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读后感(优秀19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看完一部电影后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所读所看的内容,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读后感了吧。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散步,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感悟书中的世界,它是我们与作者的一次精神交流。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成果的筛选,总结和反思,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体验和思辨能力。读后感是一份心灵的寄语,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读后感也是对所读内容的再创作,它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出更多的细节和深层含义。读后感是思考的结果,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所读的作品。在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联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在阅读这些范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发,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异类读后感篇一
我发现大部分人都是追寻成功的,或者更直白地说,是希望自己不断变优秀的。而他们对成功对方法论讳莫如深,这本身就十分矛盾。就像是这本书里提到的,人们似乎已经预设的前提,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他的天赋,他的`机遇,他让人羡慕的偶然性。而刻意忽略其他我们可控条件的影响。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他用类似于数据调查的呈现手法,列出来许多能让我们有迹可循的影响因素。比如马太效应,10000小时定律,文化背景等等。
抓住机遇是我自己对于成功一直以来的观点。人的一生中可能出现很多机遇,而这不是日常努力就能获得的。它是不经意的灵光乍现,偶然间的好奇心驱使。它不像是努力,需要靠量变才能达成的质变,机遇本身就是一个质变。因此在面对机遇时,每一个选择都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越是长大越发现,两难的选择哪有什么对错,不让自己后悔就好。像是书里提到的大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大环境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四舍五入是不是代表,成功其实是我们不断选择出来的。
突然对拿破仑希尔,本杰明富兰克林以及戴尔卡耐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日后会看一些他们的书籍。
异类读后感篇二
每月一书的本月书单是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翻开书本之前,我想到了上个月《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提到的检视阅读,于是我先翻看了《异类》的目录以及护封上的简介、名人鉴语等内容,看到李开复老师对书中所想表达的结论作出了简要有力的等式概括:才智+社会环境+机遇+勤奋=成功。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天时地利人和。带着这些所看所想,我翻开了这本书。
书里讲到了很多成功的故事,也穿插着一些失败的故事,成功的人为什么能获得成功,而失败的人又为什么失败?这本书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叙述。
成功需要很多要素,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引言中的罗塞托之谜,可以看到,想要成功地获得健康,生活环境的因素比其他都要重要得多,而环境其实又分为很多种: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每一样都对是否能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如果本身所处环境不够理想,想要成功,就该努力地去创造、追寻好的环境;其次,需要非凡的机遇,可能就需要一些运气,让人能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做对的事;获得了机遇,更要学会把握,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刻苦磨练,才能获得把握机会的能力;最后,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是后天努力。
书中说到,当人的智商达到一定水平,智商上的差距将不再体现在成就上,比如智商140的人和智商190的人,他们是否能够成功,不再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而是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后天的努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各自领域成功的人,到他获得成功为止,他在这个领域中所花费的联系时间不会少于10000小时,所以只要达到一定门槛,成功与否,就取决于努力程度了。
都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其实想要真正获得巨大的成功,天注定与人打拼都是一丝一毫都不能缺少的,正是要满足天时、地利、人和这所有的条件,才能叩开成功的大门,如果环境很好,那就努力奋斗,让自己获得成功;如果环境不尽如人意,那就努力奋斗,改变所处环境,再努力奋斗,让自己获得成功。
异类读后感篇三
读完之后感觉特别悲观呢,家庭出身不好,所以人生有固定的路子,这不就是妈妈之前说的命吗。之前母亲常说的就是要人命,你信命吗?我从来都是回答,我不信命,我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活了30年,我也只能承认,我自己只掌握了部分的命运。但是我如果可以成为作家、知名医生、知名政府官员,会是很难的。我只能做一个还算不错的白领,能在北京买房,那我也就改变了命运了,起码我的孩子的命运被改写了。
