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总结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怎么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呢?下面是一些总结的常见题材和类型,供大家参考。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李大钊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
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李大钊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大钊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李大钊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平静而慈祥的脸”李大钊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平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李大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小结:是的,李大钊那为了中国的进步、人民的解放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李大钊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李大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李大钊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二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生字生词卡片。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三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生字生词卡片。
三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四
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我的童年还是很有意境的。因为他们的童年里没有一片敞亮的天空可以让他们仰望蓝天白云,也没有空闲的时间让他们望着漫天的星斗发呆。没有蛐蛐儿的叫声,也没有摇曳的金黄的油菜花,没有白天突然从树上掉下来的毛毛虫,也没有夜晚在草丛中飞舞的萤火虫。他们甚至从来没有感受过听见小巷深处传来叫卖声的兴奋。
父亲的家乡总是黄沙漫天,尘土飞扬,那气息是我从小就不喜欢的。而母亲的家乡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真算得上是北方乡村中的小江南。两地虽然相距不远,却像是隔一程山水。我的童年多半是和祖母、曾祖母和曾祖父在那里度过的。也许是受着母亲家乡的渲染,虽然生在北方,我的心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江南女子,似乎只有在青山碧水中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不经意间想起我的童年,那些陈封的记忆便像是初春方才解冻的山泉,和着纯真又欢愉的调子,源源不断的涌了出来……河坝的一边,是高台和翻腾的水花,曾祖母俯身坐在高台上波澜不惊地浣衣,蓦地让人想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河坝的另一边,是潺潺的小溪,我和几个孩子挽着裤脚,光着脚丫,一边嬉戏,一边捕捉小鱼小虾。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幕,曾祖母婉约的身影隐在了平淡之中,浣衣是最简单的幸福;阳光折射在水面上,溪水那么晶莹剔透,孩子们如凝脂般稚嫩的小脚丫踩着溪水唱出质朴纯真的欢乐。
院子的石台边,曾祖母放下一直绾着的长发,缓缓地浸在水里,像对待自己的女儿,温柔地浣洗;院子的小屋里,三舅姥姥把面糊均匀的铺陈在鏊子上,迷人的香气扑鼻而来,我呆呆的望着,不知不觉忘却了去拉手中的风箱。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幕,曾祖母瀑布似的银丝胜过白雪;昏黄的灯光下,金黄的煎饼是丰收的乐章,三舅姥姥微笑着对我说:“最美味的食物只给最勤劳的人。”清晨起来,曾祖父慈爱的喂着满屋的鸟儿:红色胸脯的小红,会学猫叫的画眉,歌声动人的百灵……无一不欢腾起来,好不热闹!早饭过后,曾祖父细心的打理他的花草:杜鹃含苞待放,马蹄莲吐露着芬芳,遍地的野花也随之零星开放……百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幕,曾祖父面对他的花鸟,深邃的眼睛中流露出那么浓厚的爱。如今,当我再回到那个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再也看不到村口两边水盈盈的稻田和金黄的油菜花。当我再次回到那个小院,曾祖母却一病不起,呆滞的望着我:“你……是谁呀?”我的眼睛瞬间模糊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掉下来。心底里有个声音呐喊着:曾祖母一向最疼我,如何会不认识我了呢?我不相信!可是,大坝的水已经干涸了,烙煎饼的小屋被陈封起来,院里的马蹄莲凋谢了,抽水机上生满了铁锈,小红被猫吃了,画眉被人高价买走……这叫我怎么相信呀!最狠心的莫过于岁月,我刚刚离开温暖的巢穴飞向蓝天,就把童年手里牵着我的线生生切断!我像个迷了路的孩子,再也找不到心灵的栖居。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达,看似光鲜的外表下,有多少人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呀!我们到底遗失了多少弥足珍贵的东西?然而,那样真实的记忆,是岁月抢不走、抹不掉的。
它们的存在,一直在提醒我:我是有根的人。即使飞的再高、再远,也总有一根线牵系着我,呼唤我回到童年的纯真中去。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
2.学习本文用撷取生活细节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用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伟人鲁迅平和的一面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鲁迅先生平易温和的生活轶事;制作ppt课件。
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阅读感知文中叙事与人物品质的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
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等都受到他的帮助。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感受鲁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1.了解作者以及鲁迅。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作者生平简介。
萧红,19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写作背景。
1934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2.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3.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学生思考、自拟标题、分组讨论并概括。
教师点拨:共有十五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1.明朗的笑;2.走路的`姿态;3.深夜交谈;4.饮食爱好;5.待人风趣;6.会心的笑;7.谈青年来信;8.处理校样随便;9.工作忙碌;10.看电影;11.别样的休息;12.日常起居;13.吃鱼丸;14.亲自包书;15.忘我工作。
4.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
明确: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目标导学二:认真默读,把握鲁迅形象。
本文这些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往常不同的鲁迅,文中的鲁迅先生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分析每一件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点拨:鲁迅先生明朗的笑。真诚,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
鲁迅先生和夫人热情留客,包车送客人。热情、真诚。
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刚硬的性格。
我在鲁迅先生家包饺子、韭菜合子、荷叶饼,得到先生的赞成。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
鲁迅先生与作者开玩笑。幽默。
鲁迅先生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鲁迅先生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淡泊名利。
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先生很忙但是愉快。家庭和谐。
鲁迅先生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的谦让。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鲁迅先生以翻一翻书的方式当作休息。对时间的珍惜。
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待人热情、耐心。
鲁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来了才睡下。抓紧一切时间工作。
鲁迅先生检查海婴的丸子。尊重孩子,做事认真,深入实际。
鲁迅先生包纸包很细致。做事严肃认真。
鲁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工作的投入。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
目标导学三:精读课文,品味细节。
