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说课稿(精选21篇)
阅读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我们需要多读书。总结的语言要简练有力,避免使用太多废话和空洞的词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精彩纷呈的总结范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劝学说课稿篇一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荀子的经典散文《劝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及教学设想。恳请批评指正。
《劝学》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里的课文。这个单元是文言文单元。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论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是一篇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态度及方法的散文。其中不少观点对现代人、特别是对我们中职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比如学习要积累、学习要持之以恒、学习要用心、专一等观点,都是我们中职生特别需要借鉴的东西。虽然这篇课文在第23课,但是我感觉完全可以把这篇课文放在开学之初来讲,为的是让同学们在进入职教中心的一开始便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态度和强大的学习信心。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能够疏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意义用法,并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文特点我从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等。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形成谦虚好学的风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篇文章气象清新,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全文短短290字,却能表达出三层意思七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根据课文特征以及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扩大、引申、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劝学》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说理性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掌握好论证方法,是学习的难点。《劝学》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所以我把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一年级的中职生通过初中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比如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设定在教法上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具体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应特别重视整体教学,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能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诵读能够增强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掌握实词以及句式的用法。
2、串讲法:
文言文的学习,词语句式是教学的重点,用串讲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论证。
3、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职业特色,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为主体老师正确引导的原则,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荀子在《劝学》中的劝勉,在哪些方面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由于中职语文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比初中要高、要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就听不懂、看不懂。这时候,学生只有从老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借鉴《中华好诗词》对决形式,分组比赛,自定要求,实现轻松背诵。
2、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3、在老师指导下,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第一步:布置课前预习与分组对决背诵。
包括作者出生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化成就等。
第二步: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用这个轻松活泼的问题引发今天的讨论,这样导入感觉很自然,让课堂变得很轻松。
第三步:解题
1、“劝”的意思。劝勉、鼓励、勉励。
2、荀子简介,简单说说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解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的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第四步:播放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对照注释,正字正音。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第五步:课文分析。(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
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理解中心论点在全文中的作用。
找出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
让学生找出这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第三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1、让学生找出这段中的十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2、指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第六步:讨论归纳论证方法。
提问:
1、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请学生六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第七步:总结本课:
《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学习之后,我们对荀子关于学习的论述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同时,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和效果。希望同学们可以活学活用,把这一论证方法很好的利用起来。
第八步: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全文。
2、“自拟学习格言”。然后用硬笔书法或毛笔书法的形式创作出来。然后在教室内张贴展示。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书写能力。同时自拟格言也能起到自我鼓励、自我监督的作用。
劝学说课稿篇二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孙权劝学》,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几个环节来加以说明,恳请各位同志多多指教。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事迹。《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文章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孙权劝学》安排在这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历史人物的同时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该课放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所以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能力目标:揣摩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
根据上述目标,我把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确立为教学重点;把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确立为教学难点。
首先我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导入,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介绍了写作背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去。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重点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4学生齐读。
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披文入情。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安排了两个步骤:一是品味探究,二是人物分析。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
(一)品味探究。
1、找出孙权劝说吕蒙的语句,说说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的。(先力陈必要,再现身说法。)。
2、小组讨论这些句子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
引导明确: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于要求,又充满期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其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的?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参考:困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民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请解释“吴下阿蒙”。(“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由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劝学说课稿篇三
《劝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文言文单元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文质优美,在写法上非常独特,比兴写法、比喻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学习的,作者较系统的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劝勉学生勤奋学习的好材料。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通假字等,可结合本课课后练习完成这一单元要求。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故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将本文的基础目标确定为:
基础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了解通假字的定义,积累10个通假字。
3、学习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独立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养成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荀子对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释题,简介作者,初读课文,感知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简析课文,总结文言知识,积累五个实词,熟读成诵,能准确默写蕴含深厚的名句。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以学生自读为主,贯以串讲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用原文语句作答,译出较难的文言句子,改变教师串将到底的做法,在质疑启发时,力求达到引而愤,愤则启、导则悱、悱则发的效果,始终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的情感愉悦的过程,是学生求知欲望被不断激发的过程。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
2、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3、学生读。
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
四读研究性学习。
五读迁移提升。
这当中要注意以“三为”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相关阅读训练材料)。
5、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6、板书设计。(投影)。
