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模板19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教案的编写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教案范文,学习一下优秀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方法吧。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一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制定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内容,主要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整节课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结合学具,引导学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摸一摸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大小,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积与它相近的物体,先估一估再测一测一张绿色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整个过程,有观察、有想象、有联系实际、有动手操作、有实际运用,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猜一猜,想一想,在找、看、估等轻松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前期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该学习任务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再深入学习和掌握面积的意义以及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该任务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例如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每个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据此,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关键需要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思维基础。
本文的教学特点是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1、教学重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
2、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在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任务的,多数学生的实际年龄为8岁左右,该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主要表现为: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
3、自控力不强。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
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课堂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就可以更加有兴趣和信心学下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面积的含义。
(2)概括常用的面积单位。
(3)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增强动手操作、归纳与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
(2)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单位,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乐学”,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
(2)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张白纸、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学生学具袋一个、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两幅面积差别较大的没涂色的画,通过比一比,看谁最先涂完,让学生进行选择。
(通过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可直观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这样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积意义。
(1)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然后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里把板书补充充完整。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较面积大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2)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4)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5)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
(四)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3、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4、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五)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六)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数学源于生活,必须服务于生活。把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观察各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化面积统计表,发表感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六、形成性评价。
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
(1)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数学课本长20__________;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____________;
3.下图的正方形分成甲、乙两部分,下列哪句话是对的?
(1)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大。
(2)甲和乙的面积相等。
(3)甲的周长比乙的周长短。
(4)甲和乙的周长相等。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象。
教具: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各一张,课件。
学具:每同位一张粉红色的纸(长5cm,宽3cm),蓝色的纸(长4cm,宽3cm),绿色的纸(边长4cm的正方形)。每同位有一个学具袋,里面装有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举行小组生涂色比赛,哪组先涂完就赢了。
生:这个游戏不公平,因为每个小组的纸张大小不同,他们组纸张的面小。
师:每个小组的纸张大小不同,他们组纸张的面是最小的,理所当然他们是涂得最快的一组。所以这个游戏是不太公平。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面积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动手摸和观察,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在数学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那课本的面的大小就是课本面的?
生:面积。
师:黑板面的大小?
生: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是这样的,那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请看:(课件逐个出示四组图形)。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比出上面几组图形的大小,那这一组呢?
生:不知道谁大谁小。
师:为什么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呢?
生:因为右边的图,它不是封闭的。
师:你怎样理解“封闭”的意思呢?
生:由线段围起来的,没有空隙的。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课件把不封闭的那个去掉)。
完整板书: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阴影的为补充的)。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究面积单位。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齐读概念),有两个纸张娃娃为了争自己的面积比较大,吵了起来,我们一起去瞧瞧?(课件演示)。
谁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帮帮他们吗?
生:用重叠的办法吧!
(小组活动)。
师:能汇报下比较的结果吗?
生1:我们是先重叠,然后通过剪切重叠外的部分,然后再进行重叠比较,得出正方形娃娃比长方形娃娃的面积大。
生2:我们组用的小正方形出来摆一摆,长方形娃娃摆了15个小正方形,
师:这个办法不错,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生:我们是摆小圆片,也得出是正方形娃娃比长方形娃娃的面积大。
生:摆小正方形的更好一些,因为用小正方形摆没有空隙。而摆小圆片有很多的空隙。
这里有三个同学,他们也想到了同样的方法,你观察一下谁的方法正确?(课件出示课本72页三个同学在拼摆的那幅图)让学生明白第一位同学用的图形不统一,不能比较,并且不能用圆形来摆。第二位同学摆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比较。
学生同位合作摆,我安排同学用小正方形来摆。(为了方便等会的汇报,我要求学生把这两张纸放在数学课堂上摆。)。
师:谁能汇报一下你比较的结果?
