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精选22篇)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思考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制定一个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和能力。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点。还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最后,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学习和借鉴吧。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一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执照语文教学的常规,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但我却“扶着”教学了。因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要求学生把自己所看到,听到的理成顺序写成一篇习作。我认真分析了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让学生理解或者感悟祖国传统文化,这不是重点。我认为重点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除了欣赏祖国文化与文字的精美表现地方文化或祖国文化的历史。“鉴于此种见解,我在本课的教学上,打破了常规,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边学课文,边模拟文章的写法。
本课共5个自然段,按“总——分——总“的结构可分三个意义段,语言简洁,生动,画面内容描写十分传神,材料安排详略得当。特别是文章的结尾是对整篇课文进行了总结,抓住了课文的描写顺序及总分的结构。为了渗透“总分”结构式的写作方法,“方法仿写”在本课是最佳的阅读与写作的范例。在这知识点上,我出示了句段。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溜达。点拨:引导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这是一组批比句,一连用了五个”有的“突出了街上行人形态各异的特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使内容集中,节奏感强,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这个环节,是我在本课中要重点落实的知识环节。
进一步渗透“阅读与写作同步”,这得让学生弄明白,文中各个环节的精彩描绘都是画面内容,这就是文中蕴含的“阅读中感悟写法”。说准确点,本文是一篇状物的文章,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描绘,再现了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和百姓生活情景。怎样描写静物呢?针对我班学生作文情况,要写一种静物,每个学生都会,但选材是很重要的。假如、本文不是写的《清明上河图》选取一幅普通的画,作者能像本文中的文字那么栩栩如生吗?这就是引含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写作中,要选材,选取有意义的材料,值得珍惜、留念这样的材料才有可能在文字组合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二.环节设计。
(一)激趣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二)欣赏感知,明确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三)看图读文,激发情感。
1.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四)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 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图文结合,交流读后的感受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挂图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1、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中华文化真叫绝!
反复诵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3.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4.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向他人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1.搜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3.抒情音乐
1课时
一、导入,揭题解题
1.完成填空,复习旧知。
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的孔子,认识了一个()的盘古,还认识了一座()的赵州桥,感受了伟大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一幅古代的绘画作品,认识一位杰出的画家。
2.揭题解题。(板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解读“名扬中外”——全世界都有名;换词(举世闻名、世界著名、闻名于世、闻名中外、名扬四海等)
二、初读,感知大意
1.课文将怎样向我们介绍这幅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生自由地读课文。
2.指名逐段读文,读后大家评价,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理解词语“作坊”:手工业工厂。
“一乘轿子”: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3.这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呀?画上画了什么?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请同学们认真对照图画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你认为特别重要的信息,请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你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的信息。(生自由地反复地读课文。教师巡视)
4.交流、梳理信息,了解课文大意。
生:我知道这幅图是一个叫张择端的人画的,他是北宋时候的人。
生:我知道了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当时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师:你了解了画的名字、大小以及内容,也不错。528厘米的画有多少长?谁来比画一下?五张桌子这么长。
生:我知道这幅画离现在已有八百多年了,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生:我还读懂了这幅画上面画了五百多个人物,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三百六十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师:你说了画上人物的行业(板书:行业)
生:我读懂了画上的街市很热闹,街上行走着各种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
师:(板书:街市)对,还介绍了街市上人物的各种形态。
生:我还知道桥北头发生的一件有趣的情景......
师:(板书:情景)对,课文还写了桥北头有趣的情景。
生: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对,你讲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板书:历史价值)
三、精读,赏画感悟
1.全景赏画。想看看这幅古画吗?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你是否能从画中找到你刚才读到的内容呢?和着优美的古筝音乐,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赏读第二、三、四段。
汇报:(指着相应位置进行解说)
(1)生:画面上的人物很多,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板书:人多)
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认真看图根据这些人物的外貌动作猜猜他们是干什么的?
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指名读)
想一想,还有哪些人?
小小的一幅画,承载着三百六十行的人,那画家得下了多大功夫啊!这幅画真了不起!