劝学说课稿篇四
《劝学》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启迪学生智慧、巩固文言基础。
《劝学》是荀子的一篇论说文。作者阐述了在学习方面的观点。把《劝学》安排在本单元,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所欠缺。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要“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4、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和思想内容。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
(1)诵读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讨论法——主要是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点拨法——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点拨。
2、学法: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体现在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的过程中。
(2)合作学习体现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3)探究学习体现在质疑问难,与文本深层次对话的过程中。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有6个学习环节:
环节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学习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近《劝学》,看一看荀子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学习的什么思考。
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感知作者和写作背景方面,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会加以补充。
2、字词方面,学生课下已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了梳理。课上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就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识积累。
3、然后,请学生听配乐朗诵。
环节三、再读文本理清思路。
我会设置问题,要求小组合作,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问题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学生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问题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小组朗读第2、3、4自然段。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证的。
问题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通过这3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完成教学目标三,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三读文本鉴赏语言。
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五、拓展迁移。
设置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
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讨论2:就观点“学可以已”和“学不可以已”进行辩论。
此次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一致的。
环节六、总结。
我会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要求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意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布置两个作业。
必做作业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选作作业2、以“学习”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劝学说课稿篇五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1.德育目标: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特点。
2.知识目标:1归纳“绝、强、假、望、间”五个多义词的义项;2比喻论证的方法。
3.能力目标:(新课程目标阅读欣赏第9条)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主导懂文章内容的能力,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及学生实践我们确立:
1.实词的识记理解。
2.比喻的含义和它们内在联系,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掌握句读,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总结文言知识,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新课标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完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精读法,在扫清字词障碍后进行分析鉴赏研究。
准备采用1启发式研究式2讲解式3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除上述人本因素外,从“文本角度”讲,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运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可展示学生应掌握的相关知识:作者图片资料,背景资料(以使在分析研究时能知人论文),相关训练材料。
10新课讲解(教案)(划点出来)。
11例题示范(一般适理科)。
12反馈练习(投影出示相关阅读训练材料)。
13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14板书设计(投影)。
劝学说课稿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劝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劝学》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启迪学生智慧、巩固文言基础。
《劝学》是荀子的一篇论说文。作者阐述了在学习方面的观点。把《劝学》安排在本单元,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要“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4、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和思想内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
(1)诵读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讨论法——主要是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点拨法——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点拨。
2、学法: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体现在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的过程中。
(2)合作学习体现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3)探究学习体现在质疑问难,与文本深层次对话的过程中。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有6个学习环节:
环节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学习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近《劝学》,看一看荀子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学习的什么思考。
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感知作者和写作背景方面,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会加以补充。
2、字词方面,学生课下已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了梳理。课上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就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识积累。
3、然后,请学生听配乐朗诵。
环节三、再读文本理清思路。
我会设置问题,要求小组合作,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问题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学生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问题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小组朗读第2、3、4自然段。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证的。
问题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通过这3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完成教学目标三,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三读文本鉴赏语言。
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五、拓展迁移。
设置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讨论1:《劝学》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
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讨论2:就观点“学可以已”和“学不可以已”进行辩论。
此次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一致的。
环节六、总结。
我会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要求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意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布置两个作业。
必做作业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选作作业2、以“学习”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劝学说课稿篇七
《劝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教材地位)《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如果学生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虽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说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
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1、说教法。
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将文中字词及特殊句式进行归纳。
2、说学法。
2、朗读法。
下面我在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注意以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一)导入课文(由写劝学的诗句导入)。
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关于劝学的诗句,回答后,教师解题,由此引入课文。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二)荀子简介。这个部分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事先查找关于荀子及其思想的知识。教师作以补充,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三)诵读指导。播放录音、让学生自读、齐读课文,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四)整体疏通课文。这个环节让学生前后桌互相合作,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义。将大家都难以理解得字词标注出来,教师重点点拨。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知识的能力。之后,归纳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五)分析课文。
1、通过对课文的疏通,学生能够得出本文的论点为“学不可以已”,那么我提问:作者是。
如何对论点进行论证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作以适当的引导。我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归纳能力。然后学生明确:
第二段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来说明学习的意义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段中,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等从而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来说明学习的方法贵在积累;用“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来说明学习的态度贵在坚持与专一。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为比喻论证的.方法。(让学生分清楚比喻论证与举例论证的区别)。
