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专业24篇)
读后感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还可以引发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写读后感时,可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让读者更容易与我们产生共鸣。下面是一些知名学者对于某篇学术论文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的研究有所启发。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一
一月,老师给我们发了阅读台历。我迫不及待的把这珍宝放进了书包,心里有按耐不住的喜悦。一回家就把它放在了书桌上。
接着,我翻开了《童年·在人间》这本由著名作家高尔基所做的经典自传。津津有味的品了起来。这本书十分好看,十分有趣。很具有故事情节,里面生动地再现了高尔基那时并不富裕的生活。目睹了人性的丑恶。其中调皮捣蛋的阿廖沙(高尔基),善良温柔的祖母,脾气暴躁的祖父,为了家产弄得鸡犬不宁的舅舅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得十分传神,十分动人。
这本书记述了高尔基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从年幼时的工作到大学生活的风风雨雨,高尔基和所有人都是一样,有过错误。可他端正了自己对待事物的人生态度,他和所有人一样,身上划了数不清的伤痕。可是他的勤奋、好学改变的他的命运,使他的缺点变成了优点,变成了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受万人瞩目。他告诉了我们: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不懈,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千万不要向困难低头!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二
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孩高倩在作者,也就是父亲高燕定的引导下,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在预期的人生轨迹上奋力追梦,一步步达到理想目标的故事,辅以其他丰富的、有说服力的案例,向读者传递一个理念: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作者用充满温情、闪烁智慧、迭出新意的故事,诠释了中美教育的差异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女儿高倩儿时生动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细节,疲于奔命的高中时代和充满智慧的社会活动,以及自我奋斗、追逐梦想、演绎人生的自我表白,与作者的论述交织在一起,引人入胜。
“我要上哈佛,我要做律师。”在自己的10岁生日party上,华裔小女孩高倩许了两个愿。7年后,她进入哈佛大学主修历史;年后,她自哈佛毕业,旋即进入哥伦比亚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于年春季毕业。
“是自童年就开始的人生设计。”她的父亲高燕定如是总结。
早期的人生设计,应该是家长引导、孩子主导、教师和社会共同协作的课题。只有孩子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化,经过长期的思考、研究和自我提高,在对社会、经济、技术的变化和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并经过反复的筛选和淘汰之后,才能提炼出他们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只有发自内心的理想之火在他们心中燃烧起来,成为他们如痴如醉的自我追求,才会成为巨大的内动力,推动他们去自我奋斗,获得成功。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自己和女儿一起成长的故事,结合其他丰富的、有说服力的案例,以及他长期、认真的观察和研究,向读者传递一个理念:在一个日趋完善和规范化的社会里,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有了科学、理性的人生规划,人们完全可以不凭机遇、不靠伯乐,按部就班地、可预见性地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必然的成功。
留学?
或许很多妈妈们觉得这是太过于遥远的事情。
对于这本书,我现在还只是泛读。给我最深的理念,也是最深刻最认同的理念也就是,从童年开始,就为孩子设计好她的人生,这是父母必须且应该做的,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传统的观念,都是认为,生养一个孩子,那么就是供她吃好穿好玩好学好,现在很多80后的现代妈妈开始注重早教,其实最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小孩以后能够适应这个多元化且快速更新快速淘汰的社会,能让自己的小孩以后能在社会上有一口饭吃,能过上好日子。也不惜强迫孩子们去练钢琴,学跳舞,上奥数班,参加各种活动,拿回一叠叠的奖状和名誉。
可是,妈妈们却忽略了,在现在这种应试的教育制度下,一不小心,也会把自己的孩子教成书呆子。纵然上了大学,一踏进社会的大门,仍然像一个无知的小孩,不知何去何从。也就像现在的很多大学生,纵然是重点本科毕业,却还不如我们这些中专生。
或者,很多走出校门的人,都必须再重新转换行业,从零开始。从新认识各种行业和学习新知识。
或许,运气好的,碰到了自己的优势得已最大发挥的行业和工作,从此一跃冲天;。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三
早些年我们还在为“女版乔布斯”的伊丽莎白·霍尔姆斯(elizabethholmes)的传奇创业经历感动不已:19岁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创办血液检测公司,也就是后来的theranos,声称一滴血可以做240种检测,而且价格只是传统检测的一个零头。2015年,theranos公司估值90亿美元,《福布斯》将霍尔姆斯评选为全球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女性亿万富翁。她还被《时代杂志》提名为“2015年前100名最有影响力人物”。
“一滴血改变一切”听起来好到不能再好,董事会成员包括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georgeshultz)和亨利·基辛格(henrykissinger)、前议员比尔·福里斯特(billfrist)、现任美国长詹姆斯·马蒂斯(jamesmattis)和前参议员山姆·纳恩(samnunn)。吸引了包括传媒大亨默多克(rupertmurdoch)、美国教育部长贝琪—德沃斯(betsydevos)、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家族的继承人的投资,超市巨头safeway和连锁药店walgreens成为其合作伙伴。
然而theranos仪器只能提供15种检测,其余大多数使用的是西门子的设备。而且结果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即使是相同的血样进行多次检测,结果差异也会很大。为了减小这种差异性,公司采取的办法居然是删除偏差较大的数值。所谓“颠覆性”的科技可能只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霍尔姆斯不仅用谎言粉饰所谓的创新仪器、与制药行业签订的合同及试验验证等内容,还向美国联邦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美国的血液检测监管机构、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做了虚假陈述。
2016年,theranos的实验室被关停。因错误的结果而受到伤害的人不计其数:一些人受到了严重疾病的误诊,经历了不必要的手术,以致于情绪崩溃。
美国奈飞公司(netflix,又译网飞)随着《纸牌屋》的热播而被国内网民熟知。这家企业创立于1997年,最初是一家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而在此之前和之后一段时间内,百视达公司一直控制着美国电影出租行业,门店遍布全美各地。百视达的营利模式是当顾客从门店借走dvd后,开始计费直至归还为止。由于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在存货中,只有当顾客尽早归还碟片,才能租给更多的顾客,从中获取利润。为了让顾客尽快归还租赁碟片,百视达规定,没有按时归还dvd的顾客需要按天支付额外费用。顾客们常因疏忽大意,忘记准时归还租赁碟片,为此百视达公司不断增加延期费用,据估计,百视达公司70%的利润都来自延期的费用。
而后来出现的奈飞公司,则采取另一种模式。顾客无需到店挑选dvd,而是在网上预定,以月租方式付费。如果顾客没有观看他们预定的电影,奈飞公司就无需支付返程邮费,也不需要寄出客户已经预定的下一批次dvd电影了,奈飞就能从中挣钱。
2002年,奈飞公司逐渐展现出潜力,取得1.5亿美元的收入以及36%的利润率。这让百视达公司的投资者开始感到紧张。百视达公司将奈飞的财务数据和自己的进行对比后,管理层认为不必为此担心,因为相比百视达,奈飞的利润要小得多,主打市场是小众的网络客户,如果他们对奈飞采取压制行动,就会分流百视达公司营利最好的商店销售量。
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奈飞全球订户总数达到了1.1758亿人;而百视达已于2010年宣布破产。百视达所奉行的是财务和经济学公认边际收益原则:在评估多种可选择的投资时,不应该考虑已经发生了的成本即沉没成本(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和固定成本,而应该考虑新发生的成本和收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基础上做决定。然而,这是一种危险的思维方式。因为该理论成立需要满足的假设条件是:未来的情况和过去完全相同,而事实是,这个假设不可能成立。
有着百年历史的通用电气(ge)公司,曾经一度是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却在最近被踢出道琼斯工业指数。至此,诞生于1896年的道琼斯指数的初始成份股全军覆没!ge被踢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也充满了必然性,不能说它不够优秀,而是它没能跟上时代的速度。
再来看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2007年市值第一的埃克森美孚在2017年差一点跌出了前十,成为上榜的唯一一家能源公司,科技公司占了十强中七席,排名前五的无一例外都是科技公司。
传统的思维方式聚焦于过去,而正确的思维方式则应聚焦于未来。传统思维方式使百视达公司只能看到自己现存商业模式的优势,而不去开辟新的市场和业务模式,更何况,这种模式的赢利能力更低。
对于一些规模庞大的企业,做投资决策的时候,需要面临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建立全新的品牌和团队,这就需要考虑它的完全成本;另一种是使用现有的资源,这样只需要花费边际成本,获得边际收入。
当企业面临一项针对未来革新的投资时,会反复研究数字,并从现有的业务出发,决定如何进行投资。从这些数字出发,一旦发现投资的边际收入没有边际成本多,很可能决定放弃投资。但这种思维方式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即边际思维的陷阱。
大企业虽然拥有大量资金,却认为改变的代价昂贵,而倾向使用已有的资源,然而结果却是付出了比完全成本更高的代价,因此失去了竞争力。
刚成立的新企业则情况不同,他们不需要考虑边际成本,因此他们虽然只有少量资金却能勇往直前。
我在阅读这一章节的时候,不断联想到当我们在做职业决策时,似乎也经常受到边际成本和完全成本思维的影响。
我的一位朋友之前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每次一提到工作,她都免不了要抱怨一番。有一次她提到,公司让她转岗去另一个职位。而转岗的职位,未来机会更多,市场前景也更好。我说,你应该感到开心才是啊!她还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咳,我已经在原来的岗位上呆了五年了呀,现在岂不是又要从头开始了嘛!