有感情的齐读“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2)生:这幅画展现了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并读第3自然段(板书:热闹)
师:街市上有各种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语气放慢,引导学生继续想像)
师:街上的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还有什么样的?(生进行想像,交流)
这可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师:这五百多人,这热闹的街市都浓缩在一张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的纸上,会是什么样?(与自己平时画画进行比较,谈感受)
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出示局部画课件:学生详细观察人物细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师: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
师:如此内容丰富的画卷,张择端的画技多么高超啊!再有感情的读这句话。
(3)桥北头的场景非常有趣,读第4自然段
老师补充:连生活中这样一个普通的场景都被张择端描摹的活灵活现,趣味十足,画家的技艺真可谓“高超”。这幅画真可堪称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升华,情读积累
1.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生: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肯定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观察收集各行各业的形象,街市热闹的场景、趣事。
生:张择端真令人佩服,画中的人物、景物-------无论大小都是那么传神。
生:从他的画中我们看到了北宋时期繁荣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生:它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相信我们的祖国将会更繁荣昌盛。
生: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古代建筑、绘画等,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而自豪。
2.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全文。(生自由读文)
五、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学们在通过书籍、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请继续去了解它们,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2.布置作业
(1)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2)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总体介绍:行业——人多
具体介绍:街市——热闹 情景——传神
艺术价值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五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我能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看看、读读、说说。
张择端相关资料: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清明上河图》相关资料: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1、会认本课生字。
2、会读本课课文。
3、在阅读中能感受到图画的美,以及张择端高超的绘画技艺。
1、由读题导入,理解“名扬中外”的含义。
2、例举一些名扬中外的人或物,以便更好地体会其“名扬中外”广泛的影响力。
3、说一说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以及对作者张择端的了解。
4、对照图画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5、交流一下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a、名扬中外的近义词可以是(),还可以是()。它是形容()。
b、抄抄背背
欣赏风景来来往往清清楚楚
名扬中外形态各异古都风貌
c、我来挑战
下面这些句子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请选择
1、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让我想了很多……()
2、妈妈说:“这就是你的好朋友吧…”()
3、春天到了,花坛里热闹起来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鲜花装点着欣欣向荣的季节。()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二.环节设计。
(一)激趣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二)欣赏感知,明确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三)看图读文,激发情感。
1.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四)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七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解题。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座了不起的古代建筑。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要来欣赏一幅古画。
2、师:什么是名扬中外?谁能用其他的词来替换它?
二、初读,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通顺,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三、看图读文,读中感悟。
1、播放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
说一说:看完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关于这幅画的信息,看谁找得又快又准。(汇报)。
3、默读课文2、3、4自然段,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哪些内容?
(用笔勾画出重要的句子)。
4、交流:
学生回答,并读出课文中相关句子。
师随机板书:《清明上河图》、人物、街市、情景。
5、选一处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
(1)指着图中相应的'位置,进行简单的解说。
(2)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再次欣赏清明上河图。
五、拓展训练。
六、作业。
收集整理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续收集,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八
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怎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做画的精心和古画的历史价值呢?这成了我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我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对学生展开了阅读教学指导,我认为效果很好。我的统领全文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认真地读完课文后,你对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有了哪些了解?于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学生们纷纷争先恐后地表白着自己的看法。此时的我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机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和渗透。比如:一个学生津津有味地讲完桥北头的情景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乘轿子”中“一乘”的意思:古代称四匹马拉的一辆车为“一乘”。同时,我又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补充了这幅画的前段和后段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对整幅画的内容有了更加深的印象。所以我认为,上课就像写文章,设计一个主线条,所有材料都为这个主线条服务。这样的课堂又干净利落、又畅所欲言、又颇有收获,真是一举几得。
