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专业17篇)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理解的方式,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写好一篇有说服力的议论文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一
第五章认识大洲。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区域的方式。
2、运用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运用地形图和相关数据,分析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
4、运用地形图,归纳亚洲河流的分布特征。
5、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归纳亚洲气候的特征。
6、初步综合分析亚洲气候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亚洲的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掌握亚洲的知识,本节课“引导法”为主,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规律。同时,增加课堂趣味,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兴趣,适当的穿插活动,播放音乐,展示图片,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
[新课导入]。
学生看图回答。
叙述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有世界气温最低的`,有世界降水最多,还有世界最高的山峰和高原,世界最低的盆地。
提问知道亚洲还有哪些世界第一?
学生回答。
叙述洲有很多的世界之最,是一个复杂的大洲。
板书第5章认识大洲。
[新课教学]。
提问样开始认识一个大洲?
情景提示如,你第一次要去某个同学家,你要先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
提问你知道亚洲在哪里吗?请同学们参照教材5页活动(1)-(4),归纳一下亚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小结亚洲位置可以有两种方法确定,第一种是经纬度位置,也称为绝对位置,通过亚洲的跨过的纬度、经度来确定亚洲的位置。第二种是相邻位置,也就是找出亚洲的“左邻右舍”。这两种方法也可用来描述其他的地区!
拓展请同学们阅读地图册5页,请你描述非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转承同学们的迁移能力很强!同学们也注意到,大洲的范围很大,又包括很多国家,大洲内的自然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别。人们为了便于研究和认识,通常把大洲分几个较小的区。比如亚洲,通常分为六个区,教材6页。
【活动】。
“眼明手快”:读图p6亚洲地理分区,举手抢答。
1、这个国家属于亚洲的哪一个区?
2、这个国家与中国接壤吗?
学生回答。
讲述歌声中歌颂了亚洲的山峰,亚洲的河流,亚洲的人等等。
板书二、地形与河流。
提问能看着《亚洲地形图》找出亚洲的山脉和河流吗?
学生读图回答。
提问注意观察一下,河流的源头一般在哪里?
学生读图回答。
提问往低处流,河流流过的地形都有什么?比如中国的黄河、长江,其他的河流呢?
学生读图回答。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亚洲中南部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是亚洲的“屋脊”,四周是比较低矮的高原和低平的平原,整体上是“中间高,四周低”,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从中部高原山地,流向四周的平原,呈“放射状”。
亚洲地形复杂,起伏大。请同学们阅读7页图d六大洲海拔比较。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在亚洲(中国测量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世界最低的死海也在亚洲。请同学们阅读8页,看看死海有什么特色!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读图回答。
为什么亚洲的气候类型如此复杂多样?
学生讨论回答。
亚洲大陆的东部、东南部、南部,又哪些气候类型?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读图回答。
为什么亚洲东部、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季风显著?主要成因是什么?
【展示】亚洲季风风向变化示意图。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亚洲东部是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雨;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比较干燥,降水较少。比如,热带季风的印度孟买的降水季节变化。
印度孟买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回答。
季风区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图片。
亚洲沿海以季风气候为主,那亚洲的内陆呢?
学生读图回答。
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分析非洲气候的特点。地图册12页。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一个学生代表一种气候,提问最喜欢哪一种气候?为什么?
提示:从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等。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二
重点: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
难点: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形势图”。提问: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引入新课。
二、起因。
1、提问: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
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问: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方式、特点有哪些不同?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2.的性质。
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
3.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
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起义的主力是谁?领导者是谁?