生:……。
师:请同学们拿出刚才用来摆的小正形,这就是1平方厘米。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四条边各是多少。
学生量并汇报。
师:也就是说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在刚才1平方厘米的左边补充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1平方分米有多大?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板书: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那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师:一般我们测量比较大的面积时用平方米做单位,测量比较小的面积时用平方厘米做单位,介于两者之间的用平方分米做单位。
三.巩固练习。
1、我会用好面积单位。(看图片填单位)。
2、我会估,我会测量。
3、我会比,我会算。
四.看书质疑。
刚才我们学习的知识在课本70到74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看看还有没有不懂的?
五、回顾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知识?
六.师生互评:
同学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遗憾?对老师提出什么建议?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三
课题面积课时四 (2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米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
二、引导探索。
1、看图,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大小。
2、介绍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积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
3、你还能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
4、比较下面图形的大小。5、小组讨论进行实际操作,如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6、汇报操作方法。
三、拓展应用。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将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并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际。
课题面积单位课时四 (22)。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三张正方形,边长分别是9厘米、4.5厘米和1厘米,还有三张面积大约是4厘米,形状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和圆的纸片。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单位。
二、引导探索。
1、每组发给一个信封。
4、动手测量前,先小组讨论:要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测量单位(每组只能选两种),说明理由,再用它来测量。
6、现在我们做格统计。在统计前可以猜猜什么图形可能被多数小组选为测量单位,最后再看统计结果。(由各组组长报告被本组选择作为测量单位的图形,教师再黑板上做统计,完成统计表。)。
8、(小结)看来选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主要由两点原因:(1)正方形能密铺;(2)操作简单方便。
10、测量同一个图形,要量出一致的数值结果,惟有统一测量单位。(拿起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 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厘米。它是今天我们认识的第一个世界通用的面积单位。
12、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3、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4、度量稍微大图形的面积一般以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用面积是1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分米。
三、拓展应用。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dm或m)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 。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 。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1、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7、小组议一议,这张统计表传达给我们哪些由意义的信息?或者根据它能提出哪下数学问题?然后向全班汇报、交流。
11、每人都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并说出身边一个面积大约是1厘米的东西,在小组内交流。
15、小组讨论实际操作:1米有多大?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cm 读作:平方厘米。
dm读作:平方分米。
m读作: 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过程,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3、看来同学们猜测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生拿出红色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2、指名回答: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3、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开动脑筋,发挥小组合作力量,动手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5、师小结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3、汇报交流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三)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2、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三、实践应用。
1、练习填空。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完成83页“做一做”。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五
(二)使学生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
计算后订正,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用的单位不同)。
师:那么我们讨论一下,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请你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看一看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想一想:1平方分米里面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100个)。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师: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2:把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
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平方米)。
如果把它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分成多少个?怎样分法?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两个同学讨论一下)。
(把1平方米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分成100个.100个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分米)。
师:请归纳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出示例3.。
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较大、平方厘米较小)。
师:要把25平方分米化成多少平方厘米,应该怎样想?
(两人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板书)。
做一做:
黑板出示:
1.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因为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3平方分米就是3个100平方厘米.所以,3平方分米=300平方厘米)。
2.16平方米=()平方分米。
(因为1平方米是100平方分米,16平方米就是16个100平方分米.所以,16平方米=1600平方分米)。
(三)巩固反馈。
1.填空.(口答)投影出示。
(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5平方米=()平方分米;
(3)24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32平方米=()平方分米.。
2.在书上填空p.133(1)(2).。
出示投影进行订正.。
(1)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3平方米=()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5平方米=()平方分米26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一张写字台的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13×6=78(平方分米)。
78平方分米=7800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78平方分米.合7800平方厘米.。
作业:p.133第4题.。
小资料〔进率〕。
课堂设计说明。
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六
知识技能: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游戏新课,感知面积。
1、黑板出示:面积关于面积你知道了些什么?
游戏1:手心的面向上,手背的面向上,手心、手背、手背、手心、手背……。
(二)创设情境,理解面积的意义。
出示:现在,请大家看这个盒子,有面吗?
