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读后感(优秀13篇)
读后感是一种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方式,它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深度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对书中的主题和情节进行简要描述,引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和思考。其次,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和评价。最后,可以提出自己对书籍的建议和自己在读后感中的成长与收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成为读后感篇一
我最喜欢读尼采的哲学著作,《成为你自己》这本书,是节选尼采著名的《瞧,这个人》《悲剧的诞生》《快乐的智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四部著作的最精彩部分,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尼采的思想学说及尼采的个人情况。尼采的思想令人敬佩,尼采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他的思想学说直到今天,也是指导我们思想的指路明灯,无论是西方到东方,从书籍到网络传播,都是倍受推崇。所以说,尼采的思想,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行为。尼采的所有作品都是令人感动著作。
尼采总是引领我们,找到自己思想意识里需要的,是发自自己灵魂深处的东西,去除所有约束的束缚,让我们的精神回归到本来面目。尼采说: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确实如此。我们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如果说兔子有七张皮,那么,人即使脱去了七十乘七张皮,仍然不能说:“这就是真正的你了,这不再是外壳了。”所以,要真正认识自己,是最为重要的。作为一个人,应该成为创造者,有独立的`思想认识。就像你要想成功,就要付出努力。你要攀登一座高峰,就要一步一个脚印从山下开始攀登。也就是说,人必须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行动,才能够成为自己。在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意义。尼采在《知识》中说:你的良知在说什么?——“你要成为你自己”。尼采认为,如果只是“认识自己”——即“理性”,是我们认识自己的第一步,而让我们培养出一切有用的能力,才是成为自己的基础。虽然,尼采说:我最不愿意承诺的事就是改良人类,事实是,他的思想却改变和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总而言之,尼采希望能够成为自己。人要有个性,独立性。尼采的所谓成为你自己,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这样的肯定是对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充分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处于思想困境的人来说,是指路的明灯,激励着人们努力进取、奋发图强,为自己活着,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没有拜读过尼采更多的作品,但是,我有了这本《成为你自己》,就已经足能成为我将来在思想方面前进的方向,我更愿意以尼采的思想,作为我行为的导师。坚持做最真实的自己,实践成为你自己!
成为读后感篇二
在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我的感觉是复杂的,有兴奋与激动,也有惶恐和迷惘,像是一艘加满燃料亟待启航的船,却不知驶向何方。“为什么当老师?”这个问题我能回答,但是,“怎么当老师?当什么样的老师?”这两个问题却让我不知该如何回答。知道读了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我的心中才有了答案。王老师用一个个教育叙事、一篇篇短文故事,指导着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老师。
教人先教己,这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条件性、实践性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专业性、科学性越来越明显,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书中王老师多次强调要注重思考和反思,做有深度的思考者。教师成长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知识的不足,而是不想再去思考,更不会主动去思考,这才是成长的最大障碍。作为一名新老师,我们应当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和反思,对失误或不足的主动回顾、细致反思,对问题或困惑的自觉思考究,还应该对经验或成功的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在书中王老师也给我们指出了几种思考形式,可以是坐下来想一想过去,也可以是静下来问一问自己,以及基于文字的思考——以阅读拓展思考的宽度,以写作提高思考的深度。有文字相伴,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思考者,也才有可能走得更远、更持久。这也是“木香花语”教师读写团队组建的意义,给我们新教师提供了阅读、写作、思考的制度和空间,让我们新教师可以更快、更好的成长。