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从中得到启发。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点拨: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点拨:“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3)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点拨: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待人的热诚与周到。
(4)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点拨: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得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爱意,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5)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点拨: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话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点拨:鲁迅先生虽然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工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7)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点拨:感受到鲁迅先生工作的投入,废寝忘食。
目标导学四:把握写法,感悟妙处。
1.合作交流,理解这篇文章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的原因。
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小组讨论,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喜欢。本文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一改人们心目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让我们明白了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
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明确: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主要通过她的言行,衬托鲁迅先生的辛劳、乐观、坚强。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一些生活细节的描述,让人感受到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三、作业设计。
生活琐事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细节描写热爱和怀念之情。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六
1、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感情,并善于表达感情。
2、学会9个生字,掌握“汇聚……”等词语。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4、感受作者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感情。
体会并感受作者对邓小平爷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通过语句的重音、停顿、速度的快慢,声音的高低,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1、收集资料:
邓小平图片、人物介绍或有关故事。
峨眉山。
2、预习生字词语。
查字典(必查)。
汇聚慈祥和蔼爽朗。
3、朗读课文最少三遍。思考课后问题,提出疑难问题。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9个生字以及部分词语。“汇聚慈祥和蔼爽朗”
3、体会人物感情。讨论课后问题1。感受作者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感情。
重点:词语及人物感情。
教学过程:
1、说说自己预习后对课题的独到见解。
2、检查预习:
词语:
读准音(可以单独也可以随课文)。
理解词义质疑——可以小组也可以全班。
字形难点交流——选择抄写。
朗读课文。(读准音,读通句,难读的地方再读一读。
二、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感情。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第一环节随机处理)。
2、默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a、我随妈妈上峨眉山,路上突然听说邓爷爷来了心情怎样?
找到有关段落、词语、句子。
理解“兴奋”体会并朗读。
怎样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自学单元提示。
“妈妈,我要看邓爷爷,我要看邓爷爷!”……。
群众又是怎样的呢?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汇聚”。
b、当邓爷爷邀“我”和妈妈照相时,“我”的心情又怎样?(幸福)。
交流收集的资料。——邓爷爷的生平。
找到有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三、作业:
完成《课作》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邓爷爷给“我”的印象。
3、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4、完成《课作》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建议与根据意思写词语相结合。
二、默读课文思考:
邓爷爷留给我是怎样的印象?
围绕“多么慈祥,多么和蔼,多么可亲!”展开。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找到有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后作业题2有关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照片———回忆一件事。
五、小结并完成有关作业。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七
教具准备:
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自读,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八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九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李大钊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李大钊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持工作。
被捕时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法庭上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被害后无比悲痛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十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李大钊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李大钊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大钊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李大钊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平静而慈祥的脸”李大钊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平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李大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小结:是的,李大钊那为了中国的进步、人民的解放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李大钊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李大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李大钊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十一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
(课件出示李大钊同志的遗像,同时低沉哀回的《国际歌》响起)
(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李大钊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李大钊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李大钊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李大钊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革命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独立,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
一、听写课文的片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片段,学生听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学生听完后,课件出示片段)
1、找出片段里,哪是写父亲的表情?
