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毕业论文(通用19篇)
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和整理心中的思绪和感受。广泛收集反馈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表现。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思考和灵感。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一
[1]马勇,陈慧英。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曾亚玲。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中国商贸。2012(04)。
[3]王九位。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武汉大学2010。
[4]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7(07)。
[5]庄志民。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旅游科学。2007(03)。
[6]钟晟,张军。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华东经济管理。2007(06)。
[7]杨卫武,陈慧莎。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8]徐仁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01)。
[9]张薇,钟晟,张晓燕。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9(12)。
[10]赵勇。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武汉大学2011。
[11]张中华,王岚,张沛。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现代城市研究。2009(05)。
[12]李海霞,孙厚琴。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9(04)。
[13]庄志民。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旅游科学。2010(03)。
[14]凌莉萍,吴殿廷。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0(03)。
[15]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16]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旅游论坛。2010(03)。
[17]陈才,李兆元,刘心怡。大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旅游论坛。2010(03)。
[18]吴志军,田逢军。城市滨水旅游意象及其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武汉、上海滨水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0(06)。
[19]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二
鉴于旅游管理的诸多优势,许多旅游单位已经开始开展旅游管理工作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旅游业发展速度极快,规模不断扩大,旅游管理过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景区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缺乏对景区的合理规划。
面临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旅游景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景区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导致旅游服务质量的低下,由于规划合理性不足,导致景区资源的极大浪费,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且景区基础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大量游客的需求。
(二)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旅游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虽然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数量很多,但是整体素质偏低,对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不足,自身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都不高,这给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虽然工作人员很多,但是旅游管理工作的效率却比较低,旅游企业的投入很大却收不到相应的效益。
(三)地方政府部门对旅游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管理。
与旅游机构的管理工作不协调。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对旅游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使不同旅游单位的管理工作的标准和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形成统一化管理,而且与旅游机构的交流沟通不足,二者之间的工作步骤缺乏协调性,许多好的政策得不到顺利实施。
(四)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不够健全,法律的威严性和约束力不足。
针对旅游管理,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数量比较少,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造成了法律上的漏洞,不能对旅游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还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对于违法行为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法律的威严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要促进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旅游景区应当加强对景区的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应当对景区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规划,打造出符合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提高风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注重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加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对景区内的交通设施建设,使其能满足游客高峰期的使用需求。
2.旅游单位要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质量。旅游单位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队伍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工作的专业性、责任感及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等,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充分为游客的利益考虑。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审查机制。
3.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协调与旅游机构的工作步伐。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参与到旅游管理中,并发挥带头作用,对景区的旅游管理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严格执法,杜绝违法行为的出现。国家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步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法律的约束能力,将旅游相关的各种行为都纳入法律的约束范围内,提高法律的约束力。同时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理要法律化、严格化,提高法律威慑力。
三、结语。
当前在旅游行业中发生的.种种不良现象是旅游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需要开展旅游管理工作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约束,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但是旅游管理的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才能净化旅游行业环境,维护旅游业的合理秩序。
篇二:现阶段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问题探究。
一、建设过程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基础薄弱,知名度很低。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海南岛入境游客平均停留3天,人均消费148美元,都远远低于国际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的平均水平。海南岛年接待国际游客总量占游客总量比例还很低,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旅游企业大部分规模偏小,经济基础薄弱,市场竞争能力较低,抗风险能力差。国际著名旅游专家马塞尔?施奈德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欧美游客只知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却不知道在它南端还有这么美丽的热带岛屿(海南岛),他们更愿意选择知名度高的普吉岛、芭提亚。”国际性的旅游岛接待的主要是国外游客,入境游客占接待游客总数的比重都在60%以上。海南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产品结构单一,多数是低端观光产品,而高端的休闲度假产品很少,缺乏能留住游客的旅游度假产品。
(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硬件设施不完善。
服务等软环境有待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充分体现,政府主导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企业、行业的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市场管理粗放。初的三亚海鲜大排档宰客事件就暴露出相关部门监管的漏洞,大大损害三亚的旅游形象。在硬件设施方面,三亚许多海滩的冲淡房还要收费,冲淡房的配置数量也远远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并且在海滨浴场的人流集中处没有公共设施的指示标志,缺乏导示系统的建设。
二、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建议。
(一)规划与实践同行,狠抓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近两年来,伴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伐不断前进,三亚市作为国际旅游岛的核心便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备受业界关注。现阶段三亚旅游产品开发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创新,对本地文化的挖掘也不够深入。为此,有关部门需要在制定旅游产业体系的建设规划时,重点关注三亚市旅游产业体系发展的生态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品牌性等方面。不仅要为景区培训一批精通英语、三亚旅游、中国文化、世界礼仪的服务人才,还要引导新老投资商开辟创新,丰富三亚市旅游产业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二)解决好旅游发展与当地百姓之间的矛盾。
发展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造福一方,但三亚旅游发展中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物价上涨等问题已经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如何处理好旅游业发展和当地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三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否顺利实现。因此,三亚市在未来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从增加当地居民幸福指数、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减少旅游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做出科学的论证和规划。
(三)合理定位发展,强化基础配套。
开一次“博鳌论坛”并不能代表海南的国际性,如何发挥好国家政策优势,打造真正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岛是一个考验决策者智慧的地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简化烦琐的入境手续,无论是飞机的落地签还是国际游轮停靠港口的免签政策都应该具体且可操作。(2)加大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宣传工作,尤其应该注意和高纬度冬季极其寒冷的国家旅游部门加大合作,将三亚打造成为北半球冬季热带康养度假胜地。
在公共服务的配套设施上,三亚仍然处于太过粗放的模式,海滩无人清理,仅有的冲淡房和更衣室也是百姓自建的收费项目,过度粗犷的基础设施虽然降低了政府开支,也减少了很多管理部门的麻烦,但是有悖于海南岛建设国际性旅游岛屿的市场定位,所以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需要尽快完善,努力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旅游基础配套环境。
从旅游公共交通体系建设这一点来看,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岛的核心城市,每年旺季游客如潮,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无法同时满足本地人的生活需要和外来游客的旅游需求。因此,在丰富旅游交通体系的建设问题上还要加大投入力度。此外三亚的景区众多,但都十分分散,目前还需要加强各个景区之间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方便自由行的游客游览,从而有效避免低品质1日游旅行团泛滥,避免这些劣质旅行团破坏三亚市的旅游服务业形象。
(四)利用三亚优势拓展客源市场。
三亚是海南岛的南大门,若要利用好三亚这把打开国际旅游岛大门的“金钥匙”就必须加大国际旅游市场的宣传工作,尤其应该重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这些国家的冬季较为寒冷,要与这些国家旅游部门加大合作,将三亚打造成为北半球冬季热带康养度假胜地。此外,三亚作为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在抓住传统“空降”客源市场的同时,更应该努力寻求新型濒海旅游客源市场――游艇旅游。游艇业具有高附加值和拥有较长的产业链的特点,能够为海南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
三、结语。
海南岛是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代表着我国对外旅游的形象,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地区,旅游业正是海南岛“落后”和“国际化”背景的切入点,在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好三亚市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则可实现整个海南岛的经济大繁荣。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通过县域旅游、县域旅游品牌的概念,结合循化县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循化县在进行县域旅游品牌塑造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提出循化县县域旅游品牌塑造的对策。
关键词:循化县;旅游品牌;塑造;县域。
青海河湟地区县域旅游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__年这一地区的循化县被评为县域旅游百强县,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和宽度不够以及品牌定位不准确等原因使这一地区很多的旅游品牌不为人知。因此,从循化县存在的问题来看,青海河湟地区的县域旅游必须要充分挖掘这一地区县域旅游资源的潜力,通过旅游品牌的塑造或重塑,推动当地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一、县域旅游与县域旅游品牌。
县域旅游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由各种旅游相关元素组成的区域旅游,即区域旅游在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一种层次分级形式,具有地域范围较小的特点。
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从一般意义来说,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是设计,或者是他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旅游品牌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其产品及服务形象的名称、标记或符号,或他们的相互组合,是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统一体,体现着旅游产品的个性及消费者对此的高度认同。旅游品牌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能够树立旅游目的地良好的整体形象,大大增加客源,有力地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
县域旅游品牌是在县一级地域行政级别的旅游资源基础上,能够展现本地旅游整体形象进而促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产生向往,并能体现出当地独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结合体,是县域旅游提高旅游竞争力的核心。
二、循化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现状。
(一)循化县域旅游资源。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循化县地处青海省东部的黄河上游河谷地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8.4度,有“青海小江南”之称。其境内有被誉为“青藏高原西双版纳”的孟达自然保护区;黄河峡谷丹霞风貌为主的青藏高原自然风光和以黄河漂流为主的旅游景点。
人文旅游资源。循化县有以十世**大师、喜饶嘉措大师故居,文都寺、骆驼泉、街子清真大寺等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宗教景观和独特的撒拉族民俗风情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循化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现状。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目前循化县域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一是循化县域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在青海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带动下,循化县通过举办撒拉族文化旅游节、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各种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展示循化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撒拉人家、孟达天池等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前来进行假日旅游、民俗旅游、乡村生态旅游的游客不断增多,循化县旅游收入也相应增加(表1)。二是循化县域旅游资源不断开发。近年来,循化县的撒拉人家、孟达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被评为4a级景区,20__年循化县荣获“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称号,成为循化县旅游的亮点;十世**故居、文都寺等资源也在进一步的规划和开发中。三是循化县域旅游行业管理不断规范。近几年,循化县把旅游市场管理和整顿作为改善旅游环境的一项突出工作来抓,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治理,重点加强对旅游市场、景区景点环境秩序、安全执法和旅游饭店、旅行社服务质量的行业管理,初步营造了健康、有序、规范的旅游秩序。
三、循化县域旅游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开发粗放。
1.循化县文物资源丰富,但规模景区有限。
循化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文物遍及整个循化县境内。但文物旅游景区规模小,且分布比较分散,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循化县自然景观多样,但开发档次较低。作为循化县旅游业龙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景区的开发仍较粗放,景区的自然景观成因及生物树种等深度内涵尚未深入挖掘,知识性、趣味性不够,使景区吸引力减弱,五山池、清水湾等自然景观未得到开发利用。
循化县民族历史文化及宗教文化深厚,但是挖掘整理开发不够。由于受资金、经营理念、旅游开发管理人才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循化县诸如独一无二的撒拉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及藏族宗教文化等都未充分挖掘和利用。在经营管理方式上,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除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景点自身几乎没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创新和活力。
总之,循化县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长期以来,旅游产品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缺乏主吸引物,旅游各要素配置不合理,旅游与文化结合度差,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
(二)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首先,循化县虽然提出了树立高原生态旅游品牌、民族品牌、黄河品牌等口号,但是未真正树立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观念,在宣传推广上没有把旅游业当作产业来进行培育,而是停留在旅游产品的推销观念阶段;其次,和经济发达县市相比较,循化县旅游宣传经费不足,致使宣传的目标群体只能以省内周边县市为主,客源也是以周边县市的短途游客为主,过夜游客比例很低,游客对当地旅游经济的拉动存在局限性,影响当地旅游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三)旅游品牌缺乏运作。
