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神读后感(模板13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和反思的产物,它既体现了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可以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读书是一种享受,写读后感也应该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思考。下面是一些读者们写的对心灵触动最深的读后感,供大家欣赏。
回归神读后感篇一
借标许老师的另一本小书《情感政治》。
在这本书当中,许尝试形绘了港地的情感地图,以近年来发生的“运动”为切口,指出了“忧郁、恐惧、羞耻、苦闷、焦虑”已然成为了普遍性的生命体验,“抑郁症”也逐渐成为当下最“流行”的心理疾病。主流心理学往往将其归咎为个体性问题,是个体缺乏“正向思维”、“抗压能力较弱”。
当“个体问题”出现了普遍倾向,就必须追问社会缘由。在当代社会:一面是不断被呼吁的“正能量”、“小确幸”、“正向思维”;另一面则是希望分配不均、只有向上流动才被鼓励、欲望不断延宕永远无法满足的当下现实。当希望匮乏的社会与正向思维碰撞,最后只剩下了一种生活方式:即中产的价值选择和“理想的”生活想象,它只能追求完美整洁,井然有序的生活。
如何在希望匮乏的年代,建立希望?我们如何想象之中不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生活?有没有一种除了向上流动、不断攀升,还可以原地踏步、向左向右流动的未来?许在此引用的是萨帕塔运动中蒙面骑士“副司令马科斯”的例子,他说“我们要把希望当做专业。”他用诗歌与童话,用最诗意的语言编织着曼妙的未来,阐述这一种自由、平等、每个人都有尊严地生活于其中的未来。
只能不断重复批判不平等结构和现时的黑暗。然而问题在于,这对于真的处在这种黑暗现实的无产阶级或者底层人民而言,有多少吸引力呢?一个身体不好的病人,需要的恐怕并不是被告知西方医疗体制的阶级性和权力结构,或者被教导西方医学知识的局限,而是一种能够尽快治疗疾病的方法,或者至少是一种复原的希望。
事实上并非是传统左翼如此,诸多政治团体本身也都陷入了类似的困境。在不断被表述的匮乏理想背后,是一张张困惑、疲惫的脸。许说我们之所以感到困惑、疲惫,也许恰恰是因为我们感知到了当下生活的不合理性、它看似流光溢彩的表面背后种种让人感到痛苦的实质性机制。这些痛苦,这些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的痛苦,也许能够成为大家重新思考的起点,也许暗含着解放的潜能。
回归神读后感篇二
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许许多多的书籍,其中《野獒回归》这本书令我感触颇深。不一样的生长环境,不一样的成长空间,不一样的生命价值观,使二犬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黑头是一只恪尽职守的.“牧羊犬”,在它的眼里,保护牧场是它的责任和使命,哪怕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灰崽是一只唯我独尊的“野獒”,在它的眼里,弱肉强食是基本的生存法则,只有强者才配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像牛、羊、鸡这些弱势群体被欺凌伤害是无可厚非理所当然的。
读者总会不由自主的给它们贴上善恶的标签,其实没有这个必要。仔细想来,这只是作者给我们叙述的现实社会中的一个规律,书中的黑头和灰崽以及其他人物,也只是我们生活中许多人的一个缩影而已。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我们小时候朗朗上口的一首古风,此时却给人一种凄然无奈之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就是“正是同根生,相煎才会急”不是吗?正如一个商人不会嫉妒一个科学家的成功,因为他们不在同一个阵营中,彼此不在乎对方;可是一个商人却往往会嫉妒另一个商人比自己富有,只因为他们“本是同根生。”
在魏国武王元年时期,吴起因与魏侯驳辩而没有成为他梦寐以求的相国。他问相国田文:“我哪儿不如您?”田文说:“我哪都不如您,但您的功劳太大了,王上如果封您当相国,那会让他有芒刺在背之感的,功高盖主这个道理您应该知道啊!”田文对吴起是如此坦然,如此厚道。可是下一位相国——公孙座的表现可就截然不同了。他想尽办法、绞尽脑汁、拼尽全力、说破了嘴皮子,终于如愿把吴起赶出了魏国。读后感·只因为吴起比他更有才干,比他更优秀,这让他寝食难安,嫉妒发狂。田文没什么文化,他不会嫉妒吴起。公孙座还是有点文化的,半缸水嫉妒一缸水,好像是天经地义的。正因如此他才会那么恨吴起,就如文中的林达一样。
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为好胜心、嫉妒心而忘却了亲情、冷却了友情,他们仅仅为了一点利益就会争个你死我活,他们站在别人的痛苦上攫取利益。就如文中的灰崽一般,冷血无情。
我希望灰崽可以回头,好好地当一只牧羊犬;我希望林达和牧工可以抛开成见,宽容地接纳灰崽;我希望黑头和灰崽可以在一起永不分离;我更希望千千万万个“灰崽”可以重新找回亲情和友情,重新拥有亲情和友情,重新感受到亲情和友情的温暖、幸福。
浪子回头金不换,知错就改难能为!