王维审老师也多次提到要做有情怀的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给我们在教师成长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做研究者,在研究中,忘却烦恼、功利和庸俗,专心致志地为兴趣和理想而努力。而这就是来自于研究的情怀。
王维审老师的这本《做更好的老师》还没有读完,只是读的这些就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以前的教学有了很多的反思和收获,希望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和提高,成为更好的老师。
成为读后感篇三
“成为”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达到某个位置或者达到某一个特定目标,相反,“成为”应该是一种前进的状态,一种进化的方式,一种不断朝着更完美的自我奋斗的途径,这条道路没有终点。
传记是我比较钟情的一类书籍,尤其是围绕一段历史由不同历史角色写成的传记,综合读来对历史的还原性更强、更有趣。
听朋友介绍说米歇尔《成为》写的很生动平实,于是兴致勃勃的坐到书店,用两天时间陆续读完了这本书。
米歇尔这本书写的很流畅,翻译的水平也不错。读起来宛如面对面与她坐着,听她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
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成为我”,重点描述自己儿时成长历程;第二部分是“成为我们”,主要讲述与奥巴马的相识、相恋及各自事业发展过程;第三部分是“成为更多”,主要描述成为美国第一夫人后,关注及参与的民生和社会问题。
通书一气呵成,完整的描述了一个黑人少女成长、成就的历程。米歇尔写到:在书中,我谈到了我的根,以及一个来自芝加哥南部的小女孩如何发掘自己的能力,并运用它来赋予他人力量。我希望这段人生经历能激励读者找到勇气,成为他们渴望成为的人。写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意义非凡,而且很有启发性。我希望你们在阅读时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故事,并相信这本书能帮助你成为你期待成为的那个人。你的故事是属于你的,并且永远属于你,所以请珍视它。读后感觉确有共鸣。
我的启示:
一、教育对人的成长及发展非常重要。米歇尔出身于非裔家庭,在美国社会中处于劣势。父亲是一个水处理厂的锅炉工,母亲是一个全职家庭主妇,有一个哥哥,非常普通的蓝领家庭,收入微薄。因为父亲希望把收入更集中用于子女的教育,所以甚至没有买自已的住房,租住在姑婆家的楼上。但米歇尔父母从来没因为学费等问题让孩子选择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自小都是在当地最好的学校接受了教育。父母对教育的重视激发了米歇尔和哥哥自强向上的动力,在良好的教育过程中也培育了形成了米歇尔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个性。最终,哥哥和米歇尔先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人生就应该要不断寻找自己。米歇尔的成长历程就是不断听从内心,追寻自我的过程。法学院毕业成为令人羡慕的白领律师,改行到做市政厅的公职,又转到公益工作,虽然薪水越来越少,但她从中找到了快乐,感受到了成长。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寻寻觅觅,最终选择与奥巴马在一起,在不同阶段与奥巴马一起面对困难、成就彼此。
本书的可读性很强,语言诙谐,富有画面。后序中说:“成为”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达到某个位置或者达到某一个特定目标,相反,“成为”应该是一种前进的状态,一种进化的方式,一种不断朝着更完美的自我奋斗的途径,这条道路没有终点。个人深为认同。
此书值得一读。
成为读后感篇四
坦白说,《资治通鉴》是高中毕业后,老师给推荐的书目之一。
记得我当时就去了书店,果断买下。然后,把它堆放在了书架上。
再后来,就没有下文了。
今年假期闲来无事,觉得读这种高大上的书,应该会让人不一样吧!
就是出于这样似乎很好笑的理由,我翻开了它。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按朝代分为十六纪。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文化、人物评价等多个方面。其所取材料除了正史以外,还有不少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传……周密而完备。
而且和司马光一同编写此书的刘恕、范祖禹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们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辨析、选择,然后再交由司马光取舍要点,编辑定度,制成初稿。
这样,在保证全书内容的丰富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又让彼此独立的材料系统化。
其实读了几页之后,最想发出的一句感慨是:“不认识的字好多啊!”