受边际成本困扰最大的是职业转型期。一边是丰富的职业经历,一边是想要开启的新职业,过往职业经验越丰富、成就越高、相关工作年限越久,边际成本和完全成本的落差也越大。一些人经历了深思熟虑,计算得失之后,最终决定,算了,还是维持现状吧。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特逗。一位一心向往大公司的姑娘因为不满公司平台小,职业发展机会少,毅然提出辞职,打算考cpa。她把每天的学习进度,如何学习,更新在网上,网友们纷纷打气鼓励。开始还每天更新,到后来几天更新,再后来不再更新,发帖人最后一次更新的内容是:cpa实在太难学了,我决定放弃。还是回去工作吧,反正忍一忍就过去了。接着把整个帖子全删了。
就像亨利·福特所说的那样,“如果你需要一台机器,但是你不愿意购买它,那么最终你会发现,你付了足以购买它的钱却没有拥有它。”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部分人放弃了原来光鲜的职业抬头、大公司工作的平台、不错的`职业前景,以及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人际关系,以周围人无法理解的方式,从一个全新的起点出发,探索着自己也未知的未来。
因为输的起,所以不惧从头开始。我在《人生设计-重新定义自我、工作和生活》一文中列举了几位身边的职场英雄,此处不再赘述。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尤其是在做职业转换时,应避免陷入边际思维的陷阱,虽然我们可以计算出投资未来的直接成本,却很难推算出不投资的代价。
边际成本的理论同样也应用在选择一种正确或者错误的行为上。某件事“只做一次”的边际成本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的完全成本可能要高出许多。
26岁的交易员尼克·里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他以银行的名义认购了总价70亿美元的日本股票指数期货,并以买空的做法在日本期货市场买进了价值200亿美元的短期利率债券,为此累积了13亿美元的债务,致使拥有233年历史的巴林商业银行破产倒闭。
这一切始于一个相对来说非常小的错误。但里森不愿去承认这个错误,相反,利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错误账户去掩盖错误。“仅此一次”的边际思维,让他在欺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为了掩盖亏损,他不惜伪造文件,误导审计师编造虚假报表。
在跨出最初的一小步时,里森几乎不可能想到后果,然而这正是边际思维的危险之处。然而当他踏出第一步时,就已经无法停下来了。下一步也是一小步,既然已经走了前面一步,为什么不走这一步呢?最后错误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直至完全失控。
“我想要的是成功”,里森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动机并不是累积财富,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成功延续。当他的第一次失误威胁到他到抱负时,他就走上了通往监狱之路。
许多人曾这样说服自己:我们可以违反自己的规则一次,下不为例。就这样,我们为这些小选择做了辩护。所有这些事情在第一次发生时,都不会被认为是改变人生的决定。但每个这样的决定都可能越滚越大,最终使得你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人。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四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吧!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学习的楷模——高尔基!让我们学习他那勤于学习、善于写作、敢于斗争的优秀品质!这就是高尔基上小学时,家里非常得穷,连一件新衣服也买不起。于是,他只好穿着他妈妈的皮鞋和外祖母的外套,还有黄色的衣衫,散脚的裤子,这样一身五颜六色的打扮去上学。因为高尔基的生活很困难,所以他只能用捡垃圾来维持生活。那时,穷人是很被别人鄙视的,所以一些富家子弟就经常嘲笑高尔基。然而,高尔却从来不拿它当一回事。他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了伟大的作家。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同样是童年,我们的生活可比高尔基的幸福多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天天有新衣服穿,我们真应该珍惜啊。高尔基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直至成功。那么我们呢?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下,如果还不努力学习,那就太对不起老师和我们的爸爸妈妈了。我想: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一些坎坷。但是,只要像高尔基那样,咬一咬牙,绝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高尔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高尔基也值得我们尊敬。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五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父母的祈盼。
没有不对孩子不寄予任何期盼的,只是有的父母会将这种期盼表现的急躁急进,有的父母会将这种期盼化为生活中无形的指引,让她走向更好,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回想自己十几年的读书历程,和这十几年的打工经验。
我也经常感慨,在当初填志愿的时候,如果父母能给我一条指引?
当初在初踏入社会的时候,如果父母能给我一点建议?
如果从童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即定的奋头目标,并且为之奋斗一生,
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就开始为走入社会而开始积累,
如果走入社会的十几年的行业,可以一直连续贯穿我的一生,
或许到现在,我们也不会感到茫然和无措。
虽有遗憾,但却没有责怪。
怎么可能去要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能知道这些?
但是现在,我们身为父母,却可以做到这些,
因此,也便要尽力为孩们子做好这些。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优劣,为孩子量身制定她的终生之路。
当然,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父母们要有比较远见的目光,来培养自己的小孩,并且提早向她灌输一些思想,并且坚定她的目标。
父母们也必须接受,不是所有的小孩的特质和聪明都是一样的,有高有低,有长有短,因此,目标,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经常帮助且根据她自已的能力来制定,多鼓励。
豆豆2岁多了。
我还不清楚她各方面的长短。
但是,面对未来的教育局势,想完全跳脱中国的教育怪圈,留学,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去哪里留学?选什么科目?
目前,我心中的答案是去美国留学,金融方面的专业。
这也只是目前我比较粗浅的理解,一是认为能在美国上大学,接受美国开放式的教育,二是随着中国上海金融中心的建立,金融投资业在十几年后应该是很吃香的行业,最缺的就是人才。三吧,是觉得现在的这种中国体制真的令人痛心,不否定,很多的时候,我觉得如果我有能力有足够的钱,我也希望能移民美国或者其他国家。或许,也可以算为孩子搭个跳板。
这个目标也只是我粗浅的想法。以后还需要改进。
主要是给自己确立奋斗目标。
从现在开始,必须为以后小孩留学准备足够的经费,
且需要关注申请留学的必备条件,针对她的英语,自理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特别培养。
对她的记忆力要特别加强并且有意提高她对经济投资方面的兴趣,要提早了解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学习世界历史,学会独立分析思考。
各种细节,必须从留学目标,一步步往下细分,然后做出几个五年计划。
一步步的实现,考核。
我想这种逆向思维,这种即定目标,在孩子选择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这些学校和学校教育体制的时候,才不会变得盲目。
需要学习什么,培养哪方面,就选择什么样的学校。而不会随波逐流。
这些都只是目前个人肤浅的想法。
这个目标可不可行,还不确定。自己也还需要了解更多,学习更多,才能给小孩最好的指引,否则路偏了,反而会怠害终生。
不管是不是可以做得这么完美,不管豆豆是不是最终可以这么优秀,
但是,父母始终要坚持的前提是,根据她自身的特质和能力,提早,提前为她做好人生设计。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六
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个普通女孩儿时生动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细节,疲于奔命的高中时代和充满智慧的社会活动,以及自我奋斗、追逐梦想、演绎人生的自我表白的故事。作者通过丰富的、有说服力的案例,向读者传递一个理念: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这与高燕定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高先生认为:在孩子的童年阶段,引导孩子设立一个或几个人生目标是很重要的。虽然许多人在他们自己的成长旅程中,可能会因为种.种因素而改变轨道,但是,在人生的最初十几年里,有一个目标比没有任何目标要好得多。从小就有一个粗略的人生规划,比迷迷茫茫地混到高中毕业,甚至更晚时,才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的人生,仓促地培养自己的就业技能要有利得多。
目前许多家长很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但却摸不清到底什么是综合素质,家长们拖着孩子到处学琴、学书法、学武术,参加各种名目的比赛,就是没有认识到,对孩子职业意识的培养。孩子长大了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许多家长和孩子并没有认真思考。没有理想,人生迷茫,使许多孩子从小没有奋斗的目标,长大成人后,才开始考虑人生,仓促培养就业技能,为时已晚。其实,对孩子进行职业发展的指导教育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素质教育”,甚至可以说,正确的、科学的职业发展指导不仅涵盖了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而且还大大超出了大家的理解。如果孩子的父母、师长和专家们从小就和孩子们一起,根据各人的特点,根据现代化的信息,探寻科学的职业发展路线,合理地规划未来、设计人生,并为孩子提供全面的、广阔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他们的一生作准备,让孩子们去追逐梦想,演绎人生,让他们愉快地沿着精心设计的人生道路去奋斗,就能使他们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让孩子从早期就开始进行人生设计、职业规划,是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使孩子成为能够主动认识自我,了解世界,不断努力,走向完美的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一定会获得认同和接纳。家长、孩子、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一起参与这一个共同的课题。
给孩子一个梦,在孩子心中点燃一把火,让它燃烧,成为他们自己努力、奋斗的内动力——这是人生设计最重要的第一步。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七
孩子长大了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许多家长和孩子并没有认真思考。没有理想,人生迷茫,使许多孩子从小没有奋斗的目标,长大成人后,才开始考虑人生,仓促培养就业技能,为时已晚。
社会在高速发展,很多家长和老师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理想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指导,无形中将整个民族的幼稚年龄往后推了好几年,甚至还视其为自然、正常,以为没有理想的自我发展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这种没有人生目标的教育正大行其道,这真是教育的悲哀。
从小就开始人生规划,设立人生目标,家长和孩子可以及时找出差距,调整学习内容,培养相应的能力,有意识地为孩子的未来作准备;可以在教育资源有限、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上保有立足之地,拥有美好的人生。
孩子长大了要干什么?能干什么?