我的家庭,我出生的地方,大部分的决定了我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遇到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最终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但是我还是不甘心的,我希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希望我可以过得比别人好,也希望给父母带来好的生活。不过现在我如果能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已经很不错了。
总之,读完这本书,很丧气。
也更加坚定了,要留在北京买房子。
异类读后感篇四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读完了《异类》这本书。这本书定位在讲述一种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通过很多篇幅在证明,个性作用,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当然作者做到了,只是可以再概括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本书并没有讲如何成功,他给人更多的感触是,通过这些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书中有很多观点,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1、10000小时法则: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我想这也是本书核心观点之一。成功没有捷径,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也不存在劳苦命。
2、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作者研究了飞机失事的原因,绝大多数原因不是特别大的失误,而是非常不起眼的小失误,这种失误特别小,以至于不能引起重视,因为单纯的一、两个失误是不会导致飞机出事的。但是一两个小错误,加上周围恶劣环境、加上精神不集中,加上判断的差错,加上紧张和表达与周围人沟通不畅,这种失事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3、“弗洛姆”的启示:因出身问题,被“白鞋公司”拒之门外,于是做起了“白鞋公司”不值得一提的企业收购案子。但十几年过去,这个领域变得炙手可热时,他们早已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弗洛姆的成功有那么多因素导致的。如果不是出身问题,可能他会加入白鞋公司,如果不是后来并购案增多时局改变,他仍然在一个小公司接各种案子,但历史恰恰让他成功了。
最后,如书上所说,“异类,他们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我们需要了解,所谓的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
异类读后感篇五
《异类》这本书于我来说最好的地方在于它通过科学严谨的逻辑分析,将一个个传奇人物的成功经历抽丝剥茧,还原成一堆看似不相关的随机事件,最终直指本心,将玄之又玄的成功学还原成可以进行科学分析的条件组合,即:出生的时代,所处的文化环境,生长的家庭背景,个人后天的努力等不确定因素,正如书中所说:所谓“异类”从来就不是异类,书本有效的衰减了人们对“异类”的盲目崇拜。
其次在于该书中不同于以往鸡汤文过分强调努力的意义,似乎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读多了反而个人发展不利。该书传导的理念是:一个人的成功不单单是努力的结果。“10000小时法则”也只是说明了努力是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不然同样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同样机遇的人在整个全球范围内不知道海到哪里去,最后成为“异类”的也是寥寥无几。总结一句话就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
异类读后感篇六
听着很炫的名字,绕了一圈之后,回来还是一样的结论:自己争取+运气,是做到‘成功’的基础。
关于这点,书里的原话是:他们处在优势与文化传承的网络中央,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后天养成;有些是自己争取的,有些则仅仅是因为运气――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成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到底,所谓‘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
ok,既然是这样,异类确实并不特别。但是,从种种‘自己争取+运气’、‘自己努力+机遇’、‘自己拼命+命运‘…等等这些公式里,我希望找出可能性更大的那一个。
运气,机遇,命运…看上去都是那么的不可琢磨、不能把控,而不可琢磨的和不能把控的,不是我想要的,我得在里面找到那些可以琢磨、可以把控的部分。
回到前面的公式:‘自己争取+运气’、‘自己努力+机遇’、‘自己拼命+命运‘…似乎有些部分,是一致的:自己争取、自己努力、自己拼命……浅显易懂,’自己‘,也是那个每个公式里面都存在的部分,相对于’运气,机遇,命运…‘,’自己‘明显是更容易琢磨和把控的部分了。
好吧,那我就来看看怎么个琢磨和把控的方式,更好。
每个人,都是一个变量数量巨大的复杂系统。而这些数量巨大的变量当中,存在着很多‘蝴蝶效应‘的可能。这因为如此,人生,才是我们见过的,最不可预测的发展趋势和轨迹。世事无绝对,但是,从概率上看,依然有高低之分。而这个高低分别的根本,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努力。
简单说,像普通人一样正常度日,我们假设在某个方面你能做好的可能性是万分之三,你比普通人努力一倍,那么,你的可能性就是万分之六…如果你能比普通人努力10倍(放心吧,普通人并没有多努力,哪怕10倍,也不是什么多么大不了的事情),那么你在某个方面能做好的可能性就是千分之三了。是的,从概率上看,你能做好依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和普通人比,你和他们已经不在一个量级上了。
好了,算术题做完了,怎么选,还是由我们自己。
我打算以圣经的一句老话结尾:“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异类读后感篇七
1、中国教育界犀利、现实的人生发展规划著作。
2、该套丛书阐述了思维、沟通、情商、性格、眼界、格局等软实力的具体培养方式。
3、它提出了知识的价值层次理论,回答了“为什么读书改变不了命运”这样一个普遍性困惑。
4、它从新的角度解读了自我认识方式、目标导向思维、职业定位步骤、创业观察力培养等系列人生发展理论。
异类读后感篇八
