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所思读后感(汇总22篇)
读后感是展示个人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的一种方式。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进行简要概述,介绍作品的主旨、人物、情节等。其次,结合个人的感受和思考,对作品的主题、情感、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触动。此外,适当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或描写,增加文章的质感和深度。最后,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性,使读后感更具可读性和艺术性。接下来,我们一同来读一些精彩的读后感,希望能给你的读书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启示。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一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这样写道。读罢杨绛先生这篇洗濯心灵的感言,疲惫和浮躁都在文字中乖乖地驯服,顿觉夏日清凉无比。相对于杨绛先生的淡然处世,我们还只是莽撞的小青年。
多少人热衷于追名逐利,找不到心灵与生活的平衡点,找不到欲望与现实的平衡点;多少人忽视了家的真正含义,被物质操纵了心灵,被欲望出卖了灵魂……其实,人生精彩不精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就如大海一样,波澜不惊的时候多,纵然狂风袭来,波涛汹涌,波澜壮阔,也终归恢复平静。生活也亦如此,不必非要轰轰烈烈,不必非要一鸣惊人,不必非要丰功伟绩,只要找到自己价值所在,只要活出生命的价值,就是精彩的人生。保持平常心,保持平静心,保持平和心,一如杨绛先生那样淡泊人生。
第一次知道杨绛先生的大名,是在《围城》附录——《记钱锺书与〈围城〉》里。《围城》自1980年在国内重印以来,许多读者对大师诙谐的语言文字拍案叫绝,引来非常关注。杨绛应胡乔木建议写《钱锺书与〈围城〉》:杨绛略书钱锺书的经历、家庭背景和他撰写《围城》时的处境,并为《围城》做详尽的注解……她的笔触平静而柔和,她注重细节,从容地叙述,娓娓道来。从而引起我对她本人及其作品的关注。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洲东吴大学。1932年春与钱锺书在清华初识,1933年订婚,1935年结婚,两人同去英国留学,1937年秋同到法国留学,1938年秋同船回国。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她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长短篇小说、文学评论和戏剧等,主要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晚年的杨绛一直笔耕不辍,20xx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我喜欢她读她的作品,也羡慕她和钱锺书的爱情,更敬佩她对待人生的态度。回顾杨绛先生的个人生涯中,她与钱锺书既有过在国难当头惶惶不可度日的艰难岁月,也有过“文革”中被作为“资产阶级学者”揪出来批斗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或许杨绛先生这一生最值得自豪的便是她与钱先生的爱,那一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是她和钱锺书相濡以沫厚重的深情,是他们精神上心灵相通,生活中悉心呵护。是这爱支撑了她,是这爱让她甘心付出,因为她知道自己最爱什么,最想要什么。在心爱的女儿、挚爱的先生相继离世以后,杨绛先生的痛楚可想而知。三河里的寓依旧是水泥地、白墙,家具简陋,而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她独自一人在整理《钱钟书手稿集》。整理完《钱钟书手稿集》,杨绛先生为满足女儿遗愿,又以她的视角写出了《我们仨》……她把自己和钱锺书的稿费和著作权都交给清华大学托管,20xx年成立“好读书”奖学金,资助成绩优异却家境贫寒的学生。12年来,这笔奖学金已经累积到近1000万元。
从名门闺秀到文学大家,杨绛先生经历无数世事变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依然保持从容恬然,低调温和,淡泊名利。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二
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一张简朴的木桌,摆一卷微微泛黄的的书籍,伴一杯素盏在侧,上方回旋着的袅袅白雾,沉淀出岁月的厚重感。
我,已许久没有此番闲情雅致,在灿美的阳光下,捧一本书籍潸然泪下。我吮吸着这淡淡的书香,从那微晕的墨色中,隐约扬起一场我与书的邂逅,我与杨绛先生的邂逅,我与《一百岁感言》的邂逅。那便是一场场逾越灵魂深处的精彩。
她,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人们眼中“最美的百岁老人”;她,是我眼中不愠不怒、不卑不亢的传奇女子。丈夫早逝,她又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但即使一个踽踽独行在冗长的时光中,她也只独自整理尘封的旧忆,于光阴的荒芜中淡然,于她的世纪优雅一生。
20xx年,她一百岁,已独自在光阴中行走了许久,然后,她停了下来,嘴角挂着慈祥淡然的微笑,用微微颤抖的手执起笔,写下《一百岁感言》。她一百岁了,似乎已走到人生的尽头,这一生,她将自己的唯一一场大戏——人生导演得淋漓尽致,用自己最喜欢的姿态走过漫长岁月,似水流年。优雅着,走过一生。
她的文字衰而不伤,怨而不怒,安静得难以表达的优伤渗透入字里行间。对我而言,这一行行字迹,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与安慰,洗心涤虑,悦情悦性,让我能品味这世事的不易,那份处事时难得的豁达与安然。
