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通用16篇)
读后感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和表达,它是我们与书籍和作者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时,我们可以适当借鉴他人的观点和分析,但要保持个人独立思考的态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一
《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中许多孩子对药物的接触和认识较少,所以教学应注重从日常生活引入,在经历中加深感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诱导和启发,比如:通过阅读和观察药品说明书,能判断出它是经过国家检验合格的正规产品,还是非法药品吗?再如:做人工呼吸时为什么向肺内吹气的次数要与正常人呼吸频率基本一致,而做胸外心脏挤压时的次数又应该与正常人的心率保持基本一致?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不至于只掌握单纯的知识,还给他(她)们留下一定的阅读、观察和思考的时间,最后还可让学生自行总结出判断的理由,最终能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学生能力培养的层次是多方面的,这个内容也适合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培养,在学生对药房、药店进行调查时,培养自己与药店、药房工作人员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能力,在课程活动的过程中,可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意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对于教学活动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要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仔细思考的能力,例如如何整理课堂上搜集的药品说明书,如何尽可能大的发挥药品说明书的使用价值等等。从情感培养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成越早,越对他将来的生活有帮助,在良好的学医问药的过程中,能促进自身科学的健康意识的培养,在和医生家人的交流中,能够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在小药箱的设计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想到自己家人的健康问题,诱导学生加强对家人的关注,许多学生在家里受到家长过分的溺爱,从未想到过自己也应该去关心自己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父母亲人在身体健康方面经常会碰到什么问题,你会怎样去帮助他(她)们呢?在设计旅行小药箱时,你是否考虑到了你家人的需要呢?当他人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应该如何帮忙急救处理,急救处理之后,还应将患者送往医院继续诊断和治疗.遇到严重的急症病人,在急救的同时,还应拨打“120”,寻求有效和及时的救治.这些情感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孝心和爱心有极大的帮助,也对自身健康和他人健康的关注中提升生活的质量,通过实践的环节来切实增强技能,为生命保驾护航。
二.以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来实现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1.充足的教学准备为基础来展开教学活动。
《用药和急救》一章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医学常识,对于这样一堂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堂的准备必定是要比较充分的,首先是教师在教学之前认真地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并与学生一起准备好上课需要的一些材料,现行的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资源,要求鼓励学生分组对药店、药房进行调查、搜集一些药物说明书、对家庭备药情况的`调查等,其中学生收集的药物说明书可能是向药店、药房的工作人员索要,或者在家庭药箱里获得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且为培养更多探究型人才创造条件。
2.教学设计的多样化来达成教育目的。
在设计第一课时安全用药的教学中,笔者主要是以引起学习兴趣作为突破口,在了解医药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的参与,合作交流,互相讨论,互相补充。让同学们同时用身边的事例和相关数据佐证安全用药的重要性,着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组织有关“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和“资料分析”的教学,课后家庭小药箱(或宿舍小药箱)的设计环节,主要以小组间的互相交流、补充和老师的指导为主,在学生做这个设计之前,可给学生多留一些时间,让他(她)们向父母、老师、同学以及一些搞医务工作的熟人进行采访,了解一些常见病的常用药品,最后拟出自己的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这样可以达到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药品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的教学目的。而且通过这个活动,教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参与设计,在活动的过程中会培养起学生学习本章内容的极大兴趣.在选择择设计旅行小药箱活动设计环节,可让学生讨论旅行当中可能会碰到一些什么疾病和意外,学生们自己就会根据讨论的结果去做自己的小设计,所选的旅游区应该是有较大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差异,正因为它们的气候特征、地理位置、旅游项目都有很大差别,同学们会比较感兴趣,对培养同学们独立、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会很有帮助。是通过设计旅行小药箱的活动,把技能和实践放在课堂上交流,突出生活技能的理性思考,把想和做综合起来。让同学们在设计过程中注意到药品的针对性,了解常用药物。学生分组讨论并列表归纳出旅行小药箱中常用药品的名称和作用,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启发同学们进行评比,看看哪一组的表格更加科学合理。对于“急救”部分的教学,如要学生充分地理解和体会教材中所介绍的知识和急救要领,本章教材为师生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急救示意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到急救方法的演练中去,所以在课前教师除了必须准备好所用的教具以外,对于那些“胆小’,学生的动员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语。
通过《用药和急救常识》的教学,让学生关注健康,关注他人,培养良好的情感道德素养,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和他人沟通的技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以主体的角色参与学习。只要教师精心去准备和组织教学,必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积极的帮助。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二
生态教育在中国高校起步相对比较晚,高校人才的培养一直被认为是对生态或环境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全部大学生普及性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因此,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纲要缺乏,造成了生态文明教育由于培养生态学生专业人才所限制,使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发生偏差。同时,高校缺乏省教育资源。高校进行全校性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缺乏,专职生态文明教师队伍不足,造成了高校中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整合欠缺。生态文明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对于大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态文明知识以及生态价值观或者道德原则的宣传与讲解,生态文明整体情感认知与价值体验缺乏,学生不能实现感同身受,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不显著。
(2)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方面,家庭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通常情况认为子女生态价值观与父母受教育的程度有关,事实上,大学生生态文明直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但是当前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到先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父母在对子女教育问题中存在着功利化的思想,使得子女綜合素质的培养受到影响。同时,父母自身没有从我做起,未能给子女提供生态文明教育的`氛围。
(3)社会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有待于提高。
缺乏环境知识、欠缺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等是当前公众综合生态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已经有所提高,然而还不能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比如政府对gdp的过分追求,对环境重视不够;公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产生了拜金主义、奢侈消费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起到消极的影响。
(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识别能力不够,自我判断能力不足,外界思想容易对大学生造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迅猛,我国社会步入转型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短时期物质生活的富足和精神生活提高缓慢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中占据上游的是基于物质为基础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三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做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要强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情况会对身体情况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心理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其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会有比较高的效率。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将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考虑对象,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并且和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积极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出现这一结果的机制有两方面:第一,体育锻炼能有效转移不良情绪,将集中力放在体育锻炼中。