3、课堂练习。
说到比喻论证,我们一般在议论文中使用,那么现在我设计一课堂练习:请同学们写出3个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写完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论,教师点评。
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六)总结全文:《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
劝学。
学习的意义学不可已矣(中心论点)。
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学习的态度。
设计依据: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的原则,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知道本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劝学说课稿篇八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劝学》。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
一、教学理念(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材分析。
《劝学》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是“求学之道”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求学之道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劝学》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散文,本文文质兼美,通过比兴、比喻论证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三、学情分析(分析完教材,我再来分析下学情)。
首先,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文言词汇,但深层次的词汇、文法以及阅读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其次,《劝学》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有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与学情,我指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本文比兴和比喻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掌握本文比兴和比喻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二是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信心。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将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朗读法、点拨法、提问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七、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1、导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然后我再介绍荀子的生平、思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因为《劝学》的“劝”字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所以,我会先让同学们回答“劝”是什么意思,由于同学们手头都有工具书,所以同学们不难回答出“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
2、接下来我将运用“一读课文,落实词句。二读课文,疏通大意。三读课文,咀嚼鉴赏”的三读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三读教学法的第一步是)。
(一)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我解决。
(二)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我再进行适当点拨,集体解疑。最后请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三读课文,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逐段进行探讨,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这一课时我将引导学生对第一段进行解读。
首先,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1、在第一段中,出现了多个通假字,请同学们找出来?
“輮”通“揉”“有”通“又”“暴”通“曝”“知”通“智”
2、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议论文,既然是议论文总有论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一段的论点?
(这一问题不难,学生能够很容易就找出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3、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了很多的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请同学们找出来?
同学们不难找出文中共用了5个比喻:在前两个比喻中我们看到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第三个比喻说明物质通过加工提高和发展以后,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一个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后两个比喻强调“受绳”和“就砺”这两个加工的过程,再一次说明通过学习可以超越自己。这五个比喻从三个层面说明了学习的意义。
最后,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君子通过“博学”和“日参省乎己”,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而这一句有何文章的第一句“学不可以已”相对应,做到了首尾对应。
布置作业:背诵第一段,并预习其余段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如有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劝学说课稿篇九
《劝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教材地位)《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如果学生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虽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说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1、说教法。
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将文中字词及特殊句式进行归纳。
2、说学法。
2、朗读法。
下面我在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关于劝学的诗句,回答后,教师解题,由此引入课文。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这个部分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事先查找关于荀子及其思想的知识。教师作以补充,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播放录音、让学生自读、齐读课文,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这个环节让学生前后桌互相合作,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义。将大家都难以理解得字词标注出来,教师重点点拨。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知识的能力。之后,归纳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通过对课文的疏通,学生能够得出本文的论点为“学不可以已”,那么我提问:作者是。
如何对论点进行论证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作以适当的引导。我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归纳能力。然后学生明确:
第二段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来说明学习的意义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段中,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等从而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来说明学习的方法贵在积累;用“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来说明学习的态度贵在坚持与专一。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为比喻论证的方法。(让学生分清楚比喻论证与举例论证的区别)。
3、课堂练习。
说到比喻论证,我们一般在议论文中使用,那么现在我设计一课堂练习:请同学们写出3个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写完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论,教师点评。
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
劝学。
学习的意义学不可已矣(中心论点)。
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学习的态度。
劝学说课稿篇十
《劝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教材地位)《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如果学生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虽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说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
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1、说教法。
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将文中字词及特殊句式进行归纳。
2、说学法。
2、朗读法。
下面我在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课文(由写劝学的诗句导入)。
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关于劝学的诗句,回答后,教师解题,由此引入课文。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二)荀子简介。这个部分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事先查找关于荀子及其思想的知识。教师作以补充,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三)诵读指导。播放录音、让学生自读、齐读课文,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四)整体疏通课文。这个环节让学生前后桌互相合作,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义。将大家都难以理解得字词标注出来,教师重点点拨。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知识的能力。之后,归纳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五)分析课文。
1、通过对课文的疏通,学生能够得出本文的论点为“学不可以已”,那么我提问:作者是。
如何对论点进行论证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作以适当的引导。我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归纳能力。然后学生明确:
第二段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来说明学习的意义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段中,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等从而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来说明学习的方法贵在积累;用“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来说明学习的态度贵在坚持与专一。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为比喻论证的方法。(让学生分清楚比喻论证与举例论证的区别)。
3、课堂练习。
说到比喻论证,我们一般在议论文中使用,那么现在我设计一课堂练习:请同学们写出3个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写完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论,教师点评。
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六)总结全文:《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
劝学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荀子的《劝学》,下面我将就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加以介绍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构成了"求学之道"这一模块.