回归神读后感篇三
比忏悔录更加真诚,深刻的剖析了社会阶级之间的深深的割裂。
经济压力让她不得不在工厂找了一份需要每天辛苦劳作8小时的工作(中学毕业会考之后的那个暑假,我在那里待过一个月,于是我目睹了这份“工作”真实的样子),以此来保证我可以继续在高中课堂上学习蒙田和巴尔扎克,并且可以进入大学,整天整天地在房间里研读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她午夜才能入睡,凌晨4点便要起床工作,而我会研读马克思和托洛茨基(trotski)、波伏娃和热内直到天亮。我只能援引安妮·厄尔诺在提到她开杂货店的母亲时所使用的简单描述,来揭示这赤裸裸的现实:“我深知她对我的爱,以及我们之间的不平等:她从早到晚给我烹制土豆和牛奶,好让我可以坐在阶梯教室里听老师讲柏拉图。”
在母亲工作的15年中,她每天都要站在组装流水线前,不停地把盖子盖在广口瓶上,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10分钟的时间可以请假离开去卫生间,如今,当我看到她因为多年的高强度劳作而身体痛得动弹不得,便理解了社会不公最为具体的含义。甚至可以说“不公平”这个词本身也相当委婉,它掩盖了真正的现实:赤裸裸的、暴力的剥削。一个年迈工人的身体,可以体现阶级社会全部的真相。这个工厂里的工作节奏快得让人难以置信,不过其他工厂也是一样:管理者会在某天花几分钟记录一个女工的工作速度,然后就把它规定为工人们的最低工作速率。这规定已经足够夸张,甚至不人道了,但更有甚者:工人的报酬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奖金,这奖金来源于个人的日平均工作量。母亲对我讲,她和她的工友们甚至企图达到标准速率的两倍。
强烈无奈心酸对比的反差,其实这个母亲,是广大中国底层父母的形象的一个缩影。真正理解了活在中国有多么幸运,哪怕身处低层,因为中国从古至今对于教育的重视覆盖到所有阶级,才让广大底层的后代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哪怕这种机会是上一代用让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所换来,至少在他们心中有一丝希望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动力,看着自己的后代达到自己所达不到的高度。
因为童年的弱势受欺负孤独的经历,和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的对爱的渴望,但是却因为一直一个人很少有朋友,初中被人厌恶的自卑情绪,又与人产生一种疏离感,与人群相处在外表现的很外向希望成为人群中的交点来获得存在感。我也产生一种对于软弱无能人群和无法表达自己爱的人的痛恨,其实根源还是对自己软弱的痛恨,哪怕不断学习,健身来武装自己,也只是把自己包裹起来,用让自己比别人强的感觉来满足自己需要的优越来获得安全感。但是却会有一丝裂缝,无法掩饰自己内心对于被爱的渴望。在某些时期会突然陷入无意义,悲观情绪中无法自拔。只有慢慢开始直面自己最深层次的懦弱,并且与曾经痛恨的自己开始和解,才慢慢开始包容去看待这个世界,慢慢不用通过奢侈品和各种外物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不再害怕自己做一些事别人的眼光,不再否定自己,真正的开始认可自己的价值。
回归神读后感篇四
非常喜欢一位友邻对于本书的评价——“这是一部社会学视角的去文学性回忆文稿”。
书中是身为社会学家的作者在其父亲去世后对其过往经历的深刻反思。这样一种反思是是坦诚而又深切的,同时又是社会学式的。这种坦诚体现本书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作者真诚而又毫不做作的语言中,同时也体现在作者对自己心路历程庖丁解牛式的剖析与解构中,正是这样一种坦诚吸引着我不断阅读下去。
尽管我对社会学的领域不甚了了,但是依赖于先前阅读历程中积累的对于政治学与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常识,使得阅读本书对我而言并未造成太大困难,反而引起了我对于社会学的浓厚兴趣。显然我读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仅仅是小点心而已,萨特,拉康,福柯,布迪厄的著作才是真正下一步需要去用心了解并阅读的饕餮大餐。
整部书由作者迪迪埃得知自己的父亲去世后始料未及的错愕开始说起,一路回顾了作者作为知识分子与自己工人阶级的家庭的隔阂与作为同性恋被家人所拒斥的一种与家庭双重分裂的过程。在离开家庭之后,作者再也没有与家人有任何联系,直至三十年后,当作者的父亲去世,他才终于回归故里并对这段历程进行了一次痛苦而又深刻的反思。正如作者所言,他渴望理解父亲,并通过父亲的逝世来理解自己。
整部作品对我而言最为触动的部分大概有两点,其一便是作者对自己与家庭的分裂与隔阂的反思,其二便是作者对工人阶级的剖析,让我对当今的很多政治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从古至今,家庭一直都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它既可以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也可以是一片满是刺的荆棘。
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只有一种,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作者而言,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显然是后者,他花了大半辈子来逃离他的家庭。作者与家人的隔阂是双重的,这种隔阂首先就是作者作为同性恋的身份。这种身份与他父母所属的工人阶级所尊重的男子汉气质大相径庭,让他的家人无法理解。正如书中所言:“我的其中一个弟弟闹离婚时,他的妻子在对他的一长串抱怨中提到:你的哥哥迪迪埃,不就是个抛弃自己家庭的同性恋吗?”然而,作为一个社会学家,性取向很少对作者造成困扰,相反,在过去的日子里,他一直积极为同性恋发声,为同性恋在社会中争取地位。
