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通用18篇)
人们常说,生活就像一本书,而总结就是我们书写生活的一页。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先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这些范文中的个案和案例可以帮助你更具体地理解总结的写作要点。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一
2007年,由美国次货危机引起的支付危机愈演愈烈,美国股市暴跌,众多大银行破产倒闭,造成投资者的恐慌,直至导致美国全国性的金融危机。随后金融动荡迅速波及世界各个角落,各国经济发展陷入泥潭难以自拨,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其影响持续到现在。
目前虽有迹象表明我国正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逐渐恢复,但近年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国际外部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导致我国靠出口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严重的挑战,也增加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度。同时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民生的进一步改善、社会的长期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1.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无国界障碍流动,反过来又增加了各国经济联系的联系和依赖性,使全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然而,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和广泛性。美国次贷危机后,多米诺骨牌开始倒塌,著名的雷曼兄弟等一系列的金融机构相继宣布破产或被政府接管,全球股市持续下跌,世界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严重减弱,最后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世界范围内各经济主体都难以幸免。
2.在此次的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论文,“次贷”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次贷危机也成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次贷是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market)的简称,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旨在为购房者提供融资便利让中低收入者可以购买起住房。这些次级贷款产品大大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信用风险。同时由于相关政策的改变如连续加息和房价下跌,使得大量的次级贷款者难以支付月供,造成违约增加。加上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将风险转移给整个资本市场,和这种金融创新产品推销范围的广泛性,所以也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
3.[1]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市场运行中出现许多难以依靠本身解决的问题,加上市场对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必然需要有力的监管措施。在次贷危机暴发前,信用评级机构对于高风险性的金融产品如mbs、cdo等都给予了很高的信用评级中国。由于虚假的高信用评级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间接造成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表面非理性的繁荣。在这过程中,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监管的监管缺位,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当市场参与者理性不足时,监管当局责无旁贷,应积极采取措施将危机消除在萌芽阶段,否则越演越烈将一发不可收拾。
(三)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作为传统传统农业大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冲击和直接的影响。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场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大环境下,农村信用合作更是难以置身事外,其业务经营及管理必然受到影响。
1.客户资源流失,经营利润增长放慢。
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渗透和蔓延到各领域,农村、农业、农民承受的市场风险和压力逐渐增加。以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由于出口需求的缩减,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不理想,一方面影响相关农业企业的资本流动,另一方面导致农民收入减少,从而造成农信社客户资源的流失。受大背景环境的影响,预期收入和购买力的下降,对于农村的生产和农户的心理难免造成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农信社相关业务的开展。农信社的存款、贷款额增长率相较于之前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2]对于“以贷为本”,缺少中间业务支撑的农村信用社,盈利问题将是最大的难题。同时由于受监管政策的影响,各农信社之间的竞争相互渗透异常激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客户资源特别是优质客户资源的短缺。
2.竞争压力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农村信用社明确定位于三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地位已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农村市场的重要地位,也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对农村金融业务的支持,如农业银行“惠农卡”的推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农贷产品的面市。加上民间借贷盛行,金融危机之下农信社的市场环境复杂性和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农村金融市场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农信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金融创新压力加大。
目前农信社提供的服务几乎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信贷种类偏少金融论文,金融创新也主要是以借鉴为主,创新性不足,同质化严重。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关系,之前的金融产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如受农户欢迎的小额农贷因市场的不景气形势,市场需求下降,导致深度推广难度增加。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虽然让如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消费类的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增大,但由于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农信社可作为之处有限。也有些农信社把部分资产投资于房地产行业,但房地产行业的不稳定性使农信社陷入困境之中。加上,农信社自身条件的限制,如金融创新观念不强、金融人才缺乏、金融工具创新能力有限等等都加剧了目前农信社金融创新的压力。
由于历史积累和现实问题,农信社普遍存在着经营效益不佳、服务机制不健全、人才观念落后、电子信息化程度度等问题。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目标就在于解决历史积累上所留下的问题和改善农信社在经营管理体制。但当前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信社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不仅与金融改革的预期目标相距还很大,同时也难以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为了实现我国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农信社的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但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于农信社的改革必然造成影响。在农信社面临各方面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如何继续推动农信社的改革,增强实力,实现向现代化银行的转换,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金融危机,农信社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化挑战为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读金融危机深层问题,总结教训。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灾难还有深刻的经验教训。我国农信社应深刻解读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这场危机中,不管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把握、政府的金融市场监管还是对于市场机制的灵活运用,农信社有所作为的地方还很多。各国也纷纷总结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之谈,其中马来西亚央行行长泽提认为金融机构本身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农信社应努力增强自身的实力,夯实基础,加强内部治理和稳定性。同时,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各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上的管理漏洞,这也对农信社提出了建立和强化风险防范机制的要求。
(二)构建农村信用社营销体系,巩固市场地位。
面对竞争压力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的现状,农信社关键在于做好市场营销,提高广大农户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农信社应充分发挥其立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先天优势,做好市场细分,明确目标市场,注重于潜在市场的发掘和培训和客户资源的有效管理。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改进服务质量,以优质贴心服务取胜。加强营销人员队伍的建设,为市场营销提供优秀的人才保障。利用多种营销手段,形成整体的营销策略,真正起到维系客户、培育客户的忠诚度、抢占市场的作用。
(三)寻找市场突破口,实现金融创新。
农信社对于原有的金融产品可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适当调整后继续加大推广力度。如原本的小额农贷投放一般以男性为主金融论文,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向农村妇女推广。积极寻找市场突破口,进行产品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对于富裕的农户可尝试消费型或住房类贷款的推销;对于因金融危机返乡的农民工,可鼓励支持其进行创业;[4]对于国家鼓励提倡的绿色环保型、科技实用型、区域特色型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着力解决所面临的贷款难问题。积极开发中间业务的创新工作,在做好原先业务,如代发工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信社根植于广大农村的优势,可逐步开展代收保险、水电费、代发民政补助款、等业务,急广大农民之所需以提升农信社金融服务影响力,获得良好口碑。同时可尝试电话银行、投资理财、金融咨询服务等新业务,以提供了更加优质全面的金融服务。
(四)引入现代金融理念和机制,加快体制改革。
金融危机对于农信社的体制改革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借此次金融危机的契机,农信社应挺住各方面压力,严格遵循国家和省市各级的政策要求,坚持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引入现代国内外商业银行先进的运作管理模式和观念,树立以效益为目标,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健全法人治理的企业结构,尽快完善运行机制适应市场要求,将农信社改革往实处和深处推进,以致力于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1].何五星.金融可持续发展导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二
农村信用社现有体制框架下,其内控建设、人员素质及风险管理体系方面均存在掣肘因素,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关键就是识别、控制、防范风险,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因其内隐性和细节化,往往被认为简单而疏于管理。随着电子化的快速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原有的规章制度和内控手段已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加上农村信用社正处于体制改革期。员工思想裂变提速,职业道德风险不断加大,使得操作风险日益突出,内部案件频发。
(二)法人治理结构转型风险。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是在原有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实行统一法人的县联社体制,仍沿袭的是农村信用社原有产权结构特征,主要是内部结构调整,而不是一种彻底的产权明晰重组过程,也不是一种把既有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推进规范化的合作制过程。因此.无法克服所有权主体现实缺位、权力约束机制无法保障、民主管理不到位、激励不兼容和信息双向传播不对称等弊端。法人治理结构制衡机制的不完善或缺位关乎内部管理体系的科学合理和有序运作,制度设计风险也就隐现于此。
(三)流动性风险。受农村村级经济股份制改革、土地政策趋紧及物价上涨刺激消费、民间借贷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增速下降,资金来源不足。由于相对缺乏低成本的、稳定的资金来源,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感到头寸紧张,存贷比居高不下,流动性风险较为突出。从资产结构上来看,因政府财力不够,农信社通过改革仍然无法清偿历史包袱.资产质量仍不理想,信贷资产结构仍不合理。
(四)利益抉择风险。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存在中央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农村信用社自身要生存发展的多元目标冲突.这些目标在实现过程中难以保持一致,造成农村信用社经营思维混乱和市场定位难以把握。而其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当地方政府干预目标与信用社内部效益、规避风险的要求发生冲突时,信用社的决策层就面临着利益抉择的风险。
(一)管理体制长期以来难以彻底理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制度难落实,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经营方向、管理方法的错位.形成一定的经营风险。管理体制的每一次变革在发展、完善的同时,也成为经营风险的积累过程。当前新一轮信贷资产风险的聚集,除部分信贷人员和管理决策层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形成外,管理体制不顺。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仍是农村信用社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
(二)从业人员素质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理念。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信用社用工制度及人脉因素等方面的制约,农村信用社整体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操作和技能知识“老龄化”,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风险意识不强。二是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部分管理人员翅:存在严重的重经营、轻管理,重速度、轻质量的思想,甚至有以牺牲内控为代价,拓展业务经营领域的倾向,面对内部可能产生的风险隐患缺乏应对和防范措施。
(三)规章制度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制度落实难到位。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一些业务经营存在监控盲区。有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急需修订完善;在新业务开发推广或新的管理模式推行时,没有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内部各职能部门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不力,内部审计监察以事后监督为主,缺乏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事前、事中监督。无法达到内部控制制衡的目的。