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发挥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可扩展、引申:
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结。
之所以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三
本课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教科书第五单元第二课,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亚洲传统音乐知识。因为亚洲音乐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折射出亚洲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多彩生活,他们发端于东方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植于人民的生活。东方各国的音乐艺术是亚洲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创造出来的,因此作为中国人,作为亚洲人的一份子,应该去了解、学习亚洲音乐,并传承它们,真正做到弘扬民族文化,尊重多元文化。
本节课主要选择了日本、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的音乐使学生对亚洲传统音乐有个初步的认识:
(1)《樱花》是一首日本民歌,音乐采用独具日本特色的“都节调式”。
(2)介绍印度和印度音乐。
(3)《划船歌》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音乐以长短音的结合与切分、弱起等形成节奏方面的特点,充满活力与生机,并有着丰富情感。
初一年的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音乐学习,对亚洲传统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和辨别能力,但在深层次的理解作品内涵方面,能力还较弱。特别是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当今世界,他们平时更多的是接触流行歌曲,对传统音乐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理性认识,鉴赏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师引导,以学生聆听音乐为主,通过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以学生为本。通过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已掌握的与课本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锻练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已达到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掌握本课所学知识内容的目的。针对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法、体验法、合作法、模仿法。
1、认知目标:让学生接触或熟悉亚洲几个主要国家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使学生体会亚洲民间音乐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地区音乐的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分析,理解亚洲不同地区和国家音乐的主要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教学重点:了解日本音乐、印度音乐和印度尼西亚音乐的主要形式和特点,特别是印度音乐和印度尼西亚音乐的风格。
教学难点:
1、用手划出能够体现印度尼西亚音乐旋律节拍特点的线条。
2、为《划船歌》伴唱并用相应的舞蹈表演动作,用肢体语言感受歌曲“前紧后松”的特点。
(一)创设情景、组织教学:
1、播放歌曲:《樱花》,让学生听着音乐进课堂。,
2、谈话式导入课题:
(1)提问:这首歌的歌名,是哪个国家的,属于哪个洲?
(2)简介有关亚洲的知识:根据亚洲区域图,简要介绍亚洲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并由同学们来指出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的位置,以及各地区的主要国家。
(本环节用学生较熟悉的歌曲,易理解的地图知识导入,并运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很容易就近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新课教学:
1、学唱日本民歌《樱花》。
(1)请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图片来判断这是哪个国家?-----日本。提问日本的国花是什么?------樱花(通过导入,师生谈话式的互动结合课件引入本环节的内容)。
(2)欣赏歌曲《樱花》。
a、感受歌曲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暮春三月人们相邀去看美丽的樱花的情景)。
b曲子的特点?(音乐采用独具日本特色的“都节调式”:一种包含二个半音的五声调式)。
(在本环节的设问中,教师主要是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
(3)实践活动。
a、学生边打拍子边唱歌,注意句末的长音长度。
b、采用各种不同的歌唱组合来熟唱歌曲。
(本环节的内容是学生较熟悉和喜欢的歌曲,因此可采用多种演唱形式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掌握。)。
2、印度民间音乐。
(1)用孙燕姿的《神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听引子部分辨别其风格是哪个地域的----印度。由此引出对印度的讨论,如:印度的泰姬陵、庙宇、等并结合课件图片简单介绍。
(通过导入,师生谈话式的互动结合课件使学生对印度的相关文化有所了解。)。
(2)听西塔尔琴音乐、印度音乐。
了解印度音乐特色、独特的律制、异常丰富旋律,即兴演奏在表演中的重要性。
(3)欣赏印度影片中的歌舞表演。
观看歌舞片段,谈印度舞蹈的节奏及舞蹈动作的特点?(善于运用身体哪些部位来表现?并进行个别动作的模仿。-------节奏感强,善于运用头、肩颈和手夸张的表现。)。
(4)、根据前面的欣赏与感受,结合书本的内容介绍,总结印度音乐的特点。
(本环节主要通过聆听,感受,体验印度音乐的特点,模仿印度舞蹈的某些动作让学生了解印度音乐的特点,即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印度尼西亚民歌《划船歌》。
(1)请学生根据课件图片上展示的人物、服饰判断这是哪个国家?印度尼西亚(被称为“千岛之国”,由上百多个民族组成,其音乐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既有受中国、欧洲影响的音乐,也有甘美兰那样独具本土特色的音乐。)。
(2)结合图片介绍印度尼西亚及甘美兰音乐。(甘美兰是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器乐合奏形式。)。
(3)欣赏《划船歌》。
a、曲子的节奏特点?(音乐以长短音的结合与切分、弱起等形成节奏方面的特色。)。
b、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述说了船者行船的情景和对友人或爱人的叮嘱,充满着丰富情感。)。
(在本环节的设问中,教师主要是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
4实践活动。
a、让学生学唱固定节奏音型(“oxx|xx|xxxx|xx|”),并用手划节拍。
b、让学生一边用手臂模仿划船时的船浆起落,一边跟音乐唱歌,一起完成作品。(通过为《划船歌》伴唱并用相应的舞蹈表演动作,用肢体语言感受歌曲,并让学生感受印度尼西亚音乐“前紧后松”的特点。)。
(三)拓展与探究。
(四)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总结。
(五)作业布置。
课后了解亚洲其他国家的音乐。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四
