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立体图形教案(通用19篇)
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编写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请大家继续往下阅读,看看以下教案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效果。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前半部分,“练习与实践”第的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3.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对小学里学过的几何初步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今天我们先用“画一画”的方法复习线和角。
二、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用两点画线:根据已知的两点,你能画怎样的线?看看你画的线有什么特点?
(先独立画线,然后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发现再填在表格里)。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3题。
三、复习角。
刚才,我们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知识,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来复习角。
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让学生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说一说这两条射线组成了什么?(板书:角)。
你能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吗?(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2.画不同的角:从一点引两条射线画不同的角,并将角分类,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角种类多,并交流各种角的特征。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
4.量角。
尝试完成练习与实践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量角的方法:顶点与中心对齐,一条边与0刻度线对齐,从0度起读出另一条边指向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每位同学任意画一个角,先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再测量,同桌互相检查和指导量角的方法。
四、复习垂线和平行线。
1.任意画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并研究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4题。
学生交流。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后半部分,“练习与实践”第的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复习。
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引导: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由曲线或由曲线和线段共同围成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学生画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在画出的圆中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二、复习三角形的知识。
1.三角形的概念。
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请同学们自己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教师巡视。
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一特性?
想一想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样画一个三角形的高。
2.三角形的分类。
同学们刚才画了几种不同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两种标准: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按照三角形中角的不同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它们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每类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我们学过什么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3.出示三角形的集合图。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个图形的?
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9题。
第8题让学生先独立选一选,再要求说说选择时是怎样想的。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三、四边形的复习。
1.四边形的概念。
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自己画-个四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可以用准备好的活动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演示。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2.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醒学生要借助工具规范地作图,再指名说说具体的画图过程。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分割图形的方法,并试着分一分,再通过交流和评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分割方法的特点。
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再数一数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并说一说这些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前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的认识。
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3.运用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知识正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拿出立体图形的教具,观察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的面积。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联系?
3.归纳表面积计算方法。
互相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然后指名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4.引导思考圆柱表面积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合圆柱表面展开图和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5.第3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复习体积(容积)知识。
1.复习体积(容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复习体积(容积单位)。
提问: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让学生用结合实际生活比画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师: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3.第1、2题。
说明单位换算的方法: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果。
三、综合练习。
1.第6题。
要求说一说解题的每一步求的什么,三道题解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第4题。
配上的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宽各是长方体的哪条棱?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第5题。
要求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后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整理与反思。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口答计算公式。
2.请大家回忆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
1.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填在沙坑里的沙可以看成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大约等于沙坑的长和宽,高就是填入的沙的厚度。
2.第8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如由题中已知的圆柱储水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可以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都是6.28分米。
3.第9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解题思路,如根据圆锥的底面周长可以先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然后求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最后求小麦堆的重量。
追问: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圆锥体积时不能忘了乘以1/3;最后要将小麦堆的重量改写为“吨”。)。
4.第10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对计算机包装箱尺寸的理解,即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长是380毫米,宽是266毫米,高是530毫米,然后计算体积,并将最后结果取近似值。
5.第11题。
学生思考每一个问题是求什么,如:第一个问题是求圆柱的底面积;第二个问题是求圆柱的表面积--一个底面面积加上侧面积;第三个问题是先求圆柱的容积,然后再求水的重量。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2~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通过选择几张合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包装箱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选择出合理的包装样式,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长、正方体的展开图。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2.提问:沿着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剪开,可以得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
(投影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一幅)。
展示学生的不同的展开图,发现规律。
二、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1.第12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第一,每种规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铁皮都有若干张,无论怎样选择,铁皮的张数都有足够多;第二,焊接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水箱是无盖的,因此每次只需选择5张铁皮。
(2)学生自行选择后进行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
1.出示两只火柴盒,让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省料?
