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关雎读后感(汇总22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所读内容进行个人反思和总结的一种表达方式。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思想和主题,同时也是一个记录和分享读书心得的好机会。读完这本书,我感触颇深,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最近这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说,让我有很多感悟和思考。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书中的主题和思想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可以更好地整理和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意图。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一次再理解和再思考,对我个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也有着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我们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记录,包括对关键观点、主题、字符性格、情节演变等的记录。其次,我们要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所读内容有机地结合,通过举例、引用等方式来具体展现自己的思考。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结构的安排,使读后感更具条理和连贯性。最后,要注意审视自己的读后感是否与作品内容相符,是否能够传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理解。只有经过反复修改和改进,才能写出一篇真正精彩出色的读后感。来看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或许会给你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一
读完这首诗,可以想象我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俊俏郎独自在河边徘徊,听到明明啧啧的鸟叫声,追着声音看到河边大树上一双关雎鸟,出双入对,不禁满怀孤寂。
无意间一个倩影映入眼帘,她优雅、娴静、温婉、端庄,看着令人赏心悦目,望着她沿着河流采荇菜,不禁心生怜爱。
谁想这一望竟久久不能忘却,回到家中翻书抚琴,脑海里总是她。我急切地想要与她说话,想要让她陪伴我。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夜晚躺在床上,一闭上眼睛就是她,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好不容易熬到天亮,生怕下雨,又生怕她不去河边采荇菜。
天公作美,有幸再次见到她。看到她心情就格外舒畅,由不得想要搭讪;生怕唐突的行为会让她害怕,就尝试着把琴搬来,为她抚琴,表明我的善意,希望她可以安心地听我为她弹得曲子,更希望她能理解我的善意。后来我们渐渐相熟,我又搬来编钟为她击鼓,希望她能心情和悦,我也可以看到她温婉的笑颜。古人遇到心爱的女子尚且如此传情达意,将男方喜欢、呵护、急切等的心情描写地淋漓尽致。时代在变,人性不变,男人遇到喜爱的女子一般无二。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二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这首爱情诗是当之无愧的三百篇之冠。
这首诗写了一位痴情“君子”对一位采荇菜的“淑女”的执著追求。用比兴手法,引起下文,先言雎鸠的阵阵鸣叫,引起自己对淑女的爱慕之心,开头委婉含蓄,奠定了全篇的基调。全篇以“求”为中心,分为三章,写作者一见钟情、朝思暮想、想象结合三部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作者用叠韵增强了全诗的和谐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君子好逑”反映了男子的坦率自然,也使全诗保留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一联,描写了淑女的美丽贤惠,勤劳忙碌的姿态,“流”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向左,忽而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姿态,使之富有动感与生机,也暗含了少女难求的意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反映了求之不得的烦恼,悠哉一词的叠用将作者长夜难眠的相思之苦刻画得入木三分……巧妙优美的语言反映了复杂的心境: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少年的爱慕之心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雎》就是一篇“思无邪”的诗歌,它那淳朴自然的风格和复杂缠绵的情感值得品味。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周南——关雎》一出,天下男女老少皆能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开创了永恒的相思情篇,艺术魅力不容置否。
雎鸠,一种水鸟,又叫王雎。其“生有定偶而不乱之,偶相并游而不相狎”。雎鸠从一而终的自然生命现象,经人类吟咏就成了对天长地久的爱情的赞叹。无独有偶,一种叫信天翁的鸟也是如此,一旦失去配偶,另一方将几日不食而至饿死,或者撞崖而亡。在雎鸠身上看到的是君子淑女的如意搭配,完美和谐的爱恋与婚姻。所以,此诗也是婚恋文化的反映。
诗歌揭示什么?这首诗又揭示了什么呢?
