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论文(优秀19篇)
在工作和生活中,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取得更好的效果。如何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现代人面临的难题,我们可以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行合一论文篇一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的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实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所成就。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知行合一论文篇二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们说“知行合一”,知,就是知识、思想;行,就是实践、行动,就是落实。人的力量,来自于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要知道,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实践,是把思想知识应用于行动中,将问题与实际联系起来。我们的知识与实践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知知识而不付诸实践,一切只是空谈,我想没有一个人想成为第二个马谡损兵折将。同样,只有鲁莽的行动也结不出成功的果实,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收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才能将我们的知识思想应用于实际当中,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成。我们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创造财富,创造我们不一样的未来,收获知识与思想的硕果,这就需要我们做到“知行合一”,把己之所学和想法创意应用到实践中去。
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有方向,使我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我们的实践有知识的指导,有思想的来源,才能够得到成功;有知识的充实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更加的丰富多彩,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更加有意义,实现我们的目的和期望。
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提高我们自己的综合素质,使我们锻炼成真正的优秀青年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也必须做到知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社会实践真正地统一起来。
伟大的学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大家并不陌生,他的思想乃至他的一生都给我们阐释了什么是“知行合一”,怎样才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我们要引以为楷模,把“知行合一”落实到我们的生活的每一步,点点滴滴当中,成功路上会有硕果累累!
我演讲完了,谢谢!
知行合一论文篇三
谢钰。
(禹王台区禹王台小学,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小学德育工作是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彰显校园精神,突出学校特色,促进学生“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善于找到一条为师生共识且教育资源丰富,既凸显学校独有的地域特征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主线”,将校园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挖掘出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宋文化;和合教育。
提到校园文化,这应该是近几年教育同行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更是我们不遗余力全心投入的德育工作。在网络搜索引擎上键入“校园文化”四个字,映入眼帘的词条令人眼花缭乱,真正跳入心间的是这样一句话: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掩卷沉思,纵观各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然“百花争艳”、“姹紫嫣红”;但是,只要独具慧眼地找寻到一枝“奇葩”,且独具匠心地栽培料理,照样能“一枝独秀”,甚至“秀艳群芳”。那么,这枝所谓的“奇葩”就必须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校本特点,是人无我有的,是不可替代的;是师生熟悉,且又资源丰富的;是具有强烈的文化渗透性,且又代代传承、生生沿习的精神智慧。
一、时代的选择。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传统文化的土壤之厚实,内涵之丰富,不仅对国人的思想,而且也对周边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序言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文化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民族灵魂的塑造。
古都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卷轴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不仅是历史上支撑各王朝政权得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而且对今天人文校园建设和提高学校办学品味,具有重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开封是七朝古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显著特点。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繁华的都市,因此也给现代开封留下了浓郁的宋文化特色。如何让开封“宋文化”有精、真、深的体现和传承,这不仅是开封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深谋远虑,也是开封的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命题和担负的责任。
二、自身的标识。
位于开封市区东南部的繁塔和禹王台是这座古都的两个名胜景点,相距仅150米,分别有1000多年和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分属国家、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月7日,开封市正式对外发布这两个景点将联体开发为繁塔—禹王台风景区,建设工程已于2009年6月启动,一期工程计划2010年6月完工。该景区建成后将是开封市目前面积最大、最具文化历史内涵、人文古迹相互映衬的风景旅游区。