领导给推荐了《异类》这本读物,花了一些时间终于读完了。本书定位在讲述一种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通过很多篇幅在证明,个性作用,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当然作者做到了,只是可以再概括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本书并没有讲如何成功,他给人更多的感触是,通过这些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书中有很多观点,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1、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换句话说,获得特殊机遇的人,他们最终取得更大的进步;富有的因为减税而更富有,成绩优异的因为获得更多老师指导而更优异;冰球队孩子中年纪稍大者因获得更多指导和训练而变得更优秀。这在社会学领域叫做“优势积累”。
个人对这些社会学接触的太少了,但这种现象的确存在。比如如果你是警察,你破获的案子越多,人们越愿意给你更重要的案子让你破。于是通过优势积累,你越来越具有破案的优势了。对于一个公司,当你全身心扎入某个领域时,你在这个来领域越来越有建树。对我们个人而言,不要一味的依据木桶原理,补充自己的短板,而是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更具有竞争力。
2、10000小时法则: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我想这也是本书核心观点之一。成功没有捷径,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也不存在劳苦命。领导让我们看本书,也是更看重这一观点,我在做自己的产品之久,没有成为该领域专家实在惭愧,其实还是积累不够,没能量变引发质变。不过,这10年来,在公司里学到的东西很多,除软件开发本身外,到后期的项目管理、部门管理;从对该产品没有概念,到对核心算法研究;从以前只到过几个地方,认识一方人,到去了10几个省份,接触了不同的人。这些变化都是随着公司的成长在成长的,但是领域很多,方向很多,所以不是没有成功的机会,而是精力分散,努力不足。所以最好找出自己的优势方向,钻研下去。
3、“弗洛姆”的启示:因出身问题,被“白鞋公司”拒之门外,于是做起了“白鞋公司”不值得一提的企业收购案子。但十几年过去,这个领域变得炙手可热时,他们早已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弗洛姆的成功有那么多因素导致的。如果不是出身问题,可能他会加入白鞋公司,如果不是后来并购案增多时局改变,他仍然在一个小公司接各种案子,但历史恰恰让他成功了。
记得刚刚加入公司时,市场上很多人对我们的产品没有概念,更谈不上认可。而我们公司一直在坚持着。当市场打开时候,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这不也是很好的例子么。所以说,公司发展到现在,有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有时运成分在里面。
4、令人满意的工作: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是任何一份称得上令人满意工作所具备的属性。
无论是在创业还是管理,能把握好这些都很难,但的确非常有效,因为这些是人们做事的内驱动力。从管理上看,自主性就是充分放权,让员工真正感觉到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在为自己做事,这样即使在身心疲惫,也会为那一点点成功而努力追求;复合性就是将工作与意志力和想象力结合,就是工作中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付出与回报关联性就是劳有所得,个人努力能得到认可。能赚多少钱并不是使我们快乐的最终源泉,使我们快乐的源泉是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实现自我。
5、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作者原意是说飞机失事与不同族裔文化差异有关,如航班飞行员之间、及飞行员与塔台间通话,对权利距离指数的认识不同。在这个故事里,我更倾向从这个角度去看,空难的很多时候是一系列人为的小失误、机械的小故障累加的结果。
我们做产品也一样,当用户说不好用时候,可能不是某一个功能不好用,也不是某一个bug引起用户感觉不好。而是众多“小失误”引起用户体验不好所致的。乔布斯的苹果会红,还是因为他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
6、稻田文明与数学:因为语言结构的差异,意味着亚洲儿童学习数数要比美国儿童快;因为环境不同西方农业采用“机械导向型”而中国和日本则使用“技术导向型”。文化不同引发人们行为方式不同,亚洲人更具有努力工作的精神品质。稻田文明就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
我目前还没有那么大的视角去审视这种文化差异,但对努力工作的精神还是非常认可。正如比尔盖茨还是孩子时候就沉迷于电脑;甲壳虫乐队花数千小时在汉堡练习演出;弗洛姆在机会降临前,已经在不入流的并购诉讼生意上打拼多年。我们需要提前准备着,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才能抓得住,成为那个时势造就的“异类”。
最后,如书上所说,“异类,他们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我们需要了解,所谓的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
异类读后感篇九
“每月一书”的本月书单是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翻开书本之前,我想到了上个月《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提到的检视阅读,于是我先翻看了《异类》的目录以及护封上的简介、名人鉴语等内容,看到李开复老师对书中所想表达的结论作出了简要有力的等式概括:才智+社会环境+机遇+勤奋=成功。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天时地利人和。带着这些所看所想,我翻开了这本书。
书里讲到了很多成功的故事,也穿插着一些失败的故事,成功的人为什么能获得成功,而失败的人又为什么失败?这本书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叙述。
成功需要很多要素,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引言中的罗塞托之谜,可以看到,想要成功地获得健康,生活环境的因素比其他都要重要得多,而环境其实又分为很多种: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每一样都对是否能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如果本身所处环境不够理想,想要成功,就该努力地去创造、追寻好的环境;其次,需要非凡的机遇,可能就需要一些运气,让人能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做对的事;获得了机遇,更要学会把握,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刻苦磨练,才能获得把握机会的能力;最后,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是后天努力。