诗歌所揭示的真实大致包含了三种层次:首先反映了作诗者的感情,甚至是赋诗者的个性人格。这既是《诗大序》中说的“吟咏情性”的主张,也是《左传》中所记载的赋诗言志的宗旨;其次,诗是一种文化教养下的产物,反映社会教化与时地风气的特性;第三,此类意向性活动最后必须指向能够引发情感的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反映社会的基本现实。这就是《诗大序》所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荀子--儒效》有“诗言是其志也”之说。儒家诗教要求诗歌内容“无邪”,“温柔敦厚”,因此,“志”只能是合乎社会伦理纲常的群体意志,具有教育作用。在中国古代,儒家的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文学活动往往要被纳入到维护封建统治,封建礼仪的思想轨道,把文学当作伦理,道德,政治的教化工具。“文以载道”的思想,都体现了教化的色彩。
《诗经》成为儒家经典后,《诗经——周南——关雎》在儒家的整合中,“言志”与教化双管齐下,并行不悖,由对美好情爱的追求晋级为理想婚姻的标准。追求天长地久的情爱,琴瑟之好,本无可厚非;感情从一而终,固若金汤更值得赞美。但这样一定要发自内心,出于自愿。如果将从一而终的自然生命现象纳入社会道德规范,并刻意追求,就会在美的基础上长出丑与恶来。儒家道德中有三纲五常,“从一而终”的思想就是其一,即要求女子一辈子只能嫁给一个人,男人若死了也要守妇道,守活寡,不再改嫁。若能立即自杀那更是“贞烈女子”。这就是儒家中贞节,贞洁的思想,官方有“贞节牌坊”褒奖,人人敬之!王雎的自然生命现象已纳入社会伦理纲常,教化之下成为一种社会群体意志。
真有那么多天长地久的情爱吗?
我想没有那么多的痴情女子!
也可以说没有那么多百年难得一遇,万中无一的大情种男人值得女人作出这样的牺牲!
试想一个女子年纪轻轻的就守活寡到终老,这一辈子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对于守活寡的问题,我认为古代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男人三妻四妾,根本谈不上情专。女人没有放弃婚姻的权利,男人随时可以一纸休书解决掉与女子的夫妻关系。被休掉的女子也会遭受世人的奚讽嘲讥。若女子不幸丧夫,地位低下的妇女如果再嫁其实可以解决儿女,自身生计问题,也符合人性的正常要求。而儒家从王雎身上提炼出一座高耸入云的贞节牌坊栽在社会群体的心中,外设其它奖励。教化与功利熏就社会观念,一旦形成难以逾越。这种由自然现象晋级为社会婚姻道德标准,在儒家思想中是一把“灭绝人性的神器”,在中国妇女头上挥来扫去几千年!不用想,肯定是鲜血淋漓的,残忍至极。
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社会里,彰表“从一而终”的贞节牌坊,是妇女身上背负的沉重的石碑;贞节,贞洁,妇道,节妇这些内容铸成了一套桎枯人性的黄金枷锁。
今天学习《诗经——周南——关雎》,我想学校教给我们的,应该更全面一点。从王雎等动物自然生命现象衍生出来的儒家婚恋思想,贞节思想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占着浓重的比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文学莫不是包含了很多的思想文化么?诗背后是有文化内容的,该发掘更深。
《关雎》所表现的不只是追求美好爱情与婚姻,也揭示了儒家婚姻恋爱观念的恶,是灭人欲的道德纲常的美化。该是抨击它的时候了,儒家将《诗经》奉为“经”,以致我们在学习它的时候,大力褒扬,殊不知我们在称赞一种变态的,反人道的,反人性的,灭人欲的儒家封建道德,变态,畸形,极端的婚姻与恋爱观点。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四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是《诗经》众多诗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是青青是你的衣领,长长地挂在我的心。纵然我还不能去,你为什么不寄个音?青青是你的佩带,长长地在我想念哉。纵然我不能去,你为什么不来?你轻快地往来啊,登在城楼上啊。一天不看见你,如同隔了三个月啊。读《子衿》时,会深深的感受到古代爱情的勇敢、直白。“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能去,你为什么不来?如此的大胆直接。回想古代,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封建”二字,在封建王朝这么大胆直接的谈情说爱是不可能出现的。每个人都那么的羞涩,有爱不敢言,只能等待媒婆的提亲,经常遇到喜欢的人却不敢说出口,因而酿成了很多的悲剧,对比这些《诗经》时代的爱情显得那么可贵,显得那么美好。
读《诗经》中的诗时会感受到他们的心情或是感情。例如《静女》一诗。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读这首时脑子里会浮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男子约一个美丽的少女到城隅约会,男子非常开心的到达约会场所,少女故意躲藏起来。男子等了很久,逐渐变得烦躁,而当他不知所措时,女子突然出现,献上彤管作为礼物,一丝甜蜜爬上了男子心头融化了他先前的不安与烦躁。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诗经》时代那简单,却甜蜜的恋爱,没有山盟海誓,却同样令人羡慕,没有浪漫的玫瑰,普通的彤管,依旧浪漫甜蜜。时代的改变,物质也在改变,如今约会送彤管已不再浪漫,而人们渴望的甜蜜,那简单的爱却没有改变。
《静女》中的女子躲藏男子,看他着急的模样,看他等待的不知所措的样子,看到他那么的着急,内心反而会更加开心,因为对方那么的在乎自己。而一直等待的男子,看到女子出现,并送上彤管,彤管随处可见,没什么特别意义,可是从心爱的人手里送出,却显得意义非凡,感觉那彤管特别的美丽,而在等待过程中的不安,烦躁,也随之消失,等来的是满满的甜蜜。女子一次小小的举措让她和男子的爱情更进一步。等待是一段艰苦的路程有人说等待是一种煎熬,因为在等待过程中看着远去的行人,各种想法会浮现在脑海中,会担心她是否忘记约定,也会担心她记错了约定,担心她的安全,害怕她来的路途中是否遇到危险,各种想法袭上心头,越等待越着急越不安。然而等待也是一种幸福,男子的等待换来了女子的出现,以及心中满满的甜蜜。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五
你看那追求爱情的男主人公,“寤寐求之”、“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不是逢场作戏,也不是三分钟热度,这份情感是深挚的,有着永恒的力量。接着他开始行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他充分的考虑对方的感受,用美妙的音乐去吸引对方,用诗意般的倾诉向对方表白爱慕之情,这种表达方式是何等的高雅。这就是我国古代男女青年的爱情,人格高贵、感情深挚、表达方式高雅是他们对爱情三要素的基本要求。