开封市禹王台小学始建于1949年,坐落在陇海铁路线旁,与两个千年名园繁塔和禹王台毗邻相伴。由于历史遗留的客观原因,禹王台小学的整个校园身处民房住户和租房户的重重包围中。住家户、租房户和家长从学校的大门随意出入;住家户或租房户在学校教学区域内骑车横冲直闯;校内住家户任意饲养鸡、羊、狗宠物等。这些不安全、不和谐的现象给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以及校园环境卫生都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和困扰。
当前,开封市正在实施的繁塔和禹王台合并开发,依托凝重的宋塔、千古的梁园和具有汴河遗韵的河道,使南部景区成为人们感悟宋文化旅游地的城市总体规划,不仅拉开了我市的景区布局,也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摆在了禹王台小学全校师生的面前。千年帝都的丰厚遗存,是我们骄人的资本;而紧抓机遇使禹王台小学融入古都建设的有机整体中去,是我们肩负的使命。
三、“古都和合文化”的提出。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精华。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以“和”为理想目标,是充满着民本主义精神、理想主义色彩和整体思维特征的文化。“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
“和合”语出《管子·幼官》篇:“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起来讲,指的是在承认“不同”事物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其缺点和短处,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由此开来,民众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和谐融合、亲密无间、同心协力,为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具有这样精神的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任何困难也压不倒的,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撼动的。和合精神之于学校,其意为由于和合,师生素质共同提升;由于和合,家校携手共赢未来;由于和合,学校与周边住户共创美好。在此基础上,自信进取的禹王台小学就能用智慧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四、基本理论体系。
禹王台小学以“古都和合文化”为教育核心,以“和”为价值导向,以“合”为途径手段,以传古都“宋文化”为活动载体,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具有人文品位的主题校园文化。
核心理念:
办学愿景:
为幸福人生奠基。
为心中梦想起航。
办学宗旨:
以创新求发展。
以发展创品牌。
办学思想:
文化立校书香育人。
学校文化:
古都和合文化。
学校校训:
和而不同追求卓越。
学校校风:
立德树人力行致远。
学校教风:
陶冶心灵启迪智慧。
学校学风:
勤学好问善思乐行。
“古都和合文化”建设的主题口号:
博古通今,传承古都文化。
知书达礼,构建人文校园。
五、构建“古都和合文化”育人平台。
(一)以空间熏陶为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校园是教师和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这里的每一条路,每一垛墙,每一棵树,每一根草都是师生每天需要面对的。要让校园里每一堵墙说话,就要赋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以丰富的生命力,让每一个细节成为陶冶感染师生的“无言的画,无声的诗”。为此,禹王台小学以“古都宋文化”为主线,搭建了古都风骨、古都风华、古都风雅、古都风韵四个平台。同时,以经典宋词、宋诗以及古都开封七朝的历史演变进程为点缀,引导师生与古人对话、与科学对话、与艺术对话,与经典对话;通过对话,让校园每一个地方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的作用。
(二)以精神涵养为质。
为了将“古都和合文化”做细做实,禹王台小学在”古“字上做足文章,以期有效实现精神涵养、价值引领。一进校门,是学校精心打造的文化长廊,内容是公、义、仁、信、礼等10种儒家精神,并将此路命名为“上善路”,取其“上善如水,厚德载物”的涵义。在进入学校教学区的门柱上,醒目地刻着“立德树人、力行致远”的校风。在学校教学楼内的墙壁上,粘贴着国学经典推荐篇目: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声律启蒙”、四年级“增广贤文”、五年级“千字文”、六年级“论语”。而教学楼和综合楼的楼梯踏步侧面,则粘贴着24节气和12生肖的内容。秉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是学校文化的精神涵养,也是禹王台小学孜孜以求的目标所在。
(三)以教育无痕为途。
校园文化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陶冶着师生的情操,净化着师生的心灵,激发着师生的灵感,启迪着师生的智慧,提升着师生的素养,进而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不染的莲花一般,始终保持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光明洒落的胸襟,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教学楼名为“凝慧楼”,取其“纳仁凝慧”的深意,希望学生在此快乐学习,凝聚智慧,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最为耐人寻味的是,学校紧扣“古文化”的脉络,除了将办公室和各功能室以“听雨轩”、“倚虹台”等命名外,还将学校的男女厕所分别命名为“君子间”和“淑女屋”,言外之意是希望孩子们做一个举止有礼、谈吐有节、处事有理、言而有信的书香学子。禹王台小学处处彰显的文化精神,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优美而有意义的文化氛围中,学生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和而不同,追求卓越”。禹王台小学“古都和合文化”教育理念,充分彰显了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这种校园精神既有学校厚重的地域文化积淀,又是现代化教育实践的丰硕体现。这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选择,更是禹王台小学全校师生回归教育本真的选择。
2012年开封市初中、小学校长。
任职资格培训德育论文。
姓名:谢钰。
工作单位:禹王台区禹王台小学。
成绩:。
教师签名:
知行合一论文篇四
《知行合一》本书详细讲述了王阳明从小开始思考追寻人生的终极价值,当时明帝国的知识分子都以读朱熹理学、通过八股考试、进入仕途为毕生理想,王阳明对这种追求却不以为然。他的志向是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长大后,起初他被“经略四方”的志向所吸引,希望成为治国理政的人才,他学习兵法和军事理论,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指挥千军万马、指点江山。然而现实并未给他这个机会,而后便转而去精研辞章之学,和那些以诗歌文章获利的人不同,他是希望通过辞章为万民立心,立千古之言。他虔诚钻研,日夜苦读古代文学著作,创立诗社,被当时文学界誉为天才。可是当他发现这条路也并非正途,他便毅然放弃了,并解散了诗社。后来,王阳明又投入到朱熹理学、佛学以及道教的领域中去,结果发现这些领域都无法让他实现人生价值,于是也都果断放弃了。直到最终他创立了属于自己的阳明心学,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初心。