生: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生:还有“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2、思考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
生:是作者的联想。是作者根据父亲的表情联想到的。
4、引导理解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是那么安定,那么沉着?
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贞。
(板书: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
5、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正义的革命事业,为了全中国的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课件出示吉鸿昌、刘胡兰烈士的照片、简介及临刑前的伟大事迹,教师指名学生与自己感情朗读,每到动情处,学生自发由衷鼓掌,并加进齐读)
请学生谈谈感想。
三、学习理解李大钊对家人的关爱
1、李大钊同志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还有其它意图吗?
(学生沉默思考)体会李大钊对与敌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家人的关爱。找出相关语段,从读中感悟。
(板书:对家人深沉热爱)
2、这篇课文是表现父亲对事业坚贞不屈,为什么要写到对家人深沉热爱呢?
3、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先抑后扬,先静后动)
四、深情缅怀李大钊
1、李大钊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献给革命事业,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纪念馆瞻仰缅怀他。
(课件出示:李大钊同志网上纪念馆,让学生参观)
2、纪念馆特意设了“网上献花”,请大家讨论一下送什么花好?
3、我们不但要献花,还要留言。请大家先自己在下面拟一拟自己的留言。等会,在课上将最好的留言代表我们班发表在网上。
(学生拟写留言)
4、同学们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5、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与其他19位革命志士被军阀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生讨论后总结为《永远的回忆》(板书:永远的回忆)
6、(出示课件,《国际歌》哀回的音乐同时响起)
总结: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十二
学生视角: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埋藏着许多回忆,是什么事情值得作者如此难忘?为什么过去了十六年还能这样清楚地记得。作者的父亲------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课题的耐人寻味,激发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难点:了解时代背景和李大钊的相关资料,才能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从被捕到被害过程中的几件事。文章篇幅较长,离学生实际较远,因此,学生学习兴趣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只有抓住课文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特点,设计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才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收集李大钊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是降低理解难度,深入体悟内容的关键,也只有如此才能使课文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因素突现出来,进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重点:
1、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
设计特色:自主探究,合作研读,读中感悟。
信息资料:
1、收集李大钊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2、写有思考题目的投影片。
3、低沉、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结合收集的资料,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光辉事迹,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并认识这种写法的好处。
3、自学本课的生字,能结合语境,理解掌握新词。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李大钊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研读课文。
3、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流程:
一、从旧引新,交流材料。
1、你知道中国共产党吗?你知道它的创始人有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主人公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板题)。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自然引入。)。
2、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合作解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读书,读准读通,理清文章层次,在自读的基础上,同桌互读,相互评价。
2、用较快的速度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疑点。
(鼓励学生读书,进而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这样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交流读书质疑的发现,并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对课文的深刻理解,结组讨论,合作解决。
(分组学习的关键体现在“合作”上,充分地让学生相互讨论、启发、帮助,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是在学生个体充分“自主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的,扎实高效。)。
4、研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重新调整教学,以“学”定教,使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
三、再读感悟。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练习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脚步()的喊声的态度。
的眼光啧啧的()出神的。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板书:
1、留守北京。
3、法庭斗争。
4、被害之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现,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
3、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回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自由交流的方式,交流上节学习的收获。
二、引发研讨,深读悟情。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你认为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作者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设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学生对课文稿有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发研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课文稿内容,进而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从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研究。
(深化理解认识,开放学习内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三、汇报交流,升华情感。
1、投影出示。
(1)李大钊是个的人,因为。
(2)“我“感到,因为。
(问题设计便于规范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根据研讨的问题,自主选择习题。第一个问题也可能引导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创意表达。)。
2、师小结:激qing过渡。
3、指导感情朗读,引导相互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配乐的形式,作适当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文章的主题。
四、课堂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再找出课文中和它相联系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五、实践活动。
六、收集其他革命先驱的事迹资料,召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
1、留守北京:高度负责。
2、不幸被捕:处惊不变。
4、被害之后: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