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毕业论文大全(18篇)
一个用来概括和总结某一事物或事件的书面材料,我们称之为总结。总结应该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让读者易于理解。通过阅读他人的总结,可以发现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和思考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一
近年来,国内居民呈现出强大的旅游需求;中国加入wto对我国旅游业的结构、体制、管理、营销方式等方面将带来深刻变革;北京申奥成功不仅影响到旅游的发展目标、速度、规模和进程,也将大大改变目前中国的客源结构。
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增添了新的动力,使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全面创新发展的时期。
在旅游业总体发展形势的推动下,我国旅游开发和管理取得了重大进展,也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特点进行剖析。
1需求透视:假日旅游与市场促销。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二
近年来影视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旅游的日益普遍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所以许多商家将盈利的矛头指向了两者的结合体,即影视旅游。然而,在国内与影视旅游相关的调查与研究较少,出书的更是凤毛麟角。本文旨在通过近段时间大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展开论述,能够更加生动而具体的获得影视与居民出游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为商家们从此处着手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更加注重影视在旅游中的价值与地位,运用影视拉力造就影视旅游者。而且希望相关文化与旅游部门能够抓住影视这一契机,向韩国学习,更好的让广大居民了解和体会到我国大好河山的美丽与壮阔,物产的`丰富,食物的多彩。
1987年中央电视台在江苏无锡太湖之滨为拍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而建起西游记艺术宫,标志着我国影视旅游的正式开始。这次旅游主要是指在空间尺度上进行的影视旅游,我国绝大多数文献是以外景地、故事发生地及影视文化城为案例展开研究的。
在影视旅游的研究中,关于影视对旅游的影响研究是最充分的。它包括影视对旅游主体的影响和影视对旅游客体的影响。巴斯比和比顿以两个影视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对旅游者的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不同影视的观众群即很有可能成为潜在旅游者,而旅游主体大部分为适宜的影片观众。在影视对旅游客体的影响研究上耐利探讨了电影作为一种旅游促销手段的特性和优势,他们以美国和澳大利亚影片为例,发现影视可以拉动游客到外景地出游,而大量研究也强调了影视曝光的目的地营销方式。
度及对影视旅游的兴趣意向,将会对影视旅游的开发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所以关于居民的影视出游意向研究十分重要。
本文借由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影视影响居民出游意向的课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解决关于影视旅游对于居民是怎样的存在,影视从哪些方面对居民出游产生影响等问题,并引导居民正确而冷静地对待影视中出现的各种宣传景地,做到关注自身需求再进行景地选择。本文还列出了影视旅游的相关优势和劣势,希望通过对比和研究能够让影视旅游稍作改变,让影视取长补短,更能促进居民进行相关外景地旅游。
1引言。
1.1影视旅游概念。
1.2发展背景。
1.3目的及意义。
2研究思路及方法。
2.1研究过程及思路。
2.2问卷调查方案。
3居民对《爸爸去哪儿》的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
3.1《爸爸去哪儿》简述。
3.2《爸爸去哪儿》产生的直观效应。
3.2.1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3.2.2对居民出游产生的影响。
4影视旅游左右居民出游时产生的优势与弊端。
4.1影视旅游带来的好处。
4.2影视旅游带来的弊端。
5影视旅游的规划。
6结论与展望。
理论研究较难直观的阐述影视旅游对居民出游意向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将影视可能影响到居民出游的几点因素一一列出来,透过具体明确的数据解决问题。在得到数据的同时,教会居民和旅游运行商如何看待和利用影视旅游:旅游运行商通过影视文化激活特定观众的某些需求,形成潜在旅游者;居民学会理智地从影视中选择自身看中的旅游要素,针对自身的旅游目的做出合理的判断。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三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的偏见使得旅游行业相关单位存在较大的用人缺口,如何解决这一缺口成为学校及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在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措施。
旅游管理;就业现象;分析。
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就业现状来看,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并不愿意到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业相关单位工作,造成旅游业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素质较差等问题,限制了旅游业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传统服务业的旅游业开始成为热门行业。,国内旅游44.4亿人次,出入境旅游2.6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增长13.6%,国内旅游、出入境旅游还将保持较高的发展增速,旅游业还将继续领跑经济增长,预计国内旅游收入将实现12.5%左右的增长,不仅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旅游管理涉及旅游行为的整个过程,包括旅行社、景区、酒店、交通、旅游局等等。就行业性质来看,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事一线服务于管理,因此随着旅游人数的增长,我国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服务的质量决定该行业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未来的旅游业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热情、情商高且知识面宽的人才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就业意向分析。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任何职业任何岗位都是平等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还是带有一定偏见,不少学生尽管学习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在选择自身职业时更加倾向于选择文化艺术类、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高的流失率。同时,部分学校会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到酒店或旅行社等相关单位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期间学生可能会对本专业的认同感降低,或受到其他高收入行业的影响,而重新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另外,即使大部分学生从事旅游业,但是对酒店、旅行社等的态度也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旅行社缺少个人提升的机会,因此更愿意进入酒店,导致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集中在酒店特别是高级酒店,而限制了旅行社等的发展,不利于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失衡、流失率高的原因需要从旅游业及学生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旅游业提供的薪酬及待遇较低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相比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旅游业的薪酬水平明显偏低,薪酬分配体系存在缺陷,酒店员工工资与岗位挂钩,旅行社工作人员薪酬随季节波动,极不稳定,会使员工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在实习期结束后,相当一部分会学生会选择离开旅游业,从事自己认可的其他行业。其次,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不断激励自己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调查发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不完善,不少学生缺乏对本专业和自身正确认知,并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现实,直接导致不少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安于现状频繁跳槽,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解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将进入快速上升发展的时期,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讲,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们将拥有更多的择业选择和机会,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迫切,学生只有具备扎实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才能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进入自己心仪的单位。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结果来看,旅游业总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优秀人才的高流失率限制了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一)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管理教育。
职业规划管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获得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职业规划管理首先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正确认识,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培养自己对旅游业发展环境的分析能力,判断自己的性格、兴趣是否与旅游行业相匹配,从而建立对未来职业的长远目标,学会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打好基础。此外,学校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将其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引入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提高对旅游业背景的熟悉程度,以达到适时检验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二)优化旅游业相关用人单位的薪酬制度。
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实现单位内部公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在旅游业中,不少单位提供给员工的薪酬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并不对等,因此不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从事1~2年旅游业后选择离开这一行业重新择业,加剧了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问题。因此,旅游业必须对现有的薪酬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优化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首先,单位需要改变过去岗位与薪酬挂钩的薪酬制度,在薪酬的发放中考虑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付出,有区别的运用精神激励、物质奖励等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其次,企业也要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总体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普遍较好,但是在繁荣发展的背后,旅游业还存在高素质人才流失的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重视。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留住人才,才能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顾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瞿聪.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象分析及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01):85+87.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四
伴随社会与经济地不断进步,旅游渐渐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旅游产业的发展已变成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之一。
但是,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在此时的环境下浮现出诸多问题,其中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景区的粗放管理尤为突出。
如何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1、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旅游相对封闭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大国,如今向旅游强国迈进。
在几十年的旅游发展中,旅游产业发展逐步呈现出一定规模,旅游产业涉及的各个行业,包括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等,其产业结构都迅速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正是因为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类矛盾问题,例如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规划不科学、产业规模不合理等。
实施的《旅游法》,只是从法律层面,保障了旅游产业发展,而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增长。
2、旅游行业市场的运营模式缺乏合理性。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旅游行业市场运营,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而且包括了国外市场。
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时代背景的发展,传统的旅游行业运行宣传,例如海报宣传、电视广告宣传、广播宣传等,难免达不到理想效果。
旅行社组团运营模式,也出现中间环节利润下降、散客增多、导游压力大等问题。
因此,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模式,还需根据时代背景需要,进行科学合理改革,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备。
当前我国旅游产业链中各类企业结构上都存有不同的不合理因素,其中重点体现在几个方面:内部结构、数量结构等存在不合理性。
为了实现可续发展对旅游的要求,确保旅游活动的开展,每个行业的协调发展是由旅游行业的整体特性决定的,在向游客提供服务的每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致使旅游的总的质量下滑,而且游客所需的服务不可能由同一个企业提供完成,必须一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各个企业协调配合。
然而在旅游行业的每个结构层次的不合理都会影响完整的旅游行业的竞争和管理。
所以,在构筑较为完备的旅游产业链不论是在增加竞争能力还是增加行业产业链的竞争能力都必须要做的。
4、旅游产业对环境所产生的破坏。
当地人民经济活动的失误会一定程度破坏自然环境。
人们经济行为对于景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工商业生产所排放出的废渣以及出现的噪声污染了景点的自然环境,破坏了景点应该有的安静。
此种行为不仅使景点失去了以前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水流和安静的气氛,而且还由于环境污染而降低了游客游览的兴趣;另一个方面是不合理的环境开发和农业的生产模式破坏了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平衡,使得自然人文环境遭受了直接的不良后果。
二、可持续发展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1、政策顶层设计,打造现代版本的旅游产业综合体。
由于旅游发展政策不配套,导致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政策滞后产业发展情况。
因此,通过国家政策顶层设计,打造现代版本的'旅游产业综合体,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系统工程思考之中,以景区等旅游核心吸引物为依托,融入餐饮业、酒店业、娱乐业、购物业、交通业等配套政策支持,重点突出地区的旅游发展功能,以旅游产业综合体,带动周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和全局观的系统发展思路。
2、积极探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创新。
设立生态旅游和局部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鼓励建立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的旅游景区。
旅游景点必定依靠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标准,促进景区内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
政府在考虑土地规划的同时,不仅要重视景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而且要把土地附作物上的生态资源,纳入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