看完这本书,不得不佩服王阳明的传奇一生,也对他的心学造诣叹服不已。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已成为中国哲学史的一座丰碑,令后人仰望。王阳明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在追寻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不必计较付出多少,该放手时就放手。
他虽然涉猎广泛,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费尽他半生心血。然而一旦明白,便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正所谓“只有舍弃,才能得到”。一个人如果在他所从事的事情上得不到快乐,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何不趁早丢弃这一包袱,选择轻装上阵呢?他对于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他那始终如一的为生民立命之心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知行合一论文篇五
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经过无数的磨炼和痛苦的思考之后,在贵阳文明书院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知行合一。千年之后,一个年轻的学子更名为陶行知,以此践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
生动的《三字经》却难以掩饰孩子的刁蛮任性,国学热潮的背后是虚无的形式主义的泛滥。何以会出现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巨大发差?根源在于“知”与“行”的割裂,人的道德思想并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践行。
将“知”置于心中,握在手中,知行合一方能写就生命的绚丽。“非洲之子”史怀哲十八岁成为法国管风琴大师的得意门生,并被推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三十岁,他又获得了哲学与神学博士。在大家都以为他将谱写华丽人生的时候,他却把目光投向了那遥远、荒芜的非洲,而起因竟然只是一个忧伤的非洲黑人的雕像和一篇新闻报道。一般人或许只是鞠一把同情泪,献上一份深深的祝福。史怀哲却以惊人的毅力弃文从医,偕同他的夫人海伦,带着70箱装着医疗用品的行李,来到非洲兰恩巴涅设立了医院,救死扶伤,这一“行”就是50年。
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志愿者,没有震撼人心的言说,却以50年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人道主义的最高宗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知行合一需要内心足够澄澈和强大。当无数学者躲在象牙塔闭门造车时,当众多高官为弄一顶院士的桂冠而抄袭论文时,袁隆平即使已经名满天下,却仍旧埋头于田畴,将自己的才智倾洒于杂交水稻的培育上,为的是解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没有沉迷于空洞的理论研究,更没有为了那顶院士帽而削尖了脑袋苦苦钻营。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更是科学救国的践行者。
20xx年4月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就是这个世界对这位知行合一的伟大耕耘者最好的褒奖,也是对那些空谈家绝妙的嘲讽。
知行合一不仅是圣贤先达毕生的追求,更需芸芸众生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中国梦很宏伟,却也很细微,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与其让孩子背诵《三字经》,不如让孩子学会说“谢谢”;与其埋怨漫天的阴霾,不如少开一次车;与其空喊悲天悯人,不如去救助一名失学儿童;与其怨天尤人,痛心疾首,不如点亮心灯照彻黑暗。
言为行之表,行为言之始。经世致用,方能让孝道永驻孩子们的心田;知行合一,方能让传统文化之花灿然绽放于华夏大地。
知行合一论文篇六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王守仁,在留给后世的这么多财富中,我觉得“知行合一”这句话给我的感悟最深。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他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这与我们现在提出的教育观点是何其相似啊,古人诚不欺我!大家也可以发现在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训上也有这么一句话。由此可知,这个观点的影响之久远,流传n世。
在看过我看了一些阳明先生的语录,而这句话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能称其为真正认识。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当然,我想大家也肯定都知道这些道理,不过知者多矣,行者少矣。还是我们知道却没有起做,就打个比方,我们知道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学习,可是手中却不时的拿出手机看看时间,玩玩游戏。。呵呵,当然,我也有时会这样。于是我有时在想,为什么王守仁做到了,而我们却做不到。记得听过这样一句话:“人的知识是学出来的,人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人的境界是修出来的”。大家知道他的经历,幼年博学,勤学武功,考功名,文采传天下;平江西,擒宁王,武功保家国。后弃官,专心传学,总成大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在知行合一的完美体现。他不是仅仅是在知圣人道理,他更是将其行出来。著名的“守仁格竹”,想必大家不会陌生,他格竹格了七天因此病倒。从而对格物产生疑问,然后在行后,知“格物”的局限性,而提出自己的“知行合一”。他用自己的行动去发掘并支撑自己的言论,也用自己言论影响后一代。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这些大家都不陌生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王学传人。是王守仁的弟子。可以说,王守仁发现了“知行合一”,并将其传达后世。是的,他是一个传奇,有着许多的光环,不过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它“知行合一”。它将带给我们阳明先生的思想,带给我们他的辉煌。
最后,想对自己说:在我们那许多的思想中,在我们那许多的知中,带上我们的行,带上我们的行动。知行合一,思想实践与生活!
知行合一论文篇七
就说小孩子吧:他一开始一定是烫到才知道火是热的;冰到了手才知道血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不小心磕到了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下晒到几次、厨房里做过几次饭、夏天的生活尝过几次才会懂得抽象的热。雪人做过几次、冷风吹过几次、冰激凌吃过几杯才会懂得抽象的冷。白糖、芒果、西瓜、甘蔗吃过几次才会懂得抽象的甜。碰到铁、碰到铜、碰到木头,经过好几次,才知道抽象的硬。烫到手又冰到脸,就更能明白冷与热了;尝过甘草接着吃了黄连,就更能明白甜与苦了;捧逗啊石头再去拍棉花球,就更能明白硬与软了。
就连名人都是这样:佛兰克林放了风筝后才知道电器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烧水,看见整齐推到壶盖才知道整齐也能推动机器;加利里翁在比萨斜塔上将不同的球落下,才知道不同轻重的球是可以同时落地的。
“亲知”为了解“闻知”之必要条件就像上面所描述的。
所以通过以上这些具有科学依据的例子,足以证明我的论点了吧!
