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采桑子教案(模板19篇)
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指导、辅助和评估的功能。教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教案范文中的教学步骤和活动安排可以为教师提供借鉴和启发。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一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赏析:
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甚爱颍州西湖风光。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写下了十三首纪游写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语》作为组词的序言。本篇是组词中的一首。它写湖面饮酒赏曲。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别有天地。本词描写了暮春西湖迷离的美,语言清丽,风格空灵淡远,全词充溢着悠然闲怡之趣。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二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
清明上巳节,西湖风光都很好,满眼是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道旁从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写作背景:
这组词是欧阳修晚年退居安徽颍州西湖时所作。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二十二年之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从43岁至颍州到65岁归颍定居,欧阳修在颍州居住的日子共有3年多,也因此对颍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晚年致仕后,他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充分领略了颍州的山水风光,把西湖风物之美和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诉诸笔端,写下了纪游写景的组词《采桑子十首》。
写作手法: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祐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力。“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三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二)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四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上巳节,西湖风光都很好,满眼是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道旁从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这组词是欧阳修晚年退居安徽颍州西湖时所作。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二十二年之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从43岁至颍州到65岁归颍定居,欧阳修在颍州居住的日子共有3年多,也因此对颍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晚年致仕后,他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充分领略了颍州的山水风光,把西湖风物之美和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诉诸笔端,写下了纪游写景的组词《采桑子十首》。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祐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力。“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五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帘栊】窗帘。栊,窗棂。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简析。
落英缤纷、柳絮纷飞的暮春景色,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惋惜之情。但是欧阳修面对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却别有会心发出了赞美的声音。往日湖上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盛况也已经不复存在,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始觉春空”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
赏析。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六
其一。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其二。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其三。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其四。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其五。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其六。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其七。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其八。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其九。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其十。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
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翻译】。
其一。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其二。
春光深浓,雨过天晴,西湖景色更显美好。百花百草争奇斗艳,蝴蝶蜜蜂纷飞喧闹,晴朗的阳光照耀花儿暖热得像要燃烧一样。
木兰做的船桨划着画舸悠然离去,就好像是天上神仙的光辉返照湖上碧波,水面辽阔,风高气爽,船上的人悠扬地奏起了管弦。
其三。
西湖风光真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无物。仰视蓝天,俯视湖面,水天相映,不禁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个世界。
其四。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的柳絮狂乱飞舞,迷迷蒙蒙,垂柳轻拂着栏杆,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其五。
