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范文(19篇)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总结是唤醒记忆,铭刻成长的神奇力量。写总结时,要避免主观臆断,要有客观事实支撑。这里收集了一些高分学生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总结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一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我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不强,因此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法:
1、电教法: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朗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读写结合:只有写,才会努力去使其变得精练,因此,读写结合,在中高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一)、谈话释题导入:
1、教师用温和亲切地口吻说: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谁来读一读课题。
2、师: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二)、初读,交流学习心得: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共同交流学习所得,这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三)欣赏图画,再次读文: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这幅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因此,在学生对《清时上河图》的价值有着初步认识的时候,定会产生想去亲眼目睹画的欲望的情况下。教师说:“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能力特别强,刚刚大家初次朗读课文就有这么多收获,那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画,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当然,看画的目的是为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指导学生:请你细细地欣赏这幅画,看看能不能从画中找到你读到的内容。
(多媒体滚动演示清明上河图,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老师根据场景适当提示:进入汴粱市区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桥北头了……)引领学生放松地欣赏,在视觉、听觉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这里运用电教法,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观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
2、这时,老师又引导: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这时可以又一次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比如:当学生谈到:我在画上看到很多人。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据课文来说一说,有哪些人吗?“这就进一步带领学生来学习文本了。
3、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我们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老师再请你们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两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画能“名扬中外”有个较确切地认识。如:当学生读到:“画上有好多人,有的不到一寸,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时,教师可以这样归纳: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字词有所理解,对具体的情境有所把握,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自行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文。
5、这是略读课文,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如:还有形态各异的三百六十行,都画在里面了,了不起。刚才大家说画面上的人真小,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还能够看到桥北头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小节,然后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轻轻地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他画技高超地体现。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如:其实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欣赏图画,填写资料卡:
1、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是采用引读法进行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著作,因此,让学生再次欣赏图画,加深印象。
2、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儿,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张“资料卡”。如下:
师:刚才大家看看图,读课文欣赏了一幅了不起的画。如果你想要把从课文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做一张资料卡。
资料卡。
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这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当要填写相关内容时,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细读,而是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指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别忘了要学以致用,不断巩固。因此作业可以这样安排:本单元,我们还学习了赵州桥,课后自己也来做一张“资料卡”。
好的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巧妙的板书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针对本课特点,设计如下:
基本情况内容历史价值。
长:528厘米人物众多观800年以前。
高:24.8厘米街市热闹古都风貌。
北宋、汴梁桥北头有趣生活情景。
总之,这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800多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控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教师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器官来学习课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二
悠闲溜达保存拽住一乘轿子。
欣赏风景来来往往清清楚楚。
名扬中外形态各异古都风貌。
(2)上课他很仔细写得听得作业很认真。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上的人物有五百多个:
有()农民,有()的船工,有()的生意人,有()。
的道士,有()的医生,有()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对照书上的画面,向家长介绍一下这幅名画吧!
下面这些句子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请选择。
2、妈妈说:“这就是你的好朋友吧…”()。
3、春天到了,花坛里热闹起来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鲜花装点着欣欣向荣的季节。()。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三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解题。
师:同学们,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这一单元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它的大门,感受了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
指名学生读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回答。
提示:全世界都非常有名。
二、初读,感知大意。
(1)师:课文将向我们展示怎样了不起的古画呢?请大家自己读一遍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
(2)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请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通顺,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三、精读,交流感受。
(1)交流。
生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学生回答,并读出课文中相关句子。
师随机板书:《清明上河图》、人物、街市、情景。
(2)欣赏。
播放媒体资源中清明上河图的动画欣赏。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刚才大家只是远处地看了这幅画,那大家想不想更仔细地看看画面的内容?
出示媒体资源中清明上河图近景图片。
师:画上描绘了什么情景?根据课文来说一说。
(3)研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二三四小节,你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生读二、三、四小节。
师: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这幅画确实了不起,能名扬中外?
