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大全(14篇)
总结是过去经验的总结、未来工作重点的确定和对自身提升的反思,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家庭中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篇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新的理念、思想、技术等诸多方面都涌入到社会中,在这些优秀因素的促进下不仅使得社会得到快速的发展,而且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产物,是在人类学的传统下发展而来的,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更加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性,而且立足于语言实际应用,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系统语言功能学,最早是在英国出现,是由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所创立,系统语言功能学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的话,是指在社会属性的基础上,将语言当作工具来开展实践活动,而不是仅仅在思维上对它进行认识,与此同时,更加注重个别语言的分析,通过观察和统计手段来验证理论。也就是说,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立足语言的人文性和社会性,注重语言的交际,提高社会人从事社会的行为能力。
二、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知研究。
1、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背景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而其语言学理论的构成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借鉴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方面的成果,由于马林诺夫斯基在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发现语言是不同的,由于受到地势、人文等因素的影响,语言需通过翻译才可以被传递,而语言的翻译最大的障碍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一因素。第二,借鉴弗斯的语言理论,在弗斯的语言理论中得出语言的使用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说话环境,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其所想表达的意思也就会有所不同。
第三,借鉴沃尔夫的语言相关论观点,在沃尔夫的语言相关论观点中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发现语言的内部组成与使用语言的使用者之间在哲学观和认知结构方面有着非常大的紧密联系。
由此,韩礼德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是在这三种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创立了完整的体系。
2、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类与三大元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其内部还有很多的分类,在加上系统功能语言学集中表现在对语言系统和对语言功能的重视和关注,所以说从这一方面就可以将系统语言功能学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系统语言学,另一个就是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虽然所是由英国韩礼德所创立,但这它最早起源的是在古希腊时期,但是正处于古希腊文明大发展阶段,受到普罗塔哥拉斯和柏拉图等人语言观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而且也提出了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分别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所谓的语言概念功能指的就是人们借助语言来讨论有关世间、事物以及周围发生的情况,语言的人际功能指的就是,使用语言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语言来进行与其他人的交往,以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语言的语篇功能指的就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怎样组织良好的语言信息,保持信息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显示信息的传递者与发送者实际所处的交际环境等诸多方面。
3、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特点分析。在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背景与分类之后,还需要对系统语言学的特点有所了解,才能从更加深入的角度去真正的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属于功能语言学收稿日期:的分支,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三个特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历史较为长久;
第四个特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较强的社会使用性,更好的帮助人们在社会的发展中,人际的交往中可以处理的更好,促进双向发展。
三、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不足之处与意义的研究。
1、系统功能学语言的不足之处。在了解系统功能学的发展背景、分类以及特点之后,还需要了解系统功能学存在的不足,只有将这几个方面全部的了解之后,才算是做好了对系统功能学的认知。因此,系统功能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从系统功能学家的角度来看的话,使用语言的人民在使用的过程中已经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听的人只需要对所听到的语言进行稍加的分析,就可以明白讲话人所讲的'意思,往深层次角度来说,通过讲话还可以体现人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背景,而韩礼德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学理论并没有对对如何发现和确定间接言语行为的会话含义做出解释,就会使得系统功能学理论在这一方面缺乏客观衡量标准,使人无法得以证实。其次,很多人在讲话时都会有一语双关、言外之意的意思,而系统功能学理论在这一方面却是极力避免,其主张的是通过话语明白说话人的意思,能说明语句的基本功能,并不能解决话语含义这个问题。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并不总是用标准的陈述句来回答问题以及提供信息,因为人的思维是活跃化,所以讲出来的话更不可能跟机器人一样有标准的说话形式,很明显的系统功能学理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全面的。
2、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互补。在上述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看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尽管发展的时间较长、包含的理论也多,但是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与此同时,这一理论在认知领域缺乏对认知的关注而备受批评,因而也就出现了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强调的就是对认知的看法,认为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强化语言的作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在系统功能学的存在的不足之处中已经提到了,由于人类具有活跃的思维性,不可能如同机器人一样有固定的说话模式和说话语句,在加上现实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人们要借助语言去把这种变化识别出来,因此语言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经验与方式的传递者。所以说,由于认知理论学强调机制的多样性,侧重将人的认知与身体经验的互动,从而构成相关的语义,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相互结合,以达到互补,促进发展。
3、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研究。在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整体认知之后,就要明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所研究的重要内容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意义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两大特点。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对意义的阐述主要为:语言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庞大系统,它体现了以意义为基础的语言深层聚合关系,体现了语义层、词汇语法层以及音系层,体现了语言的意义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坚持意义的语境论为,语言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际交往的方式之一,可以说语言的使用,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类的生产生存,都是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简单的来讲,就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意义为例,来简单的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在教育领域中,更多的适用于偏文科性质的学科,由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将语言学与语义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相互联系在一起,使得能够在这一理论的作用下对文章进行更好的解读,更为全面的对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更加深刻的弄懂文章所想表达的含义,从而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背景、写作思想等多个方面。这不仅是对于本国语言的学习有帮助,更多的是对学习第二语言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也成为教师所开展诸多方法,如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所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在教育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教育的发展是意义重大。