七下整册是进行区域地理学习,以区域为主线进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设计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相关的教学资源,设置恰当的活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设计意图。反思整节课,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
本节课重视学生读图记图能力的培养,从图中得到有关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而且能够从地形图上掌握亚洲的重要地形区,由教师引导、分析出亚洲的地势特点以及对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尊重学生。
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如有关亚洲的世界之最,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说出来.采用竞赛方式,看谁知道的多,说的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学会表述和倾听,在合作中求得共同发展。
三、创造和谐氛围,适当运用鼓励性评价。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表现机会并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一、在分组引入竞赛机制操作中,应引导本组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而不能只顾本组一两名主动性强的同学参加,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
二、在组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时,感觉到有点易放难收。给了学生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强,气氛也很热烈,不能很适时地做出总结、点拨。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五
首先,让学生看“世界地图”认识亚洲和欧洲、亚洲和非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北到哪里,南到哪里,东到北令海峡,西到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西南到苏伊士运河,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印象是亚洲————大,再让学生认识图6.1图“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它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洲,再指出它是跨纬度最广的一个洲,我们国家就在亚洲,学生再观察6.4图就一目了然了,就知道我国就在东亚,然后再指出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再让学生在图上按方位指出一个国家来。
最后,让学生找到青藏高原,再找伊朗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亚山地,再进一步找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西伯利亚高原,再进一步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湄公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等,使学生由读图到认识地势这样一个转变,这样学生就知道了亚洲地势由整个中部向四周逐渐降低了。这样学生就知道河流自然呈放射状向四周海洋流去了。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六
地理七年级下册都是进行区域地理学习,以区域为主线进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设计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相关的教学资源,设置恰当的活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设计意图。
反思整节课,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
课前导入:播放《亚洲雄风》,其中“山是高昂的头,河象热血流”这首歌满怀豪情的唱出了亚洲山河壮丽的美丽画卷,形象的概况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吸引到即将学习的自然环境内容上来,加深了学生对亚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本节课重视学生读图记图能力的培养,从图中得到有关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而且能够从地形图上掌握亚洲的重要地形区的分布,由教师引导、分析出亚洲的地势特点以及对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尊重学生。
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如有关亚洲的世界之最,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说出来.采用竞赛方式,看谁知道的多,说的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高,但是对知识掌握不够准确,通过课件展示和游戏的方式,学生亲自到讲台前用鼠标拖拽的形式把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和河流拖动到相应的位置上,即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学会表述和倾听,在合作中求得共同发展。
三、创造和谐氛围,适当运用鼓励性评价。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表现机会并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一、在分组引入竞赛机制操作中,应引导本组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而不能只顾本组一两名主动性强的同学参加,要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都有兴趣、都有动力。
二、在组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时,感觉到有点易放难收。虽然气氛也很热烈,不能很适时地做出总结、点拨。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七
亚洲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更孕育了灿烂的音乐文化,它对生活在亚洲地区的各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旨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学、问、赏、析、论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下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让学生获得审美经验的积累,形成和逐步完善正确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和尊重各国不同的音乐文化,以求达到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双赢。本课以《亚洲音韵》的音乐导入,课一开始就创设了浓郁的异域音乐氛围,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中,设计了让学生随机抽取本课学习课题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这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预设中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关注教学结果的生成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经验积累、知识积淀,以及寻求知识后的快乐,逐步树立学习的自信。但是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获得知识的结果上还存在着差异,这虽然是学生个性、能力不同所致,但也将促使我更好地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和积极因素,唤起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更丰盛的学习成果。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八
