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汇总13篇)
教案应该具备合理的教学步骤和丰富的教学内容。编写教案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明易懂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科目、不同年级的教案,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一
知识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斗争目标。
2、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2、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2、《辛丑条约》。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1、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而导入新课。
2、比较分析法。对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对条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3、导入法。义和团运动中,流传有大量的歌、谣、诗等形式的宣传材料,可以借此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4、复习比较法。1900年慈禧挟光绪西逃,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北京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可以通过比较这两段历史让学生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5、阅读理解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描述八国联军在中国的侵略罪行的文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
6、音像辅助法。可以增强直观效果。
7、归纳法。对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理解,可以对近代主要条约进行归纳来帮助理解。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一课时。
导入语: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下面,请同学们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投影显示]。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地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是继1842年割香港岛给英国和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割大片北方领土给俄国之后又一次严重的丧失领土主权。
回答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恶化了清政府的财政。
回答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日本可以利用中国的原料、中国的劳动力和中国的市场,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强劲的威胁。在外国工业品的冲击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回答四:增辟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延伸到中国内地。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二
一、学习目标: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二、自学导读题:
1、战争爆发--------。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先后在()、()、等地开展,为镇压()运动,19xx年6月,八国联军两千多人,有英国海军司令()率领,从()向()进犯。
2、战争经过。
在()、()等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在(),义和团和清军围攻()和();
3、战争结局。
19xx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8月中旬,攻入()烧杀抢掠;
清政府大臣()与八国签定《》。
4、《辛丑条约》。
时间;
内容:
危害――――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三、精讲点拨:
1、课本第24页“材料阅读”;
2、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每一条款给中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条款内容影响。
赔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圈地在使馆区的监控下,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的控制之下。
打击人民反抗中国人民受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军事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自主权。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学习与检测)。
二、材料解析。
(一)、著名作家雨果1861年11月25日在一封信中写到:“在地球的一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这个奇迹已不复存在。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
请回答:
1、被称为“夏宫”的建筑群指什么?
2、“两个强盗”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3、“夏宫”被烧是在哪一次战争中?
(二)、学习与检测第11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三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所以,“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浓厚,尤其在农民头脑中仍占统治地位,而容易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警觉加以分析,认识其盲目排外性。从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斗争的总体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来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的比较,体会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难点分析。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是随着清政府、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三方面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教材并未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这一关键环节。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变化及原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其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义和团与帝国主义列强三者关系的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四
[学习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史实;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
2.综合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综合归纳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提高分析对比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xx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学习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p20导入框和正文第一段,回答:
1)义和团兴起的时间、地点、发展状况、斗争矛头、性质?
2)八国联军的名称、侵华时间、总司令、进犯路线、重要战役?
3、熟练掌握:《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国家?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交流结果:
2、我们的问题:
交流结果:
3、老师的问题:
2)《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主要内容 影 响。
(四)系统总结:知识建构。
(五))巩固训练:参见《新课程同步学习与探究》。
(六)课堂反思: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的不足。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五
3、通过学习义和团的英勇抵抗,认识到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学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自学指导】。
1、阅读导言框内容,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2、何时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是什么?
3、八国联军是指哪八个国家,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由谁率领?
曾在哪里被义和团围困?
4、阅读20页第二段结合21页插图了解八国联军在北京的罪行。
列举比较北京两次被列强占领的史实:
二、《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2、《辛丑条约》的内容:
3、《辛丑条约》的影响:
【思维拓展】。
【自我评价】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学习心得】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六
下课铃响了,我的心情久久还不能平静下来,百万雄师过大江、红军长征等画面一一浮现在我眼前,联想起我们现在过的美好生活,都是用鲜血换来的.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涌现出大批的爱国将士,他们英勇作战,狠狠地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但这些还不足以把日军赶出国界,所以在两军僵持的阶段,国民党政府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也就在这时国内出现了一个新的政府―共产党,由于共产党领导正确,日军连连溃败。
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在1945年取得了抗战胜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感处很多,我明白了胜利的来之不易,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多少人的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幸福,不要浪费光阴,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七
2、教学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第一课,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推翻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课后小结。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是何时?主凶是哪国?帮凶是哪国?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割占国领土最多的是哪个国家?共割占多少领土?