书中说到,当人的智商达到一定水平,智商上的差距将不再体现在成就上,比如智商140的人和智商190的人,他们是否能够成功,不再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而是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后天的努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各自领域成功的人,到他获得成功为止,他在这个领域中所花费的联系时间不会少于10000小时,所以只要达到一定“门槛”,成功与否,就取决于努力程度了。
异类读后感篇十
重新来看《异类》,我就第一部分机遇的前2章“马太效应”和“10000小时法则”整理一篇读书笔记。作者并不是简单的将成功归纳为天赋、勤奋、运气,而一言蔽之,而是对成功者的成长年龄、经历和成长环境挖得很深,我的理解为一个成功者需要刚好在幸运的年龄碰到10000小时这个机遇。
正如第一章作者说能进入顶级球队的球员肯定比你我都具备运动天赋,如果你的这段10000小时的经历可能因为你的年龄小几个月的原因而比别人起步晚一些,而错过了领先优势,正是这种领先优势造就了天才们辉煌的成就。
换句话说,成功者就是获得这些特殊机遇的人,他们因此最终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富有者因取得了更多的减税优惠从而变得更富有;成绩优异的学生因获得了更优秀的老师的指导,更多的关注,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冰球对9岁至10岁间的孩子中年纪稍大者获得了更多的指导和训练,从而变得更优秀,在社会学领域来说,所谓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
孙子兵法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成功之路上,天时地利人和为三要素,涵盖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时是成功之路的伯乐、机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环境、条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综合实力。
无论是比尔。乔伊,还是比尔·盖茨都在他们幸运的年龄碰到了计算机行业刚好起步,计算机编程刚好是他们的兴趣爱好,又处在单纯的年轻时候,时间足够,让他们在这个特长方面能够训练自己10000小时。从心里学家的角度,天赋的作用其实很小,而后天努力的作用其实很大。
将冰球明星、甲壳虫乐队、比尔·乔伊和比尔·盖茨的故事串起来,我们便能拼出通向成功更加完整的路径。先在肯定他们的深具天赋、才华横溢的同时,但是,使他们如此出色的不是他们的非凡才能,而是他们的非凡的机遇。如果甲壳虫没有在汉堡的历练,比尔·盖茨没有读湖滨学校的机遇,他们不可能成为“异类”,本书所有列举的“异类”都是某种独特机遇的受惠者。
异类读后感篇十一
异类,何为异类?辞典这样解释道:思想、行为不同于一般的人,他/她即为异类。《异类》讲述的是一种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通过很多篇幅证明,成功的决定因素,主要有机遇(天时)、社会环境(地利)、个人努力(人和)、才智,与中国先贤智慧不谋而合,书中讲了很多故事来说明社会环境、机遇,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将努力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环境因素。中学时候,我们拼了命想考一个好学校,不就是看重好学校有好的环境吗?现在社会,有很多父母,只知道督促孩子努力学习,但自己却起不到榜样的作用,整天无所事事,错误的教导孩子一生。
我看了这本书的大部分之后,深刻觉得,只有将“天时、地利、人和”发挥到极致,才能获得不一样的成功,成为时代的异类!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震撼之处,在于它颠覆了大部分人对成功的认识,对如何成功的理解,对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思考。
本书,开篇讲到了马太效应,凡是有的,我们还要强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现在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因为此话出自《马太福音》,所以这条效应也被称为马太效应。
就好比,在各个国家,越优秀的学生越容易获得更好的资源,从而变得更优秀。书中先是讲了加拿大冰球运动员出生月份的关系,揭示了成功其实和出生月份有很大关系,因为这受这个国家选拔球员时间所限制。再加之推广,讲到了计算机时代的比尔・盖茨,比尔・乔布斯。这其中,揭示了他们的成功,是和机遇有关的。
再之后就讲到了,众人皆知的10000小时定律。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书中还讲了很多很多例子,其实重点不在于这些例子的优劣,而在于我们看书本的同时,能看透多少书本背后的道理与逻辑。成功的人,都是一样的。失败的人各有各的失败。我们身边的“成功人士”,没有一个是不喜欢看书的,也没有一个不是典型的自律者。在腾哥办公室楼下:还记得我在认识腾哥(司马腾)的时候,就被他“自律改变生活”的标语所吸引。如今腾哥越来越优秀,公司总部已经搬去北京。注册了“三只青蛙”公司,专注于时间管理,每天都在改变更多的人。真的要给腾哥大大的赞。
我还想说一个我高中时候认识的好兄弟,捷哥(纪捷)。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去当兵了,凭借着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部队里获得过“优秀标兵”。退伍后,自考大学,学习摄影,学习修图,他也一直在不断精进自己!他的优秀,也是靠着强大的自律。
或许,腾哥和捷哥就是我身边的异类。在某些时刻,某个阶段,用全身心的劲来充实、改变自己。因为我的身边有你们这样优秀的好友存在,所以,我也时刻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昨晚看了《圆桌派》第一季中的第一集。窦文涛、梁文道、余世存、马未都,四个人坐在一起,看似闲聊,但是我从他们的话语中,能够看出那份对知识和生活的感悟。我边看又边在思考,现在的我,还是沉淀不够。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太远的距离。
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比自己努力!
