等,引申出隋朝的灭亡。
方案二:回忆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唐朝的建立:
学生编演小品:“玄武门之变”
学生小组讨论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方案一:讨论:唐太宗和隋文帝的相同之处。
方案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讲述唐太宗的故事。
女皇武则天:
撰写:武则天无字碑的碑文(评价武则天)。
讨论:谈谈你对女皇武则天的评价。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八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伟大的治理时期,标志着盛唐时期的繁荣和稳定。在这个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实现了治理国家的目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五个方面探讨贞观之治给我带来的心得体会。
首先,贞观之治是建立在人才选拔之上的。李世民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设立了明经府,用于选拔武功高超的战士。同时,他也注重文治,设立了秀才科,选拔科举人才。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为盛唐时期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这个系统,贞观之治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统治团队,为国家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贞观之治强调兵权制度的改革。李世民重新组织了唐朝的军队,设立了禁军,并下令军队每八年调整一次,以防止军队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兵变和内乱。此外,他还重新统一了军队的编制和福利制度,使军队能够更好地执行各项任务。这些改革使得唐朝的军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战斗力,为国家的安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贞观之治注重法治的推行。李世民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条例,提出了“严刑峻法”的原则。他将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并严格执行。这为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提供了重要保障,使得唐朝成为一个法治社会。法治的推行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第四,贞观之治注重教育的发展。李世民重视教育事业,他修学修讲,注重师徒关系,制定了学校制度,并设立了国子监等重要学府。通过这些教育举措,他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为后世的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教育的推广使得贞观时期的人们能够有更好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国家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贞观之治注重民生的改善。李世民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例如减少农民的赋税和劳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同时,他还注重发展经济,推动商业和贸易的繁荣。这些政策和措施为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和福利,增强了人民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
综上所述,贞观之治给我带来的心得体会是,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选拔、强大的军事力量、公正的法治、良好的教育和改善民生的政策。作为领导者,首先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形成一个强大的团队;其次要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和改革,确保国家的安全;同时要注重法治的推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秩序;此外,还要注重教育的发展,提升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最后,要关注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只有在这些方面都下功夫,国家才能够获得持久的繁荣和稳定。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九
“贞观之治”,是令中国人永世怀想的一个伟大时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贞观之治,了解贞观之治发生的背景。
在这个时代里,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皇帝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总之,这样一个近乎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首位。但这一切,却只不过是一个骗局。
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6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但唐天宝十四年才垦田地1430万顷。隋炀帝登基时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国力差距可以想见。
隋朝时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纵观历史,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其次,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利在当时,功在千秋。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纵然是真的有什么“贞观之治”,那也是隋朝的功劳。
高履行回答说:去年的人口增长,同往年一样,还是15万户。
李治又问:那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380万户。
高履行道:反正也差不了多少。
李治有点醒过神来了: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啊?
高履行回答:当时的户口总数,是870万户。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
关于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中写得明明白白,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赶尽杀绝了,余下来的人口,尚不足大隋开皇年间的十分之一。而大隋时代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来的足够全天下人食用50年之久的粮食,就构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大唐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可能达到隋开皇年间的50%,而这就意味着,隋帝国时代已经为他们准备了足足100年的粮食。
总而言之,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没太大关系,任何人,哪怕是让隋炀帝再回来,也同样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的社会福利。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二十
导入:
方案一:回忆导致秦朝灭亡的史实等,引申出隋朝的灭亡。
方案二:回忆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唐朝的建立:
学生编演小品:“玄武门之变”
学生小组讨论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方案一:讨论:唐太宗和隋文帝的相同之处。
方案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讲述唐太宗的故事。
女皇武则天:
撰写:武则天无字碑的碑文(评价武则天)。
讨论:谈谈你对女皇武则天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