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心得大全(18篇)
感恩是一种美德,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式来梳理思路,确定总结的主要观点和重点。以下是一些学习总结的例子,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知行合一心得篇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强调,又坚持以德为先,而非等量齐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毒品”。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知行合一心得篇二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知行合一”这个词后,社会好像一下就风靡起来。然后,提出这个概念的明朝王阳明不知不觉间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王阳明是谁?百度一查不要紧,在历史上王阳明实在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角色,曾国藩、蒋介石是他的铁杆粉丝,连毛主席他老人家都非常佩服,甚至日本明治维新运动都受了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从其哲学思想、政绩、军功、文学、书法等几个方面看称千古圣人一点不足奇。
于是我马上粗读了一点《传习录》,从中领略了心学的精髓竟然是心即理!凡事从心而定,天理自在人心!天理就是良知!良知与生俱来!知行合一致良知!我的妈呀,这些以前我怎么不知道!这么厉害的王阳明,怎么会在我50多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妄称是读书人,丢人啊。很想了解王阳明这个人,得知度阴山所著《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正是最适合了解王阳明的,为了省钱,在网上听了一遍。很感兴趣还不过瘾,于是就到书店又买来纸质书看,其中内容完全颠覆我的认知了。
这本书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并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作了重点介绍,从龙场悟道悟出心即理,到提出天理就是良知人人都有,到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阶段,层层深入把王阳明心学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听读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个感觉: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就是要唤醒人们心中被私欲蒙蔽的良知,用良知判断是非善恶、指导做人做事,从而让人生更有意义。
当今社会虽然有了巨大的科技进步,物质丰富金钱万能。但是人的灵魂却出了问题,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关系外其他正常的伦理道德严重缺失。物欲横流、假货横行、为了个人私欲损公肥私坑蒙拐骗,人们的良知被蒙蔽了。当我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内心波澜起伏,我的良知在哪里?我知道我的良知在心里,可是遇到社会中各种扭曲现象,我的心中同样会不平、不静、不忿、不服。我能感觉自己的良知,但却很少用良知指导做事的行动。知而未行只是未知,王阳明提出“事上练”,“知行合一”让我明白,光有良知是不够的,必须“知行合一”去做,即所谓“致良知”。当下,我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已经无心静下来唤醒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说“知行合一”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重要会议、场合谈到“知行合一”,就是要全党全国人民“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我终于明白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的知是什么意思了,也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知是是什么意思了,同时,我也知道了知行本是一体,“知而未行只是未知”。也许,只有真正知行合一致良知,才能达到王阳明留给世上的最后一句真言“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境界吧。
知行合一心得篇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作为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传播健康知识的重要机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医院的工作中,职工们应当将知行合一作为行为准则。本文将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我对医院知行合一的心得体会。
首先,医院作为传播健康知识的场所,医务人员应当以身作则,践行知行合一。在我所在的医院,医务人员主动参加各类健康讲座、学术交流会等,不断学习新的医疗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而且,他们在提供诊疗服务时准确、详细地为患者解释病情,讲解治疗方案,营造了一个相互尊重、信任、和谐的医疗环境。医务人员的知行合一不仅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形象,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其次,医院的管理者也应该以身作则,推动知行合一的实践。作为医院的管理层,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熟悉医疗行业的最新政策和规章,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在我所在的医院,管理者积极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他们也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使医院的运作更加规范化和高效化。这种知行合一的管理模式为我们医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己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养。我有一次陪同导师到社区服务活动,看到导师热情耐心地为每一位患者诊治病症。他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解答各种疑问,给予他们温暖的关怀。通过他的身体力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医务人员要以知行合一为目标,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
最后,医院知行合一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患者是医院工作的核心和服务对象,他们对医院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医院形象和声誉。因此,医务人员应当积极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意见和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在我所在的医院,医务人员通过设立患者投诉建议箱,定期召开医患座谈会等方式,积极改善医院服务,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质量。
综上所述,医院知行合一是医院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医务人员应当追求的目标。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知行合一既需要医务人员个体的努力,也需要医院管理层的支持和推动。通过共同的努力,我相信我们所在的医院会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健康守护者,为人们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行合一心得篇四
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年轻干部,带着兴奋带着责任,有幸参加了全县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培训伊始,就很荣幸的聆听了县委书记周永鑫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他的“五问”振聋发聩,他“定好位、知好底、练好基本功”的劝诫仍在耳边回响,特别是最后讲到如何建设幸福汉阴,以及对汉阴未来的布局使我深受震撼。为了使汉阴的明天更美好,作为年轻干部也作为一名汉阴人,结合周书记的讲话,我有一些浅显的思考和大家相互交流学习一下。
一、为学于勤,练好站桩功。
开篇,周书记用龙的几种形态为引,讲述了“潜龙勿用”的深刻内涵,那就是要想在事业上干出成绩,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首先要练好站桩功。我认为,对于我们年轻干部来说,现在就是在“潜龙”阶段,首先就是要练好站桩功。而练好站桩功的本质就是要不断学习,要为学于勤。为学于勤,就是要勤读书、勤思考、善谋略,争做学习型干部。我自己已经离开大学校园3年了,在走上工作岗位的三年中,单位的领导和年长的同事经常的告诫我“一名合格的干部必须要有提笔能写,登台能讲,遇事能干的素质”,而这种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习。不重视学习的人,“写”,写不好,写不通,因为知识储备不足,只会百度网上文章,东抄西抄;“讲”,讲不好,讲不透,因为理论功底浅,讲话枯燥乏味,只会说空话、套话、外行话;“做”,做不好,做不了,因为工作方法不到位,工作力不从心、事倍功半、疲于应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要时时处处勤于学习,只有先学一时才会先干一步,只有深学一点才会高人一筹。
