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热门16篇)
教案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怎样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阅读教案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一
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的操作实践能力。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上课前,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学生组成。教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上各种形状的物品。这些物品分别是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魔方以及各种形状的包装盒等。各个小组物品相同。)。
1.创设情景。
师:今天,小兔子想跟来考考大家,他说把你认为形状相同或相似的物品放在一起吗?比一比,哪个小组分得最快,四人小组合作得最好!现在请四人小组一起来试试看!
2.教学互动活动设计。
活动一。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我们把这些物品分成四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师:跟他一样分的同学举手。
师:那么摸摸看它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你最喜欢哪一种图形呢?
生:乒乓球。
生:球的形状是圆圆的。
师:放在桌面上轻轻推一推,它能滚动吗?
生:能。
师:球画在纸上是怎么样的呢?大家看一看。把球放回盒子里。
师:现在把球放回盒子里。除了球你还喜欢哪一种图形呢?
生:长方形。
生1:长长方方的。
生2:这里又是尖尖的。
师:大家摸摸看,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
生:平平的。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这里尖尖的,表面平平的。长方体画在纸上是怎么样的呢?大家看一看。
师: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轻轻一推能不能滚动呢?自己试试看。
生:不能。
师:现在请大家把长方体放回盒子里。这个是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体。
师:你还喜欢哪些图形呢?
生:圆柱。
师:大家把圆柱拿出来,摸摸看,它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
生1:圆柱直直的。
生2:圆柱上下一样粗。
生3:两头圆圆的,平平的。
师: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画在纸上是怎样的,同学们来看看。
师:圆柱放在桌面上轻轻一推能不能滚动呢?
生:如果圆柱躺在桌面上就能滚动,立在桌面上就不能了。
师:同学们真会开动脑筋!请大家把圆柱放回盒子里。
(拿出两个粗细不同的圆柱)。
师:这两个是不是都是圆柱?大家看看它符不符合圆柱的条件?
(各生回答不一)。
师:像这样的物体不管是粗还是细,都是圆柱。
师:你还喜欢哪一个图形呢?
生: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把盒子里的正方体拿出来,摸摸看它的形状又是怎样的?
生1: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
生2:表面都是正方形。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二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https:///新的意识。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投影8盒积木。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组图片(各种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们来做回小小建筑师,造你一做你喜欢的房子。
2、将盒子里的积木搭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注意要摆放的稳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
3、展示作品并说说怎样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稳固啊。
(多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要竖着放、不要用球等。学生可能说不出名称,只要那出积木就行。)。
它们为什么能放的平稳呢?(因为它们都有平平的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对级了。它们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应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一边摸一边说长方体有6个平面,正方体也有6个平面,圆柱有两个平面,球没有平面。
(2)汇报交流。
大家都数出来了吗?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
三、联系实际。
小朋友们,除了这些积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呀?比比谁说得好!
学生联系生活回答。
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也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能更多的发现。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三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不足,构成了概念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只管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嫩个识别这些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实物(牙膏盒、魔方、水彩笔笔筒)。请同学分别来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谈话: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些积木。请拿出相应的物体,向大家介绍介绍它的名称,好吗?
这三位好朋友呀看到我们的小朋友这么热情,所以又给我们带来了几个新的图形朋友。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提问:你们认识吗?(学生口答后,把图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领悟,探究新知。
1.摸一摸。
谈话:刚刚我说今天的这些朋友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它们带来的,可它们到底藏在哪里呢?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积木,看谁先发现其中的奥妙。
学生在几何体上找图形,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摸这些物体面的感觉。
2.画一画。
谈话:刚才我们分别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面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如果它们能从物体上走下来跟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谈话:小朋友想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就请小朋友像老师那样把这些图形画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再组织全班交流。
3.找一找。
谈话:其实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只是我们平时没注意罢了。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操作练习,巩固新知。
1.围一围“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组织反馈。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
追问: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帮助学生体会圆的边是弯曲的,在钉子板上围不出圆)。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
3.涂一涂“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能用三种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吗?请小朋友们按要求涂上颜色,并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涂色,并填表。
组织全班交流。
4.游戏。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形,把它们分别放入相应的盒子里。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长方形正方形圆。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四
1.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1.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有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2教学难点:能准确分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工具。
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依据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老师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操作学习,感知特点。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巩固练习,强化特点。
1.做一做。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投影出示练习八第2题,问:这个物体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课后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学会了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四种图形有大量的应用,可以说随处可见。所以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学们回家以后,认真观察,看一看有哪些物体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我们要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老师相信你们做得到!