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的作用与反馈,而人类的左脑是沮丧、伤心等不良情绪的发出地,愉快的心情产自右脑。人们运动时,左脑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右脑控制人们的思维,这样积极的情绪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运动可以增加血液流通的速度,从而释放内啡呔,让人获得轻松、愉快的感觉。正是这两种作用机制,使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影响的理论得以成立,成为加强大学生体育教学,提升其心理素质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锻炼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锻炼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3促进学生个体心理调节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只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消极情绪调节技巧,及时进行排解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约有5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其参与目标,例如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篮球是为了得分等,这些目标虽然片面,但是当运动者集中注意参与到运动中时,就可以忘记心理的消极情绪,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在发泄消极情绪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识。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可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实际需要,促进自我个性成熟发展。
1.4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锻炼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锻炼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层,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心理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2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相近,促进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3]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四
我在假期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深有感触,特别是怎样真正的让学生接受好心理健康的教育至关重要。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已取得了大家的共识。但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观念,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开展的重要性,让我感触颇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让它源于实践,用于实践。
心理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1)心灵感悟: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同学们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
(2)角色扮演:心理剧的创设,其初衷是让角色扮演者体会其中的情境冲突,在冲突中宣泄自己、发现自己、改变自己。这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主体参与性,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及时地运用课堂所学去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在第一堂课里以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内容。从梦到星座,从“肢体语言”到“从众”,引起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矗。
今后,我要继续加强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办法,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五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强烈,能否处理好各种矛盾,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据教育部12.6万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近40%的大学生有体虚、易疲劳、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不稳定等亚健康状况。总之,高校每年因承受能力差、情绪脆弱、神经衰弱等原因退学、休学的学生不断增加,轻生现象也时有发生。
目前,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躯体亚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亚健康往往首先表现在个体的身体上,即躯体亚健康。因为躯体亚健康的体征表现较容易被个体自身所体验和理解,也容易被他人所识别。躯体亚健康总的特征是持续的难以恢复的疲劳和周身不适,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不支、虚弱、头痛、困倦疲乏、胸闷胸痛、机能下降、功能失调以及月经周期紊乱,还可表现出睡眠障碍。
2、心理亚健康。
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
突出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差和人际关系不稳定,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使个体不能融入群体,不能获得群体的援助,出现孤独、冷漠、猜疑、自闭以及行为偏离,还可能诱发种种身心症状。
4、认知方面的亚健康?
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偏差,由此很容易受到社会默化、从众心理和去个性化心理的影响,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导致行为偏差。认知方面的亚健康所带来的危害通常与以上几种亚健康是密切联系的,尤其是心理亚健康。近一段时间频见报端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正是认知方面亚健康危害的突出体现。
1、体力诱因。
目前,进入高校的学生是多是80后期和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营养过剩、以我为中心、在家受保护过度,一旦远离父母和家乡,加上气侯、饮食等不适应,总感到每天活得很累很烦,有时参加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后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和营养补充,肌肉过度收缩,在消耗肌肉内能物质的同时体内产生若干乳酸、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如果这些废物在肌肉内超过限量,就会妨碍肌肉细胞的活动,使人产生疲倦、乏力以及不愉快的感觉,长此以往,亚健康状态便会产生。
2、脑力诱因。
有些高校学生长期潜心苦读,甚至挑灯夜战,脑细胞产生疲劳,人的头部虽只有整个躯体的二十二分之一左右,但它所消耗的氧和营养却占了人整个身体的四分之一,由于阅读和书写用脑时是站着或坐着,在较长时间内血液要源源不断地向大脑供应营养和氧气,再不断地将脑细胞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物质又通过血液带走,如果时间过长“供”不足而“废”有余,就会出现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这种状态长期得不到调整或改变就会出现亚健康状态。
3、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迫使他们不断的进行知识更新,精神压力日趋增大,再加上目前高校扩招导致的校舍紧张,学习、活动空间相对减少,空气污染严重,容易使人烦躁、心情郁闷,这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负荷压力过大、心理障碍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4、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
当前,很多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按时吃早餐甚至不吃;有一些女大学生为了保持身材,不吃主食,只简单地吃些零食,导致她们营养严重不足;还有部分大学生有不良的生活嗜好,喝酒、抽烟,自控能力不强,沉迷于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活动,学习、生活没有规律,导致他们的睡眠严重不足。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5、缺乏体育锻炼。
年轻的资本、惰性大,无规律、不良的生活方式,繁重的学习负担,现实的竞争与压力等等诸多因素,使得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不够,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活动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亚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1、增强体质,改善身体“亚健康“状态。
现代社会对人的健康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人体的循环系统、增强呼吸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身体协调发展,体态端庄,提高健康水平;在户外锻炼还具有保健作用(如阳光照射的保健作用,对大脑和眼睛等的保健作用,以及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体育锻炼的保健效能,在某些方面比药物更有效。同时,还能使大学生了解到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危害,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六
体育与健康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话题,因为大学生处于一个高度紧张和压力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而体育锻炼能帮助他们舒缓压力、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许多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第二段:饮食和运动的平衡。
有一句话叫“控制口腹之欲,体魄自然护住”。我认为在维护良好身体和健康的过程中,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在我平时的生活中,我总是尽量选择一些健康、营养且符合个人口味的食物,并且在锻炼前适当地摄入些碳水化合物,这有助于提供足够的能量和保持疲劳程度较低。另外,我还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不仅锻炼身体,更能让我更加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第三段:运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身体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高的,良好的身体状况是长期、坚持、科学地训练得出来的。就像这个时代的魏巡一样,在无数的练习和反思中,才发现健身不只是运动,更是一场对自己的提升与挑战。在我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会坚持下去,通过不断地磨炼和坚持,逐渐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第四段:与他人合作与合理竞争。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我发现与别人合作和合理竞争对于身体的锻炼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当我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比赛等活动时,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从而学会了与人沟通、协作和互相帮助。此外,在比赛中的竞争也能激发我的潜力和动力,让我更加努力地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精神。