二、找准定位,做实本职工作。
通篇,周书记以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引,以“五问”的形式对我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而这“五问”的本质就是要求作为年轻干部的我们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迷失了方向。对于我而言,我对自己的定位有三个,一是国家基层干部,二是共产党员,三是党的纪检干部,我认为,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实,才能找准自己前进的方向。2015年8月,为适应“三转”要求,我成为了我们镇上的纪检专干,从最开始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懵懂到去年被选为镇纪委副书记再到现在能独立较好的完成各项任务,两年多来,可谓是酸甜苦辣样样都有,我深深地感到纪检监察工作的担子很重、压力很大,而这份工作也时刻警醒着我自己,要担当好党的忠诚卫士,就必须把工作干好、干实。在一点点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更加坚守自己的信念,纪检干部要履好职尽好责,就必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敢于监督,怕得罪人做老好人的话,最终就是得罪群众。对于我而言,只有认真履行党风廉政监督责任,将工作落到实处,在以后回忆起来才敢说,我没有丢掉自己的定位,没有迷失前进的方向。
三、了解县情,成为与时俱进的新青年。
尾篇,周书记以第五问“去了干什么”为引,以要“找准自己的作为定位”的要求,为我们详细阐述了我县“一城五园三带三产业”布局和“三线两化一平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使我们对汉阴未来产生了无限的遐想。现在已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候了,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从别人身上学到的经验也应该结合实际运用到当下的工作中。作为新形势下的青年干部,为了加快推进幸福汉阴建设,应该做到把握大局,时刻了解县情,将理论知识与县情相结合,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积极参与汉阴建设,在“新汉阴”发展的大势中找准自己的角色、位置、目标、行为、作为定位,并随着时间不断完善调整,做到知行合一,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为我们都热爱的大汉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知行合一心得篇五
在当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业务员成为了企业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作为公司的代表,他们需要拥有良好的销售技巧和业务能力,与客户沟通并达成交易。然而,仅仅具备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更需要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使之成为自己的行动,促成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知行合一”,即将所学与所做相结合,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业务员。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主题。
第一段:知行合一的理论依据。
知行合一的概念源于古代儒家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与行为密不可分,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和价值。同样地,对于业务员来说,一味地追求知识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知识与实际销售工作相结合,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和应用的重要性。因此,知行合一成为业务员提升自身能力的关键。
第二段:运用知识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业务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产品知识,还需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销售过程中。客户在购买产品时,往往有各种需求和问题,只有通过运用所学知识,为客户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合作。例如,在销售电子产品时,业务员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及产品的功能特点,然后根据客户的需求,推荐合适的产品,并解释其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优势,这样才能有效地促成交易。
第三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业务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例如,在销售过程中,业务员遇到的问题可能各有不同,但通过反思和总结,他们能够发现问题的根源并找到解决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业务员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并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
知行合一的业务员能够很好地展现出自信和专业的形象。当他们面对各种客户问题和挑战时,能够准确地回答和解决,不仅给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也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与此同时,他们的专业形象也体现在工作态度和服务质量上。一名知行合一的业务员不仅在销售产品时专业有力,也在售后服务中始终保持耐心和全面性,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这种专业形象将为业务员赢得新的业务机会和客户的信赖。
作为知行合一的业务员,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这些成就将不断激励他们继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业务员的工作中,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变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而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应对这些挑战并保持业务的持续增长。因此,知行合一成为了业务员持续成长的动力,也是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总结: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业务员的工作中,也贯穿了整个人生的发展过程。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作为业务员,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销售工作中,并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和客户的信任。因此,业务员们应该不断追求知行合一的目标,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知行合一心得篇六
知行合一是一种行动哲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当我们学习和掌握成语时,只有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途。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知行合一让我意识到学习成语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在课堂上,老师会解释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内涵。比如,我曾经学过“珠联璧合”的成语,它意味着两个人或两件事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当我面对合作团队时,我尝试将这个成语应用于实践。通过沟通和协作,我成功地将团队成员的不同技能和才华融合在一起,最终取得了出色的成果。这个经历让我体会到,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切实提升自己的能力。
其次,知行合一让我明白了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出它们的作用。在考试前,我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了许多成语的定义和拼音,但当我在写作中尝试使用它们时,却发现自己并不自如。后来,我意识到,只有通过实践中不断运用,才能真正掌握成语。于是,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成语。通过不断实践,我逐渐熟练地运用了各种成语,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还增强了我的表达能力。
第三,知行合一鼓励我们跳出舒适区。在实践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只有勇于尝试,敢于挑战自己,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在学习成语时,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记忆性较强的成语,或者难以理解的成语。但我不断给自己设定挑战,勇敢地面对这些困难。通过经历和实践,我发现,原本觉得困难的成语,一旦尝试去理解和运用,其实并不难。同时,这样的挑战也让我不断克服自己的局限,实现了自我突破。