循化县旅游资源难以整合。撒拉人家、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两大主要景区联动性不强,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未形成整体。虽然循化县在20__年被授予“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称号,但“撒拉族绿色家园”的旅游形象至今未得到真正推广。循化县旅游客源市场比较单一,集中在西宁和周边州市及海东地区本身,对省内其他州市和邻近省区的吸引力较弱,较远省份的游客更少;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开拓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外游客人数十分有限,因此很难掌握游客对于旅游品牌的期望。当地群众对于旅游品牌认识模糊,难以形成人人塑造循化县旅游形象的局面。
四、循化县旅游品牌塑造的优势条件。
循化县旅游品牌的重塑拥有诸如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后发优势等许多的优势条件。
(一)生态优势。
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黄河流经90多公里,县域面积2100km2,草场面积2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0.5%,海拔在1760米到4635米之间,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气温10.0摄氏度,气候温和、空气湿润,拥有一流的生态、空气和水质,积聚了旅游、林产、水力能源、特色农业等资源。水力资源蕴藏量达300万千瓦时;盛产冬果梨、杏、葡萄、苹果、枣、核桃及线辣椒、花椒等水果和农作物。
(二)人文优势。
循化县是全国惟一的一个撒拉族自治县,县内居住着撒拉、藏、回、汉等多个民族,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丰厚。有神奇瑰丽的佛教,有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喜饶嘉措大师和已故十世**大师的故居,有独特迥异的民族风情和干鲜果、调料、香料和中藏药材等。
(三)后发优势。
循化县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地理环境和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旅游资源尚未开发或只是初步开发,因此极具潜力;循化县交通便捷,距省会西宁140km,境内涉及平大公路、清孟公路、循同公路、贵循公路等四条干线公路,为循化县旅游发展提供了便捷通道。
五、创建县域旅游品牌的关键因素和措施。
(一)旅游产品建设。
旅游产品是创建县域旅游品牌的基本依据。从旅游目的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在某种意义上,旅游品牌就是当地最具特色或优势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提供给旅游者的特色旅游产品的组合,品牌的一半是文化,文化支撑着旅游品牌的丰富内涵,是旅游品牌的价值基础。循化县有与其他地方文化差异比较大的地方文化,这就为创建旅游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在具体的旅游品牌开发和重塑过程中,循化县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及现代农业文化等资源,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把文化特色融入到旅游品牌的价值构成中,突显地方的文化特色,从而增加旅游品牌的地方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含量,提高旅游品牌的文化价值个性,增强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因此,首先要进行市场需求调查,挖掘、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结合循化县地处黄河谷地的优越性生态环境、撒拉族民族文化、藏族民族文化与特色,通过增加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建设旅游产品。在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建设的过程中,注意统筹规划,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当地居民、旅游企业、游客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旅游是关联度很强的产业,旅行社业、酒店业、餐饮业、交通业、娱乐业等都与旅游息息相关,因此,创建旅游企业的品牌,对于提升县域旅游地形象、促进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循化县旅游企业应该增强品牌意识,明确旅游品牌发展的思路,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态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开发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优质旅游产品,并不断地对旅游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二)旅游品牌营销。
县域旅游品牌的塑造和传播离不开有效的旅游营销。县域旅游品牌的宣传促销工作,首先要突出当地的资源特色和民俗风情,做好旅游总体形象策划与宣传;采用多种营销手段,如推出具有感染力的旅游形象广告语、印制和发表旅游文件资料、制作高质量的旅游光盘、争取重大会议和活动的主办权等。其次,要特别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建立旅游信息系统,通过旅游网进行广告宣传、发布招商信息、发展旅游电子商店、开设旅游信息交流平台和旅游网络服务为主题的一系列旅游市场营销新理念;通过县域旅游网链接,统一品牌、价格、服务、承诺等,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连锁经营,形成完整的旅游电子商务体系。此外,政府要加大旅游投入,增强政府的宣传营销职能。
(三)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
旅游服务人员是县域旅游品牌的动态传播者,优质的服务是品牌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旅游服务人员的形象、气质、服务态度、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品牌的形象,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能够给旅游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良好的服务能够加深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同时,循化县在旅游企业品牌的建设中,政府和旅游企业要引导、教育当地居民友好地对待游客,组织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服务知识、服务礼仪和服务技巧培训,努力增强优质服务的理念,合理调整和改善导游人员在语种结构、地区分布、地接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旅游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意识,促进旅游行业良性竞争氛围的形成。
(四)良好的旅游环境。
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游客对县域旅游品牌的评价,良好的旅游环境是塑造县域旅游品牌的必备条件。政府承担交通、通讯、水电、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容市貌整治的重任,制定本县域合理的旅游政策,规范旅游行业经营和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保护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当地旅游行业的诚信度和知名度;同时政府和旅游企业要引导和教育当地居民、游客、服务人员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当地的人文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为旅游品牌的塑造和建设提供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四
近年来,国内居民呈现出强大的旅游需求;中国加入wto对我国旅游业的结构、体制、管理、营销方式等方面将带来深刻变革;北京申奥成功不仅影响到旅游的发展目标、速度、规模和进程,也将大大改变目前中国的客源结构。
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增添了新的动力,使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全面创新发展的时期。
在旅游业总体发展形势的推动下,我国旅游开发和管理取得了重大进展,也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特点进行剖析。
1需求透视:假日旅游与市场促销。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五
现在随着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旅游模式逐步升级,开始由观光游时代向体验游时代转变,专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旅游发展的趋势。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其实关于酒文化的旅游开发和设计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做了研究,其中关于贵州酒文化的旅游开发也有涉及,但是我依然选择了这个作为自己的论文题目,首先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是基于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旅游类型也开始由大众旅游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文的酒文化旅游正是一种专题旅游。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就是在专题化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为我省的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一种声音,一个思路。
2.我们知道,旅游的生命在于特色,有了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长远,酒文化旅游就是贵州旅游的一大特色。贵州作为茅台的故乡,不仅有悠久的酒文化历史,更有丰富的酒文化旅游资源。
3.我选择这个题目,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觉得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比较充分,应该易于开展论文的撰写,所以选择了它。呵呵....
其次,我想重点说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探讨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了酒文化以及酒文化旅游的内涵,同时重点对贵州发展酒文化旅游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贵州酒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主要有几个组成部分:
1.酒文化旅游概述,在这一部分我首先介绍了酒文化、酒文化旅游的定义,并重点阐明了贵州酒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
2.对贵州开展酒文化旅游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地理气候、资源条件、社会文化、政府政策等方面做了阐述,从而充分论证了贵州酒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3.对贵州酒文化旅游开发中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如酒旅分家严重,产品单一,开发创新力度低,缺乏专业化的策划、推广和营销等。我认为这是本文的亮点。
4.针对贵州现存的问题,我尝试给出了贵州酒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通过挖掘﹑整合、再塑造贵州酒文化,进一步开展酒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彻底激活酒旅游的活力,从而塑造民族酒品牌、创造出品牌效应,进而开展酒乡旅游,打造出成熟的酒文化旅游线路,最终结合其他行业推进贵州酒旅游的综合开发,真正实现贵州旅游业的再发展,再辉煌。我认为这正是本文为数不多的一个创新之处。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六
大汗行宫景区地点是京北第一草原(大滩草原)。京北草原地处北京北部,与怀柔交界,距北京280公里,是离北京最近的草原旅游区,夏季平均气温17.5度,景区总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所处之地在蒙元时期名为凉陉。并在公元12成吉思汗亲征漠南时在此驻营避暑,坐阵指挥蒙古攻金战争。景区将凭借自身历史文化背景优势及地域优势,以追溯历史文化和靠近大自然为主题,倡导社会重拾宝贵的蒙元历史文化。
2.景区概况。
大汗行宫景区建设总投资2亿元。景区主体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蒙元文化参观区(大汗行宫宫殿区)和京北草原娱乐中心两部分,详细内容包括:
(1)大汗行宫宫殿区。
占地30万平方米,宫殿范围内由宏伟壮阔的宫门、代表民族信仰的长生天牌坊、战场上的金戈铁马的还原场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议事金帐、具有强烈宗教色彩并象征神在其位的敖包和世界上唯一的集佛教、道教、萨满教于一体的祭天台等建筑共同构成景区中轴线。
(2)京北第一草原娱乐中心。
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乘坐草原观光小火车游览次序依次为:真人cs,草原高尔夫、草地摩托车,小蹦极,骑马,射箭,蒙古人家品奶茶,百花湿地,滑草,草原高尔夫等娱乐观光项目。
二、实习经历。
1.实习目的。
(3)了解景区部门的构成和职能,整个工作流程,从而确立自己在景区里最擅长的工作岗位。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2.实习岗位。
京北第一草原大汗行宫旅游区作为主题公园实习基地为我们专业提供的实习岗位有:宫殿区售票员、宫殿区检票员、景区讲解员、军帐管理员、金帐管理员、寝帐管理员、四大汗国管理员、娱乐区售票员、娱乐区检票员、娱乐区草原观光小火车司机、电瓶车司机等;我从事的岗位分别为景区讲解员、军帐管理员。
3.实习时间。
我专业根据北方旅游景区的季节性特点,将实习时间定为4月27日至月7日,施行“旺入淡出”模式,更有利于在旅游旺季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的在旅游旺季深入学习景区专业知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但这种模式也打破了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给学校安排教学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三、大汗行宫景区八大优势。
1.蒙元宫殿。
2.青石之最。
景区内建有世界上最大的石雕雄鹰,共用五百立青石构成,总重量达1250吨;。
3.历史再现。
4.酒店风情。
5.蒙餐特色。
6.湿地花园。
7.另类史书。
8.娱乐之都。
在娱乐区设有多种独具特色的娱乐项目,真人cs,骑马、射箭、漂流、高尔夫练习场、草地摩托、小蹦极、滑草、草原小火车观光、蒙古人家、花卉观光、垂钓等。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京北第一草原大汗行宫旅游区作为一个自7月19日开业至今不足两年的民营性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整体状况良好,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问题如下:
1.景区组织机构设置欠缺。
原因:出于成本控制和医疗专业人才缺乏的原因。
2.规划设计不严密。
(1)卫生间较少。
原因:景区自身为节约成本,以及设计时考虑欠妥。
(2)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旅游资源较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营销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可消费型旅游资源不多,创新型和独特型产品不多,没有较大的营销优势,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给当地经济带来较大的发展。
原因:缺乏对当地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3)局部规划设计不合理。
原因:景区进行设计时考虑欠妥。
(4)人性化管理考虑不全面。
原因:根据景区部分领导层人员说法是规划设计景区时为避免影响整体美观效果。
3.薪酬制度管理不合理。
原因:对劳动力市场的成长缺乏了解和前瞻性。
4.人力资源体系不完善。
人力资源体系,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流程、组织等的系统化产物,包括:招聘、培训、薪酬、考核、人力资源配置、劳动关系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该企业欠缺如下:
(1)员工基本素质与工作能力,包括实习生,暑期工与长期工作人员,实习生到达单位后,以讲解员为例,未经专业培训,仅仅发放一份讲解词,背过之后即上岗。
原因:景区内缺乏专业的导游人员,且不能及时的与这方面人才进行沟通。
(2)员工后勤保障,包括食宿水平以及食宿区安全卫生等,大汗行宫员工管理制度第一章第七节第十条规定:食堂饭菜要品种多样、价格合理,不出售腐烂变质食品,确保员工吃饱吃好。事实上,食堂饭菜水平普遍较差,厨师为临时聘请的农村阿姨;员工宿舍卫生间水房更是脏乱差,不能及时清扫,且卫生间建筑规模与对游客开放的卫生间明显不一样,施工质量相对较差。
原因:公司为节约成本,聘用非专业厨师做员工餐,且采购价格较为低廉的单一性食品。
5.物价管理制度落实力度不够。
旅游物价管理规定要求各宾馆、酒店、饭店、娱乐场所、超市,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采取公示栏、公示牌、标价签、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公示商品和服务价格,做到标价内容真实、准确、规范,不得在标明的价格外收取任何费用。该景区物价方面管理不够规范,收费与不收费的项目标细不明,容易引发争执。如宫殿区室内取景照相等。
原因:各二次消费点多为个人承包,缺乏统一的落实性管理。
6.旅游安全管理工作体系有漏洞。
应当遵循“统一指导,分级管理,以基层为主的原则。”该景区安全保卫措施不够规范,存在潜在的威胁,安全责任有待加强。如景区内投石器,战弩,金帐台阶,没有提示游客,都有可能对游客构成人身安全威胁。
原因:景区内安检力度不够,缺乏专门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同时摄像监控体系不完善。
五、建议解决方案。
1.完善景区组织机构设置。
景区组织机构不完善,根据实际情况,该景区距离当地大滩镇十分钟左右路程,与大滩卫生院建立合作关系,免费为其在景区内提供地点设立卫生医疗点,邀请其派出拥有行医医疗证的医生轮流到景区值班,为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提供医疗服务,既增加大滩卫生院的医疗收入又能方便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达到双赢;范例:北戴河鸽子窝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右侧即为卫生站,并与当地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极大程度方便了游客。
2.合理进行景区后期规划。
(1)在宫殿区金帐雄鹰石雕右鹰翼后侧增设一个卫生间,既不影响美观又能方便游客,娱乐区马场卫生间在原有基础之上增加中英双语标牌。范例:北戴河鸽子窝公园鸽子楼右侧即为卫生间,既不影响美观又能方便游客。
(2)适当拓展旅游资源,整理资源分类,结合当地实际,充分有效利用资源,有针对性的加大开发力度,推出符合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如旅游路线地图等。
(3)以宫殿区出口处城墙为依托设立元朝版图观察点。
(4)设立残疾人通道,金帐鹰翼左后侧设立环形轮椅通道,寝帐各在后侧面设立轮椅通道,祭天台在佛殿右侧设立轮椅通道便于残疾人入殿内参观;范例:北戴河鸽子窝公园登观海长廊山路右侧设有轮椅通道,方便残疾人游客上山。
3.变革薪酬制度。
完善薪酬制度管理,进行适当的薪酬变革,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有效的激励机制,科学设计绩效考评指标,包括德、能、勤、绩、体,注意科学性,兼顾可操作性,旺季时可实行倒班制度,避免员工长时间工作疲劳,范例:围场塞罕坝景区,实习生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落实八小时工作制,且平时有相应福利政策。
4.制定合理人力资源体系。
(1)统一培训。
员工上岗之前由专业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讲授景区工作的要求与知识,注意讲解技巧,提高工作水平与效率;范例:北戴河鸽子窝公园,同为季节性景区,在招募工作人员上有类似的情况,但其在员工上岗之前统一进行培训,讲解员需要在正式导游员实地景区讲解三次以上并经过考核才能上岗。
(2)与员工沟通。
及时采纳员工意见并设置员工意见箱,适当提高员工食宿水平及生活环境,范例:北戴河鸽子窝公园,设有专门食堂,且请专业厨师做员工餐,员工卫生间与游客卫生间规模相同,并有清洁人员每日清扫。
5.落实旅游物价管理规定。
落实旅游物价管理规定,明码标价,对于需要游客二次消费的项目使用明确的标识提醒。
6.做好旅游安全期管理。
坚持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原则,建立景区安全管理模式,设立景区安全管理机构,可适当增加景区内摄像监控数量,扩大监控范围,并安排专门安检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同时落实景区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领导责任制,安全岗位责任制,经济责任制,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六、实习结论。
通过实习,我们收获很多,一方面,为我们旅游实践带来了一定的经验,为我们以后走入旅游道路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打铁还得自身本事硬。想在工作中表现优秀,得到晋升的机会,除了技能娴熟外,你的文凭、学历,知识的深度、广度等各方面的综合术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想要以后有所建树,就必须学好各方面的专业技能。虽然机遇也不可缺少,但机遇从来都是为有准备的人留的。我明确的认识到,以后的工作中,人脉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有能力还得有人赏识、提携。比如这次我们实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的工作表现得到了管理层人员的肯定和认可,这样我们毕业后又多了一条就业渠道。
对于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和导游等服务行业来讲,服务质量无疑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企业的生命线。高水平的服务质量不仅能够为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其的再次光临打下基础。而且能够使顾客倍感尊荣,为企业树造良好的品牌和形象。在大汗行宫旅游区我们认识到管理部门应该十分重视服务质量的提高,即使对短期实习生,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才能上岗。对老员工应当进行跟踪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和改善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七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的偏见使得旅游行业相关单位存在较大的用人缺口,如何解决这一缺口成为学校及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在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措施。
旅游管理;就业现象;分析。