本节课上,唯一让我遗憾的是孩子们没有亲眼看到这幅画的整卷内容,如在课前准备一张《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带入课堂,效果将更好!如有机会见到这幅画的复制品,我一定会买回一张,以供我将来的学生欣赏。
教学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上课后,我板书课题后,组织学生进行提问,学生提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这是一幅什么画?”、“这幅画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围绕这些问题我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并标出自已的感受。在交流学生的感受时,我又对学生的读进行了指导,并引导看图,特别是图的长度和高度,及图上的人物数量及牲畜的数量。学生观察之后,大开眼界,赞叹我们有这么了不起的图画,有这么了不起的画家,为里面的内容而惊叹。接着我让学生自已选自已喜欢的段落仔细读一读体会一下。结尾时对整篇课文进行了总结,抓了一下课文的描写顺序及总分的结构。
总的来说,学生在本节课上收获还比较大,唯一遗憾的是自己没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一边欣赏古画,一边聆听优美古典的古筝乐曲,把学生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
一开始读了课题之后,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的问题不少,比如“这是一幅什么画?”、“这幅画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就围绕学生提的问题进行课文的学习。
在读过课文后,解决刚才提的问题,从文中找到表示答案的句子,一起来进行朗读,理解,说说感受。学生逐段读的时候,能抓住每一段的大致意思,进行体会。学生对画面的大小如果不知道,就不能理解这幅画的了不起之处,画卷很长,但是画的高度很小,所以画面上的人物小如黄豆,却能看得清,可想而知花进去的精力。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九
教材分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情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读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三年级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有限;课文是略读课文,只能粗知大意。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资料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进入新课。
1、激趣导入:走进第五单元,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欣赏了美丽的古代神话,走进了雄伟独特的赵州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板书课题)。
2、揭题质疑:引导学生解读“名扬中外”。读题。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3、明晰课型:课题序号的右上方有个星号,表示这是略读课文。我们今天就根据阅读提示来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专题导入新课,精练高效,既联系旧知又导出新疑,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明晰课型为自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明确学法,初步感知。
1、出示提示:读了自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阅读方法:看图读文。)。
2、自由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得通顺。
3、初步感知: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根据中年级略读课文的要求,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读解决基本问题。)。
三、赏画读文,交流汇报。
1、引导看图。
2、学生汇报。
内容预设:
a、第二自然段。(人物丰富)。
抓住“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等词句,愿意大声把这五百多个人物向大家做个介绍吗?感受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b、第三自然段。(街市热闹)。
街市上有什么?什么最值得你来赞一赞?感受画家画技之高超。
c、第四自然段。(情景传神)。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看,桥头到了(出示图片)。
自己读课文,图文对照,看看课文里描写的场景,你能在图中找到吗?
小小解说员:给大家讲解这个生动的画面。
教师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3、教师小结:《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真是画中瑰宝,不愧为: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设计意图:根据略读课文“粗知大意”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方法,引导全班交流讨论。在交流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四、整理资料,总结课堂。
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
资料卡。
画名 。
年代 作者 。
大小 。
画面内容 。
历史价值 。
2、交流资料卡,总结。
(设计意图: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浓缩,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交流填法,进一步了解画的内容和价值,突破难点,达到粗知大意的阅读目标。)。
五、全景赏画、升华情感。
1、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2、解说诵诗: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间。
名扬中外震国威,惊世之作传万年。
3、作业乐园。
无论是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还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赵州桥,还是现在我们正在沉浸其中的清明上河图,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的珍宝,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走出课堂后,让我们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瑰宝!
把《清明上河图》介绍给你的父母。
推荐书目:《古代神化》 《古代经典故事》。
《中华传统大全》 《上下五千年》。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全图赏画。直观生动,配以教师解说,激发学生对这副名扬中外的画的赞美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引导课外阅读,为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人 物——丰富 。
清明上河图 街 市——热闹 。
情 景——传神 。
(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阅读提示要求,板书再现全文。)。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图文结合,交流读后的感受。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挂图。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1、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中华文化真叫绝!