这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发展的体制创新问题,探索一套完整的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规章制度,把生态建设、开发、保护、管理融入到一个新的体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更新旅游产品体系,加速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就是把传统中旅游产业结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重心,转变为符合时代发展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以旅游低端服务的产品对应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旅游高端服务的产品对应的产业结构。
重视旅游产业布局,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支持体系,做好旅游景区发展可持续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优化行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特色化方面转型。
特别是要重视旅游产业各个链条的合作,增强各行各业的沟通与交流,基于现代技术,融入产业发展,改变内部结构,促进行业自身更新升级。
另外,重视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合作,有效协调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争取获得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五
[1]马勇,陈慧英。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曾亚玲。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中国商贸。2012(04)。
[3]王九位。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武汉大学2010。
[4]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7(07)。
[5]庄志民。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旅游科学。2007(03)。
[6]钟晟,张军。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华东经济管理。2007(06)。
[7]杨卫武,陈慧莎。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8]徐仁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01)。
[9]张薇,钟晟,张晓燕。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9(12)。
[10]赵勇。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武汉大学2011。
[11]张中华,王岚,张沛。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现代城市研究。2009(05)。
[12]李海霞,孙厚琴。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9(04)。
[13]庄志民。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旅游科学。2010(03)。
[14]凌莉萍,吴殿廷。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0(03)。
[15]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16]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旅游论坛。2010(03)。
[17]陈才,李兆元,刘心怡。大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旅游论坛。2010(03)。
[18]吴志军,田逢军。城市滨水旅游意象及其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武汉、上海滨水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0(06)。
[19]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六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梦想,比如说我,我的梦想是能去一次海南岛,欣赏那里的美丽景色。
海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听妈妈说,海南岛是一个热带海岛,那里气候好,生长着许多树,有椰子树,有香蕉树,还有……多得数不胜数。每天,都会有许多海鸟飞到岛上来休息,那里的鸟儿很多,有许多鸟儿都实是我很喜欢的,可惜我未能到过海南岛,我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如果有一天,我来到海南岛,我一定要和鸟儿一起玩耍嬉戏,我一定要亲眼看到这美丽的贝壳。
海南岛的海滩上一定有许多贝壳,我多么想有几个美丽的贝壳。
海南岛的美丽让我着迷,让我沉醉,我曾经多次告诉妈妈,我想去海南岛,可妈妈很忙,没有时间陪我去,我日日盼,夜夜盼。连晚上做梦都梦见自己去了海南岛。有一天,妈妈对我说:“等到了暑假,妈妈有空了,就和你去海南,到时候,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还吗?”“好”。我高兴极了,心想,太还了,我终于能去海南了。
我盼望我能去海南旅游可,只要我的愿望实现,那有多好呀。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七
鉴于旅游管理的诸多优势,许多旅游单位已经开始开展旅游管理工作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旅游业发展速度极快,规模不断扩大,旅游管理过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景区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缺乏对景区的合理规划。
面临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旅游景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景区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导致旅游服务质量的低下,由于规划合理性不足,导致景区资源的极大浪费,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且景区基础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大量游客的需求。
(二)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旅游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虽然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数量很多,但是整体素质偏低,对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不足,自身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都不高,这给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虽然工作人员很多,但是旅游管理工作的效率却比较低,旅游企业的投入很大却收不到相应的效益。
(三)地方政府部门对旅游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管理。
与旅游机构的管理工作不协调。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对旅游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使不同旅游单位的管理工作的标准和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形成统一化管理,而且与旅游机构的交流沟通不足,二者之间的工作步骤缺乏协调性,许多好的政策得不到顺利实施。
(四)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不够健全,法律的威严性和约束力不足。
针对旅游管理,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数量比较少,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造成了法律上的漏洞,不能对旅游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还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对于违法行为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法律的威严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要促进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旅游景区应当加强对景区的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应当对景区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规划,打造出符合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提高风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注重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加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对景区内的交通设施建设,使其能满足游客高峰期的使用需求。
2.旅游单位要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质量。旅游单位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队伍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工作的专业性、责任感及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等,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充分为游客的利益考虑。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审查机制。
3.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协调与旅游机构的工作步伐。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参与到旅游管理中,并发挥带头作用,对景区的旅游管理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严格执法,杜绝违法行为的出现。国家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步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法律的约束能力,将旅游相关的各种行为都纳入法律的约束范围内,提高法律的约束力。同时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理要法律化、严格化,提高法律威慑力。
三、结语。
当前在旅游行业中发生的.种种不良现象是旅游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需要开展旅游管理工作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约束,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但是旅游管理的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才能净化旅游行业环境,维护旅游业的合理秩序。
篇二:现阶段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问题探究。
一、建设过程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基础薄弱,知名度很低。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海南岛入境游客平均停留3天,人均消费148美元,都远远低于国际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的平均水平。海南岛年接待国际游客总量占游客总量比例还很低,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旅游企业大部分规模偏小,经济基础薄弱,市场竞争能力较低,抗风险能力差。国际著名旅游专家马塞尔?施奈德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欧美游客只知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却不知道在它南端还有这么美丽的热带岛屿(海南岛),他们更愿意选择知名度高的普吉岛、芭提亚。”国际性的旅游岛接待的主要是国外游客,入境游客占接待游客总数的比重都在60%以上。海南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产品结构单一,多数是低端观光产品,而高端的休闲度假产品很少,缺乏能留住游客的旅游度假产品。
(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硬件设施不完善。
服务等软环境有待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充分体现,政府主导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企业、行业的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市场管理粗放。初的三亚海鲜大排档宰客事件就暴露出相关部门监管的漏洞,大大损害三亚的旅游形象。在硬件设施方面,三亚许多海滩的冲淡房还要收费,冲淡房的配置数量也远远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并且在海滨浴场的人流集中处没有公共设施的指示标志,缺乏导示系统的建设。
二、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建议。
(一)规划与实践同行,狠抓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近两年来,伴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伐不断前进,三亚市作为国际旅游岛的核心便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备受业界关注。现阶段三亚旅游产品开发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创新,对本地文化的挖掘也不够深入。为此,有关部门需要在制定旅游产业体系的建设规划时,重点关注三亚市旅游产业体系发展的生态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品牌性等方面。不仅要为景区培训一批精通英语、三亚旅游、中国文化、世界礼仪的服务人才,还要引导新老投资商开辟创新,丰富三亚市旅游产业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二)解决好旅游发展与当地百姓之间的矛盾。
发展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造福一方,但三亚旅游发展中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物价上涨等问题已经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如何处理好旅游业发展和当地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三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否顺利实现。因此,三亚市在未来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从增加当地居民幸福指数、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减少旅游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做出科学的论证和规划。
(三)合理定位发展,强化基础配套。
开一次“博鳌论坛”并不能代表海南的国际性,如何发挥好国家政策优势,打造真正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岛是一个考验决策者智慧的地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简化烦琐的入境手续,无论是飞机的落地签还是国际游轮停靠港口的免签政策都应该具体且可操作。(2)加大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宣传工作,尤其应该注意和高纬度冬季极其寒冷的国家旅游部门加大合作,将三亚打造成为北半球冬季热带康养度假胜地。
在公共服务的配套设施上,三亚仍然处于太过粗放的模式,海滩无人清理,仅有的冲淡房和更衣室也是百姓自建的收费项目,过度粗犷的基础设施虽然降低了政府开支,也减少了很多管理部门的麻烦,但是有悖于海南岛建设国际性旅游岛屿的市场定位,所以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需要尽快完善,努力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旅游基础配套环境。
从旅游公共交通体系建设这一点来看,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岛的核心城市,每年旺季游客如潮,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无法同时满足本地人的生活需要和外来游客的旅游需求。因此,在丰富旅游交通体系的建设问题上还要加大投入力度。此外三亚的景区众多,但都十分分散,目前还需要加强各个景区之间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方便自由行的游客游览,从而有效避免低品质1日游旅行团泛滥,避免这些劣质旅行团破坏三亚市的旅游服务业形象。
(四)利用三亚优势拓展客源市场。
三亚是海南岛的南大门,若要利用好三亚这把打开国际旅游岛大门的“金钥匙”就必须加大国际旅游市场的宣传工作,尤其应该重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这些国家的冬季较为寒冷,要与这些国家旅游部门加大合作,将三亚打造成为北半球冬季热带康养度假胜地。此外,三亚作为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在抓住传统“空降”客源市场的同时,更应该努力寻求新型濒海旅游客源市场――游艇旅游。游艇业具有高附加值和拥有较长的产业链的特点,能够为海南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
三、结语。
海南岛是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代表着我国对外旅游的形象,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地区,旅游业正是海南岛“落后”和“国际化”背景的切入点,在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好三亚市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则可实现整个海南岛的经济大繁荣。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八
摘要: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各高职院校都建设了大量的实训室,为了解决实训设备利用不充分和学生的实训课时严重不足等矛盾,不少院校都进行了实训室开放管理的尝试。
但由于管理制度的不配套,往往存在师生和学院认识不统一、实施成本偏高、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本文针对前述问题提出了在开放时间、开放内容、设施设备管理、实训室师资队伍建设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高职;开放性;实训室;管理模式。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
广大企业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还要求他们具备岗位的综合发展和创新能力。
显然,传统的实训室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开放实训室已经成为实训室管理的必经之路。
实训室开放管理是指将实训室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面向学生和其他群体开放,并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实训内容的管理模式。