第四,知行合一让我体验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我们才能够越来越熟练地使用成语。在一开始学习成语时,我对于它们的定义和用法感到困惑,甚至是记错了一些。但随着实践的不断积累,我慢慢地发现,记忆和运用成语变得越来越容易。比如,当我熟练运用“桃李满天下”这个成语时,我发现它的意义与用法已经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大脑中,不再需要思考。这个过程让我认识到,只要坚持不懈地实践和使用成语,我们就能够掌握它们,让它们成为我们思维和表达的一部分。
最后,知行合一让我体会到了学习成语的乐趣。当我们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真正理解并使用成语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比如,当我在一篇文章中恰当地运用了成语,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赏时,我感受到了学习成语的乐趣和价值。同时,成语也给我的写作增添了色彩和韵味,让我的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这种乐趣激发了我对学习成语更深入的热情和动力。
综上所述,知行合一是一种行动哲学,深刻影响了我的学习和应用成语的过程。通过将成语运用于实践,我认识到只有在实际中运用成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们。同时,实践也是检验知识、跳出舒适区、培养技能和体验乐趣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运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知行合一的力量。
知行合一心得篇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强调,又坚持以德为先,而非等量齐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毒品”。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知行合一”我认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人的行为要与人的认识相符,有什么样的思想就做什么样的人。第二层意思是说人的认识要与客观实际一致,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学习方面的“知行合一”我要讲的是第一层意思。
在学习中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坚持知行合一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学习了一个理论、知识便迫不及待地要把它付诸实践,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坚持知行合一是连接理论和实际的桥梁。在学习中如果做不到知行合一就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最后,坚持知行合一是认识发展的前提。如果不能让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保持一致性,“人本性,智慧具足”,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人的这种本性,通过量化了企业的共同目标、训练团队,树立赢的信念。“学就是做,做就是学”,这正是中国文化“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理论的具体实践。“而且,必须让每个人反复体验‘赢’的经验”。
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智慧和技能只有在这种人格力量的驾驭下,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掘和体现。
通过此次的训练,不但考验了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提高了在各种环境下的心理承压能力,更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紧张而精彩的训练结束了,每一个队员都是成功者,这就是充满活力与自信的美生人,在汗水与欢笑中,大家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体验。平时耳熟能详的“团队精神”变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带来了心灵的冲击,引发内心思考。
朱熹的“格物致知”。“格”是探究的意思,“物”是万事万物,包括意识的和物质的。“致”是求得、获得的意思,“知”是知识。具体理解就是说,一个人的教育学习的出发点就是从追寻事务本体而得到知识。《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完了,但以“知行合一”的理念,潜心修行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以格物致知之精神,探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言行一致之韧性,践行求知的每一步去躬行。
知行合一心得篇八
知行合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理念,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本文将重点探讨知行合一的内涵,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知行合一是指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我们在学习中获取知识,但如果只停留在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的话,这些知识就只是一纸空文。只有将知识融会贯通,付诸行动,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行合一的力量。就像一句古语所说:“言必行,行必果”。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真谛。
其次,知行合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践能力。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我们才能够真正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实践、勇于尝试。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正如古人所云:“知行合一,强则自立”。只有注重实践,才能使我们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再次,知行合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而知行合一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和困难。通过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正如俗话所说:“知行合一,事半功倍”。只有充分应用所学的知识,我们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困难。
再者,知行合一不仅对个人有益,对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发展中,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世界上很多重大的发明和创新都源于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我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体会是,知行合一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中,我注重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我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工作中,我也不断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不局限于理论,而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通过知行合一,我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总之,知行合一是一种重要的思想理念,通过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知行合一帮助我们提高实践能力,应对挑战和困难,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体会是充分利用知行合一的理念,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取得更好的成就。最终,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知行合一心得篇九
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期望广大青年“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对新时代广大青年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关怀,进一步丰富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深刻内涵,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努力培养知行合一的青年实干家,必须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知行合一,做实干家”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学习工作的行动准则,也是总书记长期在领导岗位上工作的基本理念。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各种公开场合强调“知行合一”,不仅期待国际社会能够知行合一、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率先垂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知行合一、倾心同创民族复兴大业,更希望广大青年在“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下,坚守伟大梦想、立足实干苦干,将个人理想与学习工作统一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努力培养知行合一的青年实干家,必须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对科技创新引领世界发展新趋势,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要求,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协同合力,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育人,引导、鼓励、支持、培养在校大学生和在工作岗位上的青年,努力践行和弘扬中共一大代表、长征红军将士、中国航天团队、人民生命守护神蓝剑突击队等优秀青年的实干精神。