师:是看到还是摸到的。
生:看到的。
师:再请你闭上眼睛,摸盒子的2个面,(指定)你有什么发现?还有想说的吗?
生:面是光滑的。
生:我摸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
生:上面大,右面小。
师:那就是说,物体的面有大有小(生说)(板书;面大小)面的大小就是面积(板书:面积)。
师;好,大家一起拿出数学书,和老师一起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
生;2个说。
师:有了面积单位,就可以量物体的表面的面积。请大家量一量书面的面积师:生汇报,你量了…..
验证:请一个学生上台板演?怎么办?引导,用大的面积出示:平方米。
师:更大的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师:他讲得对吗?谁会说出到底多大的图形?
师:出示小卡片,这张卡片,用面积单位来量这个卡片面积多大呢?
思考:量这张小卡片,能用刚才的面积单位吗?生:不能,理由。
放手问:从中你想到什么?还有更小的面积单位?
引导生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是1平方厘米(反复说)猜猜1平方厘米多大呢?(很小)屏幕出示(缩放)。
师:找找生活中的面积单位。哪些物品是1平方厘米,哪些是1平方分米,哪些是1平方米。……..
板书。
面的大小是面积。
边长1米的正方形1平方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里米。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七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土豆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出梯形面积。
2、通过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唯物辩证观的启蒙教育,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懂得用运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研究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关键:通过操作实践,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探索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备用梯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同学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多媒体出示。
2、引入:
屏幕出现梯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图上告诉了什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还不会计算梯形的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回忆旧知。
我们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我们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课件演示)。
二、探索解决问题办法,并尝试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尝试转化。
刚才同学提出了用割补的方法、用拼摆的方法。那么,怎样来割补呢?
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指出:由于梯形的不规划,刚才的同学没有转化成功,其实是可以用割补的方法来转化的,请大家看一看:多媒体演示割补转化。
那么,用拼摆的方法呢,你准备怎样来拼?
学生上台演示。
3、学生操作、实施转化。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拼摆梯形。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观察图形,推导公式:
1、观察。
它们的底、高和面积,大小怎样呢?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汇报后多媒体课件演示。
2、计算梯形面积。
算式中3加5的和求的是什么?乘以4得到什么?再除以2呢?为什么要除以2?
计算面积,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算式中的3、5、4分别表示梯形的什么,想一想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
四、应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1、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梯形面积。
2、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并理解题意。
计算面积,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3、判断题。
4、抢答题。
5、测量并计算。
五、总结课堂。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九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髙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计算课本的面积。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14个。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师:看来,为了计算面积的大小,需要我们统一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能。(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画的这样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一平方厘米。
师:我想量一量这个文具盒盖的面积,大家帮老师想想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从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
师:谁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记作1cm2(板书:1平方厘米,记作1cm2)。
师:你还能从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大拇指的指甲盖、教室开关的按钮……。
认识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厘米的面积比较小,我们计算面积还需要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们再画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画正方形)。
师: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取出那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这个面的大小。学生认真地用尺子量边长,然后用手触摸这个正方形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记作1dm(板书:1平方分米,记作1dm)。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蓝色正方形放回学具袋中。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学生闭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请不要拿出袋里的蓝色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学生就剪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再拿出那张蓝色正方形纸片与你剪么样?
生:……。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满意吗?
生:……。
师:好,请大家还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学生都非常投人地开始思量怎样剪得更准确。他们剪得比上次更认真、更专注,花的时间比上次也要长。当老师再次让他们拿出学具袋里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时,尽管还是有点误差,可是他们那稚嫩的脸上已经充满了愉悦和自豪。
师:哪一组来说说呢?你们又是怎样量的?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1平方分米的纸片,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认识平方米。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请大家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学生纷纷蹲下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说:老师,我想要个大点的纸片来量,这个太小了。
师:大点的纸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呢?