七年级地理下册整本书是进行区域地理学习,以区域为主线进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设计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相关的教学资源,设置恰当的活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设计意图。反思整节课,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
本节课重视学生读图记图能力的培养,从图中得到有关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而且能够从地形图上掌握亚洲的重要地形区,由教师引导、分析出亚洲的地势特点以及对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尊重学生。
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如有关亚洲的世界之最,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说出来.采用竞赛方式,看谁知道的多,说的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学会表述和倾听,在合作中求得共同发展。
三、创造和谐氛围,适当运用鼓励性评价。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表现机会并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不足之处:
一、在分组引入竞赛机制操作中,应引导本组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而不能只顾本组一两名主动性强的同学参加,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
二、在组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时,感觉到有点易放难收。给了学生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强,气氛也很热烈,不能很适时地做出总结、点拨。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九
亚洲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更孕育了灿烂的音乐文化,它对生活在亚洲地区的各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旨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学、问、赏、析、论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下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让学生获得审美经验的积累,形成和逐步完善正确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和尊重各国不同的音乐文化,以求达到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双赢。本课以《亚洲音韵》的音乐导入,课一开始就创设了浓郁的异域音乐氛围,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中,设计了让学生随机抽取本课学习课题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这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预设中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关注教学结果的生成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经验积累、知识积淀,以及寻求知识后的快乐,逐步树立学习的自信。但是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获得知识的结果上还存在着差异,这虽然是学生个性、能力不同所致,但也将促使我更好地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和积极因素,唤起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更丰盛的学习成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十
一、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过程,学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二、亚洲气候特点比较抽象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例、读图识图、对比、讨论等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师将课堂讲述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四、在课堂上主要采用如下措施抓目标生:
1、关注目标生的课堂学习状态,表现积极要及时表扬,有溜号、不注意听讲等现象及时提醒。
2、课堂设置适合目标生的问题,多提问,多反馈。
3、课下及时检查反馈,及学习效果。
五、本节课的亮点是通过一系列亚洲自然风光的引入,既突出了亚洲之最,又为学习做好了铺垫,使过渡自然,引发了学生的注意。
六、课件中对气候讲解不多,应多准备一些实例、图片、动画等,加强感性认识。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十一
重点: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
难点: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形势图”。提问: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引入新课。
二、起因。
1、提问: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
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问: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方式、特点有哪些不同?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2.的性质。
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
3.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
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起义的主力是谁?领导者是谁?
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发挥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可扩展、引申:
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结。
之所以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十二
地理七年级下册都是进行区域地理学习,以区域为主线进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设计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相关的教学资源,设置恰当的活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设计意图。
反思整节课,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