(四)缺乏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类因素引起,儿乎涉及到各个职能部门。而当前农村信用社对不同苣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缺乏一个独立有效的综合协调管理部门。这种管理职责分散的做法使得农村信用社系统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清楚了解信用社面临的操作风险整体状况。有些操作风险因无人管理而陷入真空状态。
(一)理顺管理体制,增强行业自律。现阶段农村信用社要尽快建立层次分明、权责明确、科学规范的自身行业管理体系,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权责利关系。进步明确农信社的产权关系,实行出资者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三会”制度。根据章程的普遍性结合各自农村信用社的具体实际,制订和细化“三会”组织的议事规则和职责权限.真正发挥“三会”的实际作用;进一步降低制度执行成本.努力形成高效务实、相互制衡的管理决策层面.紧紧围绕“业务发展、效益提高、风险控制”三大目标,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系统相互制衡,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二)强化资本约束理念,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一定的资本充足率是金融机构生存的基础,是进行资产规模扩张的安全依据。资本作为抵补风险损失的最后手段,对农村信用社的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强化资本约束和资本监管。努力提高资本充足率。在建立健全资本补充机制的同时.应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将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风险以及包括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组合,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算,并对其相关性进行控制和管理。
(三)完善内控制度,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严格职业操守,规范业务行为。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梳理,查遗补缺,充实完善,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的要求,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
(四)改革内审监督体制,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对控制的再控制。必须改革现有的内审体制,强化人员管理和制度建设。一是建立起内审委员会应向理事会直接负责和报告工作制度。内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和向下派驻审计员的体系。确保内部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二是转变内审方式。从以事后监督检查转变为与事前、事中预防性监督检查并重相结合:从以现场审计为主转变为非现场审计相结合:从以合规性审计转变为与风险防范性审计并重;从以单纯的经济惩处为教育与行政惩处并重。三是转变内审手段,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变到向运用计算机和其他先进工具开展审计监督工作。四是建立内部审计联动机制,理顺内审关系.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合作。增强风险防范的协同效应.从而进一步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五)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控制道德风险。古人云“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管理好了人,就管理了风险。农村信用社实行的是联社、基层社的管理体制,点多面广,战线较长,信息传递容易衰减,不管理人,就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风险。农村信用社应尽快培育一支高素质、善管理的现代管理人才队伍,尽快培植具有自身特色的信合企业文化以激励和扶植人才。进一步把好进人用人关.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构筑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三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在补缴税款以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纳税人没有按期缴税,就会从滞税之日起,每天以滞纳税款的万分之五加收,如果未缴纳或漏缴纳税者税务机关有权处以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这样一来,企业还需要缴纳相应的罚款,有可能因为过多的现金流而导致企业出现经济危机或破产。
违法风险:在现今的企业中,业务繁多,一些业务素质低的工作人员,有意或无意在工作中产生的违法税务问题,如果情形严重,就会构成犯罪,受到法律制裁。有关法律规定,如果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不申报或虚假纳税,如果税额占总额的10%以上,就要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超过30%,就要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另外,如果涉及了发票管理方而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么后果将十分严重。
信誉损失风险:又叫名誉损失、商誉损失风险,这类税务风险是因为企业在进行了某些违法行为以后,产生了不良后果,导致信誉受到了损失,导致其他企业不愿意与其合作,声誉受到了损失,对企业的影响巨大。
税务政策风险:这类损失的发生是因为企业没有遵守相关的税收法律规定,进而造成了无形的风险。
此外,按照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分为:致命税务风险;严重税务风险;一般税务风险。针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来源划分,还可以分为:内部税务风险;外部税务风险。
每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会涉及税务行为与税务问题,以至于涉及税务风险。所以,税务风险问题这个现象并不少见,它存在与国际社会的各个企业中。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得经济利益,因而可以形象的将企业比作“经纪人”,导致机会主义诞生,这种倾向会导致出现偷税、漏税、缓缴税等一些投机性的行为,这种j清况的发生往往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当避税成本低于纳税成本的时候,企业逃税避税的动机就显得比较强烈,这就为企业埋下了税务风险隐患。
例如,一个小型服务型企业某年度企业所得税实现需纳税所得额20万元,并在纳税申报表中填报共有从业人数70人,资产总额500万元,并按照20%的优惠税率缴纳所得税4万元,而税务管理员在年度减免税审核清算时发现,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正式员工有70人,另外还有与其他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退休返聘人员15人,两者共计85人,根据国家为扶持小型企业发展的计划,该企业关于从业人数的限制条件没有符合规划要求,不应享受20%的税率,同时应补缴税款1万元。
2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从本质上讲,由于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信息不对称,以及“经纪人”倾向于自身假设的机会主义,进而才会导致企业税务风险。鉴于我国特殊的文化与经济发展状况,来具体分析我国企业产生税务风险的原因,力求能够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的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
客观原因。
(1)不健全的税收法律制度。
第一,由于我国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税制也在不断地转型,有很多复杂的政策,税收法律法规也经常发生变化,企业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更新与掌握新税收法,进而就产生了税务风险。第二,我国税收立法法律少、层次低、大部分颁布的都是法律规章形式。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每年都会颁布上千条的税收法律,各省颁布的数量就更加难以数算了。企业根本无法针对这么大数量的税收政策专门进行分析、整理与学习,这样一来,企业根本无法对税收法律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导致企业有很大几率会而临税务风险。
(2)不够规范的行政执法。
现今执行的税收法规没有正确的对企业某些经济事项加以表述,有时,仅仅规定一些原则,需要下级税务机关补充和细化具体的执行办法,并赋予其自由解释权、裁量权。这样,税务机关在执法时就存在了很广阔的空间,客观的提高了企业在税务方而的风险。目前,我国税务执法人员的素质良荞不齐,经常发生执法程序不规范、依据不充足就进行执法工作的现象,不仅对税务执法的公正、严肃、规范性造成了影响,还对企业的纳税造成了偏差,引起企业税务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主、客观原因都是无法避免的。而主观原因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客观原因是可以通过对政策支持力度和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善和消除的。但只要有税务风险产生,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都必须采取措施,尽快地予以解决。虽然我国在企业税收方而的评估力度一直在加强,但是社会经济仍然而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企业不按规范操作进行纳税。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不仅企业会而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导致市场声誉受到打击、经营活动受到限制。
对此,我们应当了解企业风险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企业纳税没有遵守相应税收政策而形成的风险;盲目节税进而被放大的税务风险。一般来说这些风险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可控性、损失性、隐蔽性、潜伏性等特征。此外,还有营业税、增值税、和其他税务处理不当而引发的风险,税款缴纳、纳税申报引发的风险等。在对这些风险类型进行了解之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而着手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1首先,对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一定要把握牢固,这样企业才能在遇到各种类型的税务风险时,都能够找到正确的应对办法。全而风险管理理论通过全方位的角度对企业进行考察,使风险管理变得整体化,是风险管理最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就是该理论的核心,因为很多方而的问题都会造成企业的风险。那么,税务风险管理也是如此,依然可以应用全而风险管理理论的管理办法。
2其次,我们要对该理论的法律基础予以高度的重视,针对企业税务风险,国家税务总局已经下发了相应的文件,这些文件提供了健全的政策依据帮助企业构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只有使全而风险管理涵盖了税务风险管理,才能使税务风险管理的法律依据更加完善。但是,约束性较弱、内容抽象、范围窄也是文件的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积极地去完善。
3最后,要做好模块设计,积极构建体系框架。以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根本,对体系框架进行搭建,提升目标设定要素的地位,其中设定的目标主要指战略、经营、报告、合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导向的指引,对模块进行设计,根据事态进行的顺序制定事先预防模块;事中识别、评估、应对模块;事后支持与改进模块。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四
赊销是现阶段企业经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信用交易方式,是企业的一种竞争手段,虽然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但赊销还存在巨大的信用风险。如果不及时的加强信用管理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这就需要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从而降低企业的赊销风险。通过信用管理能够有效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有效的提升客户质量降低赊销的风险因素,从而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信用管理是授信者对信用交易进行有科学有效的管理,并结合信用风险控制的一种专门的管理模式。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征信管理、授信管理、账户控制管理、商账追收管理、利用征信数据库进行市场开拓或推销信用支付工具。赊销中经常会用到信用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降低赊销风险,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赊销。
赊销是现阶段企业常用的一种销售手段,也就是俗称信用销售,将信用作为基础,继续接下来的销售活动,是企业增加竞争力方式的一种。赊销的情况,企业和客户签订购销合同,给予客户相应的信用额度,并根据合同中的相关条款进行定期付款或者分期付款的形式对货物进行付款。赊销签订后就会使企业成为债权人,客户成为债务人。
但在实际的赊销过程中,如果出现信用风险,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时,信用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加强信用管理降低赊销带来的风险,确保风险的经济效益,从而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信用管理减少赊销风险的意义。
赊销是企业增加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但赊销却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甚至会造成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加强信用管理是减少赊销风险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提升客户质量,通过加强对客户的相关评估活动,择取最为优质的客户群,从而确保企业赊销的快速债款回收,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或消除赊销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二、赊销风险的现状。
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企业采取赊销的手段,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但在实际的赊销中往往会出现赊销拖欠、预付款拖欠等风险存在。
客户的经营状况不确定、存在欺诈等都是造成赊销风险的`原因,如: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佳,出现财务危机,不能及时的对赊销进行付款,导致企业的利益受损。同时,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信用环境的恶化和经济环境的不稳定都是导致赊销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法律约束力不够强,缺乏有效的失信惩治机制和制约机制,直接导致赊销风险的产生。
(一)企业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监督体系。
完善的信用管理、监督体系是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措施,但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企业缺乏完整的信用管理、监督体系。没有对客户信息进行整理,没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客户信用信息档案,缺少对客户的信用情况的调查和评估,这就使得企业赊销存在风险。信用部门对赊销的决策程序过于简单、缺乏相关赊销流程;财务部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不足;销售部门对赊销风险的忽视等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缺乏有效的控制风险手段。
良好的风险控制手段,是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减少赊销风险的中的重要途径。但在企业的实际信用管理中,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例如: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的评价方法单一,缺乏有效性;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和评估不够科学和及时;对于赊销账款拖欠的客户缺乏有效的追讨手段,必然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造成企业在客户的选择上存在盲目性,一旦客户出现信用风险,必然会造成赊销的债款难以追讨,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给企业带来损失,影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信用管理减少赊销风险的措施。
(一)树立法制观念,强化防范意识。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在进行赊销的同时,需要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加强信用管理,提高赊销风险的防范意识,从而降低赊销风险,站在法律的角度寻求自身的合法权益。