第五段:总结。
通过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我学到了很多有益的健康知识和实用技巧,也体悟到了身体的健康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性。因此,我会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并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共同为健康生活而努力。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够重视体育健身,为自己的健康和身体素质做好全面保障。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七
体育与健康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减轻压力,增加学习效率和创造力。在我看来,体育和健康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亲身体验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大学体育的益处。
在大学里,我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如跑步、游泳、篮球、足球等。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身体素质和增强心肺功能,同时也可以减轻压力和改善精神状态。在我的经验中,参加体育活动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释放负面情绪,让我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第三段: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健康饮食也是我们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健康的身体状况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我们应该选择健康的饮食和饮品,如蔬菜、水果、坚果和谷物。在我的生活中,我发现明确的饮食计划可以让我更好的控制饮食,并且更加有意识的选择食物。
第四段:如何保持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努力和付出,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来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需要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的作息时间,每天充足的睡眠和养成有规律的集中学习的时间。多与家人、朋友交流,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也可以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第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我们大部分的大学生活是通过学习和课堂的学习来度过的。然而,我们同样也需要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来保持身体健康。运动和健康饮食可以让我们更快乐地度过大学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创造力和减轻压力。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重心,身体健康的好处一定会体现在学业上,并且使我们有更好的承受力和应对未来的良好状态。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八
1、消除身体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既有生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个人的情绪低落,或任务超出个人能力时,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会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容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通过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身体抵抗疲劳的能力,也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
2、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重要的指标。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学生常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对未来前程的担忧而持续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帮助提高智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脑细胞的功能及工作效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智力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大脑耗氧量是人体耗氧量的25%,运动时可达到3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有益于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稳定、知觉敏锐精确、记忆状态良好、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等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体育锻炼使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绪等得到发展,有助于兴趣广泛、动机良好、情绪稳定,对提高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什么影响的问题,上面介绍的已经很全面了。体育锻炼后能让身体在健康方面得到很好的帮助,对于外形上也能有不错的效果。这样就能让心理上得到满足感,所以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是有积极效果的。但是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锻炼才行。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九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体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点。近年,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大,清晰地揭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科学的参考,更成了一个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总结了许多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效益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以期为今后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以及为维护与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参考。
大量的研究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这些研究较一致地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近年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结果。
李娜采用筛选了抑郁倾向高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体育兴趣小组为活动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有计划、有目的安排体育锻炼和娱乐性群体运动兴趣小组,有利于改善抑郁状况和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1]。张兰君等()对有强迫症状的大学生体育运动干预实验研究发现,通过运动处方干预6周后其强迫症状、情绪稳定性均显著改善[2]。曹国民等(2002)让实验组大学生参加了为期6周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后,发现其在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5个分量表及消极情绪纷乱总分上均与对照组组有显著差异,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效益[3]。袁玉涛等()的研究指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有9%的人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在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这一比例则为28%[4]。张勇等()调查发现,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5]。沈辉()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团体体育锻炼干预活动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体育锻炼的深入而有所提高[6]。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许多文献已较好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本文仅对此作较简单的总结。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
(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
(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
(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
(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
(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
(6)提升意志力;
(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
(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7]。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关注了体育锻炼在不同层面上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本文希望通过总结这些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为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参考。
2.1锻炼主体因素。
影响体育锻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主体因素有许多,本文仅介绍研究者较为关注的几个因素,包括锻炼者的性别、锻炼兴趣、锻炼态度和坚持性。
2.1.1性别。
许多研究表明,性别是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一个重要主体因素。如贺亮锋()研究表明,各种运动对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体育锻炼对poms的各项指标的影响中,男女生在紧张、愤怒、疲劳和自尊上差异显著[8]。朱伟等(2008)研究发现,男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好于女生,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9]。这些提示,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中要注意性别的差异。