于是,一本大字典,一支黑中性,一支记号笔,成了我读《资治通鉴》的标配。
由于本书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目的,所以并非一部单纯叙述历史事件的书,而是有很强的政治功用。
那么一个我频繁看到的点就是:德的重要性。
1
仁德之心是谓德。
臣光曰: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比如在智宣子选择继承人时,智果建议说,拥有五贤的智伯不如拥有仁德之心的智宵好。
2
善于纳谏是谓德。
长平之战,赵王不听平阳君赵豹的建议,坚持接受韩国献来的上党,结果得罪了强大的秦国;后又不听虞卿的意见,坚持与秦国求和,而不去拉拢楚国、魏国,使自己落得孤立无援的境地;又中范雎反间计,不听众人劝告,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大将。不善于纳谏的赵王,落得惨败下场。
3
爱民如子是谓德。
赵襄子因拒绝割让土地给智伯而招致祸患。
在逃跑过程中,随从的人问他去哪,他知道,长子城距离近,城墙坚厚,邯郸城仓库充实,也是个去处。但他更知道,那里的百姓不会舍生入死为他坚守。
最后他决定按先主嘱托,投奔晋阳(晋阳是先主赵简子派尹铎治理的一处政治清明的地方),果不其然,这里的百姓与他同舟共济,即使吃尽苦头,也没有半点叛变的念头。
君舟民水,水能载舟。爱民如子,民就会拥戴。
同样的,即墨之战中,燕国军队长驱直下。燕国上将军乐毅整肃纪律,禁止侵掠,寻访齐国隐士高人,荣誉礼待之。不仅如此,还放宽人民的赋税,革除苛刻的法令,齐国人民都十分喜悦。
经过这一系列举措,齐国接受燕国封号、领取俸禄的有二十余人;接受燕国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个月内,燕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都设立郡县治理。
德行是个好东西,三观要正,人心要善啊!
除德以外,进与退的微妙关系也被成功地演绎着。
晋国三家向天子请封,天子批准了,那么奉天子之命成为诸侯的他们,就似乎没有哪里不对。可如果天子不对他们封侯,那天下就会有贤德诸侯对他们进行讨伐。周天子此时退这一步,不是天高地阔,而是万丈深渊啊,这样一来,不是晋国三家破坏礼教,而是周天子自己坏了周朝礼教了。
这样说来,退一步,是不对了?
用芈月的话说:对,也不对。
让我们一起看看肯吃亏并非痴人的韩康子,在他被智伯逼迫割地时,听从了段规的劝说,割地给智伯,使自己免于并转嫁祸患,从而能静观事态变化。
人生似乎就像这些故事,没有套路可言。
由于我才读了一部分,却又总觉得心里有东西需要梳理一下,所以这次就分享心得到这里。
那么精彩处,回见!
成为读后感篇五
读王维审老师的书,每一次都给我带来深深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本书中,提到了关于坚持、关于成功、关于梦想、关于情怀……几乎每一篇都给我很大的触动,就像你面前站了一位长者,在为你讲一个故事,又好像润物无声之中,不自觉的拷问着你的灵魂,使我这二十五年教龄的老教师都觉得汗颜。
想想自己踏上讲坛的二十五年,那些印象深刻的学生、故事迅速地从我的脑海中一幕一幕闪过,无数的感慨涌上我的心头。细数我的教师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成长期。
第一个成长时期就是刚毕业的时候,那时纯粹把教学当做工作来干,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热爱,铺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事业上。还记得那年二十岁,毕业后分到了农村中学,几乎所有的新老师都被安排了班主任工作,我也不例外,作为新手,平时多向老班主任请教,空闲时间备课,与学生谈心,和学生的关系可以用姐弟来形容。尤其我是学音乐的,教学生弹琴、唱歌、跳舞等,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还是比较“高大”的。我也非常幸运,第一届学生就给了我不小的惊喜,居然在中考中班级升学成绩名列第一。今天再回忆第一个成长期,感觉可以用“甜”来形容,那些小插曲、小烦恼、小委屈都变得模糊了。