他们淡化了权势和钱财庸俗,脱离了原始冲动的低级,追求的是一种高品味、高格调。全诗音律和谐,一咏三叹,也采用了《诗经》惯用的比兴手法,特别是它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不仅给人以如见其人之感,那主人公用情之真切,追求之执着令人为之感叹。总之,在我看来,古今描写爱情的诗文比比皆是,但真正像《关雎》这样有格调的诗文实在少见。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六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出自《诗经·周南》里的诗句流传于大街小巷,从耄耋老人到刚背上书包走进学堂的小朋友,从商务写字楼到市井街,从书本引言到闲谈小叙……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的人都说得出那么一两句家喻户晓的《诗经》中的诗句,足以可见《诗经》在我国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它对中华人民的深远影响。作为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别的位置,而其中第一篇便是《关雎》。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遇到的就是《关雎》,连孔子都评论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是《诗经》国风的首篇,大致描绘了一位青年男子喜欢上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后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从倾心爱慕到刻骨相思,以致渴望与之结婚生活。语言简洁明快,感情热烈直率,韵律和谐万元,满富民歌情味。
“乐而不淫”。《关雎》中细致描绘了男子遇见心动女子时的心理活动,他仔细观察女子的一举一动,观察女子洗荇菜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晚上一个人卧床时,还在思念女子,以至于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甚至开始想象如何使心上人高兴,女子高兴时会是什么样子。全诗充满了男子情愫悸动时的紧张、激动、愉悦、迫切……我们阅读它时,仿佛可以跨过时间与男子感同身受。虽然充满了爱情,但全诗美好又淳朴,感情表达节制得恰到好处。
“哀而不伤”。在描写男子思念女子、求而不得时,我们可以体会到男子迫切又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未曾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来实现这段爱情,他爱的克制有礼。也正是儒家所歌颂的“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男子和他所心爱的女子最后的结局我们不得而知,也许他未得到他日思夜想的爱情,但尽管这样,全诗读起来也是忧愁而不悲伤。
这首诗本身,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诗主动的乙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心仪一个小伙,也常常会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再一片琴瑟钟鼓之乐,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从这里开了头,即使但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而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七
《诗经》犹如中国的《圣经》,虽一篇短短数十字却承载了深厚的文学底蕴,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王小波说过:“人光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初识《诗经》,缘于一部电视剧,剧名已忘,但那主角,他所吟的《关雎》却深印脑海。
翩翩一公子,踱步桥上,手持折扇,抹额垂下,眼含笑意,一边摇头一边吟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笑声沉醉,仿佛在抚摸着沉醉在春风里的柳枝。那一景,朦朦胧胧,却让我的笔端开始有了一丝画意。
再见《诗经》,是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仅一句,十六字,誓言,依稀看见了两鬓霜华,相互依偎,那么美好,那么让人神往。那一刻,清清晰晰地,给我的文字添上了一分诗情。
而今,深交《诗经》,是在背诵“我爱记诗词”时,邂逅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简短的诗词,饱含的深切祝愿,让我动容,古人真情流露那么朴实,又那么雅致。
这一角,大多拿着手机,那一角,大多敲击着键盘,都沉醉在忙碌中,忙着追求金迷纸醉的生活,忙着捕捉灯红酒绿的.喧嚣,独独抛弃了那份本应在骨子里的诗意,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迷失了自我。
我想,可否静下心来,慢慢翻阅一本《诗经》,倾听来自古代民间那些朴实无华的劳动者的故事,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都在《诗经》中浅浅吟唱。
愿《诗经》的墨香能浸透每位读者的灵魂,永远憧憬着“诗和远方”,寻找生活中的诗意。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八
伴着关关和鸣的雎鸟,我独自来到河中的小洲。
闲暇之时,偶尔能来到此等惬意之地,又何尝不为享受?我这么想。但总觉得似乎还少了些什么。突然间,一位高挑秀雅的女子映入了我的眼帘,只见她身着绿罗衣,竹簪束发,光洁白皙的脸庞,乌黑深邃的眼眸,实在是少见的美丽姿色啊,令人心醉。我细思,这难道不就是可以娶以为妻的贤淑女子吗?我入了迷。少时,不觉天色已晚,还未来得及与这位女子言谈,她便款款离开。遇见,或许只是一眼,便能走进我的心中了吧。
晓看云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从那以后,每每我闭眼就寝,那位女子的面貌就浮现在我眼前。无论是白昼,亦是黑夜,我都想再次遇见她,追求她,与她相伴余生。但是,再多的爱意也只能化为思念,默默地想她,便使我彻夜难眠。
梦回那日相逢,参差不齐的荇菜之间,隐隐约约有女子的身影,我奏起琴瑟,想要接近她;我敲起钟鼓,只为取悦她。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梦醒时分,我终究还是得不到我心仪的女子,她也无法感受到我的真心。
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待到陌上花开之时,试问你可否缓缓归矣?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九