2.交流归纳: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大面重叠,比较省料。
3.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3题。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比较合理的三类方案,第一类,摆2层,每层12块;第二类,摆3层,每层8块;第三类,摆4层,每层6块。每一类的具体摆法都有若干种。
(2)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展示学生的方案(可画出每种方案的示意图),做出评价。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三
1、通过操作,感知立方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了解正方体的特征。
2、能开动脑筋设计制作教具。
3、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1、正方体积木若干、同样大小的白色及彩色的正方形纸若干。
2、制作礼盒的平面图形若干、正方体的插片若干。
3、胶水及彩色水笔。
1、分组操作,感知正方体的特征第一组:做礼品盒。用画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的图形纸,动手动脑做成礼品盒。
第二组:做数学角教具。"数一数,这块积木有几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的面,就拿这样的正方形的纸,在每张正方形的纸上写1个数字或符号(+、一、×),写好贴在积木的每一个面上,供数学教学游戏用"。
第三组:让积木变漂亮。"这些积木旧了,你们数一数它们有几个什么形状、大小是怎样的面?""请你选用大小、形状一样的彩色纸,把积木贴起来。"第四组:插积木。用插片插出一个正方体。
2、教师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小制作(1)"礼品盒是什么形状的?数数看,它有几个面,大小是怎么样的?是什么形状的面?"。
(2)"你们给数学角做的教具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几个什么形状的、大小是怎样的面?每个面有几个数字?""用你们做的玩具,合在一起给小朋友出一道算术题好吗?"。
(3)"这些五颜六色的积木真漂亮!数数看,一块积木用了几张什么形状的、大小是怎样的纸贴好的?你们把积木摞在一起吧。"(4)"插了这么多积木,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插好一块积木需要用几块插片?插片的大小一样吗?一共有多少块积木?能用这些积木搭成一个大正方体吗?试试看。"。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四
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的操作实践能力。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上课前,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学生组成。教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上各种形状的物品。这些物品分别是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魔方以及各种形状的包装盒等。各个小组物品相同。)。
1.创设情景。
师:今天,小兔子想跟来考考大家,他说把你认为形状相同或相似的物品放在一起吗?比一比,哪个小组分得最快,四人小组合作得最好!现在请四人小组一起来试试看!
2.教学互动活动设计。
活动一。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我们把这些物品分成四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师:跟他一样分的同学举手。
师:那么摸摸看它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你最喜欢哪一种图形呢?
生:乒乓球。
生:球的形状是圆圆的。
师:放在桌面上轻轻推一推,它能滚动吗?
生:能。
师:球画在纸上是怎么样的呢?大家看一看。把球放回盒子里。
师:现在把球放回盒子里。除了球你还喜欢哪一种图形呢?
生:长方形。
生1:长长方方的。
生2:这里又是尖尖的。
师:大家摸摸看,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
生:平平的。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这里尖尖的,表面平平的。长方体画在纸上是怎么样的呢?大家看一看。
师: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轻轻一推能不能滚动呢?自己试试看。
生:不能。
师:现在请大家把长方体放回盒子里。这个是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体。
师:你还喜欢哪些图形呢?
生:圆柱。
师:大家把圆柱拿出来,摸摸看,它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
生1:圆柱直直的。
生2:圆柱上下一样粗。
生3:两头圆圆的,平平的。
师: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画在纸上是怎样的,同学们来看看。
师:圆柱放在桌面上轻轻一推能不能滚动呢?
生:如果圆柱躺在桌面上就能滚动,立在桌面上就不能了。
师:同学们真会开动脑筋!请大家把圆柱放回盒子里。
(拿出两个粗细不同的圆柱)。
师:这两个是不是都是圆柱?大家看看它符不符合圆柱的条件?
(各生回答不一)。
师:像这样的物体不管是粗还是细,都是圆柱。
师:你还喜欢哪一个图形呢?
生: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把盒子里的正方体拿出来,摸摸看它的形状又是怎样的?
生1: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
生2:表面都是正方形。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100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的1~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与区别。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2.渗透转化思想,并能运用这一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
我们已经了解了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
二、整理复习。
1.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2)那么谁能概括地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3)谁来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忆后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4)那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5)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呢?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3题。
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我们已经知道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老师这里有两幅图,请你分别比较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出示“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学生交流。
小结:由此可见周长和面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周长计算公式。
那同学们还记得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指名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4.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已经一起回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学生交流。
像这样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常见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6~8题。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2页的“练习与实践”第的9~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会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对新旧知识点的复习和加深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二、巩固练习。
1.第9题。
学生先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再说一说分别怎么画。要注意哪些地方。
2.第10题。
组织学生探索。在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直径是6。面积是28.26。画4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3,面积也是28.26。画9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1,面积也是28.26。
引导学生分别计算出各个圆的面积。明确:圆的面积之和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3.第11题。
根据条件进行列举,要提醒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含义是相对的,宽的米数大于长的米数的也要进行考虑。
用16根1米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
用24根1米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
学生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3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练习与实践”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
出示立体图形,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1.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小结: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定点数相等,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可以用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学生讨论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特征?