企业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经营,遵循国家的相关政策,将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联系,确定外界环境对赊销的影响,并利用好法律的效益将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强化和客户之间的合同管理,在进行赊销时,需要和客户签订赊销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确保相关条款的清晰,对客户出现拖欠债款的情况进行明确说明。客户违法合同,企业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规避客户信用情况带来的损失。
(二)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监督体系。
完善的信用管理、监督体系是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建设赊销风险的重要手段。企业相关管理部门需要进行信用管理的部门的建设,并赋予信用管理部门相关的职能。由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价,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明确分析,对货款的回收进行动态监督,强化信用管理降低赊销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需要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真实的客户数据信息是加强信用管理降低赊销风险的重要措施。完善的客户信息资源系统主要包含:客户档案建立、客户信用信息收集、客户信用状况评估。客户的信息档案建立需要将客户的基本资料历史信用情况,赊销合同、以往的交易情况等都进行相关的记录,并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收集客户信用信息。主要关系到客户的信用状况,首先需要对客户的可靠度相关资料进行收集,确定客户是不是正常经营,企业是否具有相关担保,企业的性质和经营状况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
客户的可信度,在进行客户可信度信息的收集过程需要对客户的市场口碑社会评价等相关进行收集,还要对客户的管理水平,负债率等相关进行收集。对客户的以往交易记录进行收集确保客户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客户评价体系针对客户的信息情况对客户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做出客户的信用状况评估,为企业赊销提供相关基础。
(三)采取适宜控制风险手段,规范赊销流程。
采取有效的控制风险手段,运用多种客户信用情况评估手段,确保评估的时效性,促进赊销风险降低。还要规范赊销流程,完善企业赊销决策过程,规范赊销流程,细化赊销的全过程,并由信用管理部门对赊销全过程进行相关监督工作。同时,对于一些收账困难可以运用相关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可以委托第三方收账企业进行货款回收,从而降低企业的赊销风险。
四、结束语。
现阶段赊销是企业增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但赊销风险一直存在,企业通过加强信用管理,减少赊销风险的存在,形成完善的客户信用档案。为企业赊销提供保障,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3]谢彦。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
[4]闫敏。防范企业信用风险加强信用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
[5]刘澄。信用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五
1.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解决其偿债能力的关键。消费者偿债能力主要是消费者的个人财产。当消费者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时,贷款人将行使抵押权,拍卖财产,偿还债务。个人财产越多,吸收风险的能力越强,对贷款人的保护程度越高。
2.改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的居民群体。居民收入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受制于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受制于特定的收入分配制度。只有中等收入的居民群体不断扩大,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才有基础。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消费者的不确定性预期。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消费信贷具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节约每个人的保障性消费开支,增加用于一般性消费的开支;另一方面可以解除消费者参加消费信贷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国家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1.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登记制度是开展个人信用活动的基础。在国外,金融机构在向消费者或私人企业主发放个人贷款之前,都需要向有关机构查询该贷款者的资信情况,而提供这类服务的机构往往是专业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构。
2.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资信评估制度是通过建立针对不同客户类别的信用评级模型、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建立个人资信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每位客户的授信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个人信用监管制度。在个人信用体系中,应有一个监测机制,通过它,很快就可以查出居民的信用状况,当居民出现信用污点时,不仅在银行的监控机制上会对其做出反映,而且在个人信用记录方面也会有负面评价。这种负面评价对其入学、择业、提薪、升迁及使用信用消费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信用监督和维护机制会使人像爱惜自己的财富一样爱惜自己的信用。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全面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完备的个人信用法律体系是发展消费信贷的基本保证,我国应做到以下几点:1.加大对失信的法律惩罚力度。在当今社会完善公正的.法律制度不但能保障社会的公平,而且还能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所以,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制裁。通过这种失信惩罚机制的设立,加大个人失信的成本,迫使其行为趋于守信。2.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于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有赖于对消费者个人进行征信,并将大量处理过的个人信用数据加以公开和传播,因而必然涉及到消费者个人隐私权问题。消费者合法的信用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消费信贷的需求。
2.担保。担保是另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化风险转移机制。在消费者不能按期偿还其债务时,担保人将承担其偿债义务,降低了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
3.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的融资工具。通过推行个人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从而有效地将信用风险转移给众多的风险投资者,使信用风险在总量上得到控制。
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表明,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健全的法律规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周密完备的信用体系和适应个人消费信贷的商业保险制度等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不够成熟,但速度快,并且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变量。相信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规避风险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六
目前,我国根据基本国情设计的存款保险制度,不仅能够有力的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能够真实保护中小储户的合法利益。但是,在各个银行机构体系中,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属于中小金融机构,在承担大额保费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压力,比较容易产生各种风险因素。因此,在当前背景下,认真分析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并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加合理的管理和监督模式,这对促进存款保险制度的贯彻和实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最新的存款保险制度自2015年5月起开始实施,它的具体内容是指:银行根据各类存款余额的比例要向特定的保险公司缴纳相应的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与国外发达国家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相比,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存款保险范围比较广泛。新的存款保险范围包括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被保险的存款不仅有人民币存款,而且也包括外币存款,因此,保险的范围比较广泛;二是最高限额保障水平比较高。新的存款实行最高偿付限额是50万元人民币,存款人可以享受到较高的保障水平;三是参保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新的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明确要求,凡是属于参保范围内的各个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参加存款保险。目前,我国建立并实施的存款保险制度,不仅能减少国家的财政风险和各种负担,而且这对完善我国创新的市场机制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最早的存款保险制度开始于美国,当时,美国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为了重新树立起社会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从而考虑到从最大程度上保护存款人的切身利益的角度而制定的。这一制度的出台极大的促进了当地中小银行的发展,推动了金融市场的改革,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改变了银行金融机构传统的经营模式,打破了旧有的金融体系,并促进了银行业的新发展。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不断改革的大环境下,我国不得不加快存款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从长期来看,新制度的确立能完善我国金融体系,促进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从目前来讲,新制度的确立给我国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新制度的实施给我国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危机及挑战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新制度的实施造成原有客户资源的流失。由于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先天资本不足、资金实力不强以及不良贷款率较高等现状,而新制度的实施,要求其赔付限额的规定,这容易造成银行成本的上升,很多中小企业和比较富裕的农民就会将存款转向大中型商业银行,从而造成一些客户资源的流失;二是新制度的建立限制了农村信用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虽然,新制度的规定能提高中小银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但是,由于保险费用的高低是由存款规模所决定的,因此,存款成本的提高限制了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目前,在国内外金融体系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信用社要时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改革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理念,积极调整管理模式,提高思想认识,不断优化存款结构,才能提高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最终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提高中小银行的思想认识。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如果农村信用社不能紧跟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不主动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很有可能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充分认识到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必然性,更要认识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不仅能更好的保护人们的存款权益,而且能帮助中小银行深入改革,改变经营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提高银行的综合实力,这对建立农村信用社新时期的利益分配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不断优化存款结构,拓宽存款渠道。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存款人的利益,这让存款人看到了新的机遇。因此,农村信用社要不断优化存款结构,拓宽存款渠道,才能更加稳固农村市场,促进存款的稳步增长和银行的发展:一是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抓住存款人的不同特点,更要实行延伸服务,用最周到、热情的服务态度,把最新的银行政策和规定传递给客户,并进一步做好新农合、新农保等国家最新惠农资金的发放事项,在积极宣传农村信用社的同时,努力提高人们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誉度和社会认知度;二是不断优化银行的存款结构。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各种新的业务,改善和优化存款结构,例如,可以通过不断增加对公存款的比重、挖掘批发性存款等方式来降低银行的存款成本和压力;三是要积极组织全体员工主动走进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地区深度挖掘个人存款和企业存款,积极开发新客户,向新老客户及时传达银行的最新政策和动态。
存款保险制度不仅能完善银行的经营体系,更能促进银行的优胜劣汰。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还处于前期探索阶段,新制度的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强大,因此,为了提高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识别、风险控制能力,农村信用社应该积极采取各种对策来化解经营中的风险,不断提升银行的监管等级,才能争取享受到和大中型银行相同的存款保险费率,主要有以下实施对策:一是加强对银行内资本的流动性管理,有效配置负债结构及资产结构,及时防范各种流动性风险;二是建立并完善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确保资本的充足;三是加强对银行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有效提升其风险管理水平,以此来防范各种风险的发生。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七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中心之一,针对当前次贷危机发展蔓延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增大的可能性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对于还没有到期的存量贷款资产,应密切监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如果企业生产的是没有什么市场的产品。生产落后,应同意其破产,并进行破产清算以保全银行资产或减少损失;如果企业很有发展潜力,只是出现了暂时的资金困难,银行应允许其提出贷款展期申请,甚至于对其新增贷款以帮助其度过难关,企业救活了,银行的资产也就安全了,这是个双赢的结果;对于一些其它的特殊的企业,银行可采取增加抵押和担保的方式降低信用风险。