开放性实训室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实践学习的机会,更能提供创新型探索式学习的机会,是一种能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资源的有效教学模式,更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我院成功申报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我系的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国家示范建设重点专业。
在建设周期里,陆续完成了近1000万元的旅游管理专业群实训室建设任务。
为保证实训室的充分合理利用,按照实训室开放管理的要求,从实训时间、实训内容、设备管理、队伍建设、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开放性的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也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开放性实训室管理存在问题。
我院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验收。
我系开始尝试对旅游管理专业群的实训室进行开放性管理,在实施初期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学校热、学生冷”的现象较为突出。
校内开放实训室项目的开展,都是利用学生课后的业余时间,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自主学习的习惯较差,加上学院缺乏系统的开放实训项目的引导,学校对参与课后的开放性实训项目没有硬性的要求和学分补充等措施,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爱好自觉参与,导致了学生对开放性实训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学校热、学生冷”的现象。
2.“学校热,教师冷”的现象也很突出。
虽然学院也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高职学生培养上的重要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师资的培养上,长期以来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对专门的实训指导教师没有科学的建设规划,没有把实训指导教师素质的提高放到重要地位,也没有实训教师的系统培养计划。
加上开放性实训的开展往往会占用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学院又没有相应的劳动津贴补偿制度,也造成了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3.实训成本很难计划和控制。
实训成本是指在实训过程中所耗用的各种费用之和。
其中课内的实践教学消耗可以通过教学计划准确计算,根据实践教学标准也可以较好控制。
但实训室开放项目的消耗是根据学生参与实训的实际情况和临时性项目的开设情况而定,事前很难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计划。
由于参与人数的不确定和项目的繁杂,导致消耗难以控制,浪费严重。
二、实训室开放管理模式的探索。
为进一步解决实训室开放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开放时间、开放内容、现场管理、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和服务对象的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在实训时间上,探索“白天+预约”的开放管理模式。
我院的实训指导教师实行的是坐班制,八小时内正常上班,晚上和周末是不上班的。
为了方便学生参与实训,我们在实训室开放的时间上,实施了“白天+预约”的管理模式。
在白天,所有实训室全天候向同学们开放,实训指导老师要对没有其他课程来实训室训练的学生进行指导。
晚上和周末则通过预约的方式,提前一个星期到所要参加课外实训的实训室进行登记,预约时间和项目,以便实训指导教师根据预约进行实训准备和指导。
拿旅游实训中心的茶艺实训室来说,茶艺课采取的是“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在茶艺实训室上课,茶艺课程有3个学分,48个学时,每期上课时间为12周。
也就是说12周以后茶艺实训室几乎就是空闲的,要参与开放性实训的同学,可以利用12周以前的晚上和周末以及12周以后的全天和周末进行训练。
同学们对茶艺技能训练兴趣高,很多同学报考了茶艺师资格证书,组建了茶艺协会,这种“白天+预约”的时间开放模式大大满足了同学们对茶艺技能练习的要求。
2.在实训内容上,探索“基础+主题+自主设计”的开放管理模式。
开放实训室不是简单地将实训室门打开,延长实训时间,而是应该注意开放性实训项目的创建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技能。
所以在实训内容上,我们探索了“基础+主题+自主设计”的开放管理模式:“基础”是指学校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有组织地发布开放性实训项目,学生可以在本专业或跨专业范围内选择实训项目;“主题”是指利用学院实训场地和设备有计划地开设创新创业、技能竞赛、职业技术鉴定和各类企业培训等社会服务的实训项目;“自主设计”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自主设计实训项目并寻求实训指导教师的帮助独立完成。
长期以来,实践教学都是由指导教师安排实训内容,学生接收实训并完成,一旦打破这种模式,学生在短时期内会有很大程度上的不适应。
所以如果完全依赖学生自主选择实训项目和内容,将会缺乏科学性,不能达到开放实训室的效果。
所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主题实训项目和自主设计内容的实训项目为补充的开放性实训体系。
在这种体系指导下开展实训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
3.在现场管理上,探索“定置式自主管理”的开放管理模式。
开放实训室打破了传统实训室现场管理的模式,实训室在时空使用上和项目准备上都比以往更加复杂,依赖传统的单一实验员负责制度已经难以解决,所以我们探索“定置式自主管理”的开放管理模式。
“定置式自主管理”是通过对工作现场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科学分析,以实现物品在工作场所的科学定置,使学生成为定置管理的直接责任人,接受实训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考核结果纳入实训成绩,从而实现人和物的最有效结合。
这种实训教师和实训学生共同承担实训现场管理的“双责任人”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实训指导教师的现场管理工作量过大,管理不到位,实训成本不好控制等问题。
并且在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
4.在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多元化”的开放管理模式。
相对于传统实训室,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更难的工作任务和更繁重的工作量,而现有的实训教师队伍不管从数量和能力方面都难以承担。
所以我们探索了由专任理论教学老师、专职实训教师和兼职的行业专家和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共同组成“多元化”的实训教师队伍的模式。
专职实训教师主要负责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实训室运行与开发,并参与实训项目的开发和指导;专任教师则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是实训项目开发和指导的主力军;而兼职的行业专家和企业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要对校内专任理论教学老师、专职实训教师进行培训,也担负着对学生开展主题实训项目和自主设计项目的指导。
5.在实训经费上,探索“消耗成本+管理费用”的开放管理模式。
开放性实训室管理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方式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教学计划内的实训消耗是学院完成教学的必须开支,由学院统一支付。
而在教学计划之外,可以对前来进行实训的学生、老师和外来人员收取一定的费用。
本院的学生和教师只需要支付完成实训的消耗成本,而外来人员缴纳的费用则包括实训消耗成本和一定的管理费用。
收取的管理费用用于补贴指导教师的津贴,减少甚至完全弥补学院由于开放实训室所支付的成本,逐步实现以“实训养实训”的目标。
三、开放实训室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实训室开放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学院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
1.建立开放性实训室的“学分补偿”制度。
开放性实训室的“学分补偿”制度是指学生参加本专业开放性实训课程取得的学分应该作为实践课程的学分,跨专业参加开放性实训取得的学分替代公共选修课程的学分。
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兴趣小组,对参加开放性实训项目成绩突出的完成创造性成果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
今年,旅游管理专业的一名同学获得了教育部举办的“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学院给予该同学免修“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4个学分的补偿,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参与课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2.对教师参与实训项目研发和指导的给予教分补偿。
为了保证开放性实训的效果,建立一套适应开放性实训室的教学文件已经迫在眉睫。
学生是实训过程的主体,在为学生提供传统的实训标准文件基础上,还需要为他们提供开放性实训成果和考核方案,这将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实训的标准性文件。
虽然我们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训项目,但为了保证项目开展过程的有序和有效,教师对学生开展实训项目进行指导是必要的。
由于开放实训室,大大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教分补偿也是必要的。
今年,学校给予了“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260个学时的教分补偿,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学生训练指导的积极性。
3.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需要一支既要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更要有突出的团队凝聚能力的优秀指导教师团队。
所以可以通过为专任实训教师制定“量身定做”的教师培养方案;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外出进修培训;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到学院现场指导、搞讲座;引进双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与企业、科研单位、兄弟院校建立人员交流等形式组建一支专兼结合、动态互补、校企共享的高水平实训室管理队伍。
4.加强实训课程的考核力度。
实训室开放项目的实施,如果完全依赖于学生自觉,即使项目设计合理,学生有兴趣也增长了见识,但没有任何压力的学习,还是很难将实训内容执行下去,实训效果也不能保障。
所以,我们建议将实训课程各科内容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个重要模块都要单独进行考核,各模块的累计分数就是本课程的实训成绩。
任何一个模块不及格都会影响到本门课程的成绩,迫使学生自主到实训室完成实训内容。
总之,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只有处理好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开放与约束以及职业技能和岗位对应的关系,并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让开放实训室实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常海涛.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训室管理体制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朱建军.开放性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研究[j].社会经纬,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九
旅游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旅游项目的需求趋向多样化,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将革命传统教育与休闲融为一体,迎合了人民群众对于红色文化的需求,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发展态势良好。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15~20xx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红色旅游,对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有利于保护革命文化遗产。
承载革命遗物的革命文化遗产是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具有很高的历史性与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成果。通过参观革命文化遗产,可以让我们直观地回顾历史。我国《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重要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随着国家对革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力扶持与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于革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不仅可以保护与整合我国的革命文化遗产,还能更好地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难以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国民族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让民族精神得以丰富与延续。
红色象征着革命,红色旅游蕴含的红色文化,即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广泛的文化理念,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表现我国的民族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弘扬民族文化,使国内外的旅游者深刻地认识中国的红色文化,了解中国的优秀革命传统。
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
据统计,每年全国各地红色旅游区的旅游效益为200亿元,同时促进了交通、农业、食品、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论文。红色旅游可以刺激旅游消费市场,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重视红色旅游项目的建设与开发,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加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纪念馆,纪念地,领袖故居,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红色旅游的载体。全国有许多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是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崭新宣传形式,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区,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部栩栩如生的教科书,在欣赏人文红色景点时,以参观革命纪念地的方式了解到无数中华民族的先烈们为了振兴中华齐心协力,同仇敌忾的感人事迹,潜移默化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灌输给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传统,培育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管理体制欠缺。
红色旅游景区是由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共同管理,由于两个部门各自不同的职责而发生分歧,如文化部门出于保护文物资源的意愿不愿让旅游部门来开发景点,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不利于我国红色旅游的充分开发与发展。
资金短缺。
红色旅游资金大部分是由政府拨款,缺少其他资金的扶持,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但是资金管理乏力,部分革命文化遗产因缺少进行维修与保护的经费而遭到破坏与毁灭。一些景点的改扩建工程只能搁置,导致红色旅游景点的经济发展滞后,开发利用的空间不大。一些地方的红色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置不完备,交通、餐饮、住宿成为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另外,红色旅游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一般采用以橱窗展示的方式,缺少吸引力,难以激发旅游者的共鸣,达到教育的效果。
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红色旅游的从业人员不断扩充,由于红色旅游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当前从事红色旅游服务的人员良莠不齐,一些招聘单位缺少对他们的培训意识,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在对游客进行讲解中,不能很好地提炼当地红色景区所折射的红色文化的内涵。
加大资金投入。
红色旅游景点除了国家和政府的各项资金外,还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纳来自社会团体,投资产和社会群众的投资,用这些资金来完善景点的建设工作和相关配套设施,要引进现代科技,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声、光、电等感官媒介将单调的陈列资源生动化,使人身临其境,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集教育性与观费l生于一体,增加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使红色形象深入人心。
提升红色旅游品牌效应。
红色旅游区和革命老区的所在地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管理与协调机制,运用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手段整合红色资源,合理开发,不断拓展红色旅游的发展空间,扩大国内与国际市场,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
旅游业是形象产业,应广泛利用电视、杂志、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宣传红色旅游,宣传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特别是在建党纪念日及旅游黄金周时期加大宣传幅度,增加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