课前导入:播放《亚洲雄风》,其中“山是高昂的头,河象热血流”这首歌满怀豪情的唱出了亚洲山河壮丽的美丽画卷,形象的概况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吸引到即将学习的自然环境内容上来,加深了学生对亚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本节课重视学生读图记图能力的培养,从图中得到有关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而且能够从地形图上掌握亚洲的重要地形区的分布,由教师引导、分析出亚洲的地势特点以及对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尊重学生。
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如有关亚洲的世界之最,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说出来。采用竞赛方式,看谁知道的多,说的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高,但是对知识掌握不够准确,通过课件展示和游戏的方式,学生亲自到讲台前用鼠标拖拽的形式把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和河流拖动到相应的位置上,即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学会表述和倾听,在合作中求得共同发展。
三、创造和谐氛围,适当运用鼓励性评价。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表现机会并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一、在分组引入竞赛机制操作中,应引导本组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而不能只顾本组一两名主动性强的同学参加,要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都有兴趣、都有动力。
二、在组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时,感觉到有点易放难收。虽然气氛也很热烈,不能很适时地做出总结、点拨。
三、在学生自主回答时,有的同学不能很好的思考回答问题,发散思维“过强”影响课程进度。这是我还需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把握好课堂教学。来提高我的教学水。
总之,教学方法很多,教学理念不断出新,我们一定立足于本学科教学特点,不断研究,不断学习,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上地理学科,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谢谢。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十三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出亚洲气候的特点。
2.认识季风气候的形成过程及季风的利弊。
3.举例说明影响气候的因素。
4.利用所学的亚洲气候知识来分析非洲的气候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
亚洲气候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用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师: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半部分,这次课我们继续学习亚洲自然环境的后半部分,内容是“亚洲的气候”。在今天学习亚洲的气候内容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通过抢答的形式来完成这几道复习题。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旧知识进行复习。
【拓展训练】展示“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图。
师:上面这幅“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是我们上节课学到的,亚洲地势中间高,东西低。我们现在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判断一下北美洲的地势特征。
生:北美洲的地势特点是:中间低,东西高,和亚洲相反。
生: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三个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过度】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一下亚洲的气候情况。
【授课】出示“亚洲的气候类型”图,让学生找出亚洲气候有几种类型。
生:亚洲气候主要有九种类型。
师:我们再看看北纬30度纬线穿过亚洲的哪些气候类型?
生:北纬30度纬线穿过亚洲的气候类型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
师:通过刚才学习的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我们可以得出亚洲的气候类型特点吗?
生: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板书】三、亚洲的气候特点。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同学们观察下,亚洲这么多的气候类型中,哪种气候分布的范围最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师:所以亚洲气候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板书】2、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师:亚洲东部和南部什么气候比较显着?
生:季风气候显着。
师:因此亚洲气候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季风气候显着。
【板书】3、季风气候显着。
【授课】师:现在我们通过看一段视频来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
【讨论】让学生讨论后复述季风气候的形成过程。
生:冬天陆地温度低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响海洋。
生:夏天海洋温度低于陆地,风从海洋吹响陆地。
师: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成为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的原因是?
生:亚洲面临太平洋和印度洋,背靠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显着,从而形成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活动】让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季风气候的利弊。
生: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弊——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不稳定,容易发生水灾和旱灾。
师:我们现在可以总结一下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3、季风气候显着。
【练习】完成有关亚洲气候的`练习题。
【拓展】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亚洲气候的分布和特点,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读图总结非洲气候分布的特点。
生:非洲气候分布的特点:1、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生:非洲气候分布的特点:2、气候类型单一,以热带气候为主。
生:非洲气候分布的特点:3、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广。
【授课】师:这幅图上的雅库茨克和孟买的气温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什么因素导致的?
生:纬度位置差异。
【板书】四、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差异。
师:这幅图上的乌兰巴托和哈尔滨的降水为什么差别也很大呢?什么因素导致的?