这本书在曾经的.我最坚难时给了我鼓励。
窗外的雨连绵不绝,滴滴答答的声音仿佛渗进我的心,怎么也停却不了。同学们议论纷纷:“她还是班干部,就考了这么点分?还没我考得高。”我攥着试卷的手隐隐出汗。不知过了多久,一双温暖的手拍了拍我的肩,将一篇《一百岁感言》置于我的桌上,于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是杨绛先生《一百岁感言》中的一句话,也是我生命中何其重要的一句话。我读到这一句感到幸运又遗憾。何其幸于遇见了这句话,又何不幸地如此迟才遇见它。
窗外的雨停了,我知道我生命中的雨季也终于结束了,我开始回过头仔细品味这本书,每当我迷茫亦或是挫败,脑海中总会想起杨绛先生说过的话,写过的字,似一种有形又像是无形的力量,无时不刻激励我走向人生舞台。我始终感谢杨绛先生给我的启迪,以及她的文字还给我的震撼与感动。
眼光是他人的,生命却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来这世间走这一遭,不容易。如果错过了生命中本该由自己主宰的精彩,多么可惜。前行吧,不畏他人的眼光,向着心中的月亮。“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坐看天边云卷云舒。”像杨绛先生一般,坦然而对一切,想必我们便多了一份超于常人的脱俗与感动吧。
雁过无声,岁月无痕。先生已不在人世,但她的精神,她的人格,她的作品,她的《一百岁感言》必将永垂不朽。此情不关风与月,百年杨绛不了情。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三
买这本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好奇一百岁的老人他在想什么。至于周有光这个名字也是没有听说过的,现在想来只能说明自己孤陋寡闻了。周有光生于1906年,2017年去世。名副其实的世纪老人,长寿老人。经济学家、汉语拼音之父,是合肥四姐妹张允和的丈夫,与沈从文是连襟。这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老人百岁前后的作品。
老人是世界主义者。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老人说今天应该说:“登喜马拉雅山而小东亚,登月球而小地球。”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啊!有这样高度、视野、胸怀的人数量应该不是很多吧!过去是从中国看世界,现在要学会从世界看中国,我们不仅背靠身后的历史,而且面向开放的未来!老人对中西方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104岁时写的那篇“大同理想与小康社会”,读来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
“在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篇中老人表达了自己平实又朴素的人生观。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年轻时候,我健康不佳。生过肺结核,患过忧郁症。结婚时候,算命先生说我只能活到35岁。现在早已超过两个35岁了。算命先生算错了吗?算命先生没有算错。是医学进步改变了我的寿命。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补品。当我无力改变环境的时候,我就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如果既不能改变环境,又不能适应环境,我就不可能愉快。虽然不能改变环境,可是能够适应环境也就愉快了。这就是“我与我”的生活方式。
人患其弊,我乐其利。六十多岁下放宁夏平罗的国务院“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只许劳动,不许看书。他带了二三十本各国文字的《毛主席语录》,空闲时用它们做比较文字的研究,还带了一本《新华字典》做字形的分析,许多年后里他利用当时的研究成果写成《汉语声旁读音便查》。长期失眠症就此不治自愈了。用芨芨草自制牙签、在干校和大家种出了好吃的黄瓜和各类蔬菜,经历了“大雁粪雨”,总结了“白菜理论”,任何事有利有弊,关注点在利,定是利大于弊。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老人85岁才从语言文字的专业领域退休,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中,每天大量阅读中英文书籍、报刊,将读后的文化思考写成一篇篇散文、随笔、杂文。百岁前后的十几年中,他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篇文章问世,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本文化散文集结集出版。在这些文章中,他提出了“科学的一元性”“双文化论”以及人类历史演进“三分法”等新的理论观点,理清了一些复杂的世纪难题,振聋发聩。回顾我们周边的老人,到八九十岁脑袋不糊涂,能生活自理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敢奢望还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这是长寿最好的打开方式,高质量的生命,在老人这里学习就是法宝,当抛开一切名利只为自己学习时,上天是眷顾的,会还你一个长寿又健康的身体,自然而然也会置换出利于人类家国的宝贵财富。
这位亲戚来看望爷爷,话题不外乎大肆告状,控诉其邻居如何不仁不义。正巧隔日那位已成为教授的学生也来看望爷爷,他对邻里纠纷只字未提,与老人畅怀叙旧,作别时主动问爷爷有什么事情可以帮忙。爷爷说想看点儿书,不料次日该教授竟从其所在大学图书馆扛来十几本砖头般厚的书籍,进门时满头大汗。事后,爷爷找我谈话,严肃(回忆文章中满满都是宠爱应该是唯一的一回严肃)地说:“这两天的事情你都看到了,做人需要厚道,在别人背后指指点点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再说,做事要讲求效果,我管不了房子的事情,也没办法解决他们的矛盾,跟我说这些事情太浪费时间......