学生回答,师指导,要求读出自豪的语气。
a、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b、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c、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师:所以课文里这样说,清明上河图使我们——。
提示: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八百年前的生活风貌。
再次欣赏清明上河图。
(4)做资料卡。
师:刚才大家看看图,读读课文欣赏到了一幅了不起的画,清明上河图。如果想要把从课文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大家可以学习做一张资料卡,请大家从课桌里拿出一张资料卡。
出示:
资料卡。
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老师请大家快速读一下这篇课文,可以默读,把资料卡填好。
生默读课文填写资料卡。
学生汇报交流资料卡情况。
四、总结,课外延伸。
学生畅谈感受,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灿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
师: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想课下大家也阅读过了相关内容,老师请大家继续收集,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清明上河图》。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四
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怎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做画的精心和古画的历史价值呢?这成了我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我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对学生展开了阅读教学指导,我认为效果很好。我的统领全文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认真地读完课文后,你对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有了哪些了解?于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学生们纷纷争先恐后地表白着自己的看法。此时的我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机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和渗透。比如:一个学生津津有味地讲完桥北头的情景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乘轿子”中“一乘”的意思:古代称四匹马拉的一辆车为“一乘”。同时,我又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补充了这幅画的前段和后段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对整幅画的内容有了更加深的印象。所以我认为,上课就像写文章,设计一个主线条,所有材料都为这个主线条服务。这样的课堂又干净利落、又畅所欲言、又颇有收获,真是一举几得。
本节课上,唯一让我遗憾的是孩子们没有亲眼看到这幅画的整卷内容,如在课前准备一张《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带入课堂,效果将更好!如有机会见到这幅画的复制品,我一定会买回一张,以供我将来的学生欣赏。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五
一、说教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我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不强,因此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电教法: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朗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读写结合:只有写,才会努力去使其变得精练,因此,读写结合,在中高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释题导入:
1、教师用温和亲切地口吻说: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谁来读一读课题。
2、师: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二)、初读,交流学习心得: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共同交流学习所得,这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三)欣赏图画,再次读文: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这幅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因此,在学生对《清时上河图》的价值有着初步认识的时候,定会产生想去亲眼目睹画的渴望的情况下。教师说:“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能力特别强,刚刚大家初次朗读课文就有这么多收获,那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画,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当然,看画的目的是为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指导学生:请你细细地欣赏这幅画,看看能不能从画中找到你读到的内容。
(多媒体滚动演示清明上河图,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老师根据场景适当提示:进入汴粱市区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桥北头了……)引领学生放松地欣赏,在视觉、听觉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这里运用电教法,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观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
2、这时,老师又引导: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这时可以又一次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比如:当学生谈到:我在画上看到很多人。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据课文来说一说,有哪些人吗?“这就进一步带领学生来学习文本了。
3、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我们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老师再请你们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两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画能“名扬中外”有个较确切地认识。如:当学生读到:“画上有好多人,有的不到一寸,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时,教师可以这样归纳:多么精致啊。可真了不起,请你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字词有所理解,对具体的情境有所把握,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自行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文。
5、这是略读课文,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如:还有形态各异的三百六十行,都画在里面了,了不起。刚才大家说画面上的人真小,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还能够看到桥北头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小节,然后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轻轻地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他画技高超地体现。其实这里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那就更好了,如:其实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欣赏图画,填写资料卡:
1、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是采用引读法进行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著作,因此,让学生再次欣赏图画,加深印象。
2、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儿,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张“资料卡”。如下:
师:刚才大家看看图,读课文欣赏了一幅了不起的画。如果你想要把从课文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做一张资料卡。
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这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当要填写相关内容时,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细读,而是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指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别忘了要学以致用,不断巩固。要求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还可以继续使用这个方法。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六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张择端下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形状样子各不相同。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画面内容丰富,张择端的画技非常高超。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七
1.认识24个二类字,掌握多音字“乘”“笼”的读音。正确认读“形态各异、摊贩”等词语,通过查字典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4.对课文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
正确认读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有我们前面所了解的传统节日,造纸术,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读文识字,理解词义。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划出词语;借助注音把生字词读正确。
2.遇到不明白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检查字词。
生字新词我会读。
选择故宫摊贩官吏作坊形态各异毛驴一寸一乘轿子马笼头栏杆风貌。
检查方式:
(1)同桌互读。
(2)指名读。
(3)交流词义,总结学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正确读文,了解大意。
1.课文朗读我最棒。
(1)接龙读全文。
(2)同桌互读精彩段落。
(3)指名读、比赛读。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牧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2.课文内容我知道。
四、质疑问难。
在预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1.继续学习略读的方法。
2.学习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学习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学习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二、略读课文,体会方法。
出示语段: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指名读。
想一想这段文字是怎样把街市的热闹写清楚的?(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为了把街市的热闹写清楚,作者在这里从两个方面来写,写到了各种各样的店铺,也写到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而在写人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看来为了把一个意思说清楚,可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写。
三、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努力地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围绕着“天坛是华夏文明的艺术杰作”这个意思,作者是怎样把它写清楚的?