那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将会一一出现在我们面前,等待着我们去选择,等待着我们去接受,等待着我们去揭开谜底。我们,或许等到真正的那一刻到来,便真的有那么一丝畏惧了,因为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准备好步入社会我们自身应具有的品质与素质。谁都不希望像小说中说的那样苦苦挣扎在社会的边缘地带,谁也不希望像小说中说的那样始终停留在社会的底层世界,我们要摆脱生活的不如意,不被奴役和驱使。
放开我们心中的依赖,克服对社会的畏惧,需要付诸一切行动的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为以后的生活积蓄爆发的力量。始终坚信宝剑锋利终须磨,梅花芳香苦寒出,现在的我们该为以后筹备了。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十
初看这个题目,以为这是一个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抑或又是一部穿越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过这本书,爱情绝对不是重点,但是却不妨碍我一口气就读完。因为它的真实,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那些琐碎的家长里短,感觉我就走在这些场景里面,像一个隐形人一样,观察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无奈,妥协,计较,看着他们一年年,走过的路,发生的变化。
我是喜欢小鱼的,也许在她身上能找我的一些影子,单纯,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社会经验,爱画画,对人真诚,在最后有自己的爱情归宿和不错的事业。我也不讨厌戴菁,身边也会有这样的女孩子,她们漂亮,嚣张,霸气,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得到想要的东西,在现代这样的社会中,足够强势的女孩才能生存的更好。只是一直读到最后,我也没有能到体会到她到底是幸福的吗?抑或这对她根本不重要。
其他的一些人无论是颜立菲和骆波,望里锋和罗晓姣等等,感觉这些人就生活在我周围的邻居里面,也许不再是筒子楼了,但是同样的事情还在继续,婚变,房子,出国,孩子。。。我看这书的时候有些悲观,因为所有这些事都赤裸裸的摆放在我的面前,告诉着我,这就似乎活生生的现实。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十一
《关关雎鸠》是其写作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成书于。该书的前身是《日居月诸》,主要内容围绕在九十年代一群年轻留校教师,讲他们居住在“筒子楼”的小空间不断闪躲腾挪,从小视野窥看到大世界真实的再小了九十年代的爱情攻防、婚姻、生活态度、潮流风尚、娱乐交际、职场、生存之道等等。全书弥漫着浓厚的怀旧气氛,内蕴和情怀高涨,显得形象饱满,鲜活,记忆深刻,给人以回味深长、经久不息的思考。
书中把塑造的多个人物形象统归到w大的宿舍楼,日局斋和月局斋。在这个小世界里人们之间发生诸多事情,涉及到生活的各个角度,仅从校园中便窥见了社会的错综复杂,给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以深刻的思考。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十二
周代,礼教初2113设,古风犹存,5261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4102:“仲1653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国是地区、方城之意,风即指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
《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列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
在爱情诗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这也许是因为那时古朴的民风使然吧。如《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读后给人一种民生纯朴的感觉,《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来写的以外,以男性口吻来写的诗也很能体现女性在恋爱中开爱的情趣。如《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十三
《关雎》是《诗经》的第,这首爱情诗是当之无愧的三百篇之冠。
这首诗写了一位痴情“君子”对一位采荇菜的“淑女”的执著追求。用比兴手法,引起下文,先言雎鸠的阵阵鸣叫,引起自己对淑女的爱慕之心,开头委婉含蓄,奠定了全篇的基调。全篇以“求”为中心,分为三章,写作者一见钟情、朝思暮想、想象结合三部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作者用叠韵增强了全诗的和谐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君子好逑”反映了男子的坦率自然,也使全诗保留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一联,描写了淑女的美丽贤惠,勤劳忙碌的姿态,“流”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向左,忽而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姿态,使之富有动感与生机,也暗含了少女难求的意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反映了求之不得的烦恼,悠哉一词的叠用将作者长夜难眠的相思之苦刻画得入木三分……巧妙优美的语言反映了复杂的心境: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少年的爱慕之心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雎》就是“思无邪”的诗歌,它那淳朴自然的风格和复杂缠绵的情感值得品味。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十四
《关关雎鸠》是其写作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成书于20xx年。该书的前身是《日居月诸》,主要内容围绕在九十年代一群年轻留校教师,讲他们居住在“筒子楼”的小空间不断闪躲腾挪,从小视野窥看到大世界真实的再小了九十年代的爱情攻防、婚姻、生活态度、潮流风尚、娱乐交际、职场、生存之道等等。全书弥漫着浓厚的怀旧气氛,内蕴和情怀高涨,显得形象饱满,鲜活,记忆深刻,给人以回味深长、经久不息的思考。