反复诵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十一
1.认识24个二类字,掌握多音字“乘”“笼”的读音。正确认读“形态各异、摊贩”等词语,通过查字典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4.对课文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
正确认读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有我们前面所了解的传统节日,造纸术,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读文识字,理解词义。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划出词语;借助注音把生字词读正确。
2.遇到不明白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检查字词。
生字新词我会读。
选择故宫摊贩官吏作坊形态各异毛驴一寸一乘轿子马笼头栏杆风貌。
检查方式:
(1)同桌互读。
(2)指名读。
(3)交流词义,总结学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正确读文,了解大意。
1.课文朗读我最棒。
(1)接龙读全文。
(2)同桌互读精彩段落。
(3)指名读、比赛读。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牧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2.课文内容我知道。
四、质疑问难。
在预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1.继续学习略读的方法。
2.学习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学习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学习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二、略读课文,体会方法。
出示语段: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指名读。
想一想这段文字是怎样把街市的热闹写清楚的?(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为了把街市的热闹写清楚,作者在这里从两个方面来写,写到了各种各样的店铺,也写到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而在写人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看来为了把一个意思说清楚,可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写。
三、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努力地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围绕着“天坛是华夏文明的艺术杰作”这个意思,作者是怎样把它写清楚的?
四、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为了把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清楚,我们可以运用排比的方法,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写。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写作。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难点是通过一课时的学习,能用自己的话向他人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解题。
1.完成填空,复习旧知。
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 )的孔子,认识了一个( )的盘古,还认识了一座( )的赵州桥,感受了伟大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一幅古代的绘画作品,认识一位杰出的画家。
引导学生解读“名扬中外”——全世界都有名;换词(举世闻名、世界著名、闻名于世、闻名中外、名扬四海等)。
(二)初读,感知大意。
1、课文将怎样向我们介绍这幅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生自由地读课文。
2、指名逐段读文,读后大家评价,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理解词语“作坊”:手工业工厂。
“一乘轿子”: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3、这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呀?画上画了什么?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请同学们认真对照图画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你认为特别重要的信息,请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你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的信息。(生自由地反复地读课文。教师巡视)。
4、交流、梳理信息,了解课文大意。
生:我知道这幅图是一个叫张择端的人画的,他是北宋时候的人。
生:我知道了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当时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师:你了解了画的名字、大小以及内容,也不错。528厘米的画有多少长?谁来比画一下?五张桌子这么长。
生:我知道这幅画离现在已有八百多年了,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生:我还读懂了这幅画上面画了五百多个人物,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三百六十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师:你说了画上人物的行业(板书:行业)。
师:(板书:街市)对,还介绍了街市上人物的各种形态。
生:我还知道桥北头发生的一件有趣的情景……。
师:(板书:情景)对,课文还写了桥北头有趣的情景。
生: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对,你讲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板书:历史价值)。
[随机板书:总体介绍:
行 业 。
具体介绍:街 市 。
情 景 。
艺术价值。
(三)精读,赏画感悟。
1.全景赏画。想看看这幅古画吗?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你是否能从画中找到你刚才读到的内容呢?和着优美的古筝音乐,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汇报:(指着相应位置进行解说)。
(1)生:画面上的人物很多,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板书:人多)。
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认真看图根据这些人物的外貌动作猜猜他们是干什么的?
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指名读)。
想一想,还有哪些人?
小小的一幅画,承载着三百六十行的人,那画家得下了多大功夫啊!这幅画真了不起!
有感情的齐读“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2)生:这幅画展现了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并读第3自然段(板书:热闹)。
师:街市上有各种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语气放慢,引导学生继续想像)。
还有什么样的?(生进行想像,交流)。
这可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师:这五百多人,这热闹的街市都浓缩在一张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的纸上,会是什么样?(与自己平时画画进行比较,谈感受)。
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出示局部画课件:学生详细观察人物细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师: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
师:如此内容丰富的画卷,张择端的画技多么高超啊!再有感情的读这句话。
(3)生:桥北头的场景非常有趣,读第4自然段。
师:就连生活中这样一个普通的场景都被张择端描摹的活灵活现,趣味十足,画家的技艺真可谓“高超”。这幅画真可堪称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升华,情读积累。
生: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肯定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观察收集各行各业的形象,街市热闹的场景、趣事。
生:张择端真令人佩服,画中的人物、景物-------无论大小都是那么传神。
生:从他的画中我们看到了北宋时期繁荣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生:它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相信我们的祖国将会更繁荣昌盛。
生: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古代建筑、绘画等,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而自豪。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全文。
(生自由读文)。
师: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学们在通过书籍、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请继续去了解它们,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五)布置作业。
1、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2、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总体介绍:
行 业——人多。
具体介绍:街 市——热闹。
情 景——传神。
艺术价值。
