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课文教案范文(15篇)
教案是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教案的编写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其终身学习的习惯。教案的编写应当具备科学性和系统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范文,供大家学习交流。
矛和盾的课文教案篇一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2)概括成一句话,提供词语:自卫进攻坦克战场合二为一大显神威。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矛和盾的课文教案篇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学了这篇课文,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是“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谁把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优点和二为一,谁最终就会取得胜利。课文中的发明家就是用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做成了坦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谦虚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善于向别人请教,懂得取长补短,努力追求上进,才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同时,也要会欣赏自己,给自己自信和力量,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矛和盾的课文教案篇三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生字、抄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
矛和盾的课文教案篇四
在这里是处理课文中黄泡泡提出的问题,这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如:孔子拜师。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
2通过以上这些例子,特别是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3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枪炮铁屋子坦克。
资料:。
坦克的出现。
1916年9月15日,英国和德国军队在索姆河上进行着大规模的战斗,双方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谁也没有突破对方阵地。索姆河岸到处是沼泽地,炮弹不时在河岸四周爆炸,一股股泥浪被抛上天空,浓烟笼罩着河岸。
突然,从英军阵地上传来隆隆的巨大响声,一群钢铁碉堡似的怪物,冲出阵地,向德军阵地压去。德军士兵见到这些怪物,拼命朝它射击,用炮轰击,可是那怪物刀枪不入,还打机枪打炮,一边还击一边照样隆隆朝前压来。德国士兵一看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饼,吓得抱头鼠窜,只好躲在战壕里求上帝保佑。这些钢铁怪物轻而易举地进入德国地的纵深,给德军带来极大的威胁。
这巨大的活动钢铁垒,就是英国首次发明并投入战场的陆地巡洋舰--坦克。它有28吨重,乘员8人,侧外呈棱形,在两侧炮塔上共装有两门口径为75毫米的大炮的几挺机枪,采用过顶的重金属履带,刚性悬挂,最大速度为6000米/小时。没有什么通信设备,带有几只信鸽,必要时就靠信鸽去联络。
这次参战用的59辆坦克是在极其秘密情况下运到前线的。有10辆因有机械故障留在后方作预备队,有32辆进入战斗出发地,其中14辆按时出发,9辆晚了一些时间,有5辆陷入泥潭内难以自拔,只有9辆冲进德军阵地,向纵深突进13千米。成功率只有15%,可是那壮观威风的场面给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使过去攻不动的德军阵地一片混乱,被英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一部分;而英军士气得到极大的鼓舞。从此,坦克在战场上的价值被军事家承认了,各国都纷纷研究,很快坦克就成了陆战主兵器。
英国人发明的坦克,为什么第一批称为陆地巡洋舰呢?据说有这样几个原因。当时英国在世界称雄是靠海军,海军最漂亮最有威力的是巡洋舰。坦克一问世,就好比威力强大的巡洋舰,因此就叫陆地巡洋舰;另一个原因,当时坦克上应用的炮和机枪都是从巡洋舰上拆下来装到坦克上的,由海洋走向陆地,因此把坦克称为陆地巡洋?quot;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为什么又叫坦克呢?据说英国人为了保密,在将这批坦克运往前线时,所有包装箱上都写水桶的名称,英文字桶翻成中文就是坦克,后来人们都把陆地巡洋舰称为坦克。
矛和盾的课文教案篇五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识字量比较大,教学先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文中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矛和盾的课文教案篇六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学写生字矛、盾、集。板书课题。矛:不要少一撇;盾:外侧有两笔;集:共有五横,长短有变化字形才好看。(2)在插图合适的位置写一写矛和盾。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矛和盾的课文教案篇七
每一个人家都有矛盾的事,只要一闹矛盾就像桥塌了似的,我家也有矛盾事。我的手机摔坏了,我一直想买一个手机,可爸爸妈妈就是不让我买。
有一天,我忽然问爸爸说:“我可以买一台手机吗?”爸爸立马问我说:“小孩子不要老想着手机,手机买来给你干什么?”我想这样不行啊!我要想个主意,我要去搞好关系网,我二话不说到爸爸面前,帮爸爸干活,洗衣服做饭……我又跑问去爸爸说:“你就给我买一台手机吧。”爸爸板着脸说:“小朋友吵什么吵,你拿手机干什么。”我不去找爸爸了,我找来了我的表哥帮我一起求爸爸,妈妈也到达了家中,现在是2对2,因为我们是小孩,我们一直站下风,我和表哥也没有法子了。
我们只好在一边低着头,吸着气,没主意了,我们只好去一边玩去。
这就是我和爸爸的争吵,我家的争吵也不是很多,可以说我们家是和谐的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矛和盾的课文教案篇八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再读读2--4自然段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渴望学习本文的情境,为后面深入领悟文章的内容、情感打下基础。)。
4、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2)在引导学生读这段话的过程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
(在这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
(3)自己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把当时的场面通过读再现出来吗?