书中把塑造的`多个人物形象统归到w大的宿舍楼,日局斋和月局斋。在这个小世界里人们之间发生诸多事情,涉及到生活的各个角度,仅从校园中便窥见了社会的错综复杂,给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以深刻的思考。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十五
《关关雎鸠》是其写作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成书于2002年。该书的前身是《日居月诸》,主要内容围绕在九十年代一群年轻留校教师,讲他们居住在“筒子楼”的小空间不断闪躲腾挪,从小视野窥看到大世界真实的再小了九十年代的爱情攻防、婚姻、生活态度、潮流风尚、娱乐交际、职场、生存之道等等。全书弥漫着浓厚的怀旧气氛,内蕴和情怀高涨,显得形象饱满,鲜活,记忆深刻,给人以回味深长、经久不息的思考。
书中把塑造的多个人物形象统归到w大的宿舍楼,日局斋和月局斋。在这个小世界里人们之间发生诸多事情,涉及到生活的各个角度,仅从校园中便窥见了社会的错综复杂,给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以深刻的思考。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十六
《关雎》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文中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
1、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设计理念:本课教学,拟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再读,走进文本,读懂诗意;三读,反复吟诵,读出诗情;四读,深入课文,品味美点;卒读,相映成趣,美读美唱。使学生一步步走近文本、走进文本。通过以上环节激发学生读诗兴趣,唤醒审美体验,体会诗歌语言,提高想像联想能力和鉴赏能力。
3、教材分析:这首诗是我国古老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一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直率,清新动人。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古代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多数是唐以后的新体诗,并习惯了其语言结构,音韵节奏。而对于《诗经》的内容和形式知之甚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多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把握《诗经》中诗歌的特点。另外,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时候,他们向往着爱情,对异性充满着朦胧的好感。但是他们对爱情的认识却是片面的,在对异性的追求中也把握不住自己。怎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很重要问题。而《关雎》一诗中古人淳朴的爱情追求,对学生就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深入理解这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4、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5、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二)方法与途径: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熟悉、理解、欣赏诗歌。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与评价:
1、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之性情、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1、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这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1、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一)教具准备:多媒体。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注意创设课堂优美的意境,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争取理解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二)课前学生预习准备:
1、在网络上学唱哈辉演唱的《关雎》这首歌。
2、收集有关《诗经》的知识及一些出自《诗经》的名句等。
(通过在网络上学唱歌曲《关雎》,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等,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关雎》导入。
(此环节为学习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诗经》。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2、教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
(此环节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采取多种读的形式进行朗读,如:齐读、个人读、男女生分句读。(学生评价)。
3、思考:诗歌为我们唱出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
(此环节的读书方式灵活多样,范读、自读、指名读、齐读、美读相映成趣,在朗读中感知节奏,重章叠句等知识点。)。
(四)研读与赏析:(四人一组合作探讨)。
1、你认为诗歌中的哪些诗句或词语表现了男子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
2、请再读诗歌,理解诗意,你认为主人公有怎样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将本诗变换成哪三幅画面?请任意选取一幅图,通过合情合理地联想与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这幅图。交待时间、环境,细致地描绘人物心理。
学生发言:……。
3、你怎么评价男主人公的这份感情?