提高红色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服务管理人员及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吸收旅游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和旅游管理人才到旅游服务行业中来,培养红色景区的导游和讲解员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要求他们熟知革命历史,选派一些工作人员去外地学习工作经验与方法,从而提高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发展红色旅游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中国革命发展史,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青少年,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汇集民族凝聚力,坚定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发扬先进文化,自觉抵制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养成艰苦朴素与自强不息的行为习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在全社会营造弘扬和学习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的氛围,让红色旅游得到健康有序的良好发展。
[1]李康平、李正兴论文。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道德与文明,2015(1).
[2]陈志永、李育。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15(10).
[3]刘桂兰。试析红色旅游的精神价值[j].中州大学学报,2015(2).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
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高校;旅游管理。
1.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需要。开展品牌专业建设,就是要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促进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高校专业的适应性。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是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
2.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品牌专业的品牌和商业品牌的形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是在长期的办学积累中逐步形成的,同时也是通过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和用人单位中得到认可和肯定而形成的,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声誉度和影响力,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重要窗口。
3.品牌专业建设是高校坚持科学发展,办出自身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从高校内部系统而言,品牌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内涵建设,来自于质量,来自于品牌和特色。从项目设计的基本理念看,品牌专业专业建设,是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可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品牌专业是指高校优势专业群中,那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特色性和示范性是品牌专业的关键特征所在。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建于1985年,是全国高校本科第一批设有该专业的院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最初是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由美方派教师讲授部分专业课,商业大学派教师到美国进修。之后,该专业于199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批餐旅企业管理系列教材,在内贸部高校中推广使用。在巩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运行天津商业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下简称fiu)联合培养酒店管理本科人才项目,并取得突破进展,成为国内国际化办学的成功典型,也因此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目前,该专业有研究生和本科生两个层次的教育。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努力和较好的人才培养质量,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该专业又列入“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品牌专业建设规划”资助项目。根据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变化,不断探索特色鲜明且富有成效的品牌专业内涵建设路径成为天津商业大学不容推卸的使命。
(一)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目标与特色确立。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目标确定上,有效实施了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思路。在天津市普通高校旅游管理类院校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南开大学旅游专业是国内开设最早的本科院校之一,一直走的是重视基础理论与学科发展的路子,其在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天津财经大学本科旅游专业设立于,晚于商大,但发展很快,尤其是在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餐饮管理等专业方向特色突出,教学成果丰厚。比较而言,天津商业大学除了与美国联合培养国际化视野酒店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外,通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逐步确立了自身在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面的专业和学科优势。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常规面上项目资助课题1项,主持承担或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著近100篇(部),且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天津及京津冀旅游开发与规划热点难点问题,专业建设则体现出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科研立项及社会服务(培训讲座)立体融合的特点,逐步形成以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为标志的优势专业领域。基于综合比较分析,学校确定了以下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天津、依托行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建设省级名牌专业的基础上,以天津商业大学优势学科为支撑,推进专业的协调发展,培养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具有管理、服务和旅游等综合知识结构、业务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和应用型人才。
(二)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品牌专业的培养方案应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设计上,按学科大类培养,打通基础平台,强化学科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上述专业划入“旅游管理类”后,20上述两个专业实施旅游管理大类招生。鉴于这一变化,我校旅游管理系和酒店管理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突出旅游管理类专业特色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实践要求,重点就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授课学时以及教学实践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整。调整后,上述两个专业总学分略有减少,旅游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80.5学分(调整前为182.5学分);酒店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79.5学分(调整前为181.5学分),并突出了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比重。
(三)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品牌专业的建设要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1.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已经建成《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两门天津商业大学的精品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均上传到天津商业大学的网络学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同时,结合精品课的建设,形成了围绕两门课程的教学团队,出版了《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配套教材。《旅游规划与开发》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国内率先与国内顶级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合作,引入其经典案例进入教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该精品课程负责人应邀为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亚太区域旅游官员进行“旅游规划编制”国际性培训,通过国际层面交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科前沿性。
2.教学模式改革。一是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小组合作教学、问题解决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能够联系产业发展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来锻炼学生实际分析和应用理论方法的能力。如《旅行社经营管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来体验旅行社业务的流程。这与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注重记忆理论的知识点和理论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二是改革考核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评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了确保学生不是仅仅通过最后的考试来完成课程的结课,专业在考核方式上作了较大的改革。首先是课程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以《导游业务》为例,将平时成绩和结课成绩的比例设计为60∶40,同时在平时的考核上,摒弃传统的笔试方式,采用课后社会实践作业、口头讲演报告、课堂讨论以及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三是加强课程改革。设置真正意义上的大专业。强化教师对于课程的主导地位,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科研的最新进展,开设新课程,并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自由,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以旅游管理专业冉群超老师开设的《野外旅游生存技巧》课程为例,该课程不仅面向专业学生,而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受到学生欢迎,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天津电视台“都市60分”栏目、《天津日报》、《渤海早报》、《城市快报》、《天津教育报》等媒体都进行了相关跟踪和深度报道。四是以增强应用能力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堂,在选择中激发动力,在选择中增强责任,在选择中不断成长。开设“自主探究课堂”,由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为学生形成个性特长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3.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现在已经建成“虚拟导游与景区管理实训中心”“,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规划实验教学中心”将于上半年建成使用,上述四门课程形成了授课-实验-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产学研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品牌专业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尝试。首先,吸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其次,严格遴选行业信誉好、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第三,利用旅游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工艺,使学生能够及时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第四,引入旅游企业一线高层次人才参与教学工作,培养双师型人才,强化教师队伍结构;最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借助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采取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请业内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办专题讲座或参与课程建设,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业界的了解和联系,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上述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例如,以来,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指导下,由该专业学生研究小组主持,围绕旅游企业、区域旅游发展等论题,主持承担与完成“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16项,参加学生100余人,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责任心和能力,其中胡宇橙老师指导的“天津漕运文化旅游观光带”项目获“第三届天津市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竞赛”特等奖。另外,年12月由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等五部门主办的“联合利华饮食策划杯第七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上,作为唯一一支大学生代表队,面对180多名来自知名餐饮企业和四星级以上酒店的专业选手,该专业参赛的4名学生全部获得银奖的好成绩。
4.以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为平台,共享学科资源。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旅游管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类”中还有酒店管理专业,因此,同属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也为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提供了可以共享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基础共建,优势互补”。按照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前两年所修的学科基础课中,《酒店管理概论》和《服务管理概论》两门课程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主讲,其中《酒店管理概论》已经完成天津商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专业选修课中的《烹饪实验》、《餐饮经营管理》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也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同时,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也被本专业教师应用于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发挥了品牌专业的示范效应。在物力资源共享方面,天津商业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已经建成并投入应用的中餐烹饪实验室和模拟酒吧实验室,不仅丰富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充实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内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由旅游管理教研室7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从学历来看,全部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4人;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上2人,40~45岁1人,31~39岁4人;就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来看,团队成员在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导游实务、旅游理论、专业英语、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与分工。同时,该专业团队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天津市品牌专业以及市级教改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锻炼和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该团队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不仅给青年教师们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同时也注意传帮带,效果明显,该专业胡宇橙老师在“第十一届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三等奖,吴静老师获批入选天津市高校第二批“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该专业团队带头人王庆生教授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领域的专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市级旅游研究课题多项,同时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长期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兼任中国旅游教育分会理事、天津市旅游协会常务理事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专家库成员。2013年12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商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2013年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一