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可提醒学生根据这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图形,先摆出或画出这个长方体,再根据摆出的形体判断从左面看到的图形。
三、综合练习。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出另外三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
2.第2、3题。
第2题着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第3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转一转,从而根据长方体的长和宽推想相应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由三角形的底和高推想相应的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
3.第5题。
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教师还可以请学生画出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
4.完成思考题。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1、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2、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准确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平面图中的物体位置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是怎样描述位置的?
(用上、下、前、后、左、右主要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
在平面图形上可以怎样确定图形的位置?
(可以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请学生利用语言来描述教室里的一些物体位置。
(如:小明坐在我的左边;讲台在我的前面,我的位置在教室可以用数对(3,2)表示……)。
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
(用东、南、西、北,南偏东,南偏西,北偏东、北偏西……,还可以将方向与角度距离结合起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小结:方向以及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既可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又可来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同桌的学生互说。
集体交流。
分组讨论。
分组汇报。
练习与实践一、指导学生完成第一题。
1、提问:孔雀园在大门的哪一面?(北面)。
2、2、提问:孔雀园在狮虎山的哪一面?(南偏西)。
3、3、讨论:为什么孔雀在北面,现在又在南偏西的位置?
小结:物体的位置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
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4、4、同桌的同学用方位词相互说一说平面图上某一景点的位置。
5、让学生用数对描述各景点的位置。
提问:在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用数对确定位置时要先确定表示该景点所在的列,再确定该景点所在的行。在列和行之间用逗号进行分隔,并加小括号)。
二、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
出示平面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哪些信息。
(如:电信大楼在电视塔的北面;市民广场在电视塔的东面……还可以知道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50000)。
提问:要知道市民广场、电信大楼、市政府、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可以怎么办?
(必须先量出这几个位置距离电视塔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图上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
适时追问:怎样求实际距离?
(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让学生量一量,并计算出市民广场、电信大楼、市政府、少年宫距离电视塔的实际距离并将(1)、(2)两个问题填完整。
集体校对。
提问:要在图中表示出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必须明确哪几因素?
(确定方向、角度、图上距离)。
适时追问:如何求出图上距离?
(可以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列比例式解答,也可以用实际距离乘以比例尺进行解答……)。
提问:在确定角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要以南北方向的这条线为0刻度线并确定好方向)。
学生独立计算并画图教师巡视适时对后进生进行辅导。
三、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2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说说这路公共汽车从红梅新村到淮定桥的具体行驶方向和经过的站点。
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同桌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
独立在书上的景点旁用数对表示出来。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新课标第一网。
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1)、(2)两个问题。
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自由回答。
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指名回答。
独立先计算再在书上完成画图。
同桌先互相交流。
学生集体交流纠正。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七
1、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知道它们的名称。
课件,不同形状的积木若干。
一。通过观察,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1、出示小朋友搭好的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
2、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说的平面图形与搭建作品中的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
1、认识圆柱体。
(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分别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请幼儿找出和图片上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们叫什么?找一找它们都有几个面?(6个平平的面)。
(2)请幼儿找出它们的不同点。(长方体:长长方方的,大小不一;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大小一样)。
三。帮助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1、分别出示不同的立体和平面图形幼儿说说名字。
2、教师描述一种图形的特征,幼儿猜出相应图形的名字。
四。幼儿操作。
2、请幼儿看看14页画面上的积木有哪几种,并进行点数,将玩具卡上的数字取下,贴到方框里。
3、再请幼儿看第15页的画面,引导幼儿从数量和积木种类上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积木造型。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八
学习年段:小学一年级。
学习时间:一课时。
授课教师:曹抒珍。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习资源)。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过程:
(1)教师用电脑出示讨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形状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诉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学生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巡视。
(3)交流:
探索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习资源)。
(4)讨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示各种动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母舰……。
(4)转化:
4、实际应用:
目标:促使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并因实际应用、自主学习建立更为扎实的知识。
过程:
小组合作:用橡皮泥,通过搓、捏切等操作,做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圆柱、球。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四、教后感。
1、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活动,自我体验探索。通过分、说、看、摸、滚、比、想、数搭、捏、切、搓组合等一系列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而探究性学习正是交给学生探索、发现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学习促进学生参与今天的活动,为适应明天的需要所学。
2、教学反思:
本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1)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探索。
本课利用实际生活中熟习的事物,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素材,创设大量观察、操作的机会。
观察:
·设疑激趣时的说学具。
·按要求分学具,对物体形状的观察感知。
·感知事物特点时,对物体静态的观察。
·形成表象时,对抽象图形的观察。
·联系生活实际对身边物体形状的感知。
操作:
·设疑激情时的说学具。
·揭示概念后给名称说学具。
·感知物体概念时摸、推、滚。
·搭积木。
·橡皮泥的捏、搓、切等。
通过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各种物体形状的感知体验,从而激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如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的原因,为什么生活中不用它们做车轮;圆柱和球的滚动为什么不一样;用实物学具搭物体是的奇思妙想:城堡、公园、贸易大楼……进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提供教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同龄人之间的启发和帮助会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因而在数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交流情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以组开展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自我调节、控制能力、确实成为新型的接班人。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九
本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3个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有了一些主观感受,基本上能区分这些图形,但是他们对“体”和“面”的联系还缺乏感知。
一上课,我便用学生所喜爱的积木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排学生认一认这些积木中所认识的物体,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由旧知自然地导入新知,既把旧知复习巩固,也使新知能为学生更好的接受掌握。
先通过引导学生一起“摸一摸”正方体的面,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转移到了“面”,感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是平平的。接着,让一个学生上黑板画一画正方体上的一个面,他就直接用粉笔画出了心中的正方形,于是我在黑板上利用正方体画出了它的一个面,问学生们谁画的好,所有的学生都说是我画的好,同时也冒出来一个声音“老师,这不公平,你用了工具了。”“那好,这回公平得再比一次,这次你们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看看谁能画得比老师好。”非常顺利的,学生学会了用正方体的一个面来画出正方形,也知道正方形是正方体上的一个面。
在学生初步了解探索图形的方法后,便放手让学生自己或同桌合作运用刚才的方法来从长方体上创造出其他图形。在展示的作品中便有学生创造出了3个不同的长方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长方体的面并不相同,用长方体的面来画图形可以画出几张不同的图形。
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从圆柱上创造出圆,已经不在是难事。最后,我让学生比较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和今天学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而长方形、正方形、圆只是某个平面画出的形状。学生能初步感知它们的特点,学生再次感受“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
“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比比谁搭得高,摸物体、说感觉,盲人摸图形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1.课前准备充分。
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必须要充分,它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课堂。今天老师的教具准备的很充分,学生的学具准备得更充分。其中有老师为四人小组准备的学具,有学生自己带来的学具,正是有了这些东西,学生有东西可看,有东西可摸,有东西可用,课堂才能上得扎实有效。
2.活动组织有序。
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今天这些来到学校才2个月的孩子,上课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有序的,一看就知道受到正规训练的。一年级的孩子在组长的组织下连续开展了好几个合作学习的活动,实属不易。这首先归功于老师平时严格的要求和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感受四种立体图形各自的特点,会正确辨认出这些立体图形。
3.课堂教学扎实。
杨老师的课教学非常扎实,设计环环相扣,重点难点突破自如。比如说:请四人小组用学具盒中的学具搭一个了不起的建筑,比比谁搭得高。这样的一个活动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出对“球”的认识,球会滚,球不平稳。从长方体不同的摆放高度入手研究长方体的特点,切入比较新颖,而且用摆放高度不同与正方体不管怎么摆高度都一样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剖析的简洁明了,同时用这种方法还让学生认识了特殊的长方体,那种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也就在这种方法的辨析中自然而然的学会了。盲人摸图形的游戏将这节课带向高潮,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的摸,做个盲人,乐在其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一
下面由我和惠老师进行流程性评价,流程性评价包括:前测、中测、后测、自查式、互查式观察式及三性合一我重点关注的是胡老师讲课的中测和后测,我将以中测和后测两方面进行评价。
中测环节我们首先搭建以空间立体图形为关键项,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及球体四个向度展开的气泡图示平台。由老师给出四种空间立体图形的数学名称,然后有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探讨这四种几何体的特点,在四人小组合作中,让学生自己选项度交流讨论,充分体现了三性中的个性。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得特征特点,充分锻炼的学生的创造性。在小组合作中,我仔细关注了一下,有的.小组学生还是不能够全部很好的参与其中,这就使得合作的效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体现出来还需要跟孩子们讲解小组合作的目的以及重要性,尽量使得我们每一次合作中所有孩子都参与进来。在小组汇报研究成果时,下边学生没有做到安静的倾听,这些还需要再加强训练。建议对于刚开始习惯的养成,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以便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