生:海陆位置差异。
【板书】2、海陆位置差异。
生:地形因素。
【板书】3、地形因素。
【小结】通过课堂巩固练习来进行小结。
【小结】通过课堂巩固练习来进行小结。
【小结】通过课堂巩固练习来进行小结。
【课后作业】学生课后通过绘制“亚洲的气候类型图”来巩固亚洲的气候相关知识。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十四
地理七年级下册都是进行区域地理学习,以区域为主线进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设计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相关的教学资源,设置恰当的活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设计意图。
反思整节课,收获有以下几点:
课前导入:播放《亚洲雄风》,其中“山是高昂的头,河象热血流”这首歌满怀豪情的唱出了亚洲山河壮丽的美丽画卷,形象的概况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吸引到即将学习的自然环境内容上来,加深了学生对亚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本节课重视学生读图记图能力的培养,从图中得到有关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而且能够从地形图上掌握亚洲的重要地形区的分布,由教师引导、分析出亚洲的地势特点以及对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如有关亚洲的世界之最,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说出来。采用竞赛方式,看谁知道的多,说的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高,但是对知识掌握不够准确,通过课件展示和游戏的方式,学生亲自到讲台前用鼠标拖拽的形式把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和河流拖动到相应的位置上,即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学会表述和倾听,在合作中求得共同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表现机会并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一、在分组引入竞赛机制操作中,应引导本组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而不能只顾本组一两名主动性强的同学参加,要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都有兴趣、都有动力。
二、在组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时,感觉到有点易放难收。虽然气氛也很热烈,不能很适时地做出总结、点拨。
三、在学生自主回答时,有的同学不能很好的思考回答问题,发散思维“过强”影响课程进度。这是我还需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把握好课堂教学。来提高我的教学水。
总之,教学方法很多,教学理念不断出新,我们一定立足于本学科教学特点,不断研究,不断学习,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上地理学科,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谢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十五
1.能够通过读图说出亚洲的位置情况(包括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2.能够运用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3.能根据亚洲的地势特点说出亚洲著名河流的流向及其特点。
4.能说出亚洲的世界之最(亚洲地理集锦)。
【教学重点】。
能够在亚洲地形分布图上指出亚洲的地形特征、分布范围以及河流的流向等。
【教学难点】。
从亚洲的地势特征分析推广到对其他各个大洲的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师:图中轮廓代表的大洲分别是什么?
生: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师:各大洲的地理情况是有很大差异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认识一下我们美丽的亚洲。
【板书】。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授课】投影东、西半球图,让学生来看图归纳亚洲的半球位置。
生:亚洲大部分位于东、西半球中的东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
师:非常好。我们之所以说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是因为亚洲还有少部分位于南半球和西半球。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过度】师:刚刚我们学习了亚洲的半球位置,下面来学习一下亚洲的海陆位置。
【授课】展示亚洲海陆位置图。
师:这幅地图展示了亚洲的海陆位置,哪位同学能够总结出亚洲所濒临的海洋呢?
生: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师:我们再来看看亚洲周边有哪些大洲?
生: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知识填图】让学生在“亚洲的范围”图上填出亚洲周边各大洲的方位以及大洲分界线。
生: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东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板书】2、海陆位置: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授课】展示亚洲经纬网图。
师:亚洲西起东经26度,东至西经169度;北起北纬81度,南至南纬11度,不论是经度还是纬度,跨度都非常大。
师:通过看图大家认为哪个大洲的东西距离最长呢?
生:亚洲。
师:亚洲东西距离最长是否就意味着它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呢?
生:不是,南极洲才是。
师:那跨纬度最多的是哪个大洲呢?
生:亚洲,跨了92个纬度。
【板书】3、经纬度位置:跨纬度最多、东西距离最长。
【授课】展示七大洲的面积对比图。
师:七大洲中哪个大洲面积最大?
生:亚洲。
【问题思考】师: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的第一大洲”?从哪些方面可以概括总结呢?
生: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板书】4、面积大小:亚洲面积最大。
【授课】投影“亚洲地理分区”图,让学生区分亚洲的六个地理区域,并能说出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重要国家的所属区域。
师:亚洲分为几个区域?中国位于哪个区域?
生:亚洲分为六个区域,中国位于东亚。
【板书】5、区域划分:亚洲分为六个区域。
【巩固练习】针对前面的五个知识点来完成几道课堂练习题。
【过度】师:“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听到这首《亚洲雄风》歌曲,我们的脑海中会涌现出亚洲地势的壮丽画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亚洲壮丽的河山。
【授课】出示“亚洲的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图并思考问题。
师:亚洲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生: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师:大家在图上找到以下地方: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并总结它们位于亚洲的哪里?我让一位同学到大屏幕上把它们指出来。
生:它们海拔较高,位于亚洲的中部(边说边指)。
师:大家再在图上找到以下地方: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并总结它们位于亚洲的哪里?我让一位同学到大屏幕上把它们指出来。
生:它们海拔较低,位于亚洲的四周(边说边指)。
师:如果我们沿着北纬30度画一条线,得到的就是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大家讨论一下,说出亚洲地势高低的起伏状况。
生:从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可以看出,亚洲地势中间高东西低。
师:如果我们再这幅图的中间画一条与经线平行的直线,那地势高低的起伏状况又如何呢?