摘要:
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关键词:
一、品牌专业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需要。开展品牌专业建设,就是要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促进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高校专业的适应性。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是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
2.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品牌专业的品牌和商业品牌的形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是在长期的办学积累中逐步形成的,同时也是通过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和用人单位中得到认可和肯定而形成的,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声誉度和影响力,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重要窗口。
3.品牌专业建设是高校坚持科学发展,办出自身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从高校内部系统而言,品牌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内涵建设,来自于质量,来自于品牌和特色。从项目设计的基本理念看,品牌专业专业建设,是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可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品牌专业是指高校优势专业群中,那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特色性和示范性是品牌专业的关键特征所在。
二、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建于1985年,是全国高校本科第一批设有该专业的院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最初是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由美方派教师讲授部分专业课,商业大学派教师到美国进修。之后,该专业于199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批餐旅企业管理系列教材,在内贸部高校中推广使用。在巩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运行天津商业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下简称fiu)联合培养酒店管理本科人才项目,并取得突破进展,成为国内国际化办学的成功典型,也因此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目前,该专业有研究生和本科生两个层次的教育。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努力和较好的人才培养质量,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该专业又列入“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品牌专业建设规划”资助项目。根据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变化,不断探索特色鲜明且富有成效的品牌专业内涵建设路径成为天津商业大学不容推卸的使命。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目标确定上,有效实施了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思路。在天津市普通高校旅游管理类院校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南开大学旅游专业是国内开设最早的本科院校之一,一直走的是重视基础理论与学科发展的路子,其在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天津财经大学本科旅游专业设立于,晚于商大,但发展很快,尤其是在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餐饮管理等专业方向特色突出,教学成果丰厚。比较而言,天津商业大学除了与美国联合培养国际化视野酒店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外,通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逐步确立了自身在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面的专业和学科优势。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常规面上项目资助课题1项,主持承担或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著近100篇(部),且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天津及京津冀旅游开发与规划热点难点问题,专业建设则体现出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科研立项及社会服务(培训讲座)立体融合的特点,逐步形成以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为标志的优势专业领域。基于综合比较分析,学校确定了以下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天津、依托行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建设省级名牌专业的基础上,以天津商业大学优势学科为支撑,推进专业的协调发展,培养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具有管理、服务和旅游等综合知识结构、业务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和应用型人才。
(二)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品牌专业的培养方案应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设计上,按学科大类培养,打通基础平台,强化学科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上述专业划入“旅游管理类”后,20上述两个专业实施旅游管理大类招生。鉴于这一变化,我校旅游管理系和酒店管理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突出旅游管理类专业特色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实践要求,重点就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授课学时以及教学实践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整。调整后,上述两个专业总学分略有减少,旅游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80.5学分(调整前为182.5学分);酒店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79.5学分(调整前为181.5学分),并突出了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比重。
(三)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品牌专业的建设要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1.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已经建成《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两门天津商业大学的精品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均上传到天津商业大学的网络学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同时,结合精品课的建设,形成了围绕两门课程的教学团队,出版了《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配套教材。《旅游规划与开发》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国内率先与国内顶级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合作,引入其经典案例进入教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该精品课程负责人应邀为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亚太区域旅游官员进行“旅游规划编制”国际性培训,通过国际层面交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科前沿性。
2.教学模式改革。一是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小组合作教学、问题解决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能够联系产业发展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来锻炼学生实际分析和应用理论方法的能力。如《旅行社经营管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来体验旅行社业务的流程。这与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注重记忆理论的知识点和理论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二是改革考核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评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了确保学生不是仅仅通过最后的考试来完成课程的结课,专业在考核方式上作了较大的改革。首先是课程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以《导游业务》为例,将平时成绩和结课成绩的比例设计为60∶40,同时在平时的考核上,摒弃传统的笔试方式,采用课后社会实践作业、口头讲演报告、课堂讨论以及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三是加强课程改革。设置真正意义上的大专业。强化教师对于课程的主导地位,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科研的最新进展,开设新课程,并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自由,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以旅游管理专业冉群超老师开设的《野外旅游生存技巧》课程为例,该课程不仅面向专业学生,而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受到学生欢迎,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天津电视台“都市60分”栏目、《天津日报》、《渤海早报》、《城市快报》、《天津教育报》等媒体都进行了相关跟踪和深度报道。四是以增强应用能力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堂,在选择中激发动力,在选择中增强责任,在选择中不断成长。开设“自主探究课堂”,由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为学生形成个性特长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3.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现在已经建成“虚拟导游与景区管理实训中心”“,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规划实验教学中心”将于上半年建成使用,上述四门课程形成了授课-实验-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产学研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品牌专业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尝试。首先,吸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其次,严格遴选行业信誉好、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第三,利用旅游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工艺,使学生能够及时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第四,引入旅游企业一线高层次人才参与教学工作,培养双师型人才,强化教师队伍结构;最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借助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采取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请业内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办专题讲座或参与课程建设,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业界的了解和联系,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上述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例如,以来,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指导下,由该专业学生研究小组主持,围绕旅游企业、区域旅游发展等论题,主持承担与完成“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16项,参加学生100余人,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责任心和能力,其中胡宇橙老师指导的“天津漕运文化旅游观光带”项目获“第三届天津市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竞赛”特等奖。另外,2013年12月由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等五部门主办的“联合利华饮食策划杯第七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上,作为唯一一支大学生代表队,面对180多名来自知名餐饮企业和四星级以上酒店的专业选手,该专业参赛的4名学生全部获得银奖的好成绩。
4.以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为平台,共享学科资源。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旅游管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类”中还有酒店管理专业,因此,同属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也为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提供了可以共享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基础共建,优势互补”。按照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前两年所修的学科基础课中,《酒店管理概论》和《服务管理概论》两门课程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主讲,其中《酒店管理概论》已经完成天津商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专业选修课中的《烹饪实验》、《餐饮经营管理》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也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同时,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也被本专业教师应用于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发挥了品牌专业的示范效应。在物力资源共享方面,天津商业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已经建成并投入应用的中餐烹饪实验室和模拟酒吧实验室,不仅丰富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充实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内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由旅游管理教研室7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从学历来看,全部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4人;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上2人,40~45岁1人,31~39岁4人;就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来看,团队成员在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导游实务、旅游理论、专业英语、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与分工。同时,该专业团队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天津市品牌专业以及市级教改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锻炼和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该团队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不仅给青年教师们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同时也注意传帮带,效果明显,该专业胡宇橙老师在“第十一届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三等奖,吴静老师获批入选天津市高校第二批“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该专业团队带头人王庆生教授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领域的专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市级旅游研究课题多项,同时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长期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兼任中国旅游教育分会理事、天津市旅游协会常务理事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专家库成员。2013年12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商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2013年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二