在后测环节,采用的是两人合作交流寻找生活中,重点是教室里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并能够知道它们的特点进行强化巩固。通过二人交互是的我们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使得我们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了数学于生活,造福于生活。也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不空洞,体现了数学这一门课程研究学习的必。
建议:1、上课多一些数学专业术语。
2、建议课堂内容有删有减,不应该发散的太多;
3、建议上课跟之前的知识结合起来,数面的时候建议用上下、前后、左右联系起来。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二
教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一个立体图形所有的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让学生用周围的实物举例说明。”计量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用什么计量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计量立体图形的体积用什么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计算?”先让学生思考一下,然后,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8页中间的图自己写出计算的公式。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要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计算公式板书在黑板上。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5题:先指名说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题。
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应该怎样计算?”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8页下面的图,自己写出计算公式。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汁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计算公式板书在黑板上。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6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以使他们更明确是怎么错的。必要时,教师可适当演示。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让学生想一想: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略)。
六、作业。
练习三十一的第7、8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思考练习三十一的第17‘题。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三
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若干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四
教学内容:(第32页、第三33页做一做及练习五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立体图形和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生活中的物体、立体图形的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老师:今天有一位好朋友来到了我们教室里,瞧!谁来了(出示蓝猫的图片)。
学生:是蓝猫。
老师:对,蓝猫想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它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篮子的礼物,都有些什么呀?赶快打开来看看!
老师:你最喜欢哪个礼物,为什么喜欢?
二、操作感知。
a、分一分。
1、学生六人小组活动,对物品进行分类,教师巡视。
2、指名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分得一样样吗?
(如果有学生分错,将在后面的教学中通过学习使学生自己改正过来。)。
3、揭示概念。
师:每类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这些图形都住在立体王国里,所以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师:蓝猫先生说小朋友真聪明,下面我们要比比哪个小组的小朋友动作最快,把桌上的东西放回篮子里。
b、摸一摸。
1、拿出学具。
师:请你轻轻地拿出这些图形玩一玩。可以看一看它和别的物体有什么不一样、摸一摸它们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滚一滚看哪个物体滚得远。
(1)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说说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2)指名学生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点。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2、学生依次汇报:
长方体:长长的,有6个面,有边,有角,不能滚动。
正方体:方方的,有6个面,有边,有角,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小朋友拿出这种物体,看一看、摸一摸,看看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3、抽象出图形。
师:脱下这些物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他们吗?(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图片)。
(如果第一次分类分错的话,现在再让学生思考分得对不对)。
c、搭一搭。
学生活动比一比谁搭得高,互相欣赏。
老师:那圆柱体为什么能搭在中间?
学生:圆柱体有两个平平的面所以能搭中间。
师:现在把这些物体一样一样的叫它们的名字,边说边放到袋子里。
三、练习巩固,寓教于乐。
1、游戏:猜物体。
2、完成练习5第2题。数一数。
四、回顾延伸。
1、说说你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请你闭上眼睛想想它们长什么样?
2、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形状。
3、当一个小小侦察兵。回家去侦察一下自己家中的物体形状是怎么样的?并请父母帮忙把你所发现的相同的物体作为一组记录下来,第二天带到学校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学习的成果。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五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但是有些遗憾的是,三班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准备了各种物体,而一班只有两个孩子准备了,兴好我也准备了许多教具。一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和三班的孩子相比较弱,所以在布置课前准备时我必须要求到位。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火柴盒、茶叶筒、铅笔、吸管、魔方等,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形状相同的分为一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摆一摆、搭一搭,滚一滚。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瞄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提供一定的学习情景和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能力目标:在经历认识图形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实物和直观操作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初步分辨他们。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体会到“体”的三维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三棱柱的模型、易拉罐、乒乓球魔方、药盒等日常生活用品。猜物箱,内放规则立体图形。课件。
学具:各种形体的日常生活物品。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认识体。
(一)感知“体”
教师出示袋子(内装铅笔、苹果、书、魔方等)。
师:里面装的什么?想知道吗?怎样才能知道?