学生发言: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对爱情有求知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没有陷于难以自拔的哀鸣之中。
教师总结:正因为他那真挚、纯真的情感,三千年之后我们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4、全体齐读一遍,再一次感受这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
(此环节让学生进行处理、分析,最后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于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本诗在艺术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比”、“兴”手法的运用。)。
2、这首诗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前所学的唐诗、宋词相比有什么不同?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
3、这种形式有什么好处呢?
(说明它是可歌的,便于在人们口中传唱。一咏三叹,容易表达情感。)。
(此环节通过学生畅谈感受、理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体会到了《诗经》的语言之美。)。
(六)学生表演:个别学生演唱《关雎》。
(此环节通过学生的演唱,将整个课堂气氛调动到了高潮)。
(七)知识拓展:
《诗经》中的名句欣赏(学生将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展示交流)。
《诗经》中的名句集锦(多媒体展示):。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成语:投桃报李)。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成语:逃之夭夭)。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小结: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看来大家课前预习时,资料收集工作做得很好。
(此环节通过展示学生收集整理到的资料,畅谈感受、理解,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让学生开阔了视野。)。
(八)教师总结:
通过了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我们了解到了三千年前人们的社会生活。通过这不知名的作者的笔,我们完全被这朴实恋情和美丽如画的场景感动了。
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赞叹不已。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关雎》,再次领悟一下《诗经》的艺术魅力。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九)作业:1、背诵这首诗。2、就本诗选一点,写一段赏析文字。
(此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十七
说《诗经》就定然不能不说《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这句是很多人第一次读到的也是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诗经经典了,在我们青涩的年华里,多少人曾经为这一句而迷醉沉吟,憧憬着那些与爱情有关的字句篇章。事实上,《关雎》还是《诗经》的第一篇,少时学《关雎》,记得老师只是不停地给大家讲解着其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赋比兴之类云云,今时今日,那些修辞手法大部分都早已忘记,然而诵读诗文时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同学们懵懵懂懂的笑声,我们永远无法忘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每次读到这句,胸中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有故事,或许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物是人非的交替,生命就是一次又一次永无止境的轮回吧。诗句中,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思绪纷繁,百感交集。那些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我们呢?我们经历过一些事,看过一张张面孔,一次次遇见,同时也一次次擦肩而过,虽与征夫殊途,实际上我们同归。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我们仍然会继续这样的生活,但是只要自己觉得没有遗憾,生活应该都是完美的。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十八