《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的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古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一),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上注释1)。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教师和学生补充)。
新课标: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学生读(五步阅读法)。
1,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2,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四)读研究性学习;。
第一步:找观点。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读迁移巩固。
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写一篇劝学的小议论文,注意运用比喻论证.(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劝学说课稿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劝学》。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劝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教材地位)《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如果学生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虽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说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
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1、说教法。
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将文中字词及特殊句式进行归纳。
2、说学法。
2、朗读法。
下面我在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课文(由写劝学的诗句导入)。
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关于劝学的诗句,回答后,教师解题,由此引入课文。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二)荀子简介。这个部分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事先查找关于荀子及其思想的知识。教师作以补充,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三)诵读指导。播放录音、让学生自读、齐读课文,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四)整体疏通课文。这个环节让学生前后桌互相合作,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义。将大家都难以理解得字词标注出来,教师重点点拨。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知识的能力。之后,归纳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五)分析课文。
1、通过对课文的疏通,学生能够得出本文的论点为“学不可以已”,那么我提问:作者是。
如何对论点进行论证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作以适当的引导。我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归纳能力。然后学生明确:
第二段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来说明学习的意义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段中,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等从而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来说明学习的方法贵在积累;用“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来说明学习的态度贵在坚持与专一。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为比喻论证的方法。(让学生分清楚比喻论证与举例论证的区别)。
3、课堂练习。
说到比喻论证,我们一般在议论文中使用,那么现在我设计一课堂练习:请同学们写出3个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写完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论,教师点评。
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六)总结全文:《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
劝学。
学习的意义学不可已矣(中心论点)。
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学习的态度。
设计依据: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的原则,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知道本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劝学说课稿篇十三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语言),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1、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挑刺,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白话文进行解说。解说时要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这样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投影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生演读的时候引导他们细细品味,用“------写出了-----”的句式品味文章语言。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作活动之中。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劝学说课稿篇十四
《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一课时:
2、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3、听磁带并对照注释,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舆、跬步、骐骥、锲
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
5、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
7、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7、总结:《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
劝学说课稿篇十五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现代文教学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只不过侧重点可有所不同。《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语言),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二、辨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1、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三、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挑刺,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四、析读课文,理解文义。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白话文进行解说。解说时要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这样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投影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五、分角色演读,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生演读的时候引导他们细细品味,用“------写出了-----”的句式品味文章语言。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六、创造阅读。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作活动之中。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七、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
八、吟诵课文。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劝学说课稿篇十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劝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劝学》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启迪学生智慧、巩固文言基础。
《劝学》是荀子的一篇论说文。作者阐述了在学习方面的观点。把《劝学》安排在本单元,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所欠缺。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合理论证的能力。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要“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1)诵读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讨论法——主要是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点拨法——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点拨。
(1)自主学习体现在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的过程中。
(2)合作学习体现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3)探究学习体现在质疑问难,与文本深层次对话的过程中。
本节课共有6个学习环节。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学习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近《劝学》,看一看荀子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学习的什么思考。
感知作者和写作背景方面,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会加以补充。
字词方面,学生课下已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了梳理。课上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就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识积累。