在时光的流逝中,也迎来了我的第二个成长期,把班主任当做事业来干,对班级出现的问题能有一定的预见性,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并在实践中运用,也开始试着总结一些经验,不再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关注的更多的是他的全面发展。当然,有付出就有收获,这一时期,无论是自己的教学成绩还是班级的综合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一阶段中,我在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也获得了山东省优秀班主任称号,多次获得临沂市教学质量奖。
今年,再接班主任,心态又发生了变化,希望陪着他们玩三年,对班主任的那点余情未了,希望都在这一届实现吧。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醉心于自己和学生的生命成长,痴心于成为更好地老师。”在这一届中,内心少了些功利,多了些平和,拿起笔来,希望认真的把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记录下来。自从学生初一入校,就创建了公众号,现在己经更新到五十多篇原创文章,当看到一个个满脸稚气的孩子从我的照片中褪去青涩,心理逐渐变得成熟,忽然觉得自己就像一位种田人,看到秋天的硕果满枝。
成为读后感篇六
尼采,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喜欢法国文化,而鄙弃德精神他认的最美妙的无神论笑话就是:“上帝的唯一的可原谅之处,就是他并不存在。”他说:迄今为止,什么是对存在着最大异议?上帝。
他不喜欢沉默,认为一切沉默都会导致痛苦;但他乐意接受孤独。他认为所有的理想主义都是谎言。伟大之人坦然接受命运,不想有任何改变,将来不想,过去不想,永远都不想。
他相信所有人的内心都隐藏着一个大花园,我们一直都在其中耕耘着。用另一个比喻来说,我们都是活火山,终有爆发的一刻。
对于知识,最终目的是给予人类尽可能多的快乐和尽可能少的痛苦这一观点表示怀疑。他认为知识可以用来促进这两种目标的实现,但也许我们可能还未发现它也是痛苦的最大制造者。
对于爱,人们所熟知的,真正的名字就是——友谊。志同道合才能催生友谊。即使最无与伦比的爱,那杯中也盛满了苦酒。因此它才激起你对超人的憧憬,因此它才令你产生创造者的饥渴。
他的所有的思想都离不开他对生活的切身体会,都洋溢着辩证的火花,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读和思考。他是骄傲的,他也是孤独的,他不相信沉默,不相信神论,不走寻常路。他又是睿智的,聪明的,经过几番辩证,反复思考,得出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东西,他的思想光芒是不可掩饰的,不能不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无神论者。
下面再来看看查啦图斯特拉如是说了些什么?
有朝一日,我要像一阵风一样从他们中间吹起,以我的精神夺走他们精神的呼吸。这是我未来的使命。
是的,查拉图斯特拉是一切低矮地带怒号的狂风。他警告他的敌人和乱吐口水的人:“当心,不要逆风而唾!”
这一句堪称经典,语言形象而有力,给他的敌人和乱吐口水的人以重重一击。这一句句直戳人心的句子足见尼采之狂,尼采之孤傲了。
我的只会也如同帆船被精神的风暴吹袭,颠簸着航行在大海上——我拿狂野的.智慧。
他是了解他自己的,“我那狂野的智慧”,可见他是成为了他自己,不虚伪,不做作。所以他是伟大的聪明的骄傲而不做作的真正的智者,真正的哲学家。有的人说不喜欢尼采,因为他恃才傲物,从不韬光养晦。但我认为这样的人最真实,在任何人面前都表现了真实的自己的一面。正如他所说的,“卓越的人啊,有一天你也会变得美丽,找照镜子欣赏你自己的美。”他也许是孤芳自赏吧,但他至少有闪光,有美丽之处吧,要不然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哪来的自赏呢?他不爱乔装,不爱打扮,坐在乔装戴面具的人们中间,他当然像个异类,但喜欢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不可多得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他这点——成为你自己!做回你自己,就是最难得也最坦诚的面对生活的态度和样子!