四、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为了把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清楚,我们可以运用排比的方法,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写。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写作。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八
教师:汪义元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被誉为我国宋代小百科全书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古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及历史价值。《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教学中,我本着略读课文的教学原则,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感觉提纲挈领,上得轻松生动。
这篇课文的课题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材料,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谈谈最关注的词语中最关键的字,大家自然把焦点聚集在“名扬中外”的“扬”上,紧接着,我让大家据课题质疑,学生提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这是一幅什么画?”、“这幅画的作者是谁?”“这幅画都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如:(1)读第2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选择感兴趣的人物多读读,并从画面上找出来,边读边对照;再让学生理解该处省略号的用法,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说一说。(2)读第3自然段,重点理解画中人物的“形态各异”。(3)读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看画面,编情景故事,体会画的“传神”。
二、读中欣赏古画和文本。
有??有??”“有的??有的??有的??”,并让学生读完书上的内容后引导学生用“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说话练习,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拓展想象,学生兴趣浓厚,想象得丰富。
三.了解古画价值,突出主体。
整个版块教学,从清明上河图的保存开始,讲到画中的人,再讲到画中的闹市。老师引领学生欣赏并了解了古画的内容,最后,我让学生再看了一遍古画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它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想得很细,回答得很好。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了这幅画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名扬中外.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它不仅让我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古画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是,我在想,这么一幅气势宏大的古画,作者如何将它写下来呢?还应适当指导学生去发现并感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九
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怎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做画的精心和古画的历史价值呢?这成了我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我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对学生展开了阅读教学指导,我认为效果很好。我的统领全文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认真地读完课文后,你对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有了哪些了解?于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学生们纷纷争先恐后地表白着自己的看法。此时的我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机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和渗透。比如:一个学生津津有味地讲完桥北头的情景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乘轿子”中“一乘”的意思:古代称四匹马拉的一辆车为“一乘”。同时,我又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补充了这幅画的前段和后段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对整幅画的内容有了更加深的印象。所以我认为,上课就像写文章,设计一个主线条,所有材料都为这个主线条服务。这样的课堂又干净利落、又畅所欲言、又颇有收获,真是一举几得。
本节课上,唯一让我遗憾的是孩子们没有亲眼看到这幅画的整卷内容,如在课前准备一张《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带入课堂,效果将更好!如有机会见到这幅画的复制品,我一定会买回一张,以供我将来的学生欣赏。
教学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上课后,我板书课题后,组织学生进行提问,学生提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这是一幅什么画?”、“这幅画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围绕这些问题我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并标出自已的感受。在交流学生的感受时,我又对学生的读进行了指导,并引导看图,特别是图的长度和高度,及图上的人物数量及牲畜的数量。学生观察之后,大开眼界,赞叹我们有这么了不起的图画,有这么了不起的画家,为里面的内容而惊叹。接着我让学生自已选自已喜欢的段落仔细读一读体会一下。结尾时对整篇课文进行了总结,抓了一下课文的描写顺序及总分的结构。
总的来说,学生在本节课上收获还比较大,唯一遗憾的是自己没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一边欣赏古画,一边聆听优美古典的古筝乐曲,把学生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
一开始读了课题之后,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的问题不少,比如“这是一幅什么画?”、“这幅画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就围绕学生提的问题进行课文的学习。
在读过课文后,解决刚才提的问题,从文中找到表示答案的句子,一起来进行朗读,理解,说说感受。学生逐段读的时候,能抓住每一段的大致意思,进行体会。学生对画面的大小如果不知道,就不能理解这幅画的了不起之处,画卷很长,但是画的高度很小,所以画面上的人物小如黄豆,却能看得清,可想而知花进去的精力。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十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我们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被誉为我国宋代小百科全书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古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及历史价值。
教学中,我本着略读课文的教学原则——“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设计了以下四大教学环节:
我们班的孩子在字词理解的精确方面能力太差,面对几个义项不知道怎么选择的大有人在。而这篇课文的课题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材料,我不能放过。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谈谈最关注的词语中最关键的字,大家自然把焦点聚集在“名扬中外”的“扬”上,然后,拿出字典,查它有哪几个义项,作出自己的选择并理由,然后再拓展出“名扬中外”的近义词,我认为训练是比较落实的。紧接着,我让大家据课题质疑,学生提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这是一幅什么画?”、“这幅画的作者是谁?”“这幅画都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我顺势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打开课件,我让学生边欣赏古画边听课文朗读,并配上优美古典的古筝乐曲,将学生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激发学生了解古画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清明上河图》上都画了些什么。针对学生的交流再让学生找找这内容都在课文的哪一段,初步感知了课文第二、三、四段的内容。并由此教给学生抓住中心句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在学生初步感知古画的基上,我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段练习朗读,借机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并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如:二、三段让学生分角色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并在学生读完书上的内容后继续指名引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拓展想象开去,学生兴趣浓厚,想象丰富。