然后,请学生听配乐朗诵。
我会设置问题,要求小组合作,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学生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引导学生小组朗读第2、3、4自然段。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证的。
引导学生明确: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通过这3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完成教学目标三,突破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突破教学重点。
设置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
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此次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一致的。
我会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要求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意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必做作业: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选作作业:以“学习”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劝学。
荀子。
学习的意义比喻论证。
学不可以已学习的作用。
(论点)学习的方法对比论证。
(论据)(论证)。
我这样设计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把握文章脉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劝学说课稿篇十七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一篇高中文言课文――荀子的《劝学》。下面我将就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劝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文言文单元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文质优美,在写法上非常独特,比兴写法、比喻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学习的,作者较系统的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劝勉学生勤奋学习的好材料。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通假字等,可结合本课课后练习完成这一单元要求。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故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将本文的基础目标确定为:
基础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了解通假字的定义,积累10个通假字。
3、学习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独立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养成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荀子对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释题,简介作者,初读课文,感知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简析课文,总结文言知识,积累五个实词,熟读成诵,能准确默写蕴含深厚的名句。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以学生自读为主,贯以串讲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用原文语句作答,译出较难的文言句子,改变教师串将到底的做法,在质疑启发时,力求达到引而愤,愤则启、导则悱、悱则发的效果,始终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的情感愉悦的过程,是学生求知欲望被不断激发的过程。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
2、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3、学生读。
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
四读研究性学习。
五读迁移提升。
这当中要注意以“三为”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相关阅读训练材料)。
5、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6、板书设计。(投影)。
劝学说课稿篇十八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四篇分别为《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20xx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积累词汇;2反复吟诵,知人明理。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八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1多样化朗读法,这是我教学古文首先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自读、听读、互读齐读,抑扬顿挫的读、情感再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就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这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这种师生共用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导学过程,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本课的流程做了以下设计:
1.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习并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
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
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12。
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
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颇为自得,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朋友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精彩之处。所以这些对话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读,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在反复的朗读中,有所体验和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中蕴涵着非常多的感情因素。“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通过读,通过联系生活体验去感悟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举行分角色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第四步:悟读,知人名义(3分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课堂上交流,共同提高。
第五步:比读,感悟提升(5分钟)。
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做比较阅读,看两文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感悟。
目的还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4.小结:齐背课文。
师做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同学们积累的这些名句格言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我们民族文化沉淀下来的精髓,愿我们谨记之,奉行之!
板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艺术性。
我的板书设计是。
吕蒙治学虚心听劝。
鲁肃叹学真诚敬才。
1朗读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重点是读出愚公、其妻、智叟的不同语气。评价有感情的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
2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
课中:与《伤仲永》一文的比较阅读。
课后: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结合我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让学生自读《蜀鄙之僧》、《孟母断织教子》等劝学的文章,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
劝学说课稿篇十九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诸子的文章各具特色,而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其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道理。通过对《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依据大纲要求,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文章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德育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正确态度。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说理性很强,但它不枯燥、单调,而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通过比喻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鉴于此,我在第一课时疏通文意、归纳整理古汉语知识后,把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上,其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我选择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因为这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提挈全文,由此可理清文章思路,促使学生精读课文。
1.交流互动式结构。
大纲中提出,教学要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交流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特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其做法是: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在讨论、交流中,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采用交流互动式结构的教学关键是要设计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探讨式阅读。