知行合一论文篇八
荀子论学习过程为“闻见知行”,“闻见”是学习的起点也是知识的来源,人们一切知识都是先通过耳、目、口等感官而获得,这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有缺陷的,往往会无法掌握事物的整体情况,也易受主客观影响而产生错觉。正如我们往往看到明星们所谓人设,而觉得他们光彩夺目,等到他们恶习曝光在闪光灯下,我们才得知明星“人设”并非其真实姿态。做为人很难不被实物表象迷惑,千古君王总会被奸臣坑害,总有前车之鉴,却终逃不了人性使然。
“见之不若知之。”欲摆脱假象迷惑,知为关键,要学习和善于运用思维来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即“三思而后行”。邹忌三思妻妾之言,而知自己非美于徐公,一切是妻妾偏爱;牛顿三思苹果落下,而参透浩瀚宇宙,一切是万有引力。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往往透着最真的道理,不经思考,囫囵吞枣,最后只会变成那只被狐狸几句花言巧语而骗的“笨乌鸦”。
“知之不若行之。”闻见与知所悟的道理是带有假设性与不成熟的,只有通过行才能检验。“实践是检验一切事物的真理。”从洋务维新到辛亥五四,从贫穷懦弱的东亚病夫到屹立不倒的中华巨狮,中华民族的革命史诗在向我们展示顽强中国精神的同时,也向我们诠释了“理论联系实践”才是最真切的道理。
乱花渐欲时,期待你勿被这花香所迷惑;雾霭茫茫时,期待你拨开这云雾见光明。
灯火阑珊,人影潼潼处,保持那份理性,才是世间最难得的真理。
知行合一论文篇九
上周公司组织了一户外拓展活动,虽然此次拓展训练很短暂,但在训练中体会到的集体荣誉感和同事之间的信任将成为我们人生当中一笔重要的财富,让我们能够以更好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挑战的惊呼,助威的呐喊,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欢呼,在充满刺激的训练中不断挑战自我,认知自我。“不要以为你势单力孤,有了团队,你也许什么都行!”“人本性,智慧具足”,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人的这种本性,通过量化了企业的共同目标、训练团队,树立赢的信念。“学就是做,做就是学”,这正是中国文化“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理论的具体实践。“而且,必须让每个人反复体验‘赢’的经验”
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智慧和技能只有在这种人格力量的驾驭下,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掘和体现。
通过此次的训练,不但考验了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提高了在各种环境下的心理承压能力,更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紧张而精彩的训练结束了,每一个队员都是成功者,这就是充满活力与自信的美生人,在汗水与欢笑中,大家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体验。平时耳熟能详的“团队精神”变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带来了心灵的冲击,引发内心思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知行合一论文篇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系20xx级的本科生蒲松柏。时光荏苒,不觉已与厦门大学情系三年有余,从漳州到厦门,从囊萤到海韵,逝者如斯却点滴于心。
20xx年的金秋九月,自己手捧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登上了南行的列车,在自动化系如家的氛围里开启了自己书香生活。到现在也仍难忘记,入校当天自动化系学长给我上的大学第一课,学长侃侃而谈大学里“一朝不起床,便把课来翘”,“多一分浪费,60分万岁”这些不成文的规矩,埋怨工科课业繁重以及大学四年终究不过一个it行业打工者的悲哀。那个晚上给我带来的冲击让我不得不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度过大学的时光,是奋起拼搏改变命运,还是安于现状随波逐流?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第一条路,今天站在这里我很想分享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工科人所得到的收获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综合人才!