努力培养知行合一的青年实干家,必须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的要求,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强调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知识、技能的实践相统一,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既要“重理论”也要“重实践”。唯有如此,方能源源不断培养大批胸怀抱负、朝气蓬勃、勤勉尽责、甘于奉献,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生力军。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和教师肩负着帮助青年成长成才的责任与使命。进入新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一些跨领域、跨学科的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引领时代、产业、市场的新变革,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制度、内容、教学方式积极顺应新使命、新技术、新动向,高校和教师要坚持实践育人理念的先导作用,突出以“能力为重”的主旋律,激发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活力,将广大青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知行合一的实干家,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知行合一心得篇十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对生命的体认和领悟,是一种关怀和分享。知行合一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积极自律的方式,是一种和自己和谐相处的境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让感恩和知行合一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法,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将从感恩、知行合一和实践三个方面,探讨感恩知行合一的心得体会。
【一、感恩】。
感恩,是一种内心的体现和表达,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关怀和理解,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和领悟。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信仰和境界。感恩的核心是感恩生命,感恩拥有的一切。在感恩中,我们会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爱惜身边的人和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微笑、用关怀、用行动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我们可以在工作中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让更多的人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受益。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体贴关心家人和朋友,用心和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怀。
知行合一,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和境界,是用行动践行自己的信仰和理念。知行合一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理念付之于行,把学习用于实践,把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逐步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技能,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而知行合一的关键在于自律,只有在自律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坚定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做到言行一致,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三、实践】。
实践是知行合一的具体表现,是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能力和技巧去完成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任务。实践需要勇气和决心,需要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挑战自我。在实践中,我们要注重细节,把工作做到最好。我们要注重团队合作,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我们要注重反思和总结,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感恩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于:它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注他人、更加积极进取、更加团结协作。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注重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积极向上,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贡献和价值。
【五、结语】。
感恩知行合一是一种美德、一种态度和一种生命的境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注重知行合一,坚持自律,注重实践,不断成长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自我实现和社会贡献的双赢。让我们一起从小事做起,让感恩和知行合一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法,让我们一起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知行合一心得篇十一
“知行合一”我认为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说人的行为要与人的认识相符,有什么样的思想就做什么样的人。
第二层意思是说人的认识要与客观实际一致,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在学习方面的“知行合一”我要讲的是第一层意思。
在学习中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坚持知行合一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学习了一个理论、知识便迫不及待地要把它付诸实践,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坚持知行合一是连接理论和实际的桥梁。
在学习中如果做不到知行合一就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思想汇报最后,坚持知行合一是认识发展的前提。
如果不能让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保持一致性,第一就相当与否定了认识的作用;第二就不能判断认识的真理性。
这样认识就会止步不前。
常听人这样说“这些道理我都懂,可是……”,这便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不是人的本能,而是需要培养的。
在学习中要自觉地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同自己的行为相一致。
长此以往,必定能够练就知行合一的好品质。
20xx年4月,我参加了淮南市公务员初任培训;19天内学习了邓x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家公务员制度、依法行政、公共管理知识、电子政务、数字中国、公文写作与处理等20门课程。
在紧张、充实的培训中,我始终以高昂的热情、严谨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通过学习,我深知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历炼。
一、适应新环境,提高自我认识
由于机关工作的特殊性,以前在这一方面缺乏经验,面对变化的周围环境,所接触的工作对象、所面临的工作要求都是崭新的,面对工作的挑战,需要摒弃惯性思维,迅速地转变角色,重新定位自己。
初任培训很好地促进我实现这一转变。