2.1.2锻炼兴趣。
锻炼兴趣是影响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潘国斌()探讨了体育活动兴趣对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与效应,结果发现对体育有明显兴趣的学生较对照组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负荷效应、身体素质有显著性差异[10]。邱新宇等(2006)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关系,不同兴趣组大学生的scl-90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兴趣高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兴趣低的学生表现出与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学生相似的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11]。这提示提高大学生的锻炼兴趣是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
2.1.3锻炼态度与坚持性。
刘萍等(2003)指出,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总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有低的显著负相关,与抑郁有中等的显著负相关。体育态度对心理健康总症状、情绪失调、焦虑、抑郁、偏执回归效应显著[12]。邱远(2004)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能比较好地解释说明心理健康的响应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贡献率达到52.15%;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则起主要影响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贡献因素[13]。何仲恺等(2007)通过poms、scl-90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考察了大学生锻炼坚持性和运动态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证明,运动态度在主观幸福感及poms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而坚持性在poms量表和scl-90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不喜欢运动且坚持锻炼组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低,而在poms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高[14]。这些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和坚持性也制约着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
2.2.1体育活动类型。
竞技运动与娱乐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不同。邱新宇等(2006)指出,娱乐性、竞争性及类型不确定的三种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他们比较了进行三种不同类型体育活动的大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因子上,锻炼类组得分低于竞技类组[11]。
集体运动与个人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不同影响。如何秋华等(2002)的研究表明,采用课余集体体育锻炼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且效果优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形式[15]。邱新宇等(2006)比较了参加集体锻炼、个人锻炼和混合锻炼三种不同锻炼形式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不同形式组学生的'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集体锻炼组与个人锻炼组差异非常显著,集体锻炼组得分明显低于个人锻炼组,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等因子分值上还好于混合组[11]。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上也有不同表现。如north等(1990)一项关于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和无氧练习均可降低抑郁,但petruzzello等(1991)却提出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这提示如果希望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练习[16]。
哪一种活动类型更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呢?berger(1988)提出,有氧运动、封闭式运动、没有人与人之间竞争的运动,更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事实是否真的这样呢?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更清晰的回答。
2.2.2运动量。
我国学者蒋碧艳等()发现,中等到较大的运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更好地心理健康效应[17]。马嵘等(2007)指出,中等运动量对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其作用主要集中在scl-90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作用不明显[18]。朱伟等(2008)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9]。尽管有不同的意见,如范军(2008)认为大运动量对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益[19],但总体上研究者较一致地认为中等运动量有较佳的心理健康效益。
运动量是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三者的函数,许多研究者单独探讨了这三个因素对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一般常用心率指标和最大吸氧量来衡量。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一般规定:运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有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适中的身体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如李林等()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20]。
(2)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者指出,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应为20-30min,60-90min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如方敏等()的研究指出,每次30-90min的锻炼有更佳的心理健康效应[21]。一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坚持运动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
(3)运动频率。朱淦芳等(2004)的实验表明,体育运动对焦虑和抑郁状态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每周3次、每次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或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显著[22]。方敏等(2005)的研究表明,每周2次或3-5次、每次30-90min的锻炼心理健康效应更明显[21]。宋子良(2008)的研究也表明,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23]。
2.2.3体育活动项目。
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效益。李宜南(1999)对不会游泳和健美操的女大学生的测试表明,经过游泳和健美操训练后,学生的反应时、数字记忆广度有了显著提高,经过游泳训练,学生的睡眠效率得到了改善[24]。卢晓文(2004)将通过scl-90筛选出4组分别表现有抑郁、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大学生按照其喜好,分别安排在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围棋5个选项班中进行一系列锻炼。结果表明,五种项目都能改善抑郁症状;健美和围棋和助于缓解焦虑;武术和健美对强迫组的同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篮球和足球能改善人际敏感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25]。贺亮锋(2007)的实验表明,不同运动项目对心境的指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篮球运动对除自尊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排球运动对除紧张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健美操运动对除愤怒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8]。方秀宠等(2008)的研究以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的方式为抑郁情绪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结果表明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其中无痛跑步效果最为显著[26]。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相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因此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从而收到更大的效益。
3、小结。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让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同时,由于许多因素制约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我们要注意这些因素,让体育锻炼在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十