四、结束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合用于很多方面,并且可以促进事物的进步与发展。这一项理论自从被英国语言学家所创立,在发展的洪流之中不断的更新与变化,在现代的发展中很多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不是很清楚,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本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做出简单的探讨,对这一理论在发展背景、内容的分容、所具有的特点、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认知领域的发展以及所以及相关的意义方面进行相关的阐述与分析,希望能够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梅。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中外语篇研究[j]。语文建设,,(23)。
[2]陈瑜敏,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意义”[j]。外语教学,2016,(05)。
[3]郑海岩。浅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及理论框架[j]。中华民族博览,2016,(08)。
[4]刘晓玉,霍琳。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不足[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02)。
[5]张长颉。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意阐释中的应用[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2)。
[6]杨雪燕。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02)。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篇二
冉永平,2002)。它是语言去研究语言运用的语用问题”的认知研究的一部分。语用现象存在认知基础。因此“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论上,认知语言学都是以语用学为取向的一种语言学。在方法论上,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认知方法,因为它是以用法为基础的模式;在理论上,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语用理论,因为在语言分析中它强调语言的功能”(冉永平,2002)。具体来说,认知语用学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孤立地研究语言到研究一定语境中的语言。因为语用学反对脱离现实生活和语义环境孤立地研究抽象的语义,认为语义研究不能脱离语言使用者—人,也不能脱离语境。而语境包括了语言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的认知体系等等。这样就将人的认知融入了语言研究。
(二)将隐喻研究纳入了语言研究范围。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排斥隐喻研究,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方式,隐喻语言是一种非正常语言,对它的研究只能算作修辞研究而不能登入“语言学研究”这一大堂之内。而语用学则将隐喻当做正常语言来对待。这为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空前的关注和重视打下了基础。
别是斯珀珀和威尔逊(r&)的关联理论关联将人类认知的相关性引入语言理解理论也成了认知语用学的基本内容。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人类交际,认为人类交际(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是一种**认知活动。因此非常强调认知语境和认知推理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篇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人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够运用互联网。网络语言就是人们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逐渐发明的,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并广泛应用。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通过从认知语言视角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能够让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本质和内涵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网络语言的分类。
(一)中文形式。
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是以普通汉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但是其实是通过和当下的某些时事新闻相结合而“赋予”了其一种衍生的意思,不单单是代表其字面的意思。其中一部分网络语言是汉语中原有的词汇,被网民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偶”指的是“我”,“稀饭”表示“喜欢”的意思,“吃瓜群众”表示不知真相的围观者。还有一部分中文网络语言是网友自创的,例如“菜鸟”的意思是“初学者”等等。
(二)英文字母形式。
在网络中人们也常常会运用一些英文字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快速的回复信息,人们常常会选择将一些词语用单词缩写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gg”是中文单词“哥哥”的缩写;“diy”则是英文短语“doityourself”的缩写,指自己动手制作;“zzz…”表示睡觉的意思。
(三)数字形式。
数字在网络语言中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一些是根据数字发音的谐音来表达意思,例如“88”是“拜拜”,“9494”代表“就是就是”,除此之外任意的阿拉伯数字都有各自不同的网络语言含义,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自由组合。
(四)符号形式。
在网络中人们还常常会用一些符号和标点等组成一些特殊意义的符号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况,不仅能简化打字过程,而且这些符号也更为形象生动,如一些表示心情的笑脸符号、愁眉苦脸符号等。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中的语音变异与认知隐喻。
根据对网络语言分类的研究可以得知,网络语言中存在着一些谐音词语,例如“3q”是英文短语“thankyou”的谐音,这种网络语言表达方式更为简洁、便于拼写,所以很多网民都更喜欢使用,这种谐音网络语言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是一种隐喻的形式,而且是语音方面相似性的隐喻,通过利用二者语音之间的相似性,来模拟原文的声响,从而表达与原文相同的含义,“粉丝”常用来表达“fans”的意思,也是这种语音隐喻的表现。这些词汇的来源与产生并不复杂,并且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性,容易被理解并接受。
(二)网络语言的词汇变异与概念隐喻。
网络语言中还有一部分是旧词新意,赋予一些原有的词语以一些新的、不同的含义,同一词语在网络语言中的含义常常会与其普通含义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例如,在一些网络论坛中,首先发表帖子的人常常被人们称为“楼主”,上一个回帖的人则被称为“楼上”等等。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这种情况是利用词语含义方面的相似性来表达观点,尽管二者之间具有相似性,但是所描述的物品含义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词汇的共同之处,在于文字与现实意义的虚拟化,通过一些普通的字眼,既能体现一定的新潮化,又能使得其赋予一定的幽默性。
(三)网络语言中的语法变异与认知动因。
网络语言中还存在着一些并不合乎语法使用规范的.词语,例如“开心ing”、“严重同意”等。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存在这一种概念合成理论,这个理论中指出了语言的含义并不是简单的将各个构成元素的单独含义进行累加,而是应该根据其特点和语境等来确定其含义。例如,网络语言中的“严重同意”这个词,可以分解为“严重”和“同意”两个词语,其中“严重”是一个表达程度的副词,“同意”则是一个表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则表示为“同意”的程度较深,更能体现发言者当时的心情。
语言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同时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程度、心理因素、使用语言的语境等都会引起语言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网络语言就是在互联网语言表达环境下,在无数互联网使用者所创造出来的,能够显示出其使用者的认知水平。尽管网络语言与一般语言在语法方面、表_方式方面、含义方面等都有较大的不同,但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语言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所以不能对网络语言一味的排斥,而是应该在对其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有选择的使用,而且也不能因为网络语言的使用而忽视传统语法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熊希,王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语言对日常用语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7(16).