孙女想不起他发表过对什么人的不满,他总是说“这个人很好”“这个人很有学问”,“这个人很了不起”,如果谁提到他不喜欢的人或事,他会说:“不要讲啦,浪费时间!”文革后,他成了文改会的“外事接待员”,外宾送的礼品他都让司机拿回去交给领导。美国大使馆、政协等处将送给爷爷的电影票、招待券寄到文改会办公室,常常到了爷爷手里就只剩下一个空信封;邻居有人曾经把小厨房盖在我们家通往厕所的必经之路上;单位应该分给爷爷的房子屡屡被别人抢走......爷爷对生活中发生的这一切,从来都是淡淡地付之一笑;说不要为这些事情浪费,要把时间和心思放在做学问上。一言一行胜留金留银。
老人百岁前后的杂文小品文,用笔精湛,思想开朗,充满了信息时代的朝气,连年轻人都自叹弗如。这本书是我少数读了还想再读的书,感恩世纪智慧老人,于兴趣于生活注入了不一样的色彩动力。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四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炎热的夏季,读到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如醍醐灌顶,清凉直入心扉。全文一如杨先生文章的风格,朴实无华,字字珠玑。一位百岁老人的人生感悟,那是一个世纪的生命感悟。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与先生相比,我还在红尘之中,喜怒哀乐都是不由自主,很多事看不破,想不开,猜不透,所以烦恼忧愁不寻自来。常常让自己的生活有时会暗淡无光。想想先生的话;世界是自己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吧,用心装点属于自己的世界就好了。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读到这里,想,先生真是活明白了。有时我们会怨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够富有、不够聪明,想想这千百年来恒古不变的定律,就明白了,人不可太贪心。珍惜自己拥有的,知足常乐吧。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五
就这样我开始想着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每天沉迷听书,思考人生,分析自己,然后天马行空,就这样过去了快半年,半年里,看书,去旅行,接触一些不一样的人,对人生充满激情,感觉斗志昂扬,那时候的人生格言是“生活很现实,但人生需要理想和情怀”,工作上也还算顺利,人开始变得理想化,然后慢慢有些自闭,总觉得身边的人没追求,思考过度了吧,有些方面有点偏离现实。
第二次是在时隔一年后,看的电子书,这一次心境不太一样了,在这一年里培养了用未来看问题的视角,不再是理想化的憧憬,开始思考现实中能做到什么,最重要的是怎么去做。当把理想去结合现实的时候,面对的是平凡的打击和现实的残酷,时而自信时而自卑,找不到平衡,很多事想不明白,也许每个人都要在迷茫中,痛苦中反思才能成长吧,开始慢慢懂事了,开始去想怎么去做才能过好一生。
第三次是又过了3个月,这一次特意买了纸质的书,这一次看的时候,不再是第一次的理想化憧憬,也不是第二次的迷茫,这一次心里开始慢慢清楚怎么去做,怎样才能在漫长人生里活成想要的自己,怎样做才能过好这一生,怎么去部署每一个细节,落实每一步。
最后我所理解的人生就是有理想而不理想化,知世故而不世故,做什么都把握到恰当好处吧。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六
冰心,原名谢婉莹,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出生于一个具有爱国,创新思维的海军军官家庭。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她的散文和诗歌一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分别被茅盾称为“繁星体”和“春水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冰心晚年被尊称为“文坛祖母”,她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作文,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
阅读了冯骥才的《冰心百岁》,让我对冰心奶奶又有了新的了解。就在我出生没多久之前,亲爱的冰心奶奶便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而冯骥才却说“冰心百岁”,看了文章,我更懂了,没错,冰心奶奶的'物质生命虽消逝了,而她的精神生命却依旧留在世间,留在人们的心里,这种精神是永远不会消散的。别说是一个百年,即使是千年万年,冰心奶奶仍活着!
再说说她本人吧,就文章中,冰心奶奶是纯真爽朗和散发着闪闪的朝气的,又说她直言竿见,坦荡、磊落、勇敢和真实,而且博大、思想通透、心境豁达、精神自由、广博爱心……这些美丽的词语都簇拥着一窝蜂来赞扬她,无一不是她的代名词。是的,“对于一个把精神和情感全部放在了人间的人,谁能说她完全离去了?”冰心百岁,冰心永存!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七
假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李老师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师。同样,我也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在书中,我慢慢思索,慢慢探寻,慢慢寻找答案。他之所以成功,在他身上一定有独特的东西。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赖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也应该是李老师成功的魅力所在吧!