一、冰雪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校体育教学的范围内,人们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及其他有关体育的文化范畴的总和,这是具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因而,它是一个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德、智、体,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已从一种教育实践转变为教育文化的存在,同时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文化需求。体育己从单纯肢体运动的与纯粹的教育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为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冰雪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与冰雪文化互相交融产生的体育子文化,它既具备了体育文化的基本特点,也继承了冰雪文化的独特风韵。高校校园的冰雪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构建地域先进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体育文化是完整的体育系统,并且对于北方高校来说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教育性和规范性,它具有导向、向心、激励、育人、传播与辐射等作用。因此,良好的冰雪体育文化对推动北方高校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北方学生社会适应力、身心健康,对促进高校更好地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季寒冷期长达120天左右,这就决定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体育项目大多以冰雪项目为主,北方院校的学校体育也是如此。学生在低温、空气新鲜的户外进行冰雪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和抗寒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情操,舒缓压力,提高脑供血量,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素质教育的主旨就是意在教育学生必须树立修身与修心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坚韧的性格才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因此,通过冰雪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冰雪体育技能的掌握,使学生体验了冰雪体育的乐趣,了解冰雪体育的文化内涵,既锻炼了身体,又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形成了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使学校的冰雪体育活动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这也极大地支持了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2、冰雪体育文化的娱乐性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研究表明,长时间连续性的低温、低压的环境中进行中量级的运动和深呼吸会使人体内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当人体内高密度分泌内啡肽时,人就会感到无比愉悦的快乐感觉。同时,内啡肽还会阻断人体内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减轻机体疼痛感、缓解抑郁情绪,整个人会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渐渐的也会使人的性格变得开朗、豪放、豁达。大学生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在光滑的冰面上轻轻滑过、站在白雪皑皑的山峰上一冲而下体验极速的快感,在松软洁白的雪地里竞技足球等等,不仅让自己掌握了各种冰雪体育技能,感受冰雪体育带来的魅力,同时,也使自己具备了发觉美、创造美并从中找到快乐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在冰雪体育运动中结识更多、更好的朋友,提高了自身的社交能力,在愉悦身心的环境下学会了接纳他人和体验被他人接纳的快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与别人的交际能力是评判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准绳。总之,冰雪体育文化的娱乐性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3、冰雪体育文化的竞争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
冰雪体育项目竞技,具有大运动量、高强度,对运动员的配合默契度有极高的要求,这也是冰雪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学生在参与冰雪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在与对手的竞争和与同伴的默契合作的竞技环境中,就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学会如何融入到团队集体之中。大家一起在冰雪体育竞技感受胜利或失败,以此来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通过冰雪竞技体育中的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看竞争的开展模式,引导学生在集体中能自觉、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学会竞争,真正懂得竞争与合作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冰雪体育文化的精华所在。它不但激发学生们对竞争的热忱,挖掘了学生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思维方式和不畏强敌、坚忍不拔、机智果断等优良的意志品质,同时培养学生们热爱集体的情感和意识,养成团结友爱关心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和意识。此外,冰雪体育竞赛的公开、公平、公正,会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竞争道德,塑造出光明磊落的人格品质,这些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
4、冰雪体育文化的教育性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的人生哲理。
冰雪体育文化的核心为“冰雪”,这也是冰雪运动开展的必要条件。提到冰雪,很多人都会想到纯粹、洁白、圣洁等词语,这就是的冰雪自古以来就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这种纯粹、洁净而又极其贴近自然的冰雪环境中开展体育活动,很容易就会使人静气凝神、心情舒畅,进而对人生产生积极的思考。此外,这种低温、低压的极端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对于象牙塔里的学生们可谓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所以,这种“迎风送雪”的体育运动就成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磨练学生意志品质的最佳选择。这就形成了独特的以冰雪体育文化,教会了学生做人要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做事要不畏艰难、不畏风雪的迎难直上,这种人生哲理的教育是其他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也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
5、冰雪体育文化的规范性养成了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学会规矩。
任何竞技比赛都是在严格的赛场规则下进行的,冰雪运动也是如此,学生们在竞赛中要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式教育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自觉地遵守法律遵行各类规范等诸多社会行为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培养人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以及确立正确的社会角色,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成为个人社会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成功的标志。
三、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等全面人才为目标的,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不单单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们的综合素质教育也应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最高宗旨。冰雪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开展方式和环境优势,把体育文化与自然人文地理等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是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利用冰雪体育文化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教育性和规范性的文化特征,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由受教育者向社会完全人的转变,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掌握了冰雪体育运动技能、深入了解冰雪体育的文化内涵,又通过参与冰雪运动过程中及冰雪文化的改造,使学生的素质教育向着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冰雪体育文化构筑了学生素质教育良好平台,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的影响和感召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和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冰雪体育文化的导向教育和辐射的功能,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其应有效应。
参考文献:
[1]李博,唐宝盛。冰雪体育文化在北方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特点与作用[j]。冰雪运动,(11):62―65。
[2]王淑华,张桂新。冰雪体育文化特征对大学生社会品质的塑造[j]。冰雪运动,(3):69―71。
[3]闫冬。对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体育时空,(20):156。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十一
(一)学业重,压力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元型人才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需要,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出于对孩子将来前途的考虑,为他们选择了很多业余学业,对他们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沉重的思想包袱容易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消极,沉重的学业加上很多业余学科,大大降低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整日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头痛失眠等严重症状。
(二)没有很坚强的意识学校中的学生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因此在意志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上都有一定的缺陷,在我国,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使其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差,当他们自己处于一个环境时,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做,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就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有甚者,他们将在学校攒下的所有衣服,周末拿回家要父母帮助细,严重缺乏独立生活的意识,由于其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环境,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情绪低落,更有甚者甚至动了辍学的念头。