可以说,同性恋一直都是作者的社会形象与标志之一。作者也一直以为,性取向才是自己与家庭分裂的原因。然而,直到父亲逝世,作者回归故里,与母亲彻夜长谈,并真正尝试理解父亲时,他才意识到,自己逃离家庭的另一个原因,另一个更少为人所关注的原因——他想要逃离父母家人所属的底层平民阶级。他开始意识到,他所厌恶的家人身上的很多特质,并非是他们本意如此,而是社会,是阶级强加与他们的,而与他们个人的特质无关。
与此同时,出身这样一种底层家庭,后来又进入资产阶级的作者,时时刻刻都在感觉到一种撕裂感,按照作者的话说:“我的信仰与我进入的资产阶级世界格格不入,我所秉持的社会批判理念与我本身的价值观相互违背。”在政治上,他站在工人一方,然而,他却厌恶自己的工人出身。作者对自己的描述不由让我想起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所塑造的奥利维的形象。
与作者类似,奥利维同样是一位知识分子,他热烈地支持工人运动,为工人发声。然而,当他真正与工人共处时,他心里却充满了对工人的厌恶之情。阶级之间的鸿沟就在这里体现。作者的语言更加苦涩辛酸:“我通过衡量我们之间的差距来衡量我的成就。”这样一种对于阶级的逃离,是作者此前从未意识到的。直到父亲去世,作者才意识到他的逃离的双重性,他对家庭的逃离不仅仅是性规则上的,同样也是社会规则上的。作者的这种视角,也让我获得了看待家庭关系的视角。
进一步,作者开始对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本身进行探讨,而这也是这部作品让我感兴趣的另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范例,详尽分析了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剖析了工人阶级的困境,并尝试解答为何工人阶级会什么会抛弃左派政党而转向极右翼政党(本书探讨的是法国的政治环境)。正如作者所言,工人阶级的困境在于,为他们发声的人往往并不是工人阶级。
自从马克思以来,左派政党一直是工人阶级天然的代表。然而,当左派政党终于上台之后,工人平民们却发现,左派政党并未兑现他们对于工人阶级的承诺,换句话说,他们的承诺仅仅是骗取选票的工具而已。不仅如此,随着新保守主义的兴起,左派政党逐渐从政治话语中移除了有关阶级对抗的内容。
极右翼政党的诉求并非建立在共同思考得出的结论或者实践指导下产生的意见之上,它更多涉及一种充满敌意的世界观而非政治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政党利用了他们的投票,而选民则利用了他们选择的表达方式来让社会听到他们的声音。”
作者进一步总结道:“投票给左派政党是平民阶级对自己积极的肯定,而投票给极右翼政党则是他们对自己消极的肯定。”投票给极右翼政党是平民阶级对于左派政党的控诉。作者在这一部分庖丁解牛般的分析简直让我豁然开朗。
这本著作虽然不长,但是对我而言却是一场洗礼,一方面,它向我打开了社会学的大门,让我开始理解社会学在思考什么。另一方面,它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审视家庭与社会的全新视角。正如作者所言:“即使我们成年之后所处的生活环境相较童年时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即使我们努力排斥过去,童年的生活轨迹以及社会化的方式依然会持续地发挥作用,因此,回到过去的生活环境,总是一种指向内心的回归,一种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包括我们主动保留的那部分自我以及我们否定的那部分自我。”
回归神读后感篇五
从一本书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有赶工之嫌,书中多番出现的括号内的补述像极了我写日记,把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一股脑都放进去——阅读体验极差。
但是从内容来说,作者从阶级的角度,回忆和分析了自己的经历,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作者同性恋的身份或许让他在和家乡相处时,产生了远超他人的较为激进的碰撞。撇开同性恋与“暴力行径”(激进的政治观点和相伴随的与主流不符的行径),作者与故里的关系,和我与家乡的关系有诸多相似之处,或许与大部分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人都极为相似吧?结合书中所述,“我”与故里之间的关系,大概可以总结为这几个阶段:不适应,矛盾,逃离,回避和反省。
这种不适应,体现在我与家人的日常交流之中,我们只能聊一些柴米油盐,以及我永远记不住的村里的某某人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后果,还有向我细说这栋房子在村中表现如何如何。
不,其实我们很少聊,我想和他们聊过去,但是过去太过艰苦以至于他们不愿意回忆;而现在和未来,除了婚姻,他们也不知道能和我聊什么。
我心系天下——特朗普又搞事了,泰国不安稳了,最新款手机又发布了,《回归故里》写得太好了,阶级固化更加严重了…这些事都未发生在他们的世界里,而我亦不知道如何走进他们的世界,更不知道如何把我的世界拉到他们眼中。
他们关心我。你每天坐在电脑前都干啥啊?周六日不上班真的不扣钱吗?假期找个兼职干干嘛——送外卖或者去餐厅。我尝试解释,但他们似乎和我对村子里发生的事情的记忆一样,很快就忘记。我不会随地吐痰,也不愿意把擦过手的纸随手扔到地上,厌恶喝酒,更是讨厌抽烟——而这些,都是家乡正常的自然而然的行为。