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就业现状来看,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并不愿意到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业相关单位工作,造成旅游业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素质较差等问题,限制了旅游业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传统服务业的旅游业开始成为热门行业。,国内旅游44.4亿人次,出入境旅游2.6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增长13.6%,国内旅游、出入境旅游还将保持较高的发展增速,旅游业还将继续领跑经济增长,预计国内旅游收入将实现12.5%左右的增长,不仅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旅游管理涉及旅游行为的整个过程,包括旅行社、景区、酒店、交通、旅游局等等。就行业性质来看,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事一线服务于管理,因此随着旅游人数的增长,我国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服务的质量决定该行业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未来的旅游业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热情、情商高且知识面宽的人才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就业意向分析。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任何职业任何岗位都是平等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还是带有一定偏见,不少学生尽管学习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在选择自身职业时更加倾向于选择文化艺术类、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高的流失率。同时,部分学校会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到酒店或旅行社等相关单位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期间学生可能会对本专业的认同感降低,或受到其他高收入行业的影响,而重新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另外,即使大部分学生从事旅游业,但是对酒店、旅行社等的态度也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旅行社缺少个人提升的机会,因此更愿意进入酒店,导致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集中在酒店特别是高级酒店,而限制了旅行社等的发展,不利于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失衡、流失率高的原因需要从旅游业及学生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旅游业提供的薪酬及待遇较低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相比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旅游业的薪酬水平明显偏低,薪酬分配体系存在缺陷,酒店员工工资与岗位挂钩,旅行社工作人员薪酬随季节波动,极不稳定,会使员工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在实习期结束后,相当一部分会学生会选择离开旅游业,从事自己认可的其他行业。其次,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不断激励自己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调查发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不完善,不少学生缺乏对本专业和自身正确认知,并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现实,直接导致不少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安于现状频繁跳槽,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解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将进入快速上升发展的时期,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讲,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们将拥有更多的择业选择和机会,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迫切,学生只有具备扎实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才能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进入自己心仪的单位。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结果来看,旅游业总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优秀人才的高流失率限制了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一)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管理教育。
职业规划管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获得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职业规划管理首先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正确认识,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培养自己对旅游业发展环境的分析能力,判断自己的性格、兴趣是否与旅游行业相匹配,从而建立对未来职业的长远目标,学会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打好基础。此外,学校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将其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引入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提高对旅游业背景的熟悉程度,以达到适时检验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二)优化旅游业相关用人单位的薪酬制度。
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实现单位内部公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在旅游业中,不少单位提供给员工的薪酬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并不对等,因此不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从事1~2年旅游业后选择离开这一行业重新择业,加剧了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问题。因此,旅游业必须对现有的薪酬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优化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首先,单位需要改变过去岗位与薪酬挂钩的薪酬制度,在薪酬的发放中考虑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付出,有区别的运用精神激励、物质奖励等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其次,企业也要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总体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普遍较好,但是在繁荣发展的背后,旅游业还存在高素质人才流失的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重视。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留住人才,才能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顾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瞿聪.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象分析及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01):85+87.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八
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高校;旅游管理。
1.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需要。开展品牌专业建设,就是要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促进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高校专业的适应性。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是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
2.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品牌专业的品牌和商业品牌的形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是在长期的办学积累中逐步形成的,同时也是通过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和用人单位中得到认可和肯定而形成的,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声誉度和影响力,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重要窗口。
3.品牌专业建设是高校坚持科学发展,办出自身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从高校内部系统而言,品牌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内涵建设,来自于质量,来自于品牌和特色。从项目设计的基本理念看,品牌专业专业建设,是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可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品牌专业是指高校优势专业群中,那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特色性和示范性是品牌专业的关键特征所在。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建于1985年,是全国高校本科第一批设有该专业的院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最初是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由美方派教师讲授部分专业课,商业大学派教师到美国进修。之后,该专业于199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批餐旅企业管理系列教材,在内贸部高校中推广使用。在巩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运行天津商业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下简称fiu)联合培养酒店管理本科人才项目,并取得突破进展,成为国内国际化办学的成功典型,也因此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目前,该专业有研究生和本科生两个层次的教育。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努力和较好的人才培养质量,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该专业又列入“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品牌专业建设规划”资助项目。根据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变化,不断探索特色鲜明且富有成效的品牌专业内涵建设路径成为天津商业大学不容推卸的使命。
(一)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目标与特色确立。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目标确定上,有效实施了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思路。在天津市普通高校旅游管理类院校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南开大学旅游专业是国内开设最早的本科院校之一,一直走的是重视基础理论与学科发展的路子,其在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天津财经大学本科旅游专业设立于,晚于商大,但发展很快,尤其是在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餐饮管理等专业方向特色突出,教学成果丰厚。比较而言,天津商业大学除了与美国联合培养国际化视野酒店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外,通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逐步确立了自身在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面的专业和学科优势。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常规面上项目资助课题1项,主持承担或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著近100篇(部),且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天津及京津冀旅游开发与规划热点难点问题,专业建设则体现出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科研立项及社会服务(培训讲座)立体融合的特点,逐步形成以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为标志的优势专业领域。基于综合比较分析,学校确定了以下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天津、依托行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建设省级名牌专业的基础上,以天津商业大学优势学科为支撑,推进专业的协调发展,培养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具有管理、服务和旅游等综合知识结构、业务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和应用型人才。
(二)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品牌专业的培养方案应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设计上,按学科大类培养,打通基础平台,强化学科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上述专业划入“旅游管理类”后,20上述两个专业实施旅游管理大类招生。鉴于这一变化,我校旅游管理系和酒店管理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突出旅游管理类专业特色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实践要求,重点就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授课学时以及教学实践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整。调整后,上述两个专业总学分略有减少,旅游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80.5学分(调整前为182.5学分);酒店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79.5学分(调整前为181.5学分),并突出了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比重。
(三)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品牌专业的建设要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1.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已经建成《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两门天津商业大学的精品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均上传到天津商业大学的网络学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同时,结合精品课的建设,形成了围绕两门课程的教学团队,出版了《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配套教材。《旅游规划与开发》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国内率先与国内顶级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合作,引入其经典案例进入教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该精品课程负责人应邀为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亚太区域旅游官员进行“旅游规划编制”国际性培训,通过国际层面交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科前沿性。
2.教学模式改革。一是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小组合作教学、问题解决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能够联系产业发展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来锻炼学生实际分析和应用理论方法的能力。如《旅行社经营管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来体验旅行社业务的流程。这与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注重记忆理论的知识点和理论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二是改革考核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评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了确保学生不是仅仅通过最后的考试来完成课程的结课,专业在考核方式上作了较大的改革。首先是课程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以《导游业务》为例,将平时成绩和结课成绩的比例设计为60∶40,同时在平时的考核上,摒弃传统的笔试方式,采用课后社会实践作业、口头讲演报告、课堂讨论以及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三是加强课程改革。设置真正意义上的大专业。强化教师对于课程的主导地位,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科研的最新进展,开设新课程,并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自由,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以旅游管理专业冉群超老师开设的《野外旅游生存技巧》课程为例,该课程不仅面向专业学生,而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受到学生欢迎,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天津电视台“都市60分”栏目、《天津日报》、《渤海早报》、《城市快报》、《天津教育报》等媒体都进行了相关跟踪和深度报道。四是以增强应用能力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堂,在选择中激发动力,在选择中增强责任,在选择中不断成长。开设“自主探究课堂”,由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为学生形成个性特长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3.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现在已经建成“虚拟导游与景区管理实训中心”“,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规划实验教学中心”将于上半年建成使用,上述四门课程形成了授课-实验-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产学研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品牌专业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尝试。首先,吸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其次,严格遴选行业信誉好、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第三,利用旅游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工艺,使学生能够及时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第四,引入旅游企业一线高层次人才参与教学工作,培养双师型人才,强化教师队伍结构;最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借助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采取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请业内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办专题讲座或参与课程建设,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业界的了解和联系,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上述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例如,以来,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指导下,由该专业学生研究小组主持,围绕旅游企业、区域旅游发展等论题,主持承担与完成“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16项,参加学生100余人,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责任心和能力,其中胡宇橙老师指导的“天津漕运文化旅游观光带”项目获“第三届天津市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竞赛”特等奖。另外,年12月由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等五部门主办的“联合利华饮食策划杯第七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上,作为唯一一支大学生代表队,面对180多名来自知名餐饮企业和四星级以上酒店的专业选手,该专业参赛的4名学生全部获得银奖的好成绩。
