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汇总13篇)
每天坚持阅读,会不断提升我们的语文能力。使用明确而简练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易于理解;以下是一些情感表达的实践建议,供大家参考和实践。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写生动。
2.通过具体事例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印象深刻”,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内容真实,体现个性化。
3.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欢乐和情趣。
教学重点:
把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为重点,写具体、写生动。教学难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说,引出课题。
师:(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师:这首歌好听吗?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生:好听,这首歌的名字叫《童年》(板书)。
生:三岁、五岁????
生(兴高采烈,手舞足蹈)说得对,继续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呢?生(这是去年冬天一个午休的时间,老师带领同学们打雪仗堆雪人的事,我们还一起合影做纪念呢!)。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些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在第三单元课文的学习中,那《捅了马蜂窝》的鲁莽,《渡河少年》的倔强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也勾起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让我们忆起那些美妙、难忘、好玩的往事!你或许做了一件可笑的傻事;你或许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训;你或许拥有了一个难忘的生日;你或许克服了一个困难;你或许经历了一段伤心的往事????一串串回忆就像一颗颗珍珠组成了闪亮的童年时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的回忆中去。(板书:回忆)。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师:请大家齐读文题。(生读)通过读文题,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次命题作文,题目就是童年的回忆。我们看文题中的重点词是什么?(回忆)对!是什么时候的回忆?(童年)没错,现在我们就知道了,这次习作是写童年时候的事!所以它属于什么类作文(记事类)。
师:那这次习作内容到底是什么呢?又有哪些具体要求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6页,自己读一读,找一找。
师:谁来说一说,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要求都有哪些呢?(板书)。
3)小结:这次习作就是把我们童年值得回味的印象深刻事,经过回忆、整理,选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生动具体的写出来。要注意详略得当,同时要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构思写作,口头叙述:
预设:生(也许那是令人怀念的吧,如《窃读记》中林海音小时候从窃读的滋味中寻得的快乐;也许是令人感动的,如《渡河少年》中少年的倔强与执着;也许那也是令人难忘的,如《捅了马蜂窝》中小作者捅了马蜂窝之后的深刻的教训;也许那也是有趣的,如《做毽子》中作者偷偷地拔了领居家的大公鸡翎毛去做毽子的喜悦。)。
师:看见大家说的非常热闹!谁愿意第一个到前面来说说你的童年往事?让同学们一同分享你的童年。
(预设)。
生1:我童年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偷偷地把猫的胡须剪掉了,惹得我家大花猫不高兴了好几天呢!
师:你为什么要剪掉小猫的胡须呢?
生1:因为看见爸爸每天都要刮胡子啊!
师:你可真调皮啊!谁接着说?
生2:我童年里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和爸爸一起偷玉米了,为此妈妈狠狠地骂了我和爸爸一顿呢!
师:听了同学们说的这些事,也勾起了老师的思绪,让老师想起了自己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难忘的事,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范文,请听范文朗读。同学们边听边记,一会我要找你评一评哦!
师:对照习作要求看看文章写的符不符合要求?
(预设)。
生3:我觉得文章用词很生动。例如:无忧无虑,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小时候的天真。
师:因为放假了就没有(作业了),就不用担心(老师会批评了)这让我想起了《童年的泥巴》里有这样一句话:那(风一样的日子哦)。那象这样的词语还有没有,大家找一找。
生:(一臂之力、恍然大悟)。
师:嗯,所以呀,要使文章生动,在用词上一定要好好斟酌。谁还想说?生4:我找到了这样一句话(生读:我想……)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心理描写形象的写出了我“帮”小鸡出生的原因,很生动。
师:你说得不错,除了这句话还有哪句话也运用了心理描写呢?(生:我恍然大悟……)。
生5:我觉得在写我剥鸡蛋的过程时,写得很细,我给大家读读。作者想象小鸡会说话了,多生动啊!而且他运用小心翼翼等词语就一下子把句子拉长了,真了不起!
生7:母鸡把我啄得如何也没写出来。师: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老师要奖励你一个拥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大胆地合理的想象一下,让这件事更加生动、具体吧!