课后习题。
一、填空题:
1.1860年10月,_______闯进北京西郊_______,大肆抢劫、破坏,最后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四年里,俄国乘机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侵占________平方公里。英国则通过《_______》,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3.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皇帝让恭亲王、担任议和大臣,自己逃往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
a.1854年b.1856年c.1860年d.1858年。
2.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的不平等条约是()。
a.《北京条约》b.《爱浑条约》。
c.《天津条约》d.《黄埔条约》。
3.“增开天津为商埠”的条约是()。
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爱珲条约》d.《黄埔条约》。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在位的皇帝是()。
a.咸丰皇帝b.同治皇帝c.道光皇帝d.光绪皇帝。
三、双项选择题:
1.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a.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清政府不准英国输人鸦片。
c.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益d.中国人民开始禁烟运动。
2.1854年,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的内容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鸦片贸易合法化。
c.增加沿海通商口岸d.允许外国人在内地自由贸易。
3.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分别是()。
a.马神甫事件b.亚罗号事件c.保护侨民d.马嘉理事件。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八
一、从军行(其一)。
1.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主旨)。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3.鉴赏要点:
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二、蓟中作。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为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天宝八载(749),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天宝十二载(753),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乱起,帮助哥舒翰守潼关。广德元年(763)任西川节度使。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后人编有《高常侍集》。此诗一名《送兵还作》,是诗人于天宝十载(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边境回程途中在蓟中所写。蓟中,蓟城,故址在河北卢沟桥北。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主旨)。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写在边城所见景象。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3.鉴赏要点:
这首诗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高适早年落拓,延至四十余岁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边城,触景生情,想到无才无识者巴结讨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边地人民死活,弄得边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言事,却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忧愤尽抒笔端。
暗示手法的运用。“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三、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属湖北)。天宝三载(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天宝十三载(754),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至德二载(757),至灵武肃宗处,迁右补阙,后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有《岑嘉州集》。《全唐诗》编诗四卷。
热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此湖乃是玄奘法师取经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之高山湖,面积达6230平方公里。伊塞克(issyk)意为温暖之意,中国古书称之为热海或大清池,它跨吉尔吉斯与哈萨克之间,四周天山环绕,汇集天山山脉流下的雪水,却终年不结冰,故有热海之称。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主旨)。
“侧闻阴山胡儿语”一句作引子,以当地胡人之语表明下文七句所说为真。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上面飞过,但水中却有又长又肥的鲤鱼。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阴火”以下四句是诗人的思考和描绘。诗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
“送君”以下四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临别赠言:我与你在天山城外饮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阳西下,落在热海之滨;你为官公正,清廉无私,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
3.鉴赏要点:
这苜诗描绘了边塞奇异风光。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诗标题意思是写一首热海风光的诗歌送给友人崔侍御。诗中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感受,也借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
四、塞下曲。
1.作者简介:
李益(约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8)登进士第,两年后,登制科举,授郑县主簿。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2.基本解读:这首诗情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主旨)。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人关。”这两句以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伏波”,东汉马援曾封为伏波将军,他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如自以寿终屯部,终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
这两个典故引用,诗人用“惟愿”、何须”二词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贬。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这两句用两个典故表明杀敌卫边必须彻底的态度。前典出自《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觳……晋人与姜戎要之觳而击之,匹马只轮无返者。”“海窟”,原义为大海,这里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在此表明了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态度。后典出自《旧唐书薛仁贵传》:薛镇守边疆时,“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这里是说杀敌不仅要彻底,还要留下得力将士,继续镇守边关。
3.鉴赏要点:这首边塞诗格调高昂,有盛唐边塞诗余韵。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气飞扬。“不坠盛唐风格。”(杨慎《升庵诗话》)。
此诗最为突出之处在于对典故的使用。四句中旬句用典,凝练形象,准确生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九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 合。
理 解。
讨 论。
分 析。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爱 国。
情 感。
思 想。
意 识。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英、法、俄、美等。
19xx年。
光绪、慈禧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二、《辛丑条约》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5、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2、当堂完成22页“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3、学生集体朗读22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可延伸到课外)4、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洋务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十
[学习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史实;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
2.综合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综合归纳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提高分析对比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xx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学习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p20导入框和正文第一段,回答:
1)义和团兴起的时间、地点、发展状况、斗争矛头、性质?
