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教案(专业17篇)
编写教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教具。教案的质量不仅仅体现在纸面上,更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应用。
矛和盾的教案篇一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从以上单元目标和课文的具体特点看,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即把矛的自卫和盾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分析周艳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认为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是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分三个方面组织教学。
第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初读感知,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的侧重点,从生字的读音、字形、以及词语之间,词语在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了解生字词的意义。这一步教师做得十分有耐心,“矛和盾”的字形从会意的角度出发,提醒学生写字的注意点,“坦克和履带”的关系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履带的作用,从而为下文的教学打下伏笔。至于“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这一组词教师又以现成的铅笔和书本作道具,创设课文情境,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从而形象地理解词的含义。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本课的字词,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学习字词的方法策略。
第二方面:重视研读感悟,重视对语文文字的表达方式的探究,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共振。这节课,教师重点抓住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心理历程,让学生潜心会文,找出写发明家想法的几个句子,抓住关键词,读读议议。对这几个句子的教学,教师也各有侧重点。第一处:着重引导“你从哪儿看出这只是发明家的一个想法,非真实存在。”由此了解“如果````就```”这对关联词的用法。第二处:在想到自卫的基础上,发明家又想到了“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两种想法是如何巧妙连接,了解“可是````”这个转则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第三处:抓住“对了,当然”等词,通过朗读,体验发明家思考问题的执着和灵感突现所产生的快乐感。
第三方面:巧用文中空白,探究发明家的下一步的思考过程,同时迁移运用课文的表达方式。发明家是如何想到给带“枪口和炮口”的“铁屋子”装上轮子、按上履带的,课文没有具体展开,这便为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提供了平台。教师及时地抓住了这一机会,激励学生也来做一回发明家,模仿课文中“如果````就``”“可是````”等的表达方式,阐述发明的思考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引导从读到说到自由写,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原则。但是我觉得这一步可以做得更好些:1、板书中的两个问号到底是什么,可先让学生先想一想。2、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再提升一点,情趣可以调动得更好些。3、教师可能更多的关注了学生是否解决了问号,是否套用了句式,对说话时出现语病,就来不及注意了。4、如果句式中加上“于是”可能会更通畅些。
作为“我是学生的角度”给周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1、文中的发明家是谁?我想知道。2、当周老师提问: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思考的?对我来说,有些听不懂。
矛和盾的教案篇二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识字量比较大,教学先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文中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矛和盾的教案篇三
一、谈话,揭题:
1、看文中插图,用第一自然段做解说词:“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
2、生汇报,是板书,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看老师写“矛”和“盾”,
3、请学生在插图上合适的位置处写“矛”和“盾”。
4、如果我们把矛和盾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5、学生读题后,问:你猜想课文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交流:互相提醒容易读错的字、词、句,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初读,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
三、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齐读。
四、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自卫——进攻 矛——盾。
3、读课文2——4自然段,小组内交流,师巡视。
4、反馈:
b、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地自卫,又能更好地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5、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
a读第五节,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b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c、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五、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了点什么呢?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反复朗读这句话,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抄写这句话。
板书: 矛 盾。
坦克(大显神威)。
进攻 自卫。
矛和盾的教案篇四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本堂课我在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同时进行了读写。在初读后把课文归纳成一句话,以“矛盾,坦克之间的关系”为题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显神威”读出坦克的威力。接着紧紧围绕“发明家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学习1—4自然段。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反思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反思二: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反思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把生字词语读准确,认识生字时可采用形近字对比:如“矛”和“予”。
第二课时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抓住发明家难以抵挡朋友的进攻这个句子,首先理解“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把握文中的“如雨点般”说明朋友的进攻既凶猛次数又多,体会发明家当时那种急切无奈的心情,进一步理解发明家思维的灵敏。
其次,可以先让同学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么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的,进一步强调的是矛盾的优点结合。借课文“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说明了发明家的发明确实威力巨大,也说明了优点的结合是“1+1〉2”的,最后用自己的话把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
