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优秀23篇)
教案是教师授课的凭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案的评估和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教案的完善离不开教师们的共同探索,以下是一些教案的实际应用案例,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四、重点难点。
1、教学中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3、教学中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五、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凶手: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划分。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二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学好本单元,利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测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收集、分析、处理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35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学案例: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
面积计算公式。
3.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及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4.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5.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五、单元课时安排。
六、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教材编写特点。
(1)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这对学生巩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表象。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
(4)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部分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三
本节课教学的特点是,朴实无华、扎实高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内容来自生活,来自学生;。
(2)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3)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一)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从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方面的“比大小”引入,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大小的不同方面;让学生充分地摸手背、摸学习用品的面,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利用学生描出的各种平面图形,比较大小,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有大小;让学生用1平方米测量教室里的大黑板、教室门等面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二)学习需求来自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首先要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学中,教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也为学生主动、积极学习铺平了道路。例如,让学生选用一种物体表面来表示胸卡的面积,从表示的结果中可以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用不同物体来测量容易产生误会,并通过创造矛盾冲突,使学生明确要测量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然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面积单位的活动之中。面积单位有哪些呢?教师不直接告诉,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而当学生提出“平方”是否就是“平方米”时,教师更是抓住契机,在肯定学生猜想的同时告诉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三)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在说一说、摸一摸、估一估、站一站、量一量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认识了面积单位。例如,1平方米有多大,让学生先估计,后拿出1平方米纸,估计它的边长是多少,再用尺量,最后概括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发展空间观念,再联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这个面积单位,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建构出面积单位的概念。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四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髙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计算课本的面积。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14个。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师:看来,为了计算面积的大小,需要我们统一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能。(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画的这样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一平方厘米。
师:我想量一量这个文具盒盖的面积,大家帮老师想想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从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
师:谁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记作1cm2(板书:1平方厘米,记作1cm2)。
师:你还能从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大拇指的指甲盖、教室开关的按钮……。
认识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厘米的面积比较小,我们计算面积还需要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们再画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画正方形)。
师: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取出那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这个面的大小。学生认真地用尺子量边长,然后用手触摸这个正方形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记作1dm(板书:1平方分米,记作1dm)。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蓝色正方形放回学具袋中。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学生闭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请不要拿出袋里的蓝色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学生就剪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再拿出那张蓝色正方形纸片与你剪么样?
生:……。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满意吗?
生:……。
师:好,请大家还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学生都非常投人地开始思量怎样剪得更准确。他们剪得比上次更认真、更专注,花的时间比上次也要长。当老师再次让他们拿出学具袋里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时,尽管还是有点误差,可是他们那稚嫩的脸上已经充满了愉悦和自豪。
师:哪一组来说说呢?你们又是怎样量的?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1平方分米的纸片,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认识平方米。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请大家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学生纷纷蹲下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说:老师,我想要个大点的纸片来量,这个太小了。
师:大点的纸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呢?
生1:我从书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给我讲的。
师:谁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学们汇报自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
师: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记作1㎡(板书:1平方米,记作1㎡),下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学生汇报。
多媒体展示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一扇窗户、大电视机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三、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修改小明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妈妈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回来。其中有一条4厘米长的大鱼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鸡我特别喜欢。妈妈开始忙着为我们做饭。不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这时爸爸也回来了。我就忙着把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开始吃饭了,我拿起20米长的筷子夹起鱼头,放到大约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我就开始做作业。作业做完了,时间也不早了。我来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卧室,躺到3平方厘米长的床上准备睡觉。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1、感受物体的表面。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观察法。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比周长。学生猜测周长相等,面积也就相当)。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六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计算课本的面积。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14个。
……。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2、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能。(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画的这样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一平方厘米。
师:我想量一量这个文具盒盖的面积,大家帮老师想想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从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
师:谁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记作1cm2v板书:1平方厘米,记作1cm2w。
师:你还能从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大拇指的指甲盖、教室开关的按钮……。
认识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厘米的面积比较小,我们计算面积还需要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们再画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画正方形)。
师: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取出那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这个面的大小。学生认真地用尺子量边长,然后用手触摸这个正方形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记作1dm2v板书:1平方分米,记作1dm2w。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蓝色正方形放回学具袋中。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学生闭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请不要拿出袋里的蓝色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学生就剪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再拿出那张蓝色正方形纸片与你剪么样?