生1:我从书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给我讲的。
师:谁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学们汇报自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
师: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记作1㎡(板书:1平方米,记作1㎡),下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学生汇报。
多媒体展示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一扇窗户、大电视机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三、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修改小明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妈妈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回来。其中有一条4厘米长的大鱼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鸡我特别喜欢。妈妈开始忙着为我们做饭。不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这时爸爸也回来了。我就忙着把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开始吃饭了,我拿起20米长的筷子夹起鱼头,放到大约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我就开始做作业。作业做完了,时间也不早了。我来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卧室,躺到3平方厘米长的床上准备睡觉。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
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划分成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1、学习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8平方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平方米=()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1、填一填、
7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10平方米=()平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黑板的面积是3()。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一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老师本周为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开的玻璃店给镜框镶玻璃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快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展开学习。效果很好。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面积,并在教师有层次的习题设计中,不断完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使我们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例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观察法;比较数学书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叠法;比较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摆法……这些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
建议:
在学生探究之后应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有意识的去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相信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二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xx老师本周为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1、创设整体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开的玻璃店给镜框镶玻璃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快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展开学习。效果很好。
2.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面积,并在教师有层次的习题设计中,不断完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使我们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3、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例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观察法;比较数学书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叠法;比较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摆法……这些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
4、环节清晰,探究目标明确。
5、多媒体的运用为本节课情景的创设,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议:
在学生探究之后应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有意识的去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相信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有效评价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下面我就梁老师早上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与大家作简单的交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性目标: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理解面积的含义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二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2.过程性目标: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中有这样几个片段:
两张纸谁大?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梁老师说:“你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
摆图形时,展示汇报中梁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三角形摆?”学生说:“有空隙”。梁老师说:“说的多好呀!”使学生感受到选的图形在摆的过程中密铺。
教学面积单位的规定学生回答以后,老师说:“说的真棒,语言规范。”
课堂小结时,梁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梁老师用准确的评价使的这些目标都得到有效落实。
这节课各个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理解面积的含义,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当一眼能看出大小时,直接比较,当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时,需要重叠的方法比较,当重叠的方法也无法确定谁大时,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然后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形状做单位的测量活动,知道正方形做统一面积单位的科学性,空间观念的培养除了在以上每个知识中进行之外,还有专门的习题进行培养。
梁老师对本节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她设计出了顺畅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梁老师在课中就很好的落实了这一目标。比如:
课前交流时,师:你们对老师有什么了解吗?生:你姓梁。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涵涵、彬彬,你们想得到它们吗?学生用好奇而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手中的吉祥物,异口同声:想要。师:这可不能轻易给你们,如果你们课堂上勤学、善思、好学、会问,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全课小节时,师:你觉得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学生思考片刻,推荐了一名他认为表现好的同学)师:为什么?他在哪个方面表现的好?学生回答后,老师接着说:我也觉得这个同学表现的好。不仅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还表扬了发言的同学。
总之,梁老师在本节课中,用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三
说教材:
一、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单元概念较多,也较重要。另外还有四个例题,分7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重视对面积的估测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过程教学,这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使数学学习从“文本学习”走向“体验学习”,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多媒体教室和你的房间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媒体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间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生活情景,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2.直观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时,利用媒体直观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划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帮助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说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1)操作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
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来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认识“面积”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实践操作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在学习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2.自主探究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再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四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用观察、重叠、图形单位等方法比较测量面积的大小。
2、经历不同图形做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正方形做面积单位做合适,通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
教学准备:比赛用图,方格纸,圆片、三角形、正方形若干教学过程:
一、涂色比赛,制造冲突。
1、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最快涂完的获胜。
(台上)。
(台下)。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知道“面”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引出“面”的概念。)。
二、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1、初步认识面积(1)摸一摸,认识面。
学生边说边摸一摸自己看到的面。(2)比一比,知大小。比较自己看到的面。
(3)观察教室中黑板的面和地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积大。(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2)列举其他物体的面积,并比较面积的大小。(3)比较橘子和足球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比一比使学生感知面积,并理解曲面也有面积)。
3、说明封闭图形的面积。
(1)如果把桌面画在屏幕上是什么图形?(2)物体的表面还有可能是哪些图形?