欣赏并了解了古画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再看了一遍古画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它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想得很细,回答得很好。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了这幅画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名扬中外.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它不仅让我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古画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在三年级小组学的组织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摸索,使孩子们在小组学的意识和技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第四自然段中抓住“最有意思”这个词让学生小组学习时,本想让学生或表演或朗读来表现最有意思,可效果没有想象的完美,而且占用的时间较多。下课后,我在想,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自己读中感悟其中的趣味是不是更好。另外,这么一幅气势宏大的古画,作者如何将它写下来呢?还应适当指导学生去发现并感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十一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古代绘画作品。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我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的原则设计以下两大教学环节:。
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古画的内容。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张扬祖国灿烂文化的氛围,让学生融入其中。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边欣赏古画边听课文朗读,并配上优美古典的古筝乐曲,将学生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激发学生了解古画的兴趣。然后,我以“古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呢”这一个大问题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二,三,四节。然后以朗读的形式反馈自学情况。在反馈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如:二,三段让学生分角色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读完书上的内容后,我继续指名引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这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拓展读,学生兴趣浓厚,想象丰富。
2,抓住课文的题眼,引导学生了解古画的价值。欣赏并了解了古画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再读了一遍课文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它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谈到了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及桥北头的场景,他们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有的还从画面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还有的从画中传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这一教学过程在充分关注学生个体读书感受的基上,真正了解了这幅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十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我能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看看、读读、说说。
张择端相关资料: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清明上河图》相关资料: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1、会认本课生字。
2、会读本课课文。
3、在阅读中能感受到图画的美,以及张择端高超的绘画技艺。
1、由读题导入,理解“名扬中外”的含义。
2、例举一些名扬中外的人或物,以便更好地体会其“名扬中外”广泛的影响力。
3、说一说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以及对作者张择端的了解。
4、对照图画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5、交流一下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a、名扬中外的近义词可以是(),还可以是()。它是形容()。
b、抄抄背背
欣赏风景来来往往清清楚楚
名扬中外形态各异古都风貌
c、我来挑战
下面这些句子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请选择
1、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让我想了很多……()
2、妈妈说:“这就是你的好朋友吧…”()
3、春天到了,花坛里热闹起来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鲜花装点着欣欣向荣的季节。()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十三
1、激趣导入:走进第五单元,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欣赏了美丽的古代神话,走进了雄伟独特的赵州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板书课题)
2、揭题:你知道“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自己理解回答)说的真好,“名扬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国外都很有名气。(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发言)(这是一副怎样的画?画上都有些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通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了解这幅画的画名、作者、年代、大小。
2、出示阅读提示:读了自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阅读方法:看图读文;阅读要求:知道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3、自由阅读:请大家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后,四人小组内交流。
4、初步感知: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学生汇报)
(1)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
(2)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
(3)介绍了北桥头的场景。
(4)我们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人物丰富、街市热闹、情景传神(相机板书)
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2、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3、自由读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简单地标注在文字旁边。
4、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小结:难怪有人说《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的一个小百科全书,我们可以从画卷中看到宋代各种各样的行业,还能看到热闹的街市、有趣的场景,仿佛置身于八百年前的的古都,了解到当时的民俗、民风和人民的生活场景,真是画中瑰宝,《清明上河图》不愧为(齐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再现画面,激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2、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名画,现在你最想说什么?你会怎样它,赞美它!(学生自由表达)
4、把《清明上河图》介绍给家长朋友,与大家共享。
5、搜集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口语交际》作好准备。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十四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1.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
中华文化真叫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十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3.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4.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1.搜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3.抒情音乐。