通常,文言文教学易走向一个误区:割裂文章的整体感,囿于简单的文字串讲中,文言文被当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要避免这一情况的,需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阅读理解从迷惑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中走向感悟文言文的内涵。探讨式阅读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讨,理解文章内涵,陶冶自己的情操。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感知——设疑——探讨——表达——总结、评价,环环相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体现了电化教学的优势。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将“交流互动”的学习模式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导”与“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板块一:抓住突破口,激活学生的思维,理清文章思路。
认真钻研教材后,我以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1.朗读第一段,老师作节奏停顿的提示:学/不可以已。
2.设疑:如何理解“学不可以已”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解答后明确: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对待学习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3.拓宽思路:学生阐述自己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老师作出评价。
4.比较阅读:了解文中荀子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并与自己的作比较,得出结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鼓励,特别是有创意的回答。
5.小结:作者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后,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结构清晰。
教学板块二:深入研究,体味文章的论证艺术。
1.理清文章思路后,趁热打铁提出问题:
老师点拨:回忆《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论证。
2.抓重要环节,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全文共用了20个比喻,为帮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句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我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诵读,二是比较。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句子的含义;在比较中,了解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分清论证的角度、层次。
比较既有分论点间的比较,也有同一个分论点内部的比较。如: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学生齐读后,老师提问:这部分的比喻论证的运用与前两部分有何不同?学生稍加分析便可答出:正反对比论证,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明白学习要重视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比较式学习,避免了一一讲述的单调,也突出了本文论证同中有异,灵活而有变化,论辩生动有力的特点。
3.小结:
讨论:比喻论证的好处。
明确:这些比喻仿佛信手拈来,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接受。
教学板块三:加强诵读,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学生诵读,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其次,从修辞角度引导、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排比、对偶穿插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教学板块四:联系实际,阐述学习所得。
学生讨论,相互交流,老师要对学生所述给予肯定。
课后结合自身体会,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劝学文字。
劝学说课稿篇二十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1.德育目标: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特点。
2.知识目标:1归纳“绝、强、假、望、间”五个多义词的义项;2比喻论证的方法。
3.能力目标:(新课程目标阅读欣赏第9条)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主导懂文章内容的能力,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及学生实践我们确立:
1.实词的识记理解。
2.比喻的含义和它们内在联系,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掌握句读,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总结文言知识,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新课标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完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精读法,在扫清字词障碍后进行分析鉴赏研究。
准备采用1启发式研究式2讲解式3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除上述人本因素外,从“文本角度”讲,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运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可展示学生应掌握的相关知识:作者图片资料,背景资料(以使在分析研究时能知人论文),相关训练材料。
2、新课讲解(教案)(划点出来)。
3、例题示范(一般适理科)。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相关阅读训练材料)。
5、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6、板书设计(投影)。
劝学说课稿篇二十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劝学》。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劝学》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是“求学之道”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求学之道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劝学》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散文,本文文质兼美,通过比兴、比喻论证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首先,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文言词汇,但深层次的词汇、文法以及阅读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其次,《劝学》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有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本文比兴和比喻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信心。
一是掌握本文比兴和比喻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二是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信心。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将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朗读法、点拨法、提问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1、导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然后我再介绍荀子的生平、思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因为《劝学》的“劝”字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所以,我会先让同学们回答“劝”是什么意思,由于同学们手头都有工具书,所以同学们不难回答出“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
2、接下来我将运用“一读课文,落实词句。二读课文,疏通大意。三读课文,咀嚼鉴赏”的三读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三读教学法的第一步是)。
(一)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我解决。
(二)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我再进行适当点拨,集体解疑。最后请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三读课文,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逐段进行探讨,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这一课时我将引导学生对第一段进行解读。
首先,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1、在第一段中,出现了多个通假字,请同学们找出来?
“輮”通“揉”“有”通“又”“暴”通“曝”“知”通“智”
2、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议论文,既然是议论文总有论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一段的论点?
(这一问题不难,学生能够很容易就找出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3、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了很多的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请同学们找出来?
同学们不难找出文中共用了5个比喻:在前两个比喻中我们看到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第三个比喻说明物质通过加工提高和发展以后,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一个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后两个比喻强调“受绳”和“就砺”这两个加工的过程,再一次说明通过学习可以超越自己。这五个比喻从三个层面说明了学习的意义。
最后,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君子通过“博学”和“日参省乎己”,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而这一句有何文章的第一句“学不可以已”相对应,做到了首尾对应。
布置作业:背诵第一段,并预习其余段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如有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