我和父母之间没有什么矛盾,作者和父母之间有矛盾,而大部分人和父母之间都存在着难以描述的隔阂,这种隔阂来自于双方接触的世界太过不同,来自于双方内生世界的过于迥异,它表现为交流变少、变浅,以至于双方难以长时间共存于同一个屋檐下,它或许会造成矛盾,或许会产生争执,最终多会产生分离。而在作者那里,则是逃离。
在找到栖身之所后,似乎是很自然的,想要努力抹去过去留在我们身上的印记——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买几身时尚的衣服,出入灯火通明的商场,走进昏暗的剧院和电影院。绝口不提父母在何方做何事,也尽量避免回到那个脏乱差的地方。减少和父母之间沟通地频次,缩短逗留在家的年总时长——恍若隔世的感觉从走进故土到踏上城市的土地,一直伴随着我。
可是,我们确实是在那里长大的,怎么可能摆脱过去的影子呢?对金钱的关注,对“底层人民”不经意的关注,仍喜欢大口吃饭,仍想要咂摸嘴…可是我再也回不去了,对中产生活的向往,对能彰显身份的文学作品、新闻轶事、消费产品的追逐,对新电视、电影、综艺和话剧、演唱会的关注和追踪,这些耗费大量精力却远远得不到“同行人”那般愉悦的行为,正在且将永远伴随着我们。
或许,只是或许,这不过是时代的变化(更希望是进步)在我身上的投射,我与我这一代人一同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这份变化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停止,它将在我的下一代固着——他们将不再经历与我相似的挣扎。
不论如何,父母们还在他们的时代里,或好或坏。因为接受教育极其有限,他们顺其自然地被困在抖音快手中,而无法通过手机看到更深的世界。他们不知道鲁迅,不认识任素汐,没听说过faceid,更不懂什么自由和民主。
他们会一直希望我能结婚生子,并将这当作自己人生最后的最重要的责任,他们不懂“享受生活的美”,永远不舍得买新衣服,更不愿扔掉还剩一半的饭菜。这里面有一些责任在我,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我,应该肩负起向至亲普及这些知识的责任。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有许多我所熟知的东西,他们将永远不知道,永远不了解,他们听不懂《梦幻丽莎发廊》,也不知道《1984》讲的是什么。
他们就这样生活着,而我则将那样生活着。
回归神读后感篇六
这次我再一次向同学借阅书籍,不过这次给我的还是《淘气包马小跳》,可是不是《漂亮女孩夏林果》,而是《天真妈妈》。
这个书的主要内容是:他的妈妈是一个橱窗设计师,有一头像海藻一样弯曲的长发,在厨房做饭时爱穿这一条镶着荷叶边的碎花儿围裙。她像一个小女孩一样爱哭,马小跳给她做了一个12层的三明治,马小跳还给她洗脚,马小跳给她过过母亲节・・・・・・她都会感动得流泪;她还有像小女孩一样的好奇心,常常将自己想象成神探去破案;她还爱吃有臭味的食物,比如说榴莲,比如臭豆腐;她睡觉偶尔还会磨牙・・・・・・这是个既天真又可爱的妈妈,也就是马小跳的宝贝儿妈妈。
我喜欢这个天真妈妈。你呢?
回归神读后感篇七
《神鞭》是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名叫傻二的人的故事。
傻二身怀绝技,辫子功相当厉害,但他平时就跟普通人一样,别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功夫。一次,混星子玻璃花无端地找他的麻烦。玻璃花请了许多武功高强的人来打傻二。虽然敌众我寡,傻二从容应对,丝毫没有惧怕之色,打败了所有来打他的人。后来,到了剪辫子的时候,傻二把自己的辫子剪了,成了一个神枪手。
傻二有句话说得好: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这便是无论怎么变,也难不倒我们;不论什么新的东西,都能玩到家,决不输给别人。
在学习二胡时,考级曲十分难,旋律、音符,几乎没有重复的,都要你去记,去感受。我常灰心丧气,认为自已不可能背出。但傻二的那句话也时时在我耳边回响:不论什么新的东西,都能玩到家,决不输给别人。最终,我选择了坚持,顺利地完成了考级曲。
我相信,成功一定属于自己。
回归神读后感篇八
终于,在跳票了三年之后,《神探夏洛克》第四季在全世界粉丝们能够烧穿太阳系的炙热目光中登场,山呼海啸的热度和讨论量,足以证明本剧纵横全球的气场!回顾一下“夏洛克”的发展史,从七年前“华生”一瘸一拐的出现在伦敦街头开始,这部神奇的剧集让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从默默无闻变成了全球一线,让踏入影视圈近30年的马丁-弗瑞曼飞黄腾达,接连收获重磅offer(包括美剧《冰血暴》和商业巨片《霍比特人》),史蒂文-莫法特更是“神夏”“博士”双管齐下,收获“大魔王”称号!当然他家的玻璃也碎了多次,邮箱堆满刀片。更重要的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从美国精英手中抢走艾美,完成了英剧反攻美国大陆的壮举。
除此之外,还有有史以来第一部在东亚地区上院线的电视电影(《可恶的新娘》),推动《福尔摩斯》原著的销售热潮,相传创下新高的演员片酬等等,而在两位主演相继加盟漫威宇宙,马丁-弗瑞曼和女友(剧中华生妻子玛丽扮演者)分手的周边新闻铺垫下,第四季的到来不同以往!相比于第三季回归时对“夏洛克如何复活”这个“点”的关注,第四季则是整个“面”期许。接下来就让我们一一解析第四季首集的信息点。
疯狂考据控。
“魔法特”和“麦哥”一直是致敬达人,不论“神探夏洛克”还是“神秘博士”都是批量的扔出原著/老剧梗,并以海量的信息彩蛋夹杂在剧情之中。当然,粉丝们也心甘情愿的跑去挖掘,如今再让我们当一次考据控。
“金丝雀训练师”来自于《黑彼得》一文,但并不是《黑彼得》这个案子,而是此文中带过的一句话“在1895年这难忘的一年中,一系列奇怪的、矛盾重重的案件吸引了他的注意,还有臭名昭著的金丝雀驯养者威尔逊被捕――为伦敦东区除了一害”。
“水母”来自《狮鬃毛》一文,此案致人死亡的是氰水母,因长得像狮鬃毛而被人误解。
“新燃料掩盖另一种气味”,来自《退休的颜料商》一文。