公务员是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人员,不同与普通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的行为关系到政府的效率、法律的尊严和国家的兴衰。
从现在起就要时刻牢记我是一名国家公务员,树立自己的公务员意识。
通过学习,我们熟悉和了解了公务员在履行职责、执行公务和社会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增强了组织意识和纪律意识,培养了敬业精神。
通过学习保密工作常识更是让我们认识到了一名公务员的工作性质与众不同,树立了保密意识。
通过听老公务谈成长,更是让我们领悟到了一名公务员如何在工作中迅速成长。
二、坚定信念,进一步明确职责
通过培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政府在经济生活以及其他各项社会事务当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而政府职能的实现无疑依赖于每个公务员的细微工作。
公务员是政府各项任务贯彻实施的主体力量,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务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这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列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x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奉献的理想信念,树立公仆意识,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激发下努力工作。
三、学无止境,受益匪浅
本次培训尽可能地安排了大量的学习内容,以便于让我们尽快地掌握为履行职责所必须的基本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我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仔细研读、反复消化、收获良多。
通过政策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我们明确了旗帜方向,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把握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通过学习政府机构编制的基本知识,我们了解了国家机关的基本情况以及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状况;通过学习依法行政,我们了解了依法行政的.原则和程序,进一步树立了法制观念;通过学习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我们了解了信息化的前沿知识,以及如何应用电子政务;通过学习公文写作与处理,我们掌握了一定的公文写作方法和技巧。
通过培训,大家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甜`和素质,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感觉受益非浅、收获颇丰。
更重要的是把所学、所知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任,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乐于奉献
有幸成为人民的公务员,我深深地体会并感受到工作的特殊性,知识的重要性,为人民服务的紧迫性,忠于党和国家的坚定性,一切都要脚踏实地,注重点滴细节。
一是要牢固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把个人的道路选择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是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新知识、培养新观念、开拓新视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
三是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开拓创新。
我们要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好本职工作。
还要与时俱进,紧跟飞速前进的时代车轮,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崭新的精神风貌,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应对各种挑战。
通过培训我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为日后工作做了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知道今后工作中将遇到的问题和各种复杂情况绝不是一个初任培训所能解决的,我还要在实践中认真领悟、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练就过硬的本领,为淮南实现新的腾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得怎么样、“做”得是否合格,最终要体现在推动中心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做到两手抓、两促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帮助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是我们的使命担当、是我们的政治责任。
我们要深入学习国家主席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将脱贫攻坚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持续优化党员队伍作风,以优良的作风推动脱贫攻坚,通过脱贫攻坚检验“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成效,实现脱贫攻坚与“两学一做”互促共进。
要把基层党建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着力为贫困地区配强班子、建强组织、聚集人才,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优势。
今年,是各级领导班子换届之年,我们要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把学习教育与换届工作、班子建设、推动工作结合起来,高度重视换届风气监督工作,从严从实抓好思想政治建设,确保换出团结、换出干劲、换出合力。
我们要深刻吸取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和四川南充拉票贿赂选举案的教训,通过主题教育、专题讲座等方式,教育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性党纪观念,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严格按照“九个严禁”“六个坚决查处”等纪律要求,确保换届风清气正。
加强基层党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同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广大干群要自觉践行“两学一做”,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把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上,在项目建设一线、改革创新一线,要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与紧扣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为开创发展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央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学习国家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把学习教育作为今年党建工作的龙头任务、头等大事来抓实抓好,各级党员干部务必保持清醒头脑,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以严的精神和实的干劲,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学习教育。
开展学习教育要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结合,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相结合,与从严抓班子带队伍、推进区乡换届相结合,与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的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相结合,引导广大党员更加主动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扬鞭奋蹄、埋头苦干,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
知行合一心得篇十二
1.初遇王阳明。
第一次听说王阳明是在高中政治课上,讲他对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课本上将他批判为典型的唯心主义——你看不看花,花都客观存在。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从此也把王阳明和唯心主义打入了深渊。
2.再遇王阳明。
第二次遇见王阳明,是看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把王阳明列为明朝近300年历史上的第1人。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洪武帝为代表,明朝的英雄好汉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载,能在这个英雄榜上排第一,王阳明绝对不同凡响。书中的王阳明是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还有教育家。这几个头衔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名垂千古,没想到他短暂的一生就铸就了这么多辉煌。他的道德品格、政治操守、军事才能、哲学思想和教育情怀都让我觉得十分佩服。当年明月把明朝那些事儿最后的篇章留给徐霞客,我想也是和王阳明心学呼应。徐霞客就是心学最好的实践者,在一个200多年不断纷争的政治帝国面前,徐霞客和王阳明就像一股春风,耳目一新,敢于跳出程朱理学和科举桎梏,做到真正的自由自在。王阳明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发端。