对于即将发放的新贷款,银行应严格执行贷款审批条件,加强银行的内控制度和强化外部监管,做好贷前调查和审查,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的监督、检查和引导,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应主动积极争取支持国家建设的大型项目贷款融资,对于国家出台的降低贷款条件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银行应在国家的政策的指引下,制定出各自更为具体的措施和细则,对于数额比较大的贷款,应组织银团贷款以分散信用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成本过高且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科技支持落后,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的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使得信息管理延伸到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起功能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实行信用管理的量化分析和管理,从而降低信用管理的成本,提高信用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其中尤其是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起高效并且相互监督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
信用风险管理事前预防效果最好,实行谨慎的贷款政策,但是,过于谨慎的贷款政策在减小了信贷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其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事中监测,一旦监测到某种贷款信用风险过大,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分散和转移。一旦信用风险发生,虽说进行事后的补偿是必须的,但已发生了很大的损失。所以,建立自己的信用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
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国外的商业银行相比,在资本结构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国有股或集体股独大,导致所有人缺位,银行的领导也是由政府任命的,银行内部按照行政级别管理,贷款的发放人为影响因素很大。银行管理层的信托责任不强。易受政府控制和影响,这会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大,我国本世纪初两三年银行坏账比例很大,国有企业贷款不还,就是因为银行承担了政府进行经济改革的成本。
银企关系的维护既是商业银行营销的重要部分,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银企关系管理对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有以下几点作用:首先,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很熟悉,在贷款调查和审批中有利于做出正确的放款决策,把好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关;其次,有利于商业银行对贷款信用风险的实时动态监测,提高了信用风险的事中管理效率;再次,有利于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正确处理,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商业银行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决定,如果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会允许企业对贷款进行展期甚至会再贷款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最后,良好的银企关系意味着银行与企业资金往来密切,企业通过银行办理的资金业务多。将会使得企业信用违约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并且企业资本短缺。一方面银行与一般企业相比占有优势地位,并不注重银企关系的开发,坐等企业向其公关来提供贷款,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危机。银行不分具体情况,严格要求企业还贷,致使企业破产,银行也发生很大的损失,现在由于竞争的加剧以及银行营销观念的转变,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开始注意银企关系的建设与维护了;另一方面,银行由于受政府的影响,被迫向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贷款,导致大量的不良资产,银行承担了国家经济改革的成本,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成功上市,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但银行的信贷政策依然受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控制,势必会增大信用风险的发生。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八
从我国上市公司中小板中选取了80家制造业中小企业作为样本,其中20家为st企业(高风险企业)60家非st企业(低风险企业),我国制造业中中小企业约占99.08%,中小企业中制造业约占92.42%,截止2010年底,中小企业版上市公司共有531家,其中制造业325家,占61.21%,所以,无论从总体看,还是从上市公司看,制造业企业都占主体,为了研究的普遍性,也为了消除行业因素的影响,80家中小企业都选择制造业企业。并涵盖了食品、纺织、家具、电子、化学、金属、设备、医药、生物制品等制造业行业,所以样本的选取具有全面性。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是难以获得的,所以,从上市公司中选取了80个样本,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的2013年年报及其他公开披露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和讯网。
(二)指标的选择。
(三)主要方法的应用。
1、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简化数据集的统计方法,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线性变换把原来n个相关变量指标转换成另一组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降维处理技术。在实际处理中,只挑选几个方差最大的主成分,从而达到简化系统结构的目的。本文主要选取了五大类39个指标,而其中部分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为了消除指标之间的共线性,所以,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一部分指标,最终进入了logit模型。
模型。
(1)模型适用性分析logit模型是采用一系列财务比率的变量来预测公司破产或违约的概率,然后根据银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设定风险警戒线,以此对分析进行风险定位和决策。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将违约概率作为衡量信用风险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经研究发现,信用等级与违约概率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即较低的信用等级对应着较高的违约概率。所以,采用违约概率度量的方法来度量信用风险存在着合理性。logit模型是一种非线性模型,信用风险非线性这一特点,使得模型刚好使用。此外,logit模型不需要自变量符合联合正态分布这一假设,且自变量可以连续、离散、甚至可以是虚拟变量。而信用风险很难进行正态分布的假设,所以,基于这两点而言,此模型对于信用风险测量有其适用性。
(2)模型介绍logit模型是通过最大似然法来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logit分布函数的公式可以表示为:p=11+e-zp为因变量,z为自变量,e即为自然对数的底数2.71828。在本文中,我们利用logit模型来研究企业财务状况与企业违约之间的关系,因此,p作为因变量即为贷款企业的违约概率,取值在(0,1)之间,这与logit模型的定义中p大于0而小于1相符合,而z作为自变量,我们将它重新定义为企业财务指标的函数,我们把它表示为z=a0+a1x1+a2x2+、、、+anxn,这里的x1一直到xn是上文提到的39个财务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法最终得到的部分指标。
(四)具体应用。
首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将五类财务指标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现以偿债能力指标的17个因子为例,其他指标的主成分提取方法相同,只给出结论,不一一列举。通过提取主成分,最终提取了四个主成分进入logit模型,其解释总方差为82.319%,这四个因子分别为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以及负债结构比率。其余四类指标通过kmo和bartlett的检验,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最终筛选出的因子分别为: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现金流量结构比率。所以,最终选择了12个变量进入logit模型,这12个因子分别为x1到x12: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负债结构比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现金流量结构比率。
除了上文提到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定量评级的方法以外,在对信用风险进行评级时,还需要对宏观、行业、区域等系统性的风险进行研究。因为每个企业都处于一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之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整体发展快慢以及稳定性对每个行业和企业造成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信用风险评级人员而言,应该随时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受评对象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原料供给、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并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获取现金流能力的影响及程度,从而为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奠定基础。此外,要关注行业因素所带来的信用风险,行业内的企业之间处于一种相对联系的紧密状态,一旦发生行业系统性信用风险,就意味着行业内一部分企业将会出现信用风险。要重点关注行业的生命周期,因为处于不同行业生命周期的企业信用风险是不同的。处于起步期的行业收益低,风险高,处于成熟期的行业业务发展和收益相对比较稳定,信用风险相对下面具体阐释一下各项指标的评定标准:
1、宏观因素打分标准国家鼓励的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制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智能工程、以及稀有的有色金属行业等等,这些产业的得分最高,相应的也可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相应的税收优惠。例如房地产的开发、污染较强的一般化工产业为国家限制的产业,而对能源过度浪费,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对这类企业的贷款要非常慎重。具体可以参照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
2、行业发展周期打分标准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般将行业划分为四个生命周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企业的起步期,企业的规模可能会比较小,在这个时期,行业产品的开发相对比较缓慢,利润率比较低,但市场增长率还是比较高的。一旦进入成长期,企业将拥有高的增长率,而在该阶段对现金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当增长率降到较正常的水平时,企业便进入了成熟期,该阶段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相对来说信用风险也相对较低。而一旦行业进入衰退期,市场增长率将严重下降,此时的信用风险将相对较高,因为此行业可能会不复存在或被并入另一行业,所以,一定要对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信用风险高度关注。
3、行业进入障碍打分如果一个行业越容易进入,说明该行业的获利能力就越容易被削弱,新进入行业的企业会对现有的行业构成威胁,削弱现有企业产生财务回报率的能力、分割市场份额甚至激化市场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力度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进入壁垒的高度,当然,壁垒的高度与众多因素相关,包括规模经济、客户的忠诚度、资本金的投入、转换成本等等,所以,越是进入壁垒高的企业,其信用风险相对较低,因为其存在的竞争相对较小,存在一定的规模,拥有一定的资本金,财务状况也相对稳定。
4、企业信誉打分银行可以通过函证的方式向其他企业询问该企业在与其合作中是否诚信,并通过银行系统查询其以往的贷款信用记录,以及通过其他平台查询该公司是否有其他违约记录、欠费记录。
5、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对领导者的能力、研发能力、市场占有率的综合打分,这里最重要的是对领导者能力的考察,因为中小企业主要是由所有者自主决策、直接管理,企业所有者在企业日常经营和重大决策中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管理者个人的信用观念和信用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决策和信用行为,因此,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具有较高的个人相关性。应重点关注领导者的能力以及其对风险的偏好。有些企业领导者属于比较保守的类型,他们更喜欢求稳,有些时候为了降低风险甚至放弃了高收益,而还有一类领导者喜欢冒险,他们的原则是为了更高的收益而选择高风险的项目,最后一类是相对风险中立的,他们不回避风险,也不追求风险,而是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态度。所以银行应该重点关注的是喜欢冒险的这一类领导,因为其冒险风格可能会使其面临很高的信用风险。
6、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首先要看其公司各项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是否严谨,对内部控制能力的考察主要关注五个方面的内容:组织结构是否合理,责权的分配是否得当,人力资源的政策、企业的文化以及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有着自己长久以来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给予激励、晋升的机会,员工将对企业有很高的忠诚度,会更好的为企业带来价值。此外,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关注其社会责任,即要做到安全生产、保证产品质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就业、员工保护等等。所以,如果一个企业拥有好的内部控制,其信用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7、企业的业务关系包括与供应商、销售商与客户的合作情况,这些的指标获取只要可以采用抽查部分供应商、客户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
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建立对商业银行信贷审批、限额管理、贷款定价、绩效考核以及监管资本的节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专门针对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的体系。
一方面,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以及logit模型的建立,使得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评级时拥有了可靠的依据,上文已经通过对80家中小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了实证检验,最终得出结论,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进行评级时,应重点关注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负债结构比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和现金流量结构比率这12个因子,并带入logit模型,最终得出其违约的概率p。另一方面,要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一些无法量化的指标通过专家打分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宏观行业的指标分析,中观行业的指标分析以及微观企业因素的指标分析。最终,综合考虑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得出该企业最后的信用风险评级。信用评级起源于美国,随着人们对信用风险评级重要性的不断了解,信用评级体系也在不断发展。从评级方法上来看,国外对中小企业评级总体上也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向风险度量模型方向发展。目前国外提出的度量风险的模型,一类组合理论模型:jp摩根的creditmetrics,kmv等,另一类是违约模型:瑞士银行creditrisk和麦肯锡的cpv模型,而这些模型的应用依赖大量的数据库信息,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对这些模型的使用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我们没有强大完善的数据库作为支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在我国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所以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完善性,一个相对成熟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尚未建立,中国银监会近日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2018年底全面达标,所以,应该重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适合我国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