无论身居何地的家长,其实多少都想过这个问题。只是,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深入、细致地和孩子们一起研究过这个问题。很多人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应该如何与孩子一起,共同规划未来,“设计”人生;应该如何用科学、理性的思想方法引导他们,并且和他们一起,把基础教育的成果引向明确的人生理想、职业目标。
在中国,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和家长一起跟着高考指挥棒转,家家户户只求拼过高考,届时凭着分数在几天时间内临时选择专业,把孩子送进大学,糊里糊涂地塞进一个专业,糊里糊涂地锁定他们的人生,哪里谈得上什么人生设计。
美国是个特别崇尚自由独立人格的国家,很多人忌讳干涉孩子的个人爱好,更不用说包办他们的前途。不少“西化”了的家长,“融入”主流社会,接受“主流”思想,放着孩子的前途不管,没有从小引导孩子思考职业和就业的问题,任由孩子自由发展,感到这就是在实践先进的美国教育理念,以为这就是美国教育的.精髓――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自由发展。
实际上,这种没有人生理想,没有职业意识,没有职业目标的教育,完全不是美国教育所提倡的。
没有理想,人生迷茫,许多孩子从小没有生活和奋斗的人生目标。这种教育害了很多孩子,使孩子在宝贵的童年、少年时代,白白错失了可能塑造孩子辉煌一生的机会。
我来美国以前,在中科院某研究所工作,到美国以后,在一。
[1][2]。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八
1979年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1931-2018,被誉为“新新闻主义之父)曾描述过世界上最激烈的职业竞争-美国战斗机驾驶员的筛选。为了找到最佳人选,候选驾驶员需要经历一系列逐渐递增的勇气测试,最后找到能够克服巨大压力的英雄。
很多企业在配置最佳人员时也会复制这种做法,寻找具有“正确特质”的候选人。在企业一项重要的测试就是考察一个人的简历,根据候选人的过往经历来推断他是否能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新岗位上做出成绩。
不过戴着成功光环的经理人从一家公司进入另一家公司,却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也并不少见。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在一千多位来自各行各业不同企业的领导人中,克里斯坦森教授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在目前职位上从开始到现在,所有你选择雇用或者提升的人中,有多少比例的人被证明是极好的选择,多少比例是一般的,多少比例的人是错误的选择。调查的结果分别是33%,42%和25%。
也就是说,一个典型的经理在选人方面还是会犯错。尽管企业追求生产和服务质量的零缺陷,但是人员选择上20%的缺陷比例却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筛选“正确特质”不能预测成功,那么什么才是呢?
“正确的员工”不一定适合你的企业。
克里斯坦森教授在管理cps公司,评估管理者就遇到类似的问题。
在公司经营的最初两年,管理层决定聘请一名营运副总裁,从低水平产品开始生产。通过三个月的寻找,最后锁定两位候选人。
候选人a来自董事会成员的推荐,在同行业的一家大型跨国企业担任运营副总裁,负责过20亿的销售量,他之前所在的公司,生产高端技术产品,是cps未来的发展方向。
另一位候选人b是公司一位工程师推荐的前老板。b来自一家3000万美元收入的家族企业,从一线工作做起的管理者。
公司的管理层更倾向于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b,而董事会则强烈支持职业背景更好的a。
最后,公司选择了a,花重金帮他从东京移居至波士顿。然而a并没有管理好工厂和操作流程,公司不得不在18个月后与他解聘。而此时另一候选人b早已有了新工作,公司又不得不重新开始寻找合适的人选。
a虽然管理过生产运营,然而他所在的企业已经步入稳定期,没有经历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对于新建工厂和统筹新流程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并没有充分了解。而且他过去的管理经验主要以团队管理为基础,虽然管过员工,但并没有和员工一起并肩作战。
而b就不同了,他有关闭旧工厂、工厂搬迁、开设新工厂等一系列实战经验,解决过别人可能都没遇到过的问题。
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往往倾向于关注资源,而不是应用能力。(三种能力详见前一篇什么才是幸福的源泉3-《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后感)大公司在选拔优秀人才时,也经常犯这种错误。
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摩根.麦考尔在《高瞻远瞩》一书中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经理都犯了用人的错误。他认为,能力是在生活中培养和塑造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次项目的失败,一次新领域的任务都是经验学校的“课程”。具有或者缺乏某项技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们上过或没上过经验这堂“课程”。
麦考尔的理论告诉人们,在经验学校学习正确的课程,将帮助人们在所有情况下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诺兰.阿奇博尔德(nolanarchibald)曾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百得公司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他在商学院毕业后,并没有从事帮助自己快速晋升到首席执行官的管理咨询工作,而是选择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开始他早期的职业生涯-魁北克一家石棉矿生产企业工作。他认为,在困难的条件下领导员工的经历,将帮助他学习到成为首席执行官所需要的经验。
他的战略获得了成功,不久后成为了毕崔斯的首席执行官。在42岁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百得企业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24年。
那么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是否一定需要有岗位相关工作经验的人?这个需要视情况而定:在一个新成立的企业里,工作流程还没有形成,每件事都依靠人来完成,就需要一位有经验的人来领导;而在流程相对完善,细节上更少依赖管理人员的公司,聘请或提拔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的人更有意义。
其他领域也一样,在真正需要完成一项工作之前,培养人的实际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
创造经验课堂。
如今的家长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真是苦不堪言。不仅要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还要接收来自老师的各种辅导任务,帮助孩子一起完成作业。
为了让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好,获得老师的表扬,家长们卯足了劲,不辞辛劳地帮助孩子操办一切,但这也阻止了孩子在实践中学习重要的课程-领导力、组织能力和责任感。
对于家长而言,衡量孩子成就最主要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了,也就是资源本身。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孩子没有面对艰难的挑战,没有面对失败,他们就没法培养起生活中所需的韧性,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遇到困难会因为缺乏经验而遭遇挫败。
同样,在员工管理中,很多管理者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常常迫于眼前的绩效压力,亲自完成本该由员工负责的复杂或是重要的任务。久而久之,员工的能力水平不仅得不到提高,一旦遇到困难,就上报领导,推卸责任。管理者自己做得叫苦不迭,团队绩效水平却没有提升。
最近在网上学习心理学的相关课程,上周末是基础知识复习串讲。考虑到学员们都非常关心六月份的考试,老师在开讲前特意花了几分钟解释,这次串讲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识点做重点讲解,侧重于实际应用,至于考试,她也不知道具体会考些什么。然而在整个讲课过程中,不时有学员在互动区里提醒,“老师,讲重点!”每每此时,老师就不得不再次解释,“我说的都是重点”。
过去应试教育的经历过于根生蒂固,以至于我们现在仍然沿用这种惯性思维模式,凡事寻找唯一标准的答案,而且答案本身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
在面试辅导的时候,常有学员问,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没有标准答案。
同样,学习、工作、生活都是过程重于结果,根本不存在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标准。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九
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孩高倩在作者,也就是父亲高燕定的引导下,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在预期的人生轨迹上奋力追梦,一步步达到理想目标的故事,辅以其他丰富的、有说服力的案例,向读者传递一个理念: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作者用充满温情、闪烁智慧、迭出新意的故事,诠释了中美教育的差异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女儿高倩儿时生动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细节,疲于奔命的高中时代和充满智慧的社会活动,以及自我奋斗、追逐梦想、演绎人生的自我表白,与作者的论述交织在一起,引人入胜。
“我要上哈佛,我要做律师。”在自己的10岁生日party上,华裔小女孩高倩许了两个愿。7年后,她进入哈佛大学主修历史;xx年后,她自哈佛毕业,旋即进入哥伦比亚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于xx年春季毕业。
“是自童年就开始的人生设计。”她的父亲高燕定如是总结。
早期的人生设计,应该是家长引导、孩子主导、教师和社会共同协作的课题。只有孩子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化,经过长期的思考、研究和自我提高,在对社会、经济、技术的变化和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并经过反复的筛选和淘汰之后,才能提炼出他们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只有发自内心的理想之火在他们心中燃烧起来,成为他们如痴如醉的自我追求,才会成为巨大的内动力,推动他们去自我奋斗,获得成功。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自己和女儿一起成长的故事,结合其他丰富的、有说服力的案例,以及他长期、认真的观察和研究,向读者传递一个理念:在一个日趋完善和规范化的社会里,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有了科学、理性的人生规划,人们完全可以不凭机遇、不靠伯乐,按部就班地、可预见性地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必然的成功。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十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书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升克夫他的作品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是跨越两个世纪和两个历史时代的伟大作家。也是俄罗斯文学的继承者和前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对时间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尔深远的影响。
我在这个暑假读了高尔基的一部巨著《童年·在人间》这本书主要写了高尔基的父亲去世后他寄宿在外公家的生活经历。在那个地方兄弟,朋友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是对他人大打出手。高尔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了那苦难的童年。他的外公破产后,高尔基不得不走入人间,开始了打工的生活,自立谋生。他曾经在一家鞋店当学徒工,绘画大师家的杂工,在轮船上洗碗等等后来高尔基去了喀山。进入了大学。