生:……。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满意吗?
生:……。
师:好,请大家还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学生都非常投人地开始思量怎样剪得更准确。他们剪得比上次更认真、更专注,花的时间比上次也要长。当老师再次让他们拿出学具袋里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时,尽管还是有点误差,可是他们那稚嫩的脸上已经充满了愉悦和自豪。
师:下面请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四人一组用它量一量一张课桌的面有多大v分组测量)。
师:哪一组来说说呢?你们又是怎样量的?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1平方分米的纸片,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v3w认识平方米。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请大家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学生纷纷蹲下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习近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说:老师,我想要个大点的纸片来量,这个太小了。
师:大点的纸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呢?
生1:我从书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给我讲的。
师:谁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学们汇报自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
师: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记作1ov板书:1平方米,记作1ow,下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学生汇报。
多媒体展示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一扇窗户、大电视机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三、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修改小明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妈妈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回来。其中有一条4厘米长的大鱼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鸡我特别喜欢。妈妈开始忙着为我们做饭。不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这时爸爸也回来了。我就忙着把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开始吃饭了,我拿起20米长的筷子夹起鱼头,放到大约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我就开始做作业。作业做完了,时间也不早了。我来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卧室,躺到3平方厘米长的床上准备睡觉。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平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20。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第一组: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习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的教学。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三、巩固练习12。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3。
教后感: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八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提高计算能力。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课件。
一、总结算法。
下面各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没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
(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有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出各题选择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
第(2)题应选择口算,因为题目中的多位数是整百数,口算比较方便,
200×2=400;。
第(3)题应选择笔算,因为题目要求求出精确的结果,口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就要进行笔算。
二、练一练。
1、口算下面各题。
20×470×312×3120×43×6+5。
200×4600×821×4320×34×8+7。
500×21000×732×21100×68×8+6。
做完后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估算下面各题。
98×479×3102×5287×6。
53×6212×4319×772×8。
做完后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用这个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就得出了估算的'结果)。
3、笔算下面各题。
213×389×728×4507×5。
213×6354×4146×9470×3。
做完后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三、课堂作业。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九
知识技能: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游戏新课,感知面积。
1、黑板出示:面积关于面积你知道了些什么?
游戏1:手心的面向上,手背的面向上,手心、手背、手背、手心、手背……。
(二)创设情境,理解面积的意义。
出示:现在,请大家看这个盒子,有面吗?
师:是看到还是摸到的。
生:看到的。
师:再请你闭上眼睛,摸盒子的2个面,(指定)你有什么发现?还有想说的吗?
生:面是光滑的。
生:我摸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
生:上面大,右面小。
师:那就是说,物体的面有大有小(生说)(板书;面大小)面的大小就是面积(板书:面积)。
师;好,大家一起拿出数学书,和老师一起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
生;2个说。
师:有了面积单位,就可以量物体的表面的面积。请大家量一量书面的面积师:生汇报,你量了…..
验证:请一个学生上台板演?怎么办?引导,用大的面积出示:平方米。
师:更大的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师:他讲得对吗?谁会说出到底多大的图形?
师:出示小卡片,这张卡片,用面积单位来量这个卡片面积多大呢?
思考:量这张小卡片,能用刚才的面积单位吗?生:不能,理由。
放手问:从中你想到什么?还有更小的面积单位?
引导生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是1平方厘米(反复说)猜猜1平方厘米多大呢?(很小)屏幕出示(缩放)。
师:找找生活中的面积单位。哪些物品是1平方厘米,哪些是1平方分米,哪些是1平方米。……..
板书。
面的大小是面积。
边长1米的正方形1平方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里米。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十
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划分成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1、学习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8平方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平方米=()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1、填一填、
7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10平方米=()平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黑板的面积是3()。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十一
1、使学生经历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并通过迁移体会平方分米。
2、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初步体会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图形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吴江市实验小学本部校园面积大约有2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吴江市实验小学爱德双语分校校园面积大约有4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师:看了这两幅照片和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比本部的面积大。
生2: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是本部的2倍。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大约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
师:同学们,李老师工作的学校、神舟6号飞船的降落伞等我们并不熟悉,但是,借助足球场来打比方,我们对它们的面积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你们平时听过或者用过这样的比方吗?今天,我们就从打比方入手,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师:如果妈妈问我们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准备用什么东西来打比方呢?