4.以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为平台,共享学科资源。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旅游管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类”中还有酒店管理专业,因此,同属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也为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提供了可以共享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基础共建,优势互补”。按照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前两年所修的学科基础课中,《酒店管理概论》和《服务管理概论》两门课程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主讲,其中《酒店管理概论》已经完成天津商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专业选修课中的《烹饪实验》、《餐饮经营管理》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也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同时,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也被本专业教师应用于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发挥了品牌专业的示范效应。在物力资源共享方面,天津商业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已经建成并投入应用的中餐烹饪实验室和模拟酒吧实验室,不仅丰富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充实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内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由旅游管理教研室7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从学历来看,全部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4人;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上2人,40~45岁1人,31~39岁4人;就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来看,团队成员在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导游实务、旅游理论、专业英语、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与分工。同时,该专业团队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天津市品牌专业以及市级教改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锻炼和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该团队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不仅给青年教师们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同时也注意传帮带,效果明显,该专业胡宇橙老师在“第十一届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三等奖,吴静老师获批入选天津市高校第二批“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该专业团队带头人王庆生教授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领域的专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市级旅游研究课题多项,同时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长期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兼任中国旅游教育分会理事、天津市旅游协会常务理事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专家库成员。2013年12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商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2013年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九
高职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绩卓著,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教学手段和方法面临着改革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育需要以其自身特点为前提,探索教学方法的革新。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我们应弄清一个问题:要对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笔者拟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
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行业通用技能)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职业特定技能);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核心能力)[1]。
(二)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但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出现“管理难,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三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四)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五)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既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一)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参与。
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课程一般都是模块式,分三年进行。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第一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口语训练、旅游法规、中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并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带学生到安徽皖南进行为期一周的民俗自然风情考察。第二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实地导游、旅游产品策划等专业必修课,并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带学生在南京市内景点进行导游实习,第二学期到华东四市(无锡、苏州、上海、杭州)进行为期一周的导游见习。第三年学分第一学期课程有旅游会展、旅游投资学、应用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第二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旅行社和酒店的毕业实习。
(二)教学内容围绕导游职业资格证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国导游职业资格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由旅游机构制定出旅游领域的能力标准,以此来衡量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标准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比较高。在核心技能课程的开发中,注重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与职业要求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是面向世界、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的,观念新、内容广,并且注重学生方法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行业指导性。
(三)教学手段灵活,强调团队合作,加强实践锻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讲课信息量,增强趣味性与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如外出考察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视听教学、分组作业等,都属于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工作,分组讨论、分组作业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形式。外地考察和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代理公司等。
(四)师资要求严格,强调教师的双师资格。
实际工作经验新的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求专业教师每人都持有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有一定的旅行社或酒店的挂职锻炼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认真总结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将有关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可感的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些具有较多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比较适合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导游基础”、“华东旅游”、“旅游美学”、“客源国概况”等专业课。例如:《客源国概况》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与我国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周边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旅游业发展等内容;借助于网络,搜集客源国家的地图、国徽、国花、国树、服饰、饮食、旅游资源等等,通过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需要制作相关课程的课件,而课件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课件制作既需要一定的技术保障,同时要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性、衔接性,以及画面的艺术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在管理科类的专业中是较早也较普遍的。因为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进入“现场”,以决策者的身份面临现实问题,负起责任,而不是旁观者。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在各专业课程中广泛应用。
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关键注意以下两点:
1、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
案例要有分析价值。旅游管理专业中,各专业课程专门的配套案例教材本就极少,大多数一、二年前的“老”案例,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不能光依靠书本上的案例,而应自己做好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认为从《中国旅游报》上搜集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中国旅游报》是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全国最权威的,对全国旅游市场最具导向力的行业大报。从这上面搜集案例,真实性、时效性能得到保证,教师再从中选择较典型、可分析性强的,相信好的案例会源源而来。旅游教学案例的选择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根据所讲授知识点的实际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挑选,使所选案例有典型性,能代表某一现象本质,可举一反三;同时案例应有启发性,留有思考余地,让人深思。
2、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
不同类型的案例,对于学生教授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应考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2]。
(三)换位式教学。
换位式教学就是在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中师生换位,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讲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旅游公关礼仪”、“导游业务”等课程,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四)模拟教学法。
该方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通过设置模拟环境、模拟角色、模拟操作程序,达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非常适合旅游专业课使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授课时,如“饭店管理”课程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饭店服务员和客人,设置情景对话,以及问题的发生和处理;“实地导游”课程也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导游员为在座学生讲解景点。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增长实践才能。
(五)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可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
1、校内情景式教学。
在教室或实验室模拟规定情景,具体来说,可开设校内实训室,如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中西餐服务模拟实验室旅游商品实验室等。导游模拟实训室应悬挂多幅旅游地图、挂图,及反映各地特色的旅游展品,另配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现代教学设施,收藏旅游资源相关图书,及国内外旅游风光vcd,供学生进行导游业务训练;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可按三星级宾馆标准间设计,供学生进行客房服务管理训练;餐饮模拟实验室可配备中、西餐桌及用餐工具各两套,还可经常举行各种比赛。如按正规导游的要求举行导游模拟比赛,学生自己选择景点,自己编导游词并进行特定的危机处理。
2、校外情景教学又叫实地考察法。
这是一种通过到实地参观进行考察的办法。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第一,二年的实习周实地考察旅游正是对此种方法的运用。一年级是去黄山及皖南地区的旅游考察,通过实地导游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参观实际景点的同时更感性的了解导游的程序,导游的方法以及技巧。二年级的华东线考察,就是在短途导游的基础上,培养长线导游讲解的途径。对于饭店管理方向的学生,带他们到星级饭店参观,使学生了解星级饭店的设置机构,如客房,餐厅的规模,布置;了解饭店的运营状况,服务人员的服务方式方法,如怎样正确的铺床,摆台,怎样正确的迎接客人,使用礼貌用语,怎样转接,挂接电话等等。既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性的人才,那么实地考察法显得尤为重要。
显然,一个学生最好经过各种方法的训练,以适应变革社会多方面的要求。对一个大学及其教师而言,也有必要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国内不少大学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理论脱离实际,以上介绍的教研方法或许可供参照。
[1]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3,(01).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
摘要:
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关键词:
一、品牌专业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需要。开展品牌专业建设,就是要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促进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高校专业的适应性。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是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
2.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品牌专业的品牌和商业品牌的形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是在长期的办学积累中逐步形成的,同时也是通过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和用人单位中得到认可和肯定而形成的,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声誉度和影响力,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重要窗口。
3.品牌专业建设是高校坚持科学发展,办出自身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从高校内部系统而言,品牌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内涵建设,来自于质量,来自于品牌和特色。从项目设计的基本理念看,品牌专业专业建设,是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可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品牌专业是指高校优势专业群中,那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特色性和示范性是品牌专业的关键特征所在。
二、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建于1985年,是全国高校本科第一批设有该专业的院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最初是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由美方派教师讲授部分专业课,商业大学派教师到美国进修。之后,该专业于199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批餐旅企业管理系列教材,在内贸部高校中推广使用。在巩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运行天津商业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下简称fiu)联合培养酒店管理本科人才项目,并取得突破进展,成为国内国际化办学的成功典型,也因此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目前,该专业有研究生和本科生两个层次的教育。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努力和较好的人才培养质量,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该专业又列入“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品牌专业建设规划”资助项目。根据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变化,不断探索特色鲜明且富有成效的品牌专业内涵建设路径成为天津商业大学不容推卸的使命。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目标确定上,有效实施了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思路。在天津市普通高校旅游管理类院校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南开大学旅游专业是国内开设最早的本科院校之一,一直走的是重视基础理论与学科发展的路子,其在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天津财经大学本科旅游专业设立于,晚于商大,但发展很快,尤其是在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餐饮管理等专业方向特色突出,教学成果丰厚。比较而言,天津商业大学除了与美国联合培养国际化视野酒店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外,通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逐步确立了自身在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面的专业和学科优势。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常规面上项目资助课题1项,主持承担或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著近100篇(部),且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天津及京津冀旅游开发与规划热点难点问题,专业建设则体现出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科研立项及社会服务(培训讲座)立体融合的特点,逐步形成以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为标志的优势专业领域。基于综合比较分析,学校确定了以下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天津、依托行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建设省级名牌专业的基础上,以天津商业大学优势学科为支撑,推进专业的协调发展,培养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具有管理、服务和旅游等综合知识结构、业务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和应用型人才。
(二)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品牌专业的培养方案应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设计上,按学科大类培养,打通基础平台,强化学科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上述专业划入“旅游管理类”后,20上述两个专业实施旅游管理大类招生。鉴于这一变化,我校旅游管理系和酒店管理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突出旅游管理类专业特色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实践要求,重点就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授课学时以及教学实践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整。调整后,上述两个专业总学分略有减少,旅游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80.5学分(调整前为182.5学分);酒店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79.5学分(调整前为181.5学分),并突出了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比重。
(三)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品牌专业的建设要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1.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已经建成《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两门天津商业大学的精品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均上传到天津商业大学的网络学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同时,结合精品课的建设,形成了围绕两门课程的教学团队,出版了《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配套教材。《旅游规划与开发》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国内率先与国内顶级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合作,引入其经典案例进入教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该精品课程负责人应邀为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亚太区域旅游官员进行“旅游规划编制”国际性培训,通过国际层面交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科前沿性。