要怎样才能保持童心呢?我把童心看成是教书的艺术,既是艺术,就带有一定的天赋性。我想,童心还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和相信学生。
书中,李老师谈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是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享有童心,方得学生之心。做一位有童心的教师,才能做一位成功的教师。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八
近日,读杨绛的《一百岁感言》,颇有感触。杨绛在文章中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文中的.两个“到最后”,是她内心世界的剖析和解读,也是她对人生过往的归纳和总结,句句都触及到生命的本质。
也许你认为,她的观点里面有些宿命的成分;也许你觉得,这只是她的一管之见,没有什么代表性。可是,作为一位百岁老人,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知识女性,她的这种领悟,至少是肺腑之言,至少是洞察世事的人生体验,如果说够不上你所认为的什么人生真谛,那它至少是真话实话,她不会参假。
杨绛曾著有《我们仨》一书,书里记载和讲述了其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人们知道钱钟书,却未必知道杨绛。杨绛贤淑聪慧,甘为嫁衣。钱钟书是个书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是夫人杨绛一直扶持他,陪伴他,照料他,她始终融入并拥抱着钱钟书这个“围城”,没有也不愿意走出来。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了南墙上。酸甜苦痛总要个人去感知,喜怒哀乐总得自己去体验,别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别人的体验当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我们不可能沿袭和套用别人的老路。但是,别人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当我们面对同样一个世界,同样需要寻求生命本真的时候,那些先哲们,许多大家们,其实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他们的人生感悟,是历练成真的思想精华,是赖以传承的文化瑰宝。
杨绛终身与书为伴,平生喜爱看书与写作,孤单的晚年更是如此。她看似形影孤单,精神却非常丰富和充实,内心强大而坦然。她的心里装着一个特立的世界,她本身也是一个特立的世界。她凝结人生精华,所散发出的,始终是知识的力量和品格的芬芳。她与世无争,心静如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把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归于精神。这便是她的人生哲学。
我们是否也能够炼出自己的香精,榨出生命的香味来?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九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105岁生日。杨绛是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称她为先生,是因为她老人家不仅仅是钱老的夫人,而且是著名的翻译家、戏剧家、学者,更是人生智者,她是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楷模。
杨绛先生出生于1911年7月17日,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最后一年宣统三年出生的。她在100岁时发表了自己的《一百岁感言》,并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向世人道出了她的人生感受,让我们读来受益匪浅。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当我读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时,如醍醐灌顶,惊叹杨绛先生这位百岁老人,大彻大悟,以自己所走过的人生之路,总结提炼出人生真谛。杨绛一辈子与清华有缘,她与清华同龄。年少时一心想上清华,结果当年清华不向南方招文科生,只得上家乡的东吴大学,后来向父亲软磨硬泡,硬是到清华外文系借读,圆了清华梦,又促成了中国文坛上一对传世姻缘佳话,与钱钟书结为伉俪。夫妇两人携带周岁的女儿,远渡重洋,赴英伦牛津大学留学。本可以继续读博士,但是夫妇二人在烽火抗战中回到祖国,不做亡国奴,表现出文人的爱国情怀。1949年新中国成立,夫妇俩坚定地留在大陆,用杨绛自己的话说: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她从大家闺秀、留学生、教授,回国后成为家庭主妇、“灶下婢”、中小学代课教师,无怨无悔。上世纪50年代末下乡时,她居然学会了掌握平衡难度很大的推独轮车,装载着比人还高的秫秸秆上坡下坡。文革中,夫妇俩受到冲击,,住大杂院,为羞辱杨绛,造反派让她打扫厕所,可她却能安然处之,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当自己的爱女钱瑗、爱人钱老接连去世,92岁高龄的她在悲痛之中,把自己的思念写成著名的回忆录《我们仨》,寄托思念。之后又出版了《走在人生边上》散文集,编撰钱钟书笔记二十卷出版。近十年来,她把钱老和自己的稿费捐献给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共有基金一千多万元,恩泽学子。
我们都知道钱钟书有著名的小说《围城》,但是杨绛其实出名比钱老还早,她的成就也非常突出。特别是她47岁自学西班牙语,翻译出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而且在第一次翻译到七章半(总共八章)接近尾声的时候,自己感觉不满意后,推倒重来。《堂吉诃德》中文版后来作为国礼,由邓先生赠送给西班牙国王。1988年,她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顶峰之作《洗澡》,时年77岁。问及她艺术上得来成就的"秘诀"时,她说:"艺术就是克服困难",而珍惜光阴和自强不息就是她克服困难的重要法宝。