[2]赵乐平.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j].新媒体研究,2015(01).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篇四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除了生成语义学和认知语用学之外,还有功能语言学。功能语言学是以人为本,以社会为背景的理论学说。它所关心的是社会人在交际过程中所形成的交际意义。这种意义“从来就不是预先存在的,而是产生于人与人之间互动过程之中”(朱永生、严世清,2001:129)。因为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都是在反对乔氏生成语法为首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双方都是功能主义大家族中的两个主要代表,故双方存在共同研究初宗。功能主义语言学的许多观点。如:意义观、形式与意义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等都对认知语言学有过较大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也在诸多方面存在互补性。因此,有人大力主张功能与认知联合,以建立“认知功能语言学”模式(张玮,2004)。
总之,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它的产生既符合现代语言学发展的趋势,同时又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从哲学上来说,它基于一种全新的哲学理念—体验哲学;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吸取了经验联想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有益成分;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生存语义学,认知语用学和功能语言学是其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篇五
交际茶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围绕着“茶”这种饮料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体现着特定的价值观、生活立场和处世哲学、经营理念等内涵的文化体系。就我国茶文化而言,它集中展现着我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精神面貌、生态态度和“国民性格”,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传统文化之一,更是我国向世界输出“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窗口。我们对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予以洞察:一是作为商业交际活动的茶文化传播,带有明显的消费属性、营销属性和交易属性;二是作为纯粹人文精神传播的茶文化传播,更多的是一种民间人文对话性质的属性;三是作为一种体验经济的茶文化传播,比如茶文化国际旅游、茶文化的深度旅游等,是依靠将国外消费者吸引到茶文化的“特殊时空语境”中进行体验的一种传播方式;四是作为一种学术交流、学术对话的茶文化传播,偏向于交际文本、语言符号、学术理念、商务英语等方面的跨文化交际。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和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在前三个层次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就,但在学术对话交际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些制约茶文化软实力形成的因素。
1认知语言学对于跨文化交际基本的立场主张。
整体性来看,认知语言学(cognitivelinguistic)虽然是语言学的一种新型分支,但其基本的知识体系却来源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是一种多学科互相交融、互相交叉的产物,整体上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的创立者是语言学家乔治雷可夫。认知语言学不纯粹是一种关于“语言”的学问,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来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建构出来的“茶文化英译”———作为一种翻译也能够被纳入到认知语言学的范畴中去,这是它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的一种特质所在。认知语言学对于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等的基本立场主张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1.1语言的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之间最为本质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语言的属性上。传统的主流语言学范式“形式语言学”认为语言虽然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和独立的能力,但是,就语言的结构、规律等来看,语言就是语言,语言的每一个概念在客观上都对应着一个客观的存在物(即特殊的指向),并且这种语言与万物之前的联系、语言的语义是不以特定人的立场、认知等变更为变更的。认知语言学则认为,尽管语言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语义“特殊指向”,并且这种特殊指向具有一定的中立性,但是,在一个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下任何语义都会跟不同的主体采取的不同立场、不同利益观、不同文化背景等有关,所以,语义本身就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1.2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文化“隐喻”。在语言学上,文化隐喻的概念和范畴一直存在,并且饱受争议。认知语言学家们则将文化隐喻的重要性拔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为语言语义的“主观认知”差异最为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文化隐喻”的差异,或者说对于同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由于不同的“文化隐喻”存在,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参与,所以导致了人们对于特定概念认知的差异。比如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自由”、“民主”、“平等”等就是饱受争议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看来人们对于这些概念的认知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也即“文化隐喻”的差异。用认知语言学的话语来说,这种文化隐喻指的就是“从一个认知域或概念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对称关系,而是极有可能带有一定的扭曲、变形。
1.3跨文化交际要注重两种文化的“互文性”置换。对于翻译实践这种较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来讲,从语言符号到文化内涵的翻译转换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直译”过程,而是带有一定的“互文性”安排。在此处,所谓的互文性,一方面既指两种文化之间的互相对照,另一方面也指单种文化内部之间知识脉络的互相关照、互相引用,从而用一种整体的知识结构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和语义呈现在受众眼前。
2当前茶文化对外传播视域下茶文化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茶叶的原产地、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学科技的重大发明国,无论是人文性的茶文化知识还是科技性的茶文化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是,受制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约束,我国茶文化的英译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2.1对外传播的茶文化专有名词翻译错乱。在对外传播中,中国茶文化相关的文本主要包括茶文化文学作品、茶文化商务交际传播文本、茶学相关的学术论文或专著、基于新媒体的茶文化影视作品等,由于不同的翻译者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水平差异,在对外翻译时一些专有名词往往存在典型的翻译错乱的问题。比如说,茶叶名称“六安瓜片”有些人经常采取拼音直译的方式翻译为“luanguapian”,稍微有些知识面的翻译者则将其翻译为“li原uanleaf”,在对待最起码的名称方面竟然存在着这样错乱的翻译,严重影响到了中国茶文化的“整合营销传播”的问题。
2.2茶文化内涵翻译的不到位。受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隐喻”之影响,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所著《茶经》问世以来就高举起了“精神修行”的大旗,将茶文化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修行、道德准则、道德交际等来看待,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内涵。从这样的角度分析,茶文化的英译不仅仅是对交际语言符号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语言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人们对于“工夫红茶”和“功夫红茶”统统译为“kongfublacktea”,完全忽视和漠视了两者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给国外受众提供了一种轻视茶文化内涵的暗示。