“华生,你一如既往地只看不观察”出自《波西米亚丑闻》。
“我从不猜测”“阿格拉”“托比狗”都来自于《四个签名》。
“诺伯里”出自《黄面人》一文,这个案子里的委托人住在诺伯里,福尔摩斯的推理完全错误,因此他以“诺伯里”警示自己。
最明显的一个:《六个撒切尔夫人像》改编自《六尊拿破仑半身像》,除了结尾其他部分完全照搬。
前三季中一集最多涉及原著三个案子,而这次虽以《六尊拿破仑半身像》为主线,但却一挥手致敬了十来个故事。不过请不要担心,以“大魔王”的尿性出现过的故事未必就会打入冷宫,重复利用实乃常态。
推理削弱、人设变更、黑暗风。
和《可恶的新娘》一样,s04e01从形制上来说是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电视电影。但在长达7年的制作后,“魔法特”和“麦哥”进行了显而易见的革新,首先就是人物情感描绘的增多,以及围绕华生家庭展开的故事占比变大,导致推理部分有被削弱的感觉。通观全片,除了前半部分零零星星的“几句话”推理,后半部也只有揭晓谜底时有些许逻辑分析。
第三,不再是前三季那样的欢乐无限福尔摩斯随时随地力挽狂澜。从一上来的整体色调到某个角色的离去,都印证了编剧在播出前声称的“黑暗风”!也许在第一季卖过萌,第二季卖过腐,第三季卖过肉之后,第四季开始卖心而虐了。
对于这些变化,观众褒贬不一,但实际上只要你知道《神探夏洛克》发家致富的法门,便不难理解“魔法特”和“麦哥”的“变化”。
作为“福尔摩斯”这一巨型ip的衍生作,《神探夏洛克》在一炮而红,由于是侦探小说改编,那自然要带上“推理”的标签。但实际上,“夏洛克”能够成为火遍全球的第一英剧,并不是因为推理,而是“酷炫”。
于是夏洛克很酷炫,艾琳-阿德勒很酷炫,莫里亚蒂很酷炫,mary很酷炫,即便是“老好人”华生也在吸毒者汇聚的流浪屋中展现了三招干翻毒贩的神技。所以对观众来说,《神探夏洛克》吸引人的向来不是推理,而是“酷炫”的技法、特效以及突破天际的脑洞,还有“故事新编”带来的新鲜感。
所以,第四季并不是推理被削弱,而是两位编剧没有推陈出新搞出新“玩法”,在看腻了小白字、思维宫殿和夏洛克的超快语速后,无不失落的问道:“我当年的感觉,去哪儿了?”
其次,正如前文所述,“酷炫”的手法塑造出了张扬的人物个性,而这也是《神探夏洛克》的一大招牌。编剧因此将大量心思放在了这里,人物关系成了“神夏”的第二主线。对此,“魔法特”定下的基调是“夏洛克的性格在身边人的影响下逐渐变化”,从第一季的彻底高功能反社会,到第二季的艾琳情愫和莫里亚蒂对弈,再到第三季体会华生的痛苦,第四季时两位编剧认为时机成熟,放出了“诺伯里”的个人反思。
但是,“魔法特”必然明白,要想好看那就得将人物形象重新打磨,并让包括主角在内的一干角色释放出整合后的全新光彩!于是以某一个角色退场为代价的“黑暗风”到来,一方面靠拢原著,一方面推动第二主线的发展。
当然,这味药下的是否到位,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回归神读后感篇九
《神鞭》这本书本来我并没有觉得它会多好看,所以没把它提到日程里。可那天闲来没事想找本书看,碰巧看见了它,被它那精美的封面所吸引,就打开来看了一下。
我看这本书才一周多一点,所以并没有看多少,俗世奇人还没有看完,只看了一半,可仅这一半就让我受益匪浅。冯骥才把那些人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形象,每当读到一奇人的外貌时,他总是活脱脱的浮现在眼前,甚至连他的五官都可以清楚的看到,举手投足间显着自己的本事。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不同。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这是《俗世奇人》短篇中的第一句话,可见正是由于“天津卫”这复杂迥异的环境才造就了这一个个的“俗世奇人”。
在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被刻画出来的手法技艺是出神入化,例如“苏七块”,文中是这样写的“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这句话描写的他比ct拍片都神乎其神。当然,这是属于正面描写,其中还有侧面描写。例如“蓝眼”和“黄三爷”。文中正面描写“蓝眼”技艺高超,眼贼得很,一辈子没看错过,可又写“黄三爷”造假画他愣没看出来还花了许多钱买了回来,这就是从侧面描写“黄三爷”造假画的技艺高超。除了这些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俗世奇人,比如说“艺高人胆大的”的“泥人张”;“能把死人说活了”的“好嘴杨巴”;“卖东西卖出道来”的“蔡二少爷”等等。
虽然读得不多,单就这一点就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这是学生尹纪越的一篇读后感,孩子有了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我向学生推荐《神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学生口口声声说学习紧张没空读书,关键还是没有他们特愿意看的内容。冯骥才的《神鞭》所选都是精彩的中短篇小说,他对人物的描写有独到之处。不管学生成绩好孬,一般都能读入迷,从运动会期间那些学习困难生津津有味地阅读就可以看出。
语文老师希求什么呢?大概莫过于学生在自己引导下爱上读书了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回归神读后感篇十
最近在读《让管理回归简单》一书,感触颇多。
宋新宇博士说: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排序,所谓的领导力,就是给别人排序的能力。我经常听很多企业领导人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从表面上看这是工作量的问题,而从实质上看,这是管理能力的问题!