什么人能理解欣赏西湖风光的美好,西湖无时无刻不是良辰美景。奔驰的马车互相追逐,用玉杯饮酒作乐于花团锦簇间。
谁知道在闲来倚凭栏杆的地方,远远望去,芳草莽莽,斜晖脉脉。水面悠远,烟雾微茫,在那湖岸边上白鹭一点天上飞。
其六。
清明上巳节,西湖风光都很好,满眼是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道旁从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其七。
西湖风光真是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着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其八。
西湖风光真是好,天光水色融为一片,景物都是那么清丽新鲜。鸥鸟白鹭安稳地睡眠,它们早就听惯了管弦。
那风清月白更是迷人夜,湖面好似一片白玉田。有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这时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
其九。
日暮时,在天边夕阳和残霞的斜照下,西湖风格尤其好。花坞苹汀,十顷湖面水波平静,野草丛生的湖岸边一艘无人小船横向湖心。
月亮挂在天的西南边,上边浮云消散,倚靠在栏杆边凉意顿生。湖上的莲花传来一阵阵清新的香气,水面凉风吹到脸上惊醒了酒意。
其十。
我平生因为喜爱西湖的风光美妙,所以到这里任最高地方长官,可富贵就像浮云一样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地已经过了二十个春天。
这次归来,就像离家千年才化鹤归来的仙人丁令威,无论是城郭、人民等等,一切都是过去所未见。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
【拓展延伸】。
欧阳修这一生,很受伤。轰动一时的两次绯闻案件,曾将欧阳修置于极为尴尬的境地,推向人生的最低谷。
第一件,是欧阳修与其“外甥女”的是是非非。
这个“外甥女”,其实也不是他的亲外甥女。欧阳修的妹妹嫁给一个叫张龟正的人,张龟正有个女儿,是前妻所生。张龟正死后,欧阳修的妹妹带着小女孩投奔哥哥,在哥哥家中寄住过一段时间。
这个小女孩长大后,嫁给欧阳修的堂侄,和堂侄家的仆人私通,*情暴露后,案件在开封府审理。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张氏突然说自己未嫁时曾和欧阳修有私情。王《默记》说:“张惧罪,且图自解免,其语皆引公未嫁时事,语多丑异。”也就是说当时张氏想减轻自己的罪行,在公堂上说了欧阳修的一些坏话,很难听。
其实张氏这样做,对她减轻罪行也并无帮助。但不管如何,在当时,这件事无异于引爆了一颗重磅炸弹,欧阳修被传讯到开封府,开封府审理数月,也没有头绪,因为原告的诉讼不明确,被告的辩词也无法验证,只好将欧阳修放了,但这事被欧阳修的政敌钱勰知道后,他举出欧阳修诗词中的句子,顺藤摸瓜,对号入座,弄得欧阳修极为狼狈。
这事越闹越大,欧阳修的老对头吕夷简趁机打压欧阳修,将他贬至滁州,当了“醉翁”。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起绯闻案件,也就没有《醉翁亭记》的千古流传了。
第二件,是欧阳修与其媳有染的所谓“故事”。
无论古今,打击敌人的一个最阴险的手段,就是玷污他的私生活。民间传说中,王安石、苏轼,都曾对美丽的儿媳表示好感。把儿媳比作琵琶,自己想在上面“弹一曲”,儿媳也风流大胆开放,作诗回应:假如公公弹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好个“肥水不流外人田”,正在翁媳作诗传情的时候,儿子回来了,公公只好将写在墙上或者桌上的诗仓促抹掉。
这样荷尔蒙战胜道德的故事,既能放在王安石身上,又能套在苏轼身上,可见根本没有什么可信度。
当时欧阳修妻子的堂弟薛宗孺犯了事,受到弹劾,薛宗孺本来希望欧阳修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为他开脱,欧阳修却上书要求及时处理。薛宗孺大为光火,就造谣说欧阳修与其大儿媳吴春燕有染。由于薛宗孺与欧阳修的亲戚关系,外人当然认为他的话可信度高,以为是“家丑”曝光,这种谣言的传播速度当然是最快的。当时有位御史蒋之奇,本来,欧阳修对他有推荐之恩,但此人为了变法党争中的个人利益,逮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此事上大做文章,上书弹劾欧阳修有违人伦、道德败坏。那时候有个很“文雅”的说法,叫“帷簿不修”。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并不亚于前一场绯闻案,但当时不满二十岁的神宗皇帝很有主见,他是相信欧阳修的,亲自过问此事,主持公道,将诬告欧阳修的蒋之奇贬为监道州酒税。
这两件“绯闻案”对欧阳修的打击很大,他心灰意冷,一再请求辞职,但未被允许。这之后,不过几年时间,欧阳修就去世了。
回过头来看,对于公众人物来说,艳情绯闻的确有一定杀伤力,但为何能一下子将欧阳修击垮呢?这与他平时的风流不羁有关。欧阳修平时喜欢与妓*玩乐,他曾发明一种传花喝酒的游戏,就是让一位妓*拿一枝花,传给酒宴上的客人,每传到一位客人手中,这位客人就摘掉花上的一片叶子,谁摘光了这枝花的最后一片叶子,就罚谁喝酒。客人们玩得很高兴,往往夜半尽兴才归。
有一人说:“持刀哄寡妇,下海劫人船”,有一人说:“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轮到欧阳修,他却说:“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这文诌诌的酒令让酒客们大惑不解,问他的这两句诗与犯罪行为哪点沾边,他笑着解释说:“酒喝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欧阳修不虚伪,也不回避。人性中的“黑洞”,谁也无法避免,连“一代道宗”欧阳修,间或都有犯罪的想法,虽然,那只是刹那。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2.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s。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二、朗读诗词。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三、【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四、翻译理解。
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八
【内容】: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他在政治与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词主要写恋情游宴,伤春怨别,表现出深婉而清丽的风格。词集有《六一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编》。
【注释】:
群芳过后:百花凋谢。
西湖:此指安徽颖州之西湖。
狼籍:散乱样子。
春空:春意消失。
【赏析】:
这首词别具一格,写残春而不伤春,反而写了残春景色之美,字面亦疏隽可喜。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九
8.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9.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二:
8.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9.首词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十