《童年·在人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他生动的体现出十九世纪末俄罗斯的现实生活。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十一
世界在进步,中国也在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正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朝着与世界接轨的方向发展。可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理想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指导,无形中将整个民族的幼稚年龄往后推了好几年,甚至还视其为自然、正常,以为没有理想的自我发展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这种没有人生目标的教育正大行其道。这真是教育的悲哀。
如果孩子的'父母、师长和专家们从小就和孩子们一起,根据各人的特点,根据现代化的。
参照世界先进的教育目标,结合社会环境和资源,和孩子一起规划未来、设计人生,是负责、明智的家长应该作出的抉择。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优秀的教育资源都是十分有限的,生存竞争将日趋激烈。只有尽快觉醒、早期规划、长期拼搏才能保有立足之地,拥有美好的人生。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十二
创作本书作者苏引华老师计划了1年的时间,构思了3个月,准备了7天,创作只用了4天,完成了这本书14万字,效率非常高。可见作者在下笔写作之前是画好了思维导图的。本书结合作者32年的人生经历,14年的创业心得,为我们总结出了成功原则的6大秘诀,也是6大可以实践的步骤:。
一、确定远大的目标及梦想。
这一章是根据作者从小学到中专毕业在上海开店卖图书的经历总结出来的,这段期间作者从迷茫到从路遥《人生》中明白了人生是可以选择的,又从中专优秀校友王江锋哪里学会了主动,最后主动选择了啤酒销售这条路。作者的这段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具有选择的权利。
在准备放弃枯燥无望的啤酒厂工作时作者看到了拿破仑的《一生的财富》中《往下三尺有黄金》的故事,学会了在枯燥中坚持富有激情的干好本职工作,得到了啤酒厂老板的认可如愿做起了销售工作,这段经历告诉我们多学习,多看书,可以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销售过程中得到一位经销商的指导做起了啤酒瓶回收的生意,最终成为了“百万富翁”,这段经历作者总结出了两个赚钱的思维:一方面数量上提升,一方面速度上提升,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忠告:把梦想落实成目标,把目标切割成计划,然后一步步开始行动。成为“百万富翁”后作者过上了晚上应酬白天迷茫的生活,到走上图书经销商的失败历程,这段经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之前要进行详细的规划,没有规划的做事很容易失败。
二、找寻贵人及良师益友。
这一章写作者从失败的图书经销商,成功举办陈安之的课程,看到苏老师这一段惊心动魄、波澜起伏、终身难忘的经历时,不知不觉曾两次为作者的状况落泪,这段经历也是作者人生的转折点,在筹备陈老师和张锦贵老师课程的过程中经历的同伴的冷嘲热讽,也得到了陈安之助手林正财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张锦贵老师的谅解。最后作者也总结到:成功路上需要贵人相助,也需要小人刺激。在准备陈老师课程的过程中历经各种困难,作者一个个去解决,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总是主动向林正财请教,同时也主动向周围人求助(比如殷生博士课程中的10兄弟,比如福安市驻沪办的老乡,比如惠东公司的姚总还有南群广告公司的梁总等人的帮助),在这些人的帮助下陈安之老师的课程才得以如期举行。这一节给我的感受是只要目标明确,在行动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贵人指点,和良师益友的帮助,给了我来苏州工作的勇气。
三、投身分富有前途的行业。
这一章写作者从送走陈安之老师到亲身创建的“第一成功网站”失败的经历。送走陈老师时樊助理给到作者的指点是“马上成功”,作者回来后开始招聘“人才马”,从这段招聘的经历中总结出,吸引人才得是制度,后来作者又开始选择“产品马”,在陈安之老师的指点下改变了图书产品的销售而兼顾做起了网络课程培训,“第一成功网”的失败中作者总结出:如果想要创业成功,所研发的产品必须能符合当下人们的核心需求,所有在市场上成功的人都是因为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了解当下人们的需求,并推出能够满足当下需要的产品。同时也引用了雷军的话作为失败经历的总结“站在台风口上,连母猪都会飞,没有飞不起来的猪,只有懒得去找台风口的猪”。这段经历对我的启发是选择产品上要迎合时代的需求,对于创业者来说关注点更多的应该放在时代的需求上,而不是盲目的招人,选择好产品就是马上成功的真正含义。
四、修炼一绝活儿成为专家。
这一章写的是作者从四处迷茫的寻找产品,受到陈安之老师的指点,参加察心鹏的培训,到做起了教育培训的经历。这段经历中有一段感触特别深,就是作者在为他人举办培训课程过程中要分出大多数的钱给老师,作者也总结出:要成功必须要做自己的产品,发挥自己优势,让更多的人需要自己,当需要自己的人越多,成功就越大。所以要成功就要把自己打造成为被人需要的人。
五、学会团队合作1+1>3。
这一章写的是作者在朋友突然的推荐下写了《马上成功》这本书到和朋友联合成立了大脑银行,期间经历了员工离去,到最后和自己最优秀的学员以及跟了自己很长时间的员工三个人一起建立了大脑银行,看到很多员工的“逆袭”故事,给我的感受是觉得成功很简单,激起了我对成功的欲望,所以也决定来大脑银行工作。我想在这里工作就像黄伟丽“地摊小妹”的分享一样:当一个人有力量时,只是一个人在做事情;当走了团队后,就不再是一个人,团队的力量永远大于和人的力量。同时也很认同苏老师说的“用梦想去组建一个团队,用团队去实现一个梦想。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团队而强大,因感恩而充满力量,因学习而改变,更因行动而成功。”这句话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带领团队去实现梦想的驱动力。
六、培养高情商舍得分钱。
这一章写的是作者对整个创业历程的回顾,总结和分享。从中吸取了四个经验:1.沮丧是昂贵的浪费,低落是致命的伤害,抱怨是最大的无能,成功的速度取决于你从低谷中快速跳出来的速度。2.商业的本质是“交换”,只有创造被利用的价值,才有资格和别人交换,你能让多少人获得利益,就有多少人帮助你成功。3.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有能力帮助你,但为什么他们没有帮助你,你需要给他们足够的理由,告诉他们帮助你就是帮助他自己。4.影响我们成功的最大因素不是智商,而是境界,合作的本质是”分”,只有“分”得清楚,才能“合”的愉快,一切没有建立在共同利益其本上的合作,都不能称之为合作。而对我感触最深的第3句,有很多人其实有能力帮助我们,我们却没有争取别人的帮助或者没有给别人充分帮助我们的理由。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第一反应人生原来是可以设计的,把梦想化成计划,把计划化成一个个小目标,把每个小目标实现了梦想也就实现了。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十三
朋友送的书,好久没有读此类的书了。从8月12号开始读,到今天9月1号读完了。这本书很好读,开始看名字,我觉得可能是一本哲学的书籍,后来打开看,是哈佛的管理学的教授写的,claytonchristensen。作者得了癌症,这本书是在他罹患癌症之后完成的。他也是创新者的窘境的作者。因为他是管理学的教授,而且之前曾经做过管理咨询的工作,所以书中会有一些商业的案例,让书更好懂。
这本书很特别的是把商业的一些逻辑、理论沿用到了人生的决策中,世间很多道理是相通的,他这么明白的写出来,更让我有这样的慨叹。他的价值观很对我的胃口,但是也无法阻挡我知道了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最近在看《以家人之名》,电视剧里面有段对白,是说,你妈对你的每一个期望就像是吐出的一根丝,你没剪断它,时间久了她就变成了茧,你也就出不去了。我没有这样的妈,但是这个社会灌输的价值观却一直都在变成一个茧。最近还看了一个文章,叫做《一位精神医生的北大观察:从小优秀到大的孩子却在这点上栽了跟头》,在说有一种病,叫做空心病,得病的人会觉得生命是没什么好,也没什么不好;他不像抑郁症患者一样很想伤害自己,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人生就是缺少目标和激情,有很强的无意义感。而且在上学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最近我听到一个词叫做隔离,就是生活的不好也不坏,但就是无法体会到自己的感觉,和自己总是隔着一点东西。这些病都越来越普遍了,所以大概不愁吃穿之后,我们就很需要搞清楚生存的意义。毕竟我们随便活活,就不会饿死,也不用去打猎,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体会,去探索,那么怎么才能过好这一辈子,才能成为一个“我”呢,作者说了,不用着急,着急也没用,他用一辈子去想明白的这个事,即使你读了他的书,可能你也还是搞不明白的。
鸟会飞是因为有羽毛么?no,那是因为流体力学的发现。所以,做事要有理论的支撑,直接问作者怎么办,他可能不能给你答案,有谁能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公司呢,但是他可以告诉你别的行业是怎么做的,也许就会启发到你。举了个新钢铁公司的例子,从便宜的钢筋开始做,直到打倒了许多大型钢铁公司。英特尔老板一听,觉得自己也很危险,做了低价的赛扬处理器。让我想到了相互宝还有惠民保。如果他们覆盖了更多的方方面面,商保还能做什么呢,开始不起眼,后来要你命。
如何确定你将获得事业的成功?搞清重点——什么是工作的重要因素,薪水、安全等等这些都是基础保障,更重要的是挑战性,认可和个人成长。要问自己不同的问题,问关于价值观层面的问题,因为基础保障带来的激励真的是有限的。——平衡周密计划和偶然机会,作者最想做的是华尔街日报的编辑,但是他这辈子都没去做,有时候一些偶然的机会,抓住了,那就不一样了,比如本田的小摩托,本来没想卖的,结果意外打开了市场。边做边改吧,停在那才是最可怕的。怎么评估哪个战略是对的呢,就是要问自己,我要怎么去验证这个假设。比如想去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基金公司工作,就得通过蛛丝马迹看这公司到底是不是重点布局这块。还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不选自己最喜欢的会怎么样呢,你可能会后悔,会在走了很久很久之后,心里出现一些不甘心,觉得生活亏欠了自己,别人亏欠了自己,自己亏欠了自己,然后只有让自己麻木才能对抗这种悔恨,或者选择从头开始,浪费了一些人生的时光。但是总比在人生的最后一刻衡量自己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一辈子白过了要好一些吧。
这是对公司层面。还有为什么会出现杀鸡取卵的事,很正常,今年做不好,明年你就无法调任,全球轮值,你说你会考虑什么长远么?当然不。但最令我触动的是关于个人,也许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好妻子,好朋友,好父母,但是当这些与工作冲突的时候,更多的人会选择好好工作,多挣钱,而会身不由己的忽略家庭。因为职业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家人的投入却长久的看不到结果,但是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等到孩子长大了再问,为啥我没一个聪明懂事的娃呢,已经晚了。太多事投入了没有很快出现成果,但是你要想清楚,你的目标是什么,战略是什么,然后你在这事上真的花心思了么。这让我想到了一些健康险创新项目,虽然没有kpi特别多的实现,但是也受到了鼓励,这就是真的计长远吧。这可能对对抗相互宝的妙招,如果人们能花更少的钱保证自己的风险了,保险的杠杆对他没那么重要了,那么更重要的就是医疗服务,哪家保司能提供的不仅仅是钱,更是钱背后稀缺的医疗服务才是关键。毕竟有钱买不了命,真能救命的是医生和方案。扯远了。大概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经常想你在你的战略上投入了么。
经验学校和你雇佣奶昔来做什么也是很有启发的,奶昔要提高销量,不是做的更好吃就行,得研究消费者买奶昔来做什么,是作为早点?因为它可以吸着吃,方便还是为了哄孩子等等,搞清楚很重要。老婆需要的是包包还是抱抱,提供错了就是白瞎,双方都委屈,这就是雇佣老公来干嘛的思路。经验学校说的是,能把大企业做起来的ceo未必能够hold住创业公司,经验要的都不一样。聪明的人在工作的时候要积累目标岗位需要的不同的经验。同样,如果你把一切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都给到了兴趣班之类的,那孩子他可能就不会有克服生活中困难的经验,而且更多的品德可能都不是从你身上学到的。家庭文化也很重要,文化是在一次次选择中产生的,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怎么做的。如果倡导善良,那就奖励善良吧。