课后习题。
第1节认识图形(一)。
长方体: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正方体: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大小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圆柱体: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在平地躺着能滚动。
球:圆圆的,在平地上能自由滚动。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100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的1~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与区别。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2.渗透转化思想,并能运用这一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
我们已经了解了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
二、整理复习。
1.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2)那么谁能概括地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3)谁来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忆后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4)那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5)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呢?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3题。
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我们已经知道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老师这里有两幅图,请你分别比较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出示“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学生交流。
小结:由此可见周长和面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周长计算公式。
那同学们还记得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指名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4.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已经一起回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学生交流。
像这样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常见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6~8题。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2页的“练习与实践”第的9~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会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对新旧知识点的复习和加深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二、巩固练习。
1.第9题。
学生先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再说一说分别怎么画。要注意哪些地方。
2.第10题。
组织学生探索。在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直径是6。面积是28.26。画4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3,面积也是28.26。画9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1,面积也是28.26。
引导学生分别计算出各个圆的面积。明确:圆的面积之和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3.第11题。
根据条件进行列举,要提醒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含义是相对的,宽的米数大于长的米数的也要进行考虑。
用16根1米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
用24根1米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
学生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3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练习与实践”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
出示立体图形,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1.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小结: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定点数相等,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可以用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学生讨论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特征?
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可提醒学生根据这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图形,先摆出或画出这个长方体,再根据摆出的形体判断从左面看到的图形。
三、综合练习。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出另外三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
2.第2、3题。
第2题着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第3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转一转,从而根据长方体的长和宽推想相应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由三角形的底和高推想相应的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
3.第5题。
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教师还可以请学生画出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
4.完成思考题。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六
:教科书第137一138页,练习三十一的第l一9题。
1.使学生知道所学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师把教科书第137页上的图画在小黑板上。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些图形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指名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
各图形中的每个字母表示什么?
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它们的每个面都是平面;圆柱、圆锥和球*是一类,它们都有一个面是曲面。)。
教师: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复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正方体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什么形?(都是正方形。)。
正方体的12条棱有什么特点?(长度全部相等。)。
教师可以把上面的复习整理成下表。
教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和圆锥。
教师:圆柱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每个面各是什么形状?(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平面叫做底面,大小相等,另一个曲面叫做例面。)。
圆锥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每个面各是什么形状?(圆锥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教师简单板书:
圆柱:3个面,2个大小相等的圆和1个曲面。
圆锥:2个面,1个圆和1个曲面。
3.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37页做一做的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讨。
论。特别是第2题,要让学生想是怎么展开的,可能有不同的情况。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也可以课前准备类似的教具,让学生实际拼一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2题: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十一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集体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对说的比较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使学生明确:这个长方体不同的三个面的长、宽分别是10厘米、8厘米,10厘米、7厘米,8厘米、7厘米,而正方形木板洞的边长是;厘米.所以不管怎样摆,这个长方体都不会从这个木板洞中漏下去。
1.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教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一个立体图形所有的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让学生用周围的实物举例说明。计量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用什么计量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
计量立体图形的体积用什么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计算?先让学生思考一下,然后,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8页中间的图自己写出计算的公式。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要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计算公式板书在黑板上。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5题:先指名说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题。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应该怎样计算?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8页下面的图,自己写出计算公式。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汁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计算公式板书在黑板上。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6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以使他们更明确是怎么错的。必要时,教师可适当演示。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让学生想一想: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略)。
六、作业。
练习三十一的第7、8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思考练习三十一的第17题。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七
2、锻炼观察力。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角主体和球体的积木。
2、有儿自备食物。
3、图画制、彩笔。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角柱体和球体的积木,让幼儿观察和认识各种形状,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说说有哪些食物象这些形状。
2、幼儿轮流抽一块积木,带一种与积木形状相同的食物包装盒到幼儿园。
3、大家展示带回来的食物包装盒,并简单介绍。
4、请幼儿把食物包装和每一面的形状印画在图画纸上,然后剪下来。
5、请幼儿说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形状,并尝试拼合成立体图型。
6、可利用平面图形和各类形状的食物包装盒玩游戏,老师出示一种食物形状的包装盒,请幼儿找到相配的平面图形。
总结分享:请幼儿说说每种立体图形有多少个面。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八
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若干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九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投影 8盒积木。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组图片(各种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们来做回小小建筑师,造你一做你喜欢的房子。
2、将盒子里的积木搭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注意要摆放的稳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
3、展示作品并说说怎样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稳固啊。
(多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要竖着放、不要用球等。学生可能说不出名称,只要那出积木就行。)。
它们为什么能放的平稳呢?(因为它们都有平平的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对级了。它们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 汇报交流。
大家都数出来了吗?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
三、联系实际。
小朋友们,除了这些积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呀?比比谁说得好!