生1:我想用书本来打比方。
生2:我想用树叶来打比方。
师:那就让我们用一些物品来铺整个桌面,看看课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少个这种物品的大小。(指导学生分别用一次性纸杯、数学练习簿、大楷簿和树叶等物品铺满课桌面,要求同一张课桌面只能用同一种物品来铺。)。
生1:我是用数学练习簿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8本数学练习簿那么大。
生2:我是用树叶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15片树叶那么大。
生3:我铺的是大楷簿,课桌面面积大约有6本大楷簿那么大。
生4:我铺的是纸杯,我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40个一次性纸杯口那么大。
生:先数一行有10个,再数正好有4行,410=40,所以一共有40个。
生:这些数都不同。
师:是啊,同样大小的桌面,怎么表示面积的数却不同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用同样的物品来铺。
师:同学们,还记得学习长度单位时的情景吗?当时,我们用铅笔、小刀、手来测量课桌的长,也得到了不同的数,觉得不好,后来学习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要准确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就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积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2、认识平方厘米。
(1)学。
生:正方形。
师:请用直尺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生:边长是1厘米。
师: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平方厘米可以用符号cm2来表示(板书:cm2),也读作平方厘米。请用笔写一写这个符号cm2。
(2)记。
生:(齐)有了!
师:来,让我们拿起笔,把脑海中的1平方厘米请出来,画在纸上。(学生齐画1平方厘米。)。
师:再拿1平方厘米的模型对照一下,画对了吗?不对的可以重新改一改。(学生对照,修正。)。
(3)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纽扣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贴花纸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3:我的.指甲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
师:大家拿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和自己的指甲比一比,你哪个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我的大拇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是中指。
(4)拼。
师: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再取出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拼在桌面上。如果有不同拼法,可以拼好一种后,再拼另一种。(学生拼图。)。
师:同桌间互相看一看,拼法相同吗?你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6平方厘米。因为是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生2:因为它们都有6个1平方厘米。
师:这两个长方形的形状相同吗?面积呢?
生:形状不同,面积相同。
师:也就是说,看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就看它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一个平面图形中有几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几。
(5)估和量。
师:请每人从学具篮里取出一张邮票。估计一下,一张邮票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8平方厘米。
生2:20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我的食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刚才我用食指指甲比画了一下,大约是8平方厘米。
师: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有1平方厘米的模型啊。大家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在邮票上,看看它的面积到底有多少!(学生发现一个人的面积单位数量不够,于是与同桌合作。)。
师:邮票的面积是多少?
生:(齐)12平方厘米!
师:为什么?
生:它的面上能铺12个1平方厘米。
师:请每人再拿出一张电话卡。先估计面积是多少,再用面积单位检验。(由于面积单位的数量不够,指导学生用印有1平方厘米方格的面积量具来测量。)。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电话卡的面积。(实物投影仪展示蒙着量具的电话卡)。
生:先数整格的,一行有8格,共6行,68=48,接下来2个半格或3个小半格可拼成1格,大约是56平方厘米。
3、认识1平方米。
师:你们估计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演示用1平方厘米量)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1:太小了!
生2:应该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生:平方米。
师:能说说怎样大小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吗?
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
师:会用符号表示平方米吗?写在本子上。(请学生在黑板上写m2)。
师:(出示4块1平方米的布,发给每个小组1块)每组的同学先商量,准备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什么物品,再实际铺一铺,看能铺多少这种物品。
学生分组铺物品,三个组分别铺书本、书包、椅子,还有一个组挤着站在1平方米的布上。
师:请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本组铺物品的情况。
生1:我们组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了24本书。
师:可你们并没有铺满,怎么知道要24本书的?
生1:因为一排铺了6本,可以铺4排,一共能铺24本。
生2:我们在1平方米上铺了9个书包。
生3:1平方米上可以放4把椅子。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平方米上可以站几个人。
生:(齐)1、2、313人。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1:(指屏幕)这个屏幕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的桌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3:有的电视机的屏幕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师: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生:(齐)2平方米。
4、认识平方分米。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在黑板上写出dm2)。
师:学具篮中有一个1平方分米的模型,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找到模型)对照这个模型,用手比画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示范并指导学生比画)。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1:(举起学具篮)这个篮子的底面大约有1平方分米。
生2:插座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师:下面我们做些练习来巩固新学的知识。请看课本第79页想想做做第2题。自己在书上完成。(学生完成练习)。
师:我们先看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
生1:平方厘米。
生2:平方分米。
师:你同意谁的意见?