所以,接下来就看了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从他的生平事迹中探寻他心学的真谛。对于我来说,读心学的感受就是从心所欲,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在的欲望、物质、言语所左右,真正的去修炼自己的心,知道什么是善恶,能够去恶从善,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后就是回到自己本真的状态,也就是直觉。通过知行合一,不断充实自己的身心感受。这让我想到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所说的,人有两个系统:
(1)系统1是直觉情感的直观感受系统;
(2)系统2是逻辑,理性的间接系统。
王阳明所做的就是让我们找回那系统1,并且通过系统2不断的修炼,让系统1不断锐化,变得更为理智,生命也会变得更加从容和睿智,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坚守。
正如王阳明所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能分辨好坏,但在漫长的学习与社会的磨砺中,模糊了善恶之间的距离,正如韩寒所言:“成人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迷失自我,失去力量,慢慢都被磨平了,变成了无趣的’社畜‘。
4.阳明与三毛。
王阳明的心学让我想起了三毛,她就是心学最好的诠释。三毛从小数学不行,性格又古怪,感觉自己融入不到成人世界中。但她喜欢画画,读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偏偏在人人避之不及的撒哈拉沙漠,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心归属的地方,也找到了自己爱情。这才有了那么短暂却美好的撒哈拉故事。心之所向,素履所往,这就是心的力量。
5.坚持初心。
王阳明的心学,有点唯心也有点禅修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世的修行,而是儒家入世的实践,不断通过实践来磨练自己的内心,来坚守自己的初心。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我曾通过冥想企图断绝一切外部的声音,但心学却要顺其自然,让这些外部声音内化成内心更强大的自己,更加坚定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自己的梦想,做自己的主人。
知行合一心得篇十三
知行这个词早在明武宗正德三年就提出来了,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的知就是自己脑子中的知识,行是实践。而知行合一就是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知行在当代社会几乎是无处不在,上到大企业的老板,下到普通电工都在运用着自己脑子中的知识去实践,去摸索。而只靠动动嘴,动动手就财运滚滚的人也只是凤毛麟角。就算是骗子也要去创新骗人的手段。
公元前22019年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它讲述的是赵国赵奢的儿子赵括带兵打仗却只按兵书办事不去变通从而兵败的故事。
这故事很直接的告诉了我们知行结合在一起是有多么的重要,只有嘴上的空谈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就像人们在当时改良蒸汽机一样,如果只是去谈论他的改良方法而不去解决它在实际生产当中的问题,也就没有后来的瓦特和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废寝忘食发明永动机,花了十年时间,最终没有成功。因为“永动机”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假设本身就违背了物理学上的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单独从发明永动机的目的而言,这是无意义的。
焦耳的作为一个科学家,知识的渊博远远高于常人但她在决定做这项研究是却犯了糊涂,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最后无功而返。
其实知行合一,其实是一种处事的态度,不要还没做就开始在自己头脑中虚构,而要一边做,一边总结,最终让自己一步步强大起来。
知行合一心得篇十四
放假前我参加了共青团云岩区区委组织的团干培训“知行合一,致良知”阳明文化行活动,培训当天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知行合一王阳明》的书籍,回家后我看了看,书中的内容让我印象很深刻,也有很多的感触。所以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书中讲述了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任何一个优秀人物的成长都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王阳明本是凡尘俗子,但是他的心学却能够万世流传,让人拜读后回味无穷。这是因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深刻剖析追根求源;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平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经验。
他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他在这样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
他在南赣剿匪的时候,悟出了“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人独坐想象,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情上面去磨炼,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也就是所谓的炼心”。他的了悟告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学会反思。每天想想自己是否在人际交往中做了不妥当的事情?每天是否做了欺人欺心的事情?如果没有,那就安心并保持这种好状态;如果有不妥当地方,那就马上改正过来。其实王阳明能够剿匪成功不单是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凸显出非凡的攻心术。这就是万事不难,要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做事,成功也就是必然的结局。
他在《传习录》中提出: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说他没有良知了。正如乌云遮住了太阳,你能说太阳消失了吗?这样辩证的观点通俗易懂很容易让众人接受。接着他从良知中引申出是非善恶,并强调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而每个人一出生就具有这两种素质,所以都是潜在的圣人。由此他又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只俯首于自己的心”。这里肯定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倡导“人人平等”也体现出人的“自尊”。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心学,领悟到了知行合一的一些内涵,顿时感觉到恶劣的自然环境或者复杂的外部世界都不足以成为人生前进的阻碍;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都是自己的上帝;我们只需要凭借自己的良知做人断事,尘世间原本也是如此简单明晰。
知行合一心得篇十五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圣人王阳明先生,其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由于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尤其是各种圣贤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树立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从而创建了东方哲学史上五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心学。
《知行合一》这本书的作者度阴山是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辉煌传奇的一生,从而向大家深刻的的剖析“知行合一”的无穷智慧,即是“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王阳明先生的内心也经历了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到“知行合一”的一个过程。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同样也悟到了“读圣人书,学圣贤智慧,直面人生困惑,悟内圣外王之道。”
说到“完人”,不得不提的是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个当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另外一个就是开创了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后来晚清实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而王阳明的“心学”,五百年来折服无数中外名人,包括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均对其称佩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学”呢?