在大三阶段,我出任学院团委书记助理与其他主席团成员一起为学院发展出力,于此同时我也开始了我的双学位学习,没有节假日的生活节奏让我倍感压力,我却还常常需要为一份策划与一个活动熬夜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使我想到过放弃,但是自我锻炼的要求和老师的信任使我咬牙坚持,从那时起每天早上出门前我都对自己说一次:我能!我不断修正着自己的作息规律,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及同学学习,不放过任何一点可以利用的时间,最终学院学生会获得了学校“优秀学生会”的称号,我也用事实回馈着自己每天的承诺。回首三年的学生工作,我常问当初自己为什么选择学生工作而自己又奉献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我想一颗愿意历练自我、相信自己的心才是我能够坚持与不断进步的动力,那些无数个酸甜苦辣的瞬间也因此变得价值无比,熠熠生辉。
大学之外的风景,也给了我别样的收获,正是得益于大学期间在学习和工作上的良好表现,今年8月我代表厦门大学与其他9所高校的代表在华晨宝马公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活动,由于宝马的生产基地远在郊区,我们不得不每天早上5点半就起床从东北大学乘坐通勤车到生产基地,晚上11点再乘坐通勤车回到宿舍。为了充分锻炼我们的意志,宝马公司安排我们在任务相对繁重的装配车间工作,车间35摄氏度的高温,让我们一度笑称“宝马的车间无冬天”,面对造价数十万的轿车,我们工作时不敢有一丝怠慢与放松,时常只能放弃午餐在车间休息室小憩一下,困顿地回到宿舍到头就睡。原本以为在宝马的'日子将以这种方式走到尽头,没想到一个事件却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6分09秒是一个专属于装配车间的节奏,它意味着每6分09秒就有一辆宝马轿车下线等待出售,如果流水线的节拍控制出现问题将会对宝马的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记得在一天中午,我还是像往常一样在车间休息室吃着早上准备的面包,突然发现原本应该停工的流水线还在运转,在车辆下线处已经有3辆未完全装配的车靠在了一起,这对于宝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车间事故,我迅速地联系了车间负责人,避免了损失的进一步扩大。事后,华晨宝马副总裁柯汉先生对我进行了表扬,并真诚地感谢我为宝马做出的努力,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真切地明白了做一件事,细心与责任心的意义,xxxx总会在时间的洗涤下褪色,而唯有责任心才是我们坚持走到最后的动力,对于学习,生活,为人亦是如此。虽然在实习阶段我有些怀念大学象牙塔的舒适生活,但却在实习结束时无比感谢这段经历给我带来的历练,活动尾声我作为实习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做了发言,并与参与报道的新闻媒体交流了实习期间的收获和心得,辽宁电视台、《大前程—金色年华》杂志及多家网络及平面媒体对我进行了报道,丰富的实习经验给我带来了丰硕的收获。在宝马的一个月里我参加了宝马的诸多活动,宝马企业文化培训,让我认识到了宝马的厚重历史;宝马企业社会贡献讲座让我对宝马的社会责任有了更加全面与清晰的了解与认识;参观宝马4s销售店,让我对宝马产品有了全面的了解,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敬老院之行让我看到了社会中还有那么多急需帮助的人,这是一种动力,是让我们不断强大自己去回馈社会的警示!十个天南地北的朋友为一个共同的目标齐聚沈阳,一个月也让我收获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友谊,勇于接受社会的检验,让我在行动中探求真知,在实践中对自己合理定位,努力成长成为知行合一的综合人才。
知行合一论文篇十一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在“用心读好书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系统阐述了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传世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约束自己的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在良知的引领下,我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以“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守着旧思想,而应该不断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应立足工作本身,勤于钻研,敢于发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挫折、考验和磨练的人生,才能真正地迈向成熟和成功。我们应认真领悟并努力学习先贤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保留着一颗求知探索的真心,去追求真诚、无悔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前人交流,和深邃的思想碰撞。阅读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深刻的文字中去感悟和体会,让优秀的理念引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从而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健全、更饱满的人!
知行合一论文篇十二
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程度。
刚上大一时,接触到马哲的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时,却也被阳明的心学所打动,被阳明的“致良知”说服,同时也被他新的格物致知所吸引。生活在大明帝国的阳明,也曾受理学的影响,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当他对着一堆竹子去格的时候,却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对理学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他曾研究过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门,但都没有成功实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才有了其心学的横空出世。自龙场悟道以来,阳明的弟子大增,为其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仕途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但其在剿匪时却因为士兵剿匪时士气不高,当众砍杀了几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众生平等,那他又为何以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其他人的前进,这无疑违背了他提出的观点。不过阳明也说自己在运用战术的时候是违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讲学过程中从没有提过这些战术的运用。
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而我个人也认为,生活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有做官的能力,为何要委屈了自己的这份才能呢,坐上了这个位置又要思考的则是如何在这个位置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在不违背良知的情况下创造出最大的利益。