生:64平方分米。因为刚才电话卡的面积是五十多平方厘米,方桌面比电话卡大多了。
师:再看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
生:平方厘米。
师: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生:平方米。
师:最后看第一小题。谁把这个问题再读一读,要读出点味道来。
生: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4。
师:谁来回答?
生1:平方厘米。
生2:厘米。
师:今天学的是面积单位,你为什么填了长度单位呢?
生:24是数学书封面的长。
生:它们相差很大。
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十二
掌握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能利用面积单位的换算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两个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探索过程,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难点】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探究。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学生可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引导学生回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提问学生: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讲解新知。
教师展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与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顺势提问:需要多少张小正方形可以铺满大正方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得:每一行都有10个小正方形,一共有10行,即可算出一共有100小正方形。
引导学生说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师明确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即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教师提问: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1平方分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组织活动点明三种思路:
(1)类比仿照,借助上图把1平方分米想成1平方米,1平方厘米想成1平方分米,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2)推理猜测,1分米=10厘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米=10分米,通过推算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面积单位的转化,通过上一个探究过程中,有10与10相乘,回想到之前学习过的正方形的面积单位公式。正方形的面积1平方米,边长为10分米,所以为10×10=100(平方分米),利用转化思想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活动,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总结: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课堂练习。
(1)3平方米=_______平方分米。
(2)500平方厘米=_________平方分米。
(四)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有什么收获?
作业:与父母分享今天所学的内容。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平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20。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第一组: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习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6.认识面积单位。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的教学。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三、巩固练习12。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3。
教后感: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十四
2.培养学生用面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投影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平面图形.。
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投影覆盖片)。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个图形,方格数却不一样呢?(方格的大小不同)。
说明: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请同学看书92页下面两行.。
(1)平方厘米.。
用自己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书上的1平方厘米上面比较一下是不是一样大.。
(2)平方分米.。
师:如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不方便)。
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1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3)平方米.。
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面,有困难吗?
出示1平方米的纸板,请一个同学来量一量它的边长.(1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用1平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那么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刘燕的书桌买一块桌布,是要求什么?(面积)。
三、巩固反馈.。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1)数学课本长20。
(2)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3)铅笔盒长19。
(4)一个学校的面积是500。
(5)课桌高70。
2.判断.正确举,错误举.。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4)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图.。
(1)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小结.。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探究活动。
量一量。
活动目的。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各个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活动准备。
1.在操场上画若干个4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
2.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硬纸片若干张.。
3.准备若干份记录表(测量次数为纸片移动的次数).。
测量次数。
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平方厘米的硬纸片和一份记录表.。
2.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3.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平方分米的硬纸片.。
4.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5.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平方米的硬纸片.。
6.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7.全体学生讨论:用哪种纸片测量最方便?为什么?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十五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xx老师本周为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1、创设整体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开的玻璃店给镜框镶玻璃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快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展开学习。效果很好。
2.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面积,并在教师有层次的习题设计中,不断完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使我们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3、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例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观察法;比较数学书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叠法;比较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摆法……这些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
4、环节清晰,探究目标明确。
5、多媒体的运用为本节课情景的创设,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议:
在学生探究之后应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有意识的去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相信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有效评价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下面我就梁老师早上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与大家作简单的交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性目标: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理解面积的含义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二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2.过程性目标: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中有这样几个片段:
两张纸谁大?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梁老师说:“你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
摆图形时,展示汇报中梁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三角形摆?”学生说:“有空隙”。梁老师说:“说的多好呀!”使学生感受到选的图形在摆的过程中密铺。
教学面积单位的规定学生回答以后,老师说:“说的真棒,语言规范。”