学生联系生活回答。
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也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能更多的发现。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游戏"看谁摸得准"。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
教学内容:(第32页、第三33页做一做及练习五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立体图形和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生活中的物体、立体图形的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老师:今天有一位好朋友来到了我们教室里,瞧!谁来了(出示蓝猫的图片)。
学生:是蓝猫。
老师:对,蓝猫想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它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篮子的礼物,都有些什么呀?赶快打开来看看!
老师:你最喜欢哪个礼物,为什么喜欢?
二、操作感知。
a、分一分。
1、学生六人小组活动,对物品进行分类,教师巡视。
2、指名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分得一样样吗?
(如果有学生分错,将在后面的教学中通过学习使学生自己改正过来。)。
3、揭示概念。
师:每类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这些图形都住在立体王国里,所以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师:蓝猫先生说小朋友真聪明,下面我们要比比哪个小组的小朋友动作最快,把桌上的东西放回篮子里。
b、摸一摸。
1、拿出学具。
师:请你轻轻地拿出这些图形玩一玩。可以看一看它和别的物体有什么不一样、摸一摸它们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滚一滚看哪个物体滚得远。
(1)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说说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2)指名学生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点。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2、学生依次汇报:
长方体:长长的,有6个面,有边,有角,不能滚动。
正方体:方方的,有6个面,有边,有角,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小朋友拿出这种物体,看一看、摸一摸,看看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3、抽象出图形。
师:脱下这些物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他们吗?(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图片)。
(如果第一次分类分错的话,现在再让学生思考分得对不对)。
c、搭一搭。
学生活动比一比谁搭得高,互相欣赏。
老师:那圆柱体为什么能搭在中间?
学生:圆柱体有两个平平的面所以能搭中间。
师:现在把这些物体一样一样的叫它们的名字,边说边放到袋子里。
三、练习巩固,寓教于乐。
1、游戏:猜物体。
2、完成练习5第2题。数一数。
四、回顾延伸。
1、说说你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请你闭上眼睛想想它们长什么样?
2、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形状。
3、当一个小小侦察兵。回家去侦察一下自己家中的物体形状是怎么样的?并请父母帮忙把你所发现的相同的物体作为一组记录下来,第二天带到学校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学习的成果。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一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一开始,我借鉴教参和优秀教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上公开课,以及他们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习态度,所以我删除了部分过于活泼、自主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学设计所预测的,这节课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总因苛求课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忽略了其实学生在磕磕绊绊地发现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
另外,在教学中,我深刻意识到,我的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在评价手段方面,我侧重于师评生,生生互评虽然也有,但机会给的很少。这个本身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很好的把握跟渗透,以至于出现教师过分引导的局面。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较高的评价能力,只要有心寻找应该还是能发现这样的内容和环节的,这样的评价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激情。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是我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但同时,也将是我接下来新的目标,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7一138页,练习三十一的第l一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所学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教师把教科书第137页上的图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些图形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指名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
“各图形中的每个字母表示什么?”