在河之洲。成双成对在沙洲。
窈窕淑女,温柔优雅的美女,
君子好逑。是我追求的伴侣。
参差荇菜,长短不齐水荇菜,
左右流之。左边右边忙摘采。
窈窕淑女,温柔优雅的美女,
寤寐求之。做梦也在追求她。
求之不得,追求她却不可得,
寤寐思服。日日夜夜思念她。
悠哉悠哉,想啊想啊心忧伤,
辗转反侧。翻来复去难成眠。
参差荇菜,参差不齐水荇菜,
左右采之。左边右边忙摘采。
窈窕淑女,温柔优雅的美女,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善待她。
参差荇菜,长短不一水荇菜,
左右芼之,左边右边忙拔采。
窈窕淑女,温柔优雅的美女,
钟鼓乐之。鸣钟击鼓取悦她。
解读赏析:
《周南》是周朝时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在黄河流域,包括洛阳至江汉一带的.民歌。作者多半是妇女,内容大都抒写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和离情别恨等家庭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些民间歌谣,真切朴实,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
《关睢》是《诗经》开卷首篇的一首情诗,也是广为流传至今的好诗。它细致生动而坦诚直率地描述男主人公邂逅一位温柔优雅的淑女之后的一见钟情、暗恋、追求和设想如何共享欢乐等等复杂的恋爱心理。其真情流露的抒写,感人至深。
诗的前三节,写男主人公听见有成双成对的水鸟睢鸠在黄河的一块小沙洲(水中陆地)关关地鸣叫,又看到一位窈窕亮丽的年青姑娘在河边忙着采集如睡莲般的水荇菜。他触景生情,顿生爱意,认准这位美丽姑娘就是理想的配偶。此后,他日日夜夜、时时刻刻,甚至做梦都在相念她。这种抹不去的暗恋也是单相思的痛苦,使他心烦意乱,不能安睡。
诗的后两节,写男主人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设计,就是说他在恍惚的梦幻中,仿佛和心爱的淑女即将结为伴侣。因此,他准备以弹拨琴瑟来善待她,同时以鸣钟击鼓来取悦她,以此尽情地共同欢渡蜜月。
《关睢》以第三人称的抒情主体,采用虚实结合和虚实转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前两节是实写,描绘出在黄河的小沙洲上有鸣叫的雌睢(动物)、河里有水荇菜(植物)以及从事采集劳动的窈窕淑女,构成一幅人和自然的春意盎然的美丽图景。后三节以“无”为“有”,从实写转为虚拟。此时主人公梦想的婚后欢乐生活是虚拟的,然而其感情却是真实的。由于全诗只写男方的主动行为和心态,没有写女方的回应,也没有双方的互动,因而给读者留下一些悬念和美好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宋代诗人欧阳修(1007-1072)对《诗经》的分析研究一向采取严谨治学的态度。他于1070年前后写成《诗本义》一书,用以探求《诗经》诗篇的本义。他主张对《诗经》的研究和评判,首先要以本文为依据;其次要把握文学的特性——人情,即人之常情;第三要考察全诗的文理,文意并进行检验。他反对臆测、假设、牵强附会和曲解原意等不正的学风,曾举出《诗序》、《毛传》和《郑笺》中的一些谬误,例如硬说《关睢》写的是“后妃之德”,是写文王和太姒的故事。显然,把在黄河之滨的荒野从事采集劳动的农村姑娘说成是王妃是多么牵强附会!这种企图将“窈窕淑女”这顶桂冠戴在王妃头上的说法未免太离谱了。
对于《关睢》,孔子也作过评论。他在《论语》第三篇《八佾》里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关睢》这首诗,显示出欢乐但不至于放荡,出现了哀思,但没有悲伤。”(转引自程昌明译注《论语》第28页,山西古籍出版社,版)文学欣赏需要百家争鸣,不必要求千篇一律。孔子的评论也是一家之言,不应视为结论。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十九
“关关,关关......”
和鸣声在耳畔响起,青灯下,执着毛笔,在记忆中勾勒起勾人魂魄的倩影,立在碧波荡漾的湖水前,望着那远处的河中小洲,浅浅地笑着,一眼情深,想是入了相思门。
初见,少女眉目如画,着那素白长衫,披着浅蓝外纱,笑靥如花,眸前一亮,缓缓蹲下,想要取那水中荇菜,平添了份烟火气。
陷入在她的漩涡当中,与她对视一眼,心中的情绪便翻山倒海,之前所做的准备似乎都是浮云,被眼前明眸善昧的少女看一眼,就像被一口仙气吹的轻飘飘的。可,婉言谢绝的少女,在那几天在我的眼前重复,苦,闷,痛,各种情绪在心中交替。
想是该离去了,在临别之时,少女在湖中伴着小舟穿梭,纤纤玉手时不时试探着碰一下一片片的荇菜,眼前的画面单纯而美好,叫人不想破坏眼前的岁月静好。对少女的喜爱难以言表,可是自己终究不是伴其一身的良人。起身,我拍拍灰尘,在一旁取来了伴随已久的竹笛,吹奏一曲《玉连环》。
“公子,方才一曲可是《玉连环》?”
我诧异地抬头,爱慕之人便在眼前,心中的倾慕难以言表,连带着脸上多出了些许笑容与手足无措。
少女笑著,看著我,“公子可否再奏一曲?”
“那在下便献丑了。”
“公子请。”
一砚春水,晕染一顶乌蓬,少女与少年并肩而立,一个静心听乐,一个满目欣喜。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伊人在旁,长相思兮长相忆。
一卷云霞,少年执一息灯火,夜星寥落,相伴相依,坐在船头,低低地吹着曲子,怅惘那何去何从。却不知,少女在乌蓬内春心萌动,愿我星君如月。
“姑娘,在下要告辞了。临别前,不如再奏一曲,如何?”
“不如何。不如公子以后只为我吹笛,可好?”