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比如当我们渴了,我们就会去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去吃饭等等。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这本书,其实对自己也有很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说: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知行合一论文篇十三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很荣幸能有机会站在国旗下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团结拼搏,知行合一》。
雷锋曾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这句话告诉我们: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而要想成为一个先进集体,必须懂得团结;集体由个人组成,要想实现集体的目标,必须勇于拼搏。
懂得团结是一种智慧。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力千钧等这些成语或俗语无不体现出一种积少成多的智慧。篮球比赛中需要团结一心,需要相互配合,然后才有华丽的抢断,优雅的`跳投,充满力量的灌篮,千钧一发的绝杀。所以,懂得团结是一种智慧。
勇于拼搏是一种能力。勇于拼搏就是知道何时该拼,如何去拼,勇于拼搏就是知道何时该博,如何去博。勇于拼搏的过程体现的是谋略,是胆识,是魄力,是抉择,所以,勇于拼搏是一种能力。
知行合一就是在智慧的指引下锻炼自己的能力。一个集体需要在懂得团结的基础上勇于拼搏,懂得团结是知,是智慧,勇于拼搏是行,是能力,用知识去指导行动,那么成功近在咫尺。个人需要学道理,学完道理后还要按照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咱们同学来说,你所在班级就是集体,良好的班集体的创造需要全体同学一起努力。良好的集体又会促进个人的成长,所以个人的成长和集体的成长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无论对集体还是个人,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这个道理在浅显不过。
所以我想说,个人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进步,必须知行合一,集体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进步,集体中的个人必须在知行合一的前提下懂得团结和勇于拼搏。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知行合一论文篇十四
说实话,刚拿到公司寄给我们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拒绝的,因为觉得现在工作那么忙,哪来的时间来看书。但是出于好奇心,不明白为什么领导会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它的魅力何在?于是我翻开了书籍,看了简介,慢慢的就被这本书所吸引了。每天睡觉前或者休息的时候就翻上几页,让自己的心慢慢安静下来,也许这也是这书的魅力所在吧。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到王阳明虽出自书香门第,富有才情,但是他的一生却历经坎坷。多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这在当时对读书人来说是奇耻大辱,但是他却认为“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心动为耻”。世间万物皆有两面,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太在意。只有调整自己心态才能减轻痛苦,享受快乐。其实这种观点,正是体现了王阳明立身之本。他在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丞期间,通过“龙场悟道”,彻底领会了儒家“格物致知”的要旨,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门学问—心学。
知行合一,就是说知行是不可分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这种观点,彻底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
致良知的道路又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状态,通过主体意识达到自我道德修养,规范自我行为。这是心学的核心部分。
做为新三科技设计公司的一名员工,我们要在“笃行”上求实效。“知行合一”的重点是“行”,而不是“知”,它彰显的是一种实践精神。结合今年我们设计分公司的经营状况数据分析来看,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比较高,回款较慢。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把学习中获取的好理念、思考中发现的好想法、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转化为实践成果,产生实际成效。尽可能的将我们的成本降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把回款率提高。要坚持问题导向,想实招、出硬招,强化执行落实,努力把本职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搞明白、解决好,让实践在问题的解决中落地生根。要勤于积累、多干少说,善于在实践中反刍内省、提炼创新,不断形成推动公司发展的新办法、新思路,真正在学用相长中实现知行并进。
我们还要在“善成”上见真章。善做善成是“知行合一”的境界追求和鲜活体现。做为公司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就是要发扬锲而不舍、止于至善的进取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善始善终,给公司带来效益最大化。
知行合一论文篇十五
一、“龙场悟道”
拿起《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我看到了王阳明那坚毅、严峻、从容、仿佛能化解一切困难的脸。但现实中谁也不能做到“化解一切困难”,哪怕是创办心学、弟子满天下、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王阳明,也会在回想到自己悲惨过去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既而欣慰地笑笑。因为那艰难的处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加深了自己的思想。
王阳明幼时即表现出自己的特别: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研究四书五经,去考取功名,赢来荣华富贵。他潜心研究自己的爱好,道家、佛家的思想和如何布置战场等非正经的爱好。他立志成为圣贤,却迫于身边人的要求,开始学习去考取功名。他凡事讲求随良知,未受冤大臣申清白,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龙场乃荒凉之地。这里居住的多为不开化的土著,这里有的也只是一大片原始丛林,连房屋也没有。王阳明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打倒,他开垦荒地,修建房屋,每天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房屋后的丛林中带有虎熊等野兽出没,王阳明险些丧命。当地的土著十分排斥外来之人,他们动不动就向王阳明示威,可王阳明只是对他们友好地笑一笑。
那一夜,他突然开悟了,把自己所想的边边角角整合为一门新的学说——心学。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心学,是帮王阳明打开辉煌人生的一把钥匙!
二、“何为心学”
前面对于王阳明如何创建心学说了那么多,那到底何为心学呢?