2.教学模式改革。一是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小组合作教学、问题解决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能够联系产业发展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来锻炼学生实际分析和应用理论方法的能力。如《旅行社经营管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来体验旅行社业务的流程。这与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注重记忆理论的知识点和理论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二是改革考核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评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了确保学生不是仅仅通过最后的考试来完成课程的结课,专业在考核方式上作了较大的改革。首先是课程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以《导游业务》为例,将平时成绩和结课成绩的比例设计为60∶40,同时在平时的考核上,摒弃传统的笔试方式,采用课后社会实践作业、口头讲演报告、课堂讨论以及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三是加强课程改革。设置真正意义上的大专业。强化教师对于课程的主导地位,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科研的最新进展,开设新课程,并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自由,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以旅游管理专业冉群超老师开设的《野外旅游生存技巧》课程为例,该课程不仅面向专业学生,而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受到学生欢迎,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天津电视台“都市60分”栏目、《天津日报》、《渤海早报》、《城市快报》、《天津教育报》等媒体都进行了相关跟踪和深度报道。四是以增强应用能力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堂,在选择中激发动力,在选择中增强责任,在选择中不断成长。开设“自主探究课堂”,由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为学生形成个性特长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3.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现在已经建成“虚拟导游与景区管理实训中心”“,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规划实验教学中心”将于上半年建成使用,上述四门课程形成了授课-实验-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产学研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品牌专业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尝试。首先,吸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其次,严格遴选行业信誉好、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第三,利用旅游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工艺,使学生能够及时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第四,引入旅游企业一线高层次人才参与教学工作,培养双师型人才,强化教师队伍结构;最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借助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采取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请业内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办专题讲座或参与课程建设,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业界的了解和联系,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上述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例如,以来,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指导下,由该专业学生研究小组主持,围绕旅游企业、区域旅游发展等论题,主持承担与完成“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16项,参加学生100余人,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责任心和能力,其中胡宇橙老师指导的“天津漕运文化旅游观光带”项目获“第三届天津市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竞赛”特等奖。另外,2013年12月由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等五部门主办的“联合利华饮食策划杯第七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上,作为唯一一支大学生代表队,面对180多名来自知名餐饮企业和四星级以上酒店的专业选手,该专业参赛的4名学生全部获得银奖的好成绩。
4.以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为平台,共享学科资源。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旅游管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类”中还有酒店管理专业,因此,同属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也为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提供了可以共享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基础共建,优势互补”。按照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前两年所修的学科基础课中,《酒店管理概论》和《服务管理概论》两门课程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主讲,其中《酒店管理概论》已经完成天津商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专业选修课中的《烹饪实验》、《餐饮经营管理》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也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同时,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也被本专业教师应用于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发挥了品牌专业的示范效应。在物力资源共享方面,天津商业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已经建成并投入应用的中餐烹饪实验室和模拟酒吧实验室,不仅丰富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充实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内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由旅游管理教研室7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从学历来看,全部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4人;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上2人,40~45岁1人,31~39岁4人;就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来看,团队成员在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导游实务、旅游理论、专业英语、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与分工。同时,该专业团队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天津市品牌专业以及市级教改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锻炼和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该团队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不仅给青年教师们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同时也注意传帮带,效果明显,该专业胡宇橙老师在“第十一届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三等奖,吴静老师获批入选天津市高校第二批“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该专业团队带头人王庆生教授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领域的专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市级旅游研究课题多项,同时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长期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兼任中国旅游教育分会理事、天津市旅游协会常务理事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专家库成员。2013年12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商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2013年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类型,在各个地区都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整体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本文主要针对安徽省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了解实际情况,根据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乡村旅游;气象服务;需求调查;存在问题;建议对策。
近几年来,安徽省逐渐加强对旅游扶贫的重视,并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还需要加强促进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突出信息化和特色化。
1.1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分析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探索、起步、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其中探索阶段指的是政府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和主导,主要是一部分农户自行建立“农家乐”,形式和内容都相对简单;起步阶段指的是有一部分的社会资金投入其中,政府部门也开始对本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快速发展阶段指的是政府部门已经对乡村旅游经济带进行统一规划,投入的社会资源更多,各旅游景点已经成为综合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集体观光于一体[1]。
1.2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1.2.1服务内容。
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本地常规的天气预报向服务对象提供;二是将日照、气压、湿度、降水、温度等专业的气象要素预报提供给重点服务对象;三是对前两方面的资料进行加工,制定出行指数、洗车指数、穿衣指数等指数预报;四是向服务对象提供应急气象预警信号,如冰雹、大风、暴雨等对流天气应急预警,人体舒适指数、48~72小时趋势预报等指数预报,节假日旅游天气预报、重大旅游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交通天气预报等内容[2]。
1.2.2技术支撑。
气象服务中的技术支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收集、制作、发布气象数据以及服务产品的设备;二是气象预报平台和技术。当前在安徽省的各个市(区)及乡(镇)地区,都分布有自动山洪地质灾害气象观测站,以及大气电场仪、负氧离子监测站、空气气溶胶监测站、土壤水分观测站等不同类型的专业气象监测仪器,在整个地域内构建出统一的气象监测网络[3],并通过不断完善监测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提高其精细化程度,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已经能够全面开展。
1.2.3主要服务产品、发布方式及渠道。
目前,安徽省乡村气象旅游服务的产品可以划分为气象资料服务和旅游气象预报服务两种类型。气象资料服务类产品包括乡村旅游保险气象、景点实时气象要素发布、气象特征景观条件分析、种养殖业气象条件分析论证、旅游气候资源开发评价论证、历史气象资料分析等;旅游气象预报服务类产品包括大型旅游活动专题保障预报,高温、大雾、雷电、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或影响天气预警,人体舒适度指数预报,交通干线(高速公路等)气象预报,旅游景点短临预报滚动发布,旅游景点、城镇、乡镇精细化24小时天气预报,中长期(周、月、季、年)天气预报等。发布方式和渠道比较依赖常规的渠道和模式,较为传统、落后[4]。一般采用传统媒体、现代媒体以及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以现代媒体和新媒体为主。
2.1调查对象。
为了对安徽省的乡村旅游业气象服务需求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还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走访调查,收集在乡村旅游中气象服务的实际情况以及总结出还需要改进的方面,其中将度假旅游区、、市旅游局、市气象局作为重点调查对象。
2.2调查方法。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查询资料、走访谈话等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主要以游客、从业者、管理者为主,保证所收集到的乡村气象服务需求资料具有足够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3调查结果。
通过初步分析收集到的调查资料,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工作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起步比较晚,导致服务品种单一,与当前多样化的乡村旅游发展需求之间不相适应;二是具有较大的需求,发展速度比较慢;三是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都比较大,通过改进和优化渠道、产品、装备、技术,其服务工作的提升空间还比较大。
3.1投入资金不足。
由于发展起步比较晚,当前安徽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整体状况不佳,没有产生较多的经济效益,导致财政压力增加,在资金投入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乡村旅游气象服务中日常运行维护、产品制作、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投入的费用,主要是依靠气象部门自身筹措。
3.2服务内容单一。
目前,在气象部门中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仅包括应急气象预警、应急气象服务、部分气象指数预报服务初步开发、实施监测常规气象要素服务等几个方面。而且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和规划来说,这些服务内容都过于宽泛,并没有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产品,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服务对象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常规气象服务与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之间差异很难区分,进而导致其社会认可度比较低[5]。
3.3服务方式被动。
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者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受众不具体,常常与一般服务使用者之间混淆;二是潜在服务需求者获取和甄别专业服务产品的难度比较大,即使利用多种渠道,也只能够获得一般化的应急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正是由于服务产品缺少专业性,导致服务投放受众不明确,专业化服务渠道较少,导致整体发展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3.4缺少专业化的服务人才。
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乡村旅游从业者、相关社会商业机构及服务机构的人员共同组成乡村旅游服务队伍,虽然以气象部门人才队伍作为主力,但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比较低,难以为人们提供专业的服务[6]。
3.5服务效果不明显。
在服务提供主体中,对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总体服务质量偏低。虽然各类气象服务品种类型比较多,但由于形式和格式不统一,服务产品的专业性比较差。服务人员没有全面了解和观察乡村旅游的游客以及从业者需求,导致服务产品与使用者需求之间不匹配,实用性不强[7]。另外,服务产品的可读性和通俗性都比较低,甚至有时更加重视分析和描述天气过程、成因,且专业术语的使用也比较多,导致用户难以很好的理解产品内容。
4.1理清政策关系。
为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当地政府必须加强政策支持,这也是乡村旅游得以有序发展的基础保障。如果在发展进程中缺少宏观指导,就会失去方向。因此政府部门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不仅要考虑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实现气象服务的有效发展。一是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职能。在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方案的时候,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考虑相应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内容,并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乡村旅游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乡村旅游与气象服务内容之间的一致性。而且气象部门自身也应该主动配合,加快开发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气象服务内容质量[8];二是需要将政府购买、提供公共服务理念进一步的强化。气象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是乡村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所有部门及相关人员都需要有充分了解和认识。为了保证需求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就需要积极的`应用政府直接购买、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
4.2加大资金投入。
明确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作用和地位之后,管理部门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就必须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上述分析,资金投入较少是限制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并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体系,保证各个方面都有足够的资金支撑[9]。
4.3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如果想从根本上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水平和质量,就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尽快建立起集技术、管理为一体的专业服务团队,保证各项服务需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
4.4全面提高基础气象业务技术支撑能力。
当前主要以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为主,在发展进程中,仍然需要以此为基础,为乡村旅游提供气象服务。就硬件方面来说,需要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综合布点进行重新优化,确保在满足气象行业格点距离标准和站点距离密度的基础上,对景点集中地区的站点进行重新设置,全面提升气象要素采集质量;就软件方面来说,需要促进数值预报产品本地化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高预报准确率和天气预报网格的精细化程度,提高对成片乡村旅游景区的关注,加强监测预警强对流天气[10]。
4.5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通过提高基础气象业务技术支撑能力,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提高服务产品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重视。但在安徽省受旅游方式、地形地貌的限制,乡村旅游发展类型和模式种类比较多,导致对气象服务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产品,在服务内容上也有所侧重,保证服务效果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注重对服务成效的检验。在共性需求产品中,常规要素预报需注重时效性、准确性的提高;各类旅游指数预报,需要优化支出公式,并加强对户外探险、漂流、自驾车等新型指数的开发;应急气象服务则需要注重准确性的提高,并根据不同景区的实际情况,优化重点防御指南的内容;农业气象服务中需要提高对农时、节气的重视,强化其指导作用。在非共性需求产品中,休闲观光型气象服务对准确性的要求比较高,并且还需要优化驾车、防晒、温度要素预报、晴雨预报等指数;户外运动型服务对天气预报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重点优化湿度、风、温度、降水概率等要素预报方面;山地型服务中对短临预报准确率的要求比较高,需要重点优化湿度、风、温度、降水概率等药物预报,并加强对局部强对流天气的关注,保证局部地区冰雹、大风、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能够及时进行预警,并提供次生灾害防御指南,例如滑坡、泥石流等。建立健全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效果评估体系,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了全面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确保能够对当地气象服务具体收益做出真实反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措施。
当前安徽省的乡村旅游发展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气象服务体系不成熟,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相关部门也没有充分的重视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因此还需要改进和优化。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并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水平和质量。
[1]王林,陈孟琼,谭磊。“互联网+”时代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08):216+218.