2.3茶文化英译的“文化融入”不足。用认知语言学的逻辑来看,如同“自由”、“民主”等概念的语义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样,东西方人们在看待“茶文化”时也具有一定的认知分歧。因此,茶文化的英译就变得十分困难,一方面既要突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又要用西方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符号来让西方社会正确地接受“茶文化”,想要取得这种平衡就变得十分困难。我国茶文化英译不注重文化融入是惯有的问题,比如“龙井茶”被翻译为“dragon-welltea”,尽管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代表尊贵和高尚的图腾,但在西方社会,“龙”是一种凶暴、邪恶的化身,也就是说,我们的翻译没有正视到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带来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篇六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代表一种语言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族相似”[3]的概念。维氏认为,无法用一种共同的属性来描述一个范畴中的全体成员,只是在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部分的相似性,并以这种相似性的交织联结成范畴的整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开放的;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维氏的“家族相似说”否认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存在任何共同的本质,向经典范畴观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起,“家族相似说”被引入语义范畴研究。触发了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对范畴化问题的重新审核。语言学家labov和rosch先后发表了他们对自然范畴的试验研究结果,把具有“家族相似”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4-6]。一事物是否属于该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范畴化研究的巨大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lakoff和johnson按照哲学的承诺和信念把认知科学划分为两大派: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客观主义的认知观代表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所有的理性思维牵涉抽象符号的操作,这些符号只有通过与外界事物的规约才能获得意义”[7]。思维仅是对抽象符号的机械运作,不受人体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制约。人类的心智就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是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对自然作出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在语言学领域的典型理论形态。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篇七
语料库语言学可以应用于外语教学的三个方面:教学大纲的设计、教材的选择和编写、课堂教学活动。
1.教学大纲设计。
频率分布和语域信息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课程计划的选择和制订。在制定大纲之前,教师可以进行与某一具体课堂教学有关的语料库分析,确定哪些语言项目是与目标语域相关的,从而制订出符合实际课堂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
2.教材的选择和编写。
一本好的教材是成功教学的关键。以词汇的选择和编写为例,现行大纲对于不同年级学生词汇的掌握有明确规定。那么想要学生掌握足够的词汇就需要在教材的编写上有合理安排。教材必须要覆盖全部的大纲词汇。有足够覆盖率的同时,教材还要保证单词在合理的间隔后有足够的重复率,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真正的学会并记住单词。而这些安排都可以借助语料库的相关软件来实现。同时,通过语料库的帮助,教材编写者可以创造以真实例子为基础的练习,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发现语言运用的真实特点的机会。
3.课堂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更多的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而语料库的加入,学生可以自己运用某个词语检索工具和语料库进行语言分析,来找出语言使用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提供相应的指导即可。而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不但可以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的益处是学生有机会获取真实语言运用的事实真相,激励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并记录语言行为模式。语料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广泛的应用便是词汇教学。学生们可以通过大量例句学习单词,了解一个单词的所有意义和应用语境,掌握其相关搭配和同义词。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一个生词不仅仅是记住它的发音、拼写和意思,还要熟悉它所出现的语境和句子,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单词的用法,牢固地记住单词。语料库正是这样一种工具,它可以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真实而自然的语言素材,能帮助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由于语料库收集的是真实的语言资料,将语料库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学习者不仅能习得所学语法知识,还能从大量的语料中习得如何正确、地道地使用语言。
结语。
本文介绍了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语料库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尽管它的全面应用还需要时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应用必将给英语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给英语教学带来重大的变革。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篇八
摘要:我国进行对外开放之后,与各国间的贸易、货品及人员流动也日益频繁。而只有通过有效实现国际物流工作的利益最大化,加强出口市场的管理规范,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等措施,才能够加快我国国际贸易前进的脚步。从而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工作高效稳定的开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其发展路径,并提供了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国贸;发展模式;路径分析。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使得对外贸易的环境也愈加复杂。在此背景下,与各国之间的一些贸易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国要解决当前的国贸问题,并就必须选择有效的发展路径完善和改进国贸现状。
一、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问题。
肆意消耗资源。众所周知,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属于能源大国。但受到我国当前的国情限制,我国在当前国际贸易中,主要的出口产品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两类。而为了保证国际市场的需求,扩大贸易出口额,许多企业开始肆意开采消耗我国的自然资源,导致当前矿产资源十分稀缺,而国内森林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我国自然资源在不断地被消耗,但仍然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国际市场的需求[1]。
国际竞争力较弱。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在当前国际贸易中,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我国在最近几年已经逐渐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转型,也越来越看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并增加了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出比,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而且从短期国贸市场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主导地位。除此之外,虽然我国目前出口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但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是比较稀少的,而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各发达国家相比也明显处于落后水平。