设计说明: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因此,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我们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进行学习,这时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请你们再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四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画能“名扬中外”有个较确切地认识。如:当学生读到:“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时,教师可以这样归纳: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字词有所理解,对具体的情境有所把握,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自行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文。通过想像画面上还有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或大或小的人物栩栩如生,来体会画家画技的高超。与自己平时画画进行比较,更能突显这幅画的价值。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十三
一、说教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我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不强,因此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电教法: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朗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读写结合:只有写,才会努力去使其变得精练,因此,读写结合,在中高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释题导入:
1、教师用温和亲切地口吻说: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谁来读一读课题。
2、师: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二)、初读,交流学习心得: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共同交流学习所得,这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三)欣赏图画,再次读文: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这幅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因此,在学生对《清时上河图》的价值有着初步认识的时候,定会产生想去亲眼目睹画的渴望的情况下。教师说:“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能力特别强,刚刚大家初次朗读课文就有这么多收获,那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画,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当然,看画的目的是为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指导学生:请你细细地欣赏这幅画,看看能不能从画中找到你读到的内容。
(多媒体滚动演示清明上河图,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老师根据场景适当提示:进入汴粱市区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桥北头了……)引领学生放松地欣赏,在视觉、听觉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这里运用电教法,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观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
2、这时,老师又引导: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这时可以又一次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比如:当学生谈到:我在画上看到很多人。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据课文来说一说,有哪些人吗?“这就进一步带领学生来学习文本了。
3、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我们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老师再请你们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两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画能“名扬中外”有个较确切地认识。如:当学生读到:“画上有好多人,有的不到一寸,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时,教师可以这样归纳:多么精致啊。可真了不起,请你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字词有所理解,对具体的情境有所把握,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自行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文。
5、这是略读课文,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如:还有形态各异的三百六十行,都画在里面了,了不起。刚才大家说画面上的人真小,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还能够看到桥北头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小节,然后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轻轻地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他画技高超地体现。其实这里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那就更好了,如:其实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欣赏图画,填写资料卡:
1、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是采用引读法进行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著作,因此,让学生再次欣赏图画,加深印象。
2、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儿,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张“资料卡”。如下:
师:刚才大家看看图,读课文欣赏了一幅了不起的画。如果你想要把从课文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做一张资料卡。
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这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当要填写相关内容时,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细读,而是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指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别忘了要学以致用,不断巩固。要求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还可以继续使用这个方法。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十四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1.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
中华文化真叫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十五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分别从人物、神话故事、建筑和古代绘画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整体介绍了这幅画的大小、作者和保存情况,然后具体介绍了这幅画上的人物、热闹的街市、桥北头有趣的生活情景。最后整体介绍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揭示了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年级学生才刚刚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他们对事物的鉴赏能力还有些稚嫩,况且这是一幅学生不容易见到的名画,要让他们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绘画艺术和历史价值是有难度的。但是现在网络发达,因此可以借助视频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1、配乐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视频。
2、《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图画,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生动传神,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学生运用“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的方法自学课文的能力。
对照图画,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生动传神,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将从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摘取一颗璀璨的明珠,欣赏她熠熠闪光的风采。这颗明珠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4、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教师梳理问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阅读、静心思考。因此紧扣重点词和课题质疑正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3、师生交流:
(1)看着同学们认真读书的样子,我知道你们已经胸有成竹了。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
(出示第一组词语):张择端厘米汴梁保存撑船摊贩官吏毛驴悠闲拽住惊扰形态各异(开火车读,正音)。
出示第二组词语:作坊溜达一乘(指名读,正音。指导多音字的读音。)。
(2)通过读文,你知道名扬中外的画指的是那幅画吗?作者是谁?