出示图形:
总结: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
(1)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观察法:
(2)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大小。
5、探讨面积比较方法,发展度量意识。(1)比较下面一组图形的面积: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尝试用观察、重叠的方法比较。
小结: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还有其他方法吗?(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引出小精灵的话:可以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讨论:可以选什么形状做度量单位呢?(4)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度量方法。
学生根据提供的学具,自主度量比较面积大小。(5)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学生反馈自己选择的图形,是怎样摆的?通过电脑一起回顾:
讨论:如果要准确地测量图形的面积,哪种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一是正方形能铺满(密铺);二是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摆放时不受位置方向的限制。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
四、应用面积单位表征面积,感受单位的价值。
1、完成62页“做一做”。
交流注意引导:一是两个半格算一格。二是可以将图形进行割补,割补后图形面积不变。
2、小小设计师: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12个方格的有趣的图形。
体会:图形的面积相同时,形状和周长不一定相同。
五、回顾整理,展望新知。
1、教师:回顾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五
有效评价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性目标: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理解面积的含义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二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2.过程性目标: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中有这样几个片段:
两张纸谁大?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梁老师说:“你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
摆图形时,展示汇报中梁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三角形摆?”学生说:“有空隙”。梁老师说:“说的多好呀!”使学生感受到选的图形在摆的过程中密铺。
教学面积单位的规定学生回答以后,老师说:“说的真棒,语言规范。”
课堂小结时,梁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梁老师用准确的评价使的这些目标都得到有效落实。
这节课各个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理解面积的含义,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当一眼能看出大小时,直接比较,当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时,需要重叠的方法比较,当重叠的方法也无法确定谁大时,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然后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形状做单位的测量活动,知道正方形做统一面积单位的科学性,空间观念的培养除了在以上每个知识中进行之外,还有专门的习题进行培养。
梁老师对本节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她设计出了顺畅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梁老师在课中就很好的落实了这一目标。比如:
课前交流时,师:你们对老师有什么了解吗?生:你姓梁。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涵涵、彬彬,你们想得到它们吗?学生用好奇而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手中的吉祥物,异口同声:想要。师:这可不能轻易给你们,如果你们课堂上勤学、善思、好学、会问,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全课小节时,师:你觉得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学生思考片刻,推荐了一名他认为表现好的同学)师:为什么?他在哪个方面表现的好?学生回答后,老师接着说:我也觉得这个同学表现的好。不仅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还表扬了发言的同学。
总之,梁老师在本节课中,用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六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而且教学内容也很抽象。整节课胡老师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一个是什么是面积?一个是什么是面积单位?教学时充分注重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生成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例如,在课的开始,胡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四边形,让学生去涂色,比一比谁先涂完。学生都愿意选择小的图形,老师追问:为什么选小的?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接着通过观察黑板面和国旗、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了解了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了解1平方分米的大小,通过小组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量出桌面的大小。在认识1平方米的时候,胡老师先准备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体验1平方米的地面能占多少个同学,学生对面积单位概念有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胡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七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地图图纸、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等)、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中国地图)同学们,认识它么?我们在哪个省?(湖南省)找一找湖南省大么?你觉得最大的是哪个地区?(新疆)。
在数学中,我们说,新疆地区的面积比湖南省的面积大。(揭示课题:面积)。
你还能说说吗?
比较四川省和北京市的地图四川省(北京市)的面积是图上哪部分?(涂色部分)。
二、新授。
1、学校的操场的表面比篮球场的表面要?(大)。
教室的地面比讲台的表面?(大)小结:面积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
2、说一说:你能来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吗?