由此可见,我国国贸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地位也令人堪忧。贸易冲突严重。我国属于人口大国,相对来说劳动力资源就比较丰富,且劳动力价格也比较低廉,劳动力成本不高也导致了我国商品在出口市场中的价格低廉,也对同类的进口国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这些同类进口国家因为要保护对本国市场,所以常常会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限制我国商品的出口等放置。
而这些被限制的产品往往属于比较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商品,如农产品、鞋包等等,而这些产品在我国国贸出口中占比幅度也较大。但是近年来,各国对我国的出口商品提出了更多的限制条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贸易出口,也使得两边贸易冲突更加明显[2]。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
1、完善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我国应该根据当前国内物流状况,探索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提高和完善物流业的管理水平,为国际物流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全国统一的物流标准,并以国际物流行业为标准,制定国内物流市场规范,提高物流行业服务水平,促进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因为我国本土物流行业规模小,服务不够完善等原因,使得现在我国的国际物流市场被许多具有优势的外资物流公司占领。我国如果想要夺回物流市场的主动权,就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和调整企业规模,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质量,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专门为我国国际贸易服务的物流品牌。
2、加强出口市场的管理规范。政策支持是促进国贸良好发展的大前提,同时还要在过贸出口市场中建立一个中间管理组织,主要起到组织管理的作用。通过此种方式加强出口市场管理规范。我国在市场管理当中课可以学习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当前的国外出口市场不光有法律法规保护,同时还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市场协调管理,其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低价竞争,造成出口市场混乱。我国也可以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国情,积极建立中间管理组织来加强出口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监督市场价格是否合理,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各企业提供合适的出口机会[3]。
3、鼓励企业创新技术。我国的科技水平较为落后,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就引进新技术的技术创新方式来讲,国外企业研发的新技术都会受到各国的法律保护,并防止核心技术转移,所以我国难以接触到外国的核心技术。综上所述,我国应该着眼于国内企业,鼓励其自主创新技术,打造专利产品。近年来,由于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许多国家开始防备并限制将自己国家的高新技术引入我国,使得我国相关的创新技术水平更加落后。所以,只有依赖于我国企业引进加强培养相关及术人才,提高企业创新技术能力,突破创新难点,才能够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并促进贸易发展。
三、促进国际贸易新发展的策略。
我国国际贸易想要或的新发展,就应该拓宽国际市场。开发比较有潜力的市场,并增加贸易顺差国的出口总量,结合现在的国内市场需求,引进新技术、进口新原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4];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的产品。随着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也发生了变化,商品需求也有所转变。
所以,我国企业要注重科技开发,加大科研力度,研发新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而不是仅仅依靠价格优势,还应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准。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充分结合国际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合适的企质量管理模式,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并保证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4]李秀玲.国际经贸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j].企业改革与管理,(17):112-1.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篇九
19世纪70年代,波兰学者、语言学家库尔特内最早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概念。在其相关的着作中,相对理论语言学来说,其对象是把理论语言学的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虽然对应用语言学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各学者普遍认为其指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而非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应用语言学曾被定义为语言学在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性应用研究,如翻译学、辞典学、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学等方面,也包括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外语教学及第2语言教学等学科应用领域。
1.2应用语言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1.2.1应用语言学的语言媒介传播作用。
(1)英语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国际文化交流是依赖于语言这个媒介,英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至关重要。当前的信息网络的国际化,对于应用语言尤其是英语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由于全球信息资源大多以英语作为主存储媒介,因此,英语在整个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凸现。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人们需要掌握自己的母语外,还需要掌握电脑语音和英语。也正因此,赋予了应用语言学研究对英语教学研究的更多发展空间和保证。全球化带来语言界英语优势地位的同时,更凸显了应用语言学的的学科作用。
(2)汉语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据一份官方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在亚洲地区,汉语作为应用领域、范围最广的一种古老语言而存在着。由于汉语言历史悠久,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及语言意境,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汉语拥有着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个性优势,是新世纪国际文化交流的必须用语,更让中国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世界精神文明发展及文化交流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心灵清明”,从语言源流上可以追溯到中国古老典籍“清明”这一词汇中来,这一例子就形象说明了汉语言的独特文化魅力。
1.2.2应用语言学在文化传播活动过程中的工具作用。
在当今计算机应用领域中,语言作为文化传播以及人际交际的工具必不可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根基。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化促使了语言多样化的形成,在各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的活动过程中,各语言通过计算机系统转化为可以互相交流的符号,从而达到国际文化交流的目的。
当代社会文明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我们常见的如书刊、报纸、影音数字出版物等,并且具有与之呼应的通讯系统和对应的符号及信号系统。综观世界,任何一项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语言”这一基本工具与载体。例如,我们汉语是联合国官方工作用语之一,因此,中国法定的“汉语拼音文字”成为传播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主要工具语言。
1.3应用语言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世界全球化的形势,使得各领域的交流扩大也形成了语言的多样化。各种语言通过计算机的处理转换为可交流的符号信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现在通用的传播媒体,从电视到电影,从广播到报纸书刊及音像出版物,都有自己对应的符号信息系统。任何一项传播与交流都是依据语言为载体。
2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意义。