[5]丁国香,刘安平,刘承晓,张亚,陈浩,杨彬。安徽省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业务系统[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8(01):71-75.(2016-01-21).
[6]韩笑,李婷婷。旅游气象服务网站设计与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11):180+182.
[7]张悦,田富,贾风春。农牧区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科技风,2015,(05):73.
[8]姜镇泞,王华昕。伊春市旅游气候资源的人性化调查与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1):62.
[9]顾小丽,钱燕珍,鲍岳建,邬方平。宁波市负氧离子浓度分布与预测模型及其在旅游气象中的应用[j].气象与环境学报,,29(06):128-133.
[10]程佳,蒯志敏,王俊。苏州市太湖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气象服务方案[j].现代农业科技,,(11):302.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二
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探索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创新模式,从教学内容对接,实习企业定位,毕业论文等方面着手,尝试解决目前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实习模式。
作为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专业,旅游管理侧重实践教学和职业教育,而专业实习则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企业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充分结合,在实战环境中深入了解企业运作和行业现状,也进一步弥补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随着旅游行业对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高,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实习的模式上也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以求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同时也满足学生和旅游企业的需求。
一、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不同于高职高专以职业技能教学为核心,也不同于研究型本科以科学研究为导向,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结合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能力。即使独立学院的定位逐步摆脱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但仍与旅游企业的实习岗位对接存在错位,使得专业实习效果达不到教学预期,学生实习满意度也不高。首先,学生对专业实习预期较高,但实习单位给予的大多是单一的基层岗位,工资低廉且少有轮岗机会,使得学生产生“实习就是给企业当廉价劳动力”的印象。其次,学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并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战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学生有思考和创新的意愿,却没有一个机制和平台去促成学生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这样一个过程。第三,实习企业性质与专业培养目标吻合度不高。旅游行业在向信息化、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学校的课程教学也在与时俱进,但是在选择实习企业这一环节却还是以酒店为主,旅行社和景区为辅的模式,势必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探索。
针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基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国际视野、就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在专业实习模式上进行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1.教学内容与实习内容对接。
在大学四年的教学学时中,分阶段进行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大一到实践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对旅游企业和专业知识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大二开始进行专业课学习,除了在实训室直接学习专业技能,部分课程直接由实习企业的经理人授课,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一线的培训内容和经营管理案例,假期推荐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短期实践;大三上学期在专业实训室进模拟运营,大三下学期开始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选题及写作;大四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在专业实习之前,专业课程内容均与实习企业有一定对接,使学生和企业在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以及用人要求上形成互通,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企业,形成合理的岗位预期,并在进入实习企业后,迅速适应和胜任工作。
2.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习企业。
无论是学生的职业认知还是专业素质的培养,都需要通过专业实习这一环节来加以落实。而实习企业则是实现这一环节的关键平台。为了实现对学生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我校并不拘泥于传统的酒店、景区实习,而是提供国际化、多元化的旅游企业给学生自主选择,包括国际餐饮集团、喜达屋品牌酒店,洲际品牌酒店,国际旅行社,旅游文创企业,旅游电子商务企业。这些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岗位不仅有一线服务岗,还有销售、行政、营销、产品设计、网络服务等岗位,全面覆盖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课程,给学生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也避免学生因为实习企业的局限而对旅游行业产生狭隘认识,进而影响学生以后从事旅游业的信心。
3.企业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
学生对实习中所从事的工作期望值较高,但在从事基层服务工作时产生的落差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形成了从事旅游业就是端盘子,铺床单的消极认识,影响实习效果和学生的就业意愿。因此,学校与企业在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上达成共识,以让学生毕业留在企业的目标去培养学生,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更多的轮岗机会和实践机会,并由部门经理作为职业导师言传身教,发掘学生的管理才能。独立学院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管理能力上都具有一定优势,学生也在企业中显示出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在企业给予的平台上表現突出。例如本校学生在实习中表现优异,获得国际餐饮企业直通总部的机会,多名学生在酒店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被评为星级员工,也有学生获得旅行社门店销售冠军,而毕业留在实习企业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企业和学生达到了双向满意。
专业实习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但这仅完成了认识和实践两步,如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完成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则需要学生回归到理论分析和总结。将本科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相结合,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发挥创新思维,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解决实际问题,还能为毕业论文获得一手资料,使论文更有实际价值,而非空洞和脱离实际。
我校目前采用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指导的方式实施。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开始专业实习,实习期间多次委派老师前往实习企业与学生座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为学生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在实习期间就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一手资料,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可以分小组进行,也可个人独立进行。以20__届毕业的67名学生为例,统一安排到多家酒店、旅行社、旅游文创企业和旅游电商企业实习。该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如下:酒店相关33篇,旅行社相关14篇,旅游文创相关8篇,旅游电商相关5篇,其他7篇。与实习岗位相关的共50篇,贴合度达75%。在实习企业调查获取一手资料,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论文19篇。毕业论文不仅是学生学位资格认证的最后一项考核,也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检验。通过将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结合的方式,学生的论文整体质量逐渐提高,而部分论文也具有较高的应用性和参考价值。
三、结语。
20__年10月,_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是顺应这样的转变,更好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本专业指导老师到实习单位与学生进行座谈时发现,学生能针对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大到旅行社员工激励机制不足,小到西餐厅桌布的更换和摆放不合理。说明学生并非被动的去完成实习任务,而是带着思考去观察和总结工作的方方面面,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若能通过完善的平台和制度得以维护和发扬,必然能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也能达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也是本校不断进行专业实习模式探索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三
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以期寻求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是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目录。
引言………………………………………………………………………1。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2。
(一)、旅游对环境的破坏………………………………………….2。
1、人为造成…………………………………………………………….2。
2、大气污染………………………………………………………….2。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
1、法律的健全程度不够………………………………………..3。
2、人的素质不够………………………………………………..4。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5。
(一)、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5。
1、从高端客户到大纵…………………………………………..6。
(二)、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7。
1、从没有人的保护大现在大纵保护…………………………..8。
2、景区的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的解决…………………………8。
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9。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9。
(二)、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9。
(三)、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9。
(四)、增加环保经费…………………………………………………10。
(五)、加强科学研究…………………………………………………10。
(六)、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结束语………………………………………………………………..13。
前言。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
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
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
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
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
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
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
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
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1、人为造成。
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四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7、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8、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9、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0、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1、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2、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13、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14、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1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1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1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1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20、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21、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2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2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24、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25、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26、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
27、如何树立优秀旅游区域形象探讨。
28、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9、我国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思考。
30、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及完善措施分析。
31、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
32、河南省生态旅游产品创新研究?
33、中国演艺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34、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35、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36、关于我国影视旅游的分析与思考。
37、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38、论海南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开发。
39、新形势下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研究。
40、旅游市场细分中的旅游主体消费特征研究。
41、旅游自然客体建设与扩大旅游消费需求研究。
42、旅游人文客体建设与扩大旅游消费需求研究。
43、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
44、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45、对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46、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47、旅行社组织机构设置及人的管理研究。
48、浅析网络时代的旅行社的发展战略。
49、浅析客户关系管理与提升旅游企业客户满意度。
50、旅行社服务管理模式研究。
51、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新探讨。
52、旅行社财务成本管理途径的研究。
53、浅析导游人员素质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54、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旅行社管理创新模式。
55、导游薪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路。
56、论我国旅行社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途径。
57、需要层次论及其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58、中外饭店业营销管理比较研究?
59、如何进行旅游电子商务的市场调研。
60、贫困地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研究与实践。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五
旅游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旅游项目的需求趋向多样化,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将革命传统教育与休闲融为一体,迎合了人民群众对于红色文化的需求,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发展态势良好。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15~20xx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红色旅游,对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有利于保护革命文化遗产。
承载革命遗物的革命文化遗产是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具有很高的历史性与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成果。通过参观革命文化遗产,可以让我们直观地回顾历史。我国《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重要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随着国家对革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力扶持与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于革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不仅可以保护与整合我国的革命文化遗产,还能更好地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难以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国民族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让民族精神得以丰富与延续。
红色象征着革命,红色旅游蕴含的红色文化,即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广泛的文化理念,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表现我国的民族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弘扬民族文化,使国内外的旅游者深刻地认识中国的红色文化,了解中国的优秀革命传统。
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
据统计,每年全国各地红色旅游区的旅游效益为200亿元,同时促进了交通、农业、食品、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论文。红色旅游可以刺激旅游消费市场,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重视红色旅游项目的建设与开发,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加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纪念馆,纪念地,领袖故居,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红色旅游的载体。全国有许多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是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崭新宣传形式,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区,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部栩栩如生的教科书,在欣赏人文红色景点时,以参观革命纪念地的方式了解到无数中华民族的先烈们为了振兴中华齐心协力,同仇敌忾的感人事迹,潜移默化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灌输给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传统,培育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管理体制欠缺。
红色旅游景区是由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共同管理,由于两个部门各自不同的职责而发生分歧,如文化部门出于保护文物资源的意愿不愿让旅游部门来开发景点,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不利于我国红色旅游的充分开发与发展。
资金短缺。
红色旅游资金大部分是由政府拨款,缺少其他资金的扶持,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但是资金管理乏力,部分革命文化遗产因缺少进行维修与保护的经费而遭到破坏与毁灭。一些景点的改扩建工程只能搁置,导致红色旅游景点的经济发展滞后,开发利用的空间不大。一些地方的红色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置不完备,交通、餐饮、住宿成为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另外,红色旅游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一般采用以橱窗展示的方式,缺少吸引力,难以激发旅游者的共鸣,达到教育的效果。
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红色旅游的从业人员不断扩充,由于红色旅游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当前从事红色旅游服务的人员良莠不齐,一些招聘单位缺少对他们的培训意识,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在对游客进行讲解中,不能很好地提炼当地红色景区所折射的红色文化的内涵。
加大资金投入。
红色旅游景点除了国家和政府的各项资金外,还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纳来自社会团体,投资产和社会群众的投资,用这些资金来完善景点的建设工作和相关配套设施,要引进现代科技,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声、光、电等感官媒介将单调的陈列资源生动化,使人身临其境,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集教育性与观费l生于一体,增加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使红色形象深入人心。
提升红色旅游品牌效应。
红色旅游区和革命老区的所在地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管理与协调机制,运用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手段整合红色资源,合理开发,不断拓展红色旅游的发展空间,扩大国内与国际市场,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
旅游业是形象产业,应广泛利用电视、杂志、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宣传红色旅游,宣传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特别是在建党纪念日及旅游黄金周时期加大宣传幅度,增加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
提高红色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服务管理人员及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吸收旅游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和旅游管理人才到旅游服务行业中来,培养红色景区的导游和讲解员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要求他们熟知革命历史,选派一些工作人员去外地学习工作经验与方法,从而提高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发展红色旅游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中国革命发展史,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青少年,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汇集民族凝聚力,坚定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发扬先进文化,自觉抵制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养成艰苦朴素与自强不息的行为习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在全社会营造弘扬和学习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的氛围,让红色旅游得到健康有序的良好发展。
[1]李康平、李正兴论文。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道德与文明,2015(1).