《采桑子十首》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组联章词。欧阳修晚年退居州颍州,极喜爱颍州西湖的景色,在此写下这十首词,其中前九首写景,最后一首抒情。有关欧阳修采桑子风格,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上片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以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兼写“空”、“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好就好在“花坞苹汀”。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改“渡”为“岸”,讲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残霞夕照已经消失。月自西南方现出,由于不是满月,所以虽在“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在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这里,作者以动写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水面风来”,既送来莲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来他喝醉了酒,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这位颍州西湖的“旧主人”怀着无限深情,谱出了一曲清歌。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宋代诗文的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宋初,在暂时承平的社会环境里,贵族文人集团提倡的西昆体诗赋充斥文坛,浮华纂组,并无社会意义,却曾风靡一时。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爱读韩俞文集,出仕后亲自校订韩文,刊行天下。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但他又假正了韩愈的某些偏颇。在对“道”的解释上,他把现实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体内容,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以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并非“有德者必有言”。列举了许多例子讲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后来,知贡举(主管考试进士)时,又鼓励考生写作质朴晓畅的古文,凡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以奇诡取胜之作,概在摒黜之列。与此同时,他又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新进作家。
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其《归田录》、《笔说》、《试笔》等都很有名。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诗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了腐败政治。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总的来看,风格是多样的。欧阳修还善于论诗,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尤善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抒情。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的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1034年,欧阳修亲睹“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邀游”,于是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以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的考察和总结,撰写了《洛阳牡丹记》一书,包括《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三篇。书中列举牡丹品种24种,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
欧阳修是杰出的应用文章家,不仅应用文写作颇有建树,而且对应用文理论奉献也很大。欧阳修创立应用文概念,构筑了应用文理论的大体框架。他以为应用文的特点有三。一是真实,二是简洁质朴,三是得体。欧阳修主张应用文应合大体、文体、语体,其理论已相当精深。欧阳修对公文的奉献很大。他写有公文一千一百零二篇,公文理论也很系统。公文内容“必须合於物议,下悦民情”;形式“取便於宣读”,采用“四六”的语言形式(《内制集序》),开苏轼改革骈文之先河。他自责其公文有“无以发明”,“意思零落”,“非工之作”,“拘牵常格”的毛病,主张内容要完整出新,有条有理;形式既要规范,又要创新。
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保持了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除文学外,经学研究《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十一
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船移动,云也移动,似乎人和船天上飘飞。“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兼写“空”、“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而自己行舟两层天空之间。
“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十二
此词描绘颖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全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意境清淡平和,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好就好“花坞苹汀”。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花池里的花,长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改“渡”为“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残霞夕照已经消失。月自西南方现出,因为不是满月,所以虽“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这里,作者以动写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水面风来”,既送来莲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来他喝醉了酒,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西湖好”的美景中。这位颍州西湖的“旧主人”怀着无限深情,谱出了一曲清歌。
欧公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然后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船移动,云也移动,似乎人和船天上飘飞。“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兼写“空”、“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而自己行舟两层天空之间。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十三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列题目(6分)。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3分)。