最后,前面说的再多的方法论,都是为目标服务的,如何确定目标呢,一个是画像,明确想要什么;第二个是对这个目标有认同感,第三个是找到正确的标尺。作者很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你想要成为的人很重要,但这个事只对你一个人有意义。他忠实于他的目标,他是虔诚的基督徒,即使在学业最繁忙的时候,他每晚仍花时间阅读圣经,学习圣经。因为他的球赛在周日,但是周日是安息日,所以不管别人怎么劝他,他那天并没有上场。第三就是找到正确的衡量你有没有做服务于目标事的度量方式。作者之前认为只有服务于教会才是更好的侍奉上帝的方式,但是后来他认为在上帝面前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如果能帮助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所以他后来也去这么做了。
本书最后一行加粗黑体字,如果你花时间来找寻你的人生目标,那么我保证,那将是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十四
朋友失业了,前段时间来跟我诉苦,说找工作很难。
其实朋友是有一定工作能力的,网上对他有意向的公司也很多,只是在选择的过程中,让他感觉有些迷茫。
用朋友的话说,他是“高不成,低不就”,看的多了反而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了。
结合他的问题,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本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听起来很鸡汤,但是内容却很实用。
这本书的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是哈佛商学院教授,曾经5度获得“麦肯锡最佳论文奖”,创办了4家公司,还荣获“当代50名深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还有很多头衔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说起这本书的起源,要追溯到2010年的春天,克里斯坦森患上了淋巴癌。在与病魔的斗争中,他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他领域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不应该是用金钱衡量,而是要去帮助更多的人。
后来,他为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发表了一场演讲:“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演讲的内容主要围绕事业、家庭,以及人品三方面进行。
在演讲之后,他委托两位在演讲后有很深感触的同学总结了感受,并整理成了这本书。
通过这本书,可以给事业彷徨的我们指导,让我们更明确怎样平衡事业和家庭,以及成为怎样的人。
当然最精彩的还是关于事业方面的分析,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会把他在书中分享的有助于我们提升事业的方法总结出来,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十五
《因为这是你的人生》告诉我,人生的每个选择,都会使我们之后的选择变得更多或更少。今天的我们,时刻为自己想要的选择奋斗着。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学习、工作、赚钱、甚至是下楼倒垃圾,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今年高考成绩被屏蔽保护的李姐姐,我问她考好的策略是什么,她说,初中阶段,自己已经很明确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未来的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选择了一个方向,便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往那个方向前进……中学六年,她用一张张白纸记下了数万个知识点,有然后把它们整理在一起,“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带着几本厚厚的笔记本迎战高考。那些天才们嘲笑她:“做了那么多笔记,怎么还是考不过我呀。”“你那么刻苦,还不是那样。”……无论经历什么坎坷,她依然心无旁骛、静待花开地坚守着心中的信念,坚持着自己的选择。终于,多年来的汗水和墨水,换来了河源市文科状元最耀眼的称号。而今,中国有多少大学,她便有多少选择,她收到了清华大学预录取的通知;她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还有许多名校给她投来橄榄枝。不可置疑,今后,名校毕业的她又会面临比其他人更多的选择,在日新月异的未来,或许大家会为一份工作挤得头破血流;或许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她,却可以走的比很多人都潇洒和坦然,成为可以选择的关键决定者。
怎样判断一个人活得好不好?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这个人活得有没有选择。
“我们被生出来是没有选择的,最后死也是没有选择,在这生与死的两端之间,我们渴望给自己多一些选择。”
选择,这就是属于你的.人生……让我们为选择而奋斗,为自己而活着!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十六
生命,没有多一分,也没有少一秒,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只是你懂不懂得珍惜它,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来做应做的事。
“不要让时间成为你后悔的因素。”这是我在这本书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们又何尝不是像书中的故事一样?有时候,一拖再拖,一次次地说没空,最后,失去了一些不能再回来的机会。
像书中的那个故事,一个人为了游戏,为了自已的名誉,忽略了家人,忽略了所有关心自己的人。当那些人邀请他出来或是给他打电话,他总是只会敷衍他们一句“没空”就匆匆地离开了。
人生,又能有多少次承受住你的没空呢?最终,他失去了关心他的人,失去了家人对他的信心。就这样,一切都没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马上改变自己,又有什么用呢?失去的终究是失去的。曾经的不珍惜,酿成的,就是失去一切的后果。
“没空。”一句话,刺穿的不止是关心自己的人,还有我们的父母,比起任何人听到这句话,他们总是最难受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也许当你后悔了,想要回到父母身边,好好对他们,好好照顾他们时,他们已经不在世了。
同书中多个故事一样,儿女们想要好好报答父母时,父母已经不在。而父母在世时,儿女们总是忙这忙那,对于要回家看父母,他们也只是漫不经心地敷衍一句“没空。”又这样离去。
父母是承受不住你的“没空”的!当你失去他们时,就连后悔的眼泪也流不出来了!多回家看看吧,不要让父母担心,不要让父母离世后的你后悔不已。人生,不存在没空!不要对你的人生说没空!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十七
通过阅读全书十六章节的内容,我感觉,人生在世,难免要承受各种苦难和折磨。其实换一种眼光看待,这些折磨对人生并非是消极的,反而是一种促进人成长的积极因素。生命是一次次的蜕变过程,唯有经历各种各样的折磨,才能拓展生命的厚度。如果我们有朝一日功成名就,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曾经折磨过自己的人,因为正是他们使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和自信。折磨是指引你走向成功的恩赐。
成功,是从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中建立起来的,它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不怕失败、在磨难中永不屈服的能力。成功是一位贫乏的教师,它能教给我们的东西很少。我们在失败的时候,学到的东西最多,因此,不要害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我们就不可能成功。那些不成功的人是永远没有失败过的人。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都当做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风险,所以要树立持久心,不断提高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
一个人若缺乏勇气,很容易就会倒下。而一个充满勇气的人,则无所不至、无坚不摧。世间没有死胡同,就看你如何去寻找出路。正视困境,不在困难面前退缩,才不会让心灵荒芜,才不会无路可走。
我深深地体会到,成功之路难免坎坷和曲折,有些人把痛苦和不幸作为退却的借口,也有人在痛苦和不幸面前寻得复活和再生的机会。只有勇敢地面对不幸和超越痛苦,永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用理智去战胜不幸,用坚持去战胜失败,我们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掌握自身命运的.强者。
读后感。
所以,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那些在工作、事业、生活、生命中折磨自己的人,将各种折磨看成是促使自己成长、激发自我潜能的机会,在折磨中不断汲取力量,增强自信,最终实现人生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当你面临挑战、遭遇挫折和感到无助之时,折磨会给你以力量;当你迷茫、痛苦和失落之时,折磨也会给你以慰藉。
《感谢生命中折磨你的人》深刻地阐述了,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低人格。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本身。苦难是一柄双刃剑,它能让强者更强,练就出色而几近完美的人格,但是同时它也能够将弱者一剑削平,从此倒下。
是的,我们应该学会看到事情美好的一面,学会看到别人带给我们的积极影响。人的一生之中,难免会遇到坎坷,难免会遭受折磨,每当这些时候,我们是放纵自己,让内心仇恨的火焰燃烧,还是轻轻一笑,感谢磨难呢?有人说:“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也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天上闪亮的星辰。”那些曾经带给我们痛苦和折磨的人,在让我们看到黑夜的同时,也让我们知晓了星空的魅力。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去怨恨,痛苦和折磨让我们意志更加坚定,思想更加成熟,心态更加沉稳,目光更加长远,也让我们不停地激励自己,去奋斗,去学习,去成长。
我们就像一棵棵刚刚把根植入土中的树苗,需要风雨的折磨来使我们茁壮成长。我们要感谢痛苦磨砺了我们的心智,感谢失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感谢折磨我们的人,使我们终有一天成为参天大树。
感谢伤害我们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学会了不去依赖任何人,学会了自强自立;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伤害,是伤害让我们从一个任性、脆弱、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能力在天地间自由行走的勇敢的人。
我们要学会感谢,感谢折磨过你的人,固然当时是痛苦的,但苦楚的进程也是自己逐渐成熟的进程。面对曾经一度使我们难以承受的痛苦和磨难,我们没有办法使他们消失,但我们可以决定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假如你的眼睛始终看着星星的美好,心灵就不可能被黑暗吞噬。当苦楚变成往事时,自己将会庆幸,正如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一样,有时磨难真的是一笔财富。在经历了心灵的阵痛后得到的是对人生的思考,是心灵的升华。
俗话说: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控制它的宽度;我不能控制天气,但我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改变容貌,但我可以展现笑容;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可以掌握自己,更好地看清真实的自己,从而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更加从容、快乐地行走!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十八
看看周围,很多人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是依然不幸福:拿着高工资的人,却讨厌自己的工作,每天在痛苦中挣扎;有着令人羡慕家庭的人,一夜之间却离婚了;别人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了,可却突然传来了他跳楼自杀的噩耗!