1课时。
一、导入,揭题解题。
1.完成填空,复习旧知。
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的孔子,认识了一个()的盘古,还认识了一座()的赵州桥,感受了伟大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一幅古代的绘画作品,认识一位杰出的画家。
引导学生解读“名扬中外”——全世界都有名;换词(举世闻名、世界著名、闻名于世、闻名中外、名扬四海等)。
二、初读,感知大意。
1.课文将怎样向我们介绍这幅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生自由地读课文。
2.指名逐段读文,读后大家评价,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理解词语“作坊”:手工业工厂。
“一乘轿子”: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3.这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呀?画上画了什么?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请同学们认真对照图画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你认为特别重要的信息,请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你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的信息。(生自由地反复地读课文。教师巡视)。
4.交流、梳理信息,了解课文大意。
生:我知道这幅图是一个叫张择端的人画的,他是北宋时候的人。
生:我知道了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当时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师:你了解了画的名字、大小以及内容,也不错。528厘米的画有多少长?谁来比画一下?五张桌子这么长。
生:我知道这幅画离现在已有八百多年了,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生:我还读懂了这幅画上面画了五百多个人物,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三百六十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师:你说了画上人物的行业(板书:行业)。
生:我读懂了画上的街市很热闹,街上行走着各种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
师:(板书:街市)对,还介绍了街市上人物的各种形态。
生:我还知道桥北头发生的一件有趣的情景......
师:(板书:情景)对,课文还写了桥北头有趣的情景。
生: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对,你讲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板书:历史价值)。
三、精读,赏画感悟。
1.全景赏画。想看看这幅古画吗?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你是否能从画中找到你刚才读到的内容呢?和着优美的古筝音乐,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赏读第二、三、四段。
汇报:(指着相应位置进行解说)。
(1)生:画面上的人物很多,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板书:人多)。
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认真看图根据这些人物的外貌动作猜猜他们是干什么的?
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指名读)。
想一想,还有哪些人?
小小的一幅画,承载着三百六十行的人,那画家得下了多大功夫啊!这幅画真了不起!
有感情的齐读“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2)生:这幅画展现了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并读第3自然段(板书:热闹)。
师:街市上有各种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语气放慢,引导学生继续想像)。
师:街上的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还有什么样的?(生进行想像,交流)。
这可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师:这五百多人,这热闹的街市都浓缩在一张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的纸上,会是什么样?(与自己平时画画进行比较,谈感受)。
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出示局部画课件:学生详细观察人物细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师: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
师:如此内容丰富的画卷,张择端的画技多么高超啊!再有感情的读这句话。
(3)桥北头的场景非常有趣,读第4自然段。
老师补充:连生活中这样一个普通的场景都被张择端描摹的活灵活现,趣味十足,画家的技艺真可谓“高超”。这幅画真可堪称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升华,情读积累。
1.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生: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肯定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观察收集各行各业的形象,街市热闹的场景、趣事。
生:张择端真令人佩服,画中的人物、景物-------无论大小都是那么传神。
生:从他的画中我们看到了北宋时期繁荣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生:它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相信我们的祖国将会更繁荣昌盛。
生: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古代建筑、绘画等,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而自豪。
2.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全文。(生自由读文)。
五、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学们在通过书籍、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请继续去了解它们,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2.布置作业。
(1)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2)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具体介绍:街市——热闹情景——传神。
艺术价值。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十六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分别从人物、神话故事、建筑和古代绘画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整体介绍了这幅画的大小、作者和保存情况,然后具体介绍了这幅画上的人物、热闹的街市、桥北头有趣的生活情景。最后整体介绍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揭示了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年级学生才刚刚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他们对事物的鉴赏能力还有些稚嫩,况且这是一幅学生不容易见到的名画,要让他们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绘画艺术和历史价值是有难度的。但是现在网络发达,因此可以借助视频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1、配乐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视频。
2、《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图画,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生动传神,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学生运用“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的方法自学课文的能力。
对照图画,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生动传神,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将从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摘取一颗璀璨的明珠,欣赏她熠熠闪光的风采。这颗明珠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4、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教师梳理问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阅读、静心思考。因此紧扣重点词和课题质疑正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3、师生交流:
(1)看着同学们认真读书的样子,我知道你们已经胸有成竹了。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
(出示第一组词语):张择端厘米汴梁保存撑船摊贩官吏毛驴悠闲拽住惊扰形态各异(开火车读,正音)。
出示第二组词语:作坊溜达一乘(指名读,正音。指导多音字的读音。)。
(2)通过读文,你知道名扬中外的画指的是那幅画吗?作者是谁?