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探索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创新模式,从教学内容对接,实习企业定位,毕业论文等方面着手,尝试解决目前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实习模式。
作为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专业,旅游管理侧重实践教学和职业教育,而专业实习则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企业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充分结合,在实战环境中深入了解企业运作和行业现状,也进一步弥补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随着旅游行业对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高,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实习的模式上也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以求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同时也满足学生和旅游企业的需求。
一、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不同于高职高专以职业技能教学为核心,也不同于研究型本科以科学研究为导向,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结合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能力。即使独立学院的定位逐步摆脱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但仍与旅游企业的实习岗位对接存在错位,使得专业实习效果达不到教学预期,学生实习满意度也不高。首先,学生对专业实习预期较高,但实习单位给予的大多是单一的基层岗位,工资低廉且少有轮岗机会,使得学生产生“实习就是给企业当廉价劳动力”的印象。其次,学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并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战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学生有思考和创新的意愿,却没有一个机制和平台去促成学生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这样一个过程。第三,实习企业性质与专业培养目标吻合度不高。旅游行业在向信息化、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学校的课程教学也在与时俱进,但是在选择实习企业这一环节却还是以酒店为主,旅行社和景区为辅的模式,势必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探索。
针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基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国际视野、就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在专业实习模式上进行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1.教学内容与实习内容对接。
在大学四年的教学学时中,分阶段进行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大一到实践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对旅游企业和专业知识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大二开始进行专业课学习,除了在实训室直接学习专业技能,部分课程直接由实习企业的经理人授课,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一线的培训内容和经营管理案例,假期推荐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短期实践;大三上学期在专业实训室进模拟运营,大三下学期开始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选题及写作;大四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在专业实习之前,专业课程内容均与实习企业有一定对接,使学生和企业在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以及用人要求上形成互通,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企业,形成合理的岗位预期,并在进入实习企业后,迅速适应和胜任工作。
2.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习企业。
无论是学生的职业认知还是专业素质的培养,都需要通过专业实习这一环节来加以落实。而实习企业则是实现这一环节的关键平台。为了实现对学生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我校并不拘泥于传统的酒店、景区实习,而是提供国际化、多元化的旅游企业给学生自主选择,包括国际餐饮集团、喜达屋品牌酒店,洲际品牌酒店,国际旅行社,旅游文创企业,旅游电子商务企业。这些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岗位不仅有一线服务岗,还有销售、行政、营销、产品设计、网络服务等岗位,全面覆盖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课程,给学生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也避免学生因为实习企业的局限而对旅游行业产生狭隘认识,进而影响学生以后从事旅游业的信心。
3.企业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
学生对实习中所从事的工作期望值较高,但在从事基层服务工作时产生的落差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形成了从事旅游业就是端盘子,铺床单的消极认识,影响实习效果和学生的就业意愿。因此,学校与企业在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上达成共识,以让学生毕业留在企业的目标去培养学生,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更多的轮岗机会和实践机会,并由部门经理作为职业导师言传身教,发掘学生的管理才能。独立学院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管理能力上都具有一定优势,学生也在企业中显示出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在企业给予的平台上表現突出。例如本校学生在实习中表现优异,获得国际餐饮企业直通总部的机会,多名学生在酒店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被评为星级员工,也有学生获得旅行社门店销售冠军,而毕业留在实习企业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企业和学生达到了双向满意。
专业实习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但这仅完成了认识和实践两步,如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完成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则需要学生回归到理论分析和总结。将本科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相结合,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发挥创新思维,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解决实际问题,还能为毕业论文获得一手资料,使论文更有实际价值,而非空洞和脱离实际。
我校目前采用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指导的方式实施。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开始专业实习,实习期间多次委派老师前往实习企业与学生座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为学生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在实习期间就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一手资料,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可以分小组进行,也可个人独立进行。以20__届毕业的67名学生为例,统一安排到多家酒店、旅行社、旅游文创企业和旅游电商企业实习。该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如下:酒店相关33篇,旅行社相关14篇,旅游文创相关8篇,旅游电商相关5篇,其他7篇。与实习岗位相关的共50篇,贴合度达75%。在实习企业调查获取一手资料,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论文19篇。毕业论文不仅是学生学位资格认证的最后一项考核,也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检验。通过将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结合的方式,学生的论文整体质量逐渐提高,而部分论文也具有较高的应用性和参考价值。
三、结语。
20__年10月,_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是顺应这样的转变,更好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本专业指导老师到实习单位与学生进行座谈时发现,学生能针对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大到旅行社员工激励机制不足,小到西餐厅桌布的更换和摆放不合理。说明学生并非被动的去完成实习任务,而是带着思考去观察和总结工作的方方面面,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若能通过完善的平台和制度得以维护和发扬,必然能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也能达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也是本校不断进行专业实习模式探索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三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7、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8、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9、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0、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1、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2、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13、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14、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1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1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1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1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20、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21、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2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2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24、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25、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26、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
27、如何树立优秀旅游区域形象探讨。
28、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9、我国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思考。
30、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及完善措施分析。
31、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
32、河南省生态旅游产品创新研究?
33、中国演艺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34、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35、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36、关于我国影视旅游的分析与思考。
37、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38、论海南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开发。
39、新形势下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研究。
40、旅游市场细分中的旅游主体消费特征研究。
41、旅游自然客体建设与扩大旅游消费需求研究。
42、旅游人文客体建设与扩大旅游消费需求研究。
43、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
44、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45、对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46、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47、旅行社组织机构设置及人的管理研究。
48、浅析网络时代的旅行社的发展战略。
49、浅析客户关系管理与提升旅游企业客户满意度。
50、旅行社服务管理模式研究。
51、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新探讨。
52、旅行社财务成本管理途径的研究。
53、浅析导游人员素质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54、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旅行社管理创新模式。
55、导游薪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路。
56、论我国旅行社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途径。
57、需要层次论及其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58、中外饭店业营销管理比较研究?
59、如何进行旅游电子商务的市场调研。
60、贫困地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研究与实践。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四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xx.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
3、任燕.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xx.
4、樊飞.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xx.
5、仝红星.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
6、尹燕.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xx.
7、冯耕耘.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xx.
8、张红娟.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xx.
9、付冰峰.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xx.
10、阙庆华.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xx.
11、谢新暎.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xx.
12、周丽玉,王坚.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xx.
13、殷群.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xx.
14、杨培玉.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xx.
15、王晓云.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xx.
17、王艳.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xx.
18、王珍曙.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xx.
19、任春.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xx.
20、陈静.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xx.
21、余飞.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x.
22、欧阳莉.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xx.
23、孟海玲.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xx.
24、吴丹.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商业经济,xx.
25、朱玉华,陈珠芳.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xx.
26、李文明.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xx.
27、周国忠.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x.
28、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xx.
29、宋稚芳,耿文辉.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高教论坛,xx.
30、刘秀丽.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内江科技,xx.
31、梅琳,吕金兰.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xx.
32、郭英杰.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xx.
33、殷国聪,杨霓.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xx.
34、于萍.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xx.