母语是掌握各种知识的初始条件与基本工具,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准。全球化的发展推进了社会对现代化语言理论和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语言教育工作也日益被重视起来。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任何一个经济实力强国,其首先必定是一个语言文化强国。应用语言学具有无限的生命活力,为了应对当前日新月异不断发展中的国际文化交流,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除开不断培养本国语言文化人才外,还要不断培养外国语言人才。
3讨论。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的外语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语言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外语教学活动中往往仅局限于对语法、句章、词汇等的分析、举例与教学,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人际交往与交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文化的输入与学习还远远不够。人们已经习惯于将语言作为一中符号知识来进行传授与学习,而没有认识到语言的外部文化信息,忽略了语言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文化交流地位,使得人们在语言的学习中往往是抽象的、索然无味的,对语言却没有具体的.感性认知,一旦接触到实际的语言交流环境总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付。
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外语教学仅围绕语言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是不够的,只有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语言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综合性实用人才。
4结语。
在当前全球化文化、经济浪潮席卷下,外语教学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准绳,培养出高质量的外语应用性人才。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离不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因而其研究范围也在一天天的扩大和变化之中,实践应用中对其所提出的问题也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其跨学科性、实验性与开放性也显得更加突出,语言学研究者们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其次,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根基还很不成熟,研究任务艰巨。这些现状要求我们的语言学研究人员必须以广泛的多学科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无论是狭义的语言学研究还是广义的语言学研究,都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作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及教学人员,要不断扩充知识视野,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积极吸纳语言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将其进行有效结合,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跨越,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篇十
(一)限定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想。
一是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做到由此及彼,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和想象力。例如,将“六度分割理论”的知识进行具体应用,设置情境模式,将“苹果”(apple)和“石头”(stone)进行联系,限定单词的个数为5个。学生可以在这两个单词之间展开丰富的想象,逐步将两个看似孤立的没有任何联系的单词联系到一起,不仅仅将这两个单词熟记于心,而且还拓展了(或者复习)至少5个单词,可谓将“温故而知新”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举多得。二是鼓励学生跳出标准化答案的思维圈子,不限定标准答案,只要能解释说明一个单词的一个方面的语义即可。例如,对于单词“鱼”(fish),让学生展开想象,能够想到的单词越多越好,能够讲讲单词的来历就更好了。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词汇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于无声中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而目前我们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丧失或者弱化创新能力的现象也会得到根本改变。
(二)不限条件,鼓励学生随意想。
每一节课都抽出一定的时间,五分钟或者十分钟等,鼓励学生大胆讲他对某两个或某些单词的联系。比如,将“家”和“牛”进行联系,学生可以这样想象,回“家”(home)的“路”(road)上“看到”(lookat)了一个“农民”(farmer)牵着一头“牛”(cow)。这样的训练,不仅巩固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过的单词,还可以激发学生查找字典,自主学习新单词的动力,大大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动性。类似的训练,跳出了课本的限制,联系到农村学生的实际,使语言具有了生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用联系性思维方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同时,还要关心成绩差的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农村的孩子们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比较羞涩,不主动回答问题,怕其他人嘲笑,老师要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差生取得的每次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哪怕是学生在单词拼写中有了进步,也要给予肯定。比如,老师提出了一个单词“鸡肉”(chicken),某些成绩差,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可能很难拼写出来,这个时候老师要注意引导,我们可以提示由“肯德基”(kfc)你会想到什么,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拼写出单词,并熟记于心。
二、应试教育下联系性思维在英语教学创新中的几点思考。
现阶段,联系性思维的训练已经列入大学课程,但是笔者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将联系性思维方法应用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将更具有深远意义,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源所在。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很难有所转变,我们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是尽可能多的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时间,使英语的学习落实到嘴边,而不是将哑巴英语进行到底,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可按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将学生进行编组,让学生自由组合,结合成某一个单词,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哪个字母被组合的频率最高,此举会提高该字母扮演者更大的兴趣,为以后英语学习打下基础。二是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地将单词之间的联系展示出来。这样,既解决了课堂教学器具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催生学生更多的联想,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看到笑脸的图片,就会想到两个单词“笑”(smile)和“脸”(face),当然,他们也可以由此联想更多有意思的事物。除此之外,这种联想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可谓事半功倍。三是尽可能地将英语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农村的英语教学具有生命力。农村的孩子缺少学习英语的大环境,因此,课堂教学显得更加重要,脱离农村实际的教学不仅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逐渐变成一种负担,因此,在引导学生的联系性思维之前,老师自身更应该广泛联想,把课堂变成孩子们的乐园。
三、结束语。
同批判性思维不一样,联系性思维没有年龄限制,但现实的考验,对小学生联系性思维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即便如此,我们仍需迎难而上,因为这是一个影响深远,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责无旁贷。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篇十一