他还说:“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员工的潜力,达成企业的目标。而企业目标是什么?是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价值。拉动企业这根绳子,唯一正确的做法是从客户那一端发力。但我发现,差不多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只把客户挂在墙上而未放在心里。”张瑞敏认为:在企业里最难的工作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化,如流程再造就是简化流程。做好管理最根本的做法无外乎监管、管教和梳理。
真正的人才不是能够评判是非、指出对错的人,因为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真正的人才是能够让事情变得更好的人。管理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决定、做决策。管理者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给自己确定原则的过程。管理做决策时知道不同的意见很重要。如果别人都附和管理者一人的意见,那么其他团队成员还有什么存在意义呢?因此,能够使决策正确的前提就是将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每个管理上的决定都会有缺点,关键是要找到效果最大,问题最小的解决方案。与企业管理相比,如果是自己家的事情,天底下没有难算的账。我们算不清,是因为我们不认为这个账是自己的账。
德国伟大的农学家利比希发现了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短缺元素定律:任何一个植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元素。在某一个时期植物只是缺少某一种元素。只要增加这个短缺元素,植物会有一轮新的生长。人们不必去做任何其他的事情,植物就能依靠自己的自我组织能力成长。不缺少的元素即使增加再多也是没有用处的。同理,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自己企业在某一个时期内的短缺元素,并集中所有的力量补充它。
管理者要切记不要让自己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如果一个管理者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不明白为公司培养人的责任,就很可能成为公司的瓶颈,极强的个人能力就会成为公司的一个负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学会“授权”,学会把大部分自己紧抓不放的事情下放给部门内其他人去做。
回归神读后感篇十一
《鼓神》作者通过对于张伯这个既普通又伟大的民间艺人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于生命的认识,从而衍生出更好的理想。
《鼓神》内容当中对于张伯人物的刻画与表现,最终揭示了一个道理,也是对于生命的认识,“生命原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生命是伟大的,生活是美好的,这决定了我们的态度:我们应该爱生命,如陕北高原的打鼓汉子一样热爱生活,给生命注入自由不羁的美,学会欣赏生命精彩。面对生命,一切华丽辞藻都显得苍白。
“鼓神”,意味深远…。
回归神读后感篇十二
今天,我读了《好习惯,好身体》的不食咸食,里面介常说食盐量过多,容易引起很多疾病,应该提倡低盐饮食。首先盐分摄入过多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诱因,因为高盐饮食可使口腔唾液分泌减少,溶菌酶亦相应减少,给各种细菌、病毒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钠”与身体中的液体及血压平衡有密切的关系。当我们摄取高“钠”的饮食后,体内的细胞就会出现脱水的现象,造成高血压,盐吃得越多,患高血压的风险性就越大。
原来我一直喜欢吃咸食。有时候,妈妈不在,我还偷偷的吃生盐,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教育我,可我就是不听。等我看了健康成长中的《好习惯,好身体》,我才知道过度吃咸食有这些的坏处。如果每天食盐超过正常,还会使血液循环增加而造成心、肾负担加重,也是导致高血压病的.原因之一。知道了这些,我也知道了我的错误,以后我会改正的。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很多的知识,我会用课外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从这本书上来学习更多的知识。
回归神读后感篇十三
十几年前第一次在北大看到云门舞集的表演时,就喜欢上了云门。那时一个台湾师兄强烈推荐这个现代舞团,本来对现代舞没有任何概念也不感兴趣的我因了师兄的推荐买票去看。一下子,就被深深震撼了。
台上那些精灵一样的舞者,身体就像被施了魔法般舞动着,时而在地上翻滚,时而在空中跳跃,时而静默地行走。舞者的脸上也不是一般舞蹈中的欢欣笑颜,而是各种配合身体动作的复杂表情。不记得当时的主题是什么了,只记得看到一个舞者瘦削的身体趴在地上,仰起头,脸上是那样的哀伤和痛苦时,我竟快要掉下泪来。人生第一次,我被舞蹈感动了。
云门的舞蹈,不同于我之前看过的任何一种舞蹈,没有芭蕾舞的高贵美感,没有民族舞的欢快热闹,没有一般所谓现代舞整齐划一的律动,甚至,没有常见的队形排列和变化。有的只是身体的表达,对,就是“身体”,表达出的竟是这样或浓烈或悠然的情感。