成为读后感篇七
《成为你自己》集合了尼采著作的精华——也可以说是他智慧的精华。通过阅读一位哲学家的思考结晶,我们要承载的信息量很大。因为书中即没有故事性也没有理论性,就是纯粹的思想,虽然尼采很像用现实的角度来解读思想,但文字中体现的仍然是他那些无比丰盈的思考成果。
这就是给阅读和理解都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很多地方也会让人感觉晦涩难懂。估计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思想才被恶意篡改,在一段时间内和纳粹扯上了关系。思想这个东西,实在是太虚无缥缈,要想彻底理解完全不可能。所以这本书的立意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困局——我们不要纠缠在尼采的智慧中,而是要通过这些智慧——成为你自己。
尼采告诉我们,并不是。当很多人纠缠在艰深的理论和课题之中,尼采却和身边的琐事展开了深层“沟通”。他认为那些被我们忽视了的身边的事情,例如营养、地点、气候、修养方式等等恰恰是真理最容易呈现的地方。在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中,他也发现了寻求本我的神来之笔——利己主义。
尼采的'说法是:为了寻找真理,我们宁愿选择偏僻的小路。在认知自我的过程中,他告诉我们从自身周围最简单的事情开始观察,来发现自我的诉求,这种方式比施加了各种其他因素的探索更简单有效。而尼采实现的一个状态是——我展望我的未来,那里没有任何欲望的波澜。
这个境界,我是很难达到了,估计也没几个人能达到。再清心寡欲的人,也不能说自己没有欲望吧,衣食住行,难免有所求。正是出于这个层面,尼采认为从琐事开始认知自己更准确,这个解释从结果反推就更显得合理。
尼采在所有思想的表达中都体现了对所谓权威和权力的不屑一顾,也表达了对艺术的极大推崇。例如他认为学者只懂得肯定和否定,当已经不会自己思考;而创造音乐和文学的大师,则是塑造人本体的根源。在思想的疆域里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信仰,在西方世界里很多思想源于对上帝的信仰。而尼采对此的不屑也达到了顶点,他很喜欢也很嫉妒(因为被抢先说了)司汤达的话:上帝的唯一可原谅之处,就是他并不存在。
在所有这些思考和批驳的过程中,尼采始终在坚持一个核心——认识自我,成就自我——只有这样做了,结果才是最道德、最纯粹的真理。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让我们有信心也有理由,更好的认识自己,同时,也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觉得哲学家思考的问题都高深莫测,很多人的想法疯狂又狂妄,感觉他们都是疯子。而事实上,哲学家里,只有一个人真的疯了,这个人就是尼采。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思想疯狂,而是单纯的身体原因(遗传了他的父亲),他的思想恰恰务实而简单。
成为读后感篇八
看完了书,又去看了米歇尔和奥巴马的一些访谈和演讲。想到了她在书里一直强调的几个点:
1)我们周围成功的可以做为导师的女性太少了。我所从事的工科类职业,不管在高校或者企业,每次读到米歇尔在她人生的各种阶段遇到的各种女性的良师益友,我都会回望四周,缺发现无法找到类似的指引。我的优秀的女性盆友们几乎在大学毕业后就日渐消失,后来遇到的留在圈子里努力向上的也大多都是以前的男同学了。
2)家庭与伴侣。有一个值得赞颂的伴侣是开心的,但是双方的工作时间在有了家庭与小孩以后确实会出现让人无奈的矛盾。每个看似成功的夫妻背后也许都有这样的问题,虽然相爱但争吵也不可避免。这个时候,若能向专业人士求助不免为我们打开了一道大门。没有永远完美的家庭,但需双方都为之努力。
3)自我定位与成功。总统夫人这样特殊的角色世上恐怕不多,但是米歇尔缺很清醒,虽然有事权贵傍身,但她内心还是那个不太富裕的南城girl。
奥巴马在他的总统卸任演讲中提到了米歇尔,非常感人。people杂志采访了他们夫妻,夫妻互动非常有趣。
成为读后感篇九
这篇读后感,写起来相当费力。
一本在佛教信徒眼里通俗易懂的书,对于我这个没有任何宗教基础的人来讲,那些基础的概念,只能囫囵吞枣的先吞下去。