生:亚洲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师:我们把两个结论合起来就可以得出亚洲地势特征的总结论了。
生: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
【板书】二、亚洲的地形和河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2、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
【过度】师:欣赏完亚洲的地形后我们再来看看亚洲的河流。
【授课】出示“亚洲的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图并思考问题。
师:请大家在图上找到以下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说出这些河流最终注入的大洋。
生: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和湄公河注入太平洋;恒河和印度河注入印度洋。
师:俗话说“水往低处流”,那亚洲河流的流向有什么特点呢?
生: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板书】3、河流流向特点: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过度】师:亚洲作为世界第一大洲,有很多山河湖泊平原等世界之最,我们通过图片来欣赏这些美景吧!欣赏过后大家需要在“亚洲的地形图”上把它们找出来。
【活动】学生在课本第4页地图上找出下列地方:1、喜马拉雅山脉、2、珠穆朗玛峰、3、青藏高原、4、西西伯利亚平原、5、里海、6、贝加尔湖、7、死海、8、阿拉伯半岛、9、马来群岛、10、长江。
【练习】完成亚洲地理集锦的连线题。
【课堂练习】(涵盖了这节课所讲的各个知识点)学生以接龙的形式来完成。
【结尾】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半部分,下次课我们继续学习亚洲自然环境的后半部分,内容是“亚洲的气候”。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难点:1、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在第一节课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践练习。
教学媒体:地理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习了第一节,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地理知识,这些地理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相信大家会有收获。
1、学会看地图。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展示旅游图,简单介绍有关地方的景点,让学生设计游览景点的路线)。
讲授新课:我们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介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强调地图的意义,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教师可补充说明)。
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地图?
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6页第二段,找出地图的制作方法并划出,然后找学生读出来。(具体的内容详细的知识留到下节课)。
2、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
过渡: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让学生大胆尝试,作出假设,理论联系实际,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果有一次野外旅行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准备等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有组长、有记录员、有发言人,进行野外旅行所携带物品的竞赛(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不要让学生形成单一的思维定势)。
布置作业:
试着绘出学校的平面图,说明要求。(画略图即可,尽可能的放开,调动学生能动性)。
板书设计:
1、会看地图。
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
2、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篇十七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关于亚洲的气候,这是教材安排学生学习的唯一一个具体大洲的气候,所以本人在设计时特别注重对大洲气候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便于今后学生在接触其他地区需要分析其气候时可以通过现在的学习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有两个具体安排。
1.在归纳部分总结分析一个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
2.在拓展部分分析非洲的气候特点,检测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成度。
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在学生今后学习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时可以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融会贯通;这也是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全局观念。由于设计意图明确,所以课堂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措施,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密切,整体感觉一气呵成,所以学生最终的三维目标实现较好。
但本课一开始,在第一个环节提前自学的第一个学习过程中,本人发现提供给学生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表格中遗漏了一个寒带气候,本人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听老师纠正补充,而是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老师在归纳这张表格时犯了一个错误,漏了一种气候,哪个同学帮老师修正这个错误呢?学生非常投入地寻找被我遗漏的气候类型,他们指出老师遗漏了两个气候类型,一个是寒带气候,一个是高原山地气候。我态度诚恳地感谢他们的帮助,并且请他们把寒带气候添加到表格的最后一栏,同时说明高原山地气候不要添加上去,并请同学们想想老师为什么不叫他们添加高原山地气候呢?学生最后发现了表格中的气候类型的分布都与纬度有关系,而高原山地气候主要与海拔有关系。一个课前准备的疏忽,说明了本人备课不够仔细,但也提供了本课时的课堂生成课程,在本人的教学机智中得到运用:使得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的积极性更高,阅读时注意力更集中,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本人对自己所犯错误不忌讳,在请学生帮助的同时增加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给本人一个启示:课前设计得再好,课堂教学过程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进行,课堂永远有鲜活的即时生成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这样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心灵交融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