实用英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课程目标是意在培养学生将来与工作岗位接轨的实用英语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发展,高校实用英语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案、目标和特色,使得实用性英语和职业英语之间有着更多的相同性和相容性。这本身就是对于大学生英语教学的一个实践性的探索。这一教学思维能够使英语教学不再是课堂上的单纯理论,而是与学生之后的职业教育直接挂钩。近年来,大多数院校都加强了实用性英语教学的探究,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高职实用英语教学的内容不明确、不规范、不系统,与专业的联系的紧密性还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来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一、大学生实用性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陈旧,教学理念陈旧。
当前,在我国大多数院校的英语教学内容上都免不了出现单一、死板的现象,教学手段和形式老旧,只是单纯的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没有将更具有实践应用性的内容纳入其中。如基本的英语口语课程、听力与写作课程以及专业英语,最多只是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出现。因此,很多院校在英语教学的课程设计上,将重点放在了阅读能力的培养上,而对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缺失,这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素质需求。出现这种的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大多院校遵循的依旧是应试教育理念,以考试、考证、升学为目的设置因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2.教师力量不足、队伍不稳定。
高等院校中原本的专业英语教师的适量就有限,再加上部分是从外校聘请的兼职教师或外语专业研究生,这些教师对于本校学生的状况并不了解,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实用性英语教学的开展,无法满足高等英语教学的目标,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普遍较差。此外,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进一步推行,专职英语教师又面临着超负荷的工作量,他们既要负责各年级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还要兼顾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以及非英语专业学生实用性英语的教学,这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素质的提升和学问的研究,这些因素都会制约其在自己领域的前途发展。
目前,大学生普遍对学习英语的目的产生了疑惑,认为自己将来从事的可能是生产类的工作,也不出国或是从事国际业务,没有必要学习英语。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减弱了他们学习英语的激情。部分大学生在高中时的英语基础就较差,导致进入大学后学习英语更为吃力,久而久之,破罐破摔,完全放弃了英语学习。此外,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依旧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不比高中,有着强烈的升学压力,一旦在轻松地环境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生慢慢就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1.适应实用性改革的观念要求。
教学观念应紧随时代的发展有所变革,让学生成为英语教学的主体,逐渐培养起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对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现身说法宣讲学习实用性英语的重要性。通过如此的方式,乐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好的实践教学的互动。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将英语和生活结合来讲课,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实用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以后的职业规划,融入更加具体的实用领域,引起学生的关注度。
2.采取多样化教育手段。
目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传统大不相同,尤其是在英语学习中对于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其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原本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丝毫的吸引力,只能使其对英语更加的`反感和排斥,加上原本的基础就不好,更是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用性英语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强调英语在未来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使其成为学生学习行为强大的指导力和驱动力。这样即便不需要教师的也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选择适当的教材。
当前,英语教材不断改革,但是实用性英语的教材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院校在教材的选择上较为随意。部分院校的教材并没有体现实用性,而是过分强调内容上的统一,并没有体现专业的特色。这样的学生一旦步入岗位,就会和专业英语格格不入。由此可见,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针对不同专业的特色,与其最终的应用领域相接轨,使实用性英语真正为大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所服务。如此在现在课堂上不断的累积,才能够厚积薄发,在将来的职业道路上发挥作用。
4.改变传统的成绩评价方式。
实用性英语的教学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到英语的社会实践技能,使其认识到英语实际上是一门“生活式”的学科,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因此,最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应该是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具体学习情况,其次才是各项考试成绩的加权成绩,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实用性英语的实践性。其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通过和外国友人的交谈来增强口语能力,通过英语信件的往来来增强协作能力,通过英语刊物的阅读来增强阅读能力。这样能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用于综合能力。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篇十二
摘要:小学生厌学的事件屡见不鲜,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生活积极性不高,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和逃避行为,若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成绩下降而且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从家庭教育角度,从家庭中学习目标设置的方面来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厌学;。
1小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
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指出:任性和反复无常是一种猛然的爆发,是对环境适应不良引起的,凡是外力强迫的或听从命令的行为,而且行为者在听命行事中没有自己的目标可达到,或者不明白该行为与其他行为有何关联,就会反复无常的任性表现[1]。由此可见,对儿童厌学的“任性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学习目标出现问题。
1.1家庭中的学习目标不合理。
当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时,首先要考虑养育者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
杜威认为,如果教育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恶果之一就是因为根本行不通而导致胡乱利用眼前条件。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心,比如养育者均希望儿童在学习成绩上成为“第一名”“名列前茅”,常常以此为儿童的学习目标。然而这种情况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
(1)养育者会因为该目标而急切地为儿童报各种昂贵的课后补习班,而忽略儿童自身实际,也不计补习班的真实效果。倘若脱离了儿童自身情况,儿童也会为此痛苦,上课走神,学校效果不佳,徒增学习负担。
(2)儿童缺乏为此学习的动力。比如儿童的成绩在中等左右,但养育者要求每一次考试都达到“第一名”,显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
管理学中期望理论说激励动力等于期望值乘以效价,对结果的渴望和达成结果的难度同样重要[2]。也就是指即使达到目标的奖励回报再丰厚,当目标遥不可及的时候,动力值依然不高。即无论采取何种奖励与回报,当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难度过大时,儿童学习的动力依然不强,不愿付之行动。由此可见,脱离实际的目标会造成儿童产生畏难情绪、打消学习积极性,失去动力。
1.2儿童个人目标不受重视。
《民主与教育》中提到,儿童的养育者往往定下他“自己的”目标当作孩子应有的成长目标。儿童的学习目标多为养育者或者学校、老师代替儿童制定,属于外定的目标,而非儿童根据当下自身经验和自身情况得出的目标。两种目标没能有效的协调而产生矛盾让儿童无所适从。儿童天性被压抑,也因此难以调动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3对学习目标缺乏沟通和理解。