对于一位度过105岁生日的老人,估计她所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要多。对人生、生死、荣辱、苦乐,有着自己的切身体验,这不是她的"研究成果",而是她实实在在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体验出来的。她认为人要有"念想",就是要有信念。人活一辈子,总是为理想信念活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想,谈不上高低、贵贱,文人雅士有自己的家国情怀,凡夫俗子有自己最通俗、最实际的想法,有念想,就有希望,就支持着自己走得更远。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满意,我们常常祝愿万事如意,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不满意怎么办?杨绛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知足者常乐,人生不满意是常有的事,要学会忍耐,学会忍受,学会接纳,精神上的享受大于物质上的享受。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让我们淡定、从容地面对人生、面对一切!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
加入《人和感悟人生》小组差不多5年了,从天天上线,留连忘返,到蜻蜓点水,难得露面,只因近2年工作繁忙,挤不出时间上外网。
去年初正式启用数字档案系统,转眼到夏天又启用了信息采集系统,这2个系统与内网的工作系统关联,有形和无形的工作量增加了许多,所以每天上班有做不完的单子,点不完的流程。由于操作电脑过程中不能有差错,长时间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导致眼睛不舒服,颈椎痛,手腕肌肉酸胀……疲惫不堪的时候,只想闭目养神,或者听听音乐,藉片刻的休憩、充电后,继续投入工作。
这时候真羡慕那些退休人士,不用上班,悠闲自在。虽说女职工的退休年限最低,即便如此,我仍要工作n年之久。话又说回来,工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每个人来说,工作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从这点来看,我们需要工作,也离不开工作,并且要认真、努力、圆满地干好工作。
虽然在工作时间里,人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人的专注程度会随之下降,于是工作效率会越来越低,这时候需要开个小差来调节精神状态。比如适度适时的泡外网,让身体、心情得到放松,快速充电,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充其量只是浏览网页,撰写帖文则时间不够,如果潜心写帖花费时间长了会影响工作。工作与泡网谁重要?当然是工作重要!
那么业余时间呢?有足够的时间写帖了吧?话虽这样说,但业余时间好像也不够用。中午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并不长,很快晃过去了。下午下班后的时间相对充裕,但是要做的事情特别多,比如复习,看业务书和做题库的习题,所花的时间最多,还有看小说,出去散步……更何况人和网会员有数百万人,感悟人生小组成员有数千人,不差我一个。
就这样,写帖被抛诸脑后,但我并没有忘记《人和感悟人生》小组。偶尔上线,没有时间一一回应朋友们的跟帖,匆匆看看站内信,顺便也看看其他大型网站的时事新闻。一次,无意之中看到“截止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一
更晚退休带来的财务问题。三阶段式人生在长寿时代已经不适用了,21岁大学毕业,打算65岁退休,但他无法获得企业养老金,假设只能获得10%的政府养老金,他必须还要每年存下17%的储蓄,因为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太多了,而缴纳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少。政府可能会通过降低养老金发放金额,延长退休年龄来平衡养老金的.收支,他可能需要延长工作年龄到70岁或者更高,很多国家其实已经这么做了。
长寿时代的就业形势。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农业份额下降,服务业上升,小企业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灵活城市和智慧城市兴起,人口向高科技和创意城市聚拢,高技能工人更容易找到工作、更容易找到伴侣、办公室办公转为居家办公。新技术革新意味着旧职业消失、新角色的创造,工作技能挑战会越来越多,每隔5-10年你的工作技能就会遇到挑战,现在的47%的工作岗位会面临失业挑战。同时,工作的中空化,未来高端技能人才和一般的服务人才紧缺,比如你要招个年薪50万的cto高管和招一个能够和机器对话的高技能人才,或者招一个月嫂、保洁人员、快递员等,都很难招到。而坐办公室的人——中间的工作岗位会更多的被人工智能替代。
长寿时代婚姻生活的改变。长寿时代,人们对结婚伴侣的选择会更加谨慎。长寿时代,人们的受教育年限拉长,或者很多人觉得还没玩够,所以婚育年龄会推迟;同时,人们在找对象的时候考虑的会更多,因为未来一起生活的时间更长;未来的离婚率会更高,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力,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更长,很多人没那个耐心了,不愿意承受更长时间的不快乐。同时,未来离婚和再婚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老人结婚可以省很多生活成本,当然再婚的歧视会越来越少。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二
读完此书,我的观念虽没有得到太大的推翻,但是也遭到了其中观念的局部影响。至少我觉得我要追逐更具冒险性的人生,即便不活到一百岁,我们也应该英勇地突破三阶段式的人生。三阶段人生的存续可能有数百年以至数千年有其合理之处,它背后蕴藏的逻辑实践上是中规中矩,尽可能地躲避风险,以及先苦后甜的思想。但这其实关于我们当下曾经不再适用了,中规中矩会疾速地被这个时期淘汰,只要不时坚持学习的才能才干够成为常青树,高科技的社会更是高风险,风险曾经避无可避,倒不如迎难而上。把幸福寄予于简直看不见的以后和暮年来得太过于虚无缥缈,不如好好地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感遭到的鲜活的苦与乐。其实我觉得过多阶段人生是很有意义的,想象本人到四十多岁再从零开端,重新步入新范畴,迎接新应战,像个冒险家那样去探究。经历不再与年龄挂钩,每个人都在走本人的路,做本人的规划,由于再没有先例可循。哇哦,cool!