“好。”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二十
诗经《关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歌,也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作品。在阅读《关雎》后,我深受感触,对其中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以及人生哲理都有了一些体会。接下来,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关雎》所传递的主题和思想。
首先,我被《关雎》中表达的深沉情感所打动。诗中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开篇的几句,诉说了男女相思之情。通过对雎鸠的比喻,描绘了女子婉约的形象,渲染了她的美丽与纯洁。与此同时,也描述了男子的真诚与执着。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段真挚的爱情而动容,并想象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其次,我被《关雎》中的意象所吸引。比如在诗中提到的“国中”、“蔽芾”、“乐只君子”等词汇,这些都是一些形象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使诗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同时,这些意象还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情感的共鸣,使读者对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我阅读《关雎》时,这些意象使我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
再次,我被《关雎》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深深地震撼了。在诗中,作者通过描绘爱情悲剧的故事,传递了对社会道义和人性的思考。诗中提到:“无信经营,不出斯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道德的关注,强调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应该保持信用和诚信。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堕落于欲望之中,要认真对待感情和婚姻。这些思想触动了我对人生的思考,提醒我珍惜与他人的交往,不负人们对我的期待。
最后,我认为《关雎》中也体现了作者对所处时代的思考。诗中提到“君子无所容心”和“子之不淑,何治于世?”等词句,表达了对当时落后社会状况的不满。作者通过描写个人的爱情悲剧,折射出当时社会风气的弊端。这种思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敏锐和洞察力,同时也反映出他对未来社会的期许与希望。这种思考让我明白,诗歌不仅是表达个人情感的媒介,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探讨。
总之,《关雎》这首诗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通过描写爱情的甜蜜与悲剧,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而又复杂的世界。通过意象的描绘和人生哲理的启示,使读者对诗中的情感和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提醒我们要珍惜与他人的交往,同时也要对社会现象有清晰的认识。诗经《关雎》是一部有着深刻思想的作品,读后让我思索人生、珍惜感情、探讨社会,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二十一
这一周我们和孩子一起欣赏并朗诵了《诗经》第一篇《关雎》,想必收获不少。作为发起人,我也是尽我所能让这件事做的更好些,让大家都能有所得。但凡事总不可能完美,每一次的前进也是在磕磕绊绊中摸索。比如关于《关雎》中一些字词的注释考虑的还是不够完善,因为孩子在读经中问了我一个问题“荇菜可以吃吗?”我居然答不出来。我考虑到介绍这种植物,却忘了诗中本意。“为什么摘荇菜?”“荇菜可以吃吗?”是啊,看似多么简单的问题,居然把我难住了!后来查找资料,终于知道荇菜是可以吃的,也可以作为猪和家禽的饲料。全草均可入药,能清热利尿、消肿解毒。苏恭(苏敬,唐代药学家)说“荇菜生水中,叶如青而茎涩,根甚长,江南人多食之。”
除了吃,荇菜还有净化水质和观赏的作用。
明白了荇菜的用途,我又开始陷入自己的想象中了。古人做《关雎》一诗,诗中描写所追求女子只用了“窈窕”两字,我觉得却不尽然。对于自己喜欢的女子怎么可能简简单单两字就打发了?为什么要写女子采摘“荇菜”?“荇菜”喜静水,叶片呈圆形或卵圆形,5~10月会开出小黄花,艳丽而繁盛,极具观赏价值。诗中所写一个女子在长满荇菜的水里,双手不停地采摘荇菜,而男子眼里所看到的是在点点黄花、碧水清波中有一位既美丽又勤快的水中仙子,在欢快的采摘荇菜,这幅画卷在他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难怪会“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了。所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
《关雎》很美,朗朗上口。五个篇章看似简单,我却花了大力气查找资料整理。看似很难,但终究只是一首曲子,却传诵至今!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诗人能将这么复杂的情感写成一首朗朗上口的曲子,我觉得可以概括为“返璞归真”四个字。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自己也能参透这个道理。
诗经关雎读后感篇二十二
淳朴自然的风格复杂缠绵的情感。
张心怡。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这首爱情诗是当之无愧的三百篇之冠。
这首诗写了一位痴情“君子”对一位采荇菜的“淑女”的执著追求。用比兴手法,引起下文,先言雎鸠的阵阵鸣叫,引起自己对淑女的爱慕之心,开头委婉含蓄,奠定了全篇的基调。全篇以“求”为中心,分为三章,写作者一见钟情、朝思暮想、想象结合三部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作者用叠韵增强了全诗的和谐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君子好逑”反映了男子的坦率自然,也使全诗保留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一联,描写了淑女的美丽贤惠,勤劳忙碌的姿态,“流”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向左,忽而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姿态,使之富有动感与生机,也暗含了少女难求的意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反映了求之不得的`烦恼,悠哉一词的叠用将作者长夜难眠的相思之苦刻画得入木三分……巧妙优美的语言反映了复杂的心境: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少年的爱慕之心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雎》就是一篇“思无邪”的诗歌,它那淳朴自然的风格和复杂缠绵的情感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