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让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在《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中,我以“扎扎实实识字学词、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种信念统帅了我的课堂。从孩子的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到集中出现“带有生字的语句”生字认读要求准确;从检查两个重点语句的朗读出现问题,到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读通难点;从把长文读成自己的短文整体感知,到重点生字“矛和盾”的字形分析,每一个环节,无不是围绕“读通课文识字学词”而展开的。而且整堂课,我没有机械的让孩子们反反复复的读呀抄呀,而是抓住了生字新词的特点,充分的估计了学生的难点,所以课堂就呈现出——孩子能读好的,我让他们读出自信,孩子应该出现的问题也都一一暴露,就生成了我“顺学而导”的契机与资源。
阅读教学可以没有终点,或说着阅读教学的终点可以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但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必须是统一的,一致的,不可含糊的。这就是识字学词,读通文本,这既是阅读教学的规律,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点所在。
周一贯老师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在奉化市小学语文主题研修展示活动上,我上了一节《矛和盾的集合》。与其说是我的设计,我的课,不如说是整个奉化小语届中段智慧的结晶。说这话没有谦虚的成分。为什么呢?这与这次活动的研讨主题,组织形式、参与形式紧紧相关。我的教案是二十几分教案中普通的一份,但在吸收了其它教案的精华,又在试教后得到了许多老师宝贵的指导意见后,我的教案又是不普通的一份。至于课的展示效果如何,有待各位专家、老师指正。我就本次活动的主题,结合观察表的评价角度,谈谈本课词语教学如何在设计中一步步走向优化的。
关于这一课的词语教学,我集中制定的目标是:运用“象形、会意识字”等方法,学习“持、坦”等6个认读字,会写“矛、盾、集”3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固然、坦克”等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语境中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的意思。
在最初的设计中,我在引入时用小篆板书课题,通过字理分析和自己书写带动学生认写“矛、盾、集”;在词语检测中出示目标中的大部分词语让学生认读,并要求运用到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去。这样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字的来历中对文字学习有一种新鲜感,文化感,以增强学习兴趣。同时,运用所学的词语填空说主要内容的练习旨在给学生再认、再读的机会。但在实践中发现,引入太冗长,耗时又低效,而运用所读词语来说清主要内容时,学生所说的千篇一律,缺少了创新性,自主性。
面对这样的问题,尽管这些步骤中承载的教学点、教学任务比较重要,但还是要精简、要优化。在修改后,引入部分为通过媒体展示小篆课题,再进行字理分析。词语检测部分删去了没有一定组合规律,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词语,如“进攻”、“自卫”、“合二为一”等,将词语归类。这样一精简,学习效率提高了许多,但学生对有些词语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层,甚至是误解。
如何让设计在精简的同时又能有效达成目标呢?那就是方法的归纳和迁移。在今天展示的课堂上,我把对小篆字体的认识放在课前谈话中,这样既拥有一次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又能让学生感知“象形字”和“会意字”,为迁移认识“矛”和“盾”做好准备。在词语检测环节中,通过做动作、选择字义等形式,让学生归纳认知了一些字词学习的方法,使词语检测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些调整过程中,也有自始至终没多大调整的词语教学环节,如在语境再现中理解、运用“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了词语教学,教学框架上显得不够大气,学生只能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思维冲击力度不够。
这样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也正如发明家发明坦克一样,一步步走向集合,走向优化。然而,任何一次教学实践没有最优化,只有更优化。因此,只能每一次都努力地使自己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矛和盾的教案篇五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子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在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矛和盾的教案篇六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学写生字矛、盾、集。板书课题。矛:不要少一撇;盾:外侧有两笔;集:共有五横,长短有变化字形才好看。(2)在插图合适的位置写一写矛和盾。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矛和盾的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16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这堂课中,我想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这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
教学难点: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表中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读顺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坦克图,问:你们认识这些吗?认读:“坦”。知道坦克的用途吗?有谁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认读生字“集矛盾”,理解集合的意思,了解矛和盾的特点)。
2、矛和盾是古代的兵器,怎么会成为威力无比的现代武器坦克呢?(板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它们。
2、认读生字、词语。
3、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4、谁能在课文中找出写了矛、盾和坦克三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5、质疑:学到这儿,你们最想研究什么?
预设:1、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2、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三、研读第2——4自然段这节课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先来研究第1个问题。
1、自由默读第2——4自然段,划出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并完成练习。
2、组内交流。
3、小组派代表交流、集体完成练习。
4、指名说说发明坦克的步骤。
相机教学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同学们,盾太小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原因,课文中写盾难以招架的句子写得非常好,找出来读读。自由读。矛的强进攻使盾都招架不住了,谁能既读出矛的厉害又读出盾的困境。指名读、评读。
5、师:发明家的每一个想法都有他的思考过程,课文中有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了,有的没写,看谁也能当个发明家,把课文的思考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6、个体交流体会发明家思考方法非常科学,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索取别人的优点,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自己所用。
7、指名复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聪明的发明家就这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了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了矛的进攻——枪口或炮口。所以让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感受坦克的威力。
四、指导书写。
接下来,我们来写几个生字。
1、出示:矛盾集攻坦炮。
2、在这几个生字里,你认为哪个字书写有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书写,尤其要注意“盾”的笔画。
3、学生书写,评议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并学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和课文中的生字交上了朋友,今天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认读生字。
2、我们还研究了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谁能说说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二、研读第五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1、自由默读,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了神威?