《百岁人生》一书也有让人觉得缺乏的中央,那样的将来可能是推翻性的,可是作者仍旧用老套、激进的观念来剖析那么有意义的事情。将来不可预测,什么也抓不住。而作者觉得面对在如此充溢不肯定性的将来,我们的'生存之道仍旧是可把握的——尽可能积聚本身财富,安享暮年。然后再在书中若无其事地计算将来的生活本钱以及给出了一些倡议。在我看来,都是扯淡。简是最贴近我们的例子,但是她的开展是极少数人可以做到的,完整不具有普适性。即便她已有那样多的优越的条件,但面临百岁人生到来之时还是充溢了困难,这其实已与作者写下此书时由于用数据与运算简化了人生的自觉悲观相抵触。百岁人生是大数据下的结论,但是作为社会的一颗小小螺钉,我们还是更照顾本人的生命,不由的说这也是加缪说的“人类的局限性正是人类自身”。这大约也是我对百岁人生存有的“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的缘由吧。
阖上此书,还是等待着将来吧,或许在将来,有的人会活得很好,而有的则不那么好,但人类,总有方法活下去。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三
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学随笔丛书――《教有所思》,颇有感悟。
令我惊讶的是,书中那一个个清新的小标题一下子吸引了我。再随意浏览文章,那种散文味的文体正是我喜欢的,没有枯涩的论述,就像朋友一样娓娓道来,不经意间却感悟到了李老师对教育的独特感受。
每次阅读,我的眼睛总会湿湿的,每看完一篇文章,心里总会禁不住地说:“好感动!”李老师的文章亲切感人,坦率直白;看不到一丝虚伪和做作。他善良,富有童心;他爱思索,身边的每一细微的事物都能引发他沉思;他是一位有自己教育个性的特级教师!读完他的书,我才真正体会到: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真是名副其实,毫不夸张。
“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这就是李老师的理想教育,读了这本书,我似乎听到了他从心底里发出的呼吁:在这个教育理想失落的时代,让我们重建理想!让中国教育走出困境,走向未来,这是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天然使命,也是我们民族现代化成功的希望。他的教育理想使多少中国教师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憧憬。
如果一个老师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不会以师者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他不会只求让学生得一个高分,他不会用金钱去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李镇西就是这样的老师。正是缘于此,他与学生的关系可谓融洽,“有人不相信现在居然还有这样的师生关系!”这让李镇西老师感到非常自豪。时下,有不少教师感叹现在的师生关系很难处理,我想,作为教师应该用心去关爱自己的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自己的学生。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四
有没有想过自己可能活一百岁?为什么要考虑这件事?因为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越长寿是人类的趋势。现在在广州八九十岁还依然独立生活的老人很多,很多七十多岁的老人像刚退休一样健朗。
长寿是享受还是诅咒?
对于有经济条件和良好身体状况的人无疑长寿是一种享受。事实上也是经济状况好的人更容易健康的活的更久,想到了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对于老年经济困顿,没有退休金或者退休金不足以维持生计的老年人来说,活的越久越痛苦,很可能会为后辈们添负担,而不能享受长寿。这样的长寿无异于诅咒。
万一我们长寿,需要做好什么准备?