(三)人际交往能力差学校中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生活条件,不同的家庭背景等,这些原因使其中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跟其他群体中的人相互沟通,相互了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被孤立的局面,而在学校中许多奖项都是由同学们一起评定的,被孤立起来的人往往得不到这些荣誉,这样就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危害其健康人格的成长。
(四)不能积极地对到生活中的困难有些同学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由于其对成功的渴望,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点点挫,击,如果不能快速的将其摆脱,就会对那些不能进行自我控制的人造成严重的危害。
(一)体育锻炼在心理情绪调整中的重要性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心理情绪,我们可以通过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对其进行调节,经调查研究发现,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使人得到快乐,还能阻止不良情绪的发生,进而有效的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指出,恰当用力的活动能够减轻精神上的负担,也能够减轻心理负担,这样就好比我们在发怒时,可以将怒气通过摔东西等手段进行发泄,通过行为动作可以有效的改善负面情绪的影响。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越来越的.负面情绪接踵而至,为了使我们更好的生活,我们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并将它坚持下去,这样可以缓解我们的情绪,提高我们的心理承受力,使我们更好的适应整个社会。
(二)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关专家提出,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直接表现人类的心理适应水平,它在人类的心理健康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从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拥有很多朋友的人,总是能有很好的心情,对各种事情都充满好奇,这些人生活愉快,能够很好的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比较孤立的人总是一副无精打采,浑浑噩噩的样子,缺乏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该种环境,这是因为,体育锻炼是在人多的地方发生的动作,因此能够很好的帮助人民进行相关交流,忽略掉一些烦恼,从而拓宽人们的社交范围,提高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通过工作人员对一些长寿人群的调查显示,他们大多具有很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且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打下了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以看出,适当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们的心理更加积极、乐观,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促进作用,能够增强学生在人际交往、自我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在其人格的树立上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作用。目前,如何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大力研究的问题,我们希望,这些研究人员能够尽快的研究出有效的方法,将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相联系,不仅要将强学生体制的锻炼,也要注重其心理,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未来的建设作出贡献。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十二
摘要:体育教育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分析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提出了利用体育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策略。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高校的教育中,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的体魄,还能够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从而让学生们保持心理健康,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最终使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们从某高校的各个学院随机地抽取了五个班级,一共是200人,其中,男生的数量为75人,女生的数量为125人,并且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抽样问卷调查,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策略,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策略帮助学生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有更好的发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所谓问卷调查法,就是指我们把有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内容放入问卷调查表之中,然后分发给学生们进行填写,在这个过程之中,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其中,合格的有效问卷数为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二是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体育锻炼的相关数据,并且可以与心理健康进行联合分析;三是数理统计法。我们可以利用好excel这个办公软件,从而把数据进行综合的整理和分析,然后我们可以对问卷调查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心理健康是一项复杂的身体表征,包含有许多不同的方面,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心、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品质等等。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信息。首先,抽样调查之中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是很好,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而且女生存在的问题要多于男生,这表明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小一些。其次,女生在情绪稳定性方面不如男生控制得好,而且在学习方面的适应性也稍稍落后于男生,而男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自信心和自尊心这两个方面上。在情绪稳定性上,我们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都普遍存在着问题,这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状态。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对于体育的认知深浅具有着一定的联系,女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具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男生如果非常热爱体育,对于体育活动具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一般都会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然而,女大学生更多的是观看和欣赏体育节目,往往不是亲身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与体育锻炼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是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态都会有所提升。
(一)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引导他们参加体育锻炼。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堂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一般是教师给学生布置完活动任务,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和自主训练,教师给予学生的体育教学指导也是有限的,甚至有的教师只是流于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的,我们应当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把学生放置于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真正为学生服务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采用自主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从而真正地培养他们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特长,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校的体育教研组也应当提升自身的体育教学业务素质,开设各种类型的'体育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选择,激发他们的运动天性,让他们在快乐中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获得心理愉悦。
高校不但要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和学习,也应当关注体育教师们的综合教学素质,打造一支优秀的体育教师队伍。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师培训和进修,让他们掌握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并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除此之外,也应当让体育教师定期进行学术水平交流,从而让他们发现自身教学水平的不足,进而进行自我修正和自我提升,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增进体育课堂的活力。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综合性的教学素质,不但要掌握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等知识,也应当了解这些知识在体育教学之中的体现,从而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点。完善自己,让自己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起乐观和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另外,在体育教学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多做交流和沟通,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和自身长处进行因材施教,尤其是体育素质比较弱的学生,教师们更应当予以充分的关注。只有教师真正为学生投入热心与关爱,学生才能够彻底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从而消除心理上的负担,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增强自身的身心素质。