当硬着头皮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整本书其实都是围绕着开头讲过的“佛就是心,法就是世间万象。”来进行铺陈和讲述的。佛教有四万八千种修行法门,每一种修行法门,最后都是归结到修心。
全都读完,回想整本书的内容的时候,结合原来曾经读的书,忽然生出很多感慨来。
无论《秘密》也好,这本《成为你自己》也好,还是其他的教育书籍也好,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在讲我们的精神。孙瑞雪讲“为了孩子,修为自我”,修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心。《秘密》讲外部世界是内心真实想法的投影,想改变外部世界,首先要改变我们心中所想。《成为你自己》讲“佛就是心,法就是世间万象”,心念转了,世间万象自然就不一样了。
到了最后,所有的教育书籍,灵修书籍,个人成长书籍,包括我看到的这本佛法书,都是在讲用“心”,了解自己心底最深处的想法,了解自己之后,从内心开始改变,然后个人成长才成为可能。因为我们在年幼的时候,基本都是弄丢了我们的自我,所以找到自己心底深处的自我是很困难的事情。加上各种各样已经固化在我们行为和思想里面的各种贪嗔痴,使得我们想要改变自己更加困难。即使我们能认识到自己成长中的总总不足,也知晓能够提升自己的各种方法,真的落实到实际中时,还是需要不断的和自己成长过程中累积的负面经验做斗争。总结起来就是“知易行难”。
不过至少,在成长的道路上,我在不断前行……。
成为读后感篇十
今天读完了《成为》这本书,相比《人生由我》。米歇尔书带给的思考更多,因为maya很多的时候是描述的自己和怎么做好自己的过程。这个和成为这本书完全不同。因为米歇尔的情怀和爱更加无私,在她的丈夫没有成为总统之前,她就已经辞掉了自己的高薪的律师职业,而选择了市政厅和很多公益项目去帮助更多的人。
成为第一夫人后,她也致力于关注那些平凡需要帮助的人们,从每个行动来改善这些人们的生活。所以这一本书从不同的视角定义了“爱”。如果以前很多书都是阐述怎么爱自己爱家人,这本书就提供了更多的视角来阐明怎么爱芸芸众生。
不管是maya还是米歇尔都是伟大的女性,都是用女性细腻的角度来描述生活和工作。都会有抚养孩子们的这部分。
米歇尔写道:成为了一位母亲,在为孩子们付出的同时,她一样可以从孩子们的身上学到很多。这一点我无比赞同。她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书中描述的关于怎么和孩子们打交道的部分都是值得我去学习和使用的一些方法。
所以成为母亲是一种天然的优势,相比父亲,我们在职场上的努力,成为母亲在养育上是承担更大的责任的。所以我也更加为自己是一位妈妈而感到骄傲。
妈妈允许孩子们遵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意志成为孩子们想要成为的人,同时,又要时刻把舵,让孩子们不至于偏离航向。这显然就是无条件且有边界的爱。这样的母爱体现在maya那里,也体现在米歇尔这样。也许他们的非凡人生,我们无法企及,但是就这么简单的母爱真理,我们还是要读懂,然后运用到自己生活里去做这样一个母亲。等若干年以后孩子们会这样回忆我们,妈妈也是无条件且坚定地爱着我们。
她还感谢了生命中那些魅力非凡的女人们。是的,谁都生活中都会遇到良师良友,我们会耳濡目染受到他们的影响,也在无形中学到很多他们好的品质,让我们得以成长。
每一本书也就是一位良师益友,也许书本是无声的,可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文字能流淌到我们的内心,抚平我们内心坑坑洼洼的焦虑。静下来阅读就是一种幸事。
成为读后感篇十一
忍受不了打击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视和平淡,就很难达到辉煌的顶点。这句话是我从文章《是你自己成为珍珠》中读到的。
这篇文章讲的是:有一个自认为是全才的年轻人,毕业后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多次的'碰壁,让他伤心欲绝。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边,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要自杀时,一位老人从附近走过,看见了他,并且救了他。老人问他为什么自杀,他说自己得不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重用他……在老人的开导下,年轻人放弃了自杀,并领悟了如果要别人承认你,那你就要想办法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才行。