1、做好心理准备。
为长寿人生做好规划。生命越长意味着变化越多,一成不变就变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一生从事两个甚至几个不同的职业是很有可能的。四十岁开始从事一个新的行业将不再新鲜,甚至六十岁还可以开启新职业。
2、做好经济上的准备。
3、做好无形资产的积累。
无形资产有很多,我最在意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拥有谈的来的好朋友,和谐的伴侣关系、亲子关系,甚至和孙辈的关系。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老年生活的幸福程度。
当然,好朋友有些是一辈子的,有些可能是一阵子。在人生不同阶段能结识不同的人群也很正常。
总之,要做好心理建设,做好关于职业的储备。最好财务规划,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富人更容易活的长久。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五
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读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让我激动,激动的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彼、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让我感叹,感叹的是“现实存在的教育与理想意义的教育差距竟如此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让我醒悟,醒悟的是:“难怪我们现实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六
突然看到此书,预言能活到接近100岁,振奋呐,原来还是青年一枚呐,人到中年都不算,哈哈。突然有种青春焕发之感,突然感觉在青春年华,再添二宝,是多么明智的选择,要不然漫漫余生,只有一个儿子将是多么寂聊。
啊,啊,我总不能一个工作干它五十年吧?也太枯燥乏味了吧?我要多姿多彩的人生,我要活出好几辈子的人生感来,才对得起这百年长寿呐。
我要改变三段式人生,即成长学习+工作+退休三段式模式,我要中途暂休工作去环游世界,玩到我累了,等工作成为我的刚需才回来接着工作。
四十正年轻呐,正年轻,或者我还可以换个活法,活出全然不同的自己。梦想呢,可以有,未来呢,可以期待。
书中说未来很多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我得跑过机器人的迭代速度呐,可不能被机器人抢了饭碗,苟延残喘。我要做个终身学习者,碎片化学习者,我要做个与时共进者,我才不要被长江后浪一把拍死在沙滩上呢。
我要打破年龄的疆界,做个高龄青年,活出无龄感,80,90,00,10后,放马过来,你们说啥啥,我都懂得,不输于你们。来,来,来,我们做个无代沟的忘年交。
想着就好玩呢,打鸡血了呢,我要做个百岁老顽童。
百岁人生该切割成几段呢?三段?绝对不可能!很多段呐,很多段!七年一辈子还是十年一辈子呢?我得活多少个轮回呢?我得好好想想。
你的百岁人生即将开启,朋友们,你们想好了吗?如何开启你们的多段式人生呢!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七
在我校今年开展的教师读书活动中,我读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
这是李镇西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录,“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我想,李老师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成为专家,才有如此累累的收获的。
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李镇西老师就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成为名师,成为教育专家,而自己却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呢?这时的我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懒惰,反思自己对工作的态度。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其中一篇《老师,用我的笔吧!》我感受特别深刻,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有时急需用笔向学生借这是常有的事,而且我们向学生借笔时,我们也有李镇西老师的待遇,即享受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我这人是个马大哈,往往借了学生的笔就忘了还。但我很荣幸,我的学生很理解我,说是老师事多所以忘了还,每次还是热情的借笔给我,学生的宽容又助长了我有借无还的坏习惯,甚至每次享受这种习以为常的待遇时连思维也迟钝了,从来都没有像李老师那样从小事中往深处思考: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细细反思自己这几年对待学生的行为,虽然没有恶劣到体罚学生的地步,但在生活中却对学生的感情越来越淡漠。自读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后,让我觉得很惭愧。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我冷漠、自私的一面,让我明白真爱从小事做起,明白了润物细无声的真谛,我明白了李老师与很多庸碌无为的老师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李老师懂得有爱才有真正的教育,有思考才能闪现个性的光芒。
李老师对教育是如此热忱的投入,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批判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李老师反思自己为什么不会亲自倒杯水给学生,这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自古以来就有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这表面上是尊重老师,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完全服从老师。如果不服从便有了体罚,体罚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爱学生,我想理解了爱的真正含义,你绝不会说体罚是爱,不平等也是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会爱学生,才能给学生民主平等。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爱永远是教育的主流。无论是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还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苏霍姆林斯基;无论是被誉为“爱的化身”的斯霞,还是机敏而敢说真话的李镇西,他们都追求实现师与生的交流,心对心的陶冶,用精神塑造精神,以智慧之火引燃智慧之火。李老师这样的教育名家是一棵高大的树,一本厚重的书、一首凝练的诗,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永远盛满鲜活的爱,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八
合上这本书,书后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李镇西思想精华所在,《教有所思》果真是教有所思,他的思考不仅带给我深深的震撼,更是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孔子也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一直对此深信不疑。作者诚然肯定了这些观点,然而这真的是绝对真理吗?在《也说“教不好”和“不会教”》这一章中,作者对此进行了更加完备的补充。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教师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些都决定了学校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师们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工作做好。当然,这也说明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校合力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在孩子们成长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教育,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依然热爱它。虽然我没有高深的思想,但我可以朴素地思考。只要思考,就会有行动;只要行动,就会有希望。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九