异类读后感篇十二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读完了《异类》这本书。这本书定位在讲述一种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通过很多篇幅在证明,个性作用,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当然作者做到了,只是可以再概括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本书并没有讲如何成功,他给人更多的感触是,通过这些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书中有很多观点,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1、10000小时法则: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我想这也是本书核心观点之一。成功没有捷径,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也不存在劳苦命。
2、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作者研究了飞机失事的原因,绝大多数原因不是特别大的失误,而是非常不起眼的小失误,这种失误特别小,以至于不能引起重视,因为单纯的一、两个失误是不会导致飞机出事的。但是一两个小错误,加上周围恶劣环境、加上精神不集中,加上判断的差错,加上紧张和表达与周围人沟通不畅,这种失事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3、"弗洛姆"的启示:因出身问题,被"白鞋公司"拒之门外,于是做起了"白鞋公司"不值得一提的企业收购案子。但十几年过去,这个领域变得炙手可热时,他们早已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弗洛姆的成功有那么多因素导致的。如果不是出身问题,可能他会加入白鞋公司,如果不是后来并购案增多时局改变,他仍然在一个小公司接各种案子,但历史恰恰让他成功了。
最后,如书上所说,"异类,他们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我们需要了解,所谓的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徐晨凯)。
异类读后感篇十三
以前要被问到:成功很难吗?我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读完本书,我的答案变成了不确定,因为成功真的会“偏心”,那些受到偏爱的人就成为未受到偏爱一方眼中的“异类”——天赋异禀、注定成功的天选之子。
你想成为天选之子吗?那你就要满足两个必备条件,其一,获得特殊机遇眷顾;其二,受惠于独特的文化传承。
一个小小的机遇设定就会影响一个孩子未来一生的发展走向,直接决定他的成功与否。在加拿大,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冰球运动员,你一定就要在1月至3月间出生才行。为什么?因为在加拿大,冰球队是按年龄进行分组的,而分组所依据的分界线是1月1日,即从1月1日到当年的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将会被分到同一组。这就意味着一个1月1日出生的选手,将与许多比他小的选手争夺晋级权。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将近12个月的年龄差距会导致球员在生理成熟度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年龄更大的选手有着更强壮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他们更容易被选进更好的球队,更好的球队有更多参赛的机会,更多比赛的锻炼带来更好的身体素质和更高的球技。这一正向循环一步步将优势扩大,直至成为他人眼中的强者与极具天赋的人才。
同样,个人的成功不是个人努力奋斗的直接结果,是世代文化传承后的汇聚效果。想想为什么纽约众多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开创者都是犹太人?美国的众多犹太移民成为了美国社会的名流政客,在各个行业内成为佼佼者。翻看他们的族谱及先人所从事的职业会发现,第一代移民祖先几乎都与服装制造有关,第二代或第三代开始成为律师与医生。这是因为这些犹太移民在家乡时就从事着与服装相关的工作,来到美国后,继续从最熟悉的服装行业入手,渐渐从小手工制造者到批发商,再到成立工厂雇用工人成为企业家,这一步步“有意义的工作”使得他们成为成功的商人。这才能使他们为子孙后代的成材提供坚实富足的学习成长条件,后代可以吃饱穿暖,到好学校读书,有好老师授课,上好的大学,获取更好的工作技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什么又是“有意义的工作”?有意义的工作是那些能让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提升技能、培养我们更好解决问题能力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不是机械的简单重复,每一次都是一次进步,这些进步可以是我们更加善于与人沟通、更快发现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以及更强的学习能力等。如果你现在做的工作有这样的效果,那就是一份有意义的工作,也是一份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工作。