课堂小结时,梁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梁老师用准确的评价使的这些目标都得到有效落实。
这节课各个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理解面积的含义,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当一眼能看出大小时,直接比较,当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时,需要重叠的方法比较,当重叠的方法也无法确定谁大时,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然后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形状做单位的测量活动,知道正方形做统一面积单位的科学性,空间观念的培养除了在以上每个知识中进行之外,还有专门的习题进行培养。
梁老师对本节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她设计出了顺畅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梁老师在课中就很好的落实了这一目标。比如:
课前交流时,师:你们对老师有什么了解吗?生:你姓梁。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涵涵、彬彬,你们想得到它们吗?学生用好奇而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手中的吉祥物,异口同声:想要。师:这可不能轻易给你们,如果你们课堂上勤学、善思、好学、会问,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全课小节时,师:你觉得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学生思考片刻,推荐了一名他认为表现好的同学)师:为什么?他在哪个方面表现的好?学生回答后,老师接着说:我也觉得这个同学表现的好。不仅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还表扬了发言的同学。
总之,梁老师在本节课中,用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十六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而且教学内容也很抽象。整节课胡老师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一个是什么是面积?一个是什么是面积单位?教学时充分注重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生成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例如,在课的开始,胡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四边形,让学生去涂色,比一比谁先涂完。学生都愿意选择小的图形,老师追问:为什么选小的?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接着通过观察黑板面和国旗、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了解了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了解1平方分米的大小,通过小组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量出桌面的大小。在认识1平方米的时候,胡老师先准备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体验1平方米的地面能占多少个同学,学生对面积单位概念有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胡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十七
本课是在义务教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0——65页。本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本课,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3.使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是,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思想,主要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在导入环节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就是结合学生活动体验,创设比赛涂色数学情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小的图案涂色较快,建立正确的表象。
在新知识探究环节采用教师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眼、耳、手、脑多重感官刺激,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在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时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知识,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说流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在白纸上给三个不同的图形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涂得最快?原因是什么?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有所不同,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通过对比发现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大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概括面积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看一看显示屏和黑板面,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进行实践感知。
第二步:认识面积单位,认识同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出示2个长宽各异长方形,体会用观察、重叠方法难以比较大小。提供学具,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最后汇报展示。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测量图形,形状、大小必须相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正方形是最合适的”。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第三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用导学单进行自学提示。让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形成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并且借用实物如: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片,1平方米的桌布等,设计一系列感知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发展其空间观念。
3.运用知识形成技能。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4.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仅是对全课知识的回顾而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分别对自己和学习同伴进行评价,加强学生学习的反思能力。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十八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学生知识水平来看,这部分内容是从直线到平面,从长度到面积,由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知识跨度大、难度高。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内容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先前知识是抽象的、陌生的,因而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就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自主预习,包括对课本情境图的认识,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及面积单位的规定等。教学本课时,一些学生对面积的意义、面积的单位有了粗浅的认识。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直观操作等认识活动,学生会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交流,实践能力。同时感受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必性。
3、情感目标: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进一步对数学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三个常见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探究新知,认识面积
3、认识面积单位。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象。
教具: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各一张,课件。
学具:每同位一张粉红色的纸(长5cm,宽3cm),蓝色的纸(长4cm,宽3cm),绿色的纸(边长4cm的正方形)。每同位有一个学具袋,里面装有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举行小组生涂色比赛,哪组先涂完就赢了。
生:这个游戏不公平,因为每个小组的纸张大小不同,他们组纸张的面小。
师:每个小组的纸张大小不同,他们组纸张的面是最小的,理所当然他们是涂得最快的一组。所以这个游戏是不太公平。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面积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动手摸和观察,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在数学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那课本的面的大小就是课本面的?
生:面积。
师:黑板面的大小?
生: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是这样的,那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请看:(课件逐个出示四组图形)。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比出上面几组图形的大小,那这一组呢?
生:不知道谁大谁小。
师:为什么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呢?
生:因为右边的图,它不是封闭的。
师:你怎样理解“封闭”的意思呢?
生:由线段围起来的,没有空隙的。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课件把不封闭的那个去掉)。
完整板书: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阴影的为补充的)。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究面积单位。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齐读概念),有两个纸张娃娃为了争自己的面积比较大,吵了起来,我们一起去瞧瞧?(课件演示)。
谁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帮帮他们吗?
生:用重叠的办法吧!
(小组活动)。
师:能汇报下比较的结果吗?