幸福感缺失,是现代人的通病,就连哈佛商学院的精英,也不例外。作者本人就是哈佛商学院的高材生,在他参加毕业五周年同学会时,发现每个同学都豪情满满。然而,到了十周年再见时,情况却变得大相径庭:虽然大家都已功成名就,可很多人一点也不开心。他们每天只是机械的工作,再也找不到当年的热情,有的人离婚了,有的人跟孩子关系很差,还有的人甚至因犯罪进了监狱。
原来,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他们做了错误的选择。人生是选择的结果。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选择,而怎样的选择对应怎样的结果是必然的,这些选择就是我们如何去衡量我们人生的态度。如果在工作、家庭和品行上做了错误的选择,人生自然难以幸福。
那么,到底我们应该如何管理和规划人生,进而获得幸福感呢?《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将为我们提供答案。
本书的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被誉为世界一流的创新管理思想家,颠覆式创新之父,还曾获2011年当代50名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第1名。他著有《创新者的困境》和《创新者的解答》等七本经典畅销书。其中,《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诞生于作者为哈佛毕业班学生的演讲,也被称为哈佛最重要的一节课。
书中,作者把多年企业管理实践和研究的成果,应用于人生幸福,并总结出了可以解释选择与人生幸福因果关系的理论。作者认为,人生是可以掌控的,人生幸福是无数个正确选择的结果。在这本书中,作者针对工作、家庭及品行方面可能面临的陷阱,给出了理论指导和思考方法,帮助我们收获幸福人生。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十九
《因为这是你的人生》这本书围绕的是如何提高情商、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全书26章,14章讲述人际关系的基本建议,另外各有6章专门针对亲子及友谊两方面的人际关系展开论述。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从小到大经历的人际间交往存在着很多疑惑与不解。这本书读着读着,那些疑惑的瓶盖就好像噗噗噗自己弹开了一样。以下我分享感触比较深的几个点: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给身边某个曾经犹豫不决的人提了建议,却压根不被他采纳,他偏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可偏偏,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怎么会这样?这样”内心强大”的人头脑清楚、明白为什么做这样的决定。摸索出自己的需求,拿定了自己的主意,便不会容许别人意见塞进来。
再举个例子。同样的场景:跟伴侣分手之后,有的人选择断绝联络,有的人选择将这份感情转化为友谊。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选择呢?那是因为不同的情侣对这段感情的需求不同啊。当事人摸索出自己的需求后,明白了自己对这份关系的需求,到底是继续、转化、结束关系,于是照此作出安排。
想象这样的场景:春节过年三姑六婆锲而不舍地拐着弯打探你的工资,逼得你一气之下起身离开。这是什么道理?身边如果有这么一堆没有分寸感的人,就会逼得我们不得不有分寸感。书上写道:适当地保持距离,尊重每个人的界限。探索出令自己舒服的界限,既别去侵犯别人的界限,也别让自己的界限被侵犯。
亲子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没法选择成为谁的儿子、女儿,无法选择出生在怎样的原生家庭。
如果你生在“爸妈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好”的家庭,很少获得来自父母的鼓励和肯定,不妨发挥内心的魔法,想象出既懂你又宠你的父母,从而降低对真实父母的期望。
如果父母向我们提出各种要求,要你去替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愿望,这便是父母对子女的勒索。面对勒索,别立马投降,用谈判的方式讨价还价。区分出哪些是自己的期望,哪些是父母的期望,排出轻重缓急。在小事上,我们可以满足父母期望,但在大事上,我们一定别牺牲自己的期望来成全父母。
还有爸妈,甚至会嫉妒眼红子女过得比自己好,让子女对此产生歉疚感。那么,我们做子女的,千万别故意避免活得太爽,别故意陪着父母感觉不幸,更不能因此放弃追逐更大的梦想。
对于交友,以往我们可能陷入了这样的误区,认为:完美无瑕的人、有主角光环的人在收获友谊上占优势,于是让自己变得十分逞强,拼命成为有趣的人。这本书打开了另外的窗,介绍了几个独家方法。一是学会示弱,让对方很容易就能帮助到你,给到他这样的机会,让他收获助人的乐趣,他便会愿意与你交朋友。二是甘做绿叶,衬托红花,不一定非要你做那个很有趣的人,换个思路,懂得倾听身边某个有主角光环的人,便能收获友谊。进一步的,如果赞赏到刀口上,关系或许还很可能升级为知音。
此外,提高交友门槛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选了对的人当朋友,将狐朋狗友拦在门槛外,才能起到助力提升我们情商的效果。结识良师益友,就像是戴上转换视野、校队人生方向的眼镜。与我们经历相似的人很少让我们获得不同的理解角度和结论,只有借由那些拥有不同历练的人作眼镜,才能帮助我们窥见不同的价值观。这样的朋友能带给我们启发,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成长心智。如果你不清楚活着要做什么,那也不妨就找方向感明确的朋友,循着他们的视野去探究我们想要的人生目标。
以上便是我分享的主要内容,包括:情商的两个原则:“明白”以及“刚刚好”,还有如何调整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借朋友成就更好的自己。当然,书上还有很多比较精彩的细节,没法在这里详细分享。总之,这本书带领我系统思考人际关系,引导我们想通缘由,走出行动误区,令我受益匪浅。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二十
思考一:找到你的驱动力。
制定你人生的战略,即找到你想实现的目标,以及你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如果你不清楚什么是真正激励你的力量,你就不可能进行与幸福相关的、有意义的思考。当我们发现自己深陷不快乐的职业,甚至是不快乐的生活中时,通常是因为自己根本不明白真正激励自己的动因是什么。
动因就是人做一件事真正的原因:即发自内心的想去做。
人的动因包含了两个因素: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
基础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证、工作条件、公共政策等等。基础因素不好会给人带来不满,但是如果工作的基础因素得到了改善,你也不会立刻爱上这个工作,顶多就是不讨厌它罢了。
比如,你的工作有安全舒适的环境,与上司和同事融洽的关系,能获得足够的钱照顾家庭等等。但请注意:不讨厌,并不等于爱。
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动力因素可以让我们真正爱上一份工作,找到工作的意义感。动力因素很少与外在刺激相关,更多的是与自己的内心及工作的内在状况相关。
通过对这两种因素的分析,我们就能真正理解有些哈佛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了:有些同学找到了真正让自己有动力的职业,所以,他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感;而有些同学没有找到让自己有动力的职业,虽然他们看起来叱咤风云、好像世界都踩在脚下,但却因为他们并不满意自己的职业,所以,最终难以感到幸福。
所以,工作中的他们缺乏热情,表现平平;而另外一些人,他们热情的选择了这些类型的工作--因为一切恰恰是他们喜欢的,所以,就很容易出色。
前面一些人,他们选择工作的初衷是为了得到良好的经济回报,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他们高昂的教育投资。从事这些工作,他们就可以让家人过上舒适的生活,不用担心经济压力。但是,一旦他们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他们也忘记了自己曾经最热爱和最期待的职业,等到荷包越来越鼓,就更是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了。最终,金钱成为了他们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
其实,当改善生活的基础因素,超过一定临界点时,它们就只是幸福的副产品而已了,它们并不能成为产生幸福的真正原因。
我们应当时刻牢记:不要把人生的重点放在那些能“标志成功”的东西上面,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内心对成就感的衡量上。
这一生,就是要不断寻找我们真正热爱的东西,为“真爱”而战。
思考二:周密计划与偶然机会的平衡。面对机遇该如何做出最佳选择。
当你以为你明白了你的目标后,你随即制定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周密计划”,但事实上,人生发展总是动态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偶然的、难以控制的因素,来争夺你的资源。于是战略管理过程变成了一件富有挑战的事情。
当你走在人生的拐角处,你该如何做出选择呢?作者提供了一个工具,叫:”发现---驱动“计划。也就是为了促成你在“周密计划”和“应急战略”间进行成功选择,你要能识别出你需要得到验证的假设条件,即在面对你想选择的战略时,你有哪些假设条件需要得到验证,证明这个战略是有效的。
让重要问题的假设得到验证,可以使我们的战略不会偏离轨道很远,并且,我们要不断的问自己,在战略选择的过程中,哪些对于我们才是最重要的?激励我的主要动力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问对了问题,通常就很容易找到答案。
通过我40年的人生,我也观察到,好的人生,其实就是一系列优质战略的选择过程。制定人生战略无比的重要,它应该是深思熟虑后选择的结果。读后感。
它就像提前绘制过的人生地图,如果你始终明白,你的目的地在哪里,你会走起来更容易,更不容易迷失。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我觉得就是这个道理。
一旦我们懂得了在“周密计划”和“应急计划”之间的选择策略,我们就会容易变得开放,不会把偶然机遇拒之门外,我们应该让自己生活的范围大大拓宽,依靠自己所处的特定环境,准备好各种机会做实验,从而为找到支点做准备,然后不断调整战略,直到找到既能满足基础因素,又能给你动力的事业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对自己诚实。
思考三:你的战略与你所说的一致么?