为什么亚洲学生的数学成绩最好?一定不是因为亚洲人更聪明,而是我们更勤奋。作者在书中用“培育稻田”的例子揭示出这一原因。稻田培育有着复杂精细的流程,要付出巨大的精力进行精耕细作,中国南方的稻民一年花在水稻耕种上的时间约为3000小时,而法国农民花费的时间仅有1200小时。法国农民在春秋劳作时间长一些,冬季则短些,他们冬季选择“冬眠”,通过减少活动从而减少食物的消耗。是什么促使中国的农民在烈日炎炎之下仍坚持除草、灌溉呢?是收取固利率地租的地租制度,无论丰收与否,地主只收取定量的粮食,如果遇到大丰收,就意味着农民会有更多的余粮。这种经过努力获得的回报给了他们最大的自主性,使他们自愿自发地付出心血、加倍呵护每一颗水稻,精准控制大米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这又与亚洲学生的数学能力有什么关系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祖辈们都是农民,他们用生活中得来的经验教育后代: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秋天坐一坐,冬天挨日饿;不是靠天吃饭,全靠两手动弹;一年忙到头,吃喝不用愁。这一句句熟悉的俗语都是祖辈们的生活智慧和人生经验的高度总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每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这是刻入骨髓的一种文化记忆。于是后代们在祖辈们积累的基础上刻苦学习,坚信勤奋努力就会拼出一个好未来,而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就是考出一个好成绩,数学成绩更高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他们有幸获得一个到德国汉堡演出的机会,汉堡酒吧的老板们“逼迫”甲壳虫乐队超量演出,每天平均至少8个小时的演出迫使他们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与排练,正是这种超量的训练使得他们的表演能力有了质的飞跃。4年间,他们共计表演了1200场,表演时长也突破了10000小时。试问,有几个乐队有这种经历,又有如此强度的训练机会?天赐的机缘成就了他们的经典,同样也是10000小时带来的美好果实。正是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本书让我们知道成功是由一系列可预知的、强而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构成。那些天选之子就是获得了特殊机遇的眷顾,并凭借拼命努力的工作胜任使命的那一群人。成功于他们而言,当然是可预知的必然结果。相信作者一定不希望为那些不付出努力就想躺赢的人提供一个怪罪老天和环境的借口。
异类读后感篇十四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成功要素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内在因素,属于个人能掌控的范畴,也是成功的首要条件,即刻苦练习,你可以选择努力或不努力,完全取决于你。
第二部分是外部条件,即家庭因素和时代背景,并非安全由我们控制的,哪怕你刻练习了1万个小时也不一定能成功,因为人和不一定天时地利,如果我们不是出生于富裕家庭,没有懂协同教育的父母,没有关系,后天想办法补救,寻找优秀的榜样去模仿学习,只要没有完美的事,就代表我们有进步的空间,时刻保持我们能做得更好的心态;至于时代背景,每个时代缺的都不是机遇,缺的是能不能看到机遇,抓住机遇的能力。
最后,不管人生能不能成功,至少自己是有去刻意练习努力付出,争取成为自己眼中的异类。
异类读后感篇十五
《异类》这本书带我们走进了成功人士的世界,让我们看到能影响人一生的数据,而能捉住这些数据都是都是异类。
书中的例举了很多异类,我对分析比尔盖茨的内容印象深刻。比尔盖茨的成功在于他诞生的年代有了分时系统的计算机终端、他所在的学校恰好有这类便捷计算机终端、学校的家长会基金足够为孩子们支付高昂的上机费用……再比如分析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的75人名单,其中20%最富有的人居然都诞生在同一国家(美国)同一年时期(约1831至1839)。
从1860年到1880年,美国经济正步入历史上的转型期,此时铁路事业方兴未艾,华尔街金融业崭露头角,工业大生产的序曲正在奏响,旧时期的经济信条被打破,新时期的规则正在构成。如果你诞生在19世纪40年代晚期(此时约20岁)你就错过机遇了:你太年轻,以致没法掌控住时期的大好机遇;如果你诞生在19世纪20年代(此时大概50多岁),你的年龄就太大了,你的思想还是处在内战之前的模式。而恰正是那短短9年间诞生的人,才有幸洞察未来的潜力何在。
每个时期每个领域的异类都是准确看到机遇并抓住它。用我们古人总结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时势造英雄,找准自己的方向,锲而不舍刻意练习,顺势而为!