心学从本质上来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意思为当你为难时,不要犹豫,要严格遵从自己的良知,做自己的良知所指引的事,不要被其它的事情蒙蔽自己的良知。而“行”主要侧重于实践。意思是当你在对某些事情犹豫再三,困惑不前时,可以自己动手实践,得到锻炼;这个“行”也有不做书呆子只苦读书,要在事上锻炼的意思。
以上为心学的实质。那么,心学是否是一个完全创新、不受世俗绊的学说呢?其实不然,当时的中国上下都信奉圣人朱熹的学说,早期的王阳明也不例外。但当他在实践朱熹学说中“格物致知”这一理论时,他却发现了漏洞——如何“格物致知”成为圣人?这一点在书中说的并不明确。于是,经过他多年的潜心研究,他把从朱熹学说得到的观点与自己的格调融为一体形成了心学。可以说,王阳明创建的心学是源于朱熹学说,又高于朱熹学说的。
三、“心学的力量”
既然在前面说了“心学是打开王阳明辉煌人生的一把钥匙”,那么,王阳明到底又怎样的辉煌人生呢?他一生取得成就虽不算多,但每一次胜利都宛如一件奇迹。
他在受到贵人相助后立的一件重大意义功劳是:剿匪。他要去的地方环境十分险恶,民心涣散,民风恶劣,常有土匪出现。在王阳明来此地之前已有数批官员来此镇压,可都无成效,因此遭到了当地匪帮的轻视。他们对王阳明的看法亦是如此。
而王阳明是真正做到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颁布法令,查明奸细,又捉出土匪。但他明白,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他给自己下的任务是彻底清除土匪,改变这里的民风。
王阳明不久后拉开了这场剿匪大战的序幕。他派兵直接袭击势力较弱的土匪,直捣他们的老巢。对于实力较强的,他则充分利用自己心学的优势,想敌人所想,没过多久就用自己的心计击败了敌人。可是,他也并不把心思全放在军事上,他也在不断提炼并升华自己的心学,并把心学的精华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每一个人。于是,每天他的状态便是一边给弟子们讲课,又一边听士兵报道战况,然后微微一笑做决定再接着讲课。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终于有一天战况已定,而他的课也讲完了。他起身而走,又提醒自己不看路边的人员伤亡以免自己被内疚压得喘不动气。虽然,这已是他能力发挥的最大化程度,可还是有无法避免的人员伤亡,尤其是无辜普通老百姓,这让他无法释怀。
之前提到王阳明的每一次胜利都相当于一场奇迹,那么这次剿匪之战奇迹在哪里呢?首先是人员伤亡少。之前派去的官员用的士兵比王阳明用的多好几倍,却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而王阳明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心学去了解对方,没有直接硬碰硬。其次是花费少。在王阳明之前的官员,每次剿匪的军费不是几十万就是几百万,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而王阳明只用了最基本的军费,其余的没有多花一分。这也是小小地拯救了当时国库空虚的明政府一把。
知行合一论文篇十六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主要讲述了王阳明的一生如何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达到人生的巅峰的。王阳明出生在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是个状元,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智商,所以比较桀骜不驯,年轻时做过很多狂傲的事情,跟随道士寻过仙,盲从僧人坐过禅。然后跟随自己父亲的道路一样入朝为官,然后为小人所害,进锦衣卫大牢,九死一生终见天日,后被发配龙场,在山间野岭中,出了著名的龙场悟道,终成心学大师,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理论,后在江西剿匪中首次展现了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后平江西宁王乱;功成后,归浙江余姚老家讲学,晚年奉命前往广西剿匪,再现知行合一无边威力。死于广西返回浙江余姚途中。
以上用我自己的回忆描述了一下王阳明的一生,从王阳明龙场悟道后,王阳明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王阳明一生,和王阳明在几次剿匪中所立的盖世奇功,都无比展现了知行合一的威力,而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呢?用王阳明的话说,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行即为行动,将良知和行动整合起来才能展现出超凡的实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得到的结论是:知行合一的重点是擦拭自己的良知,并把去修正自己的良知,把自己用自己良知悟到的感知,拿出来和别人讨论然后去格良知,所谓的格良知,就是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良知,只有自己的良知明亮了,才能在后面的人生中更好的运用知行合一的力量。而如何格自己的良知,是一个很困难的工作,必须像曾国藩那样一日三省,每天都和自己的良知对话,发现自己良知不好的部分抓紧剔除。
不光通过这本书,还有我此前看过的书,基本都告诉我一个道理,学习是一方面,悟道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而悟道就是要多去思考,将所学到的道理知识,通过我们的思考融汇到一起,很多时候我们就觉得此前学过的东西都忘了,而通过悟道后的知识,可能也会忘了具体的来源,可以我们通过悟这个过程将这些知识切入到我们现有的知识系统去了,貌似忘了,实则和我们的知识系统融为了一体,这让我联想到张三丰对张无忌所说的太极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所有学过招式全都忘掉,然后无招胜有招。而悟道大抵也是这个道理吧。
知行合一论文篇十七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五(7)中队的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知行合一》。
以前,每天早上起来,我要花费很长时间找东西,经常是这翻上衣、那找袜子,加上爸妈在一边催促,我就会忙中出错不是穿反了秋衣,就是系错了扣子,让爸妈哭笑不得,他们说:你啥时候能改掉这个坏毛病呀!但我也没把这当回事,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何老师在升旗仪式上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名字叫《乱丢东西的塔戈叔叔》,因为东西乱丢乱放找不到,塔戈叔叔只能头顶报纸帽子,身穿窗帘上衣,脚蹬纸盒鞋子,在街上行走的滑稽样子,真是搞笑极了。哎呀,我可不要像塔戈叔叔那样穿着纸盒鞋子上学,我要赶紧改掉自己乱丢东西的坏习惯。