(三)合适的锻炼方式会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体育锻炼情绪。
体育锻炼涵盖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有着各种各样的训练途径和方法,也有着各种不同的锻炼内容。通过各种类型的体育锻炼,学生们内心的紧张情绪能够得到大大的缓解,而且能够把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释放自身的压力,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之中,学生还可以交到一些知心朋友,从而远离孤独的烦恼,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每个学生都应当深入地了解自己,为自己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方式,提升自我。例如,如果一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常与人交流,那么我们就可以鼓励他进行公开性的体育活动,例如篮球和足球等;如果一个学生做事比较急躁,容易因为小事而冲动,那么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参加钓鱼活动或者慢跑活动,太极拳项目也是一项好的选择;如果一个学生做事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气质,那么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参加跳高和撑杆跳等体育活动,帮助他建立果敢的品性。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从而提升自我。
(四)组织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友能力和协作精神。
课外体育活动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体育锻炼,它不但能够融入身体上的锻炼,还能够具有十足的趣味性,让人达到精神上的放松。因此,课外活动往往吸引着众多学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课外锻炼之中,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活力与激情,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在课外的体育游戏当中,学生们也能够进行有趣的竞争活动,从而体验你追我赶和争强斗胜的心态。在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之中,例如拔河等等,需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整体协调能力,只有队友们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总而言之,体育锻炼与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更新教学思路,为大学生的良好身心健康状态的建立而不断尝试。
参考文献:。
[3]赵金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十三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且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美、良好状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才是现代人应有的健康观。体育活动对人的身体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调节情绪,消除紧张、不安、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发展。心理学家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与适应的情况。”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这表明,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据《大众心理学》刊载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介绍,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病率为16%~42%,其中神经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据《东南早报》报道,一名大学的研究生因患有抑郁症而跳楼身亡。可见,心理障碍对高校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及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1.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过程。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对新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等不适应。其中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离开了父母,失去了家庭对他的约束力,加之学校管理不到位,便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嗜好,如吸烟、酗酒、熬夜、沉迷电子游戏、热衷泡网吧、饮食不规律等,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伤害。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竞争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越来越趋向一种感情支配下的病态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性行为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同时,社会上一些人在道德、精神方面发生的种种不健康现象,诸如职业道德的缺乏、贪污腐化现象严重、黄色网站渗透进校园等,对大学生的影响甚大。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学校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大学生本身缺乏心身保健意识,心理保健知识更是贫乏。尽管不少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疏导和有效的矫治,使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身体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的现象比较严重。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大学生的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和完善自我的奋斗中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变化。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大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大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现在大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大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经常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爬山、打拳),就能使大脑供氧充足,脑细胞功能增强,从而有利于人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
5.体育活动可消除疲劳。
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做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延缓疲劳的出现,并可锻炼意志,做到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困难低头。
四、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1.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要想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就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把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活动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如开展太极拳、游戏、慢跑等体育活动,可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其强迫症症状;开展足球、排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可使人际关系融治,消除其人际关系敏感的困扰;经常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体育游戏等娱乐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心理压力。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培养与提高。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2.选择好的活动项目。
要教育学生懂得,当决定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调治心理疾病时,要选择有效的体育活动:一是自己特别喜爱的活动项目;二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感觉有趣的活动;三是有针对性的磨练自己的意志的活动。正确的、合适的体育活动,不但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而且还能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3.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体育教育必须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选择最佳的教法很重要的,要实现体育教学健身健心的目标,教师就必须集思广义,挖掘教法,把“快乐体育”带到教学中去,因为“快乐体育”是以快乐为导向的渐入佳境的一种启蒙的诱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学会理解和认可不同的意见和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调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让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同时,由于许多因素制约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我们要注意这些因素,让体育锻炼在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十四
一般认为,“吃”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但是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对肥胖产生影响。主要反映在人们吃的认识上。节食是人类一种勉强的、理性的和违反本意的自我限制。而在潜意识中,人们时时不忘冲破限制以享受饱餐美食之后的满足。“有机会就吃”是人类祖先在艰苦时代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这种多吃储备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当今食物并不匮乏的时代,依然在潜意识中存在的心理倾向。
在一些节食减肥的人身上,这种心理倾向非常明显。这些人一般在体重控制产生一定效果后,再遇到美食佳肴的机会,一旦理性的约束减低,吃的食物数量反而会比以前更多。
其次是情绪因素的影响,许多人都体验过情绪对食欲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心情不好,食欲自然就会下降。而心理学家对肥胖者一项实验,却得到相反的结果,肥胖者在情绪焦虑时回食欲大增。
为什么肥胖者在情绪焦虑时会食欲大增呢?