异类读后感篇十六
听着很炫的名字,绕了一圈之后,回来还是一样的结论:自己争取+运气,是做到‘成功’的基础。
关于这点,书里的原话是:他们处在优势与文化传承的网络中央,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后天养成;有些是自己争取的,有些则仅仅是因为运气——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成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到底,所谓‘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
ok,既然是这样,异类确实并不特别。但是,从种种‘自己争取+运气’、‘自己努力+机遇’、‘自己拼命+命运‘…等等这些公式里,我希望找出可能性更大的那一个。
运气,机遇,命运…看上去都是那么的不可琢磨、不能把控,而不可琢磨的和不能把控的,不是我想要的,我得在里面找到那些可以琢磨、可以把控的部分。
回到前面的公式:‘自己争取+运气’、‘自己努力+机遇’、‘自己拼命+命运‘…似乎有些部分,是一致的:自己争取、自己努力、自己拼命…。浅显易懂,’自己‘,也是那个每个公式里面都存在的部分,相对于’运气,机遇,命运…‘,’自己‘明显是更容易琢磨和把控的部分了。
好吧,那我就来看看怎么个琢磨和把控的方式,更好。
每个人,都是一个变量数量巨大的复杂系统。而这些数量巨大的变量当中,存在着很多‘蝴蝶效应‘的可能。这因为如此,人生,才是我们见过的,最不可预测的发展趋势和轨迹。世事无绝对,但是,从概率上看,依然有高低之分。而这个高低分别的根本,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努力。
简单说,像普通人一样正常度日,我们假设在某个方面你能做好的可能性是万分之三,你比普通人努力一倍,那么,你的可能性就是万分之六…如果你能比普通人努力10倍(放心吧,普通人并没有多努力,哪怕10倍,也不是什么多么大不了的事情),那么你在某个方面能做好的可能性就是千分之三了。是的,从概率上看,你能做好依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和普通人比,你和他们已经不在一个量级上了。
好了,算术题做完了,怎么选,还是由我们自己。
我打算以圣经的一句老话结尾:
异类读后感篇十七
作为芒格所推荐的书籍,《异类》提供了对成功的另外一种解读。
本书以罗赛托人的健康秘诀开始谈起,一个专注于内因(即罗赛托人的饮食结构、基因等方面)的研究无法解释罗赛托人健康长寿,只有将罗赛托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够发现这些人健康的原因来源于社团的文化(如大家庭的氛围,和睦的群体文化),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很多时候,我们在专注研究成功人士的成功原因时候,却往往忘记了这人成功的时代背景和他与这个时代背景的锲合程度。例如,作者发现,大部分成功的it行业领袖都出生于1955年左右,如微软公司的两位创始人、sun公司的创始人比尔乔伊、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而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缘自于1975年1月是个人计算机的元年,这些人恰好在这一年到达学习创新能力的顶峰,所谓时势造英雄而已。从微观上面说来,作者发现加拿大曲棍球队的成员大多出生于上半年,而这些则源自于挑选队员时的卡线年龄是从1月1日开始算起的,这就使得元月份出生的孩子要比12月份出生的孩子占据一个更有利的竞争地位。此外,还可以发现美国某个年代出生的婴儿成功率更高(如大萧条时期出生的婴儿由于出生率降低导致竞争减少,同时年龄过小不用上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
在具备先机之后,马太效应和一万小时标准就发挥作用了。在起步阶段的一点小小的优势,会通过自我暗示而强化,强化之后会导致更为努力的工作,并经过一万小时的发酵,这种优势会逐步扩大。例如,两个孩子,元月出生的孩子因为跑步快0.01秒被选入曲棍球预选队后,就会由于这种自我暗示而更家努力的发展这一强项,在经历一万小时的努力之后,也许一个会成为国家队成员,而另外一个确实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这种差距由于自我强化会成为天壤之别。
那么,除了这种先机和一万小时的努力之外,是什么造成了成功和失败的巨大差别呢?作者花了数章来阐述这个问题。这一本质就是情商、传承、文化。作者指出,“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真正聪明的小孩,那就完全没有必要知道他的iq是多少。”因为更高的iq并不说明更成功的经历。如特曼人(具有非常高智商的人)的差异表明,智商的作用有一定限度,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之分。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发展的是他的“实用智商”——为了达到最佳效果,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应该怎样和他人说出自己应该说的话。本质是实践性的:它不是解释自我的能力,它是一种让你正确认识自身处境,并且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例如,兰根和奥本海姆的故事,兰根具有更高的智商,但是由于无法为自己争取权益,最后大学无法毕业,只能做农场工人;而奥本海姆,尽管他曾经试图毒死自己的导师,可是仍然为自己争取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没有被大学除名、获得负责曼哈顿计划)。