(5)自由读,指读。
(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在理解难以招架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三年级学生,在教学中还是要培养学生抓住一定的事物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5、如果是你,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做呢?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发散思维,说一说大家的想法,这样更能体会出发明家思维的活跃。)。
发明家此时却是突发奇想,他想到什么?找到有关的内容进行默读。边读边思考,思考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同桌交流,给出提纲:。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6、交流讨论。
(1)谁先来说说,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
(2)这是他先想到的,后来他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如果在铁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__________.
引导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补充这句话。(补充出两句完整的话。)。
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再次体会科学家思考的严密性,这里设计的目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7、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打仗的时候,自卫重要还是进攻重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
8、老师小结:看来,自卫和进攻都是很重要的,应该把它们合而为一。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现在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它们的长处)。
2、齐读第六自然段(在这里安排了齐读的目的是烘托出气氛)。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感受集合矛盾长处后的优势。
矛和盾的课文教案篇九
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重构1()教学重构2。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1、学生观察图片。
2、学生齐读课题。
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2、展示、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2、分组交流:每个生字都可以怎样识记,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怎样理解课文内容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3、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读词语,交流怎样理解的。
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提出不懂的问题,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
在自读、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3、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流交流。
2、全班交流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c.盾:右上方是两笔,不要一笔写下来。
d.兵:注意笔顺。
3、教师巡视指导。1、学生认读生字。
2、学生观察。
3、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重构1()教学重构2。
一、复习检查。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出示字词卡片指读。
3、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认读字词卡片。
3、学生思考。复习引入。
二、品读课文。
2、组织班内讨论,相机出示并引导学生理解。
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戳、固然。
3、引导学生理解坦克在战场上怎样大显神威,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4、引导学生理解“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插图独立思考。
2、分组交流,在谈清自己想法的同时,注意倾听、吸取他人意见,深化自己的认识。
学生以组为单位,顺着发明家的思路谈理解。
(1)、学生自己先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全班交流。
(3)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懂得坦克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结尾的那段话。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学生举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来说明,拓展思路。
四、拓展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1、学生将好词好句积累在“采蜜本”上。
2、学生课下搜集故事。积累好词好句。
矛和盾的课文教案篇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堂课旨在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矛和盾的集合》是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1、认识矛、盾等生字。会写矛、盾。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意思。
2、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思考过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说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
说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说教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说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你认识图上的这两种兵器吗?生说,师板书:矛盾
教学生字矛、盾。
2、说说它们的作用。
生说后师小结板书:矛盾
进攻自卫
3、出示坦克图:板书:坦克学习生字坦
通过预习,你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你是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
生说后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学生读句子,质疑,而后罗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2个,为围绕这2个问题进行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的作用。
4、揭题:完整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合二为一
1、请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要边读边思考,读完后,尝试填表,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盾太小xx、xx、xx、xx发明坦克
2、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坦克发明的过程,也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坦克是怎样发明的过程。
(二)研读大显神威
2、读第五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句子。
3、指导朗读。
4、师就坦克的发明作补充解说。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
五、书写指导。
矛、盾。
矛和盾的课文教案篇十一
假山真鹿走。
死水活鱼游。
穿冬装,戴夏帽,胡度春秋。
走南方,窜北方,混帐东西。
船载货物货重船轻轻载重。