(首次、头一回、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退了十公里)。
3、口语交际;师:坦克、坦克,你为什么这么厉害啊?学生:因为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相机引导到这一组课文的主题)。
三、学习单元主题:
1、出示单元主题。
2、学生默读,谁来说说这一组主题告诉我们什么?(板书:看问题想问题)。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呀,对待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
1、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齐读。
2、再读。
3、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形成的,你能举例子来说说吗?(如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等等。)不止物体是这样,其实做人和学习方面也是这样,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另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去思考,去发现我们还可以提出改进的办法。我们课后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一个练习。
五、指导书写积累。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持般架龟战神兵退。
2、说说怎样写好它们。
3、学生练写。
4、这篇课文里还有好多词语可以积累,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给记下来。
六、实践题:
1、读了课文,我积累了好多的词语:
2、我们小组在生活中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还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 )。我们把它们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它的长处是()。
拓展: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并用书法纸写成漂亮的书法作品。
矛和盾的教案篇八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为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该怎么看,怎么想。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25课(指课题),大家一起读课题。知道“矛”和“盾”吗?借助图片和教师讲解认识矛和盾。
(“矛”主要用于进攻,“盾”主要用来自卫。)。
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呢?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请同学们和电视机前的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请和我们一起来认读课文中要求会读的6个生字。(用卡片)。
1、要注意“持”是翘舌音,“般”和“坦”是前鼻音,再来读一遍。
2、出示词语:矛盾手持雨点般蜗牛坦克。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老师请六位同学分段来读课文,,我们来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的,坦克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示字旁的字许多都与古代的“神”有关。以后学到示字旁的字大家要注意一下。
2、请和我们一起把每个生字写两遍,也可以把生字组成词语写一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两个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请画出来。
1、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
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3、读了这句话,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
1、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请先默读课文1—4自然段,再同桌合作,把发明家怎样想的过程用简笔画在方框里画下来或用简要的句子写下来,最后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说一说整个过程。
3、发明家根据盾的不足一步步改进,终于能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让我们一起把1-4自然段读一读。
4、从这个合二为一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解疑2)。
2、谁能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
3、谈谈读后的感受?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
2、作者就是借这件发明的事来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
3、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道理吗?请同学们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4、谁用别的例子说说“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同学们说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从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这件事,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用了不少好的词语,请同学们抄写自己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和课本后词语表中的词语。
你们抄写了哪些词语,请你们读给大家听。
矛和盾的教案篇九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为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该怎么看,怎么想。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25课(指课题),大家一起读课题。知道“矛”和“盾”吗?借助图片和教师讲解认识矛和盾。
(“矛”主要用于进攻,“盾”主要用来自卫。)
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呢?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请同学们和电视机前的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请和我们一起来认读课文中要求会读的6个生字。(用卡片)
1、要注意“持”是翘舌音,“般”和“坦”是前鼻音,再来读一遍。
2、出示词语:矛盾 手持 雨点般 蜗牛 坦克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老师请六位同学分段来读课文,,我们来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的,坦克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示字旁的字许多都与古代的“神”有关。以后学到示字旁的字大家要注意一下。
2、请和我们一起把每个生字写两遍,也可以把生字组成词语写一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两个字。
第二课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请画出来。
1、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
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3、读了这句话,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
1、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请先默读课文1—4自然段,再同桌合作,把发明家怎样想的过程用简笔画在方框里画下来或用简要的句子写下来,最后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说一说整个过程。
3、发明家根据盾的不足一步步改进,终于能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让我们一起把1-4自然段读一读。
4、从这个合二为一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解疑2)
2、 谁能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
3、谈谈读后的感受?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
2、作者就是借这件发明的事来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
3、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道理吗?请同学们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4、谁用别的例子说说“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同学们说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从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这件事,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用了不少好的词语,请同学们抄写自己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和课本后词语表中的词语。
矛和盾的教案篇十
3、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自学课文,并一起交流。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请你用别的例子来说明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
(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和盾的教案篇十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堂课旨在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矛和盾的集合》是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1、认识矛、盾等生字。会写矛、盾。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意思。