《知行合一》则是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将“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其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曾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这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仅仅理解为先知而后行,这就彻底理解错了王阳明大圣贤的思想和意思。多年以来,究竟有多少人做到了“知行合一”?由于许多人理解错了古人的思想,都在“有选择地知,有选择地行”,因此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知”和“行”是“行”就是“知”,“知”就是“行”的关系,分开了就是空想不干和苦干不思的人,这是许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做到这两点,即是“致良知”。良知是何物,良知既是道,是人对善恶的批判,是恒定的世界观。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
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不都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王阳明“知行合一”可从以下三点来借鉴和理解:
首先,从工作实践来看,“知行合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工作方法。“知”在实践中的运用就是“行”,而最大化运用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将执行与具体情况有效结合。针对掌握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以适而合用、分而细化的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二是经验与执行力的有效结合。“知行合一”讲究的是“知”与“行”的紧密结合,在工作实践中,要对每天的工作进行及时有效地总结,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以此改进个人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执行力。
然后,从意识上来说,“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修养论与道德实践论,但从儒家“修己以安百姓”和“内圣外王”的思维逻辑与思想传统的角度来说,其道德修养必定要落实到政治实践和社会治理上,所以又是一种政治学说。
最后,从文化层面理解,提倡“知行合一”,有助于在新的形势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所谓“文化”,按古人的定义是“人文化成”,即以人文精神教育人民,养成良好社会风尚。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重点放在“行”上,奉行的是文德教化理念,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于发挥“人文化成”作用,推进全民道德教育能起到积极作用。
知善而行善,行善而知善,此乃知行合一!(此处的善指善巧方便)。知和行有着很大的分别,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知道它的意义,不要等自己出现遗憾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知道但是没有去做,徒留遗憾,岂不伤悲。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勇敢去追,勇敢去尝试,你将在行动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让我们大家携手共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心得篇十六
所谓"知行合一",是指对某事件进行了充分认知其过程和重要性,包括困难性等条件下,辅以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行动,从而达到目的,是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者无疆,绽放其美丽。
乐嘉带年仅四岁半的女儿参加沙漠徒步活动,应是考证过,对其过程有较为充分的认知,并做了充足的准备的。作为成人,他应认识到这不是花前树下,林荫道上,不是百鸟悦鸣,怡然悠然,不是不知不觉一天三十六里就过去了;而是沙漠中,阻力下,烈日当空,汗水涔涔,头晕目眩;是幼龄童,娇闺女儿。我宁愿相信乐嘉早就较长时间有意训练孩子体格,适应冷热忽变;再者,乐嘉的背后,必有一个设施齐全的医疗团队作保障。如此等等一系列保全措施下,这才有了"沙漠徒步"。"知"其难,"备"其需,"行"就成了水到渠成。
任何一件事或惊天或离奇,背后必有原因或不为人知的真相,所以不能只看表面不合情理就愤然慨然,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非议对方。乐嘉所为,可能就如他所说的"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她学会独立和坚持。如果女儿顺应此行,很难不说乐小花既拥有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又逐渐训练出强悍的精神力量,乐氏家族承传有人,也是对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表率和贡献。触龙说赵太后,就劝其不要溺爱孩子,应"为之计深远",给予一定的磨练和担当。古今有识之士皆不会一味顺从孩子或别人,定会筹算谋划,一旦取定,便直往不悔。
当知其条件不具备不成熟,那就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当今社会,物质条件较为丰裕,但精神贫乏,网络当道;身体疲乏,脂肪横行。如若我们在紧张的工作劳作闲余,借鉴"乐嘉育女"的方式,必要时丢掉网络,回归自然,锻炼身体,富裕精神,愉悦心灵,接纳自己,我想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空心人",形貌俱佳但眼神空洞;不会出现那么多的"低头族",形体单调,"方向一致",佝偻病态大脑昏昏。乐嘉育女,我们育己,知其弊,切其脉,护其根,洗净污,行其果,中通外直,亭亭立世。
当然,应知凡事不可"过",进退有度,方可行者无疆。乐嘉背后虽有强大的保障团队,但孩子太小,腿生红疹密密麻麻,脚起水泡难以入眠,小小孩子本不知愁滋味,却受此折腾,多多少少有些残忍。不妨等孩子大一点,再过两三年,身心会更成熟点。毕竟乐嘉作为名人,表率和榜样的影响不可忽略,如若经济稍富裕之族都去效仿,沙漠热闹,公路纷纭,大山喧哗,海里鼎沸,但有可能就会岀现医院挤挤,医生忙碌,药品突缺,而忙碌过后可能是长时间的质疑、冷清,肯定不是好事。
何况你我皆凡人,知弊切脉,行之有数,不好高,不骛远,忌盲从,忌全否,知行合一,进退有度,方行者无疆,笑迎此生。
知行合一心得篇十七