35、杨环焕.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x.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五
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以期寻求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是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目录。
引言………………………………………………………………………1。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2。
(一)、旅游对环境的破坏………………………………………….2。
1、人为造成…………………………………………………………….2。
2、大气污染………………………………………………………….2。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
1、法律的健全程度不够………………………………………..3。
2、人的素质不够………………………………………………..4。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5。
(一)、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5。
1、从高端客户到大纵…………………………………………..6。
(二)、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7。
1、从没有人的保护大现在大纵保护…………………………..8。
2、景区的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的解决…………………………8。
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9。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9。
(二)、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9。
(三)、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9。
(四)、增加环保经费…………………………………………………10。
(五)、加强科学研究…………………………………………………10。
(六)、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结束语………………………………………………………………..13。
前言。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
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
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
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
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
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
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
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
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1、人为造成。
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六
高职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绩卓著,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教学手段和方法面临着改革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育需要以其自身特点为前提,探索教学方法的革新。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我们应弄清一个问题:要对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笔者拟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
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行业通用技能)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职业特定技能);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核心能力)[1]。
(二)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但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出现“管理难,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三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四)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五)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既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一)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参与。
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课程一般都是模块式,分三年进行。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第一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口语训练、旅游法规、中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并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带学生到安徽皖南进行为期一周的民俗自然风情考察。第二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实地导游、旅游产品策划等专业必修课,并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带学生在南京市内景点进行导游实习,第二学期到华东四市(无锡、苏州、上海、杭州)进行为期一周的导游见习。第三年学分第一学期课程有旅游会展、旅游投资学、应用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第二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旅行社和酒店的毕业实习。
(二)教学内容围绕导游职业资格证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国导游职业资格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由旅游机构制定出旅游领域的能力标准,以此来衡量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标准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比较高。在核心技能课程的开发中,注重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与职业要求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是面向世界、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的,观念新、内容广,并且注重学生方法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行业指导性。
(三)教学手段灵活,强调团队合作,加强实践锻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讲课信息量,增强趣味性与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如外出考察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视听教学、分组作业等,都属于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工作,分组讨论、分组作业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形式。外地考察和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代理公司等。
(四)师资要求严格,强调教师的双师资格。
实际工作经验新的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求专业教师每人都持有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有一定的旅行社或酒店的挂职锻炼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认真总结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将有关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可感的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些具有较多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比较适合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导游基础”、“华东旅游”、“旅游美学”、“客源国概况”等专业课。例如:《客源国概况》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与我国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周边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旅游业发展等内容;借助于网络,搜集客源国家的地图、国徽、国花、国树、服饰、饮食、旅游资源等等,通过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需要制作相关课程的课件,而课件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课件制作既需要一定的技术保障,同时要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性、衔接性,以及画面的艺术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在管理科类的专业中是较早也较普遍的。因为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进入“现场”,以决策者的身份面临现实问题,负起责任,而不是旁观者。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在各专业课程中广泛应用。
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关键注意以下两点:
1、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
案例要有分析价值。旅游管理专业中,各专业课程专门的配套案例教材本就极少,大多数一、二年前的“老”案例,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不能光依靠书本上的案例,而应自己做好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认为从《中国旅游报》上搜集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中国旅游报》是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全国最权威的,对全国旅游市场最具导向力的行业大报。从这上面搜集案例,真实性、时效性能得到保证,教师再从中选择较典型、可分析性强的,相信好的案例会源源而来。旅游教学案例的选择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根据所讲授知识点的实际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挑选,使所选案例有典型性,能代表某一现象本质,可举一反三;同时案例应有启发性,留有思考余地,让人深思。
2、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
不同类型的案例,对于学生教授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应考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2]。
(三)换位式教学。
换位式教学就是在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中师生换位,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讲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旅游公关礼仪”、“导游业务”等课程,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四)模拟教学法。
该方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通过设置模拟环境、模拟角色、模拟操作程序,达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非常适合旅游专业课使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授课时,如“饭店管理”课程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饭店服务员和客人,设置情景对话,以及问题的发生和处理;“实地导游”课程也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导游员为在座学生讲解景点。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增长实践才能。
(五)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可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
1、校内情景式教学。
在教室或实验室模拟规定情景,具体来说,可开设校内实训室,如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中西餐服务模拟实验室旅游商品实验室等。导游模拟实训室应悬挂多幅旅游地图、挂图,及反映各地特色的旅游展品,另配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现代教学设施,收藏旅游资源相关图书,及国内外旅游风光vcd,供学生进行导游业务训练;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可按三星级宾馆标准间设计,供学生进行客房服务管理训练;餐饮模拟实验室可配备中、西餐桌及用餐工具各两套,还可经常举行各种比赛。如按正规导游的要求举行导游模拟比赛,学生自己选择景点,自己编导游词并进行特定的危机处理。
2、校外情景教学又叫实地考察法。
这是一种通过到实地参观进行考察的办法。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第一,二年的实习周实地考察旅游正是对此种方法的运用。一年级是去黄山及皖南地区的旅游考察,通过实地导游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参观实际景点的同时更感性的了解导游的程序,导游的方法以及技巧。二年级的华东线考察,就是在短途导游的基础上,培养长线导游讲解的途径。对于饭店管理方向的学生,带他们到星级饭店参观,使学生了解星级饭店的设置机构,如客房,餐厅的规模,布置;了解饭店的运营状况,服务人员的服务方式方法,如怎样正确的铺床,摆台,怎样正确的迎接客人,使用礼貌用语,怎样转接,挂接电话等等。既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性的人才,那么实地考察法显得尤为重要。
显然,一个学生最好经过各种方法的训练,以适应变革社会多方面的要求。对一个大学及其教师而言,也有必要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国内不少大学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理论脱离实际,以上介绍的教研方法或许可供参照。
[1]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3,(01).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七
摘要:高职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绩卓著,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教学手段和方法面临着改革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育需要以其自身特点为前提,探索教学方法的革新。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我们应弄清一个问题:要对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笔者拟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
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行业通用技能)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职业特定技能);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核心能力)[1]。
(二)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但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出现“管理难,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三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四)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五)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既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特征。
(一)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参与。
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课程一般都是模块式,分三年进行。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第一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口语训练、旅游法规、中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并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带学生到安徽皖南进行为期一周的民俗自然风情考察。第二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实地导游、旅游产品策划等专业必修课,并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带学生在南京市内景点进行导游实习,第二学期到华东四市(无锡、苏州、上海、杭州)进行为期一周的导游见习。第三年学分第一学期课程有旅游会展、旅游投资学、应用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第二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旅行社和酒店的毕业实习。
(二)教学内容围绕导游职业资格证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国导游职业资格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由旅游机构制定出旅游领域的能力标准,以此来衡量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标准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比较高。在核心技能课程的开发中,注重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与职业要求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是面向世界、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的,观念新、内容广,并且注重学生方法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行业指导性。
(三)教学手段灵活,强调团队合作,加强实践锻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讲课信息量,增强趣味性与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如外出考察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视听教学、分组作业等,都属于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工作,分组讨论、分组作业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形式。外地考察和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代理公司等。
(四)师资要求严格,强调教师的双师资格。
实际工作经验新的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求专业教师每人都持有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有一定的旅行社或酒店的挂职锻炼经验。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认真总结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将有关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可感的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些具有较多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比较适合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导游基础”、“华东旅游”、“旅游美学”、“客源国概况”等专业课。例如:《客源国概况》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与我国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周边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旅游业发展等内容;借助于网络,搜集客源国家的地图、国徽、国花、国树、服饰、饮食、旅游资源等等,通过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需要制作相关课程的课件,而课件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课件制作既需要一定的技术保障,同时要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性、衔接性,以及画面的艺术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首创。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在管理科类的专业中是较早也较普遍的。因为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进入“现场”,以决策者的身份面临现实问题,负起责任,而不是旁观者。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在各专业课程中广泛应用。