生1:我们是先重叠,然后通过剪切重叠外的部分,然后再进行重叠比较,得出正方形娃娃比长方形娃娃的面积大。
生2:我们组用的小正方形出来摆一摆,长方形娃娃摆了15个小正方形,
师:这个办法不错,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生:我们是摆小圆片,也得出是正方形娃娃比长方形娃娃的面积大。
生:摆小正方形的更好一些,因为用小正方形摆没有空隙。而摆小圆片有很多的空隙。
这里有三个同学,他们也想到了同样的方法,你观察一下谁的方法正确?(课件出示课本72页三个同学在拼摆的那幅图)让学生明白第一位同学用的图形不统一,不能比较,并且不能用圆形来摆。第二位同学摆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比较。
学生同位合作摆,我安排同学用小正方形来摆。(为了方便等会的汇报,我要求学生把这两张纸放在数学课堂上摆。)。
师:谁能汇报一下你比较的结果?
生:……。
师:请同学们拿出刚才用来摆的小正形,这就是1平方厘米。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四条边各是多少。
学生量并汇报。
师:也就是说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在刚才1平方厘米的左边补充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1平方分米有多大?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板书: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那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师:一般我们测量比较大的面积时用平方米做单位,测量比较小的面积时用平方厘米做单位,介于两者之间的用平方分米做单位。
三.巩固练习。
1、我会用好面积单位。(看图片填单位)。
2、我会估,我会测量。
3、我会比,我会算。
四.看书质疑。
刚才我们学习的知识在课本70到74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看看还有没有不懂的?
五、回顾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知识?
六.师生互评:
同学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遗憾?对老师提出什么建议?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二十
有效评价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性目标: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理解面积的含义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二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2.过程性目标: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中有这样几个片段:
两张纸谁大?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梁老师说:“你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
摆图形时,展示汇报中梁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三角形摆?”学生说:“有空隙”。梁老师说:“说的多好呀!”使学生感受到选的图形在摆的过程中密铺。
教学面积单位的规定学生回答以后,老师说:“说的真棒,语言规范。”
课堂小结时,梁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梁老师用准确的评价使的这些目标都得到有效落实。
这节课各个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理解面积的含义,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当一眼能看出大小时,直接比较,当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时,需要重叠的方法比较,当重叠的方法也无法确定谁大时,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然后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形状做单位的测量活动,知道正方形做统一面积单位的科学性,空间观念的培养除了在以上每个知识中进行之外,还有专门的习题进行培养。
梁老师对本节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她设计出了顺畅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梁老师在课中就很好的落实了这一目标。比如:
课前交流时,师:你们对老师有什么了解吗?生:你姓梁。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涵涵、彬彬,你们想得到它们吗?学生用好奇而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手中的吉祥物,异口同声:想要。师:这可不能轻易给你们,如果你们课堂上勤学、善思、好学、会问,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全课小节时,师:你觉得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学生思考片刻,推荐了一名他认为表现好的同学)师:为什么?他在哪个方面表现的好?学生回答后,老师接着说:我也觉得这个同学表现的好。不仅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还表扬了发言的同学。
总之,梁老师在本节课中,用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二十一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一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新授课
以自主探究为主。
教学课件。
(课件出示信息窗1主题图)
1、师:你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餐厅和厨房哪个大”这个问题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比较房间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摆一摆的方法,自己尝试解决。
2、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摆,得到厨房比餐厅大。
4、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面积的理解。
1、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晚厅的面积有多大?”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摆。
2、师:把你解决的办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3、师: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1)画出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边较小物体的面的面积。
师:请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会感到太麻烦,质疑,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呢?
师介绍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并感受它们的大小。
(1)介绍1平方米有多大。(2)画出1平方米的大小。(3)让学生站一站,看大约站多少名同学。
课堂: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
课堂练习设计: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进一步感受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能运用所学熟练地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面积的意义及面积单位。
2、设计练习题注意以下几种题型。
(2)、动手操作的题目:
拼图游戏:用12个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多少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记一记,算一算,说一说。
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形状不同,面积相同的图像,这种题目更能加深同学们对面积的理解。
估一估。让学生估一估身边物体的面积。如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这种题目可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设计题。如请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大约是16平方厘米的漂亮花坛。(一小格代表1平方厘米)
3、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展示。
现在我知道大家弄懂了怎么制作轴对称图形了,下面检验一下哪组制作的最棒?
自主练习1.拿出课前剪好的图形折一折,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二十二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单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进行单位换算的必备条件,也是为今后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打基础。
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要求,我制定本课的三个目标:
(1)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单位的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及其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区别。
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基于新课程“教师的教不再是‘给学生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学生搭建探索知识的平台”的理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对终身发展长久起作用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复习已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学生建构“面积单位间进率”数学知识,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与同学合作交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等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卡纸、直尺。
(一)复习引新。
1、同学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
……万千百十个
(1)谁和谁是相邻的数位?