2)八国联军的名称、侵华时间、总司令、进犯路线、重要战役?
3、熟练掌握:《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国家?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交流结果:
2、我们的问题:
交流结果:
3、老师的问题:
2)《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主要内容 影 响。
(四)系统总结:知识建构。
原 因 经 过 结 果 影 响。
(五))巩固训练:参见《新课程同步学习与探究》。
(六)课堂反思: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的不足。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十一
知识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斗争目标。
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xx年的国耻与国难。
2.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
2.《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学法指导]。
1.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而导入新课。
2.比较分析法。对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对条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3.阅读理解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描述八国联军在中国的侵略罪行的文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列内容。)。
1、 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 地区。
2、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 率领进犯北京。
3、19xx年八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 仓皇逃跑。
二、《辛丑条约》。
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2、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
(1) 。
(4) 。
3、条约的影响;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 中国完全沦为 。
合作与探究:
1、 学生制表: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异同点。
2、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能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危害吗?
3、 议一议:
反馈与小结:
我们这单元题目叫做侵略与反抗。提问: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沦为;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归纳出同一时期,中国各阶层又是怎样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的,从而明确中国近代历史的两条线索。进行本单元的复习。
达标检测:
一、 选择题:
1、义和团运动斗争的矛头指向的是( )。
3、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等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发生于( )。
d、19xx年。
4、八国联军侵华时的“八国”除了英、法、俄、美、日、德六国外,还包括。
( )。
5、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
条约》。
a、德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法国人。
二、材料分析题:。
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之抢劫”,“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祥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联军指哪些国家的军队?
2、此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发生在哪一年?
3、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课外拓展】。
《辛丑条约》。
7日,庆亲王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年是旧历辛丑年,所以这个条约称为《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其主要内容是:
1.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
39年还清(到1940年),年息四厘,本息共计9.82亿两,加上各省地方性赔款,总数达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12倍)。清政府以海关税、通商口岸的常关税和盐税作为偿付赔款之用。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人反帝性质的组织,违者处死。地方官对反帝斗争镇压不力者,“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凡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文武科考试5年。
3.清政府拆毁大沽以及北京到海口沿线所有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常留兵队,分保使馆”,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
5.惩办“首祸诸臣”。其中载漪充军新疆,载勋、赵舒翘赐自尽,徐承煜(刑部左侍郎)等人斩决,董福祥革职,徐桐、刚毅、李秉衡等已死,追夺官爵。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十二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强便开始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日益高涨。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
猜你喜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十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26年)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进入中国所引发的战争。但实际上由于慈禧在6月21日时对11国宣战以及之前义和团和清军一直围攻围困使馆区,导致这场侵略战争。
派遣的联合远征军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增至约5万人。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赔款最多,签订国家最多,并丧失多项主权。
八国联军侵华,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劫,无数村镇沦为废墟,天津被烧毁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残墙断壁。连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也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八国联军在北京公开大肆抢劫,清宫无数文物珍宝被洗掳一空,大批群众惨遭杀戮。
清国内部及远东(满洲平原)之权力平衡,亦受重大冲击,间接导致清廷衰落、俄日冲突升级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