2、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思考过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说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
说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说教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说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你认识图上的这两种兵器吗?生说,师板书:矛盾
教学生字矛、盾。
2、说说它们的作用。
生说后师小结板书:矛盾
进攻自卫
3、出示坦克图:板书:坦克学习生字坦
通过预习,你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你是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
生说后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学生读句子,质疑,而后罗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2个,为围绕这2个问题进行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的作用。
4、揭题:完整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合二为一
1、请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要边读边思考,读完后,尝试填表,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盾太小xx、xx、xx、xx发明坦克
2、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坦克发明的过程,也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坦克是怎样发明的过程。
(二)研读大显神威
2、读第五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句子。
3、指导朗读。
4、师就坦克的发明作补充解说。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
五、书写指导。
矛、盾。
矛和盾的教案篇十二
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3、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3、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第一课时
1、阅读单元导语,2、了解单元主题。
3、浏览本组内容,4、了解课文梗概。
5、故事引入,6、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
朗读课文。
5、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以及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读6自然段。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可根据学生建议增减活动。)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1、通过课文的朗读,通过课文中的实际例子,学生掌握了知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联系生活说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谁善于把优点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2、发散的练习还是少了点。学生知识面较窄,不能说出发明家发明哪些事物。
矛和盾的教案篇十三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学了这篇课文,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是“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谁把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优点和二为一,谁最终就会取得胜利。课文中的发明家就是用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做成了坦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谦虚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善于向别人请教,懂得取长补短,努力追求上进,才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同时,也要会欣赏自己,给自己自信和力量,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矛和盾的教案篇十四
每一个人家都有矛盾的事,只要一闹矛盾就像桥塌了似的,我家也有矛盾事。我的手机摔坏了,我一直想买一个手机,可爸爸妈妈就是不让我买。
有一天,我忽然问爸爸说:“我可以买一台手机吗?”爸爸立马问我说:“小孩子不要老想着手机,手机买来给你干什么?”我想这样不行啊!我要想个主意,我要去搞好关系网,我二话不说到爸爸面前,帮爸爸干活,洗衣服做饭……我又跑问去爸爸说:“你就给我买一台手机吧。”爸爸板着脸说:“小朋友吵什么吵,你拿手机干什么。”我不去找爸爸了,我找来了我的表哥帮我一起求爸爸,妈妈也到达了家中,现在是2对2,因为我们是小孩,我们一直站下风,我和表哥也没有法子了。
我们只好在一边低着头,吸着气,没主意了,我们只好去一边玩去。
这就是我和爸爸的争吵,我家的争吵也不是很多,可以说我们家是和谐的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矛和盾的教案篇十五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生字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收获。教师适当概括补充。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2遍,注上拼音。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矛和盾的教案篇十六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课文讲了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向他刺来,他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后来发明家就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了陆地霸主――坦克。坦克一上场,敌军就闻风丧胆,吓退了十公里。
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不禁对发明家佩服了起来,我觉得他不仅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而且善于动脑筋,能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我想,这也就是成功的关键吧。比如,有的人把橡皮和铅笔的优点集合在了一起,发明了带橡皮的铅笔;有的人结合了电风扇和取暖器的功能,发明了空调;还有的人利用蝙蝠的超声波发明了雷达等等。
由此看来,学习别人的长处还真有用。像我以前身上也有许多缺点,可是从不愿意面对。当妈妈在我面前表扬哪个同学学习自觉,学习习惯好时,我的心里就会很不服气,还会很不屑地说:“他有那么好吗?我才比他好呢……”不过,我现在已经茅塞顿开了,我明白只有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学会取长补短,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矛和盾的教案篇十七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难点:让学生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1、 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很高兴!初次见面,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大家请看屏幕: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句话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谁愿意收下它?读读看。要想真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读懂老师的心,咱们还要把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好好读一读。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指导书写矛和盾。)
1、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读课文,让老师听到你的读书的声音好吗?如果遇到生字、生词怎么办?(指名回答识读生字词的方法。)大家开始吧。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词?
幻灯出示
集 合 难以招架 固然 乌龟 自卫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长 处 胜利者
3、谁来读?(师可以根据学生识读情况鼓励、正音,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听听别人怎么读?再试试看!等。)
1、接下来,咱们换一种读书方法,默读课文。如果大家能够潜心地默读,一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参与其中。)
2、读完课文后,谁尝试根据屏幕上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根据学生回答,可以激励:很会读书!善于在别人总结的基础上概括!这就是合二为一。等等。)
1、会学习的孩子善于发现!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是:
幻灯出示: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2、读读看。为什么这样读?你有什么发现?(第一个“!”表示对盾的不满、埋怨。第二个“!”欣喜、高兴。)
3、请大家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1、课文学习到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礼物: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谁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谁就能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谁就会收下这份不一般的礼物!(师板书:合二为一、取长补短。)
3、能否用上“取长补短”造句?试试看!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合二为一 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