师:谁来摸一摸?要求:摸到一个物体,先描述一下它的形状,再说出你摸的是什么。
师:我发现他们都要先摸一摸物体的形状,再判断它是什么,可见物体的形状很值得研究,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些物体的形状。
出示课题:认识物体。
(二)建立模型。
1、分一分。
师:(学生将自己带来的物品堆放在桌上)同学们的桌上有许多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还要请它们帮助我们学习呢!首先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分分类。(小组合作)。
2、反馈分类结果。
学生把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汇报分类结果。
3、命名。
师:我们已经把它们分类,再给每类形状起个名字好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请小组派一名同学选择一种形状,说出它的名称,教师板书名称。
4、抽象直观图。
教师说名称,再出示相应的立体图形的正视图,贴在名称下面。
二、操作体验、加深感知“体”
1、师:我们知道了每种形状的名称,现在来感受一下每种形状的不同。组长组织组员各选一个物体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玩一玩,说一说你的感受。(如:长、正方体有平平的面、尖尖的角,球可以任意滚动等等。)。
2、游戏。
硬板传送物品,让学生体会各种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特征。(如:球易滚动,圆柱的底接触硬板易传送等。)。
3、反馈体会。
师:谁愿意讲一讲你的感受?(学生自由选择形状来讲)。
1、完成书p36页第二题,说出每个图形共有几个。
2、小组合作,蒙眼摸物。
一学生发指令,另一生蒙眼摸物,其中可以掺放方一些三棱柱、梯形台等未学过的立体图形。
3、猜物体。
一学生从猜物箱里摸物体说特征,其它学生说名称。
四、返回生活、解释与应用。
1、找出学具盒中所学的立体图形。
2、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七
我从教也十多年了,也带了几个毕业班,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方法,也只是按照课本的思路去讲解,引导学生计算的,在新授课的时候,学生也没有提出其他的计算方法。在今天的毕业总复习课上,我引导学生复习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首先做了一个圆柱的表面积,又陆续做了几个基础题,当做长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本题长方体是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说出用长乘高加宽乘高加长乘宽的和乘2的方法,还有的说出求长乘高再乘4,加上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正当我要结束这道题时,一个平常学得不是很好的同学突然举手要说出另一种解法,他在算侧面积时是利用我们圆柱侧面积的公式,用底面周长乘高,在加上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当时听他说出这种方法时,我佩服他这种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由衷的感到自责。
我们在课堂这个大平台中,不过是给了孩子们一个“随心所欲”的自由,让他们成就水到渠成的事。而平时自己为了赶进度、提前复习,有许多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就被我一句:有不同意见,下了课我们再讨论,敷衍过去,想一想,真是惭愧。
学生是金子,只要我们把主动权还给他们,充分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就能发出思想的光芒。教师只有从学生内在求知的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考既有源于教材的,又有超越教材的。这时,结果如何也不再重要,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的热情使学生虽然身处有限的空间,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便不断喷涌。教师应允许学生将讲堂变成任意涂抹的画布,像杜郎口一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事实说话,让课堂真正变成师生间思维撞击的场所。
这节课真值得我去细细体味。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八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但是有些遗憾的是,三班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准备了各种物体,而一班只有两个孩子准备了,兴好我也准备了许多教具。一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和三班的孩子相比较弱,所以在布置课前准备时我必须要求到位。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火柴盒、茶叶筒、铅笔、吸管、魔方等,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形状相同的分为一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摆一摆、搭一搭,滚一滚。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本节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整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的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十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7一138页,练习三十一的第l一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所学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教师把教科书第137页上的图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些图形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指名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
“各图形中的每个字母表示什么?”
“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它们的每个面都是平面;圆柱、圆锥和球*是一类,它们都有一个面是曲面。)。
教师:“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复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正方体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什么形?”(都是正方形。)。
“正方体的12条棱有什么特点?”(长度全部相等。)。
教师可以把上面的复习整理成下表。
教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和圆锥。
教师:“圆柱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每个面各是什么形状?”(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平面叫做底面,大小相等,另一个曲面叫做例面。)。
“圆锥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每个面各是什么形状?”(圆锥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教师简单板书:
圆柱:3个面,2个大小相等的圆和1个曲面。
圆锥:2个面,1个圆和1个曲面。
3.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37页“做一做”的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讨。
论。特别是第2题,要让学生想是怎么展开的,可能有不同的情况。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也可以课前准备类似的教具,让学生实际拼一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2题: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十一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集体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对说的比较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使学生明确:这个长方体不同的三个面的长、宽分别是10厘米、8厘米,10厘米、7厘米,8厘米、7厘米,而正方形木板洞的边长是;厘米.所以不管怎样摆,这个长方体都不会从这个木板洞中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