设计意图:处理字词,指导易错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夯实字词,为读正确读流利做铺垫,汇报初读收获,为品读课文唱响前奏曲。
1、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的能力特别强,刚才大家自己读书就有了如此多的收获那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出示配乐视频《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2、学生自由观赏,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画面人多,热闹)。
3、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插图快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画面上的内容?(2.3.4段)。
5、交流感悟:
(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汇报第2小节,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然后回到画中引导学生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汇报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汇报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6、在张择端的这幅画中像这样有趣的生活情景还有很多,看到桥底下的一艘船了吗?(ppt出示,教师解说: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桅杆已经放倒。船工们握篙盘索。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赏。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
7、因为这幅画画得非常传神,我们能透过画中的内容看到八百年前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情景,所以它被称为宋代的百科全书,被称为一幅名扬海外的画。书上是怎样评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远离学生的生活,因此借助视频拉近距离,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和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这样学生既读懂了文本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使孩子在心田累积的不仅是画面,是文字,更是文化的积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8、中外名人又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在学生说的基础上ppt出示中外评价,指名朗读)。
2、教师出示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藏。
扬名海外震国威,惊世绝技人人赞。
3、同学们,《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的国宝,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它被制作成三维电子版的在中国馆展出,今天我们只是借助多媒体远远的欣赏了这幅画,不过,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真正的画现在放在故宫博物院里,希望大家去北京旅游时别忘了去亲眼看看这稀世之作。
设计意图:内化文本,激发自豪之情。
1、对照画面给爸爸妈妈介绍《清明上河图》。
2、了解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搜集资料,我们在下节口语交际课上交流分享吧。
设计意图:结合单元主题和本课教学目标,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课外的自主积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十六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啦!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酒楼……街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不过,张择端画得最有意思的就是桥北头的景象了,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面来的那一乘轿子了,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马人一下子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撞到,不过,这样一来,倒把马右边的小毛驴给吓着了,站在桥栏杆边看风景的人被小毛驴给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
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的传神呀!这幅画既让我们看到了八百多年前的古都风貌,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而且,还让我们感受到了画家画这幅画时,费了好大功夫,但这功夫没有白费。是啊,只要你有付出,就必定有回报!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十七
悠闲溜达保存拽住一乘轿子。
欣赏风景来来往往清清楚楚。
名扬中外形态各异古都风貌。
(2)上课他很仔细写得听得作业很认真。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上的人物有五百多个:
有()农民,有()的船工,有()的生意人,有()。
的道士,有()的医生,有()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对照书上的画面,向家长介绍一下这幅名画吧!
下面这些句子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请选择。
2、妈妈说:“这就是你的好朋友吧…”()。
3、春天到了,花坛里热闹起来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鲜花装点着欣欣向荣的季节。()。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十八
师:对呀,这幅画很长,
板书:画长。
生2:这幅画人可真多呀,各行各业都画在上面了。
师:是的,画是人还很多呢。
板书:人多。
师:街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板书:热闹。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中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5个。
师:分别介绍了些什么呢?
师:一个小小的段落,告诉我们这么多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
生2: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人多和街市的热闹。
生3:第四自然段介绍了桥北头的情景,很有意思。
生自读课文。
师:作者怎么写出人多的呢?
生齐读这句话。
生2: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这也说明了人多,
师:就说这两句,能够人们留下人多的深刻印象吗?
生3:作者还可了各行各来的人哪,有从乡下来有农民……读书人等等,说也说不完。
师:这样一说,就更明白了同学们,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是啊,人可真多呀还有要交流的吗?
生齐读第三段。
师:这段中最后两句是讲热闹吗?
生1:我觉得不是,应该是讲画家的本领大,功夫深。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还有更精彩的吗?
生1:老师,桥北头的情景也很有趣,我们读一读吧。
生读桥北头的情景。
师:给你这一读,整个画面都动了起来,
生:是。
师:那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了马乱的样子,仿佛听到了小毛驴又蹦又叫的声音。
生2:小毛驴受惊的样子最有意思了,我仿佛听了到小毛驴的惊叫声。
生3: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也受到了惊拢,也回过头赶小毛驴呢。
生4:桥北头的情景好紧张呦,画家画得真传神,
师:是呀,多么传神的一幅画呀。
师板书:传神。
师:这和传神的一幅画,怎不引人入胜呢还是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幅画吧。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桥北头的情景呢?