[2]陈志永、李育。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15(10).
[3]刘桂兰。试析红色旅游的精神价值[j].中州大学学报,2015(2).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六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xx.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
3、任燕.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xx.
4、樊飞.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xx.
5、仝红星.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
6、尹燕.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xx.
7、冯耕耘.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xx.
8、张红娟.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xx.
9、付冰峰.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xx.
10、阙庆华.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xx.
11、谢新暎.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xx.
12、周丽玉,王坚.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xx.
13、殷群.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xx.
14、杨培玉.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xx.
15、王晓云.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xx.
17、王艳.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xx.
18、王珍曙.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xx.
19、任春.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xx.
20、陈静.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xx.
21、余飞.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x.
22、欧阳莉.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xx.
23、孟海玲.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xx.
24、吴丹.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商业经济,xx.
25、朱玉华,陈珠芳.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xx.
26、李文明.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xx.
27、周国忠.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x.
28、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xx.
29、宋稚芳,耿文辉.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高教论坛,xx.
30、刘秀丽.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内江科技,xx.
31、梅琳,吕金兰.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xx.
32、郭英杰.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xx.
33、殷国聪,杨霓.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xx.
34、于萍.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xx.
35、杨环焕.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x.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七
摘要: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各高职院校都建设了大量的实训室,为了解决实训设备利用不充分和学生的实训课时严重不足等矛盾,不少院校都进行了实训室开放管理的尝试。
但由于管理制度的不配套,往往存在师生和学院认识不统一、实施成本偏高、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本文针对前述问题提出了在开放时间、开放内容、设施设备管理、实训室师资队伍建设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高职;开放性;实训室;管理模式。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
广大企业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还要求他们具备岗位的综合发展和创新能力。
显然,传统的实训室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开放实训室已经成为实训室管理的必经之路。
实训室开放管理是指将实训室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面向学生和其他群体开放,并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实训内容的管理模式。
开放性实训室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实践学习的机会,更能提供创新型探索式学习的机会,是一种能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资源的有效教学模式,更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我院成功申报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我系的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国家示范建设重点专业。
在建设周期里,陆续完成了近1000万元的旅游管理专业群实训室建设任务。
为保证实训室的充分合理利用,按照实训室开放管理的要求,从实训时间、实训内容、设备管理、队伍建设、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开放性的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也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开放性实训室管理存在问题。
我院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验收。
我系开始尝试对旅游管理专业群的实训室进行开放性管理,在实施初期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学校热、学生冷”的现象较为突出。
校内开放实训室项目的开展,都是利用学生课后的业余时间,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自主学习的习惯较差,加上学院缺乏系统的开放实训项目的引导,学校对参与课后的开放性实训项目没有硬性的要求和学分补充等措施,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爱好自觉参与,导致了学生对开放性实训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学校热、学生冷”的现象。
2.“学校热,教师冷”的现象也很突出。
虽然学院也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高职学生培养上的重要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师资的培养上,长期以来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对专门的实训指导教师没有科学的建设规划,没有把实训指导教师素质的提高放到重要地位,也没有实训教师的系统培养计划。
加上开放性实训的开展往往会占用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学院又没有相应的劳动津贴补偿制度,也造成了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3.实训成本很难计划和控制。
实训成本是指在实训过程中所耗用的各种费用之和。
其中课内的实践教学消耗可以通过教学计划准确计算,根据实践教学标准也可以较好控制。
但实训室开放项目的消耗是根据学生参与实训的实际情况和临时性项目的开设情况而定,事前很难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计划。
由于参与人数的不确定和项目的繁杂,导致消耗难以控制,浪费严重。
二、实训室开放管理模式的探索。
为进一步解决实训室开放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开放时间、开放内容、现场管理、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和服务对象的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在实训时间上,探索“白天+预约”的开放管理模式。
我院的实训指导教师实行的是坐班制,八小时内正常上班,晚上和周末是不上班的。
为了方便学生参与实训,我们在实训室开放的时间上,实施了“白天+预约”的管理模式。
在白天,所有实训室全天候向同学们开放,实训指导老师要对没有其他课程来实训室训练的学生进行指导。
晚上和周末则通过预约的方式,提前一个星期到所要参加课外实训的实训室进行登记,预约时间和项目,以便实训指导教师根据预约进行实训准备和指导。
拿旅游实训中心的茶艺实训室来说,茶艺课采取的是“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在茶艺实训室上课,茶艺课程有3个学分,48个学时,每期上课时间为12周。
也就是说12周以后茶艺实训室几乎就是空闲的,要参与开放性实训的同学,可以利用12周以前的晚上和周末以及12周以后的全天和周末进行训练。
同学们对茶艺技能训练兴趣高,很多同学报考了茶艺师资格证书,组建了茶艺协会,这种“白天+预约”的时间开放模式大大满足了同学们对茶艺技能练习的要求。
2.在实训内容上,探索“基础+主题+自主设计”的开放管理模式。
开放实训室不是简单地将实训室门打开,延长实训时间,而是应该注意开放性实训项目的创建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技能。
所以在实训内容上,我们探索了“基础+主题+自主设计”的开放管理模式:“基础”是指学校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有组织地发布开放性实训项目,学生可以在本专业或跨专业范围内选择实训项目;“主题”是指利用学院实训场地和设备有计划地开设创新创业、技能竞赛、职业技术鉴定和各类企业培训等社会服务的实训项目;“自主设计”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自主设计实训项目并寻求实训指导教师的帮助独立完成。
长期以来,实践教学都是由指导教师安排实训内容,学生接收实训并完成,一旦打破这种模式,学生在短时期内会有很大程度上的不适应。
所以如果完全依赖学生自主选择实训项目和内容,将会缺乏科学性,不能达到开放实训室的效果。
所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主题实训项目和自主设计内容的实训项目为补充的开放性实训体系。
在这种体系指导下开展实训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
3.在现场管理上,探索“定置式自主管理”的开放管理模式。
开放实训室打破了传统实训室现场管理的模式,实训室在时空使用上和项目准备上都比以往更加复杂,依赖传统的单一实验员负责制度已经难以解决,所以我们探索“定置式自主管理”的开放管理模式。
“定置式自主管理”是通过对工作现场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科学分析,以实现物品在工作场所的科学定置,使学生成为定置管理的直接责任人,接受实训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考核结果纳入实训成绩,从而实现人和物的最有效结合。
这种实训教师和实训学生共同承担实训现场管理的“双责任人”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实训指导教师的现场管理工作量过大,管理不到位,实训成本不好控制等问题。
并且在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
4.在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多元化”的开放管理模式。
相对于传统实训室,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更难的工作任务和更繁重的工作量,而现有的实训教师队伍不管从数量和能力方面都难以承担。
所以我们探索了由专任理论教学老师、专职实训教师和兼职的行业专家和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共同组成“多元化”的实训教师队伍的模式。
专职实训教师主要负责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实训室运行与开发,并参与实训项目的开发和指导;专任教师则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是实训项目开发和指导的主力军;而兼职的行业专家和企业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要对校内专任理论教学老师、专职实训教师进行培训,也担负着对学生开展主题实训项目和自主设计项目的指导。
5.在实训经费上,探索“消耗成本+管理费用”的开放管理模式。
开放性实训室管理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方式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教学计划内的实训消耗是学院完成教学的必须开支,由学院统一支付。
而在教学计划之外,可以对前来进行实训的学生、老师和外来人员收取一定的费用。
本院的学生和教师只需要支付完成实训的消耗成本,而外来人员缴纳的费用则包括实训消耗成本和一定的管理费用。
收取的管理费用用于补贴指导教师的津贴,减少甚至完全弥补学院由于开放实训室所支付的成本,逐步实现以“实训养实训”的目标。
三、开放实训室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实训室开放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学院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
1.建立开放性实训室的“学分补偿”制度。
开放性实训室的“学分补偿”制度是指学生参加本专业开放性实训课程取得的学分应该作为实践课程的学分,跨专业参加开放性实训取得的学分替代公共选修课程的学分。
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兴趣小组,对参加开放性实训项目成绩突出的完成创造性成果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
今年,旅游管理专业的一名同学获得了教育部举办的“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学院给予该同学免修“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4个学分的补偿,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参与课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2.对教师参与实训项目研发和指导的给予教分补偿。
为了保证开放性实训的效果,建立一套适应开放性实训室的教学文件已经迫在眉睫。
学生是实训过程的主体,在为学生提供传统的实训标准文件基础上,还需要为他们提供开放性实训成果和考核方案,这将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实训的标准性文件。
虽然我们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训项目,但为了保证项目开展过程的有序和有效,教师对学生开展实训项目进行指导是必要的。
由于开放实训室,大大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教分补偿也是必要的。
今年,学校给予了“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260个学时的教分补偿,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学生训练指导的积极性。
3.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需要一支既要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更要有突出的团队凝聚能力的优秀指导教师团队。
所以可以通过为专任实训教师制定“量身定做”的教师培养方案;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外出进修培训;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到学院现场指导、搞讲座;引进双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与企业、科研单位、兄弟院校建立人员交流等形式组建一支专兼结合、动态互补、校企共享的高水平实训室管理队伍。
4.加强实训课程的考核力度。
实训室开放项目的实施,如果完全依赖于学生自觉,即使项目设计合理,学生有兴趣也增长了见识,但没有任何压力的学习,还是很难将实训内容执行下去,实训效果也不能保障。
所以,我们建议将实训课程各科内容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个重要模块都要单独进行考核,各模块的累计分数就是本课程的实训成绩。
任何一个模块不及格都会影响到本门课程的成绩,迫使学生自主到实训室完成实训内容。
总之,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只有处理好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开放与约束以及职业技能和岗位对应的关系,并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让开放实训室实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常海涛.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训室管理体制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朱建军.开放性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研究[j].社会经纬,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八
摘要:高职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绩卓著,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教学手段和方法面临着改革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育需要以其自身特点为前提,探索教学方法的革新。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我们应弄清一个问题:要对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笔者拟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
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行业通用技能)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职业特定技能);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核心能力)[1]。
(二)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但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出现“管理难,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三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四)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五)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既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特征。
(一)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参与。
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课程一般都是模块式,分三年进行。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第一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口语训练、旅游法规、中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并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带学生到安徽皖南进行为期一周的民俗自然风情考察。第二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实地导游、旅游产品策划等专业必修课,并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带学生在南京市内景点进行导游实习,第二学期到华东四市(无锡、苏州、上海、杭州)进行为期一周的导游见习。第三年学分第一学期课程有旅游会展、旅游投资学、应用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第二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旅行社和酒店的毕业实习。
(二)教学内容围绕导游职业资格证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国导游职业资格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由旅游机构制定出旅游领域的能力标准,以此来衡量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标准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比较高。在核心技能课程的开发中,注重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与职业要求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是面向世界、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的,观念新、内容广,并且注重学生方法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行业指导性。
(三)教学手段灵活,强调团队合作,加强实践锻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讲课信息量,增强趣味性与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如外出考察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视听教学、分组作业等,都属于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工作,分组讨论、分组作业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形式。外地考察和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代理公司等。
(四)师资要求严格,强调教师的双师资格。
实际工作经验新的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求专业教师每人都持有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有一定的旅行社或酒店的挂职锻炼经验。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认真总结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将有关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可感的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些具有较多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比较适合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导游基础”、“华东旅游”、“旅游美学”、“客源国概况”等专业课。例如:《客源国概况》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与我国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周边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旅游业发展等内容;借助于网络,搜集客源国家的地图、国徽、国花、国树、服饰、饮食、旅游资源等等,通过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需要制作相关课程的课件,而课件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课件制作既需要一定的技术保障,同时要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性、衔接性,以及画面的艺术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首创。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在管理科类的专业中是较早也较普遍的。因为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进入“现场”,以决策者的身份面临现实问题,负起责任,而不是旁观者。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在各专业课程中广泛应用。
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关键注意以下两点:
1、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
案例要有分析价值。旅游管理专业中,各专业课程专门的配套案例教材本就极少,大多数一、二年前的“老”案例,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不能光依靠书本上的案例,而应自己做好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认为从《中国旅游报》上搜集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中国旅游报》是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全国最权威的,对全国旅游市场最具导向力的行业大报。从这上面搜集案例,真实性、时效性能得到保证,教师再从中选择较典型、可分析性强的,相信好的案例会源源而来。旅游教学案例的选择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根据所讲授知识点的实际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挑选,使所选案例有典型性,能代表某一现象本质,可举一反三;同时案例应有启发性,留有思考余地,让人深思。
2、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
不同类型的案例,对于学生教授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应考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2]。
(三)换位式教学。
换位式教学就是在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中师生换位,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讲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旅游公关礼仪”、“导游业务”等课程,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四)模拟教学法。
该方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通过设置模拟环境、模拟角色、模拟操作程序,达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非常适合旅游专业课使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授课时,如“饭店管理”课程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饭店服务员和客人,设置情景对话,以及问题的发生和处理;“实地导游”课程也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导游员为在座学生讲解景点。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增长实践才能。
(五)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可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
1、校内情景式教学。
在教室或实验室模拟规定情景,具体来说,可开设校内实训室,如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中西餐服务模拟实验室旅游商品实验室等。导游模拟实训室应悬挂多幅旅游地图、挂图,及反映各地特色的旅游展品,另配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现代教学设施,收藏旅游资源相关图书,及国内外旅游风光vcd,供学生进行导游业务训练;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可按三星级宾馆标准间设计,供学生进行客房服务管理训练;餐饮模拟实验室可配备中、西餐桌及用餐工具各两套,还可经常举行各种比赛。如按正规导游的要求举行导游模拟比赛,学生自己选择景点,自己编导游词并进行特定的危机处理。
2、校外情景教学又叫实地考察法。
这是一种通过到实地参观进行考察的办法。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第一,二年的实习周实地考察旅游正是对此种方法的运用。一年级是去黄山及皖南地区的旅游考察,通过实地导游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参观实际景点的同时更感性的了解导游的程序,导游的方法以及技巧。二年级的华东线考察,就是在短途导游的基础上,培养长线导游讲解的途径。对于饭店管理方向的学生,带他们到星级饭店参观,使学生了解星级饭店的设置机构,如客房,餐厅的规模,布置;了解饭店的运营状况,服务人员的服务方式方法,如怎样正确的铺床,摆台,怎样正确的迎接客人,使用礼貌用语,怎样转接,挂接电话等等。既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性的人才,那么实地考察法显得尤为重要。
显然,一个学生最好经过各种方法的训练,以适应变革社会多方面的要求。对一个大学及其教师而言,也有必要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国内不少大学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理论脱离实际,以上介绍的教研方法或许可供参照。
参考文献:。
[1]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01).