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关键注意以下两点:
1、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
案例要有分析价值。旅游管理专业中,各专业课程专门的配套案例教材本就极少,大多数一、二年前的“老”案例,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不能光依靠书本上的案例,而应自己做好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认为从《中国旅游报》上搜集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中国旅游报》是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全国最权威的,对全国旅游市场最具导向力的行业大报。从这上面搜集案例,真实性、时效性能得到保证,教师再从中选择较典型、可分析性强的,相信好的案例会源源而来。旅游教学案例的选择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根据所讲授知识点的实际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挑选,使所选案例有典型性,能代表某一现象本质,可举一反三;同时案例应有启发性,留有思考余地,让人深思。
2、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
不同类型的案例,对于学生教授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应考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2]。
(三)换位式教学。
换位式教学就是在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中师生换位,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讲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旅游公关礼仪”、“导游业务”等课程,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四)模拟教学法。
该方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通过设置模拟环境、模拟角色、模拟操作程序,达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非常适合旅游专业课使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授课时,如“饭店管理”课程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饭店服务员和客人,设置情景对话,以及问题的发生和处理;“实地导游”课程也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导游员为在座学生讲解景点。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增长实践才能。
(五)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可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
1、校内情景式教学。
在教室或实验室模拟规定情景,具体来说,可开设校内实训室,如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中西餐服务模拟实验室旅游商品实验室等。导游模拟实训室应悬挂多幅旅游地图、挂图,及反映各地特色的旅游展品,另配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现代教学设施,收藏旅游资源相关图书,及国内外旅游风光vcd,供学生进行导游业务训练;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可按三星级宾馆标准间设计,供学生进行客房服务管理训练;餐饮模拟实验室可配备中、西餐桌及用餐工具各两套,还可经常举行各种比赛。如按正规导游的要求举行导游模拟比赛,学生自己选择景点,自己编导游词并进行特定的危机处理。
2、校外情景教学又叫实地考察法。
这是一种通过到实地参观进行考察的办法。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第一,二年的实习周实地考察旅游正是对此种方法的运用。一年级是去黄山及皖南地区的旅游考察,通过实地导游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参观实际景点的同时更感性的了解导游的程序,导游的方法以及技巧。二年级的华东线考察,就是在短途导游的基础上,培养长线导游讲解的途径。对于饭店管理方向的学生,带他们到星级饭店参观,使学生了解星级饭店的设置机构,如客房,餐厅的规模,布置;了解饭店的运营状况,服务人员的服务方式方法,如怎样正确的铺床,摆台,怎样正确的迎接客人,使用礼貌用语,怎样转接,挂接电话等等。既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性的人才,那么实地考察法显得尤为重要。
显然,一个学生最好经过各种方法的训练,以适应变革社会多方面的要求。对一个大学及其教师而言,也有必要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国内不少大学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理论脱离实际,以上介绍的教研方法或许可供参照。
参考文献:。
[1]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01).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八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类型,在各个地区都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整体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本文主要针对安徽省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了解实际情况,根据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乡村旅游;气象服务;需求调查;存在问题;建议对策。
近几年来,安徽省逐渐加强对旅游扶贫的重视,并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还需要加强促进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突出信息化和特色化。
1.1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分析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探索、起步、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其中探索阶段指的是政府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和主导,主要是一部分农户自行建立“农家乐”,形式和内容都相对简单;起步阶段指的是有一部分的社会资金投入其中,政府部门也开始对本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快速发展阶段指的是政府部门已经对乡村旅游经济带进行统一规划,投入的社会资源更多,各旅游景点已经成为综合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集体观光于一体[1]。
1.2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1.2.1服务内容。
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本地常规的天气预报向服务对象提供;二是将日照、气压、湿度、降水、温度等专业的气象要素预报提供给重点服务对象;三是对前两方面的资料进行加工,制定出行指数、洗车指数、穿衣指数等指数预报;四是向服务对象提供应急气象预警信号,如冰雹、大风、暴雨等对流天气应急预警,人体舒适指数、48~72小时趋势预报等指数预报,节假日旅游天气预报、重大旅游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交通天气预报等内容[2]。
1.2.2技术支撑。
气象服务中的技术支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收集、制作、发布气象数据以及服务产品的设备;二是气象预报平台和技术。当前在安徽省的各个市(区)及乡(镇)地区,都分布有自动山洪地质灾害气象观测站,以及大气电场仪、负氧离子监测站、空气气溶胶监测站、土壤水分观测站等不同类型的专业气象监测仪器,在整个地域内构建出统一的气象监测网络[3],并通过不断完善监测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提高其精细化程度,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已经能够全面开展。
1.2.3主要服务产品、发布方式及渠道。
目前,安徽省乡村气象旅游服务的产品可以划分为气象资料服务和旅游气象预报服务两种类型。气象资料服务类产品包括乡村旅游保险气象、景点实时气象要素发布、气象特征景观条件分析、种养殖业气象条件分析论证、旅游气候资源开发评价论证、历史气象资料分析等;旅游气象预报服务类产品包括大型旅游活动专题保障预报,高温、大雾、雷电、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或影响天气预警,人体舒适度指数预报,交通干线(高速公路等)气象预报,旅游景点短临预报滚动发布,旅游景点、城镇、乡镇精细化24小时天气预报,中长期(周、月、季、年)天气预报等。发布方式和渠道比较依赖常规的渠道和模式,较为传统、落后[4]。一般采用传统媒体、现代媒体以及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以现代媒体和新媒体为主。
2.1调查对象。
为了对安徽省的乡村旅游业气象服务需求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还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走访调查,收集在乡村旅游中气象服务的实际情况以及总结出还需要改进的方面,其中将度假旅游区、、市旅游局、市气象局作为重点调查对象。
2.2调查方法。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查询资料、走访谈话等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主要以游客、从业者、管理者为主,保证所收集到的乡村气象服务需求资料具有足够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3调查结果。
通过初步分析收集到的调查资料,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工作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起步比较晚,导致服务品种单一,与当前多样化的乡村旅游发展需求之间不相适应;二是具有较大的需求,发展速度比较慢;三是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都比较大,通过改进和优化渠道、产品、装备、技术,其服务工作的提升空间还比较大。
3.1投入资金不足。
由于发展起步比较晚,当前安徽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整体状况不佳,没有产生较多的经济效益,导致财政压力增加,在资金投入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乡村旅游气象服务中日常运行维护、产品制作、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投入的费用,主要是依靠气象部门自身筹措。
3.2服务内容单一。
目前,在气象部门中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仅包括应急气象预警、应急气象服务、部分气象指数预报服务初步开发、实施监测常规气象要素服务等几个方面。而且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和规划来说,这些服务内容都过于宽泛,并没有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产品,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服务对象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常规气象服务与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之间差异很难区分,进而导致其社会认可度比较低[5]。
3.3服务方式被动。
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者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受众不具体,常常与一般服务使用者之间混淆;二是潜在服务需求者获取和甄别专业服务产品的难度比较大,即使利用多种渠道,也只能够获得一般化的应急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正是由于服务产品缺少专业性,导致服务投放受众不明确,专业化服务渠道较少,导致整体发展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3.4缺少专业化的服务人才。
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乡村旅游从业者、相关社会商业机构及服务机构的人员共同组成乡村旅游服务队伍,虽然以气象部门人才队伍作为主力,但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比较低,难以为人们提供专业的服务[6]。
3.5服务效果不明显。
在服务提供主体中,对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总体服务质量偏低。虽然各类气象服务品种类型比较多,但由于形式和格式不统一,服务产品的专业性比较差。服务人员没有全面了解和观察乡村旅游的游客以及从业者需求,导致服务产品与使用者需求之间不匹配,实用性不强[7]。另外,服务产品的可读性和通俗性都比较低,甚至有时更加重视分析和描述天气过程、成因,且专业术语的使用也比较多,导致用户难以很好的理解产品内容。
4.1理清政策关系。
为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当地政府必须加强政策支持,这也是乡村旅游得以有序发展的基础保障。如果在发展进程中缺少宏观指导,就会失去方向。因此政府部门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不仅要考虑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实现气象服务的有效发展。一是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职能。在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方案的时候,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考虑相应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内容,并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乡村旅游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乡村旅游与气象服务内容之间的一致性。而且气象部门自身也应该主动配合,加快开发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气象服务内容质量[8];二是需要将政府购买、提供公共服务理念进一步的强化。气象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是乡村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所有部门及相关人员都需要有充分了解和认识。为了保证需求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就需要积极的`应用政府直接购买、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
4.2加大资金投入。
明确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作用和地位之后,管理部门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就必须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上述分析,资金投入较少是限制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并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体系,保证各个方面都有足够的资金支撑[9]。
4.3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如果想从根本上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水平和质量,就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尽快建立起集技术、管理为一体的专业服务团队,保证各项服务需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
4.4全面提高基础气象业务技术支撑能力。
当前主要以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为主,在发展进程中,仍然需要以此为基础,为乡村旅游提供气象服务。就硬件方面来说,需要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综合布点进行重新优化,确保在满足气象行业格点距离标准和站点距离密度的基础上,对景点集中地区的站点进行重新设置,全面提升气象要素采集质量;就软件方面来说,需要促进数值预报产品本地化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高预报准确率和天气预报网格的精细化程度,提高对成片乡村旅游景区的关注,加强监测预警强对流天气[10]。
4.5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通过提高基础气象业务技术支撑能力,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提高服务产品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重视。但在安徽省受旅游方式、地形地貌的限制,乡村旅游发展类型和模式种类比较多,导致对气象服务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产品,在服务内容上也有所侧重,保证服务效果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注重对服务成效的检验。在共性需求产品中,常规要素预报需注重时效性、准确性的提高;各类旅游指数预报,需要优化支出公式,并加强对户外探险、漂流、自驾车等新型指数的开发;应急气象服务则需要注重准确性的提高,并根据不同景区的实际情况,优化重点防御指南的内容;农业气象服务中需要提高对农时、节气的重视,强化其指导作用。在非共性需求产品中,休闲观光型气象服务对准确性的要求比较高,并且还需要优化驾车、防晒、温度要素预报、晴雨预报等指数;户外运动型服务对天气预报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重点优化湿度、风、温度、降水概率等要素预报方面;山地型服务中对短临预报准确率的要求比较高,需要重点优化湿度、风、温度、降水概率等药物预报,并加强对局部强对流天气的关注,保证局部地区冰雹、大风、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能够及时进行预警,并提供次生灾害防御指南,例如滑坡、泥石流等。建立健全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效果评估体系,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了全面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确保能够对当地气象服务具体收益做出真实反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措施。
当前安徽省的乡村旅游发展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气象服务体系不成熟,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相关部门也没有充分的重视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因此还需要改进和优化。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并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水平和质量。
[1]王林,陈孟琼,谭磊。“互联网+”时代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08):216+218.
[5]丁国香,刘安平,刘承晓,张亚,陈浩,杨彬。安徽省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业务系统[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8(01):71-75.(2016-01-21).
[6]韩笑,李婷婷。旅游气象服务网站设计与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11):180+182.
[7]张悦,田富,贾风春。农牧区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科技风,2015,(05):73.
[8]姜镇泞,王华昕。伊春市旅游气候资源的人性化调查与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1):62.
[9]顾小丽,钱燕珍,鲍岳建,邬方平。宁波市负氧离子浓度分布与预测模型及其在旅游气象中的应用[j].气象与环境学报,,29(06):128-133.
[10]程佳,蒯志敏,王俊。苏州市太湖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气象服务方案[j].现代农业科技,,(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