后来,又看过云门表演的《九歌》等舞剧,以及云门创始人林怀民所写的书《高处眼亮》。在书中,林怀民记述了自己在台湾和美国学习现代舞,回台创立云门舞团的经历,以及如何培养训练舞者并创作出水月、流浪者之歌、行草等经典舞作。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通过包括打坐在内的各种方法训练舞者身体的敏感,倾听身体,认识身体,直至身体可以自在的表达。
《回归身体》这本书,讲的就是云门舞蹈教室的八堂身体课程,拥抱、呼吸、重心、安静、专注、跌倒、亲密、玩伴。云门舞蹈教室是面向上至老年人,下至儿童的大众人群的教室,学习这些课程,并不是为了可以到台上表演跳舞,或成为一个舞蹈演员,而是,学习如何回归身体。通过肢体的开发,学习更多身体的可能和生活的乐趣。
糊糊推荐大家读这本书,是因为其中有很多内容与我们目前正在学习的书画课程是相通关联的,可以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当然,对于每一个人,这本书都值得一读,我已经推荐给几位年轻的妈妈,以及工作压力大、身体不太好、情绪容易焦虑的朋友。
书中每一堂课都值得记述并学习,这里只选取其中最有感触的几点简要记之:呼吸、安静、重心、专注。
三、呼吸。
书中说,所谓练呼吸,就是觉察到呼吸的存在,并把呼吸当成身体与意念(或说身与心)之间沟通的桥梁。借由呼吸的转化,透过不同频率的呼吸调整,来平衡人的身体,乃至平衡人的生活。
对于这一点,我个人深有体会。从小是个功课好自我要求严格的好学生,工作以后也常常给自己压力做事追求完美,生活中又是个急性子。常常生活在压力和焦虑中,用书里的理论来说,就是负责压力反应的交感神经大量运作,总是处于“被狗追”的应激状态。几年前终于感觉身体快要出大状况了,于是辞去律师工作休养生息,找了一份收入低但相对轻松的工作。这几年来,一直在用各种办法调整自己,除了坚持打坐外,还学习古琴、太极拳,进入暄桐教室学习书画。这些调整都是在发挥自律神经系统翘翘板另一头,负责能量滋养的“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补充能量,舒缓休息。而所有的一切都有共同点――关注呼吸,专注当下。
云门有一出特别的作品“行草”,就脱胎自书法,又跳脱了书法。书中说,舞者平日也在书法老师的带领下运笔挥毫,“那一按一提、一笔一画,不只是手腕、手臂的动作,更是全身的气息吐纳。”
的确,通过调整和控制呼吸,吐纳身体的松与紧,云门舞者感受彼此完美配合,行云流水般幻化出绝美的身体与心灵语汇,造就了云门舞蹈作品某种特别的质感和境界。
我在暄桐这几个月也体会到了呼吸对于练习书画的重要性。下班回家吃完饭收拾妥当后,不能马上写字,一定要坐一会儿,或者站站桩,收神敛气,呼吸平稳均匀以后,再开始提笔。一旦发现手不稳了,呼吸不匀缓了,笔下的线条笔画一定就没有质量了。这可能是因为念头散乱走神了需要调整,或者是因为身体累了需要休息,这时就要停下来,或者静坐调匀呼吸,或者通过站桩、云手和走步步禅来放松舒缓身体。大概由于近月来坚持打坐和练习太极拳,我的身体比以前更放松,气血更通畅,呼吸更匀缓,基本都能坚持每天写字画画,而且常常一写就不知不觉写一两个小时。
特别喜欢书中本堂课的最后一句话:经由呼吸,可以倾听自己的身体,感受自己的身体。在生活中,在波浪中,永远有一个安定的力量。
四、安静。
暄桐书画课的第1堂课,糊糊就讲了“戒定慧”是整个课程的支撑基础,要求每天静坐至少15分钟。第2堂课讲了蔡扈的《笔论》,糊糊在各种场合常常提到的:“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已。”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默坐静思”是暄桐书画课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不光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在磬声的陪伴下静坐20分钟,要求回家每天静坐,之后的课上糊糊还教了各种各样的静坐和呼吸方法,有瑜伽呼吸法,有动中禅内观法等等。
对于写字画画,安静太重要了,内心安静,呼吸匀缓,书写才是有质量的。更重要的,安静,你才能听到世界,听到自己,让身心常喜悦,让生活有新意。暄桐教室的主旨之一就是让人有一颗回归调伏安定的心灵,在静默专注和谈笑玩赏中,有来自心灵源头的愉悦和智慧见地。某种程度上,暄桐教室和云门舞蹈教室有着契合相通的地方。
要时时做到安静却是不容易的。书里有句话说得很好,“安静,并不是指没有声音或动作,而是一种状态、一种心情”。这是说,一个人看上去安静(不发出声音或不做出动作),不等于内心安静。()而一个人可能在说话、有动作,内心的状态却是安静的,心情是平和愉悦的。
另一方面,也并不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内心才能安静,很多人即便身在幽静的大自然或独处密室,内心也一样如滚滚波涛汹涌起伏。而有的人即便行走在嘈杂的闹市或被人群环绕,内心一样能安静平和。当然,不能否认环境对于安静有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
在我看来,安静不仅是一种状态、一种心情,更是一种能力。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安静,和前面讲到的呼吸,是有很大关系的。关注呼吸,自然就能安静下来;而安静时,呼吸也一定是均匀舒缓的。但除了关注呼吸,其实用很多其他方法也可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任何时候只要你想,并且掌握了这些方法。书中举例,就像端起杯子来喝水,你专注在动作里的每个细节,那往往能帮助你静下来。