这种差异来源于二者情商的不同,并归根结底,则来自于家族的传承。作者在调查了不同家庭背景(富人、穷人和中产)下高智商孩子的发展经历表明,富人孩子更早接受权利观念教育,通过从小的训练和培养,会通过追问、磋商、以放松的心情开着玩笑的方式把权利向自己方向倾斜,会与权威沟通而赢得机遇和权益;而穷人的孩子不相信权威,会很快向权威低头,独来独往,对于社会的规则一无所知,等到成年会对于社会性事务疲于应付。这种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族性的马太效应的产生。《红楼梦》里借冷子兴之口曾经有句话,叫做“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最后,更本质的则是来源于文化的区别,如华人的勤劳文化导致的子女在学习成绩上的优异性(从种稻谷中来看)、韩国的等级文化导致的飞机失事(由于韩国机长的崇高地位,其他人员即使在发现问题是也采取含蓄的方式提醒,导致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纠错而坠毁)。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司的发展也遵循着类似的道理。机遇、刻苦和优势的自我强化、企业文化和传承是优秀企业的三个法宝。机遇让一个企业脱颖而出,刻苦和优势的自我强化让一个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而只有文化和传承才能够让一个企业经久不衰,基业常青。这三者就是公司、好公司、伟大的公司的区别吧。最典型如ibm,通过一个打孔机成立,而长期致力于电子设备方面的研发,使得企业能够不断的在这个行业中成长并成为行业领导者,而真正使企业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则来源于ibm对行业趋势的研究(总是能够预先做出大的战略变化)、对创新的追求(基本上大的发明都来自于ibm,甚至出过诺贝尔)、以及大象跳舞的灵活。这种企业文化才是这个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企业分析来说,只有企业的文化才是长久和永恒的。
异类读后感篇十八
读完了《异类》,这本书用大量的数据,去证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特别突出的成功,其实除了人本身之外,还有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不论是马太效应,还是10000小时的付出逻辑,或者是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等。
看的关于成功,关于人性的分析,越是发现,其实很多道理,都是通的。马太效应,就是生活中说的,越努力,越幸运;10000小时的逻辑,就是付出与收获的一个曲线关系,可能会有临界点,但是大部分达到临界点之前,一定是越努力,收获越多;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更是无时无刻的,不用作者论证,我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是多么的正确。而读完这本书,只是让我更加明白,这些社会现象,我深受影响,但是却没有深刻意识到。我没有能力去预估整个时代背景下,哪个前景比较好的行业或者会赚钱的门路,我也不知道那些机会会在什么时候垂青于我。但是我越发坚定,努力一定会有收获,让自己越发有价值是一间很有意义的时间。它或许就是某个时机我的机会,或者某个时机我的人生转折。
现在的很多人应该都很焦虑。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开始迷茫,自己的能力差距,自己的财富差距,自己未来的价值在哪里。我也是一样,虽然刚工作没几年,社会经验不算丰富,也看不到未来的机遇在哪里,所以开始想怎么实现自己赚钱的目标,似乎很遥远。我没有了努力的动力,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他们都不能再当下变现。而这样的想法,其实就是恶性循环。可是我越发坚定了,无论如何,我应该努力,这不是由我当下能收获什么决定。只有努力之后,我才应该思考,继续前进的方向。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想,却什么都不做。享受当下的辛苦,享受不断强大,丰富的自己,不着急未来看不清楚。前段时间听过一段话,觉得说的特别好,大致意思是:辞职你可能会丢失身份,但是不会丢失能力。共勉。
异类读后感篇十九
通过研究加拿大冰球队员出生日期的规律,发现大多数球员在1-3月份出生。这些球员在同批选拔的孩子中所占的身体优势被最大化的展现出来,这些优势使他们获得更好的训练。一些原本微小的、偶然的、潜在的优势使他们获益,这种优势被人当作是他个人的能力和天赋,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更多地关照,机会、资源,使得优势不断加强。我们的汗水和努力在天时面前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又了解到了10000小时理论。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地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地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事实上,研究者们就练习时长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你会发现,无论是电脑天才比尔盖茨,还是音乐神童莫扎特,他们都投入了超过10000小时的艰苦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