这本书是家人送给我的,读后感就是一个字“钱”,我这人比较直白,说到底就是你是否规划自己的人生,是否能适应新的发展,老龄社会将是常态,国家能管的只是基本生活水平,剩下的就靠自己早规划早行动,把钱挣到还要理好才行。
再联系看完的三本简史,对世界有了新的理解,觉得自己年轻时的狂妄实在是太幼稚,这等有时间再跟大家分享。今天我也不多说了,上点干活,2套表格,相信对大家有点帮助。
一套是我家用的财务报表,另一套是把手头的保险手册制作成文件,这两份表格的功能不同,家庭财务报表主要是日常的财务分析,可以了解钱到底花哪里去了,该不该花,怎么没的,该如何规划每年的计划和遵守计划;保险的表就是对自己家庭的保障有个直观的了解,找找自己需要加强的弱点,最少也要用保险对冲一大部分负债才好。
表格里的公式由于没有数据,所以有些公式需要各位自己手动输进去就可以正常使用,不需要的部分删除即可。
话说规划是否重要呢,这么说吧,我刚工作那会工资大概是父母和哥哥的合计吧,但是太能花,结果居然是月光族。身边聪明的小伙伴不声不吭,后来早于我买房了,话说不理财、不规划真是耽误我提前成为负二代(这年头不借银行贷款买房买车的实在太少,就跟做生意的一样,越有钱越是负债高,越是有风投)。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二十
用了三天时间,终于读完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掩卷闭目冥想,我收获了什么?一路读来,一路思考,其实读书也应做到读有所思,我们并不是一味单纯地无条件接受别人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岂能用别人的套路来充当自己的灯塔。我们可以去借鉴,去汲取,但不必全盘接受,不是有句俗语说的好吗――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争取做独立且有特色的自己。
一、微观品教育。
之所以说“微观”,是因为我还有自知之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与名师们相差甚远,岂能相提并论。我只能一叶障目似的看到自己眼前的教育,并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和高度,高屋建瓴或跳出教育之外看教育。虽目之所及之处充其量还算不上冰山一角,但我依然热衷于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也不止一次的去品读、去背诵,只有牢记在心,才能运乎于行,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其实这就是让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生,而且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正所谓“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创造之地,人人都是创造之人”,写到这里,不知为何倏然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做法,应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听、说、读、写、思。可试看当下的课堂,还有多少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把一篇篇文章嚼碎吐给学生,为什么不把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怕浪费时间。虽然课堂上学生说得乱七八糟,但恰恰暴露了孩子们不会学习的这一现象,也正说明为师者对于课堂上的收放还不能做到自如。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应能在学生不愤时启,不悱处发。课堂如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二、静心做教师。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二十一
每一个做教师的都渴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那么什么是成功的教师呢?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读完《教有所思》这本书,我从李镇西老师身上找到了答案。他之所以成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书中他谈到的一个个优秀的教师,如魏书生、陈钟梁、朱永新等都是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人。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赖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也应该是李老师的魅力所在吧!
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这篇专门谈童心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摘录如下:“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的确,童心非常重要,即使常人,永葆童心,也可以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更何况是天天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呢?童心真是不错,做老师岂能没有童心,我不禁要问,我有童心吗?学生们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细想起来,我做得实在不够。
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是让孩子心灵飞翔的家园,好老师能让孩子听见花开的声音,想象到雪融化后变成万紫千红的春天,家长期待的教育,是朴素的教育,即用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引领他们。走进孩子的心灵,你会发现那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过是充足的睡眠和偶尔的娱乐而已,真正的教育,是孩子离开学校后,什么都不记得了,除了养成的习惯。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二十二
从我借到《教有所思》这本书,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李镇西老师的思想和理念,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深处。书中平实的语言和平实中透漏出的不一般的见解,使我觉得越是“大家”,越是学问精深者,表述其学问的语言越平实,我们越容易读懂。
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心动时刻》以及《凝望窗外》这两栏里的文章,《似梦非梦的童年往事》《姨妈》《铁皮鼓印象》《学生请我吃火锅》《又见谷建芬》《我的一次反腐经历》等这些文章,看似与教育无关,实则与教育关系甚大,那些深刻的、某些人板着面孔说教的所谓教育,被李镇西这些性情文字诠释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大教育家的柔情的一面,让人在阅读后,在和他进行深度对话后,倍感亲切。
我掩卷静思,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是让孩子心灵飞翔的家园,好老师能让孩子听见花开的声音,想象到雪融化后变成万紫千红的春天。我们作为老师要学会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去发现那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过是老师的几句关切的话语、赞许的眼神。真正的教育,是孩子离开学校后,什么都不记得了,除了养成的习惯。若干年后孩子们长大了,是不会记得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给他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是老师关爱他、鼓励他的事情。所以允许孩子犯错误,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也许比严厉的批评收获的要大的多。
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是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我们的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