师:说得真好,把我们也吸引住了,其他同学,请你们也这样介绍介绍吧。
同桌讨论。
师: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书上是怎样评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有人称它是中华第一神笔呢,再来自豪地读一读。
生再次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真有感情,不过现在让你把这幅画介绍给更多的人,你会怎么说?
师:介绍得很清楚,还有谁愿意来介绍。
师:还有谁要介绍。
生填卡片。
名画资料。
名称。
清明上河图。
年代。
八百多年前。
作者。
张择端。
大小。
长528厘米,高24.8厘米。
收藏地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
历史价值。
画了八百多年前的故都风貌和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师: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生1展示过桥米线店的照片。
师:吃也是一种文化呢。
生2展示春联一夜鱼龙舞,万家瑞彩飞。
师:写得太好了。
师:还有哪一组要来展示一下。
生3:过年的时候有的地方还贴窗花呢,窗花是一种民间工艺,又叫作剪纸。
和3展示窗花。
生交流从生活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
师:你们组的目标非常明确,而且门路也很多了,收获一定很多吧。
生3:我们组了解的是地方小吃,不但去吃了,还跟店时的师傅学手艺呢。
生4:我还上网查了地方小吃的资料,这些小吃不但味道好,故事也很美呢。
师:前面一组是百闻不如一见,你们这一组是百见不如一尝啊。
生6:而且吃自己包的饺子,味道不特别好呢。
师:你们开展活动目标非常明确,而且方式各不相同,难怪了解到那么多的内容呢。
师:真有意思。
生3:我想知道欧绣是怎样制作而成的。
生1解释,
生4:那欧绣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生5:有一次,我在一家旅馆里看到一幅欧绣,所经欧绣还可以用来装饰房间,
生2:欧绣除了送礼和装饰外,还可以用在服装等方面是一门高超的手工艺。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二、欣赏感知,明确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三、看图读文,激发情感。
1、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四、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中华文化真叫绝!
五、作业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二十
1、激趣导入:走进第五单元,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欣赏了美丽的古代神话,走进了雄伟独特的赵州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板书课题)
2、揭题:你知道“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自己理解回答)说的真好,“名扬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国外都很有名气。(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发言)(这是一副怎样的画?画上都有些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通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了解这幅画的画名、作者、年代、大小。
2、出示阅读提示:读了自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阅读方法:看图读文;阅读要求:知道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3、自由阅读:请大家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后,四人小组内交流。
4、初步感知: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学生汇报)
(1)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
(2)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
(3)介绍了北桥头的场景。
(4)我们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人物丰富、街市热闹、情景传神(相机板书)
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2、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3、自由读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简单地标注在文字旁边。
4、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小结:难怪有人说《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的一个小百科全书,我们可以从画卷中看到宋代各种各样的行业,还能看到热闹的街市、有趣的场景,仿佛置身于八百年前的的古都,了解到当时的民俗、民风和人民的生活场景,真是画中瑰宝,《清明上河图》不愧为(齐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再现画面,激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2、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名画,现在你最想说什么?你会怎样它,赞美它!(学生自由表达)
4、把《清明上河图》介绍给家长朋友,与大家共享。
5、搜集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口语交际》作好准备。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二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3.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4.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1.搜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3.抒情音乐。
1课时。
一、导入,揭题解题。
1.完成填空,复习旧知。
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的孔子,认识了一个()的盘古,还认识了一座()的赵州桥,感受了伟大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一幅古代的绘画作品,认识一位杰出的画家。
引导学生解读“名扬中外”——全世界都有名;换词(举世闻名、世界著名、闻名于世、闻名中外、名扬四海等)。
二、初读,感知大意。
1.课文将怎样向我们介绍这幅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生自由地读课文。
2.指名逐段读文,读后大家评价,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理解词语“作坊”:手工业工厂。
“一乘轿子”: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3.这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呀?画上画了什么?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请同学们认真对照图画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你认为特别重要的信息,请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你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的信息。(生自由地反复地读课文。教师巡视)。
4.交流、梳理信息,了解课文大意。
生:我知道这幅图是一个叫张择端的人画的,他是北宋时候的人。
生:我知道了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当时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师:你了解了画的名字、大小以及内容,也不错。528厘米的画有多少长?谁来比画一下?五张桌子这么长。
生:我知道这幅画离现在已有八百多年了,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生:我还读懂了这幅画上面画了五百多个人物,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三百六十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师:你说了画上人物的行业(板书:行业)。
生:我读懂了画上的街市很热闹,街上行走着各种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
师:(板书:街市)对,还介绍了街市上人物的各种形态。
生:我还知道桥北头发生的一件有趣的情景......