设计意图:处理字词,指导易错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夯实字词,为读正确读流利做铺垫,汇报初读收获,为品读课文唱响前奏曲。
1、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的能力特别强,刚才大家自己读书就有了如此多的收获那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出示配乐视频《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2、学生自由观赏,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画面人多,热闹)。
3、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插图快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画面上的内容?(2.3.4段)。
5、交流感悟:
(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汇报第2小节,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然后回到画中引导学生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汇报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汇报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6、在张择端的这幅画中像这样有趣的生活情景还有很多,看到桥底下的一艘船了吗?(ppt出示,教师解说: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桅杆已经放倒。船工们握篙盘索。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赏。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
7、因为这幅画画得非常传神,我们能透过画中的内容看到八百年前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情景,所以它被称为宋代的百科全书,被称为一幅名扬海外的画。书上是怎样评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远离学生的生活,因此借助视频拉近距离,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和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这样学生既读懂了文本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使孩子在心田累积的不仅是画面,是文字,更是文化的积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8、中外名人又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在学生说的基础上ppt出示中外评价,指名朗读)。
2、教师出示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藏。
扬名海外震国威,惊世绝技人人赞。
3、同学们,《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的国宝,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它被制作成三维电子版的在中国馆展出,今天我们只是借助多媒体远远的欣赏了这幅画,不过,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真正的画现在放在故宫博物院里,希望大家去北京旅游时别忘了去亲眼看看这稀世之作。
设计意图:内化文本,激发自豪之情。
1、对照画面给爸爸妈妈介绍《清明上河图》。
2、了解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搜集资料,我们在下节口语交际课上交流分享吧。
设计意图:结合单元主题和本课教学目标,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课外的自主积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十七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建议学生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欣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也可以准备《清明上河图》的光盘或制作课件。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要把握中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先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课文所选画面的内容十分丰富,课文的文字也非常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建议学生对照图画多读几遍课文,特别是作者描写画面内容的三个自然段,非常生动,传神,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感受《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生动。
4.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交流课文描写的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讲解员,对照相应的画面,介绍课文中涉及的人物或场景。
5.鼓励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试着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理解某些词语,对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一定影响,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如,“作坊”是什么意思?(手工业工场)可以用查字典的办法解决词义;又如,“一乘轿子”是什么意思?(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可以结合观察画面理解。
6.建议学生根据自己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对照画面,向爸爸妈妈介绍这幅名画。
四、参考资料。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一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善画风俗画,尤长于楼面、屋宇、林木、人物。《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另作有《金明池争标图》,亦为艺术杰作。
清明上河图: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此画为绢本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三个段落。
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对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课文所配插图和文字就是节选的这一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汴河的那座木结构的拱形桥。关于这座别致的桥梁,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曾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鹱,宛如飞虹。”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得以知晓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将桥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的描绘。表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围绕桥下正要逆水而上的一条木船。这里是河面比较狭窄的一段河道,河水较为湍急,船上的船工怕有危险,都站在船甲板上紧张地忙碌着、叫喊着。桥上甚至还有些热心者不顾自己的安危,跨越到拱形桥的栏杆外,一手拉住栏杆探出身子,大声喊叫,挥舞另一只手,居高临下,就像现在的交通警察似的,指挥着船只顺利通过。画中的人物大小仅寸许,但是神态毕现,极为生动。画面中还表现了许多这样精彩的生活细节。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市区街道热闹非凡,人物众多,个个形神兼备,极富情趣。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这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曾建都于此,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开封与北京、南京、西安、洛阳、杭州、安阳合称中国七大古都,在建都朝代上仅次于西安和洛阳,居全国第三位。在古代,这里曾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十八
师:对呀,这幅画很长,
板书:画长。
生2:这幅画人可真多呀,各行各业都画在上面了。
师:是的,画是人还很多呢。
板书:人多。
师:街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板书:热闹。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中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5个。
师:分别介绍了些什么呢?