这也让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那时的我上小学一年级,一个周末,家里在装修,爸爸上班了,妈妈在家里照顾着装修,中午,妈妈给我五元钱让我去买一些宽面条,我跑了几个地方才买到宽面条,我飞快地跑回家,把面条交给妈妈,此时的我早已经是挥汗如雨了,装修的叔叔们看着我,纷纷说我真能干。这是我第一次得到别人的认可,也是我以后做事的动力。
做人要记住一句话:若要自己卓然出众,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成为读后感篇十二
百无聊奈的情况下,随手拿起了书,这本书是去年一次买了四本中的一本,也不知道当时怎么脑袋发热买的,我敢肯定的是,我不知道我为啥要买,写作对我来说不过是间歇性的兴趣而已,也没想过要写点什么,然后翻了几页,就束之高阁了,嗯,这基本是每一本书的常态命运。
无聊的情况下,唯有文字可以带来一些安慰,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正是无聊,我才把这本书读完了,关上书,瞟见右方有着柔和的阳光洒在,抬头遇见那橘黄色的太阳,犹如三目相对,不过头脑一片空白,只是呆呆的望着那落日,见证着他缓缓沉入西山的片刻。嗯这就是读完后的感觉,那就是书还是书,我还是我,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不过话说回来,本书还是带我了我一些启示,固定时间去做一件固定的事,写写东西,学学如何审视自己,尤其是重新去观察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阶段,在什么时候或者说是什么状态,学着怎么对待自己,或者说是做什么事。
毕竟我自己是从来没学过写作的,读书所学的写作,不过是机器般的应对,我也没有啥作家梦,但是好像也有一些欲望,希望能把自己的内心用文字呈现出来,作者后面几章提到的与无意识联系,以及去发挥想象,正好契合了我自己所学习的分析心理学,把自己当作素材不断去挖掘吧,但是首先要去做第一步,开始固定时间写作!这也是最难的第一步,哪怕断断续续去做,也比不做好些吧!尝试一下。
成为读后感篇十三
说实话好几次都读不下去了,整本书除了最后一章,都是在诉说成为母亲这件事的痛苦和不适应。
像长时间地听一个母亲的抱怨,从最开始的同情到慢慢麻木和不耐烦,为了不成为冷漠的看客,只好继续礼貌地读完。好在结局作者终于适应了母亲这个身份,重新开始找寻独立的自己,实在是为她松了一口气。
作者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比喻句,让人忍俊不禁,感同身受。
形容女儿:“她常费力地站起来,一般站上10或15分钟,然后直挺挺地慢慢向后倒,像一颗被砍倒的树。”
“在夜深人静中,我新买的这个宝贝突然发出巨响,如同某个我不知如何关掉的闹钟。”
形容成为母亲后的夜晚:“没了睡眠,那些无处藏身的夜晚漫长且荒凉,如同山峦般无情;或者说,夜晚变得忙碌且琐碎,带着令人头痛的霓虹灯光,如同24小时营业的加油站。”
形容自己和女儿不再是统一体后的感觉:“仿佛我被一台时光机器留在了那里。”“在这两年里,我远离时尚,如同一位人类学家做了一次长期田野调查。”
作者从一个独立的个体,经历了漫长的母亲身份适应,又要适应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了。
最后一章我还是挺惊讶的。突然就从抱怨无法入睡,转到了怀念和女儿还是统一体的岁月。
“她那两寸长的身体躺在我漆黑的身体中,仿佛一切发生在昨日。我们俩本来密不可分,对她来说这种状态却遥不可及。这一点让我感到惊讶。”
作者给这章起名叫「妒火」。作为母亲,嫉妒女儿不再只是自己的,而和其他人也产生了联系。
最近马上要开始独立生活,妈妈很舍不得我,依恋我胜过我依恋她。每天中午晚上都想陪着我睡觉,听着我的呼吸声都很开心。
读了这本书,对妈妈当时的辛苦更加了解,也更能体谅她对我的的依恋。这都得益于作者细腻到甚至有点夸张的文笔,这算是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吧。