师:(板书:情景)对,课文还写了桥北头有趣的情景。
生: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对,你讲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板书:历史价值)。
三、精读,赏画感悟。
1.全景赏画。想看看这幅古画吗?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你是否能从画中找到你刚才读到的内容呢?和着优美的古筝音乐,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赏读第二、三、四段。
汇报:(指着相应位置进行解说)。
(1)生:画面上的人物很多,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板书:人多)。
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认真看图根据这些人物的外貌动作猜猜他们是干什么的?
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指名读)。
想一想,还有哪些人?
小小的一幅画,承载着三百六十行的人,那画家得下了多大功夫啊!这幅画真了不起!
有感情的齐读“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2)生:这幅画展现了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并读第3自然段(板书:热闹)。
师:街市上有各种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语气放慢,引导学生继续想像)。
师:街上的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还有什么样的?(生进行想像,交流)。
这可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师:这五百多人,这热闹的街市都浓缩在一张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的纸上,会是什么样?(与自己平时画画进行比较,谈感受)。
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出示局部画课件:学生详细观察人物细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师: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
师:如此内容丰富的画卷,张择端的画技多么高超啊!再有感情的读这句话。
(3)桥北头的场景非常有趣,读第4自然段。
老师补充:连生活中这样一个普通的场景都被张择端描摹的活灵活现,趣味十足,画家的技艺真可谓“高超”。这幅画真可堪称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升华,情读积累。
1.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生: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肯定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观察收集各行各业的形象,街市热闹的场景、趣事。
生:张择端真令人佩服,画中的人物、景物-------无论大小都是那么传神。
生:从他的画中我们看到了北宋时期繁荣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生:它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相信我们的祖国将会更繁荣昌盛。
生: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古代建筑、绘画等,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而自豪。
2.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全文。(生自由读文)。
五、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学们在通过书籍、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请继续去了解它们,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2.布置作业。
(1)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2)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具体介绍:街市——热闹情景——传神。
艺术价值。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篇二十二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六年制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共包括四篇课文,分别从古代的思想家、古代神话故事、古代建筑和绘画几个角度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主要是介绍北宋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面的几个段落介绍了各行各业、热闹的街市以及桥北头的具体场景的画面内容;最后以《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结尾。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这幅绘画作品的同时,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找出它名扬中外的原因,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考虑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个学段的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画面中生活情景不熟悉,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画面中的场景距离现实很远,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还不强,因此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也是教学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本应能够在父母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的资料。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提前布置让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并且帮助学生找了一些祖国传统文化的图片供学生欣赏了解。
充分利用讨论法、引导发现法以及多媒体设备,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能够置身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我联系本单元主题谈到: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悄悄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认识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了解了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领略了古代建筑赵州桥的风采,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
板书课题,让学生用这个单元里学的一个词语解释“名扬中外”,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既然是名扬中外,那你觉得应该用怎么样的感情去读这个标题。学生读好后问:看到标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积极提问“这幅画画了什么?”“这幅画叫什么?”“为什么这幅画能够名扬中外?”等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
在肯定学生的积极动脑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检查预习成果,重点纠正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三)再读课文。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一起了解了《清明上河图》的大致情况,包括年代,作者,尺寸,画面内容,保存。并重点指导课文中间几个段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还对学生的造句能力进行了训练。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有所把握后,回归课文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世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之后给出答案。结局之后,让学生欣赏祖国传统文化的有关图片。
(四)拓展总结。
《清明上河图》让大家赞叹不已,它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课后大家可以阅读相关的资料书籍来拓展相关的知识。
这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800多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体课堂效果可以。但是受条件的限制,本该学生搜集的一些祖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我却代替学生进行了搜集,这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无疑是一个阻碍,另外语言表达的吸引力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