当你明白了你的人生动力,找到了自己的战略,平衡好了志向与意外机遇的关系,你却舍不得花时间、金钱、精力在这些东西上面,那么最终一切都将毫无意义。也就是说,你需要在你的战略目标上,配置好“人、财、物”才行。
真正的战略--无论是公司还是在生活中,都是在大量与资源分配有关的日常选择中产生的。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你资源的流向,将决定你成就的方向。
如果你研究商业失败的案例足够多,你就会发现急功近利常常是主要根源之一。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面对的危险经常是,无意中把资源优先放在了能立竿见影就带来回报的事情上,而忽略了那些需要长期积累付出才能见到成效的重要事情上。例如:人们为了升职、加薪、发奖金,而把过多的时间花在单位里,而不愿意把精力花在十几年都看不到回报的事情上,比如养育孩子成才。
当他们获得立即回报时,又把这些回报花在自己和家庭追求高享受的生活方式上,如:买更好的车、换更大的房子、享受更好的假期。问题是,这些需求很快就会把个人资源配置的过程固定在原地不动:“我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工作上,不然就得不到升职;我需要升职,不然就……”
所以,一旦你决定了你的战略,你就需要把你的资源,优先用在能实现你目标的事情上,这样,才能保证你最终成为你渴望成为的那个人。
part2:你与亲朋好友的良好关系,才是你幸福的源泉。
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事业优先项——能让我们开心工作的动因,只是人生诸多重要事情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家庭、朋友、信仰、健康等等,还有很多优选项,能关系到我们人生的幸福和生命质量。尤其是与家人、好友培养出的亲密关系,与成功的事业相比,会带给我们更加长久的幸福感。所以,如何滋养和捍卫这种亲密关系,对我们来说,就变得特别重要。
思考一:时光在流逝,而你丢失了什么?在你最重要的关系上,投资时间。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温暖的家庭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源泉。但是等我们认为家里一切都好,可以先放一放,暂时不用过多投入时,你就上当了。当亲密关系出现严重的问题时,往往就已经来不及修补,一切都太晚了。
企业往往因为没有对未来投资,而导致不可挽救的后果,这样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个人生活。虽然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周密战略——要与家人建立充满爱的关系,与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谊,但事实上,人们却投资在一个从未想过的生活战略上,以至于“相识满天下,知交无一人”。
思考二:你给孩子投资了什么?
给孩子的投资,很早就要开始,你必须给孩子提供能够历经生活挑战而生存下去的工具。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头几个月的情况,对智力发展极其重要。人类学家的研究员,研究了父母在孩子二个月到半岁期间对孩子说话的效果,并且,这种研究一直持续到了孩子上完学。他们发现:孩子出生后的30个月内所听到的单词量,与他们长大后的词汇表达、阅读理解、考试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并且,若父母能用语言引导孩子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深入思考的话,这将会对孩子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就是说,当父母热衷于和孩子多说话,孩子大脑里将增加很多得到锻炼和优化的神经突触。突触是大脑里的神经节点,它把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简单地说,就是大脑里突触的通路越多,就会形成越多的有效连接,以后的思维模式就会变得更好,理解问题就更容易、更快速。这说明,小时候接触到父母大量谈话的孩子,几乎拥有了不可估量的认知优势。
你看看,这么小的投资,居然能带来如此大的回报。然而,仍有大多数的父母认为:等从小学再开始关注他们学习的成绩吧!遗憾的是,等到那时候,他们已经错过了帮孩子一把的大好机会了。
很多人,当习惯性的把资源投资到能带给他们更快回报的地方,却忽视了他们最应该在乎的人时,不幸的选择就已经开始。
思考三:对你的亲人而言,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总是考虑自己需要什么,而没有考虑对伴侣而言,什么才是对方需要的。所以,大多数人,对婚姻的概念是:看对方是否能给予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对方不能给与,便离开他,去寻找那些能给与自己的人。
作者发现,通往幸福婚姻的道路不只是找到你认为将会让你幸福的那个人,而恰恰相反,通往幸福婚姻的道路是要找到你想让他幸福的那个人,他的幸福值得你的付出。付出--能使关系更牢固,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家人、密友、组织,也同样适用于文化,甚至是国家。
希望你爱的人过的幸福,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难就难在我们往往不知道对你最在乎的人而言,什么东西才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我们如何做才是他所希望的?为了帮助我们找到答案,最好的思考办法就是从“需要完成的工作”角度去考虑,它能使我们发展出真正的同情。
我们要经常问自己:我的伴侣最需要我做的是什么?而且,对于伴侣需要我做的事,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而是要花时间和精力投入的去做。我们要能放开自己的想法,专注于做让另一半感到幸福的事,只要双方都这样想,就能产生好的夫妻关系。
思考四:你的孩子还是你的么?--不要将关键环节外包。
戴尔公司外包带来的悲剧:在过去的10年里,戴尔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笔记本生产商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戴尔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有一家来自台湾的优秀零部件供应商—华硕。为了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戴尔一步步将自己的生产,外包给华硕:从线路,到主板,再到组装,戴尔一步步放弃了自己对于关键环节的操作过程,最终使品牌走向了平庸和衰落。
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把一切都外包出去,会造成不可预料的结果。作为父母,你自己必须清楚,在孩子教育中,最关键的部分是什么。
1.)孩子的资源,即孩子获得的经济和物质资源,他的时间、天分、人际关系以及过去学到的经验。资源决定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2.)孩子的思考方式。如何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等等,这些都是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还包括:孩子利用他的资源实现了什么、做到了什么,以及为自己创造了什么新东西等等。这些因素都是无形的,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变成独一无二的人。
3.)孩子的价值取向。它与我们所说的人生中的选择倾向没有很大的差别,价值取向决定孩子在生活中如何做决定。也就是在他的想法以及生活中,哪些因素会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哪些是次要的,以及哪些是他根本没兴趣的。
当我们将孩子的教育,一切都外包给教育机构时,我们也就把要实现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包给了机构。我们往往过多的关注了孩子获得的资源,比如知识、技能、以及经验等,跟戴尔公司一样,我们的每个决定看起来似乎都是有意义的,但我们却忽略了最关键的实际操作过程:即培养孩子今后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的价值取向。
其实,除了学习新技能之外,孩子们还应该学习更重要的东西。关于能力的理论告诉我们,孩子们需要被挑战,需要解决困难的问题,需要培养价值观。当我们发现自己正在为孩子提供越来越多的,并没有让他们真正参与进去的活动时,我们就没有在训练他们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应用能力。
当我们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来提供所有的经验时,这其实也是将我们的责任给外包了。当孩子终将有一天遇到生活中的挑战时,我们却没有在他身边,这时,我们就失去了塑造他们价值观的重要机会。而价值观,才是孩子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能力。
所以,让孩子多经历自己的生活。鼓励他们为高目标而奋斗,即使他们没有取得成功,那么你需要帮助他们学习正确做事的经验:当他们追求的是伟大的目标时,有时候不能实现是不可避免的。教他们爬起来,掸去身上的灰尘,然后继续尝试。告诉他们没有偶尔的失败就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庆祝成功,但你还应该在孩子为力所不能及的目标而努力时,学会庆祝失败!
如果孩子从未面对过艰难的挑战,或者没有经历过失败,那么他们就培养不起生活中所需要的韧性。那些不具备韧性的孩子,当他们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绊脚石时,将很容易遭遇失败。
作为父母,我们并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思考,我们究竟希望培养孩子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以及,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帮助他们?我们要努力创造机会,以培养起他们这种能力。这并不容易,但这将是有价值的。
思考五:家庭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塑造家庭文化。
作为父母,我们都会有同样的担心---孩子总有一天需要面对各种艰难的挑战,而我们无法在他们身边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他们也许会跟朋友飞去遥远的国度,他们也许会在大学考试中作弊,他们也许会面临各种邪恶的诱惑……我们能做的,只是希望我们对他们的教育足以让他们独自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做才能保证我们对他们的教育达到这样的效果呢?答案是:家庭文化。
家庭文化是父母与孩子间共同价值取向的保证,如果父母有提前设定一定的价值取向,那么家庭成员在解决问题或者面临困境时,就能够本能的遵循这一价值取向,而不用父母时时在身边指导或监督,他们只需要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去做就行,因为家庭文化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他们—-这就是一个家庭文化运作的方式。(我们中国人的家训,其实就是一种家庭文化)。
我们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他们对“成功”的理解,使之成为你想要塑造的文化的一部分。你不仅仅控制孩子的坏行为,还需要表扬孩子的好行为。
你的家庭更重视什么?是创造力、努力工作、企业家精神、慷慨,还是谦逊?如果你没有在家庭成立的早期,就有意识的去塑造并巩固你所看重的东西,那么你的家庭就不会形成你喜欢的文化。
花时间和精力,教导孩子摆脱懒惰和无礼的行为,告诉他们你因为他们努力解决某个问题而感到骄傲;在你遭遇困境与艰难的时刻,你示范给他们以坚毅与勇敢的精神等等……这些实际上就是在塑造家庭文化,你想让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须从点滴生活的选择做起。
思考六:如何确定你能正直一生,远离犯罪。
我们无法预测我们的整个生命中会遇到的状况,以及将会面临的精神困境,而且,每个人人生的遭遇也都不尽相同。作者提供了一种方法,教给我们如何在考虑行为产生后果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那就是: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当我们达到任何一个目标时,都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具体的做法是:确定你坚持的事,然后始终坚持它。避免人生中出现道德让步带来后果的唯一办法就是坚决不让它开始。跨过底线的第一步,很可能成为使你走上后悔道路的那一步。所以,避免自己后悔的最好办法是什么?那就是当你第一次面临选择时,就不要跨出第一步。
读完这本书后,对我有什么影响和启发?