儿童厌学也可能是出于对他人订立的学习目标的不理解。儿童尚处在成长阶段,社会经验缺乏,对于养育者要求其积极学习不能够清楚的理解―――比如“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因而困惑不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但有部分养育者认为道理浅显无需与儿童进行这方面的沟通,或者“长大了就明白了”,或者认为成人这样说儿童自然就会理解,并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种分歧自然而然就造成了儿童无法理解学习目标,对其感到困惑,缺乏学习动力。
2小学生厌学的对策。
2.1合理化家庭中的学习目标。
针对儿童厌学情况,养育者应当合理的制定家庭中儿童的学习目标,从儿童自身出发,不宜不切实际,比如,先进步两到三个名次,再进步一到两个名次,逐步前进,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修改。这样有助于让儿童看到完成目标的希望,一方面愿意付出努力去达成目标,另一方面可凭借完成目标而产生成就感,肯定自身价值,继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儿童一步步完成目标、发挥才能的时候,儿童的未来也就无需养育者过多担忧了,因为并不需要养育者直接为儿童订立一个宏大的、遥不可及的目标,更宜将儿童的学习目标制定得符合实际,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
2.2重视儿童的个人目标。
蒙台梭利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对玩具、糖果等物质奖励并不感兴趣,激发他们能力的是自由的天性发展[3]。因此当儿童出现厌学现象时,物质刺激并非最优方式,而是养育者应找出儿童的个人目标,与教育目标相结合。
(1)养育者应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人目标,面对儿童的自身目标养育者不要轻易否定,不要把养育者的人生目标强加在儿童身上。人人生而不同,儿童有自身的天性发展需求,可能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养育者都不相同。养育者将自己认为适当的目标强加于儿童只会违背儿童发展的天性,造成儿童的痛苦,有损儿童的心理健康,而其真正的天性则得不到发展。
(2)儿童正处于身心的发育期,尚未成熟,其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儿童的个人目标可能并不明确,不是“想成为战地记者”“希望当遗传学家”这样能够为成人社会迅速接受并精确定位的`目标。儿童的个人目标可能表现为一种爱好、一种专长,在其生活中体现出来,此时需要养育者用心观察,并借助成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加以分析,帮助儿童明确个人目标。比如美国检察官梅琳达,从小最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是与人吵架[4]。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养育者应当让儿童个人与家庭和学校设立的学习目标相结合,从根本上激发儿童学习、进步的兴趣,积极发掘自身潜能,乐于学习。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懂得“自我教育”,当设定目标之后,儿童不需要成年人的干涉,会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让儿童目标和家庭中的学习目标相结合,能够帮助儿童从自身克服消极厌学情绪。
2.3加强沟通和理解。
养育者需要尊重儿童并理解儿童,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沟通,耐心讲解,才能有效的为儿童解释学校和家庭设立的学习目标的理由和与之带来的好处,帮助其理解和认同。若是将成人的观点强加于儿童硬要求儿童理解并赞同,比如“好大学”“能赚大钱”“找好工作”,对于成长中的儿童而言,目标从近在眼前的“取得好成绩”“考试成绩前三名”变成了遥远未来十分不确定又不具体的事物,更加模糊,反而不易理解并付诸努力。因此成人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沟通和讲解,当儿童理解并认同了学习目标的时候,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厌学情绪,自发的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m].译林出版社,2012.
[2]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4]唐・艾里姆,珍妮・艾里姆.养育女儿[m].北京出版社,200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篇十三
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着作是lakoff&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intheair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4、隐喻翻译的策略。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
4.1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arewastingmy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
4.2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4.2.1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
4.2.2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
4.3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trojanhorse)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tiger(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8.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篇十四
3.1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学的关系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学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期离不开对英语语言学进行介绍,英语语言学的利用将会在极大程度上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对英语语言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时,主要也是对英语语言进行学习的过程。在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时,教师可提升自身的英语教学能力,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施教者将会更为深入的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学两种能力处于一种共同进步的状态。同时,在教师进行英语教学时期,也是带领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学深入研究的过程。故而,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影响。3.2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学的融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语言的语音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不仅需要学会写英语,还应该能够利用英语进行流畅的交流。因此,在对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学的融合进行研究时,本文以语音的教学为例:在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语的教学时,可利用英语语言学中的音标进行教学,音标不仅便于学生了解英语的读音,在对音标进行讲解时,可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音标进行解释,进而引起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进行英语语言构词方面进行教学时,可利用英语语言学中的构词规律进行教学,减轻学生在单词记忆方面的压力,提升学生的英语词汇记忆量,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4结语。
本文通过对英语语言学概念进行简单阐述,进而分别从英语语言学作用、英语教学特点两方面对英语教学中的英语语言学进行详细的研讨与阐述,并分别从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学的关系、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学的融合两方面对英语语言学的融合性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思考。经过本文对课题内容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英语教学领域中的英语语言学融合方面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生活中还应进一步对课题内容的领域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探讨,希望本文能够为英语教学中英语语言学融合性的研究提供几点参考性建议,并为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常莉.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19(03):40~42.
[2]李垂佳.英语教学中应用语言学的应用分析[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9(06):69~70.
[3]高敏.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设计及教学改革措施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3(0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