生8(鸡妈妈回来了????)师: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说得也很生动,所以呀,要把文章写生动,写具体,不但要写清记叙文的六要素,还要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并合理的发挥想象。(课件)。
师:请同学们在读一读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看你发现了什么?生9:我发现在这两段里都有“傻事”这个词。
师:说的没错,老师这件童年的往事的确很傻啊!因此我在开头段用“傻事”——(设置悬念),结尾我用“傻事”——(照应开头),这就是我们写作时总要求大家做到的-----(首尾呼应),说的没错,这样文章在结构上才会更加的完整!五、由说到写,开始习作:
师:感谢你们对老师习作的点评,老师没想到的你们都想到了,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要给你们点个赞!现在我们想一想,要写一件事都应该交待清楚什么?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你觉得这次习作最重要的应该写清楚什么部分?(经过)。
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的感受。那结合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拿起笔去描绘你们多彩的童年吧!
师: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在同学们动笔写之前,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把你的这件印象深刻的事加一个优美的,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就更好了。为此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几个开头和结尾,供同学们参考。根据你们的往事需要,如果你觉得好可以参考,如果你觉得不适合也可以写出自己的风格。(幻灯片)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吧!
师:同学们,现在就把自己刚才的构思内容写下来吧!要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相信在你们的笔尖下一定会流淌出童年的欢乐和幸福!(坐姿端正,握笔正确,精心构思)。
生(写作文)。
师:同学们请坐好,时间关系,我们就写到这里,谁愿意把你写的一篇或一段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向他学习也可以给他提点建议。
生(读习作)。
六、小结。
师:同学们,童年的生活令人留恋,更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回首童年,畅谈童年,我相信课下在你们智慧的笔下一定会描绘出五颜六色、绚丽无比的童年!下课!
板书设计:
印象深刻。
详略得当。
生动具体。
写出感受。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二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李大钊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
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李大钊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大钊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李大钊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平静而慈祥的脸”李大钊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平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李大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小结:是的,李大钊那为了中国的进步、人民的解放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李大钊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李大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李大钊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的:
1、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现,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
3、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回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自由交流的方式,交流上节学习的收获。
二、引发研讨,深读悟情。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你认为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作者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设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学生对课文稿有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发研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课文稿内容,进而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从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研究。
(深化理解认识,开放学习内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三、汇报交流,升华情感。
1、投影出示。
(1)李大钊是个()的人,因为()。
(2)我感到(),因为()。
(问题设计便于规范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根据研讨的问题,自主选择习题。第一个问题也可能引导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创意表达。)。
2、师小结:激情过渡。
3、指导感情朗读,引导相互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配乐的形式,作适当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文章的主题。
四、课堂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再找出课文中和它相联系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五、实践活动。
六、收集其他革命先驱的事迹资料,召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
1、留守北京:高度负责。
2、不幸被捕:处惊不变。
4、被害之后:激励。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四
1.自读课文,概括事件。
2.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3.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教学难点: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教学方法:自读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
2.课堂选择有关鲁迅的图片;并设计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概括事件。
2.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3.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二、作者简介。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三、文题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四、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学学习单之一。
预习检测单。
标题。
作者。
会读红色的字揩舀咳嗽调羹绞肉薪金校对草率。
疙瘩深恶痛绝。
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
2.自学学习单之二。
自读思考单。
要求:
1.自主阅读,整体理解。
2.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找出词句来,用笔画上波浪线。
3.概括每个片段的主要事件。
在课文中找出表示人物、事件的词语,并进行概括。
一
二
三
……。
3.自学学习单之三。
品读思考单。
要求:
1.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进行分析归纳。(写在课本上)。
语句特点。
萧红眼中的鲁迅。
许先生眼中的鲁迅。
海婴眼中的鲁迅。
读者眼中的鲁迅。
4.自学学习单之四。
细读思考单。
要求:
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写批注。(从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入手。写在课本上)。
片段二。
片段三。
片段十一。
片段十四。
五、学习小结。
学习本文后,从内容和写法上,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小事――平凡伟大。
平易近人。
做事认真。
慈爱关心。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
2.学习本文用撷取生活细节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用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伟人鲁迅平和的一面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鲁迅先生平易温和的生活轶事;制作ppt课件。
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阅读感知文中叙事与人物品质的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
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等都受到他的帮助。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感受鲁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1.了解作者以及鲁迅。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作者生平简介。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写作背景。
1934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2.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3.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学生思考、自拟标题、分组讨论并概括。
教师点拨:共有十五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1.明朗的笑;2.走路的姿态;3.深夜交谈;4.饮食爱好;5.待人风趣;6.会心的笑;7.谈青年来信;8.处理校样随便;9.工作忙碌;10.看电影;11.别样的休息;12.日常起居;13.吃鱼丸;14.亲自包书;15.忘我工作。