尺量土地地长尺短短量长。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往右翻。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甩。
矛和盾的课文教案篇十二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课文讲了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向他刺来,他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后来发明家就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了陆地霸主――坦克。坦克一上场,敌军就闻风丧胆,吓退了十公里。
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不禁对发明家佩服了起来,我觉得他不仅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而且善于动脑筋,能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我想,这也就是成功的关键吧。比如,有的人把橡皮和铅笔的优点集合在了一起,发明了带橡皮的铅笔;有的人结合了电风扇和取暖器的功能,发明了空调;还有的人利用蝙蝠的超声波发明了雷达等等。
由此看来,学习别人的长处还真有用。像我以前身上也有许多缺点,可是从不愿意面对。当妈妈在我面前表扬哪个同学学习自觉,学习习惯好时,我的心里就会很不服气,还会很不屑地说:“他有那么好吗?我才比他好呢……”不过,我现在已经茅塞顿开了,我明白只有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学会取长补短,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矛和盾的课文教案篇十三
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好,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今天个个精神饱满,老师来自我介绍一下,老师姓杨,你们可以叫我?生:杨老师。师:真棒!上课之前啊,我们来玩个游戏,看图猜成语,想玩吗?师生看图猜成语:(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龙点睛,自相矛盾) 二.导入师: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的最后一个成语中包含这两种兵器,分别是——(生齐答:矛和盾)师(板书范写“矛,盾”)边讲解:(出示课文图片)师:猜一猜,这两种兵器中哪个是矛?哪个是盾?(生认,课件插图上写上矛和盾)师:矛和盾原本是对立的,今天我们却要把它们集合在一起。(补充课题)师:集合是什么意思?生1:集合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生2:集合就是结合起来的意思(把什么东西结合起来?)生3:集合就是把分散的东西结合起来的意思。师:是的,在我们语文书里有两个词语的意思和“集合”的意思相同,快点打开书本找一找吧。(生快速浏览课文)生1:合二为一(出示词语卡片板贴)生2:集于一身(板贴)师:理解了“集合”的意思,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课题,思考一下,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1: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师板书“为什么”)生2: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师板书“怎样”)生3: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以后会怎么样?(师板书“结果”) 三.初读课文师:一个小小的课题,我们的同学就有这么的疑问,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答案吧。(生读,师巡视)师:课文读完了,老师从文中找了几组词语,你会读了吗?出示词语:进攻 戳 雨点般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坦克 炮口 履带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生1:第一组生2:第二组生3:第三组生齐读师:你发现这3组词语分别描写什么的吗?生齐答:第一组描写的是矛,第二组描写的是盾,第三组描写的是坦克。(边回答,边课件出示)师:刚才的问题,你在文中找出答案了吗?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1: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边回答,师边课件出示句子)师:找的真准,谁能用上老师给你的句式,把后面两个问题也解决呢?出示:发明家( ),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 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 )。生1:发明家在盾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2: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能把这3句话连起来说说吗?(师出示课件,回答过程中,一生用了许多相同重复的称谓)师:3句话里有许多地方重复,(课件出示)能否再把这段话概括起来说说呢?出示:1、发明家( ),想到了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2、( ),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了。3、结果( )。生: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的时候,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只要在盾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结果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这其实就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先对课题提出疑问,然后带着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概括成一句话,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概括主要内容。师:其实,课文中有一句话就能概括主要内容。生: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出示句子)师:这里的“二”指什么?“一”又指什么?生1:“二”指矛和盾,“一”是指“坦克”(你发现的真快!) 四.精读课文师:请大家再默读1—4小节,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生默读)生1:这是一场紧张的比赛。生2:这是一场有趣的比赛。生3: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还能用成语,真了不起。)生4:这是一场激烈的比赛。师:这么精彩的比赛,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呢?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出示课件)师:这是怎样的雨?生1:雨很密。生2:雨很急。师:是啊,这么密,这么急的雨,我们读起来也要读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感觉,一起再来读读。(齐读)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一起来体验一下当时这一场比赛的感觉。(请1生,师生合作表演“矛和盾比赛”师手指当矛,生手掌当盾,)师:我左一下,你往什么方向挡?(左)我右一下啊,你往什么方向挡?(右)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左抵右挡)师:好,现在我继续进攻。(师快速地用手指戳向学生,让学生无法抵挡)现在你有什么感受?生:老师好快啊,我根本反应不过来。师:这就是——难以抵挡。(从中理解“难以抵挡”,然后再齐读这句话)师:正是这样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使发明家有了一个想法,发明家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4小节。生1: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发明家还想到什么?)生2: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老师发现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如果你在划“/”的地方稍稍停顿一下,读起来就更通顺更好听了,请你再来读读。)师:这里的“固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生:虽然师:是的,固然在这里是虽然的意思,一个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意思就会发生转变。发明家还想到了什么?生3: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师:科学家在第一个想法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生:盾太小了,如果做成铁屋子,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师出示表格: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句话里有两个感叹号?他们感叹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生:第一个感叹号是因为“盾太小”而紧张,第二个感叹号是因为想到了方法而感到高兴。师:既然这两个感叹号的意思不同,那你能把这两个感叹句读好吗?生:能!(绘声绘色地读起来)师:一起来读读生齐读,感情饱满师:按照上述的方法,你能解决后面的两个问题了吗?(能)那就把你课桌里的一张纸条拿出来,试着自己完成吧。 填一填:
投影一学生的答案: 。
(生拿着自己的纸条解说):发明接发现盾太小了,所以想到安一个铁屋子,后来他又发现不能进攻,就想到在铁屋子上开个孔,把矛伸出来,但是躲在里面却不能跑,发明家又想到给铁屋子安个轮子履带。师:老师发现你的一个问题,在第二个想法的解决方法中,文中把这个矛打了个引号,而你却没有了,我来问问你,要不要加上引号?(生思考了一会,回答要)为什么?生:我觉得还是要的,因为这个矛是指炮头,而不是真正的矛,所以要用引号。师:那请你把引号加上去吧!(生加上引号)师:现在你能把文章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了吗?出示: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 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 可是,( ) 对了,( ) 当然,( )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生: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填空内容:师生配合读,师读前面,生读括号里的内容 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 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师出示坦克图:瞧,这就是发明家发明的坦克,谁来指指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还有“履带”在哪里?(一生只认)师:为什么要装上“履带”呢?生1:有了履带,就方便坦克在沙漠里行驶。生2:履带可以让坦克不滑倒生3:坦克装上履带,是为了增大受力面来减少压强。这样走泥泞或沼泽也不会陷下去。(哦,你懂得可真多!)师:正是这样,坦克才会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怪不得书上说(再次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板书:进攻,自卫,优点)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有许多东西是把两种东西的优点合二为一,集于一身的,比如我们的布袋铅笔盒,是把“布袋”轻便和“铅笔盒”可以装文具的优点“合二为一”,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用的“布袋铅笔盒”,你还能说说身边运用了“集合”两种东西的优点于一身的东西吗?生1:雨衣是集塑料的防水和衣服的优点于一身的生2:电灯是把钨丝的光和玻璃的透明的有点合二为一的(生想不出其他的东西,老师引导)师:其实我们的笔盒里就有一样东西是把优点合二为一的。生3:铅笔,铅笔是把铅笔和橡皮的优点合二为一的。(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也是把很多东西的有点集于一身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你才会收获更多。 五.小结课文师:发明家就是这样有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才发明了坦克,从此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发明家发明的坦克到底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以及又会学到什么真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25.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为什么? 优点 集于一身 怎样? 结果? (实录整理:冯梦姣) 作为一名新老师,很荣幸能参加这次三年级的教研活动,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以下是我听了这三堂前辈的优质课后的一点反思:1、叶圣陶老人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从中提取最具语文价值的部分,即“例子”中的精华。然后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围绕这个点,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杨老师深谙此道,在教学“合二为一”这个词语的过程中,思路层层深入,先是从字面意思体会,然后结合语境,让学生理解,最后联系实际生活,进一步理解“合二为一”的深层内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彻底贯彻了语文的实践性。2.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三位前辈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了不同地学法指导:《矛和盾的集合》中杨老师主要采用了填空补充来概括全文的大意;而《富饶的西双版纳》是一篇语文优美的文章,臧老师主要采用了想象感悟法;《陶罐与铁罐》的语言比较有特点,于是杜老师则采取了朗读感悟法。丰富的学习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3、一、二年级注重字词句的训练,到了中年级就要开始各种段式的学习和积累,这一点也是我们时常会忽略的。但是三位老师能牢牢把握这一点,让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都会出示一个段落进行填空说话,逐渐培养学生对段的意识,但是就如教研员徐老师所提出的,在段落教学上思路还不是很清晰,过多的注重训练句式,而缺乏了从段落中去理解只能让学生有段的意识,而无法培养学生对段的理解。这也是这次教研活动提出来的一个问题之一,需要我们多深入研究,把这个年段特点,彻底地贯彻好。 以上只是我对这三节课听课后的粗浅想法,对于中段教学目标把握的探索和研究也仅仅看到了一点“门道“,还需要今后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学习和总结。但是有一点我相信,通过越来越多的老师对中段语文教学的重视,我们对中段教学目标如何把握一定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从“乱花渐欲迷人眼”到“繁华落尽见真淳”,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飞跃。但愿小语界能有更多这样值得探究的话题,使我们的课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矛和盾的课文教案篇十四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生字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收获。教师适当概括补充。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2遍,注上拼音。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矛和盾的课文教案篇十五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
•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教学过程 ]。
第一环节:
o 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 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 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o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想法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o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o 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5、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o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o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 设计:(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