(2)相邻的两个数位的进率是多少?
2、在我们学过的单位里,有没有邻居?它们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时分秒
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在复习已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提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入衔接自然,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课后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看看课题,你想在这节课里学到什么知识?”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出示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这是一个……?要想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该怎么办?
指名答
(2)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正方形卡纸和直尺,大家一起寻找答案。同桌二人合作,测一测、算一算,这张卡纸的面积是多少?然后回报结果。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报交流,得出
结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鼓励学生的各种想法。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上环节重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
有学生会猜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所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也是100。
只是猜想不一定正确,有什么依据来说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鼓励学生结合已经写出的板书内容,独立思考。如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请求帮助。
(因为有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经历,学生很快就能想到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就是100。与同学商量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说理达到条理性和完整性。)
学生汇报,教师边板书:1米×1米=1平方米
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100厘米×100厘米=10000平方厘米
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教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小小年纪的你们就能用寻找证据的方法来证实某一种想法是否正确,这种数学思想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用得很多,但愿你们将来成为一名对祖国、对人民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3、归纳总结:
认真观察板书内容,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观察有条理的板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疏通知识网络,很好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升华,也就是新知识的“再创造”的具体体现。)
(三)巩固运用
1、5平方米=()平方分米
5米=()分米
30平方米=()平方厘米
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800厘米=()分米
2、我是小法官
1平方米比1米大。()
50平方分米=5平方米()
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分米。()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篇二十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0-p7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拼摆、测量等建立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
3、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图形卡纸、用来拼摆的小圆形、小正方形、小长方形。两张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白纸。
一、创设情境,认识面积。
(小的那张。因为它的面小,能很快涂完,容易赢。。。。。。)。
(1)、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这张纸的面大,这张纸的面小,要很快涂完,应该选择面小的这张纸,是吗?我们同学都很聪明。
(2)、引入:这是这张纸的面,那其它物体的面又在哪里呢?如:数学书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子呢?你还能说说我们课室其它物体的面吗?并动手摸摸。(顺带复习周长)。
(3)、比较各物体的面的大小。
师:那么,数学书的面和桌子的面比较,谁大谁小?数学书和黑板呢?
2、引出课题:
师:我们刚才比较这些物体的面谁大谁小,实际上是在比较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今天,我们就是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学习面积的概念。
师:那什么叫面积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71,读一读什么叫面积?用笔划下来。
1、学生自学教科书p71“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什么叫“面积”了吗?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
你们都看懂了吗?有没有什么疑问?
引出学习“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
举例说明。
(1)、“物体的表面”
师: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课桌、窗子、书本。。。)。
问:那么,你们说,课桌的面积和书本的面积比较,谁大?谁小?
课桌的面积和黑板的`面积比较呢?
(2)、封闭图形。
师:那封闭图形又是什么呢?谁能举例说明你认识哪些封闭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3)、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观察法)。
小结,读概念。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什么叫面积?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现在大家桌面上有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纸,到底它们谁大谁小呢?请同学们小组内想办法比较一下。(小组活动)。
汇报。
师问:你小组比较的是哪两个图形?怎样比较?
小结:红色纸条和绿色纸条或绿色纸条和橙色纸条可以用重叠法比较。但红色纸条和橙色纸条用这种方法比较,得出的结果,大家的意见不一样。那么,到底谁的结果对呢?现在,请同学利用手上的学具用自己的方法摆一摆,验证一下。
汇报。
要点:为什么不用圆形?用正方形合适还是用长方形合适?为什么?
小结:你们在比较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用的学具大小要一样)。
(5)、学生自学教科书p73-p74的内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问:你学到了什么?
汇报、交流。
板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让学生边汇报,边从自己的学具中找出相应的学具展示说明或用手比划)。
(6)、举例说明。
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或1平方分米?
(计算机的键盘、手指的指甲、)。
(7)、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
师:那1平方米又是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
这就是1平方米的面积,大家猜猜,这里面能站几个人?
来,验证一下。(学生出来示范)。
三、巩固认知,应用新知。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教室该用作单位。橡皮该用()作单位。
笔盒该用()作单位。黑板该用()作单位。
2、完成p761。
3、估量一下课桌的面积。
四、总结、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板书设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