4.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
明确: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目标导学二:认真默读,把握鲁迅形象。
本文这些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往常不同的鲁迅,文中的鲁迅先生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分析每一件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点拨:鲁迅先生明朗的笑。真诚,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
鲁迅先生和夫人热情留客,包车送客人。热情、真诚。
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刚硬的性格。
我在鲁迅先生家包饺子、韭菜合子、荷叶饼,得到先生的赞成。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
鲁迅先生与作者开玩笑。幽默。
鲁迅先生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鲁迅先生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淡泊名利。
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先生很忙但是愉快。家庭和谐。
鲁迅先生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的`谦让。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鲁迅先生以翻一翻书的方式当作休息。对时间的珍惜。
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待人热情、耐心。
鲁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来了才睡下。抓紧一切时间工作。
鲁迅先生检查海婴的丸子。尊重孩子,做事认真,深入实际。
鲁迅先生包纸包很细致。做事严肃认真。
鲁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工作的投入。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
目标导学三:精读课文,品味细节。
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从中得到启发。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点拨: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点拨:“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3)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点拨: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待人的热诚与周到。
(4)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点拨: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得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爱意,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5)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点拨: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话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点拨:鲁迅先生虽然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工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7)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点拨:感受到鲁迅先生工作的投入,废寝忘食。
目标导学四:把握写法,感悟妙处。
1.合作交流,理解这篇文章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的原因。
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小组讨论,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喜欢。本文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一改人们心目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让我们明白了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
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明确: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主要通过她的言行,衬托鲁迅先生的辛劳、乐观、坚强。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一些生活细节的描述,让人感受到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三、作业设计。
生活琐事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细节描写热爱和怀念之情。
彭军。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六
3、培养学生感受童年的欢乐和情趣。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把有趣的地方作为重点,写具体,写生动。
谈话:
放歌曲《童年》给大家听。
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都有许多值得回味的趣事。你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趣事呢?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能说会写天地来写一篇习作。
板书课题
谈话:本次写话课具体的内容要求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找看。
请同学读课文后反馈,老师适时板书
小结:这次习作就是把我们童年值得回味的趣事,经过回忆、整理,选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写出来。题目自拟。
给学生时间、理清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
多请些学生说说自己要写的是什么。
说、写时注意:
1、选择又感受的事例有针对的作简要介绍。
2、按一定顺序去说或写。
(1)写清时间、地点、活动的经过、结果。
(2)抓住重点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确定重点
请学生写话并且自己读一读,发现和修正。
请写完的同学读作文,大家简评。
给学生时间修改自己的作文。
写出自己的感受、体验多么幸福啊,把自己的幸福与大家分享就更好了。希望今后我们能有更多这方面的感受与大家交流。
:能说会写——童年的回忆
(1)写清时间、地点、活动的经过、结果。
(2)抓住重点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把你的`作文读给你愿意倾诉的人,请他给你一个评价。
童年的回忆
童年是美好的,美好之中蕴藏着几分快乐。对我来说,童年的趣事还真不少!
记得那时,我才六岁,那是夏天,我戴着妈妈给我买的太阳帽,挑着长竹竿,上河边赶鸭子去啦!刚到河边,一群鸭子正要上岸,我飞快地跑过去,将鸭子们赶下水,它们在水里“嘎嘎”地叫着,好像在对我的行为表示不满,我衔着一根狗尾巴草靠在一块石头上,悠闲的坐在湖边,观赏着风景,觉得好极了。
突然,那群鸭子想趁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上岸,可我比它们还“鬼”,飞似的跑过去,眼看鸭子们就要上岸了,我心中一急,往太阳帽里放了一块石头,“嗖——”地从鸭子面前飞过,鸭子吓得退了回去,我松了口气,自夸道:“哼,想开溜门儿都没有,还不照样被我的帽……呀帽帽……”我的太阳帽,不好,我的帽子顺着水跑了,我“呜”的哭了起来,咦!这是什么,长竹竿,我不再管鸭子,而是用长竹竿去捞帽子,捞啊捞,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让我捞到了,我抹了把汗。唉哟!你猜怎么着?刚才跑的时候,怕跑不快,就把鞋给扔了,现在扎着脚了。回想童年,不禁会笑几声,可是,童年的天空在一点点的消失,我只能说:“告别了,童年。”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七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八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李大钊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李大钊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九
: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十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李大钊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李大钊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大钊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李大钊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平静而慈祥的脸”李大钊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平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李大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小结:是的,李大钊那为了中国的进步、人民的解放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李大钊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李大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李大钊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十一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十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薰陶感染。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李大钊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李大钊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持工作
被捕时、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法庭上、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被害后、无比悲痛、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具准备:
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自读,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