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热门17篇)
编写教案是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教案的编写应结合有效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这份教案不仅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一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二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投影片录音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三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
(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四
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1、诗文对照,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课件、搜集送别诗。
1、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
1、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
3、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1、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人品”(人的品格、品德)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1、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1、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五
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读拓展阅读第160页
6、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
(2)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 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
“脍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内容。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图
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
相机出示: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们怎么会成为知己的呢?(教师讲解)
3、补充《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浩然,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 教师朗读。
(2) 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3) 课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4) 两年后的春天,李白东游至今天的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两人感情更进一层,常常在黄鹤楼上饮酒作诗,黄鹤楼是两人相聚相亲的地方,黄鹤楼就是他们感情的见证。
(5)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到广陵(现在的扬州)去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千里之遥啊!今日之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感受这个故事。
板书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情
深厚情谊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收录机、配乐录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师板书: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共3页,当前第1页123。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送别的佳句,说给家长听听。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七
3齐读古诗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言由心生,再读读李白的话,除了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什么?
3(满饮此杯;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平时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这杯满满的酒里有什味?为什么?)
(引导评:听了你的读我可以喝下?口酒,谁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再读)
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千言万语涌心头,终于,李白端起酒,对孟浩然说————(齐读李白的话)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自由读读孟浩然的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你的心里怎么样了(宽慰、不难过……)
b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依依惜别”这种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做做这个动作,一会儿——一会儿——,读读这两小节,他们一会儿还会怎样?这里的景色不美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自由读读它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如果让你来到这里你会怎么样?他们呢?(这么美的景色却没心欣赏,他们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过渡:课文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1、“伫立”(体会古时候的船是怎样行进的来体会时间的长)?
“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视着什么?(可以引说:开始是一只——慢慢的变成了一片——,随后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最后——)
4、思考:顺着江水流去的还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结:说的多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白无尽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读(配乐)
(评:饱满的情感,横溢的才情,造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还有谁来读 真不错,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诗中 李白就在我的身边)
同学们,有相聚就有别离,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齐读诗)
唐诗三百首,吟尽万般情,你还能吟诵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业设计:1、收集分别的诗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写分别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八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4、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
(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九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
播放歌曲《干杯,朋友》。
1、听着听着,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古诗。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言由心生,再读读李白的话,除了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什么?
3(满饮此杯;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平时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这杯满满的酒里有什味?为什么?)。
(引导评:听了你的读我可以喝下?口酒,谁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再读)。
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千言万语涌心头,终于,李白端起酒,对孟浩然说————(齐读李白的话)。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自由读读孟浩然的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你的心里怎么样了(宽慰、不难过……)。
b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依依惜别”这种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做做这个动作,一会儿——一会儿——,读读这两小节,他们一会儿还会怎样?这里的景色不美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自由读读它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如果让你来到这里你会怎么样?他们呢?(这么美的景色却没心欣赏,他们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过渡:课文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1、“伫立”(体会古时候的船是怎样行进的来体会时间的长)?