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越来越重视对宏观、行业、区域等系统性风险因素的分析。
第二,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随着我国数据库系统的不断完善,一些专业化模型将不断涌现。
第三,更加重视企业现金流分析,因为现金是企业生命的血液,现金流可以实现企业的流动性、赋予企业发展能力。第四,银行在业务决策中更加注重发挥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的作用。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九
信用社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体,在农村现代化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保障作用,为三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但受各项因素影响,新时期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各类风险,严重影响了其经济安全。为此,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就新时代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新时代农村信用社风险类型的详细介绍,探究了信用社风险的成因以及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新时代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具体策略进行了详细介绍。
农村信用社贷款以小额贷款为主,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农户方面的风险、市场方面的风险和内部管理的风险。而农村信用社风险的主要成因包括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市场失灵、经营范围狭窄等。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对风险的管理,积极探索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策略,不断降低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研究新时代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不仅能够有效防范风险,而且对农村信用社发展意义深刻。
1.1贷款农户方面的风险。
新时代农村信用社贷款过程中必须面临贷款农户所带来的风险。具体来讲,农村地区的小额贷款发展速度较快,然而,小额贷款的发展考验了农户的信用风险。而农户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道德风险。有些农户在获得信用社贷款之后将贷款用于生产,而没有及时还款,导致农业银行信贷人压力过大,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另外,农户将贷款用于生产投入之后,没有收回成本,导致无法还贷,进而引发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
1.2外部市场方面的风险。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市场风险。例如,小额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户,而农户受农产品市场影响较大,会导致农村信用社贷款也受到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农产品滞销会导致农民增产而不增收,最后农民职能减价赔钱卖掉农产品,导致农业生产损失巨大,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并且,农村信用社贷款具有很高的风险,小额贷款大多没有质押和抵押,而是采取联保的方式,很容易出现违约的情况。另外,小额贷款的期限较短,而利率变动较大,利率变动也会给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带来一定风险。
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风险主要包括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其中,动态风险主要指由于社会活动而引发的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静态风险主角要指由于自然力变动而引发的信用社风险。从静态风险方面来讲,农村信用社贷款受内部因素影响较大,小额贷款管理不完善会引发小额贷款风险。并且,有些农村信用社并没有对风险进行系统化和制度化管理,导致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缺乏规范性,管理风险出现进一步提升,进而冲击小额贷款的安全。另外,农村信用社员工存在着认知不足和职业素养不高的问题,有些员工甚至出现违规贷款的现象,导致贷款风险。
2.1农户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
从风险类型方面来讲,农户的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是造成农村信用社外部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而从管理方面来讲,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工作不完善是造成贷款农户法制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进而影响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风险。从农户方面来讲,大多数农户的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认知水平不高,诚信意识薄弱,缺乏对贷款政策、金融知识的了解,很容易在贷款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2.2农业生产的脆弱性。
农业生产具有脆弱性的特征,而农村信用社贷款主要以农业生产贷款为主。并且,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农户在贷款资金使用上面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例如,病虫害、干旱、台风等都会影响农业收入,甚至有些农民的投资得不到回报,导致农户无法还款。另外,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以半年或一个季度的贷款为期,而这一期限与农作物生成周期相违背,农民在农作物收成之前其投入成本得不到回报,没有能力还款。
2.3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的重要因素。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重要机构,承担着农村地区的资金提供任务。在三农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不断扩大小额贷款的规模,小额贷款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主导力量。然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不够完善,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持严重不足,金融市场结构失衡,其他金融机构难以分担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承担着农村地区的大部分金融风险,而这些风险正是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风险的主要来源。
2.4贷款利率机制失灵。
我国为了降低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风险制定了利率定价机制。然而,在利率定价机制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对贷款风险的降低作用,有些农村地区的贷款利率机制失灵,导致较大的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另外,农业生产的资金来源较少,社会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支持渠道十分狭窄,因而导致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机制失灵,增加了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难度。
2.5经营范围狭窄。
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经营范围十分狭窄,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服务。然而,农业生产的风险抵抗能力较差,很容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并且,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很难对农业生产进行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贷款会面临严重的还款问题,贷款风险较大。
3.1不良贷款比重较大。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较高。这是因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对象主要为农户,而农户将贷款用户农业生产的时候会面临农业生产风险。如果农业收入较低或者没有农业收入会导致农户无法还款,进而引发农村信用社风险。另外,有些农户缺乏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在贷款之后故意不还款,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
3.2缺乏风险缓释措施。
农村信用社贷款主要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没有采取担保措施,贷款资金的回收完全依靠贷款人的诚实信用和贷款人的生产经营。而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本息无法回收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只能违约,而农村信用社却没有办法强制农户还款。另外,农村信用社在贷款过程中缺乏风险缓释措施,农村信用社贷款完全处于风险之中,风险较大。
3.3管理水平不高。
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信贷管理工作不到位,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较大。具体来讲,有些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之前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而是简单手机农户的信息,导致农户出现借冒名贷款的现象。并且,有些农村信用社的贷后管理不到位,没有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生产经营、资金使用、信用风险等情况进行动态收集,不利于贷款风险的预防。另外,农村信用社产品期限设置不够合理,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导致农户没有还款能力,增大了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
3.4信贷人员素质不高。
有些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素质不高,甚至存在着违规操作和失误操作,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具体来讲,有些农村信用社员工缺乏经济财会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市场化、全球化、多元化的竞争,业务能力较低,业务服务质量较差。另外,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对专业的、高素质农村信用社专业人员的引进,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撑。
3.5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农村信用社信息技术水平不高是影响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讲,有些农村信用社的信息化系统不够完善,缺乏对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无法及时为客户提供在线信贷服务,农村信用社信息化服务功能不健全,难以满足农户的便捷化、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的发展。另外,网络在线贷款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面临着网络安全风险,威胁着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安全性。
4.1外部管理策略。
4.1.1完善监管政策。针对农村信用社风险,我国应积极完善农村信用社监管政策,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并且,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与一般商业贷款不同,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应针对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和农村兼容市场建立具有实用性的监管框架。并且,政府监管部门应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特点,充分考虑农业贷款的风险和农业生产周期,制定针对性的监管框架,使农村信用社风险监管与农村信用社金融业务相符合。4.1.2优化组织结构。组织架构直接影响着农村信用社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配置,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应放松对农村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不断优化农村信用社的组织架构。具体来讲,我国应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农村信用社成为我国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主体,确保农村信用社组织架构的自主权,让农村信用社能够自负盈亏、独立经营。
4.2内部管理策略。
4.2.1优化管理制度。农村信用社应积极优化内部管理制度,为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提供制度支持。为此,农村信用社应从新时代贷款风险和农户贷款特征入手制定针对性的制度和政策,及时修订已经过时的制度,对有明显漏洞的制度规定进行查漏补缺,完善贷前调查、贷款审核、贷后管理等制度,优化信贷风险管理机制,降低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可能性。4.2.2提高员工素质。农村信用社应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的业务能力。为此,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引入高素质、专业财会人员,加强专业财会人员对农村信用社业务的指导,进而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整体业务水平。并且,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对现有员工的专业培训,深化员工对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确保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合法规范操作,进而降低农村信用社风险。
[1]俞滨,郭延安.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地抵押市场影响机制研究:来自浙江的微观证据[j].浙江金融,2018(4).
[2]刘红梅,刘英军,来俊斌.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4(5).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十
出口信贷、福费廷和保付代理是三种常用的避免外汇风险的国际信贷方式。
出口信贷,指在大型设备的出口中,一国政府为了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对出口产品提供利息补贴、出口信用保险和贷款担保,鼓励本国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给本国出口商或者外国进口商较低利息的贷款,从而解决出口商资金不足或进口商支付货款的问题。
福费廷,指在远期付款的对外贸品中,货物装船后,出口商将经过开证行或者保兑行承兑的信用证项下的款项,向出口商所在地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无追索权的融资。
保付代理,指出口商以商业信用出卖商品,于货物装船后将发票、提单、汇票等单据卖断给经营保理业务的公司,从而取得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融资方式。保理商购买了出口商的债券后,不论其能否从进口商处取得货款,都不能向出口商行使追索权。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十一
大量企业起初为了扩大规模,盲目的进行并购,结果事与愿违,并购并没有像预期那样使企业发展突飞猛进,反而令企业面临很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一旦未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危及企业的自身发展。企业在进行并购时,企业的各项财务状况都将得到体现,并且将一直影响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如果其中一个部分出现问题,极有可能引起企业的财务困境,处理不当或将付出高昂代价。因此,相比企业面对的众多风险,并购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财务风险,也是企业能否并购成功的关键。另外,鉴于经济社会环境转轨以及政府参与的特殊背景,使得我国企业并购与国外大不相同,在时代大背景下,双汇并购史密斯菲尔德这个典型的并购案例有其自身的特殊背景,同样也是中国企业并购浪潮的一个缩影。看似风光的并购实则激流暗藏,在双汇并购史密斯菲尔德前,存在着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在实施并购过程中潜伏着经营风险;在并购整合时隐藏着经营管理整合风险,这些风险构成了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并贯穿于企业并购活动的全过程。更多财务论文相关范文尽在职称论文发表网。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并购的战略“大鱼吃小鱼”,实现规模的扩张和实力的加倍增长。金融危机中,大量企业被本行业或者相关行业的质优企业吞并,加速了行业整合的脚步,在产权转让、资源互换的过程中生产效率低下、资产收益不高的企业逐渐被实力强大、蓄意扩张的企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然而,财务风险伴随着整个并购过程,从最初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到确定并购策略、融资方案,再到具体的并购谈判和资本运作、资金支付和报表处理,任何一个细节的财务处理都会极大的影响并购进程。