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手掌(估一估:数学书的封面有几个手掌面那么大)、黑板、国旗、操场、篮球场……曲面图形:拿一个橘子,找它的表面的面积。
立体图形的面积(文具盒)。
3、(观察)摸一摸、比一比:说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图片)。
4、(图片)位置变化,物体的表面面积不变。移动数学书封面,它的面积不变。
(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侧面有面积,曲边图形、曲面也有面积;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大小不变。面积守恒观念)。
5、出示图形:封闭、不完整图形。
(4)这样两个图形看不出大小怎么办呢?(测量——度量)。
尺子合适吗?(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5)小组合作:老师这里有一些工具,你能用它们来度量么?引导学生选用一种基本图形作单位来测量(三角形、圆、正方形面积大小相等的基本图形;强调每次只能选择一个相同类型的基本图形进行测量)。
哪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测量图形最合适?为什么?
三、练习巩固。
1、描周长,涂面积()。
2、(小方格图形)面积比较,哪个图形最大、最小。
3、做一做(变式图形)求面积。
四、拓展训练。
活动:在白纸上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使它的面积最大。在方格纸设计8个小正方形的有趣图形。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八
一、单元分析:(一)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定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探索“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等知识。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有关的几何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本单元在相应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
平行四边形、圆的直观认识。
第2册。
角的直观认识。
长、正方形和它们的周长。
第5册。
长、正方形的面积。
认识轴对称图形。
第6册。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平角和周角。
第7册。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
梯形的认识,认识组合图形。
第9册。
垂直和平行。
第8册。
圆和扇形的认识。
第11册。
地位: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图形认真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三)本单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长、正方形的面积”和“实际问题”的联系。
学生掌握求长、正方形的面积后,运用长、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单元目标。
(一)单元整体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
(二)课标对此目标的相关阐述及要求: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联系实际估计物体的长度和长、正方形的面积;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能灵活解决稍有变化的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问题。
该目标在本年段应达到的目标: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一)课型定位----重点课。
(二)本课分析。
1.本课在单元中的定位。
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有关知识的探索,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观察和思维能力。
2.教法体现。
(1)联系生活,情境导入,在比较、探索中引出概念。
(2)以需求定发展,体现做数学的思想。
(3)操作中体验,感知概念,建立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如何体现单元目标。
通过例题“给大小不同的小区绿地平面图涂色”,比较“数学书和英语数封面的大小”,让学生感受面积有大有小,从而理解面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4.本课知识与其它单元知识体系间的联系点。
本课的学习也为学生长、正方形的面积及以后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1-1学生建立面积的正确表象。
1-1-1学生能理解面积的含义。
1-1-1-1学生正确理解物体面积的含义,如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1-1-1-2学生正确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如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1-1-2学生能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
1-2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1-2-1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2-2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
1-2-2-1学生理解1平方厘米。
1-2-2-1-1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1-2-2-1-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厘米做单位。
1-2-2-2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
1-2-2-2-1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正确表象。
1-2-2-2-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分米做单位。
1-2-2-3学生理解1平方米。
1-2-2-3-1学生建立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1-2-2-3-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米做单位。
2、过程与方法:
2-1在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九
本课是在义务教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0——65页。本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本课,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3.使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是,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思想,主要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在导入环节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就是结合学生活动体验,创设比赛涂色数学情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小的图案涂色较快,建立正确的表象。
在新知识探究环节采用教师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眼、耳、手、脑多重感官刺激,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在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时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知识,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说流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在白纸上给三个不同的图形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涂得最快?原因是什么?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有所不同,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通过对比发现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大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概括面积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看一看显示屏和黑板面,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进行实践感知。
第二步:认识面积单位,认识同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出示2个长宽各异长方形,体会用观察、重叠方法难以比较大小。提供学具,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最后汇报展示。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测量图形,形状、大小必须相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正方形是最合适的”。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第三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用导学单进行自学提示。让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形成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并且借用实物如: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片,1平方米的桌布等,设计一系列感知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发展其空间观念。
3.运用知识形成技能。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4.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仅是对全课知识的回顾而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分别对自己和学习同伴进行评价,加强学生学习的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