回到家里,我握紧小拳头信誓旦旦地对爸爸妈妈说:“我承诺,我要改变乱丢乱放衣服这个坏毛病”。爸爸笑着对我说:三字经里“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句话,你小时候就背的很熟练了,现在你明白什么意思了吧?我突然有所领悟,眨眨眼睛对爸爸说:就是不要乱丢乱放衣服,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爸爸点点头,对我说“今天就看你的行动了。”
第二天早晨,妈妈走到我的屋里,看到的情景是我正趴在床底找袜子,看到妈妈过来,我羞愧的低下了头,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一不小心就把承诺给忘了。妈妈鼓励我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慢慢来,妈妈相信你。”
第三天晚上睡觉前,我把需要换的衣服叠好放在床头。第四天晚上,我不仅把衣服叠好,还把桌子整理干净。就这样,用了一周的时间,我就把卧室整理的干干净净、物品摆放的整整齐齐。
看到我的变化,爸爸妈妈特别高兴。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才叫知行合一”。
同学们,通过这件事情,我懂得了“知行合一”这个词语的含义,既然承诺我就要努力做到,不仅是诚实守信的美德,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找到更优秀的自己,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继续改变吧!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知行合一论文篇十八
人心本无善恶之分,当你的心处于无善无恶之时,才是力量最强大的时候。就像我在工作中,会接触很多小孩子,每个人的本能反应都会喜欢特别懂事乖巧的小孩子,但是有时候我真的要被特别捣蛋的孩子给气到了,我想不到制服她的办法,束手无策时容易让自己心烦意乱,内心特别烦躁,但是我又不能发脾气,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我的良知告诉我,我可以解决问题的,只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要满足他们自己内心小世界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小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仅要用爱去教育她,更要感性中带点理性地去和她们相处,王阳明提出万物一体,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发自良知地去爱人,爱世界,爱天地万物。仁者爱人,更何况,小孩子的本性都是纯真的,有什么理由不多爱他们一点呢。
在适宜的时间做良知认为是最好的事,就足够了,变动不居,刚柔相易。
王阳明认为,七情唯有适当地表露出来,才能让你的心更为强大,由此不动心。?七情就是雷区,只有把雷在平时排除干净,当火来时才不会大爆炸。做到这点,也就恢复了活泼泼的心的本体。
程颐说“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出现悲观和乐观的态度,良知的指引会告诉你,悲观的念头是错误的,迎难而上后你会发现原来当初的困难其实根本就微不足道,只是需要在那刹那间,你要有勇气地去做出正确的'抉择,搞定困难的关键点还是在自己的心中,只是看你求还是不求,只要你求,你的心能满足你所有的要求,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你懂得了良知的力量,你的良知会“格物的“意”,也就是“正”这个不好的念头,修身在正其“心”,心有良知,无所不知,修心在意其“诚”。
如果有人对你嗤之以鼻,息思虑,切勿动气,正好这是一个让自己内心强大的机会,锻炼心性,像这种清高又居功自傲的人,我们不趋之若鹜。就像书中所说的,所谓“自信”不是被动地坚信自己“问心无愧”,而是要把遇到的坎坷、磨难当作正面的东西,要把它当成是砥砺人、磨练人的东西。而且你应该感谢它,荣誉是从正面磨砺你,诽谤和侮辱是从反面磨砺你。
知行合一论文篇十九
以前读书均是关于工作方面的内容,但都不能坚持阅读。近期受公司读书汇影响,以及同事推荐王阳明“心学”读物,因此带着向往和好奇借阅了《知行合一王阳明》。
当打开封面内页,对上面的内容感到茫然,因为自己对王阳明的确了解得少。也正因为如此,心中充满了阅读的兴趣......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五岁才开口说话;幼年聪颖好学,为求“格物致知”,“格”竹子到晕厥;青年流浪游学;中年被政治迫害流放,蛮荒之地顽强活着;后剿匪荡寇、平朱宸濠之乱等,半生讲学传播心学思想,直至患肺病走到生命尽头。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形成,是通过他的学习和“事上练”不断积累而成,比如小时候“格”竹子;青年时期骑马吓退蒙古人,为了研究道教,新婚之夜去道观请教高人整夜未归;流放中的苦难经历等。才能在一个机缘合适的时间、地点出现有名的“龙场悟道”,对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了新解,“格”不是重点,“良知”才是重点,且要“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思想,是讲做事发乎于心,每个人都有良知,做事要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跟随良知的指引,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试问用“知(良知)行合一”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能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但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和认同感后,便会多一份信仰,至少可以尝试去做,努力去做!
这本书还不能说拜读完成,但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讲阅读一本好书,可以洗涤一个人的灵魂认知。虽然做不到以“圣人”的要求标准去衡量自己,但至少可以收获一二并运用到工作及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