从近些年频繁出现的国内外企业并购案例中我们看到,财务风险随着并购的前进不断变化和演进,任何一个阶段的财务风险若得不到彻底的处理解决,将为并购埋下潜在的威胁,险源一旦爆发甚至会导致整个并购的失败,具体来说,并购财务风险有以下几种:
1.1被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由于被收购企业的价值决定了收购企业的收购价格,确定收购收购价格之后整个收购程序都围绕这个价格展开,因此对收购企业来说,被收购企业价值的准确锚定是收购的基础和依据。价格过高会导致资金和其他资源的浪费,价格过低也可能导致被收购企业的拒绝错失收购的最佳时机。财务报表是确定被收购企业价值的基本根据,提供详尽的财务信息、经营信息,一份准确健全的财务报表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出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但是一份被粉饰的虚假报表也可以导致收购的最终失败。另外,对被收购企业所在行业的市场潜力、产品结构体系、资源缺陷的全面评估也是确定企业价值的参考标准,任何一方面的处理不当都会导致价值确定的失准。
1.2收购过程中的融资风险。从近期的国内外并购来看,参与的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市值越来越高。以谷歌和摩托罗拉为例,20xx年8月15日,世界it界领袖谷歌公司和世界移动手机巨头摩托罗拉公司共同宣布,谷歌公司将以每股40美元现金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收购总额超过125亿美元。巨额的收购需要足够的融资支持,否则其他都是空谈。充足的融资数额,成本低廉、期限合理的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是顺利完成收购的保证,筹集资金受限或者成本过大、资金链迟滞,都会对收购过程乃至本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并购需要的现金及总资金数额越来越高,对企业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1.3收购企业自身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大多数企业在并购中采取主动负债的融资策略,例如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直接现金借款等,并购后会给企业带来暂时性的债务负担过重。即使企业有一定的现金储备用于收购和收购后经营,企业正常运作的流行性资金仍有可能受到影响。一是并购活动占据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财力资源,会造成企业暂时性资金“缺血”,二是收购完成之后对被收购企业采取的财务措施也会一定程度上分散企业资金。资产负债率高、现金流量低,必然降低企业流动比率和面对市场的适应调节能力,威胁企业资产安全。
1.4完成收购的支付风险。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和功能的不断增加、金融工具的创新为现代企业并购提供了丰富的支付方式。传统的分期现金的付款方式发展为股票支付、股票互换和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与现金支付混合使用的策略,增加了支付手段的.同时带来了对资金安全的诸多风险和挑战。现金支付是被收购企业最偏好的方式,但不利于保持并购企业的流动性,股票等金融工具的使用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对于国内的金融条件来说,存在行政审批时间和市场影响顾虑的问题,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资质与信誉。另外,跨国的并购会带来或多或少的跨国支付与汇率波动问题,如果企业不能充分利用好套期保值、远期合约等操作技巧会大大增加并购成本。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产物,企业并购不仅仅是参与方整合生产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发展策略,而且越来越多的受到整个市场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导致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来源越来越广泛。
2.1企业的并购价值评估的人为因素干扰。目标企业为了提高并购价格或者在并购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往往在并购方表示意向之后采取隐蔽的手段对确定目标企业价值的主要参考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如夸大、虚增其资产,隐瞒或有负债和表外融等,这些有违商业道德的假象欺骗性很大,同时目标企业也可能采取一些营销攻势,在舆论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及并购价值,或者与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合作,提高其并购难度和成本。
2.2并购企业以及被并购企业所在行业市场信息的变化。在并购企业确定并购意图、制定收购计划时,必然通盘考虑自身和目标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由于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各个市场的参与者、竞争者以及利益相关方越来越多,信息量飞涨,产品更新步伐更快以致市场的发展脉搏更加难以掌握。收购企业不仅要密切关注所在行业的市场变化,如果是跨行业收购,其操作难度更大。
2.3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内外市场波动。在我国,企业间的并购往往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整的影响,在经济转型和市场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收购企业自身的社会形象、社会责任,目标企业所在行业的敏感性或者特殊意义,经常左右并购结局。在企业确定融资与支付方式之后,需充分考虑国家货币与财政政策、利率调整、汇率波动情况。货币政策改变会剧烈影响融资的成本,财政政策也同样给企业带来在税收和其他方面的障碍。
2.4并购过程对并购企业在多领域的挑战。严格来说,并购对企业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挑战和考验,从营销到市场分析,从公关到战略谈判,从财务决策到融资支付,不仅是对自身的全面“体检”,同样也提供了审查和判断分析目标企业全面资讯的机遇。具体而繁琐的并购业务挑战从并购团队的工作效率、责任感、专业水平和反应速度,同样对企业多个部门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精神也是个很大的考验。
并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繁琐的报表处理和信息收集分析、融资支付对于从未参与并购活动的企业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在对并购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辨识以及风险来源进行归类和梳理之后,按照现代经济及财务管理的先进理念,吸取相关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有效预防和控制并购中可能出现的的财务风险。
3.1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充分的考虑和准备,在采取并购动作前完成整个流程设计。在并购方做出决策之前,需要对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目标企业的自身能力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吴利明、刘鸿兵,20xx),对宏观的经济形势、目标企业的财务信息、第三方评估报告做科学严谨的论证判断。从自身出发确定并购能力、并购意图、目标企业接受并购意愿及合作意向,并购企业必须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困难有充分的估计,在学习并购相关法律法规和熟悉收购流程的同时,可以向并购成功企业学习和借鉴经验,设计出一整套的从开始到结束完整而全面的并购方案。
3.2并购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在财务系统内建立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专门对并购期间企业的财务运营过程进行随时的跟踪与监控,在财务信息中挖掘和发现企业潜在的危险信号,可以帮助管理者对企业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的诊断。当财务状况出现不良信号时,财务预警系统可以发出警报,提示经营管理者尽快做出调整和应对措施,分析已经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财务危机来源,即使采取应对措施,保持本企业财务安全的同时保证并购资金的充足、降低并购成本,提前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避免潜在的风险扩大甚至造成现实的损失。
3.3多样化设计融资渠道、支付方式,采用灵活的并购策略,降低并购的资金压力。企业在确定并购意向进行融资决策时,可以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合理控制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比例,优化债务期限,保持当前和未来资金的流动性。在企业现金及资金能力内组合多种支付方式、支付工具、支付期限、支付比例保持自身经营良好的前提下降低并购成本,同时根据目标企业的股权状况、财务状况灵活选择和调整并购方式,如抵押式并购、承债控股式并购、股份分拆式并购等,促进并购的顺利进行。
3.4制度化与程序化并购操作,拒绝个人偏好和个人感情左右并购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为顺利完成并购,企业应建立以财务管理部门为核心的多部门精英组成的收购团队,对团队制定相应的运行制度和奖惩机制。针对各项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并购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对并购期间出现的任何不良势头的警惕性。对某些问题领域达成统一意见后,并购团队应精诚合作,严格按照既定策略和客观真实的原则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战略谈判,坚决抵制和排除因为个人因素导致收购时机的延误,保证所有信息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确保账目清楚、数额精确,实现成功并购。
夏志华(1971-),男,汉族,湖北人,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西北公司总会计师,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在读,高级会计师。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十二
笔者工作的单位为技工院校,它在社会发展中属于特殊经济主体,受到计划经济和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其在财务风险管理上表现出一定的漏洞和问题。近年来,技工院校规模正在日益扩大、招生规模也逐年上升,财务管理工作强度明显提升,而财务风险防范似乎成为一个重要的管理难题。学校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是资金风险,预算收支失衡、资本结构不合理、教育基建投资和教育事业经费各自核算等问题都学校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带来风险。要解决技工院校财务风险问题,就必须找到财务风险的成因,对症下药,使得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
第一,缺乏成本意识。当前很多技工院校均意识到了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并加大了工作力度,但是成本核算工作被边缘化的倾向依旧比较明显。举例来说,院校一般不重视应该支付给教职工的课时费、绩效工资和专业管理费用的及时性,而这些费用是技工院校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维持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推动力。在笔者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院校甚至根本不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意识极其匮乏。院校财务部门受到个别系别和专业的影响承受了较大的成本核算压力。
第二,采购环节耗费较大。为了维持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能,院校每一年都要花费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维修,不然可能会对教学和管理产生影响和阻碍。基建维修对于技工院校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大量进行基建维修就会给学校带来负债。一般来说,技工院校在进行教学设备、教学工具的选择时,采取的是货到验收、验收合格付款的方式,供货方在交易的过程中也是根据院校付款的进度进行发票的开具,这就造成了已经签约但是没有发票的货款在学校财务部门的负债科目中得不到具体的体现,财务部门无法监控该项业务的花销情况,当大批货款一齐到期的时候,财务部门将会承受较大的资金压力。
第三,后勤管理缺失。技工院校后勤部门依然存在管理粗放的问题,比如说采购环节缺乏统一的报批程序,一些管理人员利用院校的管理漏洞不经过正常的报批手续进行物资采购,给学校的预算开支带来负面的影响。
第一,构筑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技工院校为了获得持久的发展,就必须在财务管理中加入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这对其进行专业建设、实现战略目标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应该对经济活动中蕴含的财务风险进行动态监督和防控,以及时的风险预警为经济活动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财务人员可以以学校的预算指标、财务报表、其他基础性财务资料为依据,借助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将学校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量化,当财务风险超出学校可以接受的范围时,预警系统就启动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及时地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将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使得技工院校处在安全的财务环境中。
第二,加强财务预算工作強度。财务风险控制不得当,技工院校的发展和专业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学校必须注重预算工作的重要性,将预算工作和学校财务、事务发展之间建立起严密的联系,使得学校的财务工作变得更加有效。另外,学校应该意识到预算工作的前导性和远见性,让预算在学校财务工作的开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可根据自身当前的发展情况、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进行的设备投资进行预算编制,在预算工作中秉承发展、科学理念,不可想当然地随意进行,良好的预算方案应该是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
第三,完善内部控制工作。在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内部控制是非常总要的工具和方法。同样,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的构建同时也是技工院校高效、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保障资金使用规范和资产使用安全,将院校内设施和资金的效益发挥早最优。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时候,首先应该着重强调的是财务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学校领导层首先应该高度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为企业的资金调度、物资采购、投资筹资、设备维修等财务活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财务内控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此外,技工院校还要注重会计系统的建立,会计系统的完善与否关系到会计操作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决定了院校的会计工作是否符合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了保障资金账目清晰、规范,不出现会计系统工作失误造成的财务风险,技工院校必须重视会计系统的建立。
在预防和控制技工院校财务风险的过程中,财务控制程序也是至关重要的,院校可以通过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明确的职责划分、详尽的岗位描述和权限控制、严格的财务审核程序来规范财务工作,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事实证明,如果财务控制程序得当的话,那么财务管理环节中漏洞就很少,财务风险自然就很低了。
总而言之,技工院校应该分析财务风险的根源,通过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预算工作的加强和内部控制工作体系的完善来应对财务风险,实现学院的持久健康发展。
[1]张大福.浅谈高校预算管理中的行为问题[j].教育财会研究.20xx.
[2]郭咏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管理分析[j].财经界.20xx.