知行合一一词源于《中庸》中的“知行合一”之语,指的是知识与行为相融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告诉我们知道和做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知识落实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财富。知行合一的实践意义远远超出了理论,它代表着一种严肃的态度,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中去,让其产生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知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智慧积累,但知识本身并不能带来太多贡献,如果没有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知识就成为空中楼阁。相反,知与行的结合,能够为自我成长和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知行合一的实践方式在我们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促进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不仅对自我成长和进步有着深远的作用,而且对于社会和实践也具有非常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于企业的管理,还是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在实践中落实知识能够产生更加实际的成果,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此外,知行合一还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学习、工作和人生体验,不断进步成长,为社会不断作出贡献。
第四段:实现知行合一需要提高的意识和方法。
实现知行合一不仅需要我们拥有强大的意识,还需要我们掌握实践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我们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不断地追求,不断地自我反思。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实践训练,不断加强实践能力,给自己留下更多具体的实践经验。最后,我们需要注重实践中的交流和交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提升自己,实现知行合一的质变式提升。
总之,知行合一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工作和社会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价值观和行为上,实现知行合一需要我们始终遵循“知行合一”思想,从而促进我们在多个领域不断创造价值。作为一名身处当下的新青年,我们应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思维和方法,积极投身于学习和实践中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向知识社会迈进。
知行合一心得篇十八
初次读这本书,有诸多的不认同,为什么,首先对王阳明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就不能理解,在当时的时代,儒家思想,是要抛弃物质的东西,去享受精神层面的东西,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要享受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也要享受物质层面的,我认为我除了吃饱以外,也要注意营养均衡。除了穿暖以外,也要注意衣着得体,让大家见笑了,这就是我当时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想法,诸多评判。
再次阅读这本书,我抛开我之前的态度,慢慢进入,反而越读越有意思,在读的过程中,悟到一些道理。其实,每个人在读书领悟中,都会有自己的独到的想法,我们不能去评判谁对谁错,只能说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像王阳明他的成功也是吸收了道家、佛家、儒家的精华,成为他今天的心学。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打开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升华,而不是生搬硬套。就像王阳明格竹子格了六天六夜都没有格出竹子的道理,还把自己给格病了。而我们组的马威前几天在群里发:“竹子用了四年,仅仅长了3cm,但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的生长,仅仅用了六周就长到15米。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看,王阳明格不出的道理,被我们马威同学格出来了吗。我们现在不就对过去的文化进行升华了么。
有些同学说,为什么读这本书呀?我又不想当圣人,王阳明说的人人都是圣人,肯定认为是扯的事,怎么可能呢?其实我觉得王阳明说得对,人人都是圣人,只是分大圣小圣而已,为什么?如果我们对这本书融汇贯通后,把致良知做为以后做人处事的准则,去影响孩子,影响家人,影响周围的朋友,未必不可称之为圣,也可以向陈教授、胡清老师一样,向更多的人去传经授课,去影响更多的人。目前我们学习的九点领导力,也是让我们从心出发,遵循心中的善念,按照这种指引去工作,去生活。
我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按照我们心中的善的指引,来做事情,处理事情,用向上向善的力量来影响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
我的三点感悟:
每个人做事情,对错与否,首先是否从心中的良知出发,前段时间我的好朋友说,如何练习好自己的情商,如何会说话,才是为人处理的道理,准备去买两本《蔡永康的说话之道》好好学习如何说话。当时我就告诉她,好好说话,如何说话是术,重要的是你的心,是否遵循良知的指引,良知是道,有术无道,你说的话只能让他人觉得你是虚情假意,甜言密语,并不走心。我们只有心到了,才能让别人觉察你的真诚。
舜和他老爹瞽叟的故事。正是舜常常内求,自以为是最不孝的,因此他能孝,舜每天想着自己不能尽孝之处,因此他就更加孝顺,等到瞽叟高兴时,他只不过是恢复了心中原本就有的慈爱的本体。所以当我们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夫妻关系有问题的时候,上下级关系有问题的时候,朋友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向内求,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所有问题都迎刄而解了,并不是说有问题是我们自己错了,只是更换一种思维模式,更换一种做事的方法,可能就能获得更好的结果和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马歇尔卢林堡的《非暴力沟通》,不就是让自己换一种沟通方式,有同理心,这样沟通就没有障碍了。
学以致用,必在于行,而不行不可以为致知也。也就是必须在事上练。我们知道了良知,也就是知道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但是不去用,那也不对,只有在事上练习多了,我们才能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