“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它们的每个面都是平面;圆柱、圆锥和球*是一类,它们都有一个面是曲面。)。
教师:“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复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正方体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什么形?”(都是正方形。)。
“正方体的12条棱有什么特点?”(长度全部相等。)。
教师可以把上面的复习整理成下表。
教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和圆锥。
教师:“圆柱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每个面各是什么形状?”(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平面叫做底面,大小相等,另一个曲面叫做例面。)。
“圆锥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每个面各是什么形状?”(圆锥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教师简单板书:
圆柱:3个面,2个大小相等的圆和1个曲面。
圆锥:2个面,1个圆和1个曲面。
3.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37页“做一做”的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讨。
论。特别是第2题,要让学生想是怎么展开的,可能有不同的情况。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也可以课前准备类似的教具,让学生实际拼一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2题: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十一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集体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对说的比较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使学生明确:这个长方体不同的三个面的长、宽分别是10厘米、8厘米,10厘米、7厘米,8厘米、7厘米,而正方形木板洞的边长是;厘米.所以不管怎样摆,这个长方体都不会从这个木板洞中漏下去。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三
龚老师的课堂最为独特地方是:老师能利用学生课前生成的资源作为学习材料,整堂课所有的学习资源都来源于学生,由学生自己创造、自我整理,对立体图形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感知。由于学生研究的问题是自己的`,收集的错例是集体的,所以学习起来各个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相当好。
当然在每堂课中,学生都会有差错。对于学生的差错,老师的心态可能会斥责、批评,但在这节课中我看到的是大方的接纳和欣喜的赏析。老师欣赏着学生一些有价值的错例,并加以利用和开发,让敢于发言的同学不带着任何遗憾而坐下。而这样的错例老师进行类推、归类,对比、提升,形成几何体的网络体系。这样的学习,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热烈讨论,在思辨中有效落实新课标。
那么,整个建构过程用什么方式呈现,就是板书的功效了。龚老师想用结构式的板书来撑起整个学习的脉络,但给人遗憾的是有布局些凌乱,也不够简洁。总复习的板书的设计区别于一般课,它更趋于框架化,只有这样才能把零碎的公式有机串联起来,把公式的记忆纳入知识体系,形成简洁而有序的记忆网络。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五
学习年段:小学一年级。
学习时间:一课时。
授课教师:曹抒珍。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习资源)。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过程:
(1)教师用电脑出示讨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形状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诉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学生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巡视。
(3)交流:
探索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习资源)。
(4)讨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示各种动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母舰……。
(4)转化:
4、实际应用:
目标:促使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并因实际应用、自主学习建立更为扎实的知识。
过程:
小组合作:用橡皮泥,通过搓、捏切等操作,做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圆柱、球。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四、教后感。
1、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活动,自我体验探索。通过分、说、看、摸、滚、比、想、数搭、捏、切、搓组合等一系列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而探究性学习正是交给学生探索、发现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学习促进学生参与今天的活动,为适应明天的需要所学。
2、教学反思:
本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1)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探索。
本课利用实际生活中熟习的事物,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素材,创设大量观察、操作的机会。
观察:
·设疑激趣时的说学具。
·按要求分学具,对物体形状的观察感知。
·感知事物特点时,对物体静态的观察。
·形成表象时,对抽象图形的观察。
·联系生活实际对身边物体形状的感知。
操作:
·设疑激情时的说学具。
·揭示概念后给名称说学具。
·感知物体概念时摸、推、滚。
·搭积木。
·橡皮泥的捏、搓、切等。
通过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各种物体形状的感知体验,从而激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如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的原因,为什么生活中不用它们做车轮;圆柱和球的滚动为什么不一样;用实物学具搭物体是的奇思妙想:城堡、公园、贸易大楼……进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提供教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同龄人之间的启发和帮助会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因而在数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交流情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以组开展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自我调节、控制能力、确实成为新型的接班人。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六
我从教也十多年了,也带了几个毕业班,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方法,也只是按照课本的思路去讲解,引导学生计算的,在新授课的时候,学生也没有提出其他的计算方法。在今天的毕业总复习课上,我引导学生复习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首先做了一个圆柱的表面积,又陆续做了几个基础题,当做长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本题长方体是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说出用长乘高加宽乘高加长乘宽的和乘2的方法,还有的说出求长乘高再乘4,加上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正当我要结束这道题时,一个平常学得不是很好的同学突然举手要说出另一种解法,他在算侧面积时是利用我们圆柱侧面积的公式,用底面周长乘高,在加上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当时听他说出这种方法时,我佩服他这种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由衷的感到自责。
我们在课堂这个大平台中,不过是给了孩子们一个“随心所欲”的自由,让他们成就水到渠成的事。而平时自己为了赶进度、提前复习,有许多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就被我一句:有不同意见,下了课我们再讨论,敷衍过去,想一想,真是惭愧。
学生是金子,只要我们把主动权还给他们,充分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就能发出思想的光芒。教师只有从学生内在求知的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考既有源于教材的,又有超越教材的。这时,结果如何也不再重要,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的热情使学生虽然身处有限的空间,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便不断喷涌。教师应允许学生将讲堂变成任意涂抹的画布,像杜郎口一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事实说话,让课堂真正变成师生间思维撞击的场所。
这节课真值得我去细细体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