上面所说的“专注在动作里的每个细节”,就像内观修行的“动中禅”,也是糊糊课上教过的方法。这是一种观照肢体移动时的动和停的内观方法,借助于知道肢体的动和停来培养觉性。在这个观照的过程中,你能历历分明地觉知自己的一举一行,以及心念的起伏。这种状态下,内心自然是安静的。
我自己近来就常常在走路、坐车以及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自己去练习和培养这种能力,就好像有一个“我”跳脱出来,在旁边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进而在说话的时候也试着去观照自己。很难,尤其是说话的时候,但值得学习并去不断地尝试和实践。
此外,我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也时时体会到安静的力量。每次练习,都觉得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很快,身体松静而轻灵,内心澄净而愉悦。无论是站桩、云手、走步步禅,还是每一个招式,老师说都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存丹田,无思无虑,内观自在,外观八面。这里就包含着太极中的“静定”之功。当心不能静定,身必定散乱。所谓“无极而太极”,寂然不动,复得无极真机。最后才能达到无微不觉、豁然贯通的状态。
五、重心。
重心,对于舞蹈是再重要不过的了。对于舞者,重心随时在移动变化,能够时时抓住重心把握重心的舞者是真正优秀的舞者。
书中关于重心的很多阐述对于学习书画非常有启发。就像糊糊说的,舞蹈是和书法在某些理念上最接近的艺术。比如,书中说:行进间,永远是从“出平衡”到“归平衡”的过程。还讲到:身体若不把重心“交下去”,是无法自然弹跳起来的。
想到书画课上糊糊讲的“平正和险绝”的训练次第(孙过庭《书谱》: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还想到她说我们写字最大的问题在于,习惯待在安全舒适的角落,不敢突破自己,不敢把重心交出去,尤其反映在刚刚临了一个阶段的礼器碑上,我们的用笔结字过于平正和规矩,写不出礼器碑平正中的“欹侧”,也就写不出礼器碑的“峻逸精妙”。
书中还说:重心,不只稳稳地落于下盘,还能经由意念,达到“入地三尺”。看到这句话,你有没有想到形容书法的一个成语?我想到的是“力透纸背”,不是说手上用力的大小,而是意念经由笔锋体现在纸上是刚劲有力的,像是要穿透过去到达纸的背面。
重心,其实不仅仅指身体的重心。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灵,甚至我们的生命都是有重心的,就像书里说的“人这一生,就是不断地在处理重心:身体的重心、生活的重心,乃至领略生命的轻重。”找到了重心,就找到了平衡与稳定。
六、专注。
最后一点,我想谈谈专注。书里写了一个叫周俊勋的围棋高手的故事,我看了深有感触,也想谈一点自己的经历。
我小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甚至在很多方面算是笨的,想问题直来直去不太会拐弯(现在也是),但还算是个比较专注安静的孩子,大概环境使然。我没有兄弟姐妹,很多时候也没有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甚至没有什么玩具,除了一副弹子跳棋(那个年代很受欢迎的棋类,大人孩子都喜欢,几乎家家都有),和两盒陪伴了我很多年的积木。
但我的童年仍然是快乐的,大人上班去了,留还没上小学的我一个人在家,我可以下跳棋下一整天。我会想象自己在和一个甚至几个“空猫猫”(家乡话,类似空气的意思,呵呵)下棋,同时操作6种颜色的棋子,一盘棋下来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并且还会仔细琢磨每一种走棋布局的可能性,对比优劣利弊,这个过程真是其乐无穷。到后来以至于周围几乎没有一个人包括大人可以赢我,不是因为我聪明,而是因为长期专注的练习。
在暄桐学习,专注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没有办法完成每天1-2小时的作业量(开始几个月甚至是3个小时),这种学习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一个人专注力和定力的培养。就像前段时候线描《永乐宫壁画》,很多同学都体会到,那些仙人根根分明的满脸胡须、繁复无比的衣襟装饰,要想对临下来,真的是要全心一意,拿出一整个晚上,甚至几个晚上的时间,专注地画完那一条条或长或短、或直或弯的线条。稍有分神,笔下的线条就粗细不匀,甚至完全走样了。
跟一个朋友聊天,他很难理解我天天下班回家写字临帖,或者愿意花几个小时甚至几个晚上,去临一幅线描,他认为既然知道自己并没有写字画画的天赋,练习多年也不太可能成为书法家或画家,为什么还要投入如此多的时间精力去做这件事呢,何不做一些更有成效的事情。这样的想法其实很有代表性。在当下这个社会,崇尚效率,追求结果。他不能理解的其实是,如何能没有目的地投入去做一件看起来没有结果的事。
“有愿心,无目的”,恰恰是糊糊的人生哲学。暄桐教室教的是一些看起来“无用”的东东,一群天资平平艺术零基础的成年人聚在这里学习书画、中医、茶课等等,都不是为了日后以此为业,成名成家。暄桐的理念是,推崇一种非功利的学习态度,扎实精进且享受当下。每一门学问和才能的累积,意味着推开一扇窗,为的不是看到外面的风景,而是纯然通达的心地光明。糊糊说,“无用”,不是没有用,而是说你有一个不向外求的源泉,在你的内心,这就是“无用之美”。
所以,不管周围的人是否理解,我们还是会专注、投入在这里,并且乐在其中。就像书里所说的,当一个人专注时,不论是大人、小孩,都好美、好亮!让我们一起找回专注力,那不只是竞争力,也是好好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