[3]周琼.浅析技工院校财务风险管理与有效控制[j].经营管理者.20xx.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十三
从银行内部来看,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缺乏个人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另一方面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我国尚未出台一部完整的《个人消费信贷法》,各商业银行主要是依据《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经济合同法》以及一些人民银行出台的办法对个人消费信贷进行管理,其针对性不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
我国尚未建立起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及家庭的收入状况不透明。目前我国虽然开始建立个人征信系统,但是尚未建立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缺乏较好的调查个人资信的有效手段。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分散,单笔贷款数额小,业务量大,操作环节多,交易成本高。当个人消费贷款中出现不良贷款时,由于我国商品交易二级市场还不完善,导致商业银行将抵押品变现时,需经历重重环节,层层收费,造成商业银行物力、人力的耗费。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活跃和拓展,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无时无刻不与外汇风险挂钩,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好外汇风险对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物流企业外汇风险及表现,并对我国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企业外汇风险交易风险。
物流企业外汇风险是指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与营运等活动中,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未预料的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价值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外汇风险可能具有两种结果,或是获得利益;或是遭受损失(loss)。目前,一些国家货币汇率经常动荡不定,国际金融市场变幻莫测,外汇风险对持有外汇物流企业来讲已成为重要问题。
1.交易风险。即由于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应收资产与应付债务价值变化的风险。它包括:一是以延期付款为条件进出口的物流劳务,在货物已发运或劳务提供后,而物流劳务费尚未收支这一期间,外汇汇率变化所发生的风险;二是以外币计价物流企业信贷活动,包括向外投资和向外筹资或对外债务,如遇投资本息收入的外币汇率下降,投资的实际收益就会下降,使对外投资者蒙受损失。
2.折算风险。折算风险经常被称为会计风险或转换风险、翻译风险。它是指以外币度量的物流企业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损益都需要按一定的汇率折算为物流企业母公司所在国的货币表示。折算风险会影响企业在股东和社会公众面前的形象,甚至可能会招致企业利润下降和股价下跌。
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也称为经济风险,是指物流企业由于预料之外的汇率变动引起企业产量、成本和价格的变动,使得企业收益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变化的潜在性风险。由于经济风险取决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预测汇率变动方向的能力,所以,经济风险取决于经济分析,带有很大主观性。
1.外汇风险在我国物流企业涉外业务中主要表现为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
对于我国大多数涉外物流企业来说,由于经营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它们面临的外汇风险主要来自于进口付汇、出口收汇,当企业在这些背景下产生了净外币头寸时,由于有关汇率可能发生变动,将使企业直接面临外汇交易风险。同时,我国物流企业代理出口的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占有较高的比例,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汇率的变动对于产品的.需求有较大影响,对于物流企业企业而言就意味着面临着汇率的经济风险。
2.中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外汇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双向流动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物流企业外汇业务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物流头寸于外汇风险之中,加之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频繁剧烈,外汇风险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但事实上,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由于从事国际业务时间不长,普遍缺乏外汇风险意识。企业对于国际经济交往中所面临的可能的外汇风险暴露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抱着侥幸的心理消极应对,对汇率风险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由于外汇风险管理业务部门在企业经营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增加了公司运营的成本而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企业难以看到汇率风险管理所体现的价值,从而忽视外汇风险管理对于物流企业从事国际业务的必要性。
3.外汇交易币种和风险防范方法不够丰富。
目前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币种仅限于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港币和日元四种货币。且外汇市场上提供企业进行外汇风险避险的产品也十分匾乏。除四大国有银行可以向客户提供一年期以内远期交易外,具有保值性质的外汇期货、期权和掉期等衍生产品交易要么尚未开展,要么市场规模过小而难以满足企业进行外汇风险套期保值的需要。
物流企业选择什么币种进行计价结算、选择哪国的贸易伙伴、是否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套期保值、怎样管理其资产负债、如何进行国际结算,这一系列的日常活动都在汇率变动一定的情况下对外汇风险产生影响,使外汇风险的影响结果截然不同,因此,我国物流企业要管理好外汇风险,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对于任何一个物流企业,只要有外汇的收支,外汇风险就会客观存在。而风险的大小最终取决于风险暴露头寸及国际外汇市场的变化,完全没有风险的外汇收支是不存在的。但如果能够正视风险的存在,采用合适的方法,外汇风险并不是不可以化解的。对我国物流企业而言,随着企业的发展,外汇风险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其日常经营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外汇风险防范管理,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公司的高层决策与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企业的外汇风险防范列为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日程,而不是消极应对。谨慎对待外汇风险,以化解风险而不是投机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
2.选择好合同计价货币。
在对外贸易和资本借贷等经济交易中,交易双方的签约日期同结算或清偿日期总是存在一个时间差,在汇率不断变动而且软硬币经常更替的情况下,选择何种货币作为签订合同时的计价货币或计价清偿货币,往往成为交易双方谈判时争论的焦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交易主体是否承担汇率风险的问题。首先是尽量采用本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这样就避免了货币的兑换问题,也就不存在汇率风险。其次是物流劳务收入结算是时争取选用币值稳定、坚挺的“硬币”;而物流劳务支出争取选用币值疲软的“软币”。
通过预先决定汇率和金额的远期交易是一种最直接的弥补风险手段。假定物流企业,预定在三个月后收进以美元计价的物流劳务款,可与银行预先约定在三个月后卖出美元。当美元资金一入账就进行交割,也就是以约定的汇率将美元卖给银行,换成人民币,这样通过远期外汇交易对可能产生的交易结算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该委员会由高层决策人员及专业的金融和财务人员组成,统一对全公司的外汇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该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以外汇分析为主,针对外汇市场的走势及公司内部的外汇收支情况,寻找发现外汇风险,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外汇风险限额,参考专家、外汇指定银行的意见制定相应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案。除了制定和执行风险防范措施,外汇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完善的风险报告和财务报告机制,建立有效的外汇风险评价体系,以月或季度为期,定期向公司管理层报告外汇风险管理的情况。不仅如此,管理层的意见和指导方针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意见也应及时地反馈给货币委员会组织。完善的报告机制不仅有利于外汇风险管理委员会改进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外汇风险管理取得良好的绩效。
参考文献:
[1]王世文:远期外汇交易在进物流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对外经贸实务,2005,(12)。
[2]夏琳: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外汇风险管理问题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5,(11)。
[3]张宏玲:远期结售汇在生产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冶金财会,2006,(02)。
[4]杨春红:汇率市场化形势下对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7,(05)。
[5]吕素香:商业银行价格歧视定价策略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十五
摘要:本文从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与欧元贬值的角度入手,针对中小外贸企业在外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介绍外汇风险涵义、种类、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提出解决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健词: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存在问题对策与措施。
长期从事外贸的企业,总体上对外汇风险管理有一整套管理方法。但是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和外贸经营权的放开,许多新批准建立的中小外贸企业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方法。具体表现在:有的外贸企业没有外汇风险意识;有的外贸企业虽然意识到外汇风险的存在,但是缺乏一套科学的方法;有的外贸企业有规避外汇风险的方法,但是相应的方法不科学。因此,在从事国际贸易的同时,如何规避外汇损失的风险,获得外汇风险收益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针对中小外贸企业在外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介绍外汇风险涵义、种类、构成要素,提出解决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二、外汇风险涵义、种类、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下面介绍外汇风险涵义、种类、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国际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等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与负债,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其价值上涨或下降所造成的'损益的可能性。
2.外汇风险的种类。外汇风险一般分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交易风险是以外币计价或结算,从交易发生到完成的这段时间里因汇率发生变动而使得实际收到或支付的本币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前面本文讲述的就是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又称折算风险,是指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在与海外的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因汇率的变化所引起资产负债表某些项目产生账面损益的风险。经济风险是由于外汇汇率发生变化而引起国际企业未来收益变化的一种潜在的风险。中小外贸企业关注的和本文讨论的主要是交易风险。
3.外汇风险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外汇风险是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本币、外币和时间。本币是企业衡量经济活动效果的共同指标。外币是国际企业衡量对外贸易商品价值的经济指标。时间是构成外汇风险的主要要素,一般来说,时间越长意味着风险越大,这就是说预期收到或支付的外汇,时间越长外汇风险越大。
针对外汇风险,中小外贸企业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一)与贸易对手协商。
与贸易对手协商,在对外贸易合同中采取以下相应的防止外汇风险措施:。
1.做好进出口商品计价货币的选择,优化计价货币组合。一般选择可自由兑换货币,例如,美元、日元和欧元等。出口以硬币作为计价货币,所谓硬币是指未来具有上浮趋势的货币。进口使用软币,所谓硬币是指未来具有下浮趋势的货币。
2.可以利用保值措施,在合同中设立外汇保值条款。外汇保值条款是指贸易双方在合同中规定交易货币汇率变化幅度,从签订合同到结算日这段时间内,交易货币汇率变化幅度超过双方商定范围,则适当调整汇率,实际收付的外汇金额也按调整后的汇率计算,以避免交易一方承担过大的外汇风险。
3.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好结算方式。可以采用即期信用证或远期信用证,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采用托收来防止外汇风险。国际企业出口收汇的原则是“安全及时”。安全就是出口收汇不致遭受汇率波动的损失,外汇收入不遭到拒付。及时是收汇的关键。在出口业务中尽量采用即期信用证结算方式。
4.与贸易对手签订易货贸易协定,采用易货贸易来防止外汇风险。但是相对来说,易货贸易比较困难。但是,这也是一种规避外汇风险的措施。
(二)与外汇银行协商。
与外汇银行协商,采取相应的防止外汇风险对策。有时与贸易对手很难协商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与银行协商,采取相应的防止外汇风险对策。外汇银行是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外汇银行有许多外汇业务,如即期外汇合同、远期外汇合同、期权外汇合同、择期外汇合同、外汇借款合同等。
1.即期外汇合同。即期外汇合同是指具有外汇债权或债务的国际公司与外汇银行协商一致后签订卖出或买进即期外汇合同。即期外汇合同交割时间可以在签约后2天内进行。例如,杭州东方公司8月15日向美国西方公司出口机械设备一批,2天内有300万美元的外汇收入,假设出口交单日(8月15日)即期汇率银行买入价为1美元=7.5810元人民币。为了防止近2天内美元汇率的下跌风险,东方公司与当地外汇银行签订了出售300万美元的即期外汇合同。2天后,东方公司将收入的300万美元按合同规定的价格与银行进行交割。假设交割日的即期汇率银行买入价为1美元=7.5410元人民币。由于签订了合同,避免了300×0.04=12(万元)的经济损失。
2.远期外汇合同。远期外汇合同是指具有外汇债权或债务的国际公司与外汇银行协商一致后签订卖出或买进远期外汇合同。出口商的具体做法是:出口商在签订贸易合同后,按当时外汇银行规定的远期汇率预先卖出与合同计价货币与金额均相同的远期外汇,在收到外汇货款时再向外汇银行办理交割。
3.期权外汇合同。期权外汇合同是指具有外汇债权或债务的国际公司与外汇银行协商一致后,向外汇银行支付一定的保险费,在约定的有效期内或规定的合约到期日,有权按照合约规定的汇率履行或不履行合约,行使或放弃自己购买或出卖远期外汇的权力,并进行实际交割或不进行交割而与外汇银行签订的卖出或买进远期外汇合同。期权外汇合同按照国际企业行使权力的时间不同可分为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美式期权是指国际企业(期权的买方或卖方)在与外汇银行签订期权外汇合同后可以在期权到期日前的如何一个工作日的纽约时间上午9点30分以前,决定执行或不执行购买或出卖期权合约。欧式期权是指国际企业(期权的买方或卖方)在与外汇银行签订期权外汇合同后只能在期权到期日当天的纽约时间上午9点30分以前,决定执行或不执行购买或出卖期权合约。美式期权比欧式期权要灵活,但保险费要高。
4.择期外汇合同。择期外汇合同是指具有外汇债权或债务的国际公司为了消除外汇风险与外汇银行协商一致后,约定在远期外汇合约的有效期内的任何一天,有权要求外汇银行实行交割,而与外汇银行签订的卖出或买进远期外汇的合同。
5.外汇借款合同。外汇借款合同是指有远期外汇收入的国际公司,通过改变外汇风险时间结构,与外汇银行签订一份即期借入一笔与其远期外汇收入相同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货币的外汇借款合同。
因此,中小外贸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对有损失的外汇风险可以有选择地采取上述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加以规避,同时也采取上述相应方法获取外汇风险收益。总之,中小企业在外贸外汇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舒年.国际金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徐荣贞.国际金融与结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十六
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的定义为由于项目所处环境和本身条件的不确定和10kv配电工程项目建设方及10kv配电工程项目其他利益相关者因某些不易控制的影响因素,使得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最终结果与当事者的期望产生偏差,进而使得电力企业受到损失。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指10kv配电工程项目建设的相关各方对配电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过程等阶段进行风险分析、识别、评估、处理等管理工作,目的是将配电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为电力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电力企业需要明确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义,掌握与风险管理有关的措施和方法,控制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让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工程项目中的事故与风险因素是可以通过风险管理工作避免的,在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实际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掌握配电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计划是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事项,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处理是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事项。工作人员需要时刻谨记“重视事前管理、假设最坏情境、实事求是”的管理原则,对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在配电项目工程的风险管理中,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对项目的风险进行真实合理的预测与处理,否则会造成风险管理工作的失败,为电力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1制定风险计划。
进行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制定详细的风险计划,计划内容需要将方方面面的风险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在风险计划中需要对10kv配电工程项目组织进行定义,还需要确定风险管理的方式与具体实施方案,在计划中需要选择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与风险判断的依据,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风险管理人员收集相关信息,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制定项目计划。定制风险计划时需要仔细分析项目图表、风险管理策略、业主的风险反馈、计划进度及工作分解结构等因素,以此保证风险计划的准确性及可行性。
2.2进行风险识别与分析。
风险识别是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需要确定影响项目进度的风险因素,为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工作人员还需要将阻碍10kv配电工程的风险因素做好详细的记录,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风险分析则是对风险因素进行进行量化,并且形成风险清单,帮助工作人员找到最佳的计划方案及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进行风险分析时,首先需要分析项目建设情况,确定最主要的风险范围,同时细化风险项目,找到合理的风险控制方案,有效地降低风险损失。其次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判断风险,提高风险判断的准确率。10kv配电工程的风险识别与分析过程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绝对重视。
2.3进行风险应对与监控。
配电项目的工作人员首先需要预测风险事件的后果,然后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排序,确定需要优先处理和重点处理的风险事件。确定风险事件后还需要确定正确的应对措施,将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好能避免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的发生。对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进行监控可以发现新的风险因素,并及时找到控制措施,修改与完善风险管理计划,减少突发事件的出现。
3.1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
对10kv配电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需要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才能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首先,风险管理人员需要认真了解配电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详细的风险分析与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明确风险带来的影响。其次,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需要根据具体的风险情况运用合理的风险控制方法,有效地降低风险因素带来的伤害。进行风险应对时,最主要的是确定风险的种类与风险的等级,如果判断不当很有可能会加大事故的发生概率,为电力企业带去负担。最后,10kv配电工程项目需要加强对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设备的管理,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弥补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损失。
3.2进行有效地监控。
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无处不在,对风险项目进行有效地监控对降低项目风险有很大的帮助。风险项目的种类繁多,而且极易发生变化,衍生出新的风险因素,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人员需要采取动态的监控方式,对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控。例如,天气是影响配电工程项目进度的重要风险因素,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天气的变化情况,制定有效地风险控制计划。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因此在配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还需要运用先进的安全检测技术排除施工中可能带来风险的安全隐患。工作人员进行有效地监控工作需要加大监测力度,剔除一切不合乎安全的风险因素。另外进行监控工作时还需要考虑方案的经济性,确定最优方案,为电力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工程项目总是受到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可以规避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将风险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管理人员需要正确识别、分析、评估风险因素带来的影响,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使其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电力行业中处于不败地位。
[1]张改华,王静,贺亚军等.浅谈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措施[j].科技与企业,20xx(24):7,11.