这是我阅读过的最实用的书籍之一,在阅读过程中,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了思考和理顺,我惊奇的发现,其实我在十几岁时,就已经有了自己模糊的目标了。只是生活是残酷的,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优先选择我的基础因素,我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太久。今后,我要对自己的资源投入进行必要的修正。
在我40多岁,人生过半的年纪里,我决心要改变。我要拿出更多的精力来寻找我的动力因素,我要找到我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去投入,去尝试,我要从我喜欢的事情中,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家庭部分,我本身就比较重视家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比较多。尤其是在我儿子和我父母身上,我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我从不后悔我的付出。我在乎我的家庭,我爱我的家人,他们才是我幸福生活的主要源泉。以后,我期望我也能像书中说的那样,站在家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和付出。我要努力带给他们每一个人幸福。
在文化塑造方面,我希望自己能够制定周密的塑造计划,逐步书写自己人生的原则,并认真地去实践。我希望我能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塑造我的团队、塑造我的孩子,以真正提升他们应对未来困境时所需要的能力。
感谢这本书,让我在求知的路上,感受到成长的欢喜。作者:航妈。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二十一
当看到一个理论的时候,需要关注这个理论可以应用的范畴,例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处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理论适应的范畴,本身的局限性。
看问题,你是看到问题的本质还是问题的表象,你是在描述问题还是描述结论还是论据,都需要有清晰的认识。有些人永远只能看热闹,却看不到实质的范畴,这样想要进步还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看到一个事物的本质呢?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呢?都是需要很多基础知识的。如果你看过蒙娜丽莎的画像,那么即使只有一个模糊的样子,我们也能够看的到。
我们可能是既爱又恨我们的工作。我们一开始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后面对自己的所有的工作为什么又不满意了?是觉得激情没有了,还是有其他的呢?我们谈恋爱也是一样的额,一开始我们可能会觉得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觉得一切还行,但是后来又会觉得走不下去了?满意和不满意是两种状态,不满意不代表满意,只是可能达到了基本线而已!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在工作中,由于一些基础因素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会让我们感到不满。这里所说的基础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这些都很重要。基础因素不好就会给人带来不满,所以你必须解决基础因素,确保你不会对工作不满。
在动力因素和基础因素之间求取平衡:那么,真正让我们非常满意并爱上工作的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赫茨伯格研究中的“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
希望你的生活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能满足动力因素的要求。如果经历过,你就会认识到这种工作与只有基础因素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它会不断向你强调,让你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既有趣又有挑战性,让你变得越来越专业,还有机会变得越来越有责任感。这就是动力因素在起作用,它让你爱上所从事的工作。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坚持住,直到找到这样的工作,因为这样的工作会让人每天一想到要去工作就兴奋不已,与那种每天一想到要去工作就心烦的感觉有天壤之别。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二十二
本书读起来就像是一个人生导师循循善诱地帮助你找到自己的感觉,他根据自己的经历以及结合相关理论来告诉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首先是获得事业的成功,就是你要爱上你所从事的工作,找不到就继续寻找。在这里面作者提到动力因素和基础因素之间的平衡。
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基础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作者说的很有道理,基础因素只是幸福的副产品,而不是产生幸福的原因。真正的职业幸福是源于动力因素。
一份让人满足的职业是既能带给我们动力,同时也能满足基础需求。怎么样平衡,作者抛出了周密计划与偶然机会这个概念,结合到自己的履历,主要是走出去和行动起来。作者回顾了自己从事的三个职业,从顾问,到企业家和管理者,最后是一名学者。
他一开始的周密计划是成为一家报社的编辑,但是因为有偶然的机会,他开启了他的应急战略,他也爱上了他的顾问工作,后来做自己的公司也是因为在当时是更好的选择,这又是一个应急战略的阶段,后来从公司辞职,按照一开始的当时的情况,有一次选择应急战略,成为教授,最终将学术作为自己的周密计划,明白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他告诉我们不要讲偶然的机会拒之门外,但是我怎么知道到底是周密计划还是偶然机会对我更重要呢?他提到一个工具叫“发现--驱动计划”,就是说出需要得到验证的假设条件。这个工具也同时可以应用到企业的战略上。
同时作者告诉我们“当你仍在为事业考虑时,应该让生活范围大大拓展,应该依靠自身所处的特定环境,准备好为各种机会做试验,从而为找到支点做好准备,然后继续调整战略,直到找到既能满足基础因素,又能给你动力的事业为之。
接下来作者提到资源配置问题,不管是从公司发展角度还是个人发展角度,要实现目标,就必须有正确的资源分配。
我们要记住,把时间花在长期回报的事情上,而不是短期的利益上。比如,你想拥有好的家庭生活,你就必须将一部分时间用来好好经营你的家庭,陪伴你妻子和孩子。要建立牢固的家庭关系和亲密的朋友关系,最重要的是投资时间。
往往走出第一步的错误,是很难纠正的,所以一点要坚持所坚持的。
最后,作者讲述了如何确立人生目标,包括未来画像、认同感以及标尺三部分。就是我想要成为的人,并且忠于我的目标,并找到正确的标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花时间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二十三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别让拖延毁了你的人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编者按:20xx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公司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员工读书活动。员工从职工书屋中精选出部分书籍阅读,或自己推荐一些优秀书刊,就读过的一本书(一篇文章)撰写一篇读后感,今推出公司员工李慧娟优秀文章——《别让拖延毁了你的人生》读后感。
在手机不离手的今日,好久都没有好好的捧着一本书看过了,也曾有过想选几本好书看看的念头,可一拖再拖,终未实施。这次公司组织了读书月活动,促使我不得不去读书。进入公司大门右侧就是满满的书籍,每次走过都没有看过一眼,今天路过时慢下脚步认真的选看起来,猛然间看见《别让拖延毁了你的人生》这本书籍,这本书名中的“拖延”两字击中我的心房。短暂的愣神觉得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我就一直都存在着拖延的习惯,原本可以马上完成的工作,有时却要放一放,拖一拖;每天早上起床,不到最后一刻不想起;心里想要去做某件事,可不到紧要关头就是不动;总是能拖就拖,有时也会自我检讨,决不再拖,可总是改不掉。
拿到书翻起第一页的前言就很是吸引,犀利的言辞迫切的想知道这本书当中是不是有对拖延习惯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为自己消除拖延的毛病指点迷津。通过阅读知道拖延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改正的。书中解答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困惑,它让我体会到了“拖延让懒惰滋生”,一直以为将一些马上可以做的事情放一放无伤大雅,反正我会完成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可是从来就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将是无休止。使时间白白的都浪费掉了,从而滋生了更严重的惰性。
读完后,感悟良多。要从现在开始用“立即执行”的好习惯取代“拖延”,或者是立即去做。这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会带动我们更容易地去做更多的事情。也就是说,成功的秘诀就是行动,就是“现在就做”。不是等到所有条件都具备了再行动,殊不知,良好的条件是等不来的。唯有依靠行动才能创造有利条件。只要做起来,哪怕是很少的事,哪怕只有五分钟,也是一个好的开端,就会带动我们容易地做好更多的事情。无数事实证明,所以的成功者从不拖延,对工作的态度是立即执行,所以才能成功。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篇二十四
生命,没有多一分,也没有少一秒,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只是你懂不懂得珍惜它,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来做应做的事。
“不要让时间成为你后悔的因素。”这是我在这本书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们又何尝不是像书中的故事一样?有时候,一拖再拖,一次次地说没空,最后,失去了一些不能再回来的机会。
像书中的那个故事,一个人为了游戏,为了自已的名誉,忽略了家人,忽略了所有关心自己的人。当那些人邀请他出来或是给他打电话,他总是只会敷衍他们一句“没空”就匆匆地离开了。
人生,又能有多少次承受住你的没空呢?最终,他失去了关心他的人,失去了家人对他的信心。就这样,一切都没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马上改变自己,又有什么用呢?失去的终究是失去的。曾经的不珍惜,酿成的,就是失去一切的后果。
你真正需要的不是那么多,多出来的任何一样东西对别人都有用,将它送出去,或是捐出去义卖,让真正需要的人善用,简单生活惯之后,生命自然不再累赘。
支离破碎的灵魂得到的往往是乏味的成功,对生活的兴趣应高于购物,用最小的时间工作,将大部份的时间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自己爱做的事,做你想做的,说你想说的,学习享受生活,享受你做的`任何事情。
把实现自己生命第一优先考虑,善待内在的小孩,给他勇气、信心和生命,想念自己,做你自己,宽恕自己,对自己负责,善用感觉,热情行动,活出真正的自己。你为什么生气?塞车、买票插队、同事争执、服务生态度恶劣……生气之前,思考哪些才是真正值得生气的情况,例如:疟待儿童、人民遭受饥饿之苦、战争,相较之下,就可以知道这些事是多不值得生气。将怒气转向值得生气的事上,并且想想自己可以为这些情况做什么。
日常生活需要良性循环,人生只有一次,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每个月定出一天可以彻底休息,放自己一天假。“没空。”一句话,刺穿的不止是关心自己的人,还有我们的父母,比起任何人听到这句话,他们总是最难受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也许当你后悔了,想要回到父母身边,好好对他们,好好照顾他们时,他们已经没有太多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