“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视着什么?(可以引说:开始是一只——慢慢的变成了一片——,随后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最后——)。
4、思考:顺着江水流去的还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结:说的多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白无尽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读(配乐)。
(评:饱满的情感,横溢的才情,造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还有谁来读真不错,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诗中李白就在我的身边)。
同学们,有相聚就有别离,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齐读诗)。
四、拓展延伸。
唐诗三百首,吟尽万般情,你还能吟诵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五、练习。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
设计理念。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业设计:1、收集分别的诗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写分别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article/。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二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收录机、配乐录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师板书: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送别的佳句,说给家长听听。
板书设计:
景
情依依惜别。
话
行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三
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六、教学思路:
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四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1、读中感悟,发展语言。“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与书中的人物、景物交流,把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来体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如:让学生自读自悟每一段,说说写了什么?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理解感悟课文,与文本对话,分角色朗读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引发学生想象春天的美景和送别的场景。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表达能力。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内心情感变化,推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有效地落实了语文教学中“读”的目标。
2、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我就让学生从自己谈起,自己是如何送别亲人的?再利用课文中的几个空白点: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还有什么也随着这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意境。
3、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通过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效。
二、当然,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3、时间分布不均匀,前松后紧,后面的积累和练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巧妙地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篇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而且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一个创设,一个特色,文因诗而生,诗为文之魂,文为诗设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融景抒情,借景抒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解词语,理清层次,能用文中的语句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二课时的任务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受送别的情景,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诗的意境,初步领会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及言有尽有意无穷的含蓄表达的特色。
3、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完成:
一、注重朗读。
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靠语文实践,而朗读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本节课的朗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读的目的性很明确。比如话别的场景,让学生一边分角色朗读,一边思考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在第四小节目送场景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一边轻声读一边思考:在李白的眼中为何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条船?读出你的体会。在教学1、2自然段时,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这对好朋友他们有良辰美景下做什么?如此良辰美景为何无心欣赏?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每部分的教学中,做到让学生读有针对性,有目的性。
2、读的层次由浅入深。在让学生感受“烟花三月”的美景时,对“烟花三月”一词进行了三次不同层次的读。第一次读就是让学生读好这个词,第二次读通过理解文中具体描写“烟花三月”的句子,并让学生想象了画面的读,这次读比第一次感情有所提高,第三次是通过观察,积累有关描写“烟花三月”的词语的基础上,再读,这次读学生的情景全部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这样每一次读学生的感受都不一样,学生对“烟花三月”一词的理解也就由浅入深。
再如对目送孟浩然的关键句的朗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我也创设了由浅入深的情境来指导朗读,师: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后接读)师: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生接读)师:友人早已不见了踪影,好久好久,李白……(生接读)。
再如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朗读,也是创设了三个由浅入深的情境来指导朗读。师:这样的深情厚意,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将它描写得淋漓尽致,生:(读诗句)师:友人早已远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一江春水流不尽李白对孟浩然的无限牵挂。生:(读诗句)师:这依依惜别之情,这牵挂之情,就在这凝视的目光中,生:(读诗句)。
包括最后对整首诗的朗读也是由浅入深,这样也让课堂有起有伏,真正体现了语文味。
3、读的形式多样化在本节课上,我采用了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自由读、配乐朗读、师范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学生就这样在不断的朗读中形成语感,积累语言。
二、注重感悟。
在教学中对一些关键词的点拨、推敲是为了更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和一系列的尊称,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就请你满饮此杯吧”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目送的场景中,通过“伫立”、“凝视”、“孤帆”等关键词语的体会,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字,却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不断地对文本的催化中,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诗人的情感中,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学背后丰富的情意缘,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注重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是语文积累。在理解“誉满天下”一词时,我到学生对孟浩然诗的积累,补充了《赠孟浩然》一诗,让大家更好地体会孟浩然人格的高尚。教学了“烟花三月”一词,除了积累了书中有关描写“烟花三月”的词外,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再说一些,这样在课堂上就扩大了学生知识的信息量。另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告诉学生多情自古伤离别,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有很多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一些,又让学生课后再收集本些,吟一吟,背一背,从而又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差别古诗,感受到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对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这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7个生字,认识两个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达到背诵的效果,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六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6个生字;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初步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谁能背一背这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那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李白和孟浩然。
2.年轻的李白喜欢云游四海,当他来到湖北襄阳时,结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比李白大了整整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一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那真是难舍难分。分别后,李白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今天,我们就与李白一同送一送孟浩然。倘若你是李白,现在就要与好友分别了,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请带上这样的心情一起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2)读课文。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女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男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全班齐读四、五自然段。
(3)写生字。观察哪个字最难写,怎样才能写正确。完成描红。展示学生的描红。
3.概括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完成填空:李白 孟浩然,并 。
4.读诗,初悟情感。
假设你是李白,看着好友坐着白帆远去,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请大家带上这种感觉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设悬。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6.视频欣赏《烟花三月》。
三、作业。
1.抄写生字,每字一行;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你的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3.思考课后习题5.
板书:
李白送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