[2]叶树英.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j].新材料新装饰,20xx(2):180.
[3]徐耿珊.试论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措施[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xx(20):88.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十七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是企业在自身经营管理过程中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由于财务状况存在各类不确定性,因此每家企业都有难以达到预期财务成果和经营目标的可能,甚至还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财务预警机制的关键因素是数据,通多对财务数据的有效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凭借对历史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结合分析,找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漏洞,从而对危机进行预警,实现事前管理,让企业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有意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实现事前管理和防范,尽可能化解风险,将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可能面对的财务风险更加多样,强化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在促进企业实现科学决策、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降低损失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1.将预警管理目标明确化。
企业实施预警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已有的实践经验表明,唯有明确的财务预警管理目标才能够指引企业管理者去实施防范措施,从而收获更为丰厚的业绩回报,高水平的财务风险管理同高利润率也有着正相关关系。财务预警目标的设定是一个全方位、全流程的系统化工作,可以将总目标拆分为各个子系统的分目标。通常来说,财务预警总目标可以考虑设定为通过科学、全面的财务预警机制来尽可能规避财务风险,帮助企业远离危机。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分目标主要是为子系统服务的,简单来说就是针对各个子系统的特点,设计一整套财务指标体系,以便判断是否出现异常情况。通过对总目标和分目标的整合,可以在各个子系统之间找到一个标准体系,检验控制结果,以便了解预警系统是否贴近财务预警管理目标,从而真正达到控制目的'。
2.完善财务预警指标,建立财务预警模型。
完善财务预警指标,建立财务预警模型,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考虑行业、内外部环境、战略、愿景等因素,才能形成能够切实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财务预警模型,也只有这样的财务预警模型才能够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较为有效和精确的评价。目前,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因此,财务预警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需要根据相关理论基础,不断调整和完善,及时更新指标体系,以便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客观需求,保持较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立过程中,定量指标要能够体现出企业的运营效果、投资风险、债务状况、现金流量、盈利水平、发展趋势等情况,并且财务预警体系要能够将实施监控、实施分析、实施测算变成现实。由于定量指标的灵活性不强,因此一些非财务性质的定性指标也十分必要,比如企业信用政策、营销方案、战略发展等因素。定性指标灵活性较强,是通过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参考性。总体来说,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需要有机结合,才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各个领域的情况,有助于判断出潜在风险。同时,财务预警系统要想在实际经营运作中体现出更大的作用,还需要将动态监测功能发挥得更加全面。财务预警系统的动态功能,需要做到实时更新,及时调整指标范围,动静结合才能博预警系统长期有效。
除了建立财务预警指标、完善财务预警体系之外,企业还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财务预警管理人员队伍,这将对财务预警的成败产生直接影响。财务预警管理人员得必备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财务预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知识,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其次,财务预警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够从一些看似表面的问题中发现深层次的规律和征兆,从而在大海捞针般的数据体系里找到关键因素,并进行准确判断,以免被不相关的信息所干扰。最后,财务预警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清晰的判断能力和冷静的思维能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财务预警人员要能够果断处理、保持相应的独立性,尽可能不受干扰。
目前,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已经逐步提升,由此而来的企业财务风险类型也日益增加,由于财务风险而导致经营陷入绝境,乃至于最终破产的企业也有很多,因此,不论是企业管理层还是利益相关者,都十分重视对财务风险的预警工作。企业的风险不仅可能会给外部投资者带来严重损失,更为严峻的是,大量的财务风险突发还可能诱发金融风险。已有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财务风险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过程,而是存在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从乐观角度来看,这样的潜伏期也给我们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工作创造了条件。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财务风险预警工作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完善预测办法、建立科学预警指标体系,才有可能将风险进行预测和化解。
信用与风险管理论文篇十八
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指企业向金融机构购买以外汇为基础的金融产品来锁定汇率,有效地降低汇率变动带来的汇兑损失,从而规避外汇风险。在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品种丰富且已运用得十分成熟,而我国衍生工具的使用还不够成熟,我国银行的衍生业务开展尚需发展过程。我国企业在规避交易风险时,可以考虑使用以下较为成熟金融衍生工具:
1.远期合约交易。由于相比于其他金融工具,远期合约操作比较简单,更加符合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在中小型企业中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多的金融工具。外汇远期合约即远期结售汇,适用于外币与人民币的远期交易,具体来说它是指可以办理相关业务的外汇指定银行与客户签订一份远期结售汇的协议,协议中约定未来办理售汇或结汇的外币币种、汇率、期限和金额,协议到期时按照该远期协议约定的外币币种、汇率、期限和金额来办理该结售汇业务。由于该业务将汇率的时间结构从未来转移到签订协议即交易发生时,事先把将来同银行办理售汇或结汇业务的汇率确定下来,锁定了汇率,因此此方法可以消除大部分的外汇风险。根据相关规定,我国开办外汇远期业务要遵循实需的原则,不得用于外汇投机。对于报价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大小来进行;对于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期限,目前国家已放开了对其交易期限的限制,可办理相关业务的银行能够自己确定展期次数和交易期限,最短期限一般为7天,最长可达一年;对于交割日期既可以固定也可以选择在事先约定的协议有效期内的任意一天办理资金的交割;银行报价、交割日期、展期次数和交易期限都较为灵活。因此远期结售汇业务具有操作灵活简单的特点,也是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首选的规避外汇风险的产品。
2.掉期业务。外币与人民币掉期业务指的是在按一种期限卖出或买入一定数额的某种货币的同时,再按另一种期限买入或卖出相同数额的同种外币的一种外汇交易。掉期交易最重要的特点是其中的两笔外汇交易交割期限是不同的,交割的方向相反。买卖的货币金额相等且币种相同。由于两个相反交易的金额与币种相同,持有的外币净头寸不会改变,在这个业务中改变的是企业持有外汇的时间结构,因此能够有效避免因时间不同造成的汇率变动的风险。企业在远期外汇买卖后,如果因为其他原因需要提前交割或者未能按时交割,需要进行展期时则可以通过外汇掉期业务对原远期业务的交割时间进行调整。虽然掉期业务在中小型企业运用得不多,但也不失为今后考虑的一个方法。
3.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货交易指的是交易双方达成合约,且该合约是在期货交易所内通过公开竞价达成的,合约内容是约定在将来规定的地点、日期、以规定的价格卖出或买进规定数量的外汇。这份期货交易合约是一种标准化的合约,每个合约根据货币的种类拥有固定的金额。并且在交易时关于交易金额、货币种类和交割日期必须严格遵照外汇期货市场的统一标准来进行,费用上,买进卖出时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成交后还需缴纳一定的保证金。
4.外汇期权。外汇期权指的是在约定的期限内,交易双方(在本文中即为中小型企业和可以开展外汇期权交易的银行)以约定的汇率和约定的数量进行外汇出售权或购买权的买卖。在进行此交易时,买卖双方还需要签订期权合约。外汇期权与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期权的买方购买到的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买方有权利出售或购买某种外汇,并且买方可以根据汇率的变动,在对自己有利时行使这一权利即履行合约;若汇率的变动对自己不利时则可以放弃这一权利。放弃期权时买方唯一的代价就是期权费用。因此这个损失是有限的。相反,外汇期权的卖方将这份期权的行使权卖给买方后,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当期权买方履行外汇期权时,卖方有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当外汇期权的买方放弃履行时,卖方只可获得期权费用。外汇期权比外汇远期交易更具灵活性,期权的买方即企业可以在到期时根据当时的合约的汇率是否有利来决定是否执行合约,因此可以从汇率的有利变动中获得好处又能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规避汇率不利带来的损失。但美中不足的是期权交易费用远高于远期的交易费用。签订外汇远期合约后到期后企业必须执行,在汇率变动对企业有利时可能会失去了获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