旅游的毕业论文篇十九
文化与旅游分属两个不同的产业领域,两个产业有各自的运作机制,基于不同的产业发展需求,多数地区两个产业的运作往往是各自为战。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一定的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运作,文化产业则往往按照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来进行文化的挖掘、创新、传承与推广。从本质来看,旅游与文化并不是背向发展,旅游与文化之间存在很多交叉点,因此贵州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的文化链接在客观上具有可行性。建立旅游与文化的联动机制是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模式文化链接的必要前提。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文化衔接而言,联动机构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该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价值实现对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系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存续,旅游产业与文化的衔接一方面要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另一方面也要兼顾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两个目标的共同实现意味着旅游产业的经济属性和文化在意识领域的精神价值需要寻找到共通点或共容点,两个产业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和沟通工作,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联动机构可以协调改善与推进旅游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因此建立两个产业之间的联动协调机构是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文化链接的前提条件。联动机构的建立可以使文化和旅游之间能够达到相互协作、管理、监督和服务的良好合作机制。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的联动机制规划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认知:首先,明确两个产业在贵州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以此为基调来对两个产业实施链接,从统筹发展的高度来对两个产业进行布局;其次,寻求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目标的契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化与旅游产业兼容的战略发展目标,以此来统领旅游与文化并进时的各种指导思想和原则;再次,对旅游和文化所代表的主要价值进行合理平衡。
(二)挖掘民族文化精髓,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品位
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一是自然山水,二是民族风情。贵州民族地区较有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傩文化、节庆文化、蜡染文化、芦笙文化、祭祀文化、建筑文化、舞乐文化等。蜡染文化体现出一种无言的“诗意的境界”,是贵州文化魅力的浓缩。蜡染的艺术价值,不仅贵在其形式之美,更贵在隐现于纹样之中的生活情感和无声的诗意。蜡染文化是古代服饰、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文化的三位一体,表现了原始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统一。贵州的茶文化包括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茶文化,如苗族的虫茶、布依族的打油茶、侗族的三杯茶等。[3]贵州民族地区的节日文化也很突出,主要分为祭祀性节日、生产性节日、社交性节日等,节日的区域性很强,即使是同一个民族,居住地不同,节日的名称、时间和活动内容也完全不同,众多节日使得该地区可谓是“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3]从建筑文化上看,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得贵州民族村寨不能像平原上的建筑一样整齐规划,民舍村寨没有一定的规划和程式,选材也尽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表露出一种自然结合之美,宛如天成。另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各有不同,如苗族歌舞是苗族民间艺术的标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芦笙舞,除黄平谷陇芦笙节外,黔东南许多地区都有不同的芦笙节,如凯里舟溪芦笙节,规模盛大,场面壮观。[4]侗族大歌也很出名,千里侗乡,几乎处处闻歌声,成了歌的海洋。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是一个喜欢用歌声来说话的民族。“查白节”、“赶毛树”是布依族两个比较隆重的歌节。脱离文化的旅游产业往往局限于自然风光观光,无法满足旅游者的文化认知需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为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提供了更多契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文化链接具备天然的优势。结合贵州民族地区独特而浓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该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可以充分挖掘各种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出更多的旅游文化产品、旅游文化节目、文艺表演及展览等,通过各种方式使游客获得更多的民族文化旅游体验,在自然旅游资源的观光基础上,满足游客的文化认知和体验需求。另外,从旅游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需要着重深层次内涵的挖掘,发掘民族文化的精髓,避免各种旅游产品中文化的单调和形式化,降低旅游产品的质量,弱化民族文化。
(三)打造旅游文化精品,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深层次发展
对于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性,贵州民族地区早有重视,早在前几年,部分地区就推出‘凯里·中国国际芦笙节”、“黎平·中国侗族金秋文化节”、“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中国苗族侗族服装文化节”等以民族文化为底蕴的节庆活动,以此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关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模式中的文化链接与融合更要注重文化精品的打造,这是旅游产业深层次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以丽江旅游文化的精品打造为例,和贵州多数民族地区一样,丽江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丽江地区把打造民族文化精品、珍品作为旅游和文化融合的重点内容,在此思路指导下,丽江推出丽江古城、纳西古乐、东巴文化、摩梭风情、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一大批文化旅游精品,相关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产品深入挖掘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的内涵,突出了丽江的古朴雅致、东巴文化的神秘、纳西文化的久远等特征,结合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一张张丽江旅游产业的优质名片。[5]与其他民族地区相比,贵州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具有多重文化组合、独立发展、原始风味浓重等特征,另外从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来看,贵州的山并不高,但地形奇特,有山地、丘陵、河谷、盆地等。飞瀑、峡谷、温泉、溶洞等众多的自然资源为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双重优势是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精品打造的坚实基础。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强势支撑下,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发展模式中的文化链接可以因地制宜,深度挖掘文化和旅游的契合点,多方向开发和建设旅游文化精品,形成文化和旅游的无缝衔接,推进旅游产业的深层次发展。
(四)明确文化定位,开展文化外宣,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特色宣传方式
一方面,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衔接,增加了旅游产业的生命力,为旅游产业的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功能发挥还需要适当地宣传与推广,吸引和激发游客对相关文化的兴趣。文化的外宣效应对丽江旅游产业的促进就是明显的例证,神秘的东巴文化、独具风韵的纳西生活是许多人对丽江的第一印象,基于对相关文化的好奇和探寻,万千游客慕名加入到丽江的旅游大军中,文化外宣效应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可见一斑。实施文化外宣是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模式文化链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要进行文化外宣,就必须对相关地区的文化进行合适的定位。长期以来,与云南、广西不同的是,贵州处于多重交汇的夹缝地带,是一个文化碰撞的特殊区域,在实施文化外宣时,民族地区文化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可替代性强,民族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因此贵州的文化特色很难定位。客观而言,贵州民族地区的文化优势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梳理:第一,独特封闭的地域母体,导致了贵州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品格,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第二,多民族的组合效应使得民族地区的文化具有极强的组合优势,大文化生态资源丰厚。在此文化优势定位基础上,贵州地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文化交流和外宣活动,宣传该地区洞穴文化、夜郎文化、茶文化、节日文化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人文魅力,打造地方旅游文化品牌。文化外宣的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与众多媒体的交流和合作,营造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的舆论氛围;二是对各种旅游文化产品进行推广,扩大其在旅游产业中的认知度;三是拓展旅游文化产品的服务面,把旅游文化产品从区域范围推向全国甚至世界舞台,借力旅游文化产品的外宣效应,推动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展开各种文化研讨活动,张扬地区文化魅力。
(五)推进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保护,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双赢目标
在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民族文化具有双重身份:其一,少数民族意识观念的结晶和体现,这是少数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其二,旅游产业的旅游资源。基于民族文化的双重角色,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文化链接也必须体现这一点。对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而言,地方性的民族文化丰富了本地区的旅游资源,赋予旅游产业更多的活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地方民族文化也需要传承和保护。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同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任务也尤为突出。但是在当前多地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总有部分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受经济利益驱动,扭曲或形式化当地传统的民俗风情和民族舞蹈,最终导致民族文化的弱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的弱化。[6]地方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支撑,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本身并不和文化冲突,但在不合适的操作方式下,文化的原汁性往往会因旅游而受到侵害。因此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模式的文化链接既要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的融合,又要推进地方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原真性保护与发展。如丽江地区设立的东巴谷生态村,综合展现了纳西族、藏族、傈僳族等民族本真的民族生活状态,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得到原真性展示,同时游客也可以亲身参与到民族活动中去,感受各种民族文化魅力。原生态的民族院落和民族生活满足了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又使各种民族文化得到展示、宣传和创新。[7]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文化链接同样也要达成以上两个目标。
基于文化和旅游的密切关系,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文化链接不可缺少。借鉴其他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开发实践经验,结合旅游文化的内在关联,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文化链接要以旅游产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为立足点,形成旅游与文化的系统融合发展机制,打造出以文化为主题,以旅游为载体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清晰的发展思路,有效的文化链接将直接推动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的双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