心理学家认为主要原因与他们在婴幼儿时期的经验有关。他们的父母由于缺乏育婴经验,只要他们啼哭时就认为是饥饿(也许是太冷、尿床、身体不适等),于是就给东西吃,结果使婴儿无法知道饥饿与难过的区别。
也有些心理学家指出,肥胖者在焦虑时爱吃东西,就是一种减轻焦虑情绪的方法,通过嘴嚼食物,会使人的脸部肌肉紧张度减低,从而间接释放紧张情绪。
第三是外部诱因作用的影响。人们吃东西一般都是由于内在生理上的需求,也有时是因为外在诱因的吸引,在食物的诱惑面前,肥胖者往往是经不起考验的。
99药剂师温馨提示对于肥胖的儿童,改善生活质量是最有效的减重方法,平时要在适量的运动,不要盲目节食,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十五
摘要: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烦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对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的的心理效益进行分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效益的影响。
新世纪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多,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低下,致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中体育锻炼是其中的一种应对方式,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可以得知,如果学生可以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心境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负性心境有所降低或改善,而不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境变化的效益也不一样,体育活动确实能够改善一些不良心境,从而增进他们整体的心理健康效益。
大学生正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阶段,其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心理易发生急剧变化。
(一)心理压力大。
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激烈竞争对每个人都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矛盾和冲击,则可能导致心理失常。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更多,心理存在更多的压力源,如:父母的期望过高、学习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等等。
(二)环境适应能力低。
环境适应能力差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更为明显。因为在上大学之前都是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的,而一上大学就要离开父母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猛然间很难适应。还有就是在高手众多的高校中自己在中学时间的优势荡然无存,加之有的学生因专业、学校等原因,感觉自己上的学校和自己的理想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受到一定的挫折便会出现情绪低落和玩世不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能降低激烈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压力)系指内外刺激事件对人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身紧张或不适。压力对人体健康具有两面性;适当的压力对于健康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则会导致不良的健康后果,所以心理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减轻或控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保持其身心健康已成为我校大学生教育生活中一个最为敏感的问题。
(二)能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大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一些团体项目的运动(如:篮球、乒乓球团体赛、足球等),这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这方面的原因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中都可以得到证明,因为现实表明当代大学生中女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不如男生,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明显不如经常参加的,参加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的大学生对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不尽相同。
(三)能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挫折是指个体在实行行为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致使行动受阻、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情绪状态。但是长期持续的体育锻炼对大学新生挫折心理疾病的焦虑、抑郁有缓解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益。另外,大学新生还应该适应环境和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积极应对,从容处理,既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若能从运动锻炼中体会到交友、释放压抑感、满足一种享受需要,可能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地投人到运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益。
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如果锻炼不科学、方法不得当,则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一些负效应。下面我就从锻炼成瘾和心理耗竭这两个不利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一下不当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的影响。
(一)锻炼成瘾。
锻炼成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锻炼成瘾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从归因的角度来说,积极锻炼成瘾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锻炼行为,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而消极锻炼成瘾的人反而会受到锻炼行为的控制,通常将锻炼过度或锻炼消极成瘾现象称为“锻炼依赖性”。
(二)心理耗竭。
当锻炼者产生心理耗竭时,其主观感觉乏力,进而对锻炼的兴趣减退,锻炼动机水平与热情降低,运动时注意力分散或者感到力不从心,烦躁易怒,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在情绪性抑制反应方面,锻炼者产生心理耗竭后,不仅运动能力下降,而且情绪不稳定、意志减弱,还可能会加重情感紊乱。在适应性方面,锻炼者产生心理耗竭,如果得不到及时恢复或恢复不足时,超过临界点之后,便开始对其运动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在锻炼中的适应能力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3]李闽。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初探[z]。文教资料,20xx―2。
体育与健康读后感大学体育与健康读后感篇十六
[论文摘要]本文对终身体育的内容、形式及其意义做了简要阐述,并从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出了看法。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水平,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身体素质则是劳动者全面素质的基础,坚持终身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质,增强劳动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能预防多种常见病和职业病。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受益者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终身体育教育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体育教育思想,并渗透到国家、社会、经济、和家庭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终身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学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地,学生们有许多的体育爱好,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网球。培养高校学生从事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宗旨。由于学生对某一项目的特殊爱好,就会促使其不断地关注和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坚持锻炼身体。
体育运动是现代人们余暇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在学校中体育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时候,就会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与同伴默契配合和对手顽强拼搏,从中得到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能在实践中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跑步可以锻炼人的耐力,使人有条不紊,勇往直前;健身操能锻炼人的气质,悠然自得;打球能锻炼人的灵敏素质,使人机智灵活,豁达合群。
多年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不但掌握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理论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其进入社会后保持健康的身体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持下基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有目的把教学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以健身、娱乐、保健体育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锻炼方法,激发对体育的爱好。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还应有针对性,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还要根据学生集体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选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终身体育”,也就是指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同志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还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要进行素质教育,必须进行体育教育的改革。首先,应在学校的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其次,要转变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把“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变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上来。再次,要对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非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其中的合理内容,使学校体育能更好地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
在高校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首先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爱好在鼓励和支持,要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要改变高校过去以技术教学为主,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也带有一定强制性等弱点。由于教学指导思想较为僵化,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甚至有逆反心理,对体育课出现消极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满足,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再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与自愿地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3.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高等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目的和功能,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感,并且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当使学生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国家、对民族和对自己都有很大的益处。把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与综合国力的象征,又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总之,为使大学生在校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其重要性,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终身体育的好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坚实基础,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因而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正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寿伟涛.学校体育当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函授通讯,,(2)。
[3]郝玉业.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