师:一个小小的段落,告诉我们这么多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
生2: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人多和街市的热闹。
生3:第四自然段介绍了桥北头的情景,很有意思。
生自读课文。
师:作者怎么写出人多的呢?
生齐读这句话。
生2: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这也说明了人多,
师:就说这两句,能够人们留下人多的深刻印象吗?
生3:作者还可了各行各来的人哪,有从乡下来有农民……读书人等等,说也说不完。
师:这样一说,就更明白了同学们,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是啊,人可真多呀还有要交流的吗?
生齐读第三段。
师:这段中最后两句是讲热闹吗?
生1:我觉得不是,应该是讲画家的本领大,功夫深。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还有更精彩的吗?
生1:老师,桥北头的情景也很有趣,我们读一读吧。
生读桥北头的情景。
师:给你这一读,整个画面都动了起来,
生:是。
师:那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了马乱的样子,仿佛听到了小毛驴又蹦又叫的声音。
生2:小毛驴受惊的样子最有意思了,我仿佛听了到小毛驴的惊叫声。
生3: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也受到了惊拢,也回过头赶小毛驴呢。
生4:桥北头的情景好紧张呦,画家画得真传神,
师:是呀,多么传神的一幅画呀。
师板书:传神。
师:这和传神的一幅画,怎不引人入胜呢还是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幅画吧。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桥北头的情景呢?
师:说得真好,把我们也吸引住了,其他同学,请你们也这样介绍介绍吧。
同桌讨论。
师: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书上是怎样评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有人称它是中华第一神笔呢,再来自豪地读一读。
生再次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真有感情,不过现在让你把这幅画介绍给更多的人,你会怎么说?
师:介绍得很清楚,还有谁愿意来介绍。
师:还有谁要介绍。
生填卡片。
名画资料。
名称。
清明上河图。
年代。
八百多年前。
作者。
张择端。
大小。
长528厘米,高24.8厘米。
收藏地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
历史价值。
画了八百多年前的故都风貌和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师: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生1展示过桥米线店的照片。
师:吃也是一种文化呢。
生2展示春联一夜鱼龙舞,万家瑞彩飞。
师:写得太好了。
师:还有哪一组要来展示一下。
生3:过年的时候有的地方还贴窗花呢,窗花是一种民间工艺,又叫作剪纸。
和3展示窗花。
生交流从生活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
师:你们组的目标非常明确,而且门路也很多了,收获一定很多吧。
生3:我们组了解的是地方小吃,不但去吃了,还跟店时的师傅学手艺呢。
生4:我还上网查了地方小吃的资料,这些小吃不但味道好,故事也很美呢。
师:前面一组是百闻不如一见,你们这一组是百见不如一尝啊。
生6:而且吃自己包的饺子,味道不特别好呢。
师:你们开展活动目标非常明确,而且方式各不相同,难怪了解到那么多的内容呢。
师:真有意思。
生3:我想知道欧绣是怎样制作而成的。
生1解释,
生4:那欧绣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生5:有一次,我在一家旅馆里看到一幅欧绣,所经欧绣还可以用来装饰房间,
生2:欧绣除了送礼和装饰外,还可以用在服装等方面是一门高超的手工艺。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十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 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图文结合,交流读后的感受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挂图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1、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中华文化真叫绝!
反复诵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