(2)有人说“稳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人们乘坐彩绘的游船,音乐助兴,美酒作陪,荡漾于湖光山色之间,白云朵朵,蓝天悠悠,这一切倒影在水中,船在行走,云也在游动,似乎是人和船在天上飞。描绘了一幅优美、惬意的西湖泛舟图。(2分)。
(此题关键是抓住意象分析即可,关键意象有“画船”“急管”“玉盏”“酒”“空水澄澈”。如果只罗列意象,没有归纳画面特点,只给1分)。
表达了作者泛舟江上的轻松愉悦、惬意的心情。(1分)。
(2)用得好(“同意”也可)(1分)。“任”字即“任意”“随意”“任凭”之意,形象的描绘出西湖风平浪静的美酒,作者徜徉在湖面,喝酒尽兴后安心躺在船上睡觉,任凭小船平稳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恬适,自在的心情。(2分)。
(此题答出观点1分,解释含义,描绘画面1分,作者心情1分)。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十四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练习题目: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参考答案:
8.答案:这首词的`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9.答案: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十五
这篇作品描绘颖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全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意境清淡平和,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晚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好就好“花坞苹汀”。晚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花池里的'花,长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改“渡”为“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晚霞夕照已经消失。月自西南方现出,因为不是满月,所以虽“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这里,作者以动写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水面风来”,既送来莲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来他喝醉了酒,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西湖好”的景色中。这位颍州西湖的“旧主人”怀着无限深情,谱出了一曲清歌。
作者这篇作品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十六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水阔风高飏管弦。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一点沧州白鹭飞。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
富贵浮云。仰俯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
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十七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十八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篇十九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词的首句点明是夕阳西下时分,以下全词即捕捉住这一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来写。上片写游人散去,波平如镜。然而,一道残霞铺洒湖面,花坞苹汀在落日余晖映照下,比白日更加艳丽,更富情韵,突出的是一个“静"字。下片明月初上,暑消凉生,晚风习习,从水面吹来,夹带着莲芰的清香,结句以吹醒了作者的醉颜加倍形容晚风的清爽,突出的是一个“凉”字。
【原文】。
采桑子。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白话译文】。
夕阳余霞照射在波光粼粼的西湖上多么迷人,岸边绿草茵茵花坞内艳丽的花朵色彩缤纷,湖内风平浪静一碧万顷,郊外岸边没有船夫任凭小船自在漂横。
西南天边的月亮冉冉升起浮云渐渐散去,凉亭内传来徐徐凉爽之气,莲花荷花清香四溢,湖面上阵阵凉风驱散了微微醉意。
【赏析】。
开头的“残霞夕照”点明时间。在一片落日彩霞辉映之下,词人看见湖中小洲长满了茸茸翠草,在岸边花坞内开满娇艳的鲜花,这是近景;词人放眼远望,看见辽阔的湖面上风平浪静,远处一叶扁舟停泊在荒寂无人的岸边上。这几句词人所创造的意境是既美丽又清静、平和。“花坞”、“蓣汀”极力渲染西湖之美。“十顷波平”着意描绘湖面的浩渺无际而又风平浪静,突出了平和、旷远。“野岸无人舟自横”,以冷清、旷远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悠闲自得、啸傲湖山的情趣。
下片写“月上”之后的“景”与“情”。这几句写在明月下词人坐在岸旁的凉亭之内乘凉,清风徐来,送来阵阵荷香,水面微风吹醒了人的酒意。“西南月上”点明时间是阴历上半月,月牙悬在西南方向。是“朔月”,《后汉书·马融传》“月朔西陂”。“月上浮云散”勾出了一个月移云飞的画面,在浮云飞散之后就是一个夜空万里,清澈如洗的境界。“上”与“散”这两个动词互相呼应,使天上的月与云由“静”转“动”。“轩槛”指出词人所处之地是在凉亭之内,“凉生”写夜风送爽。这里把主人公引入画面,写出人物的感觉。上片写“夕照”,下片写“月上”,表现了时间推移变化——从晚到夜,诗人一直在流连山水。最后以“水面风来酒面醒”作结,表现了词人陶醉在大自然美景之中的情态。
从《采桑子》的.“西湖念语”和其他八首词中可看出:词人仰慕隐居山林的魏晋名士王子猷、陶渊明,对于“虽非于己有”但“其得已多”的“清风明月”是极为欣然的。词人借啸傲湖山,忘掉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
全词以“西湖好”总领词意,以清新雅致、流丽空灵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夕阳西下和月亮升起时的景色,词人选用了多种意象,刻意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突出景物,淡化人物,从而获得了人物沉醉于景物之中的艺术效果,达到了赞颂西湖的目的。
这首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词中所表现的意境是清淡平和的,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从画面中透露了词人的胸怀。作者想象丰富,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如“行云却在行舟下”一句,表达了好几层意思,一写“云”的浮动,二写“舟”的移行,三写水的清澈,四写游者俯身向水所见是碧空倒影。欧词突破了唐、五代以来的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与极力渲染红香翠软的表现方法,为后来苏轼一派豪放词开了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